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各门专业课程的均衡发展。同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弹、唱、跳”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器乐重奏课程在高师音乐教学被设置为选修课程,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恰恰相反的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不断增强对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重视,尤其是弦乐类教学更受许多中小学校的青睐。所以,依据高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和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反观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对器乐重奏课程的地位摆放,值得我们用适时宜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这种目光和态度是带有研究式的,且不仅要重置其地位,更要探讨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器乐重奏;教学模式;研究;实践

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师资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这么多年来,所取得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力量在自己的岗位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体现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人生价值。在“反哺”理论的关照下,从已有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和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学的需求来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不仅是办学者教育理念领域的问题,更是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领域的革新。就课程设置来说,对照传统的音乐技能的要求,器乐重奏一直被放置于次要地位。从适用性角度来看说,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组建民乐团、管乐团等能体现校园文化丰富多样、能为学校获得良好社会声誉的学生音乐团体层出不穷,故而对这方面的师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显然,供求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所以,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高等师范学院,应该重视并且要有所作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以及相关教师在教学模式和实践路径的选择和实施上需要有更多地思考,要有创新思维和挑战精神。

一、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受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遵循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始终把“弹、唱、跳”即弹琴、唱歌、跳舞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应有的技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安排《声乐》课程(7学期)、《钢琴》课程(7学期)、《形体舞蹈》课程(2-4学期)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它附之于相关理论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例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中外民族音乐》《基础和声学》等。上述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音乐教育课程的主体,另外还有部分选修课程,比如《音乐论文写作》《电子音乐制作》《器乐重奏》等。虽然选修课程也是学生毕业所需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這类课程给予学生选择的主导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其中几门课程的学习,不带有全部学习的强制性。

专业的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本科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也有所不同,但大体相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虽然沿用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效果,但是,从研究者“客位”的角度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适时宜的问题。以《器乐重奏》课程为例,课程相对于主要的音乐技能课来说,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虽然,也有学校将该课程放置于专业核心课程目录,但是由于师资的力量、教学硬件实施等不足的原因,没有较好的开设。大多数高师院校都将《器乐重奏》课程列入选修课程目录,从开设情况来看,受到该课程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选修的学生不多,教师配备也不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从办学者角度来看,该课程并不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且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又偏高,列入选修课程是合适的,也是一贯以来的做法。但是,从用人单位即各级各类学校来讲,当前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综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主要途径。在音乐方面,能建设一个有水准的学生民乐团或者管乐团或者合唱团都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方式。故而,许多学校对音乐师资的需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能排练乐队、能排练合唱、教师自身有各种弦乐演奏的基础等等。这些条件的加码对音乐师资培养者来说不能一味的遵循传统,要根据人才需求方的要求创新传统的培养模式。就民乐团排练来说,作为教师,要有这方面的亲身学习经历,也就是在学校要有《器乐重奏》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还需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即教师有参加过器乐重奏的排练、演出等。因而,当前高师音乐教育遵循传统不变的现状不是一个定论了,办学者需要站到人才需求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做到高师音乐教育真正为需求来服务。

二、高师音乐教育器乐重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上文所提到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始终将《器乐重奏》课程置于从属的地位,这虽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但是,作为办学者和任课教师来说,以当下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在遵循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有所改革和创新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注重调动学生的集体协作性。参与《器乐重奏》课程的学生首先要有器乐演奏中等以上水平,比如中国民族弦乐、西洋弦乐等。因弦乐演奏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中多为独奏,且学生在平时上课或者练习中与其它乐器交流不多,而个性较强,所以教师在实施《器乐重奏》课程时,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摆正自己在重奏中的位置,懂得重奏离不开每一个人,但不是在特殊要求下不要突出个性,加强自身演奏与其他同学演奏互相协调、互为关照的理念。器乐重奏这一演奏形式与合唱相似,注重声音的和谐美,任意一名演奏员过于突出都将破坏重奏的演奏效果,这一点也正是每一名学校乐器学生的薄弱之处,所以,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地、正确地引导非常重要。

课程实施中参与人数及乐器机动灵活。传统的《器乐重奏》课程都设置为2人及以上参与才能开设,且为单一的乐器重奏较多。比如小提琴二重奏、三重奏;二胡二重奏、四重奏等。为了能更好的顺应人才需求的适用性,任课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继续安排单一乐器的重奏,也可以多开设弦乐类乐器的多重奏演奏形式,比如弦乐四重奏、民乐五重奏等,还可以伴之事先录制好的现代电声伴奏或者电子音乐效果,增强重奏演奏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参与该课程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也能为学生后到中小学校开展演出辅导找到较新颖的方式。

自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今手机作为社会人主要的交流工具,已经相当普及。借助手机这一自媒体工具,通过QQ、微信、陌陌等APP软件来进行音、视频播放,音、视频交流也是现代人最为熟悉且常用的方式。任课教师可以将名师的演出和教学视频通过交流APP软件转发,让学生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专业学习资料。慕课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借助自媒体这些交流手段,首先,任课教师可以组建学习群,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发布,上课的微视频也在課后进行上传,学生在课余可以不断得回顾上课内容。其次,可以通过自媒体设备与教师随时交流,起到教师时时在身边,处处能答疑的作用。

三、高师音乐教育器乐重奏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音乐技能的熟练需要依靠不断的舞台实践才能实现。《器乐重奏》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习演奏的理论知识和架构重奏的演奏模式,能让学生懂得重奏所需要的协作精神已经需要达到声音效果。实践教学会从另一个层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打磨和锤炼,目的在于让学生能熟练驾驭重奏这一演奏形式,和亲身体验重奏的排练过程已经需要达到的演出效果,为以后走上教学岗位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一,举办季度音乐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后练习的成果通过每季度定期举办沙龙或者小型音乐会的形式展示,这既是对教师教学的监督,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种激励。

第二,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演出和比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每年排练一定量的曲目,这些曲目的选择适宜各类比赛或者演出。通过课堂的打磨,季度音乐会的磨练,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类演出,也可以参加各级比赛,让学生得到不同舞台的锻炼,也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一次次检验。

第三,由学生主导开展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能适应乐队排练、重奏排队的工作,任课教师可以在《器乐重奏》教学中选取几个课时交给学生自主开展,大家分别当一回任课教师,切身体验一下如何驾驭一堂重奏课程,如何协调这些乐器来演奏好一首作品。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的分析,来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器乐重奏课程的地位与实施,我们不难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曾一度忽视的重奏课程事实上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培养。从“求”的一方来反观“供”方的“产品生产的合格性”,改革和创新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迫在眉睫。不仅是器乐重奏课程需要重新摆对位置,其它一系列音乐的实践课程,比如《小型乐队排练与指挥》、《铜管乐队训练》等中下学校急需的技能也应当果断的列入专业课程中。“弹、唱、跳”是基础的核心课程,那么,如何在这三类基础课程之上再提升一下基本技能,变化一下展示模式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不断去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侯小林,张俊婷.民族器乐“重奏训练”的应用于研究[J].大舞台,2012(04).

[2]徐菲菲.高师器乐重奏课中协作能力的培养及其训练[J].艺术教育,2012(09).

[3]周楼胜.高师器乐重奏教学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

作者简介:李睿浦(199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加强了同高师音乐院校的交流合作,推动了艺术教育发展的模式建设,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高师进校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归纳出民族音乐进校园的三个模式,即校外导师引导培养模式专业化、艺术交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多声部编配助力合唱曲目建设。这三个模式将为民族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做出引导,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复苏。

【关键词】民族音乐;高师;基础教育;民歌进校园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随着西方音乐的渗透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族音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教育领域也在其角度发挥作用,加大民族音乐教育内容,并协同高师音乐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各高师音乐院校也积极开启相关项目研究,并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访问调研,自上而下地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专业化、体系化、普及化。其中,首都师范大学“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项目、武汉音乐学院在七一中学招收戏曲特长生和陈经纶中学从高师音乐院校寻求编配民族合唱音乐作品等,为高师助推民族音乐进校园提供了模式案例参考,将启发民族音乐的持续深入发展。

一、校外导师引导培养模式专业化

民族音乐在中小学开展进程相对缓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师资难以达到教学水平,很难达到专业的教育水准。很多音乐教师只关注日常音乐课程和音乐教材的教学,没有对其它领域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传授,导致民族音乐在中小学很难得到有效教学。与此同时,高师音乐院校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在民族音乐表现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准。如何将这两个教育阶段结合起来,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关键问题。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一方面有利于高师音乐院校师生的实践和基层调研,同时更有利于中小学师生接触到较高水准的民族音乐演奏技法和相关文化。

2017年6月,武汉七一中学招收戏曲特长生,评委不仅有学校的音乐教师,同时还有省戏曲家协会和武汉音乐学院的专业戏曲老师。他们专业的评价和指导对学校的戏曲教育和学生的戏曲水平有很大的价值。以前很多学校不敢开展戏曲教育,是因为师资不足,无法顺利开展教学。将高师音乐院校的专业师生同中小学进行交流合作,会引导培养模式的专业化。而高师音乐院校的专业师生将作为校外导师对中小学师生进行有效引导,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民族音乐的教学和传承。

二、艺术交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关键,是先让学生的心里埋下民族音乐的种子,让它们接触到民族音乐,才能接受并理解民族音乐。但是,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各种消息及知识蜂拥而至,民族音乐的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学生很难接触到民族音乐,更难说喜爱民族音乐。而高师音乐院校的艺术活动风生水起,各表演专业也种类齐全,音乐表演也丰富多彩。这与单调乏味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们课业压力繁重,显性课程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民族音乐的效果。如果能将高师音乐院校优秀的曲目和表演带到基础教育领域,将会激发学生们接受民族音乐并喜爱民族音乐。

2017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在北京启动,并将北京市三十五中学作为第一所试点基地学校,举行了授牌仪式。这个项目在进行民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各中小学进行民歌的推广与教育合作,把学校的优秀曲目和表演带到中小学的舞台上,为学校带来一股艺术之风,吸引全校师生关注民族音乐。选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以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这样的互动交流会极大地吸引师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民族音乐的美。这样的艺术活动会给学校带来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民族音乐,会更加系统并且快捷。同时,这种模式还有中小学与高师的互动交流,优秀作品展演、民族乐团、民歌作品的来往也会给高师带来基层的艺术实践。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从长远的角度传承民族文化。

三、多声部编配助力合唱曲目建设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演唱表现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各个学校都将合唱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合唱也是一種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的有效教学形式。合唱是一种可以启迪学生智慧、发展音乐才能,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协同能力,营造良好学风、构建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如果将民族音乐采用合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民族音乐大多散落于民间,甚至有些曲调尚未形成规范的谱例,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而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编配声部的能力较弱,很难开展合唱教学,这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力量来进行这个工作。如果可以同高师音乐院校进行合作,既能给基础教育带来民族音乐的合唱作品,同时也会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北京陈经纶中学是一所在合唱教学中颇有成就的学校,其积极在世界各地寻求优秀合唱谱例。但在进行民族音乐合唱作品的收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该领域学校的曲库建设存在缺失。陈经纶中学从高师音乐院校寻找民歌作品,并辅助其将这些民歌编配为多声部的合唱作品,在合唱团中进行排练并演出,取得了很高的赞誉和评价。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会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从基础教育向高师进行反馈,来获得民族音乐进校园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晓丽.武汉首次招收戏曲特长初中生[EB/OL].http://www.hb.xinhuanet.com/2017-06/04/c_1121083571.htm?from=singlemessage,2017-6-4.

[2]鲤鱼媒体.“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及“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sourceFrom”%3A”bjh”%2C”nid”%3A”news_3829095489951594396”%7D,2017-5-29.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抓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顾名思义, 音乐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后续音乐课程的基础。但是, 非专业的学生通常迫不及待地想学唱歌、听音乐, 对理论的重要性缺乏感受, 加之学习理论比较枯燥, 学生普遍对音乐基础知识兴趣不大。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多想点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单来说, 化解理论难度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厌烦情绪。李重光编写的《音乐理论基础》是一本兼顾基础与提高的好书, 很适合选修课使用。该书前三章需要记忆的较多, 牢固掌握音、音的分组、十二平均律、五线谱、音符休止符、谱号、变音记号等记谱法知识后, 学习第四、五、六章的调式 (大小调及民族调式) 和第七章 (音程) 、第八章 (和弦) 以及第九章 (节奏、节拍) 等内容就轻松些。根据笔者经验, 适当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对选修课很有好处。教完前三章, 可以直接进行第九章节奏、节拍的教学, 因为第三章记谱法与第九章的节奏记写有关联, 能够相互依托, 温故而知新。旋律的调性分析是音乐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大小调式、五声性调式的基础上, 结合运用调式中的音程、调式变音等知识, 对实际音乐作品的旋律调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中可将分析旋律调性的过程分为明确调式体系、明确主音、列音阶、分析音阶四个步骤, 用“唱旋律”和“比旋法”明确调式, 通过看“结束音”、“起始音”、“重要节拍位置子上的音”、“特性音程”和“主音上方或下方的纯五度音”来确定主音。以确定的主音为起始音, 以旋律中出现的音为材料, 便可逐一列出音阶;最后用“色彩音级确定法”分析大小调式音阶, “三音确定法”分析五声性调式音阶。

2 多种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教育形式。高师音乐选修课的欣赏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他们感受、体验、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根据非音乐专业选修课的特点, 可采用观察法、集体研究法和讨论法开展教学。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音乐作品, 发现音乐组成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其表现力, 寻找音乐作品特有的意义和价值。聆听音乐时, 让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等组合形式, 识别、区分该作品各种组合形式之间的差别以及独特之处, 对各组合形式不同的表现力进行归纳、比较, 综合各种感受得出审美判断。观察结束后, 一般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集体研究法就是让全班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某一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 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和知识结构开展集体研究活动, 这种方法涉及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大学生都有其专业学科背景, 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各种认知的碰撞能够完成通约性的审美知识建构。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知识积极思考, 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各抒己见, 形成对音乐作品多层次、多侧面的认识。讨论法主要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相对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而使用, 要求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集思广益地全方位评价音乐作品。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巨大的信息网逐步成为学生的信息源,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当然, 面对宽泛的音乐信息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教师应凭借学识、能力、经验上的优势提出指导意见, 帮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自主、高效地获取、利用信息。教师由此从知识灌输者的角色中转换出来, 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咨询者、组织者, 为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信息, 围绕研究主题主动的运用信息, 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学习, 并在网上寻求学习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学习资料、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结果的自主把握使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创造者和评价者, 这种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发掘自我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成为能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问题的学习主体。高师音乐选修课的时间很有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对音乐教学是很重要的。

4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音乐教学评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关键要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实际状况,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太过单一, 这使得天赋不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 造成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后果。为此, 在考查学生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 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 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 没有评价的权利。如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间互评、小组内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 那么学生就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 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 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往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观照, 使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 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以便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包括其它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 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以上所谈的几点仅为东鳞西爪的经验, 它反映了迈向先进教学理念、方法的一种努力和期望。总的说来, 开设音乐选修课不全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 而是使学生能够感受、表现音乐的美, 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树立教学改革意识, 为培养新型的现代化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师非音乐专业普遍开设了音乐选修课。音乐选修课教学有其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抓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用多种方法进行音乐欣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基础知识,师生关系,评价,欣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课程已经广泛的在各个高校的音乐系当中开设,很多非艺术类专业的学校也把舞蹈作为一种选修课开设。舞蹈培养学生形体、气质等很多方面的功能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作为音乐系的必修课它对于辅助音乐表演更是无法取代的,例如,学生演唱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歌曲与舞蹈结合表演一定是最佳的,如果站在台上一动不动,则无法充分表现歌曲的内涵,使演唱者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作为隶属于舞蹈学门下的舞蹈编导学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广阔的前景。许多音乐系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用人单位需求的不是单一能力的,而是能唱会跳还要会编,如何编、怎么才能编好成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开设此专业或课程。

2 教学探索

在舞蹈编导教学工作中,除了专业技法上的教学外,总结出了有利于更好发挥学生编创潜力的一些方法并予以归类。

第一, 重视基础阶段教学。

高师音乐系一般在中高年级开设舞蹈编导课,低年级的舞蹈教学则是采取舞蹈基训或是素材教学的手法,通过一到两年的基础学习,使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舞感以及舞蹈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基础阶段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忽视基础阶段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力不从心的现象发生,例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有些本认为能够完成的舞蹈动作由于自身的软开度或是协调性不够理想无法完成,使编出的舞蹈在第一表现上大打折扣。一个出色的编导一定得具备良好的舞蹈基本素养。

第二, 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是因为聪明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学生更聪明。表扬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受表扬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它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是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重要手段。对人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鼓舞,并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功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在编舞教学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学生只要是编出一些有新意的舞蹈动作时老师给予鼓励和肯定,之后的时间会发现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的动作也更具有价值。学生在编舞过程中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枯燥与寂寞的当中,失落也经常伴随,能够对他们的成果表示肯定和鼓励,是学生最值得高兴的事。

第三, 在音乐中启发学生。

音乐在编舞过程中拥有特殊的作用,通过音乐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对舞蹈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这里并不是强调编舞必须先听音乐,而是在音乐中触发学生本能的创作意识,发掘出只能有音乐才能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活动,这对编舞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第四, 培养学生的集体创作意识。

舞蹈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在编创过程中虽然独立思考的行为是存在的,但是在体现形式上则一定是多人来完成的,不能简单的理解一个人编一个人来跳,这就需要学生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去完成舞蹈的创作工作。首先,集体创作对于发展学生内在观察力具有促进作用,无形中会从其他同学当中学习到编舞的手法及思维。其次,在群舞编创中集体编舞更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一个道理,况且,对将来走向编舞工作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五, 多让学生欣赏舞蹈名作。

舞蹈名作欣赏对于舞蹈编创来说具有特殊的辅助作用, 能够使学生通过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提高视觉和思维能力。通过欣赏舞蹈名作要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人体舞蹈动作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领略舞蹈的气氛与意境,逐渐被吸收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作元素。舞蹈欣赏的作品种类要多、题材要广泛,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分析作品中具有特点的编创形式与动作元素,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

第六, 增加实践机会,在生活中捕捉灵感。

舞蹈编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理论永远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编创的环境,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采风活动,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并举办一些作业汇报会,把一段时期的创作成果向外界给以展示,这也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一种检验,会使学生在以后更好的投入到舞蹈创作中去。

4 结语

随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舞蹈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形式的不断探索,高师的舞蹈教育必将进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期。

相信通过我们对编导课的探索,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导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得到开放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空间协调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观察事物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都会起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课程探索才刚刚是一个起步,需要我们大家更加长远的、不懈的努力!

摘要:随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舞蹈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形式的不断探索, 高师的舞蹈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针对高师音乐系舞蹈编导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中的地位、社会用途及存在的问题, 探索此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程探索

参考文献

[1] 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1998.

[2] 高楠.艺术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1.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世界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才作为当前社会交流、世界融合的推动力,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是实现世界经济、文化、语言交融的关键。本文对长号教学的内涵及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探索提高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长号教学  复合型音乐人才

只有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工作作风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切实满足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我国艺术与他国艺术之间的交融,为社会进步发展作出贡献。本文就如何在高校长号教学中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探索。

长号教学概述

长号作为一种管弦乐器,音域在大字组E到小字一组降B之间,组成部分为U型套管、里管、调音管、喇叭口等,材质一般为磷铜管。作为一种常见的乐器类型,长号的音色高傲、辉煌、庄严、响亮且具有威力。不同的演奏方式会使得长号的音乐呈现不同效果,比如长号吹奏弱奏时,可以展现出温柔、婉约之情。因为长号音色的鲜明性,其很少会在乐队演奏中被同化。长号可以演奏出半音阶和独特的滑音,音色独特、壮丽,在乐队中一般都承担重低音旋律的演奏,很少用于管弦类乐器的独奏。长号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属于铜管乐器的一种,俗称伸缩喇叭、拉管。教师在开展长号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长号,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审美心理,以专业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强化长号演奏技巧,为其提供创作灵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成为演奏、创作集一身的复合实用型音乐人才。

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

1.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升,人才需要储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发展需求,但是,相比之下最为稳定的能力便是专业知识技能。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音乐乐理,积极强化自身长号演奏技巧,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打下牢固的长号演奏及乐曲创作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教师需要借助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训练,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让其在当代社会中更加具备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以切实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广泛的知识涉猎范围

复合型音乐人才最为主要的特征和能力便是具备跨学科、跨门类的多种知识,让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可以有机结合、衔接,并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复合型音乐人才应是多才多艺的,不仅要有较高的长号演奏能力,还要对弹奏乐器、弦乐器、打击类乐器、创作编曲等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复合型音乐人才应具备复杂的知识结构,能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融合、彼此交互,使不同专业知识呈现出“八宝粥式”的结构。另外,复合型音乐人才还要了解诸多跨领域的知识。例如,就长号教学工作而言,学生要会编制长号曲谱,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软件编辑技术;应思考如何往音乐教育层面发展,还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教育知识。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当下,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形式,将各种音乐知识、创作知识、跨领域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工作中,不断向学生强化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知识结构。

3.健全的素质水平

复合型音乐人才对社会音乐事业的发展、社会进步等起到了促进作用,甚至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使其具备社会公德心、良好的思想品质及爱国主义情操。当前,学生应在健康、自信、乐观、豁达的心态上,具备抗挫折能力。复合型音乐人才不仅从智力层面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在道德、人文素养层面对人才提出了硬性要求。复合型音乐人才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决策能力,高校应在教学设计中高效展现我国人才培养的全面化,为复合型音乐人才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高校长号教学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策略

1.夯实音乐专业基础,融入文化素养观念

对于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知识、基础技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够顺利踏入音乐专业领域,与此同时,文化素养也是复合型音乐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是高校长号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其教学内容具备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此,教师必须要将人文、文化、历史等内容融入长号音乐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专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以展现音乐的人文情怀魅力。

在开展长号教学时,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理论课。教师应该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文化思想、人文观念融入课堂,借助多媒体教学、项目研究等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掌握乐理的基础上,感知音乐的人文性,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音乐理论课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了解、吸收、借鉴优秀音乐经验的机会,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乐理知识、文化素养等层面的提升。(2)长号教学技能课。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可借助技能小组、小组课、个别课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演奏技术和专业演奏能力,引导学生在提升长号演奏技巧层次上下功夫。为了强化学生的长号演奏技能,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这样可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演奏技巧、演奏水平上更上一层楼,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长号专业演奏技巧训练。在演奏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将长号作品与音乐文化、创作背景进行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音乐文化,使其在强化专业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强化文化素养。

2.强化团体精神,培养音樂创新精神

在长号教学工作中,长号演奏一般都是借助合奏形式开展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学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团队当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要在完成长号演奏内容的基础上,让整个演奏曲目更加丰富多彩、协调。团队演奏中会涉及多乐器联合演奏,如何处理好演奏者与演奏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复合型音乐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对于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了让长号演奏得更加和谐,教师应该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在具备团体精神的基础上,了解其他乐器的演奏方式和特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1)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长号演奏离不开乐团整体,为了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教师应该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要想让自己的表现欲得到最大满足,就应该服从集体协作。从长号乐曲练习到表演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不断为学生渗透团队精神。例如,从乐曲的练习到协奏表演,都让学生积极参加,使其在相互磨合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团体意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看法。因为大学生思想活跃、创意无限,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新的灵感和想法,当学生对长号伴奏提出不同意见时,教师应对其理解并予以肯定,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创新,使其在交流中产生智慧、创意的火花,为其发展进步带来强大的基础保障。(3)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长号教学是一门音乐艺术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乐器演奏能力,学生只有在表演过程中,才能切实地将演奏技能发挥出最佳状态。为此,教师必须要从日常教学工作入手,培养学生的舞台素养,及时发现学生演奏的出色之处,并对其进行鼓励表扬,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及独特的表现性。管乐器是借助气体震动而发声,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自主调节呼吸、精神、意识,这样才能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顺利完成高水平的演出。

3.契合音乐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复合型音乐人才衡量的主要标准之一便是能否胜任日后的工作,为此,高校在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时,需要考虑音乐专业生的就业方向,制订具备科学性、高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自身职业生涯方向,并愿意为之作出积极努力。学生只有真切地适应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才能成为一个文化专业实力过硬、专业艺术修养完善、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从当前的高校长号教学工作来看,学生毕业后大多都是音乐从业者,一般都是长号表演工作者、长号教师,有的甚至会成为长号演奏家。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岗位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教学。(1)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发送项目教学内容。学生在长号演奏过程中需要具备一些乐理知识、合唱知识等,教师应在长号教学工作中融入其他西洋乐器知识,以便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乐谱编排。(2)强化学生的音乐教育技能。当前,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一部分具备极高音乐造诣的学生会进入专业音乐机构,更多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愿意选择音乐教育事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教学知识、教育工作心理、教育工作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其进行有目标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学会音乐、使用音乐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结  语

总而言之,长号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也是音乐类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开展长号教学工作时,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长号演奏技巧,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要求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团体精神、舞台素质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也愚.试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人才的培养[J].教育观察(上旬),2018,7(1):46-48,61.

[2]刘艺,张大鹏.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才智,2018(24):43.

[3]陈彦如.校地合作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14):30-31.

[4]孟庆民.转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社会需求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0):27-28.

[5]赵静,尹婷.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滇西地区为例[J].艺术品鉴,20190(2Z):330-331.

[6]王雪,孙龙.高师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6):202.

[7]鄺嘉.浅析独立学院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音乐时空,2018(3):75-76.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筹备、组织到我国各高校和中小学调研, 2004年草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正式文件, 规定了乐理课与视唱练耳课整合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 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如何理解教育部这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如何响应教育部的这一号召, 提高学生对这两门课程学习的质量, 笔者现就《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在教学上如何进行整合, 以及两者之间整合统一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能性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以便与同行们共勉,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整合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鉴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环节上的脱离, 以致给教授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不便。这两门课程之间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 对这两门课程加以整合统一是非常紧迫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 这两门课程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两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 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视唱练耳的音乐实践需要音乐理论知识作为先导和总结, 乐理知识又必须通过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去加深理解、反复巩固, 二者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如果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综合起来进行, 不仅能节约师资, 还能有效地将这两门学科联系起来, 把视唱练耳演变成为基本乐理的“实践课”, 而基本乐理则成为学习视唱练耳的“奠基石”。总之, 没有基本音乐理论的视唱练耳教学是盲目的、缺乏根基的教学;同样, 如果脱离视唱练耳的基本乐理教学则变成空洞的、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论教学。因而, 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高度的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两门课程感兴趣, 才能真正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 其教学环节上应该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与一致性。目前高师音乐专业中的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的分科教学与中小学基本乐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 在教学中基本乐理就渗透到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 由同一个老师进行授课。因而, 高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应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 与中小学教学实际及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理念与方法相统一。为了使中小学基本乐科教学与高师基本乐科教学之间进行有效衔接, 我们必须把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重新整合统一, 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第三、高师音乐教育中只有把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加以整合统一起来, 才能符合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要求, 也是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需要。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坚持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原则, 坚持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统一;现代音乐教育理念要求把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是天然的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 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 形成良性互动, 把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 才能使学生对这两门课程产生兴趣, 才能真正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整合之可能性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整合不仅是必要的、重要的, 而且也是可能的。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统一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唱练耳课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 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音乐基本技能, 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 要求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视唱练耳是从外部以感性的方式、从现象上直观的接触和认识音乐, 而基本乐理课程则是从内部以理性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认识音乐。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看, 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和成长历程, 在生理上已经到了成人的阶段, 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了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音乐的学习上, 他们有能力、有条件能够很好的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因此, 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节奏与旋律为两条基本线索, 发展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 用理论与听觉分析内化、强化、巩固、理论升华。用“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这两个层面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以便优化教学, 搭建一个适合乐理与视唱练耳融合的有效平台。

第二、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都经过高中阶段的基本音乐训练已经高考考前培训,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在视唱练耳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视谱和听辨能力, 能够听辨和视唱简单的音高、节奏和旋律。在基本乐理方面他们对基本的音乐知识已有所了解, 对节奏、旋律、调式、以及音程、和弦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基本的条件使他们在大学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得到统一, 以便更进一步的、更系统的、更完整的对这两门课程进行学习。因而,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教学统一起来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现。

第三、从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素质上来看, 高师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 而且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论修养。他们有这个能力和实力, 同时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整合统一, 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 对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以及今后的工作岗位同样产生很大的影响。

3 高师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整合之原则和方法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 被赋予了太多的工具性色彩和技术层面的意义, 因此教学内容技术性强、专业、单一, 以致于学生在相对枯燥的练习中失去学习兴趣以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笔者试图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索和阐述。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原则;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生理性思维优势;将审美性、娱乐性与知识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第一、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教学过程中, 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孤立的去训练节奏、音高、旋律以及音程与和弦。这样的训练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学习很困难。如果我们从音乐的音响出发, 去进行听觉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将所感知的音乐现象, 迅速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同时进行辨别、分析和归纳记忆, 从而获得完整的音乐印象。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视唱练耳教学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视唱练耳教学一刻也不能脱离音乐理论知识的指导。比如:一名学生在视唱时不会分析旋律的调性、调式, 不知道音级之间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运动规律, 又怎么能要求他视唱的音准和韵律呢?因而, 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视唱练耳的教学与基本乐理的教学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第二、必须坚持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原则, 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坚持音乐教育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原则, 坚持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统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是天然的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 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这两门课程有机的统一起来, 形成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两者的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 才能使学生对这两门课程产生兴趣, 真正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在教学当中做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要做到将这两门课综合统一, 发挥其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 我们必须又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如果没有开发的态度和思维就不可能将两者综合统一起来。因而,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综合性与开放性的教学原则。

第三、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原则, 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虽然是紧密联系的两门课程, 然而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正因为这种不同才形成了他们的互补性, 使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才有必要将二者综合统一起来。视唱练耳课以视唱、听音为主要形式, 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音乐基本技能, 要求更多的是直觉思维和感性的思维方式, 而基本乐理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为主, 要求的则是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只有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 才能把这两门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区别的课程综合统一起来, 发挥综合优势与整体优势。

第四、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一, 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技术性。因此, 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应该通过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交叉, 在现有的形式和条件下,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初步具备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视觉能力, 以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累音乐语言, 发展音乐审美能力, 服务音乐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既要运用讲授的方法又要运用学生相互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运用练习的方法让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知识得以巩固, 又要运用创作与探索的教学方法。总之, 我们只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 才能调动学生的潜能。

第五、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生理性思维优势, 大学生已经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音程、和弦、调式等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旋律的各种因素以及风格特征进行独立的分析。作为高师音乐教师不应该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更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会自己分析。学生在对音乐旋律、节奏、音程、和弦、调式能够深刻的理解之后, 在视唱练耳的实践方面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性思维的优势, 以便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第六、将审美性、娱乐性与知识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所强调的是枯燥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专业性很强的理论知识传授。音乐艺术本身是一门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 具有较强的审美娱乐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把这种审美娱乐功能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与训练相融合, 淡化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性。那么, 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单调, 就能够激发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对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兴趣和欲望。因此, 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一定要将审美性和娱乐性融入到知识技能的训练当中。

4 结语

总而言之, 高师音乐专业中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两门课程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两门课程之间既有很大的区别, 又是紧密的联系的,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体系这两门课程设置为互相独立的两门课程。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两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相互脱节, 无法衔接的窘况。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 知识结构受到破坏, 无法正常合理地将这两门课程进行融会贯。作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统一, 发挥其整体与综合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将审美性、娱乐性与知识技能相结合,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性思维优势, 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使高师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不断改进, 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笔者期待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早日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

摘要: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高校工作多年, 对于目前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理念, 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制约和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而必须将这两门紧密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 发挥其整体和综合优势, 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便达到综合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视唱练耳,基本乐理,整合,重要性,可能性,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6.

上一篇:生育保险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