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规律范文

2024-05-09

季节规律范文(精选8篇)

季节规律 第1篇

关键词:出院人次,季节变动,预测分析

随着卫生部医疗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对医院管理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统计工作为医院规划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功能则愈显重要。医疗工作是医院工作的核心, 在众多的医院统计指标中, 出院人次是直接反映医疗工作效率的主要统计指标, 对其进行季节变动规律和预测分析, 可以为医院管理层制定工作计划, 合理安排人、财、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本文依据某医院2006-2011年出院人次进行统计分析预测, 以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某医院2006-2011年住院工作综合报表, 资料准确、完整。

1.2 方法

1.2.1 采用直线方程进行趋势预测2012年出院人次。

1.2.2 采用动态数列指标分析2006-2011年出院人次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

1.2.3 采用季节指数分析法, 根据季节指数变化的大小来反映一年中不同时间患者的流量变化规律。

季节比率是各季水平比全期总水平高或低的比例, 即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季节比率计算公式为:季节指数 (S) =同月 (或季) 平均数/总月 (或季) 平均数×100%。分别计算2006-2011年年各季度的季节指数, 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用直线方程进行趋势预测, 以实际观察值为因变量, 年度序号为自变量, 通过最小二乘法, 得出直线方程为:Y^=59721.167+4703.986t, 估计标准误差为3.162。通过这一方程可预测2012年某医院的出院人次为92649人。见表1。

2.2 2006-2011年出院人次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出院人次逐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 2011年与2006年相比, 出院人次翻一倍多。见表2。

2.3 季节比率大于100%是每年的三、四季度, 见表3。每年的1、2月与6月为低谷期, 主要受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的影响, 3、7、8月为高谷期, 尤其是11月、12月为高峰期, 因为在11月、12月随着天气逐渐转冷, 某些慢性病极易复发, 出院人次有明显的季节变动。见表3。

3 讨论

3.1 某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随着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技术与高科技的开展, 使出院患者的数量的迅速增长。通过对出院患者人次的预测及分析, 可对临床科室的设置, 医护人员上岗, 患者分流, 病案管理配置、科学地医院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2]。

3.2 住院患者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反复性, 这种变化规律, 对现代化医院管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根据出院人次季节变动的特点, 可以在高峰期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合理地进行患者分流, 加大诊疗的力度,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3]。在低谷期, 可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和培训、设备维修、探亲和休假等活动。

3.3 医院面对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 要以患者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 充分利用医院资源, 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4], 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裘祖雄, 董新昱.2008年出院病人数量的统计预测[J].中国病案, 2010, 11 (2) :44-45.

[2]李海燕, 张徐龙.2000年-2009年门诊量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病案, 2011, 12 (6) :60-61.

[3]邓爱凤.我院门诊量的季节变动分析[J].数理医药学, 2010, 23 (6) :35-36.

季节规律 第2篇

滇池王家庄湖滨带人工湿地农业径流中磷去除的干湿季节性规律

王家庄人工湿地(面积1m2)位于云南滇池东岸呈贡县,湿地进水来自5条农业区汇水干渠,经矩形堰均匀布水后流过湿地.湿地于8月起运行,初期优势植物为茭草(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菖蒲(Acorus calamu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水芋(Calla palustris),7个月后,莲藕完全被水花生所替代.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湿地对农业径流中磷去除的季节性规律.结果表明,月至6月,湿地具有良好的拦截进水磷的能力,有效降低了农业区农业径流对滇池的污染.进水总磷(TP)负荷为241(旱季,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和199(雨季,每年5月至9月)g・hm-2・d-1,TP浓度为0.04~3.21(旱季)和0.00~1.44(雨季)mg・L-1.出水TP浓度沿程1/3处为0.03~0.49(旱季,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和0.03~0.71(雨季,每年5月至10月)mg・L-1,沿程2/3处为0.00~0.68(旱季)和0.00~0.73(雨季)mg・L-1.TP去除率沿程1/3处为-73.7%~82.8%(旱季)和-215%~79.3%(雨季),沿程2/3处为-367%~100%(旱季)和-262%~93.1%(雨季).受雨水稀释和停留时间变短的影响,雨季的TP去除率低于旱季.受滇池水位和湿地出水水位的影响,旱季时湿地TP的去除呈现“V”字型规律,雨季时湿地TP去除率沿程降低.总体而言,来水中的磷、有机质和速效铁以沿程逐渐降低的.方式分布于湿地表层土壤中.秋末冬初时(每年11月至12月),菖蒲的含水率和生物量(鲜重)均比春季(每年3月至5月)的低,而生物量(干重)比春季的高.菖蒲从11月到12月仍在生长发育.

作 者:卢少勇 张彭义 余刚 祝万鹏 向长生 LU Shao-yong ZHANG Peng-yi YU Gang ZHU Wan-peng XIANG Chang-sheng  作者单位:卢少勇,LU Shao-yong(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张彭义,余刚,祝万鹏,向长生,ZHANG Peng-yi,YU Gang,ZHU Wan-peng,XIANG Chang-sheng(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刊 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2006 25(5) 分类号:X522 关键词:湖滨带   人工湿地   农业径流   磷   季节变化规律  

季节规律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种植安排在慈溪市桥头成达农场, 每个季节面积0.33 hm2, 土壤为壤土, pH值8.0。

1.2 供试材料

供试速冻小松菜:品种为极乐天原种。采收的原料季节分别为春季 (5月初采收) 、秋季 (10月底采收) 、越冬 (3月初采收) [3,4]。试验设备:速冻小松菜加工生产流水线。

1.3 试验方法

春季2010年3月21日播种, 5月5日采收与生产;秋季2010年9月10日播种, 10月26日采收与生产;越冬2010年11月3日播种, 2011年3月8日采收与生产。其他种植技术按照宁波海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标准进行。采收的原料当天送工场进行加工, 加工方式参照常规的加工工艺。在生产速冻间, 每个季节分别抽取18包样品, 每包样品1 000 g, 茎叶比例为正常的客户要求 (4∶6) 。样品用塑料薄膜包装好, 放入冷库内贮藏。贮藏条件为-18℃。每隔10 d取出1包分茎和叶记录变色样品重量, 共记录6个月[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季原料褐变规律分析

从2010年5月15日开始, 每隔10 d记录变色的样品重量, 其褐变比例变化如图1所示。春季采收的速冻小松菜在正常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春季小松菜第40天开始变色, 前50 d内褐变比例较小 (比例在5%以内) , 60~100 d会有褐变小高峰期, 而从110 d开始褐变比例明显增强 (比例在10%以上) , 至180 d褐变比例高达21.8%。同时, 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春季小松菜的茎从40 d开始褐变, 叶从90 d开始褐变。

2.2 秋季原料褐变规律分析

从2010年11月5日开始, 每隔10 d记录变色的样品重量, 其褐变比例变化如图2所示。秋季采收的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秋季小松菜第30天开始变色, 前50 d内褐变比例较小 (比例在5%以内) , 60~100 d会有褐变小高峰期, 而从110 d开始褐变比例明显增强 (比例在10%以上) , 至180 d褐变比例高达22.9%。同时, 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秋季小松菜的茎从30 d开始褐变, 叶从100 d开始褐变。

2.3 越冬季原料褐变规律分析

从2011年3月18日开始, 每隔10 d记录变色的样品重量, 其褐变比例变化如图3所示。越冬采收的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越冬季小松菜第90天开始变色, 前120 d内褐变比例较小 (比例在5%以内) , 130~180 d会有褐变小高峰期, 至180 d褐变比例达7.2%。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越冬季小松菜的茎从90 d开始褐变, 而叶在180 d内没有发生褐变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一般情况下, 越冬季采收的原料由于生长期较长、有效物质积累较多, 褐变比例会较低, 而春、秋2季由于生长时间较短, 有效物质积累较少, 褐变比例会较高。同样的时间内, 越冬季褐变比例最低, 秋季最高, 春季居中。在变色的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 开始的时间也明显早于叶。

摘要:根据对出口小松菜褐变规律研究要求, 对春季、秋季和越冬3个不同季节、不同部位原料褐变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探讨了不同季节原料速冻小松菜的不同储藏时间内褐变规律和不同部位的褐变规律。结果表明:速冻小松菜在正常的储藏条件下, 会随着储藏时间加长而加速褐变;原料的采收季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褐变的程度;不同部位的小松菜变色也会有所不同, 茎的褐变比例明显高于叶的比例。

关键词:速冻小松菜,不同季节,褐变规律

参考文献

[1]李燕, 戴桂芝, 刘鲁红.果蔬产品变色原因分析及其控制[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2) :75-77.

[2]戴国辉, 丁伟江.出口小菘菜高产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 2006 (1) :13-14.

[3]孟秋峰, 王毓洪, 任锡亮, 等.南方多雨地区小松菜周年栽培适宜品种及关键技术[J].中国蔬菜, 2011 (3) :53-54.

[4]陈新梅, 蒋铭龙, 季林波, 等.出口蔬菜大叶菠菜、黄秋葵、小松菜优质高效种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1) :82-83.

[5]王萍, 季林波, 唐小月, 等.无公害小松菜生产技术规程[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1) :82.

季节规律 第4篇

近2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5万公里,据可查资料已经接近于美国。但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也在不断上升,特大交通事故更是频频发生,如2010年的陕西二广高速大同线绕城段“3·14”特大交通事故(死亡11人、受伤19人)、江苏宁合高速南京段“10·9”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7人、受伤27人)[1]。在全国道路事故死亡人数不断下降的同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图1),高速公路死亡人数占全国道路死亡人数的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不到1%的比例已经上升到2010年的10%。

2003年莫耀祖等[4]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2005年李文权等[5]对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2007年陈强等[6]利用信息熵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2008年常宇等[7]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进行分析,但以上学者的研究均未采用统计学中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方法。笔者在下文中将使用时间序列中的季节系数法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规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到较为科学并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1 交通事故季节变动的概念

在一年之内,由于季节的变动,会使某些社会经济现象(一定的时间序列)产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通常称之为季节变动[8]。交通事故的总量及死亡人数也会每年在一定时期内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减少,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接近消失,沿着一个固定的年内周期波动,这种事物及其数量表现在一年内各种时间单位(如季度、月份、星期、乃至一天24小时)上的不均衡分布,交通事故的年内起伏也可称之为交通事故季节性或交通事故的季节特征。基于一般的统计学和交通工程管理理论,交通事故季节性应属具有长期趋势的时间数列的年内变动,但我国高速公路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交通流量也不一样,所经区域的天气情况也有着南北差异。试图从整体上研究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季节变动规律对各地区的交管部门的实际预防和管控交通事故并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截取了京沪高速某段近五年来的交通事故数据来实证分析其季节变动规律。

2 交通事故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季节性应属具有长期趋势的时间数列的年内变动,因此本文采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来测定交通事故的季节变动程度和高峰低谷。其基本思路是先从时间数列中用移动平均法将长期趋势剔除掉,然后再应用“同期平均法”剔除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最后通过计算季节比率来测定季节变动的程度和高峰低谷[9]。其基本步骤主要有以下三步:

(1)对原时间序列求移动平均,以消除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保留长期趋势;

(2)将原序列y除以其对应的趋势方程值(或平滑值),分离出季节变动(含不规则变动),即:季节系数= TSCI/趋势方程值(TC或平滑值)=SI;

(3)将季度(或月度、星期、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季节指标加总,以由计算误差导致的值去除理论加总值,得到一个校正系数,并以该校正系数乘以季节性指标从而获得调整后季节性指标(S)。

下面以京沪高速(简称G2)某段2007-2011年五年来的交通事故总量的季度数据为例来实际测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季节性指标。见表1和表2。

3 交通事故季节变动规律的实证分析

从表1和表2可看出,京沪高速某段交通事故一季度的季节性指标为1.2192,其季节变动程度最明显,其他三个季度的季节性指标非常接近,该段的交通事故的高峰期在一季度,二、三、四三个季度基本持平,并无明显的低谷。季度的季节变动对于各地的交管部门而言显得较为宏观,对于实际预防和管控交通事故而言也显得难以把握。因此,笔者将交通事故季节变动规律的分析精确到月份、星期、年均日、24小时中。

3.1 月份及星期季节变动规律分析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月份季节变动规律受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同月份道路交通流情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在同一条高速公路的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月份季节变动规律也不完全相同。

从图2可以看出,京沪高速某段月度的季节变动程度明显,以1月、2月、10月为高点,3月和12月为低点。京沪高速某段交通事故的月度季节变动规律是:每年1月和2月是交通事故的高峰期,3月交通事故开始减少,至4月有一次小的上升,5月到9月又开始减少(没有太大的波动),至10月又开始回升到一次高峰,11月、12月再度减少,周而复始,每年如此,事故多发的月份为1月、2月、4月、10月。

从图3可以看出,京沪高速某段的星期的季节变动程度明显,以星期一、星期六为低点,星期三为高点。该段的星期季节变动规律是:星期一是交通事故的低谷,星期二稍微上升,至星期三达到事故的高峰期,星期四、星期五小幅回落,星期六降至低谷,星期天又再度回升。事故多发期为星期三。

3.2 年均日及24小时的季节变动规律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该段的年均日的季节变动程度也是明显的,以每个月的1号、3号、5号、11号、26号、28号为高点,每个月的2号、18号、20号、23号为低点。该段交通事故的年均日季节变动规律是:月初的波动幅度比较大。

受气候、环境、人们生活规律的影响,高速公路交通事故24小时中的分布也各不相同。交管部门一旦掌握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小时分布规律,就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10]。从图5可以看出:该段的交通事故的年均日24小时季节变动程度是非常明显的,每天的0:00-1:00、10:00-11:00、16:00-17:00是交通事故的高点,每天的2:00-3:00、20:00-21:00 是事故的低点。每天的凌晨1点左右、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是该段交通事故的高峰期。

4 交通事故季节性预测

季节变动预测的数学模型(以直线为例)为yt+k=(at+btk)θk,式中:yt+kt+k时的预测值,at,bt为方程系数,θk为季节性指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求预测模型系数。平滑指数α的取值范围一般是在0-1之间,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测算出的预测值与往年的实际值相比较,取平滑指数α=0.2时,其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最小,分别计算一次指数平滑值和二次指数平滑值,然后再分别计算趋势预测模型的系数(其中at=2*St(1)-St(2)bt=α1-α*(St(1)-St(2))),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预测模型为y20+k=(157.78-1.41k)θk,其中θk为校正季节性指标。由此可以计算出京沪高速某段下一年全年度的交通事故数。

5 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1)京沪高速公路某段交通事故季节变动程度明显,该段交通事故高峰期出现在一季度,1月、2月、4月、10月,每月的月初和月末以及每天的凌晨1点左右、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

(2)预测了该段交通事故在下一年度的事故起数。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R].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1

[2]韩凤春,曹金璇.沈大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及其安全设计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1998,10(2):44-51HAN Feng-chun,CAO Jin-xuan.Study on traffic accidentcharacteristics and safety system design of Shengda high-way[J].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1998,10(2):44-51

[3]蔡果.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趋势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2):11-16CAI Guo.Analysis on the trend of expressway traffic acci-dent in China[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1,11(2):11-16

[4]莫耀祖,邓海英,韩志刚.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及其综合治理[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66-68MO Yao-zu,DENG Hai-ying,HAN Zhi-gang.Present stateof domestic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nd its treatment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2003,23(4):66-68

[5]李文权,王晓文.江苏省交通事故时间分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0):136-139LI Wen-quan,WANG Xiao-wen.Tim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in Jiangsu province[J].Journal of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22(10):136-139

[6]陈强,王双维,等.基于信息熵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时间分布分析[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7,9(1):1-3CHEN Qiang,WANG Shuang-wei,et al.Analysis of timedistribution of expressway traffic accidents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J].Journal of Academy of Military Trans-portation,2007,9(1):1-3

[7]常宇,王长君.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155-158CHANG Yu,WANG Chang-jun.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freeway accidents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5):155-158

[8]谢景文.统计学原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01-202

[9]朱德林.扬州市区1980-2002年犯罪动态分析及预测[R].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2003

季节规律 第5篇

1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动物选择

选择采食正常、健康,胎次、体重接近[均为第3胎,体重( 700 ± 25) kg,产奶量13 ~ 18 kg],泌乳中后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5头,作为试验动物。试验分春夏秋冬4个阶段,分别于4月份、7月份、10月份和1月中旬进行,每个阶段试验期为12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5 d。

1. 2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试验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奶牛采用单头定位饲养,自由采食、饮水,采用移动式机器挤奶。 试验奶牛的其他管理按照牛场的日常管理进行。

1. 3样品采集

连续采样5 d,保证3 d有效采样。试验开始后, 收集每天每头牛的全部尿液,称重记录每天每头牛的尿产生量,混匀后现场测定p H值,同时分别采集2个样品,每个为500 m L。尿样中按每100 m L加入4. 5 mol / L硫酸2 m L和4滴甲苯,搅匀。 样品置于- 20 ℃冰箱保存,待测。

1. 4测定指标

尿样相关指标测定: 现场测定指标为每天每头牛的尿产生量,实验室分析测定指标、方法和标准号见表2。

1. 4数据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记录整理,以SAS统计软件中ANOVA过程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以平均数 ± SD表示。

2结果与分析

中国荷斯坦成乳牛不同季节产尿量及尿中主要污染污含量见表3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

由表3可见,成乳牛尿样各项测定指标的平均值范围及在4个季度中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 在产尿量方面,4个季度每头成乳牛每天产尿量平均值排列顺序为秋、春、夏、冬,且在冬和秋,冬和春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p H值方面,4个季度平均值排列顺序为春、冬、秋、夏,且在春和秋、春和夏、夏和秋、夏和冬、冬和秋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COD值方面,4个季度平均值排列顺序为冬、秋、夏、春,且在春和秋、春和冬、夏和秋、夏和冬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氨氮方面,4个季度平均值排列顺序为冬、秋、夏、春,且各个季度之间不存在差异显著; 在总氮方面,4个季度平均值排列顺序为冬、春、秋、夏,且在春、夏、秋、冬各个季度之间都存在差异显著( P < 0. 05 ) ; 在总磷方面,四季度平均值排列顺序为夏、 秋、冬、春,且在夏和春、夏和秋、夏和冬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铜和锌方面4个季度平均值铜、 锌含量排列顺序均为秋、冬、春、夏,且在秋和春、秋和夏、秋和冬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P < 0. 05) 。

3讨论

由于奶牛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所以有必要对奶牛养殖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的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知, 该牛场泌乳牛4个季度平均产尿量为每头牛每天18. 03 kg,根据人正常每日产尿量1. 50 kg计算,该数值是人的12倍,按照该场泌乳牛存栏数为1 000头计算该场每日产尿量可达18 030 kg。假如这些尿液都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壤或随污水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按照COD值四季度平均排放量为28 778. 76 mg /L计算,此千头牛场每天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COD值可达518. 809 kg。 国家饮用水标准中规定的五类水中COD含量须低于40 mg / L,由此可见如果直接将这些尿液随污水排出会对周边水质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人误食了被污染水体中的生物,可能会致癌、致畸形、致突变,另外若以受污染的江水进行灌溉,则植物、农作物也会受到影响,容易生长不良,而且人也不能取食这些作物。研究指出,反刍动物对日粮中蛋白成分的转化效率还不到20% ,多数未被利用的氮则排向环境, 造成很大的污染[3]。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在氮、磷方面按照四季度平均值分别为13 837. 35 mg /L和27. 302 5 mg / L计算,此千头牛场每天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氮、磷值可达249. 45 kg和0. 49 kg。磷元素被认为是限制大多数水生植物生长的物质[4],如若这些污染物未经处理就随尿液排放到周围土壤及河流中会造成土地板结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

季节因素对尿液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得知成乳牛尿液中氮含量为冬季最高,夏秋季最低,可能与冬季天气寒冷,牛饮水量少,产尿量明显下降有关,这一结果与王会群等[5]2010年研究结果相似; 磷的含量为夏季最高,春季最低,且差异显著( P < 0. 05) 。

锌作为必需微量元素主要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 但是奶牛对锌的吸收较低,代谢后的锌主要从粪便中排泄,少量从汗液、乳汁、脱落的毛发中排出。成乳牛尿液锌的含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差异显著( P < 0. 05) ,这可能是宁夏地区秋季转冷后排汗量减少, 从而增加了锌由尿液排出的量。

4结论

季节规律 第6篇

季冻区路基冻害问题一直是困扰东北地区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3]。目前路基温度场的研究领域大多集中于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4—6],对季节性冰冻地区道路路基温度场的研究相对较少[7,8],因此对季冻区路基冻胀融沉的规律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季冻区路基观测点气候条件

试验区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区段,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寒暖干湿分明。该地区年均气温4. 71 ℃,极端最高气温31. 4 ℃,极端最低气温- 32. 7 ℃; 年平均降水量493 mm,年平均日照达2 726 h,初冻时间为10 月下旬,解冻时间为次年4 月中旬,降雪期长达6 个月。每年春季多西南风,风速3 ~ 6 m/s,最大风速30 m/s。冬季多西北风,风速2 ~ 3 m/s。

观测工作从2013 年10 月份开始,现以2013 年10 月~ 2014 年6 月的观测数据为例进行季冻区高速公路路基冻结深度及冻胀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观测断面位于重冻区,处于低填路段,填方高度1. 6m。路面结构为二层沥青面层+ 半刚性基层: 17 mm密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 - 20 + 40 mm二灰稳定碎石基层,为东北地区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路基填料为低液限粘土掺6% 石灰,地基为淤泥质土且地下水位高,越冬期易发生冻胀融沉病害。

2 监测系统

试验区监测系统主要针对冻胀变形、冻结深度、不同地层温度以及相关气象等方面。温度检测系统是为观测大气温度对路基温度场的作用,温度传感器在路基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处埋设,埋设深度自地面向下0. 57 m,0. 8 m,1. 2 m,1. 6 m,1. 8 m,2. 2 m,3. 2 m共7 个,地面温度( 0 cm) 取日平均气温值。温度传感器测温精度为0. 1 ℃。变形监测系统是为监测路基土体的整体变形和分层变形,整体变形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分层变形则通过在不同深度处埋设冻胀计,对路基冻胀分层监测。埋设深度自地面向下0. 6 m,1 m,1. 5 m共埋设6 个。冻胀计量程为60 mm,精度为0. 01 mm。

监测仪器布设如图1 所示,路中线处路面下57cm,160 cm,320 cm处依次布置3 个温度传感器,其余温度传感器及冻胀计以路中线为轴呈轴对称分布。

3 观测结果分析

3. 1 路基温度场变化规律

观测数据如图2 所示为自2013 年10 月至2014年5 月一个越冬期的观测,绘制期间路基不同层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由图2 可得,试验区路基冻结过程自2013 年12月22 日起至2014 年3 月7 日至,为期75 d;融化过程自2014 年3 月26 日起至2014 年5 月3 日至,为期38d。整个冻融周期中,地温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呈余弦变化,但不同深度处的温度极值、相位均有显著差别[9]。观察试验期日平均气温变化可知,日平均气温最低为- 25. 4 ℃,出现于2014 年1 月12 日; 日平均气温最高为29 ℃,出现于2014 年5 月31 日; 其中11 月15 日至1 月16 日温度下降25. 3 ℃ ,下降速度较快; 1 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17. 52 ℃。观测0. 57m和0. 80 m深度处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2 月20 日和2 月25 日,为-2. 9 ℃和-2. 6 ℃。

由图3 可知,试验区不同深度处路基温度场与日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路基各深度处的温度变化呈“凸”型分布,随深度增加温度变化极差减小,其中距路面0. 57 m处温度变化极差为19. 7 ℃,0. 80 m处温度变化极差为12. 9 ℃ ,1. 6 m处温度变化极差为7. 5 ℃,3. 2 m处温度变化极差仅有0. 9℃ 。大气温度变化对路基温度场的变化作用降低,在热量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衰减。因此,在分析气温变化对公路设计的影响时,应将路基内一定深度范围内作为非稳态温度场进行考虑。

通过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曲线y = αx2+ βx +γ,其中x为日平均气温,y为路基不同深度处地温,α、β 和 γ 分别为回归系数。如表1 所示,可得出随深度增加,二者相关性逐渐减弱,地温变化相对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表2、表3 是根据图2 数据统计得出路基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各温度参数的变化规律。

路基冻结过程见表2,上路床受大气温度场作用效果明显,冻结历时28 d。此时气温稳定通过0℃ ,冻结深度持续向下发展,冻结层含水量随冻结封面向下推移而得到少量补给,主要为毛细水和薄膜水水分迁移,作用微弱。此阶段发生原位快速冻结,形成冰胚和冰芽。随后下路床开始冻结,上部降温速率为0. 7 ℃ /d,与下部降温速率相差较大。冻结发展至1 月末,大气温度已降至最低,期间下部发生较明显的水分迁移现象,冻结锋面持续向下推移,该厚度范围内路基土含水量有增大趋势。距路面深度1. 37 m处,接近最大冻结深度处,降温速率仅为0. 15℃ / d,历时33 d。该厚度范围内含水量随深度增加略有增大趋势,说明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水分不断从底部向上迁移。冻结末端只要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就会发生水分集聚现象[10]。

路基融化过程见表3,上路床融化自3 月26 日起,融化历时9 d,自上而下发生融化。由于该层路基土质较密且含冰量较低,受大气温度场作用效果明显,相比下部土层融化历时较短。融化过程中路基内温度梯度小于冻结过程,说明水分迁移驱动力主要由重力势提供,受温度梯度影响较弱。可以看出,下路床下部( 0. 6 ~ 0. 8 m) 融化历时短于上部,该厚度范围内路基融化吸热由上下相邻土层提供,热量双向传递至该土层,升温速率明显高于0. 87 ~1. 17 m及1. 37 ~ 1. 77 m层土体。说明1. 17 m深度处融化晚于下方,未融化的土层相当于隔水层,上部水分未能及时下渗,致使孔隙水压力增大。因此在春融阶段,路基行车动荷载的作用下常发生翻浆等道路病害。

3. 2 冻结深度与气温的关系

为得出冻结深度( Df) 与气温的关系,分别引入地表负积温( ∣ STS∣) 和日平均气温( TP) 作为气温变量。如图4 所示,可以看出Df先随STS的绝对值增加而递增,进入迅速发展期。于2014 年2 月21 日达到最大冻结深度140. 4 cm时,STS达- 1 215. 8 ℃ 。此阶段STS与路基Df呈线性相关。随后,由于下部土层深处的热量传递高于土层上部冷量传递,尽管STS仍持续增加,但下部路基已开始融化,最大冻结深度呈递减趋势。于3 月末路基温度维持0 ℃以上,路基进入稳定融化阶段,至5 月初路基上下融化层面重合,融化过程结束。

冻结深度( Df) 及越冬期日平均气温( TP) 关系曲线如图5 所示,可以看出: 进入冻结初期,上路床顶面0. 57 m处开始冻结,温度波动在- 3. 5 ℃ ~- 6. 5 ℃ 之间,水分由未冻结面向冻结面发生迁移,Df下移,并于2 月下旬Df达到极值。冻结期日平均气温( 绝对值) 和Df随时间变化过程中,均经历了逐渐提升,达最大值后又逐渐降低的过程[11]。日平均气温降低时段短于升温时段,约为升温时段的60% ; 而冻结深度变化相反。冻深持续发展90 d达最大值,相比日平均气温降温时段滞后约28 d。当冻结期日平均气温达最低气温时,冻深仅达最大冻深的73% ; 当日平均气温回升至0 ℃ 时,路基下层土体也仅融化9. 6% 。

由此可将路基冻结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迅速发展期,Df随时间增加而向下推移,持续约90 d,冻结速率达15. 6 mm/d; 第Ⅱ阶段平稳发展期,Df随时间增加基本保持不变,持续约14 d; 第Ⅲ阶段不稳定融化期,Df随时间增加有上移趋势,改变幅度较小,持续约5 d; 第Ⅳ阶段稳定融化期,Df随时间增加持续上移,持续约30 d。

3. 3 冻胀变形与冻结深度的关系

对路面进行整体冻胀变形监测以及分层冻胀监测,分别用DZ,DZ60,DZ100,DZ150表示,统计数据如图6所示。距路面60 cm处于11 月26 日起发生冻胀变形,当地表负积温∣ STS∣达159. 7 ℃ 时冻胀量增加至最大值0. 91 mm处,历时约29 d,随后在冻结期冻胀量保持水平。距路面100 cm处冻胀量( DZ100) ,当∣ STS∣介于0 ~ 444. 1 ℃ 时,DZ100呈线性递增趋势,冻胀变形量达4. 46 mm; 当∣ STS∣介于444. 1 ~630. 8 ℃时,DZ100呈水平趋势; 当∣ STS∣介于630. 8 ~ 1476. 9 ℃ 时,DZ100再次呈现线性递增趋势,于3 月9 日达最大冻胀量7. 87 mm。距路面150 cm处冻胀量( DZ150) ,当∣ STS∣介于0 ~ 138. 1℃ 时,DZ150始终为0,历时27 d; 随后,DZ150线性递增至6. 31 mm达最大值。

其中,DZ100位于下路床上部,冻胀量为7. 87 mm,高于其他深度,再次证明该层土体出现较明显的水分迁移,形成聚冰层。DZ150位于最大冻深附近,冻胀量为6. 31 mm,证明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水分可实现补充,冻结边缘亦会形成聚冰层。总冻胀量DZ和DZ100随STS的变化规律可进行线性拟合,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DZ= 0. 010STS+ 0. 642 和DZ100=0. 005STS+ 0. 736,二者Sig均小于0. 01,表明差异极显著,拟合结果较好。而DZ60和DZ150深度处的路基冻胀变形与地表负积温的变化关系较难以线性回归拟合。

由图6,图7 所示,总冻胀量DZ和冻结深度Df均与地表负积温有较强相关性。绘制总冻胀量随冻结深度的变化曲线如图8 所示,可以看出DZ随Df变化呈递增关系,建立DZ与Df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二者拟合结果较好。可通过监测冻结深度的变化得到路基冻胀变形量,减少路基变形监测工作量,一定程度上降低野外作业难度和监测成本。

4 结论

通过对2013 ~ 2014 年越冬期季节性冰冻地区公路路基地温与变形观测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 1) 试验区不同深度处温度场与日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深度增加,地温与气温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地温变化相对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 2) 试验区路基冻融过程中,聚冰层出现于下路床上部和冻结末端,水分集聚现象明显; 融化过程中水分迁移驱动力主要由重力势提供,受温度梯度影响较弱。根据路基冻结深度变化规律,可将冻结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 3) 观测试验区路基冻胀量,下路床上部DZ100冻胀变形最大,冻结深度末端DZ150冻胀变形次之,DZ60冻胀变形最小,说明DZ100、DZ150两处均形成聚冰层,冻胀变形量与土质及水分迁移量有关。

( 4) 总冻胀量DZ和冻结深度Df分别与地表负积温∣ STS∣呈显著正相关。拟合结果表明,二者Sig均小于0. 01,表明差异极显著,拟合结果较好。同时建立总冻胀量随冻结深度的变化关系,二者呈线性回归,可通过监测冻结深度的变化得到冻胀变形量,降低监测成本及实测难度。

摘要:为准确掌握路基结构温度场的分布特点和冻胀融沉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季节性冰冻地区典型道路结构路基温度场和变形量的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温度场分布与冻胀融沉变形量,以及冻结深度三者的规律研究。研究显示:路基温度场分布特性以年为周期呈余弦规律变化,不同深度路基温度变化存在滞后性;根据路基冻结深度变化规律,可将冻结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基于观测数据,冻胀量和冻结深度分别与地表负积温呈显著正相关,可通过监测冻结深度的变化得到冻胀变形量,降低监测成本及实测难度。

关键词: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温度场,冻胀融沉变形,冻结深度,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郑秀清,樊贵盛,邢述彦.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15—125Zheng Xiuqing,Fan Guisheng,Xing Shuyan.Water move-ment in seasonal unsaturated frozen soil.Beijing:Geological Press,2002:115 —125

[2] 徐学祖,王家澄,张立新.冻土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 —12Xu Xuezu,Wang Jiacheng,Zhang Lixin.Physics of frozen soil.Beijing:Science Press,2001:9—12

[3] 张喜发,辛德刚,张冬青,等.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土中的水分迁移变化.冰川冻土,2004;26(4):454—460Zhang Xifa,Xin De Gang,Zhang Dongqing,et al.Water migra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subgrade soils of expressway in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regions.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4;26(4):454—460

[4] 毛雪松.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水热力场耦合效应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4Mao Xuesong.Study on coupling model of the moisture—heat—stress fields in the permafrost subgrade.Xi'an:Chang'an University,2004

[5] 丑亚玲,盛煜,韦振明.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温度及变形差异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9):1896—1903Chou Yaling,Sheng Yu,Wei Zhenming.Temperature and deform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highway embankment on permafrost.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9):1896—1903

[6] 汪双杰,陈建兵.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路基温度场公路空间效应的非线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8;30(10):1544—1549Wang Shuangjie,Chen Jianbing.Nonlinear analysis for dimensional effects of temperature field of highway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8;30(10):1544—1549

[7] 侯芸,田波,邴文山.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内温度场、湿度场耦合计算.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3):296—301Hou Yun,Tian Bo,Bing Wenshan.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upling field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subgrade in frost zone.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2002;30(3):296—301

[8] 宋存牛.沙漠地区路基路面温度场暨路面工作环境温度指标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6Song Cunniu.Research on temperature field of embankment and pavement and temperature in index of pavement working Environment.Xi'an:Chang'an University,2006

[9] 张聪颖.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冻结深度试验研究.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4;58(11):32—35Zhang Congying.Study on frozen depth test of subgrade in seasonal frozen soil area.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14;58(11):32—35

[10] 王书娟,陈志国,秦绪喜,等.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冻融过程实时监测分析.路基工程,2015;(1):39—42Wang Shujuan,Chen Zhiguo,Qin Xuxi,et al.Analysis on real-time monitoring for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 of highway subgrade in seasonal frozen soil area.Subgrade Engineering,2015;(1):39—42

季节规律 第7篇

关键词:泌乳牛,产奶量,乳成分,季节,变化规律

研究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对乳制品企业合理安排原奶组织管理、定价体系的制定、生产经营以及奶牛养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均有重要意义。

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受品种、营养、环境和生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吴红岳[1]对青海地区荷斯坦奶牛不同产犊季节和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青海地区产犊季节影响不显著, 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极显著。而在西安, 张慧林和刘小林[2]通过研究发现, 不同的产犊月份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也不同, 其中冬季和早春差异极其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王建平[3]等人对上海地区季节变化对产奶量的影响做过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12、1、2月份的产奶量最高。包头地区生产实践表明, 春夏季产奶量高、秋冬季产奶量较低是该地区普遍现象。由此可以说明, 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本文搜集整理了包头某千头奶牛场近六年产奶量和乳成分的数据, 研究了该地区产奶量和主要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搜集和整理

数据由内蒙古包头市开元乳业提供。其中月平均产奶量、月平均乳蛋白 (%) 、平均乳脂肪 (%) 、平均乳糖 (%) 计算方法如下:

月平均产奶量=月销售奶量总和/月挤奶牛饲养日头数总和。

月平均乳蛋白 (%) 、平均乳脂肪 (%) 、平均乳糖 (%) :先根据每天不同批次的奶量和乳成分计算一天的乳成分 (乳成分总量/总奶量) , 然后把每天乳成分的数学平均值即为月平均乳成分。

1.2 生产管理基本情况

泌乳牛日粮以羊草和玉米青贮为主要粗饲料, 从2009年1月开始新产和高产牛群每日每头饲用2kg的苜蓿替代羊草。营养管理、日粮配方和精饲料配方由专门的营养师根据粗饲料和副产品使用情况变化, 针对性地调整精料和日粮配方来减少营养供给上的波动。

1.3 统计处理

数据用Windos07版的Excel数据软件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如表1所示, 月平均产奶量每年春季上升, 尤其是3~5月份上升迅速, 且差异显著 (P<0.05) ;夏季最高, 高峰一般在6月或7月产生;秋季开始下降, 一般8月、末9月初开始快速下降, 至10月下旬或11月初达到最低, 各月差异显著 (P<0.05) ;冬季最低, 进入11月后产奶量停止下降, 稳定在最低水平。

注: (1) 由于2010年2月和3月饲养日头数缺失, 平均产奶量数据不能准确计算, 放弃采用。 (2) 同列或同行同一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相邻字母间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隔字母间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下同。

2.2 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1) 乳脂率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如表2所示, 各年月平均乳脂率的变化比较一致, 表现出2月份开始下降, 至5月或6月达到最低后维持到7月末, 其中5~8月间月平均乳脂率差异不显著;8月下旬或9月上旬开始迅速上升 (8月和9月平均乳脂率差异显著) , 至10月份达到峰值后维持高的水平至1月份。

(2) 乳蛋白质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如表3所示, 各年月平均乳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与乳脂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即表现出2月份开始下降 (1~5月隔月差异显著) , 至5月或6月达到最低后维持到7月份 (5~8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 。8月开始上升, 8月末或9月初开始迅速上升, 至10月份达到最高后维持高的水平至1月份 (10月份至次年2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 。

(3) 乳糖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如表4所示, 乳糖月平均值变化规律与产奶量变化规律类似。每年春季上升, 尤其是3~5月份上升至最高, 然后在高的水平维持到8月份。8月末、9月初开始快速下降, 到10月或11月达到最低, 然后微弱上升或维持低水平至到2月份。

3 讨论

3.1 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

季节变换对奶牛产奶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每年4、5、6、7、8月份产奶量较高, 10、11、12、1、2月份产量较低, 3份和9月份产奶量居中, 是上升和下降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变化规律与熊本海等[4]研究的天津地区、孙晓萍等[5]研究的甘肃地区、Heck等研究的北欧地区及Quist等研究涉及的北美地区的结果有更多的相似性。这种结果与王建平等对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多的不同点, 甚至相反。

3.2 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

6年间乳蛋白质、乳脂肪和乳糖含量月平均值波动范围分别在2.98%~3.38%、3.43%~4.22%和4.40%~4.91%, 各项成分均在国家生鲜奶收购标准范围内。

本研究显示, 产奶量和乳糖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而乳蛋白质和乳脂肪与其正相反。即进入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乳蛋白和乳脂率渐渐下降 (1~5月隔月差异显著) , 夏季达低谷区域;进入秋季气温下降的同时气候变化剧烈, 乳蛋白和乳脂率急速上升 (8~9月间差异显著) , 到冬季乳蛋白和乳脂率均在最高区域维持平稳状态。

4结论

包头地区产奶量和乳成分有很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区性特点, 尤其是乳蛋白质和乳脂肪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参考文献

[1]吴红岳, 徐庆林, 丁猛.产犊季节、胎次对荷斯坦牛产奶量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03, (5) :38-39.

[2]张慧林, 刘小林, 朱建华等.产犊月份对荷斯坦牛产奶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 (3) :17-21.

[3]王建平, 王加启, 卜登攀等.上海地区季节变化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 2008, 35 (8) :70-73.

[4]熊本海, 马毅, 庞之洪等.天津市中国和斯坦奶牛乳成分变化规律及模型[J].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23) :4891-4897.

季节规律 第8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3~5岁中国美利奴羊,由新疆农九师165团提供。

1.2 试剂

雌二醇(E2)、孕激素(P4)、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均购自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仪器及设备

酶联免疫检测仪、SynergeyTM Biotek多功能酶标仪,均由基因有限公司生产;超净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生产。

2 方法

2011年4月份在新疆农九师165团随机选择60只健康母羊,常规饲喂。将60只羊随机分成 2组:试验组选择20只羊,每只羊在第1天和第9天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各1 mL;对照组为剩下的40只羊,不作处理。

2.1 发情判定

中国美利奴母羊发情特征不明显,因此选择成年种公羊试情,并结合观察外阴部变化。母羊发情时常鸣叫,举尾,拱背,频频排尿,食欲减退,愿意接受公羊爬跨与交配,交配时静止不动。外阴部充血、肿胀,同时可以观察到黏液分泌,发情盛期黏液分泌量增加,稀薄透明。

2.2 血液采集

每天8:00—9:00采集不抗凝血1次,每次 5 mL,共17 d。析出血清后,转移至1.5 mL离心管中,-20 ℃冰箱保存,待测。

2.3 激素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E2、P4、FSH、LH的含量。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和Excel等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统计E2、P4、FSH、LH在血清中的平均水平,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非繁殖季节不同绵羊的发情症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非繁殖季节,注射激素后发情羊为13只,激素处理发情比率为65%。但是经过激素处理的20只羊中,也存在3只不发情羊和4只发情症状不明显羊;而对照组中除了不发情的26只羊,也出现了10只发情症状不明显羊和4只发情羊。桑润滋等采用氯前列烯醇对河北细毛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同期发情率达到92.90%;侯引续等采用氯前列烯醇二次注射法对绵羊进行同期处理,诱导率为80%。

3.2 非繁殖季节中国美利奴羊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发情症状的E2含量变化(结果见表2)

注:同行同项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可知:在第3,9,15天试验组发情羊、发情不明显羊的E2含量与不发情羊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3天对照组发情羊、发情不明显羊E2含量与不发情羊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6天对照组发情羊E2含量与发情不明显羊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于试验组发情羊来说,E2含量从第3天开始上升,第12天达到峰值,而此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发情不明显羊与试验组发情羊的变化水平相似。

3.3 非繁殖季节中国美利奴羊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发情症状的P4含量变化(结果见表3)

注:同行同项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3可知:1~15 d试验组发情羊P4含量从(26.54±0.16)ng/mL先下降到最低点(25.52±0.61)ng/mL,再上升到最高点(25.78±1.67)ng/mL,符合绵羊P4含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照组中发情不明显羊变化规律与试验组发情羊相似,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羊与不发情羊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情羊的峰值略低于不发情羊。

3.4 非繁殖季节中国美利奴羊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发情症状的FSH含量变化(结果见表4)

注:同行同项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4可知: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发情羊和发情不明显羊的FSH含量先后在发情周期的第3,9,15天出现2~3个明显波峰,但除第3天外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发情羊的FSH含量高于不发情羊。

3.5 非繁殖季节中国美利奴羊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发情症状的LH含量变化(结果见表5)

注:同行同项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5可知: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发情羊与发情不明显羊LH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羊和不发情羊LH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

4 讨论

丁红等[2]就非繁殖季节细毛羊外周血E2含量的分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羊在注射孕马血清前后,E2含量从33.50 ng/mL升高到58.79 ng/mL。而本试验中,中国美利奴羊在非繁殖季节经过激素诱导发情后,E2的平均含量从诱导前的58.04 ng/mL 增加到90.39 ng/mL,与报道的E2含量变化相似。说明激素诱导发情后,E2含量上升,是体内激素变化的一个明显特点。

侯衍猛等[3]、葛仕豪等[4]认为,在注射激素前后P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本试验中注射后与注射前相比偏低,但是在较高范围内波动,说明在非繁殖季节P4含量较高,是维持绵羊乏情的重要因素,降低P4含量可能会促进发情,进而使绵羊常年发情。

赵有璋[5]认为,雌激素的分泌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抑制FSH的分泌,刺激LH的释放,引起卵泡进一步成熟、破裂、排放。同时在LH和催乳素的作用下,加上P4的大量分泌,进一步抑制FSH分泌,从而使卵巢中的卵泡不再发育,进而抑制发情。由表4、表5可知:第12天LH分泌量达到峰值,而FSH分泌量处于波谷,这与赵有璋的说法一致;但是在此时LH却处在波峰,可能是氯前列烯醇对FSH的分泌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这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5 结论

试验通过对试验组、对照组羊群的观察,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发情羊、发情不明显羊、不发情羊。而测定后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发情羊和发情不明显羊的激素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公羊在非繁殖季节的试情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而在公羊试情时已经确认的不发情羊中(包含发情不明显羊、发情羊),个别的羊也出现了发情症状,但是公羊对其并没有性欲;还有的公羊主动接近一些母羊,母羊鸣叫,举尾,拱背,频频排尿,但是母羊本身不分泌黏液,公羊也不爬跨。一般看来,这部分绵羊肯定是不发情,但有几只羊却发情了,处于非繁殖季节,试情公羊本身性欲也不是很好,因此借助激素这个内部因子来反映绵羊的发情表现就显得尤为必要。

公羊试情能反映母羊是否发情,但并不能很清晰地划分发情不明显羊和不发情羊。发情现象不是1种或2种激素决定的,还有其他多种激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公羊效应、饲喂条件、环境、光照等,因而通过激素表达量的变化鉴定发情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李青旺,张岳,李震钟.关中奶山羊公羊血浆睾酮、17β雌二醇、孕酮和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性欲和精液品质的关系[J].畜牧兽医学报,1988,19(4):224-230.

[2]丁红,郭志勤,陈静波.乏情期细毛羊孕激素加孕马血清处理后外周血液雌二醇、促黄体素及孕酮含量变化[J].新疆农业科学,1986(3):41-42.

[3]侯衍猛,曹洪防,徐云华,等.莱芜黑山羊发情周期中FSH、LH、E2和P的分泌规律[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3):340-343.

[4]葛仕豪,高立坤,侯衍猛,等.济宁青山羊发情周期内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6):1348-135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季节规律】相关文章:

季节教育05-17

季节调整05-24

季节分布06-11

恋爱的季节05-22

季节变化特征05-27

发病季节论文06-11

毕业季节范文05-17

季节工管理05-15

反季节植物06-18

反季节养殖06-28

上一篇:新型国家间关系论文下一篇:民法总则编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