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2024-05-27

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精选8篇)

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第1篇

汽车安全系统简介与技术分析

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一直伴随着较高的危险性,汽车的安全性也一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用户在购买汽车时,安全性可能是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车身的重量、车身抗冲击能力、材料的强度等物理因素,到安全气囊的个数,都是人们高度重视的要求。

今天,安全带、气囊等被动式安全防护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下一代车辆设计的需求,而传感器、控制单元及内部软件算法等构成主动式安全保护机制的引入让用户的驾驶体验得到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汽车主动式安全系统

军事专家在讨论各国武器防御系统风格的迥异之处时,经常涉及到所谓被动型系统和主动型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上也处处体现了这种思路。

汽车被动式安全系统的代表即为传统的保险杠、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主要目的是在意外发生时能尽量降低事故对车内人员的伤害程度。与之相对的主动式安全系统则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

实现对意外的主动避免和预防需要各种传感和探测系统,如前后视雷达、夜视系统、红外线探测、测距、CMOS/CCD影像监视,以及胎压自动监测系统(TPMS)等。主要的工作原理即传感器从外界获得所需的物理模拟信号值,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交由特定的控制单元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决策和预防措施。

图一 汽车安全系统从被动向主动方式发展的趋势图

1.预碰撞系统

汽车交通事故大都由于相对高速运动状态物体间的碰撞,而引起碰撞的原因大多与违反交通规则、驾驶人视线受阻和精力不集中有关,如酒后驾车、疲劳驾驶、驾驶期间接打电话和聊天等。目前许多厂家都在研究预碰撞(Pre-Crash)安全系统作为应对。

预碰撞安全系统可分为对车内人员(驾驶员和乘客)的保护和车外人员(车外行人和车辆)的保护两类,但安全保障的核心都是对碰撞动作的积极准备和防护措施。对于车内预碰撞安全系统,当相关传感器或雷达探测到潜在的碰撞危险,会首先向车内驾驶员发出警告,如警告无效则在0.6秒前启动自动剎车系统,根据驾驶员的刹车力量增加辅助油压以充分降低车速,避免碰撞。同时,预碰撞安全系统也会在车内为被动防护提供支持,如关闭车窗、调整座椅角度或安全带松紧程度以减轻碰撞强度和让安全气囊发挥更大作用等。在车外,预碰撞安全系统也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尽量保护被撞对象的安全。如碰撞不可避免,安全系统会打开与行人受撞击面相对的外部安全气囊(如保险杠、风挡玻璃等处),尽量减少对其头、胸、腰等脆弱和致命部位的撞击力。

2.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所谓预碰撞系统,只能在碰撞发生之前做出的一系列积极准备,而并不是“预防”碰撞的发生。目前发展迅速的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即自适应巡航控制,则能部分实现碰撞事故的预防。

ACC属于前向行驶的速度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控制本车与周边车辆的安全距离。其通过在车身四周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和车内控制系统的先进算法向驾驶员提供安全驾车的辅助信息和建议,并在探测到潜在危险时向驾驶员及时发送警报,甚至直接介入车辆的操控系统加以干预。然而无论如何,ACC仅对刹车拥有部分干预程度,驾驶员仍然是驾驶的核心。

ACC实现速度和车距控制的关键在于锁定前方目标车辆,然后计算出该车的速度、加速度等行驶信息。车主会提前为ACC设定反应时间,ACC在行驶时则会再依据辆车的相对速度和当前车距计算出安全车距,并判断下一步的速度控制;而当辆车距离过近而超出ACC的控制范围,则系统切换至预碰撞安全处理系统。

3.驾驶警示系统

驾驶警示系统主要通过CCD/CMOS等传感器和影像设备作为监视手段,通过内置辨识系统判断车辆状态和驾驶员的行为是否正常,如出现问题则及时发出警示信号避免事故的发生。也有的驾驶警示系统能探测出驾驶员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并给予适当的警告。此外后方和侧面的监视器也可属于驾驶警示系统,其可消除驾驶员的视觉死角,避免倒车时常见的碰撞事故。

驾驶警示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道偏离警示(Lane Departure Warning, LDW)、驾驶危险警示、视觉死角警示(或称盲点检测)等。其中车道偏离警示主要在驾驶员驶入错误的车道进行警告,或在变换车道时提示其打方向灯等动作。

驾驶警示系统能为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但如果辅助信息不够全面则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辅助信息过多或过于复杂,不但对安全驾驶无益,有时反而会让驾驶员疲于处理各种辅助信息而精力不集中,容易酿成事故。

此外,辅助信息通过何种手段发送给驾驶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屏显、仪表板、语音等属于传统的手段,目前还出现了“体感警示”的方式,即汽车通过振动踏板、座椅、方向盘等来向驾驶员发送信息,或引起其注意。

4.电子稳定程序

驾驶是人和车辆的结合,安全控制系统除了能对驾驶人员的行为和状态进行监控,还应能对车辆的行为实现有效控制。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即电子稳定程序,其整合了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和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循迹控制系统),属于主动式车辆安全系统,可协助驾驶员保持车辆的正常状态和行为,防止出现例如轮胎打滑和失控等现象的发生。

ABS称为防死锁剎车系统,当汽车轮胎出现死锁时,ABS会迅速点放刹车,防止车辆跑偏。与之相对的TCS称为循迹控制系统,当轮胎空转时,通过降低扭矩或轮胎的死锁来让轮胎重获抓地力。ESP通过将二者整合,在车辆出现侧滑或转向不足时,会分别对每个轮胎施加不同的制动力来修正行车轨迹。

传感器的类型与选用

无论是驾驶警示系统这类的辅助提示系统,还是电子稳定程序类的系统接控,其有效的工作基础是充分可靠的信息以及后台正确而迅速的判断能力。获得可靠信息的关键是传感器及其合理的分布;正确的判断力则来自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可靠算法。

车辆用传感器依据其具体的特性和用途,分别位于车体的不同位置,主要包括雷达、红外线、LIDAR(Light Detecting and Ranging)、超声波、加速度传感器、CCD/CMOS影像系统等。

预碰撞系统中主要运用的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其中毫米波雷达价格较高,主要面向高端车市场;而激光雷达的成本较低,仅为毫米波雷达的1/3左右,针对低价车市场。但在性能上,激光的波长较短,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不利于雨雪天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红外线及影像传感器为主的监视器技术主要用于行车时的障碍物识别及辅助视野等。红外线成像又可分为温度探测的远红外(FIR)技术和用于夜视的近红外(NIR)技术。FIR可探测具有温度的生物,其可将物体辐射出的热量显示为影像;NIR则主要用于夜间等视线不良的情况,可探测得比车灯照射距离更远,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对面灯光的影响,其主要用于夜视等辅助路况显示。

如需要探测车外甚至车内的具体情况,则可使用CCD或CMOS元件作为视觉影像传感器。目前CCD/CMOS的应用日趋广泛,配合先进的视觉识别算法,其成像范围内的运动物体、路面状况及摩擦系数、路边的交通信号与标志、路面车道分隔线等都可被视别,完全可成为驾驶员的眼睛。

CCD/CMOS也可实现较大的动态,来表现昏暗和高反差环境下的图像细节,该技术通过捕捉高感光度和低感光度两种画面并加以合成的方式实现。此外,CCD/CMOS如果与上文所述红外线或雷达结合,则可组成混合式传感器(Sensor Fusion)。红外线发生器照射目标物体后,反射回的红外线被CCD/CMOS吸收,因此无论白天或夜晚均可对路况加以识别,为驾驶员提供功能强大的辅助视觉。

系统构架分析

汽车安全系统的预碰撞处理、安全速度/车距控制等各种警示与应变系统的原理都十分类似,即由ECU(中央电子控制单元)接受外界传感器的相关信息后,通过内置算法进行实时评估并决定最佳的应变措施。因此,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上与一般系统设计并无太大差异,但硬实时性和可靠性是与其它电子控制系统相区别的显著特点。

首先以安全气囊(Airbag)控制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由驾驶员及乘客面前的安全气囊,位于车身外的冲撞传感器(Satellite Sensor),安置于车门、座位和车顶等位置的加速度传感器(G-Sensor),以及通常为16位或32位MCU的ECU等几部分组成。当车身受到碰撞,冲撞传感器会立即向ECU发出信号,ECU则会收集碰撞强度、座椅位置、乘客重量、安全带情况等参数来进行迅速评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电爆驱动器(Squib Driver)打开安全气囊来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图二 安全气囊系统架构图

如图三所示,主动式悬挂系统(Active Suspension)也是汽车中比较常见的安保系统,其可大幅提高车辆的操控性。主动式悬挂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减震筒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该系统可采集汽车的速度、加速度、负重、转向程度、左右G力等数据来由程序对悬挂系数,和底盘与地面的高度等进行实时调整。

图三 主动式悬挂系统架构组成

越来越多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防抱死煞车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s, ABS)的性能提出了要求,对其可靠性的更高要求增加了ABS设计的复杂程度和研发难度。如图四所示系统中,ABS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车辆失速滑行的危险情况,当控制环节发现紧急刹车导致转速过低时,会迅速点放刹车,给予轮胎足够的滚动空间和更大的抓地力,防止车辆跑偏。该系统的关键是轮胎转速的测量。

图四 ABS系统构架图

图五所示系统为电子式动力辅助方向盘(Electric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EPAS)系统,简称动力方向盘。相对于传统的油压式方向盘,EPAS采用电子式马达来为驾驶人员提供车轮转向的辅助控制。EPAS一般由传感器获得方向盘的位置、扭矩,再结合车速、发动机温度、电池供电情况等参数实现电子式马达的辅助控制。EPAS目前已逐渐进入市场,其不但能使引擎负载降低,还能进一步改善燃油的使用效率。

图五 动力方向盘系统构架

预拉紧安全带(Seat Belt Tensioner)也是先进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其可作为碰撞系统中的子系统。预拉紧安全带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给驾驶员与乘客较大的肩部空间,使其能享受驾驶与乘车的舒适;但在事故发生的瞬间,为保护人员安全,避免其向前冲击而造成的身体伤害,预拉紧安全带可迅速收紧,使人员紧靠座椅,减少其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危险。

&nbs p;图六 预拉紧安全带系统架构图

结论

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科学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子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车辆的安全防护系统也由传统的安全带、气囊等被动式系统,逐渐升级至预碰撞控制等主动安全系统。而这一切的实现则得益于多种传感器及其控制系统对行车、制动、引擎控制、车速控制、安全防护等性能的支持。

未来的汽车电子系统中,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等先进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控制环节单芯片的趋势,以及车载网络系统的形成,都将对实时性、处理速度、数据传送能力等方面的性能大幅提高,届时人们在享受高速的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基础知识部分中的一节,主要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简要介绍,通过本节的学习,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涉及的电脑知识和术语很多,在整个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在讲授这节课时打算用二课时的时间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们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介绍 难点:形象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四、学法:

四、学生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通过“动手”活动进行学习,需要经常受到鼓励和肯定。他们在小学接触过信息技术,已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是太长,学法指导较为重要。

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知识,因为学生从来没有看见过主机箱内部都有什么部件,所以对这些部件很感兴趣,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老师提供的的多种途径,自主学习这部分知识。另外我把学生分成小组,采取抢答、竟赛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兴致,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讲解点拨法”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内部的部件,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计算机部件,例如:主机、内存条和一些软件程序。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一个计算机系统究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有何作用?相互之间有何关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计算机系统简介。”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布置任务、探索新知 1.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把学生自由分成五组,我设计了相应的自学思考题目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要求每组由学生推选出组长,由组长来组织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要结合着计算机硬件实物来解答本组相应的自学思考题目。附问题设计:(1)计算机的输入设备有哪些?(2)计算机的输出设备有哪些? 分别起什么作用?(3)主机内有哪些部件?计算机的心脏是什么?RAM和ROM都在内存条上,它们有什么不同?(4)一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哪几部分?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如下的学习的资源:(1).自制的介绍计算机组成的课件。(2).计算机硬件实物——包括打印机、扫描仪、硬盘、光驱、主板U盘以及每组一台可供拆装计算机和部分板卡。(3).Internet网及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2.认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让学生仔细看课件中的界面图。师提出“该图的界面上包含了哪些软件?哪些软件是基础?你还知道哪些软件?”小组展开讨论,并尝试将这些软件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分类,将结果写在纸上。等小组汇报时选一位同学发表本组的意见。(三)小组抢答,汇报交流

学生完成任务以后,我采取知识竟赛的方式,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并给各小组记分。教师和其他同学对答错的题目给与纠正和补充。设计意图:通过汇报,检验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争议的问题师生一起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点拨总结,拓展创新

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第3篇

我们认为, 用户最终希望内容提供服务实现4A!

1) Any time:随时获取内容;

2) Any w here:随地获取内容;

3) Any content required:获取需要的内容;

4) Any Terminal:在任何终端获取内容

以人为本, 以新闻时效性为中心, 提供多种新闻获取发布手段, 是新一代移动新闻系统的关键所在!

1 需求分析

众所周知, 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传媒时代, 抢新闻是很多电视新闻业者的基本素养。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没有合适的“武器”, 新闻也会变成“旧闻”, 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周期相对过长, 从拍摄、送素材到上载、剪辑、播出要耽误不少时间。在越来越重视“抢新闻”的时代, 要满足电视台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需求, 新闻工作者的确需要更加快捷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 诸如3G直播、前场编辑、媒体文件送新闻中心库、移动写稿、移动处理新闻业务等新闻业务的新需求逐渐出现, 这些需求归纳分析如下。

1.1 功能需求

1.1.1 成品节目远程回传

新闻节目的突发性不可预料,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 这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外出采访的记者节目编辑完成后, 记者可在异地通过3G或Internet网络将节目回传台内, 台内系统只需通过必要的审核流程后, 可直接作为成片播出, 进一步提高系统对突发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

1.1.2 突发事件3G直播

直播是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 它是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优势的播出方式。对于突发新闻, 记者在现场可以通过实时编码器和3G无线网络, 将现场的新闻节目信号实时回传, 台内通过实时解码处理后将直播画面送演播室, 系统几乎可以代替现场小型转播车的主要功能。

1.1.3 大型报道现场与其他系统合作

应对如“两会”、“世博”等重大时事或专题事件, 要求新闻移动系统能和其他现场系统, 如“IBC系统”联动配合, 完成新闻报道节目的现场直播、现场采拍上载、现场编辑制作、3G远程回传等综合业务需求。

1.2 网络需求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应用来讲, 3G、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廉价的传输通道, 可以把真正现场发生的新闻信号, 准确及时地传回台内, 再根据严格的播出纪律需要进行必要的程序上的处理, 再迅速的广播开来。

首先, 简单认识一下3G网络,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3rd-generation) , 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 (通话) 及数据信息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 , 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其次, 我们看到, 以往传统的电视信号和业务传输包括:卫星, 微波 (定向和全向) , 光纤和互联网。互联网传输近几年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但无奈于接入线路的束缚, 更多的应用还是停留在异地采访, 发稿回传的方式。3G技术提供了互联网的无线接入方式, 让信号采集端真正摆脱了束缚。让现场信号能够真正及时地传回到演播室。虽然3G传输的画面质量、链路的可靠性均无法不能和传统的光纤、微波相比, 但其优势就是:方便, 及时与互动。因此, 联通新闻移动系统的网络传输平台首推3G无线网络。

新闻移动系统将满足多个异地前场的新闻节目直播信号及文稿信息向台内的快速回传, 新闻移动系统中的网络传输模块还可以通过精细的网络传输速率调整来达到最理想的网络传输匹配,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网络的作用。

2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2.1 系统概况

3G直播类应用系统概况图如下, 图中蓝字部分为新闻移动包含的产品模块。

2.1.1 台外网络接入

台外的DEAWA3G直播终端可以通过3G方式接入网络, 并利用这些网络信道与台内的NVE流媒体直播服务器通信。DEAWA直播终端可以将现场流媒体直播节目回传到台内的NVE服务器。

2.1.2 台内网络结构

台内的NVE播出服务器可以直接输出1路SDI信号进行播出。也可以与其他播出设备相连。

2.1.3 与新闻网协作

NVE接收到DEAWA送回的直播节目, 可对其中4路进行录制, 并按照已预定策略入新闻中心资源库。同时在本地可以根据设置进行备份管理, 当任务超期或本地存储空间不够时, 会进行删除。

2.2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工作流程如下图:

系统工作流程分为直播流程和录制入库两个流程。

直播流程从DEAWA直播终端开机开始, 到NVE服务器输出SDI播出信号;在台外前端, 使用DEAWA的记者可以将正在拍摄的节目, 生成合传输码率的媒体流, 通过3G网络传输到台内后端的NVE流媒体播出服务器。

除直播流程外, 还有录制入库流程。在预览时可同时进行录制, 并按照已预定策略入新闻中心资源库。同时在本地可以根据设置进行备份管理, 当任务超期或本地存储空间不够时, 会进行删除。

2.3 系统安全

由于NVE服务器需要对外网的DEAWA直播终端提供连接直播服务, 因此, 系统的安全问题需要特别考虑, 以下为两种安全方案:

3 系统特点

3.1 采用H.264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技术

H.264压缩技术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使用标清幅面编码, 拍摄的节目可直接进行播放, 无需编辑转换。采用自动可变码率编码技术来保证直播的输出质量。画面流畅、画面质量均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3.2 便捷高效的直播媒体文件入库

通过新闻移动解决方案的3G直播类产品, 不仅能现场直播, NVE还能将录制的文件自动入库到指定配置的新闻网络。在预览时可同时进行录制, 并按照已预定策略入新闻中心资源库。同时在本地可以根据设置进行备份管理, 当任务超期或本地存储空间不够时, 会进行删除。

通过公共网络进行入库, 可以加快新闻生产的流程, 由于这种业务得以通过无处不在的公共网络实现, 所以, 新闻3G直播的应用真正具备了实用性。

3.3 高安全性的加密算法

视频数据通道使用扰码加密, 并且通过命令通道定期更新扰码, 以保证传输过程的安全性。采用多个无线通道进行传输, 即使捕获其中一个或几个通道的数据流, 仍然无法解出有效的数据。控制数据通道建立的时候使用CHAP协议认证, 密码不在网络上传输, 确保密码不被窃取, 并且在认证过程中, 协商得到密钥, 对命令通信的数据进行DES加密, 并且定期更新这个加密密钥, 以保证连接过程的安全性。

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第4篇

【关键词】物流教育 复合型 本科

【中途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逐渐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迈进。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要求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而发展一种以智力要素投入为主,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保、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发展道路。在这一趋势中,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物流从上世纪80 年代初高歌猛进,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年均2万至3万人,如果按照当前发展速度,那时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600万之巨。而与此相对应的我国高校当前还无法满足物流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广州正在进行向国家申报成立保税物流港,如果获通过审批,和保税区形成港区联动,就能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因此可以为这个吞吐量全国第三的综合枢纽港引来更多航运、物流巨头加盟。这也给广州甚至广东高校着力研究如何开展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 本科物流教学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技术型极强,同时又高度重视以系统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与优化的复合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的难度,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作为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物流教育更应该注意与当地物流发展进行横向联动,发展一种复合实践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一所建于2000年9月的独立学院,松田学院大力推进“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形成特有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培养要求,强调适应市场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和很多本科院校一样,在物流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物流教学基础设施不足

物流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量实践分析课程与实训环境的配合。但大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较少,学校可以争取到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也很少。另外由于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学校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不理想,缺乏主要的物流设备设施与模拟环境。另外从软件的配备上来讲,国内缺乏高质量的配套实验软件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教材。所以即使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也是理论课课时居多,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当少,与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大部分基本实现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但课件的制作水平不高,基本是教案的重现,没有充分体现多媒体视、听效果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不具有生动性。另外,还有一部分授课方式是传统的板书。物流的学习需要大量图片、视频的演示,将实际操作环境重现,因此传统板书就限制了对图片,特别是复杂图片的引入与讲解,上课大多依靠教师简单的模拟与口述,教学表现力较弱,导致学生大多反映物流课抽象、枯燥。

2.3 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具有活动多方、作业过程复杂、需求多样等特点,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运作环节多的领域。要想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又能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对于物流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现今物流教师的来源多是重点院校毕业的硕博人才,科研能力强,但是大多缺乏实际企业的工作经历,擅长的研究领域没有实际的检验环境,能够将理论转化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利器的全面型教师太少。这样在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就会有所欠缺。

2.4 传统分章节讲授削弱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大部分教材对于知识的安排均是以章节的形式体现的,这表现了作者对于知识点的把握、知识层次的梳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依照教材给出的知识框架进行课程的准备与讲授。但通常情况下一个重点章节所占课时较多,其他次要章节在时间上要做出让步,甚至简单几句带过。但是一门课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每一个部分都只是整体的分支,多个分支有机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大部分的授课思路被教材的安排所限制,无法站在学科宏观层面按照这门课程的体系框架去授课,以《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例,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可能只知道信息系统设计是重点章节,而忽略物流组织的控制设计是对信息系统设计更上层的指导。

3 系统教学法的引入

3.1 引入背景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物流系统分析的概念,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备解决一般物流系统的定性分析和重要决策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物流管理素质。

浙江大学沈祖志教授主编的课程教材知识安排系统性和整体性很强,首先阐述物流系统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给出了构建物流系统的整体框架,其次针对框架下的组织系统、网络系统、物流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体系构建,可以说这本教材为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工具。

但是课程的某些环节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重点章节花费时间较长,特别是学生系统思维较为薄弱。如果此时讲授仍然按照传统的分章节讲述,学生感觉只学到了组织系统、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等单独一方面的知识,很难将这些知识融合,形成物流系统的立体思维。因此针对《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这样注重整体思维培养的课程,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系统教学法。

为了体现出系统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作者将系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教法设计、教学方式及运用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如表1所示:

3.2 系统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作为实施对象,由于物流系统的学习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因此企业的选择大多是国内外知名、运作规范的先进物流企业,以第三方企业为佳。原因是第三方企业提供的多样物流服务,设施、设备齐全,操作规范,便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其次组织学生熟悉企业的背景,包括企业的服务范围、企业文化、战略、经营特色、主要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主要组织架构、网络覆盖、信息化水平、运作实力;了解企业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主要困难;

再次给出企业的组织架构图、企业运营网络图、展示企业信息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并提供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奖惩措施与考核制度(包括各种指标、评分卡等)。目的是同步给出企业经营涉及的各个方面,避免学生过分注重某一方面,而忽略此元素拥有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实现企业目标的使命。

最后在给出整体架构的情况下,逐次对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指导,以组织架构的分析与设计为例,步骤如下:

1)介绍物流组织结构的演进、发展;

2)讲述几种常见组织类型,并逐一分析优缺点以及适合的企业类型;

3)帮助学生分析企业进行组织选择应该考虑的因素;

4)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组织设计过程为此案例企业设计组织架构,在结合对现有组织架构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自我设计与企业所采用模式各自的优缺点,从对比中学习;

5)最后针对学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予以总结,强化组织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性与分析思路。

3.3 系统教学法效果分析

在教学改革之初,由于案例企业选择难度较大,只是在物流系统控制机制与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知识点系统地结合,多数学生表示体会到这两个知识点内在联系,不再是以往得到的两个割裂的平行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具有层次之分但又互相联系的框架。当然因为只是初步探索,再加上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过分强调整体展现,也会造成“四处开花”,课堂秩序较乱,学生思维驾驭不了的状况,因此可以多找出一些典型的物流企业,就企业的某两个或三个方面的结合来分析与设计,较为切实可行。

系统教学法另外一个优势就是避免传统案例教学浮于表面的做法,能够让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思路与工具、方法,对企业进行多方面深入的分析,不光了解企业好与差,并更能帮助企业分析出薄弱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所学提出改善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与当地企业联动模式下的结合

地方性高校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针对地区实际的需求调整培养重点,输出对整个地区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为一个地区的长远成长提供持续的推动力量。另外科研,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更成为地区发展的科技创新基地。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技术创新要素,才能更快、更好、持续地增强创新能力,可以为高校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实践环境。因此两者的联动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如果在系统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得到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牵线,企业响应,教师带队,引导学生关注所在地区实际物流运营状况,关注社会需求,而不是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在对实际企业分析中,结合企业有关人员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依靠教材知识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按照课堂讲授的思路进行评价、提供改进思路。最后将学生的成果与企业座谈,让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要点与企业的结论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这样教与练相结合,及时反馈与指导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综合应用能力。

联动基本思路如下:

(1)学校领导及任课教师深入研究学科及课程特点,分析知识框架,并就本门课程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未来趋势与上升空间进行分析、阐述,形成系统报告;

(2)根据知识要求,寻找区域目标企业,调研目标企业的发展历程,理出经营思路及业务重点,了解当前及更远时期内企业具体需求。形成企业调研报告;

(3)根据知识系统报告与企业调研报告,首先分析目标企业与主体课程的密切程度;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合理授课思路,据此调整知识框架,确定知识难重点;

(4)将课程知识框架及学生能力规划形成预实施报告,提交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论证,在符合大纲范围内,进行再次调整,形成最终实施报告;

(5)根据最终实施报告,进行培养目标、课时分配、考查方式、作业要求等各方面的实际安排。

因此系统教学法的实施缺少不了与当地企业的联动,在联动中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意识。高校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系统和客观的评价,给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改善建议,可以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4 结语

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的素质。而物流这样一门系统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对于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所探索的方向就是首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学习物流的意识,然后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设计,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的学到企业实际应用的转化,可以为当地的发展输出一批素质较为全面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沈祖志,李浩,肖亮,余福茂等.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徐文瑞.应用型本科物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3] 孙铁邦.河南高校与企业科研层对接的困境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

[4] 严霄蕙,马骏,马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8(4).

系统分析与设计心得 第5篇

【注意点:注意平时积累,关注技术热点和业界动态。】

2、多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如果说平时积累的各个知识点是一粒粒宝贵的珍珠的话,那么项目经历则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根红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参加过完整的实际项目,就难以从根本上理解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就难以真正领会软件工程的思想精髓。同时,在做项目时还要勤于思考,无论是作为主持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都应该去潜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如果你是设计师的话你又会怎样设计?经常做这样的换位思考,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这对下午一的考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注意点:勤于思考。】

3、注意提高个人文档编写能力

一些软件工程师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只喜欢钻研具体的技术点而不注重提高文档编写能力。他们的一个通病是做得多、写得少,在某一个具体的技术领域上往往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写出的文档质量实在难以恭维。作为一个合格的系统分析师文档编写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也是下午二考试的考查重点。

文档编写能力不仅对于应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平时多做这方面的训练,多思考、多动笔,努力提高自己文档编写能力。

【注意点:实际工作中的文档编写能力。】

4、掌握评卷专家心理,注意论文写作技巧

在下午二的考试中,应注意把握评卷专家的心理状况。根据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的著名软考专家张友生所说的,评卷专家不可能把你的论文一字一句地精读,要让他短时间内了解你的论文内容并认可你的能力,必须把握好主次关系,论文的组织一定要条理清晰。一般说来,项目概述部分评卷专家会较认真看,为让评卷专家对你所做的项目产生兴趣,这里可适当吹捧。在论文陈述部分应当按主次关系分条进行陈述,首先最好开门见山指出你所采取的措施,然后指出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点,克服了以前做法的哪些缺点等等。在分条陈述时最好一个问题一个自然段(自然段千万不要过长),在每个自然段首先要有一个主题句,主题句简明扼要地描述本段的中心思想。

在论文撰写中,切忌大谈空洞的理论知识或不懂装懂,以专家的姿态高谈阔论。应当将重点放在汇报你自己在项目中所做的与论题相关的工作,让评卷专家相信你确实做过这方面的项目而且达到了相应水平。

在下午二考试时间的分配上,建议首先花3--5分钟根据个人特长选定题目,然后花10—15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所掌握的素材,列出提纲,即你打算谈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你是怎么做的,收效如何等等,简明扼要地写在草稿纸上。

【注意点:主题把握。】

5、张友生的书,不能不读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6篇

下周一(11月26日)中午12点之前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收齐各班纸质版本作业,周二收齐交给任课老师。

请注意论文封面、格式以及老师强调的论文重点,打印并装订好交给班长或学习委员。考试题目:(任选其一)

设计一个银行存取款管理信息系统。

要求具有下面的功能:①储户凭身份证在银行开户,银行账户中保存储户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并保存储户每笔存取款业务数据。②储户存款时,需提交存折/卡号,由业务员在银行账户及存折/卡上登记存款信息。③储户取款时,还需提交密码,以确认身份,在验证取款合法性后,更新银行账户。④统计员每日统计存、取款情况,形成日存取款汇总表,提供给信贷管理部作为信贷主要依据。

设计一个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要求具有下面的功能:①车间填写领料单到仓库领料,库长根据用料计划审批领料单,未批准的退回车间。②库工收到已批准的领料单后,首先查阅库存账,若有货,则通知车间前来领取所需物料,并登记用料流水账;否则将缺货通知采购人员。③采购人员根据缺货通知,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则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就临时申请补充订货。④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订货单位发出提货通知。采购人员收到提货通知单后,就可办理入库手续。接着是库工验收入库,并通知车间领料。⑤此外,仓库库工还要依据库存账和用料流水账定期生成库存报表,呈送有关部门。

考核内容:

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具体考核的内容是:

1、编写信息系统可行性报告。

2、编写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绘制数据流图。

3、编写信息系统设计报告,绘制功能结构层次图,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和硬件和软件设计。

评分标准:

1、编写信息系统可行性报告。(20分)

2、编写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绘制数据流图。(30分)

3、编写信息系统设计报告,绘制功能结构层次图。(20分)

4、数据库设计(10分)

5、界面设计。(10分)

系统分析与设计简介 第7篇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操作系统的作用也有了简单的认识。但由于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理论部分的知识不够重视,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了解得不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中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发展情况及目前三个主流操作系统的简介。本节内容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总体介绍,为本章各节的学习打下铺垫。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难点: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3、课时安排:0.5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2)了解操作系统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了解三个常用的操作系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举例说明,让学生体验操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发展及常用的操作系统,绝大部分是基本的常识和概念性的内容,为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主要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同时,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本节教学内容以老师设问引入,然后通过各小组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新课的讲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要使计算机能正常工作,只有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什么呢?(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各种各样,有些软件只是我们在用到的时候才需要安装,而有些软件是每一台计算机都必须安装的,你们知道是什么软件吗?(操作系统)问:

1、? 现在个人电脑上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操作系统是什么?(Windows)

2、? 为什么它会被这么多人使用,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方便、友好的人机交互的图形界面)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承前启后,顺利地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新课学习: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主要的操作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查找相关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一下你们准备好的资料。第一小组:说说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控制和协调用户对软件和硬件资源的不同要求、并提供一种合理使用软、硬件资源的工作环境)第二小组:谈谈操作系统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第三小组:简单介绍一下市面上主要的操作系统。(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同时划书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对操作系统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它将为我们下面的学习打下理论的基础。听老师讲解

3.教学评价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明白

你对本节各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如何?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操作系统的发展

主要的操作系统简介

你认为哪一个小组准备的资料最充分、最能说明问题?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你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 ? ? ? ? ? ? ? ? ? ? ? ? ? ? ? ? ?

六、教学反思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简介 第8篇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高层建筑在其结构设计阶段十分重要, 需要考虑水平荷载、轴向变形、建筑物的侧移、结构的延性等方面的因素。

对于水平荷载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 对于一定高度楼房, 竖向荷载基本上是定值, 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其数值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大的幅度的变化。另外一方面, 因为楼房的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 与楼房高度成正比, 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倾覆力矩, 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 是与楼房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对于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 主要考虑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相比较, 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另外对于竖向荷载数值较大, 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轴向变形, 从而对连续梁弯矩产生较大影响, 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 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 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 对下料的长度进行调整。

关于高层结构还需要考虑建筑会出现的侧移现象, 因为随着楼房高度的不断增加, 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 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内。与较低的楼房不同的是, 结构侧移已经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还需要了解结构的延性, 为了使得建筑物牢固、可靠, 具有很强的变形能力不会出现楼体倒塌等严重事故, 就需要注意结构的延性。因为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变形能力这就必须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 以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相对较低的楼房, 高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

2 高层结构的剪力墙

很多人只看到高层建筑物, 但还不明白其构造原理。现今的高层建筑, 很多都是剪力墙构造的。那么什么是剪力墙呢?它有什么样的结构效能呢?一般建筑物中的竖向承重构件都是由墙体承担的, 这种墙体既要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重力, 还要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力。剪力墙由此而生, 这种墙体除了最基本的能避风避雨外, 还能抗震。高层的剪力墙是建筑物的分隔墙和围护墙, 在设计墙体的时候, 要考虑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两方面的因素, 需要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要求有很好的承载能力, 并且要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空间性能, 相对框架结构而言, 剪力墙要有较好的抗侧能力, 那么对于高层建筑就需要选用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优点有侧向刚度大,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 但是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 建筑平面布置不是很灵活, 不适合要求大空间的公共建筑, 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 灵活性相对而言比较差。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平板, 可以不设梁, 所以空间利用比较好, 可以节约一些高层建筑的成本。

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 一般是结构自重和楼面荷载, 通过楼面传递到剪力墙。竖向荷载除了在连梁 (门窗洞口上的梁) 内产生弯矩以外, 在墙肢内主要产生轴力。可以按照剪力墙的受荷面积简单计算。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 两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变形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框架的侧移曲线是剪切型, 曲线凹向原始位置;而剪力墙的侧移曲线是弯曲型, 曲线凸向原始位置。在框架-剪力墙 (以下简称框-剪) 结构中, 由于楼盖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 在同一高度处框架、剪力墙的侧移基本相同。这使得框-剪结构的侧移曲线既不是剪切型, 也不是弯曲型, 而是一种弯、剪混合型, 简称弯剪型。假设有向右的水平力作用与结构, 在结构底部, 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右拉;在结构顶部, 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左推。因而, 框-剪结构底部侧移比纯框架结构的侧移要小一些, 比纯剪力墙结构的侧移要大一些;其顶部侧移则正好相反。框架和剪力墙在共同承担外部荷载的同时, 二者之间为保持变形协调还存在着相互作用。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 即为协同工作原理。

3 现实中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的实例

高层剪力墙要考虑建筑物的布置、配筋结构、墙体钢筋配置、边缘构件的设置和合理的配筋因素, 这些都是高层建筑中需要认真考虑的环节。对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其布置要合理匀称, 要求其整个建筑物的刚心和质心重合, 至少要趋于重合, 并且其水平方向的两个轴的刚重要比较接近。

关于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布置必须均匀合理, 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 且水平方向两个轴的两向的刚重比的值是比较接近的。我们设置一栋高层建筑时候, 其结构布置必须要避免出现一字型的剪力墙, 因为那样的墙抗震效果不理想, 同时也注意不要出现长墙, 长墙也不利抗震效果。应该避免楼面的主梁平面外搁置在剪力墙上, 如果无法避免则需要将剪力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成暗柱, 当梁的高度大于墙体的厚度的2.5倍时, 就必须计算暗柱的配筋参数, 由于高层建筑物的转角处应力比较集中, 如果可以的话两个方向都要布置成长墙, 所以高层建筑物的转角处的墙肢应该尽可能的长。

对于墙体的配筋, 结构要设置得合理才能控制剪力墙的配筋, 这么做可以节约建筑成本, 且安全耐用。高层建筑剪力墙的墙体配筋, 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 竖向钢筋放在内侧, 这样便于施工。同时其配筋要能满足计算和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对于剪力墙体的边缘构件, 要求对于一、二级的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对于普通的剪力墙, 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 为了能保证质量和安全, 根据个人经验建议对于加强区应该加强0.7%, 而一般的部位应该加强0.5%。但是, 对于短肢的剪力墙, 控制配筋率加强区应该加强1.2%, 其一般部位应该加强1.0%。特别注意, 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 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 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应该加强1.2%, 一般部位应该加强1.0%;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 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层建筑的起源及应用面的广泛, 在现代建筑中高层建筑处处可见, 且高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了。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剪力墙的设计和建筑实例中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结构,高层结构设计与分析,剪力墙

参考文献

[1]曹静, 陈兰.某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与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1]曹静, 陈兰.某高位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与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上一篇: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分析下一篇:你这个啃书虫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