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变迁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撒哈拉的变迁范文

撒哈拉的流浪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学号:090505202姓名:陈梦丹

前段时间在网上听到三毛生前的一段音频,关于荷西。我从未想过三毛的声音那么纯净,纯净的就像她的文字。不禁的,我又想到她写的那些文字,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 有人说,一等女人读哲学,二等女人读张爱玲,三等女人读三毛。现在的我也只能是一个三等女人吧。哲学太晦涩难懂,张爱玲太现实尖刻,她的文字是丝丝忧郁浸入心弦,一种女儿家的心性隐于其中,难见几分飒爽之气。而她就不同了,心宽地也广,仿佛整个天地都在她心中装着。个性的,叛逆的,浪漫的,善良的,敏感的,我爱这样的三毛,同时也会刻意忽略神经质的,悲观的,自卑的三毛。自然地,我也就喜欢上了她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

初读撒哈拉,我只是领略到了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感觉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里。再读撒哈拉,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她鲜活明亮的在那片沙漠里穿行,给了流浪最浪漫的释义。

就像三毛在序里所讲的,很多读者对于“《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每一篇,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甚而每一句话,都好似背通过了似的熟悉。”“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在她最平淡的文字里让我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波澜壮阔。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海中时常想象这样的画面:夕阳下壮阔的沙漠里,她穿着一身洁白的连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飞扬,在撒哈拉自由地飞翔。 对于沙漠的热衷其实不难看出,本书开头【妈妈的一封信】中如是写道:“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的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往。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妈妈总是最了解女儿的心思的,一封信,几句话就能点明。对的,“神往”,确能形象地表现出三毛对沙漠的狂热,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然后她成了第一个踏上撒哈拉土地的中国女子。

她就是这样,说到做到,没有畏惧,没有担忧,没有后悔,只有将爱,毫不吝惜地洒在那片火热的土地上,用一颗爱心,包容伤害,包容怨恨,包容误解。

自此,她和撒哈拉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

三毛尽一切可能的走进浩瀚的沙漠去探索那奇特的风俗、去解开撒哈拉威心灵的密码,去追随属于前世的乡愁——提着照相机勾魂摄魄,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用棺材木头将小屋装扮成爱的家园,给无知的撒哈拉女子讲课,把爱献给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军官,是工人,是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的感恩,你总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悯人。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中《娃娃新娘》记忆犹新,姑卡那与年龄不符的忧伤当时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在三毛看来,结婚大概是女人一辈子最美的童话了吧,她在书中写道:“我一面穿毛衣一面往罕地家走去,同时幻想着,我正跑进天方夜谭的美丽故事中去。”可这一切都只是幻想,这场婚礼简直是这个古老文明背后的一个巨大阴谋。一个十岁的女童,在一场犹如交易的婚礼中嫁给了一个自己素未谋面的男人,这种情节有点像可笑的小说,可它却是让三毛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对于三毛来说,婚姻是自由自在化的,就像她和她的荷西,从相识,相知,直到相爱,他们是有经历的,而这种没有过程的婚姻简直就是胡闹。女性,在这里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由与主权 。“我因是女人,只有在窗外看着一切,所有的女人都挤在窗外,不过她们的脸完全蒙起来了,只有美丽的大眼睛露在外面。”男尊女卑,古文明中永远沿袭着这条不变的真理,女人入不得大堂,在这里,随处可见裹得严实的女人(《悬壶济世》中也提到过,她们宁愿病死,也不愿揭下面纱给男医生诊治。),可是她们又是极度渴望自由的,从那露在外面的大眼睛里分明能看得见她们的渴求。“在他们的观念

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虽然风俗要她叫,但那声音叫得那么的痛,那么的真,那么的无助而悠长,我静静地坐着,眼眶开始湿润起来。”这种习俗简直就是可笑的游戏规则,作为一个女人,三毛只能为她们感到惋惜与怜悯,在这里,她也只是一个无助的弱者,所以,“我对婚礼这样的结束觉得失望而可笑,我站起来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就大步走出去。”

庆幸的是,她无需玩这种游戏,她有一个懂她、爱她、支持她的荷西。在撒哈拉,他们结婚,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甚至连程序都是那么的简单,没有什么隆重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却是三毛想要的,简简单单,这样就好了。《结婚记》中,两人七年的爱情流浪记,使结婚这码子事变得水到渠成。随性顽皮的二人翻越异国结婚那繁文缛节的最后屏障,竟让“结婚”成了一个偶然的“通知”;一个“我不知道,他也不知道”的戏剧性结局,彻底调侃了“结婚仪式”的神圣性。他也只送了一副骆驼头骨作为聘礼,她只穿了一件蓝棉布裙,往凉帽上插一把香菜就走路去结婚了,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一切都弥足珍贵,浪漫万分。再看看《娃娃新娘》中姑卡的婚礼,二十万西币的聘礼,长长的迎亲车队,新娘华美的礼服,繁杂的结婚礼俗,“婚礼的庆祝一共举行了六天,这六天内,每天下午五点开始便有客人去罕地家喝茶吃饭 ,同时唱歌击鼓到半夜。”相比于这样的婚礼,三毛与荷西的婚礼更像一场过家家,可这也正体现出了三毛自由的天性,自然而单纯,也只有一场简约的婚礼才能配得上这位沙漠里的天使,漫漫黄沙能为他们见证真爱的存在。

婚后,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女人在生活中寻找快乐而忙碌的小幸福。

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在《沙漠中的饭店》一文中,她那几个戏谑荷西的“粉丝”比喻,真叫人捧腹不止:她给荷西煮粉丝鸡汤,称粉丝为“春雨”;她给荷西做“蚂蚁上树”,又忽悠他说那粉丝是钓鱼的尼龙线加工而成;最后,笨笨的荷西自己也忽悠起自己,称“合子饼”里的粉丝是沙鱼的翅膀;更好笑的是,她还骗荷西,寿司外的海苔是复写纸。她的生活就犹如她的文字一般,始终有饱满的真实感,她真的有做到“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的我的心声。”

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愚钝、迂腐、迷信、荒漠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她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可是,她依旧用她的慷慨和宽容对待她的“芳邻”,用她的的平等和善良对待“哑奴”,她一面责骂着沙哈拉威妇人为她增添的麻烦,一面却又乐此不疲的忙“悬壶济世”、忙教学课堂、忙解决着那些沙漠人民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这是一个用生命谱写传奇的女子 ,这是一个能用大爱去包容一切的女子。

无论这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只要爱人在,只要信念在,理解、信任、支持都在,那么就是开心的。她可以把沙漠的生活过的如此有生趣,每一个故事,都让人看得很欢喜,那种字里行间里的小惬意,让人很是羡慕,那种自在跟无忧无虑,那样子的生活。她自己也说过“天高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悲伤,有欢喜,连这些撒哈拉威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在她看来,自由自在地生活,就是精神文明,这是多么大胆且直率的解释,活脱脱展给我一副骄傲不失凌厉的眉眼。

金色松软的沙滩表层上似乎总留有三毛一串吹散不去的足迹,虽只是片浅浅凹陷的足印留痕,却是承起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情趣,当我们驻足于三毛的撒哈拉世界,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风土人情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她超逸豪放的意性勃发飞扬。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三毛对撒哈拉神往的最后解释。这样的女子,在何处都能活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想象她浓黑的长卷发,赤着足,指尖夹着烟卷,这般生动女子,让冷峻的沙漠都忍不住拥她入怀。

《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的故事,撒哈拉充满情趣是因为三毛自己是一个我行我素独行于江湖追逐着梦想的女人。如今人们的所谓的梦想,如同海市蜃楼般越来越虚无缥缈,流浪,越来越成为只有心灵才能完成的艰辛之旅。

第二篇:撒哈拉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以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为例,一起来了解这个传奇女人一生中对爱的执着与对自由的追求。

撒哈拉的故事,是著作家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她生前身后一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这本书收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的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沙漠生活艰苦荒凉,三毛却能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写出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读者们可以透过三毛的眼睛去探寻别开生面的沙漠世界,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感染到三毛在艰苦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精神。

关于三毛,我想这样来描述她:

本名陈愁平,因为学不会写“愁“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 十三岁就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 没有数字观念, 不肯为金钱工作, 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一张撤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撤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

然后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从此写出一系列迷倒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淇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 “三毛热`迅速的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 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接着,安定的归属却突然急转直下, 与攀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 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 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城歌词, 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

最终,她又像儿时男附坏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

…… 从这些简短的描述和几个关键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三毛是一个最浪漫、最执着、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女人。而她的文字也同她本人的性格一样,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关于爱:三毛的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像《中国饭店》之类的鸡毛蒜皮的温馨小事,有像《收魂记》之类的异域风俗文化的奇观,也有像《哭泣的骆驼》中《沙巴军曹》中那样震撼人心的小人物的感动等等。而这些文章都由一个字串联起来——爱。并且这种爱是一种博爱:

她爱朋友,她对于朋友的爱是宽厚的。他因为爱他的朋友,所以能为沙伊达不顾自己的危险;能给哑奴最大的帮助;能为《娃娃新娘》中的洛卡给予最大的宽容。也因为爱朋友,她能为《爱的寻找求》中那个沙仑写信。正如她所说的:“我相信,燃烧一个人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

她爱荷西,爱到了血泪交融。荷西向三毛求婚前,曾问三毛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她不为世俗择偶,只因自己内心的喜欢而选择。《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而这简单的浪漫也正是她和他所爱所为之快乐的。我们来听一段三毛回忆她与荷西的原声录音——(播放录音)。当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时,荷西没有说什么,只是准备好行李,先去了沙漠。而当荷西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三毛心里已经决定了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很好的解释了“不是爱景,只是爱人”。

她爱亲人。从小家人给予三毛的爱让她明白亲情的可贵。小时候三毛任性,抑郁,得自闭症,可家人没有抛弃她。父母给她最大的关爱,给她请家庭教师,送去学画画,出国留学等等。亲人一直都是她最大的坚强后盾。而她在千里之外也时刻心系着千里之外的父母亲。她在《不死鸟》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关于自由:

流浪的自由:三毛是一个喜欢把意识深处的渴望,用一种外化的形式加以诠释的女人。她将这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用外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她用流浪来诠释着她的自由。她喜欢穿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特别是吉普赛、印第安女人的服饰,西部牛仔的装束也是她亲睐的打扮。这种流浪似的打扮张扬着她的品味个性,同时也表露着她对自由的渴望。

心灵的自由: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迹,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她希望自己能得到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也是心灵的自由。她到处流浪,喜欢“每一次从一个地方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就有一种对未来的期盼、迎接和挑战,而人生的美好就在这种未知。”

游戏式的创作:三毛对于创作是当“游戏”的,创作完全是自由自在的。她说“我的写作原来是一个游戏,我无拘无束地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她不会刻意去强求写作技巧与方法。也许从表面上看,文章是比较平淡,可是就是这样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家三毛那时真实的感情。这种“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最好体现。

让我们用她的一首诗来做结: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就是三毛,在流浪中追求自由,在平凡中感受炽热,在简单中创造浪漫,用热情的心触碰世界,爱得热切,活得潇洒。

第三篇:撒哈拉的沙漠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莲池幼儿园马君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那几年,和荷西在一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最幸福的那几年。那是她说:“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而当荷西意外死后,她说了开头的那句话。可见撒哈拉沙漠的那几年虽然物质匮乏,但她却无比的幸福。她和荷西的婚礼可以说是很简陋,但是看了却让人很感动,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幸福。三毛应该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人,即使在撒哈拉沙漠,她也能创造出那种小资的情调,记得有一个通讯社的人到她家去看,他感叹:“你们把美丽的罗马造成了.'在那三毛也有痛苦的时候,也有矛盾的时候,在死果一文中,她开始不相信那些,她说了句我在想--也许--也许是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了。她还说无论我怎么努力在适应沙漠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我已经忍受到了极限。但一切因为荷西,都变得幸福了。《撒》应该是她写的书中最幸福最温暖的一本了,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向往。。。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第四篇: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

捧起她的书——《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

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

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

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

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

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

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

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

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

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

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

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

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

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

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

活捏了一把汗。

我常听说三毛写得文章十分质朴,感人读了这本书,我也有了同样的感受格外

情切,仿佛你融入了她的世界,好像不是你在读这本书,而是他在向你叙述这件

事。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

离奇的故事。

第五篇:《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三毛,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以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

金色松软的沙滩表层上似乎总留有三毛一串吹散不去的足迹,虽只是片浅浅凹陷的足印留痕,却是承起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因为喜爱,所以追求.无数爱好旅游的人们穿梭时光追随三毛的足迹紧紧跟随,步调一致.是三毛引领着热崇的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神秘撒哈拉,使我们也开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心灵之旅. 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情趣,当我们驻足于三毛的撒哈拉世界,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风土人情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她超逸豪放的意性勃发飞扬.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三毛对撒哈拉神往的最后解释.

她就是这样心血来潮,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为自己的理想勇敢闯荡,这是作者三毛给我的启示,在一个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卻完成人生的梦想。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三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一袭长裙,一头长发,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执着,带着对沙漠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她毅然走向自己的选择。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丈夫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现在的我们是在为温饱而奋斗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我们停滞了追求理想的脚步,心中的“撒哈拉”也永远只是存在于理想的心中。

为自己的理想而勇敢闯荡的心应该整装待发,与其浑浑噩噩随大流过着循规蹈矩,可以预见未来的日子。还不如寻求自己的那片“撒哈拉”, 让理想在沙漠里开出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

.

撒哈拉的生活对三毛意味着从头开始.撒哈拉沙漠是美丽的,但是这里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全新环境的新来乍到,三毛并没有因而采用入乡随俗的屈服态度.而是倔强的延续自己对原有生活习惯的忠贞.对待眼下撒哈拉这块土地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她甚至激发出了心底藏有的那份桀骜不驯,也许正是这份桀骜不驯使得三毛没有顺从下来,而在壮美的沙漠里日复一日为生计进行着磨盘式的生活,沦落为这里一名普通的“撒哈拉威”.

三毛选择成为撒哈拉生活下的非主流,她白手起家,悬壶济世...... 她的个性情趣使她可以在平淡的生活水面上激起层层波澜,在金黄的沙丘上独步天下.静静的领略撒哈拉沙漠的伟大美丽,细细的咀嚼撒哈拉生活的人中妙趣.

标新立异也好,另辟蹊径也好,总之三毛使自己撒哈拉的家从一间陋屋,日新月异,最终竟在沙漠里别开一格,将迂腐的统统事物重重的关在了屋门之外.三毛向这里所有生活在撒哈拉的人们诠释了她与众不同却又自得其乐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而对于其间三毛构建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也许这就是三毛选择撒哈拉生寄托乡思的初衷.,一切撒哈拉梦想的最终交集.

读完了《撒哈拉的故事》,好像一位迂缓于沙漠中口干舌燥的人,畅饮了一杯清凉甘甜的白开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暑假实践报告范文下一篇:社会稳定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