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2022-09-10

第一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1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2

代化水平。

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产业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倍增器。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城镇化发展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的关键;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信息化是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效率的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3

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城镇化本身是一个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镇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城镇化发展形成大量储蓄资金,可以成为

4

农业现代化的投资来源。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变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工业化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资源。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带动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农业现代化中,农业人口收入不断提高,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机会;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中的集聚,促进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市领导陈延荣、李晓春、明亮、李树海、谭红杰、周茂琦、谭启汉、张玉策、经伟宪、魏文通、陈兴国、涂虹、何长洋、鄢永都、李茂群、蒋兴权、欧文宇、杨白华、曹华、任小娟及巴中军分区司令员李友贵、巴中军分区政委补鹤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魏战海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委室负责人,中央、省驻巴单位、民主党派、各县(区)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第三篇:工业化城镇化大会传达提纲

全市工

一、基本情况

3月7日下午,全市工业发展暨城镇化推进大会在凤凰山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城镇化推进大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就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部署。

受市委书记喻红秋委托,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晓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志年,市政协主席陈凌华,市委常委、副市长余遵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周素平,市委常委、遵义军分区政委张文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明辉,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陈梓泽,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陈志刚,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志强、姬德君,市委常委刘小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兴国、郭建

一、毛良知、刘跃明,副市长曾永涛、刘兴万,市政协副主席李莲娜、陈晓红、赵命容、谭剑锋、朱庆跃、房国兴、苟大明,市检察院院长袁成武,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传灵,市长助理曲永岗,市委副巡视员黄天俊出席会议。

会议书面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补充实施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暂行)》等重要文件。会上,遵义县、仁怀市、桐梓县、湄潭县、余庆县及贵州茅台酒厂和江南航天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结合实际工作作了大会发言。

二、会议精神

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王晓光市长的讲话中,讲话共分两个部分:

(一)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是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必经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两个巨轮。只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条件。“十一五”是遵义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蓄势铺垫的重要积累期。我市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动力,把园区作为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主战场和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坚持在解放思想和实践探索中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思路和政策体系,坚持好中求快、排难进取、奋力突破,视挑战为机遇,把机遇变动力,实现了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水平、项目建设和园区承载能力、科学发展水平、市场主体活力、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一是经济总量壮大,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从120.37亿元上299.25亿元,年均增长19.98﹪,比全省增速快4.0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占贵阳市比例由62.8﹪提高到107.12﹪。全市工业水平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名酒名烟产业优势明显;传统产业稳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特色食品、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白酒、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两烟”、竹加工、名优特色食品、制药、战略新兴产业等“十大产业”工业体系。三是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和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1.3亿元,技改投资完成310.7亿元。构皮滩电站、遵义氧化铝、绥阳煤电化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10+7”园区建设全面启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仁怀名酒园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四是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新增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批工业产品获国家和省级名牌称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关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等,生态主导型工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市场主体活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5户,上市企业5户,国企在改革发展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40﹪以上。六是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我市2010年年产原煤1441万吨,电力装机达665万千瓦,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十一五”,我市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着力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去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34.6﹪,城镇空间大幅拓展、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遵义正朝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辉映,生态环境同人文景观相协调,经济繁荣、文化浓厚、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迈进。

“十二五”是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力推进的黄金发展期。“十二五”期间,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围绕“提速赶超、转型跨越”主基调和“增比进位突破”总要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落实在项目、首要建园区”,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十大工业加快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加快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做大工业总量,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200亿元,占GDP比重达5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在西部非省会城市排位提升2——3位,把遵义建设成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以名烟名酒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基地、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基地和现代化围绕以上目标任务,要实现六大突破:一是要强化产业培育,在做好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和促进十大产业集群集约配套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围绕IT产业,加强与重庆对接,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同时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构建一批百亿级产业;二是要强化工业投资,在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方面,加快推进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建设;重点打造仁怀名酒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10+7”园区建设,大力创新园区管理建设运行机制,加大园区土地收储力度。另一方面,着力强化工业投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务正道煤电铝、桐梓火电厂、赤习油气开发、茅台酒新增2万吨技改、南部城区重点企业搬迁技改、赤天化纸业10万吨竹纤维技改等十大资源开发和十大工业提升项目;三是要强化市场主体,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突破。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大批机制灵活、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四是要强化自主创新,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突破。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是要强化生态主导,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要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上升到工业经济生命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要强化工作措施,在提高工业发展保障水平上实现突破。多措并举,强化人才、资金、用地方面的保障。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要与时俱进地贯彻落实省、市业化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安全发展,强化生态、突出特色,以新带旧、协调推进,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倍增计划”,突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结合省委的新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强龙头,着力提升城镇规划水平;进一步夯基础,着力提升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优管理,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通关要塞

招商引资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主要渠道,是增加投入、提升总量、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推手,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要围绕“提速赶超、转型跨越”主基调和“增比进位突破”总要求,紧贴推进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文化旅游等重点工作领域,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实效,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确保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5%以上,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额3500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升项目储备和包装水平,优化招商环境,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引资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在全省实现开放带动战略上走前列、作表率。

第四篇:我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自1979年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以来,我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1979—2000年:工业体系和城镇体系逐步形成阶段,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两张皮”

1979年1月撤销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1979—2000年期间,全区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先后提出了“吃饭靠两杂、用钱靠两烟”、“开发上山,开放出山”的发展战略。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铜仁地区调研时指出:“从大的经济结构上讲,有个调整过程,这个调整过程,主要是提高我们工业在整个经济领域中的比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全区把发展工业逐步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编制全区“七五”计划(1986—1990)时,地委、行署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把食品工业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工业保持了适度增长。“八五”计划(1991—1995)、“九五”计划(1995—2000)时期,确立了“以农促工,系列开发”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以化肥为主的支农工业,大力发展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主要原料的卷烟、造纸、皮革、医药等轻工业,优先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电煤结合的能源工业,稳步发展与电力生产相适应的锰、水泥、化工 1 等原材料工业,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门类增多,逐步形成了卷烟、白酒、电力、建材、冶金和以锰为主的原材料等支柱工业产业,尤其是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大龙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开创了铜仁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为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城镇建设方面,1983年9月撤销玉屏县,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10月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8月撒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县级)。自此,全区辖思南、石阡、江口、德江4个县和松桃苗族、玉屏侗族、沿河土家族、印江土家族苗族4个自治县以及铜仁市和万山特区。到1991年7月,全区10个县(市、特区)城市总体规划先后获得省政府批准,并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县级城市供水、道路、绿化、亮化及市场等配套设施逐步得到改善。1996—2000年期间,全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不断拓展,重点集镇建设力度加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这一阶段,工业产值从1979年的1.5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9.29亿元,增长了12.29倍;城镇化率从1985年7%提高到2000年的17%。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不强,工业发展没有建立起规划统筹的体制机制,工业布局较为散、乱,且工业规模小、结构单

一、经营方式粗放、效益不高;城镇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不强,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快。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大,形 2 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张皮”现象。

二、2001—2005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铜仁谋求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经过全区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来抓,地委、行署通过认真调研、讨论,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强农稳区、兴工富区、旅游活区;招商引资带动、城镇经济带动、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方面,全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一手抓国在企业改革,一手抓新上工业企业发展”,冶金、化工、建材和特色食品等工业发展加快,在工业布局上形成了大龙开发区为主体,玉屏三家桥工业园、铜仁市灯塔工业园,万山高楼坪工业园、松桃城北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的格局,到2005年未,工业总产值达到68.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值达到56.1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1.3%,

一、

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9%、29.4%和12.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56.9:12.9:30.2调整到2005年的42:24.8:33.2,

二、三产占GDP的比重超过一产,二产比重增加了11.9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3%。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地委、行署连续五年召开了全区城镇建设会议, 3 一年一个主题,研究解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镇建设,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卫生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3%。

这一阶段,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体的高载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铜仁工业的实破性发展和工业的原始积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工业产业结构单一,高载能工业的就业容量不大,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壁垒,使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城乡二元结构仍为突出。

三、2006—至今: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起步阶段,产城一体稳步推进

地委、行署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构建“两带两圈”(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玉铜松循环 4 经济工业产业带规划、铜仁城市经济圈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工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了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带和各县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了平台,到2011年工业集聚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总量的9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扩大,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按2000万口径统计)实现总产值217.24亿元,其中:实现轻工业产值29.1亿元;实现重工业产值188.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52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实现轻工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25.7%;实现重工业增加值38.52亿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2.3:26.3:41.4变为28.93:27.93:43.14,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第

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第

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达7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到2011年达到185户,能源、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区电力装机达到300万千瓦、金属锰及二氧化锰产能达到3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700万吨,工业实力增强,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工作力度加大,完成了铜仁市第四轮和9个县城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区城市控制性规划平均覆盖率达到60%;围绕打造黔东80—100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编制完成了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完成了“撤地建市”工作,为中心城市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大兴新区和川硐教育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以新区为主、兼顾老区,加强 5 了各县城市道路、供水、污水与垃圾处理、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体育等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启动了铜仁、江口、印江、松桃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工作,强化了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城镇经济较快发展,城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2.1%,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铜仁获得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发[2012]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的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为铜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叠加政策环境,成为铜仁历史上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最快时期。根据国际通用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铜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城镇化率突破30%,铜仁也迎来了城镇化快速增长的平台期。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发展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配套,坚持按照“产城一体”推进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步入了互动发展轨道。

第五篇:读《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这本书,让我对知道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 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 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我觉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 “ 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 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 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 产业支撑、 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 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 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 性特征、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高中英语读后感下一篇:关于美丽宝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