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2024-07-02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精选12篇)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服务社团活动,能力提升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不断探讨各种能够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一、高中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

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在高中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的思考上,不如把大学社团的合理性借鉴过来,再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学生特点,通过积极组织、 培育、管理好各类学生社团,充分利用社团能积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把学生社团建设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使社团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成为新形势下团结青少年、武装青少年、培育青少年的重要途径。

高中社团要具有多样性与多彩性。以“自发组织、自主学习、 自觉实践”为特色,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使社团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和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同学们的目标一致,兴趣相同,情感容易沟通,各种知识信息易能充分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团结和谐、 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学习方式是灵活多样, 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贴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很强,因而能够深入人心,获得真实的教育效果。

在建立高中学生社团时要特别符合本地区、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社团能有效地把课堂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于其活动主题比较明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因而搞好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使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的情况有所改观。

要重视对学生社团的组织和指导。规范管理,加强指导,是学生社团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导师制是应该成为学生社团基本制度之一,在社团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有指导老师同步进行,能够确保活动的方向和质量。有一定专业技术和爱好活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能更好地指导同学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等。

引导学生把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与自身成才相结合,使社团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理想信念、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途径。社会实践中,祖国灿烂的历史文明、优良的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成为教育资源,莘莘学子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历史使命感,把自我与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广阔的舞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校园文化活动中,主要形式有文艺、英语、体育运动会比赛、演讲、辩论赛、管理论坛等,这些活动既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舞台。用好这个舞台,广大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中得到多方位的锻炼,对于提高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校园文化思想性建设;把学风建设放在主要位置, 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展各项第二课堂活动,浓厚校园文化的氛围,不断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完善制度,强化服务,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等。这些活动倡导了良好学风的养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了学习氛围,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一直以来,学校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深化活动效果。

三、学生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高中学校应坚持以维护稳定,实现安全与秩序为首要目标,着力抓好下面五项常规管理工作。就是在管理工作的主体内容上抓好“三管”,即管思想,管学习,管行为;在管理工作的检查落实方面抓好“四查”,即查操,查课,查寝,查卫生;在安全稳定方面抓好“三防”,即防火,防盗,防斗殴;在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方面搞好“三抓”,即抓正,抓反,抓典型,同时突出“三重”,即重视抓苗头,重视抓普遍倾向,重视抓积极防范。

抓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力求使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同时要把制度化管理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应特别强调的是,规章制度的严格贯彻落实必须发挥人的作用。

例如,以“四查”,即以查操,查课,查寝,查卫生为重点的管理工作的检查落实,可以组织学生来完成这个重任,这样也可以实现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真正坚持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工作理念,把学生常规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吧 第2篇

刘娟萍

工作十多年来,几乎年年奋战在班主任工作第一线,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管啊!”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天天亲自过问,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学生仅仅是被管理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些学生处处都依赖于老师,自我意识很差;有些有个性的学生还和老师“对着干”。老师劳神又费心,而同时又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案例

(一)7208宿舍事件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学合一”的理论,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采取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生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

笔者所带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7208宿舍有来自原高一六个班的十个女生组成,因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各异而造就了不同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的同学外向活泼,有啥说啥,口无遮拦;有的同学文静内向,喜欢安宁,心思敏感易受伤。在日常的生活中,磕磕碰碰,小矛盾不断,大摩擦也常有发生。学期初,舍长一发现问题马上向我汇报,我就象救火队员,到处扑火救灾,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又不佳,师生心情都不舒畅。

痛则思变,我把她们约在一起坐下来开了个民主生活会。每人轮流发言,把一些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来,并商讨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如:卫生习惯差,到处是垃圾,值日生费时又费力,很有意见。大家经过讨论就形成如下措施:不随便乱扔垃圾,而是放到垃圾袋里;如有大袋垃圾就自己倒到垃圾桶,自己可以做的决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值日生一个人忙不过来,其他同学就前去帮忙,我告诉她们:学会分担是每个同学应该学习的一种美德。又如:就寝纪律多次扣分,有待提高。大家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排查出来,并形成了这样的决议:做任何事情都应有时间观念,回到宿舍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生活问题;不能因为接听电话而耽误上床前的准备工作,宿舍成员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大家排查问题的同时还在我的提议表扬了宿舍的姐妹,说说每个人的好,当她们了解到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有这么多优点的时候特别感动,尤其是舍长,被大家好好地表扬了一番,激动得泪如雨下了,所有因管理宿舍而受的压力和委屈就化为乌有了。民主生活会持续了好久,我讲的很少,几乎象一个旁观者在看一场精彩的表演,而7208的女孩们无疑就是出色的演员了。这样的民主生活会在我班的其他三个宿舍中依次进行了,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斯宾塞指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教师应该尽量讲得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应该尽量多些。”

案例

(二)“老师,你怎么老是针对我?我抗议!”

秦同学,男,行为习惯很不规范,讲话做事特别大大咧咧,个性冲动易发火,但是表里如一,怎么想就怎么说。因为他所在的宿舍有人晚上睡觉打呼噜,常常使他不能准时入睡,正好给他冬天在被窝里睡懒觉创造了一个借口,等我因他缺席早操班级量化扣分找他了解情况时,他就把这个理由理直气壮的提了出来为自己的行为作了辩护。但是我还是以“没有事后补假”为由扣了他的量化分。在他转身离开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有不满在心。

本想时间可以帮助消化这个不愉快,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和他都很难忘,不仅没有消除不愉快,反而加深了误会,并使我一下子陷入了被动的境地。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到班讲话(因学校有紧急的通知要转达学生),顺便说了一下班级最近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不点名批评了一些同学,劝戒同学遵守校规校纪,规范自己的行为,应为班级增光而不是抹 1

黑。讲着讲着就忘了正在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了。突然,我听到秦同学在座位上一连发出了几句很难听的脏话。我当时就责问他:“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他立刻就反击到:“我还没吃早饭呢?”我又反击:“你可以马上离开去吃啊!”班上其他同学看着发生的一切,面部表情各异,想法肯定不是一点点啊!当时我觉得他特别过份,居然当面与我发生争执,无理且无礼。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没面子,心里特别难受。真寻思着怎样和他沟通,他却主动出击了。

中午,我就收到他的一份短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老师,你怎么老师针对我?我抗议!”一语道破了他的心结。我对他经常性的教育已经引起了他的抵触,教育效果居然为负效应了。失望之余,我想到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这一方法。

我让班级同学在周记中对我和秦同学的冲突进行评议,并让他和我一起来批阅他们的周记,读着同学的周记,他和我一样被同学的真情流露而感动。更重要的是我和他都从这一事件中体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是一种很美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很多心结,更为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即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我们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积极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道德环境,允许不同的道德文化,刺激作用于教育对象,尊重学生独创性,鼓励多化。学生对教育信息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而是能动的有选择的接受。

在班级自我管理方面,逐步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机制,建立了一套以“三个为主”的评价体系。

一是以自我评价为主。以学生自我评价为核心,主要是因为自我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内因,是第一位的。同时学生会感到大家对他有一种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增强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参与学生活动评价的还有小组同学、班主任、任课老师、父母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写上寄语。

二是以正面评价为主。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鼓励学生和失败作斗争的勇气,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办法克服自己的缺点。

三是以过程评价为主。我们注重过程,尤其是奋斗过程中那些精彩的瞬间。

这套评价体系把原本落在班主任身上的压力转化到教育的主体-学生那边。一方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主管理的意识,大大加强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2. 沃建中、林崇德:《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研究》《 教育研究》2000.1

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探究 第3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来。本文就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

1.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为能参与学习和生活,担负起一定角色社会人的过程。鉴于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这种场所特有的要求和规则会产生特有的班级舆论和同学评价,进而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这是学生个性形成好坏的主要因素。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得到尊重、温暖、肯定及平等相待的学生,其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较强,从而容易形成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个性。相反,一个在班级中遭到否定、冷漠、排斥甚至不平等待遇的学生,其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较差,从而容易形成自卑感较强、叛逆心较强的个性。

2.能提高学生的情商

与智力相比,情商不能用分数准确地表达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定,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所占比例较大。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最佳蓝本。而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对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能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同时,也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能使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能提高学生的辨别水平

从身体上讲,初中生的生理变化引起学生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经历着新的体验;从心理上讲,初中生的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阶段,自我意识变得更加清晰。而这些变化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小到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作业的独立按时完成、与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和小摩擦的处理能力,大到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设计、对社会现象的辨别水平、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能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将思想道德的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思想意识,落实到学生的自觉行动中,进而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辨别水平,为其日后进入社会打下结实基础。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转换教学角色定位,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考虑到部分语文基础较弱的初中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合作精神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这些特点。教师可转换自身角色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逐渐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例如在进行《民俗风情》这一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在《端午日》这一课中,小组成员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网络等方法来了解自己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寄托了什么希望;在《本命年的回想》这一课中,小组成员应找出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吃腊八粥、贴对联、守岁等,并在小组间探讨春节时这些活动体现出人们的什么思想感情。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给语文基础较差、表达能力不强及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加强对每组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注意从生活中去考察和理解,从而比较与作者认识的异同,给学生们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意识得到强化,进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自我管理的保障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隐形的效益。因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整个班集体积极向上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均有所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尽量设计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例如在进行《从小就要爱科学》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可设计“变废为宝”、“我的小发明”等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还能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这些都得益于学生在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的成长。又如在进行《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在完成本次课主要内容的教学后,举办关于“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演讲比赛、主题作文比赛等。在上述各项活动和比赛中,教师只起简单的组织和指引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自己来安排,通过学生切实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得到真实的体验,进行真正的自我调控,进而能丰富和深化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获得真实的成长。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从教学中的各种细节抓起,确立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地位,激励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合格人才。

高中生英语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交际运用,创新能力,自我发展

随着知识的更新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来临,外语教育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对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文所说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交际运用和创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自学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核心,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武器。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自主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相对短暂的,而学生的独立学习却是长久的,教师应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英国著名外语教学家M·韦斯特早就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现在的教学重点应是学,而不是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和灵魂。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也就没有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英语教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导

预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首先,为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起自己获取知识、理解文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要求学生按以下三个层面来预习课文。

(1)文章的理解和结构分析层面。A.先通读课文,掌握大意,并在通读过程中利用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必要时也可查阅工具书)。然后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大致可围绕What,Who,When,Where,Why和How自行问答。B.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段落大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归纳中心思想。

(2)语言知识层面。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利用课文注释、词典和其它参考书尝试自行解决文中的词汇、语法、句型等疑难问题,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分析和归纳,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背景知识与文化层面。新教材的阅读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假使我们的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要准确地理解内容,产生认同和共鸣,自觉地进入课文角色是不可能的,要达到英语教学大纲关于“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的要求也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指导学生作这方面的预习很有必要。

例如,在“人教版”第三模块第一单元Festivals abound the world预习中,可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有关Christmas Day、Valentine’s Day的起源、这一天西方人习俗的资料,并准备一些有关我国春节的风俗习惯的材料。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预习,学生不仅初步熟悉了课文的语言知识、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了听课的效率,而且由于对将要学的内容已作了解,节约了讲解和疏通课文的时间,为课堂交际运用赢得了时间,从而使得“以学生课外预习为前导,课内展示学生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交际课堂模式”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自身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2. 任务型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开辟了新的道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提倡实践、体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用英语做事。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放弃了权威、导师和学者的身份,其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调用语言知识和材料。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中心,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有选择、有创造地获取信息;教师以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或准真实的交际情景,进行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任务型英语教学为学生开展学习所需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环境,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双人对话、演唱英文歌曲、朗诵、讲英语小故事、角色扮演、演讲、小组讨论、游戏、采访、辩论等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营造出非常热烈的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由于学生在任务中的角色多样化,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于任务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由于任务的设计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不再局限于课堂,如用项目任务的形式(如海报、成果展、研究性的调查报告等),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可以设计和挑选任务,有权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充分发挥其在完成任务时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培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3. 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有效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小组活动是小范围内的团队活动,以协同学习为主要形式。小组活动是一个以其成员的独立思考,个体探究为基础的启迪智慧,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互为补充并最终转化为个体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思维创新,并依靠群体的力量,在小组活动中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它起到了“探究—研讨”作用,小组活动不仅可以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开发同位群体资源,培养学生的teamwork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所以小组活动以其独特的教学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使用。

4.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归宿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不但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要进入高层次的参与,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判断、联想和推理,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进入思维的最高层次。如在Life in the future(M5U 3)中,作者对未来生活做出了种种遐想,文章影射目前人口爆炸、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针对目前种种现实问题,进一步思考由此可能导致的未来生活问题,并对人口不断增长的后果提出解决办法。有的学生说应尽量早些开发月球和火星,把人类迁移到那儿去居住工作;也有的说在太空建造大型的集生活、工作、商业、旅游等一体的航空母舰,以疏散人口;更有的说应在海底建造家园,使人们对海底生活充满无限暇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超越教材,培养“遥远想象”能力。

总之,思维能力是人们在独立思考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自学更富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为其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延伸和补充

课外活动是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和补充。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能进行语言实践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组织学生参加或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活动。

(1)英语墙报或学习园地:内容丰富多彩,如介绍课文背景知识、作家生平、学习方法等,亦可穿插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刊登一些短小有趣的幽默故事、名人轶事、童话、寓言等。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亦可培养他们搜索处理信息、动手编制报纸的能力。

(2)英语阅读小组:可按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弱分组;规定读物,限期互相交换,提出要求,定期用英语交流自己喜爱的书名、精彩名句或故事梗概,说说爱读的理由,谈谈读后感,或进行简要书评,借以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英语学习经验交流会:这一活动要注意广泛发动学生参加,务必用英语进行,人人谈心得,说体会,可以介绍成功的经验,也可以谈谈失败的教训,或者提出问题求教于其他同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英语角: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用英语自由交谈,内容可包罗万象:谈兴趣,说爱好,侃生活,吹牛皮,交朋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谈。

(5)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包括:校园新闻,课文录音,英语会话,英语故事,英语歌曲以及简单的国内外英语新闻等。还可以有选择地播放学生感兴趣的音像节目:如《疯狂英语》《走遍美国》等。这对改善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大有裨益。

(6)英语竞赛活动:如英语书写比赛、单词接龙比赛、小品比赛、广告或课件制作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英语作文比赛等。

(7)英语多媒体制作小组:许多学生非常擅长多媒体制作,让他们来帮助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搜集、整理资料及动手和设计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8)英语晚会:内容可以是课文表演、英语小品、英语歌曲、讲故事、朗诵诗歌,等等。这些节目最好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选编或改写。

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打破了英语课堂中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际能力培养,让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达到最大化。

三、几点反思

英语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涉及各种因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及自主管理的指导,更需要教师的理念更新和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它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 注意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英语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得来的,但必要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教好字母与音标和读音规则,使学生能准确发音与使用。教给学生使用英语字典等工具书的方法。这些将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为的是让学生尽快地掌握,逐步形成技巧。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往往只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强弱,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被动状态,并未真正达到“我的学习我做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能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因此,我们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激发动机、认识自己、增强信心、学会科学管理方法等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制定详细的奖罚措施,促使学生尽快实现自我管理。

2. 教学行为要具有开放性,要提倡教学民主

我们习惯了权威定论,过分强调标准答案、正确思路和规范方式,不能或不愿意容纳不同的观点。这种封闭和专断的教学氛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传输自己的思想为主而阻止学生发表意见。如果教师经常打断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强调教师自己的见解,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尽量不作评价,鼓励学生对彼此的陈述做出反应。讨论时允许学生唇枪舌剑,让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多角度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品尝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绝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每个教学活动的台前幕后均有教师的影子,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引导是否得当,无不关系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理论水平、素质品位、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创新能力等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会学、会用、会创造的自我发展能力,既是学生自身长久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更要采取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英语方法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其核心是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自学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求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如英.专家教师怎样设计自主性作业[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9):56-59

[3]卢蓓蕾.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1):38-41

[4]郑玉琼.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7)

[5]王小芳.中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29)

[6]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J].课堂教材教法,2000.(8)

浅谈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5篇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服务、自我实现,以能动的心态发挥主体作用。

自我管理并非单纯的外在行为,它伴随着深刻的内心变化;自我管理并非狭隘的生活,而是全方位的德、智、美、劳诸方面的自我管理,其范围是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其空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时间是初中学段的全过程。由于初中学生还不完全成熟,其自我管理水平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

理论告诉我们:自我管理的心理过程是自我监控的过程。这种主动的监控、反馈、迁移、调节的过程,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体现。所以,抓住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抓住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初中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1.自我管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其外在表现的突出特点是走向独立。他们逐渐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十分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眼光和态度。这时自尊需要处于亢奋状态,极易树立、又极易受到伤害,但它不易泯灭。当它没有良性表现机会时,就会畸形发展,误入歧途。此时,他们的独立倾向十分明显,对父母的“唠叨”出现逆反心理:心理话不愿与老师、家长讲;即使发生了重大事件,也不愿告诉老师,其因是怕同学们看不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几年前处处依靠老师的情况大相径庭。他们遇事喜欢独立思考,坚持己见,有强烈的尝试和体验的愿望。

人的一生总要从依赖走向独立,总要迈向自我管理。而自我意识的提高,正是在初中年龄段完成的。既然学生需要独立,必然独立,就应指导训练他们如何独立,缩短它的过程,优化它的水平,达到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自己主宰自己。让他们成为时代的主人。

2.自我管理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雷姆林斯指出:“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客观世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必须适应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自律意识。

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大脑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导致情绪不稳,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极端性。成功时兴高采烈,受挫时灰心丧气,喜欢寻求新奇与剌激。这个时期,由于学生对是非的理性认识比较肤浅,不能划清勇敢与冒险、哥儿们义气与友谊、正确与错误、美与丑的界线,遇到剌激不一定能正确判断,周全考虑,头脑一热不顾一切,其情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犯错误的阶段。加之课程增多、视野扩大、交际变广、行为规范标准提高,仅靠他律已远远不够了,必须加强自控训练,鲜明地倡导自律,让学生学习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按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觉地遵守班规校纪、社会公德。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适应社会,为自身发展获得宽松的外部环境。

3.自我管理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初中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时期,要抓住这一最佳时机进行训练。初中生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有意注意逐渐形成,记忆力、想象力迅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烁。马斯洛把创造力看成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创造力开发的未来走向之一,就是把创造力与自我发动、自我指导的学习联系起来。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中学生要强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独立思考、敢于怀疑、锻炼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科学方法、思维方法,逐渐去掉依靠思想、杜绝依赖思想,使之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就会使学生时时产生强烈创造欲望。反之,初中生不具备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程序,没有独到之处,忙乱无绪,死记硬背,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离开老师六神无主。这样最多也只是高分低能,继续深造将有很多困难,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的也难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

指导学生自我管理是学校行为,学校领导是关键,班主任是设计师,直接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是教师。因此:

1.要转变思想观念,反对专断型管理、保姆式管理、放任型管理,要实行民主发展型管理,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加期望,尝试与研讨,爱在深层次,严在各方面。

2.要精心研究学生自我管理发展的现状,要选好突破口,精心设计训练程序,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奋发的状态下健康成长。逐步变师控为自控,最终形成习惯。

3.要弄清两个关系,一是教师的他管与学生的自管的关系,为了自管必须他管,通过自管取代他管。因此,老师的指导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加强。人们常说:小学生抱着走,初中生扶着走,高中生自己走。怎样才能把初中生扶好,有着高超的技艺,必须精雕细琢。老师要走入教室,把眼睛留在学生中间,要摒弃粗放式管理,进入学生心灵深处的隐密角落。所以,倡导学生自我管理,教师既是导师又是设计师。二是心理教育不等于德育,又与德育密切联系。自我管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坚持民族传统,拓宽教育功能,增加教育含量,表现出鲜明的德育色彩。自我管理是一种心理训练过程,应严格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不能完全用德育代替,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其个性特色,依照不同年龄区别确定训练的密度和强度,要多用诱导、联系、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体验、矫正。

4.要把自我管理的各个目标系统化

(1)要掌握学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思想认识水平。可通过系列问卷、谈心、活动、座谈、演讲等方式来获得学生的一些信息。

(2)了解自我。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白未来社会的人才标准,自觉扬长避短,坚定努力方向。

(3)明确目标要达到的程度、范围、时限,师生共同制订详尽的训练计划。

(4)确立操作顺序,设计训练的步骤、内容,收集反馈信息、检查评比。

(5)总结评价。每次完成一个训练环节,都要总结评价,让老师积累经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和体验成功。

三、初中生自我管理的训练目标

初中生自我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自强、自律、独创与合作。自强即自强不息,在自觉自信的基础上,迸发竞争意识,百折不挠,当仁不让,超常付出,悦纳自己,有健康高尚的人生追求;自律即按行为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人生;独创精神表现为有独立的见解与主张。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敢于另辟捷径,敢为人先。合作精神就是找准位置,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从善如流,团结互助,热爱集体。以上目标都应匠心独到,精心设计。把训练主渠道放在课堂的同时,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无所作为。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

人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发生作用。人们大都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指令自己的行为,由此而来的行为积极程度又直接联系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自信,企求过高,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但在学生当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微。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的两极性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二、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的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份保护,过份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三、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跟你对立。

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不仅仅是客体,更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响应、接受,然后付之实施,才能使对班级的管理意愿及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应在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精神。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共同确定奋斗目标、制定计划,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班集体具有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必须依赖于创建班级的最佳状态,即创建优秀班集体。因为,只有在优秀班集体优良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创造性;同时能减少班级的内耗、提高班级组织管理的有序化程度,使班级内的群体目标与学生的个体目标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使班级内的所有力量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于充分发挥。因此,我学期开始首先组织班委讨论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校先进班集体),依据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在讨论中,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更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更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自立能力、发展创造能力

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班级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参与的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让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否则会造成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放羊”形式。要完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班规的制定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在执行中、学生都较为自觉遵守。其次要根据班规,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途径:

① 每次的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主持(学生自报,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拟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经班主任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

② 每天的值日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从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反馈班级情况。

③ 增设管理岗位,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激发自我教育欲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教育能激发和发展人的自主性,使人能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并由此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充分地发展自已的主体性。主体自我调控能力,是学生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改造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及施加的影响,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地参与班级管理及社会实践,从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发展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是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而正确的主体意识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所以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不能当旁观者,应该做具体细致的工作,只是将管变导、将绑化疏,做场外指导,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6篇

高中学期期中考试后,按照常规该进行试卷分析。看着学生的答卷,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同类型的问题上次考过,学生错得比较多,已经评讲过了,这次怎么还出现了同样的错误?以往也有类似的问题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究竟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抱着试—试的心态,我想把这次的试卷分析交给学生进行。

在发下试卷的同时,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试卷分析表,要求学生自己先进行分析。分析表收上来后,我看到在“错解原因”这一栏中,学生分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这些:看错题目、因粗心而使计算或推理错误、表述不规范或解题格式不正确、思路正确但因紧张而使中间某个过程错误、数学公式或定理不熟、审题错误、思路不清或根本没有思路、解题速度慢没有时间做、题目似曾相识但还是不能下手,等等。

经过仔细阅读学生的试卷分析表后,我开始了课堂试卷分析。分析课没有像平时那样上,我把机会都让给了学生,整堂课似乎是一堂师生的交流探讨课。课堂中,学生各人说各人的想法和解法,每位学生都充分暴露了自己考试时的思维过程,当有学生知道自己错但不知为什么会出错时,很快就会有学生给他分析原因。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这种讨论和交流,创造出了一种相互撞击、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的氛围,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将原有的错误得到了纠正,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这次试卷分析,我觉得与以往的试卷分析有几点不同。其一:以往的试卷分析,教师眼中往往只有“问题”没有“人”,这次不同,除了问题外,还有对学生个体的关怀,不是仅停留在问题的“同一化”,而是将它“具体化”了。其二,以往的试卷分析,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参与进来,只要认同就可以了,现在不同,学生们是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成了主角。其三,由于学生已经自我分析过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明朗化了,因此有目的地、迫切地希望从旁人那里得到答案,也正是有了这种渴望的心态,使他们在课堂中非常活跃。

二、试卷分析后的思考

(1)学生自我分析和评价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学生完成一份试卷后,所出现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就这些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再次去阅读课本、参考书、笔记等,从中寻求答案,又得到了一次自主探究的体验。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在同学那里,在老师那里再次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最后问题得以解决。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帮助学生把试卷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作用,给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纠误,完成了知识的再一次构建。

(2)学生自我分析和评价是一种资源的共享。试卷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会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有多种不同。原来教师评讲试卷往往是“一言堂”,是一种单边行动,而学生的参与,就变教师的单边行动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使得人人成为可以开发的资源。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当两种思想一交换,两个人就都有了两种思想了,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碰撞中知识得以升华。原来自己在这里想不到的,别人替你想到了;或许自己的某些想法比别人好,正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机会。

(3)学生自我分析和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反思。一次测试不管试卷质量如何总是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后的一次检测。可能学习的结果与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正相关,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好是坏,都应仔细寻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学生自己分析试卷,通过比较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的差距,从而反思学习方法上还存在的问题,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在这样的循环中反思和矫正,使自己的纠错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4)学生自我分析和评价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由于学生原有基础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问题”。尽管平时教师能比较有针对性的评讲,如对一些错误率较高的普遍性的问题等,但是,在这种普遍问题中,仍然还会有个性差异。有时候,我们自认为问题解决了,这仅仅只不过是表面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同罢了,实际上其中的个性问题还是没有得以解决,而往往就是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下次还会再现,同样的错误还能再犯。让学生在自己分析试卷中,用“试卷”去学习,学生就能学会适合他自己的“问题”的知识,就学生而言,他是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就教师而言,是将“数学问题个性化”,有了针对性,满足了个性学习的需要,也实施了因材施教。

三、试卷的自我分析和评价在学习上的正迁移。

通过一阶段的尝试,我发现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的很快,并且养成了一些很好的习惯。如自己整理错题集、典型试题集等,自己设计分析表,在测试中,我发现一些再现性的错误明显少了。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能很自觉地将所学的内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系统,自觉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类。学生在自己分析和自我评价中明显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也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积极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增强了,真的是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思考,达到了“学会学习”。

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新课标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要获得必要的数学”, 并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 许多同学认为高中数学“难”、“枯燥”, 甚至初中数学学习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 成绩迅速下滑, 即使加倍努力也仍然不见起色, 因此就对数学学习缺乏学习信心, 数学课堂态度消极, 对数学的力不从心之感又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人性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 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 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研究还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 因此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意义

( 一)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人性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 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内部因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能将精力完全集中于自己正在进行的任务,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即使遇到困难, 也能迅速放弃错误的策略, 解决更多的问题。此外,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的运用等, 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 二)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成健全的人格

现代教育的目标, 培养的不再是某个层次上的人才, 而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个层面上的人才。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 它应该教育人本身, 发展人的个性, 健全人的人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困难, 面临挑战, 没有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会给学生造成学习焦虑、身心困惑以及诸多的适应困难。更进一步, 缺乏效能感的学生会在未来的生活中畏畏缩缩, 不敢创新和冒险, 失去本该把握的机会。因此, 学习效能感不仅是学生能否获得良好学业成绩, 而且是能否保证其心理健康和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 未来能否具有巨大潜力, 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某种能力, 更在于使学生形成能在未来获得各种能力的“原动力”, 在于使学生拥有学习的动机和效能感。我们提出并进行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的研究, 就是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 力求构建起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手段, 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这一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Bandura的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实践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因此本文将从上述四个方面阐述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 一) 多用合作和个体化模式,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andura认为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的经验对个体的效能判断影响最深刻、最持久,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在竞争模式下, 如果学生的成绩低于其他个体, 就被认为在竞争中的失败, 从而损害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在合作模式下, 强调小组的团体作用, 个体能否得到奖赏取决于小组的成功,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也对团队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化模式下, 强调自己与自己的比较, 一个人超越别人不容易, 但超越自己是容易的, 因此这个模式会使学生有更多体验学习上成功的机会, 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所以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合作和个体化模式,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 二)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带来最佳示范效果, 教师不仅要展示教师本人的优秀的教学行为, 而且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 并尽量使这些榜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成功的行为,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替代性经验, 增强其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因此选择符合不同群体的榜样至关重要。

( 三) 积极的言语鼓励与正确的评价

当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 暗示学生“你能行”; 在学生遭遇学习困难、学习信心开始动摇时, 教师通过找学生谈话, 开导、鼓励学生, 督促他们迎头赶上, 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8篇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种监控主题与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具体来说, 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效果、达标, 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前的计划的制定;二是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三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和有意识的修正.

关于自我监控能力的思想在国内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一书中写道:“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还指出:“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问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之者, 长善而救其失也.”在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 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 (Vygotsky) 就对自我监控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 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 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维或动作的某些方面.在上世纪, 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Dewey)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研究了智力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他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都指出说明了自我监控过程、积极监控行为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在智力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 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与其解题能力是有密切的关系的.然而不同学科对自我监控水平的要求不同, 自我监控水平对不同类型的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研究采用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问卷和自编数学测试题为工具, 探讨中学生自我监控水平与解题能力的关系, 揭示不同解题水平的人的自我监控水平的特点.自编数学测试题的总体同质性信度指数是0.7380, 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以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中二年级116人作为被测试对象, 回收有效试卷111份, 占95.69%.

本文采用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问卷以及自编数学测试题为工具, 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 要求被测试者在5个选择中作出判断, 正向题分别给5, 4, 3, 2, 1分, 反向题则给1, 2, 3, 4, 5分, 然后按比例换成百分制得分, 得分越高, 则说明监控水平越高.数学测试题的编制是参考《怎样解题》 (波利亚著.阎育苏译) 后改编, 共5个题, 其中低难度题一道, 中等难度题和高等难度题各两道, 每道题满分均为10分.

本次测试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 并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以作为研究数据.将前面统计的数据作为输入样本, 采用SPSS17.0工具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学生自我监控水平与解题能力的相关分析

利用已经得到学生解题得分和学生自我监控得分为指标, 我们可以得到学生自我监控水平与解题能力的相关系数, 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见, 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与其数学解题能力是呈正相关的.

2.学生解题能力强度与自我监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的探讨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与自我监控的关系, 下面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问卷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利用SPSS工具将学生分成高监控组、一般监控组和低监控组.然后将高监控组和低监控组具体在监控水平能力得分和解题得分绘成直观图于表2.

从表2发现, 高监控组和低监控组在监控水平的得分差距占总分的6.67%, 而在解题水平方面的得分差距达到总分的29.86%.

3.高、低监控组对解不同难度题的比较

为了具体了解高、低监控组在解题能力方面的差别以及对待不同难度的数学题他们具体相关性的大小区别, 本文将各监控组及每道题的得分作为一个独立样本, 并做独立样本t检验, 用来检验其间两组独立样本的总体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3.

从表3发现, 在低难度题的得分上高监控组和低监控组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而在中等和高难度题的得分上高、低监控组间分别存在0.05和0.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

对于低难度的数学问题, 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找到思路.自我监控能力弱的学生在看到题后, 就会不假思索, 利用平时的解题思路, 这样就能把这样的数学题解出来.而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同学就会认真对待, 慢慢尝试, 他们的思维相对都比较活跃, 会尝试不同的方法, 不会因为会一种方法而就此结束;相反, 他们会继续尝试, 探索是否存在更简单的方法.一旦他们进入思维误区, 就会马上回头, 重新再找思路, 直到找到一个他们认为是最简单的方法为止.

对于高难度的数学问题, 例如: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待这道数学题, 比较常规的思路就是同时对等式右边的分子分母进行求导, 然后通过函数的增减性来确定函数的最值, 抑或是通过三角函数的变化再根据三角函数的范围来确定函数f (x) 的最值.这也是自我监控弱的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思路, 孰不知用这样的思路是不能求出f (x) 的最值的.但是对于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就应该会发现:在分子和分母中, 都有一个-3的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我们知道, 一个实数对就能在平面上确定一定点.而分子中的cosx和分母中的sinx这一个有序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图像是一个单位圆.这样的话, 求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则就是求 (3, 3) 这一定点到单位圆两切线的斜率了.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的进一步讨论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中等难度或以上难度的数学题上, 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与解题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因此, 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下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依靠监控能力支持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空间, 具体如表4:

A→B: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单方面地追求监控能力的提高, 但是没有与解题相结合起来, 学生的解题能力仍然比较低;A→C:过分地利用题海战术力求提高解题水平, 但是没有在解题的过程中与监控相结合;A→D:在解题过程中, 充分利用自我监控的各项功能, 提高其监控能力, 同时监控能力也反作用于解题, 也使其解题水平得到提高;A→B→D:先着重提高监控能力, 然后再作用于解题能力又由低到高;A→C→D:先利用题海战术提高解题能力, 而后再加以监控.

基于以上的观点, 我们认为在学生解数学题的过程中, 适当地加以监控, 在解题过程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相反, 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能反作用于解数学题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我们知道, 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因素是很多的, 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而内在因素方面, 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占很大的比重.通过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自我监控水平与其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关系是相关的, 并且是显著正相关的.

(2) 高监控组与低监控组的监控方面的水平差距6.67%和他们的两组的解题能力差距29.86%比起来小得多.也就是说, 监控水平对不同的人的解题水平影响是不同的.

(3) 随着数学问题难度的增加, 计算得到的P值越来越小.即无论是高监控组还是低监控组, 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随着数学问题难度的增大而与其自我监控水平的关系越来越显著.特别是, 对于低难度的数学问题, 虽然自我监控水平与其解题能力呈正相关, 但是这种相关还不显著.当难度上升到中等难度甚至是高难度时, 两者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05和0.01的显著水平.可见, 对于难度越高的数学问题, 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对解题能力的关系就越大.

综上所述, 对于低难度的数学问题, 学生只需通过课堂老师对例题分析或看书模仿即可自行解答, 因此在解这类低难度数学题时自我监控水平对其影响比较小.而对中等、高难度的题, 对思维要求比较高, 学生的自我监控调节功能在解题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 则需启动一直储存在脑海中与此题型类似的基础知识, 而这个知识容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对这类题的所有认知.对认知结构网络比较全的学生, 他们则能比较好地处理这种类型的题, 而对于认知结构残缺比较严重的学生来说, 处理这种类型题的时候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漏洞, 这就导致了高监控组和低监控组在处理中等、高难度数学问题时不同的差异性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奇, 周勇, 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杨亚红.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46-48.

[3] (美) 波利亚.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4]喻平.数学学习心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63-88.

[5]彭军生.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与自我监控关系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9 (5) :60-62.

[6]喻平.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J].数学通报, 2004 (12) :14-16.

[7]喻平.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CPFS结果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 :23-26.

[8]章建跃, 林崇德.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4) :46-49.

[9]陈玉宏.如何指导学生在解题中自我监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2) :24.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9篇

一、高中生反思习惯培养具体流程

针对学生反思意识淡薄、方法模糊的现状。我采取了“反思作业”天天写的方法。目的就是想以强制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反思学习的意识、习惯。

(1)“课堂天天思”——固定式作业。具体流程:每天固定的作业形式。时间是5—10分钟,反思的内容是:回忆当天课堂学习留下最深印象的内容;梳理当天所学知识点;写出当天课堂学习中的1—2个疑惑之处。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避免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交作业批阅、课前五分钟复述、课后个别学生谈话等方式,来督促学生认真反思,逐步形成反思学习的“下意识”。通过对这个三个环节每天重复,从思维逻辑上养成反思的步骤意识,通过高频率的重复形成反思习惯。

(2)“课下周周思”——单元知识点与专题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式作业。具体流程是:时间以1—2周为一个周期;以勾画“思维导图”为作业形式;以梳理一个单元或专题的知识点,或补充与本单元或本专题相关、相近的知识点为反思内容。督促与养成。周末探究性作业,统一上交时间,老师审阅后下发,三人小组讨论、评定,全班推介,并陈述推介理由。优秀者,班级表彰、展览。这一环节设计,是阶段性的小结反思,以7-8天为一个复习周期,来体现高效记忆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保证“思”后有“得”,“思”后记得。同时,本环节的监督以鼓励、赏识为主,使部分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认可,激发他们心中的成就感,鼓励她们坚持做下去。

(3)“考后月月思”——考试成绩分析的“书信体、日记体”式作业。具体流程是:时间周期:一个月;形式:日记体;内容:分析当月考试成绩的得与失。根据考试的节奏,实行每月一思的活动,这既是对一个月来学习过程的回顾,又可以对当月考试成败得失进行及时的分析总结。鉴于以往学生试卷分析的格式化、程序化的现状,我要求学生采用写信或日记文体,写给老师或自己。这两种文体,一个是对话式,一个自白式,这两种形式,都有助于反思思维的展开;写信是求教式的,求教的过程也就是思索自身不足,梳理疑难病症的过程;日记是内心自白式的,其本质就是对自身问题自省、自察。此外,这两种文体的特点是便于抒情,对学生而言,也可宣泄考后的不良情绪。

(4)实施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成果:“课堂天天思”作业实施后,学生课堂听讲专注度有明显提升;从反馈来看,对每节的知识点掌握比较清楚,通过第二天的温习,知识点的记忆时间延长;通过质疑反思,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大多数疑惑。“课下周周思”探究型作业开展后,学生对一周内所学知识进行二次、三次重复,识记率提升;对所学零碎知识的梳理,整合,相关专题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对相关、相似专题知识的异同有了更准确的认知。“考后月月思”成绩分析总结作业布置后,学生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老师通过批阅,既全面宏观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通病,又更细致、准确地掌握了个别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通过互答的形式,增进了师生关系。

不足:经过大约两周的时间,学生对反思作业的热情明显下降,出现了敷衍应付的情况;学习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背诵所学内容,“思”意识并没有苏醒、生长。迁移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所学知识,记住了,大致背会了,可并不会应用。“课下周周思”作业布置后,反映出的不足是,部分学生对于单元或专题知识点梳理不细,甚至是照搬一些工具书的现成整理框架。小组评价时,一些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有敷衍了事的情绪。“考后月月思”存在的不足是,学生考后归因,过于简单,对出现的失误通常都是“粗心了”“没认真审题”“不仔细”之类的大而化之的分析;对于失误原因,有不少学生总是强调“不可控原因”,比如,没考好是因为“题难”“自己状态不好”等原因。

二、高中生反思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经过近两个月的实施,反思习惯的养成,取得了一些效果,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针对“课堂天天思”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的懈怠、敷衍的情况,我一方面加强了课前五分钟的抽查力度,从强制的角度,迫使学生不敢轻易放松。另一方面,在平时检测考试中,试题与所反思内容更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尝到“甜头”。同时指导学生有意识分析,在本次考试中,哪些失误是因为知识点记忆不清、不全、不细而丢分;哪些得分是因为当月反思成功掌握而得分。把成绩的提升与反思的认真、细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意识到反思的效果与重要性。

(2)针对“课下周周思”环节存在的知识点网上抄袭、资料书机械照搬的问题,我调整办法是,与其“堵”,不如“导”。我索性鼓励学生上网查,教辅资料查相关的资料,收集不同资料中相关问题的论述,比较之间的异同,分析之间的优劣;小组讨论中,同样是几个组员之间横向比较,分析异同,共同完成本组最佳“思维导图”设计,评比展示。

(3)针对“考后月月思”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的“归因简单”“归因误区”的问题,我经过个别谈话后发现,归因简单表面上看是态度不认真,不认真背后是懒于反思或不会反思。对此,我设计了“考后月月思”反思表,通过表格中设定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反思。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提升,自我效能感

何谓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它不属于技能,也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它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时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它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动机过程和选择过程,从而影响行为目标的设定、活动的选择、行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及其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提升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分层教学、综合评价,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操作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按学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然后尽量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尽量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目标要求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应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操作技能、探索的积极性、审美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确实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则可进行个别辅导,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肯定学生表现得好的一面,尤其能够帮助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二、自主探究、合作感悟,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会使人降低效能期望。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个体看到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有这样的能力。反之,如果个体看到和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遭遇失败,特别是付出很多的努力之后仍然失败了,会让他们降低自己的效能感,觉得自己也没有成功的希望。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鼓励他们自己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节课给学生留下任务,让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适时加以点拨。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如果直接要求学生上讲台演示操作,一些胆小的学生可能会紧张、焦虑。为此,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采取了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完成一项任务,最后合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报刊作品。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总是找借口推脱任务,但是在小组成员的劝说和帮助之下,到最后,基本上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拿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来,有些小组的作品还是相当优秀的。在这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中,个体接受了某一个任务,由于周围组员的劝说和帮助,往往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创设平台、共享资源,发展学生自我效能感

信息技术课具有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即时、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文件的下载》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网页上有许多精彩的动画,你如何利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略有些电脑知识的学生接这个任务时,自认小菜一碟,可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右击下载,这样任由他们探索一番,教师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多多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最后教师有选择性地将学生的“小成果”通过打印或者上传到网络等方式进行展示或者把学生的作品用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能带给学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体验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我认同感;生物教学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生物学习自我认同感既影响学习过程的结果,又会作用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目前学生在高中生物学科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动力不足、信心缺失,课下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教师的课堂提问或期中期末考试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都是缺乏自我认同感的表现。对生物学习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应该成为高中学生生物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自我认同感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方式的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该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并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体验成功,进而享受学习的过程。

2.差异性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自身个性的特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个别学生存在特殊的要求和需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依据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施加不同的培养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3.反馈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反馈和评价,来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方法

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高中生物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个人情感波动比较大,若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来设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生物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自己的教学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规划出一些高中生感兴趣的章节,可以以专题、问题或者特定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内容,向外扩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重视生物学科,学生从内心里接受了生物学,才会主动学习,也能逐步培养和提升自我认同感。

2.多维度制订学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

班杜拉指出,学习者自身的成功体验是影响自我认同感的主要来源。新课标提出,生物学科教学不但要包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会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难以产生成功的体验,甚至难以判断自己是否取得了成功,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不断下降,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水平、教材模块内容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面向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我们可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最低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设置较高一级的目标,当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生物学习目标并体验到成功的时候,将会给学生带来自信,相信自己具备学好生物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挑战,从而有效地提升所有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3.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提升自我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成功体验活动也比较多,因此,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高中生物课本各模块都涉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去体会和感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实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科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

4.利用榜样引领,助力信心提升

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是无形之中和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愿望。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差异,然后为他们选择相应水平的成功的榜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利用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助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提升自我认同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说明榜样的情况,让学生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能力,取得进步。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过高或者过低的榜样,这样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

5.指导学生积极正确归因,全面认识自我

高中生的自我管理 第12篇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初高中英语难度不一致, 导致初高中英语难以衔接、高中教育的普及, 导致许多初中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进入高中、独生子女的意识品质差等, 但恐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有一些关系, 尤其是忽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和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利用英语学习增加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完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目标教育;同时, 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最终达到“双赢”, 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都思考的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的概念, 用以描述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以什么水平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一般来说, 对效能预期指高的个体, 往往会为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努力。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研究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心理、教学策略等方面, 都大有益处。

二、自我效能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英语学科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语篇六个方面, 高中英语的学习, 包含了听、说、读、写等方面, 英语学习遵循一般的语言学习规律,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将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

1.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的一种体现, 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学习特征上的首要差异就体现在学习目标上。自我效能感不强的学生, 往往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选择上“避重就轻”———倾向于选择自己能完成的目标, 而刻意回避有难度的目标, 从而导致自己能力的下降;又或者选择的目标过高, 不切实际, 难以坚持、导致兴趣减少。相较于这些同学,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 则会在学习伊始, 就为自己树立稍高于自己能力、经过自己努力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 通过挑战自我, 坚持不懈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这样下去对学习自然大为禆益。

2.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自我效能感属于心理学认知范畴, 学生是否拥有一个积极、持续的自我效能感, 对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影响是极大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英语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 能够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认识、学习动机、学习情绪, 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体会到很大的乐趣;反之, 自我效能感不强的同学则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聊的事情, 难以坚持。

(2)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一切活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拥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 在他学习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是有序的, 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如果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 则会在学习英语中感到毫无头绪, 不知从何入手。

(3)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学习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行为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包括智力、个性和知识储备三个部分。自我效能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个性品质上。自我效能强的同学往往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乐于为自己设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面对困难时会有“应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三、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英语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有五个, 即个体本身经历的成败经验、从他人身上得到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情境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给予帮助。

1. 秉承任务型教学理念, 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有操作价值的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小部分, 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 并在此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设立目标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目标达的成就感。在履行任务时, 可以用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调动提升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 鼓励他们团结协作,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

2. 重视正确评价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学生的自主效能感容易受到言语劝说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或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就要对他积极评价, 积极鼓励。如果学生未能达到契约学习目标, 向学生提出合理话建议, 加强引导。注意避免言语过激, 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自我效能感降低。

3. 为学生树立榜样, 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

榜样可以是与学生能力相近、通过个人努力取得较大进步的身边的同学。通过与榜样的对比, 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自己也努力, 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以此加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时, 要注意不同学生榜样的层次性, 不要盲目地树立过高或过低的榜样, 都不利于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除此之外, 学生也可以以自身进步为参照标准, 让学生与过去对比, 用自己的成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自我效能感。

4. 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 情境条件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核心融洽的关系。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之中学生易产生紧张、焦虑, 厌烦甚至抵触等情绪。此时教师应避免过分责备学生, 而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舒缓学生情绪,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 排解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种情绪障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多样的。如教唱一些英文歌曲, 阅读英文的诗歌, 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原声电影等,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此外还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让学生从替代性经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不光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甚至对于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全人格的培养,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点, 制订合适学生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敏, 李丽.自我效能感在教育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 2004, (03) .

[3]李杰.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英语教师, 2008, (01) .

[4]3A学习品质图谱.

上一篇:大学进入创业教育时代下一篇:历史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