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2022-08-15

第一篇: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在人间》。使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活在世界上。 这本书讲的主人公阿辽沙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故事。少年时,他并没有上学而在鞋店打工,由于长期重复着一件事,没有自由而一头撞在玻璃上到医院抢救。他的祖母怕再出意外就没让他继续干,回到了农村。而后回到农村并在森林里度过一段日子,磨练自己。后来他又决定到别人家学画画,却没想到,总被老妇人骂,那个恶毒的女人龌龊至极。最后,他又回到了家,后来,他又饱尝了世间的痛苦,从而激发了正义和对真理的追求。并决定上学。

当我读到了他去学手艺,却屡屡遭到别人的挖苦、讽刺的时候,我恨不得跳进书里,对富人家里的每一个人大吼一声。

他同时也遇到了所谓的好人:船上的厨师,裁缝妻子、皇后、西塔莫夫……他们都用书籍与真理解决问题。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厨师。当主人公阿辽沙来到船上当杂工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一个正义的人——厨师。他总想可怜所有人,却被别人嘲笑,所以,他不得不对每个人发火。阿辽沙在他眼里是一张白纸,所以,他决定将阿辽沙教成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我恨透那些故意刁难清白人的人,他们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人活在世上要有意义,不能整天受龌龊人的压迫!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为人类付出,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我也希望那些幸灾乐祸的人能够换位思考一下。

只有人与人之间都产生友谊,不幸灾乐祸,同别人成为朋友,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二

《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很小父母双亡,由外祖母抚养,可家庭贫困的外祖母哪能抚养的起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逼高尔基流浪街头自己养活自己...... 他先在鞋店、圣像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高尔基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在这一段里:

...... 星期六那天,我到阁楼上晒衣服,想起那本书,就将它拿出,读起来。我读的入了迷,一直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省略) 我读的入了迷,耳朵听到大门口的门铃声,竟然一时弄不明白这是谁在拉铃,为什么要拉铃。(省略) “你聋了!外面在拉铃!”保姆生气地说道。 我赶紧去开门。

“睡着了!”东家严声问道。他的妻子费力的爬上楼梯,抱怨我害她着凉了。那个老太婆骂个不停...... 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死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 虽然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他通过努力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著名文学作家! 啊!高尔基是多么的伟大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二篇: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从多读了一本书

----谈教师的阅读生活 特级教师

孙双金

在荷兰,有一个国外企业想在中国选一个企业以此作合作伙伴。国外企业负责人到中国挑选了二十来家,这些被选的企业都是资产要能超过一个亿的。首先来到第一家。生意上谈的差不多的时候,国外企事业负责人来到中国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书柜里有许多书,在书堆中无意看到了一本《道德经》,他问:“你喜欢这个?”老总回答:“喜欢。”于是,两人就《道德经》越谈越高兴,最后他竟出人意料地说:“我其他企业都不去了。”其他人非常惊讶。后来问中国企事业老总:“为什么你能以一亿取得了124亿的大公司的青睐?”回复,一个以道德来治理企业的领导,那他的企业一定也是讲道德的,讲诚信的。

由这个故事我就想谈谈,原来书就能赢得了场面。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封建社会就是以读书来谈人生变化的,“学而优而仕”,你中了状元了,那你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于是就走上了仕途。于是,后来的你就一切都成功了。西方社会人士,他们的感受很有意思,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就可以通达到最上层。中国古代的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例子,读书就能通上上层社会。现在社会,考公务员,考取了公务员了,就能走上仕途。和现在纷繁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相比,我们要知道,不一定当官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现的途径有好多。但是,对于我们老师,读书太重要了。我认为,教书人首先要能多读书。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曾说过: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就要能有一桶水;要想让学生有桶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有人说,你看看,现在教师读的是什么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有老师说,我们现在只需要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把这些东西如同搬运工一样,从这一处搬运到那一处,从教参上搬到学生脑子里就行了。其实这只是搬运工。如果我们教师只是做到搬运,那就这样的教育就让我们感到悲哀了。

【看看手表】冯老师让我今天要有互动。我估猜在坐的都有一段教书的经历了。你回忆一下,这些年来,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深刻?因为每一个的经历不同、爱好不同,所以读的书就不同了,所以说得就肯定不一样了。

【冯老师补充,讨论版中有人说到喜欢互动式的谈话与讲座,于是安排这样一些环节。又给给了大家一些鼓励。】

余莉同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特别喜欢主角林黛玉。我看了两遍。另一本是诺贝尔获得者写的,应该算是一套书吧。这一套书涉及的是关于智障的孩子。写的这孩子的命运很悲惨。读到最后也会跟着掉眼泪。读着这些书,由此收获到的感受,让我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互通,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许些帮助。

孙特:哦,《红楼梦》。我们在平时估计有很多人都没有读过这本书。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调查,在大学,年轻人当下最不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更悲哀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以及中国最有名的一些经典都排在了前十名。【同学们一阵大笑】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当下大家不喜欢读这些名著呢?或许有人说情节不生动不感人;或许有人说,有的名著感情过于细腻,婆婆妈妈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年轻人不爱读。就像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爱如茉莉》,文中的女儿其实当时正在看爱情书,要知道年轻人心中的爱情都是轰轰烈烈的。她看到妈妈的行为,就问了什么叫爱情,她听到了回答,跟她原有的认知形成了思维的冲突、挑战,所以心中有的疑惑。要知道,年轻人的爱情观与母亲的爱情观就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母亲年轻时的爱情观与孩子现在的爱情观是一样的,可到了母亲这个年龄了,就有了这样的感情,化为生活一般的感情,这一切是生活的变化所赋予的。反复的接触,反复地感知,反复地思考,这一切就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我记得毛泽东讲过,红楼梦起码要读到三到五遍。读个一遍,你真不知道多少东西。读到三遍、五遍,才能读出些味来。

再接着请哪位老师来说说。

朱鲲同学:给大家推荐我喜欢读的书。第一本呢,《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有好多版本,我读了几遍,因为喜欢。后来我找了好多书店,才在一个小书店里发现有续集。这个续集讲了妹妹等一些人的故事。我一辈子记得这本书。我也喜欢悬疑推理小说。为什么推荐呢?如果你整体读完,你就觉得很多犯人犯罪都有他自身的原因,通过深入了解,就可以更多的了解人性。我认为读这类小说,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与他人沟通,包括与孩子与家长沟通。

孙特:我特别欣赏后半部分。我们是搞教育的。有人问人是什么东西?是啊,人是什么?人性的解读,我认为是搞教育的首先要搞清楚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是的。我们都有仁爱之心。看到汶川地震,我们都要去救助我们同胞,捐钱捐物,这就是善的本性。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我们同事李老师,一天她带女儿来学校,在办公室里我就逗小姑娘:“给我个糖吃吃。”“不给。”于是我就进一步逗她,把糖拿了过来,哪知孩子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嘹亮。从件事,我就认为人之初性本就恶的。这么小的娃,哪里会知道如此吝啬地保护自己的东西的呢?我相信妈妈不会教她不把东西给别人。那为什么她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人是自私的。在人的内心里有一个天使,那就善良;也有一个恶魔,那就是自私、懒惰。所以,我们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要来还罪的。所以西文人有一个洗礼的礼仪,要给你洗礼,经常洗礼,洗掉你后天不经意犯下的错。国情就是如此,所以西方社会建立了法制社会,所以用法制来限制你。就因为这个理论才有了严格法律和严格地执行。而我们中国,是道德教化,因为人性的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制度。一个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建立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础之上,所以中西方的法制、体制就产生了不同。那我们与学生怎么解读呢?我认为人性之间有善有恶。教师被比作园丁,一手给你水壶、阳光,给学生洒下雨露,助其成长;一手给你剪刀,让你剪去学生身上横生出来的自私的枝头。西方人说,左手拿着胡萝卜,右手拿着大棒。胡萝卜给你前驱力,大棒给你压力,也是更好地让你拥有前驱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教育也是需要批评、和适当的处罚的。如果没有适当的、合情的处理,那孩子就会爬到你的头上。高明的教师会“玩”猴子,虽比喻可能不准确,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不明而喻的。农村人说,要顺着毛摸,就是顺性而教;如果是倒过来,那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痛苦的。你会说,我是好心啊!可是这是好心做坏事。你不懂得人性,你就不知道如何教育。所以,一个老师应该是要能明白人性是什么。

张坤同学:我想说说关于读书的体会。我最爱读的书有两本,第一本是小学里读的,一本是最近才读的。小学读的是西腊神话,是连环画,因为它的影响,我后来到五年级还创作了神话,最后还被老师拿到了别的班范读了。我就认为我是很厉害的,虽说现在真的不怎么样。后来,读大学时选文科还是理科,虽说我的理科很不错,但因为这本书,我考虑了文科,我还是选择了语文老师。《曾国藩家训》这本书和郦波老师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以前第一次见郦波的时候,是北小搞的一个讲座上,他说孙老师您是他老大哥。(孙老师应和)他每天都给我们讲曾国藩的故事,我觉得听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回来后,我居然发现,老公他也放了一本这样书在床头。我不大喜欢这类书,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说:“你知道吗,连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本书。同时,在各类商界聚会、会议时都会谈他。”因为怀着这样的好奇,我就抱起了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读着读着,我感觉它对我的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与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他让我明白了: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也就是说,这本书对我最近的影响特别大,感觉教育女儿更有手腕了,与老公更有语言了。(一阵笑声)

孙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喜欢的书,那就说明他没有[这儿记不得了,又不敢乱写,就只能这样空着了]。张老师讲的连环画,我也喜欢读。我这个人对自己定位是--读的书少,是“先天不足”。希腊神话,是创作的好源泉,能够把作文拿到其他班读,这就看出了她受到课外书的影响。好多人谈到了为什么走到了现在的位置,我看,就因为在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对他的哪件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改变了他的思想轨迹和人生轨迹。就像张老师说的。所以才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小说家,是幻想家。

记得小的时候我听老师讲过田螺姑娘的故事,我也曾想过,我如果有一个田螺姑娘多好啊!(全班笑)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是无穷的,是无比强大的。”像乔布斯,像比尔盖茨,都是这样的人。有许多人考博士,考博士后,这种理想我们是需要的,可最后读书读死了,这样的读的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后面我还会讲,读书,不能读成书呆子。

儿童关于创造力的问题,我常常讲,语文能力不是光靠做语文作业做出来的。没有一个大家敢说过类似的话。结合自己,我只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每天大量的阅读,第二件事每天写日记。说到底,语文就是每天多读多写,没有别的途径。学生每天抄个十遍二十遍,有什么意义呢?抄多了没有价值。

我们刚才讲到文学方面的多一点,现在哪个来说说哪本教育方面的书给你的印象深刻。

(不知是谁,抱歉啊!请能报给我一下,我好修改):苏霍姆林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印象最深的话:“老师的第一印象对孩子很重要。”我就觉得第一印象很重要。当我们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孩子的时候,那孩子后面很多的时候都会是错的。像孩子订正,就要抓他第一错误的时候。给差生最好的补差的方法就是去多阅读。以前,我是让孩子反复去做。而苏霍姆让班上一个差生怎么做的,他是把孩子叫到身边来,带着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读了后很羡慕。他把孩子带去,如果我是学生我也很幸福。后来,那个学生写了很多好文章,我读了更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最近经常看到学校里的一些关于老师的负面报道。我也是一个有批判心的老师。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看到这样的负面,我心里很难过。我也想过孔子,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孔子带学生到泗水边去教,把道理结合看到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学生。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学习?我也在看《窗边的小豆豆》。我们看看现实,现在的学生一看到校长来了就会喊:“你看校长来了。”(孙校赶紧补充:“我也是校长啊!”笑声一片)尽管这本书中我也有许多读不懂的,但是现在我看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

孙特:说得非常好。说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我特别感动。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圣经,如果不读它,那我个人认为是你教育生涯极大的遗憾,读了一千本也抵不上这一本。什么叫经典?你读他第一次就似曾相识。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什么叫经典?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印象与认识,这就是经典。经典的可以反复,反复看,不断地看,每一次都不同的感觉。讲到了第一印象,那就展开来随机说说。(手指右边一组第二排男生)小伙子,我请你。讲讲你第一次相亲的情形。

(老师的名字不知道,再一次抱歉):跟现在结婚的吗?(场面爆笑)还是讲现在的吧。(又是一阵大笑)确实有曾似相识的感觉。一见面就感觉熟悉,聊聊,又感觉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她有什么吸引你?很朴实很朴素(又是一阵笑,估计是联系到前面陈教授的讲座内容了)。我昨天还跟同学聊的,一般的女孩子喜欢花,她喜欢油菜花(又一阵笑),车,喜欢自行车。然后我们去了中山陵。很快两个月就领证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孙特:他说了似曾相识。找相似,讲物以类聚。在科学上讲叫相似论。还有人不喜欢,喜欢找互补型,农村里讲一块馒头一块糕。而这个小伙子他叫相似性。美国有一本诗,讲一个小孩子生下后,他看到谁,就跟着谁走。所以,我认为第一眼看到了经典,你就成了经典;第一眼看到的垃圾,那你就成了垃圾。最近我跟山东一个主编,准备15天,搞个书,一天一万五千字左右(底下了阵惊讶)。昨天这个主编还讲到读经典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好朋友,父亲非常喜欢读经典,全家喜欢读经典,孩子也是非常爱读经典。我说,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叫张思源(音同),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当时高玉保(音同,惭愧,不知其人)来我校,我让高随便点上一首诗来考考这个孩子。要知道,有五百多首,而且还是现场考。这个孩子表现出色。现在这个孩子在北大读历史系研究生。另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读的一些坏书,影响孩子,孩子读书没读出来。所以,第一次,非常重要。我教一个班的时候,我的第一次,我是怎么让孩子怎么接触新教材,怎么让孩子接触第一次新的知识点。所以每堂课都要有新的印象。怎么样才能有新印象?就是要有变化。如果涛声依旧,孩子们就不愿意听了。用北大一位教授(名字记不得了)说的:每天要有新的感觉。用爱因斯坦说的,要有神圣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一个人没有好奇心,那就没有创新了,你就老了。所以,我们要时刻有好奇心。

我讲讲我的第一次读这本书。我17岁,在丹阳读师范,坐在我前面的男同学史俊原(同音)。有一次,我看他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书,我一看,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于是想了办法借了来,不知怎么的,我一看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从来就不是光讲理论。最近,我要编一本书,要有理论性,一听这个我就头痛了。与一位教授聊天,沭(音同“暑”)教授:你最佩服的中国的两个教育家是谁?孔子、陶行知。你们认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是什么?没。那为什么没体系的却成了教育家,那些有体系的成不了教育家,连副教授都评不上?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篇认可的学术论文。我认为,虽然陶行知没有这样的学术论文,但是再过一百年两百年,这样的话也还是真理。

我记得,我以前问过,教师的读书从哪里来?有老师说,我哪有时间,我每天的时间都忙满了。只要你想读,就会有时间读。枕头边,读十分钟,叫枕边书,也可以厕所里放,办公室里放„„每天只要读半小时书,想想这一辈子要读多少时间。陶老师说,我每天坚持着读一点点书。如果每天坚持,一天半小时,一年多少时间?老师们可以自己算算。马上要出差了,就可以在路上读。时间是有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可以分专辑来读。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两套教学大纲,一种是所有孩子的教学大纲。一种是针对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是语文有天赋那就对语文。苏霍姆林斯基用故事来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教师要有自己的语言素养。”如果我们教师都有高度的语言素养,他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那学校里的孩子想让他写错、说不好都是难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怎么会有病句呢?为什么现在孩子们会这样呢?网络中没有好的语言素养,家庭中,学校中的,那他就没有语言素养。看看现在孩子们作文中怎么写:“老师说狗屁不通。”影响啊!因为他的知识没有体系,所以他是凌乱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升。家庭的教育从哪里来?在人大上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关于建立母亲学堂。如果一个民族的母亲素养高,那孩子的素养一定是高的。我们中国农民七八亿中,母亲整体是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所以,我认为要建立。可各部门都说有困难。我提出来了一个提议,如果一个女子没有学到多少学时,就不能领结婚证(教室内哗然)。像有年轻母亲睡个觉把孩子给闷死了的事情。在过来的车子上,听邓煌在广播里说,有父亲抛孩子逗着玩,却一不小心把孩子摔死了。都不知道如何做母亲、做父亲,那孩子的素养如何能提高呢?所以,要开母亲学堂。(女教师起哄:那也要开父亲学堂。孙特回复,先建起母亲学堂那建父亲学堂。)

现在说说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

1、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们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2、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至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3、经典之书能带来特别的影响,无论是它们深深铭记在我们想象之中难以忘却,还是隐隐藏匿于层层记忆之下伪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

4、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

5、经典是初读却感觉像重读的书。

6、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7、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或者是不同的语言和风俗)所留下的痕迹。

8、经典就是能在其周围造就一团批评争议的云雾的作品,然而它却能其中的尘埃。

9、经典是我们道听途说自以为知之甚多,却在真正读时发现它们愈加独一无

二、出乎意料并且独具创意。

10、经典之名可赋予那些代表整个宇宙,如同古代附身符一般的书籍。

11、你的经典便是你决不能置之不理的书,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或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12、经典之作走在其他经典这前,然则读过其他经典的人会立刻认识到它在经典著作谱系中的地位。

13、经典就是将当下的嘈杂之音化作嗡嗡背景声的作品,而这背景声同时也是经典存在所不可或缺的。

14、经典是作为时代的背景音而存续的作品---即使得支配地位的当下与之格格不入。

如果发生战争,躲在地下一年,只能让你带两本书,你准备带哪两本书?帅小伙,你说(孙特指着前排的一位男老师)。

(这位男老师):一本是《红楼梦》。经典是什么,就是你一直想读却没读的书。第二本是《三国》。我认为可以发出一个男性的力量。

孙特:我来说,这两本书,一个是男人读的书,一个是女人读的书。有个名人说是《唐诗三百首》。记者问:假如只给带一本呢?我只带唐诗三百首。如果这两本书你对比,一个是一本小说,一个是三百首读,每首诗每次读的时候,可以给你想象的空间,可以给你反复的时间可以更久,我觉得读一年不会读得累,而红楼梦有象了,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与张力不够,这个时候越是浓缩的给人以思索的空间。曾经我给女生推荐有一个好的化妆品:唐诗三百首。如果你读十年,你一定是个灵秀的姑娘。这就秀外惠中,这就以内 外。化妆师是从外部的。有人说,四十岁的女人

。四十岁以后的脸是自己修练的,这就气质。一个成熟的女人就是气质。这靠什么修练,就靠唐诗三百首。 [中场休息]

特孙(暂时停下讲座,和蔼地问):了解一下,这样讲还行?不行,我改。以你们的满意为最大的目的。

冯老师:如果你有什么想探讨的,可以写一个条,不仅仅是读书上的,教学上的也可以。

孙特:下面讲讲读《论语》的故事。2006年去曼彻斯特。一个老外到我们就问:你们会打太极吗?没人说。我其实懂一点点,可是不敢(笑声)。老外说:你们东方的文学很有魅力,哪个来说说孔子文化。没人敢上。在西方人的心中,太极文化和孔子文化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两个文化,去了西方去了,我们会感到害羞,怎么搞的,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丢了,还有书法。我本来想请书法家,南艺徐令明(音同)来讲书法。在讲的过程中,留半个环节与老师点评。我第一个拿自己的书法请他来点评。他说第一词:胆大。他说你的字第一是放得开。还有一句话,从颜从柳必死。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学他们,我们模仿雕刻下来的字。烦是学这个楷书学得好的,学行书学不好。我觉得徐教授讲的特别令我心服。最近我在家就在练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写着慢慢找到了行书的感觉了。

下面讲《论语》。他们都是年轻人,哪个要听论语?这里有读过《论语》的吗?班上50个人,就是读过的一到两位。这个正常,四十岁以前的人读的不多的。孔子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这个“立”是事业上立起来。四十不惑,到了四十了,你的人生就不再迷惑了。四十是不再迷惑的年龄,这里大部分是四十不到的。刚才与黄书记聊天,为什么现在人不喜欢读红楼梦?进入文字社会就是读写时代,现在有了网络朝代,现在就是读图时代。图片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想得老年疾呆,那就读图。如果家里有爷爷奶奶就不让他们看电视。怎么防止老年呆呢,读书,还有一个方法玩麻将。(笑)日本还有一个,炒菜。(笑)西方的一个研究,在空里炸菜可以阴谋诡计老年知呆。读文必须是需要思考的。有一次地税局的,去徐局长办公室里,他说,推荐一下谁说论语说的好。我曾经请了一个南大的教授来我校讲论语,把老师讲得睡了。我请高校的,学术水平没话说,可讲得没人听。徐局长说,就请你。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读了论语。主读南瑾〈论语别裁〉。它是故事性的,非常通俗,每人都读得懂。为了读它,我又买了二十多种关于论语的书籍。那一年我就专攻论语。那一天,我去讲的时候,下半场,我进去的时候,每人手上都有体表,每人都都在看表,哪个在看呢?哪个愿意听啊。我问拿的什么?体表。怎么才能健康呢?运动,保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如果你只 身,你看狮子狗哪个最长寿?没有,是乌龟。主席只讲了半句。还有半句,是生命在于宁静。有动有静,阴阳平衡,这才是养生之道。这个静是心灵的宁静。今天我来讲的就是让每个人心灵宁静的《论语》,今天听了这个讲座了之后,你们就能心灵宁静了。你要是讲他们听的,就要抓住他们关心的。冰心是世纪老人,她为什么能活这么长?人家信佛。在悲上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书画 家,书画是养心的,以书画来讲求心灵的宁静。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微博的社会,这个快,是的,可是也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快了。快未必好,有时慢,才有了生命。

我把论语说成五句话:一句话,教人成为君子。如果我们让这个社会每人个成为君子了,那这个社会就多么好啊。一共有五大好处:心静。

二、长寿。

三、提高领导力,管理水平。举例赵匡胤问赵普的例子。所以王安石、欧阳修等等都是文人当官,在宋朝很普遍。赵再问:你平时都读哪些书?回:我读得太少了。只读一本。我只用半部论语赢得天下,我将用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在他死后翻出了一部翻烂的论语。因为论语对人性有深刻的解读,和认识。如果你对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再去管理班级能不简单吗?就像烧小鱼一样,要用小火一样,慢慢地煮。

读论语还有什么好处?读,可以让你成为翩翩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有风度的。故事:三国的时候,操曹接待老外。他想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个子玉。他选了一个美男子,坐在旁边一起接待老外。之外,他追问老外,你对操印象如何?老外:是个美男子。但是坐在旁边的才是真英雄。这个叫曹操捉刀。这样男人要提高自信,男人的自信不在高矮,不在于黑白。所以在坐的女同胞找对象的时候不要只看外在。孔子是什么风度?子贡子,贡说:好啊,我们老师长得好啊。经:我们老师牙难看啊。在差生的眼中只看到老师的差。贡:温良 兼让。这就叫君子的风度。人家讲周恩来有风度,也说彭丽媛有风度。那彭是我们中国第一个音乐硕士,这是有风度,有气质。所以讲君子有风度,有德,不气,成为一个君子,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君子, 那是多么和谐的一个社会啊。什么叫文质彬彬?文,文化。后天的文化,人文。后天修练的。质,本质。当后天的文化先天的本质和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文质彬彬。例如诸葛亮,这是代表人物。什么叫质胜文呢?张飞,没有文化,所以叫粗野。文胜质,则史(意思虚假虚伪),当后天的文化盖过了先天的则假。孔子也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老头。有一天,子路(有个性的学生),孔子说:你不得好死。子路急,为什么?你个性刚烈,刚烈者不得好死。再一个,有一个死我活 要访问你,学生传话,孔子:身体不好,不接客。人刚要走,孔子就抚琴高歌,人家一听就认为你身体好好的就不接见。率真吧!孔子就是帅真的。当你走近孔子的时候,你发现他是温润的、和蔼的、率性的。孔子是君子也是有脾气的,有一天有个人蹲着,就拿棍子打他一下骂了一句:你这个人老不死。所以,《论语》就是一堂课。

处理好人生三大关系。第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看到现在南京的环境,我们成了吸尘器。第二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去英国去,在大街上如果碰到人,人家都会说SORRY,所有碰到都会这样,所以后来我也就样对人SORRY。还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再看看中国,有几个有礼仪之人?中国人太多了,也难怪。在人家,开车,遇人,一定会停下来,让你走。在电梯里,人家会按住,一定让你进来,让你再先出去。我们是老师,一分两分没考好没关系。我们老师带学生到日本,老师说,我们的孩子,唉,口袋里一掏,全是钱。让不在公共场合里不要吵,学生居然还用腿踢老师。这是什么情况?这丢脸啊!为什么要写不要吵闹?这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啊!这是丢人啊!外出学习,两个校长在房间里抽烟,然后被报警。于是我提醒他们。可再换一个宾馆,报警器,又响了,丢脸啊!第三个:处理人与心的关系。这一点南怀瑾提到的,季羡林也提到的。如果有人问,你快乐吗?很多人都会说,我不幸福。为什么?因为比,心不满足。你买这个车,他买宝马。因为他心里总是会比,现在人最最不快乐,就是心里比,所以不快乐。当你的心宁静了,知足了,安宁了,你就快乐了。所以人生的三大关系要处理好。我们更好的是没有处理好我们内心的关系。一个中心,《论语》只有一个中心,就叫“仁者爱仁”。这个仁,有意思,就是两个人。两个人才能谈问题。如果这个社会上只有你一个人,这才叫仁。所以,只有为他人着想,这才叫仁。我们现在讲,爱你的家人、邻居、领导、同学、好友,如果博家,爱自己的人是人,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如果爱天下所有的人,那就是博爱,那是伟人。爱学生,是好老师,爱父母,是好子女。

第四:一位导师:孔子是一位可爱的老师。

第五:一群弟子: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有主角,也有配角。一群弟子个性十足。子贡死的是很刚烈的。颜回,是七十二弟子中最推崇的,是聪明的人。但孔子也有不高兴的,他总是说孔子说的好,怎么说怎么好。而子路喜欢质疑。所以孔子也说,喜欢学生提问,与老师智慧的碰撞。

结论:与其泛泛地阅读百本,不如深入地研读好一本书,尤其是世人公认的经典书!要能读通。我再推荐一本书《名家谈评议学习》。我问老师,老师说:我读不下去。我怎么说呢?心不静。所以读不懂。有些经典是要沉下心来读的。语文老师问我语文怎么教啊?我说,一句话两句话讲不清(笑)。我的困惑:广大语文老师感慨越教越不会教?为什么解放60年没有培养多少大家来?

寻找出路:《名家谈语文学习》《过去的教师》这两本书,我觉得语文老师要读。

名家们如是说:周汝昌,著名的红学家,他说:“很奇怪,从小学读的‘白话文’,到领一字了‘背’不邮; 而那些‘文言’名篇杰作,总难忘却---至少还能出其中的若干警句。这或许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我不敢妄断。此疑留待专家解说。”

大家说说,为什么白话文记不住,而经典的文言文能记得住?(选一个年轻人)我感觉一个小孩子学的经典可能是对他打基础。选择一些经典对以后是有好处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白话文与古诗文有什么特点。古诗文:精、练。白话文:一语言长,不够精练,内容未必丰富。白话古诗文对比,古诗文是茅台酒,龙茶。而白话文是什么?白开水。好茶是要品的。紫砂壶,功夫茶。喝茶是要讲究的,是有文化的。日本人喝茶是有讲究。这才叫品茶,这才叫生活。我们生活的情调,远远不如古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写出来的啊?我们现在过的生活远远比不上古人了。你以为你现在的生活可以了?其实与古人比,差远了。所以白话与古文,浓缩的才是精品。我认为一些白话文不需要背,背的也是做无用功。应该是背经典的古文。我们现在多少人在做买椟还珠的事情。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这是盲流。

李普:著名编辑,专栏作者,他说:“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的。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现成的好办法。”

陈从周,著名古代园林专家。他说:中国的文章重“气”,这是与书画、建筑、园林、戏剧、医学等一样的,重“气”。因此文章要朗诵,要背,得其气势。谚语说得好,“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什么叫气啊?最好的书画是气运生动。太极练站桩(孙老师动作演示)这个呼,这个吸。呼的时候,就像无形有松紧带。老师们,你们练练站桩,一定要气动贯通。所以写得好的文章要有气势。讲到气势,我就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之前,发表这首诗。蒋介石也看到了,不得了啊,这种气势是帝王之气。蒋介石生气,说:“我要请一批文人各写一首贺沁园春雪。”一个星期到了,每人都送来一篇,都丢了,气:你们这些有什么用?没有一个人写过他?为什么写不过?依我看,因为他们是文人,不是传声筒,不是伟人。文章要有境界,要有气运。(孙老师品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历史上那么些伟人都不在毛主席的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啊!到高境界的文章,比的是气度,比的是情怀,境界。为什么说文如其人呢,文人写出来的是小姿小调,伟人写出来的是有气势的。所以曹操装成侍卫,侍卫又装,有什么用啊!所以文章重视的要是什么啊?是做人吧!刘邦这样的混人还写出了大风歌来呢,他到了那个境界了。李连杰的《今天开讲了》。他与马云谈,我四十岁前要赚足一个亿,然后做慈善,他现在就在做壹基金。所以人比的是境界。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境界,看问题时才不会迷惑,才不惑。

最后答疑阶段:

1、关于合作,小组合作郊区里是不是?

(1)学习首先是个体劳动。如果每一个个性不去阅读不去思考、提问,所谓的小组合作,叫好学生淹了差学生,他自己不要思考。为什么说,一个苹果,就是苹果。课前的预习很重要,这样就可以跟教师进行互动了,对话了。如果明天我们上课了,学鲁迅的文章。那我们就要先自行学习一下鲁迅的一些文章,他会运用哪些说明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所以,第一我要谈的是自我的学习,探的学习。那我就说是假的合作。

(2)合作也是一种学习。合作,你如我们一个班五十个人也是一个合作,大家相互的提问,就是智慧的碰撞,也是一种竞争,所以合作也是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这才有意思。所谓合作,个体学习我们都要。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主动的学习,他有内驱力,才会有更高的吸收效果。举个校长家孩子的例子,头晚在家主动查了许多资料就期盼第二天早点到上课的时候,他主动了就积极了。而不像我们有些老师,教就是在填。填读、填写,最后就填成了南京的“板鸭”。悲叹!

2、理想中的好课标准是什么?

(1)上世纪的我的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叠起,写写练练。 (2)如今另一个标准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带学生去登山,路径你自己选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最好的是自己爬山,上山就让自己大汗。上课也是这样。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就会看学生的眼,脸,手,嘴。他的思维闪现了没有?语言得到了发展了没有?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而不是老师动不动读一遍,那叫卖弄。课堂很自然的,很生活化,很儿童化,不要卖弄,不要自我陶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没有学到,昏昏欲睡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

冯老师: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成长史。阅读伴随着我们教师的成长。你读的书有多少,就能走多远。想告诉他,通过他的读书,来告诉大家来引领大家读书,我们既要精读,也要博。这样我们的层次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三篇:今天我读了

今天我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是含着泪和感动把它看完的,因为雷锋是个平凡普通的人,却做出了许多不普通的事,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以后的所作行为有所提醒。比如雷锋处处不忘节约,把自己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但雷锋还是不肯扔掉。而他所用的脸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年,上面的瓷掉了都看不见原来的摸样了,也舍不得买一个新的。雷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着财富,以勤俭节约为准则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这种穿的暖暖,吃的饱饱的幸福生活,好像已经忘掉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从雷锋抓紧时间,就连看电影前一会儿的时间雷锋都要看书,一点时间也不放过。也有人问过雷锋叔叔:“就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雷锋却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时间虽短,可能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不抓紧时间不行啊!时间似流水不能让它白白流走。”雷锋就是这样一位爱学习,不放过时间一分一秒浪费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着这么优越的环境,而还不好好学习不脸红吗?

雷锋对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对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却大方。那年雷锋知道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他脑海里闪出一个捐款的念头,他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两年来在工厂,部队积攒下的200元寄给了灾区人民。他常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们客服困难,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

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的泱泱大国里,像雷锋这样人不计其数。2012年是一个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涌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大家赞美的事,学习的人。最美老师——张丽丽,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当危险来临的一瞬间她毅然用自己身体挽住了学生的生命,但自己却失去了一双腿。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孟佩杰,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迎接这种种不幸,在艰难;里,他无言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我的身边也有好多的活"雷锋"代表,汪金贵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的老教师,是我们学校一位上科学课的老师,他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仔细钻研,如何才能让学生更能吸收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呢?他会一次一次,反反复复的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他为了更形象的给我们讲好课,他不辞辛苦的去大自然采集植物标本。又一次为了追寻一只蝴蝶,而把自己的腿摔伤了。暑假他还组织我们学生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让我们能更亲近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有人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伟大,最高洁的。在我们班上有位叫章鑫的同学,他在回家的路上拾到一百多块钱,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就把钱交给了学校。这种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人好事太不计其数了。

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雷锋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大家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求采纳

评论(7)|赞同5 2013-03-21 17:08kj59cn|四级

最近我看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后,感受到雷锋就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着全中国人一起做有道德的人的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党的事业始终放在第一位,而把自己的精力一点一滴积土成山的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雷锋英年早逝,让所有知道他的人沮丧、悲伤。虽然他在肉体上已经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他帮助过的人的身上,活在所有知道他的人的心上。

雷锋生前省吃俭用,路上看到一些类似于废铁等可以回收的废弃物,就收集起来,卖掉的钱却全部交公,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帮助人的快乐力量一直支撑着他,几乎他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渗透着党的精神,为国家贡献出了他的全部,雷锋一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准则。毕竟他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和他一起奋斗。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活例子。

有一对夫妇在我幼儿园到三年级一直在开包子铺,而在不远处也有一家,这家做包子的店铺老板很热心,看到乞丐就会把他扶起来,给他几个大饼或是包子和一杯水,也真因为如此,乞丐经常去他那儿“光临”。很多店老板唯恐他们会影响到自己店铺的生意,影响客人的胃口,撵走他们还来不及呢,可他似乎并不介意,依然坚持施舍给他们。我经常去那家早点店买豆浆,店老板总会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然后把找回的钱塞入我的手中并面带微笑对我说:欢迎再来。很让我有一种家的温暖。让我感到温暖的也许不只是他的热情招待,也是他那雷锋一般的心。而和他相邻的那一家早点店铺虽然拒绝了乞丐对他生意的干扰,可他的冷漠和私利之心让他的生意日益衰落,最终只得关门换行,我想直到关门的那一天他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竞争不过别人。

是啊,我们只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利人利己,学雷锋帮助他人,这是时代的需要。我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立志一定要珍惜现在校园里的美好时光,利用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努力做一名好少年,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人人有责,让未来的社会更美好,让灾难远离我们,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道德与温暖的大家庭里。道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者实干的脚印!让我们都重整旗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以上就是《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征文800字|600字|500字读后感作文》原文,转载请保留出处:www .kj59.cn/zuowen/zuowen_033.html评论(22)|赞同18 2013-02-02 14:162540359605|二级

今天我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是含着泪和感动把它看完的,因为雷锋是个平凡普通的人,却做出了许多不普通的事,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以后的所作行为有所提醒。比如雷锋处处不忘节约,把自己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但雷锋还是不肯扔掉。而他所用的脸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年,上面的瓷掉了都看不见原来的摸样了,也舍不得买一个新的。雷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着财富,以勤俭节约为准则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这种穿的暖暖,吃的饱饱的幸福生活,好像已经忘掉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从雷锋抓紧时间,就连看电影前一会儿的时间雷锋都要看书,一点时间也不放过。也有人问过雷锋叔叔:“就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雷锋却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时间虽短,可能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不抓紧时间不行啊!时间似流水不能让它白白流走。”雷锋就是这样一位爱学习,不放过时间一分一秒浪费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着这么优越的环境,而还不好好学习不脸红吗?

雷锋对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对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却大方。那年雷锋知道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他脑海里闪出一个捐款的念头,他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两年来在工厂,部队积攒下的200元寄给了灾区人民。他常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们客服困难,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

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的泱泱大国里,像雷锋这样人不计其数。2012年是一个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涌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大家赞美的事,学习的人。最美老师——张丽丽,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当危险来临的一瞬间她毅然用自己身体挽住了学生的生命,但自己却失去了一双腿。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孟佩杰,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迎接这种种不幸,在艰难;里,他无言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我的身边也有好多的活"雷锋"代表,汪金贵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的老教师,是我们学校一位上科学课的老师,他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仔细钻研,如何才能让学生更能吸收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呢?他会一次一次,反反复复的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他为了更形象的给我们讲好课,他不辞辛苦的去大自然采集植物标本。又一次为了追寻一只蝴蝶,而把自己的腿摔伤了。暑假他还组织我们学生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让我们能更亲近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有人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伟大,最高洁的。在我们班上有位叫章鑫的同学,他在回家的路上拾到一百多块钱,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就把钱交给了学校。这种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人好事太不计其数了。

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雷锋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大家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评论(32)

第四篇:今天我读了

今天我读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读完后,我深有感触:丑小鸭是一只处处受排挤鸭的子,但它却怀有一份美好的梦想,正是这份梦想让它不屈的奋斗,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是丑小鸭呢?我们是学生,是茫茫学海里的丑小鸭,知识短浅,但我们要拥有梦想,立志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并朝着我们的梦想努力的拼搏。我们一定能带着祖国的希望,父母的期盼,飞向美好的明天!来吧,什么难题,什么伤心,什么懊恼,抛开它们,让我们张开翅膀飞起来吧!名师点评:作者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特别是在读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后,感触更深。不要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和丑小鸭一样会实现理想。作者用简短的文字给了读者希望,要像白天鹅一样张开翅膀去飞翔。

------- 丑小鸭读后感300字

读完《丑小鸭》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嘲笑别人。 虽然有些人小时候长的难看,但她的心底善良、有智慧,长大也能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些人小时候长的挺漂亮,像公主一样,可是她的内心恶毒,爱嘲笑别人,等到过一段日子,她就会一个朋友也没有,越长越难看,小时候的“白天鹅”也会变成“丑小鸭”。 外表的美与丑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 我觉得虽然这篇文章的丑小鸭没有信心,但它还是很坚强的,它知道自己长的很丑,它知道朋友们不喜欢它,但是它没有想:“既然我自己长的那样的丑,既然朋友们都不喜欢我,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用啊!”要是我是文章中的丑小鸭,那些小鸭子、小狗、小猫再嘲笑我,我会对它们说“:虽然我长的难看,但是我心底善良,坚强,总会有人喜欢我的。” 我们要向文章中的丑小鸭学习,不管别人说什么,你都要坚强,不要轻言放弃,我们也要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美丑不在外表,美丽的真谛在于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

第五篇:我读了一本好书

沙坪街道第四小学三(1)班李杰鹏

自从学校开展了好书漂流活动后,我逐渐对书产生了兴趣,也逐渐喜欢看书了,因为看书不但增长知识,而且使我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书看,当我在书中遨游时,就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我被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了,不禁流下同情的泪水。

书中介绍了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了五次幻想,最后,幻想破灭,冻饿死街头的事。最令我难忘的事,在大年夜的那一天,每家每户都准备过年,唯独小女孩穿着妈妈的破旧拖鞋,冒着大雪,顶着严寒到街上卖火柴。到了晚上,她连一根火柴都卖不出去,可怜的她不敢回家,只好坐在墙角下,这时街上飘来一股烧鹅的香味,饥寒交迫的小女孩想能得到食物,得到温暖,得到快乐。幻想奶奶带她离开这个地方,到那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去生活。当我看到这时,我的泪水模糊了眼睛,我不禁想,我从小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小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不愁吃穿,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真是太幸福了!可是,小女孩又饿又冷,还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她的童年多么悲惨啊!

自从我读了一本好书,我好像认识了一位好朋友;自从我读了一本好书,我觉得百看不厌、百读不倦;自从我看了一本好书,它好像磁石一样吸引住我,让我越看越爱看。

指导老师:易文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考理综试卷分析下一篇:自检自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