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出口商品分析论文

2022-05-01

小编精心整理了《低价出口商品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2008年的“金融海啸”起因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经过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效应,由一个局部、典型市场的危机,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于次贷危机的起因,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购房者涌入房地产市场,给金融机构和房贷市场埋下隐患;另一解释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并放大了“地产泡沫”。

低价出口商品分析论文 篇1:

转变我国低价竞争的出口战略探析

摘 要:为了抢夺较多的市场经济份额,在商品出口时候的低价出口策略,似乎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普遍策略和方式。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我国的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在许多商品的出口中,一直采用了低价竞争的出口策略。但自加入世贸以来,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与国外贸易摩擦愈加频繁,出口低价竞争逐渐成为困扰我国外贸发展的顽疾, 明显的弊端对我国的外贸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危害,本文从我国低价出口竞争的原因开始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竞争策略的弊端,进而提出低价出口竞争策略改革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低价出口;恶性竞争;贸易摩擦

国际贸易发展中对外贸易的增长总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的,所以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也都是从扩大出口增加创汇出发。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政策导向也是鼓励出口,更多强调的是对出口数量和出口收益的提高,忽视了出口商品的机构是否合理、外贸增长与内需扩大是否同步及获得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手段是否有持续性等问题。所以,尽管今天的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出口数量和收入额的高增长多数都是依赖低价竞争实现的, 而且产品出口消耗的主要是内外部资源。这种长期低价竞争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虽然短期内实现我国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目的,却同时也造成国内出口企业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盲目降低价格的混乱秩序,因此即使出口数量扩张但出口效益非常低, 而且还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经常遭遇反倾销调查或诉讼的障碍,并由此引发许多贸易摩擦的爆发。我们必须意识到长期依赖这种低价出口竞争,会对我国外贸的发展造成重大危害,并且是我国保证外贸健康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和尽快解决的关键。

一、我国外贸形成低价竞争出口战略的缘由

1.外贸开始之初,低廉的要素价格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出口模式

众所周知,决定产品价格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要素的价格,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比较,都处于低价位。因为与西方许多国家相比,我们的土地和资本要素主体都是由政府所有控制,政府的介入就使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要素价格无法真实反映。首先,源于我国过多的人口导致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且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报酬高低的评估没有主动性,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使得普遍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企业的商品出口价格下降空间也因此变大了。这也就成为让我国的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贸易的较大比重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归属于各级地方政府,不论是执行土地的买卖还是租赁,由于政府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地区生产总值关注,会导致土地要素的价格被低估,自然企业的投资及生产成本也会被低价统计。还有就是长期以来中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并没有考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代价,忽视的了资源的有限性,盲目的使用、低价评估,也使得许多出口产品的成本名义上的低价现象。最后,中国的资本性质大多数是由国家垄断支配使用的,所以许多的国有企业依托国家、政府的庇护,占有大量的“低价”资本,凭借这一先天优势,许多原来的国有企业在出口竞争中为了挤占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低价竞争,也是外贸开始之初,低廉的要素价格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出口模式的主要原因。

2.长期形成的错误思想认识和销售策略的偏差

自从我国开展国际贸易以来,由于企业出口自身的产品质量并不高,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较低,而且很多产品出口都是依赖初级产品和资源类商品的简单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因此最初出口企业为了实现出口收益,往往就是简单的片面地选择了低价销售的销售策略,由于这种状态和贸易结构长期内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发展到今天的商品出口依然还是表现为企业渴望通过出口数量的增长优势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给如今我国希望贸易结构改革的实施和贸易转型与出口竞争策略改变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和各种障碍。很久以来,我国非常多的商品出口企业,一直都在片面的认为和强调,只有将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出售,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份额与更高的经济利益。其实不然,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营销策略的偏差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长期的低价出口,不仅会因为低价利薄造成对自身的利益获取的逐渐减少,使我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减缓,更重要的是这种低价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给竞争对手用高质量高技术高价格取胜的差异性竞争优势。

3.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产品价格只能低廉

出口市场上的商品价格的确是多变的,风险无处不在,而形成我国出口商品低价竞争的重要原因应当是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不够高,缺乏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因为我国出口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制定,缺乏弹性,因此商品在国际分工中得价值增殖空间非常有限,长期的低价导致我国商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价格能够实现的提价也是非常有限;其次,我国的出口企业生产的商品大部分严重缺乏创新技术与科学研发能力,在国际贸易商品的生命周期中,从一种新产品的研制诞生一直到实现标准化阶段时,才会转变为由中国大量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出口,仅仅因为中国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此时的收益非常低廉,所以导致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无法提高。再次,我国出口商品不但科技投入低,还缺少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无法实现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独特之处,自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环境不具备高价的定价理由;最后,我国的出口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化的经营能力,再加上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时间相对较短,国内的企业长期具备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能力都十分匮乏,所以大多数企业自己都没有外销渠道,很多是通过代理行为依靠外贸公司下单,或者通过广交会等间接渠道组织出口。导致最终的企业获利空间非常小,自然对外的销售价格非常低廉,还有企业之间因为争夺外销路径的盲目低价压价竞争,这些都表现出我国的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差。

二、我国出口低价竞争的严重危害

1.长期的出口低价竞争战略,耗费我国有限的资源

众所周知,未来的市场竞争将围绕能源和资源的获取,由于大量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这种长期以资源耗费为代价的低价出口竞争优势,换取来的出口收入增加,随着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慢慢这种优势也将逐渐消失。而我国长期以超低的出口价格出口的资源类商品和原料,则成为发达国家低价获取原材料作为战略储备的最佳途径。短期看,这种资源的低价出售,数量增长带来了少量的 ,但收益增长减缓,而长期来看,我国的资源类产品的低价出口,相当于我国一直在以我国廉价的资源对发达国家进行贴补, 等我国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我们反过来要花费巨资从发达国家那里购买回来,这种资源的肥水外流的同时, 我们给自己埋下了资源日益枯竭的隐患。以钨精矿出口为例,长期以来的日本,就大量从我国进口我国的钨精煤炭作为日本未来能源的战略储备,近年来, 由于世界范围高速钢的广泛应用,在国际市场上对钨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我国的钨储量原来占世界存贮量的 65%,因此,我国一直作为主要的钨出口国,并且为了追求出口的增长,我国现在钨出口高达 8,000 吨并且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的钨精矿及中间产品占出口的 80%以上,这种大量的低价出口导致目前我国钨的储量急剧下降,也为未来我国的资源使用埋下隐患。

2.低价出口竞争战略导致出口产业利润率整体偏低

在成本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一味的强调降低价格获取的经济效益一定也是偏低的。其实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有成本的,通过利润获取弥补生产成本的同时,企业更多的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都对出口的商品实行低价竞争战略来获得扩大出口的成效,除了会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意外,还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不利于企业长足持续的发展。由于长期的低利润经营,即使生产数量再怎怎增长,企业也没有资金和精力投入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品牌的创造,从而导致许多出口企业的产品一直都处于技术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偏低的境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能被淘汰。如果我们依然持续使用这种低价竞争的出口战略,将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陷入低价出口而利润收入下降,所以创新能力不足只能低价出口的恶性循环。另外,很早以前,我国就一直希望出口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形成差异化的异质化的产品品牌,通过这种国际性品牌产品的销售,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提升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创建中国的品牌商品形象。可是,一直以来我国低价出口商品,几乎都是依靠“贴牌”鱼加工贸易方式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收益更微薄。

3.低价竞争的出口战略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追求外贸规模的迅速增长,忽略了我国的商品价格贸易条件的问题。由于长期的低价竞争出口,出口价格持续下降,出口规模虽然增长,但收益并没有同步增加,利润反而下降了,这就是贸易条件恶化的表现,继续这种恶化,有可能会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而且,由于低价竞争,使贸易伙伴认为我国的出口一味的打低价牌来获取出口收入,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商品提出“反倾销”调查,这种调查和诉讼惩罚对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我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展,我国因低价出口遭遇的贸易摩擦数量和形式都不断增多,贸易摩擦涉及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甚至影响到两国的外交关系。

4.低价竞争出口战略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发展也损害我国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打开国际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都是以低价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心中已经渐渐形成“便宜货”的中国印象。再加上,低价竞争的出口战略,带来的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逐渐由于我国长期的低价出口,使大量的国外消费者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形成了档次低、质量差的不良现象, 导致现在即使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所提高甚至大有改善,也很难再改变国际消费群体先入为主的产品形象,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企业形象的提升,也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

三、转变我国低价竞争出口战略的改革措施

1.思想上转变出口增长和竞争观念

从一直以来的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出口战略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的 “科技兴贸”战略。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在一般贸易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重偏大,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加工贸易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上。而以科技兴贸的战略,是要求企业大力促进产品的高新技术出口,并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出口商品结构得以优化,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得以提高出口。思想上的彻底转变,依赖政府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需要引导督促出口企业推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投资和投入建设,同时也要对有发展前途、出口金额大并且资信好的高科技、创新技术出口企业实施方便出口的免检、减税退税等绿色通道出口政策。树立坚持以高品质取胜的出口战略,通过提高产品的先进技术、现代工艺水平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通过高质量赢得市场份额,更有效地扩大出口市场并提高出口企业的利润。还要高度重视我国产品的出口品牌战略,其实品牌是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关键, 拥有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因此,要在提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档次的同时加大对我国出口品牌的建设支持。

2.政府要大力规范出口秩序,建立良好的出口氛围

政府要积极整顿我国目前出口企业的经营秩序,从根本上杜绝一切压价竞销、无序竞争的行为,对那些使用低价竞销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减缓低价竞争队我国出口秩序的扰乱和冲击。 鼓励积极提高产品科技和品质含量的出口企业,形成出口结构良性发展构建的良好出口氛围,同时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完善出台 《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尽量多利用已有的各种行业协会及商会协助出口企业在成本和价格制定,并逐渐 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秩序,形成出口企业间的协调和企业的自律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出口商品的低价竞争战略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必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长足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改变这种出口营销观念和出口竞争战略制势在必行。从长远发展看,如果未来我国的出口企业要占领国际贸易市场,必须从政府、企业双管齐下,建立良好的出口秩序环境,从本质上发展民族产业,通过提高出口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品质层次,建立中国的品牌产品,让我国的自主品牌在未来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成为贸易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宾建成.关于治理我国出口商品低价竞销行为的思考[J].现代财经,2003(12).

[2]成喜玲.我国出口低价竞销问题及治理策略[J].理论导刊,2004(12).

[3]罗双临.入世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与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6 (1).

[4]郭荣普.我国出口商品低价竞销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5]涂珊.我国企业低价出口商品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贸,2011(30).

作者简介:梁芫(1993- ),女,吉林松原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者:梁芫

低价出口商品分析论文 篇2:

从CPI构成看中美经济的依附关系

2008年的“金融海啸”起因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经过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效应,由一个局部、典型市场的危机,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于次贷危机的起因,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购房者涌入房地产市场,给金融机构和房贷市场埋下隐患;另一解释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并放大了“地产泡沫”。所有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波动,都同市场参与者的支付能力和货币政策有关,把次贷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此,将问题过于简单化。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起伏波动,同实体经济变化紧密相关:房地产繁荣同经济复苏、居民购买力提高直接相关;房地产市场衰退,则因为其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结构失衡。这两个阶段中,都有着中国低价出口商品的因素(笔者已有另文探讨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商品低价格的制度和市场机理,来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美国)经济的关系。

中国出口商品廉价的机理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其时,美国正经历网络泡沫破裂。美国原本希望通过中国的“入世”,来打开中国市场,但中国商品涌入美国市场的速度,显然超过了中美两国政府的预期。1998年之后,为刺激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中国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从沿海深入到成本更低廉的内地,进一步提高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为迎合WTO谈判并解决国有企业困境,政府实施“国退民进”战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钢铁等规模性行业。这些因素,给中国出口作了产能上的准备,并在2002年后集中释放。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以生活必需类轻工产品为主,且比重很大,因此足以对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影响。低价是中国商品占领美国市场的关键因素。中国的低价商品使得美国消费者产生财富效应,并最终提高其购买力,成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基础条件。

低价格是中国出口商品最主要的竞争要素,带来中国外贸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成为中国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低,除了国内企业相互竞争的压价因素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一是美元在贸易结算中的定价权。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到美国后,只能以美元定价(也被看作是美元霸权),出口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难以影响到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形成竞争,价格成为重要竞争因素,商品提价,就意味着退出美国市场。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都提高的情况下,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却涨不了价。

二是中国的自身因素。构成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国内因素,包括设备投入和折旧、政府税收、财务费用、原料成本以及劳动力和土地及环保费用。前四项是刚性支出,阶段性的优惠(包括出口退税),难以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成本。影响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因素是人工成本及土地和环保费用,这两个变动因素构成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竞争力。由于存在非贸易要素及不同经济体之间在环境等政策上的差异,理论上的一价定律并不能体现出口商品的所有制造成本(费用),从而造成同类贸易品在不同经济体生产时的巨大成本差异。即使考虑了劳动力成本差异因素,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大部分的工业制成品),土地和环保费用作为非贸易要素构成生产(或社会)成本,却要么没有计价,要么没有经过市场化的定价,其直接结果是提高了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以及海外投资向中国的转移。

另外,中国扭曲的消费价格指数(即CPI,目前,中国CPI构成中,食品权重为33%~35%)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进而压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中国的出口企业,主要以沿海加工企业为主,就业者多是来自内地的农民工。低成本劳动力的稳定供应,除了供求关系因素,更取决于打工收入在其日常支出之后的节余,是否高于其离开农业产生的机会成本,而决定这个机会成本的,是农村的粮食生产。“稳定粮价”(也就稳定了CPI),并让粮价长期处于低水平(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外出打工者获得的现金收入,远高于在农业生产上的现金所得,这促使农民工前赴后继。

打工者就业期间的主要消费是食品,食品价格低而平稳,可以保证这些从业者收入节余的相对稳定。能在所处城市买房、购车的打工者比重不高;同时,长期以来,这些打工者在医疗和教育方面无法奢望同城市居民相当(成为城市居民的打工者,在子女入学时就会明显感觉到收入的相对下降)。而收入在回流家乡后的消费,主要发生在农村市场,充斥假冒伪劣商品的农村市场价格要远低于城市,这符合打工者的支付能力。因此,城市中食品之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涨跌,对打工者影响很小。城市食品价格的稳定,可以降低打工者提高工资的要求,进而降低用工企业调整工资的压力,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的负担,提高竞争力”的效果。这种格局,在中国1993年允许农民工全国范围流动以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据统计,1992~2004年的12年里,农民工平均工资只增加了68元。

如果食品价格上涨(CPI就会上涨),打工者的食品支出势必增加,这种情况下,打工者要么要求增加工资,要么回乡种粮。而如果打工者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如80后年轻一代步入劳动力市场,他们追求时尚消费,势必改变其父辈“吃饱即存钱”的习惯,这必然会带来加薪的要求。2007年,沿海地区就出现“年轻人放弃就业加剧民工荒”的情况。这种状况将成为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常态,利用控制CPI的手段来控制劳动力成本,将越来越难。

通过控制CPI来压低劳动力成本,似乎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企业在其间获得的好处不多,其发挥的作用是解决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创造税收,解决了政府关心的问题。理论上,打工者创造的价值中包含其社会保障,如果工资定价机制合理,他们拿到的现金工资收入就应该包含这些社会福利。但是,2008年之前,沿海打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部分,要么被企业转化为利润,要么以税费的形式进入了政府的口袋,或者以利息的名义进入银行的收入中(代表中国优秀企业的很多上市公司,其财务费用要远高于员工工资支出)。但是,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看,进入企业利润的比例不大,如果让企业来解决保障支出(包括追溯补偿),企业倒闭就难以避免。

在中国市场经济价值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政府、银行及企业之间的不合理局面,同时,存在商品出口价格的不合理——产品定价过低。而在这个不合理的分配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的打工者处于最底层,且获利最少。

现行价格体系的弊端

这种制度安排,在外贸加工企业导致的结果是,让劳动者长期处于低工资状态;而扭曲的CPI体系,却没有让打工者明显感觉到收入的相对下降,这保证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但其负面效应同样明显。最大的负效应,是全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稳定CPI,政府通过行政措施控制食品价格,结果是食品质量的下降。在原料奶的价格比矿泉水还低的时候,消费者按照政府指导价买到不搀假的奶制品,在现代社会是不现实的。牛奶行业的“三聚氰胺”,可以放大到所有食品领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会交替上演彼此伤害的样本:农村购买工业品,会出现大头娃娃、伪劣药品致死案;农民生产自己不吃,专卖城里人的注水肉、毒韭菜、催熟西瓜。持续性的环境破坏和食品安全问题,降低了社会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全社会要为此支付即期的医疗费用,及潜在的(远期)健康成本,这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CPI的缺陷及政策性的物价稳定措施,只是使得通货膨胀隐性化,却不能控制全社会的实际通胀率,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城市居民从住房价格上体会到物价上涨,显然接近于真实的通胀水平;食品“标签”价格的稳定,伴随着食品真实价格的上涨,这实际上意味着食品质量的下降,也就是说,要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需要支付溢价或者根本买不到,“专供”、“特需”应运而生。理论上,商业社会中,低值易耗品和快速消费品的支出费用,已经包含了使用效应和质量安全的保证。如果买一支钢笔需要准备维修费、喝一杯牛奶要准备好住院费,这些商品就已经不是易耗品,而是耐用品,其实际价格,已经远远超出在商场付款处支付的政府指导的“标签”价格。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4倍,其中城镇上涨4.33倍,农村比1985年上涨2.69倍。同收入增长幅度相比,通胀率还算温和(1985年后,农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落后于CPI增长幅度),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仍以“三聚氰胺”为例,科技因素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化工原料”则掩盖了通胀真相:CPI构成中,猪肉和鸡蛋占据最重要的比重,但30年间,猪肉、鸡蛋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的猪肉和鸡蛋,在2008年,要以“有机猪肉”、“土鸡蛋”的名义,高出CPI统计构成中的样本猪肉、鸡蛋(饲料猪肉和饲料鸡蛋,甚至“三聚氰胺”鸡蛋)几倍的价格。“同样”的样本,不同的质量,实际通货膨胀率远不是政府公布的水平。

第三,中国为维持经济增长要支付高昂的成本。扭曲的劳动力成本,使得社会财富在中国与世界及中国内部的分配严重失衡。劳动者收入不能提高,无法形成稳定的国内消费市场,“刺激消费”只能是不断被提出的口号;劳动者和企业都无力做到必需的技术投入,人力资源素质难以提高,进而制约产业升级。

外贸就如一剂“毒药”,中国全社会的积累,要不断依赖于它,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使得中国(2007年GDP全球第四位)越来越像一个外贸中的“小国”。在出口商品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当地政府)在劳动力成本之外,寻找降低成本的空间,如上述的环境等非贸易要素。寻租难以避免,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企业积累困难,始终挣扎在生存边缘。这部分解释了很多外资企业在享受完“三免五减”后迅速转移关闭的现象,因为其目的也只在赚取中国的政策优惠。出口加工企业及所在地区和整个中国,最终难以形成创新动力和行业领先优势。大量出口产生的贸易顺差,造成了进入WTO之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美两国经济的依附和未来

中国以现行CPI为核心的价格体系和政策,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使得美元的实际购买力要高于其对人民币的汇价,因为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包含环境溢价。如果CPI政策进行调整,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上涨,人民币也会相应贬值。目前的价格政策,造成整个中国对美国及其他出口市场的补贴,这些经济体,成为中国价格体系最大的受益者。第二,中国的城市化只能是一个不断被讨论、却始终难以变现的话题。所谓的产业工人,不过是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在就业地与家乡之间不断迁徙的候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最终也取决于美国消费者的荷包和消费信心。

除了美国等经济体的消费者之外,中国中央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大城市里的高收入人群,则是中国现有价格体系的国内受益者;而受到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城市里的无业和低收入者。前者的受益,主要通过税收、各种政府规费、银行等服务机构的中间费用实现。在那些候鸟失去工作之后,国内曾经的获益者也发现,“高端服务业”也需要朴实的基础——随着农民工大量返乡,城市的白领也加入到失业的行列。CPI控制了食品价格,但无法制约住房和服务价格,这增加了城市低收入和无业者的现金支出压力,但政府对低保对象支付的补贴,则会因为稳定的CPI水平而实际上减少。

如同全世界只能有一个美国一样,中国也不能有太多的北京和上海,因为通过价格手段从农民工身上获得剩余价值,不足以支持那么多的高端行业和人群。美国爆发危机之后,中国人开始明白美国这种消耗全球补贴的模式不可持续。

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形成了农村对城市的补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城市形成二次补贴,同时也补贴了美国。取消农业税及对种粮农民补贴,可以看作是过去几十年农村对城市补贴的返还。而中国被全世界觊觎的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可以看作是农民工及非贸易要素为支持外贸行业而完成的积累,应该用于补偿打工者(打工期间的社会保障)和环境破坏,以及因工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是,这些储备与积累无关,而且已经变成人民币进入了国内金融市场。而真正的补偿,已经被国内的政府和城市消耗。

调整CPI为核心的价格体系,打工者的工资会大幅上升并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但这是加工业主无法承担的。因此,必须伴随税收、金融的同步改革,减轻全社会的运营负担,并在政府、企业、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间合理地分配利益。

WTO之后,中美两国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越发明显:中国越来越需要美国的市场和贸易顺差,美国则需要来自中国的廉价初级加工品和回流美国资本市场的贸易“黑字”。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汇储备的处理方式,一直以持有美元资产为主。随着外贸顺差累积的储备越来越多,中国回流美国市场的美元资产也越来越多。这些资产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美元也因此成为次贷市场和石油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这形成了中国官员对两国关系的结论:谁都离不开谁。

但显然,中国更需要美国,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市场广度无法替代;而中国产品可以替代,且中国支持廉价出口品的条件不可持续。如果美国居民减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占其GDP的比重(2003年~2007年该比重一直维持在70% )和贸易逆差都必将下降(2007年商品贸易逆差占GDP比重为6%,较2005年和2006年有所下降 ),这对中国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对中国而言,因为人口众多、初级加工业产能庞大,中国必须有足够的“出口和通路”来消化这些产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外贸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内需求(包括投资和消费)不足以替代外贸出口的作用。

中国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加入WTO后对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大规模出口的结果。外贸出口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一半以上的进口(典型如铁矿石)是为出口作准备(即“两头在外”的模式),而不会冲击国内的产能和产业(美国的进口以最终消费为主,因此会冲击竞争部门),甚至提高产能和就业。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远高于依据顺差计算出的贡献率。

繁荣的房地产和民间产业投资,是以外贸出口的繁荣为前提。很难想象,2004年作为抑制投资过热典型的“铁本”案例,会发生在1998年或者2008年。没有外贸行业产生的现金流和繁荣预期,房地产投资及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生产制造业会迅速降至冰点(2008年之后的两年内,中国房地产市场下跌幅度超过美国会很快变成现实)。而如果去掉房地产和生产制造业的投资,中国2007年超过13万亿的全社会投资将下降近一半。希望政府投资来填补社会投资空缺,“两年内4万亿”的规模显然如杯水车薪,效果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因为没有了收入预期,即使完善了社会保障,居民消费也不会增加。有着比中国完善得多的社保体系的欧洲、美国和日本,也正在经历消费萎缩的痛苦。另外,中国农村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巨大,且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温饱和争取现金收入边缘,希望农村市场来缓解百年不遇的危机冲击,只是一个幻梦。

一个或许有些无奈的现实是,如果不作出制度性的调整,中国经济要走出危机影响,只能等待着美国先行从危机中复苏,再通过出口来制造国内繁荣。

(作者单位:东兆长泰投资集团投资发展部)

作者:于 杰

低价出口商品分析论文 篇3:

浅论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高

【摘 要】 如今的国际市场中,虽然商品市场的容量很大,但是生产能力却数倍多于市场容量,所以有几倍于市场生产能力的设备在闲置,导致了人口严重过剩和失业率上升,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奖出限入”手段来保护本国市场,拼命挤进他国市场。如此就使得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当今市场各类商品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商品竞争力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想要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制定长期发展的目标,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加快经济发展。这应该是当下改善和发展外贸出口工作的关键,也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依据。

【关键词】出口商品;竞争力;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想要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要任务就是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本文以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基本状况提出一些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建议。

一、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出口层次偏低,结构竞争力较弱

中国出口商品中以橡胶制品、机械运输设备、工业制成品、杂项制品、矿冶产品和轻纺产品等商品所占的出口比率较大,然而这些商品都属于中层次或低技术的商品。这恰恰说明我国出口商品总体上仍处于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商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商品少的状态,虽然出口商品的结构有所提高,但是出口商品效益和质量并不高,出口商品结构依然不合理,还处于资源约束型的出口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薄利多销的扩张模式。

2.我国出口贸易对其他发达国家过度依赖

中国的出口市场过度依靠发达国家市场,对日本、欧盟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出口比例占我国出口总额的 50%以上,出口商品区域的高度集中,极易造成对少数国家贸易出口的依赖性。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都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处于低迷阶段 ,我国的外贸企业就会举步维艰。

3.出口商品面临许多因素的影响

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的因素有许多,如国内政策调整、环保安全、反倾销以及技术性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这些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在价格和数量上的变化。如果某些发达国家增大对进口商品反倾销行为的力度,那么我国商品出口环境将进一步恶化。除了服装、鞋类与纺织品之外,我国的一些机电类商品也会被列入反倾销的调查范围内。其次由于全球化关税水平的降低,技术性贸易管理要求逐渐增多,这也被当作贸易保护的一种方式,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比如发达国家在噪声、安全性、电磁污染与节能性等方面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使我国商品出口成本提高。各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与保护消费者安全为理由,大规模使用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商品设立严苛的品质标准,如果不达标就不允许进入其国内市场;而且有些发达国家还制定了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贸易惩罚措施,用来限制低质量的廉价商品进入其国内市场,比如环境附加税等。最后,一些发达国家还把出口商品贸易同社会福利与劳工标准等非贸易壁垒相结合,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设定新的障碍。

二、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对策

1.提高我国出口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的提高才是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钥匙”,同时也是在与其他国家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目前,我国出口商品质量还有待提高,这已经成为约束我国商品出口的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还影响到我国出口商品的名誉。因此中国外贸企业须采取有效方式来提高商品质量,商检部门也要强化检查手段,为商品走出国门把好关卡。

2.出口商品生产应实现国际标准化

目前某些发达国家用标准作为技术壁垒,要想打破这种壁垒,最好的方式就是使我国出口商品实现国际标准化生产。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指标,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非常不利。想要进入国化市场,改变我国商品标准是重要前提。应该尽快改变现在实行的批准标准,应该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国家标准化主管机关监管,实行国际标准,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

3.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多样化

出口商品多样化不但可以增加出口量,还可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改变我国出口依赖、同质低价商品取胜的状况,还可以通过提高出口商品多样化来帮助我国经济转型。为国际主导厂商做代工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困难之一,这种价值链低端的工序,使我国企业太过于依赖外需,我国企业想要摆脱主导厂商的控制,推动商品多样化的步伐,就需要自主地生产多样化商品,进而逐渐走出困境。

三、结语

随着出口竞争力逐渐被各国重视。增加商品出口竞争力异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但提升出口竞争力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的手段。因此,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应盲目,而是应该合理合法地按规定办事。我国出口商品的优势在于大量的劳动力和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我国能够提供的另一个优势是快速发展的供应商网络,如众多的国外和国内企业集群,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泛的供应和服务,使其能在某个区域更有效地经营,从而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我们最大的劣势却是高端技术产业在我国出口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我国出口贸易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參考文献:

[1]张凤英.我国商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李光辉.推进出口品牌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J].世界标准信息.

作者简介:

付思莹(2000—),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高中学历,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付思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石油贸易分析论文下一篇:语法隐喻科技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