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7

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把德育价值目标定位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是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办学的性质,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所谓和谐社会, 实质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和谐社会。其中, 人的自身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 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社会需要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和群体, 学校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善于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 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从这一意义上说,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与构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因而, 在各级各类学校,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学校深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 使学生思想精神教育、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 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得到协调的发展, 有效发挥德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 建设和谐校园是德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是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只有建设好和谐校园, 为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人才保证, 进而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此, 学校德育的创新要以此为目标,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把和谐校园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2.1 民主法治,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政治保障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政治导向功能, 加强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法制意识, 使学生懂得政治决定民主的性质, 主导法律的内容;而民主法治规范制约政治, 为政治文明提供民主支持和法律保障。因而, 学校教育,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体现民主意总值, 维护民主权利的观念和能力,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知法、懂法、执法、守法, 形成“守法心安理得, 违法必尝苦果”的校园法治氛围。

2.2 公平正义,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心智保证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调节、凝聚功能, 引导学生公道、正直地为人处世, 维护校园和社会的正义,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创新要遵循学生思想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以民主、讨论的方法, 以协调沟通、服务的方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和切身利益, 从而凝聚人心、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德育创新, 应探索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 才乐于接受德育。而有些学生的违纪行为, 就是由于心理障碍不和谐所造成的。面对人才市场的激励竞争, 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普遍增大, 由此引发了心理问题增多, 萌发了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 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消除, 就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故而, 德育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和心理承受能力, 确保学生人格健全。

2.3 诚信友爱,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道德支持

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学、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按照这一要求,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道德调节功能,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当前校园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现象屡屡出现的情况下, 学校德育要深入进行诚实守信的公民道德教育, 使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4 充满活力,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创造力支撑

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按照这一要求,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 增强校园和社会的创造活力。重点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建设和谐校园, 奠定和谐社会物质基础作贡献。

2.5 安定有序,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团结。按照这一要求,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控制功能, 维护校园的社会稳定。因此, 德育创新, 充分发挥的校园和社会的控制功能, 以提高学校与全社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降低防范危机成本, 减少校园和社会震荡, 在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中保持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2.6 人与自然和谐,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协调功能, 维护生态平衡, 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可持续的工程, 需要一种可持续推动的动力, 这种动力必须在生态平衡中得到保障。因此, 德育要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水平, 建设祥和的校园人文生态, 增加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 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在德育内容中要充实绿色环保教育的内容。德育实践要开展阳光工程, 组织保护环境的活动, 把校园建设成富有人情化的居住环境, 营造一个鸟语花香、安全有序、生机盎然、人道化的校园环境, 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人性化的校园服务设施, 创造绿色校园环境。

3 构建和谐社会期待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高校培养和谐人才, 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既是实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更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和谐”素质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目标的思想,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学校德育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 创新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德育教学、德育实践活动中去。

3.1 与时俱进地构建和谐发展的德育目标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学校德育环境发生变化, 德育创新必须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 引导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文化冲突背景下, 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并基于人才市场选择自主性、不确定性、风险性的特征, 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德育创新要充分体现适应全面开放的时代特征, 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创新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上提升民族精神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德育创新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征,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和延伸德育的时空领域, 占领网络阵地, 整合信息资源, 把握网上德育的主动权, 增强德育的针对针对性与实效性。

3.2 日益完善科学和谐的德育内容关系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德育创新面对变化了的对象和变化了的环境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建立科学的德育内容体育。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重点, 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开展生命教育, 珍惜生命, 体现人生价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加强人生导航和就业指导教育,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引导实践育人等, 综合提升学生素质, 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建立功能和谐的德育长效机制

学校德育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其中育人功能的和谐是指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位一体, 体现育人的整合效应, 而且德育创新要建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当前, 还要重视德育预警功能, 加强校园危机的防范管理。和谐社会是校园和社会稳定与创造力并不发相统一的社会, 德育既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又要积极引导学生, 做好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工作。

德育创新还需相应的体制、环境、队伍等各方面相匹配的和谐一致, 才能提高育人工作的和谐水平, 培养和谐社会期待的和谐人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德育的真谛就在于塑造人的灵魂, 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应教育数千万计的各种和谐性专门人才, 从而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那么, 中国这样一个稳定而又和谐和社会必将对世界的和谐发展、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也为学校德育创新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学校德育要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 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 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和谐德育和谐度的背景分析

德育和谐首先是德育教育机制的完善, 管理环境与制度的匹配, 评价体系是否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规律。我们知道, 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正朝着逐步正规的方向迈进, 和谐德育就成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 德育评价, 德育管理的一个首要标准。然而在各级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 制度化的管理, 体系化的评价方式把和谐度的地位逐渐地淡化了。例如;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却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课堂上, 我们重视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 但是在智育, 美育, 劳育等方面却一筹莫展;还有就是注重了学生的个性教育, 而在尊重教育方面的欠缺却使师生的关系越发紧张, 矛盾丛生;再有就是在对于德育的评价上, 往往注重学生的道德说教, 而疏忽了学生的长期养成, 在一定程度上, 上述问题就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伪和谐”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又不利于院校的教育改革。把教育“以人为本”逐渐地淡化成了一句“空有其表”的口号。

2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缺失和谐度分析

和谐度的首要体现应该是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的“以人为本”。任何时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都应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重课程安排与教学效果的和谐评价以及德育管理与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一下各院校的德育和谐度。

(1) 院校定位与学生价值观失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高职院校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无疑是最为严重的。由于高职院校处在市场经济的边缘, 院校的课程设置, 课外教育, 包括学生的实践学习都或多或少地因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学生无形中就被社会上的拜金主义, 功利主义所影响。而作为高职院校, 它的教学定位是建立在授予学生主要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 高职院校的教育就重视了专业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难免偏离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甚至有部分学生偏离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走上了犯罪道路。

(2) 院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衡。

德育观念的不统一, 使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分歧。院校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本领, 适应未来的社会岗位需求;家庭的因素很直接,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很多学生或者是专注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 或者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迷恋上了网络游戏, 或者是丧失了基本的辨别能力, 走上了人生的误区。

(3) 师生关系受到空前挑战。

师生关系作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在德育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尊,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与应用。但是当前某些高职院校内, 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教师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任务中难以形成互动, 再者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甚至连基本的平台也没有, 显然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德育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是不和谐的。

(4) 校园文化形同虚设。

校园文化是和谐德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构建和谐德育方面, 校园文化的功用就是通过有效的校园社区活动, 班集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环境与教学, 学生与教师, 学与用的相互和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是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面子工程”。很多活动很难展开, 很多的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有关联的主题活动往往因为受到课程设置的影响而束之高搁。还有的院校在和谐德育建设中不能做到长期化, 全员化, 学生与教师心理上对于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排斥态度, 那么显然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 逐渐被淡忘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结合和谐德育实际, 德育教育也就只能是师生的德育理论与德育管理上的严重脱节, 主题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断档”。

(5) 德育评价体系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是难以培育成功的。我们知道应试教育在教育体制中, 一再强调分数的重要性, 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不予重视, 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中, 德育的成绩基本上列入成绩总分的计算, 也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单一地追求学习成绩的同时而轻视了道德教育的养成。显然这样的方式对德育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整个评价体系在学科建设中根本不具有和谐、科学发展的可能, 因此德育要和谐首先要建立科学的, 和谐的, 协调的德育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3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和谐度创新思考

(1) 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于明确当前思想领域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担负着育人兴国的重任, 更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各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学习依托, 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进一步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 培养以“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以“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劳俭朴”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以“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交际道德。

(2)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当前一些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例如;云南马加爵事件就凸显了这个问题。各院校应切实认清不抓法制教育的危害性, 采取多种形式如邀请法律专家作报告、开展校园法制宣传周、定期召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办法制教育征文、演讲比赛等, 真正把基本的法律常识灌输给学生。同时要对各学科教学提出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要求, 使校园处处有“法”、时时讲“法”、天天用“法”, 学生时刻处于法制环境之中, 不断接受法律的洗礼和熏陶, 促进其法制素养的不断提升。

(3) 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等, 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律、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对所有教师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各科教师都能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 减轻心理压力, 正确应对各种挑战。

(4) 网络素养教育。网络愈来愈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 。但是网络中的一些消极文化和腐朽思想也在侵袭着青少年, 抵消着学校德育的成效。对这类问题, 学校要深入分析, 认真研究, 对症下药, 充分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组合”作用, 做好“堵”和“疏”两方面的工作。

(5)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各院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协调, 通过建立家访、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制度, 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和了解学校的管理, 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转变家长的育人理念,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相协调;要积极做好家庭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 主动积累经验, 发挥好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4 构建高职院校德育和谐度的几点举措

(1) 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体验性原则, 以素质拓展为目的, 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促进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积极开展特色院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逐步探索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承担起培育四有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

(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外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发展, 建立专门档案, 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加强德育现代化研究, 积极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材, 将德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水平。

(3) 积极弘扬高尚师德。要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把提高教师德育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师德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开展爱岗敬业教育, 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建立互敬、互信、互帮、互学的和谐人际关系。要注意总结推广重视德育、自觉将德育与教学、管理紧密结合的典型, 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

(4) 狠抓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伴随着时代发展而变革,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但抓好关键环节是根本。一是要上好德育课程。各学校要切实把课堂作为落实德育目标的主阵地, 切实开好思品、政治等常规德育课程, 积极编发校本德育教材, 保证师资和课时。同时, 对各学科教学也要提出明确的德育指标, 积极引导各学科教师主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充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各学校要切实树立“活动育人”的思想, 结合各自实际, 充分利用各类纪念性节日, 围绕时代主题, 积极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 同时要注意增加活动的新鲜感, 使之具有吸引力和感染性。三是要加强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至关重要。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选配高素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各院校要切实把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任用、培训、考核、奖励机制, 促进辅导员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高。

(5) 创新评价机制。各院校要把德育评价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认真探索和尝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 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 真正把德育列为评选优秀学生、优秀班级及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各院校还要从德育规划、德育组织、德育环境、德育经费、德育过程、德育效果等方面, 全方位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进行独立评估。

(6)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 促进和谐德育的全面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同领域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内涵及具体要求, 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 归结起来, 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所说的, 要坚持“两个为本”, 即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坚持“以育人为本”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二是要求以德育为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求各项育人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才为本”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 要求将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其二, 要求将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其三, 要求推进学校的发展以人才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当前高职院校和谐德育观应当从学校整体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 可以视为学校的宏观和谐。为做到宏观和谐, 必须提高学校与国家、学校与区域、学校与社区三个不同层次的和谐度。首先是学校与国家之间的总体和谐。其次是学校与区域之间的区域和谐。再次是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社区和谐。还有就是学校内部组织运行的和谐。这是从内部组织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 可以视为学校的中观和谐。中观和谐就是意味着学校三大职能之间、各学科之间、行政与学术之间、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部门之间等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再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从个体人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 可以视为学校的微观和谐。为做到微观和谐, 必须提高师生员工的和谐感,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和谐德育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一个衡量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鲜的生命力。各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实践工作的探索, 加强德育管理与学校的定位, 更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德育教育与院校教育体制的融合, 确保德育教育的和谐度。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作为高等教育前沿的高职院校, 如何在当前和谐德育中把握德育教育的和谐度就成了当前高职院校和谐德育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度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和谐度,校园文化,制度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2] 柴素芳, 高春花.知识经济时代的德育观刍议[N].中国教育报.

[3] 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 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 2002, 4.

[5]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在实践当中持续推进,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德育工作需求的复杂性来进行适当的创新。在路径选择方面,要紧密贴合中小学思想道德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起到预防和引领的作用,让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借助新的理念和工具手段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创新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57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复杂多元,无论是家庭教育理念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使得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容易出现矛盾困扰的情况。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复杂的德育环境的形势压力,要进一步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质量,并且改善以往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路径的探索,对原有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要进一步修正。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如何进行适当的创新。

一、创新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大爆炸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信息的冲击,使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容易受到干扰。在这样一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德育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进行环境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营造学校德育教育的宏观环境当中要设置相应的主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要根据以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特点,改善相关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在德育管理的模式方面要进行升级,这也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要保持清晰的思路,能够对当下德育工作的形式进行准确的研判,这是有效提升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前提。从德育管理的角度来说,管理当中遇到问题和阻碍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和行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德育管理环境创新探索中,需要从不同维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合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学校需要做好必要的宣传,统一全体师生的思想,自觉树立德育意识,将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学校的领导,要主抓立德树人相关的教育宣传主题活动;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要把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当中。

其次,要在校园整个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浓郁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用文化孕育高尚的师德风尚,用文化孕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风貌。特别是要结合校园原有的绿化和环境设置,进一步增设或重新装饰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展示牌以及更加丰富的宣传展示活动展位。在校园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当中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理念和做法,特别是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要在这个方面挖掘更多的资源,整合更多的线索和渠道。要通过校园的整体环境建设,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新意,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正确性和导向性。

因此,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在环境方面要多下一些功夫,要契合时代的特色,不仅要追求形式新,更要抓住核心本质,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结合时代特色,创新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新的时代特色给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或挑战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以及如何才能保障效果等问题。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行动。传统德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导致学生在价值观、诚信、团结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要想矫正过往的缺点,自然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当中,一些新的理念正在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工作才能被逐渐提上日程。新的方法可以从原有的已经开展的活动当中进行修正。一般来说,传统的道德教育会通过主题班会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安排等活动来进行,而近几年来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科教学当中的渗透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渠道创新,以实现资源方面的整合,发挥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方法创新当中,要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思考有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更多地考虑到模式方面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并且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专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师,更要立足实际,结合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集中性的问题,从身边的案例入手,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法等,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达到协调统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是在师生这样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当中来进一步实现的。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扮演的只是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模式创新当中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結合新的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当中,新的技术手段的加入可以给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在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方面,有着更多选择的可能。我们特别提倡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他们就能够产生一些更加直观的感受,也能产生更多富有理性的认识,而这些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在思想价值观方面的选择以及行动的倾向。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便捷地组织一些德育活动,而学生也可以借助这样的工具和手段进行充分的交流。所以,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学校的管理者可以主抓相关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的机会。

例如,成立校园社团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公益宣传活动,以及开展主题征文、校园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书法展览、主题班会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之下,展现出更多新的风貌。

当然,活动的开展形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都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验收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也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等各种有效的措施,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道德教育活动要形成学校的特色,并且要与学校的办学风格紧密结合,要形成一个亮点。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线上线下联动,形成更加具有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的平台。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活动的同时,也要留心搜集及保存相关的素材,并且通过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及时发布活动的情况,做好及时的记录,进一步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倡导作用。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就要通过评价机制,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观察他们具体的行为表现,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综合的渠道需要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信息。

四、探索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创新模式建设

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大环境,离不开学校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这些环境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要注意他们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要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创新工作体系或模式,要有效地发挥各个方面资源力量的整合作用,在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启发下,使活动设计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合力。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段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方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我们主要采用榜样熏陶的方式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这也要求在社区活动组织开展以及家庭生活的环境等方面要达成共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是从一些具体的细节入手的,能够把握细节,纠正细节上的一些偏差,就可能产生重要的连带效果。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要考虑到,创新是因为具体的需要而创新,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真正把握具体的要素,能够从细节处着手在效果上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从而让中小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统一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要有敏锐的觉察,及时干预他们思想上可能出现的偏差。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想发挥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合力,还需要学校牵头进行工作模式的建构和创新。有些家长可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要求也较少,所以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提高家长的觉悟,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技巧,这些都是在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具体的细节内容。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中,要不断地进行工作的反思和调整,将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推进下去。特别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从学校的角度,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要在整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工作的创新,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參考文献:

[1]韩春红,沈晔.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

[2]徐玲智.当前中小学德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9).

[3]彭传英,代存杰.浅谈新时期德育教学的优化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3).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我进行心灵的交流,做一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思考。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效率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师思想主义认为,教师和课堂的学生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社会参与者和主体,是对课堂的管理者和主宰、是对教师的领导者和权威,学生在复杂的课堂中往往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课堂的知识,师生关系必然深刻地直接体现着\"师道尊严\".但是传统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中放不下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架子,认为教师的学生和课堂的教师总是因为思想和素质都要高于其他教师和课堂的学生,导致了课堂师生之间思想的相互隔阂、关系紧张.而我国高等学校对于新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于充分培养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各种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培养善于充分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各种综合知识和智力。

一、转变了传统的小学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管理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小学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管理机制。

这就是进一步地突出和提升了小学学生的教师社会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轻松、民主、愉快的小学学校课堂活动和氛围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地形成和建立在一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和谐平等、相互合作的良好和谐师生关系上才能形成的。活跃的小学学校课堂气氛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刻地牢记以学校的教师和小学学生自己为课堂这个社会的主体,把自己的社会活动课堂交给了教师和小学学生,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师和小学学生的这个社会活动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自主开展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让社会更多的学生真正地了解和参与到自己的社会活动课堂中去,真正地树立和做到了学校的教师只是一个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师和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推动者和主人。师生关系综合管理是社会关系和管理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社会关系管理体系,它在其本质上包含有一种以教师为指导学生如何达到正确的学科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完成正确的教学目标和其任务的一种关于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也在本质上包含有对学生的一种情感影响关系和对学生行为的一种心理影响关系等因素。

其次,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师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喜欢和爱戴老师的情感基础。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他一定受到学生的追捧。笔者在威宁县六桥街道草海小学六年级两个班,100余名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95%的学生喜欢说话和蔼,具有亲和力的老师,5%的学生喜欢老师严格一点。75%的学生喜欢温柔型的老师,2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喜欢的老师总是笑容可掬,态度温和的。学生在喜欢老师的情况下,就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爱屋及乌,或者说,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努力转变自己的态度,成为一个和蔼可亲,能够和学生以心换心,做朋友的老师。一位有亲和力的老师,一定是富有爱心的老师,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一定会被受学生尊重。老师的亲和力表现在语言,动作神态等等细节之处。在课堂中,我们对学生的一个微笑,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够表现出我们良好的亲和力,都是拉近我们和学生距离的关键。

三、多与学生沟通,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师生间的距离不但产生不了美,反而会产生隔阂。因此我们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小代沟,才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跨越师生之间的年龄代沟呢?这需要我们老师放下身段,走入学生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倾听,多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灵动向,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捕捉学生学习的动机,做到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亲切,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得到了建立。平时,师生之间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多沟通。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愿意流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心中的不快,心中的快乐都会和老师一起分享。师生的交流就畅通了,师生了解的渠道有力的在代沟前架起沟通的桥梁。

总之,新的课程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合作互动、共同促进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不仅应该作为新型的教学课程和和谐学校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它同样应该作为贯穿整个对教学课程的一个整体科学教育和对课堂教学的全整个教学过程.这一类的人际互动关系全整个过程如何处理得的顺畅和效果好坏直接的影响使整个师生关系直接性的影响关系到教学课程的一个整体科学教育和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整体教育重要性和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新型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和谐师生关系在整个课程的教学本质上我们应该指所體现的也就是与学生论文范文平等、互相彼此尊重的一种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在课程本质上我们应该指的是彼此互相尊重与共同理解、互相彼此尊重与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一种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在课程本质上我们应该指的是通过师生关系双方的共同合作参与互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长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索

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不良风气,新旧观念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方法。

一、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新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上好“开学第一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几年来,我校在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一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打扫校园及家庭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二、落实措施、加强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基点。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从学生刚入学就应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具体教育工作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允许他们反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1、加强文明用语的训练。文明,是人们起码的道德习惯,更是人的一种崇高的思想修养。礼貌则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优秀品质,文明礼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这方面,我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使用文明语言讲话,做到示范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坚持学习,不断进行训练,使他们在不同场合,能主动习惯使用文明语言。

2、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主动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练习时更是不能全神贯注。对于这种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道理,使他们知道上课时要注意听讲,学了知识长大做有用的人才,然后反复要求他们认真听讲,逐渐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课运用直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和教具,利用这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注意听讲。

3、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必须要做到相互谦让,团结互助,才能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班队会时间向同学们讲道理,学生自己谈体会,逐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卫生,做到勤洗头、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乱扔果皮等污物。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卫生实践活动,在班级里要认真当好值日生。

三、实施激励法进行引导

激励法教学,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对表现优异或学习有困难的两类学生进行的鼓励。 这种激励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看似很简单的激励其实能起到很大的教育效果。在学生取得某种成绩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鼓励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而为了继续得到这种自豪感学生会保持甚至做得更好来保持教师对自己的好评,这种赞美声就是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相信能够激励更多的学生向好的一面发展。小学生们充满了童真,任何物质奖励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与精神鼓励相比,这种物质奖励虽然实在,但是却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积极性。约束自己,依靠自己的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并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每天作业让家长检阅订正,这既能让学生重视作业,按时订正,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人格素养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比其他社会成员对学生习惯养成的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途径很多,我们的实践只是“海中一滴”。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使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铁律”。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 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问答[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贺奕. 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9).

和谐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立足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然而,旧有的教育观念限于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统一性,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事实上,学校德育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独立思辨的个性品质的人。德育教育需要设定个性化的德育目标,选择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并且需要创新德育方法,以此在德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校德育  个性思维  自我实现

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其旨归是培养人的良好德行,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的人才需求。由于人又是有着不同个性思维品质的,因此,德育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德育教研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即需要在德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实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在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品质发展,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品质又有独立思维品质的时代新人。

一、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体现个性思维

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既要体现对学生统一的社会规范要求,又要兼顾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发展,既要以共性的道德理念为基本内容,又要强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德育目标的设定不能过于简单、笼统,而应该体现德育目标的多维度,在多维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德育目标的设定离不开鲜活的现实生活

生活是鲜活的,是充满乐趣的,在充满乐趣的鲜活的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要想使学生个性思维和品质能够获得切实的发展,德育目标的设定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德育目标的设定要源于生活。人是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人的德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生活作为源泉,就难以对人的德行进行真实的价值判断。因此,学校教育者在设定德育目标时,一定要源于生活,保证德育目标的设定具有可行性与真实性。

另一方面,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用生活实践来检验。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需要用理论进行检验的,而且是需要用生活进行检验的。一个人的思想是否进步、品德是否高尚、胸怀是否开阔,都是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检验的,而不是仅仅凭借理论进行简单判断。

因此,学校德育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联系生活实践,从鲜活的生活中获取道德自觉和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独立感悟生活、独立思考问题的个性品质,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用单一化的德育内容限制学生的思维自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校德育实现学生个性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目标的设定需要创新思维

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要瞄准学生独立思维品质的培养,没有独立思维品质的学生将会成为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学校德育的价值,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行高尚而且个性凸显的青少年,这才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意义。学校德育应该让学生在自由的价值选择中求得真理,在真实的道德价值判断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事物的真善美进行辨别,并在这种反思和辨别之中形成个性品质。这种自我认知、自我判断的品质就是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创新维度成为德育目标设定的一个现代性的、前瞻性的维度。学生应该从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批判和反思,自主地选择,实现自我主体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思维需要选择人文关怀的德育内容

由于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学生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怀,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德育内容。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社会公民的共性道德,传递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而学生个体则是具有个性思维品质的人,德育的内容选择要与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紧密关联,才能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才能享受快乐成长的乐趣,才能欣然接受德育教育。所以,要想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学校德育内容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

充满人文关怀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带有温度的人文学科知识,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学生启发的德育内容。所以,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中具有思辨性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发展个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三、发展学生个性思维需要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教育的创新主要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新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在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选择的教育方法有榜样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两种。

(一)榜样教育法

榜樣是被学生所推崇和学习的对象,对学生行为规范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学校德育教育应该重视榜样的作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也是丰富多样的,榜样给学生带来的德育启示也是个性化的,是具有审美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的。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树立自洽性的学习标杆,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个性品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德育价值是多方面的,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效仿的榜样作为示范,为学生自主选择榜样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自我教育法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德育教育也要遵循这一目的。德育的自我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在自我约束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教育需要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一种对照性检验思维。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的德育理论之后,要在自我行为之中对其进行验证,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具有超出道德规范的现象,从而形成个性思维的习惯和品质。例如,学生接受了要意志坚强的品德理论知识之后,要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对待方法,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反思。

教育者也可以借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或者借用其他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对学生做好引导和引领教育,帮助学生自我树立标志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杆。当然,教育者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完全地相信他们,善于发现和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从而达到自我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

中小学德育教育不能简单进行,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把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德育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向着共同的德育目标行进,也要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德育教育还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355.

[2]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4.

上一篇:研究生三自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