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

2023-09-16

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想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率)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重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2.中长期设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经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相关基本训练。所以,笔者觉得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只要有某种方式或手段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用其代替或部分代替毕业论文。替代的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四种:第一,用综合实习替代毕业论文。学校可以选定一些信誉良好、专业对口,愿意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只要学生在这些基地的有关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期满合格就可以认为毕业论文通过。第二,有些专业可以引入类似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方式。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就可以使用纯粹意义的毕业设计,营销专业是不是可以用某企业某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替代毕业论文。第三,用获奖作品替代,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竞赛以及校级一定等级的获奖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学校获奖数量,提高学校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第四,用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替代。比如,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EI检索、SCI检索的论文。这一措施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致力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与鼓励措施,又是一种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

[2]宗桦,陈岩峰,周晔.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95-96.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丁晴雪.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N].光明日报,2009-10-14日(006).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汇,2010,(9):27-28.

[6]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cy.ncss.org.cn/cyzc/256267.shtml.

作者简介:冯振环(1970-),男,天津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规划、评价理论与方法、教学管理;王昕(1979-),女,天津人,政工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想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率)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重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2.中长期设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经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相关基本训练。所以,笔者觉得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只要有某种方式或手段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用其代替或部分代替毕业论文。替代的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四种:第一,用综合实习替代毕业论文。学校可以选定一些信誉良好、专业对口,愿意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只要学生在这些基地的有关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期满合格就可以认为毕业论文通过。第二,有些专业可以引入类似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方式。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就可以使用纯粹意义的毕业设计,营销专业是不是可以用某企业某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替代毕业论文。第三,用获奖作品替代,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竞赛以及校级一定等级的获奖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学校获奖数量,提高学校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第四,用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替代。比如,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EI检索、SCI检索的论文。这一措施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致力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与鼓励措施,又是一种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

[2]宗桦,陈岩峰,周晔.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95-96.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丁晴雪.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N].光明日报,2009-10-14日(006).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汇,2010,(9):27-28.

[6]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cy.ncss.org.cn/cyzc/256267.shtml.

作者简介:冯振环(1970-),男,天津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规划、评价理论与方法、教学管理;王昕(1979-),女,天津人,政工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2、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

3、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

4、低碳经济环境中国际经济法的变化

5、试论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科学设置

6、法理学“指导”型知识生产机制及其困难

7、中国加入WTO十年的法理断想:简论WTO的法治立法执法守法与变法

8、试论冒用明知系他人盗窃所得信用卡的定性问题等

9、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新方法研究

10、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探析

11、基于国际经济法浅谈贸易公平

12、浅析国际经济法中的反倾销

13、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探析

14、试论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必要性

15、国际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6、“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经济法理念的创新

17、财经类教学型院校国际法学教学改革初探

18、国民待遇原则中“相似情形”的判定与考量

19、国际工程法务问题研究

20、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法律上的区别

21、国际与国内经济法关系研究

22、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23、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01年年会综述

24、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法的研究

25、我国对外贸易中国际经济法的作用分析

26、以法律和法学的视角讨论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27、浅析国际经济法方法论

28、国际经济法存在与发展的新视角

29、国际经济法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创新规划

30、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

31、二本院校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32、跨国经济公法概念的多元理路:比较与反思

33、国际经济法INCOTERMS的教学

34、基于微课的网络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3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36、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

37、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

38、百年法制见证人 民法大师芮沭

39、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发展趋向

40、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冲突及其措施研究

41、试论坚持国际经济法公平互利原则的现实必要性

42、浅析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

43、论国际法主体多元化对国际经济法演变之影响

44、国际经济法视野中的主权基金

45、中国海外投资保护与国家契约问题

46、国际经济法视阈下中国应对钢铁行业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47、高校国际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48、国际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49、高校国际经济法学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2、金融学高等教育需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

3、金融教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普及思考

4、金融学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构建

5、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招生情况等

6、关于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探讨

7、现阶段高等院校金融教育的不足与改革建议

8、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设备在金融教学中的应用

9、浅谈《金融学概论》在课堂中的作用

10、嵌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政法类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1、金融:热爱永远是第一要义

12、基于创新结构的金融工程运用体系探讨

13、经济学类专业:牛市中的赢家

14、国际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的几点建议

15、大学教育应普及金融知识

16、文科生能报考哪些专业?

17、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与对策研究

18、“房地产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与实践

19、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20、保险学:抵御灾难与风险的专业

21、讲述《保险学原理》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22、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23、外语类院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4、“钱”味十足,经世济民

25、从金融学的研究领域探析货币银行课程的教学框架

26、《国际金融学》创新性教学探讨

27、“财政金融学”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

28、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9、关于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30、国内金融工程发展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

31、什么样的志愿才是“划算”的?

32、文科生十大热门专业排行

33、湖北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及对策

34、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5、《海南金融》征稿启事

36、民办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37、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研究

38、金融行业:炙手可热的“赚钱机器”

39、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分析

40、江苏省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研究

41、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42、股市和汇市关系研究的新思路

43、现代金融理论前沿综述

44、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45、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46、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

47、黑龙江省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8、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49、201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类A等高校

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公司金融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分析高校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当前高校公司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公司金融;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熊晓炼,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货币银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语教学模式的《公司金融》课程改革”[编号:gdjg(2010)034]的阶段研究成果。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更高要求,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趋势将不断加强。但目前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大部分高校中,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比较陈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一、公司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是微观金融范畴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 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块展开,皆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金融专业的国际接轨和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环境逐步开放、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微观化特点明显增强,对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现实意义。由于公司金融理论从国外引入,其学习和研究在国内仍然相对落后。过去的引进与传统教学是在使用中文译本或重新编著的基础进行的,很多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受编者水平所限导致对理论的误读。为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及方法,高校应将该门课程作为双语课程进行建设,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师混合使用中英文讲授,将国外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直接传输给学生,能快速、直接地把最新的微观金融的动态传递到课堂,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公司金融问题的方法、工具,对国际稍前沿的理论形成整体效应,培养具备专业英语能力同时能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国际性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高校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偏离。公司金融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首先属于专业课教学。但部分高校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一味强调要用全英文授课,完全不顾公司金融学科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将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英语课,教师单纯强调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技巧,以语言教学的方式来讲授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组句构篇和其他专业语言知识等,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英语词汇、概念、语法,难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思想。这与该课程关注的采用何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初衷相悖,作为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语言教学只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双语教学应区别于语言学科的外语教学,也应区别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当以传授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和分析企业融资、投资、上市和兼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辅助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设立的专业课程较多,但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既有良好外语运用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讲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方面较为欠缺,存在口语不流畅、发音不够准确等问题,难以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而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少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只为迎合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尝试开设双语课程,因而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理想。

3.缺乏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而教材选择适当是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目前,各高校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普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用较多的是Stephen A.Ross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Richard A.Brealey,Stewart C.Myers与Franklin Allen著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英文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但存在教材容量多、较多的生僻专业词汇、国内外企业制度的差异及案例脱离中国实际等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让本科学生完全理解全书的内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往往让外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失去信心。同时,英文原版教材价格高,受学生和家长承受能力影响难以推广。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版社推出了一些改编后的双语教材,如王化成改编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Eugene F.Brigham 及Joel F.Houston著、沈洪涛编的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但这些教材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

4.学生外语水平个体差异,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当前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是语法和单词,缺乏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使用全英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容易与教师产生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外语基础不牢的学生由于听不懂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对课程和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甚至产生恐慌心理,使双语教学出现负效应。考虑到学生外语的层次差异,教学设计往往只针对大部分中等英文水平的学生,结果是课堂信息量不足,效率不高。

5.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应与金融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注重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现在双语课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是教师单向灌输或将双语课变成翻译课,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单调乏味,不能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积极地思考。目前公司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少对双语运用能力要求的设计。

三、完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策

1.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语言并非学习公司金融的最终目标,必须树立金融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目标。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将外语与金融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将目标定位于教师运用外语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既了解国际企业制度和文化,又了解我国经济金融环境,通过专业教学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利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拓展专业技能,以培养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为最终目标。

2.提高师资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归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资深双语教师来校任教,定期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或访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双语教学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课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评体系,推动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例如,设立双语课程建设专项资助经费,计算工作量时提高双语教学课时系数,双语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评优、出国深造等方面优先。

3.以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与推荐报刊资料及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相结合。原版教材不仅语言纯正,而且内容新颖,能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教师事先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筛选,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公司金融的理论和方法,能反映学界已达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方式。它能为愿意进一步研究公司金融理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能为将来从事公司理财具体实践的学生或专业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系统的理论认识。针对原版教材内容多、价格高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学校以专项经费设立双语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对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进行分析,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同时推荐一些国内外报刊资料、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供学生课外学习,及时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以及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他们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4.有针对性地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象最好是三、四年级金融专业本科生,因为高年级的本科生有较好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并且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分班,使授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公司金融双语学习氛围,学院可组织金融英语口语比赛,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英文报告,设立公司金融课程相关实训,让学生将西方较为成熟的公司金融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5.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精讲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重视金融职业道德熏陶,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对实务性、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②理论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规则等,辅之以小组用英文进行公司金融案例专题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各项目的投资、融资、财务计划等计算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③交互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采取交互式学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给出的英文公司资料要求学生做出资本预算及项目决策,分小组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小组书面报告;④课后、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局域网,创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⑤科研型教学法,以教师课题、金融教研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及SRT,在亲身感受科研氛围和工作方法的同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办公厅,2001-08-28.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各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4]顿朝晖.《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 2010,(03).

[5]徐涛.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6]曹子君.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师,2011,(05).

(编辑:易继斌)

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高校的国贸专业就业情况却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实践教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针对性提出了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

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急剧增加,据WTO的统计数据称,2013前5个月,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1.6763万亿美元和1.5967万亿美元,差距越来越明显,以全年作为统计单位,基本已经确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国贸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来,各大院校培养的国贸专业的学生每年均有数万规模,其中以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居多;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本科院校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外贸实务能力低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不论从满足社会需求、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制度、还是促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构建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都极为重大。

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均基于教育部全日制高等学校国贸专业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1998年颁布的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与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较大背离。培养方式上主要采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专业知识传授,注重专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对于将来与实际工作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3-4年,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培样其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但是上述课程体系仅占专业总学时的4%,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但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使得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国贸专业学生千篇一律,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高级”等同于“理论型”的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都侧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困难。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困难,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尽早的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以及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以及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2.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由于高校实行以科研为主体的评价机制,高校专业教师往往致力于科研成绩的取得,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然后进入高校授课的纯学术型教师,这些教师在授课中习惯按照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在授课教师中,很少有教师既有教师资格又具有职业经历的,因此,不能够较好的指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以及高质量的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

3.1 正确把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实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人才,它既不同于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又不同于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以及能创新的要求。因此,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国际贸易实务的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领悟和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

3.2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经济学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并且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是其较大的一个弊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则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了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和学习,同时又能够兼顾经济的同步发展性。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以及创新实践,并且根本对应四个方面,即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以及竞赛模拟实践。

3.3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鉴于我国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踐操作能力不强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选拔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行深造,以及要求部分老师利用假期去相应的外贸企业进行锻炼,用优厚的资源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企业当中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等等方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才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依据教学的需求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所,2004(1).

[2]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3]李细妹.浅析高等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

罗志(1984-),女,湖南炎陵人,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上一篇:公共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