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学科实力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其学科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会计学科建设为例探讨学科建设问题,提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基本功能的重要途径,以期对教育管理部门和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会计学科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引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大学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我院会计学科为例,基于大学基本功能视角探讨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以期对教育管理部门和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从大学的基本功能看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通常将现代大学的功能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方面。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功能,也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服务社会是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其核心价值是不断创新,其本身就是将学生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同时,科学研究又是提升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保障,主要表现在为社会输送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两方面。从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者形成了现代大学功能的闭循环。要激活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不能简单的机械叠加,而是需要意识形态引领。新疆师范大学阿扎提·苏里坦校长认为,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功能又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还在于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演进的影响力和贡献大小,即“文化引领”的功能,这个意义更为深刻、本质。阿扎提·苏里坦校长的观点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不谋而合。文化引领功能使现有的三大功能更加鲜活,使得大学的基本功能更丰富更有内涵。

大学功能的嬗变,赋予现代大学新的使命。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的四大功能或使命呢?学科实力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学科建设是牵引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重组、优化学科资源,理顺学科关系、规范学科活动,增强学科实力、提高学科水平,从而达到持续创造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目的的活动过程。因而,只有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辅之以文化引领,方能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或使命。

二、我院会计学科建设现状与定位

(一)会计学科建设现状。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独立学院体现在“独立”方面,同于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普通高校下属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学院正在逐步走上规模、科学发展的轨道,由于学科建设理念模糊、学科基础薄弱、研究能力相对有限、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建设经费不足等因素制约,独立学院设有学科学校的为数不多,我院也是如此。独立学院与“母体”使命相同,但办学思路和理念有所不同,使得多数独立学院只注重专业建设,而忽视学科建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是多数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但单设有会计学科的鲜有。会计学科是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经济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变革、外部环境的变化等使得会计学科的“非稳定结构”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十二五”期间,将在独立学院实施省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对独立学院来说,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我院相机设立会计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科,从而拉开了我院学科建设的序幕。

(二)会计学科建设定位。结合母体优势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我院会计学科进行了定位。本学科立足浙江,面向基层,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狠抓学科内涵建设,塑造品牌专业,结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整合现有资源,凝练出以资源与生态会计、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财务与治理为代表的三个研究方向。其中,资源与生态会计方向着重围绕森林资源与生态会计问题,对我国森林生物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林地资产等有关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实务指导进行大量有益探索,进而推动我国林业行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方向致力于审计、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信息披露监控等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应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以及内部控制规范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准则、制度的内涵,提高实务的可操作性。公司财务与治理方向结合浙江省经济特点,在企业融资、企业投资、公司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浙江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融资行为、投资行为以及公司治理问题,采用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博弈论等分析工具,探索其企业投融资行为与绩效作用机理以及财务后果,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来透析中小企业财务问题,尝试解决中小企业财务代理冲突和财务治理问题。

三、我院会计学科建设思路

会计学科建设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战略协调一致。力争通过五年建设,将会计学科建设成为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会计学科在省内外会计界的影响与地位。

(一)人才培养。在学院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专业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符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财会人才。修订和完善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会计学、财务管理支撑的稳定学科专业群。以质量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积极鼓励会计学科师资队伍发表教研教改论文、申报各类教改课题和各项校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争取申报成功2-3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成为会计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发挥会计协会及各类社团的作用,开展学生的学术活动及社团活动,组织专业学术活动,做好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师资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科学研究。在现有的研究领域和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浙江区域经济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资源与生态会计方向,对森林生物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林地资产的会计计量、核算及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争取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并拓展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经营、林业资金运行管理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会计问题,为我国农村金融管理提供会计服务,从而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认可。在审计与内部控制方向,借鉴美、英、日等国家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准则,研究我国情境下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体系,基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基础上,深入探析我国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力争在国内达到领先地位。在公司财务与治理方向,进一步从行为金融、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研究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投融资行为异化问题,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决策依据,使该问题的研究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普适性,为浙江民营企业成长和创新出谋划策,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在五年内,承担国家自然或社科基金2-3项,省部级课题10项以上,围绕三个方向发表文章不少于100篇,其中一级论文不少于10篇,出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3-4部,获省部级奖项2-3项。

(三)社会服务。在确保教学、科研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学科依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服务。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强化与相关部门传统的合作关系,增强学科拓展能力,大胆走出去,积极建立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交往和联系。引导会计学科成员密切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培育和发挥本学科优势,从会计准则培训、财务与会计专题培训、相关管理咨询、政策研究等方面拓展社会服务。

(四)师资队伍。适度扩大教师规模,加快高能力、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形成在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提高整体素质,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由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梯队。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大幅度提高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出国访问,提高现有学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

(五)学科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会计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地,成立“资源与生态会计中心”、“公司财务与治理中心”等学术机构,开展会计学术和专业教学研究,并不定期召开学术、教学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使其成为会计学科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会计学重点学科实验中心,争取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改善教师科研办公环境,完善会计核算、投资理财等模拟实验条件,增加仪器设备。继续加强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校外实习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再增加5-8个。

四、我院会计学科建设措施

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对会计学科进行定位。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一所学校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因而整合现有资源和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其次,学科环境是学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又是学科建设的催化剂。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构建科学的学科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目标规划、政策措施、评估考核等各项学科建设核心内容与工作;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母体”资源,与其他学科结构互补、资源共享、智力共用的流动机制。第三,拓宽会计学科经费渠道,除了争取省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设资金外,要从社会募集资金,如社会名流、校友等的捐赠等。同时鼓励会计学科教师争取地方的横向课题,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参加社会服务,一方面盘活了学院资金。第四,健全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注: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天目学院会计学建设为例”;项目编号:JGZX2012060)

参考文献:

1.张陈,崔延强.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N].人民日报,2010-12-31.

2.郭厚良.论科学研究创新[J].中国科学基金,2009,(4).

3.裴世鑫,崔芬萍,詹煜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

4.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是办学的四大使命[EB/OL].http://www.xast.org.cn/changweifencai/cwimg/azt_contend.html.

5.谢斌.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1,(1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格局下,“谁掌握教育,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导”。钱学森之问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难解之题。农林高校应应立足实情,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着力建设独立性实验学院以期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实际,就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进一步推进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基本共识。

关键词: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改革;教学创新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农业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林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我们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应有职责。

一、顺应教育改革形势,肩负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使命

1. 集中优质生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农林教育的理性选择

高等农林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行业的产业化低、学科专业实践性强、科研转化率低以及社会分层的差别性使得农林高校长期以来始终难以突破生源质量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职能更是难以彰显。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既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社会发展,又能为该校提供优质研究生生源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摆在该校面前的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将招生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有效统筹起来,无疑对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2. 准确定位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点

学院的功能和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通过有效的招生方式,吸纳优质生源,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集中力量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为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积累经验;二是教师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能有效推进教学改革,为教师创造一个更加适宜和宽松的教学与教改平台,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力争产出一批新成果,并把经验和成果及时推广到本科教育实践中;三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天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院成为优秀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新天地。创新实验学院和其他学院并不是一种并列、独立关系,而是一种衔接、协同关系。

创新实验学院通过教学改革,按照新模式实施对优质生源“强基础,重素质,强能力”培养,两年后学生再回归各相关学院、学科和专业学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明确目标,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实验学院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试验和探索,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极为复杂、尖锐的问题:它既涉及学校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管理问题,也涉及学院层面的办学体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既涉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教学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学生及教学管理的转换等问题。因此,要推动创新实验学院的稳步发展,就必须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校实际,以学院体制创新为载体,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

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找准亮点,突破难点

(1)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结合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创新实验学院各大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的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优质生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体现因材施教,按照英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其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2+X”模式:一二年级,按学科大类实施学科通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学科素质基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第二学年末,实行专业分流,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学科专业,分类优化培养。分流按照以下两个通道进行。

一是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对进入此通道的学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着重进行学科基础教育,强化学科交叉知识学习,加强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在第三学年末经过学业考核,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分别按照“本——硕——博”连读或“本——博”模式继续学习。

二是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道。进入此通道的学生,由相关专业学院配备导师,制订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主干专业+选修模块或辅修专业模块等方式,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成为行(产)业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学校则广开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的途径,优化培养方案,为学生出国(境)深造或联合培养提供政策、条件支持。

(2)学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创新实验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相沟通、相衔接的“两段——三阶——多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2+X”模式要求,分列学科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与个性发展阶段,创新实验学院重点负责学科通识教育阶段。

学科通识教育阶段课程由通识平台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数理基础课程模块”及“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模块”四大模块。

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模块”则是学院课程体系中的“亮点”。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又按照“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四个模块设置课程,以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使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关系和价值。

学科大类平台根据现有的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生命科学类以及工商管理类等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选修要求。专业与个性发展教育阶段完全由导师与学生研究自定,进而确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强化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为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制订了相对完善的能力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拓展教育”和“能力拓展训练”特色培养计划,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入到实践中,搭建富有特色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体系,系统开展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从一年级末即可接受自主实践和科研训练,从第三年开始全面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进入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自主实践锻炼,增强科研实践能力。

2. 试行教学任务约定制度,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现有的大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立足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缺失,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特别是受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干预,形成目前普遍存在的“玻璃窗效应”,割断了教和学的关系,严重背离教学基本规律。为此,西北农林科大创新实验学院提出了“小班教学、团队授课、教学自主、师生互动”十六字教学组织原则,坚持在常规教学工作中找抓手,抓重点,探索出一套“教学任务约定制”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职责、目标的约定化和可操作化,把教学模式的创新落到了实处。

教学任务约定制,就是创新实验学生按照各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对核心骨干课程、特色课程的教学,提出教学任务特殊要求,逐个课程与授课教师约定,填写《教学任务约定书》,约定书经过教务处、开课学院审定后,以合约的方式生效,教师按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约定书》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教学任务约定制有如下优点:一是增加教学密度,加强课外自学要求,督促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二是改革作业和考试方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实践在课程中的比例,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科研实践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创新学院管理机制,为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新的体制做保障。创新实验学院要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也要有新的管理机制。

(1)建立学校层面的管理委员会,协调处理运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学院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组织和实施,指导学院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学院对接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突发性重大问题和事件。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或常务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和创新实验学院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人事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学生处及相关专业对接学院负责人为成员。创新实验学院常务副院长担任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协调处理学院日常运行与管理。

(2)增强学院教学资源的统筹能力。由于创新学院自身不具有办学资源,要保证学院教学的正常进行,需要调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参与。因此,对教师管理、实习实验资源的利用,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实施一种职能化的管理,在教学方面相对自主,包括自主设计培养方案,配套建设教学管理制度;自主设置课程,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制定教学过程管理指导文件,规范教学运行;设计教学考核办法与奖酬等等。

(3)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每年设立创新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学模式研究、学生实践创新等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实验、试点和探索。

三、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创新实验的认识水平

学院的建立和探索才刚刚起步,但收效确实十分显著。一是极大地激发了一部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使他们乐意并大胆地在创新实验学院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两年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生物学以及“两课”教师均踊跃提出在学院进行教改试点,17门课程开展了开放式教学,在校内产生强烈反响。分布在全校不同学院的27位教师为该学院开设了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建成了学院5门特色课程。二是学生已经鲜明地表现出了一个优异群体特有的精神风貌。两年来,学生各科成绩平均高出同类专业班级11个百分点,第一学期末,CET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4%,全国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均获佳绩,21人通过赛尔其大学面试录取。在文体活动方面,320名学生先后有56人次获得校院两级奖励。通过分析总结,以下认识应该成为进一步推进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

(1)创新性人才培养要依据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学科专业结构,因校制宜。准确定位,选准生源层次和创新人才的服务面向是模式改革的前提。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管理体制以及评价制度的多个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变革为导向,以课程体系重建为突破口,以教学模式创新为载体,配套进行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重在教与学的激励制度创新,应该建立一套促进教师积极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体系,促进师生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切实把因材施教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只有把教师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工作才会出效益。

(4)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按照学科导向构建知识、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打破狭义的专业教育思想,及早把科研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建立全面的能力训练系统。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开发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必须相应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对相对独立运行的学院来讲,在营造自身文化氛围的同时,要与专业学院密切合作,把学生学科专业归属感及早地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翀.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农林经济管理不是简单的农业管理或林业管理或经济管理, 而是需要农业林业与经济相结合, 进行统一管理, 属于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农林经济管理主要对农林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为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加入经济概念进行创新管理与建设。农林经济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农林行业的发展速度, 提升农林行业的发展层次, 以促进农业和林业健康发展。

2 农林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 知识发展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带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信息技术虽然起步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促进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使一些传统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能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和产业要顺从知识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 以避免被行业淘汰。我国是农业林业大国, 农林业在我国属于非常传统的产业, 传统的发展方式适应其发展, 但是随时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也需要将新的知识融入农林经济管理过程中, 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模式, 拓宽农林经济发展道路和渠道。新知识体系的出现使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 需要对管理方法等进行创新, 以使农林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位置。

2.2 经济转型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推进, 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 会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效率低速度慢, 特别是农林产业, 管理的粗放表现更明显。在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下, 我国的农林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转型, 向规模化发展, 在这个特殊时期需要加强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 以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和竞争力。通过创新建设管理方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提升林业管理效果, 使农林产品的供应更符合市场的需求规律, 改变了传统农林业产品单一, 产品各要素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粗放式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使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使生产成本与资源有机结合, 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使单一的农林生产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促进了农林业的整体发展。

2.3 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向经济大国迈步, 经济不断地发展使我国有农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主要地位, 在保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是人们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国家进步的保障。对于我国农林大国来说, 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农林经济进行创新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是解决渴问题的前提, 可以提升国家经济总体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中进步。

3 农林经济管理创新与建设是必然趋势

3.1 现代农林发展要求经济管理进行创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农林的发展方向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农林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目前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属于人员自给自足, 农作物和林业产品的生产需要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效益以达到对城市的有效反补。在众多产业中, 农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发展方式和模式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处于弱势。为了保证农林经济健康发展,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在协调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农林经济发展。现代农林业要求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品种选择、生长环境等方面都纳入经济管理中, 传统农林业种植规模小, 为了改变这一不适应环境需要扩大农林业生产规模, 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范, 使农林发展形成一套产业链。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使资源大大浪费,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 需要在改革道路上寻找农林发展的新方式, 将行业中不规范去除, 以积极和创造促进农林快速进步。

3.2 人才培养是农林经济管理创新的支撑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农林经济管理也是如此。在进行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前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 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的人才能不断学习, 学习在掌握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汲取, 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创新, 才能使农林经济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 人才培养要使人才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有转化知识为技术的能力, 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以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 结语

总之, 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是知识发展的需求, 是经济转型的需求,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农林经济创新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支撑。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林经济创新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 以作为相关部门进行经济管理时的参考, 促进我国农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 各行业都取得了发展和进步, 一些传统行业也在改革步伐的带动下焕发了新的生机, 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农业大国, 林业占有面积大, 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林发展, 农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建设, 以促进农机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建设

参考文献

[1] 季丽雅, 史金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 2008 (4)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竞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07级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2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 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 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 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

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 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 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 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

(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

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 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 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 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结语

新时期园林行业的发展为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通过对学科的建设、教学的改革,使园林专业成为一个具有较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具有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已成为农林院校是否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能面对时代挑战的、适应社会需求园林专业人才的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陈梅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国内350家高校财务网站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高校财务网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站面临风险和信息安全问题;网站管理有待改进;财务网站信息发布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规章制度板块内容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师生及时获取、反饋财务信息和财务工作的开展。对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措施:如加强财务门户网站安全保障措施、积极推进“综合财务服务平台”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完善财务网站的相互沟通平台、完善财务制度板块等,以期为高校财务网站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财务网站;高等院校;网站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5. 024

0 引 言

近年来,各高校为有效推动财务信息公开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并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均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站,与校园网站衔接的二级网站——高校财务网站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财务网络系统开通,能简化财务工作流程,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科学、准确地核算和反映个人收入和完税情况,同时提供个人和项目的实时查询,方便广大教职工及时掌握收入、支出、完税等情况和学生相关费用的缴纳、奖助学金的发放、相关表格的下载打印(高鹤,2011;徐春芳,2012)。已有研究文献表明,较多的高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财务门户网站,以期规避传统会计核算带来的弊端与障碍,更好地提高财务服务的工作效率,让高校财务工作能兼顾高效与便捷(刘省武,2009;郭莉,2014;盛其杰,2004)。但是,仍然有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自己的财务网站;在建立了财务网站的高校中,它们的财务网站呈现出内容单一、功能不齐全、网络风险等问题,因此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网站的建立和完善(张琼瑜,2008;栗永锋,2004)。深入研究高校财务网站建设,对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化、方便教职工和学生日常工作学习,无论是对于财务处工作人员抑或是全校师生都大有裨益。基于此,本文对350家高校财务网站进行了调查,对各高校财务网站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各高校财务网站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1.1 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颁布的大学排名情况和高校学科设置特点分类标准,按照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医药类、政法类、农林类、民族类、其他类等不同种类,从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排名前500强高校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抽取350家高校进行财务网站建设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设计调查表格,统计本文所需数据。

1.2 样本分析

在调查的样本中,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占据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和21%;其次是师范类大学和医药类大学,分别占据调查样本的12%和8%;而财经类、农林类、科技类和民族类大学占据调查样本比例较低,分别为5%、5%、5%和4%;由于语言类大学、艺术类大学、体育类大学和女子学院等高校占据比例很小,统一归于其他类高校。调查的主要板块包括有无网站,及时更新、规章制度、相互沟通平台、及时了解账户支出情况、工资来源及构成情况、有关表格下载等。

2 高等院校财务网站建设现状

2.1 总体情况

结合财务工作实际情况,本文以高校财务网站设置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全面和更新是否及时等衡量高校财务网站建设的优劣。根据调查样本分类统计表(表1)可知,理工类、科技类和农林类高校能及时更新信息的比例分别为50%、68.75%和55.56%,其余高校能及时更新的比例均不超过50%。最低比例的是其他类高校只占到16.63%,财务信息传递显示出滞后性。财务网站建设中,规章制度比其他板块建设得更好,除了医药类高校所占百分比为88.89%外,剩余类别高校均突破了90%。但财务网站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随网站建立之初而设立的,并未根据最新的方针政策进行修改和更新,且绝大多数高校财务网站的规章制度显得不正规与不全面,体现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或校内规章制度介绍不全面或更新不及时。在分类统计中,相互沟通平台建设水平最低,只有农林类学校占到50%,而医药类、其他类和财经类高校分别只占到11.11%、10.20%和10.53%。在所调查的高校财务网站中,高校的财务网站上设置相互沟通平台数量较少且以单纯的留言板为主。在及时了解账户支出情况上,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和科技类高校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2.81%、53.16%、59.72%和50%,其他类高校只占到18.37%。高校能够了解账户支出状况的板块较少。调查高校的信息查询板块一般分为工资查询、学费查询和经费查询三个部分。在分类样本统计中,没有一类高校在能及时了解工资来源及构成情况的板块中超过50%的比例,占最高比例的是科技类高校的43.75%,最低比例的是其他类院校的10.20%。在有关表格及时下载统计中,只有科技类、农林类高校所占比例超过50%,分别达到62.50%和50%。其他类高校所占比例最低,只占到20.41%。下载有关表格的类型十分有限。

2.2 具体建设情况

2.2.1 财务网站设置情况

根据350家高校财务网站调查结果,36.3%的高校由于资金、技术、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财务网站。除此之外,剩余63.7%的高校,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务网站,但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网站建设内容基础十分简单,仅能从网站中了解到财务新闻,查询到财务常用信息,进行一些相关财务文件的下载,方便师生的查询、搜索、自主服务等便捷功能较少涉及。

2.2.2 财务网站建设板块

在建立的财务网站中,它主要的板块包括新闻浏览版块、信息搜索和查询版块、自主服务版块和下载版块。这四大版块由机构设置、服务指南、规章制度查询、工作动态、信息公告、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和互动平台等小版块构成。其中信息公告、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和服务指南是目前高校财务网站的最常设置板块,信息公告主要指当前该高校相关的财务信息的发布;信息查询包括工资来源及构成查询、学费查询、经费查询、账户支出情况等内容;而资料下载主要是报账资料、缴费表格等财务内容;服务指南旨在介绍不同财务事项办理的手续流程以及注意内容,为广大师生提供办理财务事务的向导。另外少数网站添加了比如网上缴费系统、个人收入与支出查询、个人报账查询、公积金查询等自助服务版块,使得财务网站功能更为齐全,内容更加饱满。当然,绝大部分的财务网站具有查询功能、下载功能、通告功能,只有少数的财务网站完善了在线问答功能和服务功能。

2.2.3 财务网站建设形式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财务网站的形式 呈“同”字结构,即在高校财务网站顶端设置为该高校标志和财务网站站内导航版块,如机构设置、留言信箱、规章制度等内容;而在网站的左右两端设置搜索界面、登录窗口、自主服务等内容;中间为及时内容,包括滚动新闻、通知公告等实时信息。除此之外,少部分高等院校采取“回”字结构,即在“同”字结构的基础上在财务网站最下方设置超链接、WI-KI百科、导航界面等内容。总体来说,财务网站建设能融合了文字、图片、图表等要素,兼具美观与实用,字体、颜色、图片能较好呈现。

2.2.4 财务网站影响力

根据理想中的财务网站的建设标准,一个影响力强的财务网站应具有更新速度快、自助服务功能完善、财务内容丰富、用户量大且活跃度高的特征。但是根据调查结果表明现有高校财务网站中财务内容较为缺乏且更新速度较慢,极少数高校财务网站建立了自助查询和缴费系统,而且根据财务网站访问量记载,一般高校财务累计访问量只有两万人次左右,访问量还达不到在校师生总人数,高校财务网站影响力远低于预期。

3 高等院校财务网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网站面临风险,信息安全受威胁

高校财务网站的建设有利有弊,一方面全校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快捷地查询和获取有用的财务信息,但另一方面在实现财务信息公开之际也面临着网络风险问题。原因在于大多数高校财务网站设计只考虑正常用户的稳定使用,忽视财务网站安全建设,防御措施过于落后,使得网络存在漏洞,导致财务内网服务器处于不安全的处境,造成财务信息泄露。

3.2 网站建设技术有限,管理有待改进

一般情况下,网站建设和维护需要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协作。但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各高校财务网站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非常有限,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财务处一个部门完成。一般情况下,由财务部门提出网站建设与管理设想后委托相应人员或机构进行调整,通知、文件上传等由财务部门完成。同时由于受网站建设与管理经费的限制,以及对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问题,网站管理通常都是兼职人员,通常对网站专业技术管理也不熟悉,而技术人员又不属于本单位管理,因而造成网站管理不及时、调整时间滞后、更新落后等问题。

3.3 信息发布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不注重财务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理工类、科技类和农林类能及时更新信息的比例分别为50%、68.75%和55.56%,剩下的类别的高校能及时更新的比例均不超过50%。最低比例的是其他类高校只占到16.63%,财务信息传递显示出滞后性。导致财务信息常常落后于外部的变化,降低了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不利于高校的科学管理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高校财务网站服务功能不完善,缺乏检索帮助系统、财务信息查询、财务工作流程指南等实用功能。在及时了解账户支出情况上,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和科技类高校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2.81%、53.16%、59.72%和50%,其他类高校只占到18.37%。高校能够了解账户支出状况的板块较少。调查高校的信息查询板块一般分为工资查询、学费查询和经费查询三個部分。在分类样本统计中,超过50%的高校都不能及时了解工资来源及构成情况,占比最高的是科技类高校(43.75%的高校能了解),最低比例的为其他类院校,仅10.20%的高校能了解。在有关表格及时下载统计中,只有科技类、农林类高校所占比例超过50%,分别达到62.50%和50%。其他类高校所占比例最低,只占到20.41%,下载有关表格的类型十分有限。服务功能的缺失导致师生不能第一时间查询财务信息和办理相关财务业务,如科研立项资金、差旅报账等日常财务业务。

3.4 规章制度板块设置率高,但内容不够完善

财务网站的规章制度一般是随网站建立之初而设立的,高校规章制度的设置率较高,除了医药类高校所占百分比为88.89%外,剩余类别高校均突破了90%,但很多高校却忽略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未根据最新的方针政策进行修改和更新,且绝大多数高校财务网站的规章制度显得不正规与不全面,甚至有敷衍之态。完整的规章制度应该分为两部分,分别由国家政策法规和校内规章制度组成,这样建立的结果有利于相关人员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办事。

3.5 沟通平台建设水平低,相互沟通环节缺失

在所调查的高校财务网站中,相互沟通平台建设水平最低,只有农林类学校占到50%,而医药类、其他类和财经类高校分别只占到11.11%、10.20%和10.53%。在所调查的高校财务网站中,高校的财务网站上设置相互沟通平台数量较少且以单纯的留言板为主,没有在线即时沟通交流的效果。此等情况直观地反映出了高校财务网站中问答板块建立的稀缺性,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不利于财务信息存疑的及时解决,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没有体现高校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从而封闭了改善财务网站建设的一些真实建议的渠道。

4 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财务网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所调查高校财务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建议,以便满足师生财务信息获取要求,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促进无纸化办公的实现。

4.1 加强财务门户网站安全保障措施

校财务网站置身于网络这个大环境中,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加强财务门户网站安全保障措施,维护财务网站安全有序运行则势在必行。具体来讲,高校财务网站应设置网络安全防火墙,做好安全策略。在网站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上安装相应的防病毒软件,防止有害信息对财务网站的干预和破坏。高校的财务网站还应对用户身份进行安全确认,只有鉴定是学校合法的IP地址方可登录网站,避免非本校用户非法进入。高校财务网站还应做好访问页面留存、备份机制、集中管理权限、加密防护机制等安全保障措施。

4.2 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加强两方协作

现阶段高校网站建设和维护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和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网络建设和维护经费,通过培养一批优秀的网络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给予其再学习的机会,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把他们吸纳到网站建设和维护中来,从而加强网管中心力量,解决网站建设、管理、维护等问题。同时,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应当与财务工作人员及时沟通、合作,力求把最及时、最准确的财务信息传送到网络上,方便广大师生了解最新财务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

4.3 完善财务制度板块,促进高校财务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

高校应注重规整财务网站的规章制度板块,保证高校财务网站规章制度趋于正规与全面。强化规章制度建设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内容,其内容应由国家政策法规和校内规章制度两部分组成,为高校财务网站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还应对财务信息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财务信息反馈到高校财务网站上能否做到及时公开和更新,能否做到准确反映财务现状和制度政策。明确财务信息公开的监督执行单位以及个人,将其执行情况与绩效挂钩,以问责制为基础督促其提高执行力度,切实保障高校财务信息及时更新公开。

4.4 积极推进“综合财务服务平台”网络系统建设

各高校应大力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支持财务处建立“综合财务服务平台”网络系统。财务部门应当按照规范、有序和效益好的工作原则做好服务平台。网络系统申报,在经过系统实时计税,以及经费审批、财务审核后,最后实现领款前的实时扣税;同时,有关项目和个人财务查询工作,也将由网络系统提供和完成。“综合财务服务平台”提供完善的网上报账以及流程指南,方便师生进行财务报账。同时提供个人和项目的实时查询,方便广大教职工及时掌握收入、支出和完税情况,有利于增强纳税意识和个人理财意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综合财务服务平台”设置了检索窗口,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的特点提供简单检索、复杂检索、分类检索等不同方式,更好地帮助使用者第一时间搜索到自己所需的财务信息。

4.5 建立完善财务网站的相互沟通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在高校财务网站上建立相互沟通平台,实现问答在线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你问我答的板块,搭建起广大师生与财务处的沟通桥梁,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广大师生存疑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督促高校完善财务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和建议权,推动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同时也删减了繁复的财务工作程序和工作量,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广大师生更好地掌控财务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鹤,佟怡伶,刁春荣.浅谈高校财务网络安全及防范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55-457.

[2]徐春芳,李文勤.试探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化[J].会计之友,2012(32):41-42.

[3]谢小红.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研究[J].消费导刊,2009(16):94-95.

[4]邓立华.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辩证统一[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158-160.

[5]孔玉生,王敏.从环保角度分析传统会计的理论缺陷[J].财会月刊,2011(27):95-96.

[6]陶珍良,邓启雄.会计网络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和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策[J].交通财会,2005(12):35-39.

[7]王姝.浅析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异同[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32.

[8]赵长明.互联网非法集资犯罪的界定与治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20):198-199.

[9]林文清.高校财务网络安全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77-178.

[10]熊长江,王丽琳.探析高校财务网络自助服务模式[J].电子世界,2012(19):159-160.

[11]张琼瑜.建立财务网络环境,推进高校财务公开[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226.

[12]栗永锋.基于校园网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化研究[J].财会通讯,2004(12):84-86.

[13]郭莉.完善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132-133.

[14]盛其杰.e時代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探索——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15]张海兰.网络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6-29.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 农林院校生源地主要集中在较为贫困的地区,学生大部分家庭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困难,因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家庭成为主导因素。另外,农林院校学子较普通高校学子而言,还具备一定程度的朴实、稳重、细腻等独特性格。因此,挖掘农林院校学生专长,彰显他们性格中的优势部分成为目前农林高校建设的核心,也是推进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容忽视的重点。

关键词: 农林院校 毕业生 就业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农林业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农林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农林院校发展迅速,农林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林学子就业,是农林院校发展的重大挑战。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林院校毕业生更是成为就业难的一个团体。农林学子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以农林院校毕业生自身性格特点,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农林院校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就业优势,他们的专长是社会所需,因此,挖掘农林院校学子专长,是促进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农林院校毕业生性格特点与就业表现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农林院校学生正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林学子生源地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学生自身存在朴实、稳重、不骄不躁的性格优势,但也存在自卑、消极等不良心态,如何挖掘性格中的优势,弥补性格中的劣势是当前农林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自身性格优势。

农林学子出身贫寒,从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成了他们朴实、稳重的性格优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较早地为家庭出力。在学习时,认真刻苦,能考取大学是他们不懈努力的成果。在就业时,他们不怕吃苦,愿意走向基层,踏实专注,学习能力强,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性格,这些都将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自身性格缺陷。

然而,也有部分农林院校学生性格中存在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等缺陷。他们受生活的环境的影响,缺乏与人交际的场合。就业时,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产生自卑、怯弱、焦虑等不良情绪。

另外,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择业认知有误区,盲目跟风,缺乏自我规划,空想大于实际,只求眼前利益而不看长远发展,期望值过高,从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三)受家庭观念影响显著。

家庭的期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林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因而,父母都对子女有较高期望,希望他们从事安稳、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行业,这些期望会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择业时往往依据家庭的意愿,而忽视了自身的喜好和选择。

二、发挥农林院校学子专长,扬长避短走好就业竞争路

农林院校学子较普通高校学子而言,具有独特优势,一定程度上将成为农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因而,挖掘优势,扬长避短是农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

(一)发挥基层优势,培养基层观念。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产业蕴涵着巨大潜力,而这种潜力的开发,需要大量合格、高素质的农林业专长人才。在目前农林业产业还未完全开发,农林业市场建立尚不完善导致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下,社会各界都有责任给予农林院校毕业生更多关注和关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基层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能获取更多就业机会,许多人转向选择到基层就业。“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所需人才主要来自农林院校,因而农林院校学子到基层就业具有显著优势,应该充分鼓励农林院校毕业生走到基层,充分发挥农林学子专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抓住实习机会,深入学习本领。

实习能很好地弥补农林院校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专业技能,为其提供进入社会前的最终淬火加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缩短岗位的磨合期,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为例,为提高农林学子毕业求职竞争力,学院努力探索构建起以“暑期职场体验计划”为补充的职场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争取到15家左右的企业提供100多个暑期实习岗位。“职场体验”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企业方面,除开展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活动更加充实,针对性更强。学校方面,积极动员,开展相关企业座谈会和暑假实习安全交流会,确保顶岗实习的学生思想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通过交流座谈等多种途径和专题活动,有利于双方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

(三)珍惜资助环境,不忘坚持初衷。

用人单位在高校对应学院、专业设立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林高校学子,奖学金条件中要求:有企业实习经历的学子优先,有意进入企业工作的学子优先。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择业时,相应企业成了大家的首选。

2015年动物科技学院,全年共认定贫困生437人,占学生总数的43.22%;发放奖助学金200.7万元,受资助学生616人次,受助覆盖率达到60.93%;全年共发放企业奖助学金32.3万元,资助学生118人次。

(四)认清社会变革,实现自我规划。

刚入高校,很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需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所要遵守的准则,从而让规划合理可行,符合自身实际。如今,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的发展方向,并由此作出选择。

三、总结与体会

在我国,“农”就意味着“脏”、“累”、“苦”,这种偏见根深蒂固,这是农林科类毕业生不愿去基层的一个客观原因。更有部分农科类学生,是入学时因为分数不高被调剂过来的,或者是错误理解了专业而选择了农林科类。因此,不少同学就以就业为契机,为自己换一个领域,而不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工作。

事实上,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较为全面。在校时,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妥善规划,培养“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品质,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时,农科类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知,避免从众心理和攀比现象。要从职业的需要、自身的优势和性格具体分析,找准自身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准确抓住自己想要的职位,很多适合基层锻炼的同学才不会错失机遇。同时,农林院校学子的所学贴近基层,充分发挥专长,实现基层就业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目前,各大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定位不准确,对工作地点及待遇要求较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坚持一次就业定终身,不敢接受先就业再择业和勇敢创业的观念。有些毕业生对行业有偏见,对业务员等职位存在明显的歧视情绪。另外,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勇气和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较少。

综上所述,挖掘农林学子专长,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克服就业期望过高、观望等待、被动依赖的现象。全面了解就业工作程序,促进毕业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总之,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应充分发挥挖掘农林院校学子的专长,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挑战,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屈婉婷,林恒进.发挥农林高校专长,提高涉农领域就业率[J].时代教育,2015(21).

[2]赵伟,赵凌云,王雨坛.农林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相关性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2(06).

[3]贾文龙,高俊杰,魏向荣.对提高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上一篇:广告学本科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幼师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