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2024-06-28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精选8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第1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下面有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请根据自身实际感受选择相应回答。

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 B、替老师学习C、替父母学习

D、读书后 赚大钱F、同学间好玩

2、课堂上老师提问()

A、马上回答B、想一会再回答C、等别人答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3、老师布置的作业()

A、认真完成 B、完成一些 C、不完成 D、边做边玩

4、期末考试时()

A、心情紧张 B、有点紧张 C、无所谓D、有信心,不紧张

5、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6、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C、那是假的D、非常激动

7、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A、快乐B、一般C、不合群D、孤独E、自卑

8、见了认识的长辈()

A、主动热情招呼B、不好意思C、躲起来

9、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B、主动招呼C、不理睬D、怯生

10、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 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11、受到委屈时()

A、为自己辩解B、与人争吵C、独自生闷气

12、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

13、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A、原谅B、要求对方道歉 C、骂对方D、反踩他一脚

14、对小动物,你()

A、喜欢B、不伤害C、捉弄D、喜欢弄死

15、学校做清洁时()

A、认真做B、老师在就认真,不在就马虎C、边做边玩D、不做要受罚,只好做

16、做事不成功时,你是()

A、不服气,再做B、总结教训C、请别人帮助D、不再做

17、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A、自觉遵守B、老师来就遵守C、有时违犯D、经常违犯

18、竞选干部时()

A、我能行 努力争取B、当干部要多做事C、无所谓D、不愿当E、我不行

19、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 C、有时烦D、不愉快

20、你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请打√,否则打×。

A、校园有纸屑,不是我丢的,我才不捡。()B、在操场上体育课,教室灯亮着,不关我的事。()C、自来水没关,又不是我交钱,不管它。()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第2篇

同学们!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为此特举行这次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希望同学们如实填写。下面有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您感兴趣,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感受选择相应回答。

在做调查题目以前,花费您半分钟时间填写下以下内容:

性别:年龄:班别:

开始了!同学们。

测试说明: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课,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东西忘记拿,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沟边、楼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掉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有依赖止痛或镇静药的习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东胜区第一小学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报告分析

调查报告分析:在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家长,这本该承担起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主要责任的第一人却少有精力或少有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有关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这学期我们课题组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为此而制订了具体的方案。

为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现状,我们决定在三、四、五、六年级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普访,问卷收上来以后,我对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进行了认真地阅读与分析:

一、从问卷本身来看

这份问卷题目出的不是很好,如第3题“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选择“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第18题“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可选答案“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从我了解的一个学生选择的答案与他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不诚实性。这就使问卷的可信度降低了。为此,我学习了相关的书籍,原来,在问卷调查一开始的地方应该把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份问卷,谁设计的,设计意图等一系列情况说清楚,这样才能消除被调查者心中的疑虑,提高问卷的可信度。而且,题目设计时也要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心理,避免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问题,像18题就容易使被调查者在做问卷时产生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为减少麻烦而做出随意的回答。

二、从一些问题答案的统计来看

我们从一些问题的统计数据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况。

如,第1题“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五年级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其中有9人选择的是“D读书后赚大钱”。首先我们说无论有多少同学是随意性选择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被调查同学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说是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影响下了解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是一条真理。而少数学生的读书为赚大钱多多少少受传统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受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的不正常现象的诱惑。

第2题“课堂上老师提问”六年级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想一会儿再回答”,其中7人选择了“A马上回答”,19人选择了“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能认识到老师提问以后必须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龄和学习现状等问题,六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学生不同,不愿意举手,等老师抽问才回答是课堂中比较常见的状态。

第4题“期末考试时”选择“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我对六(1)班学生的选择做为分析,其中选择A的12人,选择B的20人,选择D的11人,可见学生对期末考试都比较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成绩报告单,也可能是家长比较关注而影响到学生。11位有信心不紧张的学生并不是学生成绩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这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分不开。

第5题“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旧是分析六(1)班学生,其中28人选择会不安,18人选择不会不安。从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比较独立,就问卷分析看,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时常因为忙于工作、应酬,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关注,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6题“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我以六(1)班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其中9人选B“没有眼泪”,7人选C“那是假的”,12人选D“非常激动”,其余同学均选择的是“跟着流泪”。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些意外的,我发现被调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时也感到一点焦虑,他们的理性会不会给他们的情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个性,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

第12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人,选B的没有,选C的18人,选D的27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理辅导课,因为一个人总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能得到释放,长此以往对健康成长不利。还可以看出一点——六年级学生对教师已经没有了依赖,对家长的依赖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们主要的情感沟通渠道。

第13题“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其中选A的是多数,选B的10人,选D的10人;从这道题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此班的学生比较顶真,若正确引导,让它在学习、工作发挥其长处,那就是好事,若没有正确引导,让它存在于人际交往中,那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15题“对左右为难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我也是对六(1)班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B的20人,从这儿能看出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需要增强自信。这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题“做事情不成功时”,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5人,选B的9人,选C的18人。我认为选A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我喜欢;选B的学生比较会做事,成功的机会更多一些;选C的同学比较容易放弃,当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第3篇

高职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学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着其健康发展。近年来,有较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但是,专门论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材料并不多见,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来看,只局限与部分大学生或者新生,以讲座的形式和较少的授课来完成任务。然而,从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样的服务还远远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着眼于解决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为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使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性

目前,课程讲授与心理咨询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仅限于这种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如我们学院的大学生厌学、缺乏自律能力,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和几次咨询就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更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来解决。当然,心理健康能力也不是万能的,不过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尝试。

3、心理咨询方式的被动性

学校心理咨询不同于社会心理咨询,只能采取被动的方式等待来访者。我们通过心理测试可以了解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可以通过预警机制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动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演变趋势,变被动为主动。

4、心理工作人员的非专业与非专职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兼职人员很多,他们的主要精力不能够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致使其专业能力的非专业化,是阻碍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二、积极面对问题、走出困境

1、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确定为必选课,尽量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求选课的同学都到咨询室参观并接受一次心理咨询,这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学生接触,更深的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让大学生更多的接近指导老师,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摆脱被动等待的局面。

2、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预案

预案明确领导小组的组织成员,以心理教师为预警中心呈辐射式立体化的管理机制,分工负责,实施监控。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异常心理的识别和简单干预技术的培训,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3、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引导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大学生成立心理协会,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利用自我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协会容易被误解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组织,我们将其改为“心之约”俱乐部,吸引部分学生加入,以点带面。俱乐部的主要功能是开展娱乐性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幸福品质。提高幸福品质能增强抗挫折能力,在娱乐中学会转移负向情绪的方法。

4、启动大学生“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

在5月25日所在的一周启动“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一系列活动,宗旨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启迪心志,娱乐身心,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求每次活动周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影响大多数人。

5、关注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也就是大学生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心里的顺利发展,也会成为大学生中不安定的因素。

我们通过为贫困大学生募捐,扶助大学生度过经济危机,并宣传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大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父母亲情,提高心理承受度,加强自律。

通过召开挂科大学生心理座谈会,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找到解决学习障碍的方法,为管理部门解决后顾之忧。

6、积极走向社区,服务社会

良好的社区环境与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的软环境。我们对于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教师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提高心理教师的职业能力、职业声誉,强化学校心理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医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卫校学生 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中专学生,更是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有关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社会同龄青年,为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心理健康是医学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建立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做此调查研究,以期为同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分层随机抽取某卫校学生380名,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6.05%。其中男生160人,女生205人;一年级学生132人,二年级学生125人,三年级学生108人。

2.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水平高,以因子分≥3分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填写SCL—90问卷后当场收回,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 卫校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表1显示,卫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2. 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见表2:表2显示,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检出率1.92%~13.33%)。有1项或1项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87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84%。

3. 年级比较:不同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比较:一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二、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除焦虑、抑郁、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等;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发生率一年级学生最高,其次是二年级学生,最后是三年级学生。

三、讨论

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卫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SCL—90因子分≥3检出率1.92%~12.33%的调查结果远高于上海1.46%~10.06%的报道,与我国常模比较显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卫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等;另外,调查显示 ,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3.84%高于全国大学抽样调查结果20.23%,心理问题发生率存在年级差异。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 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多数青少年都曾梦想着一天离开父母,自己一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但是他们离开父母到外求学,大都经历思念父母的感情体验,他们感到心理上的空虚与孤独,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依赖性更加增强。二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及专业热爱程度有关。医专学生就业面较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学生对前途甚忧,不热爱本专业,心理空虚,因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三是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父母关心不够、纵容等;学习不能投入,耐心不够,生活上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发脾气;部分学生情绪抑郁、沉默寡言、孤独自卑,行为退缩。

3.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辅导与服务,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官永玉. 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调查. 职业与健康 ,2011, 27(16):1866-1867.

[2]王挺,等.江苏省大学生SCL-90常模修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01):1009-3222.

[3]郑延平,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72-274.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 第5篇

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余年,“九五”、“十五”先后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八次参加全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近百篇论文、调查报告在市、省级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三、四年级)有41%,高段(五、六年级)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

2、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利用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样本容量为200的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

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3、孤独。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X2检验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4、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更有甚者,每逢考试心跳加速、全身抽搐冒冷汗。由于考试焦虑导致了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业成绩的失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及考试作弊行为。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X2检验表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AAT(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出现这两类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小学生比例高达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

6、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在学习、活动方面,21%的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15%的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

二、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

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小学生心理教育建议。

1、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结合素质教育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扭转考试指挥棒,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规范学校教辅用书,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制裁。

2、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

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3、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每周一节的“健教课”,采用短剧表演、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答辩训练等活泼有趣的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寓知识教育于活动中。学校要努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辟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心里咨询室”,成立以班主任为心理辅导员的“心里咨询站”,解决小学生中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一些“特殊”的心理历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全面推广“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随机、随缘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开辟“绿色网站”,让学生通过浏览及网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

4、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第6篇

姓名:张三 学号:088888888 班别:

一、调查目的

有90.5%的学生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调查对象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有鉴于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困扰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在本市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三、调查步骤与方法

我们的调查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作为测验材料。MII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为:(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每一个内容量表的得分可以转换成标准分,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即为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

然后我们从茂名市区四所普通小学的四和六年级八个自然班抽取被试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龄为11—13岁,基本上来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调查内容如下: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MHT测验中若焦虑分≥65分,表示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下表是327名小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分的分布。总焦虑倾向标准分65分以上 0-64分的人数是296人.由此得出该市小学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为9.5%,此即为本市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

(二)小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若学生在某个内容量表上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表示他在这项内容上存在着适应不良,需对其制订特别指导计划。对31名高焦虑学生的各项内容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后,按需要制订个别指导计划项目的人数及其所占比例见表2。

表2中31名高焦虑学生在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的人数分布内容量表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 人数 16、12、1、14 所占比例(%)51.6、38.7、3.2、45.2 名次 2、5、8、4 内容量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人数5、7、15、22 所占比例(%)16.1、22.6、48.4、66.7 名次 7、6、3、1 由表2可知,8个内容量表在31名高焦虑学生中按标准分超过8分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冲动倾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孤独倾向。

还有许多学生,虽然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下,而其个别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却在8分以上(见表3),说明他们虽然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这些人同样应该进行心理指导。

表3全体学生在各内容量表超过8分的人数分布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自责倾向 人数 34、25、3、21 所占比例(%)10.39、7.64、0.9、6.42 名次 1、4、8、5 内容量表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人数 12、10、26、32 所占比例(%)3.67、3.06、7.95、9.79 名次 6、7、3、2 表2和表3中的名次都是按内容量表中学生超过标准分8分的人数从高到低排列而来,对两者求等级相关系数,得r[,d]=0.93,存在显著高相关。这表明不管是全体学生还是高焦虑学生,二者在哪些内容量表更易产 生心理问题方面是非常一致的。从表3可知,学生较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内容依次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这些量表中标准分超过8分的人数比例大于5%)。小学生中相对不易产生心 理问题或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较少的方面为孤独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小于 5%)。

(三)不同性别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表4为327名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的性别差异比较。从中可知男女学生在总量表及四个分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4 男女学生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比较 量表名称 性别 人数 @① S Z P 总量表女 154、43.68、14.96 学习焦虑 男 173、4.82、2.17、4.11 p<0.01 女 154、5.93、65 对人焦虑 男 173、4.61、1.90、9.07 p<0.01 女 154、5.98、0.51 孤独倾向 男 173、3.07、1.29、0.89 P<0.05

女 154、3.42、1.71 自责倾向 男 173、5.41、1.89、2.21、0.01 女 154、5.86、1.77 过敏倾向 男 173、5.24、1.95、1.10 p>0.05 女 154、5.61、3.74 身体症状 男 173、5.27、1.50、0.57 p>0.05 女 154、5.43、3.19 恐惧倾向 男 173、4.44、1.79、5.40 P<0.01 女 154、5.78、2.57 冲动倾向 男 173、5.23、1.92、0.13 P>0.05

四、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这个比例略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在这里我们不能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的结论,因为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1.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其总焦虑分≥65的占9.5%的那部分小学生,也包括虽然总焦虑分<65,但在个别内容量表上却显示出某一方面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这9.5%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从表3可知,学习焦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有10.39%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指对学习的过分担忧。学习焦虑由来自于有关学习的各方面压力引起。近几年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竞争加剧,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把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1996年5月3日的《钱江晚报》上有一篇题为《遗憾的鞠躬》的报道,非常引人深思:某小学某班举行了一次考试,班主任邵教师当场批卷,发现成绩不理想,她要求20余名成绩在92分以下的学生走上讲台,给她鞠一个90度的躬致歉。发人深省的是这位教师因此事被调离班主任岗位后,这20余名学生的家长联名要求让邵教师重回班主任岗位,理由是邵老师的行为虽然有点偏激,但出发点是好的,孩子学习不好,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未尝不可。这说明在对分数的看法上,教师和家长是何其一致。教师评价学生是以分数论,而家长认为只要为了孩子成绩好,采取一些手段,哪怕是以损害孩子的自尊为代价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教育界还相当普遍。而教师、家长评价学生的标准又是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相一致的,应试教育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人才观下,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晚睡早起现象相当普遍。据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1995年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的60%,而许多家长还要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杭城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少于9小时。

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发生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这二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

密切关系。如果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就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及情绪易变的特点。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而形成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只要一个人就会焦虑或对于本来不需要恐惧的东西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等等。其次,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也与应试教育下

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有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没能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到对付挫折和困难的办法,就易情绪失调。

对人焦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现在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人焦虑的产生一和学生普遍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二和学校教育忽略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有关。

自责倾向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五。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如:当父母、教师对孩子过分严厉、专制、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时,儿童感 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的渴求过强时,一点小事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男女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量表得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普遍高于男生。这里有一个现象需引起重视: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的量表内容恰恰是小学生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五个量表内容中的四个,这说明了女生焦虑问题的严重性。对女生比男生更焦虑的原因国内外曾有不少研究,如国外流行的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认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生的要求更高,女生的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因此女生想得较多、焦虑水平也较高;相对来说,社会对男生的要求不怎么高。除了社会角色的期待作用外,女生比男生更为焦虑的原因应该和高年级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关。许多女生在小学高年级进入青春期,但她们还不能完全自然地接受这一切,因此会引起焦虑、自责、恐惧等反应。女孩子虽然观察问题较细致、全面,但也比较斤斤计较,过分要求别人完善,并且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女孩子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不如男孩,都可能使女生产生比男生更重的焦虑。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五、提出建议

1.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乡镇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在乡镇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乡村留守学生。这些事实上的“孤儿”因为远离父母,即使拥有再多的零花钱,也无法填充他们残缺不幸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心灵大多被扭曲,他们有太多的伤痛和无奈。所以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

1、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留守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事实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想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不希望父母出去,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每年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眼巴巴苦苦地期待父母回家,那份对亲情的饥渴让人揪心。留守学生普遍认为祖父母或亲戚、老师没有亲情感,这些监护人年纪大、跟他们沟通有困难或者他们对自己态度或简单或粗暴,对自己教育关爱少,更享受不到精神上的抚慰,他们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可怜人。

2、性格发生不良变化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失去联系,有的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的面,他们与父母逐渐产生隔阂,与周围同学也很少交往,原本熟悉平常的一切在留守学生眼中开始变得陌生,一些学生开始变得精神紧张焦虑,忧郁消沉,自我封闭,胆小自卑,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机,缺乏意志力,随之产生厌学心理。

因为性格自卑、不善交流、表达,留守学生普遍不受同学的欢迎。他们中有些人转而跟社会青年交朋友,经常惹是生非,不服从管理,采取蔑视和非难的态度引起老师学生的注意力,把寻衅滋事作为资本炫耀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二、为什么要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经过调查,油坊镇中学的留守学生约占25%,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不健康的行为。留守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思想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学生存在诸如嫉妒、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乡村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三、怎样进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改变错误的片面的观念

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乡村现实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至于孩子在不在身边,孩子需不需要精神温暖,都是小事一桩,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自己的错误,提高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尽量创造条件把学生接到身边,亲自言传身教。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技能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2、保持家长和学生的密切联系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酷的教育,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家长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学校可以依靠现代科技信息,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为这些留守学生开辟情感通道,如开辟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招聘代理爸妈等心理志愿者,让留守学生尽情融入亲情的怀抱,畅所欲言,亲自聆听爱护他们的人的教诲,享受父母般的关爱,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望。

3、营造温馨的家的氛围

营造开放、接纳、欢快和尊重的家的气氛,创立平等、民主、信任的心理环境,对自卑孤独的留守学生非常重要。“心病还需用心药治”留守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抚平,所以在班上要发动全体学生尽量营造一个家的氛围,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教师在工作中要用内心的爱用真诚的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之心,在情感上觉得教师可亲可敬,才能逐渐消除留守学生心理阴影,使他们重新树立信心获得新的希望。

4、充当可亲可靠的代理家长

学校要安排教师一帮一,用充当代理父母的形式亲近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家长电话联系,在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的前提下确保将自己特别的爱献给这一特殊群体,代理父母要尽心尽力尽责,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时对留守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俯下身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时时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吃喝冷暖,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捧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细心的呵护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使他们健康成长,不然他们会在被再度遗忘中愈加自暴自弃。

5、帮助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

当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际关系紧张问题、厌学问题、自制力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则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较多的“危险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而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常常胆小懦弱,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平衡,消极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认识现实,挑战现实,并积极乐观与人相处,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他们具备健康的情感、稳定的动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品质等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独立行事,善于探索,富于幻想、顽强坚韧。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第8篇

据了解,中国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健康问题,大多数人心理健康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对某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人格的抽样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我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对此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但因年级的不同,表现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为生活适应障碍;大二学生主要表现为情感困扰和学业问题;大三、大四学生主要表现在情感、就业及考研问题上。

1测试对象及方法

对某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其中在大一新生中发放542份,在二三四年级学生中发放558份,收回980份(回收率为89.1%),新生中回收率100%,二三四年级学生的问卷中有20份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18份,本文采用960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的总样本。

2数据分析工具

测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采用5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和量表总分。用SPSS11.5和大学生心理测评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建中编制) 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3测试结果

其中二三四年级学生有轻度及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51人,占被测人数比例为12.20%,大一新生涉及有轻度及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共有67人,占被测新生总人数的12.36%,呈上升趋势;二三四年级学生涉及有中度及中度以上明显心理问题的共有25人,占被测学生总人数的5.98%,大一新生涉及有中度及中度以上明显心理问题的共有30人,占被测学生总人数的5.54%,呈下降趋势;二三四年级学生涉及有偏重或偏重以上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为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0.96%,大一新生涉及有偏重或偏重以上明显心理问题的共有9人,占被测新生总人数的1.66%,上升幅度明显增加。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无论是从横向上与同龄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较,还是在纵向上与成人或中学生相比较,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所产生的更多的心理问题,正是他们所处状态的必然形式。

从总体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普遍特点: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心理障碍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焦虑、精神病、偏执、抑郁、敌意、恐怖、人际敏感和躯体化。情绪困扰比较普遍。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因心理障碍退、休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

从个体来看,大学生心理障碍或异常主要表现为神经症、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行为偏离、心身疾病、严重的心理异常等几种。神经症是一种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原因的精神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常见病,其病态表现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患者以痛苦的主观体验为主,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疑病症等几种。

人格障碍是指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这种患者对环境有相当严重的根深蒂固的不能更改的不适应的反应,其人格构成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不被允许的、不得体的行为模式。大学生中常见的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四种。

性行为变态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同性恋、异性服装癖、恋物癖、暴露癖等。行为偏离是指大学生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要求相违背,比如吸毒、酗酒、重度吸烟、拉帮结派等等。心身疾病就是个体在压力状态下所出现的某种情绪和动机冲突,通过心理影响生理,以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病变而表现出来,如原发性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等。

从调查数据分析得知,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着以上的特点。若不及时解决困扰,必将给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隐患。甚至导致轻生,自杀,或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要根据不同的诱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疗,现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意见。

1从外界因素上采取有效措施

影响大自学生心理的因素有多种,主要为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机构设置及环境变化等。

(1)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决定教育形势。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形成一种过份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形势,只重视生理平衡而忽视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和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思想上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淡化,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心理状况异常的现象的发生。

针对各高等院校仍然存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关注不够的情况,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因此,建议各高等学府在全校上下,包括校领导、各级管理干部、政治辅导员都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2][3]

(2)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有心理障碍以至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都是因为无法和他人沟通、排解内心的痛苦以至于走向不归路。就此方面,建议各高校增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另外有些同学由于同老师间存在着年龄和思想代沟等障碍,觉得一些问题难以向老师启齿,因此可以设置学生心理健康小组,其主要成员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组成。

除强帮弱外,还可以通过这些机构设置,及时排解的疏导大学生出现的不正常情绪,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使他们安全地度过心里高危期。[4]

(3)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定期地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如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和邀请有关的专家和老师进行现场心理咨询;进行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学校开有关心理健康的选修或者必修课;定期展开心理测量活动,使很多同学能更好、更清楚地了解自我,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4)改变家庭教育,适应社会改革。据了解,大学生心理将康状况和性格有很大关系,而性格的缔造很大一部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专家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家庭生活水准、父母性格、家庭氛围、生活状态等均对子女的性格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家庭加强对子女心理的关注,在培养知识文化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注意和子女的沟通,减少代沟,减轻子女压力,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媒体的健康诱导及社会提供机遇。除学校、家庭小环境外,各大范围上的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很多方面,具体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大众媒体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史的大众传媒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影响更甚。因此,强烈呼吁社会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观点教育人,以积极的心态感染人。

社会环境方面。当今,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已不再是炙手可热的急需人才。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产生一种惶恐心理,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而焦虑、烦躁、失落、情绪激动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同学因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轻生或者犯罪,今年风靡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事件就是武汉某大学毕业生因毕业找不到工作一些气氛而研究制造的网络病毒。因此,社会上也要引起重视,提供相应的管理措施,就业渠道,使得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通过大众媒介及社会环境起到其相应积极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善自己。

2在内部因素上进行自我调整、加强自我完善

除以上外界客观因素,内部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环境即为内在环境,其存在的形式还要靠自身的影响。因此,除客观调解外还要靠大学生自身调节。

(1)提高心理承受力。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这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大学生应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困难总是存在的。遇到困难时应鼓励自己,加强信心,意志坚强,始终坚信:“只要努力,路总会有的!”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将其克服。

(2)培养适应能力和控制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为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要主动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按部就班的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增强自我约束力,学会适当的控制情绪,在感情和理智发生冲突时,能运用理智的力量来为感情导向。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所发生的事情,以一颗宽广仁爱的心对待他人,学会坦然地面对一切变化。

(3)完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人格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需要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做导向做出决定。在各种诱惑及选择面前,就要求我们大学生树立并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以正确的观点辨别是非;正确地把握人生尺度,明确大是大非;客观的评价自己,从主观的角度修正自己,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4)以客观冷静的心态对待感情。大学生的性生理已基本成熟,这必然带来他们性心理的变化,这方面的问题多数发生在大二学年。他们渴望接近异性,但由于初涉感情,思想单纯,理智性差,因而增加了对性爱意识和欲望表露的盲目性和欠严肃性,很容易进入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异常。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客观平静的处理感情,听取师长意见,有控制能力,冷静地面对感情、把握人生。

(5)加强体育锻炼。医学研究表明,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接受挑战,更有能力适应事情的突变,不至于因为小小的打击而一蹶不振。另外,运动也能排解压力,以一颗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5]

(6)加强知识能力储备。大三、大四级学生往往被就业、考研问题所困扰。为此我们在校大学生,要防患于未然。早早地做好准备,努力充实并完善自己,从学习、工作、社交等各方面锻炼自己,为以后毕业工作打好基础。这样,大学毕业时就不至于有或者减少那种“什么都没有学到”,“四年混下来一无所有”的茫然无措就业难的情况。另外,对于找工作的同学也应树立这确的观点,要清楚并不是“毕业”=“失业”,也并不是大学生就该找份更好的工作。要有一个正确地衡量尺度,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太过悲观,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必定有一番作为。

总之,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性予以广泛关注。造成问题的各种因素不只在某一方面,应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相互调节,落实到实际,从各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归因分析[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4) .

[2]赫连华巍.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学研究, 2002 (01) .

[3]陈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2 (02) .

[4]尤铁路.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J].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1) .

上一篇:练字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关于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