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范文

2024-06-03

语文高考范文(精选12篇)

语文高考 第1篇

的确,按照传统的做法,高一高二年 级主要任 务是授完高中阶段必修课的课文,确保高三年级能如期进行总复习。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高一高二年级我们一般是忙于课文授课赶进度。为了赶进度,我们不惜用节假日加班加点授课,甚至把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等都挤掉了,还感到课时不够,可是到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与课本所编课文直接相关的只有背诵默写的那几分,真是吃力不讨好。高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总复习,但与其说是总复习,不如说是上新课,因为总复习接触到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之前基本没有讲过,高中6册课本里基本没有编入这些内容。这么多年以来现行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严重脱节,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需动力,难怪学生讨厌语文学习,对语文课兴趣不高,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由此,笔者深刻地 认识到改变语文高考备考观念刻不容缓:高考语文备考非得从高一抓起不可, 而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高三年级一年的复习备考上。

笔者所带的2014届高三(高2011级)2011年招生时,由于本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本届学生2011年高一入学时只有13个学生中考成绩达到A+等第,生源素质差。对于这样的生源,如果我们按常规做法进行语文高考备考,想要在高考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经过再三研究,对于这一届学生,我们决定采取 “一年高考, 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措施。

首先,根据“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思路,做好整体规划,力争做到语文高考备考三年一盘棋抓好。我们提出整个高中3年语文备考分4轮进行的思路。第1轮复习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主要是将高考涉及的知识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分解到高一二年级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完成。第2、3、4轮复习主要是集中在高三年级突击进行,高三年级的第2轮复习主要是将《高考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全面复习; 高三年级的第3轮复习主要是将高考涉及的知识点归类、筛选、整合成专题的形式,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 高三年级的第4轮复习主要是进行完整的套题强化训练。

其次,笔者组织该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在这基础上认真盘点《高中语文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然后整合为32个专题,再把这32个专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分解到高一高二4个学期中进行复习,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配套的训练巩固。但是要完成这32个专题复习和知识点的配套训练巩固,少说也得用140个课时以上。

再次,确定一个模式作为贯彻落实以上思路的载体。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在笔者的提议下,经过2011级(2014届高三)备课组语文教师讨论,结合该年级实际情况,决定以“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模式为该年级备考思路实践的载体,探索语文高考备课的有效途径。

但是,贯彻实施“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和“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模式,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首先,贯彻实施“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和“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新模式,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写作训练、 古诗文鉴赏、经典现代文鉴赏及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等。 对于语文教学课时,我们想要通过增加每周的语文周课时数来解决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单位教学班周课时总数固定的情况下,增加语文的周课时就势必要减掉其他科的周课时,先不要说语文教师不堪负重,就是别的学科教师也不答应。对于所需的教材资料,也是没有现成的。我们既不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时,又没有现成的教学资料,这是我们实施这一备考模式碰到的两个大问题,怎么办?我校高2011级(2014届)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在笔者的带领下做出了以下大胆的决定:

1.大幅度压缩课文教学篇目,为贯彻实施“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和 “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新模式,腾出时间。 笔者组织该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在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高考考题、考点和本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大胆地对高中阶段6册必修课本编入的133篇课文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归类和整合,删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课文,精心选出其中的40篇经典课文作为精讲篇目进行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习探究;其余的93篇课文转为自读课文,不在课堂上统一讲授。这么一调整就为学生自主阅读、写作训练、古诗文鉴赏、经典的现代文鉴赏、书法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等腾出了大量的时间,也给教师腾出了大量时间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编写教学资料。

2.编写校本教材,满足学生语文复习备考的需要。

贯彻实施“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和“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新模式,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一整套校本教材供学生使用, 我们没有现成的校本教材,怎么办?笔者组织备课组全体语文教师在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高考考题、考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编写实用性强、针对性强、浅显易懂、见效快的校本教材供学生使用。高2011级在校三年间,我们语文备课组共编印了1600多页资料,用于日常语文教学,这一做法使该年级在校三年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和高考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贯彻实施“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和“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语文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读写练结合126工程’使我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使我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进步。”

尽管笔者所带的本届高三生源素质差,但由于我们深入贯彻实施“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和“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新模式,在2014年高考中,我校语文科仍然考出了优异成绩,语文高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及一本、二本、三本单科上线人数,均名列百色市同类学校前列。

“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举措和“读写练结合126工程”的高考备考新模式,是我校在语文高考备考中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一做法和尝试得到了百色市教科所的肯定,指定本校2014届高三语文备课组代表全市2014届高三语文科做语文高考复习备考经验介绍(全市每个科目只指定一所学校进行经验介绍),市教科所的肯定也更坚定了我校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摘要:根据“一年高考,三年备考;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的思路,结合实践,探索语文高考备考的策略。以期为高考备考提供参考。

语文高考 第2篇

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如: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如:你是谁?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高考语文考前盘点 第3篇

【摘 要】文言文阅读重在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筛选文中信息和翻译句子或语段,因此学生在完成文言文阅读时,首先要粗读原文掌握大意,再浏览题目做到胸有全局,然后按题干要求和设置的选项仔细核对原文,最后作出判断。

【关键词】阅读;意识;表达类;审题方法

高三最后阶段的复习,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必须高度关注命题内容、试卷结构和命题形式的变化,才能使复习有的放矢。

虽然语文卷题量过大、内容繁琐,但模式基本相同,只要用心研究就会发现阅读和写作依然是每套题的考查要点,因此要加大备考力度。

一、阅读

首先要明确不同类型题目考查的侧重点,以此指导复习和答题才能更有针对性,特别要注意在做题时总结出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规律。

1.就文学作品阅读而言,考查散文体裁的题目可能有所增加,回答此类题目时应侧重鉴赏文中的形象、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同时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全文意识。文学作品的命题具有整体特点,必须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才能答题。整体阅读,一要了解内容大意,二要把握感情基调,三要理清文章思路,四要把握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

(2)题干意识。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一是明确题干指向,二是确定答题范围,三是分清答案内容的主次。

(3)要点意识。归纳要点必须准而全,分列要点的依据是角度的转换,表述要点力求简明。

(4)句意意识。分析句意时要注意句子的语境,弄清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

(5)整合意识。要学会归纳概括、疏理重组和用自己的话表述。文学作品阅读的答题程序为:先读原文晓大意,再审题目做标记,文题对照定范围,抓住关键再提取,提取之后需整合,经过验证再确立,语言转换不可少,答案简洁又明晰。

2.社科文和科技文阅读主要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同时,学生还要掌握命题特点和经常设置的干扰项,如:①混淆程度深浅和范围大小;②偷换概念,张冠李戴;③以偏概全,只抓一点;④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⑤无中生有或因果颠倒;⑥违背事理,误判类别等。要根据题干要求和所列选项仔细核对原文,才能作出正确判断。社科文和科技文的阅读步骤:读懂全文——明确题干指向——找到原文相关信息区——根据原文仔细核对选项——作出最后选择。

3.文言文阅读重在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筛选文中信息和翻译句子或语段,因此学生在完成文言文阅读时,首先要粗读原文掌握大意,再浏览题目做到胸有全局,然后按题干要求和设置的选项仔细核对原文,最后作出判断。

此外,古典诗词阅读时,学生主要着重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五步法”:①读全诗;②析意象;③品感情;④赏技法;⑤评观点,考查内容不会脱离这几个方面。

二、表达类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特别关注语言运用题的考查内容,如各种应用文(请柬、贺卡、广告词、介绍说明性文字)写作、缩写、扩展、仿写、句式变换等;另一方面是作文,既要练话题作文,也要练材料作文和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要注意“独词命题”、“无主题命题”和“自由命题”等出现的新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刍议 第4篇

一、回归课本的必要性

1. 文言文考查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一直是令高考考生头疼的一大难题。其中涉及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包括字义理解、短句翻译、句式分析、一词多义、生僻字拼音等。题型不少、难点不少,但是文言文的考试知识点主要来源于课文,因此考生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回归课本,掌握重要的词、句及注释等。在考试复习过程中,参考考试大纲所划定的古诗词默写篇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将会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识记和理解,尤其要多关注同音字、一词多义的词。在默写文言文短句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书写,不允许出现一个错字,这样才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得到满分,最后,提醒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只识记文章中的名言文句,而是对文言文篇目中的所有重要诗句都要牢牢地识记和默写。

2. 诗歌命题考察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分析,直接通过识记课本内容就能得分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类: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古汉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汉语拼音的识记,汉语字形、字义的识记等。其实,高考试卷和题型无论怎么变化,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概念性题型考查

我们大多数同学把主要精力放到参考书上。因而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做题、核对答案上,而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依然停留在“似曾相识”的状态中。因此在考查概念性问题的时候,一些学生的出错率较高。笔者在这里提醒大家切记,课本是知识的源泉,高考题不能脱离教材。一些学生在复习中,复习前面的就忘记后面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虽然一些学生能掌握一些知识点,但是各知识之间依然是孤立的、零散的、解题的时候很难用上。因此一些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不能举一反三,每到考试时觉得头脑一片空白,复习很长时间也不见效果。在这里笔者想再次强调,书是越学越“薄”的,只有当我们将知识点穿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我们才对知识实现真正的掌握。

4. 作文水平考查

作文在语文高考分值中占分是相当大的,所以写好作文,是取得语文高分的一大保证。在高考分数出来后,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偏题、离体的作文,所以,在这里笔者希望考生通过回归课本,积累丰厚的资源、素材,最终服务于作文。(1)回归课本,挖掘作者资源。课本中有许多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选材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写作风格的倾向,我们可以通过对该作者其他文章的阅读来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面对高考作文的时候,我们就能迅速、娴熟、毫无压力地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来,为高考的成功添一笔。(2)回归课本,运用文章内容。课本中的唯美诗句、经典名句、真情书写、俗语、应景之句皆可为我们的作文服务。对于我们自己喜欢的句子、成语、词语,都可以适时的用在我们的作文中。

二、回归课本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命题的重任除了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之外,还要逐步去除高考教学题海战术的积弊。所以,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反应出来的更多的是选题来自课本,重视基础的趋势。可见,在备考后期的复习中,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将笔者自己总结的一些回归课本的方法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把课本认真地通读一遍,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以课本框架为主题的知识体系,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通过课本来查漏补缺。

第二,课本例题不要轻视,课本例题虽然基础,但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自己可以适当地去深化一些例题,一定要吃透这些题型。这里的对课本的吃透指得是,需要明确这样解答的依据。最后自己总结出一套可以适用于同一种题型的解题套路。

第三,寻找结合点,看书的过程中每看完一个考点就想想那些自己做过的题使用到这个考点的,尤其是做错的题。你可以把以前做过的质量高的练习题找出来,随时对应寻找题源,比较有效。

第四,充分利用大纲,用大纲上的考点来指导你的复习重点,然后从课本上找相应的知识来提高针对性和命中率。

摘要:笔者通过对高考语文题型及得分点的分析,提出高考语文复习的方向方法—回归课本。建议高三学生,在全面复习阶段,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过偏、过难的习题,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应放在课本上。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回归课本

参考文献

[1]季中行.高考语文复习的“广”与“深”[J].中学语文,1993

[2]辛卫华.运用点拔教育理论指导高考语文复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

语文高考 第5篇

1.下面是某市某中学读书节活动学生会发给莫言先生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或不简明,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将于2019年2月25日至2月28日举行。作为家乡学子,我们特向您发出鼎力邀请,恭请您莅临指导并给广大莘莘学子发表演讲。虽然您现在已是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事务繁忙,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惠顾,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2.下面是某人给朋友写的短信,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知不觉又有一段时间没见贵兄了,心中甚是非常想念,近来一切可好?那日的交谈,对我来讲堪称指路明灯,迷惘中跋涉的我,又有了新的奋斗方向。大约还有一个月左右我就回家了,到时候,我定会去贵府光临,相信我的到来定会使贵府蓬荜生辉。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2)文段中不得体的三个词语分别是、和。

3.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图书编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亲爱的编辑老师:

您好,您今天专程来拜访我,我万分感激。但是我今天日理万机,实在是没有时间与您会面。明天我会抽时间光临您的寒舍,并带上我的拙作请您拜读。

4.下文是一份请柬的草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

5.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王伟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此致。

请假人:王伟

2018年4月2日

6.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导演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首先,热烈欢迎您的惠顾。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导演,作品广为流传,在影视圈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就看过他的不少电影,至今还能记得其中的情节。您是他老人家的令郎,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敬谢不敏。

7.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  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中央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本工程将于6月10日至11日8时实施,在此期间会影响光园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需要重新设置。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190000。

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以宽容和支持!

网信通信有限公司光园分公司

2018年6月8日

8.下面是某校拟写的一份请柬,其中有语言表达不妥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来了,我校将于教师节当天早上在学校礼堂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并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我校研究决定邀请您出席,并代表家长在大会上讲几句话。希望您认真准备并依时光临。

9.下面是王小刚为庆祝父亲七十寿辰拟写的请柬草稿,其中有多处用语不得体的地方,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各位亲朋好友:

令尊今年七十岁寿辰,我决定于本月8日中午11:30在贵府举办盛大宴会,犒赏各位,酬答各位厚爱。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王小刚

2018年7月2日

10.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请加以修改。

①我叫李明,18岁,是来自××中学的高三学生。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精神。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⑥××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谢谢!

(1)必须删除的两个句子:(只填句子的序号)。

(2)需要修改的地方:

将   句的        改为

将   句的        改为

将   句的        改为

11.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的句子语言表达得体,语意连贯。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12.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简要说明理由。

通  知

为深入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情况,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定于12月21日下午,在四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望大家届时出席,请勿自误。

2018年12月18日

教学处

专题突破练24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表达得体题)

1.参考答案

①“鼎力”改为“诚挚”或删去。②“莘莘学子”改为“同学”。③“炙手可热”改为“蜚声中外”。④“惠顾”改为“光临”。⑤“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删除。

解析

解答此类邀请函的题目,要求语言运用上要简明、得体。“鼎力”是敬辞,用于自己不妥。“莘莘学子”表示众多学生,不能与“广大”并列使用。“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在这里显然不当。“惠顾”是用于商店对顾客,此处用来欢迎莫言先生也不妥当。“请您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不符合邀请函用语。

2.参考答案

(1)甚是(非常)大约(左右)(2)贵兄 光临 蓬荜生辉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甚”与“非常”重复,“大约”与“左右”重复。“贵兄”指朋友的兄长,不指朋友本人,可改为“兄长”;“光临”改为“拜访”;“蓬荜生辉”用于称自家,这是谦辞,用在此处不当。

3.参考答案

①“拜访”应为“看望”;②“日理万机”应为“事务繁忙”;③“光临”应为“前往”;④“寒舍”应为“家中”或“宅邸”;⑤“拜读”应为“指教”或“指导”。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拜访”,敬辞,看望并谈话;短时间看望。所以要把“拜访”改成“看望”;“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使用对象错误,所以要把“日理万机”改成“事务繁忙”;“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所以要把“光临”改成“前往”;“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所以要把“寒舍”改成“家中”或“宅邸”;“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指教”:多用于主动请教别人求教或者请求别人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提出意见或看法。所以要把“拜读”改成“指教”或“指导”。

4.参考答案

①“决定”改为“定于”;②“有所研究”改为“研究造诣深厚”;③“莅临”改为“光临”;④“认真做出指导”删除“认真”;⑤“务必届时到会”改为“恭候您的到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决定”“有所研究”“莅临”不当;“认真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用语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

5.参考答案

①“尊敬的王老师”格式不对,应顶格写。②“乃至全世界”多余,应删掉。③“令尊”用错,应改为“家父”或“我的父亲”。④没有说明请假的具体天数,可在“特向您请假”后加上请假的具体天数。⑤“此致”多余,删掉。

解析

请假条的不恰当之处可以从格式、内容、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指的是应用文必须包含的要素。据此,逐一排查,找出其中的不恰当之处。

6.参考答案

①“惠顾”改为“光临”或“到来”;②“家父”改为“令尊”;③“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④“令郎”改为“儿子”;⑤“敬谢不敏”改为“表示感谢”。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这是一段对别人的父亲进行赞美并对别人表示感谢的话,可根据对话的情景梳理语段,修正不得体的用词,尤其要注意文段中的敬辞。

7.参考答案

①“宣布”改为“通告”;②“实施”改为“施工”;③“提出”改为“垂询”;④“不安”改为“歉意”;⑤“宽容”改为“理解”。

解析

文稿中包含用词不当和语言表达不得体的问题。例如“工程”应与“施工”搭配,对用户应用敬辞,如“提出”应为“垂询”等,逐句梳理修改。

8.参考答案

①“又来了”改为“又将来临”。②“教师节当天”改为“9月10日上午8点”。③“我校研究决定邀请您”改为“特邀您(届时)”。④“讲几句话”改为“发言”。⑤“希望您认真准备并依时光临”改为“恭候您的光临”。

解析

这段文字包含用词不当和语言表达不得体的问题,可根据请柬的用语要求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逐句梳理修改。

9.参考答案

①“令尊”改为“家父”;②“我决定”改为“兹定”;③“贵府”改为“寒舍”;④“举办盛大宴会”改为“略备薄酒”;⑤“犒赏各位”删去;⑥“务必”删去。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弄清文体及人物关系。请辞用语要客气,注意谦敬辞的使用等。“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用于此处不合适,可改为“家父”;“我决定”语气生硬,可改为“兹定”;“贵府”是对别人家的敬称,此处应改为“寒舍”;“举办盛大宴会”有夸耀之感,可改为“略备薄酒”;“犒赏”是军队中对士兵的奖赏,可删去;“务必”语气太强硬,应删去。

10.参考答案

(1)③⑦(2)② “多有建树” “小有成绩” ⑤ “鼎力” “大力”或“全力” ⑧ “慧眼识金” “给我一次机会”

解析

首先要审题,紧扣题目要求,如“自我介绍”“有些内容游离中心”“表达不够得体”“加以修改”等;其次,要梳理文段中的内容,找出与“自我介绍”游离的内容,如第③句、第⑦句;再次,找出表达不得体的语句,即语言谦辞、敬辞相混等,如“建树”“鼎力”“慧眼识金”等词,需对此进行修改。

11.参考答案

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可先通读文段,体会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进行针对性修改。如“一位”是表敬意的数量词,不用来称谓自己;“先生”也是敬辞,也可能是“医生”的意思,从后文看是医生,此处要明确。“除了……也……”搭配不当,“也”改为“还”。“因为”表因果,与前后文都不衔接,改为“不过”,表转折,引出下文的批评。“况且”表让步,应改为“而且”。

12.参考答案

①正文第一行未空两格。②通知的对象不清。③开会时间不具体。④落款与日期颠倒。⑤“请勿自误”不符合语体要求。

解析

话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6篇

我们在认真研究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对照考试大纲,结合高考试题的有关评价报告时,不难发现,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 重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2. 客观题的分值减少,主观题的分值增加;3. 增强了文化内涵;4. 试题的形式变化不大;5.作文命题相对较稳定,作文的批阅取消了切入分,拉大了作文得分的距离。鉴于以上情况,我提出以下建议,供同学们及家长在二轮复习中参考。

一、 认识自我,查漏补缺

回顾教师所讲,明白要求,记住要诀,强化训练,及时归纳,找出良策,二次巩固提高。同学们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将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甚至不能识记的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文学常识、默写等相关知识点分类归纳,进行滚动练习。家长也可帮助同学们对历次考试的错题进行重新整理,放到同学们的“错题集”中。“错题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效果是最好的。

二、 构建体系,探求规律

同学们只有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逻辑关系严密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语文学科体系的整体框架。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善于分析试题的出题思路,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构建这一类题型的基本解题方法、步骤,摸清答题的要点,形成快捷的、准确的解题技能,以应对各种试题,临阵不乱,稳操胜券。

三、 精选试题,强化训练

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研究命题角度、走向。平时复习,同学们特别要强化快速解读文本能力的训练,理清文本思路,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表达特色。当然阅读鉴赏的能力非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语文学科的“补短”还要看一看自己的实际状况,如果语文基础题失分较多的话,那强化语文基础题训练的效果要比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效果好得多,各考生还要把握好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四、 备足素材,模拟演练

高考作文被称为天下第一大题,占分70,是高考语文成败的关键,不容忽视。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自己的特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梳理积累材料;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的话题,运用材料写出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特色,熟化已占有的材料;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根据人类、社会、自然、文化四大主题各写一篇,精心打磨,反复修改,做好备战的准备。要求记叙文写三篇,议论文写两篇,散文写一篇;4.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审清题意后,在选材上进行思考,原来准备的材料能否用得上,千万不要生搬硬套,有的稍加改造,有的要大加改造,有的就要重新构思。

五、 注重表达,规范答题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读题、审题、思维角度的确定、组织语言、书面表达、答后的审读等,一切都要按规范操作,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立足考点,抓住采分点作答; 作答规范,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便于阅卷老师评判。平时抽出时间将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江苏卷限时做一遍,对照评分标准,自己批阅,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高考语文加分难解语文教学之困 第7篇

2013年, 一条新闻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就是北京出台的有关高考的方案, 该方案提出, 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将不再纳入统考, 并将语文的分值由目前的150分提高到180分。接着, 2014年春天,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称教育部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被称为“1+5”方案, 该方案与北京相同的是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

那么英语退出高考统考, 语文高考加分能不能真的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解困?

首先, 英语学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所投入的时间。英语是外语, 本身就具备远远超出母语学习的困难, 加之大学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挂钩, 同时还有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要求英语过四、六级等现象, 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将英语的身价炒作得一路飙升。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被其绑架, 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上, 这样语文的学习时间便相应地大大减少了。

其次, 语文是以母语为基本内容的学科, 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花多少时间, 单凭课堂上所灌的耳音, 考试时也能考个差不多的分数。高考语文, 那些平时不怎么学习语文的考生也能考个八九十分。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感觉, 语文是考试最放心的科目, 与其花时间学习语文, 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这样, 作为母语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 语文输就输在了自己的优势上!

第三, 现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将语文的趣味性破坏得一干二净。目前的高考语文试题设计刻板僵化, 程式化很严重, 几乎体现不出语文的美感。而所谓的参考答案往往带有一种思维强权, 这在“语言文字运用”类的题型上为害不算大, 但在“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等题型上则为害甚深, 因为这两种题型关联到文学作品所具备的艺术美感。文学艺术所蕴含的美感往往是只可感悟不易言传的, 而硬性地将这种美感用题目的形式设计出来, 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便荡然无存。

第四, 功利性太强的教学很难提高语文素养。相比较而言, 语文所包含的艺术素养要多一些。艺术是需要在纯净的环境里慢慢滋养的, 这也是语文提分较慢的原因之一。而如今, 不论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而转,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老师和学生都缺乏平和的心态, 急功近利的心态使教育脱离了它的本源。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说, 高考语文加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英语不再统考而多出部分时间 (部分准备出国或者将来报考外语学院的学生不在此列) , 但他会将这些时间用在数理化的学习上而不会用在语文的学习上, 因为数理化提分快, 在广大学生心目中一直比语文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特征始终如一, 如果说当以前高考语文分值是150分的时候, 那些平时不怎么学语文的学生考试也能蒙八九十分, 那么现在满分涨到180分, 他们是不是蒙的分数更多?是否就可以达到110分左右了?这怎么有助于学生重视语文呢?

如果高考考试方式不变, 试卷结构不变, 学生依然对语文缺乏兴趣。学生只有被兴趣的激情所点燃, 去拥抱这个学科, 才会学有所成。如果缺乏兴趣, 加分当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学生学习上的功利心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是高考制度本身决定的。广大考生必须走这座独木桥, 这是目前学生唯一的晋身之阶。

高考语文与有效教学 第8篇

一、解读湖北高考

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卷较之去年的试题, 可谓风景依旧, 但显得更务实, 实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贴近教材相关内容;实在切合学生知识水平, 切合语文考试大纲。让考生们感到不偏、不怪、不俗。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新颖中有突破, 突破中有变化。

基础知识题继续以“熟”为主, 从语音到标点题, 无一例外的“熟题”。旨在强化语言基础知识的熟练, 凸显语文的工具性。这也是导引我们语文教师固守语文教学之本, 决不能虚化语言教学。阅读鉴赏板块的考测, 就选文而言, 与往年一样, 散文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全国19套试题中, 散文共15套。题材涉及文化之旅、情感寄托、自然之美、人生感悟等。其设题角度大都从分析理解、概括评价、鉴赏探究等角度出发, 而湖北卷的设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性, 并不是单方面的强调文本内容的发掘探讨, 而是十分重视文本形式包括艺术特点的考测。如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就分别考查了“表达技巧” (细节描写) 、“语言赏析”和“结构思路”等。这又给我们一个感点:在加强学生精神品质、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语言素质及结构辞章的训练。

作文题的命意出自龙应台对“什么叫做文化”的回答。在龙应台的回答中, “举手投足”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是一种文化坚守, 是一种自觉而不是自律。材料列举了生活中很容易遇到 (面对) 的多种情形, 作为命题的提示, 或者说是对命题的隐形阐发和限制。关于“举手投足”, 一是言其小, 也就是言行举止皆为小事, 但应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 也就是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 但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 即言行举止是具体的, 但应在具体中见精神。关于“举手投足之间”, 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 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 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 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 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 行为交往是表象, 精神交往是本质, 从中体现出的是主体与间性的关系。三是关涉到“行为方式”问题, 考题材料叙述都是小事, 概而言之, 这些小事表现出的是一种行为方式, 扣住一种行为方式写, 也符合题意。总之, 作文题的命意相对于中学作文训练有着明显的暗示性——我们应十分看好社会化、人性化、生活化作文。

二、语言积累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语言积累教学,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语言积累教学, 都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要落实高质量的语言积累教学, 必须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读书写字。近几年, 湖北高考语文始终保留了对“语音”“字形”“成语”“标点”的考测, 这是语言教学考查的基本点, 也是对语言积累教学的坚守。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高中语文字词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对所谓“性质”“原则”等大问题的讨论深究不舍, 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其实, 中学生的文化底蕴怎么样, 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版操练的教法, 既扼杀人文性, 也扭曲了工具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 宜立足文本语言, 贯穿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只有老老实实的读书写字, 才是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中学阶段, 除了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的3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的音、形、义之外, 还应该注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且编者也注音、释义的生字。当然, 汉字考查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字, 而是把字放在词语中去考查, 所以, 能够准确读出每个词语中的字的字音和正确使用汉字组词, 才是问题的关键。

进行语言积累教学, 在教材的运用与处理上还有一个原则, 那就是:突出重点, 咀嚼英华。语言积累教学的精华内容是:雅词、佳句、精段、美文, 还有综合性的精美的语言表达模式。为此, 我们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如《荷塘月色》的叠音词、比喻句;《我有一个梦想》的比喻、排比手法的运用等。

三、阅读鉴赏教学的原生态

原生态, 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 最近广泛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 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概念, 现一般指没有刻意雕琢的质朴自然而又清新真实的原有生存活动状态。时下, 不仅我们的作文编造矫情者多, 就连阅读鉴赏都变成了仅为做题而刻意为之了。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时下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自导煽情以显学高之范, 一首《登岳阳楼》, 洋洋洒洒分析一节课。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到沉郁顿挫的杜甫;又从烟波浩渺的洞庭、到几经沉浮的名楼;从意象到意境, 八大原则、九大方法、十大步骤。诸如此类, 在有限的课堂把一篇篇美文佳作肢解得支离破碎, 剖析得一览无余, 就是不让学生美美的读, 以感受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

如此现状, 令人警醒。“语文教学中, 阅读最为基本。” (于漪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叶圣陶语)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语) 由此让我们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走进阅读且贯穿生活化、常态化的原生态内涵———

首先, 要量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 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5万字, 高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50万字。而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更高, 规定学生在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30万字, 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也坚持课程化, 课堂阅读教学宜以读为本, 导读示范、每周节次量化、精心设计阅读专题, 以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其次, 要重视诵读

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 则要求我们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 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 用心吟诵、己心与“文心”共鸣。坚持朗读, 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 以形成良好语感。与此同时, 还要特别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 积累写作范式, 提高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

再次, 要体验阅读。

重视阅读体验, 注重阅读过程。让“读者”重返课堂———读杜甫《登高》, 即化身杜翁、感受“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密《陈情表》, 即穿越时空, 体验“黄天后土, 实所共鉴”的挚心笃情;读《大堰河》, 即与艾青心脉相通, 潸然泪下。凡此种种, 语文课堂必须先读后教, 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 让阅读先入为主, 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 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 以感悟为基础, 体察作品人物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 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美味。

四、作文教学的正本清源

作文, 是个似乎永远说不清楚的热门话题, 但只要我们立足生活的本源看作文, 便会豁然开朗, 举重若轻。中学生写文章, 说到底, 是在写中学生眼中的社会, 中学生心目中的人生。写出我们眼中真真切切的社会, 五彩缤纷、纷纷扰扰的人生, 不矫揉造作, 不扭扭捏捏, 不鹦鹉学舌, 不信口开河, 只需真情地倾诉, 坦诚地面对生活, 写出好文章还会困难吗?

当前, 高考作文不再一味地强调宏大叙事, 不再有意无意地向政治生活靠拢, 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 这是写作的永远正确的方向。2008年不少题目, 在这方面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的感受, 写自己的认知, 成为不少省市不约而同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 抒发你的真情实感, 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 很多省市明确了关于自我的要求, 是个性的张扬, 自我的体现, 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到尊重。

当前, 我们的作文教学, 总是在强调“写什么”和“怎么写”, 回避了“为什么写”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学生对作文就没兴趣, 就把作文当成“额外”负担。作文, 是发现美、表现美也是创造美, 创造美的文字, 也创造美的心灵, 追求高雅。这是“美差”是“快乐之旅”。

目前, 不少高考作文似乎仍在“追风”, “追求诗意”, “追求创意”等, 就是不去好好地挖掘现实生活。事实上, 中学作文教学走的就是一条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路,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路。不要为作文题目的字面所迷惑, 题面的“美化”与“诗化”, 未必不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 我们不妨教会学生, “以雅还俗”, “以象还意”。如, “细雨闲花”——淡泊宁静地生活, 享受孤独;“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或一个人;“行走在消逝中”——为了前进忘掉该忘却的吧;“诗意地生活”——追求精神生活质量, 这种“以雅还俗”虽不对等, 也算是八九不离十。故此, 每个题目都是充满实感的, 而“诗意”之题, 要确实写出“诗意”也得看考生的生活素养。前不久, 我让学生写了一道材料题:

材料: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 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 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 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 岁月把轻轻送来。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典型的“诗意”题, 由拥有、失去到感悟的过程, 渗透了理性的思维, 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不少同学“以雅还俗”拟出了破题句:

1、有些事情忘不了

2、岁月的馈赠//岁月带不走的

3、回忆是一件温暖的事

4、现在开始珍惜

5、经历才能完美, 回望才能幸福

高考语文字音题备考策略 第9篇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就告诉我们考查范围是现代汉语而非古代汉语,是普通话而非方言,是常用字而非生僻字。字音题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因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声韵调混淆而产生误读的词语。部分方言区高考试卷还考查了方言误读。

二、复习指津

(一) 多音字。

多音字往往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考查。识记多音字主要有“记少不记多”“多音义归类”等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词语的词性、语体色彩等区别。

根据“记少不记多”的方法:“系” (全国大纲卷),在表示“结、扣”的意思时候读jì,其他意思都读xì,所以在“系鞋带”中应读jì。

根据“多音义归类”的方法:“和” (天津卷、江西卷),一共有6个读音 (包括轻声),我们只需记住每个读音基本意思和常见词就可以掌握这个字。为了方便记忆,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天气暖和 (huo),小和 (hé) 在家和 (huó) 泥抹墙 ; 他很讲原 则 , 是非面前 从不和(huò) 稀泥,也不随声附和 (hè),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 (hú) 了”。

例如根据词性判断的方法:“劲” (山东卷),读jìn时是名词,如干劲十足、对劲、鼓劲等,读jìng时是形容词,如遒劲、强劲、劲敌等。

例如根据语体色彩判断的方法:“倔” (山东卷),在书面语中读jué,如倔强 (jiàng),在口头语中读juè,如倔脾气。

(二) 形声字、形近字。

形声字误读,主要是因受声旁影响错读,即形声字的声旁与该字的读音不一致造成的错读;形近字误读,主要是与其形体相近字的错读。如山东卷、广东卷“湛蓝/斟酌”“跻身/犄角”“诽谤/磅礴”“驰骋/聘请”就是考查的形声字、形近字。区分形声字主要用类推法,同学们可以将相同声旁的字归纳起来,然后找出读音不同的字,重点记忆。

(三) 习惯误读、方言误读。

1.习惯误读。如全国大纲卷、浙江卷、重庆卷、湖北卷、天津卷、四川卷中的“纤维素 (xiān)”“按捺不住(nà)”“夹 (jiā) 克衫”“狙击手 (jū)”“入场券(quàn)”“粗犷 (guǎng)”“档 (dàng) 案袋”“要挟(xié)”容易习惯误读。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掌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勤查字典,重点记忆。

2.方言误读。很多省市都存在多种方言,有些方言声母n和l不分,z、c、s和zh、ch、sh不分;有些方言韵母in、ing和en、eng不分等。如浙江卷“擎 (qín) 天柱”的“擎”应读qíng,四川卷“不屈不挠 (láo)”的“挠”应读náo等,安徽卷考查了“毗邻 (lín)”和“聆 (líng) 听”的读音。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掌握方言误读字读音的方法。

(1) 形声字类推法、记少不记多

(2) 记拼合规律

1在普通话中,与ong相拼的声母只有s,没有sh。例如:送、松、宋、颂、耸、颂都读song,不读shong。

2s与en相拼的字,只有“森”属于常用字;其余如:深、身、申、沈等都是翘舌音。

3zh、ch、sh与ua、uai、uang相拼,z、c、s不与ua、uai、uang相拼。

4韵母ia、un可以和边音l相拼,却不和鼻音n相拼,例如:lia———俩,lun———轮、论、抡、伦。

5与声母d、t、n、l相拼的韵母基本都是eng, (极少数是en,如:扽、嫩)。例如:等、灯、登、邓、腾、誊、藤、能、冷、楞、棱等。

6声母d、t可以和韵母ing相拼,不能和in相拼。例如:定、顶、丁、顶、订、盯、鼎、听、厅、停、婷、挺、庭、艇等。

三、注重积累、强化练习

语文高考 第10篇

修辞是在社会交际中, 双方依据具体的题旨情境, 运用语言文字以传情达意而力求取得恰当效果的言语活动。修辞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有用的工具学科。综观历年的高考试卷考测内容, 都不同程度涉及修辞考点。2012年全国17套试卷的修辞考点测试分值明显增加, 四川卷高达27分, 全国大纲卷23分, 江西、广东卷22分, 北京卷20分, 平均约18分。可见, 修辞已成为解读高考语文试卷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这里, 拟就各卷中出现的修辞考点考测类型作一全面具体的分析, 以备今后考生复习时参考。

《考试大纲》中有关修辞的考点

一、语言文字运用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说明:这里将大量涉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9种修辞格及常见的修辞格, 如能娴熟掌握, 极有利于古诗文的鉴赏。

三、选考内容

1.文学类文本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分析语言特色,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说明:选考文本的修辞内容考核涉及面极广, 既可能是辞格, 又可能是词语与句子修辞, 甚至有的还考查到语段及语篇修辞, 但目前尚未考测到语体修辞。

考测的表现形式

一、在语言知识及运用中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消极修辞, 最为突出的是简明、连贯、得体的综合运用。此外以仿写为载体, 考查修辞格与句式的综合运用, 这一形式也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之外, 中国传统特色的修辞格———对偶, 也备受关注。

二、在古代诗文阅读中, 最为明显的是考查修辞格在古诗中的运用以及炼字、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三、在选考文本中, 最为突出的是文学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也偶有涉及。需要说明的是,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有关修辞的考查变数最大、范围最广。可以是辞格, 也可以是词语与句子修辞;可能是语段或语篇修辞, 将来也有可能涉及语体修辞。

修辞考测题的基本类型

一、辞格

(一) 《考试大纲》中规定考测的辞格

1.比喻———借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用本质不同的彼事物来描绘说明此事物, 以达到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又称譬喻。

例.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2012年全国大纲卷)

没有理想, 人生就如迷宫, 无论怎么坚持, 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 人生就如黑夜, 无论怎么用心, 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 人生就如荒漠, 无论怎么努力, 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但修辞上要求每句使用比喻, 句式上要保持“没有……, ……就如……, 无论怎么……, 都只是……”的形式, 内容上要另选话题。

答案示例:

没有诚信, 社会就如冰窖, 无论怎么雕琢, 都只是暖不热人心的虚假装饰;

没有诚信, 社会就如地道, 无论怎么努力, 都只是晒不到阳光的阴冷所在;

没有诚信, 社会就如月球, 无论怎么想象, 都只是寻不到生命的美丽假象。

2.比拟———融入特定的情感, 将对象加以错位描写, 或将物当作人来写, 或将人当作物来写, 或将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以引起某种联想, 表达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 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数峰清瘦出云来”使用了拟人手法, 用“清瘦”形容嵩山, 仿佛是一位清高孤傲之人从云端呈现出来。“出”字, 把静态的山动态化了, 而且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高峻。

由此, 答案可作如下概括: (1)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 基于这种观感,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清瘦”形容山峰, 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 造语新奇;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赋予山峰动感, 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3.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些方面以强调或突出该对象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作者就“寄书”二字发挥, 写以泪研墨, 泪滴红笺, 情愈悲而泪愈多, 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 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 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答案为: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 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4.对偶———使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语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仗。

例.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 (1) 内容与节日相关; (2) 可以不考虑平仄。 (2012年四川卷)

(1) 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 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对仗知识, 考虑到难度问题, 题中明确指出可以不考虑平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示例: (1) 端午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 中秋下联:清风一缕拂丹桂

5.排比———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意相关、语气一致的语言单位, 以强调语意、突出感情、增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 (2012年湖南卷)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 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 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 皮肤被晒得很黑了, 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 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 已由他同意之后, 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 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 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 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鲁迅《忆韦素园君》)

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情感的变化, 高兴中夹着悲哀;后半部分使用了排比句式, 把鲁迅先生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 表达了对韦素园的一种关切与忧虑之情。

参考答案: (1) 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 后写高兴中的悲哀, 由喜至悲, 情感跌宕起伏; (2) 运用排比句式, 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6.反复: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重复、复叠。

例. (2012年四川卷)

最后, 它们变成一堆灰时, 我可以说, 我们没有烧它, 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 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 全都看见了。

(刘亮程《柴禾》)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反复,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 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这里, 反复出现的是“我们看见了”, 虽然看见了, 但是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去阻止柴禾的腐朽, 而是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对待。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慨。

据此, 答案可概括为: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 画面生动, 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 传达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感情。

(二) 超纲考测的辞格

1.对比———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对照。

例. (2012年湖北卷)

罗琅《耳边杜鹃啼》中, 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 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文意, 文中首先牵涉对比修辞。文章叙述“姑嫂鸟”的故事, 其用意之一是与前文“啼血化花”的故事形成对比, 补充叙述有关杜鹃鸟的传说, 丰富文章内容。

2.衬托———衬托就是为突出主要事物, 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 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 (1)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1) 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 蓑衣时振玉花空”, 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描写之妙, 要看语句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关键用的是衬托手法。

从衬托入手, 答案可概括为:“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 画面简约, 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 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 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3.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

例.材料概括分析题 (2012年江苏卷)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 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 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獉獉獉。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 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 贺喜吊丧, 迎来送往, 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 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 甚至以“文”代“情”, 偷懒取巧, 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 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 常常得绕个弯, 借典故来传述;明明是时事, 偏说“咏史”, 明明是新愁, 偏说“古意”, 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 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 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 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 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 就用些典故, 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 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 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獉客为主, 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有删改)

(1) 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2) 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

(3) 请结合材料, 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答案可分述为: (1) 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 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2) 客, 指典故;主, 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 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3) 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谈。a.这首诗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效果。可以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正面作用方面谈看法;b.这首词用典过多, 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可以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c.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4.通感———在表达中将人们的各种感官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相互沟通连接起来, 把一种感官感觉转移到其他感官感觉上, 从而在多种感官感觉中共同描绘同一表达对象, 使其丰富生动的修辞方式。由于通感是感觉间的移动, 所以又称移觉。

例.根据文意, 下列诗文中, 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2012年江西卷)

A.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阴冷。

(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C.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解析】本题考查“联觉”概念理解的综合迁移能力。据文意, 联觉现象实质上就是通感 (或叫移觉) 。A项由嗅觉 (清香) 联想到听觉 (歌声) ;B项由嗅觉 (清香) 联想到触觉 (阴冷) ;C项由听觉联想到触觉 (歌乐好像充满着暖意, 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 由视觉联想到触觉 (殿中舞蹈, 舞袖飘拂, 好像带来寒气, 如同风雨般凄冷) ;D项只是单纯的心理描写, 运用比喻, 用“月满月亏”比喻团圆与分离。因此答案为D。

5.列锦———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 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 用来写景抒情, 叙事述怀, 这种修辞手法叫列锦。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 (1) 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2) 。

[注] (1) 朱樱:樱桃的一种。 (2)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意象组合、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 作者连用四个名词意象, 构成四幅画面, 描绘出诗情浓郁的景象, 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 这里实际上用的就是列锦辞格。题目点明时间、地点。首联写四月余杭路上, 天一放晴, 呈现生机一片, 人们都来来往往忙碌着。颔联用四个名词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画, “朱”“青”“绿”“白”四个词分别体现四种颜色, 两两对比, 极富质感。

(三) 辞群———辞格的综合运用

1.比喻+对比

例.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 (1)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2) “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 (3) 语意连贯。 (2012年四川卷)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 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 希望;回忆, 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及修辞手法中比喻与对比的运用能力。所给例句非常明确, 每一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都要含有比喻, 同时两个分句之间又要形成对比, 此外还要从形式到内涵达到仿句的要求。

示例: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景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2.拟人+比喻

例.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 (2012年浙江卷)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扩展、语言表达的生动以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 要审清题目中的三个要求:“描写性文字”“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和“不超过60字”。然后展开联想, 把文中的四个词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文字。

示例:初冬时节, 窗外的银杏树像一个正被病痛折磨的患者 (比喻) , 在疾风骤雨中, 瑟瑟发抖, 不停地呻吟着 (拟人) , 又一阵狂风, 凋零了它仅有的几片黄叶。

3.借代+点化

例.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2012年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1)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开放性较强。只要抓住赏析的角度即可。一般角度有修辞, 如对偶、借代等修辞;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 如“逢”“忙”等;还可以从选词角度, 如所选词语的色彩“碧”与“黄”的映衬等;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 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颈联中“碧”与“黄”相映衬, 半山绿色, 只有菊花是遍地金黄, 构成一幅色调明艳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颈联作者使用借代的手法, 以“黄”写菊, 形象直观, 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那遍地的金黄菊花, 傲然于山间;同时“碧”与“黄”又相互映衬, 更能突出菊花色彩的明艳, 其中寄托了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

4.用典+衬托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题目。 (2012年北京卷)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 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 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 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 年年还自生。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 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 “十里”承“春江”, 写堤长;“千条”承“密树”, 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 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 以静写动, 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 “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 “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 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物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这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 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 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 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 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 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 此处应是以动衬静。可见, 答案为C。

5.比喻+比拟+点化+移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 (1)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 (2) 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注] (1) 韶华:青春年华, 又指美好的春光。 (2) 便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化用而来, 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比较异同, 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 (如是单独的句子, 多是修辞手法;若是整诗, 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 进行比较。从内容来看, 两词所抒发的愁不同;从手法来看, 要注意题干中“化用”的提示。

“弄春柔”移情于物, 又用拟人, 写出了柳条多情善感。移情指的是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到客观事物之中, 使客观事物具有和人的情感相一致的非常特性的一种修辞方式。“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 泪难收”。“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状写作者积愁难化, 登楼排遣。“飞絮落花”点出暮春意象, “一登楼”用此动作叙事, 着意于这个细节镜头的刻画, “一”字突出了时间的不可往复, 又写出自我的孤独。全词兼用比喻﹑比拟﹑点化﹑移情的修辞格, 从景语开始, 以情语结束, 把离愁别怨的深沉之情推向了高潮。

综上所述, 答案可概述为:同: (1) 都用比喻的手法, 表达自己愁之深之浓。 (2) 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 比喻生动形象。

异: (1) 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 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 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2) 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 不是直接以水喻愁, 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 再从泪写愁, 写法曲折。

(四) 任意选用辞格

例. (2012年广东卷)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 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 语意连贯,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60个字 (含标点符号)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写前言, 内容上要紧扣摄影展主题, 表达上要简明、连贯、准确, 所用修辞手法要富有形象、生动等特点。此题解答要围绕“花卉”与“艺术摄影”展开, 点出此花卉摄影的地点、原因、目的及意义。

示例:又是一年风光好, 奇光异彩耀华南。我们欣喜地看到, 一朵绚丽的奇葩———“华南七中‘四季花卉’艺术摄影展”盛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心与心碰撞, 情与情交融, 爱与美共鸣, 徜徉在这个光、影、色灵动变幻的世界, 心随影游, 意伴情动。 (比喻, 排比, 对偶)

二、辞规

“辞规”———指的是消极修辞的规律, 具体指的是“通顺有条理”“简洁无废问”“简明无歧义”“贴切有所宜”等规律, 类似于《考试大纲》中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衔接与连贯

例. (2012年全国大纲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 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1)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 将“荼”减去一笔, 这就成了“茶”字

(2)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 “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3) “荼”简写为“茶”, 汉代已露端倪

(4)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 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5) 茶作为饮品, 我们都很熟悉

(6) “茶”有多个义项, “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与连贯能力。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如在某些汉印中”, 可判断 (3) 在最后, 排除D项; (5) 从茶叶引入, 与 (4) 形成对比, (5) (4) 相连;故选C项。

2.得体

例. (2012年山东卷)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 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 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 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 定当惠存。感激之情, 无以言表, 他日光临贵府, 当面致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能力。修改要符合小张的身份、收到郑先生著作的感谢之情和自己的谦卑之意的特定语境。

示例:“寄奉”改为“惠赐”;“过目”改为“拜读”;“些许”改为“极大”;“惠存”改为“珍藏”;“光临”改为“拜访”。

3.简明、连贯、得体

例. (2012年安徽卷)

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 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 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 简明得体,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晴: (1)

李华:当然可以, 欢迎你加入

!安晴: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 (3) 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 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 我有一些书, 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 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简明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两位同学的答话, 推出问话,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得体。

示例:李华, 你好!我是安晴, 我想加入你们协会, 不知是否可以?

谢谢!那么最近有没有活动啊?

请问这次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呢?

好的, 另外希望你能搞个小节目。

三、辞律

辞律即遣词、造句、缀段、谋篇的规律。

1.遣词

例. (2012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 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重点是对炼字的考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应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诗中的“藏”“透”生动地写出了邹明府的行踪变化, 也准确地表明了邹明府的隐逸情怀。

具体可组织如下答案: (1)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 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寒雪景, 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 正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2) “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给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炼句

例. (2012年浙江卷)

现在, 父亲走了, 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 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 时有病痛, 我很是担忧, 同时, 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 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 一撇叶是药, 一线阳光, 一滴水, 也都是, 甚至, 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 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 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 为我清热解毒, 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能力。“赏析”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手法+效果”, 先分析用了哪些手法, 再看这些手法在文中的效果。排比, 多为了增强气势;比喻, 多为了形象生动。画线句中由“一根草是药”无限扩展到“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灵芝”将文章主题提升, 使药的含义无限延伸。可结合此主题组织答案。

画线的句子妙在: (1) 运用排比、比喻手法,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 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3) 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4) 用“灵芝”设喻,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3.句式变换

例. (2012年江苏卷)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义, 不超过25个字。

夜幕下, 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 整夜灯光照着, 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 那么多的电线缠着, 那么强的灯光照着, 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 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 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变换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 改写的只是园艺师的话。其次分析园艺师的话, 园艺师语言之所以生动, 在于他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方法以及句式的变化。要把生动的语言改成平实的语言, 需要改变这些修辞, 把园艺师的观点表达出来即可:不要用那么多的电线绕着树, 也不要用那么亮的灯光照着树, 让树好好生长。人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由此可平实地表述为: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 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2015高考语文评卷报告 第11篇

基础篇:从细微处见变化 高艳哲

考后大盘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得分情况(请大家自备一套新课标Ⅰ卷试题),以河北省为例:

从河北考生得分情况看,7、8、9题总分为21分,考生平均得分为12.48(合零),12.53(不含零);10题总分为6分,考生平均得分为3.4(含零),3.74(不合零),低于去年的4.36分;11题总分为25分,考生选作此题的28392份,比去年高三倍,平均得分为15.15(含零)门5.21(不含零),比去年高近6分;12题总分为25分,考生选作此题的303349份,平均分为16,2分,比去年低3.5分;今年语言文字应用试题总分为20分,平均得分为15.2分。

综合以上数据,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得分并没有上去;诗歌鉴赏,得分分值略有下降;默写题的得分难度加大。选作题中选传记的考生还是比较多,但选小说的也有所增加。传记题的难度增加,需要考生从文本——抠出,要求很强的概括能力;成语辨析题第13题得分与往年持平,难度不大。病句14题得分依然是基础题中最低的,15题句式选用题与16题填句子得分与往年持平,难度不大;17题是图形转换题,对于考生而言,认真分析构图要素,自能得出寓意,得分较高。

综合以上情况不难看出,2015年的高考新课标试题延续了以往的题型,保持了稳定性,同时在个别题型上又有细微变化,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更多地从细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阅卷手记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对题意的把握、审读往往决定了他答题的方向,只有看清问题的指向,认真思考、结合原文才能有准确的解答。而常常是由于自身理解力的局限,考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试举几例,与大家分享:

1.翻译题——乱点鸳鸯,答非所问,不找点。如翻译题的第一题:“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有考生译作“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做中国皇帝,姓苟的如果当皇帝,我应当死人”。第二题“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有考生译作“金人虽然不用绳索绑,我应当护送金人,求见二位部落酋长面,责备他们,希望他们帮我们护送金人过河”。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多是由于考生不看上下文,想当然地乱答一气。

2.图文转换题——审图不明,随意乱谈。有考生将该题答为:“观世音菩萨用玉手推开黑色的妖气,将鱼缸里的鱼保护,寓意佛法无边,保护渔业资源。”还有人答:“忽忽悠悠一只手,左边鱼来又来。”不注意看图,主观臆断。看似沾边,实则全不沾。

3.名篇名句默写——乱答一气。如第一题关于《离骚》的考查,有考生由于去年已考,错误地判断今年不考而没有背诵,因此默写时就写成“去年兮离骚已考,老天坑人兮又考”“悔不当初不背兮,今天无可奈何兮”。

当然,还有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阅卷趣闻,面对这些孩子,阅卷老师也是哭笑不得,只能是该咋办咋办。

试题点评

2015年高考试题虽然延续了上一年的题型,但个别题还是有新变化的,有一些难度,下面分别就个别题型进行点评。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素,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1)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人为帝,我就为此死去。

(2)金人即使不求索我,我也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斥责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判断旬、被动旬、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考查了虚词如“唯”“苟”“庶或”,词类活用如“帝”“死”“面责之”等,以及考生对宾语前置旬式“不吾索”等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威“不素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综合能力,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细心,做到一对一的翻译,这次的文言文翻译比较简单,没有难点和怪点,部是平时常见常练的字词,只是需要考生按要求和步骤答题。但是文言虚词的考查在文言文翻译中今年首次作为考点出现,需要考生在2016年的备考复习中注意文言虚词的复习。也就是说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点日趋全面,备考不可留存侥幸心理,要逐一复习,绝无遗漏。

(二)新课标传记阅读难度加大

经过几年来的考试实践,从阅读难度来看,实用类文本因其文体特点,难度较低,因此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多于文学类。去年河北省传记阅读平均分是19.59,小说阅读的得分是9.94。今年传记阅读平均得分16.21,小说阅读15.2分多一点,相差一分。综合今年得分情况来看,难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的提升。

例 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题思路】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在问朱东润观点形成的过程、背景。该题的难点在于作为传记类的作者的特殊性,即作者本人就是写传记的,而这篇文章又是作者的自传。所以应深入文本,逐段分层解读,根据文章划分层次(表1)。

经过层次划分,作者的传记文学观的形成大致可以锁定区间为4-11段也就是说4-9段就是理论观点形成的过程,10-11自然段是作者观点形成的实践阶段,根据题干信息不难得出重要的三点: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认真进行写作实践。

【点评】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分散,区间跨度大,需要找到传主的观点态度并整合,分项整理概括;而答题时注音时间顺序,同时也应注意题干“传记文学观”本身所预设的内在逻辑要求:文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积累、实践来完成。

再以2015年新课标Ⅱ卷的传记阅读《将军赋采薇》的最后一题为例来看传记阅读:

例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从文本不难找到其中的两到三点原因,但作为一个8分的高分题型。出题人是很不情愿给高分的,这就需要考生全面审读文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时候,平时看似无用的传记阅读的“相关链接”中所隐含的答题信息就要注意提取,因为它也是题千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忽略掉了,这就造成漏答,以致无谓的失分。且看题千提供的两个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zhǐ害,嫉妒);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链接①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表现了戴安澜将军对自己与他人、功名、生死的看法;链接②引述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表现其多才多艺的儒雅名士之范。恰恰构成了答案中的另外两点,综合作答,不难得出如下答案:

答: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2016命题趋势

综合以上种种分析,笔者试对2016年命题作出如下展望:2016年新课标考题仍将延续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特征的特点。

1。文言文翻译断句题将更加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对文意的理解。需要考生读懂简易的文言文。同时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今年在翻译题中首次作为考点出现,2016年将会作为常规考点出现。

2.古典诗歌的考查范围近年来没有到过明清诗歌,所以考查重点仍将以唐诗宋词宋诗为主,但不排除对乐府诗歌、诗经等先泰的现实主义诗歌的考查。古典诗歌的考查在设题过程中越来越侧重文本,避免考生套用所谓的万能模式答题,而是要根据文本、题干提供的设题角度答题,要真正读懂、读“细”文本,要注意题千的每一个“细部”信息。如今年的诗歌鉴赏第一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要想答对,需要先挖到“描写”这个核心词,再依次找到答题的切口“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最后调动两个储备:一个初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宫归京》的内客储备;一个描写景物的角度的知识储备。所以2016年的诗歌考查更加注重调动考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强化考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3.背诵不排除重复考查,也就是说今年考过的,明年仍有可能继续考查。今年的新课标卷与去年形式一致,仍然是两篇高中一篇妆中,所选文句与去年有重复篇目分别为《离骚》《庄子·逍遥游》,这就提醒我们背诵篇目时应扎扎实实,全部背,句句背,字字对。

4.文学常识题仍将继续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出现,但会以不偏、不难、不怪为主。今年分别对登第、户部、庙号、太子、冠礼、谥号、嗣位、阙进行考查,内容涉及古代的建筑、礼仪、考试制度、王位继承等方面,所考皆为通识,只要考生认真记取,做题时注意归纳总结,完全可以答好这道题。

5.语言文字应用题要注意训练全面,要时刻注意它的变与不变,有备无患。例如今年的语言连贯题,没有采用排序形式,而是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选择一个合适的句式,实际上是句式选用题,这就是一个变,但不变的是对“句式的变换与选用”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毕竟,语言文字应用题是高考的一块“试验田”,它的特点就在于常变常新。这也是语言的鲜活生命力所在。

6.关注当下社会,关注世相人心。小说题的选文历来多为外国小说,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作家的小说,但是今年选的是“微型小说”,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崛起的新文体,由于该文体的短小精悍,及时敏感地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态和人们心态,深受读者欢迎和各界关注。山西作家李德霞微型小说《马兰花》被选入“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走进高考试卷,充分说明了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这也是命题动向的一个变化,希望考生多关注当下的社会世相。

总之,展望2016年的高考,洞悉试题背后的玄机,方能金榜题名。

作文篇:注重核心价值观 陈军

考后大盘点

今年湖南考生作文的平均分为43.27,比去年略高,超过50%的考生得分集中在40-45分,超过48分的作文略有增加,不及格的作文有所减少。

就湖南卷高考作文题而言,该题比前两年的作文题相对而言好写一些。材料中的“旅行”喻指愿景、理想、梦想、人生价值等。材料的主体意蕴由“理想”“挫折”“局限”“行动”“实现(理想)”等基本元素构成,其中“行动”和“实现”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元素,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元素,我们就认为是属于符合题意一等;选择主体意蕴中的一两个基本元素拟题,行文中包含或暗合了“行动”和“实现”两个关键元素,但体现得不够突出的,可视为符合题意二等。立意虽然不是从材料的主体意蕴中引出,但也是材料的重要意蕴,而且能自圆其说的,也可视为符合题意二等,如“不要托词拒绝别人的求助,要乐于助人”“物尽其用,各取所长”等。立意与材料主体意蕴虽有一定联系,但提出的观点显得突兀,而且行文中“行动”和“实现”两个关键元素无一体现,原则上做基本符合题意处理。如全文只空谈理想的意义,而不谈实现理想的行动;或只空谈挫折的价值,而不写走出困境的举措;又或者立意在整体上偏离了材料的主体意蕴,且并非从材料中符合逻辑地引出,只是孤立地摘取材料中的个别词句,可碳据文章实际做“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处理。如果立意既没有联系材料,又与材料意蕴无关,可视为偏离题意。

绝大多数考生能够读懂题目的要求,立意准确、观点鲜明、论据丰富、表达流畅,表现出了较强的审题能力和写作素养。

阅卷手记

今年湖南省参考人数39万人,虽全国备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仍在继续扩大,但在湖南省招收学生的人数基本固定,故招生形势不容乐观,高考阅卷工作受到高度关注。

为严肃高考作文的评卷工作,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郑贤章教授亲自挂帅,科学组成阅卷核心组成员,作文评卷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6月9日那天,核心组就将从全省备个学校抽调的精英构成的小组长30余人召集在一起,随机抽取几万份试卷进行试评,对考生的作文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与分析,然后据此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补充细则,并从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考生作文若干篇,通过集体讨论,最后确定其中的15篇为今年的标杆作文,作为今年高考评卷老师的参考范文。11日,全部评卷老师到位,评卷小组长便带领全体阅卷老师认真学习相关的细则与标杆,并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试评工作,目的在于让全体阅卷老师熟悉电脑操作程序,明确评分标准,并与第二天早晨将一天的试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小结,重点指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打保守分的问题;②回评卷分差过大的问题;③对发展等级扣分过严的问题;④对创新体裁认识模糊的问题。⑤对语言华美内容空泛的文章打高分的问题。⑥对一味拿古人说事,缺乏鲜活论据的文章打高分的问题。⑦照抄试卷上现代文而具有隐蔽性的文章被误判的问题。备阅卷组还特别强调了阅卷人员不得对考生的作文进行拍照,不得私自接受新闻媒体采疗等纪律要求。

阅卷老师们通过回忆,觉得考生得高分是有秘诀的,主要表现在:

(1)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是亮点。《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就以真情实感取胜,被核心组判为满分。如果考生的记叙文能写出真情实感,打动阅卷人,自然可以得高分。当然,不能对材料进行简单扩写,或者穿靴戴帽,将蒲公英变为大树,复制一个类似的故事,否则就有宿构的嫌疑,是不能得高分的。对材料扩写,写得十分好的,不得超过42分,一般在30分左右赋分。

(2)议论文要尽可能地运用鲜活的材料。部分考生一味拿古人说事,让自己成为陈旧商品开发商,陈旧商品批量出现在文中,阅卷人会觉得面目可憎,不容易得高分。因此,考生在运用素材时,要尽可能规避课本里面老掉牙的素材,遵循“古今中外,尽管拿来”的原则,特别是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素材要多多使用。议论文《扎根在土里,亦游走入天际》举例古今结合,材料丰富,得到57分的高分。

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这天一直在下雨,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去,看着朦胧的远处发着呆。

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离家,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伤过脸,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虽然村民们都很纯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自卑。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父亲身体越来越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面的世界讨生活。

雨渐渐停了,他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个果农在采摘水果。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来,揣几个橘子给你爸爸吃。这橘子啊,可好销了,它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橘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这大山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背后有几行字:弟弟,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着无尽落寞。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

若干年后,还是这个山村,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朴。你只要走进那里唯一的小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小学。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试题点评

综观2015年全国卷一卷、二卷以及其他各省市卷共十五套作文题,我们对命题专家命题意图作一番窥探,会发现除去山东卷和安徽卷强调哲理思辨,福建卷强调科学精神外,其余各卷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总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对此作简要解说:

全国新课标卷Ⅰ释放依法治国信号。作文材料表面上是要引发考生对情与法关系的思考,实则是通过女大学生对其父进行举报的事例向世人表明:法大于情,甚至大于亲情。材料强调必侦明确法制的权威,而要明确法制的权威,就必须去掉私恩,不因为亲人对自己有恩,就忘记了法律的权威,要清楚法令必须施行,法令规定禁止的必须禁止,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全国课标一卷作文题只是用一个小故事形象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的内涵。

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与对策 第12篇

一、高考语文命题问题

1.缺失听力考查, 不符合母语教育规律

汉语是我们汉民族先人创造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民族语言,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作为母语教育, 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和自豪感的责任。具体说来, 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是世界上任何母语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中国人学习英语、日语等也都遵循了这一规律, 并且在考试中也专门设置听力考查这一主要内容。再来看看我们中华民族人民学习母语的现状,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虽然我们也曾学过汉语拼音, 学习过普通话, 但没有哪一个学段, 无论是小学和中学的语文学科也好, 还是大学语文或中文系也罢, 都忽视了对自己母语教育的听力考查, 似乎我们中华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可以超越母语教育的一般规律, 似乎可以只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考查, 似乎我们从娘胎里一出来就已经具备了汉语的听、说能力了, 无怪乎我们学了几十年的汉语, 还不如只学了几年汉语的外国人普通话标准, 这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汉语考查缺失听力有关, 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中华民族全体人民高度警觉的问题, 不仅仅是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 也更是需要我们语文教育人认真思考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设置阅读选考, 有损科学性和公平性

高考是我国最权威的国考之一, 关乎青少年一代的人生命运, 系于千家万户的拳拳之心, 其试卷应尽可能地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和选拔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内容, 随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出现, 高考语文命题也随之出现了选考内容。纵观近5 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设置了选考内容, 如全国新课标I卷与II卷、福建卷和广东卷, 都将现代文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列入选考内容, 即让学生从两种文本的两组试题中选考其中一组试题。这样设题, 表面看增加了学生应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也拓展了学生发挥自己语文特长的应试空间, 但是, 其考查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令人质疑。从培养人才角度看, 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 这两种文本的阅读和解题能力都应具备, 这也是学生学习母语最基本的要求, 而命题者却将此设置为二选一, 给人印象似乎是高中学生只需要具备其中一种文本的阅读和解题能力即可以了, 这样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就存有偏差, 命题的科学性就大打折扣了。从命题角度看,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二选一, 虽然两者题目数量、分值相同, 但命题人很难确保两组试题难易程度一样, 同样学力的考生选择应试不同两种文本, 而得分则很有可能不一样, 这样考试的公平性就很难保证。从复习和应试角度看, 既然两种文本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考试, 那么, 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只复习和模拟其中一种文本来教学, 考生也可以只专攻其中一种文本来复习和应试。据统计表明, 某省考生选考实用类文本人数达90%以上, 而选考文学类文本人数还不到10%, 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有投机取巧之嫌;考生为了二选一答题, 必须阅读这两种文本和试题, 这样考生也就需要花费宝贵而有限的考试时间, 势必加重了考生的考试负担。这是高考语文试卷暴露出来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3.命题各行其是, 尚缺理论性和规范性

我们知道, 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 各地为了自主命题, 也据此纷纷制定了本地当年与之相应的《语文考试说明》。这些文件是高考语文命题的法令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的依据。可是, 由于对文件理解和认识不同, 对语文命题内容的确定就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以2015 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对此作以简要分析。关于对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内容考查, 直接取名“语言文字运用”且单列题号考查的有全国新课标I卷与II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和湖南卷等6 套;而取名“语文基础知识”且单列题号考查的只有湖北卷1 套;没有取名而只以题号单列考查的有天津卷、重庆卷、广东卷、山东卷、安徽卷和四川卷等6 套;对此没有单列考查的有北京卷和上海卷2 套。那么, 这有两个疑问:一是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的内容到底需不需要考?二是命题内容取名与不取名, 取什么样的名, 哪种做法更为科学合理?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有的将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为必考内容, 而将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设置为选考内容 (二选一) , 如全国新课标II卷、福建卷和广东卷等3 套;有的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一题, 将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入另一题均设为必考内容, 如湖北卷;有的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一题, 将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入另一题均设为必考内容, 如湖南卷;还有的则对现代文阅读只设置必考内容, 而没有设置选考内容, 如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浙江卷、安徽卷和重庆卷等9套。这样看来, 各地命题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存在着认识分歧。这里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等三种文本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是怎样的?二是现代文阅读命题考查的科学理论依据是什么?三是现代文阅读考查, 怎么样命题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上述这些问题尚需学界进一步研究、讨论和探索, 总不能这样长期下去, 大家各执己见, 各行其是,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4.结构形式繁杂, 缺乏逻辑性和简明性

纵观2011—2015 年全国各地85 套高考语文试题, 其试卷结构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多种多样, 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其间有冗赘繁杂之弊, 甚至还有逻辑上的瑕疵。将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为I卷和II卷两部分, I卷为阅读题, 或曰单选题, II卷为表达题, 或曰非单选题。这样的命题近5 年每年占试卷总数的44%—50%。我们说, 高考命题兼顾到网上阅卷, 电脑智能判分的实际, 这是应该的, 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失去高考语文命题应具有的内在科学性、简明性和逻辑性。以较为典型的全国新课标卷为例, “第I卷阅读题”目录下设“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 “甲必考题”下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两部分, “乙选考题”下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II卷表达题”目录下设“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这样的结构形式, 2011—2015 年一直保持不变。乍一看, 整个试卷纲目清楚, 似无问题可言。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我们知道, “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是文本在内容上的分类, 而“现代文”和“古代诗文”是文本在年代上的分类。从选文看, 试卷“乙选考题”里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也属于“甲必考题”里的“现代文阅读”, 一张试卷存在分类上的双重标准, 这在逻辑上很难站得住脚。再说, “语言文字运用”里第13、14 两题的单选题, 把它们归属为“表达题”也似乎有牵强附会之嫌。

二、高考语文命题对策

1.增设汉语听力考试, 加强普通话教育

关于听、说能力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 尊重他人, 说话文明, 仪态大方, 善于倾听, 敏捷应对”, “注意口语的特点, 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 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 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学会演讲, 做到观点鲜明, 材料充分、生动,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 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而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口语交际的评价, 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 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善于倾听, 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 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高考语文命题应充分发挥落实这些语文听、说要求的积极导向作用。因此, 我们建议和呼吁高考语文要增设汉语听力考试内容, 大力推广普通话, 培养中学生汉语的听、说能力。高考汉语听力考试, 可借鉴英语听力考试经验, 放在语文笔试之前进行, 时间30 分钟, 分值30 分, 题型为单选题。考试内容为汉语拼音、词语和句子等, 包括那些特定语言环境中交际语言的特殊意义, 把现在考查的汉语拼音、成语运用、病句判断等语文基础知识并入到这一模块。朱健文老师在《180 分来了, 高中语文该怎么改革呢?》 (引自《中学语文》2014.1 上, 76—78) 一文中也竭力提倡“将汉语听说能力的考查加入到高考中”。我们坚信, 随着高考汉语听力的增设, 高中学生乃至中国公民的普通话水平必将大大提高。

2.取消阅读选考, 增强科学性和公平性

鉴于高考语文设置选考内容所暴露出来的弊端, 我们建议取消高考语文对阅读选考内容的设置, 以增强试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选拔性。其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评价建议”“阅读与鉴赏的评价”里明确指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作出初步的评价。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 应予以鼓励。”“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 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 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 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可见, 三类文本中文学类文本是考查的重点。因此, 我们建议, 高考语文宜将这三类文本统一并入“现代文阅读”来考查, 从考试时间和试卷长度等方面考虑, 现代文阅读考查两篇短文比较合适, 那么, 这三类文本怎么选择或搭配?我们认为, 三类文本每年以“文学类文本”为主 (突出评价重点) , 从“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选择其中之一, 即考查“文学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 或考查“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 每年命题灵活机动, 毫无规律可循。这样做, 一是避免了教师和学生复习与应试的投机取巧, 给他们无可乘之机,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目的;二是削减了考生现代文阅读量, 节约了考试时间, 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 增强了高考语文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选拔性;三是真正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增强了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性和理论性。

3.确定考试内容, 凸显纲领性和规范性

目前, 各地对高考语文命题大体上是这样认识的:从内容上看, 现代文阅读考查两段或三段,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段或两段, 古典诗歌鉴赏考查, 古典诗歌名篇名句积累考查, 写作考查等;从题量上看, 各地命题从18—27 小题不等;从题型上看, 各地命题均以主观题为主, 以客观题为辅。这些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也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高考命题考查要求的。那么, 关于前文所述的各地高考语文命题对“语言文字运用”内容考查所产生的分歧, 我们认为, 作为母语教育和考查, 语文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北京卷和上海卷抛弃语文知识考查的做法值得商榷。一般说来, 语文能力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 那种想完全抛弃语文知识来谈培养语文能力的想法或做法, 或者说只重视语文能力而轻视语文知识的认识或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就及时纠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曾经一度对语文知识的错误认识和提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多次提到语文知识:“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等等, 可见新课标对语文知识也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 无疑要落实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这些要求。关于各地高考语文命题对现代文三类文本考查所产生的分歧, 我们认为, 湖南卷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首选文学类文本、次选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 这样的命题考查做法, 最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 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的要求, 其命题理论依据也最充分, 值得各地效仿或发扬光大。

4.简化头绪, 整合优化, 合理调配分值

我们认为, 要切实解决前文所述的目前高考语文命题存在的听力缺、内容杂、形式繁、分类乱等问题, 就必须简化头绪, 整合优化, 合理调配分值, 增强整个试卷的条理性、简明性和科学性。以试卷180 分分值、考试时间150 分钟为例, 我们认为, 考试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听力考试部分, 赋分30 分, 考试时间30 分钟, 放在笔试考试之前进行;二、现代文阅读部分, 赋分35 分, 其中, 选择文学类文本一段 (20 分左右) , 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一段 (15 分左右) ;三、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和古典诗歌名篇名句默写等, 赋分35 分;四、写作部分, 赋分80分, 其中, 小作文30 分, 主要考查仿写、改写、应用文写作等语言运用, 以增强写作考查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大作文50 分。削减大作文分值, 而增加小作文和分值, 其理由如下:我们知道, 每年高考语文阅卷, 时间紧, 任务重。阅卷教师几十秒钟甚至是几秒钟给一篇高考作文判分, 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一篇高考作文, 两名阅卷教师判分相差5 分以上就将作为问题卷上交重判, 阅卷教师普遍存在着求稳心理, 纷纷给作文判中等分, 判高分和低分时都非常谨慎。这样, 好作文和差作文往往高考得分相差不大, 这给平时高中作文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也给高中学生努力写好作文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恰恰是我们语文人心中永远的痛!怎么办?这个看似跟高考语文命题无关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高考语文命题设置大小作文的办法, 来解决或缩小高考作文阅卷所带来的不公平性因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语文高考】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试题05-16

高考语文答题05-22

语文高考预测06-07

高考语文范文06-12

高考语文备考06-17

语文高考复习06-17

高考语文试题06-18

语文高考作文06-18

语文高考备考06-18

辽宁高考语文06-18

上一篇:心脏超声检查下一篇:国际贸易低碳经济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