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具体研读《孙子兵法》的内容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孙子兵法》的整体特点。

第一篇:孙子兵法论文范文

临沂汉简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两部《孙子兵法》的流传

《孙子兵法》也称《吴孙子》,是中国迄今流传下来的时间最早、内容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该书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今山东惠民一带),为逃避齐国的战祸,辗转到南方的吴国,因为熟知兵法,吴国大将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吴王,于是孙武向吴王献上自己的兵法,并做了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由此,《孙子兵法》流传于世。由于其经历主要在吴国,故人称“吴孙子”。可见《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两汉时期官方曾经三次组织人员整理各家兵书,《史记》、《汉书》均提到了《孙子兵法》,东汉末,曹操认为当时流行的《孙子兵法》过于“烦富”,且没有抓住“兵书”的主旨,因此曹操专门为此书做了注解,名为《孙子略解》。南北朝至唐,为《孙子兵法》注解者渐多。北宋时期,由于边塞军事吃紧,朝廷特别重视“兵书”,于是组织人力编纂了《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列“武经”之首,第一次被当作官办教材进行讲授。而且自宋代始兴起了《孙子兵法》研究的热潮,一些文人将以前历代(东汉末至北宋)名家注解的“孙子兵法”收集起来,合称《十一家注孙子》。《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是后世《孙子兵法》传本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孙子兵法》的研究仍热度不减。

《孙子兵法》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在唐代,由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传至日本;18世纪又由传教士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据说拿破仑经常词读《孙子兵法》,20世纪初期,《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开始在西方国家流传,并被各院校当作必读的军事教材:到20世纪80年代,《孙子兵法》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出现全球性“孙子热”。不过,现代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已不局限于战争和军事及政治的方面,而上升到经济管理、人事关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孙膑兵法》也称作《孙子兵法》、《齐孙子》,作者为孙膑本人及其弟子。孙膑出生地在今山东鄄城、阳谷一带,是孙武的后世子孙,晚孙武百余年。“孙子膑脚”和“马陵之战”是了解孙膑最好的两件事例。孙膑原与魏国将军的庞涓同师学艺,但庞涓妒才,自觉不如孙膑,于是将孙膑骗到魏国后软禁起来,并施以膑刑,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故此后人又以“孙膑”呼之,真名倒忽略了。后来孙膑被一位来魏国的齐国使者偷偷运到齐国,推荐给齐国的大将田忌,并受到齐威王的重用。《史记》记载,在围魏救赵战略中,齐宣王采用孙膑的计谍,最后孙膑以“减灶诱敌”的计略,在马陵大败魏军,击杀魏将庞涓,俘虏魏国太子申。马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谋略取胜的战例,此战也使孙膑举成名,名留青史。现在据学者考证及新出土的《孙子兵法》记载,擒庞涓实为桂陵之战。由于其经历主要在齐国,故人称“齐孙子”。虽然早期文献还见有孙膑其人其事的记载,但《汉书》以后,就几乎失载了。人们推测《孙膑兵法》大约在东汉后期失传,已失传近1800年。

临沂两部汉简本《孙子兵法》的问世

汉简本《孙子兵法》源于一次不经意的发现。

1972年4月10日上午,“临沂文物组”工作人员接到群众报告,说在临沂地区卫生局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基建工地位于临沂市南部的一座名为银雀山的山岗上,这里原是一处汉代墓地。于是有关工作人员连忙赶到,并和工地负责人协商有关发掘事宜。4月14日,“临沂文物组”工作人员正式清理先前已被建筑工地挖开的一座墓葬,4月17日清理完毕。这是一座岩墓,墓坑直接在岩石上开凿而成,长314、宽226厘米,墓坑内有木质棺椁,木椁长264、宽176厘米;木棺在木椁内西侧,棺内放置人体尸骨,已腐朽,另放置少量的漆木器、铜镜等随葬品:木椁东侧为器物箱,放置大量的陶器、漆木器、钱币等随葬品。两部《孙子兵法》竹简就放置在器物间隙之中。4月14日下午,是这次发现值得铭记的日子。杨殿旭、刘心健等先生的名字同样值得铭记在册,他们来自临沂文物组,是他们首先发现竹简。据后来回忆,杨殿旭在墓葬中清理器物时,看到一根竹片从水中漂浮上来,很不经意地漂洗了一下竹片上的泥浆(清理墓葬时,墓坑内有积水),并说“你们看,这上面有字”,并把竹片递给了墓坑上面的人。刘心健先生在现场,经仔细辨认后,确认竹片上写的是“齐桓公问管子日”几个字,当时就兴奋起来,大呼:这是古代的“竹简”!在发明纸张之前,古人把书籍文字写在制作好的“竹片”或“木片”上,分别称为“竹简”和“木牍”,也就是说,“竹简”就是古代的“文书”。因此,文物工作人员当即要求施工人员停工,并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同时上报临沂地区和山东省上级部门。山东省文物部门随即派遣山东省博物馆有关专家前来发掘指导。该墓被编号为“伍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不久在号汉墓的西侧又发现二号汉墓,也出土一批竹简。事后经初步整理统计,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分为“兵书”,二号汉墓出土竹简32枚,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

临沂汉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发掘出土后经过了保护处理,至今一直保存在山东博物馆。2011年,此批竹简被评选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两部竹简本《孙子兵法》的意义

汉代以前的正史文献虽然多次提及孙武、孙膑及其兵法,但均极简略而零碎。最早记载孙武、孙膑的文献有《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可见战国、秦代之时两位孙子的“兵法”均为世人所熟知。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也均有所记,《汉书》“兵书略”中将《吴孙子》排在第一位,《齐孙子》排在第二位,并明言《吴孙子》有八十二篇,《齐孙子》有八十九篇,可见两位孙子确实均有“兵书”流传于世。但不知什么原因,战国重要文献《左传》中没有此二人的记载,并且汉代以后的文献也不见“齐孙子”的记载。由此,引发了一场聚讼千年的悬案。从汉代至唐代,人们对《孙子兵法》的作者一直没有人提出异议,但宋代以后,开始有人对这两部兵书及其作者产生诸多疑问,大致有以下几种论断:其一,支持《史记》中的记载,认为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并分别著有“兵法”流传于世;其二,认为历史上并无孙武其人,只不过是一位战国时期“山林处士”所作的“兵法”而已,以其为吴王所用乃是夸大之词,其三,不否认历史上有孙武这个人,但《孙子兵法》不是孙武自己编著的,而为后世之人伪托“孙武”之名而作的:其四,《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膑,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武”是其名,“膑”是绰号。其五,历史上有孙武和孙膑这两个人,但现存的《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其六,认为《孙子兵法》是三国的曹操所著,“兵法”中提到的“孙子”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竹简出土之前,各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近代甚至还有外国学者也参与其中。临沂汉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问世,使得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历史大讨论一下子戛然而止,历史原貌不辨自明。临沂汉简的出土,向世人昭示,孙武和孙膑不但是历史上真实的两位人物,而且分别有“兵书”流传于世,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临沂出土的两部竹简本“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吴《孙子兵法》现存200余枚竹简,记2300余字,对照宋代版本的《孙子兵法》,竹简本“兵法”所保存内容约全书三分之一强。尽管是残书,竹简本仍然与宋代版本有100多处不同点,有的不同点无关紧要,但有的不同点表达的意思决然相反,甚至竹简本还保留了少量的佚文,十分值得研究。竹简本《孙膑兵法》使得该兵书失而复得,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作者:陈辉

第二篇:《孙子兵法》的三大特点

在具体研读《孙子兵法》的内容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孙子兵法》的整体特点。

由于《孙子兵法》产生的年代很早,又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华夏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影响,拿《孙子兵法》和西方近现代的《战争论》和《战略论》相比较,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孙子兵法》“文略而意深”“舍事而言理”,是一部军事哲学和战略哲学著作。

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孙子兵法》的特点是“少而精”,或者说,它有“言简意赅”“言简意丰”的特点。我国宋代《孙子兵法》的研究者梅尧臣在《孙子兵法注》中说,《孙子兵法》的特点是“其文略而意深”,也就是说,《孙子兵法》虽然文字少,只有6000字左右,篇幅也不长,只有十三篇,然而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理论很深刻,涉及很多有关战争和战略的基本问题。例如,战争的本质、规律、指导规律问题;战争的目的、手段、方法、战略和策略问题;“大战争”“大战略”“军事战略”“作战战略”和“战术”问题;战争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民生的关系问题;战争所特有的矛盾和运动形式“进攻”和“防御”的问题;指导整个战争的国君和在战场上指导作战的统兵之将的关系问题;统兵之将应该具备的政治、军事素质和思想修养问题;在战争中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的问题;用“文”“武”两手治理军队的问题;驻军、行军、在战场上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在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使用的不同作战方法;在本国国内、在国外、进入敌国之后的不同作战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战斗和战役中用火器进攻敌人的方法;使用间谍、特别是使用“大战略”间谍,全面掌握敌情的方法,等等。总而言之,《孙子兵法》是一部把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战争和战略理论高度地“浓缩”起来的军事哲学和战略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有关战争和战略的方方面面,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哲理性却很强,理论思维很深刻。而且,《孙子兵法》还有“舍事而言理”的特点,它在论述战争和战略问题时,只讲理论,并不涉及具体的战史、战例。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孙子兵法》“文略而意深”和“舍事而言理”、哲理性很强的特点,我想把它和《战争论》《战略论》进行一番比较。

与《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6000字左右,却包含丰富的战争和战略理论不同,《战争论》的文字篇幅却多得惊人。克劳塞维茨撰写的《战争论》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由德文译成中文约80万字,书中有大量西方战争史和拿破仑战争中的战例,但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主要论述的只是“作战战略”,很少讲“国家战略”和“战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和战略理论体系很不完整。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的文字篇幅也不算少,共有四编、二十二章,由英文译成中文约38万字,其中有西方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大量战史、战例,但是,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主要论述的是“大战略”和“军事战略”问题,很少涉及“战术”,其战争和战略理论体系也不完整。

既然《孙子兵法》有“文略而意深”“舍事而言理”、哲理性很强的特点,那么就要求我们把它当作一部真正的战略哲学和军事哲学著作来研读。在研读《孙子兵法》时要非常认真、细致,反复推敲,不但要了解其中许多概念、范畴字面上的含义,还要透过其中的许多名言隽语,搞清概念与概念之间、范畴与范畴之间隐藏着的原理;既要掌握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明确说出来的意思,也要掌握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意思。切不可在研读《孙子兵法》时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囫囵吞枣。

第二,《孙子兵法》的另一个特点是重方法而轻本体。

从战争和战略理论的侧重点和性质上看,《孙子兵法》全书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指导规律组成的,这些战争指导规律很便于实际应用。整部《孙子兵法》的内容不是侧重回答“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等问题,即不是侧重回答“What”的战争和战略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侧重回答“怎么进行战争”“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如何使用战术”,亦即侧重回答“How”的方法论问题。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者金典戎说得很对,他说:孙子“十三篇,是一部关于如何应用原则的书,所以对原理的部分,非常简略”(金典戎:《孙子的价值思想与西洋兵法》,见李浴日编《东西兵学代表作之研究》,第3页,世界兵学编译社1943年版)。民国时期另一位《孙子兵法》研究者林夏说得也很对,他说:“外国的兵学是以探究兵学乃至兵术的学理为重心,其应用是适切于一般学理的理解;我国的兵学是以应用为主,指示若干的原则或方法以教示其应用的极致。外国的兵学是以论理的推论以达到条理的结论,我国兵学是以直观立刻把握住事实的本体。两者一般的差别,完全是由于东西两洋哲学的不同点而起的现象。总之,我国兵学是在求应用之妙,而不拘形式的推理。这点是我国兵学独有的特色。”(林夏:《孙子兵法的特色及价值》,见同书,第15页)

总之,《孙子兵法》是对中国古代战争和战略经验的直接总结,又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人特有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战争指导规律和方法论的集合,便于实际应用。为了更好地说明《孙子兵法》的这个特点,在这里也有必要把它和《战争论》《战略论》作一番比较。

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的标题具有动词的性质,如第一篇《计》、第二篇《作战》、第三篇《谋攻》、第七篇《军争》、第九篇《行军》、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三篇《用间》等。我们只要看一看这些篇章的题目,就知道这些篇中所要讲的内容是“怎样做”,讲的是方法论。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作者自序”中强调的是:“本书的科学性就在于要探讨战争现象的实质,指出它们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克劳塞维茨著,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作者自序”,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这是强调三卷《战争论》要侧重对战争本体论的研究。而且,《战争论》由八篇组成,这八篇的篇题分别是《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草稿)》和《战争计划(草稿)》。显然,这些篇题都是名词性质,是侧重讲战争和战略的本体。利德尔·哈特《战略论》论述的侧重点也是战争与战略的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战略论》由四编组成,这四编的题目依次是“第一编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六世纪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战略”“第四编 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显然,一看这些编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战略论》中,利德尔·哈特论述的重点也是战争特别是战略的本体论问题;至于怎样具体制定和实施战略和“大战略”,他很少论述。

《孙子兵法》重方法、轻本体的特点,既与《孙子兵法》产生的年代很早、古代中国人还不可能洞察到战争现象背后的种种奥秘有关,也与中国人重实践经验、轻分析和逻辑的文化传统有关。这种情形就像在西方的医学还没有传到中国以前,老中医给病人治病:首先观察、询问病人,给病人把脉;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自己以往的治病经验,给病人开几付中草药;病人吃了这些汤药以后,药到病除,就万事大吉了。至于病人的身体构造怎样、中草药里有哪些化学成分、病人吃了这些中草药以后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作用、为什么药到病除,老中医并不做探索。所以,过去的中国老中医给病人治病,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

经验主义的作战方法既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其长处在于,在上一次打仗中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规律,在下一次打仗中使用这些战争指导规律和作战经验也往往会行之有效,能够赢得胜利。中国古代战争频发,掌握许多行之有效的作战经验和战争指导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认为不仅要掌握这些战争指导规律,而且要搞清楚这些战争指导规律为什么行之有效才可以打仗,那就失去了战机。但是,经验主义的作战方法也有其短处,那就是从长期看,有关战争和战略的本体论问题搞不清楚,战争指导规律行之有效的内在机制搞不清楚,只凭借以往的经验打仗,这叫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没有完全了解战争和打仗方法的本质和规律,还不算是完备的科学知识。而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要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正是从这个角度看,西方战争和战略理论重本体论的传统是值得肯定的,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都想努力搞清楚战争和战略的本体论问题,努力搞清楚战争和战略指导规律行之有效的机制。总之,西方战争和战略理论重本体的传统是值得肯定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孙子兵法》既重视构成战争事物的整体联系,其思维方式又有模糊性,整部《孙子兵法》大体上是由“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三大部分内容构成的。

从哲学和思维方式的特点考察,《孙子兵法》还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的辩证法阶段。《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原理既有重视构成战争事物的整体联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辩证牲”“开放性”的优点,同时又有轻分析、轻逻辑、“模糊性”“混沌性”“比喻性”“猜测性”的缺点。这是因为,《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哲学和战略哲学还处于直观的唯物主义阶段,也和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古人很早就习惯把日常的衣食住行、战争与和平、国家兴亡等问题与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注重对天下万物进行感性直观的综合分析、判断,而不善于把种种事物分开来,分门别类地进行观察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孙子兵法》里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原理的包容量很大,互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开放性,是发展变化的,但又是模糊的、混沌的。例如,《孙子兵法》中的一个“兵”字,在今天看来就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战争艺术等许多含义。又如,一个“形”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三个论断“强弱,形也”(第五篇《势》),“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第五篇《势》),“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第六篇《虚实》)里,就既有内在联系,意思又有很大的不同,指的是三种不同的事物。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这种既有整体性、辩证性,同时又有理论模糊性、混沌性的现象,不但表现在《孙子兵法》的一系列重要的概念、范畴和原理之中,例如“兵”“战”“形”“势”“虚实”“奇正”“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而且还表现在《孙子兵法》全书的理论体系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孙子兵法》中究竟有没有一个理论体系和有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体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较大的分歧。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不仅关系到怎样理解《孙子兵法》本身的战争和战略理论真相,也关系到怎样掌握中西战争和战略理论的同异,甚至关系到怎样才能从历史的、逻辑的高度了解清楚人类战争和战略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最后掌握战争和戰略的基本原理。我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在《孙子兵法》中确实存在一个理论体系,那就是沿着从战争的全局到局部、从战略的高层次到低层次、从抽象到具体,在《孙子兵法》中大体上可以划分出“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三大部分内容。可是,我认为这种划分也仅仅是“大体上”而已,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这三部分之间还有一些内容和逻辑方面的交叉和重复。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每一篇里,一些概念、范畴和原理也有“整体性”“联系性”,同时又有理论“模糊性”“混沌性”的特点。换言之,《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篇所论述的内容并不完全受这一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限制,有时在这一篇里往往会出现另一篇的主题所要论述的内容。例如,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中,本来论述的主题是用智谋进行“进攻”,特别是要对敌国进行“国家战略”性质的进攻,但是,在《谋攻》的后半段,又论述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问题。这种情形,就像在一章交响乐中,突然之间又出现了另一章交响乐的内容,出现了一支“插曲”,似乎与这一章交响乐的主题无关;可是,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反复琢磨,就会发现这不是一支纯粹的“插曲”,而是在整体上和这一章交响乐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既有“整体性”“联系性”,同时又有理论“模糊性”“混沌性”的特点,不但表现在《孙子兵法》的全书之中、十三篇的每一篇之中,而且还表现在《孙子兵法》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原理里。《孙子兵法》是一个既重整体联系,又有一定模糊性的战争和战略理论体系。

(选自《西方战略与〈孙子兵法〉》,中华书局出版)

西方战略与《孙子兵法》

作者:吴琼 著

定价:50元

中华书局2022年1月出版

本书首先论述了西方战略理论形成的过程,分析了西方近现代四部世界战争和战略名著——《战争论》《战略论》《大国的兴衰》《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同时考察了《孙子兵法》在清代流传到西方以后,对西方战略理论的发展演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然后使用与西方战略理论相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孙子兵法》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和《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具体内容。

作者:吴琼

第三篇:孙子兵法与现代营销

摘要:孙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軍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它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政治经济思想等很多地方值得称道、学习和应用,它对治军、治国和企业经营管理都有参考价值,且受到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孙子兵法》包含着军事竞争、管理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慎密谨严的体系。许多著名企业将这一古老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研究,取其精髓。古为夸用,获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现代企业营销管理孙子兵法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谋略中。我们将《孙子兵法》中竞争管理谋略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融入现代精神,从巧能成事、因敌制胜、以迂为直、先发制人、兵者诡道等五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探索其中有益的谋略思想、理论结合实际、融入现代精神,从中获得稗益。目的只有一个,旨在抛砖引玉,使我国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更加丰富。企业营销谋略更加绚丽。

一、巧能成事。运筹帷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上争取有利的交易条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完善经营管理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是市场上运做的主体,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产销条件而展开的一种对抗,这种对抗是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手段方面进行合法、公平的竞争,反对弄虚作假、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竞争。

军事战争要制胜就要讲谋略,市场竞争要获胜也应讲谋略。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借鉴《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斗争谋略进行市场营销.是十分必要的。打仗要有巧妙的谋略才能成事,市场营销同样要有巧妙的谋略才有成事。巧能成事,是现代企业家的座右铭。“巧”就是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运筹谋略,制定明确的目标,集中使用自己的力量,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才能克敌制胜。用兵打仗如此,企业市场营销亦如此,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情况不明,目标不清,谋略不巧,力量分散,是不可能成事的。

孙子在《形篇》中说:“善守者,藏于丸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有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说。善于防御的人,能用谋略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能用谋略迅速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天而降,所以能取得既保自己、而又消灭敌人的胜利。借鉴《孙子兵法》理论,在市场竞争中谋略运筹。当企业实力有限时,则应稳住现有业务,采取守势经营;当企业实力强大时,则可扩展业务。采取攻势经营最理想的情况是,采取“进可攻。退可守”的全胜营销谋略。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上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企业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营销活动,有效地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其具体表现是生产经营适销对路的商品。企业的市场营销谋略,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采用的计谋和策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获胜,同样是善谋者胜,有巧妙的营销谋略才能成事。市场营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是联系生产扣消费的纽带,是商品流通的终结,是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搞好市场营销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企业开展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重视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有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增加生产能力;三是有利于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开展,开展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四是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开展科研,培训技术力量,有计划地进行产品设计、研制、生产经营,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以新技术、新产品优势开拓市场;五是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建立健全以人财物、产供销为中心的规章制度,明确经营责任制,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六是有利于企业之问开展市场竞争,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使营销工作搞得出色。发挥上述作用,必须善用营销谋略,才能攻守皆宜、巧能成事。由于营销谋略对企业来说事关重大,为企业所急需,因此,为企业出谋献策的研究单位、公司、企业应运而生。市场营销策划谋略的范围包括产品谋略、定价谋略、销售渠道谋略、市场促销谋略等。在具体运作中.要体现一个“巧”字,突出一个“谋”字,立足一个“胜”字。

二、因敌制胜,灵活应变

孙子在《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说,水因地势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根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的谋略。因此,用兵打仗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象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在《九地篇》中说:“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践是实践。墨是木工用的墨线,指规矩法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敌人要塞或开或关、行动未定、出现空隙时,就要迅速乘机而入。先要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与敌人约期决战。作战计划、谋略要因敌情的变化而变化,灵活决定军事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沉静,诱使教人放松戒备;战争爆发之后,要像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采不及抗拒。

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永远都处于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战争形势也是如此,市场营销谋略亦如此。固步自封必定失败,灵活机动必将兴旺。历来如此。由于市场商情瞬息万变。市场营销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宝。没有一劳永逸的万应灵药。

市场营销应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商品供求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来制订营销谋略。在建立健全社套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市场营销谋略能因时因势而异,是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关键。因此,越须遵循因敌而制胜、践墨随敌的原则,随着市场商情变化而制定各种应变的营销谋略。应做到:产品以推陈出新应变;价格以富有弹性应变;销售渠道以灵活流转应变;市场促销以适应顾客需要应变。能适应市场变化,而灵活机动运筹市场营销谋略取胜的,就叫做经营如神。

三、以迂为直.后发先至

孙子在《军争篇》中说:“军争之难者,以迁为直,以惠为利。故迂其途,而谤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军事斗争中,争夺有利制胜条件最难的地方是.如何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因此,故意迂回绕

道。以小利诱敌上钩,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达到必争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谁先懂得运用以迁为直谋略的,谁就能获得胜利。这是军事斗争的规律。迁是迂回、曲折,直是近直。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近过曲线,这是尽人皆知的数学常识。在军事战争和市场竞争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往往直线距离行不通,要迂回绕道走曲线距离达到目的。近而实的地方阻力就大,近直线变成了迂;远而虚的地方敌人无备,迁曲就变成了近直。走近直之路与敌军主力正面交锋,往往要遭受惨重牺牲,难以制胜;走迂曲之路,避开敌军正面主力,以奇兵击敌之虚。能较小的牺牲,达到制胜目的。因此.以迁为直的谋略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谋略的一种派生形式。

在企业经营决策阶段,发现由于产品在市场上已不适销对路,出现滞销的迁曲情况时,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向,使产品更新换代,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迂为直。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阶段,发现生产组织管理工作有缺险。人、财、物不能有效配合,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资金和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迂曲情况时。应应改善生产管理工作.提高组织水平,完善奖罚制度、设备和物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财、物的作用,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变迁为直。在企业市场营销阶段,发现本企业产品销路不畅的迁曲情况时,应充分运用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的营销策略,实现货畅其流,以利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变迁为直。

四、先处战地.捷足先登

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凡先处地而待敌者佚.后赴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致于人。”意思是说,凡先到达到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场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处战地,捷足先登,要讲速度和时效。孙子在《作战篇》中说:“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利于速胜.不利持久。孙子在《九地篇》中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所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意思是说,用兵的意旨要讲速度、时效,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及的道路。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速度和时效,在战争中是影响胜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先处战地、捷足先登的谋略同样是重要的。各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谁先投放市场。在市场上开展营销,谁就能从容、主动地占领制高点,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其他企业要争夺市场。往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还难达到目的。前者逸,后者劳;前者实,后者虚。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搞市场营销,不能让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跟着竞争对手走。应找出扩大营销,开拓市场的关键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新产品、新服务,独树一帜。占领市场。吸引顾客,领导新潮流。在当代世界,由于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市场消费需求水平越高,要求产品与服务多样化、优质化。企业要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关键在于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吸引消费者,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同类的新产品和服务,谁先研制开发成功,谁先投放市场开展营销,满足消费者需要,谁就成为新产品、新服务的主宰。因此,今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不断新产品、新服务.并使之抢先投放市场。

先处战地,捷足先登的谋略,可以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经营决策阶段。应用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洲方法。搜集准确、灵通、系统、全面的市场信息。及时制定和优先经营决策方案,果断地贯彻落实决策方案。在产品生产管理阶段,产供销的协调要及时;人财物的合理调配和有效投入要快;新产品的研制、投产要占先机。这样才能使产品的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先处战地,捷足先登市场,先声夺人创造条件。先处战地,捷足先登的谋略,在市场营销阶段的运用,要求新产品、新服务投放市场快,价格灵活,销售渠道通畅,促销手段有效,行销迅速。这样才能缩短商品流通过程,加速资金周转,达到货不停留利自生的目的。

五、兵者诡道,声色无穷

孙子在《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在《军争篇》中孙子又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舍为娈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常常是能攻装作不能攻;要打装作不打;要向近处行动却行动装作向远处行动;要向远行动,却装作向近处行动。用兵打仗要诡诈多变才能成功,根据对我是否有利决定自己的行动,要分散或集中兵力,应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孙子上述讲话的精神来看,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诡道.这一原则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商场上虚虚实实类似战场,在市场竞争中,广为运用诡道,兵不厌诈、声色无穷的谋略大有用武之地。

当数家企业研制同类产品进行竞争时.保密措施非常重要,常常隐于无形,使竞争对手不明底细。有时故意施放烟幕,迷惑對手,误导对手企业新产品的研制方向。有时新产品已研制成功,即将投放市场,企业却散布还要很长时间的假情报,然后在对手企业松懈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新产品突然推出。出其不意地战胜对手。

在销售渠道和促销售方式上,企业将多种销售渠道和促销售方式并用;或一种渠道和促销方式为主,其余渠道和促销方式为辅;或几种销售渠道和促销方式轮番使用。来设法激起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热情和关注,对本企业产品产生偏爱.自愿购买。

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运用诡道谋略,应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许可范围内进行,要讲社会公德,以信誉为重。否则,自以为得计诡道。一旦被揭穿,将失去信誉.最终将会为诡道所毁。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中国文艺出版社

2.暴奉贤主编孙子兵法与现代企业经营谋略.

3.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

作者:张双省 张文超 李胜玲 常永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本科生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