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轮工程范文

2024-06-02

摩天轮工程范文(精选7篇)

摩天轮工程 第1篇

近几年来,李祥国一直带领团队研发绿色幕墙技术,可以说是重庆绿色建筑领域的热门人物,他们团队的幕墙设计也常常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具有调温作用的建筑外墙结构、节能环保的防盗玻璃窗,都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近日,记者采访到李祥国,听他讲述摩天团队的绿色理念,以及摩天成长的点滴。

记者

在您的建筑理念里,是如何理解绿色的?

李祥国

“绿色建筑”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即空间上的全面性和时间上的全面性。空间上的全面性是指建筑对生态的响应从建筑本身的能源、资源、环境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时间上的全面性则是指应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实现和评价绿色建筑的价值。

发展绿色建筑,要以低耗为核心。首先要重视投资分配的合理性,将用于过度装饰上的投资调整到提高性能品质和节约资源的技术上,在总造价增加不多甚至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绿色概念。另外,还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

记者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绿色建筑都需要借助高端、新型的节能设备和高科技技术来实现,而您的产品却反其道而行,颇有简单朴素之风,请您介绍一下。

李祥国

如果非要跟市场上流行的五花八门的绿色技术相比,我们的产品确实朴素了不少。但我理解的绿色建筑,其实就是借助科技的手段来达成朴素的效果。比如我们研发的能调温的建筑外墙结构、节能环保的建筑隔板墙,都是为解决室内温度,或者噪音这种实际问题研发而成的。我们利用这些材料,再结合当地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样能将房屋本身的通风、采光、遮阳,包括温度、湿度问题做到最舒适。人们在建筑中活动,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不会很冷,那么就会节省下大量的空调、采暖所需要的电力能源、煤炭资源等,不仅绿色,而且生活成本还在降低。相比较大量的高科技伪绿色,我认为反而是这种朴素的绿色建筑更难得一些,渐渐地也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当然,最开始研发的时候,我们内部意见分歧也比较大,有人支持,有人觉得冒险。其实大方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重点在于这种很实用但不是很抢眼的产品能不能撑过行业所需要的认知时间。需要一个这样的风险承担以及你的团队对于真正的生态建筑的坚持。我没有做太多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只是表明我的态度,大的方向和关注也要考量,关于生态建筑材料的研发理念也要坚持,我认为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职业修养。

记者

摩天研发的绿色环保产品透露着怎样的理念。

李祥国

我对建筑设计的态度一直是很严谨的,因为一座建筑的打造,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或者某个人的作品,它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建筑师,就应该是工程师和有艺术气质的知识分子的综合组成。要有文化气质,让建筑承载历史和时代精髓,更要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打造真正有利于环境,能引导人们生活的宜居环境。

记者

摩天完成过很多成功的绿色建筑群,有一些项目甚至在当地形成了小型的生态建筑圈,赢得了不俗的口碑。在这过程中,你所遇到最大的困难或者挑战是什么?

李祥国

最大的困难,还是住房打造与其他各方规划的协调,毕竟生态城的核心是在更宏观的规划层面。一方面规划层面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包括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废弃物垃圾的循环等。另一个层面就是绿色建筑,城市里面的建筑,每一个单体都会是一个比较绿色的,或者低能耗的建筑,那么这个城市就比较接近于生态城市了。另外,居住在这个生态城市的人也至关重要。人们需要自觉拥有一个绿色生活的方式,这样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城市。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几个北欧的生态城市,它们是从城市层面到建筑层面,再到人的生活方式全都是低碳的,是非常具有活力、非常可持续的生态城市。

我们摩天这些年来做了不少改造项目,大部分要将绿色改造和其他的一系列的改造结合在一起来做,包括整体的景观提升改造,节能改造,老的设备的改造,还有市政的改造。按照区域规划,一片一片来做。我们每年会完成几百万平米的老旧小区的改造,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在改造的过程中,把原有老的建筑小区一系列的问题统一解决,这是一个国家快速实现生态城市的较为有效方法。

记者

从2014年度重庆市优质建筑装饰工程奖开始,摩天频繁出现在各项大奖的颁奖现场。对于未来,你的规划是什么?

李祥国

未来,我希望能够打造出真正的生态城市。这里的生态城市当然不能仅仅是绿色建筑,而是整个可持续社会层面的,包括交通、绿色的生活等整体对公众的普及。这是城市公民在可持续的素质上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在逐渐提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的绿色行为,比如像垃圾的分类,购买新能源汽车,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一系列的行为。随着这种素质的提升,整体绿色建筑的推广就会渐入佳境,生态城市也会初见雏形。

这肯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现在和别的国家在绿色建筑推广当中的状态是一样的,都是政策扶持和强制性并重。一方面鼓励或者通过教育来促进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另一方面采用一些法规的形式约定,要求必须建造绿色建筑。因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政策是到2020年达到50%的绿色建筑,这个目标的实现其实更多的是依靠强制性的政策来实现,现在像天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新建建筑基本上是100%绿色建筑,通过这样的政策手段可以保证至少新建的建筑全部都可以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后记

贾母皮尔的“摩天轮” 第2篇

如今,在贾母皮尔广袤的大地上,毅然矗立着33座风力发电机组。这些“摩天轮”是我们亲手树立起来的。看着它们飞速地转动,我们心中就涌动起自豪与幸福。

是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开发的这个项目,把我们这群年轻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凭着踏实求学的态度,在这片荒芜的大地上努力拼搏。几年来,我们经历了这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投入运营的全过程。艰难困苦的考验,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增长了我们的才干。

记得风机基础开始浇筑混凝土时,正值当地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白天空气温度达到45度。为了避免高温导致混凝土开裂,我们采取夜间浇筑的方案,并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从晚上6点钟开仓到第二天早上8点养护措施完毕,每个基础都需要连续工作14个小时。面对这样的困难,大家没有退缩,而是明确分工、积极应战。有的监督浇筑质量,有的负责现场安全,有的监测温度变化,还有的提供后勤保障。33座风机基础经过连续的挑灯夜战,终于胜利完成了,为后期的风机吊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13年,我们这个集体被集团评为“青年文明号”。

随着工程一天天进展,我们发现自己的眼界变开阔了,思想变得成熟起来了,就连性格和作风也变了许多。我刚来这里时,总是带着一副女大学生的模样。现在,我穿上高跟鞋就能去参加与外方的谈判,换上平底鞋就能上工地和工人一起挥汗如雨。我深知,时间和经历是最好的磨砺;我深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会进步成长。

我们的生活也不只是繁忙和劳累,幸福和休闲也经常浸润我们的心田。去年10月,项目部给我们几对青年人举办了集体婚礼,简单而温馨,充满了美好的回忆。领导把几位“另一半”从北京接来,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我们在工作之余,还开辟了自己的果菜园,种植了玉米、空心菜、西瓜和南瓜,看着它们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喜悦的。

营地里环境一天天变好,还招来了很多小猫小狗。在我们的细心照顾下,它们被培养的像卫兵一样忠诚。

摩天轮工程 第3篇

原题重现

问题:“五一”节, 小明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 游乐场的大型摩天轮的半径为20m, 旋转1周需要12min。小明乘坐最底部的车厢 (离地面约0.5m) 开始1周的观光, 2min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精确到0.1m。)

首次上课情景描述:

师:同学们, 图形中的B点和C点表示什么实际意义呢?

生:B点表示小明开始上摩天轮的位置、C点表示2min后小明在摩天轮上的位置。

师:很准确, 那么线段AB呢?

生:线段AB表示小明刚上摩天轮时的离地高度, 等于0.5m。

师:2min后, 小明到达的点C的位置, 此时他的离地高度在图中是哪条线段的长度呢?

师: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在图上做了辅助线CD⊥OA, 2min后, 小明的离地高度是哪条线段的长?

生:线段AD。

师:对, 线段AD就是我们所要求的高度, 如何求?

生: (学生此时碰到了第一个难点, 半数学生不知道将问题转化为求线段OD的长度) 。

师:同学们找找图中与线段AD有关的和差关系。

生1:AD等于OA-OD。

生2:AD等于BD+AB。

师:我们需要求出哪条线段长?

生:OD。

生: (学生碰到第二个难点, 根据“旋转一周需要12min”, 求出∠COD的度数) 。

师:摩天轮旋转一周需要12min, 那一分钟旋转多少度呢?

生:360°÷12=30°

师:很棒, 图中哪个角的度数我们能求出来?

生:∠COD=60°。

师:Rt△ODC的直角边OD的长度我们能求吗?

生:能, 通过余弦值来求。

师:请问同学们, 摩天轮启动多长时间后, 小明离地面的高度将首次达到10m?

生: (学生遇到的第三个难点, 10m这个数据预设的计算量太大, 不利于学生理解题意。)

下面就是长时间的沉默…………

反思:以上是我首次任教初三时的一个课堂实记, 本题中的三个难点有两个是我课前预设到的, 恰恰我认为不是问题的第三个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最为困难, 因为10m这个数据算出来的旋转度数不是整数, 干扰了学生下面的思维过程, 整节课就僵在这个问题上, 基础好的学生纠结在旋转度数的计算上, 一般的学生看到计算如此复杂, 干脆甩手休息, 课堂效果很不理想。课堂上看似“一问一答”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一个“假对话”, 学生们就是可怜的“倾听者”, 完全照着老师预设的思路去进行思考, 谈不上“对话”。

这样的课堂不是我理想中的课堂, 枯燥和厌烦情绪在学生心中滋生, 认真反思后, 在一年后面对新一届初三, 对摩天轮问题我有了全新的诠释。

反思后的课堂情景描述: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摩天轮,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摩天轮当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来理解题意。

师:问题1:经过多长时间后, 小明达到观光的最高点?此时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问题2:小明在摩天轮上通过旋转到达了最高点, 此时他旋转了多少度呢?

生:…… (以上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主探索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先和自己进行“对话”。)

问题3:经过两分钟后, 小明的高度是多少?

问题4:摩天轮启动多少时间后, 小明离地面的高度将首次达到 (20.5+10

生: (此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但通过这个我精心挑选的数据学生在试图平衡这种矛盾, 那么学生的思维真正展开了, 接着又让学生合作交流, 同学之间的“对话”开始了。)

师:问题5:小明将有多长时间连续保持在离地面10.5m以上的空中?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棒, 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上问题和同座位互提一个和摩天轮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下面请小组讨论。

生: (讨论) (根据摩天轮这个具体问题, 通过给问题串这种合适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思维中获取知识, 并且使能力得到发展, “师生对话”正在进行, 我认为这才是“对话课堂”的核心。)

师:好, 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以下是学生七嘴八舌提的问题记录:

1.10.5分钟时小明离地面的高度?

2.有多少时间在 (20.5+10以上?

3.当车厢首次距离地面30.5m时, 需要多少分钟?

4.有多少时间连续保持离地面30.5m以上的高空?

5.小明有多长时间连续保持在离地面20.5m以上的空中?

6.他将有多长时间保持在离地面 (20.5+10以下?

7.当过了10.5min时, 小明的高度?

8.有多长时间小明在20.5m以下?

9.摩天轮启动多长时间后, 小明离地面高度首次达到

10.摩天轮每分钟升高的变化规律?

11.每转一分钟小明升高多少米?

12.问9min时, 小明的缆车经过多少面积?

13.第二次到达 (20.5+10高空高度为多少米?

14.1小时转多少圈?

15.在摩天轮的右侧有一堵墙和一条护城河, 为小明多少分钟后或在什么位置时或多长时间内能看到护城河?

主井提升大型天轮更换实践 第4篇

1 施工方案

更换天轮采用2台吊车 (1台QAY360型、1台QAY350型) 配合起吊的方法, 吊车旋转半径为19 m, 臂身最大高度为70 m, 单台吊车最大臂身高度时额定起吊质量为20 t。施工时, 将350, 360 t吊车分别支放在主井井架北侧2根斜撑的东、西侧, 2台吊车重心与天轮中心距离为18 m。

2 施工准备

①由地测科负责提前在主井车房南侧墙壁下找出一点, 该点与井架上天轮的中心点在同一中心线上, 在地面上做出标记。②地面至井架上天轮平台敷设1套声光语音信号系统, 同对讲机形成2套通信系统, 确保施工中通信正常。③提前在井架上、下天轮平台和主井车房房顶各安装2台投光灯, 车房房顶部的1台灯光投向地面, 1台投向井架, 保障夜间施工时的照明。④井口至井架上平台铺设1趟电源线 (横截面积25 mm2) , 安装配电盘, 作为施工中电焊机专用电源。⑤做好首绳起重装置和卡绳器的调试工作。⑥清理出2台吊车进场及支放所需场地。⑦将新天轮放置在主井车房南侧墙壁下预先标记的位置, 并在其南侧放置旧天轮支撑架。⑧在井架顶端需拆除的2根横梁上焊接4个起吊环, 用于吊车吊放。⑨在井架上、下平台东侧立柱上各焊接2个挂钩, 用于固定主绳。⑩提前将施工所用的钢丝绳、绳卡、手拉葫芦、氧气、乙炔、电焊机等材料、工具运送至施工地点。

3 施工步骤

(1) 固定南码箕斗。

将北码箕斗上提至井口5 m位置处, 停车, 关闭绞车电源, 停电挂牌。在下天轮平台利用南码卡绳器将南侧4根主绳卡死, 南码箕斗固定到位。

(2) 固定北码箕斗。

启动下天轮平台北码的首绳起重装置, 反复升降, 将北码箕斗上提5 m, 使北码箕斗乘人间高出井口水平面。用10 t手拉葫芦牵引, 将方钢穿过箕斗乘人间, 再将箕斗架设在井口, 然后将主绳锁死, 使下天轮、车房、上天轮之间的主绳处于松弛状态。

(3) 拆除井架顶端横梁。

用4个5 t的吊环将Ø15.5 mm的钢丝绳绳头 (破断拉力为126 kN) 与井架横梁上的起吊环连接, 另一端挂在350 t吊车吊钩上。用350 t吊车断续起钩使绳头接近临界受力状态。用气割将横梁从井架上割掉, 并将中间的支撑梁割断, 350 t吊车起钩使绳头完全受力, 将横梁上提5 cm后静止1 min, 待横梁处于水平状态后, 检查吊车与吊索的稳定性;确认无误后, 将横梁上提1 m左右, 吊车做回转和适当变幅, 将横梁平移出井架, 直至横梁安全下落至地面, 解除索具。

(4) 主绳牵引与固定。

在井架东侧立柱上固定1个10 t手拉葫芦, 将上天轮处的每根主绳均用2个板卡固定。每根主绳的2个板卡分别与350 t吊车和10 t手拉葫芦连接。吊车和手拉葫芦相互配合, 按照从东向西的顺序将4根主绳吊起, 牵引至上天轮平台井架立柱焊接好的挂钩上固定。按照同样步骤将下天轮处的4根主绳固定, 并用旧胶带包裹平台上的主绳, 防止主绳损伤和灼伤。

(5) 拆除旧天轮。

用Ø28 mm的钢丝绳绳头 (破断拉力为386 kN, 安全系数为14.3) 将旧天轮两侧主轴与吊车吊钩连接牢固, 主轴需用旧胶带包裹以防止磨损。先用木楔将4个支轮之间的间隙揳严, 在天轮上端用撑杆将绳头撑起, 防止起吊过程中绳头滑动对游动轮造成挤压。用Ø15.5 mm的钢丝绳绳头穿过4个支轮, 将起吊的2根Ø28 mm绳头与支轮捆绑牢固, 防止起吊中天轮重心倾斜。拆除旧天轮底座固定螺栓, 2台吊车逐次断续起钩, 使各自的索具接近临界受力状态, 调整2台吊车的力度, 使天轮受力均匀。确认无误后, 2台吊车同时起钩约5 cm, 静止1 min, 检查吊车与吊索的稳定性。然后, 提升吊钩约1 m停止, 再同时做回转和适当的变幅, 将天轮平移出井架, 直到设备安全下落至地面, 解除索具。

(6) 起吊、安装新天轮。

按步骤 (5) 的操作固定新天轮, 防止起吊中天轮重心倾斜。2台吊车逐次断续起钩使各自的索具接近临界受力状态, 适时调整2台吊车的力度, 使其受力均匀。2台吊车同时起钩5~10 cm, 检查吊车与吊索的稳定性和天轮是否平衡, 确认无误后, 2台吊车配合收吊索、伸吊车臂缓慢将新天轮上提 (确保天轮水平起吊) 。待新天轮底部高出井架上平台1 m时停车, 2台吊车同时做旋转和适当的变幅, 将新天轮移入井架上平台的安装位置, 然后缓慢下落天轮至距平台面5~10 cm处, 工作人员使用撬杠等工具将天轮轴座与安装位置进行校准, 同时指挥吊车下放天轮, 确保轴座的螺栓固定孔与平台的基础孔对照。测量新天轮的中心点, 确保与下天轮、车房绞车等中心线对照, 对新天轮进行固定。天轮安装调整技术参数要求:①天轮装置中心线与卷筒提升机中心线重合, 误差≤1 mm;②天轮轴心线与主轴轴心线在同一水平面, 误差≤3/1 000;③天轮轴心线对基准线水平位移度误差≤2 mm;④天轮的水平度误差≤0.2/1 000。

(7) 主绳归位。

在井架西侧主柱上固定1个10 t手拉葫芦, 将每根主绳的2个板卡分别与吊车吊钩和西侧立柱上的10 t手拉葫芦连接。吊车和10 t手拉葫芦相互配合, 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 将4根主绳吊起, 牵引至上天轮对应绳槽上方, 缓慢下放吊车吊钩, 使主绳归槽。按照同样步骤将下天轮处的4根主绳放置在下天轮绳槽内。

(8) 下放北、南码箕斗。

启动首绳起重装置缓慢上提0.5 m, 抽出架设北码箕斗乘人间的方钢, 将北码箕斗下放, 直至主绳完全受力为止。然后, 松开卡绳器使南侧主绳完全受力。

(9) 井架顶端横梁焊接复位。

将地面上井架横梁的索具与吊车吊钩连接牢固后, 2台吊车依次断续起钩使各自的索具接近临界受力状态, 适时调整2台吊车的力度, 使其受力均匀, 横梁平稳。2台吊车同时起钩5~10 cm时, 确认吊车与吊索稳定、天轮平衡, 2台吊车配合收吊索、伸吊车臂缓慢将横梁上提, 待横梁底部高出井架顶端1 m时停车, 2台吊车同时做旋转和适当的变幅, 将横梁移入井架顶端支持梁的安装位置。缓慢下落横梁至支撑梁的托架上, 工作人员用电焊机将横梁与托架焊接牢固。最后, 拆除横梁上的索具。

(10) 开机试车。

将平台上的杂物清理干净, 现场指挥人员向主井车房司机发出开车信号, 使提升机空载运行数趟, 确认无误后停车闭锁。

(11) 回收设备及清扫现场。

开机试车完毕后, 由专人负责回收井架及井口工具和设备, 并确保井架无杂物、现场无遗物。

4 施工组织

各关键岗位人员分工情况:①吊装公司12人, 负责对2台吊车的配重、高度、起吊设备、钢丝绳等安全系数进行验算;确定吊车位置并做标记;对起吊物捆绑, 确保起吊绳与吊车吊钩连接牢固;起吊过程中, 吊车的指挥、操作等。②技术指导2人, 负责首绳起重装置 (北码主绳升降) 操作与技术指导。③主井车房4人, 负责提升机运行状态监测监控。④主井口7人, 负责井架顶端横梁、新旧天轮起吊、下放 (以下简称“吊放”) 时索具与吊车吊钩的吊挂、固定, 架设北码箕斗等工作。⑤井架天轮平台10人, 负责固定与下放南、北码箕斗, 拆除与安装井架顶端北侧的2根横梁, 拉起上、下天轮处主绳并在上、下天轮平台东侧固定, 拆除旧天轮, 安装新天轮, 主绳归槽等工作。

5 结语

新郑煤电公司此次天轮更换施工准备充分、方案细致, 实施过程安全有序, 操作精准, 从旧天轮拆除、吊运、安全落地到新天轮吊运、安装调试正常, 仅用18 h, 提前6 h完成任务, 为摩擦提升机大型天轮的更换工作积累了经验。

摘要:主井提升天轮质量大、起吊高, 更换施工难度大, 工艺复杂。为了缩短更换主井提升大型天轮的时间, 新郑煤电公司针对矿井提升实际情况, 认真组织, 提出了施工方案, 从施工准备到施工步骤均精心安排, 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天轮更换, 缩短了对主井提升的影响时间。

摩天轮工程 第5篇

“摩天” (skyscraper) 一词, 最初是一个船员术语, 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杆或者帆, 后来不断演变, 逐渐成为建筑中的一个特定术语。1883年, “摩天大楼”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一位喜欢幻想的作家所写的《美国建筑师与建筑新闻》一文中, 这个术语就此诞生。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楼是建于美国芝加哥的房屋保险大楼, 它建于1884年, 竣工于1885年。它有10层楼138英尺 (42米) 高。相较今天, 它的高度可算是再普通不过的了, 然而由于它彼时采用了全新的钢架结构, 所以被人尊为“摩天大楼之父”。1931年, 该大楼被拆毁, 成为世界建筑界的永恒记忆。

而促成摩天大楼问世的直接原因, 则是工业科技进步的结果——如钢架结构、混凝土、安全电梯、电话等的诞生。1853年, 美国发明家利沙·格雷夫斯·奥蒂斯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电梯安全装置:在电梯缆绳断裂时, 这种装置可以防止电梯轿厢冲底。这一减少电梯事故的新发明使得人们在19世纪后来的岁月里解决了电梯在高大建筑物中迅速上下的一大难题。19世纪80年代, 在美国芝加哥, 可以支撑建筑物强大压力的格状钢梁和钢柱的钢铁结构开始被运用到高层建筑中, 真正的摩天大楼应运而生, “最高建筑”称号的竞赛也就此开始。此外, 混凝土材料、玻璃、电弧焊接法及日光灯管等技术发明的问世, 也进一步刺激了摩天大楼的迅猛发展。

摩天大楼甫一问世, 世界各地 (特别是在西方世界) 就被卷进以它为主题的城市建筑竞赛中。19世纪末, 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和英国伦敦等城市的狭窄区域, 早期摩天大楼纷纷涌现, 它们被赋予“竞赛”的使命, 其出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比前辈“高”一些。就在芝加哥的房屋保险大楼建成一年后, 大西洋彼岸英国伦敦的谢尔梅克斯大楼也竣工了, 它高12层楼190英尺 (58米) , 超过了前者的高度。1873年, 伦敦又建造了高达269英尺 (82米) 的圣潘克拉斯钱伯斯旅馆, 即今日之世界最大的旅馆——米德兰大旅馆。然而, 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的限制令, 伦敦建筑者的摩天大楼建造运动很快遭遇到建筑“滑铁卢”, 伦敦摩天梦想一度遭受打压。一直到本世纪初, 因为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的建成, 世界第一高楼又一次在美国之外的国土上耸立, 伦敦才重回摩天巅峰。然而如你所知, 这个巅峰的地位并没有保持得多久。

摩天大楼的竞赛不单单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之间, 也同样发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里。美国的芝加哥和纽约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从现代建筑史的一个论争里得窥这一激烈竞赛的一二:对于芝加哥房屋保险大楼究竟是不是世界上第一幢摩天大楼, 目前是尚存争议的, 一些亲纽约的学者倾向于认为, 第一幢摩天大楼应属纽约市建于1873年的公平生活大楼 (43米高, 6层, 如今已拆毁) 或建于1890年纽约世界大楼 (20层楼高) 。其实, 直到20世纪芝加哥市政府出台建筑物限高令为止, 芝加哥和纽约一直在摩天大楼建造运动赛道上你追我赶, 斗得很是激烈。它们的竞争不仅使得美国的摩天大楼在20世纪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更产生了帝国大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西尔斯大厦等一大批摩天建筑杰作。

19世纪30年代, 摩天大楼也开始出现在南美洲的圣保罗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及亚洲的上海、香港等地。摩天大楼出现在非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间,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苏联。当时苏联计划在莫斯科建造8幢巨型摩天大楼, 并称之为“斯大林塔”。几经周折, 有7幢在1947—1953年得以完成, 它们被称为“七姐妹”, 它们将俄罗斯巴罗克风格和哥特风格巧妙地融于一炉, 同时还应用了美国20世纪初摩天大楼的建筑技术。接着, 相似风格的建筑物在当时苏联的其他城市——车里雅宾斯克、基辅、里加等地纷纷出现, 而且在波兰的华沙、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也都能看见这种建筑的影子。

20世纪60年代, 摩天大楼最终也开始出现在非洲、中东和澳州。至此, 摩天大楼这种建筑物已遍及世界各大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香港经济金融业的迅猛繁荣, 香港兴建了一批高高耸立的摩天大楼, 如今有一种尚未确证的说法:中国香港有高度超过150米的建筑物201幢, 超过了纽约和芝加哥, 是世界上高楼最多的城市。在类似于香港这样土地严重不足的地区, 摩天大楼十分普遍。而在亚洲很多新兴国家里, 摩天大楼到现在还一直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城市/国家经济力量的终极象征, 如中国, 上文那份榜单就足以为证。另外, 中东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也是亚洲摩天竞赛的热点所在, 这个和香港一样面积很小却十分富有的城市近年来大兴土木, 建造了不少摩天大楼, 而且还有若干在建, 其中就有今日十大摩天大楼的榜首头牌——“迪拜塔”。

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早就进行着的如火如荼的摩天竞赛中, 西方各国已经意识到摩天大楼在环境、消防安全甚或美学等诸多问题上的隐忧, 并相继颁布法令限制建筑物的高度, 因此也一度遏制了摩天大楼在欧美大陆上的迅猛扩张和发展。20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现在,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膨胀, 城市乃至于整个地球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 环保意识被注入到摩天大楼的建设中。一种“绿色摩天大楼”的概念应运而生, 它被摩天建筑者倾入到新的摩天大楼建造运动中——如“迪拜塔”、科威特的“一千零一塔”、美国“自由塔”等, 极有可能将引发新一轮的摩天竞赛热潮。

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摩天大楼 第6篇

用氢气发电燃烧干净,只排出水蒸气和热量,没有有害废气,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清洁能源。然而,由于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生产氢燃料,因此使得这种清洁能源难以推广。现在,极富创意的美国海德拉摩天大楼以一种了不起的方法破解了这道难题。它能从不需要成本的雷电中获取能源,把水分解成氢和氧,让人深感震惊。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通常产生于雷雨云形成的过程中。闪电的种类很多,有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球状闪电、联珠闪电、超级闪电和黑色闪电等。全球雷电平均每天达800多万起,每年要发生30多亿起。全世界70%的闪电出现在热带地区,如新加坡、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委内瑞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基富卡等。那么一次闪电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让一只100瓦的灯泡亮3个月。一道闪电撕裂云层,破天而出,短的可能只有数百米,长的却可达到数千米,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闪电时放电通道中空气的温度突然加热到17 000℃~28 000℃之间,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雷电电荷在传导放电的过程中,产生很强的电流。它能将空气击穿成枝形放电,出现的光亮就是闪电。闪电的高热致使空气急剧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爆炸时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海德拉摩天大楼其上层是闪电之顶,下层为未来派的超级塔式建筑。顶部的尖塔蜿蜒曲折,酷似一只水螅。外壳用石墨烯和一种超级碳材料制成,这种超级碳材料的硬度比钢强200倍,具有极好的导热导电性能。

雷电灾害被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然而科技人员却通过海德拉摩天大楼驾驭雷电,变害为宝。在闪电攻击时,塔尖的石墨烯外壳能直接从闪电中把难以置信的大量能量引到大楼底部的电池里贮存起来,接着用这种电能通过电解作用从水中电解出氢气,提供源源不断的氢能源。

有趣的是,科技人员之所以把海德拉摩天大楼上层的闪电之顶建造成扭曲形状的塔形,灵感来自于多细胞无脊椎的淡水动物水螅。在大楼下层,建有一个研究中心、住房、科学家及其家人的休闲区。

防噪大楼把噪音巧妙转换成电能

噪音是城市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已成为最普遍的污染形式之一,然而它又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

由来自多个国家合作设计的防噪摩天大楼,不但可以防治城市噪音污染,而且还能把噪音转换成清洁能源。它的设计富有创新,环保功能极强,入围美国著名建筑杂志《eVolo》2013年度摩天大楼设计大赛。

防噪摩天大楼高100米,外面安装了两层可以吸收噪音的材料,在它们上面有一个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外再装上84 000根电动纤毛,它们十分敏感,可以收集正在行驶的汽车、火车、人行道和路过飞机发出的噪音。每根电动纤毛装备有声音传感器,它们先将噪音的振动转换成动能,然后再采用一种新的驱动方法把动能转化为电能。电流由主存储室储存起来,随后再分配到各电网,作为正常用电来使用。

主要高速公路和铁路枢纽附近噪音最大,最需要被吸收掉,因此防噪摩天大楼将建造在这些地方。设计团队估计,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每一座防噪摩天大楼全年能产生150兆瓦的电能,可以满足洛杉矶10%左右的照明需求。清洁能源还有助于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和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依赖。几个防噪大楼加起来,就能够使城市的用电紧张状况得到极大地缓解。

“毛发”式大楼提取风能用压电技术发电

建筑师偶尔会突发奇想,设计出违背常规的另类建筑物,瑞典设计人员推出的可以发电的“毛发”式摩天大楼便是其中的代表。整个建筑被能提取风能的海葵般毛发所覆盖,高科技含量令人叹为观止。现代都市人口密集,拥挤不堪,似乎难以找到传统风力涡轮机的容身之处,建设风力发电场可谓是一种挑战。而“毛发”式摩天大楼向空中发展,不会占用太大的空间,不存在什么危险,能妥善地解决上述问题。

城市森林中的十座摩天大楼(下) 第7篇

纽约帝国大厦 城市里的“帝国”

在纽约, 金融、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一直不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但百余年来的现代化城市发展, 又使这个都市充溢着现代城市的怀旧气息——帝国大厦便是这个都市现代化历史的见证。

这座由美国著名的汽车企业通用公司的老板拉斯科布出资建造的大厦, 最初原本准备建造一座34层的大厦, 后来, 拉斯科布为了在建筑当中体现该公司的雄厚资本, 便决定建造一座超越克莱斯勒公司大厦的建筑。这个要求使著名的建筑师威廉·拉姆在原设计方案上修改了16次。最后, 拉斯科布决定采用建筑外观呈“铅笔形”的方案。

从1930年3月始建, 至1931年5月1日落成, 纽约帝国大厦的建造时间仅用1年零45天!即使对于现在的建造速度而言, 这也同样是个奇迹。大厦的地上建筑高有381米。在它兴建之前, 克莱斯勒大厦是全球最高的建筑, 但自1931年以来, 帝国大厦便稳座世界最高建筑的宝座达40年之久, 直到1971年的纽约世贸中心建成, 它才摘下了世界最高建筑的桂冠。

同时, 这个大厦还创造了许多建筑史上的奇迹。譬如说, 帝国大厦是以每星期四层半楼的施工速度建成的。在施工过程中, 每天参加施工的人员多达4000人;整个建筑的全部工作量超过700万工时。帝国大厦是由花岗岩、印第安纳州石灰岩、钢铁、铝材等建筑材料建成的;其中方砖用掉1千万块。这些在当时都是最轻的建筑材料, 再加上曼哈顿岛有着非常好的地质, 使得该大厦主体坚固异常。

目前, 它还是美国地域内的第二高建筑, 仅排在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之后。随着“9·11”恐怖袭击事件, 世贸中心倾覆, 使帝国大厦再次成为纽约都市中最高的建筑。

帝国大厦的游客很多, 平均每天有2万人次到帝国大厦的观光平台上游览。参观帝国大厦的游客当中, 不乏世界各地的著名人士, 如英国的丘吉尔、伊莉莎白二世女王, 古巴的卡斯特罗, 前苏联的赫鲁晓夫等都曾经到过此处游览。虽然帝国大厦早已失去全球最高建筑的地位, 但在很多人心目中, 它的崇高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因为这座充满传奇的建筑见证了太多的美国历史性时刻。

深圳地王大厦 窗口上的绿珍珠

深圳不仅是中国20世纪后半叶一个新兴城市的名字, 同时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1980年代,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因其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 深圳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新窗口, 而地王大厦就是一颗镶在这个窗口上的绿珍珠。

1993年, 地王大厦开始了工程建设, 其设计由多家设计公司完成。其中大厦的整体设计方案由美国建筑设计公司负责, 建筑的结构设计由新日铁株式会社负责, 楼内外的电气工程设置由日本统一能科株式会社负责。大厦建筑形体的设计结合了中西建筑美学观念, 既有西方中世纪的教堂风格, 又得中国古代文化中通、透、瘦的神髓。大厦建筑主体的宽高比例为1比9, 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最“瘦”的记录, 在世界摩天建筑当中创造了优雅高致的典型造型。

1994年5月27日, 地王大厦的建设工地专程从东京运过来6颗金螺栓, 顺利地被拧在建筑的钢架上。在钢结构施工的开始阶段, 施工进度便创造了9天4层楼的钢结构安装与焊接的惊人速度。地王大厦体现了中国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先进技术。整个大厦工程用掉熔焊栓钉、高强螺栓就有100万颗。最大的螺栓重500多克, 小的也有350多克。

此外, 在工程建设当中, 还采用地下和地上同时进行的建设方案, 这使工程爬模技术的使用多达83次。地王大厦的施工建设还彰显了对摩天建筑要求的规范性。大厦建筑主体的垂直度偏差是美国标准规范的1/3。在高难度技术的要求下, 地王大厦的施工速度并未迟缓, 最快时, 两天半便可建完一个楼层。整个建设工程仅用1年零27天。该工程的速度被赞誉为“深圳速度”, 这种施工速度在建筑史上亦属罕见。

地王大厦于1996年竣工。当时, 它的高度在亚洲排名第一, 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 耸立在深南东路、解放路和宝安南路的交汇处。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地王大厦还为深圳增添了闪亮的夜景。在地王大厦的顶端设置了两盏耀眼的激光灯。在夜里, 大厦的灯光便以凌厉之势划破夜空。灯光在城市的上空徜徉, 给深圳夜景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和明快的色调。总之, 在这个年轻的城市当中, 地王大厦不仅成为深圳人的荣耀, 它还展示出现代东方人新生的活力, 以及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广州中信大厦 竖立的街道

广州人将中信大厦的建造比喻成一条竖起来的街道。的确, 中信大厦的崛起, 使它成为广东省最高的摩天建筑。在建成之初, 还曾挂过一顶全国最高建筑的桂冠。现在, 即便中信大厦失去了这一头衔, 却依然不失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名誉。

中信大厦落成于1996年, 并于1997年6月彻底竣工。中信大厦是具有国际水准的甲级办公楼。它的整体造型独特, 其建筑结构展现出一种雕塑艺术的气质, 并借此衬托着周边的绿化园林。

这座建筑由主楼、副楼与裙楼以及地下停车场组成, 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多达32万平方米。大厦主楼的高度为391米, 仅混凝土结构的标高就有333米, 地面上则有整整80个楼层。该建筑的主楼入口处高有10米, 内部大堂的高度达17.7米。在大堂内部设计上, 设计者采用了酒店的布局和风格, 这使该大堂有一种开阔气派的视觉效果。

该大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 在设计上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譬如说, 它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与其他摩天建筑相比, 这是这座大厦的优势所在。在外观设计上, 中信大厦结合了地方地域的特点, 不论从何种角度观察, 都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独具个性的摩天建筑。这种独具个性的气质, 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联。从卫星地理的视野来观察, 能够发现中信大厦独立于西面的金钟, 东面的湾仔和南面的太平洋广场, 即使从港岛周围亦能够见到它的身姿。正因为这一地域位置的要求, 使中信大厦必须从各个方位上去考虑它的视觉效果。因此, 中信大厦在这方面吸取了香港建筑的特色, 它在平面布局上选择了三角形的几何构造, 并且各角又呈现出巨大的半圆形。

中信大厦的21层以下为完整的三角形, 它的几何中心在28层, 在东南面完整地呈现出这一三角形外观。这种结构上的几何设计使21层至28层之间形成一个内向空间。采用内向空间的设计自然有其优点:一是可运用高级玻璃幕墙增加观察视野;二是楼体内部更多支柱, 使空间增加自主设计权;三是有利于安置各种先进的光电设施等。

这座建筑不仅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5家企业在此安家落户, 它还是意大利领事馆、马来西亚领事馆、香港特区驻粤办事处、新加坡贸发局等行政机构的所在地。

香港中环大厦 岛屿上的六芒星

1993年, 位于香港岛湾仔区港湾道18号的香港中环广场大厦建成。

这座大厦在外观设计上大有出奇之处。首先它不是平常的方形几何, 亦不是多棱圆形样式, 而是由三个内向相对的三角几何组成。虽然, 在视觉上给人以三角形造型的感觉, 其实, 这并不是三个真正的三角形, 因为它们的每个立体尖角均被切去, 从而使该大厦的楼层平面更像是一个六芒星, 而不是完整的三角形。所以原本三角形的楼层平面被如此设计, 据说是因为破坏风水的影响。

对于东方人来说, 任何建筑的地点、样式等等要求都是由风水来决定的, 即使现代的摩天建筑亦不例外。于是, 出于防止香港民众的抱怨, 中环大厦的结构外观最终确定为这样的折中方案。虽然是折中方案, 但设计这种内向相对的三角几何平面还有出于实际的考虑, 因为该大厦的平面几何形增加了楼层室内的使用面积, 有利于商户办公的舒适要求。另外, 楼层的平面几何形与大厦顶部金字塔形状的坡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使大厦的外观反而更趋于完美, 在视觉上更衬托出它的独特个性。

中环大厦的出奇之处还有大堂。在大厦内部设置了两个大堂, 分别是地面大堂和空中大堂。而空中大堂正是中环大厦与其他摩天大厦不同的地方。空中大堂设置在该大厦中部的第46层楼, 它有“空中楼阁”之称。这个空中大堂还是该大厦的电梯中转站。凡是去往空中大堂以上的楼层, 都需要在这里转乘电梯。

中环大厦地处香港的经济与政治的集中地带, 交通十分方便, 同时在中环大厦的边上, 有一个优美宽阔的花园。它与相邻的其他公众休息场所一起形成一座供游人休息的公园, 而距此不远的商业区则又给人一种繁华热闹的场面。两种不同的景象在中环大厦的内部可以一览无余。

这座摩天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保持着自己的名誉, 并且它还在1990年代见证了香港的回归, 并带着香港人的骄傲迎接过21世纪的到来。

香港中银大厦 繁华尽收眼底

在1990年代香港的摩天建筑群当中, 有一座气质与众不同, 以奇特的几何外观呈现给香港人的摩天建筑, 它便是香港金融界建筑的标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其从设计到投入使用历时8年之久。1990年5月17日投入使用, 设计者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1964年, 因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决定请在当时毫无名气的贝聿铭, 来设计肯尼迪总统图书馆。自此, 贝聿铭开始在世界上名声大振。1982年, 已是著名建筑设计师的贝聿铭, 被受邀设计香港的新中银大厦。对于他而言, 旧的中银大厦在他的记忆中有着特殊的情感。1918年,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先生在香港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现在, 香港中银决定让贝聿铭来设计一座新的银行大厦, 这对此时的贝聿铭来说, 他有了延续父亲事业的机会。

中银大厦的高度有315米, 加上大厦顶端的线杆使高度增加了53米, 总共达到368米。大厦地上有70个楼层;总建筑面积为12万9千平方米;基地面积约为8千4百平方米。建设中银大厦的这块土地四周被高架道路所阻挡, 所以, 若要满足使用面积要求, 就必须向上发展, 以建筑的高度来增加它的楼板面积。这就是新中银大厦确定为高度315米的主要原因。

在结构外观上, 中银大厦在香港摩天建筑群中很有特色。从中可以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这座大厦由最简单的线条所组成, 大厦底部的十几层是正方的几何外形, 之后向上出现一个外斜面, 不断往上延伸, 其两侧则向中心回收。这样向上反复四次, 便使该大厦的正方平面形成对角, 并分割成四组三角的几何形。而每组三角形的高度又有不同, 它们节节攀升, 使大厦整体外观按照规范的几何原则变化无穷。这种十多层为小单元的分割变化的正方形建筑形式, 在摩天建筑的历史中无疑是一种创新。1973年, 贝聿铭在设计马德里大厦时, 就曾运用过这种分割组合的外观结构样式。其实, 节节攀升的外形设计很符合东方人的美学观念, 它象征着力量和进取的人文精神。

在大厦基座设计过程中, 贝聿铭决定采用岩石作为材料。中银大厦的基座有三个层楼高, 而它上面楼层的外观墙则是玻璃帷幕。这种不同地建材使用与外观形象, 在贝聿铭所有作品当中尚属例外。一般说来,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只喜欢选择一种建材来完善建筑主体的外观。这次之所以以石材为基座, 是因为地面有斜坡的缘故。贝聿铭选择厚重的石材, 有其增强大厦稳定性的考虑。

在中银大厦的结构设计上, 贝聿铭决定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形式。这种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钢材来支撑建筑主体, 使大厦室内无须一根墙柱。大厦内部灌注混凝土作为承重主体, 为抵抗外部风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银大厦一层的营业厅有两层楼高。它的石墙结构, 在视觉上更给人气势恢弘的效果。在服务台上方还有一个金字塔形状的设计, 这多少会让人想起卢浮宫的金字塔。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采光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摩天轮工程】相关文章:

摩天大楼07-02

大班智力游戏《摩天高楼》教案05-20

摩天大楼摇呀摇阅读题答案06-23

上一篇:交通噪声下一篇: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