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平仄格律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词的平仄格律范文

词的韵律平仄对仗

第三节词的用韵

幻灯片1

第三节词的用韵

词的韵律可以从韵部和韵式两个方面谈。总的来说,由于语言的发展、语音的演变,词的韵部比近体诗韵要宽得多;由于音乐的影响、诗体的转变,词的韵式比近体诗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先谈词的韵部,再谈词的韵式。

幻灯片2

词韵不同于诗韵。近体诗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因此有官定的韵书,作诗的人都要遵守(实际上也有不少人平日抒情应和等并不严格遵守);而填词则只是文人业余的雅事,没有正式规定过人所公认的词韵。唐人填词,一般就用诗韵,并参照古体诗那样使用宽韵。至晚唐五代,语音的实际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填词的人虽然仍参照诗韵,但为使曲词易唱易懂,就根据实际语音加以变通,由于词人的籍贯和创作年代不同,音律水平也有高低,所以在用韵上也显出差异,宽严并不一致,有的作者不免带进一些方言土腔,有的则故意引方言入词。五代词人的这种用韵情况,影响了后代词人。

幻灯片3

 在宋代,有人曾把词韵加以归纳,但这些著作都没流传下来。  直到明清之际,词韵著作渐多,沈谦《词韵略》、李渔《笠翁词韵》、胡文焕《会文堂词韵》、许昂霄《词韵考略》等相继而出,但其水平高低不一,分韵也不尽相同。到后来仲恒撰《词韵》、戈载作《词林正韵》,论词的人都用它们作标准。而实际上,这两部书所定韵部与宋词用韵仍有些出入。

幻灯片4

 《词林正韵》分词韵为19部,其中舒声(包括平上去)14部,入声5部。P1103-1104。  其中舒声第

五、

六、

七、十各部以及入声第十

七、第十八两部要特别注意。

幻灯片5

 词韵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而实际上宋人作词要比这十九部要来得宽泛,今人把宋词押韵的情况做过穷尽性的归纳,得出18部,《词林正韵》的第

17、18两部其实很多词人是混押的。

幻灯片6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韵脚

 物物 壁錫 雪薛 杰薛发月灭薛发月月月

 其中“壁”属于锡韵,第十七部,其余的属于第十八部,也可以看出这两部混而不分。

幻灯片7

 由于有语言发展、方言影响等因素的作用,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例如周邦彦《过秦楼》

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m 。 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n 。 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n 。

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m 。 )中第七部的字(-n 韵尾)和第十四部的字(-m 韵尾)通押

幻灯片8

 至于第六部中的-n 韵尾的字和第十一部-ng 韵尾的字通押的就更多了。

幻灯片9

 宋词用韵的宽泛,还表现在不同声调的韵可以通押方面。上声和去声不同声调,但“上去通押”极为常见。入声的独立性较强,一般是独用的,但也不是没有跟其他声调通押的情况。例如辛弃疾《贺新郎》:“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又《定风波》:“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这是去入通押。

幻灯片10

 词的押韵方式与律诗不同。它随调而定,有的韵脚距离近(密韵),有的韵脚距离远(疏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但与《诗经》、古诗用韵自由也不相同,因为词调中的用韵方式常是规定好的,哪些词调用平声韵,哪些用仄声韵,哪些平仄互押,哪些平仄换韵,都因词调而定。 我们可以从韵脚的变换和位置两个方面来看。

幻灯片11

 从韵脚的变换看,大致有五种韵式:  (1)一韵到底(AAAA) 如万俟咏《长相思》:

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 又如李之仪《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幻灯片12

 (2)平仄换韵(AABB) 如李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幻灯片13

 (3)平仄交韵(ABAB) 如毛文锡《纱窗恨》:

 双双蝶翅涂金粉,咂花心。绪窗绣户飞来稳,画堂阴。

 二三月爱随风絮,伴落花,来拂衣襟,更剪轻罗片,傅黄金。  上阙即是交韵,下阙一韵到底。

幻灯片14

 (4)抱韵(ABBA) 如苏轼的《壶天晓》:

 点点楼前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戎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闹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 苏轼此词是《西江月》的一种体,别名《壶天晓》。

幻灯片15  (5)平仄互押(aaAA) 。 如顾敻《醉公子》:

 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  马嘶芳草远,高楼帘半卷。敛袖翠峨攒,相逢尔许难。

幻灯片16

 从用韵的位置看,词的押韵方式也较复杂,不同的词调用韵的疏密并不相同。有句句韵的,如上而列举的万俟咏《长相思》、李煜《虞美人》、苏轼《壶天晓》、顾敻《醉公子》;有偶句韵的,如李之仪《卡算子》;有多句一韵的疏韵,

幻灯片17

 柳咏《凤归云》上片第七句才用韵、下片第八句才用韵,可以说是韵疏得很了: 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况佳人尽,天外行去,堂上飞燕。向玳筵,一一皆妙选。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 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锚銖名宦。正欢笑,试恁便分散。即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幻灯片18

 词的用韵,韵脚距离不相等,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完全突破了近体诗的形式。  近体诗用韵要避忌重韵(即同一字做两次以上的韵脚),词的用韵不避重韵,甚至有的词还规定叠字叠句来用于押韵位置上。如《长相思》前后阙的起句就常是相同的韵脚,下以自居易《长相思》为例: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第四节 词的平仄

幻灯片1

第四节 词的平仄

 词的声律主要是讲词的平仄格式, 而其节律是与句式相关联的。

 词的句式特点是长短句,最短的只有一字,长的达十一字,平仄均有定式,随词调而配置。但词的句子基本上都是律句,即句中平仄交错, 以双数字为节奏点。也有一些不合律句常规, 但一般也可按近体诗的拗救办法进行调节。不过词是依谱填写的,如果词谱有规定,即使拗了也不必去救,所以,词的声律要比诗的声律复杂一些、固定一些。下面我们按句式来讨论。

幻灯片2  一字句

 一字句很少见, 一字句都必须入韵。《十六字令》第一句用之,如张孝祥《十六字令》:  归,猎猎熏风卷绣旗。拦教住, 重举送行杯。

幻灯片3  一字豆

 一字豆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豆”就是小于句的停顿,也写作“读”或“逗”。它的作用是用来领起下文,故又称“领字”。例如周邦彦《风流子》上片里有“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望”字带动下文四句,就是一字豆。毛泽东的 《沁园春 雪》

幻灯片4  二字句

 二字句也以入韵为常,一般是押平韵用  一一,押仄韵用一丨如:  盈盈,鬭草踏青。(柳永《木兰花慢》  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台令》) 

领句也有用二字的。例如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烟”,“那堪”二字领两个六字句,这两个六字句构成平仄相间相对的对偶句。

幻灯片5  三字句

 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三字尾,以一一丨,丨一

一、一丨丨为常见,其次是丨丨丨,丨一丨;丨丨一很少,而一一一几乎没有。  丨一一左牽黃,右擎蒼。

(蘇軾《江城子》)  一一丨長門事。

( 辛棄疾《摸魚兒》)

弦歌地。 ( 張孝祥 《六州歌頭》)

幻灯片6

 我们来看看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的三字句,归纳三字句的类型。

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幻灯片7

 领句也有用三字的,称为“三字豆”(三字豆也有不是领句的,只是跟其后的句子合为一句了)。例如:  周邦彦《花犯》:“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王安石《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字豆也有少数其他形式的,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晏几道《洞仙歌》》:“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幻灯片8  四字句

 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除了一字豆领三字外,主要有以下句式。例如:a表示平可仄,b表示仄可平  a一b丨 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

长淮望断。(张孝祥《六州歌头》)  b丨一一乱石穿空。

(苏轼《念奴娇》)

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幻灯片9

 b一一丨,是一种常见的格式,也是词所特有的句式,第三字必平,如:  大江东去;江山如画,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  此生谁料 。 (陆游《诉衷情》)

幻灯片10  五字句

 五字句有律句和拗句两种。词的五言律句就是近体诗的五言律句。其形式以仄起为常,平起少见,平起平收罕见。

 b丨丨一一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 b丨一一丨第三字必须为平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卷起千堆雪(《苏轼 《念奴娇》》)

幻灯片11

 a一一丨丨(第三字必为平)  照花前後鏡

。(溫庭筠

《菩薩蠻》)  為誰頻斷續。(姜夔《齊天樂》)

幻灯片12

 五字句中的拗句

 b丨丨一丨(第三字必仄)

 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  盡日惹飛絮

(辛棄疾《摸魚兒》)  b一一丨一(第三字必平)  弄粧梳洗遲

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菩薩蠻》)

幻灯片13

 丨一一一丨

 與君相逢處

( 王安石

《傷春怨》)  看名王宵獵

( 張孝祥 《六州歌頭》)

 五字句多為上二下三,也有上一下四,上三下二,“一聲聲更苦。”

幻灯片14

 六字句

相當於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 a一b丨一一

 斷腸點點飛紅

(辛棄疾 《祝英臺近》)  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水龍吟》)  b丨一一丨丨

 準擬佳期又誤

辛棄疾《摸魚兒》  是處紅衰翠減

柳永《八聲甘州》

幻灯片15

 另外還有只用詞所特有的句式  b丨b一一丨,第五字必平。  我欲乘風歸去;人有悲歡離合。

(蘇軾《水調歌頭》)  何況落紅無數;脉脉此情誰訴。

(辛弃疾《摸鱼儿》)

幻灯片16

 b丨a丨一丨,第四字與第六字俱仄,第五字必平,如:  一時多少豪傑;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  關河夢斷何處。

(陸遊 《訴衷情》) 一般為上二下四,上四下二,三三。

幻灯片17  七字句

 七字句,即七言律詩的律句。  a一b丨丨一一

 老夫聊發少年狂;酒酣胸膽尚開張。 

(蘇軾《江城子》)  b丨一一丨丨一

 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  壯歲旌旗擁萬夫

。(辛棄疾《鷓鴣天》)

幻灯片18

 a一b丨一一丨,第五字必為平。 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蠻》)

 b丨a一一丨丨,第五字必為平。  為報傾城隨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

子》)

 以上都為上四下三,一下都為上三下四。

幻灯片19

 丨一一a一b丨

《菩薩

(溫庭筠

(蘇軾《江城 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摸魚兒》)  b b丨b丨一一  常南望翠葆霓旌。(張孝祥《六州歌頭》)

幻灯片20

 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做是上述句式複合而成的,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分析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可以此類推。

幻灯片21

 词在四声方面,还有一些讲究,如有的地方还要分别清浊、上去。万树《词律》说上声和去声“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唐词似乎只讲平仄,不分四声,但是个别词人如温庭筠声调甚严。宋代文人开始讲究四声,如晏殊注意去声运用,并要求某些词结尾仄分三声;柳永要求“上去、去上”连用,反对“上上、去去”,而且该用入声的地方不用上去。

第五節 詞的對仗

幻灯片1

第五節 詞的對仗

第一、近体诗句式齐整,律诗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一般只有在字数相等时才有可能对仗,所以词对仗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例如苏轼的双调《望江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就是在两句字数相等时用对仗。

幻灯片2

 但在词里有时即使字数相等,也不一定用对仗,对仗与否,全在于作者的选择。苏轼这首《望江南》的上片的同样位置上,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就没有用对仗。又如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对仗,辛弃疾《满江红》同样的位置上“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就没有对仗。

幻灯片3

 范仲淹《蘇幕遮》

 上闋起句“碧雲天,黃花地。”  下闋起句“黯鄉魂,追旅思。”都用對仗。  周邦彥《蘇幕遮》

 上闋起句“燎沉香,消溽暑”,用對仗,  下闋起句“故鄉遙,何日去”,則不用。

幻灯片4

 尽管如此,词的对仗位置还是有一定的习惯的。一般来说,上下片的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习惯是对仗的,称为“虾须格”。例如秦观《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幻灯片5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晏殊《浣溪沙》)

 有些词牌在一定的位置上,也以用对仗为常。例如《鹧鸪天》的三四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沁园春》上片的四五句和六七句,下片的三四句和五六句,等等。

幻灯片6  第二,词的对仗近于散文的对偶,可以不讲究平仄相对,也允许出现同字相对;近体诗对仗,讲究仄脚在前,平脚在后,词的对仗也可不拘。例如张升《离亭燕》中“云际客帆高挂,烟外洒旗低亚。”其对仗不是平仄相对,而是平仄相粘,且两句都是仄声韵脚,还押韵。又如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其对仗不仅是平仄相粘,而且都是平声韵脚,还有“又”字、“了”字同字相对。

幻灯片7

 第

三、词的对仗有时不一定全是用在字数相等的地方,也不避童子相對。在一字豆或二三字顿的后面也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 柳永《觀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去掉有,上下對的很工整。  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避同字。

幻灯片8

 词中也有“扇面对”,前面也可有一字豆。例如周邦彦《风流子》:“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箸还垂”这里除去领句字,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对。

幻灯片9

 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辛棄疾《沁園春》)  有

幻灯片10  鼎足對

 蒋捷《行香子》: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 上下片的結尾三局構成鼎足對,也是排比。

第二篇:对联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句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

一、

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9 | 评论

第三篇: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 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2,律诗: (二) ,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3,这个韵要押什么 怎么押

(三) ,关于对仗 (1),何为对仗

(2),怎样'对'才算'仗' (3), 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

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 ③,借对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④,流水对

第四篇: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作者:佚名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

(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

柳三变(□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

张九成(□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

风清云静(□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

九州溢彩(□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

四言句特例:

百花齐放(□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

明月几时有(□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

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

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

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

“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以上联为例: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

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例:

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

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

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

(2)忌三仄尾/三平尾

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

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

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复字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回文格)

管他三七二十一

醉我三百六十五

(谐趣、数字格。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同音异字格。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另有一些规则此处略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第五篇:平仄查询表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村官个人小结范文下一篇:传承优良家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