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学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师音乐教学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实用型人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2+1的教育模式的实施,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从三年变为两年,那么如何在两年时间内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利用音乐教学提高艺术便是高职院校教育者值得考量的问题。本文就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并给出意见。

高师音乐教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的必要性、原则及课程设置方面,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门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责任非常的重要,其不仅仅要为国家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即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审美的培养,所以可以说高校音乐教学的观念正确与否还有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极大的都影响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未来。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如学生职前准备教育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教育基本功不扎实;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不能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差,不善于口头表达,不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会制作音乐教具等等。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教育实践课程的缺失和低效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性很强,而且其应用性也是其他的专业无法比拟的,再加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实践性有很强,所以对于如何将音乐教育快速的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他们的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实践教育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节点,对于这个节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在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我国教育部部长就提出了几个新的模式,也就是高等学校要对于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行强化,要能够加强实践的环节,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的方案,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样才能够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可见,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组织实践课程,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教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职前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将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晴雨表,针对当前中小学综合音乐实践活动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未来工作的针对性,针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特点,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二)系统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三)一体化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遵循“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为度、基本技能技巧以实用为准”的教学原则,使文化类基础课程、技能类实用课程和创造类拓展课程一体化,让学生在“知识与应用、定义与理解、技能与练习”的有机结合中摄取知识营养,在“动脑、动嘴、动手”的实践教学中掌握音乐技能和知识,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学习。

(四)实用性原则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原则就是实用,也就是要培养出本专业能够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各项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要能够参加社会活动,要能够进行实践性教学,要能够与目前的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这样的目标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理念,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五)开放性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包括实现高校内部、高等专业院校之间的相互开放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与其面对的使用单位互相开放。前者有利于高校内各院系之间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实践意识的培养有重大意义。后者则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不足及即将走入单位的实际需求,这种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互为开放,实际上是使学生提前进入实践状态,省去了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的摸索阶段。

(六)能力考核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原则就是其考核性质,也就是对于能力的考核要尽可能的突出,要有一个体系性的指标来进行考核,不能光是说,不去建立整个体系,这样对于毕业生的审核来说是不全面的,如果一个学生的理论很强,而能力有限,那么对于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完全是不符合要求的,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检验和考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的知识保有与能力提高之间严重失衡。因此,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则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秉承的基础理念,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石和着眼点。要把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相统一起来,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确立服务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目标必须与专业课程总体目标一致。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为培养适应当今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的总目标服务,实践教学要能够对于基础教育进行充分的奠基作用,现在国家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公布,在校生毕业以后要面临新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面对着新的教材和新的音乐教学标准,这将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音乐教学的高校应该思考,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比如加大对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开设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中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史等系列教育课程。另外,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确定、方式的选择等,必须紧扣总目标,否则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课部分,二是专业课部分,比如音乐理论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课程等,这些我们认为是必须课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就应该根据不同人的不

同爱好进行,要适当的培养学生以加强教学能力、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1)音乐理论类基础必修课要注重其应用性

音乐理论课程主要的课程包括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创编及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音乐创编、改编、编配等实际应用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兼顾古典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等内容,尤其是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

(2)增设音乐技能类学科教学法理论课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现在很多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都是单一的音乐表演,比如教师对一种或是集中乐器技能进行培训,然后统一教学,也步态重视对于作品的分析和学科教学法的传授,所以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常常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知识会场会弹,但是至于怎么去教以后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也就是这样的音乐教育不够人文,不够注重素质,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所以学生才会不懂得深思。所以现代的音乐教学要进行优势科目的选择,在优势科目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比如进行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等辅助课程的配合,这样不仅仅能够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也能够为音乐技巧的培养扫清很多概念上的障碍。

(3)主修方向类课程模块化、系列化、学生主体化

音乐专业过去的主修课程里,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配套的支撑课程,所以学生的知识面一般比较狭窄,也很难起到比较好的实践教育,导致了市场化不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够明朗。所以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多元化市场需求,设置多方向、多模块的课程组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限定选修(必须达到选修方向要求)其中的一个方向模块,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广阔空间。笔者认为,这样的主修方向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的设置,首先是音乐教育模块方面,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中外音乐教学研究等讲座。第二是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模块:声乐(个别课)、声乐教学法、声乐作品赏析、外国歌曲演唱、歌曲弹唱等。第三是舞蹈表演与教学方向模块:芭蕾舞基训、民族舞、舞蹈创编(编导)、中外舞蹈艺术史与作品赏析等。

(三)开设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课程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除了要关注概念、原理的传授,提高学生理解与掌握教育理论概念与原理的能力外,更应强调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实践,其关注点是发现与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而通过已有的经验与已学习的理论来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开设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实践课程,形成实践课程设置的梯度。

(1)对于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整个调整的方法应该符合大学一二年级的学期见习制的原则,也就是每个学期要进行一次实习,这种实习一般选择到中小学去优质课见习,这样的见习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主要在于能够牢固树立起教师职业意识,而且可以随时了解到整个教育动态的发展,能够对课堂教学有最为感性的认识。然后,学校可以把原来的毕业教育实习改成是大三萨斯每年一次,这样就可以实施目前较为创新的学年实习,每个学年到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教育实习,通过检验学习不足,然后再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岗位职责,更好地进行角色的认知,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可以学以致用。

(2)培养对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加强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指导,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专门对学生进行辅导;要求任课教师把学生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学生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方案并对活动的开展以书面形式或讲座形式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根据每个组的情况和特长,进行分类分配,也就是分别联系各个中小学进行文艺节目的知道,要求学生进行每个实践的学分累计,这样就能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紧密结合,同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这一工作不能够等到教学实习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再来进行,而必须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完成这一任务。

作者:纪明明

高师音乐教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2:

高职院校2+1模式下如何抓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实用型人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2+1的教育模式的实施,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从三年变为两年,那么如何在两年时间内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利用音乐教学提高艺术便是高职院校教育者值得考量的问题。本文就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并给出意见。

关键词:2+1模式;音乐教学;艺术素养

“2+1”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名义上有三年学习时间,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便会参加社会实习。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第三年就无法在学校进行学习。这样的做法能使学生在在校期间就可参加到社会实践,在学生毕业之时就可以快速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但同时这样的做法会压缩到学生在校的时间,自然的学生的音乐学习时间便会随之减少。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2+1”模式下音乐教学时间的减缩要在不影响音乐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前提下。

一、音乐教学的现状

1.生源音乐素养差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受我国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有开设音乐课,然而到初中高年级高中乃至大学受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音乐教育没能完整的开展,学生无法接受到完整的、系统的音乐教育。这就导致大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基础的音乐素养。而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简单的听歌而已,而且对歌曲欣赏的品味普遍较低,都追求流行化、时尚化,缺乏最基本的音乐评价、鉴赏能力。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轻视素质的培养。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这样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高规格的需求了。当今社会,音乐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得到重视,音乐教育既是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现代应用型高级人才、发展创造思维和完美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是由于技术人才目前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所以很多师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就能找到工作,便忽视对艺术素养的追求。

3.学校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的欠缺

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不重视。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也存在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由于教师素养的不足就会必然导致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落后,这样教出的学生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艺术素养的需求的。而且在很多学校,将音乐教育资金拨到其他方面建设、占用音乐课时间进行其他课程教学的现象也是存在。学校的这些做法,不将音乐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正常进行。

二、音乐教学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

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不重视是影响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上的重要阻碍,所以首先应该提升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学校应该看清形势,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简单的技术型人才上了,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品位等也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高等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之前应该也要考虑到艺术素养的提升,把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己任,要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实践中不断出发,把音乐课程建设成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特色课程。增开音乐课和音乐选修课。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力度开展学校的音乐教育建设,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多做一些有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讲座,举行校园音乐节,开展音乐作品赏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高雅的音乐走进校园,先进的艺术文化得到提倡,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这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具有全面提升的作用的。所以学校应该多多鼓励校园艺术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音乐教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高低,学生的艺术素养有赖于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首先音乐教师应该从数量抓起,艺术方面的教师可能较为难找,所以学校可以先引入兼职教师。其次,学校要加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应建立起考评制度,督学听课、学生反馈、教学检查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又设下了很多难题,面临着生源素质差、教学模式单一、师资队伍欠缺等难题。但是音乐教育作为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一环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教育模式如何改变,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者都不该忽视掉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只要教育者树立好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好适宜艺术教育的校园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做好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下也不落下音乐教育,就能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飞立.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读后[J].人民音乐.1998(7).

[2]胡水娟.以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音乐素质[J].人民教育.1998(7-8).

[3]刘永福.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1(12).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闵喆

高师音乐教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3:

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 要】针对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四方面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师 视唱练耳 教学现状 对策思考

视唱练耳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综合性的音乐训练课程,是音乐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它的教学分为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即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视唱除培养试谱即唱、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等基本技能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积累音乐语汇。练耳就是听觉的训练,培养并发展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包括听辩、听唱(模唱)、听写和听觉分析。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唱基本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让学生掌握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记忆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和驾驭音乐的能力,是学习声乐、器乐等其他相关音乐课的基础,更是提高学生音乐整体素质的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形势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教育形势的发展。

一、高师视唱练耳课教学现状

(一)视唱练耳入学考试的固定模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视唱练耳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视唱练耳是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虽然各音乐院校对各个专业的考生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通过视唱练耳的考试,去了解、考核一个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潜能的目的是一致的,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也基本是一致的。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指导教师和考生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培训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招生考试出题的规律,按照其中各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前的准备和指导,通过短期的针对性的突击训练,学生在视唱听音方面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达到考试的要求。所以,相对于器乐和声乐科目,视唱听音是最容易短期提分的科目,也因此造成视唱练耳的教学成为应试式的教学。而随着近年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音乐水平、素养较差和视唱练耳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凸显。

(二)高师院校师生对视唱练耳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进入音乐院校学习后,许多学生认为万事大吉,放松了对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课程的要求,只重视声乐、钢琴等专业课。由于学生对视唱练耳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而且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鲜有展示视唱练耳能力和成绩的平台,学生认为视唱练耳课枯燥无味,练习难度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容易产生学习态度上的不端正。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演出、比赛、选秀等实践活动,重音乐实践轻理论学习,加上选秀节目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一夜成名的投机心理弥漫,仅仅为了就业和成名的取向和目的延伸到学习当中,造成学生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无心向学,不重视音乐基础课的现象日益突出。教师也认为这门课具有积累时间长、见效比较慢的特点,从事视唱练耳教学没有一点名利可言,对视唱练耳也不够重视,在教学上不够用心,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引導,造成了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提不起精神,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和能力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三)视唱练耳课听唱分离,教学手段单一

“视唱练耳”用更形象、更直观的语言文字来概括,就是“唱”和“听”。很多学生不了解视唱练耳课的特殊性及其和其他音乐课程的关联性,单纯的认为视唱就是唱谱,练耳就是听音记谱,把“唱”和“听”分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也是一节课视唱,一节课听音,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四)重技术,轻情感

视唱练耳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能够准确地阅读乐谱和理解乐谱的内涵,能够运用训练有素的内在听觉去展现音乐形象。一般视唱练耳的曲目均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技术知识层面的内容,其次是精神层面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技术知识层面,如在视唱教学中不断重复地进行音准和节奏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等精神层面的渗透。

(五)没有突出师范性,缺少与其他音乐课程的联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和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学生除要成为一个能胜任综合性音乐教学的、全面多能的老师,还要掌握合唱指挥、音乐创作等复合型的专业技能和具备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声乐、器乐等技能性内容,还包括视唱、乐理、欣赏等理论性综合性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音乐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要教授理论和技能,还要担任伴奏和指挥。作为一门理论与技能训练、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现在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与音乐其他课程的联动作用,而且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模式的设计看,没有突出师范性,这种现状已经很难适应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就业发展需要。

二、对策思考

(一)强调视唱练耳课对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视唱练耳课重要性的全面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1.改变原有的考核模式,建立检验视唱练耳学习效果和成绩的新的评价方式。如练耳在笔试基础上适当采用口试, 增加、模唱、构唱、背唱等内容。

2.利用多种手段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健全规范学分考级制度,明确规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等级要求,并且与相应学分挂钩,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充分调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普及视唱音乐会,在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和声乐比赛增加视唱练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展示音乐基本素养的平台。

(二)把“听”与“唱”相互统一起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方面的训练

1.通过听、唱、记、背、讲等多种教学形式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进而促进视唱听音方面的提高。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就是把乐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视唱是听音的基础,旋律中的各类音、音程与和弦的连接,各种节奏的组合都在视唱中接触学习得到。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先从练习音阶入手,然后对学生进行音程和和弦的练习,循序渐进地通过级进、跳进的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通过视唱来感受和体会音乐中音的各种关系和组织规律。而耳朵的倾听又是听觉训练中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不能脱离“听”去单纯地“唱”。在唱的过程当中充分调动耳朵的听觉,用“听”去体会和熟悉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和对比,培养学生养成在视唱中倾听自己声音的良好习惯,通过耳朵的倾听来鉴别和分析自己在演唱当中的音准、节奏,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会在自己听觉控制下进行视唱,从而达到视唱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唱的过程当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的特点和难点和视唱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分析和听辨,如旋律的进行,音准的把握,乐音和节奏、节拍的组织和变化,在视唱的过程当中进行一些音级和节奏的听辨练习,适当增加理论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改变以往视唱内容偏多, 理论分析偏少的不足,“唱”中有“听”和“讲”,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的积极性,让在学生听辨和分析当中对音高、音准和节奏进行理解、识别、记忆和巩固,这样“听”、“唱”、“讲”兼顾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音准和节奏的掌握,进而促进内心听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视唱练耳整体的把握与提高。

2.在进行练耳的环节时,改变以往以听为主的单一模式,增加默唱、模唱、背唱的方法来进行训练。默唱是培养学生音准及音高记忆的有效手段,进行默唱练习时,首先要求学生不发声而是想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练习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单音、音程、和弦开始到一句甚至一首完整的旋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示主音和主和弦,默唱结束后再用钢琴进行校对,给学生一个聆听、自我体会、自我思考的空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为声乐和器乐的学习奠定良好道德基础,比反反复复地进行歌唱练习更容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通过构唱音程、和弦的方法来加强训练,加深理解。教师首先讲解和弦结构与不同,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知识引导下,了解掌握音程和弦的性质特点及规律,进行和弦的性质听辨以及和弦构唱,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进行听记。练习的方法可以由慢到快,由单音到音程,和弦,音组、单句的旋律,难度逐渐增大,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和反应力。

3.教师搜集一些比较经典和有价值的视唱、音乐作品片断,让学生背记、背唱和默写。背谱时应注意不是机械地将旋律,节奏死记硬背,而是根据乐曲的结构、乐句之间的关系,按乐句、节奏和旋律的发展来进行背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还能提高学生识谱、记谱的能力。抄谱也是记忆训练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在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积累音响的大量信息,课余时间多浏览各个时期、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长期不间断的欣赏过程中,随着音乐语言的积累不断扩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三)在视唱练耳教学当中,教师除了要强调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渗透

在视唱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只是单纯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力。每一首视唱曲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曲目的特点,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表达情感和表现作品的手法和习惯,我们对学生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局限于对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还应包括对作品的各种力度、速度、表情术语和各种常用记号的理解和再现,甚至要融入个人情感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读懂读透这些音乐术语的意思, 才能真正理解这首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诠释音乐作品。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除了要强调技术技巧方面的训练,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渗透。

1.讲解作品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创设教学情景,并有感情地做示范,让学生能更好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融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去。

2.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脑海和内心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感和音乐形象,进行艺术再创作,再用这样的一种内心感受到的声音画面去引导自己的演唱,展现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3.超越视唱练耳曲目谱例的局限性,把没有歌词的视唱曲目当作一首歌曲来唱,读懂曲目中的各种音乐术语,包括色彩、情绪、力度,速度等,让学生能使用恰当的音量,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声音,富于表情地去表现旋律的明暗、强弱和作品轻快、热情、激昂、悲哀的不同情绪,对音乐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把握。

4.在进行节奏的训练当中,不要把节奏的组合当成音符的生硬拼凑,例如,在进行格子节奏练习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抓住不同节奏组合产生的不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节奏型的整体感觉,让简单枯燥的节奏练习也能唱出律动和旋律感。

(四)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和教学应结合各院校的自身特点和教学方式,不但要强调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师范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突出师范性

1.从培养目标来看,现在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应以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师即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人才为主,毕竟能进入高校和各文艺团体、文化艺术管理单位的毕业生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学生掌握较为全面、带有普及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看,要兼顾科学性,地方性,时尚性,还要突出师范性也即教学的实用性。选曲的范围除了常规的视唱练习曲,短小精悍的中外民间歌曲、艺术歌曲、经典器乐作品节选与改编,还应包括中外经典的少儿歌曲,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励志歌曲,甚至还可以自己编创作品。

3.从教学模式的设计看,视唱练耳课应该是建立在视唱练耳基础上和音乐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高度综合和互补,即我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建立与乐理、声乐、器乐,欣赏、作曲,指挥等其他课程的联动,实现与其他音乐课程的渗透。

第一,教师在范唱时吐字必须标准规范,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所以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当中,除了要求音高节奏的准确,还应要求学生重视气息、咬字、发声、情感表达等问题,如果说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音准、节奏就无从谈起,那么没有声乐技巧的支撑,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也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表现。所以在视唱练耳教学当中应当适当融入声乐教学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习惯、方法和较好的演唱表现力,提高学生以后在识谱和歌唱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视唱练耳教学当中,从一开始就应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指挥图示挥拍,拍点清楚,动作放松,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的表达要准确,以起到指挥和主导视唱的作用。在视唱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与指挥教学的联动作用,既培养了学生对节奏感、乐感的准确把握,加强对作品内涵和音乐语汇的理解,又提高了指挥技能,为以后的合唱训练、比赛、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视唱练耳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启发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创作音乐的过程,如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音级、音阶和短小视唱曲目的编写,或者以某一节奏型为动机,编写简单的节奏组合练习,通过动手编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总之,更新落后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情感融入到视唱练耳的教学当中,以实践和创新为核心改革视唱练耳教学,通过与其它音乐课程的联动,让理论、实践结合发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贯穿在教与学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师范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也正是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 菊(1973- ),女,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

(责编 何田田)

作者:刘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下一篇:铁路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