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渔歌子①》

2024-06-19

张志和——《渔歌子①》(精选7篇)

张志和——《渔歌子①》 第1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

《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

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

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赏析: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渔歌子①》 第2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

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赏析: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与《渔歌子》 第3篇

关键词:烟波钓徒,自然纯美,淡怀逸致,斜风细雨

《渔歌子》是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描绘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 表露出他悠闲自适, 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

张志和肃宗时待诏翰林, 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因事被贬, 作南浦蔚。赦还以后, 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 他把他们配为夫妇, 取名“鱼童”“樵青”, 自号为“烟波钓徒”, 长期过着隐逸生活, 徜徉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对文艺多所通晓, 凡歌词、书画、击鼓、吹笛, 无不精通, 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己用, 《渔歌子》便是借鉴民间的渔歌而成的。作者择取了富有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景物, 用清淡的笔墨略加点染、描绘。画面清新, 格调明朗, 妙造自然。作者寄情于景, 以“青箬笠, 绿蓑衣”的渔翁形象自见其恬淡、洒脱的胸襟, 不惟风景如画, 而且韵致悠长, 极为优美。

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 由于作者张志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渔父, 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 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外, 还融合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

《渔歌子》是渔父式的文人之歌, 也是文人醉心渔父而确乎领略了烟波妙境的歌。尽管这境界不能代表渔父的心境, 但作为诗人艺术加工的形象, 作为张志和由于长期徜徉太湖之上积淀而成的审美意象来说, 这首词正如胡震亨称道王维所说的: “以淳古淡泊之音, 写山林闲适之趣。” ( 《唐音癸签》) 在那一个长夜难明的社会, 不求闻达, “有山林闲适之趣”, 可以说是别有襟怀的。当然, 因为词人和世俗相忤, 只落得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 陶醉其中, 就也不免回避现实。但这毕竟是个别的不足之处, 不能饰盖作品的出于自然的淳美的光彩, 到如今, 作品依然给读者带来词人的淡怀逸致的美感。

词人的淡怀逸致诉诸直接咏怀, 而是寄情于景, 逸词入画。通篇二十七字, 写了山、写了水, 写了白鹭和肥鱼, 写了斜风细雨, 更写了悠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 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显示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

尽管诗是时间的艺术, 画是空间的艺术, 一动一静, 各有特点, 然而它们却又可以相通和相补。苏东坡论王维之作“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正说明高明的诗人, 善于在时间流程中, 突出事物的某一点, 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间静止的状态; 而高明的画家, 也善于在暂时凝固的画面中, 不着一笔, 巧妙地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张志和是词人, 又是画家, 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 是诗画相兼的。从渔父的长期烟波生活中切取这一点, 恰是斜风细雨时, 江南春色浓时, 而偏偏又是桃花汛泛起时。就这样, 作者写出了一刹那的空间状态, 相对凝定式的画图。与此同时, 他还用中国传统的“散线透视”画法, 以以旧吴兴县的西塞山作为观察点, 罗罗清疏地、几乎是信手拈来地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 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 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 以及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作为画图中心的, 则是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而从这些互为烘托的静态的空间结构中, 分明是通过景物生机的渲染, 抒发出渔父内心悠然自得的动态。鹭在飞, 水在流, 鱼在泼刺地嬉逐, 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当然, 渔父也就被当前的景物所吸引, 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和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亦复宜人的境界的深情。你看, “斜风细雨不须归”, 对渔父来说, 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美的执着么? 在斜风细雨中渔父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为飘逸, 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研。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 渔父的心情, 就不止是为美陶醉, 而且还为当前的优美的画境而坚定了意志, 不仅是“不思归”, 而且更进一步作出诉诸审美判断形式的“不须归”了。渔父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 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 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 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 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涤着的感情波澜。就凭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而尤其是突出了瞬间的静止状态, 突出了渔父这一个写景人物, 让他“与山水有顾盼, 人似看山, 山亦似俯而看人” ( 《芥子园画谱》) , 这样的诗中之画, 便充溢着一位自号“烟波钓徒”的胸中丘壑了。

唯其是烟波钓徒的诗中之画, 就不同于唐代著名画家大、小李将军的青绿重彩, 以及其中所显示的那种帝王宗室的富贵堂皇气派。张志和这幅“烟波垂钓图”, 显然是另一路, 属于王维一派, 是泼墨画, 是写意画。画中景物, 无不有水墨淋漓之意。“漠漠水田飞白鹭”, 鹭鸶, 本就沾满了水气。鱼, 也离不开水。苏轼因“长江绕郭”而“知鱼美”, 张志和因为桃花汛来临而想起“鳜鱼肥”, 二者如出一辙。水映桃花而红, 桃花因水而湿, 这和“竹外桃花”不同, 自然也是湿漉漉的。渔父的一身打扮, 就更不用说了。人、桃花、鱼、鹭, 一切额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各自消失了它们的边际而成为浑然一体。这使我们想到古代文人画的水墨晕染, 特别是宋代大、小米的那派取自潇湘奇观的云水烟树的技法, 为了矢意绝尘脱俗, 所以作者特地给安排了这么一个渔父, “襟度洒落, 望之飘然” ( 刘学笄《方是闲居, 士小稿》。而为了表现自己的率性归真, 寄情飘渺, 则又把整个画面建构为“斜风细雨”的审美内涵, 归于“平淡”二字。林泉高致要淡, 向万物“回归”的人要淡, 忤世、傲世而避世的张志和自然也要淡。

这首《渔歌子》中的整个人物和事物, 按照美学的“先定默契”来说, 作为点景人物的传神之笔, 既然已经透露出“烟波垂钓”的隐逸基调, 那么人们在目击到鹭飞, 花漂, 鱼游, 以至整个画幅时, 自然也就更容易对之萌发出“同化”作用, 不仅走进“平淡”的境界, 更能“于平淡中求真味” ( 王士祯《师友诗传录》) 。也许有人要问, 词中不是也夹有鲜艳的颜色么? 可是别忘记, “青”呦, “绿”呦, 它们都是已经在斜风细雨中被吹被淋, 色彩变淡了。“桃花”也早已飘落水中。一切都淡。至于通篇音节的自然、简短、随和、淳朴, 它们恰恰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情调, 并于作品色彩的淡糅合起来, 而汇归为“平淡”的风格。

“斜风细雨”是全篇景物描写的“眼目”, 词中的所有景物都在其笼罩之中, 白、红 ( 桃花) 、青、绿的瑰丽色彩, 在“斜风细雨”衬托之下, 益显出清新淡雅之致, 境界令人神往, 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和新鲜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至唐五代部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张志和:“熊猫爸爸”的功夫经 第4篇

从接触大熊猫的第一天起,张志和就爱上了与大熊猫亲密接触的日子。1988年,张志和从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四川省成都动物园,做了一名兽医。从此,在他的“生活字典”中,一切都跟大熊猫沾上了关系。

对大熊猫,张志和简直比对自己的儿子还亲。他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大熊猫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交配生育、生活规律等。这些年来,张志和没有给自己放过假,始终过着风雨无阻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妻子和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熊猫爸爸”。

“熊猫爸爸”的绝招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濒危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目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仅存159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四川省和陕西省,而我国圈养的大熊猫已逾260只。”张志和说:“我国自1960年代开展大熊猫人工繁殖试验,长期以来,每年人工繁殖成活的大熊猫屈指可数。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年成活量开始接近两位数。”

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张志和格外关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创建之初,仅有6只病、饿大熊猫,不允许也不可能从野外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人类连一种动物都无法保护,还何以保护人类自己?”张志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熊猫在这里旺盛地繁衍生息。”

自2003年到2005年间,基地大熊猫饲养情况不差,但大熊猫的体况却不断下降。人工授精的数量也不少,到了产仔季节,不是流产,就是胎死腹中、生病夭折。张志和百思不得其解,晚上睡不着觉。“后来我动用了多年来结识的国内外动物专家从大熊猫饲料着手,逐个环节进行分析检查,最后才查出是由于一位分管的副主任管理不善,导致大熊猫饲料微量添加剂过量,从而引发大熊猫重金属中毒。”说到这里,张志和的语气明显带着愤怒。

从那以后,张志和在大熊猫的繁育上几乎事必躬亲,有人开玩笑说他就差代替熊猫生子了。张志和介绍说,“大熊猫一年只怀孕一次,每次产仔一到两只。大熊猫的繁殖力较低,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由于养尊处优,活动量减少,性能力更是直线下降。被认为是‘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三难动物。为保证交配成功,我们通常会采取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双管齐下的办法帮助雌性大熊猫受孕。”

为刺激熊猫的生育能力,张志和还曾经给熊猫看过“色情录像”,他说,“给没有性经验的雄性熊猫观看同类领衔主演的交配DVD,它们受到刺激后就会交配,效果极为显著。而熊猫色情录像的影像还是其次,最重要是声带,刺激熊猫的是交配发出的声音。熊猫跟人类没有分别,它们理解一切。

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2008年,我国出现史无前例的“熊猫婴儿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9个月诞生18只熊猫,(其中国际合作项目,和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诞生两只,和日本白滨野生动物园合作诞生一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然繁殖,这就是“熊猫爸爸”的绝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熊猫爸爸”的心经

在张志和的记忆深处,有一只大熊猫始终存在。那是他刚刚来到成都动物园,就赶上一只名叫“锦锦”的成年大熊猫因患肿瘤病而拒绝进食。可怜的锦锦因为身体疼痛而低吟,张志和与其他兽医焦急万分,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让它的状况发生好转。最后所有人一致决定将锦锦送到大医院,请知名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医院是大医院,医生也很知名,可惜的是,主刀大夫对人体生理结构了如指掌,但对大熊猫的生理结构、解剖知识却不甚了了。几刀下去,不但没有找准病因,还把不该开刀的地方划开了,没办法只好又缝上……最终,锦锦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件事让张志和久久不能忘怀,也深深感到虽然大熊猫被尊为“国宝”,享受特级待遇,但在与其相关的很多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志和就十分注意收集和了解相关资料,包括大熊猫的生理特点和生活规律,他决心让所有“国宝”病有所医。

长久以来的付出和努力,“熊猫爸爸”张志和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对此,张志和问心无愧。但是对亲人,他却有着深深的自责。

?2003年春节前,张志和的岳父因为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他和妻子连夜赶往100多公里外的雅安县看望岳父。然而,就在第二天,他的手机突然响了,基地的同事有些犹豫地告诉张志和,四只刚出生的小熊猫出现腹泻、便血和绝食现象。

“一边是病榻上的岳父,一边是我生病的四个‘孩子’。权衡再三,我决定立即回单位组织抢救‘孩子’。看着病床上的岳父,我愧疚地交待妻子不要怕花钱,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张志和交待完,便立刻连夜返回基地,主持抢救工作。这一走就是27个不眠夜。经检查,四只大熊猫幼仔同时突发的是罕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合并轮状病毒感染。在人和动物的身上,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的第二位病因。轮状病毒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只有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来杀灭病毒。但是,大熊猫已经不进食了,怎么会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呢?

张志和决定对大熊猫输液抢救。为了避免麻醉剂对大熊猫的损害,他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一个人抱熊猫的头,另外四个人分别抱熊猫的四肢,一边抚慰熊猫,一边注射。这一过程往往就是七八个小时,每个人都手酸背疼、汗水湿透了衣衫。看着大熊猫幼仔因不进食而造成脱水、血管下陷的可怜状,张志和像守护婴儿的爸爸一样流下了眼泪。说来也奇怪,四只大熊猫幼仔非常配合治疗,其中四个月大的熊猫“娅仔”还流下了眼泪。

连续数日的艰辛呵护,几只大熊猫幼仔终于转危为安,工作人员开始部分撤离产房,有的人走出抢救室后,兴奋地大叫一声便倒地睡着了。而张志和却拿起电话,仔细询问远方的岳父是否已经转危为安。“这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忠孝两难全。”

“熊猫爸爸”的动力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您毕业之初是如何考虑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

张志和(以下简称张):1984年,四川野外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大熊猫也面临死亡的威胁,成都动物园承担起了抢救的重任。但抢救归抢救,熊猫下一步的生存、种群的发展怎么办?我们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专家建议必须在成都建立一个专门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单位。经多方努力,1987年,在成都北郊斧头山(距成都市区1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青:当时基地有多少只大熊猫?

张:创建之初,基地的情况并不好,仅有6只大熊猫,还都是1987年野外抢救后不能再次放归的病、饿大熊猫。

青:大熊猫人工繁育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您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出人工繁育这条道路的?

张:凡事总有先例。开始人们对大熊猫的认识确实知之甚少,但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你不去研究它,就永远也不会认知它,只要你下决心去研究,就总会有收获。据我了解,最初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还是受人类研究家畜人工繁育的启发,当然大熊猫不像家畜那样数量多,可以随便试验。

青:研究大熊猫的繁育需要大量资金,还要不断扩大熊猫种群、增加熊猫数量,基地是如何做到的?

张:这个问题是很多关注、热爱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领导、专家、同行和民众关心的话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把大熊猫的数量迅速提上去,把基地的人工种群迅速扩大。二是让民众了解、知晓我国大熊猫保护的紧迫性,引起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国际机构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年,基地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等12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引进了近千万元的研究资金及大量设备、人才、技术。三是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好、管理好。让给予我们资金支持的各级政府、组织、团体放心。做到这三点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结果是快乐的。

青:多年来您研究“国宝”的繁育,有没有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何方?您又是如何排遣这些压力的?

张:大熊猫是濒危物种,又是我国的“国宝”,大家一直对它比较关心。无论压力来自哪里,都是我的动力。毛主席曾说“人总要有点儿精神。”《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排遣压力,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张志和——《渔歌子①》 第5篇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词   溪湾里钓鱼翁,蚱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

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 第6篇

《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注释】

①谿:同“溪”。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闲梳鹤发对斜晖”,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前六句诗,闲静清美,全然洗净人间铅华。此景此情,诗人禁不住深深感慨:“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张志和——《渔歌子①》 第7篇

《中華頌》

壯哉中華,雄踞東方。

五嶽崢嶸,柱立禹甸,攜群峰聳蒼疊翠;

四瀆浩蕩,橫貫九州,納百川東流入海。

麗象美景,展畫卷層層無盡;

沃野桑田,育斯民生生不息。

韶山杜鵑,渠江清流,仰勝跡胸懷激蕩; 樓宇參差,殿閣巍峨,煥人文舉世稱奇。放眼望,巨壩出高峽,長橋臥清波; 舊時窮鄉矗廣廈,昔日僻壤接康莊。

車水馬龍,穿梭於神州大地;

箭飛船發,遨遊乎玉宇蒼穹。

更有菽禾飄香,花木爭艷,山河處處披錦繡;恰值政通人和,笙歌滿衢,人民聲聲唱和諧。

華夏血脈,源遠流長。燧人取火,人猿自此揖別; 神農播谷,文明於茲肇始。堯立典章,克明俊德; 湯武革命,講信修睦。春秋百家爭鳴,戰國雄才輩出。自秦壹統,以迄後世,人文煥彩,光耀千秋。

雖有幹戈玉帛、興衰治亂,終歸民族融和、骨肉壹家。

迨乎近世,列強入侵。

金甌殘缺,大地陸沈。

賴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救亡圖存,重整山河。豐功偉業,彪炳千秋。

今日中華,欣逢盛世。

上一篇:少儿书信比赛策划方案下一篇:写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