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范文

2024-05-23

梅花三弄范文(精选7篇)

梅花三弄 第1篇

《梅花三弄》选用舞乐诗的体裁, 用梅花比拟高洁傲岸的文人气节, 呈现一个透视人性, 大气唯美的审美至点, 用诗歌作为文本, 汉唐古典舞蹈的形式, 箫与古琴的共同演绎, 试图去营造一个诗意的艺术氛围, 构架一个意与境交融的空间, 舞剧摒弃传统的单线叙事结构的方式, 摒弃传统的真实性的人物形象, 凝练出古代各时期不同的文人的典型性特征, 用三首古诗划分三个舞蹈章节, 以文人、梅花两条主线, 以“境”为核心, 文人的心境, 舞台的意境, 现实的逆境, 在展现文人受尽百般打压仍保持一种自然恬静的心境, 也将观者带进一个如画般的虚境中。使观者在观赏看似质朴单一的清秀古人, 却在思索人生百味。着力的凸显古代文人对理想对生活的执拗追求, 试图探寻一个古代文人的在追逐理想的灵魂足迹。作品用诗化般的语言警育着, 人的成功往往是孤独的坚守, 笑面坎坷, 直面人生, 在孤独中升华, 在坚持中绽放。舞剧编导为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史博和王芳, 演员为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2011级墨梅班学生。两位年轻教师在追随孙颖先生舞蹈演员均是在校学生。是中国古典舞 (汉唐流派) 继09年孙颖先生创作古典舞剧作《铜雀伎》之后, 面对四年没有剧作的尴尬, 以及业内对汉唐学科发展的质疑做出的有力的回应。这个作品既是二位老师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子们给予的深切希望, 也是在孙颖老师辞世后自身的一个真实写照。创作团队历经3年的酝酿, 不断修改与打磨, 并在以往的舞剧创作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突破, 使整个舞剧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而又意味深长, 在身临其境感受文化艺术气息同时, 并对此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

《梅花三弄》的创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突破, 用舞蹈巧妙的将诗乐舞三个独立的个体结合, 在表演中加入了古琴与萧的现场演奏, 这使舞台效果更加饱满的同时, 也冲击了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神经, 在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一性的剧场表演形式的今天, 同时又回归到乐舞诗的传统形式中, 这既是突破也是回归。同时在舞蹈表达上, 创作者将笔墨落在, 像梅花一样桀骜的“气节”二字上。手法强调内化, 模糊情节, 忽略人物、情节、细节、事件, 泛泛地突出去指古代文人雅士风骨情怀, 用舞蹈语言对诗中的哲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与诠释, 如王安石的《梅》,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他用梅花不畏严寒孤独迎着寒霜开放, 隐喻自己的受百般阻碍, 挫折, 打压, 却仍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抱负的精神气质, 坚定的认为这次改革能够给社会作出贡献, 并为此感到自豪。朱熹的《墨梅》:“如今黑白浑休问, 且作人间时世妝”。作者用梅花借喻自己那种豁达、孤洁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描写即使梅花枯萎凋落化作尘土, 依旧如往常发出阵阵清香。三首诗皆是用梅花自喻, 将梅花人格化, 体现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 不畏馋毁, 坚贞自守的桀骜气节, 绝不与阿谀奉承之人为伍。在舞剧中, 创作者将其内容提升至精神层面, 强调的是文人对待生活, 对待文化, 对待政治的态度倾向, 并又在审美上突显现代人对古代文人雅士气节的把控与继承。因此全剧中, 不谓男女皆流露出的是一股浓浓的高雅脱俗的文人气质。此外, 《梅花三弄》的音乐选用古曲《梅花三弄》结构, 避开传统舞剧,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 分别将王安石笔下的《梅》、朱熹的《墨梅》、陆游的《咏梅》巧妙的融入“三弄式”结构中。古代文人总愿意用“梅花“冷傲高洁的气质, 去表达自身桀骜不驯性情, 超越人间世而归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创作者通过三位不同时代的文人对“梅”的不同理解, 将舞剧清晰的划分为一弄、二弄、三弄、三个部分, 分别为梅花一弄《琴音》踏雪寻梅, 用王安石的《梅》作为文本支撑, 梅花二弄《箫声》墨梅, 用朱熹的墨梅作为文本, 梅花三弄《琴萧合舞》咏梅, 借陆游的咏梅作为文本。

舞蹈语言的准确使用与创新, 是该舞剧最大的成功之处, 编导对于古代文人的理解把握得恰如其分, 在梅花一弄中, 有一四人舞段, 两男两女, 男子仍延续朴质的文人装扮, 女子装扮略为清雅, 偏中性, 一袭绿装, 梳高髻, 四人在舞台的四个角落, 做顺时针, 逆势针的流动, 或不时的穿插流动, 然后又迅速回到了四个角落, 时而四人保持一定的空间感, 一种桀骜不驯的的孤独品质, 绝世而独立, 时而四人又流动为横线, 斜排做穿插, 此时四人又像找到志同道通的朋友, 作诗奏乐, 融入并沉醉在大自然中, 让然不禁联想到, 道家的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的融合, 联想到屈原的志洁行芳, 《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 在一个细微弹指中, 在一个微妙的抖动中, 做了极致的体现。体现文人孤芳自赏, 桀骜不驯, 豁达, 自信, 不屑一顾的气质。在梅花二弄中, 创作者沿用梅花三弄的“三”, 在此段的开篇做了女子三人舞, 此段一改前两个部分中文人的形象, 三女子化身三朵大梅花, 在舞台一侧用造型或是缓速流动变化, 很好的诠释了咏梅的“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三个像梅花画作的精灵, 着长裙做侧手翻, 展现了在雪中开放朵朵的梅花, 看似在不经意流动中, 在眉眼间, 在倾倒落地的瞬间, 展现了梅花零落时的美, 舞台无多余的装置, 简洁朴质又隐射了梅花不愿与百花争斗, 选择孤独孑然一身的本质。在梅花三弄中的最后一个章节中, 编导使用“大团圆”结局的方式, 将诗人、梅花、琴、萧都放在了一个画面中, 漫天飞舞的梅花将诗人雪白的衣服衬托地更加的洁白, 乐者更加的高洁, 梅花更人的楚楚动人, 配合高雅清幽的曲调, 使整个舞剧最终再次回归到诗乐舞的归属中, 画面结构完美, 严谨而又和谐。当然在作品的结构与表达上也非尽善尽美, 舞剧中出现过几次双人舞舞段, 无论是群双, 或是单一的双人舞, 都习惯性的做低空的配合, 几乎没有出现高空的托举或是高空间的配合, 或许是女演员的身材过于修长, 男女演员配合不便, 或许是汉唐古典舞本身追寻“沉”, 一种沉稳的表达、一种倾斜的动律。在整个作品中几乎就丢失了双人舞对高空间的展示, 同时也失去了诗人对梅花眷恋的推动, 使观者容易感到视觉空间有所缺失。在表演中, 演员训练有速, 无论情感表达, 还是舞姿舞感上都不失为上乘, 但在表演的复杂转换中, 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脚下“脏“的问题。或许是类似于失重的动作链接姿态过多, 让演员难以在短促的时间差中找到平衡。

在创作中, 创作者从“写实“向”写意“上转换, “写意”结合“写实”将舞剧的氛围营造在意境的“境”字中, 将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 转换为虚无缥缈的人物形象, 梅花拟人化, 将文人、梅花、诗歌、音乐、自然, 巧妙地营造了一个不知某个时代, 某个人群, 却将高雅、恬淡、不为世俗, 追求诗意生活的人文空间中, 提供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试图营造一个唯美大气艺术氛围, 在一切人物关系中, 将人物环境都结合得恰到好处又不显杂乱, 并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仅透露编导对人情、人生、人性、人的诠释和理解和希望。虽然作品的时间压缩到三十分钟, 却又不感天地之狭小。没有华美旁礴的舞美造境, 却不感单调。

在当今“泛古典”“类古典”作品的大批量崛起, 为了抢占的市场份额, 迎合市场规律, 明星效应, 大制作、娱乐化、商业化、时尚化、充斥着舞蹈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编创者对于“纯古典”的坚守显得难能可贵。编创者将纯古典容易最容易犯的过于单调, 乏味, 太过艺术化而不太吸人眼球等问题处理的很好, 通过精心的设计, 在服饰的色彩做了比较讲究的对比, 白色的如雪花的文人与血红的梅花, 墨色的背景与着绿衣的文人相映生辉, 利用三人舞与幕布设计的树根形象, 都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起来, 虽无故事情节, 却提高了节目的艺术性, 通过我们都较为熟悉的古诗, 引领我们走进另一个境地, 虽高雅冷艳, 却一反纯古典的遥不可及, 看不懂, 不理解等的印象, 留给人一种亲切, 触手可及的美。编导巧妙的将观众从“懂不懂”的观念转移到了“美不美”的主题上, 将观众从被动的理解故事情节, 转移到了主动欣赏“美”中, 在无形中提高了舞剧的欣赏价值。编创者延续并发展了与孙颖老师所创立的“古典语言”, 采用一些风格性较强的语言和技巧去诠释外在的舞蹈形象, 很好的把握住了“文人”的特点, 是舞蹈看起来, 儒雅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编导继承孙颖老师从文化传统去入手的观念, 从中国古典文化的形态去解析, 以一份平和淡泊的的心态与古典美去诠释他们心目中的古典舞, 力求简洁, 意义深邃, 这是对孙颖先生思想的坚守, 是对汉唐古典舞学科的坚守。

综上所述, 《梅花三弄》的创新与坚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但与之前已取得较大成就的《铜雀伎》相较, 在作品的深度, 舞蹈的风格性, 文学广度等方面还略显稚嫩。虽不能用评判孙颖老师的尺子去苛求我们现在的年轻教师们, 但这却是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莘莘汉唐学子赋予他们的希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能看到继《铜雀伎》后, 有部能肩负起“汉唐”二字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海涛.追寻大师风范.品读智慧人生——谈孙颖的古典舞建构及其艺术价值观[J], 2010. (12) .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2:p208-214.

[3]于平.舞蹈评论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舞蹈学院p321-412.

梅花三弄(网友来稿) 第2篇

雷芳

第一曲 残梅烈韵

别后五年再回广厦,沿梅径,过梅亭。梅池则现。草木盛,而无梅之涵远,梅之余阴。想当年,梅是何等俏。低枝拂水,长枝弄艳。雨润红姿娇。花争春意闹。暴雨突现,风狂电闪,点点残红纷纷坠地。雨透梅儿衣衫。梅蕊,梅萼,梅瓣,缤纷,飞乱。梅枝难敌风力重。摇曳舞姿艰难。梅杆因病忽然断。疼煞梅旁怜花人。 雨骤风狂更显梅残。

池沼水升,塘面宽,梅多枯,活者不多。当年之梅,郁郁而胜盛,今日梅林之地,只觉地广路宽。现今人非,物也非。几株古梅难现遮天避日之貌。或遭雷劈。或因风烈,或是人为。枝断叶损,主杆纵裂,陈卧泥地。唯有那株残梅更显烈韵,梅旁虽无护花人。却不敢负当年种花意。和尘而开。伴泥仍艳。命运虽酷却不肯屈就。花期正炽,怎肯错对春日。

当年谁是种梅人?为寻旧日情愫,拨开草木,沿记忆而找归路。又见昔日誓言。当年执手之誓,刻在那株古梅树之上。古梅曾遭天火炙,幸主杆虽残,但誓言未全毁,依稀还可见,梅花却不再开。留梅儿,忆起往昔种种,立于树下空悲,不能自制。不由地心伤腿软,曲膝跌坐于泥土之中。透过泪眼,猛然见,浓草之下,古梅根部,新枝又发,虽娇小柔弱。却也不肯负了春日。顶上开三两朵花,花比枝粗,叶刚发,尤如米珠。花虽少,却也艳极争春。

第二曲 广厦梅韵

广厦小区位于河北邯郸火车站东北,大约十公里处。小区门前宛如闹市,叫买声声不绝于耳。广厦门旁立戎装门卫四人。虽只有一门岗相隔,却于门外判若两处

小径曲径通幽,乍踏幽徨,已觉梅韵入怀。路宽不过三米,两车想遇,需相互避让方可过,。径沿梅花镂空,高不盈尺。径面为彩石拼成,朵朵梅花布满路面。径双侧各有四行梅树,虽品种单一,但花色繁多,或浓,或淡,或含苞,或绽放。春日风起花瓣飞扬,留蕊于树,也别有风韵。梅树造型各异,排列有序,疏淡相间,梅树下石凳,石椅相互错落,各逞姿态。用料相同,皆为青白大理石,内嵌暗红石色组成的梅,或花,或枝,或树,或蕊,想互竞放与一树的梅相映成趣。置身其间只觉梅韵浮动,暗香袭人。

沿路东行二十米折向西行,进入广厦小区腹地,有水泥池沼、梅影驳岸、梅桥横溪、梅亭翼展、梅树忽茂密。有几株古梅,躯杆挺直、层层叠叠、八面风云、花开如繁。梅虽形似,神却各异。或低转C绵、或依势而生、或亭亭如盖、或轻盈空秀。枝展叶婆,花落尽时梅叶葱茏。沼旁梅树更繁,遮天避日、低枝拂水、涵远余荫,远望去,蜿蜒无尽、如行梅廊。

常常坐于梅亭之内,梅亭攒尖八副扇面,上各画美人像一幅。美人眉心处有红梅一朵。花已绽,蕊吐黄。美人或诗,或琴,或笛,或画,或舞,身旁有梅树相伴。细节处处都有梅香缭绕。晚来采梅,泡茶,梅香入口,心生太和。人也远离世俗。吟诗,做画。忆古人赞梅:“是君,是友,是坚,是节,是清,是雅。是红粉,是知己”。

梅梢微动,觉风来。是一点清凉,是一点领悟。有一雅友琴弹极好。弦外音韵流出一种动势,阴阳顿挫中弹出刚、柔、忠、义来。兴致所来,提笔在一顽石上,录古诗一首,只改几字,于广厦梅韵正想相符。

广厦小区梅花繁,梅亭梅林梅美人。爱梅还需种梅树,莫折梅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小区中亭台楼阁,虽为人做,宛自天成。梅楼相映。梅韵迷漫。偶而思来,久久不能释怀。韵已入心,雅以已成肺。长长让吾在夜静之时长太息。

第三曲 梅花夭灼

广厦小区的干枝梅,每到春天总是开地很胜。“梅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突然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孩子,吟唱这首,今日早已没人唱的歌谣了。那是杨哥最喜欢的一首诗词。

建筑工地上的男人都是粗话连篇的,杨哥在建筑队总是很惹人注目。因为他的儒雅地太不适易,就像早春绿地上的干枝梅。惹人眼帘。很早就认识杨哥,但是第一次用心的去注意他,却和梅花有关。

梅开自是多情日,干卿何事?

那个时候广厦还是一片荒地,儒雅到说话都很少高声的杨哥,却为几株梅树和人打架。看到一个在商界混的男人,不重钱财,却为一份风雅,不惜伤了兄弟的和气。原因简单到,我都有点不信了。因为广厦原图纸21号楼的地方,正好有几株长了十几年的干枝梅。于是杨哥把那改成一个弧形广场,这样要少一栋楼房。一起打拼的那几个兄弟当然不高兴了。最后杨哥把自己的利润让出,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看他喜管着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啊?为了一份,不是风雅的风雅,具然不在意金钱。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啊?看他立在那株干枝梅下,为了梅树的伤口在叹气。细心地和了泥士,小心地敷在上面,好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这到底上怎样的一个男人啊?温文尔雅,可是打起架来,却像个傻瓜。

“梅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待那个男人和我想爱了。我便能常常听他,在我的耳边吟唱这首歌谣。我知道,也明白,杨哥最大地心愿不过是“宜其室家”罢了。一个坐在金钱权力之上的成功男人却连这个小小地心愿也完不成。说其来好像是天方夜谈。但,却是这个男人无力更改的残酷。我不敢落泪,我怕我唤醒了这个男人,好不容易隐藏于心中的种种疼楚。

梅花开三度。酒恶拈了梅蕊嗅。三年后,原来的几株老梅旁边,又添新梅。那是杨哥为我种。广厦小区已有了住户。原来的22栋向东扩了几许。就成了广厦小区最大的一栋楼。这栋楼的四周已让新梅旧梅绕透。杨哥轻轻说:“22就是爱爱啊?”

兄弟们都知道了这22栋楼房的2楼有个别名叫“梅雨小筑”是让小梅儿住。其实啊,他的意思是梅雨时分能为你挡风遮雨的建筑?其实啊,他的意思是,梅花盛时,瓣儿蕊儿如雨纷纷了落坠,不肯晓住,也难挽留。

一树的干枝梅,一树的梅花。枝枝叉叉指向天,朵朵开地艳。没有一点点枝叶。花儿太多了,没有了冬梅的淡雅,没有了踏雪赏梅的心境,都是闹哄哄的心绪。梅本疏淡似水溶泄,不喜笛声三弄,伤了多少游春意。

春雷一声,梅心惊破。泪入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透体寒。独自把盏夜深后,看尽落花几许?纤指哀筝十三弦,难将幽恨传。恨杨郎,怅望梅花驿,移情杜若洲。春归去,寒梅情尽,梅落繁花,片片都是伤心泪。

东风在做无情计,艳粉娇红吹一地。

再见杨哥已是五年之后。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梅如雪乱坠,拂了一身还满。筵时,梅旁已有怜花人,只能斜目想对,共听“秋水慢”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采芳州兮杜若,将遗兮下士。

杨哥大约看到了我眼中一闪而过的光华,强笑说:“梅啊。我这一生只对三个女人发过誓言,却无一有其终。”我惨淡一笑。不想接他的.话题。我知道他要对我说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他以前对我说过无数遍“第一,要他母亲幸福。第二给他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结果的结果是天不随人意,妻离母去。后来的后来,又是对我说:“给我一份永远的承诺。”结果的结果,还是没有结果。因他的一点过错,我任性地离他而去。没给他任何可以解释的余地。让一份本来很美丽的感情成为彼此心灵最深处的伤痕。因他的一点过错,我磨杀了他全部的好。因他的一点失误,我忘记了他曾经似水的柔情。

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过了梅林就是二十二栋。二楼了。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熟悉那儿的每一个砖木。每一个门窗。我清楚的记得推开那扇窗就能看到梅在枝头闹,常常隔着窗儿,采下带露的梅枝,用力地轻打不肯早起地杨哥。他便捉了我的手,看我笑个雨润红姿娇,于是就不知是梅闹,还是我闹。直让春光在这儿增添了几许。

这似水流年总是很短。

我们在一起的春天,只要有空闲,就楼下种梅,种了再种,每年都种。于是这片草地,从最早的几株干枝梅,长成了梅林。我们的草地种毫耍就到邻家的花园旁边去种。幸好,邻居们都是好脾气的。每年看到我和杨哥种梅花就笑着说:“小梅?你是不是和你的杨哥打算把咱们的广厦小区变成梅的天下?不要忘记了?广厦小区可是占地一千多亩。是邯郸最大的小区啊。”杨哥看了看自己双手的泥土。笑一笑说:“一个小小广厦算的了什么?我们要让邯郸都遍地梅花开。,日后的邯郸,都会因为我们两个而改名。叫杨梅市好了。”

“哈哈哈”

他的豪爽,他的笑声伴在我的身旁,让我感觉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和他一起 读书品梅,笑看粉蝶,游蜂儿争春闹。听他清唱“自做新诗,词最娇,小梅低唱我吹萧”和他一起酒醒便把梅来种,醒多时分拈梅嗅。怎能想到,有一天,他会折了梅花换酒钱?

筵散曲尽。当回来时路。酒店的音响传来了一首歌:“有些事错过了再也不能回,有些人错过了在也不能拥有。”原谅了,杨哥。梅开不在争其艳,已有春风伴梅边。

梅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荒村中的《梅花三弄》 第3篇

还好有胡琴拯救了她们。此时西湖山中,除了淅淅沥沥的雨声,还有茶博士的胡琴声,那是《梅花三弄》。这胡琴与熟悉的琴音,将“我”的思绪拉到了从前——少时“我”与胡琴的往事。让“我”入门胡琴的,正是这一首《梅花三弄》,连带着,“我”还记起了曾经的柴主人阿庆和裁缝司务大汉。此时此刻,在西湖山中,雨还在绵绵下着,而“我”的思绪在胡琴声中,从千百年前的山色空蒙再度跳转到了“我”很久之前的小时候,那时年少,一切都未成形,就在这个塑性的阶段,“我”听到了胡琴的《梅花三弄》,开始了拉胡琴的生涯。不知为何,就想起了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而对“我”来说,不同时期听《梅花三弄》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少时听《梅花三弄》,多是为了学习,手法生涩地摸着正确的音阶;而多年之后,在西湖山雨中,“我”再度听到《梅花三弄》,则有了别样的感觉,而“我”此时再弹这曲子,虽然也是手法生疏,却是为了在记忆中追寻那久远的曲谱,一边弹拉,一边任凭儿时的记忆覆盖上来。

而对于小姑娘们来讲,这也是打发枯燥时间的好办法,她们伴着胡琴声唱着曲子,引来三家村里的人。在这山雨中,“我们”不期然地和当地人完成了一次碰撞和交流,只因一把两三角钱就能买来的胡琴——这乐器比不上小提琴优美,却胜在传播广泛,在民间随处可见。一把胡琴在手,便可弹奏出动人的曲子来,以此做到了更宽广的艺术陶冶,甚至让三家村的青年对“我”产生了惜别之情。正如作者所言,这才是真正的乐以教和。而“我”当音乐老师许多年都没有参透的话,却在这雨天因为茶师傅为招徕客户而弹奏的曲子中,在拿起胡琴快乐弹唱的时候,得到了印证。

回忆袭来时,让人念念不忘的,恰是那荒村中胡琴弹拉出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第4篇

一、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起源

1.笛筝合奏曲《梅花三弄》。与古琴比较起来, 古筝的音色显得刚健而洪亮, 在表现音乐形象时更加直接。相传桓伊《梅花三弄》在衡阳云锦庵旅居时, 独爱庵中红梅, 整日欣赏梅香, 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在一个冬夜, 下起漫天大雪, 桓伊清晨放眼窗外, 只见枝头花蕾傲雪待放, 真可谓是“:素艳雪凝树, 清香风满枝。”桓伊灵感一动, 挥手谱成梅花一调, 按谱吹奏, 笛声清雅而悠然。夜幕十分, 桓伊又吹奏起笛声, 隐约似乎听见有古筝和之。桓伊为在这荒野古庙偶遇知己而激动不已, 可惜循声而寻, 却没有结果。不久之后的清晨, 雪后引来晴天, 桓伊见梅花依然迎雪怒放。桓伊触景生情, 谱成了梅花二调。他握笛吹奏, 曲调节奏变幻多端, 将梅花斗雪绽放、傲骨铮铮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夜里筝声也隐隐传了出来, 桓伊循声而去, 乐声突然停止了。又下了一场大雪, 庵里的梅花又二度绽放, 舞玉翻银,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桓伊见此, 不胜欣喜, 谱成了梅花三调, 与前两调合起来, 做成了《梅花三弄》。此时忽听敲门声, 桓伊打开门, 只见一老僧携筝而来, 说“闻将军笛曲《梅花三调》, 老衲剽学已成, 故冒昧前来, 欲与将军笛筝合奏, 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桓伊十分欣喜“:此乃叔夏之意, 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了《梅花三弄》, 乐声浑厚而质朴, 韵味隽永, 优美动人。二人以后引为知音。

2.笛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原为笛曲, 别名又被称为《梅花曲》、《玉妃引》、《梅花引》, 明代《神奇秘谱》中最早记录了这支曲谱。此曲的著名典故是东晋杰出军事家桓伊的经典作品。传说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徽之路遇桓伊, 听闻桓伊擅长吹笛, 二人虽萍水相逢, 依然请桓伊为其吹奏一曲, 桓伊当即吹奏《梅花三弄》。此曲从而流传了下来, 两位历史名人的轶事, 为此曲又增添了文化气息。从东晋以后, 各代对《梅花三弄》的乐曲结构都有记载和介绍。南朝至唐代这段时间的笛曲《梅花落》表现的是离愁别绪, 显得哀怨缠绵, 而明清时流传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则描写梅花的傲霜斗雪之姿, 表现坚贞不屈的意志品格。

3.琴箫合奏曲《梅花三弄》。桓伊去世之后, 《梅花三弄》广为流传, 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 将《梅花三调》改编为古琴曲。目前流行的《梅花三弄》演奏谱为琴箫合奏谱, 曲子的引子部分优美亲切, 既有平稳舒缓的节奏, 又有跌宕起伏的节奏, 是全曲节奏部分的概括与精炼。曲子的第一段在古琴的低音区进行演奏, 曲调冷峻肃穆。好似在某个雪夜霜晨, 草木凋零, 唯有梅花傲然盛开的场景。乐曲的主题音乐曲调轻巧, 流畅优美, 使人犹如看见含苞待放的花蕾, 在雪地里迎风摇曳, 在万物凋敝的冬天现出勃勃生机。主题曲在曲中反复出现三次, 因此有“一弄叫日, 月声入太霞。二弄穿月, 穿云声入云中, 青鸟啼魂。三弄横江, 隔江长叹声”的说法[1]72。全曲的音乐形象重在描绘梅花不惧冬日严寒而迎风怒放, 幽香远传的意境。古琴独奏曲梅花三弄的曲体结构与琴箫合奏谱十分相似。

二、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

1.《梅花三弄》与文人雅士。桓伊是晋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同时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他有蔡邕所制作的柯亭笛, 经常拿出来吹奏, 此外他还擅长古筝弹奏和歌唱。被当时称为“尽一时之妙, 为江左第一”。以竹林七贤为首的知识分子“越名教而自风流”, 反对儒学正统, 行为怪诞不羁, 不被世俗礼节拘泥, 被后世称为狂士。王徽之为书圣王羲之之子, 与桓伊一样都是狂士。应诏来到东晋都城建康, 泊船清溪码头, 王徽之碰巧在岸上遇见了桓伊, 但是并不认识。恰好船上有位客人说“:快看呀, 这位就是当今的音乐才子桓伊呢!”王徽之早就听说过桓伊的名声, 因此便命人去对桓伊说“:听说你擅长吹笛, 能否为我演奏一曲呢?”[2]57于是桓伊便吹奏了一曲, 曲调高妙绝伦, 令听者如痴如醉。吹奏完毕, 桓伊便起身离去, 主客二人甚至都没有直接交谈一句, 可见他们的交往只在音乐, 并不拘于礼节。

2.《梅花三弄》与借物咏志。古琴曲《梅花三弄》是对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发展, 所谓山水文化, 即以描写山水、美景、植物、动物等, 来达到反衬人物思想品格的目的, 简言之即借物咏志。这类古琴曲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 例如古琴曲代表作《渔樵问答》、《高山流水》、《潇湘水云》与《夕阳箫鼓》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着力描写了高洁的梅花, 赞颂梅花在严寒恶劣的冬天迎风盛开, 梅花与冰天雪地的形象结合起来, 赞颂了坚贞不屈的性格, 傲然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尚情操。《梅花三弄》作为借物咏志的代表作, 突出了对人性与人格的完美追求与积极态度, 是广大人民共同认可的做人的标准与思想境界, 即在现实生活中, 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时候, 人应该想寒冬腊月盛开的梅花, 不惧风霜刀剑的相逼, 在与困难的搏斗中展示出自己的气节, 就犹如梅花在寒冬中展现自己的洁白与芬芳。作为借物咏志的作品, 《梅花三弄》不仅热情地讴歌与赞美了梅花, 而正是通过这种赞美, 传达出一种刚毅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 是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艺术特征

1.引子部分的艺术特征。古琴曲的第一小段是引子部分, 节奏平稳舒缓而又跌宕起伏, 音调优美亲切。这部分集中在低音部分弹奏, 因此音色显得明亮而浑厚。前十二小节的旋律为五度、六度上下行的跳进式音程, 节奏稳健而有力, 显得格外庄严, 似乎是在对梅花进行赞颂。后十四小节为同音重复部分, 采用附点的节奏使其具有推动力, 好似微风拂过枝头, 梅花轻轻晃动。乐曲开头部分为一弄梅花做了准备, 描写梅花盛开的环境, 此时万物萧瑟, 一片肃杀的气氛, 但却是梅花盛开的季节, 梅花在这寒雪腊月的天气中, 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来展示绝世的姿容。红梅似火, 燃烧着春的希望, 粉梅似玉, 展示着俏丽的容颜, 在白雪中显得分外妖娆, 随风摇曳, 伴雪起舞, 扣人心弦。此时旋律重在表现梅之高洁、芬芳与耐寒的特征。特有的中华民族调式, 使乐曲显得稳定从容, 使听者感到庄重而肃穆, 纵生赏梅、爱梅、惜梅、敬梅之心。乐曲以缓慢沉稳的音调弹奏, 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 显得旷远而又深沉。

2.一弄迎雪—梅花开。一弄中的旋律采用大跳和舒缓的节奏, 使整个意境显得辽阔而又开朗, 具有很强的赞颂性。泛音在这部分开始出现, 泛音主题在此部分出现三次, 分别在不同的徵位出现, 分别采用了高声弄、低声弄与游弄等古琴演奏技法。一弄中的泛音, 显得空灵而又跳跃, 每一个音符都使人深深感到音乐的冲击力。旋律泛音的大量使用, 如一朵朵、一片片、一粒粒漫天飞舞的雪花, 落在含苞欲放的红梅上, 使梅花更加晶莹剔透, 呈现一幅红梅剪雪裁冰, 傲然挺立的娇人形象。空灵的泛音犹如高洁的红梅, 从容而安详, 将梅花在寒冬群花凋敝, 独自傲然怒放的神韵深深地刻画出来。乐曲构思精密, 开头以五度跳进, 之后两个音符平行进行, 加上附点的十六分音符, 构成音乐的主旋律。并以此为发展, 改变了音符的排列规则, 使得小节内的乐曲既显得规整, 又有对比变化。始终将“5”作为主音, 突出了鲜明的咏梅主题, 形象更加生动[3]57。

3.二弄喜雪—梅花舞。古琴曲中二弄中的主旋律与一弄中的主旋律相同, 但是右手的旋律却采用了比一弄低八度的旋律来演奏, 左手的主要演奏技法为小撮。移动的三度相重叠的置音构成了主要音程。右手弹奏的是乐曲的主旋律, 犹如傲雪梅花, 左手则为主旋律的伴奏, 似如纷纷飘落苍穹的雪花点点。在大雪纷纷飘落的寒夜里, 梅花冲破冰雪, 朵朵绽放, 时而寒风吹过, 花枝在风中吱吱作响。沉稳的左手弹奏, 衬托着右手的旋律, 为人们描绘着一幅动人的画卷。寒风雪夜的冬天, 梅花朵朵绽放, 笑逐颜开, 雪压枝头, 随风摆动, 聚集的白雪犹如蓝天中的白云, 雪下梅花似像少女羞红的脸蛋。以音区的强烈对比来呈现出“梅花荡风、轻轻舞玉翻银”的情景, 表现出花蕊含苞待放的勃勃生机[4]13。二弄梅花中的主旋律指引着我们来到这如梦如幻的世界, 带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4.三弄剪雪—梅花颂。三弄梅花是主旋律的第三次呈现, 在此部分, 音乐将情绪推向高潮。演奏手法则采用古琴中渲染激烈情绪的“滚、拂、泼、刺”等演奏技法, 使全曲从情绪起伏较大, 大有梅花斗雪而开, 竞相怒放的势头。这些强烈的古琴演奏手法, 表现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竞相怒放, 积极乐观, 自信寒冬一定会过去, 春天必然会来到的积极音乐形象。对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作了热情洋溢的赞颂, 曲调显得热烈而又欢快。《梅花三弄》中同样的主题旋律重复了三次, 但是每次都采用不同的古琴演奏技法, 描绘了不同的审美意境, 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使得三段曲子遥相呼应, 层层递进, 最后将音乐推向了高潮部分。前一弄都可以被视为后一弄的铺垫, 全曲采用对比的方法, 使得曲子旋律结构层次分明布局十分完美。而特别突出的高潮之后的入慢部分, 节奏对比明显, 调性变化凸显, 将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展现了人们遥望着斗雪盛开的红梅, 从心底涌现出的赞美之情, 从而表现出对梅花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 探讨了《梅花三弄》的人文特征, 并从引子、一弄、二弄和三弄等曲体结构入手, 研究了《梅花三弄》的艺术特征。旨在加深对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人文认识, 指导人们对此曲的鉴赏与审美。

关键词:《梅花三弄》,古琴,文化意蕴,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王璟.梅花一曲颂高洁—古琴曲《梅花三弄》探究[J].美与时代, 2006 (7) .

[2]刘一洋.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6) .

[3]尹静静.《梅花三弄》的音乐形象美[J].艺术经纬, 20102 (30) .

音乐《梅花三弄》试讲稿 第5篇

教学内容:

1.欣赏古琴独奏《梅花三弄》

2.认识古琴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2.认识古琴.感受古琴古朴深远的音色

3.分辨乐曲中主题的三次变化

4.结合歌颂梅花的诗词,理解音乐所塑造的梅花的坚强性格

开头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鞠躬)我是面试中学音乐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梅花三弄》(板书课题)。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激趣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搭乘音乐快车,开启今天的音乐之旅,在正式学习之前呢,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写的是什么花吗?我看到同学都知道是梅花,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们能说一说梅花有什么特点吗?比如它的形状,生长情况等。好,靠窗的同学你说,你说梅花傲雪开放,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芳香怡人。这位同学的知识可真丰富,语言形容的也很优美。在我国,“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可见这些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他们已经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梅花的乐曲,这是一首古琴曲,叫做《梅花三弄》(板书)。

二、教授新课

我们来认识一下古琴这种传统乐器,它是什么样子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好,同学们请看黑板,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才被称作古琴,琴一般长三尺六寸五,象征365天,一般宽六寸,一般厚二寸,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怎么样,中国的音乐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我看到同学们都迫不及待想要听听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琴独奏《梅花三弄》。

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全曲主题出现了几次(播放多媒体)?乐曲欣赏完了,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这边举手最高的同学你来说,你说速度是平缓,中速,全曲主题出现了三次。你的耳朵真灵敏,很好请坐!那这首《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节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

让我们再次听赏,全曲共有几段,可分为几部分(播放多媒体)?听完了,谁能说一说?好,第一排的这位女同学学,你来说,你说全曲共有十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十分正确。第一部分旋律较为平缓,优美流畅的曲调表现出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形态,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而第二部分,旋律开始加快,表现出风雪交控的气氛,用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老师的钢琴哼唱一下这首乐曲。同学们在哼唱中有没有发现什么令你感受的较深的节奏型?我听到同学们都在说是附点八分音符。那谁来说说,这个典型的节奏型频繁的出现在乐曲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形象?好,文艺委员你来说。你说附点音符使音乐变得更加跳跃,在音乐在沉稳中又有一丝的变化。嗯,这位同学的感受力和表达力都非常的强。让我们再来演唱一遍,同学们,这一边唱的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傲雪的梅花。

三、音乐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这首乐曲,我们可以分为两组,开始讨论吧。好,讨论结束,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好第一组,第一组用舞蹈的方式表达了清雅朴素的梅花,动作十分的流畅优美,具有十分强烈的中国风味。那第二组也不干示弱,他们用击掌来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同学们都很棒。那不如来个合作表演吧。嗯,这首曲子以平稳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现了梅花刚健挺拔,不畏严寒的高洁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中国传统乐曲,希望大家能从中认识到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也能够用心去体味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音乐精华,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乐曲,在音乐当中结束本次课程。

结束语:

梅花三弄 第6篇

一、钢琴曲《梅花三弄》情感解析

(一)民族情感

古琴曲《梅花三弄》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钢琴改编后的《梅花三弄》的艺术特色在原曲的基础上形成,包括原曲的音乐内容、演奏技巧等都传承下来。钢琴曲《梅花三弄》在演奏方面不仅把握作品的意境的营造,而且注意对古琴音色的模仿,所以在踏板的运用上有较为敏感的把握,具有较强的民族气息[2]。比如在演奏钢琴曲《梅花三弄》引子部分,使用低音区的八度,模仿古琴的“散音”音响,利用空八度的手法营造阴郁的气息,制造出悠远的音响效果。钢琴家鲍惠荞曾说过“中国作品的演奏方法比较讲究空间感”,弹奏中国乐曲时要有清淡、留白的手法,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钢琴曲《梅花三弄》不仅很好的保留了古琴的韵味,加上钢琴华丽的演奏技法得以发展,这种在掌握西方钢琴演奏法的同时结合古琴的演奏方法,极大的发掘民族情感,突出了乐曲的神韵。

(二)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思想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延绵几千年,蕴含较多的审美品格,每一首音乐都有一定音乐思想的特殊本质的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和民族思维习惯对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奉行即对立又统一的思维地方时,这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和”文化,“和”文化也贯穿于中国传统音乐中[3]。钢琴曲《梅花三弄》从情绪表达、旋律走向和音乐形象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的思想,乐曲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特征来比喻古代文人的高尚纯洁的品质,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特征;借助传统词曲体现梅花高尚品质,同时以泛音曲调在不同位置重复演奏三次,表现了梅花高尚的形象,突出体现钢琴曲《梅花三弄》的艺术价值。

二、钢琴曲《梅花三弄》意蕴解析

(一)淡泊中蕴含风雅

钢琴曲《梅花三弄》中的引子叙述阶段,缓慢的速度使听众的情绪沉静下来,每一拍中的倚音显得轻描淡写,在钢琴低音区中的八度和中音区的多音和弦实现了有序的连接,从而使听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联想到梅花的傲雪之姿,是《梅花三弄》这首钢琴曲更加具有内涵和韵律,同时体会到作曲家淡薄和风雅的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二)淡雅中的傲然之风

钢琴曲《梅花三弄》中,三次梅花主题的演奏中都体现了乐曲优美的旋律,长旋律中体现出梅花高洁傲然的形象。其中第一次梅花主题利用右手体现,左手弹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度和音,陪衬出右手主题;第二次梅花主题是由左手体现,右手弹奏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度双音,陪衬出左手的主题,从而使听众体会到钢琴曲《梅花三弄》所表现的民族文化韵味;第三次梅花主题体现在高音区,利用滚音做铺垫,体现出梅花的傲岸的性格。这三个梅花主题的表现中突出彰显了宽阔的音域,同时体现了音效的轻盈连贯,也使梅花的傲骨淡雅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舒缓中的意境体现

钢琴曲《梅花三弄》的结尾处由高潮中的紧张逐渐减弱,音乐所表达出的情绪也越来越舒缓。而且在尾声的弹奏中体现出来了梅花经历风雪的洗礼后坚毅的形象,也就是说在弹奏的过程中将一种怡然平静的感受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从这种感受中联想到梅花古雅、超俗的意境,从而成功的体现了《梅花三弄》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三、结语

钢琴曲《梅花三弄》是从我国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而来,二者使用的乐器不同,在音色、音响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的是王建中改编后的钢琴曲——《梅花三弄》,改编后的《梅花三弄》仍然突出体现了民族化形式,同时体现了梅花淡雅、傲然、坚毅的民族气节,充满了中国传统审美情绪,符合大众审美需求,是中国传统钢琴曲改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音乐艺术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摘要:钢琴曲《梅花三弄》是一首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性质的钢琴改编曲,此曲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能够透过《梅花三弄》表现出来其审美特征,并从中挖掘出西方钢琴艺术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互渗透和发展。《梅花三弄》这种结合中西审美意识和特点是吸引更多人关注他的主要原因,拓展了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空间。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梅花三弄》所含的情感与意蕴,从而更好的帮助人们分析《梅花三弄》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钢琴曲,《梅花三弄》,情感,意蕴

参考文献

[1]钢琴曲《梅花三弄》之意韵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张玥.由中国古琴曲改编的钢琴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梅花三弄 第7篇

王建中, 江苏江阴人, 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 他自幼喜欢音乐, 在母亲的支持下, 得以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正规的音乐教育。17岁的时候就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后来转为钢琴专业, 受到了桑桐、李翠贞等著名音乐家的教诲。毕业后曾去沈阳音乐学院教了两年钢琴, 后又回到上海音乐学院, 担任指挥教师和和声教师。文革时期, 大力倡导演奏中国的钢琴作品, 王建中在学校担任钢琴曲的创作。这段时期, 学校无论是科研和教学都十分混乱, 王建中并没有虚度光阴, 而是深入农村, 进行采风和创作, 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当时特批的陕北五首民歌中, 王建中将其中的四首改编成了钢琴曲。曾任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组组长殷承宗看到这几首作品之后十分喜欢, 邀请他来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这期间, 他先后创作了《梅花三弄》、《百鸟朝凤》、《五木摇篮曲》、《樱花》等等, 这段时期是王建中创作生涯的转折时期, 由学生变为教师、教师的任教课程也时有变化, 后来又远赴北京担任专职的创作。完成了几次角色的转换, 难能可贵的是, 他的作品并没有个人的变化而显露出一丝一毫的浮躁之气, 既能满足当局特殊的政治需求, 作品本身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很多作品能够流传到今天, 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审美特征

纵观王建中半个多世纪的创作, 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 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民族化”和“钢琴化”的融合, 使得中国美学的审美特征, 在作品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特别是钢琴改编曲, 赋予了原作全新的生命力, 也大大丰富了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数量。

1、浓郁的民族化特征

王建中虽然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教育和西方的作曲技法,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音乐家, 他却始终都把创作之“根”深深地扎进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他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 都是对一些民族民间歌曲和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改编。他深知这些民间的音乐素材, 使他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库。无论是陕北的民歌, 还是云南的器乐, 无论是苏州的评弹, 还是海南的号子, 他都能够轻松自如的予以驾驭。让这些作品焕发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生命力。在他的作品中, 能够折射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概貌和主要特色, 如乐观开朗, 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追求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表达和多样等等。

2、探索“民族化”和“钢琴化”的融合

所谓“钢琴化”, 是指适合人们在钢琴上演奏, 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出钢琴乐器的性能。这是对钢琴作曲家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钢琴是一件外来的乐器, 中国的钢琴发展本身就晚于西方, 要想赶超上西方, 就必须要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创新之路。

3、注重中国艺术作品美学特征的表达

中国的艺术作品, 有着其独特的审美表达和审美标准, 比如讲求气韵、虚实、意境、传神等等, 王建中运用传统的美学思想, 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美学思想, 赋予了作品全新的、符合中国听众审美需要的美学特征。例如《浏阳河》中多展现的情景交融, 他采用了大量的长琶音和短倚音的手法, 使得旋律极为流畅, 通过对浏阳河隽美景象的描述, 让我们流连在在一片清波荡漾、绿树成荫的湖光山色中不能自已。

三、《梅花三弄》的审美特征解析

钢琴曲《梅花三弄》创作于1973年, 正值王建中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这是一部由同名古琴曲改变而成的作品。这首曲子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流传, 表现的是梅花不畏严寒, 傲然挺立, 与群花争奇斗艳的情景。在这部作品中, 充分表现出了上述的几个审美特征。

1、《梅花三弄》的整体结构分析

钢琴曲《梅花三弄》基本上保留了原古琴曲中“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在引子部分, 左手用极低的八度倚音和右手的长琶音, 模仿古琴的泛音演奏, 营造出一种空旷和深邃的色彩, 为梅花在冰天雪地中的傲然挺立渲染出氛围。A1主题中, 由右手在中音区奏出旋律, 采用纯五度和弦的分解形式, 左手在低音区和高音区轮流弹奏, 相对于引子稍显活泼, 主要是为了描绘出梅花随风摇曳, 含苞欲放的情景。A2主题中, 调式由F宫转为了E宫, 主旋律由右手在高音区奏出, 左手的伴奏模仿古琴中的滑音, 显示出了梅花在大雪纷飞中毫无惧色, 要和严寒抗抗争到底的洒脱和执着。在结尾中, 整个节奏呈渐慢的趋势, 柔缓而淡然, 采用了简单的织体和小小气七和弦, 营造出一种深邃、高远、清幽的意境特征。

2、《梅花三弄》的和声分析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 和声是最能体现创作者思维特点的。西方的和声以三度、七度和弦, 作为构成的基础,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下, 对西方和弦进行照搬, 会显得很牵强, 不能表现出作品的民族特色。王建中为此专门采用了很多民族化的和声, 例如四度和弦、空五度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等, 让作品在听觉上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引子部分中有很多对于古琴泛音的模仿, 这里就采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和左手空八度的倚音的组合, 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古色古香的意蕴。在尾声中, 为了和开头相呼应, 采用了四度和五度和弦, 按照五声音阶下行, 节奏均匀缓慢, 表现出一种淡、静、远的神韵。

3、《梅花三弄》的意蕴分析

从钢琴这一乐器的特质来看, 它更善于表达激昂、雄浑、富于戏剧变化等情感特征, 但是将中国的古琴曲用钢琴来表达, 就不能丢失原曲的那种淡泊和古雅的意蕴。梅花所体现的是人的精神气度, 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雅, 是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王建中的笔下, 梅花的风雅、傲然、挺立、淡然, 都有着突出的表现。引子部分中, 速度很慢, 一拍一音, 一拍一个和弦, 力度表情为弱, 低音区的八度和高音区的和弦, 有序的链接在一起, 让我们体会到傲雪寒梅的风雅;A1主题中, 先后运用了五度和声、四度双音、滚音等手法, 用宽大的音域和较快的疾走, 将梅花的性格树立起来, 给我们一种傲然之感。A2主题中, 钢琴在高音区的八度中进行, 用特有的金属般的音质和催人奋进的旋律, 塑造了梅花巍然挺立的姿态。在结尾中, 用不完整的双音主题和开头形成呼应, 经过暴风雨洗礼的梅花, 仍然是平静和淡然, 似乎暴风雨跟它没有任何关系, 又把人的联想送上了飘然超脱的古雅境界之中。

综上所述, 钢琴曲《梅花三弄》立足于中国的传统审美, 将中国的古琴曲移植到西方的乐器上, 运用了很多民族化的处理, 让作品独具中国韵味, 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 这和王建中一生多追求的创作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正是他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才使得钢琴这件外来乐器, 能与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有更多、更好的交流和融合, 这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主流方向, 也是我们应该向王建中先生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卞萌.弹王建中的钢琴曲《梅花三弄》所思[J].乐器, 2000, (4) .

[2]代百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J].音乐研究, 1999, (3) .

[3]陈旭.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和声手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 (3) .

上一篇:社会图式下一篇:基于脚步声的身份识别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