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2024-06-25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1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2篇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但实践与预想的还是会有所差距,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免不了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初始我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创设了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分苹果。在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学生分苹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尝试让学生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图形来表示出二分之一。借助多个例子,理解二分之一以及平均分,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演示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分数的书写先后顺序。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关于二分之一讲解的时间过长,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时,我的语言还不够简练,简单的问题可以减少追问、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说说,这里可以节省点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命令需更加到位些这里也有点多。

2.教材需读的更透。

本节课主要的任务是分数的意义教学,但是我觉得就教这一个知识点会有点少,所以我将第二课时的部分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也加进来了,预想的比实践的差好多,我根本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这一部分需要好好改进。我在教学这课时,应该去掉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部分,而是着重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增加关于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图形多样化以及写分数的题目。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三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二分之一的含义;一个是让学生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还有一个是用圆形纸片代替西瓜,折一折,比较谁吃的西瓜比较多。

5.评价语言不够

在问到“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尽管也是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忽视了对他的夸奖,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

6.没有联系到生活的分数。

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三阶段反思 第3篇

一、教学前反思

在备课时, 教师要对教材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去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 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怎么讲”的备课模式. 尽量做到:

1. 要了解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

2. 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 替换例子等, 创设性使用教材.

3. 要考虑怎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创设学习数学问题的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 要考虑数学与生活联系. 设计一两道开放性与实践性的题目,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是要对学生的心里发展有所了解, 注意培养学生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 认真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 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如在“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奇妙的密铺”等的授课中, 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观察人行道上地面的形状等等,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备课时, 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教”, 才能促进“学”, “教”为“学”服务. 同时教师还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 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师的思维定势或许就是造成上课缺少创新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旦教师都不认同自己的上课方法, 学生怎们还会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在教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常规练习课后, 我进行了反思. 如果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和时间, 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还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其他的题, 但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循环了我的老路, 千篇一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 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 更有学者提出: 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教学对教师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反思

1.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得”的方面, 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 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发探究欲望; 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 从“失”的方面, 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找问题, 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 合作不到位, 等等; 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

2. 比较反思. 作为教师, 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经常听同行们的课, 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 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行为, 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 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 学生“学”的反思. 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 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 如, 一次作业后, 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对这次作业, 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 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 哪些是欠缺的, 哪些是更新的知识, 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因材施教, 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 让学生多多思考, 提高思考意识.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时, 让学困生, 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 课后习题不再加做, 对于书中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农村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反思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产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和需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其一,可以通过故事诱导。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当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时,学生都会变得精神抖擞,聚精会神。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自习课上,常会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并适当留下悬念,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让他带着疑惑去主动阅读;其二,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小小故事王”“班级读书会”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其三,可以通过榜样力量。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故事,告诉学生,这些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并热情地去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阅读中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学生不仅要爱读,而且还要会读,这样才能读得更有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教材课文,进行精讲多读,教给学生独立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

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边读边批注等等。告诉学生每一种阅读方法适合的文本内容,文体形式等,让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之后,会根据文本特点和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方法;其二,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和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经验,积淀预感,丰富自我。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5篇

对于分数的概念,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基础知识。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是一个东西要分成若干份了,该怎么来分,这就要与平均分有关联了。本节课“认识分数”是第一课时。因此,教学时,我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分东西场景出发:4个披萨、2个披萨能平均分给2个同学,那1个披萨能不能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的聋生由于听力缺陷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目代耳,以直观为主,仅仅停留于表象的思维上,抽象的思维能力是比较的薄弱,对于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主要通过用图片和课件演示操作一个平均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平均分的过程。先认识分数1/2,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1/4、2/4。把1个披萨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或2份,该怎样来表示?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来观察:把圆形、长方形平均分3份、5份、10份等,让他们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思考。并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判断题和涂色的练习,使学生能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份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学生对分母的理解不透彻,分母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导致了在后面练习看图说出分数时,学生说的分数表示是错的,在表达含义时还是有点困难,教师要从操作中让学生体会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到位,无逻辑性。由于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心理上紧张,在讲课中语言表达要不准确、没有逻辑,平时还需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6篇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7篇

因为这节课主要学的是除法竖式,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难度,为了不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所有的课程围绕情境展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西游记》为我国本土历史神话,我觉得比人为硬造的情境吸引力会更强一点。在游戏活动中,数学知识变得不再枯燥,很多时候学生就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算理。这节课中的3个知识点都通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而获得。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到抽象,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类比迁移新知。通过小猴采桃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然后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难点。再通过练习环节,让学生加深理解,这样不仅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最后迁移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肩负着开发学生的智慧, 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使命, 要想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来看,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三年级数学作为连接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纽带, 做好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各种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 加强小学数学教育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实际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但就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畏惧的心理, 认为数学比较难, 不容易学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知识相较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 其计算过程更加的复杂, 有的学生面对复杂的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 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对数学的求知热情。

2.教师教学方式传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实施自主、开放、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三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即教师讲课, 学生机械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陷入死板、呆滞、枯燥的氛围,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再加上, 小学生由于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教学课堂中, 常常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教学课堂过于枯燥, 使得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二、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数学方法

1.提倡合作式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倡自主、开发、探究式的教学, 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地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具体方法是, 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例如,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四边形”这一内容的时候, 在为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存在的四边形后, 让学生把书本中的四边形用笔涂出来, 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说出理由。在涂完以后, 进行集体反馈, 说出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 而那些不是。然后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概括四边形都有哪些特征,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通过这样探讨的方式, 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扮演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教学规律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处于八岁、九岁,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具有爱打、爱闹、贪玩的特点,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 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三年级学生的这一特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一节课大概是40分钟到45分钟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 只有前2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识到教学的规律, 合理地安排时间, 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放在课堂教学中的前25分钟, 在后半节课堂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巩固之前二年级的知识, 让学生慢慢地从二年级的知识过渡到三年级的知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 教师要抓好三年级的数学教学。面对当前小学三年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并正视存在的问题, 加以改进,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丽娟.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实践[D].宁夏大学, 2013.

[2]陈林笑.小学三年级数学过程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小学三年级语音教学现状及反思 第9篇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版,改版后的教材,更加突出了语音教学的重要性。每个单元中,有单独的语音教学板块,即Lets spell部分,这说明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另外,如何进行有效的语音教学,为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成为我经常关注、思考及研究的问题。

一、三年级语音教学面临的现状

我所教的三年级,只有16人。优生很少,而学困生却不少。下面我将谈谈三年级语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26个英文字母容易与拼音混淆

这似乎是个通病。一年级学习了拼音,开始拼读生字。二年级继续强化拼音的拼读意识。通过两年的拼音学习和实践,学生似乎将拼音掌握得很“牢固”了。因此到三年级后,当他们再接触似曾相识的字母时,就会兴奋地脱口而出,将A a/ei/读成a,Gg /d?誻i:/读成g等诸如此类的错误。

2.语音拼读意识不强

虽然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很大,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面对生词,本就语音知识匮乏的他们,寄希望于机械地模仿我的发音,这忽视了语音拼读的整体意识。面对着只有两三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拼读,心口难开。

二、针对以上现状采取的措施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现状,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教学方法,逐步地解决问题,努力让学生爱上语音呢?

1.拼音的先入为主,造成了一定的语音学习混淆

我认为,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用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对英文字母的注意力,让他们先爱上字母。英文歌曲在学生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观看英文字母歌的动画,学生被那鲜艳的色彩、卡通的字母吸引住了,甚至有学生还跟着哼唱了几句。尽管我听到了学生已经将英文字母误唱为拼音,也没有打扰他唱歌的兴致。教材内容安排先学唱字母歌,是为了能整体感知26个字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反复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因此在学歌中,我带着学生指读歌词,采用小组读、个人读及开火车读等形式,及时指导纠正错误较大的发音。对于小错误,我暂时先放在一旁,没有使劲去纠正其发音,以免打击他们语音学习的积极性。

(1)游戏方式巩固歌曲。全班开火车唱字母歌,而我随机抽取并出示一张字母卡片。当某个学生唱到出示的字母时,则站起来并大声唱出来,这能测试学生对字母的认读反应能力。如果学生错误,则会上台表演以示惩罚,学生表现得兴趣很大。

(2)绘本方式整体学习语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单纯追求单音的准确性。于是我利用绘本这种故事的方式进行语音教学,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三年级下册就开始学习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了。第一单元是学习a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语音呈现环节,我在PPT中结合卡通人物出示了以下句子:This is the dad. He has a cat. The cat is in the bag. The bag is in his hand. “Meu , meu...” 配上小猫跑了的动画。学生一下子被这简短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趁热打铁,我带着学生朗读故事,然后将标注了a的单词放在一起,让他们发现单词的共同点,即a在单词中的发音/?覸/。延伸拓展环节,又以绘本的形式让学生分组阅读。我努力创设故事情境学习并巩固语音知识。

2.三年级,刚开始学习语音知识,拼读意识在形成中,语音习惯也在培养中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我教会他们一套音标手语操,比如b/b/两手在胸前反向靠着,然后向两旁拨开;k/k/一手在嘴前做咳嗽状等。学生说说动动,显得特别有趣和兴奋,甚至他们还能想出更有趣的动作。我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因此,在以后的英语课中,面对较短的单词,我都会鼓励学生试着自主地拼读出来。起初,他们一时适应不了,但是只要我做出音标手语操中的动作,他们马上就明白了,小声拼读着。再加上评价机制的作用,即拼对一次就可获得3分的奖励,这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拆分音素和手语操结合起来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拼读意识。音素是语音学研究的单位,它是口语中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人们的发音器官所能发出的最小语音片段。一个音素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字母构成的单音。教学中,如单词cat就有三个音素/k/,/?藜e/,/t/,在我动作的指引下,学生尝试着拼读。拼读不准确,我不及时纠正,直到有学生拼读正确,我予以加分表扬,这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多次采用这种拆分法,学生就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拼读简单的单词了。

三年级的语音教学,教师重在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师生共同持之以恒地努力。强化拼读意识,大胆开口尝试,爱上语音!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10篇

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很好!在课堂上有一些小小的收获。

1、在开始观察养鸡场的图的时候,有学生说:每排有13只鸡。马上有学生指出:不对。最左和最右画得很淡,意思就是还有很多,类似与“……”。我觉得学生能细心的观察图,这点很好,而且语言表达准确、到位,课堂上这方面需要及时地注意。

2、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3、介绍一些鸡的常识学生很感兴趣。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多了解各方面的常识,这样慢慢积累之后,就可以对以后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的结果养成一种初步估计结果是否合理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利用常识先有一个大致的合理范围,再根据数据来估,就很自然了。

在估的时候,有学生说是400多的,也有提到500的。我分别让学生说理由。前者理由有2个。

1、先把986看成是1000,得数是500,毕竟986比1000少,所以得数比500少,所以只能是400多。

2、看9除以2商。我问:这里的被除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就只看了9除以2呢?后面的除就显得非常的容易。

4、练习没有时间按计划全部完成。

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1、P32例题列出算式28×12后不急于教学竖式,先让学生用自己计算整十的方法计算有三个目的:培养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 为学习竖式积累感性认识。

形成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营造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氛围:

——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会算吗? 做算一下得数可能是多少。

如果28×10=280,那么28×12=?

——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算法,并算出得数。

;交流评价用好生成资源:

——交流和评价各种算法的思路与特点;

——在“蕃茄”算法上多留一点时间:它的算法是先算出28×10与28×2的积,再把两个积相加,让每一句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

——从“蘑菇”的思路过渡到笔算教学上来,它已经算了28×2,还要算什么?

2、在积累了感性认识,进入了认知冲突,明的了接着“蘑菇”算下去的思路,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材有学生自己试一试的安排,在交流中理出计算的步骤,这就是初步的法则: 先算28×2得56,再算28×10得280,然后把56和280加起来得336。——在学生试着自己算的时候,280个位上的“0”不要求用虚线写,这是下一步学习时的需要。

3、竖式的一般写法要接受学习。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过程进行教学。

呈现——告诉学生竖式还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 比较——比一比,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既看出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出“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表示280。领会——为什么省去这个0?省去后有什么好处?

使28×12变成两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是258×2,另一边是28×1,由于“1”是1个十,所以28是28个十。

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先算28×2得56,再算28×1得28个十,然后把56与28个十合起来。按一般写法计算12×28 数学验算:渗透交换律

4、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错误率高发区。

原因是:进位容易忘记,且一位数每间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容易错。

措施是: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的口算、听算练习。

除法教学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上了这节课后,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一开始就根据自己从丽水市回到缙云县的2个时刻,让学生进行记录,然后抛出问题,到底这里用了多少时间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自主化,给学生提供求知的机会。

(三)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出示书上例题1,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再组织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表述的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质疑、解疑。

(三)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练习环节中,我从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入手,进行2种不同时间的记录竞赛,计算在校时间,然后让学生出自己的生活中关于计算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24时记时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同学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同学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同学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沛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局部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同学,让同学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同学的自学来激活同学的内驱力。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布置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布置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同学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同学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笼统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笼统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上课伊始,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你们都了解除法的哪些知识?”小朋友中马上有人站起来说:我知道用乘法口诀可以计算除法。”还有的人说:“教师,我知道除号怎么写。”“我会用除法求商。”„„当小朋友们一一列出自身知道的内容,脸上的表情是沾沾自喜。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还向以前那样教师辛辛苦苦地教,相信同学是毫无兴趣。我灵机一动,说:“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自身先学,我再考考你们自学的情况,好吗?”小朋友们就更加得意了,纷纷表示要自习。

这时,我不是急于让他们打开课本,接着又问:“关于除法,这节课我们将会学到些什么内容?你们猜对了,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经过同学一番考虑和我的适度引导后,黑板上板书出:什么问题用除法解决、写法、读法、各局部名称。在这个提纲式学习内容的指引下,他们马上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同学不但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相信,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同学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小朋友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同学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同学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身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小朋友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干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胜利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同学的选择,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11篇

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其中《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是教学的重点,《年、月、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如:让学生自己到商场买牛奶(批发或零售),让学生到校后向本组同学介绍牛奶(批发和零售)两种方法哪种合算,并介绍解决的方法,这就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量、算、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然后归纳出求其周长的公式,这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估算数学,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估算生活中运用广泛,在教学中重视估算,通达实例强化估算的优越性,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从而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四、重视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自制月历、年历,学生都能做出精美的月历、年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12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解决了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我还做到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后,我请了一位知识接受比较慢的学生,鼓励她完整的表述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做到把阳光洒到每一个角落。相信这个学生通过训练,发言的欲望会不断增强,交流的能力也会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讲求策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小垫子。上课铃响后,我引领学生做了准备活动,而后按他们不同的运动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全班分成七人一组的四个小队,各指定一名小队长,然后每个同学领一块小垫子,由小队长带到指定的位置。接着,学生的表演就开始了。

小队一:

这是一个主要以争强好胜者为成员的小组,组员个个健壮如小牛犊,体能素质好。不怕困难,敢于冒险,是他们的主要特征。我称他们为“小勇士”组。

表演镜头:七块垫子被小勇士们前后一路立在前面, 纵长约有一米七, 这可不是一个轻易能跃过的距离。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要越过这障碍有较大的难度, 如果直接跟他们说, 这批“小牛”肯定不认输的。于是, 我上前对他们说:“勇士们, 你们看, 这前面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 不够安全。我们把最前面这块垫子翻下来作保护, 好吗?”“好!好!还是老师想得周到, 难怪姓周。”“周老师, 你看我, 我能飞过去。”噌噌噌———啪、噌噌噌———啪、噌噌噌———啪……一轮、两轮下来了, 一个都没过, 都踩翻了最后一块立着的垫子。不过不用担心, 接着看。“老师, 你再看我, 我这次一定要过。”“噌”, 过了。“老师, 你看我, 我也能过”“我也能过”……我赞赏地点点头说:“老师相信你们, 你们都是成功的勇士。”不用说结果会如何, 越跳越勇的他们给我的肯定是满分卷。“老师, 我成功了!”“老师, 我也成功了!”

小队二:

这是一个主要由仔细认真、感情细腻的同学组成的小组。小组内讲团结合作,活动井然有序。这些同学平常总是很努力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力求保持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的形象。

表演镜头:小组将七块垫子均匀地摆放在眼前,这是他们自己设置的障碍。他们一个接一个,快乐而有序地跳着。我上前问:“这是哪个同学设计的?”,“我们一起设计的,刚开始距离太小了,不好跳,现在刚刚好。”“嗯,这个设计很合理。那今天我们能不能让每一个同学都设计一次,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跳呢?”他们马上忙开了,垫子一下平躺下,变成一条“小河”,又一下变成左右错开的弯弯曲曲的“山路”……“啊!等一下,我还没跳呢!”他们边设计障碍的摆设边有序地跳跃着,练习场充满了欢乐。

小队三:

这是一组主要由聪明能干但谁也不服谁的同学组成的小队。这个小队可热闹了,他们个个都想很好地表现自己,认为自己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跳得也是最好的!

表演镜头:“我说这样摆的嘛,你看这样怎么跳嘛?”“我说这样摆好,不会翻倒,垫子翻了,我们脚要扭伤的嘛!”我一看就明白了,他们要做一个难度稍大的动作,跨越一个障碍后紧接着一个前滚翻,跨越的垫子一旦翻倒就影响后面的滚翻动作的完成。我上前询问:“你们跳过了吗?”“我们一次都没跳完,不能跳的。”“你们组的编排是今天老师看到最新颖的,谁是今天的设计师?谁是今天动作的编排者?”“我,我……”,七嘴八舌,竞相“邀功”。“你们想做哪位体操王子?”“李小双”、“滕海滨”……“那如果继续吵下去,就没有时间跳你们自己设计的动作了,”我领着他们说,“你们看,这里的距离太长,要踩翻,这里的垫子太短,要滚到地上去……”“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话还没说完,又有一位聪明的孩子已将垫子摆放好了。我让小组长组织好队形,开始了他们的“体操训练”。

小队四:

这里集中了班级里最调皮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聪明机灵,但缺乏持久的合作精神,遇到挫折也容易泄气。

表演镜头:有两名同学抱走了自己的垫子在四处奔跑,余下的还在搭建根基不扎实的“房屋”,搭了倒,倒了搭。我先上前把垫子挪了挪,一一竖好。随即说:“你们设计的‘房子’真漂亮,那谁能‘飞’过屋顶,再从房子中间‘钻’回来,但房子不能倒塌,谁有这样的身手呢?”“我来”“我来”。“你们看,没有秩序,我们怎么进行呢?”他们争先恐后地排好队伍,抱着垫子跳舞的两个同学也回到队伍中来了,准备大显身手呢!“不错”“真棒”“小心,慢点”我一个一个给他们指导、加油。两个同学在边上正争得欢:“你看,我多厉害”“我也很厉害的,一点都没碰到”。他们个个边说边手舞足蹈,欢呼着“我们小组成功了!我们小组成功了”!我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喜悦。

[案例反思]:

本案例以跨越障碍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本素质的不同分组进行,通过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式,合作完成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运动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培育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自主设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运动热情。

在本案例中,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从而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针对不同素质、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组编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展现自己的风采,让他们有了积极参加运动的热情。

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本案例的小组动态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分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指导,让他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快乐教学,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年级 有效教学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學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15篇

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用玩卷硬币的游戏把整堂可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同学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同学说明,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口算,同学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16篇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秒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拨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17篇

1、在课堂的把握能力上,我虽然有些进步,但和有经验的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学生说跑偏了,我不能给予及时的纠正。

2、上课说话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但没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才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重点强调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师只说了一遍,学生听了,但没有记住。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18篇

一、中英小学数学分数教学内容比较

因为英国教师希望我能采用上海的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授课时长进行教学,所以我首先对于该校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分析了中英教材中关于分数内容的不同,并根据Fox Primary School的要求以及学生特点,量身定制了一套分数教学计划。在上海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三年级开始学分数,第一次教学是在三年级下,内容包括《整体与部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第二次教学是在四年级上,内容包括《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分数墙》。在英国,学生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分数,每学年都会反复学习直到小学毕业,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已经涉及上海六年级预备班学习的通分、带分数、假分数的内容。因此,我本次在英国的教学计划初步设置如下图所示。

二、中英课堂教学方式异同

为了让我熟悉英国的数学课堂,Fox Primary School校长让我先观摩了该校教师上的几堂数学随堂课。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这所学校教师的教学流程与上海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

虽然英国教师没有数学教材,但是他们也有教学设计;虽然他们没有中国式教研活动,但是他们同年级组的教师也会提前一周聚在一起备课。例如,一堂三年级关于Money的数学课,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认识和兑换货币,第二课时是货币的找零。暂且不说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我发现,该校教师在每节新课前都分别复习了两位数的加减计算。细细想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开展兑换和找零活动前扫清学生计算方面的困难。

另外,在听课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英国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跟进练习,虽然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但在习题的编排上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解答,完成后会得到教师相应的反馈。在解题过程中,英国教师同样注重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我记得有这样一道题:买一个蛋糕需要34便士,教师出示了一些货币,问学生够不够;同样的,还是买这种类型的蛋糕,但教师将其中一个条件进行改动,变成买两个蛋糕,问学生货币够不够。由于条件发生了变化,结果就会大不相同,这道题我觉得设计得很不错,与英国教师所欣赏的“中国变式练习”相仿。

当然,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中英教学的不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英国教师十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避免让学习较好的学生重复回答问题,他们会用抽取姓名条的方式,随机请学生回答问题,给了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此,学生乐在其中,教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上课会走神了。

除了听三年级的课,我还有幸听了一堂一年级的课。但它有别于上海的一年级,因为课堂上的学生只有4~5岁,相当于上海幼儿园的学生,但是他们也学数学。授课教师设计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活动,提供给学生1个20penny、1个10penny、1个5penny、2个2penny、4个1penny的钱币,然后问学生15penny的玩偶可以怎么付钱?一年级的学生竟然能想到多种付钱方式,几乎穷尽所有方法。正当我惊讶之余,突然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告诉教师她还有其他的方法,教师很是疑问,并向助教教师确认,因为lpenny只有4个,教师觉得应该没有其他方法了,但是教师还是给了那个女孩解释的机会。原来,女孩觉得付20penny也可以,然后找零5 penny。听了她的解释,我不禁感叹:多么聪明的孩子。但是,让我更欣赏的是这位英国教师,如果教师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我们怎能发现她的智慧。

在英国Fox Primary School交流期间,我的几节授课也给当地教师带来了惊喜。我在英国的第一堂课是《整体与部分》,教学内容很简单——三幅图,但细细揣摩,你会发现它一点也不简单。其实和英国教师听课感觉一样,很多上海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也会有一个疑问:这么少、这么简单的内容怎么上一节课,上这节课的意义何在?因此,大部分教师选择不上或者花三分钟作为《几分之一》课的导入上完,英国教师也是这么做。但是,我却做到了将三分钟上成了一整节课。在课后的互动交流中,我解释道:三幅图其本质的区别是前两幅提供的模型是把一个圆、一条线段看做一个整体,而后一幅是将一群鸭子看做一个整体,整体既可以是线性模型也可以是离散模型。随后,我告诉英国教师们,深入挖掘教材,可以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节课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初步明白当一个整体与部分被等分成若干个部分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如果没有等分的话则不能,整节课其实是整数到分数学习的一种衔接与过渡,是构建分数含义的基础。

当我将随后的分数教学计划给英国教师看时,有一位英国教师好奇地问我:“《几分之一》一个教学内容为什么要上那么长时间?”当时,我并没有正面回答她。在她听完我所教授的这三个课时的课后,她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在教学完第一课时《整体与部分》之后,在第二节课,我从四分之一入手,带着学生一起认识了一个新的分数米,即1米的是米。当我问学生“这两个分数一样吗”,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一样的”,而一小部分学生则在我的暗示下,发现一个分数有单位,而另一个分数没有单位。那么,这两者在含义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拿出了一把1米尺,让学生在1米尺上找到,他们没有找到,但是找到了米。通过观察与换算,他们发现米就等于之前学过的25厘米。正是这样一个小活动,学生们异常兴奋,而且能自己发现两者含义的不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可以是一个圆、一个正方形,而米则是具体的长度,它的整体是1米。随后,学生通过尝试又找到了米就是50厘米,英镑等于1便士。通过这节课,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分数随处可见,虽然带单位的分数平时不常用,但是的确存在,它们和不带单位分数的含义是不同的,那为什么它们不常用呢?我想随着学生们的深入学习,他们自然会联想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几分之一》时,我着重带领学生构建分数的概念。因此,步子走得比较慢,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在《几分之一》中所学到的本领自主迁移到第三课时《几分之几》的学习中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糖葫芦的秘密”“圈苹果”等游戏,当我问及学生“当猪八戒把所有西瓜都吃完了,他一共吃了多少个西瓜?一共有几串糖葫芦?一共圈了几个苹果”时,学生们的回答更是给了我惊喜。有的学生说是个、串、个,有的学生则大叫“1,1,1”。这时,我留意了一下正在听课的英国教师,他们正在窃窃私语:“why?”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来回答:“因为八个八分之一个西瓜就是八分之八个,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西瓜。”她的回答赢得了在座所有听课英国教师的掌声。

三、思考

虽然我的英国教学之旅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这段经历对于我今后教育教学的影响却深远绵长。

1. 与英国教材相比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有哪些特点

英国教师很欣赏上海小学数学教材,他们觉得上海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一册内容都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的内容都穿插安排,贯穿于整套教材的始终,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这样编排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在学习之初,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过难,让低年级段的学生先接触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断提高,才慢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因为知识点难于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例如,对于我所执教的分数内容,英国教师认为就应该像上海教材编排那样,在三年级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而不是过早地让学生在一年级就接触。根据上海小学数学教材,学生先学整数再学分数,最后学小数,这样教学的先后顺序与数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能帮助教师看懂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英国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一节课到底要上到怎样的程度,他们总是心里没底。究其原因,在我看来这是教材脉络不清晰所造成的。对此,我认为,上海小学数学教材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是新教师拿到教材后,也能很好地根据教材编排的前后联系掌握教学的尺度,做到不抢道、不超速。教师所要做的是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学会从整册教材系统地读懂一册教材,从一单元整体把握每一堂课。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温故而知新,把同一内容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如何在大班化教学中缩短学生学习差距

在与英国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缩短班级中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上海的大班教学,一位教师要面对四十名左右的学生进行授课,是如何做到让全班学生“齐步走”的?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挺羡慕英国教师的,因为英国实施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方式,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三十名以下,而且每班都配有一名助理教师帮助课堂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班化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大班额教学来说,更方便教师管理班级,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分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但是,既然英国教学有这样的优势,那么为什么他们教育教学的两极分化现象仍越来越严重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这与教学时间的分配有关。上海一节课的时间为35分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会将整堂课大致划分成3个基本环节,复习2~3分钟,新授15~20分钟,练习10~15分钟,其中新授知识的时间最长。因为在这20分钟时间内,教师会想尽一切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难点问题。例如,我执教的《几分之一》这一节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我们会借助数学模型,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二分之一学起,然后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看似是教师带着学生,让学生一遍遍重复进行模仿练习,其实教师想让学生从不同的分数中找到几分之一的共性特征,从而自己归纳总结出几分之一的正确概念。当然,由于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上海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师一般会采用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教学方式,将简单的问题多给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重复,给予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整个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35分钟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方法。同时,我们还会在练习环节中根据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配以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其巩固新授知识点。

其次,英国学生之间的差异还与巩固练习的分配有关。在英国的课堂里,学生的座位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教师提前进行安排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练习环节,教师也会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分配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有的教师还会让学生自行选择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但忽略了练习的根本目的,没有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因而造成了学生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如果能将中英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既能避免差异的产生,也能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上一篇:打造百年精典企业,树公司百年精典形象下一篇:奖金 应付职工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