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青春献国防

2024-06-08

无悔青春献国防(精选7篇)

无悔青春献国防 第1篇

无悔青春献国防

在我八岁那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了巨大威胁。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一群身穿迷彩服的战士冲在了人民前面,他们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那段日子,我记住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他叫李向群。在险情面前,他不顾危险,先后四次因为极度劳累晕倒在地,直到最后,他当场口吐鲜血,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他奋战过的救灾一线。那一年,我在心里许下了一个愿望,我要成为一名像李向群一样勇敢的战士。

十年之后,我18岁,那一年8级强震袭击四川,顿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紧接着,中国解放军以让世界震惊的速度冲到灾区,抗震救灾。那一年,又一个英雄震撼了我,他叫武文斌。在抗震第一线,他拼尽气力救人抢险,最后因过度疲劳,活活累死在救灾现场。这位感天动地的抗震英雄,这场气壮山河的全军救援,让刚刚成年的我热血澎湃。我慢慢明白,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历程,只有为了全民族的事业去奋斗,生命才最有价值。那一年,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穿上军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最需要我做的事。

一年之后,我以优异的高考成绩顺利高中毕业。在详细了解了国防生的情况后,我毅然在大学志愿书上选择了中国石油大学国防生。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在焦急的等待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激动的热泪盈眶,我终于要成为一名军人了,我终于要穿上军装了。

还记得第一次踏入石油大学参加暑期集训的情景。在后备军官学

院的大厅里,几名身穿军装的同志热情的接待了我。他们和我们有说有笑,那笑容让我恍惚以为我已经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然而,当第二天起床号吹响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他们亲切的笑容换成了一脸严肃,他们幽默的玩笑变成了掷地有声的口令。那时我才明白穿着军装站在训练场上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

训练中最难以忘怀的还要算去年暑假在济南集训的经历,当时济南酷热难耐,太阳仿佛要使劲浑身解数考验我们的意志。从早操开始,汗就挂在我的脸上从未断过,而严实的迷彩服更是让我汗流浃背。在这样的高温下,我们要完成高标准的队列训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还要学习高难度的军事体育。每项训练,我们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因为在队伍里,不允许有懈怠,只有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队列动作,我们本以为轻车熟路,掌握得很好了,但在教官眼中,我们竟存在那么多的问题:行进不够整齐,口令不够老练,动作掌握不全面。我们看阅兵式,听队长谈经验,我们一遍遍的练,我们渐渐明白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道理。军事体育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的课程。在烈日下,趴在草丛里练匍匐,练卧倒,练持枪瞄准,厚厚的衣服把我们包裹的密不透风,第一天我们的身上已长满了痱子,训练中被汗一泡奇痒难耐,但我们坚持着,汗再多也不随便去擦,身上再痒也不随意去挠。

正如队长所说,能够承受的训练是锻炼,不能够承受的训练是磨练。没有砥砺哪有腾飞,没有磨练又谈何成长。身在军营的男儿,自当有铁骨铮铮,自当有打不垮的意志。也许我们离合格的军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在进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济南的太阳晒出了我们一身的兵味。回到学校,我作了深刻的总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做出一番样子。课堂中,我认真听讲,每次总是坐在班里最前面;训练场上,我认真训练,每次体能总要练得大汗淋漓才肯罢休;内务整理,我虚心请教耐心学习,终于光荣榜上内务标兵的一栏也有了我的名字。我知道,庭院中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也长不出万年松。只有今天严格要求自己,明天才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我还主动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利用国防生通讯组这个平台积极宣传国防生事迹,展示国防生感悟。一年多来,后院网站上留着我的随笔,石油大学报上有我写的新闻报道,国防生网上有我的集训感悟。我在写作中不断总结,在采访中不断学习,牛骥细心的态度告诉我追求卓越是一种品质,李淼渊博的知识让我理解了国防生知识修身科技报国的含义,丰瑶不输男儿的豪情和志向让我坚定了从军路······他们在我面前侃侃而谈,像一阵阵冲锋的号角不断激励着我前进。

今年是我党成立90周年,90年共产党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他栉风沐雨,历经沧桑;90年他从改革开放中一路走来,他兢兢业业,创造着辉煌。为庆祝建党90周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我积极报名参加。我耐着性子学习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表演,我硬着头皮站在了灯光闪烁的舞台上。红歌会上我唱出了自己的热情,演讲台上我诉说着自己的赤诚,朗诵比赛我喊出了自己誓言。通过活动,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我感受着党在这90年的风风雨雨中经历的坎坷和波折。我们国防生就要有革命先烈那样打不烂摧不垮的意志。我时刻

记着谭院长的那句话“国防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博学健体立壮志,秣马厉兵踏征程!我坚信:今天,我们是光荣的国防生,明天,我们就是共和国那忠诚的军官!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战友,为了不辜负祖国的嘱托,我们更应该在大学里以充实自己为己任,以报效国家为蓝图。我们的年代正是军队现代化战略的机遇期,我们生逢其时,自应顺应潮流,迎接挑战,我们必将成为建设军队保卫祖国的生力军,国防现代化的明天必将因为我们更美好!(郭正)

无悔青春献国防 第2篇

岳麓巍巍,湘水泱泱,转眼已是在湘府之地度过的第三个春秋了。今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的日子,也是选培办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作为一名国防生党员,在为十八大召开、选培办十周岁生日感到兴奋之际,也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特殊使命。回首三年来,选培办对我们的悉心关怀与呵护,心中总是充满了难忘与感动。

我是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名藏族青年,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著名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便坐落在那里。三年前,怀着家人的期盼和自己对军营的向往,我考入了长沙理工大学,成为了一名承载光荣与梦想的空军国防生。

开学第一天,在军训动员大会上,当作为国防生代表,从选培办李主任手中接过军装时,我感觉全身血液都沸腾了。那时起,我便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为报效祖国、献身国防打下坚实基础。

九月的长沙,异常炎热,在学长教官的带领下,我们站军姿、走队列、练体能。军姿是一切队列动作的基础,站军姿是每天训练的必修课,有时一站就是近两个小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天晚上回到寝室都浑身酸痛,极度疲惫,但我从未抱怨过。因为我知道,国防生,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平淡中的坚持。训练过程中,参谋、干事常常抽空来看我们,给我们指导训练、纠正动作。选培办领导无

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无比欣慰,训练也更加有热情了!

一个月后的阅兵场上,国防生方阵整齐划

一、步伐刚健,迎接各级领导和全校师生的检阅。一个月的军训,我们顺利完成了由一名普通高中生到一名国防生的转变。军训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国防生所要付出的艰辛。

高考时, 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我才得以考入长沙理工大学,我深知,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追赶的上他人的脚步。在一次思想教育大会上,主任也曾意味深长地给我们讲,国防生如果失去了知识的优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主任还对我们提出了“听命令,守纪律;勤学习,争先进;练体魄,强素质;讲文明,做绅士”的目标和要求。入学以来,我一直把李主任的“24字”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对待军事训练,图书馆见证了我苦读的身影,训练场留下了我···的汗水。三年来,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连续两年获得校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在各项体能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部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选培办领导曾多次给我们强调在抓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我还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刚进校,通过层层选拔,我先后加入了国防生网络宣传部、学院学生会两个组织。在网宣部,我学到了新闻写作、摄影构图、网页制作等知识,增强了部队基础技能;在学生会,我参与了学院一些日常活动的策划工作,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现今大三了,我担任国防生网宣部部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一名少数民族国防生的风采!

08年底,胡主席提出了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入学以来,在驻校选培办的统一组织下,我们先后观看了在湖大和省军区举办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 主题演讲比赛,开展了“学党史,学军史”、政工能力培养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加深了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听从召唤去西部无悔青春献基层 第3篇

○选择湘西, 体现一种凛然

大学毕业后, 出于对湖湘文化的向往, 王卫华从孔孟之乡来到伟人故里的湖湘大地, 在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就读研究生。在校期间, 他曾担任年级干部和学生助管, 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于2008年12月, 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一次到吉首参加应聘的机会, 使他对湘西有了初步的了解。秀美的山川河流、独特的风土人情, 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深深的向往之情, 同时也萌生了到湘西工作的想法。湘西保靖县的人才引进计划让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选择到偏远的湘西, 而不是到繁华的大都市工作, 体现了他长久以来的择业观。这源于他贫苦农民家庭的成长经历, 也是对他一直秉承的“年轻时的磨练是一种财富”观点的最好诠释。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一名党员, 每次讲到这句话, 他都感到无比的庄严和激动。

在打给父母的电话里, 他愧疚地对父母说了想留在湖南, 并且要到偏远落后的湘西去工作的想法。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思想却非常开明。也许是经历着贫穷, 对贫穷落后木然, 父亲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在哪里都好, 好好工作就行。听了父亲的叮嘱, 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耳边又一次回响起“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一种凛然之感油然而生。

2010年6月, 王卫华同一起被引进的28名毕业生, 来到保靖县参加签约仪式。在签约仪式上, 他作为代表作了发言。在谈到为什么来保靖工作时, 他讲了下面这段话:因为在这里, 我们一样可以学以致用, 锻炼提升自我;我们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赢得喝彩和掌声;我们一样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享受人生的喜悦;我们一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赢得社会的尊重。更是因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听从祖国召唤来到这里, 应该在这里, 这里需要我们。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卫华在毕业后没有回山东老家, 直接在离校后收拾好行囊, 独自一人踏上去保靖的汽车。保靖县位于湘西州中部, 从吉首去保靖要经过山势陡峭险峻、蜿蜒曲折的矮寨盘山公路。对于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来讲, 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 真的算得上是一次历险, 坐在颠簸的汽车上, 经过有“天险”之称的矮寨坡, 他似乎又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凛然”……

○扎根基层, 见证一种决然

来到保靖, 王卫华被分到县委办工作, 一直到2012年9月。他先后在秘书科、政研室等科室经过了多岗位锻炼, 从事文稿写作、文件管理、服务领导等多项工作。两年多来, 他利用自己的所学, 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共参与及独立完成起草各种讲话、报告、纪要等40余篇, 参与调研6次, 编发《调查与研究》3期, 撰写理论文章2篇。当然, 他在两年里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惑和困难, 也曾有过在机关长时间工作产生的倦怠和无奈, 在参与到基层调研中, 他越来越感觉自己要想有更快更大的成长进步, 应该到基层去锻炼一番, 而不能待在机关里做一些琐碎而安逸的事情。他曾不止一次的向领导和同事袒露自己想到乡镇去锻炼的想法, 并申请成为建整扶贫工作队队员。

2012年3月, 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民生促发展”活动, 王卫华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进驻阳朝乡溪州村。他十分珍惜参与建整扶贫、下基层锻炼机会, 在参与建整扶贫工作的一年时间里, 他以强烈的责任感, 视自己为“村民”, 每个月定期下村,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 帮助村民协调事情, 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除此之外, 他还时常利用周末独自一人, 经过20余里的颠簸跋涉到扶贫村了解情况、落实工作。

第一次下村, 他就按照活动的要求, 确定了自己的联系户, 积极与群众沟通交流, 了解社情民意。在村民徐长付家里, 看到猪圈里养有10余头猪, 妻子一个人正在挑粪, 他当即跟工作组组长商量帮他家挑粪上山。虽然生在农村, 从小就干农活, 但是挑着两桶粪在崎岖的山路上走, 对王卫华来讲, 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他还是凭着一股韧劲, 挑着一担粪上了山, 脚下路滑、他撑着, 肩膀压疼、他忍着, 桶里的粪洒出来, 溅满了他的后背, 他还是坚持着, 直至肩膀上磨起了水泡。他的这一举动, 被村民晓得了, 村民都被这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感动了, 他的这一“囧事”也在同事中间广为传颂。王卫华的联系户李万芝, 十几岁的孙子患上癌症, 全家生活十分困难。他来到李万芝家里, 鼓励他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并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元钱递到老人手里。

半年的下基层活动, 带给王卫华对基层农村的新认识、更加坚定了他下基层锻炼的信念。他认为, 基层有着年轻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只有在基层才能真正实践一个年轻干部的理想信念, 才能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才能铸就无悔的青春。

2012年9月, 根据组织统一安排, 王卫华调任阳朝乡党委副书记, 实现了从机关到基层的转变的愿望。这既是他个人收获成长、体会进步的见证, 更是县委县政府注重人才培养、关心青年干部成长的一个缩影。从此, 王卫华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开启了基层工作的新篇章!

○勤勉工作, 收获一种坦然

来到阳朝以后, 按照分工, 王卫华分管组织、宣传、工青妇工作, 主管茶叶工作, 联系梭落坪村。

为了尽快了解乡里的情况, 以便更快转变角色, 开展好工作。王卫华连续半个月吃住在乡里, 跑遍了全乡12个村。他来到村里, 召开村干部座谈会, 了解村的基本情况, 他来到田间地头, 倾听群众的呼声。

谈到梭落坪的发展, 王卫华颇有感概。该村是全县建整扶贫村,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是全县三大粮仓之一, 风景秀丽, 素有小桂林之称, 经过两年的建整扶贫, 该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环形的水泥硬化路已经通到各个村寨, 干净卫生自来水也通到了千家万户。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和后发优势, 梭落坪的发展潜力巨大, 制约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他曾经在这里参与过扶贫, 也一直在思考梭落坪的发展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 他发现, 与其他地方相比, 梭落坪人观念比较僵化, 在谋求发展方面的主动性不够, 发展意识淡薄。

为了增强村民的发展意识, 他利用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强调要靠科技发展现代产业, 并要求村干部要带头发展产业, 发挥党员在产业方面的带头作用。2012年11月, 他带领全村20多人到湖北省鹤峰县考察冬季萝卜种植, 并通过多方协调为村民免费提供薄膜和种子, 全村种植了400多亩反季节萝卜, 100多亩百合、600多亩烟叶、300多亩黄金茶。另外还引进了400多亩牛奶西瓜。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发动下, 村民的发展意识不断提高, 致富之路不断拓宽。

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村里的优势资源, 王卫华正在跟村干部一起, 着手对村里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整治, 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全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已经初见成效。

在接受县电视台采访时, 王卫华讲到梭落坪是他锻炼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 要把自己所学以及近两年来的一些想法在梭落坪实现, 争取把梭落坪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

无悔青春 献三农 第4篇

2010年9月,席海峰来到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宁强县分校承担培训工作。在席海峰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2012年年底,学校累计招收19期大中专学员1226人,毕业923人;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15513人次;培训以茶叶生产、畜禽繁殖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建筑工、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学员2809人。在此期间,席海峰在汉中市农广校组织的全市“第二届教学能手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省农业厅、省农业干部学校组织的陕西省省级畜牧班培训中被评为“明星农技员”,并于2012年10月赴江苏研修,在陕西省教学能手决赛中被评为优秀选手。由席海峰撰写的《多措并举推进宁强农民教育》被收入陕西省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汇编。

在农技服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席海峰积极参加“科技之春”、“三下乡”、“三服务、三促进”等活动,和同事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尽最大努力促进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三农,席海峰经常深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养殖场等地,一方面问需求、听建议,另一方面将这些场地作为丰富自己学识的最好课堂,向生产一线的工作者学习。通过日积月累,他在培训中逐渐形成了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内容实用的授课特点,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席海峰还主动承担起了帮助下岗代课教师走出窘迫生活实现再就业的“燃烛行动”培训任务。该培训主要以干果简明栽培技术、生猪养殖技术、中药材栽培要点及农资产品鉴别等实用技术为重点,通过提供一定的生产资金和技术培训,让下岗代课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信心,尽快改变自身生产生活面貌,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像燃烛一样,重放光彩。此次任务共培训代课教师300余人。由于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受到了参训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好评,在探索帮助代课教师走出困境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席海峰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尝试建立了校企联合机制,为当地企业培训输送电子加工技术工人100余名,实现了校、企、生的三赢;他积极承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项目,不分节假日,深入汉源、燕子砭、胡家坝、铁锁等镇,参与开展核桃丰产栽培实用技术培训16期共计2724人,通过培训,核桃种植户了解和掌握了核桃幼树修剪、嫁接、老树更新、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提高了核桃苗木成活率和核桃经济效果,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席海峰正用自己的青春、勤劳、智慧和汗水诠释着一名青年农业工作者的情怀和风采。

无悔青春献教育 第5篇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没有惊人的业绩,只有平凡的琐事;没有显赫的荣耀,只有默默地奉献。自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老师!我信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并把周总理的“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这名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忠诚教育,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是我一贯的教学作风。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毅力、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三尺讲台上我已默默耕耘了15个春秋,做到了“为教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走过教学岁月里,我时时刻刻谨记扎根农村、奉献青春、洒向教育无限的爱。

无怨无悔,爱岗敬业

在坡庄小学,自从分管后勤管理以来,我始终以提高后勤职工综合素质为重点,着力打造学习型后勤团队,组织深入开展“履行新职能,后勤服务怎么办?”、“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不怕岗位没作为,就怕岗位不作为”的讨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职工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节约意识、保障意识,解决了存在的思想问题,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全体后勤人员一致认为:有了教学工作,总务后勤工作才有了服务对象,没有总务后勤工作,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两者的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全体后勤人员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虽不直接参与教学,但所做的一切细琐,繁杂的工作都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体教师树立了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思想,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尽心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2010年我结束了5年的借调生涯,被重新分配到了坡庄小学,面对学校教师队伍的薄弱、学校领导的期待、学生对求知的渴望,我倾心农村教育的信念很快坚定下来。在教学中,我认真备课,细心讲课,做好反思小结、阶段总结,经常与同教研组的老师探讨教法学法、交流体会、研讨经验,认真备好教案,力求上好每一节课。课余时间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地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了迅速适应新岗位,不负学校领导的重托和家长的信任,我无论工作再忙,再累,总要挤出时间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自主、独特的教学风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在教学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简单的结论,反复机械地模仿例题,而是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解题思路分析,积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探究性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一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分类推进、逐层提高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让优生“吃得饱”,又使学困生“消得了”。白天紧张上课,晚上忙于备课、批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到了认真备课,尽可能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课;细心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订正。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成绩显著,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奉献青春,大爱无疆

我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家与学校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学校的工作耗费大量的精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我的日历中没有“节假日”、“双休日”。繁忙的工作使我 2

连与同学聚会的时间都没有,将自己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却很少有时间与妻子、孩子呆在一起,家里的一切家务都由妻子一人包揽。妻子不仅要上班,还要买菜,接送孩子上学。为了学校的发展,我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了。自己没有请一天假。有时孩子生病了,自己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总是妻子一人照料孩子,而此时的我却仍在学校里忙碌着。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我认为爱的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只有真心实意的热爱学生,才能架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的桥梁,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思想上积极诱导,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关怀体贴。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亲切交谈,多方面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亲身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所以我特别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尤其爱护特困家庭的优良学生,从多方面注意给予他们以温暖的关怀。我所带班级有一个叫小涛的男生,因为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母亲在外打工,年幼的他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要好好学习,孝敬爷爷奶奶。有时年轻的我,还会成为家长的倾诉对象。

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无论学习成绩如何,我一样尊重他们人格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从不用刻薄、粗俗的语言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我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耐心细致的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班级中有个“生意精”——小华,小小年纪就会做生意,把家里的玩具一书包一书包地往学校背,我知道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帮他好好算了笔账:妈妈买玩具的时候花了多少钱,你卖出去多少;你卖玩具时其他同学都在学习,落下来的学习怎么办。经过我的教导,这名学生“痛改前非”,还说要努力学习,以后不做亏本生意。

扎根农村,爱校如家

在我的心中,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应当成为学生甚至全社会的楷模和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所以我常常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在示范市创建过程中,为做好学校各项后勤保障工作,为了迎接一个又一个检查,总有做不完的工,忙不完的事。为了保证学校功能室改造工程赶在春节前完成,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天天盯靠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抓时间,抢进度,保质量。那段时间,已经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国庆节、元旦等假期,都为了这些工程而殚精竭虑,没有休息过一天。值得欣慰的是,这项工程都能按时按质地完成,没有因此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创建工作。

我常常教育学生,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寻找机会经常做,一辈子做。要学习雷锋、孔繁森,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常常对学生说:“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正如张海迪所说——即使是颗流星,也要为人类放出光和热。”

青春无悔献公交 第6篇

——记石家庄市公交一路188“共青团号”车组刘艳红事迹

刘艳红同志是石家庄市公交一路车队188“共青团号”车组的乘务员,她在乘务员岗位上工作了整整十三个春秋,多年来,她爱岗敬业铸就了一身过硬的为乘客服务的本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方法。她视乘客为亲人,将满腔热忱都倾注于十米车厢,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乘客的一致好评,她先后二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市“三.八”红旗手、省、市新长征突击手、省十佳服务明星、省、市劳动模范,河北“五一”奖章。

敬业爱岗是刘红艳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立下的誓言,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三年来,正是凭着一股韧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笑迎八方来客,诚待着四海嘉宾,为了给乘客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哑语、英语,自己还走访了聋哑学校,真正成为聋哑学校的好朋友。在车厢里,乘客探路问道是常事,她为了完全彻底地为乘客服好务,把当好乘客的“活地图”作为应知应会的硬本领导,她除平时细心观察了解一些市内外的建筑设施和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地址外,而且还对公司所开辟的每条线路都要及时的进行调查,掌握所开辟线路沿途的地理环境。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一些单位的地址名称变化频繁,为及时掌声握多变的情况,减少乘客的麻烦,她把走访地理环境当作自己的一项份内工作。有一次,她在走访新建道路时,被沿途的厂矿地名所吸引,不料被迎面驶来的一辆摩托车撞伤,造成软组织挫伤,医生建议她在家里休息一个月,而她只休息了一个星期,便一瘸一拐地上班了。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先后整理出了近万字的市区、郊矿区沿线地理环境手册,很少因地理不清、环境不明而使乘客失望。她车上的爱心提示板乘客每天都能准时看到当天的天气预报、重要新闻等内容,乘客乘坐她的车有舒适感、安全感、方便感、愉快感。她在服务工作中做到了七要:用语要文明,语言要亲切,照顾要主动,方法要得当,服务要热情,失理要道歉,有理要和气。

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刘艳红在跑未班车时,细心的她发现乘客中有一名神情恍惚的十七、八岁的姑娘,于是便上前关切的问道:“姑娘,终点站到了,你是不是有什么事,能跟我说说吗?”原来她是内蒙古贺兰山下的一位农民,被人贩子拐骗到河北省晋悬,卖给了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残疾人,多次逃跑,又多次被抓回,第二天,艳红又用自行车将她送到我省打击拐骗办公室,向她们说明了她的情况,并将自己身上的钱留给了小姑娘,说着,姑娘扑通一声跪在艳红面前,抱着她的腿,哭着说:大姐,是你救了我,这辈子我忘不了你呀!”

就这样,艳红给车厢、给乘客无尽的爱,却将过多的无奈和牺牲留给了自己。去年入冬前,细心的艳红看到乘客坐在冰冷的座位上,便和车组人员自费买来了绒布、海棉,一针一线地为乘客赶置座垫,却无暇顾及自己年幼的孩子,不幸小孩得了流行性感冒,并且高烧不退。有一位老乘客得知情况后,专门去药店买来了婴儿药品,亲自送到艳红的车上,并认真地告诉她如何让孩子正确服用。有人问起这位乘客为什么这样做,他动情地说:“我这个人腿脚不方便,每天都要乘座一路车往返于医院治疗,每次座上她的车,她总是向亲闺女一样照顾我,如今闺女有了难处了,我这样做也是尽我的一点心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刘红艳带领着车组成员又走出了车厢,把优质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全社会。每逢节假日她就带着188车组承诺卡到沿途的社区及单位讲解乘车知识,并征求居民对公交服务工作的建议。1993年至~年她和车组人员把上级奖励的几千元钱先后资助了平山、灵寿、获鹿等地的7名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儿童,每年的助残日到来之际,她们都会到市福利院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一份祝福和温暖,一份份微不足道的衣服、玩具倾注了车组人员无尽的希望。

青春无悔献祖国 第7篇

钱绪生同志,男,现年46岁,大专学历,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程队长、工程科长,现任建湖公路站养护管理科科长。

凭着对公路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执着追求,钱绪生带领养路队队员奋力拼搏,取得出色的成绩,他所带领过的养路队多次获得赣州市、南康市公路部门“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工会小组”等称号,李康生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工会积极分子”。让我们从中选取几个片段,来了解一下这位甘当铺路石的养路工。

异地安家为养护

队长李康生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双眼炯炯有神,给人一种沉稳、实干的感觉,其实,事实亦如此。公路养护是一项强度大的野外体力劳动,冬天寒风吹、夏天太阳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作环境十分艰苦,2001年初,公路养护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公路局在各县、市实行公路养护异地承包,李康生带着家人,离开南康,挑起了蟠龙养路队队长的重任,为完成各项任务,他带领队员常常加班加点,早出晚归,付出了异常的辛劳。沥青路面最怕的就是积水,有一次,正值春天雨水季节,赣丰线出蟠龙镇路口,由于连续十多天暴雨,将路面啃得坑坑洼洼,汽车行驶至该路段摇摇晃晃,道班上行人避而远之,严重影响了公路正常通行。在冒雨巡视后,李康生二话没说,毅然带领队员奋勇上前,疏导水沟、填写平坑槽,虽然大家手上磨出了血泡,肩膀压得红肿,暴雨浸透了内衣裤,但没有谁叫一声苦和累,他们硬是靠自己的力量奋战了近4个小时填平了道路,受到过往司机和群众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蟠龙养路队2001、2002年连续二年被南康公路分局评为“先进单位”,被市公路局评为“先进工会小组”。

交通干线显英姿

2003年2月,刚从异地养护蟠龙养路队调回南康的李康生,立即被组织上任命为浮石养路队队长。浮石队养护着323国道十多公里路程,2002年该线由于交通流量大,车辆超载超限严重,路面超役超负荷承载,加上雨水较多,导致坑槽遍地,路况急剧下降,交通处于半瘫痪状态,面对严峻的形势,南康公路分局调动所有养路队多次突击抢修,为使323国道路况稳定,在临危待命中,刚从外地调回的李康生被任命为队长,挑起了艰巨的重担。为了不辱使命,李康生带领其他队员团结协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面对“高标准、严要求”、保持交通畅通的任务,他们主动放弃休息日,顶着风雨,流血流汗不流泪,任劳任怨,李康生家住凤岗镇,按理说也不远,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家,但二个月没回一趟家,坚持与大家一起每天清晨上路,一干就要摸黑才会回来。有一次,李康生和几名队员在浮石323国道旁清理边沟,由于这一带汽车修理店、饭店林立,两旁的水沟盖着盖板,俨然成了密闭的垃圾桶,为了疏通水沟,必须将重达一百多斤的石板掀开,他率先跳进臭气熏天的污水沟,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收工时头发、眉毛粘满了污泥,浑身散发着臭味,旁边的群众看见了都竖起大母指,称赞养路工确确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李康生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三个代表”,在服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作为一名家长,又是丈夫和父亲,是家中妻女的依靠,然而,就在9月中旬的一天,整月未归的李康生抽空回了趟家,他是想看看刚开学不久的女儿读书的情况,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读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家时淋着了雨,发高烧正躺在医院打点滴,望着女儿清澈的双眼,他感觉欠她们好多好多,记得在一次电话里女儿说:“同学们的爸爸会经常来接放学,你也来接我放学好吗?”听到这话,他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他心里明白,他爱这个家,更爱妻子和孩子,自己工作忙,回不了家,妻子又是当爹又是当娘,还要照顾年迈体弱的妈妈,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女儿生病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妻子没将情况告诉自己。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脸庞,妻子心疼地对他说:“你还是早点回去上班,家里的事就让我顶着吧,只是你自己要注意身体,可别把身子给累垮了。”听到爱人这句话,李康生既感到内疚又深感欣慰,是啊,养路工没日没夜超负荷地在路上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了。

诚信待人众心齐

当一个养路队长,不仅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更须创新思路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形势发展需要,李康生从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之余,他总是潜心学习业务知识,摸索基层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几年来他为养路队捧回了一面面奖状,队员们都清楚,每个荣誉的背后都凝聚了李队长不少的心血。

工作中李康生是个排头兵,生活中他是队员们的好兄弟,平时李康生总是用一颗诚心去打动他们,处处为大伙着想。谁家有困难,他主动靠前;谁思想有疙瘩,他总是耐心地开导;每逢节假日为了让别人回去与家人团聚,他总是主动留下来值班。

李康生以诚待人,凝聚了人心。队员们团结一心,为了公路养护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李康生为了公路养护事业,几乎每年换一个养路队,哪条路的路况差,就出现在哪里,由于管理有方,不出一年的时间,该路路况就明显好转。正如公路部门领导所言:南康公路哪里最艰巨,他就调往哪里工作。

今年4月,李康生接替赣州市劳模黄兰香所带领的省级文明道班——东山养路队任队长,管养着南康两条主干道105、323线近四十公里路程,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面对组织上的信任,面对荣誉,李康生没有丝毫自满,他知道,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为了自己钟爱的公路养护事业,他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

努力学习公路科学知识和钻研养护工程新技术,是小姚同志的特点。沥青路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年限、行车安全、养护成本,他通过反复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坚持运用马歇尔试验确定面层混合料最佳用油量和矿料组成来指导施工。这种规范的施工方法在全局的沥青路面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但提高了路面质量,而且降低了养护成本。在水泥砼路面施工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施工方法,即运用原材料检测——试配——强度检测——数理分析——施工配合比的程序来指导施工,有效地提高了水泥砼的施工质量,减少了浪费,受到领原交通部部长张春贤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革命年代考验英雄是以是否用生命来捍卫理想信念,那么,在和平年代,真正能够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面临改革,职工思想不稳定的新时期,姚鹰称得上是平凡的公路养护战线上的一名出色青年好职工。导和

劳模公路养护工人先进事迹

*党员黎雄钦同志是桂平市公路管理所的一名养护工人,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35年的公路养护工作中,他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倾洒在所热爱的公路事业上,作为*党员,他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由于业绩突出,黎雄钦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连续6年被桂平市交通局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多次被桂平市交通局支部评为“优秀党员”;1996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贵港市交通局评为“公路养护先进个人”;2001年4月荣获贵港市“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6月荣获贵港市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6月荣获自治区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12月荣获自治区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4月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01年至2004年度被自治区公路局授予“十优养护工”称号。心在路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黎雄钦同志爱岗敬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公路养护工作,扎实苦干,确保了公路的畅通。1998年以前,他先后在里各道班、什字道班等担任道班工人、班长,1998年领导决定任命他为养护管片的片长,负责全市7个养护片区中西区的养护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他将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新的工作情况结合起来,在道班中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制订完善的工作、考勤、学习、机具等管理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约束、规范道班工人的行为,将他对道班管理的经验在其管理的5个道班中广为推行。由于多年来认真贯彻全面养护的精神,他管养片区的路容路貌大为改观,好路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

2000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单位在他管理西区4条线路的基础上,将南区2条路况较差的线路交给他管养,这无凝给他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当领导准备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时,没想到他竟没有半句怨言,认为组织的安排自己就应服从,并更应以一个*党员的要求来承担起责任。他刚到新增线路新垌—北市公路工作时,全线26.4公里的砂土路大部分都是大坑大槽,其中有2.4公里即将中断交通,从新垌到工业重镇中沙镇17公里路程,需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有的路段小汽车根本无法通行。新垌—北市公路是南区的生命线,对当地的交通十分重要,黎雄钦心里明白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使该路尽快恢复畅通,他当机立断地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将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严加管理,切底改变了道班工人作风懒、散现象;其次是亲力亲为,和道班工人一起,将原来淤塞的18公里排水沟进行切底清理,并将长期堆积在路肩上的杂物清除,解决了公路排水不畅的问题;最后是对路面的大坑大槽进行抢修,在经费缺乏无法解决路料的情况下,黎雄钦想到了借助社会力量的支持,主动与当地的源安堂制药厂和个体运输户等工矿企业、个体联系,得到了他们的热心地支持,从而募集到社会经费15000多元,解决了抢修中经费的燃眉之急。从2000年5月起至当年年底,经过7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原来的差等路和特差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经上级主管部门贵港市交通局当年年终检查评比,全线路有良等路22公里,没有差等路。该线路的畅通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得到当地群众一致的好评。

舍家忘已,献身公路的奉献精神

1988年,为了解决道班缺乏养路工人影响养护任务完成的被动局面,由于养路工人工作苦由入低,经多次动员社会人员参加养护工作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动员在家务农的妻子参加养护工作。经他多次劝说后,妻子深深地为他的敬业爱业精神所感动,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决定放弃以此聊生的农业工作,舍弃了儿女的亲情,与他一起住进了离家80多公里外的罗榕道班,开始了艰苦的养路工作。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黎雄钦一心扑在养路事业上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他夜以继日地到各班检查指导工作,经常在路在巡查,掌握所管路段的路况变化情况,晚上不能回到罗榕道班,就坚持巡查到哪里,就在哪个道班吃住。

由于对工作负责,多年来,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黎雄钦从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2001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他原打算和妻子回家与儿女一起欢度佳节,但此时单位按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给他安排了几个路段的大中修任务,需要尽快组织路料和开展铺筑等工作,他毅然放弃了休假,满怀对儿女的内疚奔赴工地,以一贯的工作作风服从了单位的安排。2003、2004年春节,为了确保春节期间公路的安全畅通,黎雄钦放弃了回家团圆的念头,经常上路检查,有危及到行车安全的情况,马上组织人员修复,保证了春节期间沿线群众的安全通行,使群众过上一个安全、祥和的春节。

他为了管养公路的安全畅通,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个本该休息的节假日,以一个真正的*党员来要求自己,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要求自己,一心朴在公路上,默默地做出奉献。心怀同志,相互帮助的高尚品德

黎雄钦给予家有的太少,给予别人却多。由于他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全部心血,不仅在道班工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而且感化和激励着周围的同志。在工作、生活中他处处关心同志,帮助他人事无巨细,在道班中他是个受到所有人欢迎的热心人。

上一篇:人民的好儿女感想下一篇:三坚持三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