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中韩关系

2022-10-05

“建构主义”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奥努夫于1989年提出的, 后经亚历山大·温特、卡赞斯坦、费丽莫等美国学者的完善而不断发展。总的来说, 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还是比较庞杂的, 为了便于分析, 文章选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温特“温和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 身份

温特把身份界定为“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 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1]他强调身份既具有主体或单元层次的特性, 又具有主体间或体系特性。温特为我们提供了身份形成的两种逻辑: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本文运用的身份认同理论比较倾向于文化选择, 即行为体的共有的文化上的认知, 而这种认知是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文化认知发展为文化认同, 这有帮助行为体构建身份和利益。由此看来, “身份”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并会对行为体的动机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 共有观念

共有观念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行为体的共同认知来自于共同的理解, 而这种共同的理解是建立在互动过程中的信号之上, 然后才形成了共有知识;共有知识再由行为体的互动不断得到加强, 并逐渐的趋于稳定, 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观念结构。[2]恰恰是这种观念结构赋予了行动以意义, 并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正如温特所说:“社会共有观念建构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并使这种结构具有动力。”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曾举过一个例子:英国拥有五百件核武器, 朝鲜拥有五件核武器, 但对美国而言, 朝鲜的威胁却远比英国要大。他的解释是:“因为使这些武器产生意义的是共同的理解。使毁灭力量具有意义的是这种力量置身其中的毁灭关系, 即构造国家间暴力的共有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个体性的角色和条件。从这一点看出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不是其物质性因素, 而是非物质的观念性因素。”[3]

(三) 无政府结构

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只有自助一种特性, 而是存在自助和他助两种特性。而体系中行动者的身份则决定了体系的性质是自助还是他助。因此, 不同的体系特性显示出构建的不同身份。如果行为体之间相互建构的关系是敌人, 那么, 彼此之间思考的第一位问题就是安全和生存, 双方认为只能靠增加实力 (军事力量) 才能保全自己。在这种情形下, 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表现为自助。但是如果行为体之间相互建构的关系是朋友, 那么彼此就不会担心对方会对自己的安全和生存造成威胁。因此, 在温特看来, 给定无政府逻辑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国家之间的活动构建了国际关系, 形成了国际结构, 继而建构无政府状态的逻辑。温特描绘了无政府状态的三种理想类型分别是:霍布斯文化 (互动双方是敌人) 、洛克文化 (互动双方是竞争对手) 和康德文化 (互动双方是朋友) 。[4]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中韩关系

如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冷战后中韩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以上温特的三个主要观点来阐述:

(一) 战后中韩国家身份角色的定位

1948年8月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两国分别隶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所以自诞生之日起, 双方就处于敌对状态。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 两国关系更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韩国甚至视中国为“侵略者”。[5]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 中韩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只有互相非难和攻击, 两国相互建构了“敌人”的身份角色。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韩两国终于在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 两国不断开展高层往来, 增进互信共识, 拓展合作领域, 深化合作层次。1998年, 中韩最高领导人同意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7月, 胡锦涛与卢武铉在北京会晤时, 双方同意将中韩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李明博政府上台后, 两国元首一致同意, 顺应两国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 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开创中韩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从“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关系一步一个台阶, 逐步提升, 两国的角色身份呈现出积极的认同关系。

(二) 共有观念的建构

韩中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韩美是同盟关系, 韩国积极稳妥地发展这两对关系。我们理解, 近年来韩美的多次军事演习, 是为加强韩国安全而进行的, 是纯粹防御性的。近年来中韩两国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两国都认识到假如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升级, 则对韩国、中国以及周边国家, 都是极其不利的。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以及和平稳定, 是中国和韩国的共同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 中韩两国与其他各方合作, 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而共同努力。也正是这一共同的战略目标, 使中韩关系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再者, 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气候变暖、能源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立场, 在G20、APEC、六方会谈、10+3、中日韩等多边机制内也建立了良好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此外, 韩方也愿意在深入打击有组织跨国犯罪、毒品犯罪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健全执法合作机制等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三) 洛克式无政府结构

正如前文提及, 温特把国际社会划归于三个无政府文化中: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洛克文化角色结构是竞争, 不是敌对。在这样的文化下, 竞争的双方相互承认生存和财产权利, 既对抗又竞争, 既竞争又合作, 双方的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对方, 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出合作, 他们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 他们重视未来效应, 重视绝对收益。康德文化的关键词是“友谊”, 国家间相互建构的是“朋友”角色, 行为体彻底摒弃了自助模式, 建立了朋友关系的集体认同。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中韩两国之间相互建构的身份是“竞争对手”, 而非“敌人”, 即竞争而不敌对、竞争进而合作。也就是在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生存权利的前提下, 中韩既对抗又竞争, 既竞争又合作, 双方不以消灭对方为终极目标, 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出合作, 这一中韩间的安全文化, 明显具有洛克文化的特征。不仅如此, 中韩两国一步步提升的伙伴关系, 已经符合康德文化的基础, 所以中韩关系突破洛克文化, 升华到康德文化也是值得期待的。

三、结语

冷战时期的特殊环境, 导致了中韩两国的长期相互隔绝, 所以冷战结束不久, 两国便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虽然中韩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 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看法也非完全一致, 然而, 建交20余年来, 两国关系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堪称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共处共荣的楷模与典范。文章选取建构主义之中有关身份认同、共有观念、无政府文化的理论, 分别从战后中韩国家身份的定位、共有观念的建构、中韩双方互构洛克文化等角度论述, 希望可以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解释框架的同时, 对中韩关系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摘要:作为东北亚地区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 中韩关系从1948年韩国成立初期的敌对到建交后的“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呈现出逐步提升的态势。展望未来, 尽管两国间依然存在诸多消极因素, 但继续加强全面合作, 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的愿景, 仍将是促使两国关系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建构主义,身份认同,共有观念,无政府文化

参考文献

[1]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2] 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J].欧洲, 2001.

[3]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4]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41.

[5] [韩]金学俊.韩国问题与国际政治[M].韩国博英社, 19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胡椒高产栽培及病毒防治措施之我见下一篇:集中供热换热站设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