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2024-05-18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精选8篇)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1篇

5-6月份“民族团结重点工作”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联谊活动为载体,将民族团结与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工作结合推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贯彻落实相关指示精神,将民族团结工作落到实处,祥泰社区在5月、6月期间,结合辖区基本情况,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系列活动”。辖区单位工作人员、居民参与度极高,现场气氛热闹,不仅在活动中增进了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情感,更是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团结意识。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更是我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最终目的。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5月,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社区充分通过宣传栏、板报等以信息、标语的形式宣传。社区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在辖区明显处的宣传栏里张贴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资料,并在辖区内向居民发放活动通知,宣传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全辖区营造浓厚宣传月活动氛围。

二、入户下沉,全面覆盖。

为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引向深入,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到千家万户,进一步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形势,打牢乌鲁木齐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社区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深入群众家中,与结亲对象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5月21日上午,按照社区党总支安排部署,要求每名下沉干部要自带行李,入户住户5天进行宣传教育、帮扶解困、维护稳定全覆盖。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为实现总目标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双节”同庆,各族连心。

6月13日,祥泰社区、乌鲁木齐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和结对子亲戚在乌市运管局六楼会议室举行了喜迎“肉孜节”“端午节”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热烈的进行着,大家一边谈论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粽子,裹得紧紧的粽子就像我们各民族是一家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活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麦西来普,参加活动的居民们在气氛的带动下也积极参与其中一起载歌载舞,将“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再次推向高潮。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创建团结和谐的美好社区家园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使广大居民大家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树立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团结教育发展,使民族团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特别是西方国家民族政策遭遇重大挫败的背景下,凸显了其重要价值,它既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我们前行的重要指南。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把祖国西北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新民路片区管委会

祥泰社区工作委员会2018年7月2日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2篇

健康发展

金川检察院王本智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工作的重点。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根本,社会管理创新是基础,公正廉洁执法是保障,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且与检察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肩负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之一,只有立足于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在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做到到位而不缺位、不越位,才能真正与其他机关共同形成社会矛盾化解的合力,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工作中的作用。笔者对民族地区基层检察机关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有如下的思考。

一、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立足“稳定和执法”齐头并进。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基层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要立足职能、立足实际,抓住主要矛盾,牢牢扭住稳定和执法相辅相成这个硬道理,以更好的法律监督成效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检察保障。

(一)将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作为重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作为民族地区基层检察机关,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金川的地理位置决定其维稳工作十分特殊和复杂,我们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方针,切实履行好批捕和起诉职能,-1--

全力保障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截止6月,共依法审查批捕15件20人,审查起诉18件26人。积极参加藏区维稳防控工作,及时成立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分队、群众工作组和寺庙工作组,多次深入到联系乡镇开展走村入户、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工作,深入到联系寺庙开展“爱国爱教、持戒守法、助民为乐”集中教育整顿活动。

(二)进一步加大办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力度,通过查办职务犯罪来化解社会矛盾。根据上级院工作部署,将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到个人,使人人有压力,有任务,必要时实施“大兵团作战”,形成办案合力,提高初查成案率、立案准确率和侦查工作效率。突出查办大案、要案。着力优先查办群众联名举报、长期举报甚至引发群体上访、社会影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并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把预防寓于办案之中,建立完善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县监察局移交和州院侦查指挥中心交办的案件线索,整合办案资源,加大办案力度,并借助州院侦查一体化机制,使我院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取得成效。截止6月,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3件3人(其中:贪污案1件1人、受贿案2件2人),目前已提起公诉1件1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我们采取法制宣传、检察建议等形式积极开展个案预防、行业预防、系统预防,正确处理打击和预防的关系,使预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三)继续探索刑事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积极推行答疑说理和听证制度。对于轻微刑事案件,继续探索适用刑事和解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探索适用范围、操作流程、监督回访等具

体工作。把附条件不起诉与刑事和解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当事人对立情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有益的探索。对一些疑难棘手的批捕、起诉案件实行答疑说理和听证制度,把答疑说理制度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让当事人明白捕、诉或不捕、不诉的理由,赢得理解和信任。

(四)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继续推行重要信访案件“挂牌接访”和“信访绿色通道”制度,深入推进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访衔接工作,正确分流群众的合理诉求;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定期组织干警进村入户、进校园送平安、送法律活动,坚持每月结合办理刑事案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及时掌握和准确研判社会矛盾,切实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是法律正确实施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要求相关业务部门从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程序入手,进一步改进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实效。在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刑事审判监督中,重点加大对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渎职行为的监督。继续抓好纠防超期羁押工作,保持“零超期”。认真开展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防止脱管、漏管违法现象发生。对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裁定依法予以维护,配合法院努力做好息诉服判工作。

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切实强化检察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强化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对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青少年等特殊人群,要强化帮教管理及社区矫正工作。协助司法局会同法院、公安、民政、等部门,研究制定和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办法。更特别注重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落实专人专办,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个案台账”,跟踪未成年犯的改造情况及改造效果。开展法制宣传进学校活动,藉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的时期,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触点增多,突发事件增多。检察工作也面临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职务犯罪复杂的严峻形势,工作中各类突发事件增多。因此,必须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三、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一)深入开展公正廉洁执法教育。加强廉洁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行《检察人员廉政执法档案》,推进廉政风险廉政防范机制建设,筑牢检察人员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使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廉洁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干警严格遵守党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培养良好职业操守和严明纪律观念。制定

争先创优活动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广大干警办好案、办大案、办铁案的积极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严格检察人员执法办案的考核监督,实行一人一档,内容包括个人情况、所办案件、工作作风、培训考核以及突出业绩和差错情况等,作为衡量工作、考核干部、检验队伍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院党支部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传递党的声音,树立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不断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创新教育管理活动载体、方式方法,构建和完善学习交流平台,对党员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确保战斗堡垒作用。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3篇

1 广西新发展对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深刻的影响。科学通过技术以其难以估量的力量,使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本身的价值观念深深打上了科学的印记。这种影响带有鲜明“二重性”特点,即科学既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会由于滥用而带来诸多的消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其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先行,而解决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同样必须依靠科技。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化,“打造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等战略目标逐渐从构想变为现实的实践过程。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结合广西新发展的实际需要,作出了《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明确提出了走“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走出一条工业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确定了到202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业化率达到7.7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由中期阶段开始向高级阶段迈进。全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5年翻一番,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方面,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了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工程(简称“1823”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简称“350”工程),旨在围绕广西“14+4”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重点建设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力求在广西支柱产业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旨在通过逐步攻克350项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当前广西千亿元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2]。所有这些表明,广西新发展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 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概况

长期以来,广西科研基地建设滞后于全国同行的发展形势和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直到“十五”期间才得到重视,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2.1 瞄准优势学科和地方产业布局,科研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科研基地一流的实验条件、高效的资源共享、开放的学术气氛、自由的人才流动,为孕育科学灵感、催生原创成果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广西围绕“14+4”产业发展的科技战略需求,瞄准资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和汇聚高层次人才为主要内容,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4年和2007年自治区分别启动了广西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先后在具有较好创新能力和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共有19个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首批“科技创新金源单位”计划,获得授牌匾的共有18家单位;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设人才小高地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先后创建了25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启动了第三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共有17个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特别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获得历史性突破,依托于广西科学院的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7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获准立项建设,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初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所有这些表明广西重点科研基础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2 契合地方需求,科技成果数量质量明显提升

多年来,广西主要是实行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产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追管战略。根据这一重要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西科研基地主要定位是适应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建设重大技术问题、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问题和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在特色与优势的结合与互动中,取得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建设有积极影响的重要科研成果。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区共获得国家科技奖项仅10项,广西科技进步奖636项;“十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量10596件,专利授权量5981件,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42.5%和29.3%。据测算,200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1.6%,科技事业已经初步具备加快发展的能力[3]。

进入十一五以来,高水平科技成果呈现加速涌现的态势。到2009年12月为止的四年中,全区共获得国家科技奖项17项,广西科技进步奖575项;专利申请量14425件,专利授权量8268件。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科技成果约有70%以上集中在各级各类的科研基地中。这些科技成果有的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有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5年,研究成功的世界首例体细胞和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被美国大西洋协会、美国战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Michael Pillsbury提交给美国的“中国经济与安全事务委员会”的报告中,把广西大学获得的世界首例成年水牛体细胞克隆牛犊技术列为当年中国17项值得关注的科技成就之一。

国家教育部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莫永生研究员主持的“杂交水稻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推广应用技术”,其研究成果系列新品种水稻测253、测258、特优253、特优258、特优1012、博优258、博优679等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先后通过国家和广西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广泛推广应用,到2008年,累计在国内外推广1.77亿亩,新增产值129.61亿元,为广西的水稻优质高产作出了很大贡献。

2.3 重视人才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科技创新平台既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又是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汇聚的重要阵地,是聚集和产生科技领军人物和大批创新科技人才的沃土和摇篮。近年来,广西通过搭建和强化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小高地等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拨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了一支学科较为齐全、学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视野开阔、创新能力较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了引领和推动广西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4.29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8.51人。

2004年8月挂牌成立的1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到2006年就已有包括博士162名,博士后11名,博士生导师18名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加盟,还柔性引进高级人才291名,其中“两院”院士24名,形成一种“聚才磁石”的强力效应[4]。

2010年挂牌成立的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经过多年建设,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名和“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6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名。

2009年,依托于广西科学院的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启动建设。经过近二年建设,就形成了拥有国家“十百千人才”第一、二层次人才10人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目前,中心专业技术人员72人,专业方向涉及能源作物种植、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等方向,其中教授级研究人员20人,副教授级研究人员21人、中级职称人员15人,博士20人、硕士24人[5]。

2.4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并重,初步形成辐射支撑地方发展的“科技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面向优势产业并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产业新经济,就是技术经济,人才经济。它们赖以支撑的关键技术、重大技术主要是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来实现。广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科技源”也是在重点科研基地。椐不完全统计,广西认定的25家科技金源单位共承担科研项目1388项,实施产业化项目40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1项,申请发明专利55项,发表论文、专著1894篇(册),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6]。

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也日益明显。“广西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有10个是产业类人才小高地。通过两年来的建设,小高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使一些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优势产业变大变强,而原有的支柱企业则如虎添翼”。“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建立后,其载体单位广西药用植物园很快吸引一批全国、全区突出的药材良种繁育研发人才,特别是被誉为“中草药活字典”的中国医科院药植所肖培根院士及其弟子、“分子生药学”创建人之一的马小军博士加盟,使广西药用植物园的研发能力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目前,小高地采用的企业+科研+农户的模式,在山区县建立4个共1.2万亩的中药材良种示范基地,相应带动6.7万亩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当地50万农民“发药财”致富,预计实现中药年产值150亿元”[7]。

3 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初步体现了其汇聚高层次人才、开展前沿的基础研究和描准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建设新态势。但是,由于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其建设以及科技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等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支撑的要求。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7年和2008年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的排位均为30名,仅仅是比西藏高一位。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内的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从数量方面看,加上2010年刚刚认定获准立项建设的自治区第三批重点实验室,也只有36个。而2009、2010年与广西GDP总值、人口数量及在全国排名大体相当的江西省,到2005年其省级重点实验室就有41个[8];而GDP总值、人口数量排名后广西5、6位的云南省,其省级重点实验室也达到35家[9]。造成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重点科研基缺乏必要的基本条件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基地建设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科技投入的水平、强度同样有着密切的正相关的关系。近年来,广西科技经费投入呈现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势头,特别是政府的科技投入,2006年为11.87亿元,以28.1%的增长速度排在全国科技投入增长幅度的第9位,但从投入的总量和占GDP比重来看,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同类省区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以来,广西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在0.36-0.41%之间徘徊,远远低于全国1%的水平。从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情况来看,2005年和2006年广西分别投入9.26亿元和11.87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0.76%和0.87%,排在全国的第24位,比西部省区云南占全国比重的1.37%和1.40%、甘肃占全国比重的1.25%和1.17%以及排位还要低不少;从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05年和2006年,广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23%和0.25%,排位也是在全国第24位,比西部省区的云南、青海、宁夏、西藏、贵州等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和在全国的排位都要低;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情况来看,也是处于全国下游水平,2006年广西共投入科技经费31.99亿元,占全国比重的0.78%,排在全国的第23位[10]。

以广西重点实验室为例,2006年国家和广西财政对重点实验室的专项补助经费335万元,以全区19个重点实验室计,平均不到40万元,还不到一个重大项目的经费[11]。显然,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广西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上台阶的最大瓶颈。

3.2 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匮乏,科研基地核心引领能力薄弱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一个核心人才,可以培育一个学科,形成一个较具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西通过人才小高地、金源单位、博士后流动站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建设,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若干较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但是由于适合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环境和机制不够健全,情感留人不够充分,事业留人方向不够明确,待遇留人没有明显优势,广西科研基地的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显得相当滞后,尤其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科技攻关骨干及科技创新团队的汇聚和建设。截止2006年底,广西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中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12]。但是,与广西相邻的云南省,到2009年就有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13]。广西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广西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3.3 科技与经济契合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缺乏强大的牵引力

科技的社会性本质特征决定了科技归根到底是为社会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程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高度和水平,也决定着牵引科技创新强度的大小。目前,广西科技与经济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许多生产性企业,往往只是关心完成生产任务,对于科技研发重视不够;而重点科研基地,大多只是关心科研任务完成,不怎么不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及产业化。科研基地既没有创新主体地位意识,也缺乏技术创新源动力,科研基地获取地方科研资源的能力极为低下。据有的专家研究,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学术,轻技术;重项目,轻结果;重成果,轻转化;重效益,轻风险;重研发,轻经营。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科技研发与广西经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在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原创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不多,技术体系不完善,成果的转化能力相对薄弱,部分成果不能有效利用[14]。根据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2007年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0.33%,处于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位,2008年也仅为33.05%,仅仅比2008年提高了2.72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增幅的3.62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位[15]。

3.4 重点基地数量少,布局极不合理,科技辐射支撑作用不强

由于各种原因,广西科研基地建设一是起步晚,起点低;二是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建设布局相当不合理;三是数量少,规模小。 广西则是在2004年才开始启动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也大大落后于兄弟省区的发展。唯一的省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中心”是在2009年科技部批准启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到2011年刚刚获科技部批准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共建。到目前为止,广西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个以及企业技术中心115个和25个人才小高地等科研平台。这些情况不仅与东部发达省区的差距很大,而且与西部省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这些重点科研基地又大多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布局极为不合理,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和辐射作用大为减弱。例如,广西自治区的36个重点实验室,除北海市有2个外,其他基本上集中在南宁和桂林两个城市,而柳州市作为广西的重要工业基地目前还是空白,没有一个自治区级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的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重要组成部份的钦州、防城港等2个市也没有一个自治区级的重点实验室。

又如,已经立项建设的自治区级第一、二批人才小高地共21个,其建设依托的载体除了百色市有1个外,其他全部是落户于南宁、桂林、柳州等3个城市。

3.5 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基地创新能力缺乏内在驱动力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4篇

一、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

我所在的尖扎县民族中学属于黄南藏族自治州下的一所中学,该学校藏族学生占90%以上,是一所双语教学为主的学校。而我校图书馆就是一所拥有包括汉文、藏文图书的图书馆,可以说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共同繁荣为宗旨,是为民族振兴和民族繁荣服务的科学、文化机构。

我校图书馆分为藏文书籍借阅区和汉文书籍借阅区,其中藏文书籍借阅区有如:《章恰尔》《群文天地》等文化杂志类;如《邦锦梅朵》等故事文献类和藏汉双译字典等工具类图书;汉文图书中包含名人传记、社科类图书、散文诗集等图书。

区别于其他图书馆,我个人认为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日常课程的一种辅助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者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二、我校图书馆工作的重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览习惯

尖扎县民族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初高中,学校为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为学生建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并对在校生定期开放,但是我在进入学校阅览室工作后发现许多学生进入阅览室后却出现了种种“洋相”,尤其是从农村来的孩子不会使用代书板,还书时乱插乱放,在阅览室内交头接耳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把吃的东西偷偷带入阅览室。因此,在学生进入阅览室的第一天,我们就为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对学生借阅书籍等相关细节进行要求,并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中将图书馆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养成教育为学生进行灌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图书阅览习惯。

2、引导学生读好书

古语云:“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在学校工作的20多年里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进入图书馆后,首先拿起的书是寓言故事类书,而且如果有插图的会优先选择插图本,然后是如《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的奥秘》等科普类图书,最后是学习工具用书,而有部分学生来到图书馆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就考验了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和老师为学生所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读书好”到“读好书”。

我个人认为,首先应当抓住学生好学的心理,在学生进入图书馆的第一天就为学生开展一堂生动的阅读指导课,在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设施的同时,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在学生借书时推荐一批优秀的图书,引导学生的读书热点,激励学生“读好书”。

其次,结合日常教学每学期为学生列出详细的读书书目,并结合课堂要求学生在可选书目中找寻一本学生最喜欢的书,写出读后感并在课堂中相互推荐。

最后,在给学生介绍书目前做好准备工作,详细检查书目中是否有不适合学生阅读,或者学生不喜欢阅读的书目,阶梯式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好书。

3、提高阅览室的使用率

自今年以来,我校新修图书馆,扩大了图书馆规模。但是我校图书馆还存在一些问题,读者却寥寥无几,有时阅览室内空无一人,导致我校大部分书籍“失宠”。针对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应当将图书阅览和室内阅览相结合,由于学生上课时间长,休息时间短,学生前往图书馆借书显得不太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将一部分书籍统一借给班级,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在休息的时候随时可以取到自己喜欢的书刊;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布置一些简单的查找式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寻找图书馆这一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学校可统一安排阅览时间组织各班学生分时间到阅览室学习。

4、加强本身专业素质

我校图书馆有专职管理员2名,而图书管理员不仅是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应当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图书管理人员和学校任课教师一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图书管理中首先我们应当注重学习,提高修养。加强文化知识和业务理论学习,要积极地接触新理念,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交流新经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其次,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我们很辛苦,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阅读,学校放学后我们还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爱岗敬业,专心服务。图书管理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做到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理念;最后我们应当言传身教,感化学生。图书管理人员应当衣着大方、得体,保持礼貌文明的言谈举止,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以自身的修养感化学生。

5、信息化图书馆的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未来必将属于数字化图书馆,虽然我们地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但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的教育要向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倾斜,要优先发展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身在尖扎我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在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我校新图书馆的建立就是得益于这个政策,因此,我们更应当着力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技术,为广大师生服务,把自己培养成一名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图书管理人才,在完善和拓宽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将来信息化图书馆的到来打下一定基础。

图书馆的工作繁杂而劳累,但是我们应当本着爱岗敬业的精神破除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发挥出中小学图书室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支撑与保障。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5篇

评审情况汇报(临床重点专科组)

各位领导、同仁,上午好: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甲中医院评审细则要求》,2天来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现场考核的方式对金沙县中医院重点专科骨伤科,以及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进行了认真评审,现将检查评审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内容:

1、中医药服务功能:第四章重点专科建设

2、综合服务能力:第三章(手术治疗管理、麻醉治疗管理)

二、工作成效及亮点:

1、受检科室骨伤科开展了中医传统手法复位效果极佳,如优势病种胫腓骨骨折及门诊的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基本达到骨折解剖对位。完全体现中医正骨和手法的治疗特色。绝大部分骨折 均采用中医治疗外敷膏药和中药熏洗使病人消肿止痛达到满意的效果。

2、重点科室骨伤科在中医辨证治疗方面应用较好,准确性较高,理法方药应用恰当。

3、受检科室骨伤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治疗很多,国家规定6项,但该科室达到9项,超过国家规定数目。并且,这9项诊疗技术在临床上均普遍使用。

金沙县中医院

4、受检科室骨伤科积极应用中医诊疗设备。(其中骨伤科中医诊疗设备齐全完善,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床在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5、受检科室骨伤科资料准备齐全、完善,病历书写规范。

6、骨伤科名老中医师承人员做得较好,并有详细跟师笔记及心得体会从2012年至今记录完整。目前已发表论文一篇。

7、重点科室骨伤科医师人员配备合理,技术力量强,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见习医师(无执业资格证)4名。

8、重点科室骨伤科中医药应用方面在术前和术后应用比较好,该科室还开展了很多较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

三、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受检科室骨伤科对诊疗方案的制定总结分析评估认识有点偏差。难点及解决措施不够。

2、受检科室在诊疗活动中,对核心指标制度落实不够全面,2011年至2012年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价不到位。

3、骨伤科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培训力度不够。病历中理法方药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4、下级医师在优势病种的操作方面掌握力度不够,如胫腓骨骨折夹板固定及腰痛病人拔罐治疗操作不熟练,要求科主任对下级医师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培训。

金沙县中医院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6篇

(第九章——第十四章)

第九章 民族干部政策

1.学习重点

(1)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

(3)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

2.学习要求及方法

本章所述均为我国民族干部的状况及政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事实,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1.学习重点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重要性

(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21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学习要求及方法

本章系一般介绍我国民族经济的历史与现实的状况以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一章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1.学习重点

(1)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民族教育的特点

(2)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对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建设,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3)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贯彻落实民族文化政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2.学习要求及方法

本章系一般介绍我国民族教育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方针政策,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二章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学习重点

(1)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定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3)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

2.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要求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要求能够识记所涉内容。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学习重点

(1)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性

(2)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3)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

2.学习难点

(1)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特性(2)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特别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性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对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要求能够识记所涉内容。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重点、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学习重点

(1)宗教及其社会影响:宗教的含义;宗教的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影响;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2)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

(3)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学习难点

(1)宗教的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影响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与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宗教及其社会影响,特别是其中宗教的产生根源、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影响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对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其中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与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等内容,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理解。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7篇

(第一章——第四章)

第一章 绪论

1.学习重点

(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2.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 民族

1.学习重点

(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

(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 2.学习难点

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 民族发展

1.学习重点

(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 2.学习难点

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四章 民族关系

1.学习重点

(1)民族关系的含义、基本表现形式、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

(2)民族关系特点:核心问题、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3)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发展趋势、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2.学习难点

(1)民族关系的含义、基本性质、基本内容(2)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3)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上述本章学习重点的所有内容,均要求能够理解,特别是对民族关系的含义、基本性质、基本内容、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等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民族宗教重点工作 第8篇

一、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的内在要求

首先, 从科学本质来看, 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是推动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一体化及其良性互动的根本要求。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有不少争论, 有不同的观点。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认为, 科学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体制,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在社会中逐渐体制化的过程。也就是说, 科学知识本身同社会及社会条件确确实实存在着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如同其他社会体制一样, 是一种社会系统或社会体制。这种本质特征随着当代科技日益经济化和经济日益科技化的新态势及二者之间的有机交融发展而日益明显。因此, 一方面, 科学能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通过技术以巨大的力量导致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 科学的发展既能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也有可能由于不恰当的应用而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科学又受到社会的巨大影响、制约或控制。从经济的角度看,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技术上的需求, 社会可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影响、制约或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方向;从政治的角度看, 国家和政府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的目的;从文化的角度看,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无法脱离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制约。作用于科学的巨大社会力量, 不仅可以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工具, 使它服从于各种社会需要, 而且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的体制及其自身的活动方式。当然, 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制约或控制也会有双重效应:一是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二是也有可能破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而给科学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 普遍受到政府、社会的重视正是适应科学的这一本质特征的体现。如重点实验室建设集聚了大量的优质科技资源, 汇聚了众多的科研人才, 组织成为“科学共同体”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在这一平台之上的科学研究、研发技术及其扩散, 个人“兴趣”往往让位于社会目标和社会需求, 个人“爱好”往往让位于“科学共同体”“一致”的需要和目标, 这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合符科学发展逻辑的结果。可以说科学是实现各种社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重点实验室建设就是实现各种社会目标的科技手段和科技工具的主要组织形式和路径。

其次, 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来看, 大科学时代要求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要求众多科研人员个人的“兴趣”、“爱好”让位于“科学共同体”“一致”的需要和目标, 让位于社会目标和社会需求。为了满足于这种需求和目标, 只有采取重点科研基地的多学科交叉、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组织形式, 才能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完成重大科技攻关。过去“作坊式”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组织形式或是依靠“个人英雄主义”的奋斗取得重大突破, 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大科学家牛顿等主要依靠个人努力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在大科学时代的今天是很难实现了。例如, 当代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及其取得的重大突破, 就深深打上在大平台基地上全球多个国家众多科学家“一致”努力的“科学共同体”的印记。

再次, 从科技创新的内涵来看, 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周寄中教授认为,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 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的创新。如果从线性过程看, 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2]。因此, 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越来越突出, 科技创新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科技创新的这一内在要求, 使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成为必然和必须。

最后, 从广西新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来看, 也必须有赖于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依靠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升企业的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 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是近百年来大国崛起、区域勃发以及大型企业长盛不衰的主要手段和路径, 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依靠个人“作坊式”的科技创新模式, 不可能规模化生产大批商业性的技术成果, 更不可能有效实现成果的商业化。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 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相对滞后, 要实现建设创新型省 (区) 和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 必然需要大量技术创新的支撑。因此, 必须加快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 使科技创新的规模化、商业化成为可能。以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 实验室积极参与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 如广西各大型桥梁的建设 (南宁凌铁大桥、南宁八尺江大桥、南宁市葫芦顶特大桥、南宁邕江一桥、二桥和钦州一桥等) 、广西北部湾填海造地工程的地质灾害问题研究、广西公路处治膨胀土路堤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南方山区公路隧道施工安全保障与结构长期稳定技术研究等, 为广西桥梁道路和地质灾害预防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009年, 整个实验室应用科研类项目合同金额达到2000多万元。

二、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的策略原则

(一) 坚持地方经济导向的原则

虽然鼓励自由探索仍然是组织科技研究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 随着经济科技化和科技经济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使命导向原则或定向使命原则已经成为当代科技政策的核心内容。作为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 无论是人才资源, 或是科研仪器设备条件, 都难以开展纯基础理论的高水平科学研究, 坚持地方经济导向原则就成为首选和必须。但是在实践中, 民放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往往存在严重的“三多一少”现象:往往是偏重论文的多, 偏重专利成果的多, 偏重人才培养的多, 而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推广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少。这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困惑, 也是发展的瓶颈, 更是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艰难抉择。

按照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原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并通过市场获取潜在利润的活动和过程, 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主动把面向本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放在优先和第一的战略加以组织和实施, 切实围绕本区域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等, 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以此寻找更多的科技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否则本身的发展也会相当有限, 甚至不会有发展。

(二)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

“科技创新, 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 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代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杰出的专家, 可以聚集整合大量的科技资源, 带动一个学科, 甚至一个生机盎然的科研基地发展;也可以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在民族地区, 建设重点科研基地, 拨尖人才的重大作用更加突出, 犹如大海上的导航灯、大厦中的顶梁柱。依托科研基地, 以项目为导向, 以培养人才和聚集人才为目标,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 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聚集人才的环境机制, 对于科研基地建设及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近年来, 广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匮乏显而易见。目前全区重点科研基地拥有全职院士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1人, 高层次人才如此匮乏, 科研基础的发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 必须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到科研基地建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由过去单纯依靠“政策倾斜”逐步向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转化;其次是要凝练和培育特色方向, 发挥优势, 通过特色与优势的结合做到“事业留人”, 形成推动科研基地实现新跨越的核心力量;再次是要立足于人才本地化, 重视和爱护广西科研基地现有人才, 特别是本土人才, 是人才队伍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决不能造成“引进凤凰忘了雀”, 取来“媳妇气走儿”的这种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氛围;最后是要建立开放和富有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利益激励和名誉、地位的激励, 应当以此为核心, 通过设立人才专项基金, 加快人才队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三) 坚持优先合理布局的原则

所谓优先原则, 就是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特别是针对“14+4”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 结合已有较好学科基础和研究基础的基地, 有限选择目标, 实施重点战略, 进行重点投入, 优先推动发展, 使广西重点科研基地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 在若干个重点领域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攻关方向, 形成局部优势, 从而在某些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取得明显突破, 形成“由地及天”并最终达到“顶天立地”的良好的科研发展态势。

此外, 科研基地建设布局要考虑合理性原则。布局的合理性既要考虑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 又要考虑重点领域、产业行业布局上的合理性。从空间布局上看, 目前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基本上集中于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 如广西的36个重点实验室, 基本上都集中在南宁、桂林两个城市, 已经立项建设的自治区级第一、二批人才小高地共21个, 其建设依托的载体除了百色市有1个外, 其他全部是落户于南宁、桂林、柳州等3个城市。这是空间布局上的明显不合理, 影响了科研基地科技能力的支撑辐射及科技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必须及时改变这种状况, 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 围绕自治区安排的“14+4”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 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四) 坚持“错位竞争”的发展原则

笔者曾撰文指出, 实现西部地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选择错位竞争的策略[3]。这一发展的战略思路对广西科研基地建设尤为适用。作为民族地区的重点科研基地, 本身彰显其地方性就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 单纯追求或安排主要人力物力追求前沿基础研究, 与发达地区一流水平科研基地比排名、拼论文, 竞争国家大项目等等诸如此类“顶天”的工作, 既不现实, 也没有准确科学找到自己的发展位置。因此, 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坚持错位发展原则, 眼睛紧紧盯住地方, 依靠地方, 将“立地”的工作做好, 即瞄准某一区域、某一行业、某一企业亟须解决的重大技术和技术瓶颈, 集中精力解决, 才能由此及彼, 由“立地”的工作上升到“顶天”水平, 这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是这样, 目前该校拥有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省部级 (工程) 技术究中心15个。他们紧紧围绕我国西北地区农业解决水资源短缺、旱区农耕及旱区良种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并实现了跨越发展。

三、加快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科学定位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前提

科学定位对于一个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 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前沿研究、基础研究, “喜欢”纵向课题, 特别是国家层面的项目, 殊不知这恰恰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的弱项;往往习惯于谈论是“顶天”还是“立地”, 或者顶天立地占多少比例等等, 不一而足, 殊不知这对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也是一种误导。正如笔者曾撰文指出的, 纵向与横向科研课题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对子, 许多纵向课题, 特别是重大课题都是从生产第一线提炼出来的。作为民族地区的重点科研基地, 其建设经费、科研经费等主要是来自于地方政府和社会, 因此其主要人力物力即主要科技力量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必然选择, 就是天然职责。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的科学定位, 主要内容就是培育科研特色, 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培育和确立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课题;二是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和行业特点等确立和培育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课题;三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来确立和培育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课题[4]。

(二) 加大投入, 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保证

科技投入既是科研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 也是科研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今天的科技投入, 就是对未来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投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单纯依靠重点科研基地本身难以筹集到必要的发展经费, 也难以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广西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 从2001年以来广西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在0.36%~0.41%之间徘徊, 远远低于全国1%的水平。长期以来广西的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经费一直没有落实, 近年来虽有一定的投入, 但相当有限。以广西的重点实验室为例, 2006年国家和广西财政对重点实验室的专项补助经费335万元, 以全区19个重点实验室计, 平均不到40万元, 还不到一个重大项目的经费[5]。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连日常的正常维持都困难, 更加谈不上有什么发展了。因此, 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力量, 大力加大科技投入, 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和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 一是要强化政府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以实施重点突破战略为抓手,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 科研项目牵引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财政投入, 增强地方政府投入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二是通过科技投入的制度化安排, 如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减免政策, 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投入, 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要完善科技投入与产出 (效益) 的评价体系, 形成投入与产出 (效益) 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 建立健全开放流动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目标

开放、流动、共享是重点科研基地必须确立的运行机制, 但一直不甚理想, 民族地区尤甚。从广西重点科研基地情况来看, 开放度偏低,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作, 划地为牢现象较为普遍, 科研人员流动的壁垒多。如开放课题经费少, 开放课题小而散, 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使用不多、等等。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基地内部和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瞄准地方目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此推动资源的共享和科研人员的良性流动;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进一步突出地方性、区域国际性, 不断提升科研基地的国际影响力。

(四) 进一步完善科研基地的评估体系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民族地区重点科研基地发展的保障

一方面, 从管理层面着力完善重点科研基地的评估体系, 实行动态管理。作为民族地区的科研基地, 应当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根据各类基地的实际情况, 进行分类管理, 探索规范化、制度化的绩效评价机制, 并根据评估结果, 优胜劣汰, 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科学严格的奖惩或进出机制;另一方面, 从基地内部管理层面来看, 主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知识、注重人才, 贯彻多劳多得原则, 达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应当从制度入手, 体现人文关怀, 首先为科研人员开展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筑巢引凤”, 做到事业留人;其次,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要给予重奖, 对于拔尖人才和带头人以及科研骨干要特别重视提高他们包括住房等在内的福利待遇, 并要重视解决他们家属的安置和子女的读书升学等问题, 做到待遇留人;再次, 应当充分重视科研人员的主人翁地位, 通过家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拉拉家常、交流感情, 充分听取他们的心声、意愿和建议, 关心他们的生活, 关注他们的困难, 缩短心理“距离”, 拉近感情“距离”, 做到感情留人。总之, 通过目标激励、奖励激励、评价激励和服务激励等多种形式, 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生机盎然富于活力的奖励激励机制, 使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保持长久的内生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建伟.从科学哲学到科学社会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 (3) .

[2]杨东昌.试论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系统构成要素[J].科技信息, 2000, (24) .

[3]吕伟斌.论西部地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策略选择[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7, (3) .

上一篇:以相遇为话题的作文700字下一篇:七里坪乡教育发展十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