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论文

2022-04-28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教学设计是组织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如何合理、有逻辑地设计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依托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度分析,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设计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论文 篇1:

民族音乐元素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融入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往往都是按照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开展,没有中国本土音乐的特色。如此一来,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视唱练耳教学显得与中国的本土音乐格格不入,俨然是一门外来学科。当下中国发展强调文化自信,中国的教育教学中,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增加一些文化元素。本文以民族音乐元素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教学中的应用为论述点,分析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改革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教学启发。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融入实践;研究分析

一、研究背景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无论是学唱新曲子、复制旋律、和声、即兴创作等,都需要视唱练耳参与其中。诚然,教育应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主,但对于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更多的还是要重视视唱练耳教学,并且以提升学生“传播和继承民族文化”为侧重点,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未来进入中小学工作奠定基础。

一、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关系分析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组成

中华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语言无疑比文字出现得更早,也就意味着音乐文化能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传承、民族融合的发展之下日久弥新,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传统音乐,第二种是现代音乐,民间音乐是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乐的构成基础。民间音乐起源于人民,因此其音乐元素也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相关,主要由民族人声歌曲、歌舞音乐、器乐、说唱、戏曲组成。

(二)高师视唱练耳概述及教学特点分析

1.视唱练耳教学概述

视唱练耳(solfeggio and ear training)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顾名思义,视唱练耳就是通过听音练习锻炼学生看谱、唱谱的能力,通过练习实现学生的绝对乐感;“练耳”字面上的意思是锻炼学生的音乐听力,例如听音辨音能力、和弦、扩展音等。视唱练耳教学中,一般分为视唱课和听耳课来穿插授课,并不会统一授课;视唱练耳的重难点在于视唱,看到谱子,学生心中就生发出音乐;心中有音乐,能唱得出、奏得明,这才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视唱练耳课的最高境界是“入脑”,通过学习能培养乐感,心中有声音、能从内心中产生音乐,这才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最高境界。

2.视唱练耳教学特点

视唱练耳教学是和学理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应当提升重视。视唱练耳教学有以下特点,要想展开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就需要打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视唱练耳教学特点的教学新常态。

(1)融合性

视唱练耳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专业学科。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声技巧,还要学习部分声乐和器乐技巧以及曲式分析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必修课,还是一门学习难度很高的课程,其高度的融合性也意味着学生需要具有很高的音乐素质。

(2)实践性

从视唱练耳教学的考查方式来看,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特点,无论是从高考招生还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检验模式来看,视唱练耳都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以视唱考试为例,视唱考試的试题来源非常广泛,如某一名著的节选、视唱书,我校的视唱考试题目主要是自主设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意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根据试题自主定调唱名,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融合民族音乐元素是大势所趋

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需要具有多声音乐的感知力,有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在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却体现不出这一点,导致视唱练耳教学非常西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高。

新时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性愈发下降,在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部分新潮的艺术形式涌现出来,但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越来越少。不难发现,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的传唱越来越少,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飞歌等,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融合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是大势所趋,能让高师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更何况高师院校学生在未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懈地追求民族性的音乐教育,能激发中国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度认知。因此,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是大势所趋,因此进行改革也是理所当然。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材编写趋向合理,民族元素逐渐融入教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材。1996年《基本乐理教程》突出师范性,与专业院校的音乐教材加以区分;2004年高教出版社的《视唱练耳分级教程》充分体现了“人本”特点。在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民间民族元素开始融入到教材中,例如在《单声部视唱教程》中节选《浏阳河》民间音乐片段。

(二)教学设备欠缺,学生音乐音响积累单一

因为未来学生进入中小学任教以后,使用的音乐教学器械主要是钢琴,所以,部分高师院校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教学设备也仅配备钢琴或者是寥寥数种。在实际教学检验中发现,学生能听懂钢琴的高音,但是换成其他的乐器,如一些民族乐器二胡、排箫、葫芦丝等就搞不明白了,这就体现出了视唱练耳教学的僵化,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古板的不足之处。

(三)课程设计简单无针对性

在高师的视唱练耳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且教学模式单一,并没有突出高师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特点。此外,很多高师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安排也不甚合理,一个学期72学时,一周四个学时,视唱练耳教学需要执行两年时间,导致很多课程评价没有针对性,教学局限性大。部分高师院校的课程局限在初级视唱练耳,对学生而言能力提升的意义不大。

(四)任课教师民族音乐素养有待提升

任课教师民族音乐素养上也较为薄弱,虽然近几年高师院校在不断扩大教师团队,但是还有很多是其他乐科教师兼职上课,小班教学也无法保障,很多学生都没法受到“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高师很多年轻教师对民族音乐也不甚了解,导致民族音乐元素在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难以融入发展。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融入实践

(一)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差异化教育

高师院校应当明确人才的培养标准,客观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比不上专业音乐院校,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对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学做出改革,明确培养目标,因为很多学生接触音乐教育的时间较短,甚至很多学生只经过了高三一年的训练,这就需要在视唱练耳教学初期重视基础教学,高师院校应当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根本为出发点,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此一来教育也能有的放矢。针对部分学生的音乐底子较好的情况,学校可以参照很多院校的英语公共课模式,设计“AB班”,实行分级教育和差异化教育,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音乐基础合理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

(二)因地制宜,打造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教学新常态

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的民族音乐元素,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更应当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统计分析,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大多会在本地就业,尤其是一些民族自治州、四川、云南等省份,青少年也主要是少数民族,因此,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与民族音乐元素有效融合的措施就是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音乐到定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性、特色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新常态。在一些汉族为主的省份,可以多采用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教学,例如《浏阳河》《二泉映月》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素材。

(三)教学流程科学有逻辑,提升学生的理解掌握水平

教学开展之前分别制定视唱和练耳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对授课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形成清晰、有逻辑的教学思路。如视唱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看谱唱音程、体会旋律感和节奏感的能力。以中国民族调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有一定理解,由低到高为:宫、徵、商、羽、角,对五声调式有切实体会,并确定五声调式的每个音都是主音。例如,以宫音为主音就是“宫调式”、以角音为主音就是“角调式”;练耳则重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音程、音阶和和弦和区分能力,并且具有正确的和弦走向。将五声调式移在一个八度以内,变为“宫、商、角、徵、羽”。随后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清角构成六声调式、在小三度音程中間加上不同的偏音组成七声调式,根据加入的偏音不同,组成的音阶调式也不同,如加入清角和变宫形成的是新音阶;加入清角和闰组成燕乐调式音阶;加入变宫和变徵组成雅乐调式音阶。在视唱课和练耳课结束后,可以根据高师学生的掌握水平设计进阶课,让学生对和弦转位、音乐速度等进行有效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视唱练耳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教学融合改革有的放矢。针对当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分析,能从根本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视唱练耳教学的融合性。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没有从小学习音乐,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不深入,高师音乐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传播和继承音乐文化为重点,更需要高师音乐教学打基础,而不是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提能力”。将民族音乐元素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融合发展,具有文化传承、体现中国特色的实践意义,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也应当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雨奇.中国民间音乐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陈灏.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思考与研究[J].艺术评鉴,2018(24):110-112.

[3]何静.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6):118-121,136.

[4]苏海鸣.对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学科三部教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作者:杨传中 张海莉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论文 篇2: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思考

摘 要: 教学设计是组织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如何合理、有逻辑地设计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依托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度分析,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设计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师视唱练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上一定要“有去有回”

一堂课上的好坏,要看教学设计是否有逻辑性,是否能将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每节课里是否都有一条主线,并能否突出重点。而不是知识面过多,教学内容上“有去无回”,没有关联。教学设计中以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为主线,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在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的内容,甚至还有与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舞台表演相通的内容。在设计中将这些点,通过“有去有回”这条主线联系起来,点线结合,将知识点像穿珍珠一样,用一条线完整地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二、教学内容“有去有回”的合理性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有节奏、和音、旋律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

将节奏、和音、旋律三位一体进行设计,能够将视唱练耳课中的技术训练完整地体现在一个内容里。教学中技术点保持在3—5个,更多的内容侧重怎么练习、怎么完成“有去有回”的设计。将三个点(节奏、和音、旋律)和两条线(和音、和声连接)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从和声里提炼出我们想要的和音的问题,从单个过渡到连接,再过渡到和声;在和声中发现旋律;在旋律中体现节奏。在三个点和两条线之间完成“有去有回”。

(二)根据固定的内容设计“去”、“回”。

通过固定的内容来设计“去”、“回”。每一课怎么设计,根据内容抓材料,以内容作为第一考虑要素。思考内容上有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次序,以时间的划分通过图表的方式,在横向和纵向上体现出来。横向以内容为主(和音、节奏、旋律、听辨……),纵向则是以時间为单位。

例如,以突出视唱练耳课技术课训练为主要目的,以附点节奏为例。首先,用节奏引出本节课大的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先设计出附点节奏“去”、“回”框架,通过一个附点节奏内容来讲所有的问题。用一个内容,在各种形式里体现一来一去、反复强调。将具体的附点节奏练习,通过诵谱的形式、敲击的形式、演奏的形式等,来体会不同形式下的附点节奏。如:将旋律改编成附点节奏,体会唱的形式下的附点节奏;将实际音乐作品中的附点节奏,通过不同的音响对比,体会听的形式下的附点节奏,等等。将一个内容反复强调,通过一来一去的过程,促使学生记住问题。

根据固定的内容设计“有去有回”,在教学设计上简洁明了。将单一的问题全方位考虑,在简单的素材中用详细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去”“回”设计的要点

(一)“去”、“回”的设计要有逻辑性。

逻辑性在视唱练耳课里面表现出来——就是前面讲的内容后面一定要有反馈,抓住重点完成“有去有回”的过程。要清楚自己在前面“去”的内容,才能在“回”的部分做到前后有关系,才能在“去”、“回”之间融会贯通。

“去”、“回”设计的逻辑性体现在:

1.“去”、“回”的选材要直接关系到内容。

2.“去”、“回”之间要有联系。

3.“去”“回”的设计要做到目的统一,方法、步骤要直接体现目的。

这些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通篇地考虑,而不是只在步骤上面体现,要注意整体的逻辑。例如,以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这三个技术点为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抓住内容来设计后面的块,使“去”“回”的设计做到目的统一。紧跟内容后面的是选材,用的是实际作品还是音响要先选出来。选用教材《国民基础视唱教程1A》中的第22条和实际音乐作品《国歌》。这两首作品包含了教学内容里的三个技术点——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对照内容来进行选材,这样“去”、“回”的选材就直接关系到了内容。选完了才能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来练习教材中的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将“去”、“回”通过方法、步骤直接体现目的。运用横向和纵向的结合,步骤——方法——目的结合,通过严格的构思,有逻辑地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二)“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性。

“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问题。例如,大三和小三的对比;三连音和八十六、十六八的对比;附点节奏和八分节奏的对比;实际音乐作品不同版本、不同演奏形式的对比,人声与器乐的对比,等等。通过各种点、线、面、方式、方位进行对比教学,以便加深教学印象。通过对比找出细节上的不同,看清并明白为什么不同。发现问题,以便解决问题,明白技术训练的目的性所在。

对比采用的两个材料要能够关联到所有的教学内容,在精简的音乐素材中集中对比“去”、“回”的内容。“去”、“回”的内容用“少而精”的音乐素材来对比,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直观的音乐中感染、震撼。通过对比教学来发现细节,全神贯注地体验细节。因此,“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性。

四、通过实际作品完成“有去有回”

将“有去有回”的设计通过内容找到材料;合理、有逻辑地整理出步骤;用“少而精”的音乐对比前面“去”、“回”的内容;最后,通过实际音乐作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音乐的各种基本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完整、统一地出现在音乐作品中。所以,视唱练耳课上所有的技术性训练内容,最后也要通过实际音乐作品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概念、音乐知识、技术训练通过对实际作品的理解、体现和再创作完成学习目的。

所以,使学习内容有效回到音乐中,是完成“有去有回”的最好方式。经过这样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因此,在视唱练耳每节课里实际作品一定要有,哪怕实际作品里八个小节只有一个小节属于本节课节奏、和音、旋律的内容也可以,重点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引用到实际作品中,解决在实际作品中,回归到音乐作品的整体中去。

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完成“有去有回”的方式如下:

1.在材料里体现内容。通过实际音乐作品反馈技术训练,先实现“有去有回”;在实际作品中体现节奏、和音、旋律三大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完成“有去有回”。

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不仅存在于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授课环节中存在。让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并更大地作用于实际作品。

2.实际操作——通过实际音乐作品的其他表现形式完成“有去有回”。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认为这里的声音指的不仅仅是听到的声音,还可以是将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再次通过“声音”或其他形式反馈出来的声音。所以完成“有去有回”方式不仅仅是唱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弹、唱、练、写、跳(跳舞)、演(表演)等多样的形式来完成。用更多的表现形式丰富、完美“回”的环节。

例如,弹唱,自弹自唱、钢琴伴奏、分声部弹唱、分乐器弹唱;唱,表演唱、独唱、二声部唱、合唱、加钢琴伴奏的唱、无钢琴伴奏的唱、有音名的唱、带唱名的唱,等等,用不同唱的方式表现出完整的实际性作品;跳,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演示,可以是舞蹈出多个声部的律动,舞蹈出各个声部的节奏,舞蹈出旋律声部的进行风格,等等;演,加入“音乐”——根据作品的风格,全神贯注地体会实际音乐作品中每个细节上的感受(呼吸、语气、语调、音乐进行的张力,方向感等),通过实际操作,在舞台上完成“有去有回”。

音乐的美来自音乐本身,发挥创造性思维,用可以想象到的各种方式来完成“有去有回”。以技术为依据,先理性分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再用感性的方式通过实际作品完成“有去有回”。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应以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为主线。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是组织好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良好地体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从最初的设计,到一堂课的完成,都要将“去、回”的问题合理、逻辑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整个授课的教学设计,让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并作用于各个环节。将高师视唱练耳课堂上的技能培养作为一种手段,真正为高师各科音乐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斯提芬.戴维斯著.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湖南文艺出版社.

[2]陈雅先著.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傅利民编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

[4][日]高萩保治著.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滑芳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论文 篇3: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近些年来,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已经开始了提高改革速度的进程,以此来实现其快速的进步。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视唱练耳学科教学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导向,并采用最合理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突出“师范性”自身所独有的特征,将学生的地位落实到学习主体上,并借助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每个学生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对此,本文介绍了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体系特征,并介绍了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以此为鉴。

【关键词】教学 高师视唱练耳 创新

最近几年,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我国音乐课程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视唱练耳课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在这一课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加快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的研究力度正在逐步加大,本文从这一课程的体系与教学模式入手,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课程体系注重“师范性”

1.1重视教学大纲编写

视唱练耳教学实践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基础就是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制作完成,同时这一大纲也是评价该学科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明确说明了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理念,同时还指出了适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但是尽管教学大纲对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结构作了明确的阐述,但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在达到大纲中所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教学实践入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2]。除此之外,大纲编制过程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能力,例如理解能力以及鉴赏力等为教学重点,使其能够掌握正确、有效的视唱练耳学习方法。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师范性”。

1.2突出教材内容

很长时间以来,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材都是以传统的音乐院校教材为主教材的,无可厚非,所选教材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不仅如此,由于同属音乐艺术高等院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它们所遵循的基本要求与规律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它们却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培养目标,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高等院校的学习重点便也有所不同。本文的观点为,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应与改编”模式,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其选择最合适的教材,而这样能够进一步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与大纲结合起来再对所用教材作适当的删减或补充。

1.3贯彻教学过程

贯彻教学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视唱练耳基础能力。视唱练耳基础能力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也与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3]。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足够的训练。由于听、唱、写三方面的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而音乐基本技能是音乐课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第二方面为同时注重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使得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唱名法从来都是使用音乐专业院校惯用的固定唱名法。但是事实上,这种固定唱名法和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对应。最终导致固定唱名法对学生的使用难度大大增加,而首调唱名法的掌握情况又不容乐观。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同时提起对这两者的重视会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第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设即兴唱奏活动。视唱练耳课课程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训练音乐创作能力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给学生选定某个音乐要素,为其预留即兴发挥的作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对这一音乐要素的不同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和 “多样化”

2.1“系统性”

从某个角度来说,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都会在其他相关课程中有所体现。就拿听音以及视唱来说,不论艺术再如何进步或变化,都不能撼动很大一部分基本教学规律所具备的科学性。事实上,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蕴含在每一种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的系统化。高师视唱练耳磕碜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通常会涉及到视唱与听音两部分[4]。不论是练耳课程中音高训练还是节奏训练均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系统性。

2.2“多样化”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教学内容问题上,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则以西方国家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为基础,合理的添加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要素。这种做法不仅仅使得我国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同时还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极大的促进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听觉范围。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对于处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5]。就拿处在初级阶段的视唱练耳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尽可能的选择记忆型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整体性的对视唱练耳授课中,不仅增加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其基础技能的培养[6]。

3.结束语

我们可以将高师视唱练耳体系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不仅仅要求任课教师的教学配合,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一来,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合理、科学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彭传山.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价值探析——以视唱音乐会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4(1):85-87.

[2]李阳,吴晗.高师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169-170.

[3]肖瑾.浅谈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J].大舞台,2010(12):209.

[4]李淼,陈伦旺,陈超.试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0):236-237.

[5]田正铁.浅谈高师视唱练耳课程[J].大众文艺,2008(5):114-115.

[6]臧学娜.对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视唱”教学的一些认识[J].辽宁高职学报,2008(2):92-94.

作者:周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监测生物技术论文下一篇:高校戏剧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