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研究范文

2024-05-16

小学科学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小学科学研究 第1篇

一、基点———立足一个单元, 融合知识

每当期末复习时, 孩子们免不了要做复习题, 复习题质量的好坏牵动着我们的心。如何确保这些题目的质量, 成了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们必须在命题中做好文章。笔者认为, 命题的关键在于立足一个单元, 融合单元知识。

例如在《金华市婺城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小学六年级科学期末测试卷》中, 有这样一道实践题:

在做“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小辉同学做出以下的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 断电时无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 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电磁铁, 线圈圈数越多, 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小辉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在大铁钉上绕若干圈, 制成电磁铁, 如图所示a、b、c、d是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根据小辉的猜想和实验, 完成下列填空。

(1) 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来判断它的__的不同。

(2) 通过比较两种情况, 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 通过比较__两种情况, 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4) 通过比较d中甲、乙两电磁铁, 发现猜想C并不全面, 应补充的条件是__。

这道实践题融合了浙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知识, 我们知道:第 (1) 题的考点是第二课《电磁铁》, 电磁铁吸起大头针数越多, 磁性越强, 反之则越弱。第 (2) 题考点是第一课《电和磁力》, 电磁铁接通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断开电流不产生磁性。第 (3) 题考点是《电磁铁的磁力 (二) 》, 铁芯大小、线圈圈数等不变, 电流越强 (电池节数越多) , 电磁铁磁性越强, 反之则越弱。第 (4) 题考点是第3课《电磁铁磁力 (一) 》, 研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 变量是线圈圈数, 不变的量有电流强弱、铁芯大小等。

不难发现, 上述题目抓住了命题的关键, 立足单元, 融合了单元知识。这样的题目提纲挈领, 更具系统化, 产生的效果不言而喻。立足单元去复习、去命题是高质量的。我们在命题时, 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 师生轻负担高质量地教和学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二、提高点———立足一册教材, 整合知识

命题时, 融合单元知识, 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那整合一册教材的知识, 效果是否会有同样显著的效果呢?无疑, 这对老师的命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笔者认为, 我们应在立足一册教材的基础上, 整合教材知识, 从而提高命题水平。

例如笔者出过这样一道阅读题:

2011年9月25日, 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获得第26届亚锦赛冠军, 成功拿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卷。为了鼓励队员, 2012年元旦, 国际体育总局组织队员们来金华游玩, 准备乘坐电动汽车去参观安地动物园。

在去的路上, 他们经过即将建成的金华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刘伟见了, 感叹道:“体育馆这么高大, 起重机能把那么重的建筑材料都搬上去, 真是太神奇了。”王治郅听后说:“不仅如此, 你们看它既有拱形又有三角形的框架结构, 也很特别吧!”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把头伸出窗外, 朝起重机方向看去。这时候, 易建联大叫起来:“快停车, 快停车, 我帽子掉到车子外面去了。”顿时, 车里笑声一片。司机见状, 安慰道:“不要急, 慢慢来。”只见司机师傅在简单操作后, 车子就倒退了回去。在司机的帮助下, 易建联顺利拿回了帽子。

到了动物园, 天鹅、孔雀、鳄鱼、娃娃鱼、狮子、老虎、长颈鹿、大象、蛇等珍稀动物让我们的篮球队员大饱眼福。这时, 人群中忽然有人发问:“你们看这些蛇的颜色都和枯叶的颜色差不多, 这是怎么回事?”动物园的管理人员马上作了回答。……

同学们, 读完上面的材料, 你能完成下面的题目吗?试一试吧!

(1) 起重机能把重物搬到高处, 神奇在它里面有____, 既可以改变__又可以__。

(2) 起重机做成既有拱形又有三角形的框架结构, 是为了__。

(3)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 解释“只见司机师傅在简单操作后, 车子就倒退了回去”这一现象。

(4) 假如你是动物园管理人员, 你会怎么回答?

对于“立足一个单元, 融合知识”的题目而言, “立足一册教材, 整合知识”类的题目, 更具广度、趣味化和生活化, 命题水平进一步提高。

1. 更具广度。

这道阅读题整合了浙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四个单元的知识, 我们清晰可见:第 (1) 题的考点是第一单元《工具机械》中滑轮组的知识, 第 (2) 题是考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拱形和三角形的知识, 第 (3) 题考的是第三单元《能量》中电动机的知识, 第 (4) 题是考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保护色的知识。

2. 更具趣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一道有趣的题目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这道题把上述四个科学概念, 整合到虚拟情节故事中。故事中的亚锦赛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故事中的易建联、王治郅是孩子们所熟悉的。这样富有生命力和童话色彩的文字材料, 对于孩子们来说, 极具吸引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做, 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主动性更强, 效果突出。

3. 更具生活化。

孩子们知道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也就明白了生活中诸如“起重机为什么能把重物搬到高处”、“为什么起重机里有拱形和三角形等框架结构”、“电动车为什么可以倒开”、“蛇的颜色为什么和枯叶相似”等原因所在。学习就是为了生活, 阅读题也可以把科学生活化。

三、升华点———立足一套体系, 结合新旧知

命题时, 不仅可以整合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的知识, 甚至可以结合一套教材体系。我们可以通过立足教材体系, 联系新旧知识, 使我们的命题水平得到升华。

例如分析题:

如右图所示, 要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 如要使它磁性最强, 则要__处接__处, __处接__处。

(2) 如要使它磁性最弱, 则要__处接__处, __处接__处。

这道分析题与前面所述的两类题不同, 它跨越教材, 使旧知很好地为新知服务。本题中, 旧知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关于串联电路里电流大小的计算方法:在同一个串联电路中, 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产生的电流大。新知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决定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一定条件下, 线圈缠绕的圈数多, 产生磁力大, 线圈缠绕圈数少, 产生的磁力小;电流越强产生的磁性越强, 越弱产生的磁性越弱。如果能把这两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 这道题不难解。要想电池铁磁性最大, 只要电流最强, 线圈缠绕圈数最多, S1连接1, S2连接3就可以了。要想电池铁磁性最小, 只要电流最弱, 线圈缠绕圈数最少, S1连接2, S2连接4就可以了。这类建立在全套教材体系上的题目, 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命题水平得到升华。

在命题的过程中, 小学科学教师应立足在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套体系上, 优化整合知识, 科学有效命题。与此同时, 如果我们能把题目趣味化、生活化, 那么它将更加富有生命力。让我们的小学科学命题精彩纷呈!

摘要:2012年12月, 笔者参加了婺城区小学科学教师命题比赛。在命题的过程中, 经过仔细地思考, 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文从命题的基点——立足一个单元, 融合知识;命题的提高点——立足一册教材, 整合知识;命题的升华点——立足一套体系, 结合新旧知三个方面作出阐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命题策略,单元,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科书 (四下、六上)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学科学研究 第2篇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教学当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引导、探索的意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角色互换,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热胀冷缩”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环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过程,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这部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信息与生活”单元对大自然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自然信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起到主体的作用,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感到欣慰!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内容。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寻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疑问,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吸取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课堂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构建 科学概念 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而科學教学则是要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也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概念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科学认知,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不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二、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关注前概念。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在讲“水和水蒸气”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比较方便。

2.重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科学概念是内容,而科学探究是形式,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在讲“水溶解物质”时,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重视合作学习。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互动,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在学习“摆”时,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负责计时的,有负责操作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在讲“沉浮”时,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对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对优化小学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教育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 刺激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对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进行培养和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小学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时限内完成教学任务, 节省教学时间, 大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也无法亲自动手和亲身加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2.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理念比较落后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地位, 小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参与度不高, 大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和内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其次, 从整个小学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来说,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 与语文、数学教学要求相比, 科学课程教学的要求比较低, 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也十分有限, 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理想。

3. 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 无法有效地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少会有教师使用标本、模型等相关的实验器材来开展有效的科学教育演示工作, 科学教学的活动材料比较欠缺, 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另外,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效果评价仍然以单一的成绩测试为主, 很难对小学生在整个科学教学中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 做好全面充分的科学教学准备工作

做好全面充分的科学教学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设置有效的科学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主要是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科学技能进行初步的培养,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科学知识的教学对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构建, 并且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其次,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单元内容和目标进行整体设计, 小学科学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探究主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侧重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同的, 每一堂科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不同的, 因此要从整体层面上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设计, 通过各个阶段过程的教学对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最后, 要做好科学教学活动材料的开发和结构性设计工作。活动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 也是提升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活动材料的准备工作, 做好相关实验器材、仪器以及演示模型的搜集和应用设计工作, 让小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参与提高对科学学习和科学知识探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新和改革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优化改革是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首先, 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小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 符合小学生认知、科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当中, 刺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知识探究。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很多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了情境教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生搬硬套”“虎头蛇尾”等问题, 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科学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情境创设。因此, 科学教师要做好情境创设的相关工作, 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让情景教学与科学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结合。其次, 开展有效的提问也是有效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向。提问是推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有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有效的提问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能够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 从而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激发小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的动机, 对小学科学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教师在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按照突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疑点的原则, 开展有效的教学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另外,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也是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 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通过大量的“动手—动脑”科学实验合作教学, 小学生能够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 而且还能让小学生模拟科学研究过程, 对小学生认真严谨学习态度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确定科学的合作探究主题,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并且在最后要做好相关的总结和归纳工作, 确保合作交流学习的效果。

3.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模式单一、落后的问题, 需要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活动,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工作。要将科学教学评价变为一种过程形成性评价, 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具体地说, 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被纳入科学教学评价的主体当中, 要根据科学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构建科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评价的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学期末, 而是要针对每一节教学课程、每一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这样才能够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教学科目,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明确, 然后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采取措施, 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钟治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6 (3) :89.

[2]李微.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中华少年, 2016 (23) :159-160.

[3]赵彦美.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106-109.

[4]倪勇.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 (1) :7.

小学科学研究 第5篇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撰写《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就是全面总结我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经验,试图探索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与特点,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 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

一、研究背景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早在1983年12月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明确了传校的目的与任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体育事业作贡献。”1986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证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发出了在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指出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要求,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中小学课余训练这一十分重要的环节。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应该说,我国早就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的贯彻这一精神的情况不很尽如人意,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调查表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约有 2 亿多人,而城市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约为 1.3%,城市中学生占2.1%,这种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1999 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包括: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

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负荷的增加,负荷变化的幅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信心和兴趣,为以后进行专门训练打下基础。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激发兴趣,形成动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精心选材,培育苗子;科学训练,发展技能;因材定项,多向发展”的课余训练的实践模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

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4.提高体育运动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5.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

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 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及早测试,建立运动素质发展档案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运动素质测试一般放在三年级进行。我校把测试工作提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学校体育教研组即组织对新生进行跑、跳、掷三项最基本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建立每生 1-6 年级的运动素质发展档案。既可从中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也作为每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的参照数据,以便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

2.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有速度、力量、弹跳等田径运动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球感”,这就需要在球类活动中发现苗子。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具有这类个性特征的学生不一定具备出色的田径运动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可能适合某项要求特殊的体育运动,如射击、棋类等运动项目。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

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果简单套用“(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的训练模式,就会碰到许多具体训练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校体育教师还十分注重运动专业技术和训练技术的钻研,并获得许多新的发现。

发现一:训练要绝对遵循儿童生理规律

有的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肚子会疼,不能坚持,为此,我们请教医生,才知道由于气血不通所致,后来在训练前让这类学生吃下“下气”的药,肚子不再发疼。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掌握了许多体育训练的技术要点,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水平。

发现二: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

我校开展课余训练最大的问题是校内运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短缺,为此,我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①足球队没有训练场地,教师就每天带领学生沿着江边、顺着山路进行越野跑训练。②射击训练中,教师在枪头挂上砖头等重物以训练瞄准的稳定性。③乒乓队训练中,在一条长竹杆上挂十几个乒乓球,训学生练习击球,增加训练密度。④田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自制沙袋绑在小腿上,练习腿部力量;

自制杠铃和橡皮筋拉力器,让学生练习手臂力量。实践证明,这些土办法十分有效。

发现三:正确认识“输”与“赢”的关系

赛场上的输赢受许多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固然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它就变成我们的财富,筑成将来成功的阶梯。要想成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一次比赛的胜负上。帮助学生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根据学生自己的实力,要他们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可望可及轻装上阵,没有包袱。训练时想着拿第一,比赛时什么也不想,想着如何作好动作,明确成功的标准,冠军只有一个,但我们都可能是成者。成功的标准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比赛的全过程,使自己具有的技术、战术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成功者。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 4 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有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构想、计划等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实到教学上,因此新课程改革要全面展开并取得成功,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有效教学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方式和策略。有效教学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认同的教学理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1]。

1、小学科学教学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主體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其构成有三个层次: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自主性集中表现为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性集中表现为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态度以及强烈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集中表现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师生分别是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活动的主体。主体性原则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真正指向学生学了多少、收获了多少、进步了多少[2]。

1.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生命历程的发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也是生命整体的成长过程。有效地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命的流动性,时时流露着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因此,发展性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生命,使生命在科学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3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教学情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这一原则是指以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地内心体验,从而“以愉悦的学习促进学习的愉悦”。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生命个体的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

2、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2.1确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师是教学目标选择的主体,在选择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兴趣特长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选择。怎样确定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要非常的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环境等来确定教学目标。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的时候比较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即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为认知领域主要涉及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不容易实施。也很难进行评价。这同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特点有关。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在所有的教学中。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则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等方面,具体的要求就是: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珍爱生命、欣赏自然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同小学科学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

2.2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法,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语言来完成的。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想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即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的语言一定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为了使课堂提问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应精心组织所使用的提问措词,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切忌语言表达的随意性。提问的措词应该措词必须科学准确,要明确问题的情境和条件;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方向,问题的措词应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问题的措词必须尽可能通谷易懂、简单明了,适合学生理解水平。

2.3制定课堂规则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制定恰当、有效、适用的课堂规则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法令、规章以及班级的优良传统、习惯。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等,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其中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们是制定课堂规则的重要依据,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不能与其相冲突。同时还要依据班级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习惯。这些好的习惯与传统可以给课堂规则的制定提供一种经验、借鉴或参照。其次是课堂风气。课堂风气是指课堂成员间持续而稳定的互动所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一般情况下,课堂风气与课堂规则是相辅相成的,课堂规则是否妥帖直接影响到课堂风气,而课堂风气的状况也影响着课堂规则的制定。

3、结论

总之,需要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做好必要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科学概念 第7篇

1. 深入问题访谈, 发掘错误概念

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访谈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论及自己的思想, 以此获得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我们就温度计液柱受热膨胀现象, 请二年级学生作出解释。给5名受访学生每人一根温度计, 请每位学生将温度计液泡浸入热水中, 大家很快发现液柱上升。老师问:“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呢?”第一名学生说:“因为热胀冷缩。”第二名学生答:“因为有热气进去了液泡, 所以液柱上升。”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说的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能解释一下吗?”第一名学生答:“和姜晨 (第二名学生) 说的意思差不多, 也就是有热气进了液泡,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老师问:“热气是指热空气吗?”受访学生一番七嘴八舌后, 给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热气是指热的水汽。”老师问第一名学生:“你怎么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的?”答曰:“看课外书知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生对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科学概念可能存在错误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 老师仅仅是由于学生说出了概念的名词, 就以为学生了解了科学概念的内涵, 后果是严重的。通过访谈有效地发掘出学生的错误概念, 对老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十分有效。

2. 引发内心冲突, 打破错误概念

所谓认知冲突, 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总是试图用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 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 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 就会引发认知冲突。一旦引发认知冲突, 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 当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溶解”的解释是正确的时候, 教师呈现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此时, 教室里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认为面粉看不见了, 是溶解了;有的认为面粉的颗粒没有消失, 没有溶解;还有的认为面粉一部分溶解了一部分没有溶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解释产生一丝疑惑, 一丝怀疑, 正是这种怀疑, 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指导探究活动, 构建科学概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所谓顺应, 是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现象。也就是说, 当新知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 必须将原有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 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 解决认知矛盾, 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

1. 丰富感性积累, 初建科学概念

研究证明, 学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 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 很难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累感性认识, 实现认知顺应。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 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因此,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 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摆”时, 学生多次测试, 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 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 学生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教师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 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 与原有的认知又产生了矛盾。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推测, 并且制定了新的探究方案:准备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分别测试它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经过反复实践, 学生对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识逐渐加深。又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以及过滤食盐水等实验,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更深入的“溶解”概念。

2. 通过比较实验, 完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游戏化高效教学研究 第8篇

一、完善教师选拔制度, 选取专业化教师, 实现长足发展

过去的教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 虽然他们有着长期的教学经验,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也有着更加独特的教学水平, 教育出了好多优秀的学子, 但是这只是针对某些课程, 比如, 数学、语文, 但是对于科学这门新型学科, 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认识, 也不够重视, 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教学优势, 这不是他们本身所能决定的。这是自身知识面的问题, 短时间里面很难得到彻底的完善, 这就需要进行改进。所以, 对于科学这门课程, 应该选取专业地接受了系统教学理念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教学, 这些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运用现代的新技术。根据这样的需求, 就要求在进行教师选拔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选择年轻教师来进行教学, 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 有着年轻的心态, 更加活泼, 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 有着更多的游戏化心态。经历了大学的他们接触了更多的新兴科技, 懂得更多的科技成果, 这样他们会在课堂讲述中更多地引用科技成果, 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课堂 40 分钟, 实现高效课堂

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听课最有效的只有15分钟, 这就需要把握好这15分钟内的教学质量, 实现有效教学。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让学生学得更多, 懂得更多, 如何利用这有效时间, 就需要兴趣, 需要激情。兴趣和激情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个人魅力, 在科学这门课程中要引进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科技馆, 了解一些新技术,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安排科学小实验,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增强动手能力, 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走向新型的互动教学,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实现快乐学习, 就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一般情况下, 小学生都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针对这样的特点,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游戏设置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需要设置好相应的游戏方式。例如,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类游戏, 以学生为主体, 提供想、动的机会,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 在讲述我们身边空气的时候, 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主题的游戏设置, 可以从空气污染引申出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 企鹅们居住的家园———南极的冰山已经开始融化, 当地的生态链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企鹅们找不到吃的东西, 一些珍贵的物种也因此灭绝,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并围绕着全球变暖和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制订出关于环境保护的教育类活动。与此同时, 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 要保证游戏设计的新奇性和合理性,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综上所述, 就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来看, 甚至是辐射到其他学科, 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改革措施, 那就是游戏化, 也就是快乐学习转变。所谓游戏化, 就是让学生开心,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至于如何活化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有着更加充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加广泛的课外知识, 做到博览群书、满腹经纶, 这样的教师能够更多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经过历史证明的。科学这门课程更是, 增加课堂实践环节,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动手能力, 做到一举三得。国家应该对于这一游戏化教学方式更多地给予支持, 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 也是科技的保证, 更是国家发展的保证。

摘要:小学阶段是走入知识大门的起步点。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何让科技深入人心, 就需要从根本做起, 需要从小学就开设这门学科, 但是由于教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不够专业, 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使得小学的科学课本成了“漫画书”。如何实现这门课程的高效教学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主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发展,专业化,游戏化

参考文献

[1]付亚丽.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05.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现状,生活化,策略

在大力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科目,其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是某些学科难以企及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对于周围世界所具有的探究兴趣和探究需要,在学习科学这门课时,要采用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科学课程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坚持科学教学紧密结合社会与学习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正确运用科学的情感、 意识和能力,持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实状况

( 一) 部分教师仍然残存着传统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尽管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科学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并运用素质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处于权威和主导地位,完全忽略或者抹杀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是独角戏、 一言堂,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部分教师仍旧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其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却在下面各行其是,如此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为学生把学习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得齐全,要求学生只要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做法无疑是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 二) 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小学生可以说是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应该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所问的问题一般都与考试有关,比如说这个题目如何解、那个题目如何回答等,完全没有出现探究性的问题,而一旦出现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束手无策。例如,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青蛙要冬眠等,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反应要么是一片沉默,要么是一片哗然,最后都归罪于老师没有讲过,课本里也没有提供答案,所以不知道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往往只是在考试范围内学习科学知识, 而普遍缺乏深度的对科学的探究、质疑精神和能力。

( 三) 科学教育较为严重地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只是在考试的范围内传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严重忽视、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学生才能够切实体验到科学探究本身的魅力和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科学的发现一般都是源自生活,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心和较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坚持锻炼他们的观察、体验、感悟能力,从而充分享受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 一) 合理运用自然和生活中的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或者鼓励学生融入奇妙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感受变化多端的生活百态,这样就会无形中充实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季节和时令,而有时教材内容涉及的季节和时令与实际授课的季节和时令不吻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尽可能地做到因时而教,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同时,在不同的季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城市学生可以走进公园、动物园、植物园; 农村学生可以走进广阔的田野) 观察丰富多彩的动物和植物,了解探究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妙,最好能够采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加完整和丰富,进一步满足他们渴求科学知识的愿望。

( 二) 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课教学需要的生活化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当地缺乏教材中要求的材料。鉴于此,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容易获取的材料来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替代,布置学生从家里自带材料,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并且保证了实验材料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使材料来源并服务于学生,从而对相关的自然事物产生直接的感知。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带一个水杯, 同时从家里带来鸡蛋、铁钉、橡皮、玻璃球、小木块、纸片等,用上述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组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上述材料的重量,猜测它们在水中可能是沉还是浮。对这些身边的材料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弯路,从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上述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与能力。

( 三)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连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广阔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通过观察、探索生活,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事物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从而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坚持把课堂教学进行拓展,从而把课内与课外,尤其是与生活和社会形成有机的联系,保证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探究科学的条件和机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自然、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一味地等、靠、要。在习得科学知识以后,学生还能够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1. 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行细致的观察,包括树木的特征,以及树的根、干、枝、叶的构成等; 细致观察大树在春天萌芽的情形、在夏天枝繁叶茂的情形、 在秋天树叶变黄并逐渐凋落的情形。通过全方位的仔细观察,学生就能够切身感受到树木生命力的强大,也可以发现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生命绚丽。在学习 “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田野里,在地上洒下碎面包片,并仔细观察随之发生的奇特现象: 碎面包片引来了成群的蚂蚁,它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把碎面包片搬回了家。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开展观察活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布置多一些的贴近生活的观察活动,例如,请学生观察北极星,并写出其与别的星星的不同之处。另外,蹦跳在草丛中的蟋蟀、蝗虫,游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钻在泥土中的蚯蚓等各种小生物,都能够作为观察的对象,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外形与生活习性,并写出观察体会和感悟,这种学习形式自然会事半功倍。

2. 可行的家庭养殖活动

小学科学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生命世界” 和“物质世界”这两个部分的实践性最强。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在家里养一些花草树木或者小动物, 例如,学生通过在家里养金鱼、小乌龟、小兔子,乃至于小鸡小鸭、蚕宝宝等,来感受可爱的生命; 在家里养一盆花或者栽一棵小树,通过为它培土、浇水、施肥,来观察它的成长过程。通过上述的养殖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3. 丰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自然和生活,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指纹”一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的其他成员的指纹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后,建立一个家庭成员指纹档案; 在学习了“水” 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一些饮料的体积或容积进行调查,并写出小的调查报告; 在学习了“生命世界”一课以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外或野外采集不同的树叶或者小植物制成标本,捉瓢虫、蜻蜓、蝴蝶等制成小动物标本。学生通过上述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理解科学源自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结语

小学科学研究 第10篇

2012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1]。《意见》包含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它的颁布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1 概述

1.1 研究目的

此次调研是要收集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代教学设备配备、功能室建设及学校最期待解决的困难等相关资料, 并以数据为基础分析广西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与发达地区或国家/地区建设标准相比较, 找出差距, 提出问题解决建议, 为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装备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桂林市农村小学 (完全小学或中心小学) 共计57所, 每所学校选择一名中层管理干部或普通教师填写调查问卷。

1.3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分别抽取了广西桂林市灵川、临桂、兴安、全州、阳朔、永福、恭城、灌阳、龙胜、资源、荔浦、平乐十二县57所农村小学, 每所学校由一名中层管理干部或普通教师填写问卷。调研时间为2013年12月, 作者精心编制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及教师资源配置情况调查问卷》 (以下简称《问卷》) , 问卷共设21道题目, 有填空、选择和问答三类题型, 包含三方面内容:1) 教师资源配置情况, 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教师素质、学科教学专业化程度;2) 现代教学设备配备和功能室建设情况, 用以了解农村小学能否正常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能否分享数字化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3) 目前学校急待解决的困难, 以了解其最突出且最期待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教师资源配置

从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数比例看, 比例最高的达到1:4.9;1:10以上的学校有8所;1:15以上的学校有25所;1:19以上的学校有43所, 占所调查学校数75%;1:21以上的学校达46所, 占81%;1:23以上的学校达54所, 占95%;1:23以下的有3所学校, 占5%;师生比最低的为1:29。小学师生比的国家标准为:农村1:23, 县镇1:21, 城市1:19[3], 可见广西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绝大部分已达标甚至超标。

从教师素质看, 调查的57位教师中, 学历为大专的有19人, 占33%, 本科的38人, 占77%;从教师职称看, 无职称的1人, 小学二级的3人, 一级的11人, 高级的42人, 其中小学高级占总数的74%;当被问及“是否常用多媒体或其它现代教学设备授课?”时, 回答“是”的有40人, 占70%, 其它17人回答为“否”;当问题为“是否会制作课件?”, 49位教师回答“会”, 占86%, 其他的回答为“否”。数据显示我区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总体较高, 但仍有少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够。

从教师专业化水平看, 57位被调查的对象中, 38位所教科目与所学专业一致, 另19位则从事了与专业不一样的教学科目, 占到总数的1/3。调查数据还显示57所被调查学校中, 还有8所没有专业英语教师, 有41所没有专业美术教师, 21所没有专业音乐教师, 26所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笔者在教育主管部门工作, 常有机会到农村学校走访查看, 据调查绝大多数农村小学的科学课是本班的语文或是数学老师上。可见我区农村小学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体艺专业教师比较稀缺, 影响了部分课程的正常开设, 学科教学专业化程度不高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2 现代教学设备配备和功能室建设

从现代教学设备配备看, 57所被调查学校共计955个班级, 仅配备了529套多媒体设备或电子白板, 班级配备率为55%, 而且仍有8所学校多媒体设备配备套数为0。调查学校教师电脑配备数据显示, 师机比小于或等于5:1的学校共28所;介于5:1至10:1之间的学校26所;另有一所学校教师电脑配备数为0。而广西桂林市教师电脑配备标准为1:1[3], 可见目前暂无学校达到此标准, 这势必会影响我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

从功能室的建设情况看, 在调查的57所学校中, 24所配备了电脑室, 占总调查数的42%;46所配备了图书馆 (室) , 占81%;39所配备了科学实验室, 占68%;19所学校配备了音乐和美术教室, 占33%;50所学校配备了体育器材室, 占87%。我们再来看看57所被调查学校的整体生机比仅为46:1, 生均图书为15册。数据显示我区农村学校功能室配备严重不足, 多数学校不能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电脑数量也远未达到市级标准 (生机比15:1) [3], 图书配备生均仅为市级标准的一半 (市级标准为30:1) [4]。

2.3 学校最期待解决的困难

作者将“学校最期待解决的困难”设计成问答题, 答案多种多样, 结果显示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各种问题外, 还有的学校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教师住宿不便、工资待遇较低等困难。据我所知, 正是因为很多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 使得很多年轻毕业生不愿意去, 造成我想教师青黄不接, 学科教学专业化不够现象。

3 讨论与建议

(1) 调查数据显示, 随着教育均衡化进程不断发展, 我区农村小学各方面配备有着长足进步, 但与城市学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与国家标准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在编制数量上95%的学校已达标或超标, 教师的素质普遍较好, 74%的教师为小学高级教师, 86%教师会制作课件, 因此仍有少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够;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有1/3的教师从事非专业教学, 有超过1/3的学校缺少音乐专业教师, 超过2/3的学校缺少美术专业教师。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应当做到三点:1) 可以向体艺科目倾斜;2) 给用人学校适当的人事权;3) 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尤其是偏远学校。针对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足现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 如:课件制作、电子白板应用、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等等培训。

(2)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 但农村小学的现代教育装备明显不够。数据显示, 只有55%班级配备有多媒体或电子白板;电脑配备还存在很大缺口, 有过半学校师机比不足5:1, 被调查学校总体生机比才46:1, 与广西桂林市电脑配备标准 (师机比为1:1, 生机比为15:1) [3]相去甚远, 图书配备仅为市级标准的一半。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装备部门在教学设备采购时应考虑学校机房、教师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图书和电子图书。

(3) 数据还显示农村小学的功能室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32%的学校还没有科学实验室, 67%的学校没有音乐和美术教室, 19%的学校仍无图书室。分析原因有三个:1) 学校的教室数量不够;2) 学校的专业教师缺口较大;3) 体艺教学和实验器材配备不足。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在学校规划、工程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综上所述, 我区农村小学在教师专业化、现代教育教学装备、功能室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和差距, 各级政府还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相互勾通, 整体规划, 加快各功能室建设, 逐步引进专业教师, 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加上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方能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本文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区农村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代教学设备配备、功能室建设现状及学校最期待解决的困难。以数据为基础, 找出农村小学资源配置与国家标准以及与城市学校差距, 为教育主管部门、电教装备部门和学校提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实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现代教学设备,功能室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48号[Z].

[2]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Z].2001 (10) .

[3]桂林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桂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休建设与应用达标评估细则》 (试行) 的通知[Z].2013 (5) .

小学科学社团组织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社团;兴趣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乐于合作与交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并且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组建并开展学生科学社团活动,为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和有力的抓手。学生们通过社团活动,能够锻炼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团结协作和领导的能力;可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建科学社团的措施

(一)制定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规划

制定社团活动规划包括社团活动内容简介、安排课时进度、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范围和活动的时间等。规划一般由指导教师制定,以学年为活动单位,也可以以专题为活动单位。成员的构成一般以同年级学生为主。

(二)向学生公布社团活动规划

制定好规划后,教师把规划制作成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由报名。海报中要写明活动的计划表、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进行复查确定社团成员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复查,确定最终的社团活动成员。如果报名成员较多,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拔。也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社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对社团成员进行调整。

(四)适当调整规划并付诸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适当调整原来的活动规划,并按调整后的规划付诸实施。

(五)组织好社团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技能展示,给予荣誉。比如给予善于观察的队员“火眼金睛”称号,给动手能力强的以“小能手”。通过创立团队相册、编制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社团博客等形式,让各个团员发布影视资料,发布观察记录、实验纪实及活动感想,展示社团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形式机动灵活、多种多样。要注意“点”和“面”结合,也就是要把群众性活动和个别性活动结合起来。

(一)开展趣味小实验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趣味实验室,提供社团成员开展趣味实验。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习惯与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正是对学生的两个基本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综合训练,是培养新型人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意厅,提供社团成员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制作。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难磨练学生意志,成功地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开展户外考察活动

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材中的科技含量,有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思考调查,并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现象,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设置科学探究站点

开设“生态种养园”给学生提供观察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地;并积极与气象局、科技馆与科普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深层的科技活动提供足够的实验场所,筹备校园观测站。

(五)抓好科普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订阅科普报刊,利用各种渠道借阅科普读物,并提倡互通有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将学校教学区、办公区过道充分利用起来,布置科技教育的文化环境,设立“科学名人”专栏;“科学生活”专栏,“科学幻想”专栏,“科学制作”专栏,“科技名言”等专栏。

三、科学社团活动的意义

学生科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以下几点意义:它延伸了活动探究的时间;拓展了活动探究的空间;丰富了探究活动的内容;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推动学校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形成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结合研究性学习、实验、劳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科学实践方法,善于从身边进行科学实践。使学生逐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小学数学相关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特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先来分析其范围, 小学数学教学, 固然小学生是它的主体。所以, 我们应该把小学生放在首位, 认真研究, 从而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进而推出本文的主题-概念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但是小学生年龄小, 心理不成熟, 有意注意能力差, 爱动, 做事情不能持久, 同时对于数学认知也不够, 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掘他们学习的热情, 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就是初步建立乘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但是这些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都过于抽象, 枯燥, 所以他们不会有兴趣学习乘法口诀, 这种情况下, 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特点, 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心理发展特点, 就会让学生觉得上数学课很无聊、很枯燥, 没有趣味。所以, 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 应该时刻注意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 利用多媒体结合动画, 给教学增添一些游戏色彩, 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和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把抽象的化为形象具体, 把静态的知识化为动态的, 引导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提高教学效率。

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新课改以来, 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数学课堂上, 我们的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 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就是怎样引领学生用少的时间和精力, 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高效课堂成为所有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要想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高效课堂,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首先要把新课标教育教学理念吃透, 领会清楚明白, 同时要有解读教材的能力, 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

(二) 把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也就是要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教学手段要优化, 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

(三) 高效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学会交流;激励他们敢说、敢想、敢做;激发他们提升主动参与意识;教育他们学会倾听;交给他们评价的方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促进全员参与,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高效课堂中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转化角色, 要成为学生的好帮手,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师生关系要和谐, 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对于课标的解读, 我们都知道, 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还有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 把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作为一线教师, 一定在备好教材的基础上, 备好学生, 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程度, 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 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才能把抽象的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

(一)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 教师一定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进行备课, 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的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看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 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 数学和学生生活密不可分。

1.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有多少, 要知己知彼, 方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要引领他们学会收集信息, 要把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 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2.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 这和传授数学知识是否顺畅息息相关, 我们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 要引领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微妙关系, 要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目的, 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要让学生享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3.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都知道数学比较抽象, 尤其低年级有些学生学习数学有些费劲, 那么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让学生了解到身边关于数学的应用, 引导学生用他们稚嫩的视角看待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比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 引导学生找教室里面的长方形, 然后引导他们通过找规律得到长方形面积公式, 再让学生量一量身边长方形的长和宽, 然后求出面积。这样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到生活中来, 使得抽象的数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四、师生合作交流, 协同进步

上一篇:未来的能源之王下一篇:地方法治建设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