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心理范文

2024-06-13

中职心理范文(精选12篇)

中职心理 第1篇

一、中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心理贫困”是指因承受巨大经济及其他社会压力所引起的,如自卑自闭、抑郁焦虑、敏感多疑等一系列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变化。中职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及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即自我认同感低。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是因成绩较差不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迫于无奈选择就读中职的,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作为中职学生本身的社会认同感普遍偏低。而中职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常常为日常的生活花销发愁,甚至陷入窘迫的境地,使得他们从心底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再加上成长环境条件等的限制,他们大多没有特长,在追求多元化发展的中职教育中显得无所适从。社会认同感和个人认同感的偏低,导致中职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者某种模糊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中职贫困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是由于经济困难及现实社会其他压力所引起的,是一种自我无力应付的不安感,是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担忧,是对未来人生危机的一种害怕、恐惧之感(2)。中职贫困生非常清楚地知道,顺利完成中职教育的学业,学得一技之长是他们将来生活的根本,所以大多数中职贫困生都会奋发图强。然而,由于本身文化基础偏差,再加上经济窘迫,使得他们常常为学习、为家庭贫困而感到焦虑。除此之外,完成中职学业意味着就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给中职贫困生带来了巨大思想压力,使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境地。

(三)敏感心理

敏感表现为容易对内在和外在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过度地在意细节性的感受和变动,并喜欢将之无限扩大化。一部分中职贫困生自尊心极强,将贫困看作一种耻辱,自我认识不到位,将自己置于低人一等的位置。另外,在校学业和就业竞争激烈,因经济拮据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中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敏感、多疑。由于心理极度敏感、多疑,中职贫困生容易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小误会不断扩大化;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将其他同学讨论的话题有意无意地与自己联系起来,加以猜疑。久而久之,他们开始离群索居,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使得人际关系紧张化,并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四)虚荣心理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一些中职贫困生因不能正确看待贫困,不愿意低人一等被看不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罔顾家庭经济拮据的现状,打肿脸充胖子,使用各种手段粉饰贫困,做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然而他们表面追求面子,实际内心却非常空虚。表面的虚荣与他们内心的空虚不断抗争:粉饰贫困前,被自己不如意的生活现状困扰;粉饰贫困后,却又处于害怕真相败露的恐慌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矛盾心理的折磨中,中职贫困生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中职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原因

造成中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看,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偏低,社会大众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态度,导致中职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低,学历出身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中职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更是深受其害;其次,“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社会风气日盛,导致现今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扭曲,使得经济拮据的中职贫困生难以融入社会交往中;最后,激烈的就业压力,“自己人效应”“学历是敲门砖”等现象的存在,更是让中职贫困生举步维艰。

(二)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看,首先,中职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别,环境不再像初中和小学那样单纯,中职学校竞争激烈,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不利于处于弱势的中职贫困生;其次,学校虽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基本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作用;最后,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将工作局限于上好课,确保学生生命安全,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再被动地进行矫正。

(三)家庭层面

从家庭层面看,首先,家庭经济贫困是造成中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经济压力决定了他们在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困难让中职贫困生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这是造成中职贫困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源头;其次,中职贫困生在入学后,仍带有其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如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与普通中职生相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3);最后,中职贫困生的家长们因忙于生计,基本没有时间用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心理的变化。

(四)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看,首先,一些中职贫困生自我认同感低,迫于经济窘迫的压力,他们总是把自己置于低人一等的位置,盲目贬低自己,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我认知的不清楚导致了他们自我认识上的自卑,自卑又伴随着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其次,一些中职贫困生没有树立正确对待贫困挫折的态度,将贫困看作一种耻辱,将挫折看作一种不公平,却没有将贫困挫折化作努力的动力,对贫困挫折的态度没有摆正,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中职贫困生“心理脱贫”对策

从2007年国家出台中职教育补助政策开始,中职贫困生的贫困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如今,国家免学费及助学金政策基本能够解决中职贫困生为学费及伙食费担忧的问题。因此,面对中职贫困生日渐严重的“心理贫困”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援助”。

(一)社会对策: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传递正能量

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影响是广泛的,要实现中职贫困生的“心理脱贫”,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首先,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认识和态度要进行改变,撕下“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差生”这一标签,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中职学生,用积极的鼓励、肯定的态度来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对贫困的认识和态度也要进行改变,改变看不起贫困的眼光,真心接受、关爱贫困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中职贫困生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大媒体可利用其影响力,积极宣传不为贫困打倒,艰苦奋斗并取得成功的典型贫困生榜样事迹,让中职贫困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努力的力量,认识到贫困既是挑战又是财富,帮助中职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中职贫困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化贫困为内在动力,为未来而努力奋斗(4)。

最后,解决经济困难是中职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根本,中职学校能为中职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毕竟有限,而社会资源却是无限的,公司企业可与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为有意愿半工半读的中职贫困生提供合适的岗位,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毕业后不会因就业压力而焦虑、迷茫。

(二)学校对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健全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中职贫困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有近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学校在中职贫困生“心理脱贫”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环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注重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第一,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班级、宿舍活动,使中职贫困生融入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间互相帮助、真诚待人、相互理解等良好理念(4);第二,丰富学生课余校园活动,为中职贫困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并加强自信心。

其次,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普及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心理“自我疗法”。同时,配备专业的、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置心理咨询箱、心理咨询网站,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与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密切联系,了解全校中职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对有问题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个体或是团体心理辅导。

最后,班主任是与中职贫困生接触最密切的教师,也是他们最为信任的教师,所以帮助中职贫困生“心理脱贫”,学校要首先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对班主任进行系统、专业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班主任自身要对班主任角色有正确的认识,跳出“保证学生安全即可”的传统意识,建立班级学生尤其是中职贫困生的心理档案,积极关注中职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动态,了解其心理状况,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家庭对策:家长言传身教,密切配合学校共同辅导

家庭是中职贫困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行和态度影响中职贫困生的言行态度,因此,在中职贫困生心理问题预防方面和“心理脱贫”过程中,家庭的引导和教育尤其重要。

首先,家长要对贫困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不因贫穷而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因贫穷而对社会带有仇视心理,不因贫穷觉得丢面子进而进行掩饰,而是将贫困当作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的动力,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家长在为家庭生活劳苦奔波的同时,不能以“为生活奔波,哪有时间管教孩子”为借口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质教育,忽视对孩子情绪、心理动态的关注,而应该在孩子日常生活学习中,告诉孩子贫困并不可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贫困的现状,并且在发现孩子情绪、心理因为贫困有所波动时,及时进行沟通,无形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家长不能抱着“孩子在学校就是学校的事”的态度,对孩子在校的一切事宜放任不管,而应该与学校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绪心理的动态,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配合学校进行预防辅导,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配合学校进行“心理脱贫”辅导。

(四)个人对策:树立正确价值观,勇于寻求帮助,学会自我调适

在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帮助中职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同时,只有中职贫困生积极配合,接受各界的帮助,并主动从认识层面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中职贫困生的“心理脱贫”。

首先,中职贫困生要摈弃对贫困的不合理认知,对贫困进行全新的认识。中职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源于对贫困的不正确认识,认为贫困就要被看不起,低人一等(5)。中职贫困生应该改变这种认知,在父母、老师、朋友等帮助下,在榜样的感染下,将贫困当作财富,化为努力的内在动力。

其次,中职贫困生要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在发觉生活、学习被负面情绪左右时,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网站等资源,及时与心理老师预约进行心理辅导,也可向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寻求帮助,来缓解负面情绪,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来预防负面情绪转为心理问题。

最后,预防和矫正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可以寻求学校、父母、老师、朋友等帮助外,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此,中职贫困生要认真学习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基础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矫正方法,学会自我调适负面情绪。

注释

1杨怀甫.对中职贫困学生心理扶持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

2 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2009(24).

3 王晓丽.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

4 董英山.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

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第2篇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6.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很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是“末等公民”。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学生自卑心理深入内心,并不断扩大,以致丧失信心和勇气。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2005年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 中国过半中学生不愿读职校,在读的职业学校学生也对职业教育信心不足。50.7%的职业高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甚至39.1%的人感到自卑。同时,他们根据切身体会指出了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56.3%的人认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45.2%的人认为“学生素质偏低”,41.9%的人认为“政府重视不够”,38.7%的人认为“学历不符合社会的高学历要求”,32.5%的人认为“缺少实习机会”。

关于中职学生心理现状思考 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教 心理现状 教育

高考扩招以前,中职学校门口门庭如市,特别是一些针对性强的中职学校,是大多数对高考把握不大,希望早日工作的家长及学生的第一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报名者择优录取保证了生源的质量。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多数的初中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就读高中,选择读中职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被动选择读中职。中职学生逐步成为了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职学校的这个阶段是基本上决定他们人生方向的几年,得到了正确的引导他们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将服务于社会,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将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一、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强大的自尊

成长环境的因素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差异,进入职业的中职生大多是被动选择读职业院校,家长送学生来学校认为在学校学习不到知识,主要还是初中毕业年龄小了,希望在职业学校混三年,年龄大了就可以出社会工作了。学生自己与同龄人比较,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相比同龄人认真读书备战高考目标明确,相比之下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学生因为害怕受伤,就表现出强大的自尊心理进行自我保护,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行为上表现就是无所适从,甚至有些怪异,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这些其实都是自卑心理引发的自尊心不健康发展的表现。

二、男女关系的认知差异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从身心发展上来说,第二、第三性征相继出现。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强烈的了解异性的好奇与冲动。性问题在中职生中前所未有地开放和透明。中职学生相当部分学生不仅是与异性交往并发生关系,他们还会与同性交往并发生关系。现在的中职生在异性交往上的现状是:他们大多数接受西方长久以来的开放性文化,觉得有交往对象很正常,如果是没有交往的对象才会被人笑话。认为学校和家长老顽固,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应该干涉其交往男女朋友。

中职学生不仅是与异性交往,他们同样会与同性交往,这部分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真正传统概念下的同性恋,他们很多是觉得这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时髦。然后盲目跟风。主要分为三类:一、真正的同性恋,他们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区别只是他们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二、后天的同性恋,这部分中职学生不是天生的同性恋,他们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了正常的性取向,女同性恋中的的T(男性角色)渴望像男性一样的能保护自己,保护女朋友,男同性恋中的O(女性角色)渴望像女性一样受到保护。三、盲目的跟从者,因为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都是同性恋,他们觉得与同性交往是一种时尚、时髦,又因为盲目的跟从从未尝试与异性接触和交往,他们或她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了,会对与异性交往存在恐惧和戒备心理,影响他们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健康。不仅如此,目前的中职学生不管是与同性还是异性的交往上,他们对性不再一无所知,通过电视、尤其是网络的认知,让他们对待性的问题草率,发生了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问题。因此,他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认识什么是“性”,而且是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性”,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观念。

三、勇于表现自我

与上普通高中的同龄学生相比,中职生更善于交往,也乐于交往,交往的对象广泛,交往频率高,交往能力强。正因为他们善于交往,喜欢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接触的对象广泛,接触面较为广泛,经常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物。进而形成了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勇于表现自我,推荐自我。同时,他们乐于积极参与学校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他们充满自信,能在众人面前从容自若的进行自我展示,表演。

四、普遍厌学,学习主动性不强

中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他们选择读中职学校的原因大多不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不想读书或者不想过早的进入社会选择读中职作为一个过渡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在课堂上,不喜欢听课,如果老师不主动要求,学生不会主动记笔记。究其原因,首先是选择读中职学校并非是为了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其次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觉得学习不能給他们带来任何的好处。无法改进或者改善那他门当下的生活的状况和方式。

综上所述,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构成了中职生的心理现状,只有充分认识到当代中职生的心理现状,中职学校老师才能给予学生切合实际的教育引导。在中职学校老师间流传着一个玩笑,多一个中职学校,少一座监狱。这是一句带有贬义却具有现实意义的话。要当好一名中职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需要兼任一个心理老师的职责。对部分陷入迷津的学生来讲,正确的加以引导,他们会成为为社会服务贡献的一份子,如果不能发现他们所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将有可能导致学生辍学乃至误入歧途,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毒瘤。

参考文献:

[1]张勇举.论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教育实践运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曲雪荣.中职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2012(4)

中职生心理现状初探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中职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正处在由动荡期逐渐向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同时又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在学习、成长、人际、生活和职业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心理困惑。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放弃他们,应该想办法,采取各种措施去拯救他们,让他们也能成为祖国真正的花朵和人才。

1 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1 厌学情节严重

有研究表明,1/3以上的中职生有厌学现象。在具体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无所谓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家长、老师的批评,成绩不断下降。严重的厌学会导致逃学、学习适应症、学校恐怖症等。

1.2 逆反心理较强

中职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里,经常会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和父母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存在“代沟”,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不断的和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

1.3 挫折心理很明显

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是经过中考的失败以后重新进入学校的,当来到这个新环境以后,由于本身实力的欠缺和心理阴影,使他们缺乏抗击能力,一旦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他们就可能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而挫折心理可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可能导致个性改变,引起情绪紊乱,甚至产生躯体疾病或心理、行为问题[1]。

1.4 自卑心理较严重

目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中职教育的地位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学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1]。再有由于中职生成绩不佳,可能一直以来就被学校放弃,被同学挤兑,被社会否定,被家人责备,几乎很难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优势,平时都比较自卑,因而经常看不起自己,表现就很消极和颓废。

1.5 情感意志力较差

中职生是1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今社会的问题青年,他们不成熟,不理智,不稳重,不冷静,情感意志力比较弱,情绪控制能力差,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还有耐挫力低、冷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特征。

2 中职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2.1 家庭的不健康

a)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老人在思想教育上存在很多弊端,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总以自我为中心;

b)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对身边的人产生抵制和仇视心理;

c)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闭的逆反心理;

d)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断,不少学生与家长很少交流,很少讲话,讲起来就是争吵;

e)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行为习惯不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f)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经济压力使一些父母对孩子冷落,孩子的很多要求都被拒绝,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2.2 社会环境的腐蚀

a)社会低层文化的影响,现今武侠小说、低俗的言情小说依然具有强劲的市场,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极端负面的影响,许多学生上课就靠这些低俗的小说打发时间;

b)社会上染有恶习的同龄人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有不少的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浪迹街头[1]。他们通常都染有社会的很多不良邪气,而这些不良的东西往往被同龄的中职生看成是潮流、时尚、个性,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模仿,甚至当成追求的目标,谁都无法说服和改变他们的想法;

c)还有社会当中“读书无用论”的传播,使很多本来就不喜欢学习的中职生找到了理由和借口,即使在学校也是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逃学严重[2]。

2.3 学校应试教育的遗弃

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只抓升学率,抓重点班,抓少数“尖子”学生,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爱心和信心,对有缺点的学生缺乏耐心,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虽然国家不断地出台扶植职教,但是高中始终是被奉为“正路”,职教不过是“旁门左道”[3]。基于这样的认识,中职学生会有一种自卑心理,带来一种防卫性的自负。

2.4 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

有很多中职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1张毕业证,找到1份工作。他们难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能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缺乏理想和目标[1]。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加上自身的懒惰,不能吃苦,贪玩,独立意识强,意志力薄弱,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驱使,偏激片面地看问题等因素是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3 改善中职学生心理的具体措施

3.1 努力创造条件完善教育机制

a)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是非、纷争的氛围中,就会导致其孤僻、封闭、冷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2]。所以学校应为学生营造1个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多的举办一些健康娱乐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和温暖;

b)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达到了1个新的高峰,学校应该抓住契机,在加强自身建设,大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仍需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职校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生能明确学习的目的,看到未来的希望,克服厌学的心理;

c)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小组,设置专任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d)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并希望家长尽量为孩子营造1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多关心和爱自己的孩子,多表扬,少责备和批评,尽量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尽早的得到改善。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a)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职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思想上又不成熟,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同时,由于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对于以上心理问题,老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座谈会、主题讲座、辩论会、活动课、影视评论等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爱心,让他们知道感恩,学会感恩[3];

b)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活泼的活动课,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如以学生的实际例子来感化和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3 老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a)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不但要发现他们的缺点,更要找到他们的优点。教师要用正常的眼光从细节中寻找学生的优点,加强正确引导,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3]。在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控能力,自觉主动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赏识的方式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个学生有了自信,往往会自觉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3];

b)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集体的责任,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相互帮助的温暖;另一方面,教师应机智地捕捉或者创设机会,让他们得到表现其优点的机会,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c)发挥集体力量,培养集体意识。教师应该遵循集体教育的原则,通过培养班集体去形成集体的良好心理气氛和正确舆论,使之成为一种约束力量,逐步培养起每个成员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d)树立良好的心态,给予学生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真正理解学生的基石。教师不但要能欣赏学生的成就和优秀的一面,而且要有能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过失、困惑和迷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尊重、信任,才会接受教师正面的引导教育。

3.4 国家和政府应加大社会管理力度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不良的社会邪气。所以希望政府能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使青少年能生活在1个健康、文明、安定、团结、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当中。

摘要:分析了中职生心理现状及原因,并对其改善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现状

参考文献

[1]谢洪.对教师在中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29-32.

[2]谢洪.对教师在中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29-32.

中职生心理健康常识 第5篇

32013-9

汽修大专班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中职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职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职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职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职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职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 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 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 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 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 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 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 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 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 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 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 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心理问题;教育;方案

中职生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素质普遍较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当代中职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及以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被正确、及时疏导时,他们就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学习和生活,这也是犯罪率日趋低龄化的一个原因。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迫切。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五个方面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和治疗

在新生入学之际先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和治疗。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调查。对于患心理疾病的新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基本了解,当出现压抑、烦躁、消极、困惑等情绪时,学会调整自我心态、自我解压,同时多与亲人、同学、老师沟通,寻求帮助,舒缓自己的心理情绪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不要过分惧怕。必要时,要选择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新生一入学,就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调整个人行为,培养乐观思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针对新生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在中职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常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有利于健康心理形成的外界条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媒体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五、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中职生喜爱的网络活动中,不断充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使他们在娱乐中缓解心理压力,接受心理熏陶,开发心理潜能,在不经意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优化心理素质,最终促使他们的自我心理评价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玲.如何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2]李瑞.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理论创新,2013(1):3.

中职阶段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第7篇

1. 作为群体的自卑心理。

中职学生在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者, 长久以来会出现比较多的心理问题, 像叛逆、反抗、攻击性等, 还会出现较多的打架、斗殴和上课捣乱的行为, 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的教师、家长会认为是学生品质差, 缺乏道德。其实更主要的是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状况不稳定, 对行为的后果考虑较少, 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

2. 作为个体的自卑心理。

中职学生自卑的心理比较普遍,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如高中的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 他们对自己不能合理定位和认识。另外一些学生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就更大, 表现出的就是反抗和攻击性, 内心自卑心理严重, 害怕有任何被别人看不起的情况, 一旦有人提及或者触及到自己就会出现攻击性, 造成严重的后果。

3. 教师对于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控办法较少。

就一线长期工作的教师来说, 教学久了慢慢会有些麻木, 更多地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育而较少考虑学生情况, 且教育活动中方法较少, 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能正确归因, 而是一味训斥和批评。这种做法一般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学生因害怕而有所收敛, 或强迫自己去改正。二是学生产生比较强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这样会对进一步的教育活动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7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287人。

2. 访谈法。

对班里一个经常接老师话茬、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访谈, 以了解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的情况。

访谈地点和状态。选取在试验教室进行, 未选择办公室是为了真实了解学生, 减少学生因老师谈话而造成的紧张心理, 保证收集材料的客观性。

时间选择下午2节课以后, 学生情绪状态比较放松, 有利于双方的深入交流。

三、研究结果

统计:调查人数为287人, 作为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我请其他班主任协助我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 填写完毕后请各班主任将问卷回收, 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其中有些学生病假未到有些缺勤, 回收的问卷还有部分填写不完全, 为无效问卷。从问卷反映出的情况来看, 证明了先前的假设, 学生中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自卑心理的表现不同, 原因是多方面的。

访谈分析:通过从这个学生的情况分析能够发现, 其内心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发生的原因和从小的环境有关, 和家庭有关, 与所受的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小时候父亲工作忙, 常年在外, 自身受到的关注不够, 处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环境中, 比较其他的孩子因为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 自身出现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 在所受的学校教育中, 由于长期处于老师的批评中, 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形成自卑的心理。最终的表现是, 通过他对老师的对抗, 通过违反纪律引起同学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心理的满足, 他所出现的这些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其自卑的心理。

四、自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1. 自卑的表现。

(1) 消沉。学生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消沉, 具体表现是整天没精打采的,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什么都做不好, 情绪低落, 对身边的人或事漠不关心, 不关心集体, 不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 在学校生活中避免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沟通。 (2) 麻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 对其他的人和事充耳不闻, 对自己的成绩和老师的批评呈一种无所谓的状态, 有一些自闭, 不愿与别人沟通, 认为沟通有困难。 (3) 反抗。有些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会出现反抗的倾向, 害怕老师提到自己, 如有时老师让到讲台前讲话时会紧张出冷汗, 抽搐, 并且认为老师是和自己过不去, 出现顶撞老师等表现, 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不够冷静时可能会认为学生有意出现的行为, 其实是其自卑的心理在起作用。 (4) 攻击性。有些学生看起来比较内向, 但是经常出现比较严重的打架事件, 认真分析后发现这些学生的表现是不能容忍任何人提到或者有触及自己的言论, 一旦出现会不计后果出现过激的行为, 造成伤害事故和严重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心底比较自卑, 越是自卑越是害怕别人提到任何自己的不好, 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5) 自虐倾向。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卑, 感到自己改变生活或环境的能力比较弱小, 只能够通过一些自虐的行为达到心理平衡, 会使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臂, 还出现过用拳头打破教室玻璃鲜血淋淋的情况。挖掘这种行为深层次的原因, 还是其自卑造成的心理失衡。

2. 自卑产生的原因。

(1) 社会。 (1) 从社会的角度上, 对中职学生有一定的偏见, 认为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去上中职校, 中职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里的差生。 (2) 近几年随着北京地区的高中越来越普及, 以前很多上中专的学生都去读普高了, 以前没有学校上的学生来到了中专校, 学生素质的下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认识对于中职学生造成的影响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好像迈入中专大门那一天这种基调就确定了, 来的学生都是中考的失败者。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 家庭。 (1) 对于自己孩子上中职校, 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和正确处理, 抱怨学校差, 学生素质不好, 对自己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失望、愤怒, 逐渐变得漠不关心, 这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 让他们自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产生自卑的心理。 (2) 另一方面, 中职校相当一些学生家在远郊区县, 家庭条件比较困难, 和城区的孩子和家里条件好的学生比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 学校。 (1) 在进入中职校前, 学生已经在小学和初中接受了9年的义务教育, 在初中和小学, 多数的中职学生都处于老师眼里的差生之列, 长时间在老师的批评中渡过, 在他们的头脑里就留下了自己是差学生的记忆, 很多学生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 自卑心理严重。 (2) 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中职校的情况有一些了解, 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没有考入高中感到很失望, 自暴自弃, 怨天尤人。很容易自卑。 (4) 自身。 (1) 有些学生身体有些缺点, 比如身高、长相、身体残疾等。 (2) 有些心理方面曾经受到过一些创伤。 (3) 有些学生身上带有一些不良的习惯。 (4) 有些学生长期在逆境中成长, 没有能够战胜逆境。 (5) 有的学生多数处于批评的环境中, 造成了心理的阴影。

3. 改变自卑状况方法。

一个中心:建立自信心。改变自卑心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 让他们能够轻松地面对学业和社会的挑战。

两个基本点: (1) 环境。 (1) 班主任心理辅导。从做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说, 班主任的方法非常重要, 要让学生信任自己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其情况进行一些心理辅导, 可以采取谈话, 交给学生一些工作的方式表达对他的信任。同时, 班主任是各种因素的协调者, 要主动掌握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方法,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师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卑心理学生的鼓励和赞扬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由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 这种方式更加自然, 实施效果比较好。 (3) 家长赞赏。对于自卑的学生, 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有些家长比较善于鼓励和赞赏孩子,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比较自信, 而且比较于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但遗憾的是, 有自卑心理学生的家长往往忽视这样做, 这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有一定的沟通, 争取家长的支持在平时更多地进行鼓励和赞扬, 这对于学生建立信心有很大作用。 (4) 同学认同。自卑的学生往往很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 缺少同龄人的认同感,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尽可能营造这样一种氛围, 让其他同学认同和接受他, 如教师在其完成所交给的一项工作后在班里进行表扬, 增加其他学生的认同感, 有助于建立信心。 (2) 成绩取得。 (1) 学习成绩提高。提高成绩是学生增强信心的根本方法, 老师可以帮助他, 并在有一定进步后及时评价, 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坚持一段时间的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老师表扬, 对于建立信心很有帮助。 (2) 提高道德成绩。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常用的做法是使用道德行为学分, 对学生平时的表现, 如:出勤、值日、好人好事等进行量化, 从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有作用的, 可以针对行为学分的情况鼓励自卑的学生主动做值日和做好事, 通过成绩的提高可以增强自信。 (3) 学生干部工作成绩。学生有自卑的心理并不代表他的工作能力差, 可以通过让其完成一些班里的工作来培养信心,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成绩和好的工作表现及时强化, 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4) 竞赛成绩。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挖掘他身上的优点, 如有的学生体育有特长, 有的学生善于唱歌或者画画, 发掘出他的长处得到班里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有利于信心的建立。

摘要:中职阶段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时间长了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 如心理疾病和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表现。本文通过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 对于克服自卑心理找出一些办法, 提出教育建议。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分析 第8篇

1.1 对象

我校除实习生外的76个班的全体学生。

1.2 方法

以调查问卷为主, 结合个别座谈等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 478份, 收回有效问卷4 353份, 有效回收率为97.2%。参与调查的男生222人, 女生4 131人。调查主要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3个方面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统计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 分为护理专业 (含助产、涉外护理专业, 以下统称“护理”) 、护理双证书专业 (以下简称“双证”) 、其他专业 (包括高中口腔工艺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5个专业, 以下简称“其他”) 三大类。

2.1.1 学习生活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表现为年级越高, 不满意率越高。一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为15.74%, 二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为23.64%, 三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为26.58%。不同专业学生的不满意率也不同, 护理专业学生不满意率为18.63%, 双证专业学生不满意率为21.57%, 其他专业学生不满意率为23.20%, 具体见表1。

通过对学习压力进行调查发现, 93.66%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烦气躁。学习压力源主要是:43.19%的学生觉得不怎么学得会, 15.35%的学生对于教师上课的方式不赞同。面对学习压力, 仅有36.30%的学生认为有正面影响, 会为学习带来动力, 48.79%的学生认为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会影响情绪或无心向学, 具体见表2。

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 65.84%的学生能认真完成,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比例下降 (一年级69.04%, 二年级63.98%, 三年级60.65%) 。不同专业的学生, 认真完成作业的比例也不同, 护理专业70.64%, 双证专业63.21%, 其他专业58.12%。

对于考试, 无论考试前后还是考试过程中, 学生都表现出紧张情绪。考前紧张的学生占24.90%, 考试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紧张的学生的比例高达77.88%, 考试前后总会紧张的学生占28.46%, 具体见表3。

经过与个别学生和教师座谈,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 认为在学校得到的分数不太可靠, 前途没希望;平时学习不制订计划, 学习随意性大;读书、听课、记笔记方法不当, 抓不住重点, 学不会, 学习主动性差;对考试过分紧张, 考试成绩不好时, 总是提心吊胆。

2.1.2 人际关系

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同学和父母。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交流, 85.94%的学生表示和同学在一起时感到快乐和开心, 而14.06%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和孤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 39.97%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 7.72%的学生相处得不太好。大多数学生有知心朋友, 比例占到81.85%。在与新朋友相处时, 65.98%的学生比较主动。在和家境比自己好的同学在一起时, 10.57%的学生感到快乐, 12.13%的学生感到孤独、自卑, 77.30%的学生感到一般、正常。可见, 家境对于中职学生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个别座谈后, 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 甚至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陌生, 没有被接纳的归属感;感到别人不友好, 不喜欢自己;和大家在一起也感到孤单;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任, 好像有人注意自己;得不到朋友的理解、信任、尊重;心情不好, 找不到人倾诉。

2.1.3 心理问题

对自我调节和控制力的调查显示, 女生的自我调节力较差, 随着年龄增长, 情绪越难以调控。当受到委屈时, 81.78%的学生选择为自己辩解, 18.22%的学生选择与人争吵。如当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时, 一年级有17.63%的学生要求对方道歉或骂对方, 二年级有25.72%的学生要求双方道歉或骂对方, 三年级有21.91%的学生要求对方道歉或骂对方。在关爱水平上, 72.27%的学生有爱心, 9.24%学生没有爱心, 而且这个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低, 不同年级有爱心的学生比例是:一年级78.99%, 二年级68.01%, 三年级62.68%。

此外, 学生的自觉性差, 并且随着年级增长, 越来越差, 不同专业的表现也不一样。学校大扫除时, 能认真进行的学生的比例占60.72%, 其中一年级占68.41%, 二年级占54.71%, 三年级占54.16%, 护理专业占62.10%, 双证专业占61.09%, 其他专业占56.31%。

而在意志力的表现上, 对于做事不成功时, 26.37%的学生选择不服气、再做, 其中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 具体为:一年级学生占23.29%, 二年级学生占28.16%, 三年级学生占31.44%。此外, 68.60%的学生选择总结教训或寻救帮助, 仅有5.03%的学生选择放弃。

关于压力应对的调查显示, 当遇到压力时, 学生会选择向知心朋友 (29.41%) 、家人 (28.45%) 、男/女朋友 (15.53%) 和亲友 (14.24%) 求助, 而很少向教师 (6.46%) 、专业人员 (2.06%) 、学长 (1.63%) 求助, 不向任何人求助的学生占2.31%。在选择释放压力的方式时, 有30.05%的学生选择转移, 有26.90%的学生选择发泄, 有17.88%的学生选择压抑, 有26.07%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或其他方式。

对于未来的发展, 多数学生选择专业对口 (21.87%) , 工作轻松 (20.88%) , 收入高、发展好 (20.68%) 的职业, 仅有15.03%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大的职业, 而选择人际关系好, 工作稳定, 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学生分别占10.11%, 7.57%, 3.86%。

2.2 分析

(1) 中职学生学习焦虑心理明显,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考试焦虑加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部分中职学生人生目标不清晰, 缺乏学习动力, 自认为没前途、没希望;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并非自己所选, 不想学习;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培养社交能力, 广泛交友比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此外, 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教师的课程进度, 课下不复习, 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 都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且, 中职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值低, 导致学习肤浅, 易受内外因素的干扰, 学习效率下降, 学习上的压力感、挫折感带来焦虑、失望情绪, 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如常出现的瞌睡、头昏、失眠、乏力、情绪躁动、忧郁、厌烦等。此外, 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不足, 记忆提取困难;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程度、对自身应付考试能力的估计程度也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而缺乏应试技能、身体素质差、经常失眠等因素也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

(2) 情感控制能力较弱, 表现为自我意识较低, 人际关系紧张。中职学生的集体生活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成为矛盾纠纷的源泉。学生的性格、脾气、爱好、习惯不尽相同, 难免因为提水、打扫类的小事而影响关系。对新生而言, 远离家乡、亲人, 不免有陌生、孤独感, 尤其是父母溺爱、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更是如此。此外, 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自私自利、霸道等作风, 对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很坏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与教师的关系不亲密, 不信任教师, 受到教师批评或者询问时, 便心感不安;与家长的关系不和睦, 不和家长沟通, 受到家长批评或询问时, 有时想不开。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差, 表现出与同学的关系紧张, 感情比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考试失败。受到批评时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 随之而来的是灰心丧气, 悲观失望, 自暴自弃, 甚至走上邪路。

(3) 不良心理问题凸显, 表现为攀比、依赖、固执, 道德水准缺失。中职学生, 尤其是住校生, 每个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不同, 容易引起高消费攀比, 嫉妒导致的极端攀比, 以及由“面子问题”导致的盲目攀比等。此外, 中职学生自尊心较强, 使得他们在有些问题上较为固执, 如不能原谅他人的错误, 采取极端的方式 (要求他人道歉或骂人) , 以获取自我尊重感。这样, 必然会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3 讨论

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是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3个方面构成[1]。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良好心理素质表现标准, 并结合中职学校实际,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3.1 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意识的训练, 抛弃自卑心理, 实现自我肯定

众所周知,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重、体态等) 、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 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 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 心理素质教育要在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 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 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第一,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 让学生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特征。对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训练, 要求学生战胜自我, 为自己树立目标, 树立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有科学、合理的评估, 这样做会让他们有自尊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学生应学会如何借助外部压力, 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最终实现自我肯定。

3.2 加强对中职学生情感调控和意志的培养, 克服不良心理, 塑造完美个性

学会调控情绪对于个性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具备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能力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要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 首先要运用内省法, 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其次要通过分析, 认清引发情绪的原因, 平静地接纳自己的情绪, 不压抑、不排斥,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合理且恰当表露与宣泄) 。要提高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首先要了解人类表情的特点;其次要把握情绪识别的规律性。学校要把加强学生心理情感控制的重点放在培养良好情绪上。一是要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要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心态 (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 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三是要培养学生适度的紧迫感。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时间的价值;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懒惰者的包袱、浪荡者的坟墓。要培养学生办事的时间意识和计划性。要让学生懂得抓住现在。

此外, 还要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增强他们的意志力。第一, 要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第二, 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日常的学习、劳动等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创设特殊的情景来磨炼学生的意志, 养成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如运动、爬山等。第三, 学会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中职学生要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如在幽默中既释放了精神能量, 又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和赞许, 利己利人, 是挫折防卫机制的最佳方式。如果让学生学会适度、有效地进行情感控制, 就能不断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克服依赖等不良心理, 实现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

3.3 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 消除焦虑心理, 培养乐观心态

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 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 保持坚定的信念, 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曾经有一位学者很形象地比喻人生:人的一生犹如婴儿初啼, 虽有苦涩, 但却是全新鲜嫩, 不管你遭到何种挫折与苦难,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 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难倒你。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 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 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 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 世界是无限美好的, 充满希望的, 我们的生活也就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中职心理 第9篇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以团体为对象的情境下, 运用专业的团体辅导策略或方法,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为团体成员进行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 主要是通过学生组成的团体进行互动, 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知识, 并与团队其他成员相互作用, 在一系列的心理互动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参与尝试改变行为, 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提高适应能力, 以预防或解决心理问题并激发学生潜在的助人精神。学校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并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得到成长, 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

(一) 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性强, 满足不同阶段学生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当前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转折点, 由以升学为目的向以就业为主的方向发展转变, 会遇到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择业就业以及青春期心理困惑等方面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根据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的不同, 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创设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 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 运用效果广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一个团体里, 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往往受到团体心理现象的影响, 不同的团体气氛、团体规范、团体凝聚力对团体成员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 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要重视研究团体的心理现象, 并通过培养团体去影响和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教师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中, 要设定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的情景和活动内容, 建立一个多向沟通渠道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在团体情境下, 使每一个学生在接受团体其他成员帮助的同时, 也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和感染, 在团体成员相互学习和模仿的行为中, 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在团体活动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团体心理辅导突破了个别辅导中的单一影响源, 使每一个成员都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这种互相影响是立体的、交互式的, 因此, 团体一旦形成, 它对个人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 团体心理辅导互动性强,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中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将团体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学生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心理氛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和团队活动方式, 让学生共同关注、讨论相关问题, 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分享,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法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布局, 采用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同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投入学习,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更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 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的方式去辅导和影响个人, 每一个团体心理辅导都会经历一个起动、发展、成熟、结束的阶段。在教学设计中不同的阶段则有不同的任务和内容。在组建团体时, 每个学生对团体及其他成员有陌生感, 教师通过确定活动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间增进了解并建立信任。随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逐步开展, 学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 从而逐步升华到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表现“真实”的自我并互相接纳。在充满信任、理解、真诚的团体气氛下, 教师鼓励学生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 深化自我认识, 促进自我改变。最后,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时,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协助学生整理、归纳, 并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 促使个人态度与行为进一步改变。

(二)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针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可以创设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式, 下面笔者列举两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方案。

1.以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我的生命线”。教学目标:通过分享交流“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将来的我”, 使学生达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感知、思考自己人生规划的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实现美好人生目标, 学会制定人生目标和规划。

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在备好的白纸上画一条延伸的横线, 在横线上标上本人不同的年龄阶段, 然后将过去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以及未来的憧憬标记在对应的横线上, 画完后学生相互分享交流。每名同学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 完成自我认识和构建未来的过程, 建立悦纳自我的心理过程和良好的人生规划。

2.以建立团体亲密性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动力火车”。教学目标:通过与团体其他成员的接触交流, 让学生在活动互动中对其他成员进一步了解, 建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体凝聚力、信任感, 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教师让每名学生将白纸贴在自己的背部, 师生排成竖队组成“团队火车”, 教师当火车头, 在背景音乐响起后, 开动“团队火车”, 在不断的协作、包容和磨合后, “团队火车”能随着音乐发挥到最好的运转状态。随后学生在队友的背上写上最想对对方说的话, 最后学生们围坐成圆圈中, 每个人念出自己白纸上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并猜测这句话的主人, 如果猜对了对方, 双方互相拥抱或握手。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团队合作的心理体验, 加强人际关系的亲密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做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前提, 以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途径, 以唤起学生内在心理发展的需要,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渠道, 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在团队中的进一步成长。

摘要:本文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涵入手, 通过阐述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作用, 结合笔者创新的教学经验,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从试图运用团体的助人力量角度出发, 推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新发展, 开辟心理健康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 (10) .

[3]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07) .

浅析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10篇

一、中职学生消极心态的危害

消极心态使学生失去了斗志, 开始“混日子”。这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难度, 同时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利于心理健康。

消极心态下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接受和思维活动的开展, 也不利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 长期的抑郁、孤僻、敏感、多疑等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心理失常, 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 使学生丧失理想。

中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期, 本应该朝气蓬勃, 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消极心态使学生丧失理想, 失去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他们不知道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3. 使学生不思进取。

在班集体中, 消极心态还会互相感染、互相影响, 使人变得不思进取,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学生失去了自我约束力, 纪律性也难以形成。有的学生因此而整日无所事事, 浪费了大好光阴。

4. 会使学生迷失自我。

在消极心态下, 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他人, 容易偏激, 往往会自认为看破红尘。所以就会怨天尤人、破罐破摔, 结果迷失了自我,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消除学生的消极心态,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我意识。

运用心理咨询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启发、引导,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 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教育过程。让学生观察自己, 如实地接纳自己。永远别去抱怨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 而要勇于接纳自己, 善于认识自己, 自觉地控制自我, 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控、自理。

2. 用理想树立学生学习的上进心。

有一句谚语说: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所以我们要用身边的实例来教育他们, 引导他们, 使他们懂得理想和生活目标对于青春和生命的重要。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乐趣, 消除他们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理解“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从而能够保持较强的求知欲, 能承受学习上的挫折, 做到锲而不舍, 坚忍不拔, 成为学习中的强者。

3. 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中职学生还属于青少年, 处于情绪不稳时期, 往往容易钻牛角尖, 形成心理问题。在这个时期, 老师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有群体认同感, 能与周围同学和谐相处;对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有初步的责任感;学会宽恕, 能承受委屈, 保持自我心理平衡。

三、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 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自信的关键是体验成功, 没有成功, 就不会有自信。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失败记录的人, 怎么能叫他自信呢?成功的次数愈多, 成绩越大, 自信心越易获得, 反之, 如果总是失败, 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降低自信。所以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 对于缺乏自信心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确立力所能及的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目标之所以有时会半途而废, 往往是因为完成目标的难度大。使他们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 因而就失去了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给学生确定目标时就应当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 把大目标化为小目标, 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 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 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进一步树立自信心, 再拾级而上, 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其次是适时评价活动结果, 进行激励。适时地给学生进行评价,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 教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学生, 不然会给学生带来挫败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 对照自己的起点有了进步, 就应受到肯定和鼓励, 也就算成功。要让学生感到, 进步就成功, 努力就有收获, 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 对学生充满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长处, 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本领。一些信心不足的人, 往往只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 自己先戴上了有色眼睛看自己, 觉得自己不行, 自己先打败了自己, 其实,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 甚至还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 老师要对每一名学生充满信心,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相信自己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3. 对学生多鼓励少指责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都希望受到鼓励与表扬, 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语关乎学生的情绪。受到表扬多, 他们会产生自信, 受到批评多, 则会变得自卑, 甚至影响以后的学习。

4. 多组织课外文化活动

中职学生聪明好动、时间充足, 自我意识强, 学校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如朗诵、演讲、英语角、主题班会、书画展、文艺晚会、运动会、拔河赛、球类、棋类比赛等,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使那些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他们感到生活不再一味是压抑、苦闷, 而是更多的阳光和快乐。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中职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不管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自信心还是成长环境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加以指导和干预,很可能让学生的负面情绪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加剧,从而影响学生从一名初中生或高中生向一名技术劳动者的转变。因此,科学及时地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厌学情绪比较普遍而且严重,并有一定的厌学心理,一上课他们就萎靡不振,或者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导致学习效果不高,学习压力增大,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同时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因此,在生活中比较天真、浪漫、理想化,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但是一旦将他们的想法放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理想化的想法就会破灭,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果中职生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压力,将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很多中职生不论是升学考试成绩还是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很多中职生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不敢去面对,逐步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当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理论、新知识时,往往感到心慌神乱、束手无策。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生活中,时常通过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来进行自我认同,并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要求别人,因此,容易引发与别人的冲突,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过早地目睹到社会的黑暗面,因此对各种社会现象都抱有一种负面的心理态度,从而形成一种逆反的消极心理,时常我行我素,对老师和学校的管教置若罔闻。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上没有兴趣、目标和动力,因此,将生活的目标转向了标新立异,盲目地追求个性,寻求刺激,将各种恶劣的行为当做自己个性的标签,进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改善中职学生心理现状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领导重视,增强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实现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并组织整合大量资源,加大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1.转变观念,增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职学校必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代替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每周一两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日常的心理健康活动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思想渗透到学生每天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领导重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

中职学校的领导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做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并且从同期学生的基础表现与实践中找到系统化建设与提升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全面的创新延伸效果呈现出来。

3.抓住重点问题,与家庭教育结合突破

为了使学生在先进性的教育改革中走出“低谷”,学校必须与家庭相结合,从内容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全面创新整合上入手,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抓住重点细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带动学生自信心的全面提升,将学生的心理障碍扫除,趋吉避害,融合先进的心理教育手段,使家庭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打破僵局,灵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将来独立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带动学生不断进步。

不断创新改革,不断突破原有教学模式,找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本文要介绍的重中之重,所以从内容和思想性的传播上做出了创新演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部分值得一试的先进手段,也为学生更好地突破自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丽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J].消费导刊, 2010(5).

[2]朱红芳.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4).

[3]韩艳娇.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4).

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第12篇

一、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厌学现象严重

人们对职业学校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潜意识里对职业学校存在偏见,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有偏差, 认为进职业学校只是为了玩, 更不要说学习积极性了。另外, 也有部分学校初中阶段成绩还可以, 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进入普通高中, 进入中专也是极不情愿, 现实中的不如意, 别人的冷眼、自己理想的落空都给他们造成很多的压力和精神上的创伤, 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做事缺乏自信

中职学生由于学业的不如意导致对自己的信心大打折扣, 做事情畏手畏脚, 缺乏勇气, 认为自己做事情不可能成功, 即使取得暂时成功, 也不可能坚持下去。一旦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会失去斗志, 甚至是自暴自弃。

3、情绪不稳定, 行为走极端

现在的中职生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既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 有对周围充满了敌视。对于集体生活也充满疑虑和抗拒。这些学生要么自卑要么自负, 情绪波动极大, 遇到烦心事就会表现出各种极大的举动。

4、心灵空虚, 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

中职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因为缺乏有力的管制和具体的目标, 生活生处于一种茫然无目的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的中职生会渐渐通过其他的方式寻求心理上的满足, 通过新奇事物的刺激来为无聊的生活增添些许色彩。在这中心理影响下, 很多的中职生沾染上了抽烟、喝酒、通宵上网等不良嗜好。这种消磨时间的方式也造成很多的中职生不仅一事无成, 而且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

5、人际关系障碍

中职生的生活在学习中, 人际关系最为简单, 只要是与老师, 同学, 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因为很多的中职生在心理方面存在各种偏差, 所以在与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中, 很多的中职生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 对于别人的善意及帮助表现冷漠, 戒备心重, 在交往中顺利的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这部分学生的交际范围越来越狭窄, 情感更为淡漠。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 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心理辅导,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提高抗压能力, 正视困难, 并学会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地迎接挑战。三是增加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四是建立有问题学生的档案, 追踪调查, 关注进展, 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

让他们通过参加团体活动, 能够认识自我,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克服自卑心理;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让他人接纳自己, 从而尽快地融入群体;并通过共同奋斗, 体会团结、尊重、凝聚力的含义。

3、创造机会, 帮助学生战胜胆怯和交际困难

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言辞和社交能力比较低的学生, 应肯定他们的优点,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 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口说话, 锻炼胆量。如课前十分钟的演讲、课堂上让他们多提问、早读轮流带读、轮流做班干部等。创造机会和条件, 使学生在自信心、胆量、口头表达上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4、培养职业信心

中职学校本身要加强素质教育, 实现“一技之长”的突破。长期以来, 中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 侧重于“一技之长”, 着眼于就业, 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遭到轻视。

5、利用校园网络, 设立心理咨询聊天室

学生喜欢上网聊天, 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 建立学生们专门的心理咨询聊天室, 安排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聊天的形式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不用与教师面对面, 不用担心暴露隐私, 因此能够畅所欲言, 与教师平等交流, 如此教师的辅导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6、注意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必须明白, 在现今社会, 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素质, 智慧、勇气、自信、坚毅等素质都是缺一不可, 这些素质不是分数能培养和考察的。所以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要摒弃分数是一切的传统观念, 从心理层面上更为关注孩子, 尤其是对于中职生, 更需要家长投入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 要尽量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 做到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同时, 家长应多鼓励孩子, 让其重新找回自信,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 应拿出切实可行的良策, 帮他们迅速摆脱不良心理的羁绊, 在人生的道路上平稳健康地走下去。

摘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了解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调适, 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是当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当前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就如何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医生”提出几点对策。

上一篇:盐化产业下一篇:淮北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