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2024-02-07

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城镇;农村;城镇化

小城镇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加强城乡联系的“中转站”。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得以迅速兴起,它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建制镇数量增加,乡镇(即政府驻地小城镇)数量减少,基层政府驻地小城镇总量减少。我国的小城镇主要由建制镇和乡镇组成,此外还有少部分非政府驻地小城镇。从1988年到1999年,建制镇从10,609个增加到19,184个,乡镇从45,393个减少到25,557个。由于乡镇减少的数量大于建制镇增加的数量,建制镇和乡镇的总数从1988年的56,002个减少到1999年的44,741个。乡和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由于行政中心在我国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村庄发展成了小城镇,但基层行政区划的变动和乡、镇数量的减少还是导致了我国小城镇总数的减少,这与人们通常的想象正好相反。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渐进入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

2.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与农村非农化不相适应,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向已经出现。我国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1997年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有6,618人,并且有很多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下。乡镇的规模就更小,1992年乡镇的平均人口为1,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398人。目前乡镇企业已有8%分布在建制镇,12%分布在集镇,80%分散在村落。虽然大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在村落中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比起1992年来,更大比例的乡镇企业集中在了小城镇。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的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还会加强。

3.随着建制镇数量的增加,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在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建制市、镇的数量增加,单个市、镇的规模扩大。就建制镇而言,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或城镇人口都在增加,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但是,虽然已有的建制镇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建制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扩大,新设置的、规模小于原有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建制镇,却会使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减少。从1990年到2000年,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从7044人减少到了6870.5人。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将“严格限制建制镇的审批”。这一政策将促进建制镇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4.市域内建制镇发展迅速。如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不包括市辖县)和县城两大部分,我们发现近10多年来,建制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由于市辖镇的数量增长比县辖镇快,市辖镇占建制镇总数的比重迅速增加。1984年市辖镇占建制镇总量的比重仅为9.0%,2000年增加为38.5%。由于市建成区的规模一般都比县城大,上述情况说明,在较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长。

5.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高。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的分布密度又比市域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在较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产”的结论。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城市群有: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辽宁中部地区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此外还有若干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如武汉地区城镇密集带。大城市周围建制镇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显然与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有关。反过来,大城市周围建制镇的发展,对于缓解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对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只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

1.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促进小城镇发展。

第一,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要因地制宜,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服务业。

第二,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着布局分散、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与其空间布局的分散化有着很强的因果联系。因此,要促进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除采取完善服务设施、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外,关键要弱化乡镇企业的社区性质,变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全部联系为单纯的经济联系,其核心就是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要探索和完善资金、带动、技术、土地等多种要素的产权多元化制度创新,为生产要素的空间集中和跨社区结合创造条件。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要摒弃那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农村地区的思想。

第四,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产生,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与农业全面脱离,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承包田,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这种不完全的转移,制约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整转移,形成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必须进行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第五,做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2000年7月中央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于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当前,必须大力落实这一政策,从而有效地吸引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解决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而不稳定等问题,最终使农民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同步。

2.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小城镇。

一个小城镇能否称之为可持续性的小城镇,主要看其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是否只有可持续性。而维护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关键是保护小城镇的资源环境,提高小城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强需求管理,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限制和防止对资源环境需求的过度增长,以使其供给与需求保持适当的平衡。具体措施有:(1)积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2)支持生态友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减少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污染。(3)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有限的资源。

3.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城镇网络。

要做好区域城镇网络体系的前瞻性规划。我国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就必须改变过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城乡单向辐射的城乡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连接起来的组团式、开敞式的城乡布局。要在城乡布局的总体背景下考虑,立足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总体分析,确定小城镇建设在空间密度上的合理定位,形成小城镇发展的梯次分布。

要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城镇网络,健全农村县级市—建制镇—农村集镇—中心村等多级城镇体系。一方面要纠正目前一哄而上的“撤县设市”和“撤乡改镇”的建市热,采取差异发展,重点扶植经济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和建制镇逐步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有发展前途的农村集镇和中心村,使之成为农村非农化、城镇化的支撑点。

(作者单位:西南财大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学侠

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次研究对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情况分析后,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加以研究,发现存在管理机制问题、统筹战略方案问题、发展定位问题。然后,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完善对策进行讨论,能够以不同的路径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进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不足,所以需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承载方面能力、加大监管力度等,从而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有效维护农民的经济效益。

一、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情况分析

新型城镇化,可以城乡统筹为主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利于促进小城镇整体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协调新型农村社区、不同方面的效果突出[1]。新型城镇化可促进社会相关的城市、农户产销合作,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应该重视农业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可关注到农民的经济效益,使得农村发展建设得到有效保障,逐渐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达到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目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目标明确,能编制相应的配套机制、遵循建设管理基本原则,所以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推动我国城镇化整体发展。

二、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研究

(一)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划管理机制的制定,需考虑搭配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以此逐渐形成完善的发展模式。当前,较多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联系具体要求编制相应的管理机制,虽然能加强中心城市方面的管理,但是如此无法有效促进偏远区域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管理的时候未构建完善的团队,故而易于发生管理岗位空缺的现象,无法正确看待该项工作施行的意义,在管理阶段不能编制完善的管理机制[2]。另外,一些区域小城镇居民社會保障机制上不能提高重视,而这也是对居民生活、小城镇建设发展、社会安定等多个方面构成影响的基本原因。

(二)统筹战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期间,城乡统筹发展、不同区域联动发展均比较关键,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时一些区域未制定统筹战略方案、不能明确执行目标,这对各项工作的实施和实施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区域联动性方面,一些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进行区域联动,然而因实施不深入无法确定管理的规范、保证整体管理效果;区域间存在竞争,导致区域间朝着相同目标联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相应方案的支持、不能正确看待城镇个性化发展的意义,故此使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优势无法发挥,这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效率影响较大。

(三)小城镇发展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理念下小城镇建设进度加速,建设的数量、规模、质量等均得以提升,部分区域使用的为乡镇合并法,利于加强乡镇间资源的整合,可促进小城镇的整体发展和建设[3]。然而,还有部分区域发展阶段由于定位不准确,比方说:功能定位不准确、区域定位不准确,因而导致部分区域小城镇资源不能得到整合,此时必然会对小城镇的发展定位造成严重威胁。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完善对策讨论

(一)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阶段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时结合当地具体状况制定管理机制,及时找到影响因素、了解发展情况,然后按照管理的原则、确定行政管理的权限,合理调整相关内容[4]。行政管理部门方面,则应根据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制定方案,及时将规划建设的重点部分的审批权给到先进部门,在此之后构建相应额度政务服务中心,优化服务体系、机构,以及审批流程、各项工作等,使得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质量得到提高。不仅如此,还需改进城管执法体系,考虑到城管执法的特点,和环卫管理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因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规模不会很大,因而要求联系以往的规划管理经验,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执法,寻求最适合的管理对策、制定节约资源工作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时,制定相应的特许经营管理机制也非常必要,旨在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效率,在该种经营管理下实行公开招标,选取适合的企业落实该项工作,从而促使就业问题、工作质量得到保证。

(二)提高承载方面的能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缺少相应的统筹战略方案,会导致管理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进行统筹规划,以便促进乡镇企业、农业企业融合,提高承载方面的能力[5]。经对小城镇现状分析发现,获得完善的建设方案支持极其必要,利于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这就应在了解小城镇具体状况、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管理模式。在规划建设管理的时候,明确重点工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遵循新型城镇化相关标准,正确梳理小城镇区域、农民的社会关系,同时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交通网络,完善交易的形式,进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进程。

(三)促进个性化发展

城市化进程下小城镇建设为主要内容,应在小城镇规划的时候有效了解城市发展状况,发挥出所在区域的优势,比如:交通环境、地理位置、城市布置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发展阶段建设生态农业区域能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发展需要,便于为建设特色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小城镇个性化发展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监管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联系具体状况,实行小城镇规划建设监管方面工作,能达到管理的相关标准,故此要求在建设管理阶段加强社会、政府部门间的合作,不断完善监管的形式,以此确保工作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需要监管人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职能,根据监管特点、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从而提升小城镇整体规划建设管理水平[6]。

(五)寻求多种的融资路径

资金支持为建设期间的主要工作,小城镇发展建设同样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基础设施、城市改造,以及工程建设阶段均需获得资金支持,该方面工作关系到小城镇的整体发展建设情况。因而,需在建设阶段开源节流、寻求更多的融资路径、资金筹集对策,在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投入足够的资金、开放市场获得市场融资,另外确保融资方法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可违规操作。

结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较多,这就要求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统筹规划、寻求不同的融资渠道、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等,目的为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小城镇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杨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9,45(2):3.

[2]李如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00(004):82-83.

[3]来关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20,000(004):134,186.

[4]李桂芳,钟孟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式解读[J].商品与质量,2019,000(008):33.

[5]郑立文.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9):7.

[6]颜丽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20,000(002):478.

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步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农村地区扩散和推广。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影响和带动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下,乡镇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物质环境方面,包括居住建筑、道路、水利、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配套;景观环境方面,包括居住区、家庭的绿化和景观的营造等;文化环境方面,包括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这些设施的要求也越高。乡镇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甚至应超前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乡镇居住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大部分小城镇中普遍存在交通拥挤,供排水不畅,环境污染严重,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不足和不便的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发展初期起点低、资金不足,导致人们短视,不能正确地预见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缺乏选见的规划和布局。以前的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当地财政投入。而大多数的乡镇财政还不是一级完全财政,预算内收入都要上缴,支出靠县(市)财政下拔,因此乡镇一级的财力十分有限。大多数镇级政府沿袭传统的城建项目,甚至兴建楼堂馆所和各类专业批发及零售市场,削弱了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乡镇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因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制订规划。牢固树立规划意识;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思路,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

(二)拓宽思路。争取政府适时逐步扩大投资,重点用于城市道路与环境建设,探索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区域整体开发与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租赁等形式筹资的路子,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人、集体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方法,扩大直接从市场融资的份额。

(三)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加快对重点项目的实施。

(四)深化改革,在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发展相关规模的产业。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改组。一是对行业按照自我发展的要求,即投资——经营——回收+一定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价格按成本+一定利润改革,一步或逐步到位,价差由国家补一点、消费者拿大头逐步过渡到国家取消补贴、全部由消费者负担。将公交、液化气价格一步到位,补贴可同时立即取消。煤气价格逐步到位,补贴逐步取消。把相关行业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化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鼓励、吸收社会单位法人参股经营,推向市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可在产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区建设规划,拓宽镇区发展空间,优化镇区服务功能,加快镇区与园区的尽快对接,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力争镇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率先建成工、商、贸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在具体工作中,可围绕综合型城镇功能定位,统筹水、电、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升建设品味。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契机,做好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工作,将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纳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确保建设需要。要加快商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人流、物流,凸现聚集效应。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竞争格局的思路发展,要根治原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主体单一,投融资渠道单一以及对政府高度依赖的痼疾,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应大力引进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各类投融资主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社会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和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这种新型主体结构有利于拓宽资金渠道,注入竞争活力,有利于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生产成本,提高供给效率以及改善服务。因此,这种结构是保证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关键举措

四、完善机制

要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和加快重点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导新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等方式,多措并举,多渠道筹资,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倾全力参与城镇建设。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各类项目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并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坚持做好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料、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实行落实责任制,强化领导作用。将年度城镇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工程质量进度与目标责任捆绑的工作机制,按照所包区域进行化段包干,实行层层包抓制度,并与各包抓领导、各包抓干部签订质量指标、工程进度目标责任书。

結语:

整体规划编制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科学可行,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的强制性规定及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充分听取各方面、各部门、各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反映民意,维护发展的共同利益,确保小城镇居住区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的实施一定要严格,应加强村镇居住区建设规划的审批,对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坚决不予批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性。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应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作为重点来考虑,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整合乡镇的医疗、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难点及对策.华龙网,2005-8-12

[2]曹中军,吴大川,刘伯权.西部村镇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恩施州委农办.当前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2005-3-18

[4]王臻荣,姚志民关于强化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

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土地 合理利用

1 前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2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

2.1.1 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

2.1.2 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

2.1.3 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2.2 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2.3 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莱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隆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3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

3.2 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3.3 加强规划管理,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4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4.1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4.2 小城镇建设的作用,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1)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2)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

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示范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产物,本文仅针对我国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如何使示范小城镇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保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示范小城镇现状问题措施可持续发展

中央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小城镇是城乡共融的对接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这就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新的概念“示范小城镇”。

1 示范小城镇的概念

示范小城镇,是指村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标准置换小城镇中的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建设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小城镇。示范小城镇建设除建设村民安置住宅区外,可以规划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以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用于平衡建设资金。

示范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2 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情况

(1)我国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人口容积率低。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已达153平方米。

(2)村民房屋权属的复杂性。目前涉及农民的宅基地拆迁时问题很多,有的一房多证或一房多主,还有非农业户、姑奶奶户这类特殊的群体,因此,对于示范小城镇建设中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调解任务繁重,使工作难度加大。

(3)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从总体土看,我国的农村整体布局较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 存在的问题

(1)拆迁和安置问题。

在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中,我们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拆迁工作。根据国家、市里的精神要求,本着先安置再拆迁的原则,示范小城镇都是先选定还迁区,为被拆迁人建设还迁房后再进行动迁,或者在动迁同时建设还迁房。由于示范小城镇筹建人员配置有限,面临动辄几百亩的项目,情况复杂。目前涉及农民的宅基地拆迁问题很多,有的一房多证或一房多主,还有非农业户、姑奶奶户这类特殊的群体,几百家的拆迁任务常常绊住了手脚。虽然有村委会的配合,但是往往一块地里几十个“钉子户”的拆迁就要一两年,为了达到稳定、和平拆迁,在动迁费用及拆迁补偿费的标准上往往要妥协,这不仅加大了收储成本,同时今后的拆迁工作也会难上加难,恶性循环。

(2)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实施示范小城镇改造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3)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2007年经济危机给金融机构敲响警钟,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的抵押贷款,银行除了要求保障足额的抵押物外,利率都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10%~20%。对于小城镇建设资金,具有资金数额大,占用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无疑增加了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

(4)耕地复垦的数量、质量问题

示范小城镇土地利用应当坚持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原则。但在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虽然耕地总量动态达到平衡,但常常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

3 示范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做到以人为本

首先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保证还迁安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其次,保证还迁房建设质量过硬,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拆迁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2)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例如将示范小城镇安置区以外的出让土地的政府净收益,从缴入地方国库的土地出让金中,全额或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示范小城镇的安置用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示范小城镇的整体环境,缓解资金压力。

(4)示范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管理。周转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同时采取验收考核一票否决制度,一旦考核发现未达标,则必须整改至达标后才能启动下一批用地指标。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化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垢可持续利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措施.

[2] 赵俊义,搞好土地整理,保证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81-2011年贵州省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表明人均GDP、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贵州高校毕业生大多流向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所以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由此提出了推动贵州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不但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还能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据国务院研究中心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按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总水平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级上升到20万亿元级,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20年。由此可见城镇化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是城镇化,它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但贵州的城镇化率只有34.9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6个百分点,位于全国倒数第二。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统字[2008]77号)中指出,在小康标准的经济发展指标中城镇化率不得低于60%。“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贵州必须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社会。因此,本文将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快贵州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二、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的转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等。城镇化在国外也称为“城市化”,但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外国的城市化不同,必须注重发展小城镇,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很多中国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用。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不同,研究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

赵金华等(2009)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区)1990-2005年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 (区)影响更显著[1]。苏素、贺娅萍(2010)运用面板协整对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2]。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H1:经济发展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二)产业结构及其影响

随着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比例上升,城镇化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张科举、杨欢(2008)通过对2001-2005年各省数据的年度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结构对地区城镇化差异的影响非常显著[3]。苏素、贺娅萍(2010)认为产业结构(农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农业化率的降低,城镇化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储金龙等(2010)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安徽省2008年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是城镇化率的影响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H2: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三)就业结构及其影响

赵金华(2009) 采用面板数据对1990-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水平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对各省(区)的城镇化影响都大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1]。刘爱英、姚丽芬(2011)利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整模型和Granger 因果检验理论,对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是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第一、二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5]。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H3: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四)教育水平及其影响

张科举、杨欢(2008)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用中等学校每年毕业生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教育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并认为地区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上,而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才差异是不显著的[3]。赵金华(2009)认为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城镇化水平低的省(区)影响很显著,超过了非农就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1]。因此,本文提出第四个研究假设H4: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五)公路和铁路建设及其影响

曹广忠等(2008)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认为交通干线路网密度和海港吞吐量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6]。储金龙等(2010)通过因子分析法也认为公里密度是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子[4]。因此,本文提出第五个研究假设H5: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

三、数据与方法

针对数据与方法的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贵州省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贵州统计年鉴》。

(二)变量定义

本文的因变量为城镇化水平(y),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自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x1)、产业结构(x2)、就业结构(x3)、教育水平(x4)、公路和铁路建设(x5)。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产业结构用非农产业占GDP比重表示,就业结构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表示,教育水平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表示,公路和铁路建设用公路和铁路的长度表示。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与平稳性检验

由于各个变量的单位不一致,为了使数据有可比性,所有数据都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需要对标准化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标准化之后的y、x1、x2、x3、x4、x5都是平稳的,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方法及研究模型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由于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本文通过使用逐步回归进行模型估计,可解决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以本文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四、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包括回归模型,研究假设检验以及实证结果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回归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8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82,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非常好。各自变量间除了x4没有显著性之外,其它几个变量在5%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且DW的值为1.993,与2非常接近,说明变量不存在自相关。

所以,回归模型如下:

(二)研究假设检验

根据回归模型可以看出,人均GDP(x1)、非农产业占GDP比重(x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x3)、公路和铁路建设 (x5)都对城镇化率(y)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一致。但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 (x4)对y的影响不显著,与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不一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分析共总结出了以下五点,分别为:

一是公路和铁路建设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6081。由于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且地形复杂,加上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造成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并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二是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471。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较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人均GDP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469。结果表明人均GDP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较大。

四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对贵州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1671。非农产业就业使得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五是教育水平对贵州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流动性较大,加上贵州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很多高校毕业生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转移,所以实证结果得出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五、对策建议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贵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是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大量修建铁路和公路,突破交通瓶颈。从地理上看,贵州是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陆上交通枢纽,只有真正破除交通瓶颈,形成便捷、通畅、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才能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深化,增强产业分布的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快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提升和强化贵州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振兴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占GDP的比重。通过工业、服务业的聚集吸引人口聚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营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人均GDP。贵州要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国发2号文为指导,以工业强省战略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贵州要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优势,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五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疏通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等就业通道,创造出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并从政策和待遇等方面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赵金华,曹广忠,王志宝. 我国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J]. 城市发展研,2009(09):54-60.

[2]苏素,贺娅萍. 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 财经科学,2011(11):93-100.

[3]张科举,杨欢. 中国地区城镇化差异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经济,2008(9):1-3,87.

[4]储金龙,顾康康,汪勇政,等. 安徽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7.

[5]刘爱英,姚丽芬.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 特区经济,2011(2):264-266.

[6]曹广忠,王纯洁,齐元静.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2008.

(编辑:许丽丽)

上一篇:给孩子适宜的爱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