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希望的优美散文

2024-05-11

描写希望的优美散文(精选9篇)

描写希望的优美散文 第1篇

描写希望的优美句子

1、每一个人对明天都有所希冀。每一个人对于未来总有个目的和计划。——显克微支

2、希望似阳光,驱散迷雾,照亮前进的道路。——龚世奇

3、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使人精神振作;希望使沙漠中的绿洲,使人心旷神怡。——陈懿

4、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特罗耶波尔斯基

5、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

6、人生活在希望之中。 ——莫泊桑

7、只要一息尚存,一个人就不应当放弃希望。 ——佚名

8、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 ——但丁

9、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 ——普列姆昌德

10、延搁的希望,会使人心烦;希望之实现,会使生命充实。 ——佚名

11、强大的勇气崭新的意志——这就是希望。 ——路德

12、希望是人生的乳母。 ——科策布

13、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 ——拉罗什夫科

14、幸福的人由希望援助。 ——米南德

15、希望是穷人啃不完的面包。 ——佚名

16、希望的.种子,只有撒在奋斗的土地上时才可发芽。

17、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18、不要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一切,至少还有一个希望等待着你。

19、生活失去了希望,就不再是生活;它的名副其实的名字就该是磨难。 ——阿米尔

20、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所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列夫•托尔斯泰

21、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

22、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泰戈尔

23、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佚名

24、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佚名

25、希望像太阳一样,只能升起在现实的地平线上。

26、如果希望只是花朵,那么再艳丽也会凋谢。

27、希望是生命的瑰丽朝霞,我们应当在希望中生活,并在希望中奋进,去开拓我们的人生之路。

28、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罗素

29、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 ——吉伯特

30、旧希望欺骗了我们的地方,就存在着希望。 ——莫里兹

31、从未有过恐惧的人,决不会有希望。 ——柯柏

32、希望在任何情况是都是必需的,如果没有希望的安慰,贫困疾病囚禁的悲惨境遇就会不能忍受。 ——约翰逊

33、希望的烦恼,尽管时常发生,但总是没有希望的破灭那么可怕。 ——约翰逊

34、希望是支撑着世界的柱子。希望是一个醒着的人的美梦。 ——普契尼

35、我们必须经常保持旧的记忆和新的希望。 ——毛姆

36、死亡是最大的祸害,因为它断绝了希望。 ——哈兹里特

37、忍耐是涌起希望的技能。 ——瓦福纳德

38、人类的精髓,是心愿和希望。 ——齐佩尔

39、没有希望,就没有努力。 ——约翰逊

40、对于一切事物,希望总比绝望好。 ——歌德

41、对一切人们的疾苦,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普遍的治疗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恋人的胜利,乞丐的财富。 ——克鲁利

42、尽管希望愚弄人,但人仍需要希望,因为希望本身就是快乐。 ——约翰逊

43、希望往往是错误的向导,尽管它常常是出色的旅伴。 ——佚名

44、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尼采

45、希望和恐惧不可分离,没有希望就没有恐惧,没有恐惧亦没有希望。——拉罗什富科

46、如果你不去希望,你就不会发现什么东西超出了你的希望。 ——圣克雷芒

47、我们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畏惧阻挠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 ——肯尼迪

48、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伏尔泰

49、聪明的人依靠自己的工作,愚蠢的人依靠自己的希望。 ——佚名

50、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 ——泰戈尔

描写希望的优美散文 第2篇

弟来电,掩饰不住的喜悦流露于语气之中:“姐,生了,是个小子!”我问几斤,弟说:“还不知道,刚生,我马上就给你打电话了!”

挂了电话,我无法抑制的眼泪瞬间决堤,顺着脸颊滴到手心里,我轻轻拭去这温热的液体,心中充满了无数欣喜,无数辛酸。欣喜的是这个小生命是弟弟血脉的延续,也是爸爸妈妈在天之灵的殷殷希望;辛酸的是我那早逝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却无缘享受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爸爸妈妈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爸爸去世的时候我十二岁,弟弟九岁。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爸爸是个很优秀的男人,爸爸性格乐观幽默豁达,为人正直善良厚道。因为在我的记忆里,爸爸在世时,家里常常高朋满坐,别人家的大小事情都愿意找爸爸商量;爸爸去世时,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认识爸爸的人,听到后都会流下惋惜的眼泪。

爸爸非常孝顺,小时候我们一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院,爸爸每次跑生意回来,带回来的水果点心,总是先拿去奶奶屋。妈妈无疑也是善良的,对此从不计较,而且还和爸爸一样惦记爷爷奶奶。因为小时候的我,很多次看到妈妈买了肉回来,总是先去奶奶屋切下一大块才笑嘻嘻的回我们屋,要知道,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并不是很富裕,买肉,已经算是奢侈的消费了。

爸爸很爱妈妈,这个“爱”字也是我现在给予他们之间的定论,因为爸爸在世时妈妈的.笑容最多,眼睛最亮。爸爸去世后妈妈的眼睛瞬间失去了光芒,我能从爸爸在时和去世后妈妈的两张照片里找到答案,两张照片仅仅一年之隔,后一张,妈妈的眼睛里却已是无尽的哀愁和沧桑。

妈妈说,爸爸是她的天,有他,她就觉得幸福;妈妈说,爸爸很宠她,有他,她不用操持任何生活中的琐事;妈妈说,爸爸很包容她,有他,她可以使性子耍脾气。而爸爸,确实如妈妈所说,有他,他独当一面,家里家外都可以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他,妈妈从来没有心事,因为她的心在爸爸面前,透明如水。

爸爸对我和弟弟的爱是鲜活的,他每次外出回来,都会给我和弟弟带回最好吃最稀罕最特别的食物和礼物。

爸爸说,现在流行一寸宽的丝带做头绳,然后,我有了;爸爸说,现在流行丝棉登山服,然后,我有了;爸爸说,现在流行对对卡,然后,我的两条麻花辫上也有了。

爸爸对弟弟也一样的细心,他说男孩子应该坚强,应该有见识,即便我们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应该有一颗富足的心。他带弟弟去人多的场合,慢慢地,弟弟胆子大了,不再害怕见生人;他带弟弟去看火车,弟弟回来后,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火车一声长鸣,然后冒着滚滚黑烟,长蛇般地在眼前慢慢划过。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候,我想,我们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火车的孩子,眼睛里一定充满羡慕的目光。

弟弟任性顽皮,而我,从小有着女孩子应有的心性,乖巧懂事,细心温和。爸爸总对妈妈说,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等着吧,将来,我们一准能沾上闺女的光。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都会美滋滋的,也暗暗叮咛自己,长大后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孝敬父母,像妈妈一样孝敬公婆。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得爸爸终未能如愿,未能看到我和弟弟长大,未能实现他的期望,沾上他闺女的光。

爸爸走了,那年,我十二岁,弟弟九岁,妈妈三十五岁,而爸爸,只有三十二岁。

爸爸走后,很长一段时间,妈妈会触景伤情,会暗自垂泪。记得,一次午饭时间,石家庄电视台每天中午的《点播大世界》节目唱一首《爱江山更爱美人》,妈妈突然停了手中的筷子,接着眼泪就一串串的落进了碗里……

再后来,每次电视里唱这首歌,我都会悄悄的换台或者关掉电视,直到有一次,这首歌又一次响起,我又一次无声无息的关了电视,妈妈说,这孩子,电视看的好好的,怎么就给关了?

我突然明白了,妈妈那次流泪,也许只因那伤感的音乐牵引出她内心积压已久的痛,她流泪并非因为那首歌,而是因为心痛,因为悲伤,因为思念,因为种种生活中的不堪重负。爸爸在时,妈妈什么都不用操心,而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于我和弟弟的衣食起居,样样都离不开妈妈的亲力亲为。

十几年如一日,我和弟弟长大了,那一年,我二十二岁,弟弟十九岁。

那年春天,我结婚了,按着习俗,妈妈是寡妇,不能亲眼看着女儿上婚车,妈妈看着我,笑着回避了,可是我却流泪了。

那年冬天,女儿出生了,妈妈却病了,春节刚过,妈妈在弟弟的陪同下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可是,生命在这个时候显现出了本质的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战胜一些困苦灾难,就比如妈妈被医生宣判仅剩半年的生命。

那段时间,妈妈心里多了一份牵挂,这份牵挂来自于襁褓中我的女儿。

女儿百天时,妈妈让我去带女儿拍百天照,照片出来后,妈妈挑选了两张,在我的帮助下细心的镶进了镜框中。

妈妈非常喜欢女儿,也许是唯一一个孙儿辈的孩子,即使病中的妈妈如何难受,看到女儿总会一脸宠爱的笑容。

期间,我带着女儿在妈妈家住了几天,妈妈看着女儿说:“瞧这妮儿,多好,住了这几天我都舍不得妮儿回去了!”那几天我学习给女儿织毛衣,妈妈时不时的拿起来织上几圈,虽然当时妈妈的视力已经出现问题,可是织起毛衣来还是又快又平整。

女儿八个月时,秋,正在地里收花生的我接到电话:小静,你妈妈不行了,快回来吧!

当我赶到妈妈面前时,亲友们已经给妈妈换好了妈妈为自己亲自挑选的寿衣。那个时候按家乡的迷信说法,提前买寿衣可以冲喜去病。

可是,提前买来的寿衣并没有起到作用,妈妈还是走了。我跪在妈妈的床前,泪,如雨下。亲友们拉起我,说:眼泪不能掉到妈妈衣服上,不吉利。

妈妈身上厚重的的绸缎寿衣,最终没有躲过我的眼泪,我的指尖滑过妈妈的脸妈妈的手,而妈妈,却再也不肯睁开眼睛看我一眼,再也不肯问我一句:静儿,妮儿好不好?

直到后来我哭的越来越放肆,喉咙哑了,眼泪干了,心却依旧疼痛。我问:妈妈,为什么你就不肯再等等,妮儿还没有喊你一声姥姥!可是,没有人能够回答我。

弟弟并不比我坚强,他一直流泪,一直沉默,一直盯着妈妈的照片。妈妈在时,对弟弟几乎是溺爱,疼着,宠着,护着,爱着,我无法想象,妈妈的离去,带给弟弟的将是一场怎样的痛。多年后,弟弟曾发自肺腑的对我说过一句话,使我体会到他痛失妈妈后的心情,他说:姐,这个世上,我只肯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咱妈。

妈妈去世时,我已成家,而弟弟,只剩他一个人,从此,家,对他而言,只有孤独。

那年,女儿八个月,我二十三岁,弟弟二十岁。

第二年,弟弟在亲友的介绍撮合下,和同村的一个同龄女孩结婚。腊月,夜,爸爸妈妈的孙子,我的侄儿出生。

父母不在,长姐为大。侄儿出生时,我已有身孕七个多月。那夜,我在产房外等候,医生护士看着我隆起的腹部,闷声问:你家就没别人啊?

我,只有一丝苦笑。有别人,可是别人都不能代替我,因为我是弟弟最亲的人。

侄儿出生那晚,我守护了一夜,第二天出院,又在家照顾了几天,直到肚子出现隐痛,在老公的斥责下才回家修养。

过了春节,阴历二月底,儿子距预产期半月的时间,提前出生。儿子出生第九天,小满月,弟妹抱着侄儿来了,她把侄儿放在我的床上,和儿子挨在一起,看着比儿子要胖好几圈的侄儿,我甚是开心,因为侄儿雪白的皮肤,清澈的眼睛,和妈妈好像好像。

弟弟有了妻子孩子,有了家,从此,我安心很多,最起码,弟弟再不会一个人守着那份落漠的孤独度日。

几年后,我三十岁,弟二十七岁,女儿九岁,儿子六岁,侄儿七岁。

这年,夏,弟家的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临近预产期,弟来电说已住院,我安排好单位事宜,快速赶去医院,没想到弟妹腹中的小侄儿竟然和我们躲猫猫,我回去的两天时间,小侄儿丝毫没有要和我们见面的意思。

无奈,我只好先返回单位,等小侄儿出生再回来。在我回单位的第二天中午接到弟的电话,说,生了,小子,母子平安!

挂了电话,我终忍不住喜极而泣,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我的这个小侄儿,牵起我无限思绪,那些年的悲凉,凄然,随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转换出无限希望。

两天后,我再一次赶往医院,弟妹血压偏高,略显低烧,好在治疗后逐渐好转,已无大碍。

当我看到睡在小车床里的小侄儿时,一下子被他可爱的模样吸引了。肉嘟嘟的小脸粉粉嫩嫩,高鼻梁,宽额头,天庭饱满,头发柔软顺滑,闭着眼睛,闭着嘴巴,两只小手举过头顶,鼻腔里发出均匀的呼吸,睡得正香!

那一刻,我笑得很灿烂,很温暖,很幸福。当晚我住在医院陪护,小侄儿很乖,除了拉尿吃奶几乎都在睡觉。

第二天下午小侄儿出生七十二小时后,采完足跟血弟办了出院手续。医院负责接送的产车上,空调温度适宜,弟妹在我身边闭目养神,小侄儿在我怀里酣睡,弟在副驾驶座位指挥司机路线。

车窗外,依旧烈日炎炎,风起,路两侧的杨树肆意的左右摇摆,仿佛是在对我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抬头,海阔天空,蓝天白云,心中再一次想起我那远在天国的爸爸妈妈,也许,此时此刻,他们正在天堂的某个角落,微笑着注视着我们。

散文的语言优美性 第3篇

不同的文字组合反映不同的表象系统, 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在读散文的时候要体会文章的优美感, 捕捉表象。比如《故都的秋》中文章没有运用生僻华丽的词汇, 也没有拗口的句式。文章一开篇就说“北国的秋, 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对故都秋的客观描述, 也显得作者的心境, 简洁而准确。又如读到故都的秋味的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尝”字精炼而含蓄的表现出作者对秋的情有独钟。在写到秋蝉的时候, 全段用了几个直接突出的悲凉的词——衰弱, 残, 啼, 嘶。这几个词给人就是一种声嘶力竭, 生命有盛到衰的凄惨之感。

本文在描写秋景的时候, 在细腻清新的叙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琅琅上口。在描写庭院秋景时, 写到“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长着几根稀稀疏疏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等。这些词语很容易在读者潜意识里在脑海里形成一副秋景图。在这一段中“很高很高”“碧绿”“细数”“漏”“静对”“蓝朵”“稀稀疏疏”“尖细且长”这些词语十分的优美, 拥有内在的美。在这样的词语中品味一种优美, 一种静, 一种清, 还在清静中蕴含这凄凉和悲哀在里面。在描写到天空的时候,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在牵牛花的颜色选取上, 也选取了蓝, 百, 紫黑和淡红的一些冷色调, 更符合文中的“清”“静”“凄凉”的基调。同时语言上也更准确和精炼了。

又如在写到秋槐落蕊的时候, 他写到“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因为人不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只能在清晨看到铺满地的花, 给人一种优雅的感受。“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那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 只能感觉到安静, 而“气味也没有”更是一种绝对的安逸。最后只能通过“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知实物的存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现实生活让作者痛苦不堪, “落寞”正是他情感的体现, 也表现出来他的细腻, 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感情的真实写照。

又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变情变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和秋的情调。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 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 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 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 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 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 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总之, 本文情意浓厚, 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 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

散文的语言是建构意象的基础,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的工具。 (《论散文》) 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 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 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 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因而, 语言优美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感情上更有自由更生动, 也使散文作品洋溢着特殊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第4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关于描写希望的散文随笔 第5篇

这天,老李头起得很早,缓缓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撸起黄旧的袖口,深褐色的手从腰间抄出老烟枪,又熟练地塞上烟叶,点上火。望着渐渐变亮的东方,一口一口“吧嗒吧嗒”的抽了起来。看到东方由微亮到明亮再到刺眼,“哎......”老李头深深地叹了口气,把烟枪在石头上磕了磕,起身回屋给孙子做饭去了。

说起这做饭,说难也不难,可是说容易却也没有那么容易。老李头看看家中的水缸,用已经有些朽了的扁担挑起两个生满铁锈破旧的铁桶,一步一步慢慢悠悠地朝着水窖走去。天地一片土黄,偶尔能看见几棵稀稀疏疏萎绿发黄的青皮白杨还有不长叶子的沙柳。一步一尘起,老李头走了十来分钟到了水窖。水窖周围已经站了十几二十号人,大小三四十个桶,大家排着队,边说话边一桶一桶打着水。轮到老李头,他也满满的打了两桶,用钩子钩好,使了使力,把扁担挑在肩上,一路伴着“嘎吱嘎吱”声往回走。到了家,李老头喘了几口粗气,挖了点儿白面掺了些玉米面,和了和,然后又在锅里到了些许油,一张一张开始烙饼,一共是八张,这便是他们爷孙仨一天的吃食。

此时,两个孙子也已经起来,正帮忙烧着火和收拾屋子。

“爷爷,爸爸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问这话的是小孙子,三岁,也就刚刚能记些事明白些理儿。

“吃你的馍馍,吃完了好去和我拾些柴,一天就你话多。”老李头的大孙子见不得弟弟在吃饭的时候絮叨这些,这只会让他更加思念父母。小孙子被说的皱了皱嘴,悄悄地吃着饼。老李头笑着咧开嘴,露出一口快掉光的黄牙,揉了揉大孙子的头,又揉了揉小孙子的头,“快了,再等等就过年了。”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好像变又好像没变的过着,老李的小孙子心里倒是种下了过年这个种子,一日一日的算着时间。

同样平淡无奇的一天,却又有些不同,老李头起来照常看着东方,可是却一直没怎么亮,乌蒙蒙的,本以为是空欢喜,却不曾想飘起了毛毛雨,老李头慌忙起身,从家里拿出锅碗瓢盆桶壶一切能装水的东西摆在院子里,两个孙子听见了动静,一骨碌翻起身也开始帮忙摆起碗,然而雨,却在此时停了。时间一秒一秒,一分一分的过去,黑云也压了又压,可再也没有下雨的迹象了。

转眼就到了晌午,老李头舔了舔起皮的嘴唇,起身做了些吃食。为了等雨,爷孙仨早已饥肠辘辘,狼吞虎咽后,老李头挑起担子朝着邻村水窖走去。

从三年前年开始,冬天就不再下雪,虽然夏秋季节下了不少雨,可都不大,自己村子的水窖因为一些原因建的不如隔壁村,蓄水量少了太多,前天就干了。

老李头微微叹了叹气,出门碰见了几个本村老头也缓缓朝着隔壁村走去。几人搭着伴一起走着,闲扯着这家儿女的工作那家孙子的懂事,也扯扯这不尽人意的天气和每年增加的黄沙。几个老头走得很慢,一个小时多才到了隔壁水窖,嘎娃子正站在水窖边帮大家打水,看见这几个老人,嘎娃子倒是热情,先打了一桶水让他们坐下喝点水缓缓。

“李叔,我这还有三个人,打完了我去找几个大别子给你们灌上,拿车推回去,看这天应该是不几天就有大雨了吧。”

“那先谢谢你了嘎娃子,要是我们这几个老东西自己的话,一人也只能挑一满桶水。你可是算是救了我们几家人的命呦。”

“过年就回来了。”

“那什么时候过年呢?”

看到老李头醒过来,几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老李头咂么咂么嘴,微弱吐出了一个字,“水”,儿子听到后立马起身在缸里舀了一瓢,送到他嘴边。

描写冬雪的优美散文 第6篇

被喧嚣和尘埃笼罩着的城一下变成洁白的世界,纯净而透明……

我们都喜爱雪。

小孩子喜欢雪,下雪了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下大了还可以不上学,那是最开心的了;那些摄影爱好者就兴冲冲地拿起家伙,到山上,到湖边,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去捕捉每一处风景;有茶客也会去到山上收集雪水,用它沏新春的第一壶茶……

下雪的样子是美的。轻飞曼舞,飘飘洒洒,尤其在夜晚的路灯下看着雪花飘落,别有一番意趣和情调;

被雪覆盖的大地是美的。银装素裹,白色尽染,特别是旧时老屋以及水榭亭阁,此时就更显韵味和雅致;

飘落的雪花是美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有人把雪花用去观察,发现其形状和结构异常的美,非常符合美学的定义。而雪花给我们的美感更在于它的意象,正如我们从雪花中感受到的温馨和温暖。

被雪花荡涤的心灵是美的……

描写天空的优美散文 第7篇

女儿扔下书包和书包在沙发上弹跳的响动传入耳朵时,母亲往后挪挪身体,给女儿腾出半边床位,女儿每天回家都要她捏捏肩膀,揉揉后背。女儿的习惯成了她每晚睡觉前必修的功课。她知道女儿学习辛苦,每晚任劳任怨地为女儿捏拿,从不厌烦。女儿是她的希望,在她心里一直有个心结,希望女儿圆了她的大学梦,替她领略大学校园的风采。

今晚,女儿没有像往常一样扑向大床,而是磨蹭着走到床边,吐出一句话:妈妈,水平考试以后我就不读书了。母亲张开的双臂停落在半空,预备拥抱女儿的姿势似天鹅舞优雅地定格在床头。她懵了,仿佛被人当头一棒,半天没回过神,一直以来,乖巧的女儿和疼人的丈夫是她的骄傲。女儿从小就爱学习,她不相信这样的话出自女儿之口。

当女儿再次重复这个决定时,母亲停止按摩的动作,左手臂从女儿背部滑落,只拿右手在女儿背上来回摩搓,没有半点力气。女儿肯定感觉到她的异常,扒在床上一动不动,要在往日,女儿早就嚷着要母亲用点劲。

半响,母亲缓过神,梳理一下思绪,柔声问女儿为什么不想读书。女儿回答说这次模拟考试没考好,每次考试都感觉压力大,很累。她继续问女儿今后的打算,女儿告诉她想学绘画。她知道绘画是女儿的理想,但这只是女儿的理想之一,从小到大女儿已经告诉她很多理想,虽然女儿曾经说过长大后要当画家,她以为那只是女儿一时兴起,直到今天,她都不清楚女儿最成熟的理想是什么。

就那么有一下无一下在女儿背上滑动,左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床单,好像要抠掉此刻心中的痛。女儿什么时候离开她不知道。她只感觉大脑一片空鳎好像被什么抽空了,身体抖个不停,这样坐着不知过了多久,她试图起身,却发觉右腿失去知觉,长时间的悲伤,心一阵阵抽搐,平时就喜欢抽筋的右腿已经不能行走,她双手搓揉右腿,然后慢慢起身,一步一踮来到书房,刚才她没有给女儿答案,脑子里第一反应是怎样帮助女儿重拾学习信心,既然女儿有这样的想法,心里一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她不能坐视不管。正确引导女儿是她的责任,不然会毁掉女儿的人生。

母亲没有正式的工作,靠给人打零工贴补家用,上班时间从早晨8点到晚上9点,整整站立13个小时,人到中年,身体远不如年轻时精力充沛,要命的腰部肌肉损伤折磨着她,经常疼得站立不稳。她知道今晚的折腾会影响明天的体力。但是,为了女儿,她不敢安睡。屋外田野的鸟叫蛙鸣,闹市霓虹灯的炫舞嘈杂,一切都屏蔽在六楼下面,周围安静得有点凄凉,只有她的心如汹涌的波涛此起彼伏。作为母亲,她必须为女儿做点什么,女儿曾说子女的光环是父母们炫耀的资本。她想,等女儿长大了,终究会明白她今天的举动不是为了做母亲的`爱面子,是为了女儿的人生着想!

她要告诉女儿,无论女儿做什么决定,只要是女儿自己选定的目标,她都支持。但是,必须以文化基础为前提,女儿现在的这个决定意味着放弃,包括她想学的绘画。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女儿现在所受的教育就是实现理想的基石。虽然女儿时常举例说某某名人学历不高但成功地做出了什么。女儿只看到他们最后的成功,不知道这些人离开学校后的刻苦,不知道在社会中学习的艰辛,与其像他们那样边做边学,不如循序渐进一步步走自己的路。

结婚后,母亲总以为只有丈夫才是她的一片天,惬意地享受丈夫给她的幸福。可是,自从有了女儿,在她心里,潜意识的存在一种东西,模模糊糊植根于心里。随着女儿的长大逐渐强烈,那种意识占据了她大半个心灵。今天,当女儿告诉她那个决定时,她猛然醒悟,一直盘踞在心里的模糊影子终于明晰:随着女儿的成长,感情的天枰已经倾斜,丈夫的那片天空已经淡然,女儿成了她生命里最重要的那片天空!是她赖以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今天,女儿的消沉,彻底把她击垮,顷刻之间,她觉得自己的天塌了,再没有什么可以支撑起她对生活的信心。女儿说出那样的话后,她在心里想了很多要对女儿说的话,但不知道怎样开口。她是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女儿,青春期的女儿就像她每天擦拭的玻璃,透明易碎,必须小心呵护。她怕言语不当触动女儿敏感的神经,怕伤害女儿本就稚嫩而脆弱的心灵。她只能在心里痛,那种做母亲的钻心的痛,让她近乎昏厥。

时间已经过了零点,对面紧闭的房门传来细细的呼吸声,母亲知道女儿已经进入梦乡,她坐在电脑前,手指敲击冰冷的键盘,那一下下敲击的声音,在这静得要命的夜晚如同敲在她胸口,声声锥心。她仿佛听到了女儿不平静的鼾声,她想那是女儿内心的争斗,今夜,无论是睡梦中的女儿还是坐在窗前的她,对于她们母女俩都是不平静的夜晚。

母亲发疯般在百度里搜索那个她认为最能表达她思想的视频。她看电视从来不记频道,看过即忘,以至于经常为某个电视剧在哪个频道询问父女俩,这也是父女俩一直笑话她的话题。她记得不久前看过一个真情栏目,今天女儿的举动就是那晚节目的再现。她记不清主人公的名字,记不清频道,记不清主持人姓名。只是对节目最后那位魔术师的话记忆尤深。她想通过那段视频告诉女儿: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反映这个人的能力,学术不是单一的个体,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关联,每一门学科的研究都需要综合的文化素质。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在深奥的科学领域里,就如盲童学步,攀登不到自己理想的高度。

描写希望的优美散文 第8篇

在这散文中, 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在遭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的情况下, 表现出一种乐观通达的诗性精神。本文通过分析作者在死亡的意义、如何面对个体苦难命运, 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种种思考, 探析史铁生散文中“向着希望而生”的诗性精神。

一、诗性精神的萌芽——了悟死, 勇于生

史铁生也是芸芸众生中很普通的一份子。在两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当他面对命运无情的折磨和突如其来的打击时, 他也曾感到痛苦迷茫。“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这是史铁生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生活无着, 前途未卜, 迷失在人生的荒原上, 自己的世界似乎已经崩塌。这时他想到了死, 因为他看不到希望, 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一旦这种动力耗竭, 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史铁生在痛苦的重压下绝望而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在“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一座荒废的地坛中看到了美丽的生命瞬间。史铁生在园墙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的一溜阴凉中看到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的昆虫们所表现出的勃勃生机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 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1

除此之外, 他还听到了草木竞相生长所发出的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的响动。在史铁生眼中, 虫子们的生机勃勃、露水摔开的万道金光、草木生长发出的响动, 就是希望的象征。正是因为这些希望的存在使得荒芜的地坛并不衰败。这荒芜中蕴含着生命的力量, 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在史铁生心目中, 地坛是亲密无间的老朋友, 是能读懂他内心世界的爱人, 是感悟生命意义的良师, 更是自己的化身。荒芜和冷落并不能阻止生命气息和希望在地坛中勃发。这无疑给史铁生以启迪, 自己虽然身受病痛的折磨, 但这并不能阻止自己发现生活的美好, 并不能剥夺自己对生命的期盼和希望。

于是, 史铁生在想了好几年关于死和生的意义之后,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

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

史铁生在几年的思想挣扎之后, 终于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终于参悟到了活着比死了好。

二、诗性精神的成熟——坦然面对生命中的苦难

史铁生对于人生中苦难的逼视, 其视野并没有局限在他自己一个人身上, 而是将视线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中。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十五年来对苦难的理解有着一个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的过程。他发现, 在他的周围有许多人也同样遭受着命运无情的摆弄, 也同样在苦难的磨砺下奋力前行。这让史铁生感到在与苦难命运的抗争中, 自己并不孤单, 在与苦难搏斗的战场上有着坚强的战友。

史铁生面对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种种苦难经历, 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他看来, 苦难是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了苦难, 才能凸显幸福的可贵。正是因为有了苦难与幸福的差别, 这个世界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他写道 :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 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 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 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 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 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 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3

面对苦难, 史铁生看到了苦难和不幸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世界上有幸运和美好, 就会同时存在苦难和不幸, 因为幸运和美好是要依靠苦难和不幸的衬托才会有意义。

三、诗性精神的升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客观世界不因个人的变化而改变, 史铁生残疾了, 个人的世界崩塌了, 但外面的世界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我与地坛》中, 我们可以发现史铁生经常能体味到肉体以外一些永恒的东西, 比如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红。”这些意象不会因为个体生命的残缺和死亡而有任何改变, 象征着作者所要探寻的生命的永恒意义。太阳在人类文化中, 一直是希望的象征, 它代表着永不耗竭的生命力, 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十五年来史铁生苦苦追寻的一种生命的意义, 我认为史铁生所要探寻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对生生不息、希望永存的精神的不断追求。

十五年来在地坛中行走的人们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和无限期望。那对相互依靠的中年夫妇、那位爱唱歌的小伙子、那个捕鸟的汉子……在这些人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共同的东西, 那就是 :人活着关键是有那么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寄托、守望或信念, 并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不断去超越自我, 实现价值。

地坛在作者思想变化的不同时期, 就像一位知音总能给迷茫中探寻的作者以新的启示 :

“十五年中,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 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 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 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4

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任谁都不能改变它。这种永恒的东西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充满了希望, 人在任何苦难面前都不能气馁, 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正如史铁生在荒芜的地坛中看到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 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寂静中落日光辉的灿烂 ;正如史铁生在地坛中感受到了园中最为落寞的时刻, 但同时也看见了一群雨燕, 听到了它们的高歌 ;正如他看到了地坛苍凉的冬天, 同时也看到了雪地上贪玩孩子的脚印。“落日光辉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贪玩孩子的脚印”, 这些落寞中的美好正是希望和生命力的象征。任谁都不能改变的就是落寞中所孕育的希望!

史铁生是一个看得到希望的人。人们都说人是“向死而生”的, 我倒认为史铁生是要告诉人们 :人是向着希望而生。史铁生要诠释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向着希望生存”“要活在希望中”。不管有何苦难, 人都要看得到希望。希望是黑暗中的明灯, 是起死回生的良药。

摘要: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我与地坛》记录了他十五年中在地坛的所见所思, 充满了他对苦难命运的沉思、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表现了一种诗性精神。本文聚焦作者在死亡的意义、如何面对个体苦难命运, 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种种思考, 探析史铁生散文中“向着希望而生”的诗性精神。

关键词:诗性精神,死亡,苦难,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史铁生, 我与地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2]李志平, 生命的救赎——浅议《我与地坛》表现的思想内容[J], 读与写杂志, 2007 (9)

[3]冯新, 《我与地坛》的生命性解读[J], 文学教育, 2010 (12)

[4]罗丽丽, 生命的诗性叙述——以《我与地坛》、《在细雨中呐喊》、《风景》为例[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第9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上一篇:局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三年规划下一篇:海南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