人生最大的哲理是什么

2024-06-21

人生最大的哲理是什么(精选12篇)

人生最大的哲理是什么 第1篇

人生最大的恐惧,是没有方向人生哲理

到底什么时候最恐惧?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车的时候。最恐惧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时候。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什么是理想?我后来才发现,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想是一个GPS(导航仪),是生活当中的导航。这是我在七年前突然明白的。

01 最恐惧的时候,是没有方向的时候

当时我和王石一起,从西安开车到新疆乌鲁木齐。去戈壁滩上,车突然坏了。手机在那个地方没有信号。戈壁滩的地面,全部是鹅卵石,温度高得几乎能把轮胎烤化。我们没有办法跟任何人联系,我们越来越恐惧,甚至开始焦躁。

这时候司机下了车,他不断地转,不断地在地下看。他在看什么?他在找车辙。司机终于发现了一条新车辙,我们齐力把车横在车辙上面。然后司机说:“剩下的事情,只能等待,不要有任何奢望。”

然后我们开始等待。一个小时后,有一辆特别大的货车在我们面前停下来。我们的.司机写了一个电话号码,请货车司机出戈壁滩后打电话找人来救我们。

大货车开走后,我们在车上开始嘀咕:“这事靠谱吗?人家会帮忙打这个电话吗?”我们的司机说了一句话:“在没有方向的地方,生命是唯一的选择的时候,信任是最可宝贵的。”结果我们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救我们的人果然来了。

这件事发生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最恐惧?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车的时候。最恐惧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时候。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我总琢磨,理想这件事情,就相当于在戈壁滩上突然找到了方向。

02 方向由心中的价值观确定

但是方向是怎么确定的呢?方向是心中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是非判断。有任何理想,都要坚持到最后,都要兑现你的诺言。而这个价值观是什么?是诚信与道义。

有了价值观的驱使,人就会有方向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也不一样。

社会在变,如今国家理想变成了个人理想。比如说一个人喜欢放风筝,他要做全世界放风筝第一人,这就是一个理想;比如说有人想娶个好媳妇,过上好日子,这也是理想。我不是很赞成任何一个社会都让领导人、大人教小孩、小人物、年轻人去追随他们强加的理想。我主张我们应该在一个时代、一个环境下,根据现实、价值观来确定我们的追求,提出自己的理想。人有了方向感,就会快乐,生命会变得简单,就会在现实中从“纠结哥”变成“淡定哥”。

03 乐观对待人生算不准的苦恼事

人一生有三件最苦恼的事情算不准:第一,算不准今后你要赚多少钱;第二,算不准有多少幸福和痛苦;第三,算不准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有价值观、有理想,算账就变得非常简单,人活得就很通泰。

我每天经常算账,但是我自己就做三件事:第一,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做别人不做的事情。

什么人最快乐呢?有信仰的人快乐,心里有方向感的人快乐。理想就是一个方向感,像在黑暗隧道前方的一点光明。如果失去光明,人会恐惧、会死亡;而有了这个光明,人会行动、会前行。这就是理想在生命当中的意义。

04 理想是“道”,现实是“术”

当然,理想这件事情,也不能把它夸大到什么都能解决。它属于“保健品”,不是“速效救心丸”。所以理想是一个增加概率的运动,有理想的人比没理想的人,只不过是成功的概率高一点,快乐程度高一点,毅力强一点,走得远一点,心里踏实一点。

一谈理想难免要谈到现实。现在流行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永远都在讲理想,却永远不能和理想拥抱在一起。我是这么看,理想永远是从现实中孕育出来的。因为不满,所以有梦想;因为没有,所以才需要;因为很弱小,所以想强大。

理想只是告诉人要去哪里,至于怎么去,这是每个人的事。所以可以简单地总结:现实是“术”的问题,理想是“道”的问题。也就是说,去哪儿和为什么要去,是由“理想”来回答的;怎么去和什么时间去,能否到达,这是现实中要解决的问题。

人生最大的哲理是什么 第2篇

曾经是众人夸赞的聪明孩子,为什么到最后竟然变成平凡大人,一事无成?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聪明却低成就,这是怎么造成的?

肯尼斯克利斯汀在他的励志畅销书《这辈子,只能这样吗?》中仔细思考这个问题,配合他手边所经手过的个案,最后他发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挫败行为”可以做为解释。所谓的“自我挫败行为”,指的是有些人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倾向,面对大好机会时竟然故意放弃努力,结果招致失败。

这些失败的人不是不聪明,不是不想成功,但就是不知怎么地,让自己陷入一种漫长的自我折磨里,最后磨掉了所有的能力,变成一事无成的平庸凡人。

克利斯汀发现,聪明却低成就的人,通常都会习惯性的自我设限,有逃避努力的倾向,喜欢延迟或干脆放弃原本该去做的事情(例如老师请你补考,并表明来考就过,但却直接放弃考试),渴望不用吃苦耐劳就能获得的成功,讨厌汗流满面的努力最后竟然还是失败。

凡事力求简便,只作最低程度的努力(或干脆不努力),即便是很重要的事情。花很多时间逃避该做的工作,做事情无法持久,无法乐再努力,总是犹豫不决,无法执行计划(但很会制定计划),无法组织自己的工作或人生,无法建立长程目标,对于新鲜事有很大热情但是新鲜感过了之后就感到无趣,接近成功的时候反而想要逃走,做事拖拖拉拉,只参与自己能够轻松完成的工作或人际关系,从来不肯为任何事情努力,自我评价过低,担心自己无法达成别人的期望,担心自己虚有其表,无法努力争取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只因为不想承受失败的风险,避免做出重大承诺好替自己留余地,分不清机会与冒险,把失败归咎于他人或运气不好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认为自己有社会适应不良症,时常陷入沮丧中。

也许你很有才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努力,或者组织执行一个让自己达成目标的有效计划,永远在逃避失败的风险,为了避免失败降临宁愿放弃可能赢得的高成就,过着平凡甚至不如意的生活。

克利斯汀说,逃避是不可能换来真正的自由,更不可能换来成功,放弃机会、故意选择成为低成就的人也不肯冒险努力拚搏,到头来只会让自己懊悔。全面性的自我设限,不承认自己有能力,甘愿随波逐流,对于是否追求成就感到进退两难,觉得安全的小成功比冒险来得好,自信心严重不足,做什么事情都到快成功了就逃走放弃,再不然就是做表面功夫,自以为怀才不遇。

克利斯汀说,无论再有才华,无论选择哪一条人生路,人生都难免有进退两难、困惑,不知所措,备受考验的时刻。我们就算愿意面对问题,也不见得能克服所有难关,但是,如果只是惯性地逃避,并且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逃避行为,那么,成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除非我们愿意改变做事情的态度与方式,抛弃自我设限,真心真意的面对困难,把困难当作自我磨练的机会,积极组织规划并执行自己的`人生规划,绝不投机取巧,懂得自我要求,绝不逃避问题,在自己认定的目标上坚持到底,乐意承受失败的风险,才有可能赢回原本因为逃避与自我设限而失去的成功人生。千万别害怕跌的四脚朝天,要把失败的羞耻与嘲笑当作鼓励自己继续坚持的动力。

本性难移不代表不能移,克利斯汀鼓励我们放下心中的抗拒,面对害怕失败的恐惧,选择目标集中努力,抱持长期抗战的心态面对人生关卡,把挫折视为自己正在面对问题的证明,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问题不是你是谁,而事你打算做什么,觉得该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

改变不是即将降临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要去做的事情,改变是一个过程,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做事的过程,人生就是一连串不断学习和改变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变得成熟。为了让自己成熟,失败是必须承受的挫折,改变的过程中一定会让人一再受挫,不要害怕挫折,改变事件力在改变之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只要放弃自我设限与逃避问题的行为模式,放弃习惯性延宕的负面行为习惯,重新建立对自己有帮助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坚持到底,改变将在你所做所为之间萌芽茁壮。

如果可以,找个信得过的人,定时和他分享你在追寻改变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事情。开放自己,让自己愿意接受新体验。记得电影《Yes Man》吗?原本只想说不好简化事情让人生变得简单的金凯瑞,只因为开始强迫自己改说Yes,生命的齿轮也跟着转动了起来,引导向和原本说不时截然不同的方向。

试着找一件你一直很想做,却老是给自己找一堆借口,迟迟未能付诸行动的事情,下定决心,坚持让自己去完成这件事情,为此打造一份梦想计划书(并且拟订被用方案)。

改变你的说话方式,抛弃负面与不确定性用语,改采简洁积极且正向的字词,节制负面陈述,改变你的交际场合。

试着重新规划你的生活作息,把完成你心中所渴望完成之事排入你的日常生活作息中,透过执行这件任务所遭遇的挫折,更加认自己的优缺点,抛弃自我设限,重覆再重覆直到你建立好的新习惯取代了旧的坏习惯。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你所拟订的计划,完成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究竟改变了多少,记住这趟旅程,将之应用到你所欲改变的其他事情上。wWw.51flash.Com

不要幻想不劳而获的成功,承受无数失败后的成熟比意外的成功来得宝贵。你当然会失败,改变并不总是以成功作收,人生总得经历一些鸟事。但无论如何,不要害怕失败,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要再因为害怕失败而自我设限,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躲在一个绝对不会失败但却也不会成功的平庸生命里,自怨自怜。不让自己故态复萌。

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 第3篇

钱包里装有10万现金。那一刻, 何雨婷心里明白, 用这些钱足够能治好爸爸的病了。要知道这父女俩家里很穷, 为了给爸爸治病, 他们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 凑来的钱还是不够付医疗费。

然而, 爸爸却让何雨婷把钱包马上送回原地, 等失主来取。“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 赶快送去;人最不该做的是贪图不义之财, 见财忘义。”

等了好长时间, 终于有一位男士急切地来寻找钱包了, 他是那位丢失钱包女士的丈夫, 是个商界老板。他一眼就看到在清冷的医院走廊里, 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瘦弱女孩, 怀中紧紧抱着的正是自己妻子丢的那个钱包。

这位老板悉知她家的境况后, 当即决定将何雨婷收养下来。

一恍二十多年过去, 这位老板终因年岁已大将要离开人世, 临危之际, 他留下一分令人惊讶的遗嘱:

“在我认识何雨婷父女之前我就已经很有钱了。可当我站在贫病交加却拾巨款而不昧的父女面前时, 我发现他们最富有, 因为他们恪守着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 这正是我作为商人最缺少的。是他们使我领悟到了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

“我收养何雨婷既不是为知恩图报, 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请了一个做人的楷模。有她在我身边, 生意场上我会时刻铭记, 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什么钱该赚, 什么钱不该赚。这就是我后来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 我成了亿万富翁。“我死后, 我的亿万资产全部留给何雨婷继承。这不是馈赠, 而是为了我的事业能更加辉煌昌盛。我深信, 我聪明的儿子能够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富翁在国外的儿子回来了, 仔细看完父亲的遗嘱, 立刻毫不犹豫地在财产继承协议书上签了字:我同意何雨婷继承父亲的全部资产。只请求何雨婷能做我的妻子。

何雨婷看完富翁儿子的签字, 略一沉思, 也提笔签了字:我接受先辈留下的全部财产——包括他的儿子。

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 你从中领悟到了“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这句话的本质含义了吗?

你不是想成就自己吗?那么你就先从端正自己的品行做起吧。品行是人生的最大资本, 但又是具体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最起码的你要懂得如何待人与待己。如果你对人虚情假意, 别人对你也就不可能全抛一片心;如果你总在忽悠别人, 别人也就会以“应付”回报你;如果你经常背后捣鼓别人, 别人也就会指责你的不是;如果你总是摆出一张臭脸, 动不动就冒肝火, 别人也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如果你把别人当傻瓜, 其实你就是最大的傻瓜, 要知道当今世界的人已经不好蒙了……

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4篇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培养 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的是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自主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以肯定的是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困惑和矛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问题意识”形成的五个阶段

(1)自我主动意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听讲或自学中未弄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作业,敢于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而不是采取“高高挂起”的态度,听之任之。“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只是就事论事,有失偏颇,但这也表明学生已能战胜自我。敢于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因而这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

(2)简单模仿意识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学会按老师安排的提问方法、思路提出问题。譬如在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时,学生不懂的问题并不像第一阶段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这道题应该怎么答?”而是问老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思考?与课文(上下文)联系在哪里?与文章的中心有何联系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基本上停留在模仿老师教法上,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应予以积极的鼓励。对于这样的提问,教师不必急于补充答案,应多加点拨启发,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继续徜徉在思考、探索的氛围中。

(3)学会思考意识阶段

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自主、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在他回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学习已成为一种主动的、时刻注意的心理定向探索过程。在这一阶段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成熟感,而不是一般的某个单一问题了。

(4)深入探究意识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学会“登堂入室”,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有时还会“将”老师的“军”。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一位学生对文中“落英缤纷”一句质疑,问:“落花(落英)从枝头纷纷扬扬地飘落,一般都是用来形容凄凉的景象,这怎么能说是形容风景之美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然是根据认知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教师课前未能作充分的准备,告诉学生“落英”有时还指“刚开的花”的意思,则难免会处于尴尬境地。

(5)创新遐想意识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提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切中要害,具有提示规律、发现创造之特征。如在研读韩愈的《马说》时,就有学生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今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结果学生从人才的选拔、用人制度的改革、自身能力的完善等方面谈到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

二、“启发诱导”之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学生敢疑与否,质疑深浅如何,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关键。叶圣陶先生有句非常精辟的议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启发诱导是教学总原则。语文教学该怎样贯彻该原则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呢?我认为教学应贯穿“问题”主线——采用问题教学法。

(1)教学始于问题

教学从问题开始。如在学习新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整理归类;或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还可以为一些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做示范,然后让他进行提问练习;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帮助总结并推广他的思路,以培养其他学生提问的技能。

(2)教学系于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教材阅读课文后产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决不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促进思维活动深入开展,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钱梦龙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一文时,围绕“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这个问题,设计了三个步骤让学生思考分析:①理清本文人物;②了解各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着重比较智叟和愚公妻的态度;③认识愚公移山是一种“大智大愚”的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于是,学生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中明白了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痛感迂塞之苦”;从移了山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看到愚公“确知移山之利”;又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知道愚公“深知可移之理”,由此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①。的确,教学维系于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知识消化的过程,也是知识深化的过程。

(3)教学止于问题

一堂好课的结尾,应是由教师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问题而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课的教学或课外阅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或者让课结束在完而未完、似断还续的情境中,让学生保持继续探求的心理。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的结束语就正体现了由问题而终的探求欲望。笔者开展拓展阅读时曾讲授《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学生都深深被魏公子无忌深明大义、礼贤下士的高尚品德所感动,便乘势说:“像信陵君这样的济世之才,本应是振兴魏国的希望,但他最终却落得个沉湎酒色、忧愤而死的悲惨结局。”学生听后,激动不已,要求将信陵君故事讲完。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史记•魏公子传》有关情节的摘录,发给课外阅读。学生兴趣十分浓厚,课下互相议论,释字译文,引发了新一轮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上升。据国内近年来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所提问题大多建立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增长点上。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角色换位”,模拟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问“标题”

标题即题目。“题”的本义是“额”,人的额头;“目”就是人的眼睛。可见其重要。具体表现在它对启发学生思维,组织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的理解起着“认识桥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点明文章主题的标题对学生的阅读分析起了“暗示”或“揭示”的作用,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最后一课》、《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

(2)问“背景”

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即使新课程始终强调重视个性的独特体验和创造,也无法抹杀背景对解读文本的作用。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附着和实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学习的意义就是通过作品理解作者的认识和态度,并得出自己的感悟。“试问,倘若学生对柳宗元的身世遭遇一无所知,怎能理解《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山水游记作品中冷不丁流露出来的凄清、忧闷、自伤不遇的情感,又怎能理解《江雪》诗中的意境”?③因此,学生阅读之前势必要对作品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登门造访,曲径通幽。其次向背景发问,还要关注背景的时代性和现实的差距,要把它放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加以关照审视,既不因脱离背景而“失真”,也不因忠实作品“原意”而“做秀”。

(3)问“文眼”

“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中点明主旨,起“画龙点晴”作用的关键句。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后,通过挖掘剖析,找出切入点,揭示文章主旨的点睛之笔,就能进入“角色”,刨根问底。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好好探究一下这句“文眼”,自能领悟到欧阳修“醉”与“乐”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如《最后一课》中“最后一课”在文中出现四次,抓住这点,也就抓住了小弗朗士爱国情感的发展变化。

(4)问“色彩”

语文学科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语文学习自然无法弃“色”而行。无论是词语本身的“色彩”,还是它所描绘的,都是学生发问的途径。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色彩环境的描绘总是与文章中心有着密切关系。如鲁迅《故乡》一文,抓住《故乡》中“阴暗,灰黄”的色调,学生可以问“这对揭示文章中心有何作用?”再如学生可以探讨朱自清《背影》中的色彩。文中第六节写及色彩的语句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和“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再联系前文中一句“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学生可以很自然的作出这样的结论:父亲自己是灰色的,黑色、深青,成为父亲生命的主色调,但是在这样的昏暗灰色中,父亲却把大衣的“紫”、橘子的“朱红”努力地给予了自己的儿子。学生既有发现的乐趣,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5)问“空白”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含蓄。有些作品,作者因表达需要往往留下“空白”,需要“补写”。以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停滞在字面的内容上,而应让学生对想“字背后”的内容,向“空白”发问。如学习《捕蛇者说》一文,在通过对比,揭示文章的主题后,有学生发问:“蒋氏说他的乡邻要么死了,要么逃了,死了不谈,逃了的人后来会怎样呢?”有的同学说,逃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净土去了;有的说,逃到廉官执政赋税较轻的地方去了;还有的说,逼上“梁山”揭竿起义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作品本身的空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题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仁智各见,举不胜举,以上所述只是笔者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尝试。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利略》中所写:“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语文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不断质疑、探究的“问题意识”,就会让人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心理研究》,马笑霞,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60页。

②《语文教学艺术导论》,钱威,新疆大学出版社,第131页。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散文 第5篇

出国梦碎?

学历尴尬?

择业错位?

魂断官场?

商海失意?

情感缺失?

身无后继?

……

遗憾谁人无,懊悔常伴生。

那么,人生最大的遗憾究竟是什么?

坦率地讲,这个话题萦绕在作者脑海中已经许久了。

记得多年之前,一位“农富”(曾是一位颅脑轻伤患者)就曾与我谈起过此事。当时,他的故事对我触动很深。对方坦言:家在陇西、不毛之地。年少时,自己是个“逆子”。逃学、打架、惹事生非……,每每给父母和家人带来麻烦。成家后,因家境差,自卑、懒散,无心、无力、更是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随着自己的一双儿女相继出生,也可谓“养儿才知父母恩”,于是开始琢磨,待那天“发财了”、“成功了”、“能象模象样(堂而皇之)地站在人前了”,再来“让父母过两天清静的日子”。自以为,萌此“孝心”,相比早年,心安理得。因此,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只想着着自己“奔前程”。

不错。政策开放后,“机会好”,“动手早”,这位朋友还真是圆了自己发家的梦想。他与几个“哥们”先去青海、后到西藏、“打地域差”、“异货交换”、财运不错。据说:当时一件“的确良”衬衫,有时即可换得上好的“雪莲”、“虫草”。结果“很快就‘发’了”。(在国内)从南到北、由西往东、旅游观光、极尽享乐……直到“落土生根”、“重振家业”之后,才觉的应该兑现自己的心愿。结果,就在“想尽孝道”之时,“机会却没了”。年迈的双亲就在他返乡后的两年之内相继过世……话到此时,朋友捶胸顿足、两眼苦泪、懊悔不已……

作者感恩这位朋友(尤其是感谢他的“这番故事”)也是许久了。

人生感悟,感悟人生。仅仅从字面上看,似乎无甚差别,但若在内涵方面考究,或许还是有些差别的。如果说,前者多倾向于自省、自悟,那么,后者则蕴涵着学习、借鉴。

憨实、质朴、“透明”的朋友是良师。虽然,这位朋友仅仅是我众多患者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但是,他本人、尤其是他那“特殊的经历”无疑是我人生中的极其严肃的“师训”。或许,我们对父母的回报仅仅是他们倾注在自己身上(心血和汗水)的万分之一;或许,子女的报答与父母的付出根本就不可能“对等”(换句话说,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的遗憾和懊悔是绝对的)。但是,正是这位朋友毫不掩饰的“心历阐述”,及时地提醒了自己,让当年的我及时地进行了反思;正是朋友当年的“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强化”了作者的某种意识,让自己在行动上较早地“切入了正题”。因此,凭心而论,作者在安排父母的晚年起居及其后事的处理方面,无论是自我感受,或者说在邻里眼中,均可“说的过去”。即便仍有不少的“空当”和“缺憾”,但是,自己总算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正是在这张“考卷”上自我打分“接近及格”,因此,今生也就少了一些自责,多了一丝慰籍。

人生苦短,岁月无情。养老送终这张“必考卷”更是时时刻刻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即便在“经济与福利”高度发达的国度,金钱永远也替代不了亲情!因此,面对父母、长辈,“欲尽心、当尽快!”对所有做子女的人而言,这真是一句忠告。此外,社会是个大家庭。因此,除了血缘、亲情,更宽泛地讲,“知恩不报”、或“知恩未报”,或许,将遗憾终生……

你人生最大危机是什么 第6篇

B、你人生的最大危机是:失业时间长达一个月,找不到工作让你生活变得窘迫。不管是你自己辞职还是被炒鱿鱼,总之你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加上你平时不知道省钱,失业之后又不知道节约开支,搞得自己日子过得非常潦倒,天天吃泡面还连肠和蛋都不敢加。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想好了再辞职吧,别冲动行事。

C、你人生的最大危机是:因为乱说话,口不择言而被朋友误解。你觉得直来直去是自己的优点,你认为正因为自己是直率的人,所以才更应该对朋友的缺点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而平时开玩笑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检点,该说不该说的都说了,这样很容易引起朋友的不满和误会。到时候令你百般解释都是白费劲了。

D、你人生的最大危机是:轻微地背叛朋友,不料却被知道了,这令你很尴尬也很后悔。你认为自己不是有意的,只不过因为受不了一时的诱惑而背叛了朋友,而朋友却不原谅你,是对方不大度,所以你们难以回到过去。你其实不是那种为了利益轻易背叛朋友的人,但也许是因为一时头昏或是一时贪心,尽管如此也不能怪朋友无情意,先无情无义的是你才对。

E、你人生的最大危机是:恋人发现你和其他异性有暧昧关系,弄得你难以解释清楚,被恋人提出分手。不管你后悔也好认错也罢,你的恋人都很难原谅你。就算你下定决心以后绝对不会和其他异性有亲密关系,TA也还是不能原谅你,不管你对TA多么好,TA的心里对你始终有芥蒂。你应该记住的是:有了爱,就别碰暧昧。

F、你人生的最大危机是:婚后发现自己和对方并不合适。为了结婚而结婚也许是你人生做的最错的事。你担心不尽快结婚就没法结婚了,所以随随便便草率地结了婚,以为即便和对方并不相爱,长期相处也总能培养出感情,但感情不是花花草草,没那么容易培养,但当你发现这一切的时候,真的晚了。

G你人生的最大危机是:做错事想弥补,却不知道怎么才能弥补好,弄得家人对你失去了信心。你一生都在犯错,都在改错。虽然你知错就改,但反复犯错总会让家人对你失去信心,不愿意再听信你的话。他们给了你很多次机会,你都没有好好把握。到最后,做错了事,你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什么是值得人生哲理 第7篇

什么是需要的。

什么是没用的。

什么是缺乏。

值得,是什么概念?

我需要,所以我值得?

我想要,所以我值得?

我能得到,所以值得?

价值,增值,都有往上的趋势。

深植大地,并往上生展,这是大树的权利。

身植大地,并往前发展,这是作为人的权利。

先值〔植〕,而后得。这是上帝给予的权利。

我们出生在地球这个大自然中,我们爱护家园并享用大自然的食物。

我们的家园,我们值得拥有,这是上帝给予的权利。

在成长和玩耍的某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

动物被圈养了,

树林被砍伐了,

湖泊干枯了,

地下石油煤炭枯竭了,

天空混浊了,

【科技】突然间飞黄腾达,我们却变成了“穷人”。

“值,得”,是什么时候失去的?

除了【钱】让我们苟且生存,我需要的、我想要的、我能得到吗。

教师最大的教育资源是什么 第8篇

其实, 我们大多数人和王阳明的这位学生很相似, 只懂得爱护自己的明眸, 却任由自己的“心灵之眼”陷入黑暗;我们都很注重身体的完整和健康, 却总是无视心灵的残缺和病变。当一个人身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 我们会说这个人病了;可是当一个人的人格长期缺钙、心灵长期缺氧时, 我们却认为他是健康的。

就教育而言, 如果一个教师都不懂得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灵健康, 那么他又能给予学生什么样的人格教育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高二学生小李, 因英语学习困难而寻求帮助, 记两三个字母的英语单词对他来说都很困难, 学英语不到半小时就会出现头痛症状, 而学习其他学科却不存在这一问题。经了解小李初一时对学习英语还是有兴趣的。然而, 在初二的一次英语课上, 因未能回答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面罚站。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极强的小李来说, 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从此以后, 他把对老师的怨恨转移到了英语课上, 再也不愿学习英语……

小李英语学习困难的核心原因是英语教师带给他的心理伤害, 这是一种典型的师源性心理伤害。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 是指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教师在学校扮演的角色之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 现实中一些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被访问的教师几乎都认为自己爱学生, 但他们的学生能感受到师爱的却不是很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真爱。什么是真爱?真爱是无条件、无分别的, 真爱是让对方成为自己。

什么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人不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把价值感建立在自己身上;不容易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感染, 也不轻易被别人的激情所煽动;对事物和人有自己的判断, 不从众;当被赋予选择权时, 不惊慌失措, 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 为什么选择……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为自己。

让学生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其前提是教育者能成为自己, 寻找真实的自己, 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然而, 现实中, 有多少教育者想过去寻找真实的自己?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让你发笑:“我干吗要寻找自己?我难道不是一直是我自己吗?我是一名校长, 我有幸福的家庭, 有事业有朋友……我过得很好, 干吗要去找所谓的‘真实的自己’?”

然而, 我们和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可以直接画等号吗?不论你是谁, 名字只是个符号, 不管把名字换成什么, 都不会将一个人的本质改变。因此, 校长不能片面地说“我是校长”, 而应该说“我拥有校长这个职业”。

由此,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绝大多数人平常所认定的这个由姓名、职业、身份、经济状况、人际关系、思想观念等组合成的“我”, 并不是真正的我。

当一个教育者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的, 他就会把生命的重心完全放在外部世界, 用世俗的观念、他人的意见来指导、评价自己的生活。把真实的自己弄丢的教育者, 又怎能让学生成为自己呢?

智慧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第9篇

浓郁的忧世情怀

“大同社会”是儒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苦苦追索的理想目标,然而,理想目标与现实境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裘老沛然认为造成差距的原因,不只是生产力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如仅是这方面的问题还不足以使人担忧,使人忧虑的倒是“在现实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对人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扭曲、束缚和困惑”。

人类创造的“文明利器”,如果被别有用心者操纵,会产生严重的恶果,“文明利器的逆用”给人类造成无数的灾难。例如火药的发明、钢铁的使用,后来发展为现代战争中的各种武器,“武器的发展意味着人类毁灭自身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侵略者“通过种种冠冕堂皇的名号而名正言顺”地发动残暴的战争。网络信息、克隆技术等,是现时代的文明利器。“如果失去良知。物质文明成果掌握在野心家或坏人手中……则会导致人类极大的灾难”。

和平生活中的“陷阱”,也会使人们承受惨痛的代价。裘老搜集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不讲诚信。如果演变成贪污之风、腐败之风、享乐之风、欺诈之风,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些论述,对我们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镂骨铭心的警示作用。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发展有着能动作用。为了经济更健康、更平稳的发展。加强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裘老对“经济上去了,道德却出现滑坡”的现象,深表忧虑。面对转型期社会许多物质利益、金钱财富的诱惑,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受如何选择的考验。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我们抵御各种各样人生考验的唯一出路。

裘老写本书立意“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的。孔孟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弘扬仁义之道,与西方近代以来出现的“哲学人类学”、“人学”的理论有许多暗合之处。书中虽未直接指出什么是“人学”,但所论述的涵义非常明确。作者结合长期从事医学的经验和思考,在新作中论及人的智慧(思维)、天良(道德)和感应(心理),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问题。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作者明确赞成“性本善”说。作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颇有新意。论证的方法也相当机智。对于“性本善”,主要靠例证,如引用抗震救灾中许多的善举事例、援引耶鲁大学对婴儿的实验;对于性恶论,采取从逻辑上的驳斥加实例的反证,说明即使那些被判死刑罪犯的人性中的善端还没有完全泯灭。

智慧之光照亮前程

裘老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坚定地认为,人性向善,是乐观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着重阐述个人的道德修养原理,为整个社会的改革进步和先进制度的建设作了一件基础性的研究。人心向善,风气大变,春满大地,一个幸福、和谐、富足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就自然而迅速地建立起来。

美好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于是,裘老设计了一个引导人心向善的阶梯和框架:在现代人性理论的基础上。在人们的“良知潜能”的主宰下,依靠“灵慧潜能”之创造力,发挥“感应潜能”的效应,进而通过“以仁为本”的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以礼为节”的制度建设,辅之以“以义为衡”的利益调节。前三点是着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实践,并从个体向群体道德水准的提高逐渐扩散;后三者着重从全社会的现代文明建设的宏观视角来做考量。受儒家的“良知良能”、“见闻之知”、“德性之知”论说的启发,作者得出三种潜能的观点,而在“灵慧潜能”、“良知潜能”和“感应潜能”三者中,尤以“感应潜能”写得最为精彩。裘老的这些观点,虽然不能说是疗救社会百病的“妙方”,但是读者能从作者的智慧中得到启迪。

什么是人生哲理美文 第10篇

人生就是逆流而上的孤舟,你停下就会倒退,前进那就要付出很大的辛劳;

人生就是一颗没有熟透的果子,酸中带着甜,甜里面又透着那个酸,还有那么些的涩涩的味道;

说什么是人生?其实到处都是人生。管你是活的酸,活的甜,活的苦,活的辣,还是活的咸,反正你活着就是在写人生。

说人生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做的无论什么事儿都是在创造艺术,其实也不为过。艺术是什么?无非就是让生命更丰富些的东西,艺术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给人生,给生活加点儿彩儿么?

人生是什么?什么都是人生,也什么都不算人生。就说:最近我想吃刀削面了,直到今天才吃到,那感觉:满足阿!我可以说,我的人生真的很美啊,若明儿个我挨领导批了,我说:郁闷!为什么劳动人民总是受欺压的呢?我的人生简直是笼罩着一片乌云啊!其实,这芝麻粒儿大的事儿也能算人生?呵呵,不算,但人生就是这一点一滴才汇成的,所以说回来,也不能说不算吧。

人生来做什么的?其实哪儿那么多伟大的事儿让你去做啊,空立些个豪言壮志那本身就说明了你不成熟。人生啊,找找你自己心里在意的东西,去珍惜,去保护,去用心感受感受自己周围的细小的东西也就差不多了。有能力了您就尽量改善改善物质生活,没能力的咱也过的心安理得。也别说什么草田茅舍,也别求什么锦缎华服。其实习惯了都一样。几十块的衣服和几百块的衣服穿在身上我也没感觉多大的不同,而且真正分得出来不同的人其实也不多。

所以说阿,人生就是一个感受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可能你的人生像杯酒,我的人生像碗茶,还可能有的人的人生就是一瓶矿泉水儿,一样澄清的液体却可能有苦辣甘甜不同。

人生是什么哲理故事 第11篇

人生是什么?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不懈的追寻,脚步的终点在何方?人生,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一生,它是我们来到地球这个世界的一场旅行,旅行中充溢着生活的千姿百态,让我们细细品味。

人生是一种态度。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扮演者不同的角色,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做着杂七杂八的事情,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悄然转变着。不同的态度,对应了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它是你看待问题的决策者,能够反映本真的心境,虽然经过了百般磨练。一种态度影响了一种人生,决定了人生的轨迹,开始就要有所准备。

人生是一种相遇。

人生的道路上,伴着亲人的欢声笑语而来,成长中我们与陌生人相遇,有的成为了朋友,有的却只是过客。我们庆幸有着和我们手牵手努力的人,但同样不抱怨有些人离开的不舍,只因你们无缘肩并肩的奋战,在此相遇就足够心生感激。来来往往的交际,留下的更多是精华,是一笔不菲的财富,因为这是我的生活,我的人生,你闯了进来我就有收获。人生充满了际遇,与正在奔跑的人群擦肩,碰撞的火花是彼此相识的怀念与祝愿。

人生是一种挑战。

人生的攀登中,有着不同的里程碑,面对着十字路口的抉择,我们选择了自己那一抹夕阳的终点。沿途的山水田园,一路的荆棘坎坷,都是要面对的挑战,诱惑与坚强的磨练,放松与欢乐的享受,通向终点的航线有着不一样的风采。

有时候,我们有人引领;有时候,我们需要领队;而有时候,我们就要做一头孤傲的闯狼,不断的追求,不停的挑战,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有了希望就有了坚持,只愿脚踏挑战之路,不在乎那飘渺的结果。

人生是一种感受。

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有着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生活,看月的.阴晴圆缺,体会着人的悲欢离合,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拨弄心弦,谱成人生的乐章。感受着人生,我们也得到了感悟:激起了希望,难免偶尔失望;欢声与笑语并存,哀伤与痛苦相依;懂得了珍惜,也明白了放弃。喜怒哀乐,飘散在旅程上,在彩绘着人生。

人生是一种洒脱。

人生的行进中,不一样的态度注定不同的方向,有着际遇、挑战和感受。面对着不解的目光,何必去猜疑,洒脱的做人,洒脱的做事,因为这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选择,无悔。我的生活我享受,我的人生我做主,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敢作敢为,洒脱的淡然,洒脱的宁静,洒脱的安和,我与世界相关,我亦与世界无关。

到底什么才是成功人生人生哲理 第12篇

可能你现在18岁,

正在为你的青春奋斗;

可能你现在30岁,

正在为你的事业奋斗;

可能你现在40岁,

正在为你的家庭奋斗;

也许你也已经到了暮年,

正在享受你的晚年生活。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

你眼中的成功人生是怎样的?

也许你是某个大公司的领导,

或者是为生活劳累的普通白领,

或贫穷,或富有;

或成功,或失败;

你如何去定义成功?

财富可能会使你的物质得到满足,

事业成功可能会使你的人生得到满足,

但是有了财富,有了事业,

真的`就拥有成功的人生了吗?

并不是的。

如果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白,

如果你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切都是尘埃,

如果你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一切都是空谈,

你定义的成功人生可能是基于物质,

但是真正的成功是基于亲情、友情,

和爱情上的。

成功的人生并不是看你有多富有,

而是看你如何取舍你的财富;

成功的人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

而是看你如何运用你的聪明;

成功从来都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人的一生不长不短,

你得到了什么,

就注定会失去些什么;

你经历了什么,

就注定会领略到什么;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算真正的成功,

懂得和身边的人一起努力奋斗,

上一篇:12岁生日父亲的演讲稿_演讲稿下一篇:园林科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