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

2024-08-04

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第1篇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三、电场强度2(电场线 匀强电场) [要点导学] 本节主要讨论电场线匀强电场。 1.为了直观的描述电场,英国物理学家 提出了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方法。 2.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 方向都跟该点的 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电场线起始于 电荷,终止于 电荷;电场线不 也不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 ;电场线密集的地方电场 ,电场线稀疏的地方电场 。 3.在电场的某一区域内,如果各点的场强 都相同,这个区域的电场就叫做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 分布的 直线。 4.导体内 在电场力作用下重新分布,使导体两端出现 的现象叫静电感应。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此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的力达到平衡)叫做 。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其内部场强 ;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 ,导体内部没有 ;电场线 导体的表面。(参考答案:自由电荷、等量异种电荷、静电平衡、处处为零、外表面、净电荷、处处垂直于) [范例精析] 例1 如图1-3-11,考察电场中的A、B、C 三个点的电场强度。先画出单位正电荷在这三个点所受的力的方FB 向;然后从大到小,排列力的大小。 解析 正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就是电场 FA 方向。单位正电荷在A、B两点的受力方向如图图1-3-11 图1-3-12 1-3-12所示。因为C点是两场源电荷的连线的中点,所以试探电荷在C点受力等于零。单位正电荷在A、B、C三点的受力大小关系是FA>FB>FC。 拓展 根据两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试判断两等量正点电荷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如何? 例2下列关于电场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电场线方向就是正试探电荷的运动方向 B.电场线是直线的地方是匀强电场 C.只要初速为零,正电荷必将在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运动 D.画有电场线的地方有电场,未画电场线的地方不一定无电场 解析 电场线的方向为电场方向,即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电场线是直线的电场不一定就是匀强电场,如孤立点电荷的电场;电荷能否沿电场线运动取决于电荷的初速是否为零、电荷的初速方向如何、电荷受不受电场力以外的其它力作用、电场线是直线还是曲线等因素。故只有D选项正确。 拓展(1)仔细观察课本图1.3-6和1.3-7,指出哪些电场中的电场线都是直线?哪些电场中的电场线有直线?(2)在什么条件下电荷的运动轨迹和电场线是重合的?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第2篇

教学目的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

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

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3.食品中的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

5.药箱里的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

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第3篇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 单元内容:

1.《钱》——王其柯;

2.《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林其屏;

3.《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沈杰 单元重点:学写调查报告

一、单元设计:

第一课时:阅读《钱》和《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讨论相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

第二课时:阅读《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以及本单元点击链接的内容,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撰写的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交流本次活动,评价各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语:读文

1.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 (1).课文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2).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指导学习“点击链接”短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结合学生设计的问卷和写作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写一篇调查报告 调查项目: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及开支

第二课时

一.阅读《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以及本单元点击链接《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推断此调查报告的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问题的。

二.熟悉调查报告的格式: (1)标题 (2)前言 (3)主体 (4)结尾

三.归纳设计调查问卷的要点:

第三课时

一,设计问卷调查

(一).问卷形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二)调查问卷设计具体步骤:

1.定问卷名称,形式。一般由“调查课题+问卷调查”组成。

1 2.定调查对象。 3. 精心提出问题。

(三)具体设计选项要讲究技巧,设计选项要注意: 1.问题的表述要具体明确 2.问题的表述要通俗易懂 3.问题提出要单一

二、以第三课为例子,请每个四人小组讨论写出此调查问卷的设计轮廓,并展示出来。

第二单元 新闻

4、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邓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理解小平同志这次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特点以及文章开头的特色。

3、探究课文作者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

2、3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理清线索,把握重要信息,认识邓小平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本文的线索,概括各节内容。

(三)理解课文。

1、从全文中理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

2、联系《春天的故事》歌词畅谈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3、本通讯用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形式,报道了考察时的重要谈话,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哪些性格。

(四)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了解本文选材及安排材料的特点,体会标题及开头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了解本文选材及安排材料的特点。

(三)体会标题及开头的特色。

(四)课外拓展。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6、喜看稻菽千重浪

目标预设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②以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③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 2 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表达交流:新闻播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人物——袁隆平

三、走入文本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2、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四、活学活用(写作练习)(10分钟) 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第三单元 戏剧

9、雷雨(节选)

教学重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学法指导

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曹禺和《雷雨》

二、戏剧常识

三、《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四、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五、写作特点

对话个性化是这个剧本的突出特点。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是又一特色。

10、哈姆雷特(节选)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3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一、作者简介:

二、社会背景

三、悲剧的情节

四、研习课文

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2、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3、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4、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6、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

7、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后记】以介绍基本常识为主。

11、城南旧事(节选)

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二、林海音介绍

三、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四、研究课文

(一)简析课文。

(二)讲析课文: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 文言文

14.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二、问题: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15、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释题: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三、分析课文

(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四、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

三、分析课文

(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

6 西山„„更相为命”)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委婉,屈伸适宜。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四、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17、段太尉逸事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提问“唐宋八大家”进入作者介绍,提及本单元有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学习目标

了解柳宗元以及本文相关背景。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相关的古文知识。

理解作者对太尉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作者简介

四、题解 学生齐读书本注释,并按照教师在屏幕显示的内容增补。

五、检查预习

六、课文分析

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分小组研读,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先齐读,然后该小组的同学逐一翻译每句话,点出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每一个自然段串讲完字词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讲述的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小测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5-9自然段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3、学生复述以后,教师点评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并在多媒体屏幕显示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

板书:

二、爱民如子,卖马偿租,仁愧焦令谌。

第三课时

一、归纳总结第

二、三件逸事的内容。并总结每件事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介绍韩愈当时的身份,以详细解释及柳宗元作状的因由,是为了驳斥有些人诬陷太尉激于一时义愤反对朱泚的言论,以太尉逸事来表明太尉的高尚节操。

三、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2、人物个性化的言行

3、“春秋笔法”

4、巧妙铺排、引人入胜

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3.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二.作家及作品简介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与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全文: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线索,请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线索:项链

情节:梦想—得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 2.聚焦结尾,品味效果

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耍了一个花招来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不同意。

文中有三处巧妙的暗示(伏笔):

①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②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3.思考:

①“借项链”是命运转折的缘由,这发生在在玛蒂尔德身上,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开头的心理刻画做了有效铺垫

②故事如此悬而未决地结束了,是否会导致情节不完整? 主题已经揭示完毕;余味无穷 4.《项链》结尾的特点及效果 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四.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来分析一下玛蒂尔德的心理刻画。(开头的心理描写)

住所: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现实——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

食物: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

现实——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简单的肉汤。 体现出分析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2.借到项链的前后,她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她的什么心理? 前:懊恼、恼怒、不耐烦、哭、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 后:跳起来、搂、狂热地亲、跑。 心理:虚荣之情,言溢于表。

3.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选择了怎样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什么品质? 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诚实、勇敢、敢于负责任。五.玛蒂尔德形象的讨论。(鼓励各抒己见,创新思维,锻炼辨证思维)

讨论:一个人处境不好,有虚荣心,有梦想,这有错吗?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 玛蒂尔德的梦想和虚荣,从人性的角度看,是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们爱美、想过得好一些的心理。人人都有虚荣心,这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在当今社会,并不值得称道。

但凡事都应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虚荣不能过度,否则会毁掉一个人。

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第5篇

2.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2.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具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两节电池,电池盒,一小电阻(可充当电源内阻),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到的大致答案为:

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

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

(二)主要教学过程

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U+Ir 2.实验器材:

测量的这一种。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1 页 共 4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学生回答: 测路端电压;

测干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里面 、 各需测的是什么?

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

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 采用图1 采用图2 示数准确示数准确

示数偏大 示数偏小

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

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 滑动变阻器0~50Ω。 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3.数据处理:

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2 页 共 4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明确:

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强度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 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 A点意味着断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

说明: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

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

4.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 因为 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 I真=I测+IV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3 页 共 4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即(I真-I测)↑,反映在图线上: 当U=0时,IV→0 I→I真 故r真>r测 E真>E测 5.布置作业:

认真看书,写好实验报告。

(三)课后小结

利用图线进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最好是利用直线来解决,如力学中“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就可以利用T2-l图线来求g。

五、说明

电池的内阻若太小则不易测量,所以实验中用旧电池或者在电池外串一电阻充当电源内阻。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粤教版灿烂的中华文化范文第6篇

(二)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算式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红红:我买4本,要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帮助红红吗?学生:4本台历24元。 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1:因为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3本台历就是18元,所以4本台历24元。

学生2:我想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那么4本台历就应该是24元。

学生3: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24元。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红红解决了问题。那么哪一种方法算得既对又快呢? 学生:用口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7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点评:这里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点评:利用学生已会编1~5的口诀等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先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出6的其他算式和口诀。体现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培养了学生迁移学习能力。]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历。(课件出示)1个星期有几天?(7天)5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呢„„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学生:我想7个7是49,那么8个7就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

[点评:用编6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类推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真棒,你们自己编出了6,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1:6的口诀,六不变,另一个数是从一开始一直到九,得数一个比一个多6。

学生2:7的口诀,七不变,另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数从七开始一个比一个大7。

学生3:老师,我认为一六得六到五六三十,一七得七到六七四十二都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已经记熟了。„„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愿意用什么方法记就用什么方法记。老师给大家计时2分,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抽2名学生试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么快? 教师:你认为最难记的是哪一句? 教师: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我忘了,怎么办? 学生1:我就想“七七四十九”加7。

学生2:我还可以用“七九六十三”减7。

教师: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再记一记。

[点评:记口诀并非“死记硬背”,是在学生通过观察、找口诀的规律基础上进行的,不但让学生熟记了口诀,而且还作了学法上的指导。]

4背口诀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 教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背一遍? 教师:哪一组愿意和我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教师:谁愿意和别的组对口令?你们当小老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点评: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然地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三、深化理解 1摆小棒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2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一笼小包有6个,王婆婆买了8笼,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8=8×6=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有7个星,9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9=9×7= 教师:怎样算?用哪句口诀?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第38页)。 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想的。

[点评:关注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开放的观察和学具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表象支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列式和计算都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感均得到发展。]

四、运用拓展

1看口诀,写算式

帮小熊过桥,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就能通过此桥。(课件出示) 2把积填在花瓣上 3抢答 教师:这是什么?(出示七星瓢虫)为什么叫它七星瓢虫?现在它身上的7个点变成了7颗星,谁抢答题答得又对又快,就能得到一颗星。( )×6=368×( )=569×( )=636×( )=48( )×9=54( )×7=426×7+( )=6×87×8=7×9-( ) 4把因数填在蝴蝶的翅膀上

[点评:练习的情境性、游戏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6,7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点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陈宏)

6,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例

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7页的画面,营造商场情境)

教师:星期天,小红、小明一起去逛商场,瞧,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他们在买台历。

教师: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知道每本台历6元。

学生2:我想知道买2本台历需要多少元? 教师: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抽生回答并说出计算的过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如果买6本、7本、8本、9本台历,分别需要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呢?小组讨论,抽生汇报。(板书:6×6,6×7,6×8,6×9)

教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算出6×6,6×7,6×8,6×9的积各是多少吗? 学生1:因为5个6是30,我认为6×6比30多1个6,所以是36。 学生2:6×7=36+6=42。 学生3:6×8=42+6=48。 学生4:6×9=48+6=54。

教师:孩子们真能干,推算出了这几个算式的积,你能根据推算的结果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抽生汇报,教师板书口诀。

学生1:我根据6×6=36编出了口诀“六六三十六”。

学生2:看到算式6×7=42,我就想到了口诀“六七四十二”。 学生3:我猜下一句口诀应该是“六八四十八”。

教师:你为什么这样猜?学生3:因为六七过了是六八,多1个6,积就增加6,所以是六八四十八。

学生4:六八过了应该是六九,积比48多6,应该是54,所以是六九五十四。

教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请齐读这些口诀,边读边观察6的口诀有几句?有什么规律?

学生1:6的乘法口诀有4句。

学生2:我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六。 学生3:我还发现相邻两句6的乘法口诀积相差6。

教师:你们真能干,不仅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而且还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这些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记住6的乘法口诀。

[点评: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学生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6的口诀,又为学生自己编7的乘法口诀作好孕伏。]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请孩子们观察台历(多媒体出示台历),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多少天。 学生:1个星期有7天。

教师:你能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并根据以往编口诀的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

学生:那2个星期、3个星期、4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 教师:请每个小组先讨论这几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然后再试着编7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抽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1:1个星期有几天用7×1=7,口诀是“一七得七”。

学生2:我们小组算出了7个星期有49天,列式为7×7=49,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学生3:8个星期就是比7个星期多7天,49+7=56,口诀是“七八五十六”。 学生4:9个星期就是比56天多7天,就是63天,56+7=63,口诀是“七九六十三”。

学生5:前面6句口诀都已经学过,只有“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是新的。

教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请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教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点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自己编7的乘法口诀,符合数学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请齐读6,7的乘法口诀,观察各有什么规律? 学生1:6的口诀相邻的两句积相差6。 学生2:7的口诀相邻的两句积相差7。

教师:如果你忘掉了6,7中的一句口诀,如六八(),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

学生1:我先想前一句“六七四十二”,42+6=48,所以六八四十八。 学生2:我先想后一句“六九五十四”,54-6=48,所以六八四十八。 教师: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住6,7的乘法口诀。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付秋萍)

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水中动物活动的短片)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学生:红鲤鱼、乌龟、螃蟹„„教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大屏幕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8条。 教师:(大屏幕出示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吗?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教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40条。

教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 学生2: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

教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 学生: 5×8或8×5两个算式。 教师:6只、7只呢?(同上)

教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64条。 教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点评:通过动画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灵活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统计表,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然引出新知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72条。 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8×9=72或9×8=72。(板书) (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 (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 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

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 (4)学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1:1支钢笔9元钱, 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

学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课件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

学生5: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一下数字。 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

(课件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

九、二九十

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 [点评: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扶放结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学生很快掌握了8,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轻松和乐趣,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91 2 3 4 5 6 7 8 9 3

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

32、8

1、6

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 8×8 9×9 8×9 8×4 9×8 [点评:运用对口令、开火车、游戏等多种形式,突出了练习题的趣味性、开放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点评:让学生自己小结、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四川省宣汉县中小学教研室张宁) (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一完小刘定美)

8,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

1、例2。 【教学过程】

1教学8的乘法口诀 (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课件出示书上情境图和统计表)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72条。

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呢?学生:8×9=72或9×8=72。(板书) (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 (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 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

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

师生互动——做徒手操。要求做完一个八拍就齐声说口诀:一八得八等等。(放录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一八得八)

二、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二八十六)„„

八、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八八六十四)

九、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八九七十二) [点评:由于学生已有编1~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在8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构建8的乘法口诀,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学9的乘法口诀 (1)看算式编口诀。

(板书:9×9=81)教师:谁能给它编一句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板书:九九八十一) 教师:九九八十一你是怎样理解的? (2)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齐读口诀。

教师: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1句,表示9个9是81。

教师:(课件演示)出示1~9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

(课件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

九、二九十

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点评:9的乘法口诀教科书上虽然只有1句,但它与前面学习的1~8的乘法口诀中一个因数是9的口诀有实质性的联系,引导学生把这些口诀集中起来对比、整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口诀的掌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吸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点评:这一环节将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点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课件演示1 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 (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 。 手指的宽约是1 cm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 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点评: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 cm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 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 cm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点评: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2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点评: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出课桌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 (4)黑板宽约3 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点评: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用不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点评: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付秋萍)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 1认识直尺和厘米 (课件出示直尺)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反馈交流。 学生:有数字。 教师:有哪些数字? 学生1:有0,1,2,3„„这些数。 学生2:有很多线。

学生3:有字母“cm”。

教师:你知道“0”这个数在这里表示什么吗? 学生1:表示起点或者开始。

教师:这些线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刻度线。“0”对着的这条线,我们就叫它“0”刻度线。教师:字母“cm”是什么?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厘米是量长度的单位。[板书:厘米(cm)] 2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师:1厘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教师:(课件演示)直尺上,0~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以写成1厘米。你知道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教师:请在你的直尺上找到0~1。0~1这一小段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0~1这段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7~8这一段的长是多少?(1厘米)直尺上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厘米? 学生:3~4,5~6,9~10„„ 教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教师:请你像老师这样用手比一比(拇指尖和食指尖张开的距离),1厘米有多长。比好了举起来互相看看,比对了吗? 教师:放下直尺,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课堂活动第1题)小朋友们都有10个小手指,请用你的小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厘米比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教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1:橡皮的厚度大约1厘米。

学生2:数学书的厚度大约1厘米。„„

教师:我们感知了1厘米的长度。那么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直尺上找出来吗? 学生3:从0~2这一段的长是2厘米,从3~5这一段的长是2厘米。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强调:0~2就是2厘米。) 教师:你能在直尺上指出5厘米和8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4:从0~5的长度就是5厘米,从0~8的长度就是8厘米。 教师:从0~9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15的长度呢?从0~20呢? 教师:从0到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结:孩子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我们认识这些是为了做什么呢?(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点评:通过从直尺上直观感知1 cm、用手指比画出1 cm,到联系实际想象出所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cm,再到认识几厘米,由直观到抽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厘米”这一概念形成较好表象。]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1)(出示1支7 cm 长的蜡笔)这是一支小蜡笔,先想一想它的长度有几厘米。你能用直尺量出小蜡笔的长度吗?量好后,给同桌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2)独立操作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并作一定的指导) (3)请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1:把一端对准0,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7,这支蜡笔长7厘米。 学生2:左端不对准0,1厘米1厘米地数出长度。

教师小结:在量蜡笔的长度的时候,我们要把蜡笔紧靠直尺,一般应把测量蜡笔的一端对准0,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4)量小棒。

教师:(出示1根9 cm长的小棒)请量出小棒的长度。

教师:小棒长多少厘米?(齐说)教师:你是怎样量小棒的长的?学生:(在展示平台上边演示边说)把小棒紧靠直尺,左端对准0,另一端对着9,所以就是9厘米。

(5)量喜欢的物品。

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选你喜欢的物品量一量,请同桌检查,量对没有。学生操作后交流。

[点评:让学生试着测量小蜡笔的长度,并说出自己的测量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测量,无一不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使学生在自主测量活动中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 (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点评:在上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单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从而产生了一种认识的需要,并借助这种认识的需求,直入主题,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点评: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1分米这个长度概念的表象。]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点评: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可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表达物体的长度单位后,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既进一步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点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测量、记录、观察、发现问题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测量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点评:归纳整理新知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学习的余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危谊)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1认识分米,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7页下半部分,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看书后反馈。 学生1:我们知道了分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

学生2:我还知道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学生3:我知道了1分米=10厘米。请学生填书上的空。

教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分米,并用手指比画一下(拇指尖和食指尖张开的距离),看看1分米有多长。请学生反馈比画的过程,并展示比画的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分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教学课堂活动第1题。请学生在三角板或直尺上比一比,自己一拃大约有多长?学生独立活动后小组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2教学例2 教师: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有多宽。

4人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测量前,小组内作好分工,落实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小组活动后在全班组织反馈。

学生1:我们在测量时先将直尺的零刻度对齐课桌面的一端,量出20厘米后,作一个记号,接着又再量,然后把每次测量的数据加起来。

学生2:我们量出课桌面的长大约是57厘米,宽大约是40厘米。

学生3:课桌面的宽还可以说是4分米,课桌面的长还可以说是5分米7厘米。

学生4:我们量出的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58厘米,宽41厘米。 教师:由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有时候直尺稍微放歪了一点,有时候读数的时候不准确,有时候我们的直尺不标准,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测量产生一点误差,但我们应尽量测量准确。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点评:利用学生已有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去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 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 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 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点评: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自主发现与米有关的知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长度为1米的物体,使学生对米有了直观的认识,感受到“米”这一单位的作用,较好地建立起米的表象。]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 学生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学生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们这组×××同学最高,××同学最矮。 学生2:我还知道我和×××的身高相差5厘米。

[点评:测量之前让学生思考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

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及第63页例1的内容。 【教学过程】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师:(出示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为1米。观察米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每4个人一把米尺,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观察、研究米尺。

教师:说一说,在观察米尺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米尺比直尺长。

学生2:我发现米尺上1米正好等于100厘米。

(请每一位同学仔细看直尺)(板书:1米=100厘米)„„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从米尺上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张开自己的两臂,用两臂来比一比(学生用左右手拿住直尺的两端,再把米尺取开),看1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充分感受1米的长度。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学生1:我们两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2:日光灯管的长度大约是1米。„„

教师:同学们的例子举得真好,那么,在实际测量中,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作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度、书柜的高度、我们的身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那么刚才上新课前,老师提出的“黑板有多长?”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了吗? 学生:能。

2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活动前讨论。

教师: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1:注意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学生2:注意测量的过程中数据不要记错了。

学生3: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要团结合作。 教师:下面就请小组分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作好记录。 (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进行正确的测量。 (3)汇报活动结果。

教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测量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我们一边量一边作记号,量出结果是黑板长大约有4米„„

[点评: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米尺和建立1米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形成概念的整个过程。在本环节中倡导了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学生的思路。]

3测量身高

教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认真地测量了黑板的长度,你们想不想量一量自己有多高? 学生:想。

教师: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测量自己的身高呢?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 分组讨论,抽生汇报。

学生1:我们先用米尺从一个同学的脚跟开始量,一边量一边作记号,还要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再进行计算。

学生2:我们准备让被量身高的同学靠着墙壁站直,然后在他的头顶作记号,再用米尺量出墙根到记号中间的这段距离。

学生3:可以直接用卷尺,从脚跟拉到头顶。„„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身高的活动,并作好记录。抽生汇报,展示各组的测量情况。

教师: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1:从表中可以看出××最高。

学生2:我们这一组的同学的身高都差不多。„„

[点评: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对实践活动方法的引导。通过对小组同学身高的测量,了解到测量身高的多种方法,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方法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危谊)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 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

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的注意事项、合作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结果,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点评: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增强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测量方法时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点评:把测量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不仅让学生学会根据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李华玲)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平)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 【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我们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吗? 1分组讨论

(1)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工具测量? (2)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注意事项

学生1:我们小组准备用米尺量,由于米尺比较短,一次不能量完,所以应边量边作记号。测量时要注意记录要准确,计算时要正确。 学生2:我们小组准备用线沿着教室的墙壁角从一头拉到另一头,然后再用米尺量出线有多长,就知道教室的长是多少。测量时要注意线要拉直。学生3:我们是用卷尺直接量的。„„

3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1)选择合适的工具和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 (2)分工合作量教室的长和宽,作好记录。

(3)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我们这一组是用米尺量的,结果是教室长7米,宽5米„„

[点评: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4拓展运用

(1)第65页第6题。实践活动:把两臂伸平,用卷尺量一量,再用两臂之间的距离与自己的身高比一比。教师:一边测量,一边记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并汇报记录。[点评:注意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观察、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第66页第7题、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上一篇:义工慰问敬老院策划书范文下一篇:药剂科三基试题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