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的创新

2024-06-29

国际金融的创新(精选12篇)

国际金融的创新 第1篇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由于各个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管制, 金融创新应时而生。它反映了金融业在普遍存在着的金融管制之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其定义的理解多种多样。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 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早期纸币的诞生, 银行的出现, 以及股票﹑债券的问世, 一直到如今迅速发展的跨国投资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等许许多多金融领域里的创新都应该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狭义的金融创新指的是证券工具的创新。简短地讲, 金融创新就是推动金融体系实现其改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机制。它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效率最大化和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分散并且降低投资风险, 提高价格的信息含量。

二、金融创新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这个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已经将其触角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金融发展的全球化, 在放大了金融作用的同时, 它也拥有加大风险的乘数效应。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 再到现在人们茶余饭后不得不谈起的“次贷危机”, 国际金融一再发生不可预测的动荡, 金融风险时时刻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那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创新, 乃至金融全球化到底是一件好事情还是一件坏事情呢?有人说, 还是离“全球化大市场”远一点为妙, 这样可以与危机划清界限, 少受金融危机带来的牵连。但是仔细想想, 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保全自身的安全而孤立于大趋势之外的话, 其后果也只能如曾经封建的中国一样———“闭关锁国, 妄自尊大, 不知邻国方圆几何”。这显然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三、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及金融海啸带来的思考

“次贷过街, 人人喊打!”在现阶段, 用这个句子来形容人们对美国次级贷款的态度一点也不为过。当我们亲眼目睹美林·雷曼兄弟等一系列金融猎头的“轰然崩塌”时, 人们意识到, 一场由金融创新引发的社会变革已经来临, 任何一个国家都难逃金融海啸的洗礼。似乎金融创新是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 它应该成为千夫所指的指责对象。在这里,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金融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正如许多人所认识的那样———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是如何运用它。

(一) 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1.金融创新规避了制度限制, 使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监管制度创造了金融创新。在繁多的限制条例粉墨登场的时代, 以逃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工具应运而生。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建立在其业务能力基础上。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票据发行便利、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也拓宽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 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收入。

2.金融创新降低了机构承担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用错综复杂的金融工具转嫁自身承担的金融风险, 使风险更加分散化, 更加广泛化。通过这种巧妙的转移, 使自身承担的风险只占据原有变动的一小部分。一份风险由一家机构承担, 压力巨大, 若是由数家机构同时承担, 影响甚微。

3.金融创新促进融资的证券化, 活跃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气氛。资产的证券化使企业、机构的融资更加便捷。金融产品通过将大额的贷款拆分成一个个子块, 出售给不同投资人, 并可以通过期限上的调配, 拆短融长, 使原本不容易实现的借款项目变得更加可行。数以千计的金融衍生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投资需求选择最满意的投资组合。

(二) 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

金融创新的种种便利显得美妙非凡, 然而, “金融海啸”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创新的作用,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它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1.金融创新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失灵。传统金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建立在资金流量可以测量的基础上的。但是具有结算和增值功能的新型金融商品的涌现使中央银行观测本国金融流量结构失去了稳定性。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 金融创新的越多, 对金融政策的冲击也就越大, 金融政策效果越趋于弱化。

2.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加大。金融创新产生的金融工具可以用来分散机构承担的风险。但风险并没有消除, 而只是被转移了出去。在转移的过程中, 就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包括操作性风险、资产证券化风险、利率风险等等。

3.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动因之一就是规避监管, 那么这种创新活动理所当然地带给管理部门更多的挑战。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 金融机构的投资冒险行动, 大量的表外业务问世, 而表外业务因其自由度大、透明度差, 使金融管理更为困难。

四、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之路

我们曾经以美国为师, 视其为标榜。“金融海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创新的同时存在巨大的风险。金融创新引起人们的反思———金融创新是对还是错?有人曾说, 中国应该感到骄傲, 因为我们在这次海啸中的“伤亡”很小。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正是因为我们金融创新的程度低, 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与世界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所以我们才得以幸免。通过美国的金融风暴, 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总结原因, 为我国的金融创新之路铺平道路, 减少阻力,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之路。

首先, 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股市、房市一路飙高, 脱离现实经济发展层面。当泡沫破灭的时候, 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不仅会破坏实体经济的安全, 也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创新要始终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出发, 以其作为发展的基础, 健康有序地发展。

其次,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可能导致垄断, 加剧市场行为主体的外部性和“羊群效应”的扩大。要相应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推动监管制度创新。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 金融机构建立不久, 内部经营机制不成熟, 金融工具简单, 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的内部创新需求并不强烈, 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政府引导, 通过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措施, 用压力促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并不矛盾, 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监管规则, 审慎选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路径, 使金融创新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管范围之内。

最后, 强化金融机构的谨慎性原则, 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各家机构应该引进风险管理的技术, 形成一种对风险敏感的企业文化。提高对风险的预见能力, 防患风险于未然。同时, 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鼓励并促进规范的金融创新行为。在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操作法规, 强化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 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同时, 为金融市场参与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环境。

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第2篇

1、金融创新及其国际发展情况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中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而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西方金融创新一直以良好的势头发展着。1980-2001年,仅在公司证券领域就出现了多达1836个证券品种。进入21世纪后,金融创新依然充满活力。具体表现为:1.许多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金融工具创新对经营模式创新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金融工具本身的创新带来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交易效率的层次,而是触及到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就是此类创新的典型代表。3.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08年的金融风暴,使得金融创新受到质疑:金融创新到底是发展动力,还是危机源头?尽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是从整个的危机过程来看,从最初埋下祸根,到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无处不存在金融创新的因素:

1.住房抵押贷款我们如今司空见惯的银行业务本身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产物。早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较短、都采用到期一次偿还本息的方式,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无数购房者无力偿还已经到期的住房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提供了15年期固定利率、分期还款的再融资,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次级房贷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使得借款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大幅下降。

2.从危机爆发前的情况看,证券化的市场促进了次级房贷的过度膨胀。虽然次级房贷的过渡发展有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如美联储在2000年后的连续降息(从6.5%到1%)、美国房价持续上涨和每年涨幅10%的高预期等。但是由于证券化为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和释放资本提供了捷径,因此既促成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过度发展(2006年美国约75%的次级房贷被证券化,而2001年仅有54%),又为金融机构降低审批标准提供了负面激励(2005年次级房贷申请的拒绝率仅为14%),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从08危机发展的情况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交易造成了危机的不断蔓延。针对分散信用风险而设计的CDO等衍生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风险的不断传导和蔓延,这些复杂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加大了投资者对谁是风险最终承担者的疑虑,进而甚至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证券化过程中采用的证券分级等内部信用增级技术,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实际上造成了风险的集中和扩大,使得一些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远远超出了其可识别和可承受能力的范围,且很多投资者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尽管欧美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次危机也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拓展创新范畴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交易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20.87%、22.34%、23.11%和14.51%。

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我国外汇市场仅开设美元、港币和日元兑人民币的即期交易,而且只开上午场。西方国家的外汇市场则是全天候、全球性的市场,绝大多数货币都可进行交易,有即期、远期、期货、期权等多种交易方式。

以风险为基础的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同时金融监管政策落后于创新实践。从总体上来评价,中国经过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虽已初步形成了现代银行体系,但是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

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业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创新的内部驱动不足,而银行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如经营理念、内部机制、技术支持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同样会对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产生抑制作用。

4、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比于国外银行业几个世纪积累的创新经验和能力,我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紧随国际先进银行、学习金融创新的时候,08年的金融危机就席卷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其中鲜有银行机构能独善其身。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仍需要在金融创新上取得突破。根据08年金融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和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就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银行业的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关注和避免过度创新。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力主要可归纳为:

(1)弥补市场的不完整,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包括融资和流动性需求;

(2)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3)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技术进步促成的创新;

(4)规避管制和税收;

(5)分散风险.上述五个目标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对市场效率和机构收益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国家中,大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已经偏离了上述目标,而是使创新与业务模式转变发生了因果关系。因此,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2.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的公司治理为基础条件

公司治理是现代金融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健发展的基础前提,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大量机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没有尽到对金融创新和相关投资活动的监督职责,从而导致了风险在金融机构的积累。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指出:次贷危机的发生对很多银行的董事会监督管理层以及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状况的能力提出了质疑。”而国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风向标,不可谓不完善,但在危机面前仍显得十分脆弱。这更加表明公司治理在现代银行业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我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一蹴而就的。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首要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内部制衡机制,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对金融创新的决策、监督、执行等不同职责,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避免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要重点强化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提高董事会各类成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有真正的全面理解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能够进行与银行的创新水平相适应的监督,并及时发现创新活动中的风险因素,真正对创新活动担负最终责任。

清晰而畅通的内部信息沟通和报告渠道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条件,它将帮助业务创新团队更全面地了解银行内部和市场状况,并帮助董事会和管理层及时掌握银行内部创新活动的进展和相关风险。

3.中国银行业应围绕金融创新形成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危机中,一些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激励机制极度助长了风险的积累和蔓延,特别是造成了道德风险的滋生。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薪酬与短期利润联系过深,同时往往只有单一的正向激励而缺乏出现风险或亏损时的负向激励,因此银行管理层倾向于采纳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行为; 另一方面,证券化创新导致的“发起-分销”业务模式进一步助长了道德风险,在这一模式下,由于可以通过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可无所顾忌地降低信贷标准,继而将风险经由证券化转移,结果这种行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放大。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应从中汲取教训.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本国银行业更注重远期利益,从而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并进行更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减少受到市场短期波动影响的几率。首先,要建立并维护良好的资本约束机制,不应鼓励规避资本约束的创新行为任意发展,在资本约束下,由于银行自身资本成为金融创新的筹码之一,因此银行将更多注重对风险的控制,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审慎性,如证券化业务中可要求银行持有并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其次,要形成长期化薪酬激励机制,将银行管理层的薪酬与股东和银行的长期利益挂钩,从而使得银行的创新活动更符合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更加注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控制;

最后,建立与创新相关的负向激励措施,对于造成银行损失的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问责。

4.创新必须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

银监会曾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出了“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基本原则,这次危机的教训更显现出这一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坚持的两原则是国际金融业长期创新过程中归纳总结的核心经验,看似简单但实则对商

业银行的创新活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国银行业目前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对复杂衍生产品的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还与国外先进银行有很大差距,此在创新活动中更需要注意风险管理机制和定价能力的建设。

“风险可控”,就是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具备与金融创新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能够独立、准确评估银行主动创新和所投资的其他新型金融工具的风险水平,将创新业务的风险对其他业务条线的影响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对于尚未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领域必须审慎,应当加紧完善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后再进行实际的创新活动,不能盲目决策。

“成本可算”就是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成本收益测算体系,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精细的定量分析,使其符合风险收益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品定价能力。如果商业银行自身尚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产品的总体成本,甚至无法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就足以证明还没有具备在该领域足够的创新能力。

这两个原则实际上也体现了现代银行内部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资本分配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可以说这两个原则不仅仅是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保障。

5.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力度

市场和监管作为促进交易效率提高的两个主要机制,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在一些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中,监管者认为监管不但将削弱市场机制,还将带来道德风险,因此倾向于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奉行“买者自负”的原则,对金融创新也未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危机告诉我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完全的信息对称,投资者能够识别和判断全部金融风险。而此次危机显示,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工具的结构和风险特性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世界公认比较完善的美国市场中,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全面理解创新性金融工具中的风险。

国际金融的创新 第3篇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危机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创新与监管严重失调。本质上这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本文分析欧美监管体系监管缺位的原因,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王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1).

[2]王佳佳: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理论界.2009(1).

[3]郑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财经论丛.2006(7).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问题的论述 第4篇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内容的阐述和分析, 该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具体概念;第二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具体内容。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1 简述国际金融创新具体概念

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概念就是将金融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门进行重新的整合, 让金融重新具有实际竞争力。细化的阐述金融创新就是就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考虑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包括了:第一金融机构;第二金融制度;第三金融产品;第四是金融市场;第五金融技术。上述的五个金融业组成部分的机构性变革和采取的实际开发活动就是金融创新。

1.2 简述国际金融创新具体内容

国际金融创新内容包括了五个部分, 即第一个部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二个部分是金融技术的创新;第三个部分是金融机构的创新;第四个部分是金融市场的创新;第五个部分是金融制度的创新。上述的五个创新内容就是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创新内容。

2 简要叙述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点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点的阐述和分析, 该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第二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第三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金融产品的不断需求;第四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有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和放松监督;第五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在金融市场的不断激烈竞争;第六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1 动力一:国际金融创新依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断发展和推进, 世界的经济格局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世界的金融出现变化。金融的生存形式和金融行为, 主要是金融的供需关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上述的原因就直接的导致了国际金融进行相关的创新, 以适应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

2.2 动力二: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今科技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将发展成果渗透到每一个相关的领域中, 金融领域也不例外。高科技不断地应用在金融活动中, 为了适应高科技的渗透和应用, 金融机构只有进行相关的创新来面对和解决。高科技应用下的金融领域, 能够在交易成本和工作效率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因此, 要求金融管理不断地创新, 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2.3 动力三:国际金融创新依靠金融产品的不断需求

金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金融产品的特质。伴随着和全球范围的经济格局出现变化, 导致了金融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样就迫使金融领域进行金融创新来适应金融投资者关于金融产品的需求种类和数量

2.4 动力四: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有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和放松监督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形式在不断的变化, 导致了各个国家对于金融领域的相关管制力度和监督力度不断地变化, 总的趋势是松管的趋势。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体制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出现变化;另一方面必然会随之改变。

2.5 动力五: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在金融市场的不断激烈竞争

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全球化, 这样就直接的导致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竞争不断提升, 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金融领域进行创新和改变, 以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

2.6 动力六:国际金融创新依靠巨大的利益驱使

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 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等, 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促进发展。

3 简要叙述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影响, 该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正面影响;第二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3.1 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正面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正面影响的阐述和分析,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运转效率不断提升, 同时拓展了金融机构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交易种类不断地增多, 同时还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投资者的金融抗风险能力;第三个方面是促使政府相关的金融部门不断地强化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不断地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 进而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运转效率不断地提升, 同时拓展了金融机构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当代金融创新具有密集型和广泛性的特点, 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扩大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

(2) 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交易种类不断地增多, 同时还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投资者的金融抗风险能力。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 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降低了持有和交易金融工具的成本, 方便了投资者之间的交易, 使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 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3) 促使政府相关的金融部门不断地强化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不断地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 进而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必然会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创新会使国家监管难度加大, 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顺利进行。

3.2 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阐述和分析, 该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金融货币相关政策不断的出现时滞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货币的管理难度;第二个方面是金融货币的工具效力不断的被弱化;第三个方面是致使金融市场不具备很强的稳定性能;第四个方面是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金融货币相关政策不断的出现时滞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货币的管理难度。

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使金融资产的替代性明显加强,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

(2) 金融货币的工具效力不断地被弱化。

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 极大地限制了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效果

(3) 致使金融市场不具备很强的稳定性能。

金融创新和管制的放松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

(4) 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

国际金融创新在被广泛使用之时, 改善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也使商业银行从中获益, 但是创新活动既能防范风险和增加收益, 又会增加风险和降低收益。

摘要: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崛起, 同时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不断地下滑、萎靡, 国际的金融环境已经悄然的发生了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金融市场。金融环境的改变就促使着金融的创新。针对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问题, 该文详细的进行阐述和分析, 希望通过该文的阐述和分析, 能够为相关人员了解并且掌握国际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国际金融创新,问题,论述,动力点

参考文献

[1]郑晓辰.基于宏观视角对中国金融创新中税收规则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7-21.

[2]马红霞.国际金融业创新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 2008 (4) :1, 13-21.

[3]郭静.后危机时代下中国金融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4]陈恂如.中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 第5篇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

提要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

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 第6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持续增加,主要是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入手,出台了很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包括通过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力度来推进我国企业的多层次化发展。在对政策的贯彻和解读上,各个农村的金融机构都作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贷款的发放上还是倾向于收紧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如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務进行创新,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做到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压力。

1.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小的金融机构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就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其金融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城村。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不到30年的时间,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并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营范围方面,已经从商业、餐饮等行业逐渐扩大范围,在房地产、能源、交通、新科技等方面都有涉及。这些数量不菲的中小企业对于地方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的现代化推广上也做了一定贡献。而这种发展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优先扶持对象一直是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这让我国的金融产业链处于一个单一的高风险状态。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农村信用社,也主要把信贷集中在这一块。但是随着产业模块的调整,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在这方面的金融服务,也就是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转移风险压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金融服务创新,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鉴于农村金融机构面向的市场比较窄,其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就是大量存在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所以我们探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也主要围绕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我们在创新中主要改变几方面的内容。

2.1转变观念,从小做起

农村金融机构尽管也属于金融机构,但是其面对的服务对象非常有限。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过去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型企业、国企以及集团型企业——融资的方式会逐渐从单一的金融融资转变为从资本市场融资。这对于本来客户就少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处境就更加困难。加上现阶段国际资本不断流向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个竞争对象都以成本最低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牌,因此,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在我国提出“三农”以及对中小型企业重新定位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优势主要体现在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上面。

从这种形式来看,我们农村金融机构要对自身的金融服务对象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不能高瞻远瞩,转变过去的观念,从小做起,不断改进和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管理层要从上到下改变过去“大就是好”的思维模式,摘下望远镜,通过优化经营组织结构以及提升管理理念入手,向“经营”风险转变,鼓励金融创新,在中小型企业中培养新的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稳自己的主阵地,才能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2.2创新组织,提高素质

在新一轮的金融服务创新下,我们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中小型企业来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面对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其具有“多客户,急需求,高频率,小额度”这四个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农村金融机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就要去多看,多学,吸收国外同行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对组织的框架结构进行创新组织。

客户多,我们就不断提高每一位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建立多支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营销队伍,从有利于客户创造价值以及降低内部风险的视角出发,一步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专业性。在操作上一切以快为准,尽量减少我们信贷人员的工作量。需求急,我们就准备充足的资金源,对于审查合格的法人代表,快速地让他们拿到资金,不耽误企业的商机。额度小,我们就开发宣传团队,去对我们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特色以及优势做大力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客户。

同时,我们也要结合本地的景荣发展状况,做好调查工作,对产业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2.3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下,我们在金融服务上不能够墨守成规,要做到推陈出新就需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

1)努力满足客户贷款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为客户提供优质中介金融服务,比如结算业务、贴现服务等等,还可以探索中小型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对于有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给客户提供全面的市场分析、咨询评估、决策分析、理财等全方位的服务。只要与客户金融挂钩的服务,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出尝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客户更多依赖。

2)利用自身的点多面广特点,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甚至可以派驻驻场信贷专员的形式来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的管理改革,完善其管理机制,做到共同进步。

2.4提升服务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服务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吸引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其信贷管理机制以及业务方面的流程,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同时服务的水平与产品的水平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改变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细分形式,通过加强配套风险方法措施,降低客户门槛等方法,满足客户的各类服务需求。

3.结语

总之,在金融竞争白热化的当前形式下,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的创新上要求稳,一切都要以满足我们的主要客户——中小型企业来开展,这样才能做到积小成多,厚积而薄发,才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喜,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05):10-11

[2]杜晓山,小额贷款公司于监管的博弈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09):05-06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博弈实证 第7篇

当美国新经济到来时, 谁也不会想到金融危机会来得这样迅猛。在全世界开始否定美国模式时, 我们对目前美国的金融体系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美国经济的抗危机能力已经今非昔比, 金融危机不会是美国金融业发展的终结。

博弈方在博弈的过程中采取某种博弈决策的依据完全来自于对当期博弈的了解以及过往的博弈经验。美国政府对对方在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得益情况并非完全清楚, 而且对对方博弈策略的选择过程也不是完全清楚 (如果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情况了如指掌, 又何必在两年内连续17次将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从1.0一直上调至5.25) 。此外, 美国政府在作决策的时候也会遇到更多的其他因素的干扰, 例如, 某些利益集团的个人利益等。

有限理性是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市场在金融调控和金融活动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2 美国金融调控的进化博弈模型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 金融监管的力度大小及方向就是美国金融调控的实质。根据美国长期以来的金融调控体现出来的特征, 我们将美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大危机之前的自由放任发展阶段、大危机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分业经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金融创新阶段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阶段。这4个阶段的特点可以简单的描述为:监管少、创新少;监管强、创新弱;监管强、创新强;监管弱、创新强。

美国金融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通过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相互博弈来完成的。在这个动态博弈中, 政府主导了金融监管, 而市场主导了金融创新。很明显这是一个双人博弈, 博弈方1为市场, 而博弈方2为政府。而有着两个博弈方分别所主导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则为该博弈的两个可选策略。并且, 该博弈不是只进行一次就结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只要美国政府存在, 这个博弈将无限地进行下去。

我们是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分析美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博弈。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的策略, 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 必须通过各种尝试来寻找较好的策略。按照这个思路, 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美国的金融发展已经经历的4个阶段中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优势地位的反复。因此, 我们引入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模型。我们将美国金融发展的4个阶段, 按照各自的特征归入博弈矩阵, 如表1所示。

注:表中各时期所对应的创新、不创新、监管、不监管并不是绝对的, 只是相对力度而言。

我们以美国从1947—2007年的金融年产出的相关数据的某些特征来度量各个不同时期的博弈方1与博弈方2的不同策略的得益。我们将美国金融发展的4个时期金融年产出占GDP比重的年均增长额权重作为各个时期的金融创新得益。将美国金融发展的4个时期的金融年产出占GDP份额的方差均值倒数的权重作为各个时期的金融监管的得益。如表2所示。

我们假设在博弈方1位置博弈群体中, 采取“创新”策略的偏好为X, 那么采取“不创新”策略的偏好为1-X;同时, 假设在博弈方2位置博弈群体中, 采取“监管”策略的偏好为Y, 那么采取“不监管”策略的偏好为1-Y。这样在博弈方1位置博弈的“创新”、“不创新”两类博弈方的期望得益U1Y、U1N和群体平均得益U1分别为:

U1Y=Y×0.56233+ (1-Y) × (-0.01822) =0.58055×Y-0.01822

U1N=Y×0.13904+ (1-Y) ×0=0.13904×Y

U1=X×U1Y+ (1-X) ×U1N=0.12466×X×Y-0.01822×X+0.45589×Y

在博弈方2位置博弈的“监管”、“不监管”两类博弈方的期望得益U2Y、U2N和群体平均得益U2分别为:

U2Y=X×0.45166+ (1-X) × (0.40930) =0.04236×X+0.40930

U2N=X×0.45589+ (1-X) ×0=0.45589×X

U2=Y×U2Y+ (1-Y) ×U2N=-0.41353×X×Y+0.45589×X+0.40930×Y

现在我们分别对两个博弈方群体进行进化博弈复制动态分析, 得到在博弈方1位置博弈的博弈方偏好类型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

dx/dt=X×[U1Y-U1]

=0.12466×X×Y-0.12466×X×X×Y+0.01822×

X×X-0.01822×X

=X× (1-X) ×[0.44151×Y-0.01822]

=0.44151X× (1-X) ×[Y-0.04127]

≈0.44151X× (1-X) ×[Y-0]

在博弈方2位置博弈的博弈方偏好类型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

dy/dt=Y×[U2Y-U2]

=-0.41353×X×Y+0.41353×X×Y×Y-

0.40930×Y×Y+0.40930×Y

=Y× (1-Y) ×[0.40930-0.41353×X]

=0.41353Y× (1-Y) ×[0.98977-X]

≈0.41353Y× (1-Y) ×[1-X]

我们先对博弈方1位置博弈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作一些分析。根据该动态方程, 如果Y=0, 则dx/dt始终为0, 这意味着所有X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如果Y≠0, 则X=0和X=1是两个稳定状态, 其中Y>0 (Y不可能小于0) 时, X=1是ESS。

同样, 我们对博弈方2位置博弈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作一些分析。根据该动态方程, 如果X=1, 则dy/dt始终为0, 这意味着所有Y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如果X≠1, 则Y=0和Y=1是两个稳定状态, 其中X<1时 (X不可能大于1) , Y=1是ESS。

进一步, 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群体偏好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 在以两个比例为坐标的坐标平面图上表示出来, 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中所反映的复制动态和稳定性, 不难看出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 (ESS) 有O (0, 0) 和A (1, 1) 两点, 其他所有点都不是复制动态中收敛和具有抗扰动的稳定状态。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X和Y在进化博弈的过程中, 最终将会收敛于两点:O点与A点。O点是个很特殊的点, 在博弈中的含义就是两个群个体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和学习, 最终会有可能偏好于不进行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 (不过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

至于两群体复制动态的另一个收敛点A点, 它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经济含义:只要一开始博弈双方的策略偏好不落在O点, 那么经过复杂的学习、调整和进化后, 最终博弈的双方的博弈策略偏好终将落在A点。也就是说, 只要通过长期的进化、调整和学习, 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市场最终将完全偏好于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这与完全理性条件下博弈的子博弈纳什均衡完全一致, 说明在这个问题上, 有限理性的美国政府与美国金融市场通过学习是能够掌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策略的。

3 美国金融调控机制的ESS分析

在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的一开始我们就已经考虑到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市场的有限理性。也就是说, 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市场对对方和自己在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的得益情况并非完全清楚, 而且对对方博弈策略的选择过程也不是完全清楚。博弈方在博弈的过程中采取某种博弈决策的依据完全来自于对当期博弈的了解以及过往的博弈经验。

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中的每一个博弈方的策略偏好的不同 (注意是方向的不同, 而不是强弱的不同) 主要根据还是对手的策略偏好。如果美国政府采取的策略偏好是强监管, 那么金融市场的策略偏好在一开始将是不创新, 而后会对博弈进行学习。之所以后来策略偏好会变化成创新, 原因在于当金融市场进行学习博弈的时候, 美国政府也在学习博弈。简单地讲, 一个博弈方的策略偏好的变化是博弈中另一博弈方的反应函数。正因为这样, 才会有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到之后的金融分业经营时期, 再到新经济时期的结束, 最后到次贷危机的爆发。各个时期在历史上的出现不是偶然, 是一种必然, 是美国政府与美国金融市场进行博弈的必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创新的关键 第8篇

一、我国金融创新取得的成果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历了巨大的经济金融变革。人民银行为支持经济发展, 不断推进金融创新。而在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巨大的金融危机下,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值得各方面称赞的。近年来所取得的金融创新成果如下:

1.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为了有效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人民银行采取了市场化和地方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发行中央银行的票据。

2.创新金融企业改革资金支持政策。国有企业在发展多年后, 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利用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 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同时提高了外汇储备的收益, 缓解了各种压力。为了取得实质性进展, 央行采取了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 这都体现在改革的实际成效中。这样的资金支持政策, 对调动有关方面的改革积极性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

3.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稳步推进利率体系改革。近年来, 存贷款利率变化幅度进一步扩大, 金融机构在产品定价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培育工作全面启动,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推进市场化, 增强了规避风险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金融风险处置和防范基础上, 对部分银行机构和证券公司实行行政关闭破产, 增强了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偿体系, 推动建立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基金, 存款保险机构和保险保障基金。

4.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创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推进批准中行、交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5.大力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直接融资, 特别是债券融资比重偏低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近年来, 人民银行在银行市场先后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 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有效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金融需求。2008年, 共有181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24家企业发行中期债券, 共计1 727亿元。

6.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加快了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了很多试点。人民银行服务工作的创新, 对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利用贴近金融市场一线的优势, 着力推动了金融改革创新, 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不断改善金融创业投资的环境, 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努力发展金融租赁, 积极发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分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金融创新

全球化的持续竞争压力, 不会减少对金融创新的需求。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有益启示, 就是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既防止操之过急, 又不能无所作为。

1.对市场上的一些创新从审批制过渡到备案制, 充分激发市场的自主创新意愿, 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功能, 推动市场主导型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2.将资本市场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交叉区域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 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3.构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控股集团。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建议进一步探索组建银行系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

三、金融工具的进一步创新是中国金融业创新的突破口

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30年发展的动力, 金融创新同样是中国金融下一个30年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简单地模仿全世界最前沿的金融工具, 因为它们是一柄“双刃剑”。所以, 未来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金融工具的创新应尽可能具备国际通用性。如果说金融制度、组织的创新要较多地联系国情, 那么具体的金融工具创新则应更多地考虑国际通用性, 而不宜刻意搞特殊性, 因为通用性金融工具有利于实现交易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有利于与国际顺利接轨并尽快走向世界。

2.在金融业中积极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用高科技手段来确保金融工具创新获得较高的技术支持。将高科技引入金融业, 实现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 并建立金融网络安全系统, 将大大缩小金融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使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金融工具创新成为可能, 并在技术上实现与国际的全面对接。

3.确保将金融工具的创新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监管部门通过事先界定创新的范围来制定创新的基本准则, 规定创新成果的申报审批制度等, 以法规形式约束与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 从而使金融工具创新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推进创新的独创性, 信息的互换性和共享性。为此, 首先要加强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避免重复开发,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 产品开发战略应从着重以传统业务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转向与经营环境相吻合的业务开发, 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基本要求与利益, 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始终贯穿“客户导向”原则, 引导客户消费金融产品, 以求达到“少投资, 多收益”的目的。

四、金融监管创新是金融创新真正发挥作用的有效保证

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 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既存在矛盾的一面, 又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二者互相作用, 因此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本身是一动态“博弈”。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 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 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 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监管创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 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 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 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 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2.模式的选择上, 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 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 金融监管无外乎三种类型:一种是侧重于外部监管的美国模式。其特点是金融监管主体可以站在超然的地位监管金融活动, 避免部门本位主义, 协调各部门的立场和目标。二是侧重于内部监管的英国模式。其特点是政府除按必要的国家立法行事以外, 较少干预金融活动, 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主要由金融行业协会等组织来进行。三是侧重于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德国模式。金融创新具有复杂性及危机隐蔽性强的特点。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弊端的反应往往较迟钝, 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反应灵敏, 因此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需要更多的依赖于内部监管。内部监管是第一道“防火墙”, 外部监管是第二道“安全网”。

21世纪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多极化、市场趋同性、交易网络化, 金融工具组合性及可转换性强, 风险非对称性和业务的综合性。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克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危机, 提高其竞争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只有通过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 才能使金融业为中国经济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步伐更好地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晶.浅析我国金融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 (6)

[2].李金声.评中国金融创新[J].财经科学, 2004 (1)

[3].施维树, 陈刚.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特区经济, 2005 (3)

[4].张朝晖, 任晓.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金融创新力度[N].中国证券报, 2008-12-29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分析 第9篇

1 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1.1 金融创新及金融创新的风险

1.1.1 金融创新涵义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定义创新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因此, 我们将金融创新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搭配和组合, 具体指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对其产品种类、市场结构、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创新以及开发活动。

1.1.2 金融创新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创新行为本身所遇到的风险, 二是创新产品在其使用过程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

(1) 金融创新开发风险。金融创新活动之初往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创新过程一旦失败, 金融机构将会遭到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直接损失是已付出的开发经费成本, 间接损失是竞争机构因而取代自己的地位。

(2)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金融创新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规避转移风险, 然而创新产品往往在转移风险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除此之外金融创新产品的高杠杆性也是导致其高风险的主要原因, 杠杆在放大可能的财务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现的能力, 因此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交易资产规模以及合约标准化程度等方面。然而金融创新产品通常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 杠杆系数较高, 相对基础资产而言衍生品的流动性风险尤其高。

1.2 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金融市场的最优资源配置功能会使其达到帕累托最优,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品等特点会导致金融市场失灵。金融创新也是如此, 创新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金融风险乃至于造成金融危机的发生, 带来社会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 金融创新也会极大地影响政府宏观政策的效果。因而政府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管制。

2 金融创新视角下金融管制分析

2.1 金融管制与创新两者关系分析

金融管制与创新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为了规避金融管制从而使金融机构达到利润最大化;而金融创新的产生使金融监管部门控制风险的程度减弱, 促使金融管制机构进一步完善, 完善后的金融管制又会带来新一波金融创新,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管制一创新一再管制一再创新”这样的关系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

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博弈关系为例, 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 如表1所示, A1、A2、A3、A4、B1、B2、B3、B4分别是各博弈主体采取策略后的效用。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当监管当局不进行管制, 金融机构不进行创新得到的效用A4小于进行创新得到的效用A2, 因此A2>A4 (如表1所示) 。

金融管制机构进行管制, 则创新的金融机构得到超额效用, 不创新只能得到正常收益, 然而创新面临着监管会受到惩罚而失去收益, 所以A3和A1两者关系随情况而定, 并不确定。

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时, 金融同业机构受益于这项创新技术, 因此社会总效用增加, 金融管制时金融市场稳定产生正效用B1, 不管制也会产生正效用B2。短期B1与B2大小难以确定。但长期不进行管制则金融创新过度会使B2减小, 可能为负。金融机构选择不创新则管制机构选择不管制, 因为成本会减少, 因此B4>B3。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纳什均衡, (A1, B1) 金融机构创新与管制当局管制, 短期均衡 (A2, B2) 说明金融机构创新时监管当局不管制。所以完全信息条件下, 短期内监管机构放松管制使金融机构创新增加;长期内监管当局会对金融创新进行管制以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但金融机构会继续创新以获得超额收益。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与以上分析相合, 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厉地管制金融市场, 并促使了20世纪70年代后新一波的金融创新革命。

2.2 金融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金融管制的成本收益研究的其实是金融监管的效率, 如何用最低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 金融监管效率会受到诸如金融监管组织机构的设置模式, 金融监管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监管者的激励机制等因素影响。然而最佳的效率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求解, 在这里我们列出金融管制的成本收益函数。

用x来表示金融管制的管制强度, 管制机构的监管力度及成本收益大小决定了金融管制的效率, 金融监管的成本函数为C (x) , 金融管制的收益函数为R (x) , 则金融管制的效率的表达式为:F (x) =R (x) -C (x) 。其中C (x) 和R (x) 各体现了成本收益函数的特点。d R (x) /dx>0, d2R (x) /dx2<0, 因此曲线为凸;d C (x) dx>0, d2C (x) /dx2>0, 曲线为凹的。

为了求出该函数的极值, 我们定义了金融管制的边际收益与成本, 其中监管机构将管制强度x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收益的增加称为边际收益MR (x) ;将管制强度x增加一个单位时产生成本的增加称为边际成本MC (x) 。使金融管制净收益最高时边际成本与收益相等, 此时MR (x) =MC (x) , 金融管制效率也最高。如下图1所示。

在金融管制强度为X*处时, 金融管制达到了最优的管制状态, 此时管制效率最高。在X*左边说明应提高金融管制强度从而获得更高收益;在X*右边说明了, 随着管制强度的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成本上升速度超过管制强度提高产生的收益, 此时管制效率反而下降。所以金融管制就是监管机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完善会影响成本收益的各种因素从而使监管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动态过程。

由于金融管制的收益不易测量, 因此实现适度管制最主要的手段是尽量降低成本, 用最小成本完成最优管制, 达到适度金融管制的目的。实际管制强度要以最优管制强度为标准, 管制不易过严, 也不宜过松。

3 我国金融管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

3.1 我国金融管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管制起步晚、历史短, 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纵观全貌, 我国在金融管制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3.1.1 金融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规范金融领域各类经济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 然而我国当前的金融法规仍有诸多问题, 使得我国金融活动无法有序高效的实施。金融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相应的法律规章建设却没有跟上, 从而使现有法律法规制度相对滞后无法约束所有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专业性的法律层次的不足也使得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出现严重缺乏的情况。

3.1.2 金融管制体制发展不足

我国目前金融管制制度仍是分业管理, 这种模式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金融衍生品种类层出不穷, 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缺乏协调机制, 已经不能够全面覆盖金融市场, 降低了管制的效率。

3.1.3 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不同步

纵观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金融管制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监管当局在实际进行管制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方法以达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管制的目的。目前我国管制制度主要强调对违规机构的处分与责罚, 而不是鼓励和奖赏金融机构合法有益的行为, 这种相对消极的管制模式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深化。

3.2 我国金融管制的完善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国务院宣布要重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从“稳健”的财政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同时货币政策也从“从紧”变成“适度宽松”, 同时宣布了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政策, 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在金融管制方面, 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健全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政策。完善了金融管制体制。

第一, 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完善金融危机监测及应对机制, 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扩散途径进行研究, 及时跟踪和评估危机发展的影响和趋势。同时密切关注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情况。

第二, 监管当局加强了对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品的管制, 并制定了一系列完善金融管制体制的政策, 比如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出台存款保险条例等, 对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这一系列完善金融管制制度的出台, 体现了对金融风险监管的认识, 金融监管当局切实提高了金融风险预警能力。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 一国的管制制度只有随之完善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田中景, 牟晓伟.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财富, 2012 (10) .

浅析金融创新对金融行业的积极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市场,制度,机构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就有经济学家曾经提出金融抑制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提出通过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金融创新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金融业的活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产生的积极意义

(一)金融创新能够有效推进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创新能够扩大金融业务数量,放大金融机构范围,还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提升金融业素质,最关键的是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金融机构的资本扩张,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行业的现代化设备运用水平。再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金融创新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产值的增长,进而使得国家的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快速提升,所以金融创新对第三产业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起到了积极意义。

(二)金融创新可以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实施金融创新就意味着会有更多新的组织成员进入到金融机构当中,会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共同生存的形态。金融创新形势下的工具和业务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顾客,这样传统的金融措施就会失去顾客的关注,其利润自然降低。这些内容都表明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更为强化。

(三)金融创新能够使金融机构提高经营风险抵御能力

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帮助一般体现在金融工具的使用中,也就是在金融机构使用有风险的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比如,现在的浮动利率的债券或票据这些新型的创新金融工具,在体现了传统金融工具特点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帮助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的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

金融创新下的新工具的应用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得到丰富,进而丰富了金融市场中接收的金融资产品种。随之逐渐有不同类型的债券出现,相应的金融产品也不断发展,呈现出多种类、新特色、高技术的特点。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组合设计,其呈现出来的种类也越加丰富,除了有金融工具和其相关衍生品的嫁接产物,像外汇、债券以及股票期货等,还有像期货期权和换期权等衍生品重组成的新式金融工具,再有就是经过设计基本的衍生工具的参数及性质形成的创新衍生产品。

(二)金融创新会推进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

首先,与银行贷款相比较,证券发行的方式更为重要,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数量急剧降低和循环国际证券上升表现出来的;其次,围观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其资产和负债逐渐显示出证券化的表现。其内部总资产中有很大部分的政权资产,使其成为国际证券市场中重要的投资角色。再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也呈现出证券化;再次,商业银行除了发行国际证券,也加入到了相关的经营活动,成为了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三)金融创新能够推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首先,金融创新能够提升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使得国际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发展,促进一体化进程。在国际或者国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创新金融工具,会扩大交易规模使其向国际市场发展,另一方面要保证金融工具的交易管理、价格和投资回报要在不同的市场上保持相对的一致,加强这些市场的关联度的改善;其次,金融衍生工具有效地规避金融主体风险,保证套期保值,另外因为同样的货币浮动和固定利率以及不同货币的利率有所不同,还为金融主体套利投机和套汇收益增加了可能;再次,创新金融及其衍生工具交易要依靠市场进行,属于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活动。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使融资边界变得模糊

金融创新会使直接和间接融资,资本以及货币市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这样会使得融资体制结构发生改变。根据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间接融资是说银行作为信贷中介实施金融通资,直接融资是说不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及投资者的融资。关于资本和货币市场则主要是根据融资期限进行分类的,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是货币市场,超过一年就是资本市场。这些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界定,金融创新使这种形式发生了改变。

(二)金融创新推进国际货币制度变更

金融创新推进了国际货币的一体化发展。拿欧元举例,欧元制度本身与国家权力无关,在无关主权的情况下实施的货币统一不仅推进了货币制度的变更,更为重要的是挑战了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再有,欧元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不仅符合经济以及金融全球化发展,更符合货币制度的创新。它除了实现金融体制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之外,还实现了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金融创新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制度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相关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相关内容的研究,推进有利的方面,避免不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尽量使金融创新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试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01期.

[2]刘志新.试析金融创新的风险表现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 2003年S1期.

国际金融的创新 第11篇

会展业发轫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为会展业的兴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创造精神得到极大提升,认识外部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为经贸性展览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和物质的条件。1987年7月,大连国际博览中心投入使用,为大连市会展业的兴起搭建起最早的平台。1987年7月首届中国东北地区暨内蒙古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和1988年首届大连服装节的举办,掀开了大连会展业的序幕。

会展业受益于改革开放。大连市会展业受益于改革开放。使会展活动、会展业、会展经济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会展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跻身于现代服务业的行列,作为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又迅速扩张知名度,从事会展业组织策划、会展工程、会展运输、会展服务的人们形成了一个新团队。会展业不仅受到政府领导层的关注和推动,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参与,而且有着大众百姓的关心。会展业的发展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锻造了一支新型的队伍,而且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1996年2月12日,大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996年7月1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开始启用,这是大连建市以来城市最大的公建项目,也是当时我国设施最完善的展览中心之一;1999年4月2日,大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的《大连市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次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对经贸展览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提供了政策支持。

展览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脱颖而出,展览项目由少到多,展览规模从小到大,展览主题由单一到多样,展览类型由综合到专业,逐渐成熟起来,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展业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会展业起源于改革开放,受益于改革开放,更应该维护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展览场馆,有了展览项目,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自己的市场,这是会展人一手打拼出来的,是改革开放大趋势推动造就出来的,也是新兴行业朝气蓬勃的具体标志。当然,新兴行业也会有与生而来的不足。但是,不论是在已有基础上顺势而上,还是克服先天的不足,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一切不利于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开放一切有利于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焕发我们再创新高峰的热情。

大连市会展业发展到现任,已经进入稳健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为:一是会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006年3月25日,大连市政府发布《“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指导目录》,对鼓励类和限制类会展项目,分别明确了范围和相应政策,大连会展业在全国最早实现由项目审批为政策引导的转变。2006年3月13日,大连市统计局印发《大连市展览业统计管理实施办法》,对全市展览业统计工作的范围、统计人员的职责、统计业务的内容、统计报表的时限等都提出了要求。

2007年1月15日,大连市财政局和大连市贸促会联合印发《大连市展览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展览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符合《“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展览项目和推进贸易和投资的会议项目的资金扶持,对申报程序、评审程序、拨付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两年内出台的三个有奖会展业文件,反映了我市会展业市场的实际和需求,表达了办展单位期盼已久的愿望,构成了大连市会展业比较完整的规章体系,标志着会展业规范化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从2006年开始大连市会展业出现三个重要的转变。即从追求项目数量(也就是项目的“瘦身”)向追求规模转变;从简单外延、粗放经营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从展览“一枝独秀”向会议、展览双轮驱动转变。2007年9月6日,来自世界各地90多个国家1700多位政要和经济界领袖来到大连这座新领军城市,共同感受在经济全球化中,大连表现出的智慧与成长的力量。

2009年9月,“夏季达沃斯”年会如愿以偿回到大连,大连希望“夏季达沃斯”年会永驻大连,成为大连连接世界的舞台。“夏季达沃斯”年会如果成功举办,其带动效应将十分强劲。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世界规划师大会,亚太化工联盟大会暨化工展览会、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的会展活动相继在大连举办,表明大连市的会展业以其完整的概念和完美的形象,实现了战略转变,华丽亮相。

三是世界博览广场新展馆投入使用,大连市展览场馆展示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为大连市会展业的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

风生之时,必有潮流涌起;大潮之下,自然泥沙俱下。大连市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为抵御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夯实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危机既来,只有勇敢面对,沉着应对,才能有所作为。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取胜法宝。

大连市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全力办好促进投资类展会和促进消费类展会,有效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供需衔接,进一步发挥会展业的市场开拓和贸易促进功能。充分利用会展业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的特点,以展会为平台,带动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服务消费,有效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探索和总结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新运行机制。大连市会展企业正通过与行业协会、同类企业的有机配合,优势瓦补,资源整合,应对危机,共渡难关。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由4家商协会、民营展览公司联合办展,突出工业类展会的共同特点,发挥不同体制展览公司的优势,保持展会持续发展。大连市贸促会为破解金融危机给会展业带来的困境,在东北暨环渤海地区贸促系统展会合作座谈会上,提出地区会展行业要实现“区域、贸促会,展会”二联合,联合做大、抱团取暖的建议,得到与会各方积极响应。

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提升会展服务水平。会展业的服务主要抓两头,一头是组展机构,一头是展览场馆。办展企业要始终以参展商、采购商满意为标准,合理确定会展价格,防止单纯的趋利动机,并从展前、展中、展后三个方面入手落实服务措施,做好项目的推广、展品的运输、展位的搭建、餐饮的提供、会刊的制作等配套服务。

展览场馆要做好保安,保洁、保养各项服务,尤其要提高保安人员素质,科学利用监控设备,为会展活动提供良好环境。

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开创会议新局面。我们要加快政府相关部门职能转变,从单一“管理”会议业转为多层“服务”会议业、“帮助”会议业,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向会议业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并组织专业协会、酒店,会议中心、航空公司、旅行社、主题公园等共同出击,联合推介会展设施和条件。游说国际协会和会议主办机构,协调相关部门以创造良好的会展环境,联络行业媒体,协助会展企业申办。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业,正面影响

上世纪中期, 卖金荣等经济学家就有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理论, 而且也提出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立, 这个说法对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金融创新从某些方面来看确实是有着负面作用, 但是纵观全局, 我们发现其积极正面的影响更加的突出, 因此, 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创新的优势, 不要过度纠结那些些许的负面影响, 如何利用好其正面影响力, 发挥出作用, 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 金融创新为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除了能够促进业务的扩展以及机构规模的扩张, 还可以提高就业素质的增长, 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条件, 通过金融创新, 企业的盈利能力获得了提升, 将企业的金融资本扩张和现代设备的发展联系起来, 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创新还具有带动国家金融产值增长速度的作用, 能够让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的总比例获得提升, 促进GDP的增长。

2. 金融创新可以激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动力。

金融组织创新为金融机构引入了更多人才, 让金融机构的规模多样化, 金融工具创新和业务创新让传统金融举措对客户的吸引力弱化, 降低了利润, 因此激发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动力, 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3. 金融创新能够增强金融机构对运营风险的抵抗能力。

金融创新能够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摊和转移, 从而起到了增强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例如, 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的票据, 这种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特点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 能促使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工具的创新为金融交易市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交易类型, 对金融市场的产品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多样化的债券类型和金融衍生产品让金融业更加丰富多样, 其不同的特点能够吸引特定的族群来购买和交易, 而且技术性也越来越强。其实金融产品的衍生物, 既有翻新也有融合, 可以是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物的嫁接, 如外汇期货, 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也可以是衍生工具之间的融合, 例如期货期权, 换期权等两种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2. 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 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 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 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 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 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 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 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 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3. 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国际资本的流动, 促进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问世以后, 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场发展, 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和投资回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基本一致, 从而促进了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 因为相同的货币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 并对金融主体套利投机收益和套汇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 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 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

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 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 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 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 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 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 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

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 基本都是以统一主权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 是在国家主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 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 是超越国家主权的限制, 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 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 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 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 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上一篇:个性化造型论文下一篇:套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