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

2023-09-17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模式;大学本科

作者简介:燕立乾,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学习者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经管类ESP课程设置研究”(编号:57202020129)的研究成果。

“金融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经济类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受到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针对“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专业精、英语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长,这个方面地研究不再局限于大学本专科教育形式的课程开设,而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试验和改革的方向发展。

一、“金融英语”研究现状

基于现有文献,“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向:①对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讨论,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仅仅服务于一般大学英语课程或大学本专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性后续学习,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②有一些研究把“金融英语”当作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文本特点、翻译技巧、语篇分析等方面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对丰富相关语言学理论起到了一定作用[3] 。③确有一定数量的研究针对“金融英语”的教学模式,但研究方向多为如何进行学科建设[4] ,而且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实证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呈现不足的趋势。

必须指出,现有的“金融英语”教学研究多集中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具体对其核心內容,即“金融英语”课堂以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关注仍然较少。因此,目前的“金融英语”教学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完善。另外,由于“金融英语”自身的特殊性,其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致使此类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种情况和日益增长的经济类本科学生、不断更新的学生需求以及繁荣发展的“金融英语”教学存在极大矛盾,并影响了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因此,针对“金融英语”,特别是经济类本科的“金融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金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层次分析

作为商务英语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ESP的发展方向,“金融英语”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既可以作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又可以指一般金融活动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中的一个动态而开放的概念,不断发展扩大。因此,在“金融英语”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关键层次和高级层次。

基础层次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基础的金融知识内容。后者指诸货币概念、货币理论、金融政策与管理、金融市场的风险及调控、基础会计、财务计划与管理、财务报告、资产与负债管理、信贷、贸易与非贸易结算、融资方法、抵押、储蓄转账、信托、私人财务等等;前者包括英语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体、语音等语言学知识,以及语言文化、跨文化交流知识等方面。关键层次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专业和语言能力的融合。其中,专业能力指金融专业的从业和实操能力,而语言能力则关乎听、说、读、写、译等教学重点和难点。高级层次是指前两个层次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把课堂上获得的专业和语言能力转化为进行真实金融活动的能力。这个层次是延伸阶段,是“金融英语”讲授者和学生素质拓展的高级阶段。

由于学习要求和目的的不同,上文中提及的三个不同层次在课堂的教学中并非均衡分布,应在教学侧重和时间的分布上做出相应调整。基础层次往往集中在“金融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关键层次则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高级层次则成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体现,是“金融英语”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针对“金融英语”课堂教学涉及的三个层次,其课堂教学切入点也可分解成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切入点、专业切入点以及ESP切入点。

首先,“金融英语”的课堂教学重点应落实在语言教学上。语言教学,无论是从已有的理论层面还是教学实验层面,都拥有大量的可供实践的方法推进“金融英语”的教学。因此,“金融英语”的语言教学应当被视为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的主体。

其次,“金融英语”的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外语”或者“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培养模式的需要,是当前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合理对接的重要桥梁。因此,作为“金融英语”的专业方向,金融理应成为该门课程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切入点。而且,教学者和学生双方共有的、科学合理的金融专业知识结构是“金融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有力支撑。专业切入点层面的教学,对于整个“金融英语”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高级层次教学延伸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另外,从语言的功能性变体的角度上来说,“金融英语”属于ESP的重要分支。一般认为,“ESP涵盖的知识面广,既包括语言知识,还涉及学生所研习的专业知识,而前者必须为后者服务”。因此,“金融英语”课堂教学不能把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构建分离开来,而是应当看作一个整体,且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推广服务,掌握和应用作为ESP的“金融英语”应该成为学生的追求和目标。因此,ESP切入点作为该门课程的另一关键教学切入点,不仅不应该被忽视,还应当从相应的ESP需求分析、ESP课堂教学原则以及ESP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能力。

四、“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金融英语”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层次和教学切入点,培养既精通金融业务知识,又能够用外语交流的人才是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最终目标。教师应从“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的宏观构架出发,解决现有课程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根据课程特点,突出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金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处理好语言与金融知识的关系,针对其最终服务于应用的特点,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金融英语”语篇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宏观架构的解析,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词汇、句子、文体等方面进行微观解读;然后,教师可就语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适当的理论讲解和背景分析,让学生明确专业理论知识框架,更加直观地理解金融业务流程及涉及的原则。这种语言和金融知识的融合、知识和能力的互相呼应,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更加合理紧凑,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的更加科学清晰。

2.依托构建情景,提供真实的金融英语背景信息。以认知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5] 因此,“金融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各种金融活动中的真实情景,如国际信贷业务中的贷款申请和审批,外汇交易过程中的期货交易,国际结算过程中信用证的开立、审核等,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金融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运用自己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尽量选取原汁原味的“金融英语”文章,诸如国际惯例、金融法律法规等,以背景知识、补充材料等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仿真语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明确层次需求,加强“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环节。传统的语言教学因为缺乏实践环节被视为“殿堂教学”而屡遭诟病,学生脱离实际操作和实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三个层次的互动强化“金融英语”实践教学:第一,需求和供给的平衡。针对学生需求和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制定符合教学实践的方案,并适当在大纲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采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融入金融活动的仿真情境中,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6] 。第三,重视“金融英语”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如开展各种金融知识竞赛、举办金融文化展览、参观外汇、股票交易市场以及在一些金融企业进行短期的校外实习等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直观地验证所学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试错,提升能力。同时,教师在此类活动中可以近距离观察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随时修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混合式课堂的运用。“金融英语”的教材很难做到完全的与时俱进,特别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原汁原味的材料,因此,在“金融英语”的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效率。如“次贷危机”这一概念在讲解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其成因也相对复杂,而一个几分钟的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概念内容。另外,网络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实际篇章、问题制成的多媒体材料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无论是需要侧重语言学习的学生,还是需要丰富金融背景知识的学生,都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在网络课件上找到所需的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问题。

5.重视师资建设,鼓励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发展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在“金融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金融业务知识。曾有学者做过相关教师发展的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目前“金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头号问题是如何解决既精通英语,又具备足够金融背景的复合型师资的配备问题[7] 。因此,一方面,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应当鼓励从事“金融英语”教学的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作为承担“金融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无论是语言还是专业上的问题都应主动进行查缺补漏,并积极开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省,以期有效地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之间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团队、项目化教学[8] 、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诊断等方式进行教学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转型使其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1):27-32.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恒.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5(4):41-43.

[4] 王卓恒,郝春田.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2016,(3):142.

[5] 蔡成龙.构建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专业阶段基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56.

[6] 王国辉.金融行业背景下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海外英语,2017,(6):43-44.

[7] 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3(5):9-12..

[8] 李娟.项目化教学法视角下的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80-181.

責任编辑 秦俊嫄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论文 管理

课 题:该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_014202_000194北京城市学院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创新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笔者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论文写作的目的

1.论文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升华的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修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并接受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是一次综合的测查。

2.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生就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做调查研究,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未知领域大胆地进行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

攀登。

二、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

1.提高综合素养

(1)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独立或与小组成员一起,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论文题目、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围绕论点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毕业论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得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调研数据的情况。

(2)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学精神。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不只体现了学生对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出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结合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对社会、企业的现状做调研,即结合实际情况,印证理论观点或针对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研部分离退休人员理财、消费的倾向性,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帮助银行、证券公司设计出适合离退休人员的理财产品。

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在社会、企业已有的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增添自己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管理模式。这样形成的毕业论文就符合学校对论文“创新性”的要求。

(3)以实践为第一的治学态度。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实际,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契机。经济管理学部的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文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学生们应该抓住撰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2.提高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1)查阅和翻译文献的自学能力。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前,一般都会经过“明确选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考虑写作条件、听取导师建议”等几个步骤。这个过程是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老师不会亦步亦趋地进行指导,主要需要凭借学生的自学能力来完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并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2)资料分析能力。学生对通过访谈、收集自填式问卷等社会调查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其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资料的分析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资料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资料的分析方法划分为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和定量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指不通过数学语言,单纯地依靠文字语言进行资料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通过SPSS、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索、揭示出不同变量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们结合论文撰写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有效提升资料分析能力的过程。

(3)论文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考核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是证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手段。经济管理学部将本科毕业论文定位在“调研型论文”,同时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的论文观点明确、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前后内容避免重复、矛盾。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1)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每年安排学生撰写论文的周期约为9个月,在这9个月中,学生们要参加就业实习、面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活动,学习任务压力很大。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重在对结果的把控,不可能每天都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则难以按时完成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

(2)人际沟通能力。调研型论文需要学生们通过发放问卷、收集问卷、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来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调研对象进行沟通,旨在说明调研的意图、获得调研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料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锻炼。

(3)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可以独立或以团队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若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就要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即做到各自发挥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多沟通、多分享。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适用的毕业论文的类型

按照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毕业论文分为设计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理论性论文等四种类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适合撰写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通过缜密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运算,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用基础理论进行推导和论证;其二是学生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企业产品、竞争对手或消费者等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一篇调研型论文。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调研型论文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无疑是更有效、更实用的论文类型。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起着“整合专业知识、体现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兼顾“学生想做、学生能做、企业需要做、时效性”等原则。

1.应该有研究的意愿

学生要对某个企业的管理、某种产品等有研究的兴趣,希望结合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

2.应该是学生能做的

论文在调研、写作中要具有可行性。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调研工作、获取的数据等,都应是能够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

3.应该是专业、社会或企业的切实需要

研究社会、企业或专业发展所切实需要的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的成果也会更有价值。

4.应该提倡选题的时效性

学生的选题提倡与社会、企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研究社会、企业问题的习惯。

五、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做好论文指导教师的选聘工作

笔者以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部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关键素质要素进行分析。2013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学生论文成绩等信息,详见表1。

表1 论文指导教师职称与学生论文成绩一览表

专业毕业生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成绩优秀率

金融学25450.0%75.70.8%

国际贸易9681.8%77.01.0%

工商管理19081.0%79.03.7%

小计540100%77.22.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最高的国贸专业,其学生论文的平均分数在三个专业中并不是最高的。将“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分别与“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优秀率”做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与后两项内容均不构成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具备“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未必指导出优秀的学生毕业论文。笔者在论文撰写整体工作结束后,随机访谈了其中的50名毕业生,当问到“论文指导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90%的学生将“责任心”作为其最重要的素质,而“行业专家”“职称”“学历”等均排在“责任心”之后。

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选聘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应该把“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作为决定选聘与否的第一要素。

2.关注论文评分的公正性

笔者所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学生现场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分别占到总分的50%、30%和20%。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将按同一份《论文成绩评价量表》上列示的评分维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分。将评阅教师的打分计入论文成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在查阅学生成绩时,发现个别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打分相差在30分以上(均以100分为满分)。笔者将二者的打分做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54,属中度相关。我们在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中,不乏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对业务流程的研讨和宣讲,但缺少对“如何对论文进行评分”的培训。导致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在打分时出现较多分歧。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论文评分”方面的培训,开发相应的课程和论文案例,以保证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

表2 论文指导教师评分与评阅老师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指导教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

指导教师评分Pearson Correlation 1 .454(*)

Sig.(2-tailed) .000

N 540 540

评阅教师评分 Pearson Correlation .454(*) 1

Sig.(2-tailed) .000

N 540 54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3.定期做好中间过程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管理

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从开题到答辩有近9个月的时间,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一头一尾”的工作,即关注的是论文开题、确认论文指导老师,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工作。在中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把对学生的论文管理等工作全部授权给论文指导老师。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超过半数的论文指导老师来自于其他高校,中间过程若不加以把握,将很难对其指导的质量加以把控。

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以专业为主导,定期开展论文管理过程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指导老师的工作进度。

总之,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次梳理、总结、检验、提升自身本科教学阶段学业的重要过程,只有学校各层级加以重视,并在关键点上做好监控工作,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辉,王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在总结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6年多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一些心得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关键词:经济法;改革;课程;教材

一、经济法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经贸类专业知识,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懂经贸类专业知识,懂法律,会英语和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而我们在毕业生的走访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淡薄,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困境,无法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我们经贸类的毕业生,在经贸活动中如何甄别不合法竞争行为,商务谈判过程中商讨合同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为重要。所以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经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法》该门课程涉及了众多法律知识,如: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证券法等众多知识,基本已经覆盖了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经贸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基础薄弱。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必须有法律基础和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虽然他们在大一有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但是此门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且课时量非常少,一般为周二课时,共计32课时左右,如此少量的课时,老师只能给学生普及一些大众的法律常识问题。如此一来,高职经管类学生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法理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训练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经济性、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条款知识,理解,接受程度上有很大的偏差。

(二)涉及法律知识众多,缺乏专业针对性。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规定为76个课时,周4的课时量,而此课程却涵盖了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企业法、证券法、房地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数十部法律知识,基本每部法律几乎都是蜻蜓点水而过,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无法将知识进入深入,也很难拓展案例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基本了解。另外高职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之外的工作也许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每个班级,每个专业精心准备授课。这样一来,老师们并没有把学生们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甚至于有可能浪费时间学习了他们将来职业生涯中不需要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老师们的信息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终结,虽然老师们虽然已经逐步摆脱粉笔,黑板,但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使用PPT上,还没真正的利用信息化教学,“微课”、“慕课”仍然停留在报告、计划当中,没有付诸使用。并且部分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们认为技术信息化手段对于他们而言非常吃力,排斥使用信息化教学,而部分年轻老师认为做“微课”“慕课”占用太多休闲时间。这些都给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四)成绩的判定方法不够合理、科学。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成绩给定方式仍停留在最初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简单考试模块:选择、判断、案例分析,老师期末给学生划重点,背习题,就能顺利通过考试,却无法判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法律知识。

(五)授课方法墨守成规。《经济法》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性,且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老师在课堂均注重理论教学,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由于授课场地、时间、师资力量等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忽略《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这一模块。老师只能简单的传授法条,解释知识点,分析以往试题或是讲述简单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环境下的学习非常容易遗忘,只有真正运用过得知识才能终生不忘。

(六)教材选择过于不具有适用性。市面上《经济法》教材品种繁多,既有适合本科经管教学的,也有适合高职类经管专业教学的,还有适合不同专业的针对性的教材。但是老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自己沿用多年的教材,不愿意选取新教材,因为那样老师要重新熟悉书本内容,重新做课件,老师不愿意加大自己的工作量。

(七)案例选取的过时性。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过企业工作经验,所以不得不从书本、其他教材选取案例,继续和学生们讲述着“小明”的故事、“张三”的纠纷,这些书本节取案例存在一定滞后性、脱节性,且因为案例的不真实性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必须有专业针对性。《经济法》教材设计内容繁多, 但是无外乎经济法总论、竞争法、组织法、社会保障法四个大的模块,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挑选模块重点讲授,如市场营销专业应重点讲授竞争法,教授学生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甄别不正当行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消费权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工商管理专业则应选取组织法模块,劳动法、公司法、企业法律,讨论公司的组建构造过程中应该如何控制法律风险,以及运营过程中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专业则建议换教材,选择《电子商务法》教材重点教授网络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都应重点讲述的模块中也应当结合各自专业选取侧重点,如合同法是两个专业都必须掌握的重点,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应当重点从法律角度学习如何把控买卖合同谈判过程中的风险,及其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抗辩,及违约的赔偿及处理等问题;而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应侧重劳动合同方面,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劳动合法权益相关知识。

(二)案例、讨论式教学应加强。在授课前,老师必须要仔细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弄清楚,我们需要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学生,经管类的学生《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法条,而在于法律意识、观念的培养,及其与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运用。案例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知识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消化。

(三)加强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运用。现阶段,“微课”“慕课”等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迅速发展,且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微课”可以把“低头族”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慕课”让学生们足不出户享受世界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果老师们在停滞不前,那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微课”“慕课”的发展不是取代教师这个职业,而是让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也督促我们老师们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进步,不被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四)提倡“双师型”教师,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法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均要求 很高,尤其是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理解及处理,如果我们的教师积极地参与企业的法務活动,社会法律援助,利用假期前往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构跟班学习,不仅能加深教师的法律理论功底,更能提升教师法务实践能力,从而获取第一手的经管类法律案例资源与学生分享。另外,我们也可以聘请律师、公司法律顾问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讲座、讨论分析、授课等多种方式互动交流、教学。

(五)成绩的判定方法应更具时代性,科学性,过程性。首先我们要摒弃简单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必须把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学生的出勤表现,听课情况,讨论能力,案例分析能力都应纳按照各自比例纳入考核,这样才会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另外,我们可以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法庭表现,对案件的称述,分析,发条的运用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是采取专题小论文的方式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吴敏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类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tsg.scy.cn,2001,04.

[2]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对主持人的使用和管理,是各个电台、电视台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对主持人的管理过程中,不能仅靠规章条文,还要有更科学、更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通过对他们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工作才能。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管理;人性化

在我国,广播电视不但是大众传媒,也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因此把广播电视办好是我们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广播电视的受众而言,除了节目表现的内容外,最形象、最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就是节目主持人,而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表现和对节目的掌控,是他们通过镜头语言、声音表现能力、主持水平、视听觉形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这种表现对人们评价该台收听率、收视率、社会影响力等至关重要。所以如何用好、管好主持人,成为广播电视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上级行管部门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有关通知、决定、办法、要求等外,各电台、电视台的规章制度中,对节目主持人的规定和要求也都最多、最细、最严,这些管理措施和要求,是广播电视主持人规范运作的基本保障。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的多样性,主持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需要有个性展现的、有创意性的工作状态,如何对节目主持人既能管住,又能管得好呢?除了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外,采取更多、更科学、更人性化方面的管理,对进一步发挥主持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广播电视主持人通常思维活跃、能言善辩、多才多艺,个性也千差万别。要做好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就要对每位节目主持人有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打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为此,管理者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了解:

了解其新闻观。这个方面是重中之重。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每一个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自觉自愿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才能令行禁止,维护大局、尽职履责。现实工作中,确实有个别主持人受到西方传播思想的影响,追求所谓的新闻自由、新闻个性和轰动效应。他们常常以求新、求变为借口,传播其价值诉求理念。这种个性观念十分危险,极易触及新闻宣传的底线。因此,加强对主持人队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尤为必要,如果对这种教育不能引起重视,就会给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埋下隐患。

了解其性格。由于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过程不同,会造成主持人队伍人员性格的必然差异。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形态同样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性格的主持人适合主持不同类型的节目。哪些性格适合做新闻类节目,哪些性格适合做不同对象类专题节目(老年、中年、青少年等等),哪些性格适合做各类文艺、娱乐节目等,管理者都要心中有数。若性格老成沉稳者,分配去做一档嘻哈打闹的游戏娱乐类节目,不仅会令其为难,而且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了解其专业特长。节目要想办得有深度、有层次,主持人的专业特长发挥很重要。如让一个学语言学的主持人去主持一档经济类或者法制类等专业性较强的节目,远没有学有专长的主持人进入节目状态更快、驾驭节目进程更得心应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在大学是学经济的,撒贝宁则是学法律的,不能不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专长,在创建他们各自的品牌节目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了解其创新能力。广播电视媒体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需要不断注入新元素的行业,除了在宣传工作中需要不断地破解新闻“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完成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新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态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媒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如今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已不仅仅是节目内容的传播者,他们还是栏目形式的创立者和栏目内容的选择者。他们中不乏一批优秀者,已经是电视节目的制片人或广播节目的制作人。因而,不但要了解每位主持人执行创新的能力,还要了解他们自我创新的能力,了解他们创新的方向以及创新的原动力。

了解其学习能力。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的许多独特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认可。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受到冲击在所难免,广播电视行业决策者宏观应对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执行者的节目主持人,也必须适应新形势、了解新变化、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善于分析自己栏目在频率、频道、听众、观众中和覆盖视听区域内,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品牌影响力等,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找准学习目标。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主持人,才能与时俱进,肩负重任。

在全面完善管理规章和全面了解主持人队伍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完善人性化管理机制:

尊重个性选择,搭建适合的工作平台。让每个主持人都能舒心地在自己钟爱的岗位上发挥才华并不容易。表面上来看,每个台都有多个频道或频率,各频道、频率的栏目设置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主持人都能适得其所。但现实工作中的现象是:对节目平台的掌控者,一般都是先入者为主,还有一些主观原因,就是管理者不同的用人标准,这使得主持人常常处于相对被动甚至无所适从的地位。如果根据主持人的实际能力,主动和他们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尽可能主持心有所属的节目,让主持人既尽其所长又爱其所好,那么这些主持人的工作热情会更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管理者对节目提升的预期效果更容易达到。相同岗位在产生竞争的情况下,应创造条件,采取赛场选马的办法,这样将远比管理者分配角色所产生的效果好得多。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持人在不同的工作环节,其工作环境要求是不同的。编辑、备播、录制、播音各个工作场所设置要科学规划,要舍得投入,设施要人性化。在硬件配置方面,如办公电脑、通讯设备、采访设备、移动传输设备、采访交通工具等,做到让主持人工作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软件服务方面,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技术后勤保障服务,如互联网络、编辑设施、上单设施、播出设施等。一些技术服务设施,常常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作为管理者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协调工作,让各相关部门人员心悦诚服地主动配合服务工作,让采编播工作流程无障碍运行。这些软、硬件配合不好,除影响节目质量外,还会影响主持人的工作情绪,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工作给予必要的信任。节目主持人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可实际工作中,有些电台、电视台只利用了他们的外在形象和天然音质条件,并没有把他们的全部才能发挥出来。当一个有思想、有创意的主持人经常不得不处于一种被动的工作模式时,就会逐步磨灭他的工作激情。管理者应当创造条件,让主持人全程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中,就像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那样,从节目策划到逐步实施,从前期到后期,从后台到前台的全程参与,这样既显示了对主持人工作的信任,又把主持人的潜能、智慧彻底挖掘出来,充分体现到节目当中去。在主持人的工作时间上,也要给予信任和方便。一些广播电视台担心主持人不能有充分的工作保障时间,实施比较严格的考量手段,如采用签到制、打卡制等方式进行监管。这些形式看似有用,但常不能如管理者所愿,主持人工作忙时时间不够用、闲时磨洋工、泡时间,工作效率并不高。其实,完全可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来保障他们的工作质量。如完善考量节目收视率、收听率、节目质量评估等机制,工作时间让主持人根据工作量、工作能力自行掌握。既达到管理者欲求之目的,又体现出对节目主持人的充分信任。

完善激励机制。对节目主持人,除了用好薪酬激励、评先评优机制外,还有许多人性化的激励方式。主持人部门是一个人才相对集中,并且需要相对稳定的地方,但从传统的官本位上来说,大多数主持人晋升的空间、机会相对比较缺少,所以从事业发展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电台、电视台推出的首席节目主持人制,让一些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其工作岗位上,享受更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效果就很好。另外,在职称评定上,外出业务交流、学习考察机会提供上,政治、社会团体代表人选推荐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管理者对主持人队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总之,广播电视部门的管理者要坚持人本原则,注重主持人人性化管理要素,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认真实践,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好主持人队伍的工作潜能,使管理水平上升到更高、更新的层面。

(作者单位:河南电台信息广播)

编校:董方晓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想的解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思想的解放又可能是一个突飞的过程,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飞跃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探索和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促使湖北经济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思想解放的进程。特别是要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促进湖北产业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

一、解放有关湖北产业发展的思想,需要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的产业发展观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经济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和水平相比,湖北经济发展就显得相对不足和落后了。这种发展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持续扩大。这是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的湖北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湖北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一直试图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但是其结果并不理想。潜在的经济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有些优势在逐步丧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不解放或者思想解放得不够。或者说思想解放的速度、进程和深度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思想解放的速度和进程、扩大思想解放的广度、深化思想解放的深度,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形势下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产业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从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来说,没有中部产业的崛起就没有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从而就没有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而思想不解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就首先体现在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上面。这说明没有产业发展思想的解放就没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合理行为。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从而也就难以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探索和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和谐发展,特别是要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有关湖北产业发展的思想,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的产业发展观。

二、科学的产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笔者认为。科学的产业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产业经济中的具体运用。它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制约的重要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科学的产业发展观要以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产业经济实践为依据,而产业发展涉及产业的结构、布局、关联、组织等诸多方面,而科学的产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的产业结构观、科学的产业布局观、科学的产业关联观和科学的产业组织观。

1、科学的产业结构观。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在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变动。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规模、效益和水平。科学的产业结构观应该建立在正确认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的基础上。因为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经济效益高低的决定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改进或者改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科学的产业结构观应该符合或者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有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三次产业比例变动规律、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规律。只有正确地了解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复杂因素,把握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不断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即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科学的产业布局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是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具体来说是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由于产业布局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从产业的地区结构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而且有利于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虽然有一系列因素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禀赋、市场、基础条件、产业集中度)、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区位等影响着产业布局的导向和形成状况以及形成布局后的调整。但是。产业布局及其调整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这就是说,科学的产业布局观应该符合或者遵循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规律、资源禀赋制约产业布局的规律、劳动地域分工影响产业布局的规律、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产业分布“分散——集中——适度分散”变化规律、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而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有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全局性、长远性和遇见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布局正确、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产业本身。而且对整个经济建设、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等方面都产生重大和长期的影响。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产业布局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就表现为:经济损失巨大。影响时间较长,地区比例结构失调,延缓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如果要进行调整也比较困难,而移地重建则使前期投资变成沉没成本而造成巨大浪费。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产业布局观,遵循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才能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才能避免产业布局不合理或者严重失误所造成的长期性、全局性的巨大经济损失或者浪费。

3、科学的产业关联观。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它是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具体表现为产品或者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实质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所发生的这种数量比例联系体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关联,如果脱离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关联关系。孤立地发展某一产业或者延伸某一产业的链条、或者片面地追求产业纵向一体化,都会使该产业难以获得顺利发展所

需要的条件。如产业集群,无论是基于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同类产业的集群还是基于产业关联所形成的不同类产业的集群。其发展都不能脱离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而产业价值链或者产业生态的形成及其变化都是以产业关联为客观基础的。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产业关联观,遵循产业关联的一般规律,按照投入产出的基本原则促进产业之间建立和形成合理的关联关系,才能避免巨大的投资损失或者浪费,才能实现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整体竞争实力。

4、科学的产业组织观。产业组织不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组织、企业组织,而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如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市场占有关系、资源占有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在一个区域内。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理的市场行为来改善市场绩效,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或者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如果垄断程度比较高,不论这种垄断是经济性垄断还是行政性垄断。都会损害正常的市场竞争以及降低市场绩效,这对产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如果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合理、企业行为合理、企业组织合理,那么有效竞争或者适度竞争将有助于产业内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效统一。因此。科学的产业组织观应该符合或者遵循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政府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及产业规制都应该以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为前提,也就是要以科学的产业组织观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牢固地树立和贯彻科学产业发展观的实施途径

如果说在20世纪应该提倡“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在21世纪就应该大力提倡“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不顾客观经济规律或者实行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是没有道理的。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就需要全面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化和具体化,也就是说,在产业经济领域要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并且要牢固地树立和不断地贯彻科学的产业发展观,这是探索和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基础,是促进中国产业和谐发展的条件。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形势下,湖北经济要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来促进湖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其主要的实施途径如下:

1、以科学的产业结构观为指导来促进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现代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长江水运)、现代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农民的增产增收。三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工业兴省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冶金、石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加大装备制造业、食品业、纺织业、建筑业、建材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这些产业提升档次。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其中重点是发展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息业、现代仓储业和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生活配套产业如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2、以科学的产业布局观为指导来调整和优化湖北产业布局。要促进湖北产业布局合理化,需要加快全省产业布局的调整步伐。改变和调整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散”、“乱”状况。其中重点是大力推进“一江两线”产业经济带建设,使长江沿线和汉(口)十(堰)、荆(州)襄(樊)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成为湖北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特别是要改变同一产业在全省布局中的不合理的“链条式”或者“串珠式”分散布局,因为它在经济上明显地不如“集群式”集中布局。如从十堰到武汉的汽车工业走廊就是十分不经济的产业布局表现。应该引导其在空间布局上逐步走向相对的集中。应以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机遇,积极引导和鼓励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的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向武汉城市圈集中。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引导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向小城市和城镇集中。这样既增强了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扩大了城市的产业规模,同时又优化了城乡产业布局。

3、以科学的产业关联观为指导来提高湖北产业的竞争力。一是加快改革产业投融资体制,健全多元投资机制,按照投入产出的要求提高产业投入产出率,这是提高湖北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二是按照产业关联的规律建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联系,加快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融合与对接。使产业一体化成为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三是按照产业关联的原则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将产业关联与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四是按照产业关联的原则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湖北在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时,应该根据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的要求来引导所承接的产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同类产业集群或者不同类产业集群的重要区域。五是按照产业关联的原则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增强城市产业的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以加快城市产业向农村扩散转移和渗透。鼓励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延长和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产业的研发能力。使湖北产业由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

4、以科学的产业组织观为指导来促进湖北产业组织合理化。一是逐步提高湖北产业的集中度,产业的适度集中有助于促进有效竞争和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统一。这需要克服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内企业的分散和无序竞争状况。为此。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的并购,在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做大做强一批大型企业。使湖北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有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甚至世界企业500强行列。二是将产业的开放与合作结合起来,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此,需要引导企业树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观念。进一步规范企业之间的竞争。鼓励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三是加强政府的产业规制,其重点在于依法行政,特别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特别是要抑制过度的行政性垄断。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法治环境。

总之。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为指导来促进湖北产业和谐发展,需要不断地、尽快地、全面地、深入地解放思想。并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来不断地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将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崛起的重要支点。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近来围绕“谁是安邦实际所有人”以及民生银行原行长毛晓峰被中纪委带走调查事件,有关权贵资本主义的话题又沸腾开来。

而由于权贵资本主义在中国公开的市场制度环境中并不允许存在,亦非一个公开舆论场中能公然展开的话题,因此所谓围绕权贵资本主义的探讨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展开,而所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就是指在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不会公开宣示,而在实际运行中又似乎为数不少的靠显赫家庭政治背景和人脉关系,来获取相对优越的政经资源和营商条件的一整套行为机制。

关于毛晓峰的问题相关部门尚未给出结论,坊间已经出现了N种解读,最离奇的说法包括为安邦“让路”和与安邦“勾结”两个版本。由于事件发生在安邦强势入主民生之际,且安邦式狂飙突进正引发诸多猜想,两相叠加无形中为坊间的种种传言提供了发酵与流散的温床。其后公众情绪虽经人民网等强势官媒发表力挺安邦的评论而有所平复,但疑虑尚存,估计要等相关事件有了结论才能暂告尘埃落定。

以上情势其实正折射出围绕“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的种种非议的杀伤效应。相关优势资源的暗中加持,固然有利于把生意迅速做大,且在一段时间内回避舆论的关注,但一旦背负“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的名声,所谓的财技、经营管理才能、把握时机的眼光和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能力等等都会被投以怀疑的目光。

在一个法治市场经济体中,恶意并购也罢,两情相悦也罢,只要合乎法律规定,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即可。而在一个“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的氛围中,即使表面程序并无大的瑕疵,也即符合程序正义,人们也会以目的正义对之进行消解。

而反过来说,所谓打破盘根错节的既得垄断利益集团需要强有力的突破,因此就需要有与强有力势力结为奥援的说法,在舆论场中也很难站住脚,因为人们此时又会以程序正义方面的缺陷来消解其目的的正当性,逆取终至难以顺守。

说到底,相对于权贵资本主义,人们对“疑似权贵资本主义”似乎更不宽容,因为前者虽然有明火执仗之嫌,但至少不会过于“潜规则”。而对于“疑似权贵资本主义”,由于其种种云山雾罩,种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人们反而更倾向于加以过度解读,更关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这种情境中,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什么是“事实”。

因此,人们最近不仅不再相信寒门还可以出贵子,而且还“变本加厉”地怀疑那些寒门之子要么是伪寒门,要么入赘了豪门,要么俯身权贵,总之,上进之途中肯定走了攀龙附凤的捷径或歪路。比如人们开始怀疑一切的并购背后都有着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那些台面上的人物要么是白手套,要么是虚张声势的棋子。

这种选择性判定真伪的惯性思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直接导致对我们的社会经济赖以运行的基本规则的解构,而这种解构又导致基本秩序的失范,因而格外令人感到沮丧。然而更应该被指责的肯定不是有着这种惯性思维的民众,正是“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内在的政经杂糅,反过来导致人们不能以纯乎经济的眼光来观看经济行为。当代表着规则与秩序的建制性主体中的关键阶层习惯于视制度为道具,为工具,为私器,为武器时,又怎么能指望芸芸众生对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抱怀有虔敬之心,并进而以戒慎恐惧之态加以执行呢?换言之,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率先选择放弃操守玩世不恭时,整个社会便会在犬儒主义的道路上加速狂奔。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而为左派势力提供充足弹药资源的,恰恰是“疑似权贵资本主义”,因为左派所擅长发动的民粹主义,最容易为“疑似权贵资本主义”所激发。十年前因国企改革大潮中泥沙俱下而导致的改革正当性危机殷鉴未远,所有有志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健康力量应携手早为之计。要防左,釜底抽薪之计即在于及早终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

法治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而中国梦的最大感召力亦在于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与自由。一部中国改革史,就是不断打破各种双轨制的历程,从要素价格双轨制,到利率双轨制,到政策待遇双轨制,到资源平台双轨制,一路攻坚克难,方才取得斐然成就。

眼下中央正提倡全民创新,而一个创新型社会的养成尤须各种资源平台的开放透明。只有彻底终结“疑似权贵资本主义”,才能真正破除各种维度的双轨制。

上一篇:动物细胞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