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范文

2024-06-20

水产养殖学范文(精选11篇)

水产养殖学 第1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鱼类福利,研究进展

近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业一直维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并显现出未来急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中直接影响水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动物福利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鱼类福利研究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在鱼类福利推行之初,人们对此颇有争议,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鱼类福利在水产养殖中发挥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受肯定,正成为研究热点和焦点,并且在不少国家已有专门针对鱼类福利的相关立法[1,2,3,4]。

当前,在欧美国家鱼类福利养殖的理念逐步在鱼类投喂、分池、宰杀、运输、饲养等生产操作中尝试并已推行实践。维持较高的鱼类福利意味着养殖鱼类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优良的水质、适宜的养殖密度、合理的投喂策略等,势必需要养殖户投入更多的设备设施和人力。笔者及其团队多年研究认为,福利养殖是获得无公害、高品质、高价、优良水产品的必要途径,也是未来开展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必要环节,故福利养殖与养殖户经济效益并不矛盾。提高养殖鱼类福利水平,发展福利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必然发展方向之一。

1 鱼类福利学概念和发展

1.1 鱼类应享有福利的权利

在长达数年时间内,人们一直在争论鱼类是否应如哺乳动物一样享有福利,而争议点就在于鱼类是否能感知痛苦,是否有思维?一些学者认为鱼类并没有如同人类一样的大脑区域,无法感知痛苦和恐惧[5];然而,更多来自于解剖学、生理学、行为学的研究证明,鱼类能感知痛苦,有类似害怕的状态,尽管其感知程度和方式与人类并不一致[6,7,8,9]。与脊椎动物一致,当面对胁迫时鱼类也会调动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做出应激反应,从而逐步做出生理、行为反应[10]。故作为智能动物(Sentient Animal)的鱼类应跟哺乳动物和畜禽动物一样,享有福利的权利。

1.2 鱼类福利学(Fish Welfare)概念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定义为动物的一种生存状态,良好的动物福利状态包括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充足的营养,免受痛苦、恐惧和压力,表达动物的天性,良好兽医诊治,疾病预防和人道的屠宰方式。养殖动物福利委员会(Farmed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将动物福利确立为“五大自由”:享受不受饥渴的自由,享受生活舒适的自由;享受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享受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享受表达天性的自由[11]。福利应包含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和身体机能层面三部分[12,13,14]:在精神层上,没有对疾病、痛苦等的恐惧感;在行为层面上,优良福利水平使得动物行为与生活在野外环境下无差异;在身体机能层面上,优良福利水平使得动物身体健康,各项生理功能正常,有正常的行为,与野外生存条件下表现一致。

1.3 鱼类福利的发展

将动物福利应用于养殖鱼类最早可能由英国学者Shelboume[15]于1975提出。1986年,英国将鱼类列为《实验动物法》保护对象之一时,人们对鱼类福利立法的合法性和可能性首次进行了讨论。自此之后,鱼类福利这一概念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很多研究者逐步接受。顾名思义,鱼类福利(Fish welfare)属于动物福利的一种,研究对象仅限于鱼类。鱼类福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立法部门、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不少国家对鱼类运输、剖杀、养殖健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立法或作出相关规定[14]。2006年7月,OIE动物福利工作组第5次会议对水生动物福利标准的修订工作提出要求,开始为鲶鱼类、鲤科鱼类和鲑鱼类制定特殊的陆运指南,还要求对观赏鱼类的空运制定指南,同时针对甲壳类动物的宰杀和以疾病控制为目的的扑杀指南草案也初步完成。2007年9月,工作组第6次会议综合各方意见,对水生动物福利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和完善[16],为鱼类福利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指南,使鱼类福利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

1.4 我国关于鱼类福利的相关法案

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实验动物管理、动物运输管理、宠物管理等方面有一些零星的立法或者规定,但目前未有针对动物福利(包括鱼类福利)的相关法案或规定,正是这个原因,我国的动物及其制品对外贸易经常受到发达国家动物福利贸易条件标准的阻击[16]。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开始关注此问题,不少学者正在推动相关研究[17,18,19]。鱼类福利健康养殖研究已成为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计划的重点规划内容和支持方向,亦是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的重点支持研究方向之一。希望在相关研究的推动下,我国能早日建立相关的动物一鱼类福利法规,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鱼类福利学指标

2.1 鱼类应激反应

鱼类受到胁迫后的应激反应机制,是鱼类福利学中首要探讨的问题。当硬骨鱼受到胁迫时,身体会做出相应的三级应激适应响应。首先其通过交感-嗜铬组织系统(Sympathetico-chromaffin System)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间组织调动一级神经一内分泌反应,释放胁迫荷尔蒙,例如CRH (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等激素[20,21,22]。随着一级神经一内分泌反应的触动,多种激素进入血液引发二级生理一生化一免疫响应,并伴随动物某些行为的迅速改变,例如逃窜、停止不动。二级生理一生化一免疫响应中,鱼体的生物化学(血浆中蛋白、葡萄糖、乳酸等)、血液(血红蛋白、血细胞数量、血压等)、免疫(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组织(腮、皮肤等)发生改变,从而带动鱼类水盐平衡、呼吸、能量代谢、免疫系统的变化[23]。而当鱼体长期处于胁迫状态,第三级应激响应会导致个体水平或群体水平上发生变化,如生长速率、抗病能力、繁殖能力及行为表现改变[24,25]。

2.2 鱼类福利学指标

随着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鱼类福利学指标涌现出来用以监测鱼类福利或者健康水平。如皮质醇含量[26]、摄食量[27]、能量消耗量[28]、死亡率[29]、健康状况[30]、游泳行为[31]等一系列特征性指标常被用以评价当受到胁迫后鱼类福利水平的变化,其中以皮质醇作为鱼类福利特征性指标研究最多。同时,一些生物无侵指标也被挖掘出来,用于研究鱼类福利。例如可利用养殖水体中的皮质醇含量作为生物无侵福利评价指标[32]。随着关于鱼类福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更具代表性、更科学的指标被挖掘出来。

3 如何评价鱼类福利水平

3.1 常规福利评价方法

近年来,随着鱼类福利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涵盖鱼类生理、生化、行为和养殖环境水质的福利学指标被用于评价或者无损评价养殖福利水平。如何全面评价鱼类福利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并且到目前为止仍未达成一致[33]。然而单一的福利学指标只能代表鱼类某方面的状况,并不等同于福利状况[33]。鱼类福利水平高,表现在身体机能上能很好的应对一定的胁迫、疾病,可以很好的维持内稳态和健康[34]。如果从鱼类身体机能、行为变化、精神状态综合考虑鱼类福利,皮质醇等指标的变化并不能用以全面评价福利水平高低[29]。常规单指标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代表鱼类福利水平。

3.2 福利水平的全面评估方法

福利水平的全面准确评估(OWA)需要集中拟合众多物种专一性、代表性、可靠可测的福利指标建立模型,从而综合评价养殖动物福利。目前,主要有动物需求指数评价、基于临床观察及生产指标的因素分析评价、畜禽舍饲基础设施及系统评价、风险分析和语义模型评估等用于农场动物福利OWA评估。其中语义模型评估[35,36]最早用于圈养母猪福利评估,随后也被用于母鸡、奶牛等动物福利评估[37,38,39]。语义模型评估(Semantic Modelling)关注于评价动物自身的生活质量,致力于在养殖动物自身和其生活环境的众多特征参数中寻找影响和代表养殖动物福利的指示因子。Lars等首次采用语义模型评价方式,集合水温、盐度、溶氧、养殖密度、光照、日死亡率、饵料摄入量、寄生虫等17项参数,建立了适用于网箱养殖大西洋鲑的打分制评价模式SWIM 1.0,为养殖鱼类福利全面评估开启了新篇章[40]。鉴于不同养殖方式下鱼类生活环境的多变性,全面准确评价鱼类福利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4 如何改善鱼类福利水平

随着福利研究的深入,如何改善鱼类福利成为热点,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分栏、运输、宰杀、养殖等几个方面。研究者们针对以上几个指标,结合工作实际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如何改善鱼类福利提供了很多科学数据和资料。

4.1 分池

养殖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养殖池中鱼类个体不一而造成部分鱼体生长过缓、“老头鱼”的出现,常需要进行分池。而分池过程中,常会因为短期将鱼类置空、拥挤、操作不当、水质局域范围恶化等因素对养殖鱼类的健康和福利造成影响。研究证明,某些鱼类例如海鲷置空3 min,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在30 min内会增加50倍[41];分栏时众多个体聚集造成的拥挤效应和堆积会造成血液皮质醇含量增高、健康水平下降甚至死亡,同时也会影响鱼排的质量和口感[42]。可见大多数情况下,常规原始分池方式会给鱼类带来巨大的胁迫。为减少分池给鱼类福利造成的影响,常常建议在分池操作前利用鱼用麻醉剂,例如MS-222、丁香酚等进行麻醉,从而减少鱼类应激反应,分池过程中最好能有流动水保持鱼体湿润,确保所有直接接触鱼体器材的湿润[43]。

4.2 运输

毋庸置疑,运输变量与鱼类福利之间有较大的关联。运输过程中水质环境恶化、拥挤等诸多因素常会打破鱼类的内稳态,造成鱼类福利水平的下降,甚至死亡[42]。目前,关于运输过程中鱼类福利学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改善运输环境、设施、技术和操作,从而提高鱼类福利。丁香油、丁香酚、2-苯氧乙醇、MS-222、美托咪酯等鱼用麻醉剂常被应用在幼鱼或者成鱼的长途运输[43],其中以MS-22和丁香酚的应用较为广泛;同时在运输前,通常会采取提前一天停饵、保持运输过程中低温等诸多措施来减少对鱼类福利造成的胁迫[42,43,44]。

4.3 宰杀

不恰当的屠杀方式不仅会降低鱼类福利,并且也会因屠宰过程中鱼体胁迫过多造成体内激素等分泌量的增加,进而影响到鱼排的质量与口感[45]。如能在鱼类处于“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屠宰工作,将会大大提高鱼类福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采用二氧化碳麻醉、冰块冷冻麻醉、猛击头部、剪腮引起大量出血至死、电击、斩头等方法作为前处理或直接屠杀方法[46]。不少相关研究也比较了不同的宰杀方法对鱼类福利学的影响,目前认为电击法和专用尖钩工具猛击头部的宰杀方式是最有效的,并能维护鱼类福利[10,46]。

4.4 养殖环境控制

在养殖环境对养殖鱼类福利影响研究中,除了常规的环境因素外,关注的焦点是养殖密度对其带来的影响。然而养殖密度对于福利的影响难以评定,并且难以划定究竟何种密度最优,因为养殖密度对鱼类福利的影响跟众多水质因子、养殖鱼种类、鱼生长阶段等息息相关。过高养殖密度会引发养殖鱼应激反应的发生,饵料摄入量的减少,生长速度降低,鱼鳍、鱼体的损伤,疾病的发生,甚至会引起死亡[46]。然而,较低的养殖密度并不意味着会提升鱼类福利,例如在养殖密度过低情况下虹鳟鱼摄食活力下降、攻击性行为增加,从而降低了鱼类福利[47]。所以,基于鱼类福利来确定各种类鱼最佳养殖密度仍然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问题,需要从养殖鱼体相关基因表达、生理健康、行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断。

5 鱼类福利与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的矛盾

水产养殖学求职信 第2篇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阅读这封求职信。

我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的应届毕业生。在此临近毕业之际,我希望能得到贵单位的赏识与栽培。为了发挥自己的才能,特向贵单位自荐。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自入学以来,我一直把它铭记于心,立志要在大学四年里全面发展自己,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个人素质。大学四年来,我不断提升自己,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到图书馆阅读各类有用的书籍、刊物,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购置了个人电脑(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多年来我积极参加班集体、院团委、社团等工作活动,并和同学创建了“海洋科普兴趣协会”,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本人性格活泼、开朗、乐观,积极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爱好看书、户外活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出生于农村,朴素的乡村给于我质朴、坚毅的性格,培养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这份求职信!

祝贵公司事业欣欣向荣,业绩蒸蒸日上,也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XXXX年XX月XX日

附: 求职者在写求职信时,应避免学生腔。

“久闻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类似这样的求职语往往会在大学生的求职信中出现。昨日,重庆得邦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总经理朱源明说,这些明显带有学生味的语言往往会遭到考官的否定。

朱分析指出,不少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并为之所用。这种学生腔语言就可能导致招考官对你社会实践能力的否定,失去成功的机会。他们认为此类语言还会显得很虚伪,“贵单位”是哪个“贵单位”?用人单位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另外,用人单位凭啥要给你机会,你怎样能给他惊喜?完全是一句空话。

当天填写日期

简历中的日期最好是参加招聘会当天填写,这样才显得有诚意。招聘会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上次求职简历上的日期肯定早已过期,就这样递给招聘单位,会显得自己没有诚意,有应付之嫌。

最好带上名片

在应聘时,最好带上事前印好的名片,在名片上写清自己的姓名、电话、E-mail,最好有一个个人网页。目的在于拿到对方出于礼节回复的名片,你就有再次和用人单位联系的机会,还可以补充自己的资料,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个人网页上可以提供自己详细的资料,同时可以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巧用自己经历

是的,我是学水产的 第3篇

当谈到自己的专业,旁人瞪大了眼睛,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反问。言外之意是专门学养鱼的。作为农业院校专有的特殊专业,误会总免不了。其实,我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和水族科学与技术都是重点学科,不但专业实力强,而且实用,比如,研究动物饲料、做鱼病研究、搞科研、做水族景观设计……绝对不是养鱼那么简单。

上课烤鱼吃、打分凭感觉、解密DNA看你是男还是女……这些是我们的课堂。No课本、No背书、No试卷……这些是课堂之后的考试。乍听不可思议,却千真万确。要说这样的课学生不爱,谁信?小伙伴们惊呼:爆满!

实验室解密DNA

难度指数:AAAA

趣味性:AAA

遗传密码、染色体、DNA……看似高深的东西,在学水产的小伙伴眼里一点都不复杂。一根头发,就能获取你全套的遗传密码,男生女生,原形毕露。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小伙伴们都信了。

第一步:拔头发。拔头发,看似简单,其实有技巧。首先,选择顶部一根头发,猛发力,齐根扯下,并将发根处的白色物质(毛囊)用剪刀剪到装有特殊液体的小玻璃杯里。一连两根,备用。扯头发要注意,不能太慢,会疼;也不能太快,容易断,取不到带有全套遗传信息的毛囊了。

第二步:复制遗传信息。将盛有毛囊的小玻璃杯放入PCR扩增仪(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让遗传信息复制翻倍,以便观察。一般情况下,这一过程由老师完成。

第三步:剪染色体。将复制成功的物质进行电泳(一种生物技术,不同的染色体会因为电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阴影部分、长短),并在打印纸上将DNA的信息打印出来,这时候拿到手上的就是每个人的全部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呈条状排布,性染色体则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情况下X染色体呈“x”形,Y染色体则是“y”形。按照图案形状,剪出来的条状就是单条的染色体,根据自己的性别,每个人还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染色体。

小常识:每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男生性染色体是XY,女生是XX。

谁烤的鱼最好吃

难度指数:AAAA

趣味性:AAAA

厨师烹饪鱼我们见得多了,但在课堂上做的不多见。我们的水产品加工实验课,就是例外。学生选择不同的鱼,现场烹饪;老师根据做出来成品的色泽、形态、口感打分。

第一步:食材准备。鱼是主角,少不了。从哪里来?大多数当然是小伙伴们平时自己养的。油盐酱醋葱,选哪样就看“大厨”的手艺,常见作料,也有陷阱,死得最惨的“地球人都知道”是忘记了选生姜。将鱼摁上砧板,去鳞、开膛、切块……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烹饪。

第二步:烹饪。初次掌勺,每个人每一步都做得小心翼翼。“下锅啦!”不知道谁一声“令”下,大家纷纷将鱼扔进油锅。此起彼伏的尖叫伴随着“兹兹兹”的煎鱼声,好不热闹。

如何才算煎好?两面金黄就是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鱼皮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的。时间差不多了,大家开始放料。“放多放少看心情,心情不好咸死你”“要看谁的鱼最好,就看老师饱不饱”……实验室的段子总少不了。话虽可以乱说,但做起来可不能马虎,一不小心做得不好,分数考低了不及格明年重来,那就亏了。当实验室开始弥漫鱼的香味时,该是起锅的时候了。

“起锅啦!”陆陆续续,大家开始最后的冲刺。这还不算完,做好的鱼类食品还要经过烘干、冷却、真空包装等一系列操作,才算交出“答卷”。

第三步:吃。吃货们盼望的时候到了。当十几份颜色各异的“美味”呈上时,吃货们很激动,但不知老师作何感想。最后,老师开始一一品尝学生的作品,根据成品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给出相应的分数。分数最高的,当然是色香味俱全的,相比“缺皮短尾巴”缺看相的,难以下咽的可能更加凄惨。当然,老师的心情也很重要。

小常识:做动物类食物千万要记得放生姜去腥。

小金鱼诞生记

难度指数:AAAA

趣味性:AAAA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各类生物繁育的最佳时期。每年春天,我们就开始孕育生命——孵化小金鱼。近半个月时间,能够培育出上万条金鱼苗。

第一步:选种。俗话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选鱼种是繁殖的第一步,好的鱼种,影响苗种的繁殖率、品质等,还决定价格——差距几元至几万元。

有的金鱼没有背鳍,有的头上长出了软软的肉瘤,有的颜色各异,各种稀奇古怪的都有。如何选择最好的?通常情况下,鱼的头尾匀称,颜色是纯色或对称色,尾鳍鳍背中间裂开的,品种比较好,比如,狮头、鹤顶红、珍珠鳞、虎头。此外,选鱼的同时还要辨别雌雄。处于繁殖期的雄鱼,鳃与胸鳍上会出现平日看不到的乳白色突起,这叫“追星”,而雌鱼没有。与男女生谈恋爱不同,金鱼交配最好选择1雌2雄,有竞争更有激情。

第二步:繁殖。等雌雄金鱼在鱼缸里相互追逐时,可以开始孵化了。通常情况下,金鱼最佳的繁殖温度是15~20摄氏度,缓慢流水中。

如何人工孵化?首先,准备一个小瓷盆,倒入干净的自来水,水面正好覆盖小瓷盆盆底。将雌雄金鱼从鱼缸中取出,轻轻摁压雌鱼的腹部,让其将鱼卵排到小瓷盆里,同时,摁压雄鱼的腹部,让雄鱼的精液(俗称鱼白)滴在鱼卵上,轻轻晃动小瓷盆,让其混合均匀,充分受精。如此几次,受精完成。

第三步:育苗。将受精的鱼卵放入鱼缸中,放在流动通风处,每天观察、换水,确保其合适的生长环境。两三天后,比油菜籽还小的鱼卵逐渐出现极小的黑点。再过三五日,就能孵化成黑点一般的小鱼苗。等到可以游动时,鱼缸中就是密密麻麻的黑点,十分壮观。差不多一个月,就可以看到小金鱼的颜色,满缸五颜六色,好不壮观。

小常识:金鱼一般比较贪吃,只要给吃的,就一直吃下去,直到撑死。

看,鱼也能做心电图

难度指数:AAA

趣味性:AAA

都看过人的心电图,有谁见过鱼的心电图?这不,为了科研,我们也有“绝活”,给鱼动手术,测量鱼的心电图。

第一步:心脏插管。先将鱼横向固定在实验室砧板上,解剖,并暴露心脏。鱼的心脏一般是在“喉咙”下面,由上下两个椭圆构成。

用剪刀小心剪去连接心脏最大血管周围的多余物,免除干扰。在心脏上方打两个结,一个活结一个死结,下方则用死结固定。

提起上方的死结,用眼科剪(小剪刀)在活结周围剪一小斜口,将装有液体的小插管由此口插入心脏,再细心地将插管尖端朝心脏中央方向插入(中间位置即可,不可以太深,以免心脏两遍的壁堵住插管下口)。当插管内液体随鱼的心脏的波动上下起伏时,插管已成功。

第二步:摘心脏。插管插好了,剪掉连接心脏的大血管,摘除心脏,固定到实验装置上,准备测心跳。

第三步:测心跳。用专门夹子夹住心尖(心脏最下端),夹子连线的另一端与专门测心跳的仪器联系。这时,随着心脏慢慢搏动,仪器上就会显示鱼的心电图。

小常识:离开鱼体后鱼的心跳比在体内跳得快。

特种水产养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第4篇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特种水产养殖学》是研究名、特、优水产动物的生物学习性、苗种繁殖、饲养管理及病害防治的一门科学, 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特种水产养殖品种的选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地域、时间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 如何根据当地实际, 选择适应生产和市场的教学内容,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2]。

确定讲授的品种时要掌握以下4条标准:一是适宜湖北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二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是适宜农村快速脱贫致富;四是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除此之外,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选择了南方和北方极具代表性的品种予以介绍, 为学生毕业后去外地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选择的内容分为3篇:第一篇为名特无脊椎动物的养殖, 以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为重点;第二篇为名优鱼类的养殖, 以黄鳝、鳜、斑点叉尾鮰为重点, 热带鱼中着重介绍短盖巨脂鲤和罗非鱼, 冷水性鱼类中介绍虹鳟;第三篇为名特两栖、爬行类的养殖, 着重介绍中华鳖和牛蛙的养殖, 3篇总共近20个品种。在有限的学时内, 力争突出重点, 兼顾其他, 如虾的养殖, 除讲述了克氏原螯虾, 还介绍了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

在课程内容上, 除了讲授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繁殖、养殖技术外, 还增加了国内外养殖概况、市场行情分析、最新科研进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等内容, 使学生不仅懂得养殖的技术, 而且了解生产和学科的发展, 以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思考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除此之外, 还注重增加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培养学生用分析、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如在生产实习结束后, 安排专门的时间, 让学生就其实习单位遇到的情况进行交流, 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提出不同的意见[3]。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采用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

根据课程章节内容的特点, 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如日本沼虾养殖的学习安排在罗氏沼虾之后, 教师在讲授罗氏沼虾时, 给同学们布置了写一篇《日本沼虾养殖技术》的文章, 要求查阅资料后予以完成。教师在批改此作业时, 先对学生查阅到的一些较新较好的内容和一些个性的问题进行了记录, 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作业随机发放, 由学生之间相互批改, 最后教师让那些查到较新较好内容的同学在课堂上作简短的交流, 教师再把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包括文章的写作等提出来进行讨论, 对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采取课下交谈的方式予以解决, 整个内容用1个学时完成。这种学习方法与以前相比, 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学习了罗氏沼虾之后, 让学生自主完成日本沼虾的学习, 有同化的基础。二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文章, 训练了其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及写作的能力。三是作业的交流促使了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增加了其上进心的培养。四是教师的指导有的放矢, 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 以完善已学知识内容。

黄鳝及中华鳖的养殖采用了讨论课的形式。首先将课程内容分为生物学特性、苗种繁殖、饲养与管理、疾病防治等几个专题, 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写下发言提纲, 再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由于准备充分, 学生发言踊跃, 有的对某一问题进行了较好的陈述与归纳, 有的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 有的联系自己的亲身实践大胆提出了新的设想和措施。这样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带来了多方面的收益。

2.2 某些内容实行现场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水产基地及校外合作教育实习基地的优势进行现场教学, 如在鳖的控温养殖的学习中, 将学生带到养鳖场, 从锅炉房到温室, 让养殖场的师傅带领学生边看边讲, 这样做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印象深刻。

2.3 增加学生试讲

对有些非重点内容采取了让学生备课、上台试讲的方式。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较好完成, 对学生的备课提出了相关要求, 一是查阅大量的资料, 认真备课;二是有讲稿, 并且讲稿一定要经教师审查。在学生试讲后, 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3 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 注重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注重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实验主要安排了解剖观察、某品种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外出参观学习3个方面的内容。

在解剖观察的实验中, 实验目的和步骤较之以前开设的《鱼类学》有较大的不同。一是在上实验课前,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较多的特种水产品中选取1~2个通过查阅资料后写出实验指导;二是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指导进行解剖观察;三是根据解剖观察的结果再对实验指导作出修改形成实验报告。改变了以前教师在黑板写步骤, 学生照着操作的做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仔细观察, 有的还发现了一些书本上记载不详和没有描述的形态结构。这种由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去完善理论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某品种的繁殖与苗种培育实验属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具体方法是由各小组 (4~5人) 先提交实验设计, 由学生选择某个品种、催产药物, 制订出繁殖方法、苗种培育措施等。然后教师将实验经费直接交给小组长, 由学生去选鱼、购鱼、催产繁殖和苗种培育。教师仅对整个过程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 如进行“三率”的统计,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由学生讨论或查阅资料后自行解决。实验完成后, 各小组提交出实验报告,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总结。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求部分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实验材料, 做一些研究性试验, 写出小论文。在实验中, 学生的选材广泛, 有泥鳅、革胡子鲶、乌鳢、黄颡鱼、黄鳝、克氏原螯虾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 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求考试方法的改革与之同步进行[4]。因此, 笔者把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对期末考试的方式以及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了改革。

平时考核包括作业, 课堂讨论发言、实验、考勤等多项内容。笔者对学生的每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 课堂讨论发言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评分都详细地记入平时成绩一览表。学生的考勤采取随机检查记录的方式。在期末考试中, 除了闭卷考试, 还增加了开卷 (综述、调查报告) 和口试的项目。闭卷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 大都是客观试题, 考虑到考试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学生对一些基本和必备的知识的记忆。开卷考试的题目一般在课程结束前4周提出, 一般会紧扣课程内容给出3~4个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个, 然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或实地调查获取大量资料后予以完成。口试题目的内容由3个方面组成:一是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是考查知识的应用, 三是考查学生涉及知识的范围, 重点放在后2个方面。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性, 开卷考试和口试这2种方式由学生任选其一。

在成绩的评定上, 加大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40%和60%。平时成绩中实验部分占20%, 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考勤等占20%;期末考试的闭卷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开卷考试或口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

5 成效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课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市场、贴近科研, 初步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封闭式教学方式所造成的教师与学生隔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状态, 在课堂上建立起了师生互动、信息互递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形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学生自学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5]。每一学期课程结束时, 要求学生对教学情况作出书面评价, 并提出意见。调查表明, 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这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课程教学改革也获得了同行的较高评价。该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长江大学首批精品课程。

摘要:《特种水产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必修课程, 为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特种水产养殖学》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课教学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期为《特种水产养殖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特种水产养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中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 :72-75.

[2]马凤岐, 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11-13.

[3]梁建萍.《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8) :168-169.

[4]徐晶.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0) :111-112.

水产养殖学 第5篇

(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 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

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

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

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

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

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 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

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

9.水产业及其分类

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

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

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12.池塘 一般系指陆地表面小型的积水洼地或面积较小的封闭型静水水体。就水产养殖而

言,池塘应是一种可用于人工控制养鱼,并有完好进排水设施的浅 小水体。

13.池塘养鱼

在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池塘)内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渔业生产形式。14.网箱养鱼

在天然水域中用合成纤维或金属材料制成一定规格的网箱,然后将鱼养入其中,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饲养成食用鱼或鱼种的养殖方式。15.单养

在一个池塘或水体,只养殖一个品种的渔业生产方式。16.混养

在一个池塘或水体,同时养殖两个或以上品种的生产形式。

17.套养

是一种特殊的混养类型,即同种异龄鱼的混养或大鱼池里混养小鱼的生产形式。18.粗养

依赖天然饵料,不人工投饲施肥,产量取决于天然生产力的渔业生产形式。19.精养

人工施肥投饲,并辅以各种强化措施,以求在最小的水体产出最多产品的渔业生产形式。

20.高度精养

在精养中,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和工厂化养鱼等精生产形式属高度精养;也称高度集约化养殖,或称设施养殖(陆基养殖)。

21.鱼类人工繁殖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鱼类达到性腺成熟,并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使其产卵、孵化而获得鱼苗等一系列过程。

22.催产 用人工方法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注射激素,以刺激其性腺进一步成熟和排放,而获得成熟卵子和精子的生产过程。

23.催熟 对性腺发育不良或较慢的亲鱼注射微量催产剂,以加速其成熟而达到催产标准的生产过程。

24.亲鱼成熟 相当于卵子的生长成熟,是指卵子发育已达到了第四时相,即完成了大生长期,已具有对内外因素刺激作出敏感反应的能力。

25.卵子成熟 亦称卵子的生理成熟,是指卵子已发育至成熟期的第二次分裂中期,已具有接受精子完成受精作用的能力。

26.成熟系数 性腺重占去内脏鱼体重(空壳体重)的百分比。27.绝对繁殖力 即雌鱼体内怀卵的数量,也称怀卵量。

28.相对繁殖力 即雌鱼单位体长(cm)或单位体重(g 或kg)怀卵的数量,也就是怀卵量除以体长或体重。

29.成熟卵、未熟卵、过熟卵 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后两小时内的卵子,为成熟卵;未达此时的卵子,为未熟卵;超过此时的卵子,为过熟卵。

30.鱼类脑垂体 位于间脑腹面,以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是一个卵圆形的实心腺体,包括 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而腺垂体是垂体的主体,可分前叶、间叶和后叶<过渡叶>;其中:间叶所含的嗜碱性细胞能分泌两种促性腺激素— 促滤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

31.催产剂 用于人工催产的激素。

32.产卵池 条件适宜,能使注射激素后的亲鱼在其中发情产卵,并便于集卵的小型池子;通常包括产卵池、排灌设备、集卵网箱三部分。

33.催产率 产卵亲鱼组数与催产亲鱼组数之比的百分率。34.受精率 受精卵数与总卵数之比的百分率。35.孵化率 孵出的鱼苗数与受精卵数之比的百分率。36.出苗率 出苗数与受精卵数之比的百分率。

37.鱼卵孵化 从受精卵开始,经胚胎发育至孵出鱼苗为止的生产过程;但实践中其还包鱼苗孵出后至下塘前的整个过程。

38.发情 催产后,亲鱼在激素作用下产生生理反应,出现雌雄相互追逐的兴奋现象。39.自然产卵受精 发情达到高潮后,雌雄亲鱼腹部尾部激烈收缩完成产卵排精,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作用,称作自然产卵受精(如鲢鳙草鱼)。

40.人工授精 通过人为手段,使精卵及时接触而完成受精作用的方法(主要用于青鱼等难以自然产卵受精的品种或用作自然产卵不顺利的补救或用于人工杂交育种);可分干法授精、湿法授精和半干(湿)法授精。

41.全产 亲鱼腹部明显瘪塌,成熟卵子均已产出。42.半产 亲鱼腹部有所减小,但仍可挤出部分卵子。43.未产 亲鱼腹部无任何变化,即表明对催产剂没有反应。

44.难产 亲鱼腹部非常膨大,生殖孔红肿外突,表明其对催产剂有反应,但无卵子产出。45.效应时间 亲鱼注射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的时间。46.亲鱼 用于繁殖的雌鱼和雄鱼之通称。47.仔鱼 鳍褶尚存,全长8-15毫米的鱼苗。

48.稚鱼 鳍褶消失,鳞片出现至全身披鳞,全长15-70毫米的小鱼。49.鱼苗 刚孵化出膜,全长10毫米左右的仔鱼。50.鱼种 全长3厘米左右至食用规格以下的幼鱼之通称。51.乌仔 全长2厘米左右的稚鱼。52.夏花 全长3厘米左右的稚鱼。53.仔口(新口、片子)全长10-17厘米的一龄鱼种。54.老口(过池)体重0.2-0.5公斤的二龄鱼种。

55.主养鱼 即主要养殖鱼类,是指在放养量上占有较大比例、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产量高低对单位面积产量起着关键作用的饲养鱼类。

56.配养鱼 是指混养中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其放养量相对较少,是能以主养鱼残饵及天然饵料为食而很好生长,并能有利于主养鱼的混养鱼类。

57.鱼苗培育 将孵化后4-5天的鱼苗培育成夏花的生产过程,一般需历时20天左右(主要生产指标 ①成活率80%;②规格均匀,3cm左右;③鱼体健壮,肥满度大)

58.肥水下塘 通过施肥培育水质,待轮虫、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大量繁生后,再放养鱼苗的生产过程。

59.适时下塘 包含两层意思:既指鱼苗下塘时,池内轮虫正好处于繁殖高峰期;同时,下塘鱼苗本身也正好处在不嫩不老,即腰点出齐、卵黄囊基本耗尽之时。此时放养鱼苗即称之。60.四定投饲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饲料投喂方式。

61.四看施肥 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鱼类动态,以此为根据决定施肥与否的方式。62.单位投饲量 放养单位重量鱼种全年所投的饲料总量。63.饲料系数 增长单位鱼体鲜重所消耗的干饲料量。

64.饲料效率 单位干重饲料所产生的鱼体湿増重的百分比;即饲料系数倒数的百分比。65.日投饲率 每天的投饲量占池鱼总体重的百分率;

66.水域生产力 即水域生物生产力的简称;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67.鱼载量 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反映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68.鱼载力 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能维持的最高鱼载量。(反映的是潜在的生产能力)。

二.问题简答

1.怎样学习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这门课(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是在生产实践中创立,并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首先,必须掌握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如鱼类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学、海洋学、湖沼学、饵料生物学和水化学等;同时,还应具备有关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鱼病学、遗传育种学、养殖工程、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认真学好课堂知识<为深化学习奠定基础>;广泛查阅最新资料<充实、丰富所学知识>;重视生产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自我总结提高<实践中提高综合技能>)

2.发展水产动物增养殖业的意义(①水产品在国民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可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质食物。发展水产动物增养殖业,对改善国民食品结构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营养与健康水平,实现健康长寿有积极作用。②渔业是农业中的一个大产业;发展水产动物增养殖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③水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换汇率高。出口种类几乎覆盖鱼类、虾蟹类、贝类及其它水产经济动物。出口国家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和西欧市场,需求量大,常供不应求。大力发展水产动物养殖,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出口创汇,促进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我国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和渔业发展方针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以养为主的指导思想;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4.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所谓的五次浪潮就是五次大的科技突破,促进了五次大的海水养殖划时代的发展;分别指:

五、六十年代的大型海藻;

七、八十年代的贝类;

八、九十年代的对虾;九十年代的鱼类;目前正在形成的海珍品)

5.目前水产增养殖中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育苗和养殖技术支撑不稳定、病害防治和加工技术滞后、市场开拓等出现的经济问题;药物残留、水产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等出现的社会问题;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争水、争地、争饵以及自身污染等出现的生态问题)

6.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综合效益的提高;土著品种的开发;水域环境的保护;全价配饵的研发;养殖病害的防治;精养技术的深化;增殖技术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7.未来的渔业企业形象(环境园林化、设施工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

8.池塘养鱼的生产流程(通过人工繁殖或天然采捕获得鱼苗;通过鱼苗、种培育将鱼苗培育成夏花至一、二龄鱼种;将鱼种饲养成食用鱼,大部商品上市,少量留做亲鱼;其中:在各个生产阶段都包含有一个特殊的环节-----活鱼运输。)

9.养殖系统内细菌的作用及其管理(细菌参与水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使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也是水生动物及某些鱼类的重要食物;但少数细菌厌气分解会产生有毒中间产物;并可使养殖鱼类染病;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实施有效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投饲施肥; 合理增氧换水;合理施放石灰;不滥用抗菌素;创造条件促使有益细菌繁殖增生、有害细菌活动受抑。)

10.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环节(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过程包括亲鱼培育、催情产卵、鱼卵孵化等三大承上启下的环节,且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具有同等的重要。)

11.鱼类人工繁殖的优点(①鱼苗纯便于管理:②可按计划就地生产; ③避免长途运输、节省人力物力;④使选种育种成为可能)

12.卵子发育分期及重点关注点(可分繁殖期<卵原细胞数量增多>、生长期<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和成熟期<卵核分裂变化过程>;由生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需有条件刺激;从二次成熟分裂中期起2小时内为适宜成熟期;过熟卵子需先吸收,才开始新一轮发育)。

13.卵巢的分期及重点关注点(卵巢发育分Ⅵ期,其中:Ⅳ期向Ⅴ期过渡需有一定生理生态条件;池养四大家鱼雌性只能自然发育至Ⅳ期末;成熟亲鱼若不激素催产性腺将会退归Ⅱ期;卵巢过熟:过了Ⅳ期末亲鱼等待刺激的时限,敏感性已下降;而卵子过熟:过了成熟卵子等待受精的时机,受精能力已降低或失去)。

14.精子发育及精巢分期(精子发育可分繁殖期<精原细胞分裂增殖>、生长期<长成初级精母细胞>、成熟期<两次分裂成精子细胞>和变态期<变态成精子>;

精巢发育亦分6期。池养四大家鱼精巢能自然发育至第Ⅴ期;排精后巢内残留精子先经吸收后返回第Ⅲ期)。15.家鱼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的原因(四大家鱼等,在池塘仅雄性能达到完全成熟,雌性难以完成第Ⅳ期向第Ⅴ期过渡。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适当综合生态环境刺激→下丘脑GnRH和垂体GtH分泌不足→难使其性腺从相对静止状态<第Ⅳ期>迅速向产卵状态<第Ⅴ期>过渡;即池塘的生态条件只能满足成熟而无法诱使产卵)

16.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根据鱼类在天然水域自然繁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变化,考虑到池塘生态条件不足、不能满足亲鱼繁殖的需求,而用人为的方法,给鱼体注射外源激素,并辅以适当的生态条件,既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并完成排精产卵、孵化出鱼苗等一系列繁殖过程。)

17.常用催产剂的化学本质及靶器官(常用的催产剂主要有鱼类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为蛋白质、糖蛋白和多肽;靶器官各为性腺、性腺和脑垂体。)

18.亲鱼及其培育(用于繁殖的雌鱼和雄鱼统称为亲鱼。亲鱼培育是一个创造条件使亲鱼性腺朝成熟方向转化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性Ⅴ期、♀性Ⅳ期末>,为人工催产奠定基础)。19.亲鱼的选留标准(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可从大水面捕选,也可在池塘专门培育;从综合效果看以大水面捕选加池塘强化培育为最佳;亲鱼选留的基本标准:达到成熟年龄及一定体重;个体较大且体质健壮;并应注意雄鱼数量稍多于雌鱼;两性亲鱼最好选自不同水系)。20.亲鱼池及其条件(用于亲鱼培育的池塘简称亲鱼池,其生态条件应尽量符合:①靠优质水源、排灌方便;②环境安静、通风向阳;③近产卵孵化设施;④面积3-5亩;水深2米左右;⑤底质平坦等)。

21.亲鱼培育的总体要求(坚持常年培育,狠抓秋春强化;不同季节,不同重点。

如:产后水质清晰饲料精、秋季强化投饲数量足、冬季适量喂食水质好、春季强化投饲足而优、产前加强冲水饲渐少)

22.鲢鳙亲鱼培育要点(合理施肥、控制水质;做到:产后大水小肥,秋冬大水大肥,春季小水大肥,产前大水小肥至大水不肥)

23.产卵池及其构成部分(条件适宜,能使注射激素后的亲鱼在其中发情产卵,并便于集卵的小型池子;通常包括产卵池、排灌设备、集卵网箱三部分)

24.PG、HCG和LRH-A的中文含义(分别为鱼类脑垂体、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25.催产剂量的确定(催产剂量应根据催产剂种类、注射对象及其性腺成熟状况、催产季节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其中雄鱼的催产剂量常为同种雌鱼的一半)

26.鱼卵孵化的关键(根据受精卵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创造适宜的孵化条件,并做好细致的孵化管理)

27.对其它养殖鱼类实施人工繁殖的主要目的(对在池塘等养殖环境中能自然繁殖的其它养殖鱼类,如鲤、鲫、鳊、鲂等,实施人工繁殖,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其集中产卵,并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便于计划生产)

28.鱼苗的基本特点(鱼体纤弱、取食能力低下、食谱范围狭窄;对水质要求较高、对环境变化应变力较差、对敌害侵袭抗避力较弱;新陈代谢十分旺盛等)

29.清塘的目的及主要方法(清塘的目的是为待养鱼类苗种的生存及生长创造安全舒适的优良环境。清塘的方法主要是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鱼藤酮、氨水等清塘药物对修整后的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可分为带水清塘和干池清塘。)

30.鱼类苗种培育(分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阶段;是将孵化后4-5天的鱼苗培育成各档鱼种供池塘或大水面放养的生产过程。培育目的在于为食用鱼饲养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宜、体质健壮的各档鱼种;中心问题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生长率)。31.鱼苗适时下塘的含义及好处(所谓适时下塘包含两层意思:它既指鱼苗下塘时,池内轮虫正好处于繁殖高峰期;同时,下塘鱼苗本身也正好处在不嫩不老,即腰点出齐、卵黄囊基本耗尽之时。适时下塘的好处也包括两个方面:不仅可使刚下塘的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还可保证鱼苗在以后的各个发育阶段也都能有丰富的适口食物。)

32.苗池分期注水的好处及注意事项(鱼苗池分期注水的好处:前期水浅可使水温快速提高,加速有机物分解,既有利于促进天然饵料生物的繁殖,也有利于提高豆浆等人工饵料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分期注水,有利于改善池水环境,满足鱼苗生长对空间的需求,并可为鱼苗创造“暴长”的机会。但注水需注意:a.进水要用密眼网片过滤;b.不可直冲池底;c.加水量及加水间隔时间应视水质、天气等灵活掌握。)

33.腾网锻炼的目的(增强体质,使鱼体“老练”结实;适应密集,提高适应缺氧能力;清除敌害,估算数量,以利安排)

34.二龄青鱼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培育要点(食性处于转换,食譜范围缩小、适口饵料稀少;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易发病、成活率可低至20-30%。培育要点 —— 提供适口食料;控制吃食数量;保证饲料质量;加强鱼病防治)

35.精养八字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水:环境条件;种:鱼种;饵:肥料及饲料;混:合理混养;密:合理密度;轮:轮捕轮放;防:病害防治;管:科学管理;其中:水、种、饵为池塘精养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稳产高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八字养鱼经”的第一层次;混、密、轮是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构成第二层次;防、管是稳产高产的根本保证,构成第三层次。)

36.我国池塘养鱼的特点及其池塘功能(我国的池塘养鱼是属于静水、不排污、多种不同食性鱼类高密度混养的类型。这样的鱼塘负有多项功能——鱼类的生活场所、天然饵料的繁育场所、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场所。将这三种不同功能的池塘合而为一,即“三塘合一”是我国鱼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特色)。

37.怎样形状的池塘养鱼效果最佳(养鱼池塘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宜,长宽比5︰3;这样的池塘具有日照时间长、风力作用强、寒流影响小,有利于养鱼高产)

38.食用鱼饲养生产对鱼种的总体要求(鱼种既是食用鱼饲养的物质基础之一,也是获取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优质鱼种在饲养中生长快、成活率高,其产量必定较高。鱼种质量可以规格、体质、遗传形状加以衡量。食用鱼饲养对鱼种的总体要求: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规格适宜、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39.有关混养(它反映了饲养鱼类品种之间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高池塘鱼产的重要 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池养的一大特色;广义讲,混养不仅指鱼类之间,也包括鱼类同其它水生生物及陆生禽畜的混养或联养。单就鱼类而言,混养包括三个层次——不同品种的混养;同种异龄的混养;异种加异龄的混养)。

40.混养的基本原则(a.混养的鱼类能在同一水体和平共处、不相互残害和吞食;b.对水质和水温要求相似;c.栖息水层和食性各异,并能互利。)

41.合理混养的优点(a.可立体利用水体及水中饵料资源;b.可发挥不同鱼类的互利作用;c.可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养成的同时育种〉;d.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即增加经济效益。)42.草青鲤鲂鲫与鲢鳙混养的好处(前者为吃食鱼,后者为肥水鱼,将它们混养在一起,可以彼此互利。吃食鱼,摄食贝、草、底栖动物等,其残饵粪便可形成腐屑食物链和牧食链——为肥水鱼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肥水鱼,滤食腐屑、浮游生物可吊瘦池水、防止池塘水质过肥——为吃食鱼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43.怎样化解鲢鳙之间的矛盾(鲢鳙同为肥水鱼,它们之间在食性上有所矛盾;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主食浮游生物,食性有相对不同,无绝对区别;在辅投精粉饲料的池塘,鲢抢食远远超过鳙;在不投人工饲料的池塘,浮动远远少于浮植;故在混养时,应根据这些特点决定鲢鳙放养的主次及适宜配比,通常应以鲢为主,搭鳙为辅;适宜配比3-5︰1。如拟增放鳙,则需增投精粉饲料;或一龄鲢配二龄鳙或通过捕大补小控制鲢放养及生长期密度)。44.草、青鱼与鲤、鲫、鲂混养的好处(它们同为吃食鱼,但摄食能力及要求不同,混养共处可获互利;因为:草、青鱼个体大,食量大需优质饲料;对水质要求较高;而鲤、鲫、鲂个体小、食量小、能利用残饵;适水性强。将它们混养在一起,草、青鱼可为鲤、鲫、鲂提供大量适口饵料;鲤、鲫、鲂能为草、青鱼清除残饵改良水质;从而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水质;互利互促;通常,青鱼池可多配鲤、鲫;草鱼池应多搭鳊鲂)。

45.怎样化解鲢鳙与罗非鱼的食性矛盾(它们同属滤食杂食,食性上有所矛盾;鲢鳙滤食浮游生物、无机碎屑、细菌凝聚体;罗非鱼幼时主食浮游生物,成时碎屑、丝状藻等。混养时,可采取下列措施化解矛盾:交叉放养<上半年主抓鲢鳙7月前后批量轮捕;下半年转抓罗非鱼>;控制罗非鱼密度<达到上市规格及时轮捕>;限制罗非鱼繁殖<放养单雄或混放凶猛鱼>;增加投饲施肥<保持水质肥沃、饲料充足>)。

46.混养鱼类的主次确定(在如今的混养实践中,通常以1-2种鱼为主养鱼;同时放养若干种鱼作配养鱼。混养鱼类的主次及配比,取决于水、种、饵及气候条件和养殖传统。具体应综合市场需求、饲肥供应、池塘条件、鱼种来源等项因素而定)。

47.影响放养密度提高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为饲料、水质和活动空间;其中:饲料是 提高放养密度的物质基础;水质是限制放养密度的首要因子;而活动空间对放养密度的限制实际上源于水质的影响。)

48.放养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放养密度既指尾数,也指重量;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生长及其产量。而鱼产量是收获时鱼的尾数和每尾鱼在饲养期内增重的乘积,<收获尾数取决于放养密度>;鱼产量 = 收获尾数 × 尾增重。从理论上讲,收获尾数和尾增重任一提升,均会使鱼产量增大。但密度与产量的正相关只在一定范围成立;一旦超出合理,密度与增重就会互为矛盾、相互制约。密度过大,饵料、空间、水质影响增重;鱼多个体小,产量不高,且品质及饲料报酬下降;密度过小,增重大,尾数少,群体产量不高且会造成水体及饵料浪费)。48.套养及其注意事项(套养是在轮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混养方式;即成鱼池套养鱼种;它是解决成鱼高产需要与大规格鱼种供应矛盾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①一龄鱼种力求大规格(草青4寸、鲂3寸以上);②年底出鱼种应至少等于翌年该池大规格放养数;③确保成鱼池80%食用鱼上市;④及时稀疏饲养密度,使池鱼保持正常生长;⑤轮捕网目适当放大,以免小鱼挂网受伤;

⑥加强饲养管理,对小鱼予以特殊关照)。

49.轮捕轮放的作用(①有利于鲜鱼均衡上市,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改“春缺、夏少、秋挤”为四季均衡;满足社会提高效益>;②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数量<轮捕回收40-50%,减少流动资金,利于扩大再生产>;③有利于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池鱼“前稀后挤”旧模式,使鱼始终保持适宜密度;促进快速生长、延伸和扩大养殖时空>;④有利于增放品种规格数量,提高池塘利用率<维持适宜密度,缓和食性、习性、空间矛盾;使混放品种规格、数量进一步增多,充分发挥“水、种、饵”生产潜力>;⑤有利于套育优质大规格鱼种,为稳产高产奠基)。

50.轮捕轮放的前提(①年初放足大规格鱼种;②备有多种不同规格鱼种;③同种同规格均匀、异规格差异大;④饲肥供应充足、管理措施配套;⑤捕捞网具适宜、操作技术娴熟;⑥鱼货能够及时销售)。

51.轮捕轮放的技术要点(轮捕特点:时间在炎热的夏秋季节;WT高、鱼活力强、不耐密集、捕捞困难要求高;入网之鱼多数的回塘。注意事项:①合理确定捕放次数<取决于方法、品种、规格、饲肥、气候、销售等;一般2-3次/年多至8-9次/年>;②提前停食减肥<据气候提前控制施肥,捕前一天减食或停食;预防伤亡的重要措施>;③适时轮捕<存塘量接近或超过鱼池最大容纳量;轮捕宜在晴天清晨;浮头不动网、傍晚不动网>;④操作细致、熟练、轻快<持续时间越短越好>;⑤捕后立即加注新水或开机增氧<惊吓使鱼产生粘液、拉网导致 水混浊,会使耗氧剧增>)。

52.池塘施肥的主要形式及其基本原则(根据施肥时间,施肥可分:施基肥和施追肥。施基肥:是放养前一次性大量施肥<粪肥6-10担/亩>;目的在于改善底质或培育水质<注水前施肥底;注水后肥水>;施追肥:是放养后分次少量施肥<有机、无机或无机有机同时或交替互补最好>;目的在于不断补充营养盐确保水中饵料生物所需。池塘施肥的基本原则: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抓两头、带中间”)。

53.人工投饲的作用及其关键(投饲是池塘养鱼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高产技术措施。投喂量多质优的饲料是池塘养鱼高产、优质、高效的根本保障。投饲具有两大作用:直接为吃食鱼提高人工食物;通过肥水间接为肥水鱼提供天然食物。合理投饲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投饲数量和掌握科学的投饲技术)。

54.“四定”投饲的基本涵义(①定时:溶氧较高时段投喂,促进摄食消化利用; ②定位:固定投喂地点,使鱼形成条件反射;③定量:连续不断足量投喂,避免饥饱不匀、忽多忽少<一天不吃、三天不长;一天不投、三天白投>;④定质:根据饲料种类确定质量要求 <草料:鲜嫩喜食无根无泥;贝类:纯净鲜活适口无杂质;精料:粗蛋白含量高;颗料:营养适口稳定不散失>)。

55.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池塘养鱼涉及气象、饲料、水质、营养、鱼类个体与群体变动等;所涉因素各自变化、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实施池塘管理,首先须了解养鱼生产的全过程及各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同时得紧抓管理关键<主要矛盾>并促使其向有利转化。所谓池养生产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水质管理与饲料投喂这对主要矛盾的过程。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设法促使这对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和发展。从生态学分析,这种转化的本质就是物质循环——一次转化、一次循环、一次能量流动,使池内一部分能量<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体蛋白、获取一部分鱼产量)。

56.解决池塘水质与投饲矛盾的基本做法(分别要求、缓解对立、促进统一、良性循环:对水质,采用合理使用增氧机械、适时注加新水、及时更换老水等措施,改善水质,使水质保持肥、活、爽<不仅可给肥水鱼提供丰足的天然饵料,而且能使鱼生活在良好环境;为投饲 “匀、足、好”创造有利条件>);对投饲,采用“四定”投饲、“四看”施肥,合理掌控投施数量及次数等措施,适时适量,使投饲达到匀、足、好<不仅可使吃食鱼食料丰足快速生长,而且能使池塘生产力不断提高;为水质 “肥、活、爽”奠定物质基础>)。

57.“肥、活、爽”的涵义(“肥”:水中有机物及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量多<浮游植物量20-50mg/L>;“活”: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优势种交替出现、易消化优质趋光鞭毛藻占优 势>;“爽”:水质清爽、透明度30cm左右、水色浓而不混<溶氧条件好>)。

58.“匀、足、好”的涵义(“匀”:一年中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量的饲<肥>料<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投量相差不大>;“足”:投施数量适当,使鱼足而不饥、饱而不余<既能保证池鱼摄食需要,又不至于过量危及水质>;“好”:饲肥营养全面、质量上佳<减少排泄物及残剩量,以利保持良好水质>)。

59.有关人工投饲(投饲的最高目标:满足养殖鱼类营养需求,确保健康、快长、产量最佳、废物最少。投饲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饲料质量及其投喂技术。一般而言,饲料质量越好、投喂方法越合理,则投饲效果必定越好。具体表现:饲料系数越低、生长速度越快、单位产量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得病机会越少、患病程度越轻、产生废物越少、水质环境越好、增氧换水越少、鱼体异味越少。在饲料质量确定的前提下,投喂技术即成为影响投饲效果及水环境的主要因子。在以“三定”为标志的现行投饲技术中,重中之重就在于确定合理的投喂数量及投喂次数。从理论上讲:在集约化的水产养殖中,最适投饲量通常应是接近于100%饱食量的投饲量--即停食前,能将所投饲料吃光、且刚好吃饱。在实践中:能确保生长需要和饲料系数处于平衡的最佳投饲量则为饱食量的90%左右)。

60.池塘水质的演变趋势(通常,养殖水环境除初始阶段受制于水源外,在此后的饲养过程中,水环境的质量好坏主要受底质变化和饲养管理的影响。任何养殖单元的水质演变趋势大致相似:水源水质 →<有机物沉积>→水体富营养化<耗氧↑、DO↓、淤泥↑> →水质、底质变差 →水质恶化<各种问题↑、生产性能↓>)。

61.我国池养管水的常规方法(采用机械增氧来提高DO水平;采用水体交换来降低浮游植物密度,并减少有机物质及代谢废物;采用清除淤泥和曝晒池底来改善底质状况)。62.池水环境的作用及管理意义(养殖水环境不仅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天然饵料的繁育场所和有机物质的分解场所;与养殖生产密切相关,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在饲养过程中,各项措施的实施都要通过水环境才能发挥作用;养殖对象死亡、疾病流行、生长不良、饲料效率低下及类似问题的出现也大多与水环境条件相关。养殖水环境是养鱼者与鱼类沟通互动的“桥梁”<要养好一池鱼,先得管好一塘水>。改善不良环境因子、实施有效池水管理,可以:①维持最适生态环境<促使生态因子平衡、整体环境稳定>;②促进鱼类健康生长<减少病害、提高饲料水体利用率>;③消减泛池发病隐患<预防池鱼严重浮头及发病、确保稳产高效>)。

63.池水管理的重中之重(DO是养殖水环境中最最重要的化学因子<其与其它环境因子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管好了DO,其它水质问题大多可以迎刃而解>。只要维持水体DO 充足——就可以维持养殖生物的生理健康、正常摄食和快速生长;就可以促进水中饵料生物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就可以加速池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和物质循环;就可以消减有毒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就可以确保良好的养殖水环境、确保正常的人工投饲、确保预期的稳产高效)。

64.食用鱼池注加新水的四大作用(提高池塘水位,扩大有效空间,稳定池塘水质;增加池水透明度,增加光线入水深度、增加光合作用造氧水层、增加溶氧;

稀释<蓝、绿>藻类分泌的有害抗生素,消减对其它藻类的抑制作用,促进易消化藻种大量繁生;直接提升水中溶氧,促使池水水平、垂直流转,改善底层DO状况、有效预防浮头)。65.食用鱼池注水的基本原则(注水与否应根据水位及水质变化而定;力求及时、适量、灵活、经常;注水时间宜掌控在下午14︰00-15︰00之前;严禁傍晚注水)。

66.池塘增氧的常用方法(除注换新水改良溶氧状况外,更直接有效的增氧方法还包括:生物增氧、物理增氧和生物物理综合增氧)。

67.“生物增氧法”(就是设法维持健康有益的浮游植物种群,以达到生物造氧、池水高DO的目的。其经验标志是:透明度≥30cm。此外,合理搭配放养品种也是十分有效的配套措施<无论主养什么品种,均应适量的滤食性鱼类—鲢、鳙,以利于调节水质、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68.“物理增氧法”(就是采用专用机械设施或注换新水等措施以达到直接快速增氧的目的。特别提示:当水体溶氧很低时,机械增氧和换水是管理上的最佳选择<但其效果与实施时间有关;要求尽量在DO低于50%饱和度约4㎎/L、池鱼出现浮头之前采用>;冲水、注水和换水均能不同程度改善DO,但以先排除部分底层水后再加补新水效果最佳;增氧机械必须根据其工作原理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既有功能)。

69.“生物物理综合增氧法”(就是利用相关机械的搅水功能,在适宜时段运转机械,克服水层热阻力,使生物造氧与机械输氧人为地结合,及时将上层过饱和的DO送往下层,提高整体溶氧水平。<热阻力:使较冷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需做的功。热阻力与上下层水的密度差及水温差成正比>)。

70.池水运动及池水对流(池水运动相对较为微弱,但其基本形式也包括:波浪、混合和对流。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特殊形式,主要由风力作用和上下水层密度差引发。池水对流虽然微弱,但作用不可小视:促进水中O2的溶解和传递;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清除水中的有毒物质。另据测定,池水运动可使O2溶入速度较静水快100倍。池水对流通常只发生在晚上)。71.池水对流的形成(白天上层水温度较高、水分子较轻,而下层情况则相反;这样上下水层间的热阻力较大,池水不易发生对流。到了夜间,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之下降、分子密度变大、变重下沉;而相对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比重较轻的下层水开始上浮;对流即由此形成,并随着全池密度及温度趋于一致而结束对流<夜间池水会否形成对流及其强弱程度取决于当地当时气温昼夜变化即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对流形成快、强度大;反之,不易形成或强度较弱>)。

72.池水对流的利弊(池水对流,可以使池水上下流转,本该有利于下层环境的改善;但由于发生时机大多在晚上,故而在自然状态下其常表现为弊大于利。利: 改善下层水质、加快物质循环;弊:白天不易发生对流,上层过饱和的DO无法及时输往下层造成浪费;夜间对流发生时,水中溶氧本身已不很足、补充下层的能力有限,对流结果只会加速全池耗氧、极易导致全池缺氧)。

73.人工控制池水对流(基本含义:在晴天中午或午后开增氧机或搅水机,使池水在密度差造成对流之前,提前克服水的热阻力而发生对流,将上层水中饱和的和过饱和的DO及时送往下层;使下层DO状况提前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上层水在下午仍可通过光合作用继续增氧。主要作用:在人工控制下上下层水提前对流,生物造氧与机械输氧有机结合,就可使全池DO大大增加,以利于鱼类生长和产量提高)。

74.增氧机的作用及主要类型(增氧机是现代池养中重要的专用养殖机械;增氧机具有增加DO、改善水质、防止浮头、提高产量的作用。目前生产上可供选用的增氧机类型:喷水式、水车式、管叶式、涌喷式、射流式、叶轮式等;其中:从综合效果看,养鱼池塘以选用叶轮式最为理想。增氧机的基本功能:增氧、搅水和曝气。虽然在其运行时,三大功能同时完成;但在不同时段、不同条件下,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不同<时以增氧为主,时以搅水曝气为主>。增氧机的增氧效果,同功率成正比,同水中溶氧饱和度及负载面积成反比)。

75.增氧机使用不当的后果(特别强调:增氧机若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达到增氧目的,反而加速全池耗氧。所谓“使用不当”是指:使用者对增氧机的作用原理缺乏全面认识,或仅把增氧机当作“救鱼机”使用<不见浮头不开机>;或使用时间不当使增氧机变成“耗氧机”、“浮头机”;或未能使增氧机充分发挥既有功能,不能使其真正成为“增产机”)。76.增氧机合理使用及最佳开机运行时间(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原则:根据水中DO状况、缺氧原因以及增氧机的作用原理,确定合理的开机时间和运行时间。增氧机最适开机及运行时间是:因时、因塘制宜,根据天气、水温、池塘实况、机械功率等因素综合确定。牢记三点:①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晴天午后开机2h左右; ②运用预测浮头技术,力求在池鱼浮头前开机;③切忌傍晚<阴天午后>开机!把握两条:夜间开机越早,运行时间相应越长;水面大或负荷面积大,运行时间随之较长)。

77.池鱼浮头与泛池(浮头:鱼类因水中缺氧<至1㎎/L左右>浮到水面,吞吸空气的现象 <是鱼类对水中缺氧所表现的“应急”反应>;泛池:随着浮头加重,大批鱼类因缺氧窒息死亡的现象<是水体严重缺氧至极限的标志>)。

78.池鱼浮头(即导致缺氧)的原因(①上下层水温引发急剧对流<高温季节晴天傍晚突遇雷暴雨或大风降温>;②光合作用微弱生物造氧不足<夏秋高温连绵阴雨,光照条件差造氧水层浅>;③池水过肥或水质败坏致溶氧入不敷出<高温久晴无雨,水浓透明度小、增氧水层浅、耗氧因子多。过肥:水色转黑;败坏: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水转清发臭成“臭清水”>;④浮游动物过度繁殖使浮游植物被耗殆尽<浮游动物同鱼类争氧气增加耗氧;DO仅靠空气溶入来源受限>;⑤存塘鱼数量过大潜存缺氧隐患<当其它因素恶变时易使DO供不应求>)。79.鱼类浮头的预测(化学测定法:傍晚测定池水溶氧,以8㎎/L为基准;> 8㎎/L,一般翌晨不会发生浮头; < 8㎎/L,有可能发生浮头;DO测定值越小,浮头出现越早。经验判断法:根据天气、季节、水色、鱼类吃食判断。①天气:正常天气,水中DO充足,不易发生浮头;浮头大多发生在异常天气<连绵阴雨、气侯闷热、傍晚雷雨大风、夜温骤降>;②季节: 5月前,WT低、池鱼少、很少浮头;5月梅雨季节,光照差、造氧少、易浮头<但此时鱼小量少,浮头不会太重,大多为暗浮头>;6月-9月夏秋高温,极易浮头<气候多变、雷雨频繁、池水肥浓、存塘鱼多>;10月后,WT渐降,很少浮头;③水色:久晴无雨、水色浓、透明度小,易浮头<遇天气突变,极易导致浮游植物骤然大量死亡引发泛池>;④吃食:正常天鱼无病而明显减食,缺氧征兆)。

80.“八字精养法”的综评(“八字精养法”是用八个概念,构成三个层次,并通过概念及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相互制约而联成关系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它简单而形象地勾画出池塘食用鱼饲养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对于池养生产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八字精养法”并非完美无缺,如用原始方法,由经验加工提炼,反映的信息多为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的规律等)。

81.“八字精养法”充实提高的方向(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赋予现代化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测试手段,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把现有大量的定性描述资料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定量的规律——以数学模型及定量数据来表示各概念之间以及各概念中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理论水平、确保稳产高产高效益)。

82.鳗苗驯养的目的和主要任务(鳗苗驯养,即鳗苗的一级池培育,是鳗苗种培育成败的首 要关键,其目的在于改变鳗苗的生活习性和食性;主要任务是完成三个改变,即改夜间摄食为白天摄食;改分散摄食为集中摄食;改摄鲜活饵料为摄配合饲料。)

83.渔用配合饲料的优点(扩大饲料来源;减少养分散失,提高利用率;减少发病;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及品质;便于运储并适合自动化投饲。)

84.鱼种隔冬放养的优点(冬季水温低,鱼种活动弱,易捕易运,不易损伤,成活率高;可以提早适应,提早开食,延长生长期;并可减轻越冬管理。在大水面,冬放还具有:水位低,不泄水,鱼种外逃机会少;水温低,凶猛鱼类食欲减退或开始停食,对鱼种危害性较小。)85.WT对养殖鱼类的主要影响(影响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影响养殖鱼类的性腺发育并决定产卵的开始时间;影响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影响养殖系统的物质循环。)

86.提高水域鱼产力的主要途经(a.増殖鱼类饵料基础;b.合理放养和移植驯化;c.合理捕捞;d.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増殖;e.控制或消灭凶猛鱼和野杂鱼;f.改善水域环境。)87.池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池水运动包括波浪、混合及对流等形式;其中以对流最为主要,其多在夜间发生,有利有弊。)

88.影响饲料系数的主要因素(饲料系数或饲料效率是饲料营养质量和饲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饲料系数的大小或饲料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饲料本身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加工制备方法,而且也同鱼类的遗传性状、生理状况、生长阶段、摄食条件和投饲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89.怎样使肥水下塘与适时下塘相统一(肥水下塘和适时下塘都是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及生长率的重要措施。在生产实践中,要使两者得以统一,关键在于准确掌握水质培育的施肥时间,确保鱼苗达到下塘标准时池中正好出现轮虫繁殖高峰期,从而使它们在时间上相互吻合。)

90.生石灰在池塘养鱼中的作用(生石灰是池塘养鱼中最为常用且效果最为全面的传统清塘消毒药物。除了可以彻底清除各类敌害生物外,其还具有净化水质、稳定pH、释放N、P、K、提供Ca质等多项功能。)

91.影响效应时间的主要因素(亲鱼注射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的时间,称之为效应时间。其长短与催产剂的种类、水温、注射次数、亲鱼种类及年龄、性腺成熟度以及水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92.増氧机的主要功能及影响因素(増氧机均具有増氧、搅水和曝气三大功能。増氧机的増氧效果同功率成正比,同水中溶氧饱和度及负载面积成反比。)

93.増氧机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増氧机可以起到增加氧气、解救浮头、提高产量的作用; 而如果使用不合理,则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生产上必须抓住不同天气引起缺氧的主要原因,根据増氧机的作用原理,做到合理使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浮头的原因、天气及池塘的具体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开机时间和运转时间。)

94.精养鱼池鱼类浮头的主要季节及原因(浮头的主要季节为夏秋高温季节。这是因为该季节水温较高,水中溶氧饱和度较低,含氧量较少;而各种耗氧因子的耗氧量且大増;因而很容易出现溶氧的入不敷出,导致池鱼浮头。出现耗氧大増的原因主要包括: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新陈代谢强度增大,耗氧增多;生长旺季,投饲施肥多、排泄物多,有机物耗氧大増;池鱼存塘量增大;气候多变,傍晚多雷阵雨等等。)

95.合理放养密度的确定(从理论上讲,放养密度可以根据计划亩产量、鱼种成活率和食用鱼出塘规格三项要素加以计算确定;但事实上,由于影响放养密度的因素错综复杂,因此,对计算所得的放养密度还必须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正,即还应参考池塘条件、品种及规格、饲肥料供应、管理水平等相关因素,并将其与往年的实际成效进行对照综合确定;此外,在饲养期间及收获之时,也可根据生长速度、浮头次数及程度、饲料系数、出塘规格等实际情况判断放养密度的合理与否。)

96.池塘溶氧的主要来源及其消耗(来源: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大气氧溶入、随水源进入;消耗:有机物质分解作用及水生生物呼吸作用。)

97.池鱼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主要特征(导致养殖鱼类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发病、缺氧和致毒;

水产养殖学 第6篇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辩论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最后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假设或提出合理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辩论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辩论教学法在中学教育应用较为广泛,在高等教育则仅限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思想道德、法学、经济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1995年Fuszard曾说过,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辩论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3)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工业科技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有效的交流技巧;同时,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之间或多或少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较为突出;此外,学生对知识的攫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批判性思维、科技创新等能力的下降也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要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化教学改革,首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方式。辩论教学可能是一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交流技巧等多种目的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1.辩题选择。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的基础和关键。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要求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特点。《水产食品学》课程组经过深入思考教材、反复研讨切磋,针对课程教材第九章海洋功能性食品与课程体系中“功能食品”可能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以及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初期存在的管理方面问题,设计出了“海洋功能食品技术与管理的关系”辩论主题,其中正方题目为“海洋功能食品技术重于管理”,反方题目为“海洋功能食品管理重于技术”。辩题既覆盖了“水产食品学”课程第九章和“功能食品”教材全部章节,又贴近人民大众普遍关注的功能食品,还涉及到功能食品的历史、开发技术、管理制度等。

2.辩前安排。辩论前一个月,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2组(18人/组),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组长1名、副组长2名。正反辩题的分配由2位组长抽签确定。辩题确定后,课程组教师适当提供相关辩题文献来源,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媒体、中国期刊网等分别查阅和准备材料,对查阅到的文献进行组内交流,并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论点论据,同时猜测对方论据,小组协商提出反对策略。辩论前1周,各小组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集中讨论并确定1名主辩和2名副辩;同时,由全体学生推荐1名主持人,主持预辩论和正式辩论。辩论前3天,进行预辩论,课程组教师对辩论过程、辩论语言及辩论规则进行指导确定。同时,告知学生此次辩论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考核。

考虑到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课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辩论时间为40分钟;同时,为了便于全校师生观摩,确定正式辩论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并进行全程录像。

3.辩论进行。辩论开始前,课程负责人进行引导发言,重点阐明辩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辩论主持人和正反辩题。辩论则由主持人主持。首先正反方各自简单阐明自己的论点论据,每组10分钟;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就对方论据提问、回答与反问,时间25分钟,最后正反双方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时间5分钟。如学生仍有兴致可考虑课下继续自由争辩。在辩论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向台下同学请求援助,根据同学要求,老师也可参与辩论,形式不拘,重在在辩论中上下求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拓展。辩论语言要求简洁、幽默智慧、贴近生活,同时不具攻击性。

4.辩后总结。辩后总结是辩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提高辩论能力、正确掌握知识的动力。首先,由辩论主持人请台下学生对辩论情况作出评价,评价角度包括此次辩论优势与不足之处;然后,由辩论主持人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包括辩论双方观点、辩论活力等;最后,课程负责人对正反双方提出的论点、论据以及辩论过程和辩论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需改进的方面,对较严重的错误观点指出并纠正,同时明确正确的立场,激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对学生的影响。①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变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此次辩论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辩前学生主动获取文献资料、小组交流汇总以及辩论过程中相互争辩激发灵感、活跃思维,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整合能力,并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据统计,学生人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79.3篇、阅读文献近50万字;正反主辩和副辩平均收集文献101篇、阅读文献超60万字。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最好时机。合作型学习理论就认为“学生意识到当他们的同伴也达到学习目的时,他们自己才可能成功”。《水产食品学》课堂辩论具有竞赛性质,正反双方若要取胜,主辩与副辩以及小组学生之间就必须在辩前有很好的交流,才能配合默契,获得成功。据统计,正反双方平均开展小组交流4次、开展主副辩交流9次。通过辩论,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深刻领悟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③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水产食品学》课堂辩论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风采的空间和舞台,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价值的心理需要。有的同学平常很少讲话,但争辩起来妙语连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能和语言魅力。展现在老师面前的学生是生动鲜活和积极能动的个体。他们存在着无限的潜能,思维发散,并具有开拓性,他们使抽象沉闷的课堂理论学习转变为精彩的表演。通过辩论,他们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2.对教师的要求。辩题的选择是辩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水产食品学》课程组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确定辩题,辩题要具有可辩性,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结合专业前沿知识。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对《水产食品学》课程要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间的教学内容以及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准确的把握;辩前要积极指导学生,解决他们的疑惑,对于辩论弱势的一方要积极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本着教育的目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组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每个学生都要发言,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水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课程知识更新快,认知性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洋功能食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更广泛地了解海洋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背景、现状与未来;使学生懂得如何将海洋功能食品的理论学习与海洋功能食品的产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生产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避免课程间内容体系的重叠问题,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合理解决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功能食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等在内容体系上的有效衔接。通过课程辩论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张东芳.采用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00,8(3):182-183.

[2]赵珑.对电子商务课程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234-236.

[3]赵小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实施辩论式教学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22(11):54-55.

[4]刘艳.中学生物学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與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闫向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辩论式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303-304.

[6]苏越.法学教学中辩论式教学法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41-142.

[7]郑连成.高职院校经济学辩论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6):132-133.

[8]高雅杰.谈辩论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39-40.

水产养殖学 第7篇

根据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的数据, 《南方水产》 (2011年更名为《南方水产科学》) 的总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多项指标比去年有了明显的上升。在12种入选的水产学类期刊中, 《南方水产》的影响因子为0.994, 综合评价总分为53.5, 仅次于《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 列第三位, 其中综合评价总分排名比去年上升了5位。在全部入选的1998种期刊中, 《南方水产》的影响因子和综合评分排名分别为第125位和第304位, 较去年的第553位和第905位排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南方水产》杂志自2005年创刊以来, 不断发展创新, 求真务实, 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受到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 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类期刊。

*摘自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海水养殖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索 第8篇

一、以点带面, 强化关键知识点

海水养殖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设置了绪论、海水养殖基本原理与流程、大型海藻养殖、海水虾蟹类养殖、海水贝类养殖、海水鱼类养殖、海珍品养殖以及低碳健康养殖共八个主要讲授章节。其中, 大型海藻、海水虾蟹类、海水贝类、海水鱼类与海珍品养殖五个章节内容丰富, 知识点非常多。大多高校的相关专业将其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 相对充足的课时数保障了课程内容讲授的完成。而通过海水养殖学这一门专业课程把如此大量的内容进行整合讲授, 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 并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首先以点带面, 摒弃面面俱到。针对大型海藻、海水虾蟹类、海水贝类、海水鱼类与海珍品养殖分别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研究成熟或者相对成熟的经济养殖品种。例如, 其对应的海带、凡纳滨对虾、扇贝、大菱鲆、海参等分别是引导我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品种。围绕这五种养殖品种的相关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等知识点展开讲授, 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实现对应的藻类、虾蟹类、贝类、鱼类以及海珍品五大章节的讲授任务与目标。其次强化关键知识点的讲授, 避免以偏概全。同一大类不同品种的生物的差异性必然对应其育苗手法和成体养殖技术的不同, 仅以上述五种养殖品种为例进行讲授, 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并误导学生。因此, 需要有参照品种进行对比, 对关键的生物学习性以及养殖过程操作技术的差异性予以阐明。可以对应地选择紫菜、中国对虾与梭子蟹、牡蛎、石斑鱼以及鲍鱼等作为参照品种。

二、纳故引新, 关注热点与前沿

海水养殖学作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是以低年级所学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如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化学、微生物学、浮游生物学以及海洋生态学等为辅助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前期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 尤其是养殖品种的生物学, 养殖技术所应用的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因此, 需要纳故引新, 在对所涉及的前期知识点简单回顾的基础上, 引出新的知识点与技术要点。这样, 才能够承上启下,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避免由于对前期知识点的遗忘或者不理解而造成对本门课程新知识点的不理解。同时, 纳故引新还需要将有关的育苗与养成技术从养殖历史发展的角度展开, 使得学生理解相关方法与技术更新的关键点。例如, 科技手段的进步、养殖工程与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对养殖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增氧机等充气设备的使用加快了集约化与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抗风浪、数字化网箱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多种名贵鱼类的离岸养殖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利用微生物学等水处理技术的有效集成以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技术推动了低碳高效与清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海水养殖相关热点问题与发展动态的关注以及前沿技术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水产经济品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一些新概念, 并掌握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例如, 海水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促生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低碳健康养殖的理念与相关养殖技术;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衍生了微生态制剂与生物絮团技术, 并应用在对虾与鱼类等的集约化养殖生产中;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高抗逆性品种与新品种的繁育与养殖;病毒病理学的研究促使了中草药制剂等多种防病手段的不断更新等。

三、着眼应用, 引入案例教学

海水养殖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海水经济品种增养殖的基本理论、概念、技能以及新动态,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 教学内容需要以应用于养殖生产活动为中心进行设计, 避免就业学生眼高手低、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海水养殖的相关企业反馈给学校的信息是学生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基本操作能力欠缺,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这些问题恰恰反映出教学过程多注重理论, 忽略应用教学的短板。加强生产应用所需知识点的教学, 并注重生产活动的分析、比较,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避免“学而不思”, 使其利用发散性思维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生产应用的具体细节进行讲解, 例如养殖池塘的构建、增氧机的布设、进排水的处理, 甚至育苗池采用圆形或者椭圆形以避免伤害幼体等细节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列举生产活动的具体事件, 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与讨论,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 对育苗过程中出现幼体畸形问题进行分析, 从亲本培育、饵料的投喂、育苗用水、环境要素的可控性等关键节点一步一步分析, 进行排除找到问题所在;在养成过程中天气变化导致的水温骤降、周围海域赤潮爆发引起的养殖用水水质下降、外源病毒或病原菌切断手段的缺失所引发的疾病传播等是造成养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产活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图片、实物与视频, 尽量避免文字性的描述。例如, 介绍生物学方面的雌雄差异、疾病症状的描述、养殖场的构建以及充气设备等采用照片或实物。苗种生产与养成技术结合相关视频资料, 同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网站信息和科教电视频道, 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生财有道》与第七频道《致富经》等。

摘要:涉海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 经教育部批准扬州大学新增设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海水养殖学为其必修课程。如何兼容整合多门相关专业课是重要的教改课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索。

关键词:海水养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苏政办发[2011]94号.

[2]周晓见, 靳翠丽, 董昆明, 缪莉, 封克.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170-17.

水产养殖学 第9篇

关键词:贝类养殖学,感性教学,理性教学,课程学习

贝类养殖种类众多,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贝类的消费需求日渐旺盛, 促进了全球贝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1,2]。贝类养殖学是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 贝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也对《贝类养殖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感性认识在贝类养殖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1.1感性与理性的基本释义

感性是在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涉及感觉、知觉、印象、经验等。理性则一般指概念, 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如:逻辑思维、思想、观念、理论、分析与综合、定理等。感性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认识的初级阶段, 通常是一种表象和感觉, 理性则是对事物或现象较全面、较本质的客观认识, 是感性的深化和提升[3]。人既是感性动物也是理性动物, 马克思既强调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又充分肯定感性认知的重要性[4]。

1.2感性认识是贝类养殖学课程构建学以致用的桥梁

专业应用课程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理论之外, 更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基础课程学习, 理论基础已经积累的较为厚实, 专业应用课程的讲授,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这个桥梁的构建, 就要精心考虑授课的方法和手段, 方能达到该课程讲授的主要目的。以往的教学表明,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兴趣直接相关。学生如果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自身的思维状态, 会直接影响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堂讲授中也常常发现, 有些知识在反馈时, 学生感觉很容易理解, 但一涉及到具体操作, 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 心中茫然。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课程学习变化的特点,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好《贝类养殖学》课程。

2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相互关系

2.1教育的理性本质探析

人作为被教育的主体, 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的两面体, 有的人待人处事比较理性;而日常生活中则易流露其感性气质。因为过于理性, 生活会缺少色彩;过于感性, 浮华骄躁则可能乘虚而入。理性与感性, 犹如天平的两端, 彼此平衡才能营造和谐。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 有的更多地依赖于理性能力, 如:学术研究、经济活动、法律和政策实践等;也有一些更注重发挥人的感性成分, 如:艺术表演、体育运动等。教育活动, 是人的理性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孔子主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一个“择”字, 说明了人的学习需要理性判断能力。教育不应该只是教人“信”, 更需要教人“疑”;教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是教育的本义。

2.2感性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

理性思考是教育的归宿, 但教育的手段和过程过于强调理性则易导致枯燥、呆板的教学效果,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主动学习, 甚至导致畏难情绪, 进而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因此, 适当加入感性授课手段, 引导学生在感性场景中主动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诱发主动性的理性思考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科学探索是在人对自身生活的追问中, 一方面对自身的现实处境进行反省;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未来的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未知因素进行无限遐想和追问。这种遐想和追问是由自身的现实关切牵连出来的, 它是人的生活感觉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自身关切为核心的生活世界, 既是科学意义的诞生地, 又是科学探索的动力源泉。在科学探索中, 已有的生活感觉可能是有效的, 也可能遭到矫正, 即科学也改变着生活世界。所以作为被生活逼显出来的“未知对象”仍然是活动感性扩展的结果。从知识的确定性要求上来看, 生活感觉所逼显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会虽然不确定而模糊, 且未加整理和提炼, 但在这种深度的模糊性中却几乎包含着全部生活的真理。作为关于人的科学, 作为为人而建构并为人服务的科学, 只有回到感性生活或生活感觉中, 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作为科学基础的感性, 它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 从而使理性与感性保持均衡发展;活动感性既克服了传统感性的被动静止性, 又克服了传统理性脱离感性的抽象性, 所以它能够代替传统知识论的理性动力原则而成为知识论的另一种动力原则;在这个意义上, 活动的感性实现了为知识论进一步奠基的作用, 并在知识论视野内实现了感性的自我超越[5]。

2.3感性认知对理性认知的促进作用

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的基础, 也是精神生活的支柱。情感教育指的是采取一些教学手段, 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 并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 有所感悟, 有所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抽象性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阻碍, 但又是理工科课程的主要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尝试将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生动化, 将理性知识感性化, 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贝类养殖学的知识, 都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实践, 《贝类养殖学》课程的理论和养殖生产关系密切, 这些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 又服务于生产实践。教学中若抛开生产实践而一味地进行单纯的理论说教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也最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贝类养殖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可以成为十分生动的教学材料, 某一技术环节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而不是那样操作, 操作中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注意事项, 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引导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 感性的贝类养殖实践活动就成为了学生喜爱并学习《贝类养殖学》课程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勾起学生学习《贝类养殖学》课程的欲望。在课程讲授中, 恰当运用感性思维的方式讲解实际的操作技术, 那么, 学以致用这个桥梁的构建, 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在讲解鲍的人工育苗流程时, 有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底栖硅藻的培养, 稚鲍开口摄食的底栖硅藻需要的适宜光强在1 000~1 500lx, 而在实际培养中, 却要调节培育池上方的光强在2 500~3 000lx左右, 这是为什么呢?这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底栖硅藻培养池的立体结构, 再讲解水泥池中光照强度随深度依次减弱的基本现象, 同时播放一段底栖硅藻培养中的翻筐操作, 由此引出结论, 适当加强光照再结合翻筐操作可以达到底栖硅藻快速和优质的生长。这样一来, 学生既巩固了底栖硅藻适宜光强需求的基本理论知识, 又理解了实际操作的原理依据, 两下对照, 很好的完成了从知识学习-理解消化-实际运用的完整过程。

又比如在讲解海湾扇贝育苗的受精与孵化环节时, 任课教师举了一个例子:在带学生在育苗场实习时, 亲贝晚上九点排放, 到了十二点了, 技术员要同学们回去休息, 但大家都呆在车间里不敢出去, 什么原因呢?原来, 海湾扇贝雌雄同体, 精卵不能人为分开采集, 为避免精液过多影响孵化, 搅池成为亲贝排放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可以让过多的精液形成泡沫被捞取到池外, 同学们都搅得一身汗, 上身脱得精光, 三月份外边还是冰冷的寒夜, 当然不敢出去了。这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讲解的典型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的讲解, 学生熟悉了实际操作的场景, 又巩固了海湾扇贝是雌雄同体扇贝这一基础知识。

3感性授课是达成课改目标的重要手段

3.1新课改的课程教学目标探讨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目标要改变过去那种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内容要改变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培养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

教育是科学, 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远离高谈阔论, 切实找准课改目标与现实教学之间的结合点, 抓住关键环节, 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让课堂教学时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3.2落实新课改目标, 注重感性授课方法的运用

教师呈现知识的方式、演示的技巧、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教学因素[7]“。感性认知”联系着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活动。当知识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时, 学生会作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推动学生知识的掌握。知识掌握是显形的从少到多, 从简单到复杂的累积过程, 最终构成知识体系。而情感是隐形的, 以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载体, 以师生的情感交流为渠道。它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又延伸于课堂之外[8], 能够有效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因此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感性场景,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去实践和总结,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统一性

4.1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关系

课堂学习的“感性”与“理性”是统一的, 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感性过程的讲解虽然能够增进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要做到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 仍然需要感性材料和理性引导的相互配合“。抽象思维形象化”可以有效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而“形象思维抽象化”则能够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 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 从而增强运用贝类养殖学知识去解决贝类养殖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 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可以先从感性到理性、或从理性到感性, 亦可以感性和理性同时相辅相成。4.2良好的课程讲授效果应达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

传统的教学课堂, 过于强调学习的理性思维, 而忽视了师生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甚至抵触学习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 都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感性学习的手段。但如果过于强调课堂上的感性作用, 而忽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主旨。则易于形成课堂表面活跃, 实质内容空洞。《贝类养殖学》课程的概念、技术原理, 代表着理性的部分, 体现了条理性、规律性和原则性。而众多实例, 反映了感性的一面。理性与感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时可以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统一, 有时却可能被感性认知蒙蔽而犯错。同一感性材料, 不同观察者得出的理解也可能不相同。

认知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良好的课堂讲授效果就是这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 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贝类养殖中的技术环节如果过分强调感性认知, 也易给人零散, 琐碎的印象, 因此, 本身也需要理性讲解将这些看似散乱的环节串联为一个有机完整的流程。

5重视教学实习和综合性实验中的感性与理性印证

5.1教学实习是感性材料丰富的大课堂

教学实习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教学实习也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结合的场所, 学院建立了众多教学实习基地, 在生产实习中, 众多的感性实例在学生面前不断呈现, 学生能够将课堂理论知识反复的与实际生产相互印证, 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巩固。任课教师亲自带队指导, 随问随教, 既巩固了课堂理论, 又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感性与理性知识的良好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贝类养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良性互动的教学目的。

5.2重视综合性实验的感性场景营造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多侧重于解剖与观察,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的学习方法和传统实验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它可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综合性实验可以把贝类的很多相关知识糅合到一起, 既可以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 又能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增进学生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 激发和提高学生把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中的能力。如在贝类养殖学课程中开设的牡蛎摄食行为观察实验, 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牡蛎鳃纤毛和唇瓣搬运食物颗粒的实际场景过程, 对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双壳贝类通过“喝水”获取食物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辅助认识, 深化和巩固了对这一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当然, 在学院实验室条件逐年改善的环境下, 今后的实验教学中, 还应考虑引入贝类养殖实验的内容, 如养殖条件相对简单的贻贝、牡蛎,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贝类养殖的实际场景, 这样既能与课堂讲授及时相互印证, 又提前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贝类养殖技能, 更好的促进贝类养殖学课程的授课效果。

6结语

总之, 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相互促进, 来自于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良好搭配, 动静结合, 即达到师生的情感交融, 又能引导内在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知识既沉淀于生动的感性实例场景, 又根植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慕永通, 张红智.世界软体动物主要物种组产量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11, 29 (6) :114-121.

[2]张红智, 慕永通.中国在世界海水贝类产业中的地位:产量、产值、贸易视角[J].中国农业, 2013 (12) :108-115.

[3]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 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85:82.

[5]王国坛.活动的感性:知识论的动力原则[J].长白学刊, 2006 (1) :51-54.

[6]许强.明确课改目标, 把握课改实质[J].山西教育, 2002 (2) :1.

[7]金优优.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4) :16-17.

水产养殖学 第10篇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及促进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水产养殖专业一方面借鉴其它应用型高校的经验[1,2], 另一方面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意见, 对应用型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次探讨, 并认真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其中重要一项举措就是加强校企合作,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它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流行规律、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 重点普及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技术, 提倡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3,4]。近年来, 受水产动物种质资源质量下降、水质污染、滥用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生产上水产病害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保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养殖产量稳高产是应用型水产高级人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能力。钦州学院水产养殖专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 就开设了《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 其中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为18个课时, 1学分。实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5]。如何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是转型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学习和总结其它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6,7,8,9,10], 本教研组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1 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

1.1 传统实验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传统实验教学常常脱离生产实践, 实验类型以简单验证型实验为主。由于各个学校实验室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大多数学校实验设备较陈旧, 更新换代远不及大型企业, 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 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就水产动物疾病学而言, 参与生产, 亲眼目睹及接触水产动物疾病爆发的机会少, 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 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其次, 传统实验教学以完成各独立实验单位为目的, 忽视了水产动物的疾病诊断是一个连续性综合思维的过程,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并且基础验证型实验多, 而综合设计型实验少。实验项目由教师安排好, 实验药品、器材由实验员课前准备好, 学生只需机械地按实验步骤操作, 验证实验。学生容易养成“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习惯,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往往强调传统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再次,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验课时少, 学生动手机会少。

传统实验教学固然有其弊病, 但同样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 对待传统实验教学应该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样, 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实验室教学优缺点, 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否认, 传统实验教学在知识传授, 基本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等方面是有其优势的;而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则存在欠缺, 这正是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但如果抛弃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一味地强调应用和创新, 那么应用和创新就如空中阁楼, 成了一句空话。因此, 对于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方法, 常见水产渔药的识别及给药方法, 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营养性疾病标本及组织切片的观察等以验证性为主的传统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 虽然枯燥无味, 却是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教师应该在进行传统实验教学改革时, 不能简单地删减一些基本实验, 而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2 加强校企合作, 新增综合型、应用型和研究型实验内容

2014年, 教研组经多次商讨, 各门实验课程均设计了一些与企业挂钩的综合型、应用型和研究型实验内容。例如:设计了综合应用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该实验不仅将前面学习过的各验证型实验溶汇进来, 以学生为主导, 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进行, 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于跟生产联系紧密,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首先, 学生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水产动物疾病调查记录表, 利用课外时间到相关公司、企业及养殖户中进行调研, 了解本年度及近几年水产动物常见爆发性疾病种类、主要病症、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 并撰写调研报告, 同时采集典型水产动物疾病样本, 一方面制备疾病学标本丰富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为开展疾病学实验病理后续研究提供材料。其次, 整个实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5人小组, 老师任务下达给每个小组。小组完成实验后要进行汇报和评比, 因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机制,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改革教学方法, 尝试EEPO有效教育

传统的教学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一般停留在老师讲, 学生做的层面上, 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青年教师, 本身教学经验就不足, 如何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EEPO (Educate Efficiency&Process Optimization) 有效教育的出现, 无疑给大家特别是青年教师带来了希望。所谓EEPO有效教育, 是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结合中西文化诱导创建的一个系统工程, 其理论与操作系统力求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新途径和方法, 使之在学校师生双边活动中更加“有效”[11]。有效教育包括思想、理论、方法三大体系, 涵盖教学、学习、评价、备课、管理、考试、课程、教材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2]。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实现课堂教学, 追求“效率优先, 过程优化”, 让学生学的轻松, 老师教的愉快。通过连续三期的培训, 教师深受感触, 不少老师感叹:“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目前参加培训的教师已经掌握了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课型, 下期将进一步学习哲学方式和三元方式课型。

在EEPO有效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2014年水产本111班尝试了EEPO教学, 针对水生动物疾病学实验内容特点灵活选择课型, 通过有效组织和参与实现课堂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要素组合方式教学, 注意将“看、听、讲、想、做、动、静”这七要素灵活转化, 照顾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 并在课堂上进行流程性检测, 增强师生互动环节, 随时了解学生对重要知识技能的掌握, 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整个课堂轻松而有活力并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课后学生评价很高。

3 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 开放部分实验室,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课程教学课时非常有限, 而很多生物类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将部分实验室面向学生全天开放,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实验方案, 老师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通过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然后自主安排时间做实验。开放实验室能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不少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养殖鱼类、虾类、贝类、蟹类, 并在该过程中自主学习各种水产动物的增养殖、饵料培育及疾病防治等。

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导师制度

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水产养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在合理安排教学的前提下, 积极参与一线生产, 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水产动物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活动等, 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质。

建立导师制度, 将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项目向学生公开, 让有兴趣的学生提前参与到科研中,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对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及竞赛等提供条件, 同时可以提前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导师通过言传身教, 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收集和处理数据, 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 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5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能真实客观评价学生, 按平时成绩 (占10) +实验报告成绩 (占30) +期末考试 (占60) 计算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考勤、流程性检测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三部分。实验报告成绩由实验设计、实验讲解讨论和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小组自评成绩是针对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组内各人员分工参与情况, 组内成员自行打分。期末考试可以是笔试、口试或操作, 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查全面的评价学生。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能有效辨识学生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应用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改革后的效果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水产本101、111班和水产专111、121班四个班共计82名进行了调查, 问卷有效率100%。经统计发现: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从60.1%增至91.5%。这从开放实验室学生人数的上升也能反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有兴趣, 不怕学不好。

(2) 从学生平时上课情况、实验报告、实验操作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等方面比较发现, 改革后学生科研能力、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讨论, 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完成需要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最后运用PPT汇报实验, 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4) 综合应用型实验内容多、步骤繁琐、时间长、结果数据复杂, 所用仪器也较多, 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 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协作。通过长时间的通力合作,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生学会了牺牲小我, 成全大家, 学会顾全大局, 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对学生而言,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将受用终身。

钦州学院水产养殖专业虽然是一个很年轻的专业,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课程自2012年开始开设, 但通过对教学材料的不断累积,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探索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 离最终目标——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叶绿.探索德国FH贯穿教学全过程应用型实验教学模式[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2 (5) :392-397.

[2]陶秋燕.澳大利亚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及办学特征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 2006, 20 (1) :23-27.

[3]李登来.水产动物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

[4]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

[5]韩小平.浅谈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 2006, (3) :66-67.

[6]陈德芳, 耿毅, 汪开毓, 等.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 (2) :122-124.

[7]徐海圣.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 17:86-88.

[8]王笃彩, 丁成曙, 徐加涛.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1003:28-29.

[9]刘焕亮, 刘长发.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51 (1) :71-73.

[10]库夭梅, 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3) :39-40.

[11]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53-62.

水产养殖学 第11篇

一、开展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水产病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指导教师为主体、以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等内容为基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实验指导教材逐步进行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实验过程中学生较少讨论和交流。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独立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没有达到通过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理想的素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验技能,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只关注实验结果,忽视操作过程,忽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要实验过程中不出现较大失误,实验结果一般都会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也没有成功的喜悦;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案,学生逐条照着做,所有学生实验内容、方案、仪器设备雷同,实验结果统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单调乏味。总之,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随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域养殖环境日趋恶化,水产动物疾病种类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真正掌握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具体的实验仅仅是手段,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以研究性问题为起点,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初级研究者,或者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地去工作、思考。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材料,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果以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三个转变”:转变简单验证为自主设计,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二、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实验操作阶段和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

1. 确立研究任务阶段。

学生2-3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器材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如果部分学生自已确定研究题目有难度,也可从教师提供的推荐题目中选择。为了适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题目,以供学生选择。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密切联系教学大纲,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水产病害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产药物的剂型与使用方法、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学与分子学诊断、常用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病原菌的药敏实验、渔用免疫菌苗的制备与免疫途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等。

2. 实验操作阶段。

学生实验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去做实验,验证预设实验目标,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疑问,自己动脑思考,或与小组同学讨论,最终得出最佳实验结果。

3. 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

学生要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或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要求写成科技小论文。成果交流主要以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时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实验小组,简要概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主要步骤、观察现象或指标、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过程的得失成败,对本小组同学的表现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及个人体会等,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在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相互合作,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以后学生科研或毕业论文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建立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参与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情况,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过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答辩情况和实验态度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这种考核比以往实验技能考核更有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实现个体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

实验设计方案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确立题目后,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最后修改后定稿。指导教师根据初稿和定稿两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 (1) 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 (2) 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观察现象或测定指标、注意事项等是否详细具体、表述清楚; (3) 实验基本项目是否齐全、规范。

2. 实验结果的考核。

实验结果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归纳、逻辑推理,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答辩时要突出实验的特色和关键性问题,同组其他同学给予补充,随后回答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根据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否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答辩表现情况、实验态度和表现等给予评分。

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自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型实验后,我校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增强,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由66.2%增至91.8%,增加了38.6个百分点。

2. 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加强。

设计型实验是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基本了解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相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操作技术和技能。

3.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学生要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学生经过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写出初稿,经教师的审阅、返回修改,最后基本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

相对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内容多、步骤繁琐、时间长、结果数据复杂,所用仪器也较多,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协作。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可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团队的利益,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顾全大局,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5.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详细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后还要完成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很有好处。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后,学生由不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科技论文转变为基本会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写科技论文,个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

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 注意实验内容的层次性。

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因此,设计型实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教学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使学生在“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实验内容层次上得到创新教育和培养。

2. 注意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在设计型实验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方式、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掘潜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设计型实验要求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在时间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注意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设计型实验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包括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才能够在实验题目的确立、实验方案的审查、修订、答疑辅导、报告批改(或论文修改)等整个实验流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研究。

在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向学校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或“挑战杯”,或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进一步就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设计型实验的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从而能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而且,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使之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院校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摘要: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 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本文从培养高校本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愿望出发, 针对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和不足, 进行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阐述了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具体操作程序、考核评价方法、注意事项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路斯, 邹龙江, 潘学民.设计性综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3) ;96-97.

[2]李炳奇, 刘红, 王东.开发设计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2) :69-70.

[3]张俭, 伍贤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1) :69-69.

[4]张伟妮, 林旋.《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 (2) :100-102.

[5]黄辉, 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0) :91-93.

[6]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4) :187-189.

[7]胡卫东.设计型实验的实施与思考[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7 (2) :68-69.

上一篇:供电所绩效管理下一篇:水稻品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