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税收论文范文

2023-09-17

外资税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俄罗斯近年外国投资驱动力明显下降,原因之一是不完善的外资立法。而当前我国外资市场繁荣,稳定外国投资是我国立法的重中之重。因此关于外国投资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中俄吸引优质投资的重要一环。中俄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调控外资准入标准,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健全外国投资立法,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提高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文章讨论的焦点。

[关键词]外国投资;外资准入;安全审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86

1中国和俄罗斯外国投资立法现状

11中国外资立法现状

自1979年通过第一部外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开始,我国又相继颁布了《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法律。为了与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相统一,我国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3月分别对三部外资法进行修改,外资开放程度加大,外资准入也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

2015年1月19日,商务部公布了《外国投资法》(草案)。《外国投资法》(草案)内容反映了在外资监管领域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简政放权,其改变了以往对外资监管形式大于实质的监管模式,注重加强对外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同时也增加了全面报告制度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等。

12俄罗斯外资法的建立和发展

1991年7月出台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外国投资法》是俄罗斯第一部规定外国投资的法律文件。该法制定了俄罗斯利用外资的基本方针政策,规定了外国在俄投资的基本原则。除此,1999年2月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以资本投资形式实施的投资活动法》和1999年7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

《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外国投资关系最重要的法律之一。该法确定了外国投资的基本概念,国家的基本原则、优惠政策等。但该法并非尽善尽美,诸如其“国家对外国投资者的保障”一节更多的是一般原则的声明,而未规定具体措施。

2中国和俄罗斯外国投资审批制度异同

21中国由“逐案审批”向“负面清单”制度转化

《外国投资法》(草案)将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是对外资准入的颠覆性变革。“负面清单”制度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外资准入管理办法。未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外资行业,既不需申请许可,也无须备案,仅需向外资主管部门报告信息。《外国投资法》(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准入许可审查的范围,将与国家安全、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等活动纳入其中。

为了贯彻对外资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外国投资法》(草案)明确规定了信息报告制度。法律规定在外国投资实施前或实施后30日内报告均可;对于外国投资者身份、投资权益等变化不需许可,30日内报告即可;一般外资企业仅需年度报告,资产总额等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要进行季度报告。

22俄罗斯外资准入审批制度

俄罗斯对外资采取的为准入制度,即外国投资者有义务在投资前提交申请,但在符合条件时无权拒绝其进入。俄罗斯于2008年制定《战略行业外商投资法》,该法的订立是为了确保国防和国家安全而规定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豁免。法律对外国投资者参与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经济实体的资本作出限制。

《战略行业外商投资法》第六条规定了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四十七个项目。第一,关系到国家安全,即有关核装置、放射性物质、武器和弹药、军事设备、航空安全等项目;第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媒体领域,即境内电视和无线电广播活动;第三,在俄联邦占垄断地位的电信服务活动;第四,与矿物和自然资源有关的活动。

3中国和俄罗斯关于安全审查制度的异同

31中国安全审查制度

《外国投资法》(草案)第四章做了详细规定,国家安全审查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国家安全审查的范围广泛。国家安全审查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国防安全、军工、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等。此外,《外国投资法》(草案)第四十八条将国家安全审查的范围扩大到“任何危害或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此包含不确定因素的规定,导致任何一项外国投资项目都可能被审查。

其二,安全审查的两种启动程序。《外国投资法》(草案)中规定了国务院建立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联席会议,承担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职责。外国投资者不仅可主动申请国家安全审查,联席会议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其他当事人也可对某一外国投资提出国家安全审查申请。

其三,救济程序的特殊性。国家安全审查明确规定了即针对国家安全审查决定不得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从而表明了关于国家安全的立法层级的提升,其决议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32俄罗斯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俄罗斯《战略行业外商投资法》是调整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最重要法律之一。其中,将所有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重要利益造成威胁的因素均视为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该定义范围十分宽泛,不仅包括了国防安全,还将社会生活各方面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囊括其中。

根據俄罗斯的《战略领域外国投资程序法》规定可以得出,其国家安全审查时间最长为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三个月。俄罗斯的《战略领域外商投资法》第十一条第七款中规定对监管委员会做出的批准或不批准交易和控制的决议,申请人可以向俄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提起诉讼。

4中俄两国外国投资法立法展望

《外国投资法》(草案)第三十二条列举了实行准入许可行业需考察的因素,但未表明具体的审查方法。而俄罗斯也将印刷出版行业等纳入“国家安全审查”范畴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过大。因此笔者建议,将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对其进行穷尽式列举。除此,俄罗斯规定国家安全审查期限一般为三个月,特殊情况延长三个月,时限过长会对大型交易产生不确定性,因此我国需相对缩短审查时限,提高效率。

我国外国投资事项报告可以在实施前或实施后三十日内进行报告,但若实施前报告,三十日内的一切变动需再一次报告,过程相对烦琐,因此笔者建议将其改为统一的事后报告且对于报告的内容可以相对简化。例如,大型企业可对报告周期进行相应延长。

在确定俄罗斯安审机关有不当行为时,可向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提起诉讼,而我国无权对安审结果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因此我国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及完善的救济方式,来降低外国投资者的顾虑。

5结论

目前两国的外资立法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是立法上的巨大进步,但仍需在审批机构及程序上予以完善。除此,国家安全审查的范围应明确,安审的程序和救济途径应借鉴俄罗斯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完善。中俄两国目前仍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国投资法,以吸引外资拉动经济增长,利用外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两国不断完善法律政策,推进各项改革,为鼓励外资进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叶雪外资审批制度的反思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09(5).

[2]漆彤,李建坤中国《外国投资法草案》若干问题探析[J].武大国际法评,2015,(1):69-8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JSCX2017-130HLJU)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宇佳(1993—),女,汉族,黑龙江人,黑龙江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外资税收论文范文第2篇

金融危机之前

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可分为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金融危机之前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开放初期至80年代中期,将外国银行进入作为引进外资的手段;二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贸易收支逐渐转变为顺差,金融产业实行了渐进性的开放。

外资进入韩国始于1967年,当时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东京银行、三菱银行等五家银行分别在汉城成立汉城分行。此后至80年代中期,韩国通过引进外资,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进入韩国。韩国政府将外资银行视为弥补经常收支赤字、经济开发的财源、支持进军国外的企业所需外汇的重要来源。政府为了鼓励外国银行进入韩国,在中小企业的义务贷款比率、通货稳定证券的分配等方面向外银分行提供优惠。

8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慢性的外汇不足局面逐步得以缓解,外国银行的外汇筹集作用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由此韩国开始有选择地允许外国银行进入韩国。一方面,韩国本土银行可以逐渐筹集到外资,贸易收支转变为顺差,利用外资银行筹集外资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由此在韩国外资银行成为本土银行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随着韩国企业日趋活跃地进军海外市场,韩国国内银行也加快了海外进军的步伐。以互惠互利的措施,韩国开始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

金融危机后

自金融危机过后的1998年开始,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的势头猛增。当时,韩国政府为了通过外资补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资金不足局面,制定了《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扩大了股份、债券市场的开放力度,同时,还出台了全面允许外国人向国内企业注入资本等各种措施。以1997年末申请IMF救济金融为契机,韩国于1998年5月完全开放了资本市场,即完全取消了外国人对股份的投资限制,完全废除了外国人对包括短期债券在内的所有债券的投资限制等。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1996年末,外商对韩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累积金额不足19亿美元,到1999年末增加到76亿美元,2002年末增加到104亿美金。

金融危机之前,外资机构对韩国银行的持股比率被限定为4%,通过在金融监督院申报,可拥有10%以下的股份,对于10%、25%及33%的超额部分,如果得到金融监督院的批准也可持有,由此外资机构正式进入韩国的银行业。

金融危机以后,与成立分行相比,外资机构更侧重收购国内银行,加快进入韩国的步伐,在韩国国内银行产业的占有率开始大幅增长。1999年12月,随着新桥资本收购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份,开始出现了外资机构以掌握经营权为目的的进入情况。2000年11月,Carlyle-JP Morgan财团收购了韩美银行36.6%的股份;2003年10月,美国系结构调整基金Lonestar收购了德国Commerz银行及韩国输出入银行的股份,并通过买进新股,拥有了韩国外汇银行51%的股份。金融危机后至2003年为止,在韩国金融产业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主要是外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以收购“不良”银行的经营权等方式进入韩国。

2003年11月,随着Carlyle-JP Morgan财团禁售股份的限制被解除,作为代表性大型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等展开了收购大战。2004年2月,花旗银行收购了韩美银行。花旗银行利用过去的新市场进军战略,按照股市的公开收购步骤,收购所有上市股份后废除上市,并将100%全部转到旗下。渣打银行也在2005年1月再次收购曾被新桥资本收购的韩国第一银行。可见,外国大型银行进军步伐日益加快。

分析包括直接、间接投资在内的外国人持股率(包括投资目的的外国人股份收购)可以看出,新韩控股、汉拿银行(Hanabank)的持股率超出了60%,韩国最大银行国民银行的外资持股率超出了70%。由此可见,外资在银行业中的持股比率显著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危机刚过后,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通过低价收购无偿付能力的银行再以高价出售的方式获取边际利润的投资活动日益活跃。就韩国而言,不仅需要确保所需外汇,而且在无偿付能力的金融机构的整顿或不良债权的处理等结构调整方面,都急需引进外资,所以已无暇顾及投资者的性质。Newbridge Capital、Carlyle等这些非金融业的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收购了韩国商业银行后,已通过再次出售获得了边际利润。

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在推进金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以允许外国人拥有银行股份等方法积极吸引外资,由此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的速度加快。例如,2004年9月末、韩国普通银行的外国人持股率达到59.2%(1997年末为16.4%),2004年10月、外资银行的总资产规模约为270兆韩币(韩币/人民币:130/1,以下同),1997年末外资银行资产占韩国国内存款银行总资产比率为8.5%,到2004年末上涨为22.4%。

经验与效果

外资进入现况及效果

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日益增多,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出现了发达国家大型基金管理机构或银行通过收购海外银行或在海外成立分支机构及当地法人机构等方式积极进军海外的趋势。尤其是,南美和东欧在金融危机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大力引进外资,外资对银行的支配度较大。韩国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外资支配度也上升到相当高的水平。发达国家大致为10%左右(不包括英国、新西兰),南美国家为30%~80%,东欧国家为50%~90%,韩国是30%,明显高出亚洲的平均值。

据实际案例分析,外资支配银行后,其效果并不仅仅是很好,对其注入资金的国家而言,也有不良影响。由于引进外资,落后的经营结构和法律监督体系得以改善,风险管理功能增强,银行的经营日益健全;但同时,韩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激化,整个银行收益性降低,政策支持困难,出现经济不稳定的情况。

外国系银行和国内银行的经营比较分析

证实外资的进入效果可比较分析对进入韩国银行产业之后的外资银行(如第一银行,韩美银行)和混合型(如国民银行,汉拿银行)及本土银行的资产运营、营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发展。

资产运营

第一,外资银行以保守的资产运营为主。外资银行在缩减外汇资产、企业贷款、公司债券及股份等高风险资产的同时,保守运营家庭贷款及国债等资产。

第二,缩小企业贷款,扩大家庭贷款。比起风险大的企业贷款,更看好住宅担保贷款等家庭贷款,相对而言,企业金融萎缩。直到金融危机刚过后的1998年末为止,外资银行的企业贷款比重最高。但到了2003年末,国内银行的比重最高。尤其是,由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收购的外国系银行的企业贷款萎缩现象相对来说非常严重。

第三,在有价证券运营中,外资银行主要运营风险度较低的国债及通货稳定证券。

经营成果

外资银行通过强化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其资产健全性得到大幅改善,但由于缺乏新的收益来源及坏帐补偿等,收益性与韩国本土银行没有大的差异。

第一,在资产健全性方面,直到1999年为止,外资银行的状态最差。但是,目前在韩国的所有银行中,外资银行呈现出最良好的水准,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外资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是10%以上,韩国本土银行也维持在10%以上,呈现良好局面,没有显著差异。

第三,从资产收益率(ROA)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变化可见,外资银行的收益性并没有优于混合型以及本土银行。这好像起因于强化资产健全性而积极采取的坏账补偿等措施。

经营管理强化

虽然外资银行没有引进划时代的经营技巧,但是通过强化董事会的功能,提高了经营透明度,同时还增强了信贷审查等风险管理功能。

第一,在经营透明度方面,外资银行或混合型银行的董事会功能与过去相比,其实质性的经营管理功能大幅增强。

第二,在风险管理功能方面,金融危机以后,以外资及混合型银行为中心,信贷管理功能大幅增强,逐渐扩散影响到其他银行,引进了信用评估、收入水平及现金流等严格的信贷审查惯例,如果是巨额信贷,则引进总部集中审查制度,解除大企业信贷等巨额信贷。

第三,建立其他风险管理系统及经营信息系统。通过成立信贷中心、运营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提高业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外资的合作,努力开发融合保险业与银行业的保险销售方式、个人金融业务、收益证券销售等新的收益业务,但其效果还并不理想。

政策启示

避免外资对银行产业过度支配

在韩国,外资对银行产业的支配率达到30%,其水平显著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的外资对银行产业的占有率约为10%。外资的大量涌入及对韩国金融的快速支配,可能会导致外资银行的企业贷款缩减和以家庭信用为主的消费金融业务扩大,由于运营国公债等安全资产中心的资产,出现增加设备投资而导致的金融援助缩减等情况,导致经济成长动力削弱。

急需以培育机构投资者为中心的国内金融资本

目前,考虑到外资对韩国国内银行的支配度较高的情况,有舆论说今后的银行民营化应使用国内资本,可事实上,在银行产业注入国内资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资本条件来看,到目前为止,在韩国国内除产业资本(财阀)外,没有可承担银行民营化的资本,而对产业资本支配银行仍有否定说法。 在韩国,相当于非金融主力者的产业资本,在银行法上仍禁止获得4%以上的银行股份。 银行法规定,同一人拥有的银行股份限制为10%(地方银行为15%),非金融主力者(指产业资本)禁止拥有4%以上的股份。

为了确保银行产业的长远发展,要像主要发达国家一样,积极培育以韩国国内机构投资者为中心的金融资本,使其经营银行业,这是最理想的做法。对于中国政府推进的银行产业开放日程,应尽可能地斟酌国内金融资本的成长程度,慎重考虑。

需要确保外资对银行产业支配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

在不可避免地将政府拥有的股份出售给外资机构的情况下,出售给协同效应强的银行系外资机构是最理想的。对银行业务不专业、只从事投资业务的基金型外资机构,缺乏专业的、先进的金融技巧。如果为了获取边际利润而出售给这种机构时,很可能会导致过大的国有资金外流。

为了通过外资银行的海外分行促进国内银行向海外进军和其国际业务的发展,出售给银行系外资机构时,可以学习到先进的金融技巧。考虑到目前中国的金融产业为过度竞争状态,中国国内银行急需学习先进的金融技巧,积极开展海外业务。

强化对进入银行产业的外资的多变性和健全性审查

对进入中国金融产业的国家实施多边化政策,根据注入资本国家的经济不稳定状态,事先防止国内稳定的金融产业受到重大的影响。 越是与国内经济情况有密切相关的国家的资本,其国家的经济不稳定因素对国内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为了防止注入资本的经营危机情况危及到国内,有必要严格审查注入资本的性质及健全性。

目前推进中的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相关的几种考虑

第一,可通过与WTO协商,慢慢解决扩大外资持股限制规定(25%)的比率事宜为好。如同建设银行的上市一样,外资参与股份时,由两个以上的外资银行参与是最理想的。

第二,推进目前中国国内银行的结构调整时,采用多种方式。如先让银行退出,将“不良”银行合并到相对于较好的商业银行旗下,投入公共基金,或为不太差的银行提供更多的公共基金,使其吸收更差的银行,或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合并废除,或者在12家地方银行中,允许一两个银行的持股率超标,先试着出售给外国银行等等。

第三,韩国以三四种解决模式进行银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则从长远角度出发,应用更多种政策进行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是急需培养专业的银行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 佳

外资税收论文范文第3篇

WTO五年后,我们一笑而过。

五年大限,需要过关的是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到现在,他们交出了答卷:国内银行纷纷上市,出版销售市场开放,中石化和中石油业绩大涨,国内物流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过阵痛后的这些行业,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勇气可嘉。

WTO来了,金融街入住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壳牌开始收购统一润滑油,Fedex、UPS在高额利润的国际航线上大范围撒网。这就是长驱直入的外资企业在WTO保护期过后带给中国同行的变化。

这还只是表面现象,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更是先进的产品设计、管理经验、渠道开拓。我们抗住了WTO,但是更激烈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学习别人的先进,对比自己的不足,才是我们迎头赶上的机会。

本期选择的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是WTO五年刚刚与外资企业在本土全面竞争的行业,对比和分析,会让这些行业知道,我们的优势和短处。

产品

中资银行

优点:产品简单,与用户结合的产品形式容易实现多样化

不足: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

外资银行

优点:高端客户的贴身服务,个性化和理财产品研发和上市速度快,多样化产品组合

不足:文化差异使产品对国内金融市场可能不适用

渠道

中资银行

优点:架构完善的服务网点

不足:物理网点布局不合理,网上银行、ATM、电子银行不完善,有安全隐患,不能实现统一服务体验

外资银行

优点:海外网络发达,出国留学和做贸易的中国人可以享受便利,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成熟

不足:网点少

管理

中资银行

优点:数据大集中已经完成,具备高效管理的基础

不足: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还没完全破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灵活性及内部运作效率的路还很长

外资银行

优点:流程化管理,防风险能力强

不足: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成为外资法人银行,使其具母行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发挥

人才

中资银行

优点:人才充足

不足:人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管理体制需要变革,培训机制、激励机制有待提升,国际性人才缺乏

外资银行

优点:具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不足:本地人才缺乏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就在这一天,中国银监会受理了汇丰、花旗、渣打、东亚、恒生等八家外资银行的申请,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完成本地注册、转制后,这八家银行将为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

中国金融业所获得的入世后特殊安排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从5年前的25.4%降到约7.8%,平均资本充足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水平。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而且已经有建行、中行和工行等先后走向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业务重要支撑的IT系统建设已初具形态,耗资巨大的数据大集中也已经基本完成。

面对金融业即将到来的直面竞争,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会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怎样的金融新体验?中资银行在喊了多年“狼来了”之后,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是否已做好足够的准备?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格局将会是怎样?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抢滩方向十分清晰—20%的高端市场。这从中國保险业的开放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部分高端客户都被外资保险公司拉走。而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正是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大多数优质用户都有国际化经营业务,这些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结算,更需要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方面的金融服务。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储蓄业务和简单的投资形式,而是要求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其投资、避险和保值增值的需求。目前,外资银行已有12项基本业务,100多个业务品种,还根据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近年来汇丰银行在华力推的卓越理财业务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另外,汇丰、渣打等在华分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其母行大多是混业经营模式的全能银行,可以提供理财、保险、证券、基金等多种产品形式,他们在华目前虽然只能做商业银行,但输出效益明显。中资银行仍是传统的分业模式,虽然工行、建行等都成立了投行部,但在混业经营方面差距太远,在多样化产品组合上,处于劣势。

不过,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可能不适用中国市场。以保险为例,中外在养老的问题上存在传统观念上的分歧。国内父母将对儿女的培养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保障。而在国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独立。这就使国外名目繁多的责任险难以被国内百姓接受。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磨合及在此基础上的改造与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

中资银行在产品上存在的突出难题是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目前,中资银行在产品开发上,不是向外资银行购买的,就是在外资银行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或者,索性给外资银行做产品代销。”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管理人员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营销手段比较简单,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效应。”银监会这样表示。

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背后,是雄厚的研发能力及其先进的IT平台的支撑。中资银行要快速推出自己独创的金融多样化产品,首先需要建立统一产品开发平台,能分析并战略性推出一系列的产品,而不是毫无预测性,仅凭感觉地用单一产品独斗。统一产品开发平台要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产品规划能力。前台基于公司战略,细分制定产品规划和新产品研发计划,结合市场策划,共同作为业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组合管理能力。决策层根据组合产品趋势、投资回报等进行战略性产品布局。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将积累的项目管理能力从产品开发阶段延伸到产品研发的全程管理。四是平台管理能力。后台在大集中项目基础上,有策略地构建产品开发平台。另外,外资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差异化管理和针对性的差异化产品。中资银行相比非常年轻,引进CRM实现客户分析,进行VIP客户的经营是近些年才引进的方式。

为了弥补分业经营带来的产品组合上的不足,在产品推向市场时,中资银行选择了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让产品形式多样化。比如信用卡和旅行社捆绑在一起,旅客可以享受到旅行社给予的更多优惠等。

中资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和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但同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分布不合理、定位重复,这些网点不仅不能创造银行期待的效益,反而为银行带来经营上的负担。外资银行在中国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只有一两百人,他们的网点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尽管他们加大中国布局,但出于成本、政策限制等考虑,不可能大面积铺设网点,做人民币业务很难跟中资银行在网点方面进行比拼。不过,外资银行的服务网络一般是全球性的,其国际汇款相当快捷。渣打银行建议,如果有子女在国外留学须经常性汇款的话,借用外资银行的国际汇款将非常方便。

许多事实表明,中资银行普遍津津乐道的完整、庞大的网点等硬优势正面临缩水。因为外资银行深知自己的不足,已开始扬长避短,大力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都已获准在内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也已向人民银行申请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有关专家指出,外资网银的进入,最终必将削弱中资银行的垄断优势,这场网银平台的明争暗斗将直接导致中资银行网点优势的逐步失去。

对于广大的中资银行而言,网上银行恰恰是个软肋。近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了《2006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网上银行总用户数已经高达4000万,但是仍然有60%以上的网民因为安全问题而不敢用网上银行。这无疑暴露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瓶颈:安全支付问题。直到现在,国内网上银行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国外成熟的网上银行服务还相差太远。

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务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对银行的期望和要求。中资银行正加大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ATM机等电子銀行渠道的力度。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些电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传统物理网点的问题,比如分流一些低价值业务,关闭不赢利的网点。但是,不断提高的客户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的不一致,造成了客户忠诚度的降低。许多中资银行不同的服务渠道资源并没有完全整合,也就是说,不同渠道各有各的客户资源和业务信息,这些信息是经过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有一位客户曾经有在ATM机和银行柜台一次违章交两次罚款的经历,而原因就是信息没有及时更新。要实现一致化服务及个性定制和量体裁衣,银行应当在不同服务渠道背后建立起统一的、完整的客户消费数据档案,并建立对应于其消费行为的偏好识别系统,在确定客户属于整合营销的目标客户之后,立即根据其需求提供多方面的差别化服务。

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和高效运作的背后,隐藏的是流程银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优势,是纵横管理,他们的管理更有效。举例来说,外资银行将风险性很高、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如资金交易、信用证审核和衍生产品的交易等,不是放在分支行、网点里做,而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交易中心来做,这样通过集约化管理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国有银行以前采用总行管分行的垂直管理模式,由分支行行长对总行行长负责,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还没有完全破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户的灵活性以及内部运作效率的路还很长。不过,中资银行现在纷纷成立了金融交易中心、审核中心,有效控制了银行风险。

外资银行要在中国注册成为外资法人银行,使其具母行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发挥。这段时间也是中资银行的机会。此时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体制、方法、技术,把握本土资源,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应用系统的数据挖掘、客户的风险管理以及其他IT技术,及早预防、发现和规避风险,中资银行不会败给对手。

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介绍,中国银行大力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已在六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加快授后监督与贷后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二是建立监督名单式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三是加强对全辖前十大正常、关注类贷款大额客户、高风险触发客户、过剩行业客户的重点贷后监控与分析,建立重点监控制度;四是加强授后监督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五是实施横向、上下联动,进行风险预警与辖内督导;六是借助信息系统,研究风险监控新方式。

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由于对国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因此,他们对熟知本地业务、市场信息以及公关技巧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需求最为迫切。日前在上海召开的中高级金融人才专场招聘会上,花旗、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纷纷唱起主角,为迎接年底全面开放演出了一场人才招募加速跑的好戏。而金融猎头行业也助力外资银行人才争夺。“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挖人,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会从国内银行挖走一部分人。”王兆文说。据了解,从去年底起,外资银行的招聘量增加了30%到40%。这其实意味着中资银行流失了大量业务骨干和优质客户资源。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告诉记者,目前中资银行里有不少业务骨干,已经被外资银行盯上了。

外资银行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吸引人才:一是厚薪酬,二是提供海外培训机会,三是以经营管理优势吸引人才。面对外资机构的频频挖角,中资金融机构固然要注意薪金,但还要给员工良好的发挥平台和个人提升空间。

一套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往往能发挥实效。目前,大多数中资银行eHR系统还只能从事事务性工作,但其实eHR要能为组织的高层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一旦有了新的岗位需求,那么,岗位管理模块和能力管理模块会对这一新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做出明确定义。然后,通过绩效管理模块、360度管理模块或接班人计划模块,很迅速地找出符合条件的人员。如果暂时找不到完全符合需求的人员,那么,可以先找出与这一需求最为接近的人,并判断出他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然后再通过培训系统进行相应的培训。不要小瞧选一个人,这可能关系到新产品能否快速上市,新业务能否抢在竞争对手前占领市场,甚至关系到银行的成败。在这点上,民生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外资税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放开的今天,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对我国外债的规模、结构和货币供给量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带来对金融业稳定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外债结构和货币供给量的双重变化。

关键词:外资银行;外债;货币供给

外资税收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入,必将对财政审计产生巨大的影响。财政审计如何顺应财政改革的要求,围绕促进规范预算管理、维护财政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共财政制度,适时对财政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推进财政审计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财政改革的重点和走势分析

(一)财政改革的重点和瓶颈障碍

1、税制改革。我国的税收制度从建国至今大致经历了统一全国税收,建立新税制;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税;以分成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分权的税制改革;以分税制为特征的经济性分权的税制改革等四个阶段。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使得我国的税收形势日益好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适用于我国的核定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量的标准法和因素法很不完善,给完整地按照标准的分税制模式构造的体制带来诸多困难,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等问题。

2、预算编制改革。预算编制改革重点是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指标体系,并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和零基预算。近几年取得的成效表现在:预算编制时间大为提前;预算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预算编制方式更加科学合理;预算的完整性大大增强。通过预算编制改革,初步规范了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和内容,一定程度增强了预算的刚性,提高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建立的进程。由于体制磨擦和利益冲突,在预算编制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预算收支决策分权不彻底和预算监督集权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定额标准,随意调整预算;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系统性研究,信息传导机制不流畅、不健全;预算的软约束,主要体现在预算的弹性大、控制力弱,导致隐瞒收入、私设账外账和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等问题。

3、国库集中收付政策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是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对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国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在实行和推行过程中,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所面临的问题是: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政府采购之间缺乏衔接,部门预算有待于深化: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相对滞后;集中收付制度实施的网络信息平台不完善。

4、财政转移支付改革。近年来,随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确立及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定位不准;二是转移支付形式偏多,结构不合理;三是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够规范,区域之间财力增长与转移支付不均衡;四是转移支付力度不足,转移支付调节功能微弱;五是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的支撑和保证;六是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全国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分级细化了财政预算科目,明确了政府收支范围,增加了预算透明度,分类体系更加科学、规范。但是,在预算执行,特别是预算执行分析评价,以及利用财政预算执行分析结果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参考方面,还存在新老科目衔接、口径调整、分析剔除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政府集中采购改革。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和发展,使其规模、对象以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探索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政府采购规模小,按国际经验,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左右,而我国2006年的规模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158%;与政府采购配套的法规有待于继续加强,现阶段,我国虽然制定了《政府采购法》,但是尚未形成与之配套的政策环境,法律的可操作性差;缺乏完善的采购监管制度,政府采购不透明,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权力制衡;现行财会制度不尽完善,难以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匹配的支持。

(二)财政改革的走势和行动策略

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和谐导向型的公共财政体制,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使公共财政活动更趋均等化、民主化、法制化和可持续性。

1、建立更为和谐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首先,将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将涉及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职责明晰确定;中央与地方实行扁平的层次化管理。其次,合理划分税权,建立适度集权和适度分权的分税制模式。通过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来规范税权划分;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收立法权;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重新架构我国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的税种组成,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以增强地方税收能力,促进地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和谐。

2、完善公平的分配制度。结合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将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或GDP)进行再分配的调节功能,逐步实现财政均等化。尽管通过财政均等化弥补因收入分配或成本引起的财政差异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效率损失,但从公平的角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基本卫生保健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分享方面)看,实现财政均等化仍具有优势,并且也势在必行。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以及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核定各地区标准化收入和标准化支出,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等。着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3、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着力打造民生财政。一是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财政支出范围必须依照政府职能的范围适时调整,减少“越位”性支出,加大对社会保障、贫困人口、科技教育、卫生医疗、公检法、行政管理等社会公共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重点支出项目的资金需要。二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要调整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减少建设性和生产性支出,加大社会公共需要的购买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以促进我国经济从投资推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的区域性结构,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这类地区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4、再塑社会保障系统,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社会保障体系是维系基本社会正义和校正市场经济失灵的公共政策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需的稳定器。在今后一个时期,将进一步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范围,在全国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在继续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全民社会保障责任,对政府保障责任的履行进行有效的政绩考核,建立健全考评和问责机制。

5、推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绿色财政。把绿色财政纳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来,将环境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之一,以强化政府的财政职能。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建立环保财政支出预算科目,逐步提高财政对环保监理、规划、标准、信息、宣传和科学研究等。绿色财政实质是将财政政策执行、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使用方向倾斜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财政支付,支持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财政投资,向社会提供环境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环境服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环境落后地区和需要重点倾斜支持的环保项目;通过环境税收、资源定价或其他财政手段,调节社会不保护自然的经济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影响和内在需求

(一)审计理念要创新。正在进行的以建立“公共财政”和与之相配套的“民生财政”、“绿色财政”、“阳光财政”为目标定位的财政改革使财政收支结构、财政运行方式等发生着深刻变化。其具体表现是财政收支内容和范围变化、财政工作的机构和对象相应调整、以及对财政考核内容的调整等等。这些变化对政府审计,特别是对财政审计的理念、方式、重点、范围等提出了新的需求。适应公共财政理念、框架以及覆盖范围的变化,财政审计要满足其“公共性”。“民生财政”要求审计关注“民本问题”。“绿色财政”要求审计关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

(二)审计领域要拓宽。实行诸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后,形成了新的机构,国库集中收付部门、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银行等成为新的财政审计对象。除此之外,实行费改税后,征收主体由原来的业务主管部门改为税务部门;实行所得税共享后,国税、地税的征管范围出现了交叉,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也将产生变化;随着流转税体制的改革,增值税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国税、地税对流转税的征管对象都将发生变化,审计监督的对象和延伸审计的对象也需要随之调整。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要调整。公共财政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以及民生财政、绿色财政要求,大大扩展了财政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更高提升,审计工作的重点相应需要调整。要求审计更加关注宏观性、建设性、效益性、效能性等问题,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问题,更加关注国家利益、经济安全问题。在财政管理层面,我国的决算作用将逐渐弱化。与这种变化情况相适应,财政审计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预算编制、执行的合理、合法、效益性上来,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关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关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的制定是否科学,各项支出是否建立了完整的评估机制等。

(四)审计方式方法要更新。预算管理改革为主导的财政体制改革,将使审计在对财政预算执行事中和事后监督的同时,注重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与执行状态的事前监督。在审计方法上,也将更加重视预算的定额测定、预算用途分析和执行效率评价方法。在审计组织方式上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

(五)审计中的制度性问题要解决。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冲突和矛盾。如税收审计中,中央和地方审计管辖权与现行财政体制矛盾问题;有些地方实行了预算单位所谓的会计委派或集中核算制,在这种体制下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被审计单位可能就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使资料提供、具体事项的询问、责任划分等问题难度加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后,行政性收费、罚款、财政资金的拨付业务由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和代理银行共同完成,各个单位在参与预算执行过程中承担着各自的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应明确划分责任。

(六)审计技术手段要变革。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相适应,我国财税部门正在建设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和金关工程。财税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给财政审计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税收征管改革为例,目前税务系统正在建立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新的征管模式并非像我们想象的是信息化来适应征管工作,而是要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税收征管业务流程重新进行梳理、整合、优化。从其本质上说,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根本改造,这种征管模式的建立,税收征管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审计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认真研究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研究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建设对财政审计的影响,使财政审计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并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变粗放型的审计为集约型的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财政审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一)更新审计理念,调整审计目标

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应紧跟财政改革的进程,树立为促进建立“公共财政”、“阳光财政”、“绿色财政”、“民生财政”而监督与服务的审计理念。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总体目标。具体归纳为“六个促进”: 一是促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二是促进预算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三是促进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四是促进财政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五是促进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措施的进一步到位;六是促进财政政策和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有效。

(二)理清审计思路,明确审计重点

围绕财政审计目标,财政审计应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思路,全面提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主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收支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关注支出结构优化性,支出方向合理性,转移支付规范性;二是从预算编制拨付向预算分配管理审计转变,监督预算资金在不同层面的分配管理情况,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分配的公正性、透明度,规范预算分配秩序;三是从查错纠弊向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转变,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评价;四是从重点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向延伸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转变;五是从揭示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分析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要善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分析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以充分发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要逐步开展对财政分配职能履行、财税政策贯彻执行效益的评价,促进政府和部门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关注国家财经政策、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关注财政改革和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问题,注重分析研究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问题,从制约权力和促进完善法规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审计保护财政经济运行的“免疫功能”。

(三)拓宽审计领域,扩展审计内容

1、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总体情况的审计。(1)应积极争取和试行财政预算草案审计鉴定制度,在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上报政府审查前,可先由审计部门进行预算审计,重点审计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和科学性、编制内容的合法性和编制程序的合规性,并提出预算审计初步意见提交政府、人大审查。(2)对预算执行实施动态审计,可采取上半年初审一次,重点审计财政预算批复的及时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对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为政府、人大及有关部门提供真实情况,为切实抓好下半年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工作目标提供决策资料。(3)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抓好以下四个层面的审计工作。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包括预算内资金、各类预算外资金和基金、政府通过投融资机构筹集的资金、土地出让金(包括减免、返还部分)、给企业减免、补贴的资金等等。二是审计并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从支出结构判断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否贯穿于政府工作之中。根据政府性资金总量并从支出结构分析,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文教科卫、农业农村、基本建设、清偿债务的支出各是多少,判断政府的行政理念。从支出重点评估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是否到位,政府职能的转换程度如何,以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的状况。三是检查评估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现状,分析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挖掘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2、管理效益情况的审计。财政管理效益审计总体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1)财政支出管理的经济性。围绕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从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分配入手,审查预算编制对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上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绿色财政、民生财政的要求,支出安排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注重财政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是否退出竞争性领域。(2)财政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效果性。对国库集中收付制、政府采购制、收支两条线、会计集中核算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促进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有效地执行。(3)财政部门自身管理的效益性。一是强化各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二是强化财政改革成效情况的审计。三是强化财政支出效益情况的审计。重点审查有关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绩效目标,揭示出因管理或决策失误或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

3、政府收支分类的审计。根据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在财政审计中,要注重以下工作:一是收入的审计。首先,确定收入总量,分清收入明细。其次,注重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收入审计,强化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及其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审计。同时,关注转移性收入预算的审计,逐步减少和制约财政部门对转移性资金分配的随意性。二是支出的审计。(1)分析支出结构,评价政府职能转变。从支出重点分析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是否到位,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是否得到保证。(2)扩大支出审计范围。由于收入预算范围的扩大,支出范围随之扩大,在功能性支出分类中,增加了“城乡社区事务”大类,下设社区管理事务、规划、公共设施、住宅(包含公有住房、廉租房等支出)、环境卫生、市场管理等。(3)对转移性支出的审计,应着重对新增项目进行审计,一方面,对促进财政部门完整规范地编制这部分资金的支出预算进行实时审计,另一方面,按照支出预算进行跟踪审计。(4)逐步开展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把支出分为功能性分类和经济类分类两种,功能性分类反映哪个部门花了钱,经济类分类反映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这为评价政府部门某项工作支出的绩效提供了基础数据。预算执行审计要把政府重要事务的支出成本和社会效果作比较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审计评价。三是结余的审计。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收入和支出范围的扩大,造成了资金结余的变化。原来的结余主要是预算内收支的结余,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明确了政府资金的结余应包含一般预算年终结余、政府性基金年终结余、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年终结余、预算外年终结余和其他年终结余,结余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了收入支出的真实性。

4、财政风险的审计。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巨额国际资本迅速流动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加,加重了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国有企业的脆弱程度,并对财政存在潜在影响。此外,我国近几年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中西部部分地区基层财政极端困难。上述因素都会导致我国财政风险增加。因此,在新时期,财政审计应将财政风险纳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加强对政府的各种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审计,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监控,监督其债务资金投入和效益,分析其债务承受能力和偿还能力,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5、政府行为的审计。在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应检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我国加入WTO时所承担的义务:(1)检查是否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以各种名义对特定对象给予财政补贴;(2)检查是否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对特定对象给予税收返还;(3)检查是否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实施各种地方封锁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征收歧视性税费和基金;(4)检查是否不实行国家的统一财税法规,政策执行是否标准不一、内外不一致,政策法规是否透明;(5)关注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既定的财政经济政策的情况,监督地方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调整产业政策,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有无为了地方利益而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保证国家统一的政令畅通;(6)监督地方财政预算分配中对农业支出、教育、科技、卫生、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资金的投入及增长情况,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

(四)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

一是审计体系的协同。这种协同,既包括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也包括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保证对财政的全面监督,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将某些审计任务委托给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以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双向独立的优势。同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多种审计监督方式的有效结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有利于实现对财政审计全方位的监督,发挥审计整体效能。二是政府审计系统的协同,采用“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财政链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检查监督。审计机关内部可以打破泾渭分明的专业和职能分工,采取跨地区、跨行业的“交叉审计”,有效地配置审计人力资源,使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财政审计的层次与水平。三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如财会人员、业务人员、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的协调,只有这样,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才能达到融洽,才能取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四是审计机关与财政管理专家的咨询、沟通。在开展财政审计评价(尤其是绩效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所在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如有必要可以聘请他们参与财政项目审计过程,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优势,弥补审计人员专业的缺陷。

(五)逐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体系

应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采取合理的指标分析预算收支、机会成本、债务和或有负债,全面描述、衡量和监管财政操作,建立有效的财政收支绩效评估体系:(1)不仅应重视对近期效益的评估,而且更应重视对远期效益的评估,既要考虑实际成本也应考虑机会成本。并要对政府承诺的财政未来资本性支出进行评估,对财政收支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发表意见;(2)既应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审计,也应重视对社会效益的评估,尤其是要对财政收支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有助于克服市场失灵等方面发表意见,并检查财政收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3)既应重视对显性的收入和支出的审计,也应重视对财政风险、隐性和或有支出的审计,要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监测和预防风险,防止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亏损、拖欠工资及工程建设费用等问题转化为财政风险;(4)应关注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如某一机构是否有设置的必要、政府机构的规模是否合理、政府收支规模与结构是否合理、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政府机构效率水平是否高等,并对上述方面进行评估并发表意见。

(六)大力提升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

一是继续完善有关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法规。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审计机关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的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成为审计机关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有力武器。但是现有法规对开展网络远程审计和实时数据审计的有关问题仍没有明确规定,在审计机关信息系统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连接方式、适时审计方式上审计通知书下达时间和审计期限等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上的空白。二是制订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具体准则、指南、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对在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并将全国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模块化和程式化,使得审计人员可以依照程序的步骤完成审计工作。三是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将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与财政、海关、税务、国库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联网,积极探索数据式审计和远程实时审计。四是积极研究和研发有关财政审计实用型、专业性软件,以便于审计实施时具体操作和运用,增强计算机辅助查账的功能,建立一套基础性的审计分析电子报表系统,提高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功能,以充分提高审计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石爱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审计研究》2005(4)。

(3)杨君昌,《财税体制改革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董伯坤,《预算执行的数据式审计模式探索》,《审计研究》,2007(10)。

(5)沈群芬,《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审计取向》,《审计与理财》,2006(2)。

(6)李冬,《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审计的发展与创新》,《审计文汇》,2007(2)。

课题组负责人:周新生

主要成员:白建东 赵宝田 曹广明 郑耀群 张洁 弋丽霞

外资税收论文范文第6篇

2009年山东外资逆势而上。

尽管是负增长,但是从世界和全国的整体局势来看,山东引进外资却成绩斐然。在全国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引进外资持续下滑的情势下,2009年10月份山东利用外资实现全面增长,这是山东省自2008年9月份以来利用外资连续13个月下降后首度实现增长。全年批准1468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际到账外资80.1亿美元,同比下降2.3%。

从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青岛,山东外资已走过30年。如一个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山东外资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变得愈加强壮。

外资遭遇变故

美国商会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表明:2010年中国仍是美国公司投资首选地。对近400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调查,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中国经营前景乐观,有65%的企业计划在今年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目前,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流动性和跨国企业经营状况逐渐改善,跨国投资有望逐步改变下滑趋势。中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较为完备、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依然存在,将继续保持对外资较强的吸引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将会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对于金融危机中引进外资取得的成绩,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中国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能力已经相对过剩,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结构,提升水平,引导外资在更高端的领域发展。

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绿色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已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资政策应从过去追求经济效益转向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引导外资发挥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国将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从国家经济大的区域布局看,在国家“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政策引导下,一大批以中国市场为导向的跨国公司在投资布局上进行了实质性的积极回应,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中西部地区。山东省与同样是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层次尚存在差距,区域竞争处于不利的位置。近两年,山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被提上了重要位置。特别是2009年提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进入国家战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发挥山东的比较优势,为山东下一步的区域发展和吸引外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投向升级换代

从山东省近几年的引进外资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增长较快,增速却呈现回落趋势。从新世纪初开始,国际直接投资流量的持续下降,这说明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告一段落,国际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利用外资也将发生阶段性的转变,需要有新的政策思路。

据统计,在山东2009年的1468个外商投资项目中,制造业继续占据利用外资数额的头把交椅,合同外资额52.85亿美元。这与国际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的大势不相符合。

从中国利用外资20多年的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外资投入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小型项目。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跨国公司开始纷纷进入中国,以规模较大的项目资金投资于重化工、大型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国利用外资结构开始发生明显改善。

但这种引进外资的局面在2008年被打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国际引资竞争更加激烈。为促进经济增长,许多国家加大了引资力度,通过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吸引跨国投资。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发达国家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

商务部外资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能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助于中国尽快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中国将充分利用外商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这一战略变化,加速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全面进步,以缩小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转向新兴产业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优化外资结构的难度无形中加大。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能导致传统产业加快向外转移,为中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带来机遇。但另一方面,优化外资结构也遇到一些新问题。一是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难度加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对高新技术等鼓励类外资的政策吸引不足。二是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资转移面临越南、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

作为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随着山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外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IT产业已经取代农副食品加工业成为山东省制造业吸收外资最多的行业。服务业、房地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商业领域项目利用外资均呈现快速增长。

外资投向优化,还表现在外资流向山东省中西部地区步伐明显加快。济南立足产业结构和区域中心城市特点,大力发展物流、城市公用设施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50%;济宁、临沂、滨州等市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推进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不断改变着长期以来山东利用外资主要依赖青岛、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局面。

2009年,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山东。山东省不断强化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推进了青岛新前湾港、特易购连锁超市、重汽商用车和汽车电子、威海三星重工船舶配套零部件、台湾光电系列项目、曲阜文化生态城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全年新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3个,是2008年的2.8倍。

山东省利用外资的方式和水平在不断提升。2010年,山东招商活动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空间海洋地球科学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引导外资参与绿色经济发展,转让低碳技术,探索在碳减排、碳交易方面利用外资。

外资的力量

大量外资的涌进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机械、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外商投资企业,提高了省内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批以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群体;推进了全省服务业的大发展,在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在新型工业化升级的形势下,山东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态,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引进了一批较好的项目,培育形成了一些新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和服务业主体;突出发展服务外包。着力引进国外先进服务业态、管理模式和人才,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培植、引进国内外服务外包大企业,创中国服务外包品牌。

利用外资为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等利用外资新方式,在解决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的同时,引入了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企业国际化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企业和优秀人才。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已超过制造业增幅,服务业正向高端领域开放,这将有助于山东更好地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根据规划,2010年山东服务业将投资1490亿元,重点投向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这将是山东吸引大量优质外资的又一高地。

A report released by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December 2009 revealed that in 2010 China would still be the first investment choice for American companies. A survey launched among nearly 400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reveals that over 90 percent of the surveyed people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ir business prospects in China and 65% of the enterprises plan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China this year.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ning, China’s foreign capital polici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previous pursuit of economic benefits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directing foreign capital to play an energetic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mong the 1,468 foreign-funded projects in Shandong in 2009,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ntinued to rank top in terms of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The contracted foreign capital hit 5.285 billion US dollars, which did not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for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As an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powerhouse,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Shandong’s foreign capital structure has been constantly optimized. Foreign capital has rapidly increased in the field of hi-tech industries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 IT industry has replaced the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to become the industry attracting the most foreign capital among Shand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oreign capital invested in the industries of real estate, modern logistics,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commercial areas is also rapidly increasing.

上一篇: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