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范文

2023-09-19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高师声乐教育理念已不适应基础音乐教学改革,所以,高师声乐教育应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整合,使之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适应,更好地为之服务。

[关键词]高师声乐 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师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高师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10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大,其结果,是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类教育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改革,声乐教学也不例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使得灵活的富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成为必然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目前,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突出的矛盾是招生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教学所需的各种硬、软件设施相当紧张,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对声乐教学从授课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笔者在2006年对湖南省几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声乐课90%以上采用了集体课或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这种授课形式从表面上看,缓解了各个高校由于扩招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压力,成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但事实上,这种不顾学生嗓音条件、学生学习声乐起点和基础差异的简单组合,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声乐学科的本质属性特征。从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看,由于声乐是表演艺术,“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在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即使在课堂教学模式普及和现代媒体教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个别教学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部分科目的主要授课模式。个别教学符合并适应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有助于演唱、演奏人员的培养。尽管一对一教学模式似有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徒承递等色彩,但它的确能较充分的使教师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充、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声乐和音乐教学的专业化仍然不能完全抛弃个别教学的模式。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既不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唱歌课,也不完全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课,它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而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的普及性歌唱层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其中科学正确的呼吸、发生方法和具有表现力的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就需要一段系统的教学过程。小组课、集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解决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理论。但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声乐曲目,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和纠正发声、呼吸、歌唱的身体状态等问题,就得对症下药,需要个别课来解决和提高,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采取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声乐教学要与声乐审美结合起来

声乐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声乐艺术作为人声乐器特殊的音响美是以词、字的语言美、作曲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声韵的伴奏美,形体表演的动作美诸多因素构成。

1.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人类基于某种需要将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时,声乐艺术就诞生的。声乐表演既要表现声音的魅力,又要表现语言的魅力。歌唱语言的处理,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复杂的问题,歌唱语言的处理要符合歌曲表现需要是一条基本原则。但要解决根本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时,也在于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对声乐语言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声乐语言,以至最大限度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享受语言美。

2.积极创设声乐教学中的情景美。声乐教学的情景美,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类容,创造出师生感情、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3.大胆鼓励声乐教学中的创新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声乐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创新。熟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最好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触动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声乐教学中,我们多采取就事论事的办法,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考录问题,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式,去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富于创造的去学习、感受,使他们心智开阔,尽情的陶醉在创新艺术之中,开拓未知的艺术审美。

三、声乐考试形式有待革新

教育离不开考试,提及高师的声乐考试,师生们可能一致认为,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在本期所学的曲目中,选择一两首背出来就是了。可见,声乐考试在师生的意识中已成“俗套”。严格来讲,声乐考试应随着声乐教学的革新而不断完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在于教学,而学习的动力则源于声乐考试,如果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获得的知识,不能通过考试并得到准确评价,势必会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高师声乐考试有待革新。

1.闭卷与开卷结合考,对于一些人物年代基本特征、作品名称的题目、采取闭卷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得出答案。对于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考查能力的題目,则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与同桌和小组成员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得出一个集体答案;也可以通过看书、查资料等,得到一个独立性的答案。这样,不仅达到了抓住基础、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课外收集能力,使学生之间的资源得到了共享,不足得到了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2.可采用口述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述是检验掌握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阐述是考核的主要目的,这种能力,是作为一名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笔试可采用论文协作的方式,这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能弹、能唱、能跳舞、能讲课、能组织排练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培养大学专业教师和歌唱家为目的,只有重视以上4点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教师。另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个实践者从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到课程形态、属性的分类与功能,不同层次课程下的评价规范等方面去广泛思考、精心打造与努力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司组编.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3]石惟正.声乐教学法.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1 教学内容的研究

1.1 音乐教学法的学习

就我校而言, 有70%以上的学生反映, “学的知识用到的少”、“带律动的儿歌学的有点少”, 总结一下, 学生们认为学到的知识没有实用性。

学校安排的一些专业课本身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问题在于学生一直是在吸收知识, 但怎么把知识教授给其他人却没有学到, “学”、“用”完全脱节, 而教学法正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桥梁”。

当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音乐教学法包括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 柯达伊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其中柯达伊与奥尔夫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最先进的两大音乐教育体系。 (1)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倡导和建立的, 此教学法主要立足于本民族音乐, 重视合唱形式, 采用了首调唱名法以及创造的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 (2)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该体系通过儿童亲自参与音乐活动, 在“玩”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挖掘了儿童对音乐想象和创造的潜能。笔者认为, 音乐教学法应该与儿童歌曲的学习结合起来, 做为声乐教学内容中的一大版块, 既不会成为空洞的理论讲解, 又不会使儿歌演唱拘泥于一种形式,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艺术歌曲和儿童歌曲相结合

在学前教育声乐教材匮乏的条件下, 此专业的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比较混乱。有的教师过多强调艺术歌曲的主体性, 一味的追求技能训练, 这不仅与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而且使本来基础较差的学前专业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学心理。有的教师认为,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 没必要强调声音的位置、音域, 更不必要像声乐专业学生那样用民族或美声的唱法进行训练, 结果导致儿童只会唱儿歌, 从发音咬字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毕业面试时在演唱这一关被刷下来的也不在少数。

笔者认为, 高师学前教育声乐课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不能偏重任何一方。 (1) 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它对儿童歌曲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提到, 在艺术领域“对幼儿在技能技巧上给予适当指导”的要求。 (2) 儿童歌曲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幼儿教师, 学习一定数量的幼儿歌曲是必要的, 如果声乐课中只演唱艺术歌曲而忽视儿童歌曲, 那么就达不到学以致用。

2 课程设置实践

2.1 声乐演唱与实践课相结合

就我校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最主要的还是感觉学的与用的脱节, 去实习的时候手忙脚乱, 不知如何下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还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重学习轻实践”的问题。

演唱能力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必不可少,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 也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声乐演唱方面, 学生不仅能上讲台还要能上舞台。

教育实践是高等师范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独唱演员, 他们将来的身份是幼儿教师, 因此更科学的指导幼儿演唱是大学设置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 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学会怎样把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实践课在学习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1) 集体创作音乐小品。音乐小品, 可以归纳为集歌、舞、对白、故事情节为一体的音乐表现形式。教师拟定一个题目, 规定时间, 对于故事情节不加任何引导, 学生根据题目自行创编。目前在我校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验课程,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思维更加活跃, 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到一起, 达到了技能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 运用先进教学法, 进行“模拟课堂”。“模拟课堂”,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分别扮演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小的讲课试验, 在讲课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 发现问题以及时得到解决, 是实习前的演习。 (3) 见习与实习并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校一般都只设一个阶段的实习, 而且大部分都放到了毕业前的一段时间, 实习完以后基本就接近毕业, 学生一般到最后忙于找工作或继续深造, 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这就失去了实习的原有意义。目前在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非常注重实习实训, 如日本, 67.8%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 25%的学时用于专业理论学习。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见习课程, 让学生多去幼儿园进行观察、听课、试讲, 回到学校进行总结、汇报。见习与实习的意义不同, 前者为后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作用同等重要。

2.2 大课点面结合、小组课穿插进行

集体上大课还是现在大多数院校中主要形式, 在一次调查中, 60%以上的学生反映大家一起唱感觉非常好, 自己唱就找不到感觉了。这个结果表示大课只照顾到了“面”, 而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毛病就全都暴露出来了。大课中要做好“点面结合”, 合理安排时间:集体演唱以后, 对个别进行指导, 既不能出现“辅导一人忽视大家”的现象, 又不能让学生产生“大家唱好, 自己唱跑”的错觉。

小组课具备特有的优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后, 随着对声乐技巧把握的不同程度, 对歌曲的不同理解, 也产生了不同的问题, 一学期36课时根本无法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 但是小组课能够弥补这一点, 把情况相近的学生分别分为几组, 这样就能把问题分类, 每个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如上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演唱技巧和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加强, 并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了了解, 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实践,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很快,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技能课之一, 但是目前在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 基本上套用了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 没有一个明确、规范、完善、更适合学前教育的教学形式, 文中提出艺术歌曲与儿童歌曲相结合、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

关键词:声乐,学前教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郁文武, 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1 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

1.1 20世纪初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

20世纪初,随着“乐歌”课的开展,于是出现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音乐教材建设得到发展。在出版的乐歌教材中,大多数是唱歌教材,也有一些音乐理论教材,如:基本乐理、和声法、音乐教育论、声乐及器乐教学法等的教材,应该说,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才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

“乐歌”课所唱歌曲为“学堂乐歌”,曲调大多采用日本的歌曲,也有欧美的歌曲;另一些是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来填词的。从事学堂乐歌活动较突出的是沈心工(1870~1947)、李叔同(1880~1942)等,他们编写了早期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沈心工)[2]、《教育歌唱集》(曾志忞)、《国家唱歌集》(李叔同)[3]、《唱歌教科书》(辛汗)[4]等。

这一时期由于没有音乐教育法规可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许多编写者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编写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教材的系统性及科学性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但是作为音乐课教材,学堂乐歌将教材的教育性、思想性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大多数乐歌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思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注意教材的教育性、思想性,注重音乐教育的“育人”,对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仍有指导意义。

1.2 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高师声乐教材建设

此期由于音乐教育法规的相对完善,使编写教材有了依据,教材质量也较之前有了提高。当时国内的一些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为此编写了许多音乐教材。唱歌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主要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反映校园生活、描绘大自然等等,从中也可以看出五四时期新文化的影响。歌曲曲调大部分由中国人创作,这表明了我国音乐教材建设队伍的成长,同时也说明我国自己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有能力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法规的要求来进行音乐教材建设。

30年代后期,教育部在师范课程中设立“音乐教材及教学法”,教材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将教材研究列入课程内容,由此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赋予艺术性和群众性的革命歌曲和合唱,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大刀进行曲》(麦新)等等;还有许多运用民间曲调改编的歌曲,如:《东方红》、《解放区的天》、《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后来还创作了《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和《白毛女》这样的歌剧。

此时期有关音乐教材建设的文章主要有:刘质平的《关于唱歌教材上的缺点》(1920)、朱稣典的《从小学音乐说到音乐教科书》(1931)、李垂铭的《选择小学唱歌教材的标准》(1934)、陈超琼的《小学音乐教材研究》(1935)、柯政和的《小学模范音乐教科书的编辑过程》(1936)。冬宇写的《我国最早的音乐教材》(1947)等[5]。

2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

建国初期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恢复阶段,也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随着共和国的步伐前进,随着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文化艺术采取的积极扶持政策,给包括高师音乐教育在内的所有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高师音乐教育与教材建设有了一定进步。

2.1 建国初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恢复发展过程中,学校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52年11月,教育部向全国高师院校颁发了《师范学院教学计划》[6],其中包括《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7],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发的第一个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1950年至1956年期间教育部颁发的这一系列学校规程及教学计划、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等法规文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时教育向苏联学习,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机械模仿苏联,学校音乐教育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均以苏联的音乐教学理论为指导。为配合教学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组织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学校音乐教学教材,对于提高我国音乐师资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如《苏联合唱歌曲集》(喻宜萱、汤雪耕合编)等。此外,各省根据苏联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出版了一批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教材,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鲁艺文学院等都编写了歌集,如:《独唱歌曲集》(第一、二集,喻宜萱编选,中央音乐学院教材丛刊)、《声乐教材》(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声乐教材《中国民歌选》(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等。

2.2“文革”十年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1966~1976)

这一时期可以说波折不断,出现了反右斗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的“文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最为严重的一场民族灾难,所有行业损失惨重,整个文化领域这场灾难的重灾区。极左思潮泛滥,有的学校停止招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高师音乐教育没被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研究也几乎停顿。在这一过程中,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高师声乐教材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版声乐教材寥寥无几。

3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20多年间,党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显著的成就。这一时期,国家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良好的势头、人民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需求,都为新时期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师声乐教材建设取得很大进步。

3.1 改革开放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

1976年9月,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1978年中国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家的各项事业开始步入正轨,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正常教学也得以恢复。国家教委(教育部)相继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0年3月)和1982年教育部颁发的《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8],使高师音乐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80年代,高师声乐教材建设稳步进行。1981年,西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声乐教学大纲参考曲联合出版了六册(中、外各三册)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是我国20世纪高等师范声乐专业的第一部规范、系统的教材,打破了高师多年来没有一套正规声乐教材的局面。1983年之后教育部组织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的有关教师编写出版了钢琴、声乐、视唱、合唱、音乐教学法等一系列学科的教材,一些院校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音乐专业各学科的专业教材和补充教材等。

3.2 90年代之后的高师声乐教材建设

进入90年代,声乐教材建设总体上有很大进步。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政策,使声乐教材建设呈现繁荣局面。为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声乐教材应有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和特色的多种版本。

此期出版声乐类图书的出版社近百家,种类繁多。有综合性声乐教材、中外练声曲、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个人创作的声乐专集、音乐剧作品、成人函授声乐教材等等。其中,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了专为高师声乐所编写的教材。

总之,高师声乐教材建设发展至今已取得很大进步。从20世纪初的乐歌教材至今,我国高师声乐教材建设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编写内容以及教育观也随之发展。当然高师声乐教材建设发展也存在不足,比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较大,教材编写不规范、不配套,有些教材完全照搬专业音乐学院专业水准的精英化培养模式,和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出现断层等等。由此,高等师范声乐教材建设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期逐步完善。

摘要:本文以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回顾了高等示范声乐教材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归纳法,对每一阶段中国高等师范声乐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高师声乐教材建设的历史,综述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文献。

关键词:20世纪,高师,声乐教材,历程

参考文献

[1] 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 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5]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6] 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7] 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6~53.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 教学模式 教师素质 考试制度 探讨 革新

音乐是时间、听觉、动态、表现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不仅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知识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音乐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承载着传承人类艺术和知识的重要任务。

钢琴教学无论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全民音乐教育中,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基础地位,而相对于专业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来说,高师钢琴教学无论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都与前者有着较大的差异,高师钢琴教学既要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又要去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为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为全民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的优秀钢琴音乐教育人才,但就目前而言,高师钢琴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素质、教学思路等方面,都有待于我们去探讨、研究、继承与革新。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现代钢琴教育,对于旧的钢琴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学生也会相应的增多,因此不仅是学校乃至社会对于钢琴教师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钢琴教师少,授课量大量增加,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的教学,改革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采用“复合型”教学模式,即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结合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普及和推广高师钢琴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集体课

钢琴的历史、构造、发声原理、性能、正确的弹奏姿势和基本奏法、读谱与视奏、踏板的原理与运用、作品的一般处理等等,这些特别适合以集体课的形式来教学,集体课主要是讲授钢琴教学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作曲家以及钢琴作品分析,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即使是个别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种集体的理论课补充、完善和提高自己,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组课

钢琴课毕竟是一门专业较强的技能课,在理论指导下,学生要不断而刻苦的实践,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教学。可将程度相近的学生,按照初、中、高的类别分成小组,课时依据人数来决定。每个小组选用相应的教材,教师针对每个小组中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三)个别课

教师针对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对于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更要采取个别课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能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高师钢琴“复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并不是简单的把“一对一”变成集体课或小组课。需要讲解理论、分析曲目、讨论观摩,取长补短时即采用集体课:某些学生进度相同或问题相近时即采取小组课:学生进度不同、问题典型、提高技能时即可采取个别课,三种课别紧密而有效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将教学模式的单一思维转向综合化,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复合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求我们以综合教学为手段,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高师钢琴教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学术丰富的课程,钢琴教师与其他各科教师一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无论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还是从钢琴教学的角度来说,都需要钢琴教师具备精湛的艺术技能和渊博的文化艺术修养,钢琴教学是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既能演奏又能教学的综合人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钢琴教学质量、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都起着直接引导性的作用。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钢琴教师的基本素质

1.示范演奏的能力

钢琴教师并非是钢琴演奏家,但也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弹奏技术、熟悉和运用大量的钢琴教材,了解不同类别的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规范的示范演奏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通过示范演奏,教师可以直接将知识点“形象化”地展示出来,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提供一个明确而直观的界定,且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到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帮助知识点的认知和消化。

2.因材施教的能力

钢琴授课的特殊性以及高师学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钢琴教师具备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和能力,结合“复合式”教学模式,合理运用钢琴教材,及时发现学生弹奏过程中的问题,挖掘学生自身的个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育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能力品质的最高体现,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必然要求。钢琴教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其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既要服从教学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学生个体条件的差异,不能强求每个学生顺从固定的教学模式,相同的教学方式,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失去了教育的创造力。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教学规律创造性进行教学设计,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在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二)钢琴教师的进修与提高

钢琴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提高本人的演奏水平,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示范,深入地研究教材等等这些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单指钢琴演奏水平的话,那就太过片面和局限了,钢琴教师的进修不仅仅只有演奏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完善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音乐美学的进修、与钢琴教学有关的最新信息的学习进修等等。

无论是专业进修还是业余进修,其根本是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丰富的各类书籍和资料,阅读理解研究,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向前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个人弹奏技能,完善自我:向实践学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观摩各类音乐会,举办个人音乐会,教学实践。

钢琴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所采用的方法应注意以下三点:根据本人的不足和需要明确进修目的和方向:无论什么类型的学习都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并且要做到有计划、有始有终、坚持不懈。

三、考试制度的改革

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现行的高师钢琴考试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考试方式。

(一)现行钢琴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1.考试曲目过大,学生练琴浮躁急功近利,教师教学过于程式化,且拔苗助长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平时练琴时间少,到考试时又喜欢攀比着弹大曲目,有些教师教学不负责任,不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不根据学生的个体状况去布置考试曲目,学生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或是布置较大曲目拔苗助长,教学千篇一律。有的学生一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一首曲目去考试,有的临时抱佛脚,教师考试把关不严格,学生又能蒙混过关,投机取巧。

2.考试的方式和过程过于简单,考试只考一首曲目,这样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生甲平时学习态度极差,练琴不用功,但在考试时发挥稳定正常:学生乙学习积极,练琴刻苦,乐曲弹奏娴熟,但在考试时偶然性的发挥较差,结果学生甲的成绩高于学生乙,现行的考试制度让学生只重视分数,只重视结果,学生学习失去方向,茫然一片,浑浑噩噩。有些高校甚至要求学生都弹奏相同的曲目考试,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考试是无法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二)考试制度合理化的探讨

1.考试内容的丰富,考试不能一曲定乾坤,必须加入一些基本功和技巧性练习,例如:音阶琶音和弦、各种练习曲,复调曲目等等。曲目也不能单一化,中外作品要同时兼顾。

2.考试层次的分类,钢琴考试不同于一般笔试科目,一张试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钢琴考试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给予学生合理的分数,有些学生入学时属于一张白纸、有些学生有一定基础、有些学生则有着厚实的基本功底。所以要有一定的层次分类,给予一定的分数界定,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

3.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加入平时成绩,建立奖惩制度。钢琴是技能性的学科,尊重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功在平时不进则退。对于平时不认真,投机取巧的学生要给予惩罚,有必要扣除一些分数:对于平时用功,脚踏实地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可以相应的增加一些分数。

四、结语

高师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教学能力,为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能给社会各教育机构、社会文化专职机构、企事业单位文化职能部门输送优秀的钢琴教育人才,高师钢琴教学不仅需要继承传统合理的钢琴教育体制,也需要对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进行革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环境,让高师钢琴教学能够科学发展、与时俱进,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趋势。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高师院校的大量扩招,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认清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任务,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问题改革

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中,我们希望在三四年的时间内能够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帮助他们将钢琴这门技能运用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如即兴伴奏、边弹边唱、教学等。多年来,由于高师院校的扩招而导致钢琴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入学程度高低不一,有些主修声乐的学生对钢琴不感兴趣,觉得学了无用等。这些问题都亟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随着高师院校的大量扩招,很多音乐专业都有素质较差的学生考进来,导致高师院校学生整体的基本音乐素养大为下降。学生数量的庞大使得他们上台表演的时间严重缩水。而且这样还很难给予学生适合他们的培养,造成他们的学习缺少计划性。再加上学生们的主观性以及可塑造性的巨大差异,学生自然达不到熟练弹奏乐曲的目标。

(二)教与用分离

在这几年的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回访过很多学生,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工作几年后,仍然不能熟练地运用钢琴。因此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必须将实用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怎么样让学生弹奏更高难度的乐曲上面。要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其即兴伴奏的能力。必须避免造成很多学生虽能弹一些高难度的乐曲,却不能熟练弹奏简单的乐曲的现象。

(三)教学体系不够系统

大部分高师院校钢琴教师并没有认真了解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制订应对各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策略。目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存在严重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即只重视其纵向发展,而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忽略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教学过于随意,缺乏系统性,没有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特别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高。另外,教学方法不循序渐进,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许多不足。因为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详细,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没有针对性,没有对症下药。

(四)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

高师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大,在弹奏和练习的曲目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往往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以显示自己很有能力。许多学生只顾弹奏而忽视乐曲的表现力,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演奏技能上面,而忽略了艺术情感的表达。

(五)无法合理使用教材

此外,目前高师院校钢琴课大多盲目选择教材,根本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自编教材,这导致学生因教材使用的不合理而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为盲目使用教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演绎一些平时练过的独奏曲。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即兴伴奏,这说明合理使用教材意义重大。

(六)其他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重大问题外,还有教学方法老套、练习方法不对等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原始的手把手教的阶段,还没有运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认清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任务

首先必须要对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和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区分。高等艺术院校侧重于学生弹奏以及表演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做音乐表演的专业人才。而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中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中学音乐教师们的主要任务不是钢琴演奏表演而是教学。

客观来讲,高师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校门时往往没有多少基础,仅接受过很短时间的不正规训练。并且,由于其身体发育已经接近成年人,要使学生在三四年的时间内既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时又拥有为歌曲熟练编配、即兴伴奏的能力,就必须对现有的一系列教育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接受知识本身所带来的情感方面的体会。也就是说,在学钢琴的最初时期,他们的大脑中同时会产生对钢琴是喜欢还是厌烦的情绪。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进行钢琴学习并取得飞速的进步。倘若学生刚一开始接触钢琴就讨厌,这个信号会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大脑中,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建议在学生正式接触钢琴之前,不妨先用几节课的时间来介绍中外著名的钢琴家,欣赏他们的经典曲目,然后再详细地介绍学习要求以及基本的弹奏方法等,这样就会勾起他们对钢琴课的兴趣。

(三)要因材施教

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首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要将高师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全方位考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因材施教的主导方向,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充分点燃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观,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过分求快。教学时不要使用难度极高的作品。因为这违背了科学的原则,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得学生无法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们以后演奏水平的提升及个人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四)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失,提高认识。教师要努力形成以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的高师院校钢琴教育理念。在知识框架方面,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音乐素质,比如演奏技能、东西方音乐史的基本常识,甚至还包括和声曲式知识等。在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注重他们人格、知识和心理素质等全方位发展,这对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师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可这一要求尚未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师在努力提升自己业务水平之余,还需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艺术和道德修养。在教学方法方面,形势在不断发生新变化,教师必须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大胆创新,建立新型的高师院校钢琴教育理念并迅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五)改革教学方法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方法必须要由传统口传心授型向灵活多变型转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采用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当讲述钢琴弹奏的共性问题时,一般可采用集体课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踏板的使用以及正确的弹姿和弹法等知识。当训练时,可按学习程度将学生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材与教学,使得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观摩,共同提高。因此,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要逐步形成以大型集体课为基础,同时又有小组课、特殊课等灵活多变的特色教学形式。

在练习技巧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做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即在桌上摆弹奏手型以及高抬手指练习。然后在第二周开始时做以间断性弹奏为主的练习,可在桌上模拟着练,也可在钢琴上实际地练。教师多做示范,教给学生正确的钢琴弹奏法,同时突出易出现的错误。采用集体课同个别指导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互相监督,共同提高。随后,在大半个学期内将上述问题在每堂课开始时做反复强调。对于那些不重视钢琴弹奏基本方法而只求快的学生要加以限制、提醒,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使用数码钢琴来上课,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且还能点燃学生的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外得到锻炼,然后再通过实践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提供重要依据。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钢琴比赛、音乐晚会等。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等。

钢琴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师院校的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弹与教全面发展的中学教师,为艺术的传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丽君.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之初探[J].艺术教育, 2005,(5).

[2]邵海波,李志弘.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分析[J].吉林教育,2009,(10).

[3]郭芳.浅析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J].考试(教研版), 2009,(3).

[4]蔡瑜.高师院校钢琴学习方法及教材选用刍议[J].文教资料,2009,(12).

[5]吴隽.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6]付胜利.谈提高高师院校钢琴选修课学习效率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责任编辑:刘凤华]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6篇

【摘 要】阐述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涵义,论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高师院校 体操教学

体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的九门主干课程之一。它以徒手、持轻器械或利用器械的各种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身、健美和拓展活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为目的的体育实践性课程。此课程以基本体操为基础,以竞技体操为主干,并广泛融合诸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操类的时尚内容,内容体系完整、成熟且与时俱进。该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体操教学的组织、示范、讲解和教法选择与实施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基层体操教学和开展群众性体操活动与竞赛的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任务。为了使体操课教学能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笔者尝试性地对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涵义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教学思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反映。

结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本位教学中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心理承受能力。简而言之,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二、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学,自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体操课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和有关学习资料,并提供有关的教学录像给学生看,然后有针对性地找几个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点评后,进行完整的动作演示并讲解动作要领和顺利完成动作的关键,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之后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后,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纠错,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层层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倡导个性化教学。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因此,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体操课教学在鼓励学生自学、自练,提倡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应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学困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应采用集中练习和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分组练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优、良、中、差学生搭配分组,并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对于那些“学困生”,把他们集中起来,由教师进行统一辅导,但辅导仍以启发式为主。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院校培训的是“培训者”。因此,高师院校应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

1.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口令指挥与队列队形练习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体育课的各个部分和“两操两活动”,也使用于校内、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因而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作为一个准职业体育教师,不仅要熟练准确地掌握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要领、口令、方法,而且要在实战中严格要求,反复练习,运用自如,真正具有体育教师的气质。为此,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如利用早操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同时还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广播体操的机会,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战练习。

2.体操技术教学能力。体操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试教的方法来进行。即每次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试教、试讲。一般情况下,规定2~3个体操技术动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动作示范准确到位、讲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动作、能合理组织练习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可以对基本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都可得到显著提高。

3.保护与帮助能力。体操的教学动作具有惊险性、独特性,对于学生的感官有刺激作用,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练习欲望,对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体操教学要求在不同器械、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空间中完成复杂的动作。因此,学生在练习中就容易出现摔下、跌倒、脱手等伤害事故。因此,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实践中加强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体操教学实践中主要应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是相互间的保护与帮助能力。相互间的保护与帮助,常用的是接、抢、拦、挡、拨等方法。当某一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因动作不熟练或意外失手发生危险时,由几个学生采取合理的保护与帮助方法避免练习的学生受伤。如在单、双杠的教学中,采用“212”的练习阵形,即一名练习者前后各有两名学生保护与帮助,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第二是自我保护与帮助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避免受伤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在教空翻、滚翻、屈臂、团身等动作时,告诉学生当同伴的保护与帮助没有及时跟上时,就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让自己远离危险。只有具备了必要的保护与帮助能力,才能胜任未来的体操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体操教学中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保护与帮助能力。

4.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首先,在体操教学中把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渗透到体操技战术教学过程中,做到学习裁判与学习技战术同步进行。在体操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体操技术水平的培养,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体操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在体操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既学会技战术又理解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其次,体操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是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因此,体操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做好体操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就应努力做到把竞赛组织与裁判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多让专修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能力。如每年学校新生广播体操比赛,把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全部教给学生去做,教师负责指导。

5.成套动作创编能力。在体操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成套动作创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上课过程中为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可以采用课上让学生带领准备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增多,编操、带操的热情较高,课上和课下主动练习的积极性较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创编能力。第二,在体操课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课上小型比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操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编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在掌握体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想象力,独辟蹊径地创编出新颖、构思独特、简单易学的成套体操动作,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第三,在体操课上运用“小团体”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协同地进行学习,又能一改过去课堂上“一言堂”的沉闷局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体操学习中去,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6.体操健身能力。体操健身能力包括健身方法运用能力、身心健康咨询能力和一般医务监督能力。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需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培养学生健身方法运用能力时,要求学生能准确无误地介绍运用体操手段进行健身锻炼的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在培养学生一般医务监督能力时,要求学生根据对象情况和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给老师。

三、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实施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实现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加以审视,整体行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体性学习来实现。对职业教育整体性学习结构的梳理表明,能力本位教学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态度,甚至是根本的转变。

(二)适应社会需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实践的导向,编写合适的教材,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应在内容结构和特色上,突破传统模式,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适应社会上行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分列不同模块内容,介绍不同的实践方式,使实践、实训内容更接近未来工作的实际。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知识本位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其特定的目标和功能指向就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显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功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理论、智力以及情感、意志、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应理智地看待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能力培养和知识、技能培养的关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段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2]丛威.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J].职教论坛,2003(16)

[4]饶芹.体育院系健美操专选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责编 吴 筱)

上一篇:售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小金库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