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文化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罗布泊文化范文

罗布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萧瑟和煦裸露戈壁滩..

吞shì干hécāng海桑田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A、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B、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3、最后一段连用了三个“救救”,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对本文标题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罗布泊已经不存在了B、罗布泊是个将要消逝的美丽湖泊

C、美丽的罗布泊已经消亡了D、罗布泊是个仙境般的美丽湖泊

二、课内文段阅读。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三段划线句中所罗列的数据能说明什么?

3、选文第四段划线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从上文看,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篇:罗布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岚

课文分段及段意

第一部分(1-9):写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并上溯历史的美丽景象。 第二部分(10-14):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第三部分(15-25):具体展示罗布泊今日的荒凉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四部分(26-28):由罗布泊推而广至,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文文体

本文属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有2个特点:(1)新闻性:即真实准确的叙述事实。(2)文学艺术性:即对文章进行形象生动的艺术加工。具有这2个特点的就是报告文学!

作者介绍

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2004年6月吴刚获得博士学位后作为人才引进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事基因工程和转基因安全研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973的研究。

文中人物介绍

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瑞典探险家,在祖国瑞典,他的名字路人皆知,与诺贝尔有齐名。

1865年,斯文·赫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他出生的19世纪正是欧美地理大发现时代——包括地理学界在内的欧美知识界向世界地图中的所有空白点“宣战”。一支支科学考察的探险队出发到世界各地,许多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未知河流或标明一个未知山峰高度而扬名天下。在这种氛围里,斯文·赫定从小对探索未知世界充满的迷恋。

中学刚毕业的19岁斯文·赫定得知可以去遥远的俄罗斯巴库做家庭教师,爱好探险的他毫不犹豫来到遥远的陌生地。工作结束后,他以所得的报酬到波斯(今伊朗)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这是他的第一次亚洲之行。

1886年,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1890年,斯文·赫定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来到中东,并圆满完成了任务。然后在瑞典国王资助下,斯文·赫定开始了第二次亚洲探险之旅。同年底,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新疆喀什。这是斯文·赫定第一次来到中国。一个多月后的1891年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

从这以后,斯文·赫定开始迷恋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的探险考察。 1893年,斯文·赫定开始第三次亚洲探险之旅。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住了一段时间,试图攀登这个有“冰山之父”之名的冰峰。5月,斯文·赫定抵达喀什。第二年2月,斯文·赫定试图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由于经验不足和条件恶劣差点葬身沙漠,幸亏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又过来四年,1899年,在瑞典国王及诺贝尔的资助下,斯文·赫定第三次来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探险。1900年,斯文·赫定从沙漠南部进入罗布泊地区,这次,他发现了消失几个世纪的著名的历史古城楼兰遗迹,并发现罗布泊湖,确定了罗布泊这个咸水湖的位置。在这次探险,斯文·赫定死了3个帮手和7峰骆驼,他本人只穿一条裤子狼狈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当地农民发现才死里逃生。回国后,斯文·赫定写了《长征记》一书,记述了这次可怕的罗布泊历险。

1905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到西藏探险,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详细的西藏地图,并且发现了印度河的发源地。

1926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中国,并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经过与中国学术团体协商,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规定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历时八年。斯文·赫定主持的这次亚洲腹地探险,是人类探索地球的壮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自然和社会条件均极其恶劣的形势下,不畏艰险,数度深入中国新疆沙漠地区,探索罗布泊地区,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取得重大成功,成为世界探险史上辉煌篇章。斯文·赫定将这八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写成了《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发表。

这以后,斯文·海定继续他的探险旅行,直到60多岁。他撰写了许多本关于自己长途旅行的书,他成为20世纪最有名的探险家之一。

在探险旅行中,斯文·海定收集了8000多个岩石标本以及古代文明的遗物。这些物品如今保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文·赫定基金会”。

斯文·赫定终身从事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一家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

彭加木

彭加木(1925年—1980年),广东番禹县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25年彭加木出生在广州市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原名“彭家睦”,兄弟五人排行第五。

1947年,23岁的彭加木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掀起开发边疆的高潮。彭加木一再要求下,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科学领域的空白,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

后来回到上海,彭加木被查出患恶性肿瘤,接受治疗后,稍有好转,就转回新疆工作。1960年他又患淋巴癌,但他一边与病魔搏斗,一边从事最消耗体力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足迹遍及新疆和祖国各地。1961年,彭加木任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当选为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

在这期间,彭加木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还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第一次是1964年3月,彭加木不顾身患癌症,主动请缨为国家找天然重水(重水是制造核武器不可缺少的物质,花巨额外汇也难于购买到的战略物资),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初步研究认为罗布泊一带可能有重水等资源。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2月,中日两国电视台联合摄制《丝绸之路》,欲赴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50多岁的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科学考

察,为摄制组找到了进入古楼兰遗迹的道路和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的中道。

这次科考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找到了许多稀有宝藏。但当时,中国从没有穿越并全面考察罗布泊地区,连罗布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干涸的消息也是来源于美国的卫星地图,中国科学界对罗布泊没有什么权威,因此彭加木想完成对罗布泊的完整科学考查。

抱着“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的理想,彭加木出任 1980年5月2日开始的中国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这是彭加木第三次到罗布泊科学考察。

5月2日到6月5日,科考队由北往南,首次穿越了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湖盆(1972 年前是湖泊,无法穿越),到达罗布泊南岸米兰农场,完成了首次湖盆穿越。科学考察中,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以及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稍加休整,科考队于6月16日来到罗布泊东岸的地区,打算从东向西横穿罗布泊,从而完整对罗布泊地区进行科考。出发后不久,科考队发现所携带的水消耗殆尽,于向科考指挥部发出告急电报。第二天早上收到让科考队就地待命,等待运送物资的回电。

当时国家经费紧张,彭加木心疼“用直升飞机送水”的高额成本,他从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不少地方都以“井”命名,如沙井、红十井、八一泉等,预定的水要到18日才能送来,他敦促队员利用等候的这段时间开车到附近去找水源,如果能自救,就不用国家送水了。

1980年6月17日,他就是否要到更远地方寻找水源与队友发生了一场争执。其后,他留下一张7个字的字条:“我往东面找水井”,独自一人外出找水,从此一去便没有回来。

得到彭加木失踪音讯后,国家立即开始搜救,先后四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在罗布泊地区进行“拉网”式寻找,却一无所获。彭加木神秘消失在荒凉的罗布泊,没留下任何遗物,只有后人在罗布泊树立的彭加木纪念碑。彭加木至今,人们到罗布泊考察依旧自觉不自觉带有寻找彭加木遗物的使命。

余纯顺

余纯顺 (1951年—1996年),我国当代著名探险旅行家,被人誉为“中国的托马斯”和“当代徐霞客”。

咋一看,黑红的脸膛长满大胡子的余纯顺,魁梧壮实,粗犷豪放,说话坦率而富有激情,都以为他是北方人,其实他是我们上海人。

1951年12月,余纯顺生于上海。余纯顺14岁时,仅上了初中一年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家呆了两年后,1968年,16岁的余纯顺上山下乡,来到安徽农村,在安徽军垦农场一干十年。1979年余纯顺返城后,先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

由于文革,余纯顺没有读到书。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苦学,1979年—1986年他自学完了初中、高中、大专和本科的学业。

据说余纯顺早年生活困顿,但志存高远,从小就崇敬张骞、徐霞客等中国古代的探险家。1985年,余纯顺被只身漂流长江而不幸遇难的尧茂书触动,他不甘心这样平淡一生。一次,他偶然知道一个美国人孤身徒步走遍美国西海岸的事迹,深受到启发。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中国的人呢?社会不但需要政治家、企业家,也需要勇敢的探险家。1988年他放弃了上海电机厂的稳定工作,果敢地迈出了“壮行中华”的步伐。

1988年7月1日开始,余纯顺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之举。他的理想是走遍全国国土和各个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以后八年,余纯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家境不好的他徒步旅行全是自费,没有必要的安全设备,有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但他不断挑战生命的禁区,一次次超越生命的界线。八年中,他行程四万多公里,足迹踏遍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访问过三十三个少数民族,完成了五十九个探险项目。八年中,他写了上百万字的科考记录、笔记和日记,发表40余万字游记,沿途拍摄八千余幅照片,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其中由于余纯顺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和高原反应等穿越高原“生命禁区”,完成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创下人类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而开始名扬国内外。

这期间,余纯顺出版了《壮士中华行》2卷,及《余纯顺徒步中国纪实摄影》、《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走出阿里》等书。

1996年,余纯顺计划:当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库木塔克、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古尔班通古特六大沙漠以及罗布

泊;1997年徒步抵达长江、黄河源头,走完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全程;1998年走完余下的数省(包括港澳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完成步行全国的壮举。届时,他的总行程将远远超过至今被列为世界第一的托马斯·卡洛斯(阿根廷人,1942年生,曾用十年时间走遍五大洲,行程4.8万千米)。

1996年6月,余纯顺打算自西向东穿越罗布泊。对于徒步探险的人,罗布泊是个死亡地带,没有人孤身走过去。尤其是罗布泊在6月时温度达高到75℃,12点到17点时,人只能躲在荫处,根本无法行动。但余纯顺硬要在6月份只身闯罗布泊,他就是要以此行“打破6月中旬不能走罗布泊的说法”。

1996年6月6日,在上海电视台摄制组随同下,余纯顺进入罗布泊。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准备充分。他先随车队走一遍,每隔7公里埋下一些水和食物。6月11日他与摄制组人员告别,孤身一人走向没有什么参照物、温度高达70℃多的罗布泊纵深„„

不久,罗布泊突发一场沙尘暴。在沙尘暴中,余纯顺偏离了行走路线。6月12或13日,迷路和高温导致余纯顺因缺水而身体衰竭遇难,时年46岁。

人们和余纯顺失去了联系后,紧急搜寻,但直至6月18日余纯顺的遗体才被搜寻

第三篇:罗布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四篇:罗布泊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请学生设计导入语

师:同学们,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应该从中有所受益。如果你有所感触,就推荐给别人吧! 现 在请你为学习这篇文章设计一个导入语。

二、梳理学生的导入语

学生设计的导入语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罗布泊消逝之前到底是怎样一个仙湖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吧! 2. 你想知道罗布泊在什么地方吗? 请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3.书中说罗布泊现在是荒漠,曾有几个人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都一去不返,现在你想不想感受一下它的神秘? 请跟我来!

4.罗布泊以前是一个仙湖,那么现在它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5.罗布泊以前是一个仙湖,令人神往;现在却是一片荒漠,令人恐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师(总结): 你们都很会动脑筋,我们来梳理一下,先来解决它在哪儿(照应2);然后感受一下它的神秘(照应3);再看看它以前是什么样的(照应1);接着我们一起去看看它的现在(照应4);最后我们一起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照应5)。

三、进入课文,解决问题

1.师:罗布泊在哪儿? 书上有吗?谁找到了?为我们读一下好吗?讨论后明确: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2.师:书中第2 段说罗布泊神秘,谁能说说它神秘在哪儿?讨论后明确:罗布泊,曾吞噬了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和探险家余纯顺。

3.师: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的呢?谁找到了?告诉我们在哪儿?为我们读一下好吗?讨论后明确:牛马成群、绿树环绕、充满生机、生命绿洲。

4.师:现在的罗布泊是怎样的呢?谁找到了?告诉我们在哪儿?为我们读一下好吗?讨论后明确: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死亡荒漠。

5.师:罗布泊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谁能告诉大家是怎样造成的?讨论后明确:一是20 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这一切都是人造成的。

四、欣赏文章的美

美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字。

美析: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段文字。鉴赏: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所读的部分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对过去仙湖的惊讶之情; 对现在荒漠的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五、总结全文

师: 我们通过学习不难看出,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的生态遭到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造成的悲剧而痛惜。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警醒世人,希望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文章中还指出像这样的还很多,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讨论后明确:青海湖、月牙泉。

六、在音乐声中讲故事,播放音乐

师:有一个女孩,曾经从月牙泉边走过,那美丽的月牙泉,就像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从此以后她就魂绕梦牵,想呀,念呀,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她就会想起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她就仿佛看到月牙泉……如今世界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的心里藏着无限忧郁,她想知道月牙泉是否依然,是否也换了容颜……

七、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师:在音乐欣赏中,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以月牙泉为调查对象,完成一篇习作。

第五篇:罗布泊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

情境创设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告文学,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板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罗布泊资料介绍:

资料简介: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罗布泊蒙古语中有“汇入多水之湖”之意,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最后干涸时为450平方公里。

2.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露(luǒ) 戈壁滩(gē) 庇护所 (bì) 近在咫尺(zhǐ)

3、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2)、它是什么时候消逝的? (3)、它为什么会消逝? (4)、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5)、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6)、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7)、再读题目,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是怎样的?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5、图片欣赏(出示一些画面)

6、合作探究: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齐读

12、13段)

7、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

8、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9、教师寄语: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

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三、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四、板书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原因————现在

“仙湖”――“改道”――“荒漠”

“绿洲” “四盲” “神秘”

悲剧

没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后感:

假如和谐成为一种信仰;假如呵护成为一种自觉;假如有一天燕子北归楼兰。激动的泪水,会溢满月牙泉的胸膛;久违的微笑,会绿遍罗布泊的高岗。同学们:保护环境就是捍卫我们自己

的生存空间,保护环境就是呵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让我们都成为地球的绿色使者吧!

八年级语文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开发区二中马 爱 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记忆术笔记范文下一篇:胶装机必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