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学实际范文

2024-05-28

立足教学实际范文(精选12篇)

立足教学实际 第1篇

一、激发孩子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的潜力。一旦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①精心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②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③教师运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共声,如临其境。④根据写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二、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1. 采乡俗民风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俗;许多乡俗、民风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乡下人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都有自己的庆贺方式。此外,还有婚礼、寿礼、造屋、走亲戚等,这些都寄予着农民渴望人泰物丰的美好心愿,蕴含着历史悠久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采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农村特色的作文。

2. 看农村新貌

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朝霞沐浴的田野,晚风轻拂的细柳,绿树掩映的农舍,小桥流水,春天的新绿,夏天的茂密,秋天的收获,冬天的雪景,都是值得一提的观察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家乡。特别是农民的住房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现代农村的亮丽风景线,更能激起小作者对家乡的爱。

3. 扬家乡美名

“土特产”其本身包含着“独特”之处,这显然是作文表现个性化的好材料。尝家乡特产,扬家乡美名,包括观察土特产的外形、特性,了解它的生产、制作的过程以及价值,等等。我们常引导学生对家乡重点水果、苗族的蜡染等进行描写,选取这样的素材进行作文会让人耳目一新。

3.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度”,切忌过细,应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顺其自然地发展,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起辅助作用。如在指导学生初学“看多幅图写话”练习时,常见的一种做法是:教师先让几个学生说出每幅图的意思,然后把学生的意思进行归纳,再让学生按归纳好的句子扩充成文章,结果全班学生作文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显而易见,这样的作文根本没有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长久下去,学生怎么能独立地写出有特色的作文呢?

立足教学实际 第2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职业生涯规划》第四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这一部分涉及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中“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中的学法及实际解决问题方法,设计如下课程目标:学习兴趣、性格、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能够根据企业需求找到职业兴趣培养方式和职业性格的调试途径。

[关键词]教学涉及 立足 实际 方法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满足社会需求。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了解职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职业性格可以调适并掌握调适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培养方式和职业性格的调适途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培养职业兴趣,调适职业性格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培养职业兴趣,如何调适职业性格。

关键:案例讨论和教师指导。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次课老师让你们用固定词组写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完成不错。下面老师选了几个例子(出示大屏幕)

例一:我是一个性格复杂多变的人,做事只有三分钟热血,有时兴奋无比,有时无比抑郁。

例二:我喜欢飞翔,我是一个外向的人,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我是一个戴眼镜的人。

例三: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头脑简单,我喜欢吃棉花糖,喜欢交朋友,我的优点是爱笑,缺点也是爱笑,经常笑神经错乱,控制不住自己。

师:猜猜他们到底是谁?是你、是我还是他。

(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以“猜猜他(她)是谁”小游戏开课,创设一种愉快轻松兴奋情景,带着这种氛围走入新课。

2.互动探究,学习新课

师启发归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不同的,那么兴趣到底是什么?刚才同学们参与一个小小的游戏,表现好兴奋,因为猜你自己猜你的同学,感兴趣就积极主动去做,不由自主的心里特愿意,这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所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大屏幕出示概念)那么根据兴趣概念说出什么是职业兴趣?

(同学归纳老师确认)设计意图:由个人体验到理论概括以此让学生自己明白“职业兴趣”。

过度:但是,走入社会往往你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你最感兴趣的,怎么办? 环节一:案例分析

(1)惠普大连分公司面试时提出:你喜欢的事情领导不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领导偏让你做,你该怎么办?(2)现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兴趣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感兴趣的。你该怎样选择?

讨论:请说说你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企业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培养方式。兴趣培养方式多样,对于中职生来说首先应该认识到专业职业的重要性,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发挥并培养兴趣。其次,在实训中加强锻炼体验学习兴趣,强化就感。

环节二:情景教学

师:你有自己的兴趣专长往往不一定被你向往的公司录用,因为你的性格。下面有请付强等同学再现当年通世泰公司招聘笔试现场。带着三个问题。

(1)他们都是什么性格的人;(2)谁更适合本公司;(3)因为这次表现被淘汰还想进本公司该怎么办?

方法: 现场表演(一人扮演考官,四名同学参加考试)扮演考官的同学与同学互动,分析人物性格。

多媒体出示“连连看”学生选择A,B,C,D四人性格。

课件出示,强化理解概念。讨论:如何改变和调适自己的性格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我们不能只把性格完全归于天性,良好的性格也是可以调试的。调适职业性格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1.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2向身边优秀人物学习。3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表演,针对四名同学考试迟到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分析人物性格,明白企业的需求,并找到调适职业性格的途径和方法。

3.全课小结

(1)请同学谈谈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同学自由回答,畅所欲言)

(2)师归纳: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调试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改掉不良习气以适应职业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本课收获教师突出本课重点,意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课后积极主动培养良好习惯,调适自己性格。

4.布置作业

多媒体列举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信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岗位,对于企业的要求有没有差距,以后打算如何改进。

立足农村实际 优化科学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学;农村;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农村科学教学相对城市学校有诸多不利因素,如教学仪器设备少,观察和实验材料不足或没有,缺乏让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机会。可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还有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科学教学,是摆在农村所有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挖掘农村资源,充实科学教学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他们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知识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少。对农村小学所具有自然资源予以挖掘运用,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都可以进行探究。可引导孩子们到小山坡上、田野里观察动植物;在自家的菜园里种植蔬菜;在家长指导下饲养小动物……让孩子们比较不同生长环境的动植物的形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孩子们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学到了知识,真正尝到了玩中学的滋味。

有时候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不能同步,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作出合理的调整,使当地的资源环境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教学的开展,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电”单元,第二单元是“新的生命”单元,而我们这里第二学期开学时正好是二、三月,正值春天,新的生命萌芽了,各种花朵竞相开放;小草吐出绿芽;动物开始繁殖,这些景象与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正好吻合,所以这一、二单元的教学顺序可对调来上,会更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制实验器械,提高科学实效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试验。我们的科学课也离不开试验教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要进行试验就要有试验器具。虽然现在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试验室的试验用品不是百分之百的齐全,教师的试验有时比较创新,教师需要的试验用品没有。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作自己教学所需要的试验器具和用品。

1.善于使用各种废旧的、生活化的材料。如可用脸盆替代水槽,尽可能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进行学习与感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资源。

2. 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而且当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补充。如:用农村常见的飞蛾蛹替代蝴蝶蛹学习观察“蝴蝶羽化的过程”;用常见的铜钥匙,铝钥匙,铁钥匙代替铜片,铝片,铁片做“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科学事物。

三、利用自然环境,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课中有些生物学科类的实验,可以与农村孩子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结合起来。如“植物的一生”单元中农村孩子可以在自家门前屋后种一些凤仙花来观察,也可以到家里的菜地里去观察青菜的一生、黄瓜的一生、四季豆的一季、冬瓜的一生等。“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学习,农村孩子可以借助农家养蚕的机会亲历科学探究,家里如果不养蚕可以去观察蝴蝶的生命周期。

还可利用学校周边空闲土地,建设科学试验基地。带领学生动手把空地开辟成“科学试验基地”,里面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香菜等一些时令蔬菜,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并利用科学实验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认识和分析、植物的成长等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学生在亲自参 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必须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科学教学,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立足教学实际, 构建“互动”课堂 第4篇

一、任务驱动是课堂互动的平台

在教学中, 我尝试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 每堂课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 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计算机硬件”一课, 农村的学生了解很少, 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明确的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条件收集计算机硬件组成部件, 就自己查阅的信息写下纪要。任务下达之后, 学生启动各类搜索引擎, 就自己所需的诸如“中央处理器”、“主板”、“硬盘”、“内存条”等关键词进行搜索, 并从所得结果中进行筛选和重组, 通过E-mail发送到老师的信箱, 课后再通过E-mail查阅老师的回复。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 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二、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的教学活动, 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帮互学, 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同桌合作交流

根据学生的情况, 我把基础相当的两个学生安排在一个座位上, 使他们彼此相互合作, 互相激励,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不仅达成个人绩效, 提高学习效果, 也完成两人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 依据学习目标, 独立寻找相关资料, 自己阅读与分析后, 通过同桌间的互动、分析讨论, 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 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操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明确任务、注重实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积极实践、乐于合作与交流、以小组利益为重”;让学生在合作氛围中、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合作。我的具体做法:将相邻的四个同桌合作组成若干个合作小组, 由他们自由结合, 并适时加以引导, 取长补短, 只有把全组同学的优势集中起来, 才能使全组同学取得成功。如在《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以“爱护我们的校园”为主题创作多媒体作品。他们确定主题后, 就进行了分工。由知识比较丰富且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 由美术细胞浓厚的同学进行美术设计, 最后由信息技术技能较高, 操作速度快的同学负责操作。由于大家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提高了效率。最后, 在本节课的评价中, 这个组的同学作品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最高评价。在总结本课时, 我请这个小组同学发表成功感言, 他们四人一起走上前来, 告诉大家, 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 “我们的目标是尽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快完成任务。因为全组的成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我相信, 在他们取得成功的过程中, 每位同学都会有自信、欣赏、愉快、陶醉的情感体验, 因为他们成功了。

3.师生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交流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生合作, 它也包括师生间的合作。实际上, 每一堂课的成功, 每一件作品的成功, 都是师生合作的结果。如苏科版第八单元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欣赏我校红色德育基地制作的作品, 激发其学习兴趣, 从而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心中的校园.ppt”。其次, 就如何实现绘图、艺术字、图片编辑、制作视频文件、剪辑声音文件、插入flash动画等问题提出注意事项, 此时, 我没有说得面面俱到, 由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合作解决即可。最后将多媒体文件集成, 进行总体版面设计,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小组的优势, 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作品。作品集成后进入点评阶段, 分组进行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指出作品优点和不足, 并做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 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这样, 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人人做学习的主人。

三、成果展示是课堂互动的升华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成功的骄傲, 学生也不例外, 适时地给学生营造展示成果的机会, 一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活力。二来可以沟通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作品的互展中, 取长补短, 交流经验和感受, 自觉组合谋求新的创新思路。三来通过学生的展示, 教师也从中得到反馈,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扬长避短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稳固发展。

我最通常的作法是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 首先请作者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和使用的信息技术技巧, 然后由其他同学针对这个作品针对“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和“建议作者如何改进”这两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促使学生在内心世界开展自我评价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作品优缺点, 产生二次创作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的提出“根据刚才的互评你们想不想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 互动环节贯穿课堂的始终, 应因“课”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 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究, 不断的学习, 将理论的指导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 让信息技术的课堂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扬帆起航,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 做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中体验快乐, 分享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3) .

[2]“‘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连云港教育局教研室, 2010.

立足教学实际 第5篇

安学东(学员)发布时间: 2010-06-07 07:59:56

要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

1、重视预习这一环节的设计。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对新课进行了一定的预习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更加地投入,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能更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预习设计的时候,要是设计一些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要求要分年级而定。每个年级都要求在预习的时候要读课文,并由家长协作,在课题边上进行签名打分。低年级学生在学了查字典后,一类生字进行查字典的练习。中、高年级还需进行生字的扩词,一些重点的和难理解的词语查找意思。以上是预习时要做的一些常规,除此以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一些课外搜集资料的预习作业。

2、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优化教学设计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就不会有最佳的教学设计。在课前了解、关注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如今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与以往大不相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阅读的内容广,如果我们还是认为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的了解是“一片空白”,这种认识显然不对了,必须对教学起点属于何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立足教学实际 第6篇

关键词创新;理念;提高;教学;质效

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成效,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能够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认知与情感实际,更加深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实现语文教学质效的快速提升。

一、强化交流沟通,营造和谐学习环境

据权威部门研究,在中职学生中,约有11%左右的学生,因为与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导致学习兴趣低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促进教学活动开展。一是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态。中职学生生源组成较为复杂,培养目标也不一致,加之社会、家庭以及校园风气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是不一致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心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采取针对性教育教学措施,提高实效性。二是认真倾听学生学习诉求。语文教学工作除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师在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愿望以及建议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近年来发生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纠纷惨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世界也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及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将一些问题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实际运用效果

中职语文课程设置,应当在以本为本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发展实际,灵活设置一些地方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成效。一是增设文学阅读课程。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文学阅读量偏少的现状,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整体安排基础上,增设阅读课或是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阅览室或进行阅读训练,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教师还要注重阅读类型的把关以及方法指导,发挥好读书笔记的作用。二是增设语言表达课程。部分学生虽然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滞后,成了“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发展,教师采取说话课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语言表达基础。三是增设应用写作课程。许多中职毕业生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应用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尤其是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注重教法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法创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兼顾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探究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发挥思维引导与重难点点拨的作用,协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努力与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开展分层要求教学。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一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要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对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侧重于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提问上针对性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型,在作业与练习设计上也要统筹考虑。三是开展角色转换教学。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反串,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在事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将一些内容的教学活动,交由学生走上讲台来完成,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梳理。无论是走上讲台的“小老师”,还是在台下听讲的学生,学习兴趣都会得到极大提升,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创新教学手段,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多媒体手段演示手段形象生动,蕴含信息量大。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一是运用多媒体导人激趣。多媒体在功能性方面的确具有其他手段所无法相提并论的效果。以往语文教学空洞的口头导入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探究求知氛围。二是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在中职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非常优美的。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但学生对教学内容会因为缺少直观的感知体验,而降低对文章韵味的体悟。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补充都江堰的影音资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活动的生动程度,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三是运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在一些蕴含情感较为丰富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采取音乐烘托氛围、图片渲染气氛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成效。

五、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应当采取科学、全面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评价,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判,并注重发挥激励性原则。一是立足实际分层考核。教师应该力求评价原则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对学生采取分层考核,可以采取AB卷的形式,让后进生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B卷进行考核,让学生的考核难度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范围与水平,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感知,激发学习动力。二是全面评价学习状态。学生的成绩低下,并不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了认真勤奋,但是成绩提升并不是很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上可以采取“成绩+评语”的方式,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真实状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发挥竞争激励功效。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中,可以将学习能力与基础都相对较为接近的学生编为一组,在学生中倡导进行竞赛活动,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标杆,学有追兵,营造一种浓厚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体现出教学评价的促进功效。

六、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语文运用能力

立足实际, 创新实验教学 第7篇

一、实验创新的重要性

生物课作为自然学科, 实验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再赘述。通过对实验进一步探究和创新, 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 学会如何设计对照、预期和分析实验结果, 还要学会怎样撰写实验报告, 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 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来实现“实验的创新”。学生会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获得利用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实验的途径

在课本中安排了很多探究性的实验, 比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食物中的能量”“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等等。首先我们要按照实验的要求, 从问题的发现提出到结论的获得, 认真处理好,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此基础上, 对实验做进一步的创新。

(一) 原实验的拓展

比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 有一问题是“为什么要把试管置于37℃的温水中”?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提出让同学们自己做进一步的验证。课后同学们设计了探究方案, 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在5℃和70℃两组不同的实验。起初学生在室温下, 把唾液和馒头屑混合, 并搅拌均匀后再放入冰箱内, 5分钟后取出, 滴加碘液, 结果现象并不明显, 教师依然不解释。学生思考后明白放入冰箱后降温是需要时间的。于是就事先把装馒头碎屑的试管和收集的唾液一起放入冰箱, 等降温到5℃时再取出, 混合摇匀后迅速放入冰箱, 保证了实验过程的严谨和结果的科学性。

在这个实验成功以后, 教师让学生利用实验室中的p H试纸测了唾液的p H值, 因势利导, 问学生如果改变酸碱度会不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呢?有了上一个实验成功的激励, 学生的积极性相当的高。于是教师决定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探究。学生设计了在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及氢氧化钠两组实验, 验证了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这些实验拓展, 我们利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一举多得。

(二) 实验方法的改进

比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 保证小鱼不乱动是关键。做过该实验的老师同学都知道, 也许就在我们找到毛细血管的时候, 小鱼会突然地翻动或摆尾, 造成前功尽弃, 有时还会把水珠溅到镜头上, 都会使实验难以进行。于是我们就在包裹小鱼的棉絮中添加了酒精, 使小鱼麻醉, 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 实验方案的改变

实验创新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 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然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形成解释并检验假设是否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实验方案是否需要修正甚至推翻。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对课本中的“比较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的实验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在原验中有要求, “为了便于准确的比较, 应当使用同一滴管滴两种汁液。滴第二种汁液前。要用清水将滴管洗净, 并用吸水纸吸干滴管内外的水分”, 学生费了很大劲, 都没有办法将滴管内的水分吸干。滴管又太细, 无法从内擦洗, 这就直接给学生造成了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印象。为此, 我们把实验的方案进行了改进, 由原来往高锰酸钾溶液内滴加蔬菜水果汁, 改为往蔬菜水果汁中滴加高锰酸钾溶液, 直到其紫色无法退去为止。我们用同一量筒量取汁液, 在取另一汁液之前, 每次学生都会用清水冲洗, 并且用玻璃棒包上卫生纸反复的擦拭, 直到没有任何的水迹。在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时只用一只滴管就可以了。这样思路的改变, 学生不仅直觉上感觉实验结果准确, 并且操作上容易。还有就是滴加的高锰酸钾越多的, 其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 便于理解。通过实验学生明白, 在很多的情况下, 看似难以解决问题, 换个角度、换种思路, 也许是非常容易的。

(四) 实验材料选择的改变

很多实验按照课本中的材料在当地不易获得, 或者是步骤繁琐不易操作, 改变材料的选取, 实验可以顺利的进行。比如要做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 我们就可以选取土豆作为实验的材料。优点是材料易得, 实验过程中不必严格的遮光。因为土豆不像我们使用的其他绿色植物那样, 有很强的光合作用, 不会消耗二氧化碳, 从而使得操作简便, 并且时间短, 实验现象明显, 易于学生进行实验, 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几点思考

生物实验的创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要符合学生特点, 不要刻意拔高:不必进行高深理论的教学。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要润物细无声。

农村学校实验室完成了更新, 但实验教师缺乏, 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要身兼数职, 主动参与实验教学, 上好实验课, 并要努力改进实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 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实验教学变成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合作共赢的舞台。

通过实验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从事物或现象中发现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设、作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 并通过交流、辩论, 使学生进一步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道理。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 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

以上就是我对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浅薄认识, 我们坚信通过努力, 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就会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课本中有些实验的设计可能不符合当地的实际,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变。创新有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或者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生物,实验,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玉兰.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生物学教学, 2009 (10) .

[2]仇让永.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性的研究与实践.生物学教学, 2005 (4) .

立足实际,实践美丽英语教学 第8篇

一、凌驾真实学情,预设过高目标

为了面子好看,罔顾学生的真实水平,预设过高目标,又担心课堂上学生达成不了,怎么办?铺垫过度、“预习”过度、反复“排练”,一切都“充分预设”,就等着登台“演出”。

二、追求表面效果,串联过多内容

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许多需要悉心关注的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知识结构被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许多需要互动生成的思维与探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被替代、灌输,灵感与创造的火花还没来得及碰击就熄灭在匆忙的环节转换中。多媒体课件动辄二三十张以上,色彩华丽、动画炫目、音效夸张,喧宾夺主。

三、片面理解课标,游离常态练习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素质教育”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因此在研讨课上,我们日常练习的题型羞答答地藏着掖着,代之以一些装饰感很强的“噱头”,比如套用当前网页游戏的形式设计的互动练习,确实很是热闹。然而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太强,学生的关注点在游戏的形式而非知识内容本身,效率很低。

四、割裂知识情感,削弱美学价值

自从新课标提出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来,常常可以看到,课上到最后5分钟之时,老师“贴标签”式地点出一条英语谚语或格言,生硬突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化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格式化产品。

面对着孩子们一双双纯真求知的眼睛,我们迫切呼唤平实和真实的英语课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要点一:详实分析学情,准确设立目标

学生需要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解读文本之时,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现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要点二: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内容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要点三:协调考学冲突,巧妙设计练习

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与应试技巧之间本不该有实质性的冲突,但由于由上而下存在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导致两者之间逐渐脱节。教师可尽可能从学生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练习,做到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之间的融通协调。

1. 与生活结合的活动型作业

如学习交通方式时,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项Group work的活动,四人为一小组完成。教师先出示一幅淮安地图,用红颜色将淮安的几处旅游胜地标出来,请孩子们扮演一名导游来为老外设计家乡的旅游路线,在活动中不仅训练了新学句型,更激起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热爱之情。

2. 实际操作演习型作业

操作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手工操作,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本领,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完Weather and Seasons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到书店查一查世界之地主要城市的天气,然后试着制作讲解气候的地图,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趣味游戏型作业

趣味型课堂总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完一般将来时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份My Plans的作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20年后的打算,其他孩子一边听一边按照发言者表达的句子将其20年后的形象画下来,结果每个同学都完成得相当出色,下面的“听众”听得很认真,课堂效果达到了最佳。

4. 综合型作业

综合型作业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训练的形式。它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各科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途径来实现,如图片、互联网资料、图书、录像等,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中可以深刻感知知识的价值。

要点四:融合知情意行,综合培养能力

教育研究表明,对情感、动机、兴趣、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强调的是,达成这些目标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内容呈现、师生的语言互动、资源的生成和整合、作业的设计等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微要自然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立足教学实际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实际,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时代发展永恒的话题, “循规蹈矩”, 只能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落后与被动的地位。因此, 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 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手段上, 大胆突破, 实施创新教育, 不断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学生的心理发育日趋成熟, 理论抽象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喜欢刨根问底的提出问题, 并发表标新立异的独到见解。另一方面, 他们毕竟见闻不广, 知识不够丰富, 在学习过程中仍易依赖于教师, 迷信于教科书。依据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笔者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一、在预学活动中, 有的放矢,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目标性强、设计合理的预学活动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预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常对新知识没有认真动脑思索, 不作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总是发现不了问题, 缺乏思维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可尝试:

1.有意通过课前质疑,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学习人教版Module 2 Unit 2的阅读文章An interview时, 教师可在指导预学过程中设问: (1)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lympic Games? (2) How do you like the Olympic motto? (3) 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when he/she says”There is as much 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to host the Olympics as to win Olympic medals"?这些精心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有利于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阶梯拾级而上, 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心理, 又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发展。

2.根据高中生求知欲强, 喜欢质疑的心理特点, 在预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矛盾、分析与研究矛盾, 解决矛盾的能力。学生在思维过程中, 难免出现错误,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错无以自悟与更新”, 引导学生大胆冒险, 敢于犯错, 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 然后以点拔为主, 促使学生认清错源, 并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探索,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图、新途径、新设讨等, 教师都应即时进行表扬, 鼓励他们创造性的质疑, 从而为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好准备。

二、在课堂教学中, 多法并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时间与空间。但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拥有较多知识与信息的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知识, 学生通过课堂被动获取知识, 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引导学生朝着会学习、善思维、能创新的方向发展。

1.善于结合高中生好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法来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人教版Module 3 Unit 2的阅读文章Come and eat here (1) 教学中, 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 (1) Which part impresses you most? (2) What do you think of Wang Peng and Yong Hui?当文章结尾呈现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on!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设计故事后续情节, 进行creative story-making activities。学生在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基础上, 很有创造性地从不同角度完成他们的写作或编演对话的学习任务, 如写作结局l:After he took new measures, Wang Peng won his customers back.As his business grew, Wang Peng was wild with joy.But unluckily, one day he was knocked down by a car on his way home and lost his life.To everyone’s surprise, Yong Hui took over his business.结局2:Wang Peng became a success but Yong Hui’s restaurant was getting in trouble.Wang Peng felt guilty about it, so he decided to help her.However, Yong Hui refused him because she thought it was his spying on her menu that led to her failure.Wang Peng didn’t give up and tried every possible way to help her.At last Yong Hui was moved by his sincerity and agreed to cooperate with him.After one year,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nd got married.虽然每次学生所创作的故事或编演的对话难免存在一些瑕疵, 但这种训练不仅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善于依据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思维并能够进行理论抽象思维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 对巳知信息加以浓缩、概括, 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或产生某一逻辑结论的聚合思维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应“一味包办”地把现成知识规律传授给学生, 而应该注意创设情景, 使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引导他们发现知识存在的内在规律。如在人教版Module1 Unit5的定语从句学习中, 为了明确关系代词that与when/where用法, 教师可在学生已知下列句子答案的基础上 ( (1) This is the house that we built last year. (2)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we played together. (3)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that I spent with you. (4)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l came here.) , 要求他们训练相应的归类习题, 然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定语从句关系代词的应用规律。这种方法不但易于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思维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图像是一种包含较大信息量的表达方法, 它可集中地同期表达众多的思维信息。冗长的课文通过图像可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让学生对课文阅读训练过程兴趣盎然。如在人教版Module 5 Unit 2的阅读文章Puzzles in geography教学时, 教师可预先与学生共同创建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的识记符号:如代表the population,

代表the industrial cities, 字母E代表England, 字母W代表Wales, 字母S代表Scotland, 字母NI代表Northern Ireland等等, 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在英国地图上描绘出相应的标记符号, 如图所示: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将书中的文字与图像相联系, 进行思维加工, 简化了文章的学习。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从心所欲, 延伸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的活动内容, 并注意在实践活动中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一方面决不能要求学生把书本当“圣经’而不敢“离经叛道’越雷池一步, 而要鼓励学生敢于“浮想联翩”、敢于向“权威”挑战, 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广博各种英语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如为了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可设计“我的三分钟我做主”的演讲比赛活动, 让学生围绕所有新鲜的、令人好奇的、有趣的话题进行创作型演讲比赛, 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同时,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喜剧表演”, 鼓励学生根据所收集的笑话材料, 编演对话、小品等。这些独创性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把创新的空间交给了学生,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 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与创新的有创造能力的人, 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当结合英语教学实际,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营造创新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能智.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培养之我见[J].新教育, 2009. (1) :16

[2]潘芳群.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下) , 2014. (6) :71.

立足教学实际 第10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前提基础

教学方案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周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教学方案设计环节, 潜心研究提高教案设计的有效性。首先,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做到烂熟于心方可运用自如, 对教材内容的设计理念、编排特点做到有效把握, 不仅立足于一篇课文进行教材内容的钻研, 还要立足于一个单元、一册乃至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去揣摩编者的意图, 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整个教材编排特点实现同步。其次, 教师对教学对象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教学对象的特点应当有效融入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之中, 只有针对不同年级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 融入到教学方案设计之中。另外, 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当遵循自主原则,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 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全面兼顾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信息教学媒体运用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得力助手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密不可分, 尤其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辅助, 对于丰富语文教学容量、营造浓厚教学氛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帮助。教师应当将信息教学媒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科学运用并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增强教学有效性。一方面, 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需要, 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自主设计的教学课件更接地气, 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感知、教材内容贴近得更加密切, 这也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作用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 教师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关键节点, 例如在教学导入环节的多媒体演示, 可以营造一种探究的浓厚氛围, 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之中;在教学分析环节, 运用多媒体演示可以补充和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效果, 达到见文如见物的效果;在一些思想情感渗透的环节,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渲染辅助, 也可以提高学生情感感知的效果, 这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较大。多媒体手段作用的全面发挥, 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效的提升提供积极帮助, 这也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抓手。

三、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核心动力

小学语文课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主战场, 提升教学有效性应当始终抓住这一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关键措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着力改变学生被动听讲、参与性不足、理解不深等方面的问题, 要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充分融入教学, 培养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原则, 教师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无论是向学生揭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探究, 还是鼓励学生相互质疑提出问题, 这些方面都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置载体启发引导的方式, 带领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之中, 让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学习思考, 相互学习补充, 达到完善学习成果的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解决思维方式方面遇到的难点, 增强学习探究的深入效果。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转变等方式, 鼓励学生在一些教学环节代替教师进行传授, 这样的角色换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于巩固理解效果, 以及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推广学习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四、落实分层目标要求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保障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这样的差异性表现为多个方面, 既有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差异、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也有对语文学习情感态度方面的差异。对于情感态度方面的差异, 教师应当着力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 而对于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 则要通过落实分层目标要求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分层模式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层面学生的学习要求, 以及落实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 开展相应的考试考核、评价评估等等。落实分层教学目标最主要的出发点, 是兼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 力争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消极情感, 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有力保障。实际效果证明, 落实分层教学能够在全班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活力,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促进功能。

立足教学实际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00-01

阅读是读者从文本获得信息并充分理解的一种方式。阅读是学生巩固旧的语言知识,吸收新的语言知识,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刘艳新,贺新,2004)。随着教改的全面铺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人教版教材的推行使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新的要求。

1 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要求学生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要求学生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长句和阅读材料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要求学生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是培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新课改后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广度和深度;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内容;区别文章体裁,完善阅读形式;进行策略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邹荔生,2008)。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一直备受教师的重视,但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弱的现象(伍丽秋,2008),尤其当碰到篇幅较长、词汇较多、话题生疏或内容逻辑性较强的文章时,准确率很低。与此同时,虽然课程标准颁布多年,许多英语教师也慢慢意识到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的重要性,但教师们的表现也始终不尽理想。不少教师仍然很难摆脱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支离破碎,着重词汇和语法的传授,忽视语篇的欣赏;有些教师创新意识不强,阅读教学模式单一,经常使用“翻译法”理解文章,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各种问题,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从而阻碍学生的思维判断、有效阅读能力的发展。

此外,抛开主观上的人的因素,客观上高中学生目前还要面临高考的升学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压力。社会上对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需要日益增加,高考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也贯穿始终,阅读理解是篇幅最大、分值最高、考试分配时间最长的大题。因此在这关键的学习和提高能力的高中阶段,英语教师们有责任立足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如何立足实际,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3.1 适应新课程,优化教育观念: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新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英语教师(teacher)也真正转变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教学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马耀军,2008)。

3.2 合理使用教材,优化阅读选材:目前高中英语新教材突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文体丰富,信息量大,内容生动有趣,但分块较多,教学任务紧张。因此,有很多内容可以充当阅读材料,既完成了任务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如人教新课标教材Book2 Unit2中Listening Task部分的较难的听力材料就可当作很好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奥运火炬的相关信息。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教材,整合教材,尽量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语言地道、原汁原味并能适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英语阅读材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真正地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并非空洞乏味的活动,而是一种既可增加知识、又能带来快乐的活动。

3.3 重视课堂实效,优化问题设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对不同层次的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如,读前活动中教师设置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陈炎英,2005)。读中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会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细节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读后活动中应用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的设计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勇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要求与内容的问题,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更要注意的是,一节课内不同内容问题的权重,要抓主要矛盾,避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真正实现有效提问。

3.4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地阅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的指导,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养成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真正提高。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限时阅读,重点训练skimming和scanning,或让学生先将阅读问题分类(事实细节、推理判断、词义猜测、主旨大意、语篇结构分析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或相互之间交流各自的阅读习惯等。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时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炎英.高中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5):61~63

[2] 刘陈艳, 贺新. 把阅读策略融入课堂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6):46~47

[3] 马耀军.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4):67

[4] 伍丽秋. 通过阅读学会阅读[J]. 基础英语教育, 2008,(4):72~7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邹荔生. 优化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4):13~14

立足教学实际 第12篇

一、立足文本, 把握大纲, 注重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首先以文本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低起点, 高要求, 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 进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教学目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 在开始阶段只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 每周一篇学习体会这几个环节。

课前预习: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 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 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 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而无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有很高的价值。”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 从内容上:通读全文, 摘录词语, 注音解释, 摘录精彩语段;从形式上:有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二种, 并以小组协作为主导, 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由师生共同评价。

课堂学习:《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形式上将全班同学就近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内容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并面向全体学生, 把握全局, 注重引导与调控。如:在学习《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一文时, 先是让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时布置的练习, 查找异同, 接着分组讨论学习感想, 按小组选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想想文本中小标题的作用。在发言时有位学生突然提问:“钱学森一定很有钱。”在全班同学大笑之余, 我适时引导同学们理解“成绩归于党, 归于集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进而体会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格, 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课后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 遗忘在速度上前快后慢, 在内容上前多后少。刚刚学过的内容, 如果不及时复习, 1小时后能记住原来材料的44%左右, 2天后能记住28%的内容, 此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 6天后能记住25%的内容。究竟如何来战胜遗忘?艾宾浩斯给我们提供了及时复习和过度复习的方法。所谓及时复习, 就是在遗忘发生得最快的第一阶段就进行复习, 给予强化, 这样可以最有效地对抗遗忘。对抗遗忘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过度学习。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 对一项新学习内容, 如果在记住以后再多花前面所用时间的一半左右多学几遍, 也就是用150%的学习时间, 记忆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对有些题型总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过度复习,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课后复习是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 因此, 我在课后练习的基础上, 针对课堂上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加以阐述, 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练笔方法。如:在学习《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一文时, 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议论纷纷, 但又说不出所以然, 我就引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 进而形成调查报告,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心得是开放性的, 不求形式, 只求有感而发, 让学生自由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学生渐渐地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学习书法。

二、学会书法, 学会创造, 品味成功。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 它既是文化交流的工具, 具有使用价值, 又是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 富有欣赏价值。发扬书法这一优良传统, 普及汉字书法知识, 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提升青少年的文化修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的教育却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结合实际对青少年进行书法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 书法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能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书法艺术的我国的传统艺术, 具有“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 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的特点。所以, 书法本身就是很美的, 感人的。而讲书法, 又必然涉及文字的起源、书法的历史、名碑名帖及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的事迹。例如王羲之“丧乱帖”中流露的款款真情及帖中潇洒的精妙书法;颜鲁公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和他那雍容壮伟, 气势磅礴的书风;岳飞“还我山河”的悲壮豪情, 等等。他们这些人都是富有民族正气, 品德高尚的人, 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与其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结合德育, 美育, 让学生懂得, 书法艺术要达到最高的境界, 就必须要做个高尚的人, 有道德的人。另外, 古今书法作品内容繁多, 包罗万象, 其中的不少作品传播了美好的道德观念, 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学生在临写, 欣赏的过程中, 耳濡目染, 必然会受到良好的熏陶, 从而树立起热爱艺术, 热爱民族文化, 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这样, 无形中既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增进了他们的书法技能, 又提高了他们的修养, 使他们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 进行书法训练,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有促进作用。职业中专学生的程度良莠不齐, 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自觉地遵守纪律, 注意听讲, 可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上课总没法集中注意力, 爱讲话, 做小动作。这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的大脑神经中枢为完全成熟, 自制力差等生理因素和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 到了职业中专学校, 学习任务轻了, 老毛病就又犯了。而进行书法训练, 就必须要静下心来, 排除杂念, 集中注意力, 才能做到对碑帖上的字形、笔画、结构心领神会, 胸有成竹。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训练, 就能使一些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从而达到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目的。

由于书法意境高远, 想象丰富,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书法是一门锻炼想象力、发展智力的艺术。唐朝的大书法家张旭公主见与担夫争道, 便领悟到笔画间的揖让关系, 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 便领悟到书法的节奏、姿态等规律。宋代的黄庭坚看了船夫荡桨, 便领悟到字形的伸缩规律等。古往今来的许多书法家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 联想, 而融会贯通, 通过对字形的变化、谋篇、布局等的观察, 从中便能领略到字形的变化规律, 进而了解其他知识的基本规律。这样既可锻炼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又可加深他们对语文这一门基础工具课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在学习书法创作过程中, 智慧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在一张白纸上———一块自由的天地里, 打开想象的大门, 心手相映, 无拘无束地品味书法创作所带来的愉快,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下, 不断地追求成功, 品尝成功, 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而幼教班学生将来是要面对向幼儿的, 试想一个连字都写不好的老师, 怎能教幼儿习字呢?经过舆论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宣传后, 学生有了练习书法的兴趣, 于是我就因势利导, 帮助同学们选帖, 指导他们临帖, 在班级定期开展技法指导、书法讲座、书法比赛等活动, 定期批改、点评学生的书法作业, 鼓励先进, 帮助后进, 共同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学生的书写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个别学生的书法习作水准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终于, 他们看到了努力的成果,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练字的积极性更高了, 兴趣更浓了。

三、学会读书, 学会说话, 学会演讲。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在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联络、调节行为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既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修养, 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综合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古人强调“慧于心秀于口, 精于思而美于言”, 今天的社会更注重人的能力, 更强调能够“想得清楚, 说得明白”。

因此, 在教学中, 我首先要求每一位学生都通读课文, 掌握课文中的词汇, 品析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主旨。词汇积累多了, 表述时就能信手拈来, 使话语生动形象, 文采横溢。并将这一要求贯彻教学活动的始终, 做到日积月累, 细水长流。

其次是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归纳能力, 做到语言简洁明晰, 通俗易懂。并根据单元特点, 选取不同角度, 加以引导。如:在学习语文第二册时, 第二单元 (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结合说明方法, 重点训练说话的准确明了, 条理清晰, 第三单元 (论点和论据) 结合论证方法, 重点训练说话的严密性与条理性, 并以课文为背景, 如《讲讲实事求是》、《思考的威力》等, 开展辩论活动。第五单元 (散文的阅读欣赏) 开展散文朗读、朗诵比赛活动, 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给我三天光明》为主。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而且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品味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最后, 语言要讲究文采, 注重修辞, 同时, 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情感, 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并通过表情、神态、动作使表达富有感染力。如:在学习语文第四册时, 第二单元 (驳论) 以《论骄傲》为主题开展辩论活动。第五单元 (剧本的阅读欣赏) 指导学生改编、表演《鸿门宴》、《琵琶行》等,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上一篇:缺陷原因下一篇:师生互动活力课堂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