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秦香莲劝夫

2022-07-16

第一篇:黄梅戏秦香莲劝夫

观秦香莲有感

观《秦香莲》有感

在戏曲鉴赏的课上,我们有幸观赏了著名京剧《秦香莲》,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令我看后久久不能忘怀。剧中说的是在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在嫁给陈世美后一直孝顺公婆,抚养儿女,为人知书达理。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却在丈夫进京赶考,了无音讯之后毅然决然地领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做了驸马。可恶的陈世美不认妻儿,竟然屡次派人加害他们,有幸得到了义士韩琦相救,他们才免遭此劫难。秦香莲到开封府伸冤,幸而包青天为他们主持公道,用虎头铡斩杀了陈世美,正义才得以伸张。

看了这部剧后,我感受良多,秦香莲在剧中的扮相清新端庄,所有的步伐都拿捏的十分到位,一颦一笑无不令人心醉,令观众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绝望与痛苦。她对于绝情之人陈世美的凄惨哭诉,和向铁面无私的包大人的丝丝控诉,无不展现出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更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官官相护的现实。包拯的形象也令我记忆犹新,他性格刚直,铁面无私,一直秉公办事。宁可不要头上的乌沙,也要保住世间的公正,这浩然的正气令观众也为之动容。

这门课的学习令我感受到戏曲那独树一帜的魅力,今后我们更应该把这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令它发扬光大。

第二篇:走进黄梅戏

《走进黄梅戏》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戏曲欣赏: 《夫妻观灯》 念白练习:《打猪草》

戏曲学唱及表演练习: 《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材分析: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只见人山人海,各种花灯造型惟妙惟肖,场面好不热闹。一路上夫妻俩说说唱唱,历数各种灯名,描述各种观灯人的不同神态,十分生动风趣,整场戏表现了表年农展丰收后的喜乐心情和生活情趣。观众看了有亲切感。 《天仙配》本片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做工期满,夫妻返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天庭知道七仙女私自下凡,将七仙女捕回天庭,董永痛不欲生。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该片的一些经典性唱段,饮誉长久,流传不衰。音乐和舞蹈、特技和神话描写的自然结合,为本片添加了浓郁的艺术气氛。该片参加 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曾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和优秀演出奖。饰演七仙女、董永的演员严凤英和王少舫,均获演员一等奖。本片还曾获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道具、自制课件,微机室,表演台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 发放歌谱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欣赏《夫妻观灯》 5分钟

1、说内容

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 (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 师:说的真好![图片]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显示歌词,带学生读一读]

2、说表演

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师生表演)

3、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 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 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对不对。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 5分钟

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咱们同学有会说安庆话的吗?老师会说但说的不是特别地道,我给你们请两位小老师。

(观看视频《打猪草》) 师:他们说什么呢?这是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面,在戏曲中这叫“念白”,老师给你们解释。[教师解释后教学生说陶金花的“念白”] 师:老师来演金小毛,同学们演陶金花。(教师和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说黄梅戏念白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呢!说明大家很聪明!很有语言天分!

四、欣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并学唱第一段 20分钟

1、介绍背景 初听

师:黄梅戏最为大家熟悉的演员或者是剧目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最为大家熟悉的《天仙配》中的两位主角严凤英和王少舫老师可以说是黄梅大师。下面三位是继他们之后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表达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感情的愿望。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听过的吗?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创作的。

[出示图片、播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伴奏] 师:我来请咱们班说故事最好的同学来讲故事。 想听听他们一路唱什么吗?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视频] 以上就是《走进黄梅戏》音乐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三篇:大班幼儿黄梅戏教学初探

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让幼儿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其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关键词:黄梅戏 大班幼儿 欣赏 模仿 改唱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22-02

幼儿对戏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很强,对幼儿进行传统戏曲教育、熏陶,有利于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养成对祖国传统戏曲亲切、熟悉的情感。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戏曲片段,利用戏曲优美的旋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戏曲进行欣赏、模仿、表演,能激发幼儿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和表现力。

1 多层次欣赏,感受戏曲的魅力

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过程特点:连续性;阶段性和水平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音乐欣赏可以达到理性阶段或处于感性水平和理性水平。[1]

1.1接触戏曲,激发兴趣

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为幼儿所注意。当散步时,教师牵着幼儿的手,轻轻地吟唱黄梅戏,孩子们会兴奋地说:“这是戏曲,我听过的”。孩子好学好动,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可塑性强,老师就要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发展幼儿在各方面的潜能。

1.2观看视频,发现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是借助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大班幼儿虽比中班时期在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们的行动依然还要依靠具体的形象思维进行的。通过观看视频,幼儿对于戏曲表演的各方面知识有了了解,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同时也会发现戏曲本身的魅力。

1.3欣赏名曲,加深记忆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记忆力是实现接收、熟记、保持和再现关于周围世界中各方面音乐信息这一过程的一种能力。通过视频欣赏经典的黄梅戏片段,幼儿接收了黄梅戏,并已经能熟记、保持。而利用进餐时的音乐欣赏,就可以再现黄梅戏,幼儿的音乐记忆力也逐渐培养起来,对经典的黄梅戏片段也记得更牢。

2 多方面模仿,加深戏曲印象

3~6岁的儿童好奇心很强,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期望幼儿像成年人那样弄懂戏曲知识,对戏曲有深刻的理解,那是不现实的。教育者应该着力培养幼儿对戏曲的兴趣和初步的审美情感体验。

2.1轻松哼唱,感受曲调

为了充分感受黄梅调旋律流畅、委婉的特点,我们把戏曲中的唱词部分改用“啦”来哼唱黄梅调。在黄梅调委婉的地方引导幼儿多唱,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当幼儿能大胆地唱出来时,教师应该及时表扬并鼓励,孩子们受到鼓励就唱得更欢了。

2.2自由舞蹈,表演动作

戏曲是一门动作艺术,是通过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戏曲表演是调动各种艺术美的力量,进行造型与抒情的独特方式。幼儿对于成人化的戏曲动作掌握有限,但幼儿的创造想象力确实非凡的。如幼儿在创编《我家小池塘》这首黄梅戏时,就想象自己在小池塘边看到的情景进行自由创造表演“照相”、“摇着小池塘”等等,美不胜收!

2.3移情思维,体验角色

舞台艺术,是直接靠演员的形体、思想、情感来创造的,演员创造人物时的思维特征是“体验”性思维。幼儿要真切地表达情感,必须体验戏曲中的人物角色特点。我们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幼儿想象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谁料皇榜中状元》片段中,演员是高兴的情绪,这样,幼儿就容易表达感情了。

3 多角度改唱,提高探索兴趣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乐学了。[2]

3.1适当改编,游戏引领

戏曲毕竟不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所以应当适当降低难度,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来教学。如《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经典的黄梅戏曲调简单重复,把他改变成《动物猜谜歌》,简单的猜谜儿歌加入黄梅调,别有一番滋味。孩子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通过对唱进一步感知了戏曲。

3.2巧用图谱,降低难度

图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首曲子把它改变成黄梅戏《我家小池塘》来进行教学时,由于这首戏曲曲调较难一点,幼儿熟悉哼唱旋律后,自己尝试用图谱填唱,幼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技巧得到提升。

3.3保留原味,自然融入

孩子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对花》是以花为题的问答式对歌,我选择最后的“得儿喂呀”等衬词,以保留作品的地方特色,同时把他作为难点前置,引起幼儿的兴趣。选用诗歌《秋天的颜色》填唱,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用轻松的对唱游戏解决了问题,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戏曲中。

4 多领域展示,提升表演能力

表演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活动。幼儿以演出的形式边唱边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演唱内容,根据旋律创编歌词、动作等,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4.1角色表演,自由发挥

角色游戏向来是幼儿的最爱,也是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在幼儿完全掌握黄梅调的基础上,幼儿能熟练演唱创编的黄梅戏,这时候幼儿表演起来就能根据戏词自由的发挥,创造性的表演。从中体验角色情感,感受角色游戏般的表演乐趣。

4.2延伸表演,经久不衰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在平时的表演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多尝试用其他的儿歌来填词唱戏,这样既可以巩固对戏曲的欣赏和熟悉程度,又可以让幼儿活学活用,通过探索得到更多的本领。

4.3舞台表演,发扬文化

每年的大班毕业典礼,是幼儿园向家长展示幼儿表现的一个舞台。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表演由传统戏曲改变的黄梅戏,

他们不禁感叹,戏曲文化从幼儿园起飞。也许若干年以后,戏曲在我们的孩子一辈会有新的发展,祖国的戏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幼儿园开展戏曲教学,不仅能使幼儿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还能有效地促进音乐能力的提高。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教育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会在他们未来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芳.大班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J],2007.

[2]陶行知.陶行知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

第四篇:关于要求成立黄梅戏协会的请示

尊敬的县文联:

祁门是千年文化古县,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戏曲文化在祁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在祁门城乡涌现了一大批黄梅戏爱好者。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黄梅戏艺术,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特向县文联交此请示,要求成立民间协会。

一、协会名称 祁门县黄梅戏协会

二、协会简介及成立的目的

我们的协会全称为《祁门县黄梅戏协会》,筹备成立时间是2010年2月底,由我县一批热心的黄梅戏业余爱好者自动发起。目的是给我县广大黄梅戏业余爱好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交流的平台、使黄梅戏这朵带着乡土气息的艺术奇葩在我县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协会的精神

本协会以“友谊第一,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为原则。在黄梅戏艺术发展、戏曲演唱、表演技能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四、协会组织构成

本协会组织机构设置入下:

艺术顾问、艺术指导:为协会会员在演唱、表演等方面提供指导。

名誉会长:负责对外活动的协调与组织。 会长:负责协会的统一管理工作。

副会长,负责日常活动的具体实施和会员的组织安排。 财务主管:负责协会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五、协会费用来源

1、上级支持

2、社会赞助

3、协会内部筹集的费用等等。

六、协会活动的开展

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我协会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以下活动:

1、每周定期活动2次,以交流学习为主。

2、不定期地组织演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黄梅戏协会,是我县广大黄梅戏业余爱好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县文联的领导和关怀下,我们的黄梅戏协会一定会很快成熟并发展起来,为弘扬民族戏曲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此请示,望尽快批复,万分感谢! 此致 敬礼

祁门县黄梅戏协会筹备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浅析音乐教学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运用

——以《山野的风》为例

安定区红土学校 陈小红 吴小平

摘要:黄梅戏是在安徽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唱腔柔美动听,表演纯朴自然,唱腔有很强的亲和力,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来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着民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歌曲《山野的风》中黄梅戏音乐元素的分析,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民众和音乐人士来关注黄梅戏、热爱黄梅戏。从而促进黄梅戏的唱腔传播、丰富民族声乐的作品种类与演唱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黄梅戏;《山野的风》;音乐元素

目 录

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 1

............................................................ 1.1黄梅戏的起源 1 ............................................................ 1.2黄梅戏的发展 1 .................................................... 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

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 ................................................ 2 2.2严凤英简介 .............................................................. 2 2.3曲作者简介 .............................................................. 2

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 ....................... 3

...................................................................... 3.1调式 3 ...................................................................... 3.2旋律 3

3.3语言和唱腔 .............................................................. 4

...................................................................... 3.4表演 5 .............................................................................. 结论 6

参考文献 ......................................................................... 7

1.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1.1黄梅戏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人口众多,民族风俗等的千差万别,造就了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民歌和歌舞形式,其内容清新朴实,旋律委婉动听,大多都表达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保持着它的朴实,一部分则逐渐吸收了各地民间的剧种元素和歌舞形式,集中发展演变成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特殊而稳定演唱模式的剧种,这就是安徽地区的黄梅戏。

黄梅戏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农村,源于“黄梅采茶调”,后称“黄梅调”。它包括产生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以及外地流传到黄梅一带的民谣。“黄梅采茶调”通过长时间的演唱和传播,不断地在安徽扩大影响,又与三省邻近地区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演变为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角色且有稳定的特殊演唱模式的戏种。因此可以说,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后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并在安徽发展成黄梅戏。

1.2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是从民间歌舞到小戏开始的,从业余活动到半职业班社的产生,这其间经历了从清朝乾隆末年到辛亥革命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进了京城成为农民和劳动者喜爱的文艺形式。后来有许多专业人员加入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通过新老文艺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从安庆小戏逐渐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概括地说,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等受当地戏曲青阳腔演出的影响,与莲湘、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逐渐形成一些小戏。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入城后在演出的 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优秀的剧目。从此,黄梅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剧种,并且轰动了海内外。

2.介绍歌曲《山野的风》

2.1歌曲《山野的风》的简介

《山野的风》是著名作曲家金复载为电视剧《严凤英》谱写的主题歌。其目的是纪念严凤英,同时也是为了传达黄梅戏在民歌中的运用,曲作者抓住剧种人物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用极其简单的音乐语言,把“幸福回忆与悲惨遭遇”刻画出来,旋律以朴实无华、真挚感人的情感深深打动人们的心。曲作者选择了民歌素材为基调,揉进了黄梅戏的小调因素加以发展,使主题不仅有着民歌的特点,而且含有黄梅戏的风格特色。

2.2严凤英简介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生于1930年,享年38岁。她是一位富于学习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到新中国成立初年,黄梅戏的生存环境艰难,表演艺术水平也处在粗糙的状态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凤英和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为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既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传统,更注重向兄弟剧种学习,曾拜北昆名家白云生为师,学习京昆的程式动作,并融会贯通,用之于自己的表演中,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她支持音乐改革,经常提出建议并带头试唱,同时又在充分把握角色思想感情创造,使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个人的表演与黄梅戏的声誉紧密相连,观众对黄梅戏熟悉也是从对她的熟悉开始的。严凤英的表演即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又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代表剧目有《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 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等。

2.3曲作者简介

作曲家金复载,1942年出生在浙江上虞,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学习。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曲。金复载长期从事电影音乐及电影音乐的创作,他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以新颖独特的意境、多样化的旋律、浓厚的民族风格曾为百余部影片和电视剧作曲并深受听众欢迎。主要作品有:故事片《红河谷》音乐、故事片《小歌星》音乐、动画电影《哪吒闹海》音乐、动画电影《宝莲灯》音乐等。

3.分析《山野的风》中的黄梅戏音乐元素

3.1调式(见第七页谱例)

该作品的调式调性是我国典型的民族五声微调式“5 6 1 2 3 5”的五声音阶加偏音4,与黄梅戏音乐元素的结合。调式结构是以商为支持的徵调式。其上下句的唱词为不对称的八字句结构和五字句结构,唱腔通俗质朴,优美流畅。其中运用了黄梅戏的常用音乐语汇:5 3 2 1 6 5 并且对这些常用动机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化,稍加润色黄梅戏韵味便表现出来了。例如简单的重复某个音:如5.161 216 |5-|重复1;连续的级进:如5612 1235|5612 1235|;丢掉某个音;如5 12|5-|丢掉了3和6等,另外多用上行的级进,如5612 1235|;四度跳进:如1 2 5| 3.2 126| 5 12| 5-|其中2到5,5到1属于四度跳进。

3.2旋律

该作品选择了民歌素材为基调,揉进了黄梅戏因素,作曲家运用了重复、变奏、贯穿、再现等旋律发展手法,使主题歌不仅有着民歌的特点,而且含有黄梅戏风格的特色。作品的旋律音程已突破原来传统黄梅戏的二度三度音调因素,四度运用比较频繁。由于黄梅戏主要处在南北方音乐交融的地方,所以曲作者在主调音乐中运用了北方音乐基 本元素(5 12 |5-|)与南方委婉的音乐元素(332 126|6-|)相结合了的特点,先以四度大跳(1 2 5)为开始然后连续下行级进(3.2 126 | 5- ),这既形成了黄梅旋律风格,也体现黄梅戏音乐创新发展。第一乐句是由我国典型的民族五声微调式“5 6 1 2 3 5”的五声音阶变化而来,它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给人一种亲切之感。随着歌词的感情变化,曲作者大量使用切分音、短句、休止、来强调曲调的乡土气味,,并巧妙地加进了衬词使旋律丰满并且加重语气,另外运用了歌曲中常见的一音拖长的旋律写法,使曲调含有戏剧性的色彩成份。在第二乐句的地方曲作者加进了偏音“4,,来丰富旋律的色彩,表达了主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音乐语言简练,旋律以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3.3语言和唱腔

一个剧种必须有自己经过提炼并固定了的语言。安庆话的口音柔和甜美,发声位置靠前,介于南北方语系的中间。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在音调上,普通话里n l不分,如将“拿”读成“拉”。 另外将“爹爹”读成下滑音“爹爹” 在韵母上常用儿化音;还有比较常见的元音鼻化如“爱、恩、奥”读成“乃、嫩、闹”感觉就想捏着鼻子说话。但在演唱黄梅戏时他们会使用方法把字用明亮甜美的声音送出去,黄梅戏是由湖北黄梅调经过在灾民传播到安徽而形成的,原本就是一种用来讨饭时唱的小曲,近距离的演唱表演决定了黄梅戏音量小,声音自然甜美,咬字偏扁和白,表演自然不夸张,这些特点都归结于面对面取悦观众的演唱形式,并从而形成了黄梅戏易懂、易学、易唱和易传的艺术特点。经过民歌及其他剧种的影响和自身的发展,黄梅戏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它的吐字要求不同于其他剧种,要求字头吐得重而短,不像京剧在字头上停留很长时间;也不像其他歌曲字头轻轻带过,吐字的中心放在元音上,唱的饱满而且要在口腔立住,这样会是黄梅戏的吐字更加圆润,而且黄梅戏的吐字要求每个字的转换要灵活,动作小而简单,达到清晰准确,能充分表达语气和情感。尽量减少多余和僵硬的动作,达到咬而不紧,自然松开,把握好分寸,处理好声与字的关系,能在气息共鸣之中去发挥每一个字的特点,这样才会又地方戏曲的语言韵 味,由于黄梅戏音乐与语言韵律有关,一般在演唱黄梅戏的时候,喉头位置摆放不宜过低,因为黄梅戏唱腔本身就产生于民歌小调,它的喉头位置更接近于自然地说话,音色追求本语言的自然音色,也就是要亮、甜、水、喋,这也是黄梅戏音色特点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在我们歌唱中,演唱一些创作歌曲的时候也要相对把喉头位置放得比唱风格性很强的民歌要低一些,而黄梅戏是以口腔为主的真声唱法,所以喉头摆放的较自然说话的位置就合适了,喉位摆放的高与低主要是根据本剧种的语言和音乐的音域宽窄而决定的。总体上,黄梅戏音乐旋律比较自然,倾向于说话的语感,唱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所以形成音域不宽,生活气息很浓的风格特点。它既自由而又规律,既秀丽而又朴实,它是一种既有戏曲韵味又朗朗上口的民众喜爱的地方戏音乐。而歌曲山野的风中也灵活运用了黄梅戏音乐的唱腔和语言,如,儿化音“依子呀子吆,呀子依子吆”等。

3.4表演

现代黄梅戏艺术是歌、舞、乐融为一体,在戏曲演员的演唱中,形体表演和演唱的结合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完整、统

一、协调的表演特征。黄梅戏独特的生活化、乡土化气息,决定了黄梅戏表演只能走非程式化表演的道路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既自然纯朴又区别于生活中简单的演唱,是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而不受行当划分与程式的束缚,不论扮演哪个角色演员都讲究“一行为主 行行都行”。这样模糊的行当划分使黄梅戏演员的表演潜质得以大大的开发,也使得黄梅戏表演较其他古老戏曲更适合时代,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黄梅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他艺术方面的新鲜成分,并融入自己明快的风格中,同时黄梅戏给其他剧种和歌曲带来了可鉴之路,这是黄梅戏的成功之处,也是在目前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黄梅戏仍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黄梅戏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音乐人士去关注和研究黄梅戏,也希望黄梅戏能够得到学校音乐教学者们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相信黄梅戏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 来。

【参考文献】 [1]时白林. 《黄梅戏音乐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 [2]徐锵. 《黄梅戏音乐名段赏析》[J].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 [3]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艺术评论》[J].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2006年第九期. [4]麻国均、沈亢、胡薇. 《剧种·剧目·剧人》——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简介(下)[J].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婚礼拍摄注意事项下一篇:护理人员人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