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2024-06-06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精选12篇)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1篇

一、网络广告发展的背景

网络广告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约有二十年历史。简言之, 网络广告就是将广告业基于网络的平台摆放商业信息或者公益信息。众所周知, 最初的网络广告起源于美国最著名的WIRED, 在主页上有AT&T等14个客户广告的Banner。但简洁明了的Banner却也吸引了许多浏览者的目光, 点击率竟然高达40%。这不仅仅是世界网络广告的开端, 也象征着人类从此更新了一项无人涉及的广告运营模式:网络广告。网络广告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渗透于每一个不同的行业。例如教育, 生活, 服务等等。学生选择培训班需要网络教育广告的口碑来支撑, 国民旅游出行需要服务类的网络广告来提供给他们货比三家的选择余地。可以说, 如果现在没有了网络广告, 许多人将患上“选择性障碍”这一心理疾病。

二、网络广告优势分析

(一) 网络广告与纸质广告和电视广告比较

纸质广告是依赖于纸张作为平台来发挥其功能, 电视广告依赖的媒介是电视, 而网络广告虽然也是广告的一种模式, 但是却依存于网络来传递广告信息。网络广告和电视广告以及纸质广告相比, 因其传播载体原因而具有显著优势, 而且这种优势是纸质广告和电视广告无法比拟的。

(1) 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网络广告的载体是网络。相较于平面媒体, 网络更具有独特的随意性。只要能打开网页, 在浏览网页的同时都可以浏览到丰富的广告。然而这些丰富的广告并没有刻意地分门别类, 而是受众随意的浏览相关网页内容的时候弹跳出来, 虽然带有强制色彩, 但又借助了受众具有普遍好奇心的特点, 让他们不得不打开网页浏览各种网络广告。而纸质广告较单一, 各种平面媒体都是有类别地分开各种板块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方法, 广告也被列入其中。例如, 时尚杂志, 只适合有选择性地把服饰、化妆品、饰品广告列入其杂志中, 如果将房地产广告加入其中, 受众并不觉得不合适而是认为没有共同感, 吸引受众的比率只减不增。基于网络受众多, 受众范围广的特点, 不论是知名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广告和自己的言论, 正是这种传播信息主体的随意性而使得网络广告更新的速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反观纸质广告, 需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等步骤, 效率低, 时间慢, 也促使了更新慢这一不可避免的缺陷。

(2) 成本低廉。在纸质广告诞生的数年之后, 电视广告逐渐取代其“宝座”, 成为人们心目中最青睐的广告模式之一。网络广告的到来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网络广告的成本远远低于电视广告。电视广告价格昂贵, 程序麻烦, 不仅需要广告公司承接专业摄像和后期制作, 为了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往往还需要添加明星代言来利用每天的“黄金时段”来增加受众浏览量从而增加竞争力。针对图片类网络广告而言, 仅仅需要编程人员和设计人员就已经足够, 将广告投放到网络平台上则是完全免费的。视频类网络广告明显的可以重复使用同一明星代言视频来增加点击率, 仅仅是把电视广告所拍好的视频选择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即使是重新拍摄广告, 只要创意足够也完全可以选择平民化的广告公司和模特来吸引受众, 这也大大节省了成本。

(二) 网络广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1) 广泛存在的交互性和针对性。受众也是有分类的。各种不同阶层的受众会依据他们的需要浏览不同的网站, 而网络广告的针对性就体现在这里。例如, 大学生喜欢浏览网上书城, 卖书类型的网络广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安置在网上书城的页面中, 大学生和商人二者皆获利。与此同时, 现在很多网络广告都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每一位受众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咨询和反馈产品的各种信息并提出建议, 方便了万千受众。

(2) 感官性。网络广告运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 成了集动画、视频、声音、影像为一体的新型广告模式, 这种广告模式更容易让受众被感染, 并身临其境, 心动成为他们唯一的表现。而大量的点击率、购买率也成了网络广告成功的必经之路。同时, 在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配音的网络广告的伴随下, 传送了多感官的信息更能让顾客感受到仿佛置身于商店, 享受至高无上的上帝般的服务。

(3) 可统计性。所谓可统计性, 就是将网络上可以进行数据统计的软件安置于网络广告页面之中, 而网络广告可以借助统计工具精确地了解到到底有多少人接受了网络广告信息, 也可以知道这些受众来自何方, 在何时浏览了此类网络广告。这对于客商而言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加之他们可以利用此类型的有效信息对顾客的基本信息进行摸底, 加重某省中某些地区的网络广告的投放量, 从而吸引受众, 利于网络广告来增加销售额。这就是“可统计性”和“针对性”的结合运用。

(4) 尊重性。众所周知, 邮件是传递私密信息的工具。而网络上的能工巧匠正是利用了邮件的私密性创造了新式的“邮件广告”, 不仅方便而且极其尊重顾客的个人隐私权利。比方说, 浏览过旅游的网页之后, 他们会针对顾客发出个人的邀请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本公司的邮件。此类型的邮件, 包罗了每一期的旅游介绍及预订电话以及优惠政策。而顾客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误以为商家“只针对我”, 自然会有很大概率选择在此公司进行消费。其实这也是商家合理运用网络广告的“伎俩”罢了。

(5) 传播范围广。网络广告的覆盖面大大超过了纸质广告和电视广告。纸质广告局限于识字的人, 电视广告则受制于信号接收器和电视。相比较而言,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广告信息的媒介也只有网络了。在此, 不得不提及网络的广泛覆盖面。无线网络的方便快捷和有线网络速度的飞跃双剑合璧, 让受众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使用网络来接受信息。源于此, 网络广告便大行其道,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纸质广告和电视广告, 也让商家与受众获利更是雨露均沾。

(6) 方便快捷。这一点是针对受众而言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很多人选择网上购物。消费者认为, 网上购物省时、省钱、省心, 在“三省”的同时也能够买到符合自己心意并且物美价廉的商品。这里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广告与网上商城。网络商城没有广告, 无法卖出商品, 网络广告没有网上商城就失去了一部分存在的意义。因此, 网络商城也就成了网络广告的载体。相对而言, 网络广告以单独的页面存在也是符合规律的。一些商家并没有想加入“网络商城”, 受制于“网络商城”, 而是依赖于自身的产品精心制作精美的页面广告和优良的客户服务中心来为消费者服务。这样的“线上”销售模式, 也的确让许多消费者沉迷其中, 他们喜欢这样的懒人消费模式, 网上付款, 送货上门, 轻松退货。

(7) 可选择性。网络广告的可选择性也让受众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是否浏览此网络广告。网络用户完全可以在浏览页面的时候选择性地关掉某些自己不愿意接收到的网络广告信息, 然后接着使用网络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电视的受众除了换台和关掉电视去屏蔽电视广告, 别无选择。

三、网络广告劣势分析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而网络广告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存在众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或缺地存在着些许弊端。

(一) 违法的可能性

可能出现的最严重情况, 即某些网络广告持有商运用不合法的手段来利用网络广告, 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换句话说, 网络广告缺乏相关领域法律的约束。

(1) 网络广告带来的欺诈。虚假的信息和商品会减低对消费者对于网络广告的信任度。其实消费者最容易点击的欺诈性的网络广告分为两种。首先与慈善事业有关, 商家往往会打着“救助孤儿”“帮助山区儿童”的名义获取消费者的同情心, 让他们在网络上购买产品或者增值服务的时候额外多付一点儿钱来进行所谓的“慈善活动”。至于善款的去向, 所有消费者都不得而知。在商家的网络广告刚好触动到了消费者的“同情心底线”时, 消费者自然会慷慨解囊。其次, 商家借用了某些消费者“贪财”的心理特点, 大规模地宣传只要在网络上购买某种产品就有机会获取高额奖励或者高档奖品。这种营销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无非是鼓励盲目消费。商家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他们能够赚取大量的点击率和购买率, 而广告允诺的奖金、奖品的开奖率却又微乎其微。

(2) 高级仿制品的网络广告。运用相似度来模糊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概念, 是他们花费低额的价格去购买到所谓的“高仿”的假冒伪劣商品。网络广告营销, 让消费者看不见摸不着, 仿佛真的很难融入这样的“新生活”。以如今风靡全球的Apple iphone为例, 网络广告不仅带动了原版手机品牌的火爆销售, 在中国乃至全球诸如aphone、lphone这样试图搭乘国外名牌顺风车的“山寨”品牌也依靠网销的路径红火起来。这些仿制的手机的网络广告铺天盖地。然而, 这些网络广告在很大程度上蒙住了消费者的双眼, 让他们在动心的同时加快了付款的速度。

(3) 通过剽窃获取利润。这里所谓的“剽窃”同“山寨产品”大相径庭, 主要是指通过剽窃、抄袭等手段去复制他人网站的设计思想、产品理念、网页内容, 以此误导消费者, 让他们产生“我曾经浏览过这个网站, 知道这个产品”的意识, 从而购买到于消费者本人满意度相差甚远的产品。这种所谓的“剽窃”更合适用“抄袭”去形容。这种类型的抄袭固然有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 但是更常见的就是类似于接近原产品的商标设计, 并做细小的修改。可以说, 商家设计此类型的网络广告就是为了在增加网络广告点击率的同时, 增加产品的销售率, 获取高额利润。毕竟利用网络广告只是销售产品的一种模式罢了。

(二) 不正当竞争

网络广告的不正当竞争让许多消费者又爱又恨, 甚至让他们纠结得无从选择是否相信网络广告。许多商家都在网络广告中运用最先进的高科技, 这些技术更多的是误导了消费者而不是有助于他们对网络广告的选择。

(1) 隐性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消费群的价值观, 或许会误导消费者们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例如, 当消费者无意间浏览了带着“冠名播出”的整容成功的文章时, 他们的心理的确会倾向于改变授之于父母的容貌, 毕竟人人都有爱美之心。然而, 商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利用了人类的爱美心理, 且模糊了网络新闻与网络广告的概念, 让消费者们深陷其中。

(2) 通过链接技术进行不正当竞争。商家灵活地将链接移花接木般嫁接于与自己所销售产品相似的名牌产品的网络广告的显眼处, 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 迫使他们有强烈的愿望来打开此链接。消费者犹如上钩的鱼儿, 那么最大的成功者自然是商家。

(3) 以网络广告为首的垃圾邮件过度占据人们的邮箱空间。据调查显示, 垃圾邮件已经占据了受众邮箱中的普通邮件的三分之二, 而这些垃圾邮件相当大的部分就是网络广告。随着垃圾邮件对受众的影响, 又催生了一种新型产业:反垃圾邮件系统。物极必反, 在垃圾邮件占据了每个人邮箱大部分的时候, 反垃圾邮件系统就像一名卫士, 随时可以保护邮箱不受网络广告的垃圾邮件侵袭。当一封封以网络广告为首的垃圾邮件过多地占据了人们的邮箱时, 用户不仅无心去浏览各种广告, 更严重的情况是用户将“反垃圾邮件系统”设置为拒不接受任何公众邮件的模式, 很可能导致网络广告邮件模式的失败。

(三) 某些网络广告对不同年龄受众产生的负能量

网络广告过于随意, 游戏色情的广告在受众浏览网页时映入他们眼帘却也屡见不鲜。在对于不想看见广告只想安心浏览网页的消费者们来说, 突然蹦出来的良莠不齐的网络广告着实让他们头痛不已。从受众方面来说, 其一是未成年人, 在当代中国他们是网络受众当中较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心理尚未成熟, 他们较容易丧失自制能力。如他们会因为一条网络游戏广告因此痴迷于游戏, 或是因为一条色情广告丧失了孩子应有的特性。而在成年受众中, 网络广告也遭到某些消费者的“唾弃”。现今充斥于网络各处的广告中包括了许多非正能量的网络广告:占据页面的网络广告, 自动播放声音的网络广告, 在正文页面周围浮动的网络广告, 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广告都会让电脑的使用者们无从下手、新生恼火, 从而不再中意于网络广告。

四、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

网络广告作为广告业的新宠, 的确存在许多发展的潜力。就现状而言, 网络广告并没有在所有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留下十分完美的印象。原因是多样化的:1) 许多大众消费者传统心理作祟, 难以接受新生的网络广告事物。2) 也有部分消费者有过较不愉快的网络广告用户体验, 以至于他们对网络广告毫无信任可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网络广告却也必将成为未来广告业的主流。作者认为, 伴随着网络广告的不断完善, 商家依然会因为网络广告低成本、产品销售量可观等原因继续使用网络广告, 在未来网络广告的低成本优势将会持续发展, 而网络广告所独具的精确性、互动性也会让更多的人接受网络广告。加之多模式的社交网络的发展也会很好的带动网络广告的发展, 促使更多的商家利用这些新型的网络载体运用网络广告的模式来销售其产品, 从而在未来的世界中, 网络广告会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要:本文对网络广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描述了网络广告的发展背景。通过其与纸质广告和电视广告进行对比后总结出网络广告所具有的优势, 并展现了网络广告在这个时代独具的优点。之后将网络广告的缺点进行罗列和分析, 通过优缺点分析对未来网络广告业加以展望。

关键词:网络广告,优势,劣势

参考文献

[1]陈刚.网络广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马燕妮, 杨瑾.当前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6) .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2篇

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名称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研究》。网络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教育具有社会和教育意义上的极大优势;而传统教育固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但传统教育也存在着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等优势。由此可见,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是将来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进行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但关于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至今还比较少,可以说这还是我国教育研究上的一个空白区。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是我国近年来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而我们选择研究的《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研究》子课题,则是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从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并从中得出两者的各自优势,以及如何结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使之更有效的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去。

由于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迅速,也使得中小学教育改革,特别是基于网络教育的改革亟待进行。然而一味的理论研究只能作为理论指导网络教育的方向,并不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去,这正是我们要做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网络教育提出一个实际的操作方案。因此,本课题也将丰富和创新现代中小学教育科学的实践理论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㈠理论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发展教育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陈至立同志指出:“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下,大力推

进高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俱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在更高的发展层次上体现质量水准。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真正改变目前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在全国高中发展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面对未来,“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财富”。

㈡法规依据

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本课题的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普及网络教育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网络教育课程,推进网络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抓好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规划、配备和管理工作,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在学校将得到广泛应用。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规划管理好本地区学校的计算

机应用工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要拟订统一标准,保证与国家信息网络的互联和地区局域网站的交互功能。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以

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成一批网络学校。完善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的信息环境。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为了跟上并领先于时代信息化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信息化”。世界范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已经开始从网络化建设向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过程方面转移。

我国也在探索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的规律。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经过“全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举办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另外我校也在1998年3月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子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业已于2000年3月通过辽宁省教育委员会验收、并获壹等奖。

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但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⑴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有参考价值,但缺少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缺少大面积应用的实验研究;

⑵具体实践方面,大多数停留在经验层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利于推广和应用;⑶在学校层面上,以个别课程案例实践较多,没有学校范围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实践和研究。目前,没有整个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和研究;⑷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整合研究,只停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忽视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的研究;⑸研究内容只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忽视了对学生在整合过程中学习策略变化的研究;㈣目的和意义

经过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人们似乎并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网络教育不能自动地改善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关于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四大支柱的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网络化能否深入的关键环节。网络教学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上这些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的和重要现实意义,我们认为: ⑴在学校层面,大面积开展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是解决教育信息化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⑵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相整合的研究,可以形成一套网络教育与各学科整合的模式库,可以为教师培训提供内容支持。

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⑷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将为教学改革提供方法和依据。

⑸研究如何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为教育管理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目的: 本课题面向基础教育,重在探讨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自教学方法中的局限和优势,达到两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从而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自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操作模式。包括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功能意义、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等;创立适合于现代中小学教育的规范教学方法体系,促进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⒈研究内容及研究子课题

⑴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全员教师培训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和中比合作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对全体教师进行如何应用网络教育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培训;⑵网络教育与中学传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研究

在国内外专家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环境,在中学所有学科开展网络教育与学科整合的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收集数据,总结与传统教学整

合的方法、模式、案例,同时利用第一手的数据,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对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贡献和有效性;⑶摸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网络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该项目将探索适合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的管理体制,例如:教师绩效考核的方法,学生评价的方法;⑷新环境下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结合网络教育和传统教学课堂整合,研究为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策略的变化,研究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⒉研究方法 ⑴文献法

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文献展开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⑵实验研究法

我们将以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为实验学校,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的实验研究。

⑶国际比较法

研究结果将和国际同类研究作比较,以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作出相应的改进。⑷国际合作法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资源,开展远程教师培训,并与国外的同类学校建立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⑸行动研究法

整合高等学校的研究力量,参加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并鼓励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开展研究,总结规律。

⒊研究原则

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题研究要通过实践形成理论,同时,强调理论指导实践作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⑵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突出科学性,要动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途径、客观地反映信息技术与中学各个学科的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作用。成果要有普遍性,可推广,使科学性与可行性高度统一。

⑶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突出现实存在问题,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具有继承、发扬、创新的特色。

⑷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从信息技术与中学各个学科的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综合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为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深度,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为综合研究服务,综合研究又概括专题研究,二者相结合,保证课题研究的高度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㈠课题的界定

鉴于本课题研究内容,为了便于操作、突出重点,从服务于教育中心工作出发,对本课题界定如下:本课题研究首先是探讨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传统教学整合的模式,并形成一套可操作和可推广的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传统教学整合的模式库,为教育者提供具体的指导。,我们将不仅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过程的整合,还将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内容的整合,而后者是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的。其次,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对管理机制的研究填补了目前研究的空白;网络教育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手段。本课题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师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课程整合的工具。该平台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㈡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分三步:即开题、运作、结题。⒈开题

召开大会,宣读实验方案 ⒉运作

运作分四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明确组织分工,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及评价指标体系。

⑵第二阶段

对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⑶第三阶段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一套网络教育与各学科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⑷第四阶段

成果验证、评估,进一步推广应用 ⒊结题

召开结题大会,报请专家鉴定验收。㈢实施途径、方法、手段

本课题根据界定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传统教学课程整合进行。⒈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⑴学习理论,把握整合发展趋势

开展学习,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国内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考察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教师、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弄清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

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⑵相关培训

我校根据教职工的实际水平和工作需要,采取分层次培训的办法,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具体作法如下: ①培训内容分层次 计算机应用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操作技能,Word、Windonws、PowerPoint应用。校园网应用培训

培训的内容为:网上信息采集与加工、制作共享、网上发通知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

培训的内容为: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网络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由于培训与网络建设同步进行,使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很快运用于课堂教学。②培训方式分层次

建立专家培训体系,聘请高校教授、讲学、指导。

2000年上半年,我校首先聘请了中国第一位现代教育技术博士黎加厚教授讲授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资源型学习”、“如何设计信息化教案”等讲座。

2001年,聘请了北师大的老师讲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2002年初,聘请教育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的陈美玲讲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③建立学校培训体系

以“立足本校,能者为师”的原则确立培训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立培训内容,如:网络应用由信息技术教师金兆强负责培训,教学教研组的教师100%掌握了“几何画板”的使用,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改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各类培训,使全体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从基于CAI的课件教学转向基于整合理念层面教学;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

转变,使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通过各类培训,我校培养了一批非计算机专业“金字塔”型(基础层—骨干层—专业层的骨干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职工队伍,为我校全面进行网络教育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⒉教育硬件环境

建设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是本课题实施的基础。

学校教育硬件环境建设目标:以网络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目标,合理配置,滚动更新,稳步升级,物尽其用。

⒊教育资源环境

教育资源环境是指能够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的系统,其特点是选择性、劣构性和开放性。选择性是指资源环境作为一类学习支持系统,其中拥有藏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学生任意选择。劣构性是指资源库中的对象之间存在较弱的结构关系,不像课件那样内容经过精心编排。开放性是指适用时间、使用目标等方面带有很大自由度。随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观念日益增强,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源环境来支持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⑴学习资源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需要建立能够储存多种媒体的资源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并不是单纯指某种设

备,而是各种媒体和资料的集合,是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是专门为了存放和使用具有教学媒体形式的资源而建立的一个场所。

⑵学校层面的资源环境建设

开发信息资源是网络生存的关键,基于学校层面的网络资源开发需考虑以下内容,即开辟IP地址,组建资源开发小组,建立资源库,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主页等。

面向社会的学校IP地址,供师生间、校际间信息交流、访问使用,为学生冲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奠定硬件基础。

信息资源开发小组,既以教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资源开发小组,负责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立。

建立资源库包括校级资源库、学科资源库和教师个人资源库。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资源开发,校际资源开发,学校资源开发和学科资源

开发。

校级资源库。由教务部门负责,电教室统管,带领、组织、指导教师购置、开发各种信息资源,供教师借用;将有关资料下载到校园网上。逐步建立起网络分数查询系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系统、网络素材库、网络教案库、教师课件库、学生作业库、网上图书库、网上光盘库等。

学科资源库。由教研组统管、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收集开发各种信息资料。教师可在电子阅览室、办公室直接登录上网,将有关信息下载到学科资源库中。设立九个主页:学生德育、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管理、素材库、学校行政管理、校务公开、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校评估。

教师个人资源库。校园网上建有教师个人工作区和共享工作区,个人工作区设有密码,对外不公开,教师可存放自己的资料、教案等。共享工作区可放入供大家阅览、交流、借鉴的资料,并将有关课堂教学内容在共享区上发布,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主页包括:学校主页,学生德育,学生管理,学生综合活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办学水平评估,校务公开,资源库,行政管理等。

教育资源环境建设应实现如下功能:基于网络的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制作;网络化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网上交流;电子阅览和Internet服务等;学生德育管理;学生智育管理;校务公开等。

⒋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国家课程规定信息技术课每周2学时,进度缓慢,一是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二是不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为此,学校在专家指导下提出尝试信息技术课程集中教学方式——“高智慧”军训。

学校以往的“军训”都是利用暑期在开学前进行,为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的实施,学校在“军训”中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信息技术培训。主要内容有: ①计算机基础知识(尚有不少学生此前未接触过计算机 ②计算机基本操作

③Office 的基本内容(主要介绍了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 ④ Flash 的简单应用 ⑤《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 ⑥ Web 的基础知识

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和教育效果,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页,主要反映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⒌开展专题研究,全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这里我们参照“明日苹果教室”项目(ACOT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模板—实践单元(UOP来组织我们的活动。

⑴引言(Invitation 提出基本的问题,揭示本实践单元主要讨论的问题,并提出本单元将要涉及的基本学习内容。理想状况下,引言部分将会提出一个宽泛的概念或主题。

⑵情景(Situation 描述了单元活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学生可能分别在教室、野外、社区或者互联网上完成部分活动。UOP这一部分将会帮助教师考虑在教室以外开展活动,并阐述有关课堂管理的问题。

⑶交互(Interactions 描述了学生和教师如何共同完成教与学。这部分包括分组策略以及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分配。学生如何进行协作?他们是否期望与其他同学获得和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这一部分还会提出其他对单元有贡献的人以及这些人的角色。这些人可能包括演讲嘉宾、图书馆媒体专家和其他人。

⑷任务(Tasks 描述了学生实际做的事情。⑸标准(Standards

描述本实践单元参考的国家、省或地区颁布的课程和技术标准。⑹评价(Assessment 包括教师使用的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标准、实现各类任务目标的方法。⑺工具(Tools 包括为实现单元学习和教学必须的工具、媒体,包括高科技工具和较为传统的工具,如纸、铅笔和艺术品等。

通过整和实践,学生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大多数学生在组织能力、社会技能、生活技能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均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学习经历,即从“做”中学,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这时平时很多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往往都变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甚至是组织者。而作为整合核心内容的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非常自然的行为,学生要完成学习成果的设计,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是所有学生必然的选择。通过近三个月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信息检索以及处理能力、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均得到大大地提高,全部掌握并能熟练使用象中文雅虎、Google 等搜索引擎以及Word、PowerPoint、Ulead PhotoImpact 8等常用软件,另有一些电脑基础好的学生还掌握了象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Flash MX这些专门用于制作网站的软件,他(她们都成了网站制作的主力。

四、课题主要成果 ㈠理论成果

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课程整合界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它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三是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⑴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⑵网络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⑶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⑸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 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共探索了三种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⑴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整合教学中的新发现。

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 基于广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通过Internet实现讲授,由于条件限制,本课题未进行进一步研究。

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视频和音频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教学形式。并且,利用局域网的出口可对Internet 进行访问。

教师的角色: 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同传统班级授课最为相似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角色与传统班级授课的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基于网络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占主导地位,而且在调节和改造教育对象和教育影响等方面的作用都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从而使得主导作用有所下降。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教学内容获取的一种途径,网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突破常规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必须同步的局限,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

学生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与班级授课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有所变化,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学生还可以从包含大量教学信息的互联网上取得必要的知识。学生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更强。

信息技术的角色: 基于网络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传递信息和交流的媒介,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网络是他发布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说,网络是他们接受教学内容的工具,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

⑵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

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利用BBS一般要求学习Intelnet 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浏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问题,学生可以浏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交流。

教师的角色: 在利用BBS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生的角色: 学生在这种讨论式的教学中,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通过提出问题以期得到别人的帮助;通过回答问题,以实现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不断提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网络技术的角色: 讨论式教学模式中,网络的功能主要是教学讨论的场所,同时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的教学信息,对于学生的不断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网络也是教师组织管理监督学生的工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解决已知问题和未知问题桥梁,也是教师实现社会对学生的期望的方式。

⑶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

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在较小的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性CAI课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某些原理或抽象思想,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y=Asin(ωx +φ的图像》一课中,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自主绘制y=Asin(ωx +φ的图像。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发现了A、ω、φ三个参数对图像的形状会产生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三个参数的具体作用进行自主的研究,从三个参数的单独作用到综合作用,对它们由定性到定量,由图像形状到函数解析式上的反映,分析这些图像的共同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把对现象的直观认识上升到对规律的理性认识,从而发现以前所未知道的规律。在掌握y=Asin(ωx +φ的图像与y=sinx对图像的关系的基础上又对结论进行了发展并对任意函数下的这一问题提出了猜想,不仅完成了教学的大纲要求,而且还有了新的突破。由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结束后,学生提出了对y=Asin(ωx +φ的图像崭新的认识——匀速圆周运动在y轴上的投影,不仅对教材中提到的振幅、相位、初相等物理概念作出了新的诠释,而且产生了学科间的横向延展,为学生物理学科简谐振动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教师的角色: 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学生的角色: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收集和整理大量材料或者是通过运行交互性的教学平台,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一定的有意义的结论。

信息技术的角色: 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网络所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网络信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发展的训练工具。

㈡实践成果

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实验前后,寻求信息技术支撑 a.人数变化

1020304050 602002年2004年

c.年龄(如35岁以上,35岁以下 35岁以上 35岁以下 2002年2004年

2.上课使用课件教师人数变化: 20%到现在90%以上 3.教师使用相关软件人数变化: 20%到现在90%以上

(如:word、excel、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物理实验模拟等 4.教师课件获奖人数变化:2004年比2002年提高200% 5.教师论文获奖人数变化: 2004年比2002年提高300% 6.教师浏览网络数量变化2004比2002增加300% 7.教师自编网页情况变化:从没有到现在10个 Ⅱ、学生学习行为变化

1.寻求信息技术支撑学习人数比较(利用网络、课件学习人数 10%到现在60%以上

2.兴趣变化情况:30%到现在80%以上

(实验前喜欢整合课的人数与试验后喜欢整合课人数的比较 3.过程变化情况: 10%到现在80%以上

(实验前喜欢整合课的人数与实验后喜欢整合课的比较 4.效果变化: 20%到现在90%以上

(实验前、后认为对自身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人数变化 5.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学习课例的变化情况

6.学生熟练使用软件人数变化: 40%到现在90%以上(画板、模拟物理实验室、office、flash等 7.学生网页编制情况:最初一个到现在25个 8.学生获奖情况:2004比2002增加20% Ⅲ、学校变化

1.信息技术正和模式库建设情况:已经建成 2.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50%到现在90%以上 3.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已经完善

4.网站浏览量变化: 最初的几个新闻网到现在包括教育等诸多方面。

⒈我校有34名学生在省、市各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其中在1999年6月由鞍山市教委、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鞍山市中、小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我校王承宇、吴迪获高中组第一、二名。在2000年7月由鞍山市科协、市教委等六个单位联合组织的鞍山市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我校绳浩获高中组第一名。在2001年7月同类竞赛中我校李季获高中组第一名。在01年7月辽宁省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复赛中我市最好成绩是三人获二等奖,其中我校有两名。

⒉网站

⒊我校有13名教师所承担的课题或所著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信息技术研讨会上中获奖。

⒋2001年鞍山市教委有关领导到我校进行督导评估检查中,对我校自行开发的信息化评估系统给予高度评价。

⒌2002年鞍山市副市长李晓安到我校检查工作,对我校校园网建设与开发均给予充分肯定。

⒍2002年5月鞍山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会上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经验,几位成员做了整合模式示范课,充分体现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好评,有四节课被授予“市优质示范课”。

⒎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扬。㈢存在问题及剖析

本课题虽以取得可喜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果,但对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全面铺开还不够深入和彻底,特别是尚未建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估体系,有待今后继续研究和实践。

经济投入是一大问题:我校的人机比已达到8:1,这一比例在中学应在前列,但课题实施中计算机在数量上仍满足不了课程整合的需求, 学校曾打算让学生携带计算机上课,但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3篇

摘要:文章基于知识观从网络嵌入性视角解析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网络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对组织学习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集群企业在网络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的组织学习能力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状态。

关键词:网络嵌入;竞争优势;组织学习;关系嵌入;结构嵌入

一、引言

伴随着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组织形式也正在发生着改变,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组织形式,越来越得到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网络管理学者认为将网络运用到战略分析,更能全面理解企业的战略行为。在网络研究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分析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环境对企业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企业如何在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成为战略管理学者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焦点。

二、网络嵌入性的相关理论回顾

网络嵌入性是研究企业网络重要工具。网络嵌入性强调的是经济交换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关系对双方经济交易活动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纯粹的经济关系是嵌入在这种无所不在的社会关系当中的,并且对交易活动的现在和将来都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Uzzi,1997)。

Granovetter(1985)把嵌入性分为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主要用关系的内容、方向、延续性和强度等指标来测度,并且他在研究中把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的内容,来判定强关系或弱关系。而结构性嵌入则是关系之间的分布情况,主要采用关系联结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规模和密度等测度指标。关系嵌入是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双向关系,结构嵌入是互动双方各自成为更大结构中的一部分。

Baney(1991)在不否认战略对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前提下,提出应更多关注企业所构想与实施的战略背后的资源的支撑。战略只有与相应资源相匹配,企业才能取得好的绩效。企业除了内部积累资源以外,更大的一个获取资源的渠道是其所处的企业网络,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嵌入在企业间资源与惯例中(Dyer&Singh;,1998),这些资源也能决定了企业在一个产业中的获利能力,因为这些企业网络成员为企业提供了各种资源与机会,从而使得企业得以成长(Penrose,1959)。企业所在网络的不同网络关系特征与结构特征会影响企业在网络中接触与利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影响着企业环境中机会的识别与利用(Uzzi,1997),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执行结果,从而带来企业绩效的差异。

由信任、共享优质信息、共同解决问题等嵌入机制(Uzzi,1997)形成的嵌入性关系能带给企业关键资源。这种资源无论是称为关系资本,还是网络资源,都是企业的可获得与利用,并且是网络外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都可以获得关系租金。

从现有的相关文献看,学者们强调了网络嵌入性对于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认为知识的可获得是网络嵌入的直接利益。因此研究网络嵌入性对于网络中知识的影响需要结合其自身的特性展开全面的研究。借鉴Granovetter提出的网络嵌入性分析框架,本文拟从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两个维度分析网络嵌入性如何影响集群网络中企业组织学习过程进而构建集群网络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逻辑模型。

三、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框架

1组织学习能力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知识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独特性知识,其本质是企业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产业集群中企业知识的积累依赖于企业的知识交流和组织学习。集群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技术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已经形成共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具有粘性、难复制和难以编码的特点,只有基于信任关系的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可以加速企业间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移,从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根据企业知识观的有关理论,本文将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过程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创新三个阶段,企业组织学习各阶段对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成长产生显著影响。

(1)组织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通过提高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企业特性的、路径依赖性的、难于模仿的知识体系是构成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在集群企业网络中,技术知识的获取决定于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而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应该是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通过组织学习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状态的提升,这种创新能力的差别,其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组织学习能力差别。

技术创新是由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构成的,组织学习过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最根本因素。从技术创新过程来看,涉及到了技术预测、评价和选择,研究与开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了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

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决于企业中研发技术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比其它的企业在开发同一种技术的时候,无疑具有优势,能够快速地开发出来。

技术的预测决定于企业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其强弱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技术机会、市场机会的能力。技术的评价和选择也依赖于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对一项技术进行选择,一般是依据这种技术潜在的商业利益,决定企业取得利润的是未来市场对此技术的容量及开发此技术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的时候对未来的市场、技术成功率、技术的投入成本、商业过程中投人等都要有一个预测。预测依赖企业的知识获取与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强企业就容易发现未来的技术机会。

技术开发最终取决于产品商业化,这就要求企业的市场知识。市场知识的多寡、推广产品的路径等都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知识的学习能力。市场知识的创造与综合会形成企业的市场知识能力,是一种核心组织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有影响。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组织学习过程都对技术创新产生了影响,组织学习任何一个过程能力的欠缺,都可能造成创新的失败。

(2)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的成长性。对于企业的成长机理,潘罗斯与熊彼特认为,对企业成长分析需要将企业置于市场环境中去形成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与市场上的经济活动的互动。因此,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发展机会的新发现,从本质上都依赖于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无论是纳尔逊和温特将企业成长描述为企业的生产性知识和能力在不断积累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惯例化把新的知识储存在组织的记忆中从而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还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潘罗斯所认为的增长过程就是对不断产生出来的未利用资源的利用,都从动态角度提及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流动和转化,知识流动和转化能力就是由组织学习能力所决定。因此,组织学习能力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可能。企业成长的本质就

是企业获取、吸收、整合、应用、创新知识的过程演进。

(3)组织学习能力是集群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Peteraf认为集群企业要拥有持续竞争优势有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优良的资源(产业内的异质性1、事后为保持租金对竞争的必要限制、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和为确保成本低于租金对竞争的事前限制:Barney则从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的条件:价值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Grant也提出了四个标准:可占用性、持久性、可转移性和可复制性;Black和Boal将满足上述条件的资源称之为“战略资源”(Strategie Resources)。由于知识具有隐含性、积聚性、可否私用性、专业性等特性,使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观察,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但是这些知识只能让企业在短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而不能在长期内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因为社会发展会不断地使原来的隐含性知识显性化,这样竞争对手就能够模仿曾经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另外,竞争对手可能会另辟途径,从另外的途径来创造出竞争优势。如果企业的不能从外界获取新知识和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活动,使自身知识状态演化到一个更高层次,其最终会丧失竞争优势。

因此,本文认为集群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的根源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应该是——动态性。只有具备了动态性,才能与外部环境的动态性相配备,而组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本文认为,集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组织学习以优化和提升自身的知识状态,保持与竞争对手间的异质性。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组织学习增加自身知识存量、改善知识状态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力的唯一“法宝”。

加强集群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会使企业在新的阶段、新环境中可以持续获得竞争能力,从而取得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集群企业是无法依赖于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但是,提升集群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就能使得集群企业不断创造出连续的短期竞争优势,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始终处于领先一步的市场主导者地位,从而取得集群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2网络嵌入性对组织学习能力的作用。

(1)结构嵌入与组织学习。根据前面分析,结构嵌人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结以及网络成员能否在网络结构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学者们经常用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网络开放度等指标来衡量。在网络中居于中心的网络成员起着联结其它网络成员的作用,更可能得到各方的支持,这种机会源于居于核心的网络地位所带来的增加企业与其它公司结盟的机会,并且在整个网络中成为中介角色,整合各家集群企业所提供的知识与技术。当其它企业存在技术上或者市场上的问题时,倾向于向中心企业进行咨询和交流,使得中心企业更容易获取新知识:处于中心的企业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其它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等知识创新活动。许多研究表明,集群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影响其组织学习能力;中心度越高的企业,其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也可能越高。网络的规模大小以及异质性,决定了集群网络中知识资源的规模及异质性。一个企业的网络规模越大,它将越能够接收到更大范围的知识源泉,能够在更大范围寻找知识合作者吸收整合新知识;网络规模越大。越可能在知识交流过程中形成知识创新。因此,在集群企业网络中,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与网络开放度对组织学习过程正相关。

(2)关系嵌入与组织学习

关系嵌入是指各成员经过长期的互动所发展出来的企业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概念包含信任与值得信任、规范与制裁、义务与期望、身份识别与认同等。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使组织达成更好的绩效。不同的信任关系将会影响组织采取不同的统治机制,进而影响组织的交易行为与竞争优势。

Uzzi指出嵌入联结具有信任、优质信息交换及共同解决问题三个特点。有助于无形知识的移转与组织学习;Dyer&Nobeoka;认为,存在伙伴间的信任与关系资本可建立起企业间独特的知识分享路径,并进一步地促成彼此间特定信息与组织学习;Kale以信任为基础,实证指出基于个人的互动和彼此信任的关系资本可为企业在合作联盟中得到较大的学习成效,而且可降低伙伴的投机行为,防止关键专业技术的溢出。Uzzi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习不仅仅取决于行为者的认知或过去的经验,还在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网络通过创造知识交易的通道和减少学习风险从而改变了知识转移和学习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过程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

四、案例研究: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1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现状。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市长沙为依托,以长沙中联集团、三一集团、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长沙及周边地区共聚集了规模以上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二十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与协作企业数百家。现有主要产品12大类、一百多个小类、四百多个型号规格,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品种的70%,是国内最有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之一。

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是湖南省机械工业成长性最好的行业。2007年长沙工程机械销售收入过千亿。其中。中联集团、三一集团2007年的销售收入均超过了90亿元。拉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多达16个行业。总的来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技术含量较高,带动作用很强,逐步形成了专业化配套协作格局,形成一个具有明显特色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集群网络。

2案例分析。

(1)结构嵌入。从网络规模看,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企业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产业集群规模巨大。从网络密度来看,长沙工程机械集群内企业由于地理邻近,普遍联系紧密,网络密集度很高,企业间存在较为频繁的交流和合作。同时,集群内的网络密度呈现不均匀分布,一些大型龙头企业由于和协作供应商有着紧密联系而处于网络密集度较高的位置,并处于网络中心位置,而小企业则分布于大型企业周围,互相之间形成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关系。

从网络位置来看,大型企业占据着网络中结构洞位置,拥有较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作为龙头企业的中联、三一和山河智能三家企业,借助自己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实力,目前已经在全国和国际上建立起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并处于结构洞位置,对于网络内的信息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体验,网络运营,商家,用户群,直连,减免

1 引言

基于网络运营优势的商品体验服务, 是将专项自有网络资源作为商家的推广基础融入品牌和体验机制中, 可以更好地为买家服务、让商家获利, 使企业的新业务、新产品实现快速部署、宣传, 让用户享受智能化商品体验服务。

体验服务平台主体建立在运营商的自有网络认证范围内, 运营商将自有网络和平台服务捆绑起来出租给商家, 让商家以减免网络使用费或转化为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包括商品使用奖励体验、商品购前试用体验、现有商品业务升级体验等。

为便于研究、构建此类服务体系, 本文将运营商可能推出的体验宣传服务暂定名为“体验 +”, 进而展开基于运营商网络优势下的体验服务架构及系统的实现分析。

2 “体验 +”服务体系及重点研究

在商品业务种类繁多的情况下, 大量的无序信息使用户难以选择、判断, 因此, 可以通过规范的服务平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采取租赁网络包含平台的使用权等形式, 形成吸引用户的服务资源系统, 让用户在高质量的体验环境下购买商品。

部署商用体验系统, 不仅有利于运营商销售自身业务, 而且能通过资源打包租售给签约商家以创造更大的价值。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信息流的加速、移动终端的智能化, “体验 +”可以使运营商依托自身网络优势, 通过签约商家间接采取免除用户使用平台的专项网络流量、规模化云计算为用户定制体验计划、捆绑使用移动网络支付等措施, 为运营商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空间。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商品和业务宣传更新是否及时、用户感知是否有效等逐步成为商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当“体验 +”服务规模化后, 商家可通过系统发布商品体验、宣传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直达运营商用户群, 实现同步宣传推广。由此建立的用户商用体验系统, 不仅能提供即时的商品宣传、体验, 还能根据商家的协议, 由商家减免用户在获取体验信息、购买商品时产生的网费;借助平台服务采集的用户群体验信息等, 为商家和企业开发、宣传新品提供参考。

3 “体验 +”服务实现方案

由于运营商分配给用户的账号通常为唯一识别形式, 业务定制及用户认证较为便捷, 因此, 当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获取、浏览签约商家的资源信息或者使用商家商品展示区中的接入终端设备时, 均可方便地获得相应体验机会和专项定量网费减免, 帮助商家转化传统宣传费用, 实现对“现成”用户群的商品宣传、体验和售出。

从实现功能看, “体验 +”服务可以利用自有网络组合多种友好体验途径, 多路由、高效率地建立增强型用户体验系统, 包括签约出租模式的网络体验推广平台、统一定制的业务体验终端、面向用户的客户端程序等。当用户侧产生体验、购买需求时, 实物商品可利用物流配送、用户到店等方式获取;虚拟商品可根据用户自身和终端情况, 即时或在指定时段体验, 并提供续订办法。

3.1 “体验 +”业务终端

在商品现场体验区布置支持互动操作的展示终端, 实现全时段业务体验和媒体宣传;签约商家在后台同步更新商品等互动体验信息, 实现用户对业务的即点即知、及时体验, 在店面中代替人工对商品进行选购指导。业务终端系统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模块:

(1) 商品信息模块:按照属性、品牌、名称、价格等分类展示。

(2) 体验向导模块 :为现场用户实现虚拟业务认证和体验, 为实物商品提供关键描述和体验向导, 按照用户输入的关键信息推荐商品体验机会。

(3) 宣传互动模块:在用户浏览时, 对其需要的业务、商品进行匹配显示, 提示用户参与各种促销体验活动, 并根据现场情况向用户推荐需要的业务或商品。

(4) 体验分析模块 :主要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收集, 采集体验感受、体验效果、体验建议等, 在此基础上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功能。

3.2 “体验 +”客户端软件

“体验 +”客户端软件可安装到手机、PC、平板等终端, 软件用户数目最为庞大。用户同意安装后, 首先可以优惠体验运营商的业务, 同时按照规则免费直连签约商家, 获得商品信息和体验机会。利用客户端, 对用户群商品兴趣流向、体验使用反馈等信息形成闭环采集, 为商家提供商品选购分析统计服务。“体验 +”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4 “体验 +”服务的推广和实施

一方面, “体验 +”服务通过减免到平台的无线专项流量、有线网络免认证直连, 以吸引运营商的用户索取商品体验机会;另一方面, 对签约商家而言, 这些用户有着巨大的购买潜力, 而且可以通过用户浏览关注、评价等信息流的云采集, 获得用户体验数据的准确分析, 为下一步增加营收、开发新品打下基础。

用户使用“体验 +”服务后, 商家根据商品体验或购买情况对用户无线流量进行免单, 策略组合灵活多样;同时, 多路由体验接口、商业区终端的部署、即时宣传等, 进一步强化了用户的品牌感知。用户在手机安装、注册“体验 +”软件后, 平台可根据信息分析结果向用户推送感兴趣的新业务、体验机会、优惠信息等, 从而增大买卖可能性;智能化体验宣传、用户评级分析、商品流云计算等项目也可根据运营商和商家的签约情况进行部署, 以便及时准确地投放体验宣传信息, 吸引新用户。“体验 +”自有网络资源优势如图所示。

5 商务运作及形式

5.1 自营、分成模式运作

运营商主导“体验 +”服务平台的开发运维, 将服务捆绑自身网络资源后, 通过租赁等形式吸引商家签约;也可采用商业分成模式, 将网络资源作为直达自身用户群的通道与商家签约, 而系统平台则由代理公司负责搭建、推广。

“体验 +”签约商家通过平台发布产品体验信息 , 可以即时“直连用户群”, 节省了常规广告宣传费用, 将其转化为商家对用户的商品体验让利;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商品买卖, 又能形成包含商品利润的资金流、支付链。系统内, 用户得到专项网费减免和商品体验机会, 商家得到商品出售的利润和宣传、服务的提升, 运营商得到平台租赁费和被优惠吸引的新用户等, 从而形成了买卖租三方互利的模式。依托商家对“体验+”的规模化签约 , 平台还可通过品牌排名、新品急速发布、特别推送等项目, 使运营商更好地吸引商家签约。

系统规则内, 用户在获取免费或者减价体验商品机会的同时, 要对商品做一定的体验评价, 并获得体验积分, 形成体验与买卖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平台中, 可以查看用户匿名的体验信息, 而且系统能向用户推荐体验排名靠前的商品, 从而在不断的体验循环中完成商业试用评价和广告宣传。

5.2 体验形式的多样性

(1) 免费体验 :商家定期推出商品时段的免费体验机会, 用户的体验评价以积分形式存入账户, 可按照规则用其换取另外的体验机会, 或者付费购买商品继续使用。

(2) 付费体验:完成平台商品购买后, 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已付费的减免。例如, 用户先购买商品, 然后通过发表商品体验感受、购买商家推荐商品等活动, 按照规则获得商品已付费的返还。

(3) 推广体验:商家的新、特商品需要部分用户试用后推荐, 因此, 采取邀请或抽奖形式征集体验用户让其为商家代言, 达到宣传和带动销售的目的。

(4) 测试体验:邀请行业专家或者高级用户对商品做出权威、专业的测试、评价, 然后将相关信息作为推广宣传资料发布到商家平台, 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为增强体验效果, 可设置扩展互动项目:

(1) 体验推荐 :体验信息可按照用户喜好进行专项推送、新品推送;用户根据年龄、职业、性别等注册信息, 获取随机推荐的体验机会。

(2) 体验互动 :譬如 , “思考一下”项目 , 按照系统预设模块筛选体验业务和商品, 最终得到存在的、符合标准的业务和商品;“看谁有缘”项目, 商家提供体验业务、商品, 通过随机抽取或者游戏方式吸引用户参与。

(3) 体验评级:采取将用户冠以头衔升级的形式进一步吸引用户使用平台业务, 如体验专家、体验先锋、体验达人、智购专家等。

(4) 体验评论:体验或购买商品后, 用户可对商品匿名评价, 其他用户可查看并再评论, 以便商家对用户评价信息进行标准化采样, 据此改进商品。

(5) 体验论坛:建立论坛, 吸引用户在论坛交流商品使用心得、新品信息等。

6 结束语

作为商务运作环节, 推广宣传工作非常重要。签约“体验 +”品牌式体验服务, 可以直接提升商家的用户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平台对商品信息的发布推广、对用户体验商品评价的采集分析、对新品信息的高效部署等, 在体验级的网络宣传服务中, 不管虚拟还是实物商品都将具有广阔的商业运作空间。签约商家通过分享运营商的网络优势和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各方通过“体验 +”平台实现共赢。

-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优势 第5篇

2010年3月24日

民盟黄浦区委周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网络的强烈冲击和深刻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统战工作理应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实现统战工作新发展。

一、网络统战的优势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超过2亿人。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可进行多媒体传播、有着高度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优势和特点,使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日益巨大和深远,也必将给统战工作顺利开展带来许多新的便利和崭新机遇。

(一)网络可以强化统战工作的宣传教育、沟通交流、收集民意的功能

爱国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和凝聚力量。实践证明,有效利用网络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和作用。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危机的成功化解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拉萨“3?14”暴力事件成功平息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理解和支持,汶川大地震所铸成的大爱无疆和全国人民为汶川加油的众志成城,新疆“7·5”暴力事件的真相公开、善后处理、争取舆论和民众支持、与国外媒体的沟通,都是建立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其即时传递,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宣传教育、沟通交流、收集民意等功能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大团结、大稳定的成功范例,也为我们进一步利用和发挥网络优势,发挥其强大的宣传教育、沟通交流、收集民意功能、做好统战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二)网络政治参与是创新统战统战工作的重要形式

网络畅通无阻的信息访问为自由平等的交流铺平了道路。普通公民通过网络与国家元首进行交流,甚至是可见的面对面互动已不再是天方夜谭。通过网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直接对话,沟通交流,使网络成为了连结国家政府高层和百姓的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最方便的途径。各级官员主动借助网络广泛征询民意,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集中民智,解决民需,体现了新时期政府亲民、为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和公开化、透明化执政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广泛征集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具有深刻社会背景和切中时弊的提案议案,使网络成为参政议政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网络所独有的信息高速传播功能,使其在当今社会重大事件报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为网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供了便捷、可靠而且十分有效的平台,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通过建言献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

(三)网络为打造“阳光政治”提供平台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非排他性、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中,没有时间空间的距离,没有身份阶层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思想,全民可以在同一时空中自由平等地参与讨论,提供建议,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参与。网络的这一特点和优势,为打造“阳光政治”提供了全新载体和有效平台,使政治民主常态化阳光化,最终必将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新生事物,网络同时也为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需要倍加警惕,有效防范。第二,网络信息发布存在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约束和监管,容易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第三,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新课题,现实情况下其模式、操作办法、和监管措施还不够成熟不够规范,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一些匿名的政治参与,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二、加强网络统战工作的建议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统战对象规模大、类别广,统战形势相对复杂,因而统战任务异常繁重。建议根据上海实际,通过有效加强网络监管与控制,积极打造网络统战新平台,改革创新网络统战工作模式,主动探索统战工作新途径,进一步扩大统战工作视角,深入到统战成员中去,扩大统战对象,实现统战工作大成效。

(一)进一步规范和控制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出台了一些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法律出台的滞后性,网络的控制和监管水平相对落后。因而,国家应进一步加大网络立法,尽快完善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强化法律监管措施,加强对网络提供者的管理,保护互联网信息的健康安全。大力推进“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及时清除垃圾电子信息,大力打击非法网上服务,积极倡导绿色上网行为,使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得到净化。同时,政府通过积极引导与政策倾斜,扶持打造一批优秀网络企业,鼓励塑造优质网络品牌;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网络企业,坚决关停取缔垃圾网站,从而使网络更好地为政府服务、为统战工作服务。

通过对网络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在从源头上把好统战工作的第一关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大力宣传统战政治主张,广泛普及统战法律法规,及时传达统战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促使统战工作高效快速广泛地开展。

统战的相关部门,应当主动积极地建立自己的网站,建设自己的网络阵地,并不断进行巩固和强化。通过在具有官方性质的网站上发布信息,公开政策,展示风采,令不良信息和歪曲言论没有生存的空间,使其不攻自破,从而进一步加强舆论的导向,给人民以阳光、公开和亲民的形象。

(二)建立统战即时通讯群,如QQ群、MSN群等。

据统计,在我国目前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者已近4亿之多,其中仅QQ就有超过2.4亿的使用者。即时通讯软件是一种不分党派、不分贫富、不分地位高低的社会各阶层共享的网络资源,它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上至高层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工作与生活。作为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智慧、情感交流、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QQ、MSN群则成为了社会很重要的一个交流、交易、互助、互动公共平台。统战工作者可以建立网络统战人士QQ、MSN群,打造出一个让社会各个新阶层人士都可以参与的新型统战平台,积极利用群友的资源与智慧,紧紧围绕城市经济建设、城区社区文明创建、社会性公益事业等进行思想交流,献计献策,听取民声,解决民需。通过QQ、MSN群平台,完善统战工作计划。统战工作计划可以定期的在群里“晒一晒”,充分听取广大群友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工作计划更加结合实际、更加贴近群友的需求,工作方案更加科学可行,工作效果更快宣传推广。通过QQ、MSN群这个平台,及时进行解疑释惑工作。统战部干部在群里与统战成员直接对话,互通情况,沟通交流,针对统战对象有争议有疑惑的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进行解疑释惑工作,并从统战成员的想法、意见中吸取合理的意见建议,形成相关信息或议案提案提交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者沟通传达的桥梁作用。

QQ、MSN群同时也是统战人士的家,经常的沟通和交流将使统战人士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自己的身份,更加紧密地围绕在一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而过去那种传统行政模式所带来的“领导高高在上,工作者远远在下”的上下疏远的距离感也会不复存在。

(三)开辟统战论坛

如果把QQ、MSN群看做是一种领导百姓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的谈心,那么统战论坛的就可以看做是大家思想碰撞、意见交流的圆桌会议。统战论坛是相对比较正式和严肃的一种形式,统战人士在上面的发言相对QQ、MSN群应该更加正式、谨慎和严肃,但是这不代表不鼓励人民群众在论坛上发言,相反,在谨慎基础上的发言,参考价值更高,更有建设意义,有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等党外代表性人士。专门开辟“统战论坛”,通过“统战论坛”平台进行开门纳谏工作。在论坛里可开设“统战工作”、“热点聚焦”、“专题讨论”、“各抒己见”、“普法专栏”等各类栏目,组织统战理论水平高的版主进行专门维护,并定时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主动征集对统战工作的意见建议。让与党保持一致的统战人士做主流版块的版主,统战干部或者统战积极分子也可加入论坛管理队伍,对论坛进行有效管理,积极引导统战对象发布有利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帖子,使其变成宣讲统战理论、争取统战对象的大课堂、大社区。

(四)开通统战工作者的博客

各级政府部门的统战干部可以利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在网站开设不同层面的博客,塑造统战部门护民、亲民的良好形象。通过博客这一平台,一方面可以让统战对象直接接触统战部门,深入了解统战部门工作职责,进一步从认识上理解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统战干部可以通过博客,主动加强与统战对象的沟通,全面彰显自身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个人才华与人格魅力,最终实现在潜移默化中以个人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统战对象。统战博客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资讯互通的优势,精心打造合作共赢的局面。统战部门通过网络最广泛地实现了大团结大联合;统战干部则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在与统战对象们的日常交流和接触中进一步提高了统战工作的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而统战对象也有了实现政治参与的平台,对于某些社会、政治问题有了更加理想的倾诉对象。统战博客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医生式的一对一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把统战工作深化到个人层面,深化到每一个统战对象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五)灵活运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和技术

上面所提到的一些网络建设工作,都是在技术上和发展上已经基本成熟的模式,它们对于统战工作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网络时代的最根本特征—创新。在这个网络逐渐呈主导力量的时代,各种新事物出现的速度几乎无法再用过去的观念来进行计量。网站,QQ,论坛甚至博客转眼都已经不再是最新的交流手段了。在不久前的伊朗国内选举中,一个新的交流明星被全世界所认识,那就是Twitter。与传统的博客相比,Twitter的优势在于它发布的信息较为短小,方便用户快速的浏览和获取其中要点,类似于我们常用的“通知”这一形式。另外,Twitter更加注重“群组”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在统战工作中的“XX工作组”“XX问题解决小组”这种形式,把相互之间有一定需求和关联的用户从一个较为分散的状态联系成一个较为有组织的群体,增加了可能的交流机会。这一点上也与统战工作的宗旨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Twitter在政务上运用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看起来,仍然处于一个极为初级的起步阶段,一些西方国家也只是个人的尝试。不过,如果能发挥各统战工作者的才智,把Twitter得优势运用到日常的统战工作中,让其服务于统战,这无疑将是人民的智慧在统战工作中的又一次发扬光大,也将是统战工作中取得的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而且,凭借Twitter的新兴性,时尚性,国际性的特点,这无疑将为我们的统战工作在年轻一代中,甚至是国际化的范围内赢得漂亮的胜利。

网络教研的五大优势 第6篇

一、不受时空的限制

网络教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适时交流,可以实现了教研员与教师间零距离的互动,也可以实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教师间的互动。网络教研的隐蔽性使得评价的教师没有了顾虑,有什么就说什么,即使持否定的态度也会直说,这更有利于引起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深刻思考;又因为大家的观点都持久留在网上,教师可以在集中网络教研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比如备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等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请网上其他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相当于把很多老师集中起来共同备课,其数量、方法、经验非常丰富,从中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实验方法,这些在传统教研活动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信息量大且发布及时

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且发布及时,全国或全世界各地的信息你都能获取,如果靠原始的信息传递,如用传统邮件传递讲稿、各式试卷,速度太慢,效率太低还不保险。另外有太多的东西它都不可实现,如课件、录像和各地各校的各种信息,你都无法传递和浏览。还有网络中所提供的单元卷、教学案例如果要求专业人员通过印刷来发到学校,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实效上得不到保障。通过网络这些问题就轻易得以解决了。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汶川的同学们都无法正常上课,可是当网络连接后,我们可以将我们上课的材料、教师的讲解过程通过网络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及时的跟上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的学習步伐。

三、方便、保险且经济

速度快是网络又一大特点,如我们县教育局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我们教师论文获奖的通知,各学科半期、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以及试卷的分析等,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就不会跑来跑去打来打去(电话)浪费精力和话费,各学校间不需要相互通知、相互转告。另外,学校、年级、学科多又有交叉性,事务琐碎繁杂。这样大的工作量,单靠几个教研人员用旧有的工作模式肯定是不行的。近几年我们学校在逐步完善校园网络后,收到了省时、省钱、高效保密性强的教学效果。

四、参与面与交流面大且透明度高

我们县信息学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就有近百位,如果是全县性的教研通知、信息、新闻、计划、专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按以往的方式进行传达和交流的话,无疑是一件“费力又低效”的事。况且有些问题只有在某一个场合公布的话还不易让大家知晓、参与讨论、透明度就不高也不民主。如果将相关的内容与要求公布网上,大家就可根据各取所需、按照“民主、自由”的原则在网络上参与讨论和发言,这也实现了教研员与教师间零距离的互动,也可以实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教师间的互动。

五、评价及时 反思成效

网络教研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的言行都需要在引领者、同行的批评与鼓励下不断完善。批评是中肯的评价,不是肆意攻击;鼓励是成功的肯定,不是阿谀奉承。

大家上网课还可以将课后反思放在网上,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这么一节课可以将网络上教师的经验集合起来,提高了我们的设计能力,丰富了设计方法。网络教研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一个有效捷径。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7篇

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互动教学一直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研究热点, 已有广大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师教学方式的僵化。

对于教学工作者而言,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进步。而对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引进, 部分教师并不希望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仅仅局限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 不能面面俱到。

(二) 多技术支撑下的课堂互动教学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 高效课堂内已经大量引进多媒体设备, 大部分仅仅局限于PPT等方式, 只是将以往的板书切换到屏幕上, 学生参与较少并且不能作为操纵者, 只是被动地被教学, 都还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 并未达到计算机辅助学的程度。

(三) 学生与教师互动广度不够。

在一般的互动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担心因为互动教学失控而大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而在课堂之外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互动方式上往往运用一些常规式的手段, 并且对于全体学生不能面面俱到, 这就导致得到了良好互动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对没有得到互动机会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挫败感, 对互动学习失去兴趣。

二、与传统教学相比, 网络互动教学优势互补的策略

网络互动教学因其优势可以对传统教学现存的不足进行很大的改善, 根据其与传统教学的相互关系, 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其发展策略。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是一种能够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有效工具。

(一) 优势 (Strengths)

(1) 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题, 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料, 向学生传递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 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 使之趋于完善;为了不止让学生学习本校课程, 一些国内外名校的精品课程也可以上传至资料库内供学生学习, 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2) 拓展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在课前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在课后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3) 对知识信息进行整合。传统教学是以书本为媒介进行教学活动, 而网络互动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包含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 并且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计划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改完善。

(二) 劣势 (Weaknesses)

(1) 需要良好的平台或软件支持。有质量的网络互动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平台或软件支撑, 并能存储大量的、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师和学生能够操作方便, 目前互动平台都比较单一, 需结合多种软件或平台进行互动教学。 (2) 缺乏资金投入。目前网络互动教学发展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大量资金来研发和完善互动平台与软件的建设。 (3) 教师与学生积极性不强。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互动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强, 这就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 教师与学生仅限于课堂教学, 并不能够良好地变成互动教学。

(三) 机遇 (Opportunities)

(1) 良好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是发展高校教育的关键。通过建设良好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 并通过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思维得到扩展。 (2) 大环境下的时代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构建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已经不是巨大挑战。

(四) 威胁 (Threats)

(1) 传统教学比重依然很高。网络互动教学的推广并非易事, 由于传统教学在现如今仍旧占据很大比重, 部分教师与学生始终坚持传统教学, 对网络互动教学的推广有很大阻碍。 (2) 教学资源单一化。以往教学资源的单一化导致网络互动教学并未体现其多样化的特点, 而对于教学资源多元化的开发与建立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网络互动教学并未普及的大环境下, 创新能力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 科学有效地建立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合理构建、科学开发, 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恰当地结合起来, 整合各类资源, 发展有特色的网络互动教学,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互动学习交流。

三、现今良好的网络互动教学支持平台、软件

现今常见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软件形式繁多, 教师和学生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条件, 选择经济、有效、可用、便利的一种或多种平台结合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搭建互动教学平台。

(一) 网络课堂。

目前很多高校网站已经搭建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平台, 在网络课堂平台中, 可以对大量教学资源 (如网页课件、音视频课件、PPT教案、Word文档等教学资料) 进行整合管理, 提供一个公共发布和使用平台, 既方便教师操作, 又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二) QQ群。

QQ群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普通的QQ群可以容纳100个账号, 在QQ群众,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共享其中, 同时可以与多人或单人进行互动教学,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留言解答相关问题。

(三)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消息推送手段,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关注, 教师每天可以定时发送跟教学计划、研究热点、精品课程等相关消息, 学生会通过微信收到教师推送的消息, 并可以在下方留言, 请求教师或同学解答相关问题, 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8篇

(一) 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进程中,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 普遍将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进行了压缩。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 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也带来了诸如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进而缩减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学习某门专业课程知识不系统等实际问题。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背景

从2007年起, 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评选工作, 旨在推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2011年11月, 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到2013年3月, 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数据显示,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各级各类本科精品课程14348门, 与本研究中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网络课程就有90门。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与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的优势互补,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得到提升。

(三)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课堂学习与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的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细化为以下四个具体问题。

(1)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2)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巩固和扩充课堂学习内容?

(3) 如何对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进行跟踪评价?

(4) 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即以解决研究者所承担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网络技术基础 (理论部分) 》由于教学内容量大、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学生基础差异悬殊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在征得学生们的同意之后, 通过教学行为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在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中来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

二、数据获取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研究者在2011年和2012年春季学期分别任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级和2010级本科生, 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课堂检测、在线测试和期末考试。

(一) 课堂观察

由于要有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价, 所以, 课堂上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即和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前一次课上布置的任务、讲授新的难点内容、为学生布置新的课后任务并向学生提出教师期望。课堂观察主要在前两个环节进行, 对学生不施加任何干预和控制, 关注学生真实、典型和一般的行为表现。根据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即时反馈的优势。同时, 用录音笔对课堂教学进行录音, 以方便课后全面记录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及学习进步情况, 反思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 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的交流除了利用课间进行之外, 绝大部分安排在课后, 主要的交流工具是QQ (包括在线的QQ讨论组、QQ群及离线的QQ留言) 和飞信。与学生的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一具体学习内容组织的在线讨论,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参加远程讨论组。这种交流可以高效地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另一种交流是个别交流, 向学生发出一些询问, 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等信息, 据此对学生进行建议性的评价, 指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技术或学业方面的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远程交流向其提供帮助。

(三)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的过程性课堂检测, 主要包括提问学生、小组汇报和开卷考试等形式。通过对每次课堂检测结果的分析, 掌握学生知识单元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发现并解决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进而调节教师的课堂教学, 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

(四) 在线测试

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在线测试功能, 可以获得学生课业学习情况。将在线测试的成绩与课堂检测的数据相结合, 有助于教师更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在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全部结束之后, 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对卷面成绩的分析, 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试题难度系数一致的前提下, 2009和2010级学生成绩与2008级学生成绩相比, 分别提高了近8和10个百分点。尽管不排除各级学生素质和基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但总体来说, 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互补, 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有显著提高。

三、研究的发现

通过两年的行动研究, 在对获取的质化和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互补, 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 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有机融合

1. 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课程

在研究的初期, 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处于探索的阶段, 课堂中向学生讲解的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得比较好。但由于对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不到位, 致使一部分学生遇到诸如不熟悉网络课程内容导航、不知道如何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会使用在线测试或网上提交作业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专门在课堂上为学生详细介绍了网络课程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合理安排对自学内容的汇报和评价

在每次上课的开始, 首先要安排学生对前一次课布置的任务进行汇报。尽管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就这部分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教师和学生对汇报的问题已经非常了解, 但教师还是要细致、客观地进行总结和评价, 确保学生对内容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3. 选择难点和自学预备知识进行讲解

由于课堂教学中留给教师讲课的时间有限, 所以, 教师主要讲解难点和自学所需的预备知识内容, 保证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前期基础知识之后, 可以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4. 科学地布置课后任务和活动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给学生布置难度适当的课后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看到成功的希望, 具有进步的动力。同时, 在布置任务的时候, 遵循“皮格马利翁效应”, 提出教师期望, 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促使学生向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并形成良性循环。

5.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功能

网络课程除了具备教学资源呈现、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过程支持和交互等功能之外, 还具有学习评价的功能。“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一考定成绩的模式, 人们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实时性, 使得高校教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1]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功能, 实现评价的激励、导向和督学的价值。

6. 为学生自学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

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急于求助的问题时, 通过QQ、飞信、打电话等方式能够获得教师及时的帮助。

(二) 学生形成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 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之后, 学习上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 倾向于采用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 对知识的掌握以机械记忆为主。为发挥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 这也是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前提。

2. 形成共享学习的观念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柯蒂斯·J·邦克 (Curtis J Bonk) 教授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提出“课程与教育理念的共享将成为教育界所有人共同期待的东西。我们正在从孤立的教师和孤零零的学习者时代, 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共享将会成为每一个学习者所期待的东西……这种共享的文化将成为21世纪教与学的标志。”[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就是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通过网络传播的可共享的课程。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 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 利用其进行共享性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形成共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大学期间的学习所必需的, 也是将来工作所必需的。

3. 养成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习惯

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的学习资源来说, “信息内容是多媒体的集成和超文本结构, 可以多方面地实现互相交流, 学习资源的双向传递及反馈功能使得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为便捷和有效。”[3]但由于学生习惯了阅读文字教材,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 很多学生并不适应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 不能充分利用非线性多媒体信息对知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但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一旦养成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后, 便离不开这种开放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了。

4. 提高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能力

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学习平台, 具有庞大的功能和丰富的信息, 对于初学者来说, 很难完全掌握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 需要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摸索。研究表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 驾驭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有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实现这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 以期为同行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均霞, 陈明选.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8) :70-72.

[2][美]柯蒂斯·J·邦克著, 焦建利主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42-343.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9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迅猛地席卷了高校校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方面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蕴藏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发挥教育职能,使图书馆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

1 网络文化的理论内涵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即虚拟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统一体。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1]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为基础的精神创造活动及精神产品,是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学习、工作、娱乐等活动方式及其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它包含了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选择等方面。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普及及网络技术、信息化程度上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成果。其特征具体如下:

1.1 广泛性

网络文化使时空结构发生了改变,流动空间代替了地方空间。人们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凭借先进的交流沟通手段,自由自在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网络社区,寻找自己满意的交谈对象,根据自己挑选的话题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网络信息的交流,已经将传统单一的文化内部交流发展为外在的跨地域、跨时空的文化交流,交往方式变得多样化、自由化,人数也越来越多,人际交往更加广泛。因此,使网络文化呈现出了广泛性。

1.2 融合性

网络信息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人们共同参与了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各种文化已经突破时空界限,在这里融会贯通。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互动的文化参与者,各种文化、各种信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使网络文化具有了融合性。

1.3 差异性

网络信息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体相比,更富有差异性。由于异步传播、交互沟通与自由选择使人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吸纳着不同的信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兴趣和需要的差异而出现了分化。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会在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修养、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网络文化也具有差异性。

1.4 共享性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以信息为本质、中介和运作方式的一种精神成果,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即共享性。

1.5 创新性

网络文化由于自身的特征区别于传统文化,具备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条件,在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改变之时,已为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网络文化也具有创新性。

2 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的虚拟化,以及来源广泛、数量巨大且鱼龙混杂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传递给学生,导致对信息内容缺乏约束力和掌控力,极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尤其是西方反动势力利用网络文化趁机进行精神侵略,以实现殖民文化,以达到淡化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冲击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价值理念,腐蚀社会主义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2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准则

网络的虚拟性及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自律、自控能力失衡,大量淫秽、暴力、欺诈、迷信等丑恶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极易弱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焦虑等消极情绪,出现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过度迷恋和依赖网络的心理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准则。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既是知识荟萃的殿堂,又是传授、传播知识财富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

3.1 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不仅收藏了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还配置了必要的技术装备,购置了大量的电子文献资源和各类网络数据库。尤其是馆藏图书文献中有大量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著作,还有很多哲学、文史、法律、思政类书刊,同时,大量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也积淀了人类几千年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图书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是开展服务育人的基本条件,为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价值取向的选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具有优雅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优势

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有序的管理,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身处其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起着自我调节的作用。

3.3 具有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因此,学校也非常重视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为图书馆配备了一批受过图书情报、英语、计算机及其它学科专业教育、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工作实践经验人才,他们熟悉馆藏结构和信息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学校各专业特点,掌握学科发展情况,能够有效利用各种知识与信息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4 措施研究

4.1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导读质量

首先,制定合理的导读计划。导读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方法,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定期分析借阅统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制定合理的导读计划,尤其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导读内容。其次,采取各种导读形式,通过举办宣传栏、校报、广播、电视、展板等传统方式以外,还要借助网络宣传媒体,开辟导读专栏,及时通报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导读目录,推介优秀新书,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辩证思考的能力,营造读书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正确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2 丰富网站教育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

不断丰富和优化图书馆网上教育资源。譬如,针对大学生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一些专栏,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以增强图书馆育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将馆藏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图书加工制作成电子图书,提供在线阅读;自建或购置优秀的视听娱乐电子资源,建立在线点播系统,使大学生通过欣赏健康高雅的艺术作品,从中得到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愉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重视网络化的重要作用,“发挥人人网、飞信、BBS、QQ、短信、视频等独特功效,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3]不断丰富网站教育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

4.3 加强馆藏建设,提高文献信息资源质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改造人类灵魂的工具。”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价值取向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首先要重视文献采访工作,加强馆藏建设,重点采购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献资源,坚决抵制不健康、低级庸俗的精神产品,以确保馆藏图书的纯洁性。

4.4 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高校图书馆创建高雅的服务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是创建良好的物质环境。所谓物质环境,是指馆容馆貌、建筑设施、环境布置等物化形态,它是图书馆的外在标志。宽敞明亮的阅读环境、干净整洁的书架、排列有序的书籍、一尘不染的桌椅,能使人心情舒畅,奋发进取;其次是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体现于馆员的精神面貌上,馆员的人格、形象、作风、言语、仪表、行为,对于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轻松、惬意、舒适的人文环境,可激发读者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

4.5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发挥育人功能

要发挥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馆员自身的思想建设。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就无法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首先,要重视馆员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必须做到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其次,是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业务技能,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实践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日常管理之中”,[4]要高度负责,关爱学生,廉洁自律,作风民主。

5 结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图书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馆员队伍整体素质,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真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育人基地。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的分析,总结了高校图书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女男等.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

[2]阮喜荣.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2009,(3).

[3]李玲.关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世纪桥,2010,(19).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10篇

国外的情况是:IEEE在2014年7月成立了P2413小组, 专门从事物联网的基本模块化标准建设工作, 同时Broadcom在2014年上半年推出了一款25G的以太网SDN优化芯片, 使得SDN网络架构从现有的小范围验证性部署到大规模应用性部署变为现实, 可以预见3-5年以后SDN将广泛的应用在物联网通信领域。

国内情况是:尽管华为、阿里巴巴等几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在SDN和物联网应用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但是更多的企业都还处于观望状态, 他们一方面希望参与到这场新技术的游戏角逐中去, 另一方面却顾虑于现在网络的服务是否能满足实际需要。

1 SDN架构的物联网网络层分析

物联网的基础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 其核心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mark everything and people together”, 但是物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大数据传输、大数据运算、大数据服务、移动式大系统的综合应用, RFID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都要Internet的网络架构来传输, 于是其通信效率就直接决定着物联网的工程应用。

现有的Internet网络构架中, 设备硬件和软件控制着数据的接收、存储和转发任务, 因此通信效率对网络设备自身的性能和算法依赖度非常高。另外由于TCP/IP网络架构本身的缺点, 加上人们给这个架构赋予的复杂的数据类型、协议标准, 使得网络数据的复杂度, 协议的转换的运算量越来越大, 造成设备越发复杂, 运算负担越发重, 设备需耗费大量的开销在附加数据上, 使数据传输效率大打折扣。

SDN是针对现有网络架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网络概念, 其基本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面与数据转发面分离, 依靠位于控制层顶端结构中的控制指令集去动态式、集中化地控制下层硬件设备, 实现资源的动态、灵活分配, 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网络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 物联网通过RFID来采集环境数据, 采集到的基础数据或经低端处理机处理后的初级信息都交由Internet进行传输, 而现在的Internet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架构, 由于Internet在诞生的时候就没有想到它会发展现在的庞大规模、承载的应用和数据结构之繁杂、受重视度之高;所以网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另外人们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还在随应用的增加而提高,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人们又继续给路由器体系增加更复杂的功能, 例如OSPF, BGP, 组播, 区分服务, 流量工程, NAT, 防火墙, MPLS等。这就使路由器等交换设备越发臃肿且性能提升的空间越发有限。同时TCP/IP协议没有详细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 这就使TCP/IP模型对新技术的适应性不足, 所以就要给网络赋予新的协议标准。尤其是物联网实现大规模部署的情况下, 其数据量之庞大, 网络数据和结构动态变化, 且物联网系统往往是大系统, 需要云计算服务支持和网络虚拟化功能, 这些服务要求网络能满足信息实时性、设备动态可控要求。所以要求网络中虚拟交换机既要与现有虚拟管理平台兼容, 又要应对高度动态变化的终端设备要求, 满足维护虚拟逻辑抽象链接, 集成交换硬件设备功能等, 另外分布式虚拟交换机通常通过增加或管理虚拟机的网络标记, 来维护虚拟网络和逻辑区域的上下文, 这需要正确和高效地管理这些虚拟化标记, 同时还需要集成操作系统和硬件, 把虚拟数据转发路径设计成“卸载”模式, 由于对数据包处理往往交由硬件芯片来完成, 以独立软件或硬件芯片方式实现灵活控制, 增加虚拟化网络性能。所以如果把这一切功能都赋予给TCP/IP网络架构的话难度就更大了。

SDN控制面和数据转发面分离的方法, 不仅能降低网络复杂度还满足虚拟化和云计算的网络需求, 其核心技术就是Open Flow, Open Flow的flow Table由多个流表组成, 一个流表对应一个详细的转发规则, 数据包一进入交换机就查询流表内容以获取转发目的地端的物理位置和端口编号。并且Open Flow可以在运行的网络中根据情况定义特殊的规则, 让符合规则的流量根据需要自由的选择路径, 并且类似于其他隔离的虚拟网, 每个虚拟网都能同时运行而不互相干扰。另外Open Flow还可以用来测试各种新的协议, 现有的测试不仅要考虑具体的TOP结构而且要考虑BOX的先后顺序;而在Open Flow只需要通过定义不同的Flow Entry就可以任意改变流量的运行策略, 这样就能满足网络的移动性要求。Open Flow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支持远端控制, Open Flow对网络的控制是通过“灵活的软件定义Internet”实现的, 所以对网络远端控制就显得更容易。所以一个SDN构成的网络架构, 除了更加灵活以外, 通过适当的算法, 便可以大大提高网络自身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性能。

2 SDN在物联网大规模部署下的可行性分析

要实现“感知中国”的宏伟目标, 不仅是花力气解决物联网自身的技术问题, 还要解决网络层的传输效率问题, 这里从SDN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物联网需求的几个身份角度来阐述SDN对物联网大规模部署的可行性:

2.1 从物联网适用企业而言

很多企业之所以不敢或不愿部署物联网, 其实不在于对物联网技术的不了解或不信任, 相反他们对物联网技术的忠诚度和热情是很高的, 因为他们的业务往往需要一个灵敏度高, 支持服务定制, 并能把参数实时配置到网络, 还能在终端开通即时服务的网络。

他们不能容忍巨资打造的物联网只是一个摆设, 但是网络的传输能力不是适用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渴望接入商 (者) 价格不变甚至更低的情况下还能提供更优质的接入服务。于是SDN应用于物联网可以打消这些企业的顾虑, 使他们大胆地尝试物联网的大规模部署。

2.2 从接入服务商 (者) 而言

对于每个网络接入商 (者) 的来说, 他很想搭上物联网发展这趟快车, 达到重新定义市场格局的目的, 但在传统网络架构下, 要满足物联网海量数据高速传输, 无非是将老旧设备换成新设备并做大量繁杂的优化工作;对于专业接入商而言, 更新设备通常是他们最头痛的事情;他们一方面迫切希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方面又怕给自己增加过分的资金投入。于是就必须考虑尽可能提高网络的整体能力, 又能继续使用老旧设备以节约开支;其次接入服务商 (者) 正在使用的设备可能来自于多家厂商, 为保障这些设备的安全运行, 需要配置与之相应的技术人员, 不仅人员配置量大, 对他们的培训也很复杂。所以只有通过软件的办法才能摆脱这些限制, 因为SDN不需要全面更换老旧设备以支持SDN, 而是在设备的更新计划中选择支持SDN的网络设备, 通过软件的方法把网络控制面和数据转发面分开, 这就大幅降低更换设备甚至IT重组所造成的资金浪费并使员工的培训变得简单。

2.3 从物联网自身构成的大系统而言

由于SDN可以极端理解为网络虚拟化技术, 它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往往一个物联网的终端设备通常是通过一套多个RFID设备采集环境当中的多维数据来构成一组完整的数据簇, 那么一种情况是这一套RFID设备中的每个设备都要和数据处理中心构成完整的通信网络, 另外一种情况是多组RFID设备的数据同时交给底层终端进行预处理后交给数据处理中心, 这就使物联网往往是由若干小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这些小系统之间的通讯链路和数据量成几何级数激增不说, 它们还需要云计算技术, 网络虚拟化功能, 而且系统的地理空间还实时变化, 所以现有网络的承载能力就很难负担这个多模架构下的高负荷的数据传输。

SDN和NFV (网络虚拟化) 理念是一致的, SDN的方法是通过Open Flow实现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和控制分支环境中支持Open Flow的所有网络设备, 把数据控制面分离出来后, 就可以把其功能放在服务器上一个单独的控制系统中;简单的说就是通过SDN的网络虚拟化技术把网络结构虚拟化, 一方面通过编程的方法, 使原来的单一网络虚拟成多个网络, 原来的多个网络虚拟成单一网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网络可以提供虚拟服务器、存储器等与数据处理中心一样的配置环境, 这样就可以使多个虚拟网络架构在一个物联网络架构中运行, 而不互相影响、互相干扰, 因为对于每个虚拟网络而言, 别的虚拟网络是透明的。

2.4 从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而言

现在的各大网络设备生产商基本都各自为阵,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产研发封闭式、性能优化的网络设备。SDN网络中硬件的功能相对单一, 便于标准统一, 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和成本生产。因为SDN网络底层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是“哑的、小的、简单的”, 开发人员可以任意调用一个开放流表的公用API来自由编程, 得到的上层控制面管理系统却是“灵活的、敏感的、强大的”, 这个系统就能完全监控、调动网络的每个动作, 使整个网络变得更智慧;

2.5 从SDN架构物联网的安全性而言

和其他网络技术一样, 物联网技术和SDN也都面临各自的完全性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隐患源于其超大的数据量, 而SDN的特点就是通过控制器将控制面从数据转发面剥离开, 控制器既是整个网络的运行核心, 又是网络的安全核心。网络攻击的重点可能就是控制器, 只要造成控制器的瘫痪, 整个网络也就瘫痪了;或者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控制器的管理权限, 进而通过这个管理权限控制整个网络。

但是从防范角度而言, 虽然SDN和TCP/IP、OSI结构模型一样, 只是网络架构的不同形式, 所以SDN本身不能提高或者是降低网络的安全级别, 网络的安全还是取决于终端客户自身的防范级别, 而与网络架构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SDN具备虚拟化能力, 所以可以将每一个自身就带有安全配置的SDN核心设备用虚拟化功能予以封装, 再配合适当服务管理流程, 理论上就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级别。

2.6 从经济展望而言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由于物联网网络层瓶颈的突破, 可以促使一些从事传统行业的适用企业启用物联网技术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服务,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竞争实力。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新思路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从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从国家层面来说, 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既能促进经济增长, 又能为全社会的各行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既能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又能提高整个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 甚至催生出新的服务行业类型。

3 结论

本文从物联网系统的需求和结构特征的需求上分析了SDN网络架构相对比于现有的TCP/IP网络架构的应用优势, 并把基于SDN网络架构的优势在物联网大规模部署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说明了在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思想上SDN完全适用于物联网网络层的信息高效传输, 同时也得出SDN网络架构在物联网的大规模部署中能起到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以SDN和物联网网络层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基于SDN的网络架构在物联网网络层的应用优势;同时针对物联网的海量实时动态数据在用Internet传输时, 要求承载网络具备支持大系统、云计算服务和网络虚拟化等功能, 分析和研究了SDN网络架构在物联网大规模部署下的可行性, 说明SDN网络架构在物联网的大规模部署中对物联网适用企业、网络接入商 (者) 、设备生产商、物联网构成的大系统、安全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及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SDN物联网,物联网网络层,物联网大规模部署

参考文献

[1]汪秀丰.浅析SDN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方案[J].中国新通讯, 2014 (14) .

[2]陶军.基于Open Flow的SDN技术研究[J].电信技术, 2014 (02) .

发挥网络优势 开拓德育空间 第11篇

【关 键 词】学校德育;网络优势;优化环境;健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035-02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网民。有的学生由于从网上接触了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于是,有人惊呼“网毒”来了,有人提出强制未成年学生远离网络。网络真的那么可怕吗?网络技术难道是德育工作的煞星吗?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德育工作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德育工作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网络教育拥有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都为学校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应对网络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利用网络开拓德育空间,开发德育功能,正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剖析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是更新德育观念的先决条件

(一)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 信息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网络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极大限度地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 网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网络信息集知识与娱乐于一体,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且信息容量大,为学生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的互动性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社会参与度,开发了内在潜能,满足猎奇心理,增强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

3. 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高度发挥

在网络上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主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对学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

4. 网络的特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一拍即合

现在许多学校都建立了网络教室,实现了远程教育与资源共享,这种形势下,谁拒绝网络,谁就会被淘汰。

(二)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当然,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趋凸现,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形成挑战,主要表现在:

1. 损害着学生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整天将自己锁在电脑前。过度上网使一些学生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了,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上交际使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而离群索居,造成新的精神空虚。这种“人——机——人”的关系正在损害着社会上正常的人际关系。

2. 弱化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网络传播使道德价值趋于多元化,诸多西方道德价值观的入侵,给学生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惑,加上这种选择的自由性,使学校德育的导向失控。

3. 信息污染危害着学生身心健康

因特网中存在着诸多黄色暴力信息污染,对于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不仅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且往往会使他们迷恋其中而失去自制。

网络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这些对于还没有很强辩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学生来说,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面对这些现象,有的人很害怕,有的人很紧张。听说学生上网就以为洪水猛兽,甚至发展到有的家长和学校禁止孩子上网。“阻”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明白地告诉人们这个道理。禁止学生玩游戏,禁止学生进网吧,这些看起来行得通,来得快的方法,却恰恰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殊不知越禁越不管用,疏导远比阻止好。

二、优化网络对学校德育环境的创设,是巩固德育阵地的关键所在

优化德育环境是渲染德育气氛,感化学生的重要手段。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德育方式如仍迟滞于传统的模式,必将拖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优化德育环境至关重要。为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系统,优化德育环境。

1. 利用健全网络法规,形成有序的网络管理

有关调查发现,在网吧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是在玩游戏、聊天、甚至在看黄色网页,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网吧几乎成了游戏、色情、暴力的代名词。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校一方面在五、六年级每班选拔出一名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此外,我们还应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毕竟有限,有时他们难以分辨网络上的美与丑、真与假。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引导,重点是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个体道德意志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假、丑、恶的认识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才是受用终身的。

2.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网络道德意识

我校地处农村,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大多数。我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家长占大多数。一些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电脑,至于孩子用电脑来干什么,则全然不知,更谈不上管教和指导了。专家认为,家长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既可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选择地汲取网上的知识。为此,教师需积极联系家长,鼓励家长去熟悉、精通网络,再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子女。

3. 开展网络宣传,形成健康网络氛围

在校园内进行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特殊功能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据研究证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网络时,如果得到成人及时、正确的指导,孩子就能从网络中获益。许多对比研究发现,经过指导的孩子比未经过指导的孩子更有自主性,更能熟练地获取和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更能经常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

三、健全网络对学校德育管理的支撑,是保障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1. 建立班级网页,创设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

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取得高效的德育效果。因此,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了班级网页,作为宣传班级,宣传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德育窗口。班级网页的建立,使学生求知欲望更浓了,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更强了,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了。

2. 运用“E-mail”,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传统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因此,教师“受蔽”是常事,这也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但是,如果运用网络中的“E-mail”功能,则可弥补传统德育中的这一弱点。由于“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学生有些心理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回复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在网上发表公开信。

3. 开辟心理健康咨询,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在小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有的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心理很脆弱也很自卑,很容易迁移到到学习上,影响学习;有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挫折,心情紧张,内心烦躁,容易导致学习上自暴自弃;有的因同学之间的摩擦,很容易导致事态的恶性发展;有的因师生之间教育的矛盾和冲突,很容易导致误解……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要求学生若有不良的心理应及时向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寻求答案。这样,我们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及时教育,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利用QQ聊天对话,加强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

现代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我们通过与家长QQ聊天,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同时,老师也可以把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介绍给家长,增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这种方法还节省老师家访的时间,使老师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学,真是一举多得。

网络视频优势研究 第12篇

课题申报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以教研机构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 由课题负责人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外语教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学外语教师、教研员, 原则上应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中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 需2名中学高级教师推荐;

3.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所在的课题承担单位具有保证课题实验和研究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能够切实承担主要课题工作并组织、指导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5.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已申报外专委课题尚未结题的或已申报其他组织和学术团体相同名称或内容课题的, 不得申报本课题。

课题申报流程

1.申报单位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

2.将申报材料提交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审核、盖章;

3.将申报材料快递至翼课网科研办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4.翼课网科研办将材料提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

5.总课题组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6.立项后, 翼课网科研办留存一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返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7.申报单位收到返还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之后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两个月内, 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翼课网科研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29-68811332 15249272804

电子邮箱:ekwjky@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园长安国际企业总部A8栋 (42号楼)

邮编:710118

上一篇:人间的美好下一篇:食品、保健食品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