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空巢老人范文

2024-06-29

城镇空巢老人范文(精选7篇)

城镇空巢老人 第1篇

听夜班交班, 35床, 朱均美, 没有交押金, 脑子里闪过那张陌生又熟悉的面孔, 应该是前几天刚出院的那个老人吧, 又来了, 说他又来了, 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 眼睛视力只有光感了, 不顾彭主任的再三挽留执意要走, 所以说他又来了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老人患的是右眼化脓性角膜炎并前房积脓, 由于耽误了治疗, 现在, 老人的右眼满眼都是脓性分泌物, 视力基本为零。如果再拖延下去的话, 他的右眼将会和他的左眼相同的命运。也就是说, 他将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之中, 与光明绝缘。

老人很孤独很无助, 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我们科室给我留下的最初的印象。天那么热, 可他还穿那么厚, 唯一的行李就是手中那根细长的木棍。才68岁, 和细长的木棍站在一起, 很容易让人想起风烛残年这个词。每次走到他的病床前, 都会在心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第一天。有些急切的走进病房, 老人呆坐在病床上, 不知在想什么?到了进餐的时间, 问他吃了没有, 只是摇头, 问为什么没有家属陪同, 什么都不肯说, 还是摇头, 为他叫了外卖, 也许是真的饿了, 看他吃得那么香。不忍心催费, 只是小心翼翼的问他带钱了没。老人抖抖索索的从身上摸出一个发黄的塑料袋给我, 打开一层一层的包裹, 只有一张一百的和几十元零钱, 于心不忍, 把钱包好后还给了他并叫他放好千万别弄丢了。把情况反映给了护士长, 主任和护士长当即号召全科室同事为老人捐款, 并让他安下心来, 接受治疗, 什么都不用管, 什么也别担心。听了真为老人感到高兴。

第二天。可能是由于长期一个人生活, 缺少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老人话很少, 我们无论为他做什么, 他都默不作声, 只是露出诚惶诚恐的表情。在问一句答一句之后, 我们了解了老人的家庭状况, 原来, 他的老伴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除了儿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亲人, 老伴去世时儿子才三岁, 是他独自一个人把儿子抚养成人, 如今儿子快三十岁了还没成家, 在外面打工, 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左眼在前几年因受伤行了眼球摘除, 以前眼睛没病的时候, 就靠编篾条卖些钱过日子, 现在眼睛看不见了, 就只有靠政府每月补贴的一百多元钱维持生活, 家里的两亩田租给了别人, 每年四百块, 这就是老人全年的收入。听了胸口有些发紧。我问老人, 难道儿子就不管你吗?你生病了儿子知道吗?老人只回答, 不想给儿子添麻烦, 哎,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哟。

第三天。老人眼睛里的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 能看到我们模糊的轮廓, 老人剃了胡须, 穿着我们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衣服, 规规矩矩的坐在床边, 和刚来时判若两人, 精神了许多。老人说只要能看到一丈远, 他就心满意足了。

第四天。居然能从我们的声音里分辨出谁是谁, 老人从身上掏出一个小小的电话号码本, 要我们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等他出院后, 要给我们写感谢信。听了眼睛有些湿润。其实, 我们所做的并不多, 有些只是举手之劳, 也没有多神圣和高尚, 这只是人性中的善良和爱的本能, 不求回报。

第五天。老人又恳求彭主任和邓医生给他做手术治疗, 以为, 只有做了手术眼睛才会好得快一些, 在不厌其烦的解释后, 明白了但脸上的忧郁加重了。我们知道, 他是怕住的时间久了, 就会欠得更多。护士长温柔的话语让他打消了顾虑。他说在这里什么都比在家好,

第六天。刚进病房, 他就高兴的对我们说能看见一丈远了, 这是第一次看见他笑。

第七天。可能是扛了太久的烟瘾, 老人居然躲在阳台外面抽叶子烟, 严肃的批评了他, 看他一脸委屈的样, 心里居然有了那种亲情的感觉。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在我们精心治疗和照顾下, 老人的眼睛一天天好转, 眼里的积脓已完全吸收, 只是视力已经无法恢复到正常, 早上查房, 听彭主任说可以出院了的时候, 我们以为他会很高兴, 可他的脸色却顿时黯淡了下来。知道他心里的想法, 却又爱莫能助。总有离开的那一天。

城镇空巢老人 第2篇

摘要:现如今,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人口比重也不断加大,中国的城镇养老模式却一直没有完善,机构养老也是当下老人较排斥的一种方式,社区的养老服务也不尽人意。城镇空巢老人一度为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部分老人却面临着晚年养老模式不知如何选择。妥善安排他们的晚年生活,使其拥有自己理想的养老模式,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从诸暨市城镇空巢老人的养老的现状,分析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 养老模式 城镇 诸暨

一、前言

空巢老人指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空巢家庭是一个有独特需要的群体,是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空巢家庭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1】

。在当今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空巢家庭呈迅猛增长的趋势,如果空巢家庭的老人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生活,而社会其他成员也不了解这些老人们的心理,无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必然会引发家庭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自我养老是靠自我的能力和退休金养活自己。机构养老是指由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服务的养老方式。

本次调研采取了发放问卷,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160份问卷,收回152份问卷,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为152份,有效率为100%。调研对象为60岁(含)以上的老年人。调研时间为2012年7月9日下午,调研地点为诸暨市。

(一)、空巢老人的状况

造成“空巢”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而这些空巢老人希望子女生活的更美满,大多是支持的。

我们针对问卷中一些问题来进行分析: 6.您的主要经济来源(多选)

[1]子女供给 [2]退休金 [3]劳动收入 [4]保险救济 [5]其他_____________

图6-1 经济来源

从图6-1可以发现,59.87%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是退休金,24.34%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是子女供养,只有15.13%的老年人靠的是自己的劳动收入。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子女、退休金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经济能力非常微弱。15.您平时空闲时主要从事的活动是(多选)

[1]读书看报 [2]看电视电影 [3]做家务 [4]打牌跳舞 [5]锻炼身体

[6]照顾孙辈 [7]其他_____

图15-1 空闲从事的活动

从图15-1可以发现,62.5%的老年人在平时空闲时从事的活动是锻炼身体,42.11%老年人在平时空闲时从事的活动是读书看报,27.63%的老年人在平时空闲时从事的活动是看电视电影,还有19.74%的老年人在平时空闲时从事的活动是照顾孙辈。

空巢老人中有绝大部分的仍从事劳动生产或照顾孙辈,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他们觉得虽然年纪但是还是希望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既为自己找到一些寄托,也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13.您现在拥有什么类型的保险(多选)

[1]社会养老保险 [2]社会医疗保险 [3]财产保险 [4]人身保险 [5]其他

图13-1 保险类型

从图13-1可以发现,60.53%的老年人拥有社会医疗保险,53.29%的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保险,在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上却少之又少。从中可以发现,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险服务体系非常不完善。

(二)、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

对问卷中一些问题来进行分析: 8.您现在的婚姻状况

[1]与配偶同住 [2]与配偶分居 [3]丧偶独居 [4]离婚独居 [5]未婚

图8-1 婚姻状况

从图8-1可以看出:86.18%的老年人现在的婚姻状况是与配偶同住,11.84%的老年人现在的婚姻状况是丧偶独居,可以发现诸暨市的老年人当前的婚姻状况较为良好,但是仍然有部分丧偶独居,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丧偶独居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就会越发孤独,在精神上越发需要社会大众的关注。

9.您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吗? [1]愿意 [2]无所谓 [3]不愿意

图9-1 愿意度

从图9-1可以看出诸暨市老年人有59.21%的希望与子女同住,16.45%的老年人表示无所谓,因为子女就住在附近,可经常探望。但是还有24.34%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他们表示与青年人的想法有代沟,无法沟通,住在一起容易发生争吵,家庭容易不和谐。

10.您愿意选择以下那种养老方式(多选)

[1]自我养老 [2]子女供养 [3]居家养老 [4]机构养老 [5]其他_______

图10-1 养老方式

从图10-1可以看出:65.13%的老年人愿意选择自我养老,24.34%的老年人愿意子女供养,9.21%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养老,只有5.92%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从中可以发现,诸暨市空巢老人喜欢选择自我养老,自我养老意识强,但是也不缺乏选择家庭养老的,只有少数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

据调查,诸暨市大多数空巢老人在退休前都有自己的职业,基本经济来源是退休金和子女供给,在配偶尚在人间,自己还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时,诸暨市老人大多愿意自我养老,但是随着老人的年龄增大,配偶过世后,他们需要的经济供养、情感慰藉、健康医护、生活照料等方面就会出现缺乏,导致空巢家庭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即“空巢家庭综合症”【3】。空巢老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空巢老人比一般老人更具有孤独感,严重者会有心情抑郁、惆怅、孤寂。

诸暨市城镇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以子女供养和居家养老的家庭养老为主,自我养老为辅,绝大多数空巢老人反感甚至抵抗机构养老。从本次调研中可以发现,诸暨市城镇空巢老人长期得不到照顾,照顾体系不完善,社会养老的公共设施及相关的社区服务仍然滞后于老龄化速度。基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老龄化群体庞大这一基本大环境下,不管是诸暨市还是中国其他市,都应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多种养老模式。首先,以子女供养和居家养老为主的家庭养老是最先的选择。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是我国养老的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庭

养老的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家庭养老具有的优点:其一,成本低;其二,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感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所以家庭养老还是我们现今应该选择的养老模式。

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人抵抗机构养老,实则,机构养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减轻了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了因老人带来的各种家庭矛盾,对老人来说也建立了另外一种社会交流的网络,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而机构养老所提供的各种居住方式,更加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提供了全面专业的照顾,老人可以在机构养老中尽情享受生活,一方面,可以不用从事繁重的家务和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另外一方面,老人可以加强自己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看报纸做运动,提升生活质量。

三、建议

如何完善养老机制,使曾经为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最重要的是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要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保障城镇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2、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的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是做好居家养老工作的首要条件。从现状看,部分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差,设施不完善,根本满足不了老年人养老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福利设施,完善设备,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加速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如:文化活动室、老年食堂、健身场所等,优化社区养老环境,支持居家养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增加报刊、杂志等阅读资料和必要的健身器材,为老人提供一定的场所。社区要建立“空巢老人”家庭档案,大力倡导和组织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各项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3、建立以基层组织管理服务为主,自愿者队伍服务为辅,社会力量兴办为补充的养老模式。目前有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无法享受低息、无息贷款,甚至商业贷款,自我发展的经费全靠自筹,发展能力有限。这样,造成个人举办养老机构风险增大,限制了社会资源流入养老服务业。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各种形式参与养老服务。

4、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党要加强“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子女所在单位和组织要严肃批评教育。必要时可以帮助老人采取法律手段解决,为“空

巢老人”养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宣传、广电、新闻媒体等部门要加大对不履行赡养义务,不孝敬老人的行为曝光力度,让全社会都来谴责这种不孝行为,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城镇空巢老人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空巢老人 雷锋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6-02

一、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大学生实践教育

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分团委于2011年4月发起了关爱空巢活动。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一种模式,既能使在校的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用感情弥补亲情。关爱、帮助空巢老人。1.开展“心手相牵,相伴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在全院广泛宣传动员,层层选拔,确定了以学生党员为主要对象的志愿服务队。由院系书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通过面与面的交流,空巢老人向志愿者们敞开心扉,倾诉心理烦恼,甚至个人秘密。在此基础上,组织志愿者帮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进一步增进感情。2.带上一些医疗器材和药品,帮助老人们做一些简单的检查。点燃了空巢老人的心让他们感到社会有爱。3.深化关爱方式,把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纳入大学生实践教育课程。两年来,共有百余名志愿者通过周末去周边敬老院及暑假三下乡等形式先后到340多名空巢老人家里走访500余次。

二、关爱空巢老人取得效果

1.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感恩与回报。关爱活动不只是单向的爱心传递,也是大学生在互动中受启迪、受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学到了在校园、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实践的便利条件,利用人对弱者的同情心理,引导大学生走近空巢老人,继而主动接受教育,将教育环境由传统的教室,走向了社会,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使学生接受,使其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2.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指出,尽忠尽职、报效国家,是孝的重要内容,更是孝的升华。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由对空巢老人的关爱责任延伸到对社会、对他人、对事业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使其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服务社会,勇于承担责任,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3.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老人的晚年幸福不容社会忽视,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机构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关爱空巢老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同他们聊聊天,一起度过传统节日等等,对空巢老人心灵上给予慰藉,填补他们孤独的心灵,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依旧能够体会到天伦之乐。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使空巢老人得到幸福的养老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地方政府机构的负担,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的实效作用

1.接触社会,增强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比较安宁和谐的环境中。接受多种信息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使得他们对于自觉抵触多种错误思想的渗透缺乏斗争的思想准备,同时又缺乏对经验形成过程的体验,极易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2.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在蔓延。个别学生道德修养不高,知识脱节,诚信淡化。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了解到现实的艰巨性。同学们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处理问题,看待社会,改变了对社会过高的期待。在广泛接触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在思想、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适应人际关系方面的锻炼。3.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是现代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素质。但时下高校学生中不乏孤芳自赏者,意识不到他人的存在,追求自我实现。不但不懂与他人合作,而且还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没有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是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爱空巢老人过程中,大学生亲身体验了团队的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逐步树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

总之,纵观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在大学生中加强孝道教育,弘扬传统孝道,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孝道的提升,也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空巢老人就医札记 第4篇

季节入秋, 节日接踵而至。转眼间, 中秋团圆佳节过去了, 国庆来了, 而一直以来深为民间所看重的重阳节, 俗称“老人节”亦已近在咫尺。在这节日的间隙里, 我想站在医院这个窗口的位置写写我们的空巢老人, 写写他们的尴尬与无奈, 写写他们的艰难与孤寂。

(一) 牵手来医院的老人

中秋节前大约一周, 那一天, 气候还是闷热。上午九点不到, 从门诊大厅的大门外走进一对牵着手踽踽而行的老年夫妇。

这一对老人年纪大概在八十岁左右, 老太太头顶雪花白, 一张满月般的脸胖是胖, 却极不协调, 而且缺少了一股生气。她身穿一件暗红碎花的短袖衫, 薄薄的化纤衣服随着她身子的前移飘忽着;她的一只眼睛半睁半闭, 另一只眼睛转动迟缓;她的一只手拄着拐杖, 另一只手被老汉牵着。尽管双手有了双保险的支撑, 走路还是歪歪斜斜且后仰的。

而老汉比起老太来要明显消瘦矮小, 整个体型也就老太的三分之二罢了。他穿着一件白色的旧衬衣, 衬衣的衣领如同他的年龄一样泛着老旧的不堪。他的背部隆起呈弓型, 头上除了稀疏的白发外剩下的就是褐色的光秃秃的头皮, 满脸的皮肤皱成层叠的沟壑, 如同晒干的橘皮, 伸出的一只手臂青筋暴露如同干枯的老树枝, 而两条细细的腿在黑色旧裤的遮盖下, 在膝盖的位置撑出窝窝头样的骨突。

弓着身子的老汉除了牵着老伴的一只手臂在做着竭尽全力的努力外, 整个身子如同拉纤, 他的另一只手上拿着一只啡色的旧布包。

在底楼大厅办妥了一应就医手续后, 一对老人牵着手慢慢地走上了底楼通往二楼的扶手电梯。老汉在前, 老太在后, 踏上了电梯后, 他们又并排站了。

电梯在上行, 大概是不经意间, 也可能本就没有站稳, 老太太的脚或者是拐杖踩到了踏板交接的线缝, 趔趄了一下, 晃了, 重心失衡, “噗通”跌了, 仰天往后倒下!顷刻间, 老汉拼尽全力地想扶, 不料本就牵着手的他也向后倒去。

电梯还在上升, 两位老人在挣扎, 脚在上, 头在下。见此情景有人大声疾呼, 随即引发一片惊慌的呼叫。几乎与此同时, 有员工箭步冲了过来, 电梯被紧急制动。

随即几个好心人大步跨上停止运动的电梯里扶起老人。

这对老人的情景有点特别, 虽然摔倒的样子很是苍凉, 呈倒卧状, 但一对白头相依相靠, 而最让人唏嘘感叹的是, 自始至终两个人一直拉着手, 相互死死抓着。

老太太显然是被刚才的突变吓到了, 被人扶起的时候, 口唇还是哆嗦的, 不断地大口大口喘着气, 双腿颤抖着, 一只手按着胸口, 不说话。

而和她一样倒在电梯里的老汉被人扶起的第一时间是把老太慌乱中掉了的那根木拐杖捡起, 然后放到了老伴的手中, 然后絮絮地安慰老伴, “不要紧, 不怕, 都过去了。”随后, 两个人刚刚分离了的手又一次拉到了一起。

惊魂甫定, 有人问, 你们就两个人来医院?回答, 嗯, 嗯嗯。又问, 有孩子吗?看到老人点头, 又问怎么不陪了来呢?回答, 孩子都忙, 又不在一起住, 省得惊动了他们。

简短的对话后, 老汉拉着老伴开始在停滞了的电梯里一步步往上登高, 有人上前去想帮一把, 老汉谢绝了。他说现在电梯不开不要紧了, 我们习惯了, 再说电梯窄小, 还是我拉着老太婆走平稳。于是, 几个人形成了自然的护卫圈候在电梯里看着。

两个人走得很慢, 很蹒跚, 老汉的腰弓得更低了, 人几乎弓成了90度的勺子。每跨一步一定是竭尽了全力的, 然后双脚踏上上一级电梯的时候, 便转过身子双手拉老伴, 嘴里喊着小心。这时候, 又有热心的人趋向前来, 在老太太的后面帮着。

一步, 一步, 又一步, 漫长的攀登终于结束, 一对老人穿着圆口黑布鞋的脚慢慢地、艰难地跨出了电梯。

看病的过程相对要安逸些, 亲眼目睹了刚才的惊心动魄, 吧台口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对老人的不容易, 直接让老人走进了相应的诊室。

老太太是腔梗后遗症, 高血压, 而老汉的身体也有病, 心脏、血糖包括眼睛都有问题, 但即使如此, 他还得做着老伴的拐杖和儿女们的支点。用老汉对我们说的话:还能怎么办呢?孩子们忙, 要出去打工, 他们自己还要照顾孩子和孩子家的孩子。一代一代, 子子孙孙希望都在明天!好在我们是两个人, 老伴, 老伴, 能够伴着就行。

(二) 孤身就医的老人

中秋节之后第二天早晨, 八点刚过。一个面色憔悴的老人来到了内科吧台口, 说是要看病。老人挂的是普通号, 彼时, 吧台口忙乱、繁杂的情景如同一热水瓶的开水就靠着一只瓶塞堵着, 小吴给了老人号码, 让其在外面的椅子上安坐。

不多久, 吧台口稍空, 老人走过来操着喑哑的声音问什么时候轮到?说是眼睛看不清墙上的字幕。我有点奇怪, 便问“老人家, 就你一个人来的医院?没有孩子陪着来?”回答, 没有, 孩子们都不在身边。

看看老人手中的号码, 再回头看看普通诊室里还忙碌异常。算起来等叫到他的号起码再有半小时, 我只好安慰老人再去坐一会。

看着老人落寞而无奈地再次坐到凳子上后, 我的心里开始不安, 总觉得这样的老人, 这样孤寂无依的情景让人不忍。于是我与小吴低语后去了四号专家诊室, 看能不能让老人直接给四号诊室的专家帮忙看了?

四号诊室的专家应允了我们的请示, 我走到老人的座位前告诉他可以先看了。老人被我直接送进了四号诊室。诊病问答之间, 我们知道了老人姓李, 今年82岁。

他用缓慢的口吻告诉我们说, 他和老伴有三个孩子, 一子两女, 分别在上海、济南、江西, 用老汉的感喟都有出息。我们问, 你们二老平时里就两个人在海门?回答是。我们又问, 平时里有了尴尬怎么办?比如病了, 再比如要买个米拿个重物什么的。老人回答说, 看病自己走医院, 前不久老太婆去了老人院。他指指自己的脑袋补充说“老太婆是脑子坏了, 医生说是腔梗, 生活不能自理, 靠我已经力不从心, 只好去了那里。”

我说, 现在你们老两口分居两处不是更孤独了吗?你一个人在家行吗?

他说, 还能怎么办?熬。

我说, 为什么不一起去那个老人院, 这样起码有人帮着, 你们老两口还可以伴着, 照看着。

老人叹息着回答, 不是不想去, 老太婆没有劳保, 我一个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 支去了老太婆老人院的开支后, 我们还要吃药、看病、开销, 得省着花。

我又问, 孩子们呢?他尴尬地笑笑, 皱了眉, 摆摆手, 然后缓缓地摇头, “不去说它, 家是一本难念的经。”

看病开始, 在主任医生的询问了解下, 老人哆哆嗦嗦地拿出了他一沓子的病历, 老人的病很是繁杂,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他拿出身边叠成了方块的一张纸说都是老病了, 医生你就照我这纸上开列的给我开好了, 开个血糖检查, 开个B超, 再开点高血压的药片, 还有打的胰岛素的针都没有了, 也开一点吧, 就照纸上写的名字开。

老人终于看完了病, 走出了内科诊室的老人, 一双腿是虚飘的, 老人穿着的黑色长裤的下面露出了里边白色灯笼裤的裤脚, 在这个摄氏温度高达30多度的闷热天里, 老人还是有点冷, 不知道这冷, 究竟是冷在了他的心里?还是因为年老体衰冷在了他的肢体里?

目送着老人缓缓离去的孤独背影, 我的心在一刹那有点痛, 有点纠结, 这空巢老人背后的无奈啊, 叫人真的无法说出其间的无序和感伤。

我们都说生命的轨迹就是出生、长大、成熟、老去、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并最终老去。生儿育女是我们年轻时候的过程, 为的不但是繁衍生命, 也是为了生命的代代相传。说得干脆自私点, 更是为了养儿防老, 是我们为了有朝一日老去的时候有个心理寄托, 有个依靠。然而, 当我们眼见着这些眉间深锁着的孤独和无奈的老人一步步在黄昏的落寞里踽踽而行的时候, 我们是不是该问问作为老人的儿女, 我们做得怎么样?

人间知冷暖, 天涯有尽时。家家都有小, 人人都会老。我想, 当我们冷静了细想的时候, 我们都会懂。

(三) 牵挂的心一直那么执着

不久之前, 偶遇一位发小, 说起老人的话题。言谈中, 她告诉我说, 就在她家住着的小区里, 有一位91岁的孤身老太, 老太太的老伴早在十年前就已去世。老太没有亲生儿女, 只有一对领养的孩子, 这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如今也已经老了, 而且远在苏州。

老人身体还行, 街道小区数次动员她去养老院安度, 她都回说还不到时候。好多次小区的人们去看她, 问她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老人总是咧着没有门牙的嘴说, 我很好, 就是想孩子, 想得苦。

发小说, 老人每周六的下午三四点钟会慢慢地独步走到小区的小卖部去, 即使下雨也去。在那里, 她会拿出一张纸, 然后指点着, 要小卖部的人为她拨了电话号码, 然后对着话筒, 她会大声地喊:“丫头, 你的身体好啵。我没系 (事) , 就是想你了, 想听听你的声音。你好啵?孩子们也好啵?听着, 你们要给我好好的。”打了女儿的电话, 她再打儿子的电话, 在电话里她絮絮叨叨, 她问, 老儿子最近胖了几斤?她问媳妇好不好?她叮嘱, 不要太累, 你们的年纪大了, 要当心自己。她说你们都要好好的, 你们好了, 我就安心了, 我, 自然也就好的。

无独有偶, 有一段时间, 一对母子先后住进了人民医院的病房, 母亲住的是外科, 据说是骨折住的院, 而儿子是心脏病, 住在了心内科。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老母亲绑着石膏要出院了, 而儿子还在医院住着。

出院的那一天, 高龄老母坐在轮椅上对推着她的女儿说:“去, 推着我去看看幺儿。”

女儿依言推着老人上了电梯, 去了心内科的病房。

见到儿子的一刹那, 老母哭了, 老泪潸然, 拿着一块手帕擦着, 然后歪斜着嘴巴对躺着的儿子说“幺儿哪, 你要早点好起来才好。我不放心, 来看看你。”

儿子挥着手要老母亲早点回去休息, 说老娘您身体刚刚好点不能累, 并让推着母亲的姐姐不要多耽搁。直到轮椅推出病房, 老母的头还在看着病床上儿子躺着的方向, 声音还是那么地执着“幺儿, 娘想你, 记挂你, 你一定要好起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有人说, 天大地大, 没有父母对儿女的爱心大, 河深海深没有爹娘对儿女的情意深。让我们牢牢记住父母这爱, 这情, 并用我们的心来回报!常回家看看!看看我们的爸爸妈妈。

关注关爱空巢老人 第5篇

伴随着气温的回升,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离乡背井,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而体质较弱、生活上缺乏照料的老人则成为村中主要的留守力量,被称为“空巢老人”。这些老人本来就是社会中弱势群体,再有子女打工,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为此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空巢老人”的“高龄管理”。要掌握“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群体的情况,建立“空巢老人”的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便民、利民政策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更要落实好,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社区要建立高龄档案,即对7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归档,对他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老人提供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家庭清洁、生活照料、日常护理、供餐采买等方面的服务;也可提供个性化护理,比如针对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3、要发挥乡村卫生院作用,建立家庭病床,挂钩“空巢老人”,定期巡访,提供护理、救助、急救等,比如每天打个电话提醒老人吃药等,或者在老人的家里安装“服务铃”,老人一按“服务铃”,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就能马上到老人家里进行救助。

4、要完善社会志愿者社区助老服务。对志愿服务机构在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社会的志愿者开展点对点的“助老护老”行动,由志愿者固定帮扶社区的老人,这样对老人的情况也就比较容易掌握。

5、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地、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空巢老人如何养老 第6篇

“空巢老人”大量产生于“50后”

笔者在《北京纪事》2015年第10期上,写了一篇文章,叫《京城寻找养老院》,其中谈到了黄如水先生(化名)。黄如水,男,60岁,典型的“50后”,离异,无子女。最近,笔者就“空巢老人”问题,再一次采访了他。

某国际养生公馆,即便白天,馆内也是灯火辉煌。公馆原先是4星级饭店,改为“养生公馆”后,依旧保持着旧日饭店的气派。

老黄快言快语地说:“ 首先,应当搞清楚‘空巢老人’的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这是一个既笼统又简单的解释,缺乏分类和系统性。从大城市的现状看,结婚后,愿意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几乎形成了一种新常态——有子女,不同居,子女常回家看看。实际上,真正需要社会救助的并非新常态下的空巢老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呢?个人的理解是:一、压根儿就没接过婚的独身者。二、丁克夫妇,夫妻俩商议好不要孩子。三、失独家庭,丧失掉独生子女的老人。四、离异家庭,子女跟了一方,另一方没有再婚处于独居状态。五、子女移居海外,有的获绿卡,有的加入了外国国籍,父母留在国内,身边无其他子女照看者。六、子女离开原籍工作,老家的父母长年无人照看者。实际上,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才是真正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体。如果按此推断,社会上空巢老人的数量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庞大。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在空巢老人的群体中,的确不乏社会精英人士,随便就能举出许多许多,比如,已故日本影帝高仓健(独身),已故产科名医林巧稚(独身),已故著名京剧演员李和增夫妇(无子),已故著名评剧皇后白玉霜(独身),活着的有慈善家李春平先生、歌唱家郭兰英女士、影星刘晓庆女士……您可以打开百度随便调查一下,数量肯定是十分惊人的。

“空巢老人大量产生于50后,年龄段在60岁上下的群体中空巢老人的数量特别多。相比之下,40后和30后,也就是现在七八十岁的人群中空巢老人的数量,远没有50后那么多。此状况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40后和30后的‘适婚期’并没有赶上‘计划生育’,那个年龄段的老人,家里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50后则不同,他们的‘适婚期’,赶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现在,60岁上下的‘初老人群’,如果有孩子的话,家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北京市,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留学太普遍了,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确有许多孩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留下家里的老人无人照顾。前些天,老同学聚会,一聊才发现,有三分之一的老同学将孩子送去国外。同学中有离婚的有独身的,鬓角斑白的我们竟半数是空巢老人。

“不是危言耸听,将来‘空巢老人’的数量还会增多。现在网上不是盛传中国11大光棍职业吗?别笑,包括你们记者和编辑都榜上有名。再加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干年后,据专家预测许多男士会娶不到老婆!所以,网络上才有了‘收入低可合娶’的流行语。这些人到了老年,怎么办?说实话,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将来的老年化社会,搞不好,很可能就是一个以空巢老人为主导的老年化社会。现在,政府已经放开了‘二胎’政策,实际上,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空巢老人之生存状况

谈到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笔者将其归纳成三种。一、部分空巢老人忙于重组家庭,如转型成功,就不是空巢老人了。二、一部分空巢老人住进了养老机构。三、大部分空巢老人依旧死守着居家养老的模式不变。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这是汉乐府里的诗句,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中国自古就不提倡独身主义,孔子讲男人“三十而立”,这个“立”字,据国学研究者曲黎敏女士的解释,首先不是“立业”,而是独立生活,娶妻生子的意思。《诗经》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千古不朽的名句,几乎成了全世界华人的理想追求。您到中老年婚介所转转,生意火爆得非比寻常。说实话,这部分老人处于彷徨中,是依靠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完全取决于最后的黄昏恋。

第二部分空巢老人放弃居家养老的想法,毅然决然地住进了养老机构,老黄就是其中的一员。老黄告诉笔者说,他现在的生活非常惬意。公馆条件很好,大厅内有银行提款机,楼内有24小时医护站。只要老人身体不适,在家里按下救急按钮,马上就会出现护士小姐亲切的声音:“您需要帮助吗?”999救护车停在门口,一旦发生情况,马上就会把您送进大医院。公馆的地下室还设有康复中心,如此条件,实非居家养老者所能享有。难怪乎,最近新闻报道,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老先生卖房住进养老机构,按老先生的话讲:“我是适合养老院生活的。”有人给做饭,有专业小时工和医护人员提供服务,老先生每天安安静静写上几千字的文稿,宁静致远,再创辉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步入老年的社会精英住进养老机构,从而推动社会养老机构的向前发展。

第三部分空巢老人是居家养老型。从国情来看,这部分老人占绝大多数。以北京市来说,住进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并非主流,占不到“空巢老人”数的30%。绝大多数“空巢老人”还是居住在家里,子女在国外的,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结婚成家的,常回家看看;身体好的,雇个小时工;身体不好的,雇个保姆……守着老宅,日子就这么过。但是,问题多多。

nlc202309082350

老黄的母亲,今年94岁,身体尚好,和保姆生活。街道对老人很照顾,专门为高龄老人安装了“急救铃”,有事按铃,人家会上门服务。倒不是老黄不愿意与母亲同住,父亲的遗嘱说得明白,房子留给老太太,儿女必须搬出去住,不能影响老人生活,常回家看看,即可。老黄住得远,叮嘱母亲,有事按急救铃,千万别把病耽误了。一次,保姆休息,黄母身体不适,马上按铃,还真就接通了街道。黄母要求街道给她叫辆救护车,帮助她上医院。街道工作人员却说,必须有子女在场,他们才能上门服务。事后,老黄找到街道,说子女在场还找你们干什么?按急救铃的目的,就是子女不在家,寻求你们帮助的!老太太要没儿没女,不就死在家里了吗?工作人员却面露难色,说以前类似的情况确实发生过问题。不能说对方就是“碰瓷”或“无理取闹”,可的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再比如,我们在社区办了老人饭桌,来的绝大多数倒不是老人。“饭桌”是承包的,人家要盈利,不能硬性规定只招待老人。现在是有些老人染了头发不像老人,有些中年人生活压力太大,显老。让我们如何甄别?总不能全出示身份证吧。再者说,现在60岁是老人,还是65岁是老人,社会上还存在争议,政府不是也在探讨延迟退休问题吗?实际上,基层工作很难做,当然,我们需要改进工作,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老年化社会来得太快太快。听罢,老黄无语。

养老机构经营上存在空档

按老黄的话讲,养生公馆约等于养老院。养生公馆里住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不假,但是,您年轻人非要来凑热闹,交了钱,也可以居住。至少在九华山庄,入住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实际上,住养生公馆跟住饭店的感觉也差不太多,只是入住者老年人居多而已。说起来,养老院这个词,似乎太陈旧太过时了。现如今,社会上许多老年人不爱听“老”字。就以老黄为例吧,老黄说,他曾与超市门口的小伙子红过脸。小伙子推销商品,见着老黄,张口闭口“大爷,大爷”地称呼。老黄却怒目道:“我有这么老吗?”而老黄每次去权金城洗浴,服务员都亲切地称呼他:“黄哥好!”听罢,老黄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呢,为了这一句“黄哥”,他没少在店里购买消费卡。此乃社会习俗微妙之变化,于是乎,绝大多数养老院都起名为“养生公馆”。个别超前意识的养老院干脆就起名为“健康智慧生态谷”,听上去和“儿童乐园”的名字也差不太多,这就是与时俱进。

老黄跟我说,公馆一到节假日,来访的人非常多。食堂里的桌椅都不够用,一家占一张桌,老人被儿孙围着,其乐融融。但是,也有一些老人,孤孤单单,很少有人来探望他们,平时也不愿与人交往。公馆里有许多业余组织,如游泳队、乒乓球队、舞蹈队等,这些人很少参加,公馆和旅行社联袂组团旅游,更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原因并不复杂,大家伙凑一块儿,最爱聊的无非是“您家孩子如何如何,我家孩子如何如何……”而这恰恰正是空巢老人的软肋。他们大都避免谈论这个话题,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细”。因此,他们宁愿将自己封闭起来,或者只愿意和境遇相仿的人交朋友。

其实,老黄本人就是典型的空巢老人——60岁,50后,离异,无子女。老黄说,很难统计出公馆里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身边的老杨和老李跟他情况类似,几个人经常在一起。老杨和妻子年轻时当过职业运动员,一位打排球,一位打篮球,大高个,仪表堂堂。但他俩却没有孩子,是典型的“丁克夫妇”。

电视台曾经采访过丁克夫妇不要孩子的原因,夫妻俩的回答非常直率:“养一个孩子防老,需要几十年的精力和物质投入。而需要儿女照顾的时间也许很短,划不来,不如两个人享受生活。”前几天,看“非诚勿扰”,有位精英男士,某网络公司总监,择偶的条件就是不生孩子不买房子,只做“丁克夫妇”。如此个性的人物,竟有六分之一的女士为他留了灯。据场上老师介绍,这叫“铁丁”。还有一种叫“铁狗”,就是只养狗,不养孩子。真不知是对是错,不养孩子,到老了怎么办?两个人还好办,先走了一位,剩下的可就孤独了。看来,空巢老人的后备军大有人在,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李夫妇也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就一个儿子,留学英国,加入了英籍。“好嘛,就一个儿子,还给英国作贡献了。”我常和他们开玩笑。“儿子是不会回来了,等他退了休,我们还在吗?儿子让我们去,我们不去,不懂英语,吃也吃不惯。我们决定留在国内,哪儿也不去……”这是老李的原话。笔者认为,像老李夫妇这样的家庭,在京城并不算太罕见。

虽然住进了养生公馆,三个人的心里并不十分踏实。按老黄的话讲,现在的养生公馆适合于健康老人居住,一旦生病,那些没儿没女的空巢老人处境依旧十分尴尬。就拿老黄现在居住的公馆来说吧,馆内设有24小时医护站,999救护车就停在公馆的大门口。老人一旦出事,可谓救助及时,万无一失。可是,问题来了。公馆现在只负责将老人送进医院,接下来,马上联系家属,然后,人家就撤了。护士站就那么俩人,哪儿能就为您一人服务啊。问题是,那些没有家属照看的老人如何处置?对此,尚无相应的应急措施和规定。目前,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依旧死抱着有事联系家属的惯例办事,而对于“孤独老人”的经营缺乏足够的考虑。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显然不能够满足真正的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实乃经营上的空档,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市场里缺少“专门店”

前些日子,老黄参观了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卓达太阳城。据介绍,卓达太阳城是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示范基地,建筑和环境自不待言,就说人家房间的智能化,看罢,您不服都不行。房间里带着监控,儿女通过手机就能观察到父母的情况;老人往床上一躺,智能床垫能为您检查身体;如厕也不闲着,仪器可以自动做出尿检……足不出户,屋子里俨然就是半拉小诊所,我想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也不过如此吧。可当老黄问及,如果老人没有儿女或儿女在国外,你们怎么办?对方感到有些茫然。老黄认为,养老市场里“百货商店”和“超市”太多,少的是“专门店”。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没有一家养老机构是专门针对空巢老人的。

实际上,“专门店”的作用不容小视。就像您买照相机,苏宁电器里有,为什么摄影发烧友还要跑到五棵松摄影城转转呢?因为,五棵松摄影城是专门卖相机的,不卖电冰箱。“专卖店”的特点是,只为一部分消费群体服务,与百货商店和超市相比,“专卖店”在某一项产品的经营上,一定会做得更为专业和精当。当然,并不是说养老机构里就没有“专门店”,比如说,位于昌平的某半公立养老机构,规模不大,据说只接受85岁以上的老人,就属于“专门店”性质,只是这样的“专门店”数量并不太多。

nlc202309082350

老黄是行动派,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养老机构的高管写信或直接跑养老机构,到处宣传他的“专门店”企划,忙得不亦乐乎。老黄所谓的“专门店”,是指建立一家只接收6类空巢老人的养老机构。按老黄的话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等命运的人聚在一起,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管理者针对这一群体老人的特点,便于提供各项专门服务,诸如过生日没亲人,机构组织大家为你过。机构建立“慈善基金会”,老人过世后,鼓励将钱捐给基金会,基金会为你料理后事,余下的钱可作公共积累。专门化的养老机构也便于与社会志愿者组织沟通,甚至可以得到国际慈善组织的关注和支援。想法不错,但是做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老黄说,首先,新成立的养老机构数量不多,成立一家养老机构绝非易事,需要各级政府的审批。而老的养老机构已经有了自己的经营模式,你让它改弦更张,几乎不可能。其次,老黄心中的“专门店”需要一定的档次,不是任意一家养老院都可以办到的。老黄曾经联系过一家规模很小的乡村养老院,老板是东北人,为人豪爽。听罢老黄的想法,他大腿一拍,竖起大拇指说:“兄弟,您的想法太猛了,您负责招人,我给您回扣。我给你们养老送终,去世后,钱存在我这儿,放心吧,我跑不了!”可老黄觉得这家企业收费虽然极低,但条件太过简陋,怎么看都有大车店的感觉。好在老黄联系到一家中型企业,企业的老总是“海归”,人很好,留学加拿大,硕士,业内有一定的名气。现如今经营旅游度假村,买卖做得风生水起不说,近期,准备同时进军养老地产。看来,老黄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找到了一线希望。

空巢老人要当英雄不做狗熊

还是于洋老师的那句话“我要当英雄,不做狗熊”,这句话太经典了,足以成为空巢老人的座右铭。社会理应关注空巢老人问题,为他们的养老提供种种便利。同时,空巢老人本身更应该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流金岁月、身体的衰老,甚至勇敢地面对死亡。

老黄对我说,他的户籍是在北京太阳城,开发商曾经计划在院里的东北角,也就是医院后身,建一座“临终堂”。其实,这是一件极利民的好事情。太阳城打出的旗号就是提供“一条龙全程式养老服务”,临终堂显然是服务的最后一环。老人在医院归天,在临终堂办个告别仪式。创意是没有问题的,却遭到院里不少老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在院内建临终堂不吉利,好端端的社区里摆着雪白的花圈,飘出哭声和哀乐,容易引发老人的联想。因此,至今临终堂也没有建,一块空地留在那里,长满了衰草。老黄说,不管部分老人的反对与否,临终堂最终肯定会建,老年人意识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养老社区可不可以建临终堂,这个问题值得社会人士商榷。笔者认为,死亡并不可怕,所谓的“红白喜事”,“红”是婚礼,“白”是葬礼,都是人生的“喜事”,佛教管它叫“涅”。老黄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更不应该害怕那一天的到来,说白了,不管您害怕与否,那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要当英雄,不要做狗熊,有什么可怕的!特别是空巢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或干脆没有儿女,机构帮您料理后事,应心存感激才是。实际上,就此问题,老黄询问过空巢老人,他们百分之百赞同在养老社区里建临终堂。其中一位甚至说,可以预先留下一部分钱给临终堂,去世后,不给街坊邻居和社会添麻烦。不知道这叫不叫英雄行为,反正,那位老人的社会责任感值得肯定。

实际上,关键不是死亡,而是活在当下,有意义地活好每一天,这才是空巢老人应当思考的问题。九华山庄养生公馆的老人自发创作了一本文集,叫《九华人》,其中一首诗写道:“人只要活着,就要成长,即使没人重视,也要努力成长。许多眼睛,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老黄说,他就是这样一只眼睛,见证了老人在公馆里的生活。老黄不止一次对身边的老人说,你们不是在养老,比上班的白领还忙呢。忙绘画的、忙舞蹈的、忙音乐的……有些老人走路都争分夺秒,毕竟余下的时间有限,每一个人都在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到院子里看看,练太极的、跳广场舞的、打网球的……追求健康和长寿也是一种成长,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寿”字。见过书法家写的《万寿字图》,说实话,任何一个汉字都没有“寿”字牛,能写出万种形态,足见古人对“寿”的重视。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黄最后说,空巢老人不必担心,当孝道从家庭走向社会,当新生代创业者关注起养老事业,当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开始服务于老龄化社会,当空巢老人有意义地活好每一天,“路”自然也就出现了。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关爱空巢老人项目研究 第7篇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无子女或子女离家后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脱离中老年人生活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人生活变得简单甚至枯燥,从而慢慢产生心理甚至生理疾病。关爱空巢老人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每个人都有步入老年的阶段,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是完善社会服务、提高社会质量的良好体现。同时,关爱空巢老人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项目,服务社会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随着家庭结构的演变,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迫在眉睫。

目前,大多数空巢老人面臨的要么是被儿女送进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要么独处家中,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尽管偶尔子女亲友会看望,但大多是保证物质上的充足,口头问安,以及确定老人没有明显的病症,至于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人们根本无暇真正去顾及。老人们从年轻力壮慢慢发展到虚弱无力、眼花耳鸣,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但他们缺乏引导,缺乏从一个年轻的世界向老年世界的精神过渡。所以当儿女离开,身边缺乏年轻元素的时候,他们便会感到寂寞、孤单,无事可做,不知道如何自己创造生活元素。周而复始无事可做的日子让老人们渐渐变得麻木,也习以为常,慢慢地,缺乏运动、缺乏活力,出现一些身体或者心理的疾病也不易察觉。

二、社会人士对如何照料空巢老人的看法

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李德明提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身体健康、家庭人际关系及生活满意度对于调节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硕士生导师提出了三点照料空巢老人的对策建议——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

评论员冯新就社会老龄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提出看法,称应让空巢老人有尊严地故去,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而众多心理学家支招,有时候,儿女的一个电话也能让空巢老人心里舒服许多。

显然,根据已有的资料显示,人们已经意识到老人的生活问题已经发展到精神层面,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远离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但精神上是需要有人才得以支撑的。那如何照料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便成了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就是要实际探访空巢老人的真实居住状态和老人自己的生活意愿,从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全面的、为大多数老年人所受用的健康养老体系。

三、照料空巢老人的根本方案

在能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物质家庭,照料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关注老人们的精神世界。(至于贫苦的空巢家庭,有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这里暂不考虑。)

首先,我们需要走进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长期的孤独和缺乏交流会导致表达能力甚至语言能力的退化,以及心理封闭,也可能导致老人想与人交流却无话可说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老人们沟通。了解老人的内心真实想法和需要,了解老人的性情和大致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意。比如帮老人们剪指甲、抹手霜,打洗脸水等,关爱是打开精神世界的第一把钥匙。

其次,健康是第一位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躯体的基础之上,良好的身体条件也能带来愉悦的精神状态。所以第二步,我们要帮助老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起床要缓身不能立即坐起,在闲暇之余,茶钱饭后,可以出去散散步,抡抡拳,活动活动手指,舒展舒展四肢。有专门的手指操、太极拳,都有强身健体之效,我们都可以推荐给老人们。一开始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做。另外,我们要帮助老人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帮他们定期测量一些基本指标,比如血糖血压等。

接下来,我们要给老人们寻找伙伴。正如儿时我们都希望有童年玩伴一样,无论哪个时期,人都需要同龄的朋友,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说同龄人之间的话题,做同龄人可以做的事。老人们也一样。只有让他们交到朋友,才能真正活跃起来,交流是最好的活跃方式。年龄带来的距离感、社会进步的感悟、年轻时经历的苦楚,这些都只有同龄人才能够感同身受。

拉近距离的方式有很多种,“艺术交流”、“红色故事”、“大联欢”,这些都是交朋友的方式。很多老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他们也渴望去表现自己,渴望有自己的观众,所以“艺术交流”是拉近距离的良好方式。通过革命故事的讲述,让老人们共同追忆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有性格偏积极一些的老人会带动整个氛围,让更多老人参与到交流中去。还有“大联欢”,是基于一定的交流之后,老人们不再生疏,可以共同参与表演,比如组成合唱队、广场舞队,形成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融合大家的力量展现自己,另一方面共同欣赏,愉悦大家。

等老人们之间熟络之后,不再需要我们的引导作为媒介,我们便可以抽出部分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留下小部分时间再去看望老人也无妨。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一起散步聊天、帮助他们组织集体活动,他们有了自己专注投入的东西,自然会感到开心和充实。

照料空巢老人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但是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作为儿女后辈,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陪陪父母老人,用心和他们相处,而不是敷衍了事。可以抽空带老人出去看风景、自驾游,甚至是在家边的广场走动走动;多给老人打打电话,给他们的生活多加一些期盼。作为社会人士,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公益的心,在自己工作、生活之余回馈社会,去看望那些空巢老人,和他们交流、传递正能量,帮助老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作为社区建设人员,应该为老人们创造更多有质量的集体活动和交流机会,设立专门的陪护人员,带领老人们丰富生活,积极参与。

总的来说,关注空巢老人精神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在于要引导老人们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元素并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

四、“关爱空巢老人”公益发展方向

“关爱空巢老人”目前为止已经被很多高校作为公益项目,由类似于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样的公益性的学生组织去践行,同时社会上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希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人力资源,让政府或者有能力的个人可以加以组织,起到媒介的作用,提前登记调查好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从而将爱心实际播撒到每一个空巢家庭。而在组织过程中,要对每一个志愿者和老人进行登记,存储好登记资料,长期积攒下来一方面可以帮助老人家属和工作人员及时掌握老人的基本情况、发现老人的异常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研究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加以分类,尽可能细分到每一种类型的家庭情况提出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养老计划。

上一篇:毕业生流失下一篇:学习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