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环境分析论文

2022-04-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环境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BIM技术作为一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简称,它能够通过掌握各种实际信息,建立起形象深度的三维建筑模型,从而在工程团队运行和质量管理期间提供有效的帮助。不过我国的建筑智能化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对于BIM技术的应用程度有限。本文通过分析BIM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的应用形式,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者提供意见。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环境分析论文 篇1:

《建筑环境学》课程创新实践建设

摘要:《建筑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课程知识面广、内容多样,许多内容在教学中只能浅尝辄止。因此,教师应加强《建筑环境学》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具有承载各种信息的能力,能集成建筑的所有相关信息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利用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超前引领性,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技术,把《建筑环境学》各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综合虚拟教学实践平台,可有效地提升《建筑环境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环境;BIM;虚拟教学

《建筑环境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样化的特点,涉及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劳动卫生学、城市气象学、房屋建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1]。《建筑环境学》包含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等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然而许多内容在教学中只能浅尝辄止,教师对比较抽象的理论只能做概念性的讲解[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科普性教学,把《建筑环境学》与专业内其他课程以及实践应用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的知识。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将《建筑环境學》各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体系化以及系统化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BIM技术可呈现建筑、设备的三维空间模型信息,是可互动的活模型。人们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实时操作与修改模型,情景互动。人们可直观感知建筑模型、设备等的空间形态,所见即所建。BIM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培养新型工科人才。

一、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及分析

《建筑环境学》课程涉及建筑声、光、热环境,建筑外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等内容,即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环境表现和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等。目前《建筑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共性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科研兴趣小组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论文式考核等多种方式。

中国矿业大学对《建筑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建设实验课程和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两种。实验课程建设包括室内空气品质的测定实验、建筑光环境的综合实验、建筑声环境的综合实验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有“关于中国矿业大学教师公寓小高层建筑声环境的研究”和“空调房间气流组织的优化研究”两项。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环境学》的实验课程建设有室内空气品质测定和室内热舒适环境测试。

在《建筑环境学》实践方面,清华大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参与教学。采取的方法有:用思考题作小作业,以大作业为考核依据,举行讨论会或报告会,在网站上开设专用讨论区等。在大作业选题方面,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思路,由教师提出一些建议性题目。近两年的建议性题目涉及实验调研类、观点论述类和文献综述类。北京工业大学的简毅文老师也对《建筑环境学》的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践进行了研究。

上述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环境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鉴于《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目前《建筑环境学》实践教学建设还不能将各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进行体系化、系统化的建设。

二、BIM在建筑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BIM以三维信息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项目各个阶段相关信息建立三维信息模型。BIM模型具有承载各种信息的能力,能集成建筑的所有相关信息并存储在数据库中。BIM三维模型包含几何尺寸、物理参数等建筑的所有真实信息,从该模型中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建筑建成后的几何、材料、光源、视角等信息。

将BIM模型导出为建筑环境性能分析专用的格式文件,再将文件导入专业的分析软件中,利用专业分析工具对模型进行局部调整,补充不完整的信息和丢失的信息,通过数据转换,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性能分析[1]。首先,BIM模型所含有的建筑信息为建筑环境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其次,结合Green Building Studio、IES、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软件,综合气象数据和建筑使用的最基本边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对建筑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明确要分析的对象和内容;最后,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的采光、声环境、热环境等进行模拟分析。具体见图1。

三、实践教学虚拟平台建设

(一)目标特性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文件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实践育人的水平。鉴于《建筑环境学》内容的多样化特征,我们很难建立一个综合的实验系统,因此,在科技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搭建《建筑环境学》综合虚拟教学平台。

(二)创意理念

加强《建筑环境学》实践教学虚拟平台建设,应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BIM三维建模、传感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增强现实人机交互,提升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以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探索个性化、智能化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实验教学项目示范新体系。

BIM技术具有逼真的外观和可视性,运用其信息处理及动态仿真的特点,将书面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立体的现场模拟场景,能够解决《建筑环境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过程控制与管理

《建筑环境学》综合虚拟平台建设要形成统一化、规范化形式,开发相应的专业软件,应区别于实际工程的应用。整体平台建设,应留出端口,供学生进行深化设计和控制,使他们能够通过虚拟平台感受建筑环境的变化。培养青年教师的BIM教学专业化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四、结论

《建筑环境学》综合虚拟教学平台的建设,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融学于做,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制定相关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持续改进相关教学评价机制。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环境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建筑环境学各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体系化、系统化的建设,这必将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颖心.建筑环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昌,郑万兵,汤文华,汪秀清.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3):35-40.

作者:李翠 李峥嵘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环境分析论文 篇2:

BIM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BIM 技术作为一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简称,它能够通过掌握各种实际信息,建立起形象深度的三维建筑模型,从而在工程团队运行和质量管 理期间提供有效的帮助。不过我国的建筑智能化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对于 BIM 技术的应用程度有限。本文通过分析 BIM 技术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的应 用形式,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者提供意见。

关键词:BIM 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 BIM 技术不断的发展,在建筑企业当中能够不断调整企业的结构 和运营模式,使得管理的方式带来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智能化在我国的 建筑行业当中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使用 BIM 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形式为建 筑的发展带来推动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探讨建筑智能化的相 关信息对 BIM 技术进行详细把控,通过分析应用的形式掌握 BIM 技术在建 筑建设阶段的具体使用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智能技术,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建筑智能化

所谓建筑智能化,指的是将建筑工程作为建设的基础应用,利用智能 化的设备以及相关的系统打造出能够拥有更强感知能力、判断能力、信息 传输能力的建造形式,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给人们构建出更加舒适的生 活环境。建筑智能化可以通过改善建设的环境以及办公的形式,使得智能 化的控制工程融入度逐渐提升。在智能化工程当中,空调系统能够通过对 室内温度和空气环境的自测,区别空气净化的功能,从而使得系统具备自 我调节温度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工艺形式,智能化的方式可以更具灵活 和方便快捷的特征。而建筑智能化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形式更符合科学与绿 色的理念,更有助于达到节能的目的。比如在传统的建筑空调和照明系统 当中,耗电能相对较大,这两个环节几乎会消耗整个建筑能量的 70%左右。而建筑的智能化通过利用自然光和自然空气等天然的资源,智能的调节室 内的温度,节省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能支出。而且相较传统的建筑工艺 形式,智能化的工程建设能够基于用户的需求,使得建筑的功能性得到满 足。传统的建筑工程在建设之前,需要预先完成功能的设定,然后再按照 设计开展施工步骤[1]。

二、 BIM 技术

BIM 技术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在进行建筑工程建造的过程当中,应用 BIM 技术来构建信息模型,需要对工程所涉及的所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录 入与描述,通过将不同施工阶段的多种数据融合,借助该科技的帮助,实 现将所有信息建立成三维可视化的建筑模型。在建筑模型当中充分的体现 出各种信息和相关数据的构建形式,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并且实现 控制成本,避免浪费资源的过程,使得相关从业者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 程当中拥有更为直观的模型,来完成建筑结构构造的过程。建筑信息模型 通过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相关信息的表述,比如在楼梯、门窗、梁柱、 墙体等结构组成时,通过利用信息模型包含基本信息和各项参数,使得空 间的结构形式更加的直觀。也能够体现出建筑在进行工程建设期间的完整 生命周期。BIM 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多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 通过程。比如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通过使用 BIM 技术,构建出三维模型来 进行实际的操作,更加直观的规划建筑的结构,调节建筑的建设方案。而 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参考三维模型,利用 BIM 技术,能够及时的查询有关的 信息,在信息的输入和交换方面也会更加的方便快捷。BIM 技术是一种新 型的技术形态,它通过使用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设备来构建出多功能,多 角度的模型状态,通过虚拟的模型来判断各个结构组成部分的技术形式和 构建形态能否满足相应的标准[2]。

三、建筑智能化中 BIM 技术的应用分析

3.1BIM 技术在建筑智能化模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智能化工程在进行模型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使用 BIM 技术,将 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包括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参数。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使得图片信息能够得到转化,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的文件。文件当中包含非几何信息和几何信息,使得不同的构件能够在三 维立体模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BIM 技术能够体现出空间功能设计的合理 性,有助于设计师在工程施工建造之前充分的考量设计方案,确保设计的 合理性,在修改方面也具备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相关从业人员在设计 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设备进行调整通过对模型尺寸和相关信息进行修改、 调试,从而将信息完美储存与分享,使得所有参数之间存在着关联与合理 性。信息化的图源能够在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可视化的分析,相关工作者也 能够在该过程中同步的了解相关调整的细节和信息呈现的状态。

在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过程当中,将 BIM 技术充分融入,从而构建三维 可视化的模型,能够更加方便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三者之间的交流 和沟通。一旦出现变动,也能够以三维模型的形式直接上传文件,使得三 方能够共享,避免工作人员陇长的描述,浪费了彼此的时间,又容易出现 沟通方面的问题。BIM 的模型展示具备着以往设计形式不具备的效果,它 能够在表达方面更加的清晰化,也拥有空间的设计感,更加快速的传递有 效信息,方便业主和设计方对方案进行修改。BIM 技术通过使用三维模型,逐渐取代二维的设计形式,在开展可视化模型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掌握 细节调节构建的方式,充分的体现出 BIM 技术的优势。在钢筋节点设计、 幕墙节点设计时,还可以通过利用视频来展现构造形式的方法,增强技术 人员之间交流的有效性。借助 BIM 技术,可以直观的判断出老虎窗节点与 檐口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于专业的工作者而言,能够更快的修正和 调试,实现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的目的。

3.2BIM 技术在建筑可见度分析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讨论到可见度的问题时,可以划分为两种:室内可见度与室外可见度。室内的可见度等级与用户的体验有着直接的关 联,设计师在进行智能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可见度进行合理的分析。通 过使用 BIM 技术进行介入,可以辅助设计人员完成可见度的调节,首先通 过将建筑当中的 BIM 模型信息导入到一个专业的 Ecotact 分析软件中,掌握 分析的结果,判断可限度的差异,从而进行局部结构的调整。通过借助分 析的结果,技术人员可以对区域内的空间布局、窗户的尺寸大小等进行适 当调节,使得可见度能够满足建设的需求。在后期投入使用时,也能够有 助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3]。

3.3BIM 技术在建筑日照情况分析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进行智能化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建筑的日照间 距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传统的工程建设公益中只是将它展示在图 纸中的排布上,这种设计方式容易导致后期施工建设方面存在误差,影响 了建筑投入使用时的居民体验度。所以通过利用 BIM 技术将日照的动态分 析和静态分析进行一个更加全面的展示,从而将数据充分分享到相关工作 者中。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利用 BIM 技术的模型调节节气信息,再以动画的 形式展现出日照时数的变化与太阳阴影的变化,从而使得智能化建筑在控 制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全面和高效化[4]。

3.4BIM 技术在建筑声音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在建筑结构的构造中,声音环境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使得用户的感 知和听觉造成影响。尤其是在学校、医院、商场等这些人流相对较为密集 的建筑结构当中,通过使用 BIM 技术,使得智能化的建筑在构建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到声学的状况,利用好声音环境的特征,将音质和音量尽可能的 精准估算,从而使得建筑在结构朝向、地形屏蔽和建筑功能等方面得到充 分的考量。避免声音强度对建筑投入使用之后居民的体验感造成负面的影 响。利用模型合理的计算出室内产生混响的时间,从而优化空间结构,造 成音质的变化。通过优化音质,使得居民的居住体验感有所提升[5]。

3.5BIM 技术在建筑智能化施工阶段的应用

建筑智能化的工程建设当中,BIM 技术有助于提升施工建设的效率。所有的集成信息,包括现场的人员组成、天气状况、材料和机械设备等等 都可以通过施工模型的展示,充分的反映到信息储存的结构当中,从而有 助于施工单位控制整个施工建设的流程,合理的把控人員分配,科学的调 度施工组织内的成员,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BIM 技术的模型可以通 过虚拟的碰撞检验,使得机电安装、建筑构建等模型能够在不断优化的过 程中得到技术方面的肯定。出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调节,从而使得现场的 管控效率有所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使用 BIM 技术进行模型的构建时,要对关键部分进行详 细说明和注释,从而使得模型的信息能够更加的全面和清晰。比如在模型的设计中,涉及到临时尺寸标注的问题,需要表明相关数据的作用以及构 建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通过标记将标记可视化的呈现在设计图纸的区域 中,从而方便后期设计人员进行修改和查阅。而智能化的工程建设过程则 更具灵活性,它除了通过使用通信和办公的智能化之外,通过在建筑智能 化工程当中引入智能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办公过程,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 的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更方便的获取信息,快速的调节相关应用形式,提 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整体效率[6]。

参考文献:

[1]陈兵,易侃,班鹏,等.基于 BIM 技术的桥梁工程半智能化施工 管理辅助系统[J].城市住宅,2016,23(11):122-125.

[2]宋永涛.BIM 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化应用探索[J].智能 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8):60-61.

[3]段羽,刘尧遥,刘喆.基于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智慧社区运行 管理 研究[J].通讯世界,2018,(8):315-316.

[4]陈应.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BIM 技术应用和工程管理[J].智 能建筑,2016,(2):13-17.

[5]李乐.智能化在建筑装修装饰施工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智能建筑 与智慧城市,2018(9):41-42.

[6]池瑞文.BIM 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智能化应用[A].天津大 学、天 津市钢结构学会.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 五:其 他结构及现代土木技术[C].天津大学、天津 市钢结构学会:全国现代结 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2018:5.

作者:张金星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环境分析论文 篇3: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设计探析

摘 要: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对有限自然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对能源的有效节约,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延续,对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可持续性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规划布局要求、设计策略以及技术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希望对以后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可持续性;低碳性;生态性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伟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如火似荼。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受破坏,资源与能源在建筑建设中的大量消耗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态,正在各个城市大量建设,如何设计建造出低碳、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综合体是我们当前的研究问题。

2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

2.1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的城市化发展对高密度商业需求的不断增长,高土地附加值、可观的投资回报比等优点,让城市综合体在中国各级城市不约而同成为热点。但是由于:政府规划滞后性,开发商抢占先机建设的城市综合体与所在地区域环境不协调;开发商受专业的影响,没有做到合适的功能定位及业态配比;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对周围交通、文化、经济、生态等环境分析不够;为了追求建筑夸张造型而放弃城市文脉的延续;以及对建筑的节能、生态、舒适性设计考虑不周等原因;使当前的很多城市综合体不能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

2.2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概念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是由按照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城市综合体。并以城市综合体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性、低碳性为目的,关注城市综合体功能的多样性、生长性,建筑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可持续性消费和利用、调动资金与技术资源等措施来实施的新一代城市综合体。

2.3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特点

具有低碳性、节能性、地域性、生态性等特点;适应城市环境,并与所在区域的文化和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及促进;城市的公共性及公共效益更强。深圳万科中心(见图1)、成都来福士广场(见图2)等。

3 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整体布局设计

3.1 场地选择与设计

要实现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性环境,必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场地。要求对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给予同样的关注。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尊重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规划规则,从整体角度综合的处理,将土地使用、建设密度、经济效益、公共环境、生态环境都纳入到设计范围。

3.1.1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场地选择策略是:1)在场地选择中最主要的考虑是这个环境是否适合城市综合体的建立。2)在选择场地初期,要分析每一个可能的地点,都列出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场地的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网络的链接这样的功能性问题,并做优先考虑。3)在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城市综合体以后的发展对这片场地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3.1.2可持续城市综合体的场地设计要素包括基地自然特性、公共交通联系、文脉背景。1)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2)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减少新基础设施的投入。3)城市文脉延续设计在不同的区域有不一样的要求,在一个发展完善的环境中,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文脉设计如果获得成功,将对整个区域的文化品质有提升的作用。

3.2空间设计要求

城市综合体的空间主要是内部功能空间、外部环境空间、灰空间。可持续城市综合体作为集复合性、高效性、集约性、低碳性、生态性、前瞻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的建筑形态,其空间设计要求与一般城市综合体相比有很大区别。

3.2.1内部空间设计。可持续性城市综合体的内部要创造一个节能、舒适的空间环境,合理的改善建筑得热量和失热量,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为主要通风、采光方式。

3.2.2外部空间设计。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范围很广,从整个区域环境到与综合体关系密切的自身庭院和中庭等。在外部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的生态关系,分析城市综合体对区域环境产生的热岛效应及微气候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庭院和中庭是改善建筑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重要因素,可以起到气候的过度和可调节的热缓冲带的作用。

3.2.3灰空间,即室内外过渡的空间。在建筑中,灰空间可以作为缓冲和隔开自然气候环境和要求舒适的内部空间,可以改善人体对室外和主要的室内空间之间的空气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减少建筑能耗,从而可以使城市综合体达到可持续设计要求。深圳万科中心通过底部抬高,调节微气候,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见图3)。

3.3 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空间作为建筑的生命线,是建筑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而在综合体建筑中,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要相互结合、相互激发,就更是要交通空间的有效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理念的普及,城市综合体交通空间的设计由单纯的追求效益开始向与营造舒适宽松环境并重的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向立体化发展,地铁在各大中城市兴建,建筑技术及理念的变化;对于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交通设计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3.3.1立体化。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综合体逐渐突破自身的范畴。一方面,它透过自身规模的扩张,功能的扩展,全面的交通,成为城中之城;另一方面,与城市交通的全方位联系,又使其城市性和公共性更为明显。

3.3.2城市化。目前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日趋扩大化与群体化,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集合的功能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综合体的交通空间从单纯的建筑空间中脱离出来,成为城市交通空间的一个节点。这样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节点甚至是交通枢纽的最终目标是快速、安全、高效、方便、节省费用,使城市综合体内部的人群流动起来,增强其流动性和可达性。如日本东京的大都会广场,既是池袋车站,又是一座超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综合体。

3.3.3智能化。交通空间的组织离不开各种交通设施,在城市综合体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交通设施也日趋智能化,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对交通设施及交通空间的影响正凸显。智能化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可以便捷的安排交通流线和节约运营成本。

3.3.4生态化。生态化的内涵是指交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实现建筑的节能并改善使用舒适度。它包括建立便捷的流线,节约人们的交通时间;通过交通空间形态的设计,与当地气候相结合,减少空调等能源的消耗。深圳四塔合一项目中,斯蒂芬·霍尔德方案把步行交通空间与生态设计相结合。(见图4)

3.4 各子功能系统组织

城市综合体的主要功能有办公、居住、酒店、零售、娱乐、文化艺术、会议、休闲、停车等。设计时要考虑与城市中各种因素的组合关系,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体系、文化传承等因素相互交织,因此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普通的城市综合体在组织各子功能系统时主要是考虑经济利益,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在初期很好的协调子功能的运作,但难以适应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追求的要求。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子功能的组织需要更多考虑的是:

3.4.1功能组织的集约化。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占有有限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组织模式。城市建筑综合体是集约化组织方式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的集约化发展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城市交通建筑的策划和设计观念的变革上,人们开始将单一站点的概念转变为由不同交通方式有机组合的综合换乘中心,从而在换乘中心内实现紧凑、高效、快捷的运输。香港信德中心是上环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换乘交通工具涉及海陆空全部(见图5)。

3.4.2功能组织的复合化。在同一空间中并置和重叠多种功能层次,也是城市综合建筑常见的设计手法。城市综合体的一大特色就是对不同功能的复合。由于城市综合体具有城市的特性,其功能组织也必须要有复合化的趋势。功能复合化的依据在于城市人群的公共行为所具有的兼容性,如购物与步行交通、参观游览与休闲社交等行为可以相互兼容,日本东京六本木是很好的实例(见图6)。

3.4.3功能的均衡化。功能的均衡化是指均衡的使用土地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过于集中某一特定功能,兼顾不同时段对城市综合体各个功能的使用,例如,昼夜之间、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不同时段对商务、商业、居住、娱乐、停车等产生不同的寻求。我们根据城市综合体内部功能在一天各时间段内对停车的不同需要,可以均衡的布置整个城市综合体停车系统(见图7)。

3.4.4功能的网络化。功能的网络化是对集约化、复合化、均衡化功能组织方式的综合运用。其以地面为基准对城市空间进行水平面和垂直面的综合开发,形成协调有序、立体复合的网络型功能群组。网络化模型的关键在于立体交通网络(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建立,以及交通网络与各功能单元的多方位链接。

4 可持续型综合体的建筑技术设计

4.1 被动式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可持续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综合体的被动式设计是为了减少使用制冷、供热及采光设备,降低建筑能耗;并创造高质量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被动式设计概念强调的是:依据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遵循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考虑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要求等。城市综合体的被动式设计需要有一套整体系统的方法,它必须开始于前期设计阶段,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

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可以用于建筑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由于城市综合

体建筑体量的庞大,以及普遍的都会有高层甚至超高层主体,使其有很大的受光和迎风面积,这为城市综合体对光能和风能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4.3 绿色材料的利用

城市综合体要实现其可持续目标,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建造的材料和使用当地生产的材料。

5 展望

目前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环境恶化的的主要解决理念,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对发展低碳经济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而建设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实现低碳化的重点要求。这由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综合体的特点——低碳性、节能性、生态性所决定的。可持续型城市综合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大的城市公共性,能够体现未来城市的特色,能够代表城市的形象,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

[2]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SERGE SALAT (法) .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4]陈蕴,艾侠,杨铭杰.绿色总部——万科中心解读[J].建筑学报,2010.1.

[5]董贺轩,卢济威.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09.1

作者:翟晓军 徐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负荷分析地下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