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酒文化范文

2024-05-11

海南酒文化范文(精选8篇)

海南酒文化 第1篇

酒在中华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海南人民也善饮酒,群居在海南岛的少数人民的饮酒习俗也给人一种浓郁的热情。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海南苗族、黎族的饮酒习俗。

每有重大喜庆活动或有贵宾来临,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会在寨门前或家门口设置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二道。他们手中的牛角杯你可别接,否则一松手,那沉甸甸的牛角酒就非你莫属了。除此之外,就形式而言,还有进门酒、敬客酒、交杯酒、送客酒等等。此外,酒还是苗族人民感情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通常情况下,酒过三巡,宾主双方往往要每二人一组,对歌饮酒,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不能答者饮酒作罚,若势当力敌,则只有歌出而无酒进。此时与其说是考验酒量,不如说是考验苗族传统文化知识。所唱之歌苗语称为“hxak jud”(意为酒歌),大多为称赞对方或自谦之词。有时也唱苗族古歌中的一些篇章,学歌者往往在别人唱时心中默记。善此道者几次下来便可唱答了。

不论婚嫁,还是丧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苗族同胞都把一种用玉米荞子等粮食做成的酒拿出来喝,用喝酒的方式庆贺自己或者祝福他人。这种酒不斟在杯中,也不放在碗里,而是藏在龙竹筒里,用一支通着的麻杆吸食,你一口我一口,轮流着从老人到小孩,直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才歇下。酒香四漫,微醉成仙,满口清芬的酒香,让你醉得舒服醉得酣畅,终生难忘。这种酒的名字叫“窝托罗酒”,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

同样的海南的黎族人民也非常热情好客,客人临门,便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风俗要喝醉才罢;第三阶段叫“吞卓丘”,即主宾对唱当地民歌。

海南酒文化 第2篇

苏东坡一生先后三次遭贬。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第二次是贬到了岭南的惠州,最后一次是海南岛的儋州。

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在所有被贬海南的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推苏轼苏东坡。苏轼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今天在海南有两处纪念苏轼的胜地。一处是与五公祠相连的苏公祠,一处是位于儋州的东坡书院。苏公祠是东坡前往儋州及北归路过住宿的地方,东坡书院则是苏轼被贬儋州后的居住地。此外,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巷”、“东坡田”等多处地方。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心里不服,写了一首诗讥讽朝廷,结果再次被发配至海南岛昌化(今儋州中和镇)。在来海南的途中苏轼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诗的最后两句是:“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可见,苏轼当时到海南是抱着“生还无期”的心情的。这从他写给朋友王敏仲的信也能看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之望,贻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想想也是,让一个年已六十二岁的老人面对一个潮湿蒸郁,暗无天日,蛇蝎横行,人烟稀少之地,那该是何等的凄惨与悲凉?

苏轼到达后昌化军使张中知道苏轼是一代文豪因此不敢怠慢,安排苏轼及幼子苏过“住官房,吃官粮”。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轼住在昌化官舍,遂谴使渡海,逐出官舍(苏轼当时是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远谪儋州的)。张中也因此受到处分。从此苏轼便开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的悲惨生活。

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为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他们在拜过神灵之后就把祭肉送给苏轼。正是因为有海南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苏轼在海南才能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年苏轼居儋耳,当地民众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远近乡亲民纷纷学苏轼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苏轼对海南风俗习惯的影响,最具特色的是对被贬地人民语言习惯的影响。苏轼在儋州,常接近劳苦大众,颇受爱戴。苏轼当时讲学用的语言是他的家长话——四川官话。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虽然苏轼当时的四川官话不等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却为后来儋州人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这种口音在当地乃至省内少数年长的读书人流传持久广泛。

苏轼居儋州时对当地人的迷信,民族关系,生产劳动习俗等都曾做过积极的影响。通过他的倡导,身体力行而改变了当地人的陋习。苏轼居儋州时,海井冈山恶疾流行,而人民又缺少医药的知识,通常是通过迷信活动来治病。为改变当地人的这种陋习,苏轼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并为百姓开方治病,还曾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为民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

苏轼不仅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苏轼在其著名《劝和农六首》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功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戮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苏轼的这首《和劝农》诗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苏轼在海南,所进行的移风易欲活动,是取得一定成绩的。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情如何”?他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苏轼在儋州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史书指出苏轼后“十余年文学彬彬,木异由浙“科目自隋莫胜于进士,琼在四榜连破天荒”自昔,邵学之制,则始于庆历,详于谆熙有自来矣。人物之盛,有宋时有杨誉苏门者焉,有声驰甲科者焉,亦有文坛乡帮者焉。”后人评价苏文忠公之谛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胜实自公启之。苏轼作为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标琼海之先声”的启迪诱发的重大贡献,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代海南文化繁荣发展考究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教育发展,佛教文化

海南地处明朝时期文化战略前沿地段,国际领域中争夺南海利益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这些挑战和机遇对于海南岛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和国际势力的影响,海南岛强化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是很有必要的。梳理海南文化发展的整个走向, 可以体现出海南历史文化的灿烂,也是提升海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受到文化实力的影响,海南岛的历史地位和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提升。

一、农业技术之中新技术

1.水利技术的发展。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根,也是当时实现农耕文化的一个标志。海南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宋朝初期修建的灵塘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修建于975年,当时任职知州的李易主持,在论述灵塘工程的时候,李易对此评价是“州南五里有灵塘,开修渠堰,溉水田三百余顷。”这个时候已经说明南部边疆的农耕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移植的重要表现,并且修建的时候是以政府为主导,群众被动参与其中的。但是和宋朝不相同的是,明朝时期的水利工程修建是民众主动参加的。当时明太祖非常重视水利技术的发展,这个时期曾经掀起过修建水利工程的小高潮。海南的水利工程非常多,至今影响力很大的有:第一,海塘水利工程。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海南岛四面环海,海水倒灌现象经常会引发农耕地的盐碱化,所以说当时针对海水倒灌现象修建了防侵袭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江海和滨海两界交叉的地方。文昌南溪基本上全部面朝大海,也是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最为严重的一个地方,于是在正统年间就修建了廖公陂,这个水利工程是完全由民众自发建设的。发展到了正德和嘉靖年间进行了复修和重修的工作。光岭陂是正德年间修建的,目的也是防止海水倒灌现象引起的农耕地盐碱化。除了修建水利工程,飓风自然灾害也是对海南岛农业影响最大的一个原因,为了防止飓风携带海水侵蚀农耕地,农民自发组织修建了堤岸,以此来防备风潮。

2.明朝后期的海南水利工程发展。正德年间之后修建水利工程成为社会的热潮,当时全国各地临海的地方都在修建水利。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琼州曾经出现了地震,当时给海南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地震之后进行灾区重建的时候,琼州北部地区的修建活动主要是对尚存的水利工程进行续修、加固和重建。明朝后期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这个现象和当时明朝政府颁布的“版籍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3.新型灌溉工具的使用。利用自然的力量对农田进行水利灌溉, 这是明朝时期海南岛对农业首次进行这样的尝试。嘉靖初年时期,顾岑这样评价过海南的灌溉“:有沿山而更得泉水,为一等;有靠江而以竹桶装成天车,不用人力,为二等。不得泉、不靠江,旱涝随时,为三等。”进入明朝之后的二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最突出的就是明朝“天车”的使用,这是一种当时最先进的水利灌溉工具,灌溉工具的使用, 标志着当时海南的水利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教育发展

明朝对海南岛的治理强度不断加大,并且生熟黎交界线不断向内发展,国家统治的基础范围不断加大,海南岛内部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海南岛日后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坚定的物质基础。

1.官学逐渐常规化。在明代,官办的学校设施逐渐制度化和常规化,这是明朝时期学校制度发展的突出成就之一。除了当时的官办学校,地方的义学和书院发展还是与之齐头并进的。1府州县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官办学从始至终都分有鲜明的层次,但是这些层次作用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一点在明朝得到了明显的改观。首先是府学情况。府学在海南岛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学府,在明朝时期有着明显的持续发展能力,虽然说当时的学生数量没有办法统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宿舍的建设数量一直在增加。府学是在明朝洪武三年建立的,一直发展到万历四十六年,总共250年的时间里经过1次重建和4次复修,基本上每50年就要进行一次校园建设,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明朝时期对学校建设的关切程度。 府学发展到嘉靖三十五年的时候,府学得到明朝中央政权的批准,在府学的后方修建了一座农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到农田进行农耕活动,挣得所需的学费,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除了劳逸结合之外,府学内部除了设立科举考试科目中的必修课程之外,还新增添了“乐舞”“、射圃”的知识,培训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府学学生精通乐舞的学生很多,由此也推动了乐舞在海南岛内部的发展,为此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人才支持。2州县学。州县学比府学低一个等级,是当时地方学校的代表。在明朝,州县学的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教化作用相比前朝更加明显。下面就是明朝时期州县学的几个特点。第一,先从创办时间来说, 洪武二年在定安县创办了州县学,洪武四年在琼山也创办了州县学, 在洪武年间,先后在三个州、八个县都创办了州县学,从修建学校的数量规模来看,明朝时期对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视的。第二,学田的配置情况。学田在当时是学校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南岛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情况还不一样。涉及学田的学府地区有会同县、琼州县、昌华县等, 并且出现学田制度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在嘉靖年之后,并且弘治年间的学田学府只有詹州一个,这一点和府学的建设情况基本都相同。第三, 在学科规划方面,射圃教育在州县学当中是最基础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而乐舞学科的设计,基本上被府学垄断。

2.私学的发展。1书院办学的特点。第一,书院存在的时间远不及官学,并且南北方的书院分布不均衡。元朝时期只有一个东坡书院,到了明朝之后,尤其是在正德年间,书院创办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有西州书院、桐墩书院和同文书院等书院相继建设。明朝时期建立的书院一共有20所。第二,海南书院基本上都是“考课式”的书院。明朝时期的书院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注重教学和考试的书院, 这样的书院基本上都是官府创办的。第二种是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的书院,这种书院一般都是民间的,这种书院是进行论辩、讲会的场所, 在当时是被政府禁止的。因此说海南书院基本上都是官办书院,当时民间创办的书院都是因为修身养性存在的。2义学的创办。义学受教的对象年龄基本上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但是义学和上述两种学府存在唯一不同的是,义学是专门为贫孤儿童创办的学校,义学学校的经费来源都是社会中的有志之士捐赠创办的,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当地有钱人资助的。在明朝,义学的发展一直处在相对低迷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因为社会学的发展,义学创办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万历年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发展,整个明朝都没有任何的进步。针对义学的发展问题,说明了明朝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并且民间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受到正规教育的教化,这一点可能和当时传统思想有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三、佛教文化

1.明朝时期的佛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有过出家经历的一位皇帝,因此朱元璋和佛教有着一种非常深厚的情缘。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文化,并且将佛教文化纳入到政府管理当中。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颁布了僧纲司的政治命令,海南当然是响应最为活跃的地方。洪武十六年,就在琼州城外建立了天宁寺,设置僧纲司和副都官员。可以这么说,海南所有的佛教事宜都通过琼州府的九品都纲管理。经过时间的发展和推移,基本上都是一个州设立一个僧纲司。虽然说在嘉靖年间曾经颁布了禁止传播佛教的条令,但是对于海南岛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种“一州一司” 的建立制度,和当时明朝时期海南岛的行政格局存在很大的差距。当时佛教在明朝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执行折扣。

2.明朝时期的佛教发展特点。1从沿海地区向内陆传播。海南岛和佛教相关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布局进行修建的,从沿海地区开始,向内陆地区延伸。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社会中出现很多个人资助修建的佛教建筑,这一点已经说明了佛教传播的影响力。 佛教建筑数量的增多,也是信仰人数增多的一个体现。毋庸置疑,海南岛内部的佛教信徒相比前朝,存在非常大的数量优势。2寺院经济的发展雏形。万历年间的天宁寺,设有“永业地”,这个永业地就是用来解决寺院僧侣基本生活问题的。除了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寺院经济雏形的特点之外,还有就是金粟庵的管理模式。金粟庵通过没收官田和买卖土地的形式,一共获得了10亩田地,而且这些田地每年可以获得粮食2280斤。然后金粟庵会把这些收获粮食的数据上报给朝廷,然后朝廷出资一定的金钱购买。虽然这个做法在当时没有被普及,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海南岛寺院的经济模式已经初见模型。

尝小吃 品文化——海南篇 第4篇

在海南,有一道从名字上就刻着海南字样的小吃,就是“海南鸡饭”。虽说名字有“海南”二字,但现在已绝对不仅限于海南当地的美味了,海南鸡饭在东南亚各个地区都有出现,无论是在五星级酒店的咖啡厅,或是街头小铺中都有觅得到它的足迹,海南鸡饭已同云吞面、印尼炒饭一起列入“亚洲特色”的菜牌中,足可见海南鸡饭对东南亚美食的影响非同一般。

海南鸡饭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首先要当属归功于它的美味,其次则是受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移民潮。最早的时候,人们以海南文昌当地的白切鸡做法,同时配以鸡油和烫鸡水烹制的米饭,再配上鸡汤,便是海南鸡饭最正宗的搭配。随着移民潮,这道小吃传至东南亚地区,在新加坡发扬光大。

海南鸡饭的做法颇为讲究,并不简单,十分考量厨师的功力。制做海南鸡饭,首先要把大蒜连皮和生姜一起用油炸一炸,然后连同葱和一种马来特产的马兰香叶,一起塞到鸡肚子中。做一锅水,水开后加盐,再次沸腾后再加盐,厨师要凭借经验判断水的咸度。鸡外皮上抹一层盐,把鸡放入汤中,大约烫5分钟左右,捞出来过冷水,待水开后再重复此步骤。根据鸡的个头大小决定氽烫的次数,一切全都凭经验决定,最后把氽烫好的鸡挂起来风干。从烫鸡的水的表面撇出鸡油,把它放入锅中把米炒一炒,炒好的米兑上刚才烫鸡用的汤烹煮成米饭。再取部分鸡汤配上蔬菜,煮制成配汤。用鸡汤煮出来的米饭,每粒都包裹着一层鸡油,粒粒分明,大放光彩,吃时淋上些酱油,仅仅是白饭就已迷倒天下众生。正宗的鸡肉绝对不能全熟,骨头周围的肉略泛桃色才算完美。懂吃会吃的人最享受那层鸡皮,吸吮皮与肉之间的那层胶质才是享受海南鸡饭的精华所在。如果只吃鸡肉不够过瘾,还可多叫一碟鸡杂,蘸着小料吃,也大快朵颐。

所谓鸡皮不肥不好吃,但享受海南鸡饭那层鸡皮胶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鸡皮中颇高的胆固醇含量,“三高”人群还是少吃为好。

清补凉,是道冰冰爽爽的甜品,是这个热带海岛生活中绝对的主角。早在上世纪20年代,海南就有清补凉。其实在南方很多省市,例如广东、广西都有清补凉,但与海南的清补凉相比,仅从原料上相比就逊色很多。海南清补凉的原料多达二十几种,常见的有花生、红豆、绿豆、通心粉、新鲜椰肉、红枣、西瓜粒、菠萝粒、葡萄干、凉粉块、珍珠、薏米、芋头等等,原料上千变万化,甜的、酸的、南方的、北方的,各种搭配组合打造了魔术般独一无二的丰富口感。从营养价值上,每种原料也都有着各自的使命,绿豆解暑、西瓜美白、红枣补血等等,因此仅仅从原材料上来讲,海南的清补凉已经脱颖而出,是其它地区清补凉所不能相比的了。

制作清补凉,要把除水果类的原材料提前分别煮熟,像绿豆、薏米、芋头这类的材料还要用糖水来煮,这样煮出来的原料本身就含有甜味了,如果等到调制的时候再加放糖或糖水,那味道必将逊色很多。待所有的原材料都准备好后,摊主会把这些原料在摊前一一摆好,等待食客的光顾时再进行最后一步的调制。

调制清补凉也花样颇多,这些原料经不同的糖水调制,就是不同的清补凉。最普通的是糖水清补凉,就是用最普通的糖水把它们调制在一起。除此之外,就是最受欢迎的椰子水清补凉和椰奶清补凉。椰子水清补凉是用冰镇过的新鲜椰子水来调制原料,透明的椰子水中,伴着各种颜色的新鲜原材料,从视觉上就有获得清爽的感觉。要是喝上那么一口,椰子水的甘甜伴着绿豆、水果的味道,更是别样滋味。椰奶清补凉则是用椰子肉制作出的椰奶来调制各种原料,花样的原材料半浮半现在乳白色的椰奶中,让人欲罢不能。

虽说清补凉也有一定历史,但要说出哪家的最出色最好味,也着实让人犯难。在海南的老街上,一家接着一家的清补凉摊前,总是满满的食客。如果实在拿不定主意喝哪家的清补凉,那就看看哪家的原材料最丰富、最吸引眼球,也不失是个好办法。

在这个炎热的海岛,清补凉这道甜品确实是很对应当地高温的风景线,它甘甜清爽,还消暑去火。清补凉的原材料品种繁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挑选搭配适合身体的独一无于的清补凉。

在海南也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喝下午茶自然少不了糕点,虽说海南的糕点没有清补凉的名声那么大,但同样是风味独特。燕稞也叫薏粿,就是海南当地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是海南人喝下午茶时最常吃的糕點。薏粿的历史悠久且家家户户都做会制作,非常普遍。不仅如此,薏粿的得名还有一段美好的故事:传说在几百年前,母亲只身带着年幼的儿子阿春相依为命过日子,阿春长大成人后离别了母亲,加入了郑成功的部队,跟着队伍飘洋过海抵御外侮,为民除害。母亲对儿子倍加思念,每逢中秋时节,便会做儿子最爱吃的粿,焚香祷告,思念儿子,祈求儿子平安归来。年复一年,三十年后的一个中秋佳节,母亲仍然做了粿,对月怀思,儿子阿春果然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集,薏粿也因此而得名。

薏粿的面皮用糯米泡软后磨成米浆,然后压成50%含水量的干浆,取1/3的干浆加少许水煮成熟糊,然后兑入剩下的干浆中继续揉搓,揉至上劲,然后做成若干个均等的小剂子并压成圆片。馅料则是用椰子丝、花生仁、油麻、白糖等搅拌均匀而成,极富海南口味的特点。包薏粿的时候先将糯米圆片包裹上适量的上馅料,再取一片涂过油的芭蕉叶垫底,包好的薏粿放在蒸笼上用大火蒸制,最后在薏粿的表面涂一层香油。

薏粿因那段美好的故事而得名,同时也被人们赋予了喜庆、团聚、幸福、欢乐的寓意。时至现在,在海南农村,家里有迁居或满月等喜事,都会送上一笼薏粿以表达祝福之意。薏粿的外皮用糯米制成,消化系统不好的人群要尽量少吃或者不食。

海南饮食文化礼仪 第5篇

一是饭前喝汤。且不管餐桌上的菜肴多么诱人,他先低头美美地喝几口汤,然后抬起头来,眼睛笑眯眯地看着美味菜肴,接着还一口口喝鲜汤。随后,他才吃饭吃菜,待吃饱饭,尝够菜,他还得再喝一碗汤,一餐饭这才算结束。

二是饭后喝汤。他先是尽情地享用可口饭菜,饱餐之后,才开始喝汤。这种人喝汤的时间和吃饭的时间差不多一样长。不喝汤,算没有吃饱、吃好。

海口人爱喝汤,自然对汤的制作方法也很讲究,一般分为三种方式,即滚汤、煲汤、炖汤,其用料、制作都有区别。

滚汤。简单快捷是制作滚汤的特点,工作繁忙的家庭多采用此法。滚汤的原料以时令蔬菜为主,配以鲜活鱼虾。海口人日常做的蛋花汤、青菜汤、豆腐汤等都是滚汤,现做、现煮、现用,具有现代快餐的味道。

煲汤。用瓦煲制作是煲汤的特色。由于煲汤所花时间较滚汤长,一般海口人家晚餐喝煲汤。煲汤原料离不开猪肉、羊肉、排骨等,即以肉汤为主。

炖汤。海口人讲究用炖盅隔水做炖汤。每当节假日或贵客临门之时,海口人常做炖汤以庆贺。炖汤原料最多采用的是鸡、鸭,再加一些中草药。

海口人喜欢喝汤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炎热而需补充水分之外,还有一个滋养身体得需求。海口人认为,汤里面营养丰富,喝汤是滋补强身的好方法。特别是对家中体弱有病的人,海口人总是熬汤给他喝,期盼他早日康复。

饮食习俗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饮食文化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琼剧:海南文化的典型象征 第6篇

琼剧,不仅仅是一座戏剧艺术宝库,而且蕴含着海南人民的历史回忆与现实思考,是海南人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精神与心灵的表现与释放,集海南文化诸要素于一体,是海南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和最集中的表达。

海南文化源于多元文化融合

海南文化是由中原文化、黎族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在海南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结晶。

虽然人类在海南岛的文化遗存可以追溯至两万年前的昌江旧石器遗址,但海南文化的历史起点还应该从四千多年前百越人登陆海南岛算起。海南岛自古就是移民岛。海南文化自然源自形形色色的移民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伴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各种文化在海南岛这块热土上冲撞、交织、融汇和重新排列组合,经过实践的改造和历史的积淀,最终生长出一种与原生文化完全不同的独具魅力的新的地域文化——海南文化。

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出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到了海南岛。他们或者是百越时期登岛的原住民的后裔,或者是宋元时期贬官流臣的后人,亦或者是元明时期闽南地区的灾民,更或者是建国以后开发海南岛的新移民。他们或者讲琼文话、儋州话、临高话、军话,或者讲黎话、苗话、回辉话,亦或者只会讲当时的官话,但毫无疑问,他们最终都成了海南人。面对新的生产实践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对原藉的生活习俗做出调整和改变。在这种调整和改变中,新的次生文化诞生了。

由百越文化到黎族文化,由唐宋开始的中原文化传播,再到中原文化与黎苗文化的相互融合,再发展到中原文化海南化并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这就是海南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种长期的方向性的文化衍变,显示的也是海南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作为多元文化集合体的海南文化的承载主体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即儒家文化。海南岛的人口成份虽然复杂,但汉族人口是主体,而比例最高的又是持闽方言的群体。当闽方言与其它汉语方言以及黎话和苗话等相交织时,便会发生变异。以琼文话为主要语言交流工具的海南话的诞生,标志着昔日的闽南移民的本土化。

由此可见,海南文化是由中原文化、黎族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在海南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结晶。到了琼文话成熟的明清时期,这种新的地域文化趋于成熟和完善了。此时的海南文化,已经开始孕育和培育海南学子,并且以强大的攻势向中原反哺了。据史料记载,仅明洪武十年至嘉靖十年间,琼州中举者就有四百零九人。丘濬和海瑞作为海南文化双子星座在明代的出现,便是海南文化成熟的标志。到了清代,张岳崧、谢宝、韩锦云等的出现,更体现出海南文化已经具有的“邹鲁之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将其描述为“文风丕变,鼎臣继出”“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

琼剧是海南文化的典型象征

到清初,“琼州杂剧”才真正放弃半官半琼的特点,真正形成本土化的海南土戏,即琼剧,并逐渐成为海南文化最集中的显性表达。

虽然在明清以前,海南文化已经存在并活跃于海南各族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以及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中,但仍然缺少一种能够典型地体现这种文化的形态或形式,更不能集中地表达这种多元文化所应该体现出的多元的海南社会结构的共同价值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琼剧的出现,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元代的海南固然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但只是作为中原戏剧的一种形式进入海南的,还不能称之为琼剧。直到明末,“琼州杂剧”出现时,仍然以“官琼杂陈”和“错用乡音”为特征。这种戏剧形式显然还没有本土化,仅仅只是一种过渡。发展到清初,“琼州杂剧”才真正放弃了半官半琼的特点,走向用海南话演唱海南戏的时代,真正形成了本土化的海南土戏,即琼剧。

既然是综合艺术,琼剧体现的当然不只是戏剧艺术的特征,也是博大精深海南文化的最集中的显性表达。琼剧集琼剧的声腔、道白、演员、观众、剧场、行当、道具、化妆、舞台、舞蹈、美术、服饰、建筑等于一体,蕴含着海南人关于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认识和生活习俗。譬如,琼剧与道教,在海南都被称为“斋”。演琼剧是“做斋”,看琼剧是“看斋”。斋,是宗教礼仪。由此可知,琼剧与道教渊远流长,关系复杂。再如,琼剧与方言,琼剧是以琼文音的海南话演唱的,而琼文音演变自闽南话。在琼文音未形成以前,自然不可能有琼剧的产生。当闽南话演变为海南话以后,来自闽南的梨园戏等弋阳腔诸剧才有可能被琼文音改造,最终演变为海南土戏。又如,琼剧与音乐,由于琼剧源于中原,由闽南人带来的宋元南戏的承传者弋阳腔的变种梨园戏、潮剧、高甲戏、正音戏等,在与由梆簧腔为基础的粤剧、京剧相碰撞中,吸收了黎苗歌舞的一些唱法后,最终才发展出独具一格的琼剧唱腔。至今脍炙人口的《红色娘子军军歌》就是由琼剧声腔中的反线中板改编而成的。琼剧不仅仅是一座戏剧艺术宝库,而且蕴含着海南人民的历史回忆与现实思考,是海南人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精神与心灵的表现与释放,集海南文化诸要素于一体,是海南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和最集中的表达。

作为戏曲,琼剧负有“高台教化”的功能,但它在积极反映海南社会变迁的同时,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南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及面向岛外集中展示海南文化的重要平台。一部琼剧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海南文化的发展史和海南社会的变革史。来自南戏传奇的梨园戏、高甲戏、潮剧、正音戏中的优秀剧目在纷纷被改编为琼剧剧目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便在海南群众中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据专家考证,在现存的中国戏曲中,只有琼剧等为数不多的剧种“保存了宋元戏曲的遗音”。也就是说,如果要寻找宋元古音乐的遗韵,只能在琼剧等极少数戏曲唱腔中才能找到。与此同时,成熟的琼剧也走出海南岛,甚至东南亚进行演出。东南亚许多华人华侨对海南岛的认识都是从琼剧演出开始的。他们称赞琼剧为“南海珊瑚”“琼花”,其实赞誉的就是海南文化和海南岛本身。

琼剧产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比京剧的历史还要悠久。琼剧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永恒而丰富的。据统计,琼剧的各类剧目总数近两千种,经常演出的剧目至少三百个以上。琼剧的表演程式二十七项,合计一千五百四十二套。琼剧的音乐曲牌总计四百多首。琼剧的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其唱腔独特,风格多样,仅表演程式就有一百零七个,琼剧脸谱也有一百七十多个。郑长和、林道修、陈雪梨、陈华、谭岐彩等著名艺人创造的优美的琼剧唱腔风格,至今享誉东南亚一带。至于《张文秀》《搜书院》《红叶题诗》《红色娘子军》《高林学馆》《青梅记》等琼剧剧目,作为海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早已走向了雷州半岛和广西沿海地区,直至全国各地,蜚声于东南亚华人世界,成为海外与粤剧、闽剧、潮剧并列的四大剧种。

琼剧文化自成体系内涵宽广

琼剧文化包括了与琼剧相关的戏剧文化形态,不仅独具个性,而且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海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当我们把琼剧视为一种文化时,它的内涵却要宽泛得多。尽管琼剧是琼剧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我们认为,琼剧文化并非仅仅指琼剧这一地方剧种,而应该是包括了与琼剧相关的戏剧文化形态,即琼剧(海南戏)、军戏、临剧、儋州山歌剧、公仔戏、海南民间歌谣、黎苗歌舞、琼州舞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琼剧为核心的琼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以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雄厚的人文背景,以人类在海南岛四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为深广的存在基础,形成于四面环海、各民族杂居、汉方言众多的社会结构之中,不仅独具个性,而且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海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与中国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或戏曲文化相比,它都毫不逊色。

琼剧文化作为海南文化的结晶体,本身就是海南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缩影。海南岛各民族的思想行为、宗教礼仪、文化习俗、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宗法关系、语言风格、工艺技术等等内涵,都可以在琼剧文化中找到它们的细微存在。世界上只要有海南人的地方就会有琼剧文化的存在。凭借着琼剧优美的唱腔,每一个海南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忆起自己的乡愁。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第7篇

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三月三(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

4.龙水节(全省)

龙水节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龙水节的习俗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用海水、河水、井水甚至是自来水洗澡,也就算是洗龙水了。但传统的洗龙水并不是这样的,其程序也更为复杂些。洗龙水过程如下:

首先,在端午节前一天的晚上,人们要准备好五件花草:槟榔花、海棠花、野菠萝花、艾草、一种芦苇的芯。这五种东西不同的地方可能品种不同,但一定是五件,也是暗合5月5日的数字寓意。比较麻烦的是,这五样东西并不好找,都要很费周折,经常是你家找一件我家找一件,各平分一点最后才能凑齐。虽然找起来比较艰难,但谁家也从来不会少掉一件。这也足见海南人民的虔诚了。

其次,以上五样东西备齐后,在端午节这一天到水井(一般是大清早),先将 五样东西用龙水洗净,然后放在水桶或水盆里用龙水泡着端回家放在祖屋门口。再次,中午的时候祭祖,放在门口泡着五件花草的龙水让祖先们先行享用洗漱。最后,傍晚时分,人们再用泡了一天花草的芳香扑鼻的龙水来沐浴。如果家里有人计划生孩子,早晨到水井边取龙水的时候要尽量的早,最好是凌晨鸡叫时分,这样,可以率先挑到又聪明又好看的小孩(很可能是男孩)生出来。

5.儋州民歌节(儋州)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儋州中秋歌节从儋州民歌活动演变而来,最初产生在宋代末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的沿海地区。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唱起来腔调转,调声从山歌演变出来,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唱词、唱谱、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的性格特征,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歌节一般由一个村的一组男青年与另一个村的一组女青年各排成一列,面对面地进行对歌。每个队都有领头歌手,负责起调、领唱、指挥与选择歌词。对歌,一般先由男方歌手领唱,后由女方歌手唱答,队形可随时变化。歌手们手舞足蹈、男唱女答、互不相让。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

二.海南大型的节日活动 1.海南岛欢乐节(全省)

海南岛欢乐节是由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省性旅游节庆,于每年12月举行。作为新策划的旅游节庆活动,该节的特点是“旅游搭台,唱旅游戏”。欢乐节在全省旅游市县举行,各地不同特色的活动,让游客可以有多样的选择。欢乐节强调参与性和欢乐性。

2.海南国际椰子节(海口)海南岛又称“椰岛”,椰子树是海南的象征。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活动内容包括举办椰城灯会、椰子一条街、黎族苗族联欢节、国际龙舟赛、民族武术擂台赛、文体表演、黎族苗族婚礼、祭祖等。

3.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三亚)

每年11月在三亚举行的“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这可是海南的盛事。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以美丽、时尚、健康、浪漫的格调吸引着众多海内外观光和度假游客,三亚已成为众多游客婚纱摄影、新婚蜜月的首选之地。作为三亚情爱文化和独特旅游资源的完美结合,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自1996年举办至今,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婚庆旅游和蜜月度假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节庆活动。

4.万宁文灯节(万宁)

在万宁市,放文灯是盛行已久的民间娱乐习俗,在兴隆景区,凡逢节日、庆典或大型活动,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来乞求保佑。在首届中国青年欢乐节暨第五届海南岛欢乐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万宁兴隆旅游区变成了天上灯市,在兴隆康乐文化广场上,人们齐聚一起共放文灯,放飞心愿。万宁文灯节是欢乐节的重头戏之一。文灯节活动突出“青春欢乐喜洋洋,万宁文灯呈吉祥”的主题,把浓郁的海南文灯文化、黎苗族文化、万州美食文化、温泉文化与在兴隆地区21个国家归国华侨的异域文化、风情相互交融。

5.南山长寿文化节(三亚)

立足海南特色文化发展动漫产业 第8篇

一、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从世界动漫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来看, 日本是一个以动漫行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国家。二战以后的日本, 凭借着手冢治虫等漫画大师, 以宣扬人性思想为主题的漫画作品带动了日本漫画行业的飞速发展。有着雄厚漫画基础的日本, 通过一些特色的经营模式,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 其动漫产业已发展成为其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目前, 全球有60%的动画作品来自日本, 日本的动漫产业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音像制品、网络游戏、漫画杂志、服装、文具、电子产品, 甚至汽车行业等, 素有“动漫王国”之称, 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日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当中, 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放的各类动漫节目格外引人注目, 各种动漫的人物形象充斥街头, 早已超越了杂志和电视的范畴, 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日本是以漫画作为基础, 以动画片作为纽带, 以动漫周边产业为赢利目的形成的一条清晰的动漫产业链。通过树立一个典型的动画形象, 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 制作一部经典动画片来博取世人的眼球, 从而加速动画形象的授权, 让各式各样的动漫周边产品充斥市场赢取丰厚的利润。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现今日本著名的动漫作家宫崎骏, 以自己超凡的才华打造了《风之谷》、《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日本正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 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

二、海南特色文化对动漫产业的需求分析

2009年12月,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正式印发, 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 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按照纲要的空间布局方案的东部 (包括琼海、万宁两市) 组团方式, 将根据条件, 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 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海南省为建设国际旅游岛, 将准备公开征集海南国际旅游岛徽标、吉祥物, 评选或聘任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大使;拍摄海南国际旅游岛整体形象广告、系列公益广告, 制作海南国际旅游岛宣传画册、宣传资料。按照这一目标计划, 目前设计海南国际旅游岛动漫形象、研发动漫形象的动画片、制作与动漫形象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的任务迫在眉睫。

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其经济发展必将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迎来一次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其旅游资源包括得天独厚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东郊椰林、天涯海角、鹿回头、万泉河、东山岭、亚龙湾、小洞天等, 历史资源———五公祠、东坡书院、海南双壁丘浚与海瑞、红色娘子军等, 黎苗文化资源———三月三、打柴舞、竹杆舞、海南十八怪等, 丰富且富有特色的农产品资源———芒果、芭蕉、龙眼、火龙果、红毛丹、椰子、杨桃等, 还有海南独特的饮食文化、神奇的传说等等, 都将成为海南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宣传离不开文化传播工具, 动画片、漫画书刊、工艺品及相关的文化衬衫均是实现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

三、立足海南特色文化, 发展动漫产业思路构想

发展海南动漫产业, 首先必须完成基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大环境下的海南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的设计。依靠这些相关的形象, 可进行一系列的授权活动, 将一些在内地有着雄厚实力的企业或公司引入到海岛上, 给他们一定的优惠待遇, 来岛内进行动漫衍生产品的生产, 如漫画书、旅游工艺品、服装、动画片等, 让他们一起共同参加海南的经济建设。总体思路如下:

第一, 先通过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考查、调研, 清楚每一个旅游资源的特色文化, 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然后根据这些旅游资源确定宣传内容, 最后将这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依靠这些文化元素设计出国际旅游岛的动漫形象。

第二, 推出与动漫形象相关的、大量的动漫书籍, 让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海南岛, 一个美丽、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将国际旅游岛这一动漫形象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扩大她的影响力, 引起一些大公司或产家的兴趣。

第三, 进行动画形象的授权活动, 将她交付给一些玩具公司、礼品开发公司、服装公司、新产品外包公司等, 与他们联手开发一些与动漫形象相关的旅游玩具、旅游礼品、旅游服装、旅游装饰品, 让这些玩具、礼品等充斥到市场上以进一步宣扬这一动漫形象, 并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在大力发展海南动漫产业的征途中, 一定要立足于海南本土已有的三亚动漫产业基地、澄迈生态软件园、各高校已有的动漫专业人才, 创造环境、创造机遇, 让他们均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发展海南经济, 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文化产业推动海南经济的发展。把动漫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大力宣扬海南的人文、自然资源、神话故事等来吸引全球视野, 让更多、更好的资金流入海南的经济建设之中。

摘要:2009年12月, 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件下达之后, 海南必将迎来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突现一个重要地位。本文从分析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情况入手, 结合海南特色文化, 对如何发展海南动漫产业进行了初步的构思。

关键词:特色文化,动漫产业,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传东等主编.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zwgk/2010-01/04/content_1502531.htm

上一篇:描写希望的优美散文下一篇:过年愿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