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

2023-09-17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1篇

2、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3、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教给学生什么?

4、浅析环境教育的德育功能和价值

5、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7、论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8、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9、把德育渗透小学数学教育

10、浅谈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1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及实践对策

12、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对策

13、2013年中考思想品德备考方略

14、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5、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

16、浅谈中职院校“角色教育”德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17、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18、德育在英语课堂中的体现

19、将生态美学观植入初中生物教学之中

2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21、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2、《哲学常识》(下册)复习总结

23、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4、新文明形态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研究

2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德育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

26、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27、绿色金融创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向度

29、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30、绿色化发展视域下“两美”浙江建设的社会文化效应

31、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32、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幼儿德育教学策略

33、浅析价值观引导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

34、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35、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

36、英语课堂教学应渗透德育教育

37、如何在地理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38、论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9、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40、对土地生态伦理的理论探索

4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几点思考

42、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正确学科观念的树立

43、“浸润”德育 建构活力语文课堂

44、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

45、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探析

46、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7、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48、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政绩导向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49、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确立了“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的管党治党指导思想,强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

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干部优秀、班子过硬是重要基础。有了好的干部队伍、好的领导班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就能得到严格执行;反之,党内政治生活就失去了基础条件,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滋长蔓延。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对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准则》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和好干部标准

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概括地讲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地讲就是党章所规定的领导干部六个方面基本条件。从十二大党章到十八大党章,领导干部基本条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变化,但核心部分没有变,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履职用权、专业能力、修身自律等要求。这是我们党对90多年来干部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政策、党的重要主张在选人用人上的集中体现,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依据。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对此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在选人用人中淡化甚至忽视党章规定的领导干部基本条件,影响了选人用人质量。“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在选人用人实践中必须强化党章意识,更好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

当前,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就是要坚持和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等要求。这些要求,既与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高度一致、一脉相承,又顺应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的需要,赋予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和落实好干部标准,要严把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大力选拔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慷慨赴义,支撑他们的就是理想信念。反观那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不归路,最根本的就是丧失了理想信念。我们选拔的干部,必须是一心一意跟党走,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干部。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必备素质。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担当,就是对党的不忠诚。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治理的难度正在加大。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水流清浅的小溪随便挽起裤腿就可以蹚过,也不是笔直平坦的林荫大道可以慢悠悠走过,需要敢闯敢试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气魄,否则难以前行。但目前在部分干部中还存在着担当不足、不敢为等问题。必须强化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标准,格外关注那些作风正派、勇于任事、锐意进取的干部,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及时用起来,并在工作中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励更多的干部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坚持事业为上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选用干部要坚持事业为上。这一要求对于做好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事业为上,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选好人用准人的根本出发点,任何时候都必须很好坚持。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选人用人往往忽视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是看谁优秀、谁合适,而是看谁资历深、轮到谁;个别的甚至不顾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利益,搞论资排辈,把明知不胜任的干部放在重要领导岗位,这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选拔任用干部,在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这两个因素的把握上,一定要始终抱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党的原则第

一、党的事业第

一、人民利益第一,把事业需要、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事择人、依岗选人、人岗相适,使事业在优秀干部推动下兴旺发达,让干部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健康成长。

坚持事业为上,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把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使各方面的干部充分涌流,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的关系。对年轻干部要坚持必要的台阶、递进式培养,加强实践历练和作风养成,注重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炼、实践证明优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干部。要坚决防止在干部任职年龄上搞层层递减、“一刀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要求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要继续坚持。选人用人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每个干部都要是年轻的,也不是每个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对那些尽职尽责、踏实干事、精力充沛的干部,只要仍在工作年限内,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该使用的要继续使用,该提拔的要大力提拔。党政正职特别是地方主要领导,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领导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政治上的把关作用、决策上的主导作用、用人上的导向作用、形象上的表率作用,选好这些“关键少数”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不能将不同类型的干部简单通用,不能为了单纯培养性目的而把一些内功不扎实、历练不过硬的干部放在地方党政正职岗位上来“练手”。要高度重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选干部配班子既要考虑熟悉党政综合管理、善于驾驭全局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又要考虑综合素质好、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专业素养的专家型人才。层级较高的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中一定要有熟悉本部门核心业务的专家。这样才能提高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决策水平,更好更快地推动事业发展。

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

公道正派,是对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人事部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是由干部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干部工作尤其是选人用人工作重要、敏感,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他皆枝叶事耳”,这句古话,深刻揭示了选人用人在治国理政中的极端重要性。做好干部工作,选好人用准人,固然在宏观环境和微观操作上需要许多条件,但最核心的是公道正派。正如总书记所说的,用人真正做到了公道正派,其他的都变得简单了。这是干部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干部服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必须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贤必公,公生贤。任人唯贤既是公道正派的标志,也是公道正派的保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公道正派选人必须遵循的标准,是公道正派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人用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任人唯亲和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等现象,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德才兼备、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受到冷落,使干部群众感到不公,需要继续下大力气纠正和扭转这种现象。必须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阻力,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的干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干部,那些因风气不正长期受冷落却始终坚守正道、正派做人、扎实工作、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要坚决用好用到位。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强化人才难得意识。要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情,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工作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出以公心举荐人才,使各个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充分涌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坚决防止和克服以个人亲疏好恶划线、以地域行业划线,切实解决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等问题。必须按制度规矩行事,做到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打折扣、不“放水”,自觉维护政策制度的严肃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敢于为优秀干部说公道话,尤其是在其招致非议、受到委屈时和重要时刻、使用关头,要敢于给他们撑腰壮胆,敢于抵制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不以背景定取舍,不“和稀泥”、不当“和事佬”,确保公道正派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干部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党管干部原则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是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委(党组)没有很好地履行选人用人责任,有的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有的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使得党管干部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在选人用人方面赋予党组织更大的权重,这是对党委(党组)集体而言的,必须充分认识、自觉承担起党委(党组)集体管干部、用干部的重大责任。

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首先要把好条件关。对那些政治上不过硬、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的;作风上我行我素、顶风违规违纪的;热衷于人身依附、搞利益输送的;拉帮结派、拉票贿选的;为官不为、不敢担责的;问题反映较多、廉政上过不了关的,坚决不能用,着力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要坚持干部任用基本条件,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特点,按照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准确把握干部的特殊条件,综合考虑干部的专业、经历、性格、气质与岗位匹配度,以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度和党组织领导把关的科学性。其次,要把好程序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健全完善集体讨论决定任用干部的制度和机制,坚决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无论是提出启动意见、确定配备原则、进行酝酿沟通、形成工作方案,还是开展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进行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进行任前谈话,每一个程序、每一步推进都要充分体现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和集体把关作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注意掌握干部的一贯表现和群众口碑,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尊重了解情况的少数人的意见。班子每个成员都要以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干部负责的态度,充分发表意见,真实表达意愿;主要领导同志要有民主作风,用大家的智慧丰富自己头脑,合理采纳正确意见,善于集中集体智慧,按集体意志决策。

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

用人风气好坏,直接影响用人行为和党内政治生态。用人风气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就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严格按党性原则和用人政策办事。反之,整个用人秩序就无法正常维持,真正的好干部也难以选上来。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继续大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从近年来巡视以及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看,不少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要加大事前防范力度,把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作为当前干部工作的攻坚点,坚决挡住那些“带病”的干部。要深刻汲取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教训,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强化选人用人监督检查,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凡出现“带病提拔”、突击提拔、违规破格提拔等问题,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一查到底、问责到人。

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取人等偏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调整用人价值取向,着力破解“四唯”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方面认可。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巩固已有成果,摒弃“四唯”用人观念和思维方式,还要下很大气力。当前,要抓住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契机,进一步改进民主推荐和考察方式,把听取意见与组织意图、民主与集中、换届考察与一贯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实行差异化考核,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引导干部把精力真正用在扎实工作和加强自身修养上。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3篇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一般来说,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一个人入党的动机不正确,往往是由于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不正确、不深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明显和深刻的认识。

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近几年来,许多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强了以党章为主内容的学习,包括党的理想、宗旨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起了积极作用。

(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把对入党的迫切性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通过在工作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来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为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总之,就是以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只不过有些同志入党动机正确的成分是主要的,不正确的成分是次要的;而有些同志则是相反。我们剖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觉得当党员光荣而要求入党。作为一名党员的确是光荣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份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只为了荣耀,而不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那就不配与这个光荣称号;第二种是看见别人提出入党申请,便随大流申请入党,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应当肯定,这些同志提出入党申请,也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盲目入党的做法也是很不可取的;第三种是为了到党内捞取某种好处而要求入党,这样的入党动机完全与党的宗旨相违背。我党执政以来,一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不能动根本原则。在党内担任领导职务,受到党和人民的重用和提拔,并不意味着拥有某种特权,只意味着党员要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如果心存杂念,一味想着从党内捞取好处是极其危险的。应该及时树立起正确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端正入党动机。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4篇

必须正确地看待区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

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则孜•木沙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及两者的关联,对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重要影响。

如何区分民族与宗教、正确看待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是能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民族的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关键问题。

民族与宗教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宗教则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大要素构成。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民族可能始终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的纳西、羌、布依族等;有些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历史上就先后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之后伊斯兰教;有些民族历史上就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如汉族现在仍有一部分群众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管怎样变化,不管信仰一种还是多种宗教,其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

同体的民族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以宗教作为唯一特征来划分民族,那么民族将不再是一个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名称也将随着宗教信仰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将被依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基督教民族”“佛教民族”“伊斯兰教民族”等等。

风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乃至宗教信仰、巫卜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规范。习惯是长期相沿袭久而逐渐形成的惯例、社会生活方式、风尚习俗等。风俗常与习惯合称风俗习惯,是指人类社会相沿袭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特点和形成,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性、社会性、自发性等特点,是同一个民族的人们自发重复的行为,由某些指令所规定的行为在演变为人们自觉行动之前,虽已广泛流行社会,但仍不属于风俗习惯。

当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信仰它的民族的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一些由宗教演变而来的民族风俗习惯中,不可避免的会不同程度地带有一些宗教色彩,这些宗教色彩的一部分实际已经没有了宗教上的意义,如割礼、葬礼、婚礼中的尼卡等。由此可见,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习俗关系错综复杂,联系密切。究竟哪些属于民族风俗习惯,哪些属于宗教习俗,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工

作、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把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与宗教活动区分开来,同时还应当把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与利用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或以带有宗教色彩内容的民俗活动为掩护从事非法宗教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碰撞交融的地区。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吸收人类文明及中华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过程。如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不仅受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中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甚至东南亚、欧洲等的影响。但是,近几年来,和田的许多传统民族风俗活动正在发生悄然改变,逐步向宗教化演变。一些人把民族等同于宗教,认为民族与宗教是不可分的;一些人把民族风俗习惯等同于宗教习俗,往往以自己的宗教观点来衡量、评判民族风俗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试图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化、宗教活动极端化。在这种歪理邪说的蛊惑煽动下,和田少数民族群众的婚丧嫁娶等良好的民俗活动和生活习俗以及服饰正在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民族的倒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遭殃的是我们这个民族。

另外,民族风俗习惯的功能作用大体分为三类,即:好的、有益的;中性的、一般的;不好的、有害的。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逐渐淘汰那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5篇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而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应当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时候也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的总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是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的,人的活动,既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又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自身。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尽管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还必然会存在和发生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反复,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并将最终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社会。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提高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就能够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在各种曲折复杂的情况下,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国际共产主运动所面临的情况来看,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一些人之所以失去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徘徊动摇,裹足不前,甚至悲观失望、堕落蜕化,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够真正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被资本主义的暂时的“得逞”所迷惑,看不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本质,看不到社会主义将最终取得胜利的光明前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这种暂时的“低潮”,也还可能持续一段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广大干部、工人、农民,都能够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定必胜的信心。 我们所说的正确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其中,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由于利益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人生观。就是同属于一个阶级,但由于每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及自我修养的差异,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一般来说,人们的人生观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制约,但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的人,又可以主动地、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观。出身于非无产阶级的人,可以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刻苦锻炼,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相反,即使是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接受社会主义的教育,在红旗下长大,如果不注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仍然会受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接受庸俗、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人生观的这种可选择的特点,说明加强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教育,强调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意义,就能帮助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从而自觉地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着纷纭复杂的、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是把人生看做是为自己求得金钱、荣誉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一种是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一个根本的、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为家庭的私利而活着,即使是在物质享受上能够得到满足,那又有什么意义?那又有什么价值?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做出贡献,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的腐蚀下,一些人经受不住考验,自觉不自觉把金钱、享受和权力、地位当做人生的唯一目的去追求,陷入到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因此,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对我们来说,在今天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就能够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做好事,使人民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幸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人。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崇高的精神。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只有具有了这种崇高的精神,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必将促使社会主义的事业更快地向前迈进。

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密切关系。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建筑在对世界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具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牢固地树立起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发生变化,又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到世界观的变化。人生观能够积极作用于人的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腐蚀,一旦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他就必然会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从而背叛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世界观。

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以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又是人们所应当树立和奉行的一种价值观念。什么是价值?我们在价值观中所说的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指人们所认为的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去追求和珍视的东西,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人们常用“贵”来表示“价值”这一概念。“贵义”就是把“义”看做最有价值,“贵生”,就是把生命看做最有价值等等。价值观就是对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处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关系中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对于个人主义者来说,由于他处处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看做唯一的目的,把社会看做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因而他必然会认为,只有个人的一切,才最重要、最值得他去追求,因而也就有最大的价值,相反,对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将会被认为是没有价值,也就不值得为它去奋斗,更不值得为之而献身。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来说,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中华民族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值得去追求的,因而也就是最有价值的。正是从这一价值观出发,无产阶级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是我们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大小和有无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许多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矛盾,每日每时都向每一个人提出有关事物的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判断和解决。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事业,我们应当看做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我们为之献身和奋斗的,我们应当尽力去做;反之,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我们就应当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我们之所以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用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引导我们的人民,其意义就在这里。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价值观的范围较大,因为它泛指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和评价标准,而人生观主要是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价值观包括着人生观,人生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即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的一个出发点,因而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又必然会影响对其他事物的看法,所以人生观在一个人的整个价值观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又能不断地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是价值观的出发点,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明确了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首先,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选择正确的立场。如

八、九十年代国际共运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西化”,给人们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至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产生了怀疑。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分析这些变化,不坚定共产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那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

其次,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一些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才能战胜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和思潮。曾猖獗一时的“法轮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这么一套愚昧粗俗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歪理邪说,竟然让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而且不乏我们的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央取缔“法轮功”后,还有相当的人执迷不悟,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

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范文第6篇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荣辱观与人生观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自古以来,我国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从“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人生观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的目的,亦即人为什么活着, 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荣辱观与人生观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当我们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人生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具体说,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才能把公共道德夯实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造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混乱,而一旦大家都发现,因“无礼”而得到的东西并不会受到指责,且不必支付任何代价的时候,就会纷纷效仿并蔓延开来,这将彻底颠覆并损害社会的道德基础,混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危害,进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偏差。

诚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从事不同职业行当、承担不同责任义务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荣辱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需要每个人用心灵和行为去体悟、去践行。因此,以“荣”于“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耻”于“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落实于职业岗位和角色身份的实践主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人生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1、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常言道祖国就是母亲,没有母亲的孩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对于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说,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幸福。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热爱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危害祖国的统

一、稳定和繁荣,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耻辱的行为。这种荣辱观就是要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力量,同危害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近期发生的日本政府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的事件,导致全国各地爱国青年、仁人志士在网络媒体上共同声讨日本政府的不义之举的行为,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提出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把脱离人民群众、危害群众的利益看作是一种耻辱。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崇尚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就要不断地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只有不断地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对伪科学和愚昧迷信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有效的抵制。愚昧无知是科学的大敌,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要树立崇尚科学的价值导向,加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科学、普及科学的氛围,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人,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不分、荣辱不知,对真迷信、伪科学的东西没有分析和辨别的能力,会经常受骗上当。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勤劳,主要是指人们对待生产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在生产劳动活动中体现出的良好的行为品质,反映了人们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种种活动的应有状态及程度。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光荣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为中华强盛而辛勤劳作而感到光荣,以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耻辱。象马诺之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无耻言行,必为广大人民所唾弃。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要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精诚合作,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损人利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这种行为对社会有很大危害,是破坏团结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抬头,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做法与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的道德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为人们所不齿。台湾水灾、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解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优秀品格。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中国自古就追求和宣扬诚实、守信,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把诚信看作是人的基本品德,强调人们要“言而有信”,并主张把诚信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要把义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坚持诚实守信,就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把义和利统一起来,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替亡夫还债的武秀君、替亡兄还债的孙东林,用实际行动谱写里一首首坚守诚信的动人诗篇。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遵纪守法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都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的纪律为准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何违法乱纪之事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必须加强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法律和纪律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公民树立起法纪意识,自觉地遵纪守法。试想一个毫无法纪观念,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打破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底线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社会崇尚和爱戴的人。例如陈良宇、文强之流,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被人民所唾弃。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价值导向,提高公民的素质,向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在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的言行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乐,必然衰落。有无艰苦奋斗精神,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是命运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也不能丢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做贡献。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能够引导和激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承优良传统,表达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重要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不断繁荣,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我国部分地区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放松了学习和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从而导致:

1、价值迷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不断提高。但什么是人生价值?有不少人把人生价值只理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淡化、淡忘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甚至离开社会价值去追求所谓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

2、是非混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也不是个别的。比如把道德教育讥讽为“说教”,把敬业拼搏的人讥讽为“不懂生活”,把诚实厚道的人讥讽为“无能”,把艰苦朴素的人讥讽为“寒酸”、“老土”。有一位从国外回来的知识精英公然讲,现在还讲什么祖国,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学术界现在甚至有人发表文章,讲当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主要是由于义和团不文明,这简直是是非混淆。

3、善恶不分。现在为恶的人做了坏事不觉得羞耻,为恶不耻,从善遭拒。如校园中的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抄袭行为屡屡发生,有些抄袭者对他人的揭露和批评却不以为然,竟然还美化为“高级模仿”,说什么“抄就抄了,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种典型的耻辱感的丧失。如果人们的耻辱感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善恶,还讲什么诚信、和谐、文明?

4、美丑颠倒。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有些人分辨不清,甚至把丑恶的东西当作美来宣扬、来欣赏、来追求。有四个表现:一是颂俗贬雅,把一些粗俗的东西当作美来欣赏,而把一些高雅、高尚的东西说成“不合潮流”。二是颂奢贬俭,把奢侈、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来追逐,把节俭、朴素当作“寒酸”来鄙视。三是颂浅贬深,有些人宣扬“远离崇高”,对浅层的东西很有兴趣,而对一些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思维加以鄙视,崇尚“跟着感觉走”。四是颂侃贬搏,就是把一些调侃、游戏人生的东西当作新潮、前卫来追求,而把一些认真、敬业、奉献、拼搏视为过时。

5、知行脱节。在荣辱观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他并不是分不清是非和美丑,道理也懂,只是一到行动就不一样,知行不一,认知同行动脱节。

以上五个现象在不同地区、单位或个人身上存在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甚至有些问题相当严重。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由多元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带来的新情况,对于涉世不深、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影响尤其深刻。所以首先我们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运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会明辩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

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人的荣辱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逐步确立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所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在尽心竭力做好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崇尚科学、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八荣八耻”作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扬荣抑耻的积极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多年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不断培养和教育学生坚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抱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从教育学生“捡一片纸、净一片地”;“敬一个礼、问一声好”;“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等小事做起,到组织学生参加“拾花劳动、长征拉练、助学义捐”等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能吃苦、爱劳动、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品质。我们还通过国旗教育;法制讲座;“无人监考”等形式,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

同时,我们还在党员教师中开展“创先争优”、“党员承诺书”、“我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要求每一位党员平时要“工作干在先,利益让在先,学习学在先,改革走在先”。平常工作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难之中能够豁得出来,时时处处能为群众着想,时时处处要给群众树立榜样。

“荣”是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而“耻”则是防微杜渐的警钟!让我们继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乌鲁木齐金英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