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02

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对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合作型行动研究是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合作型行动研究使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交流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密切结合,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均衡、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又加强了教师集体的专业研究和行动中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关键词:合作型行动研究;专业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大量的信息潮水般地涌入各个领域。外语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相关因素就直接影响着远程外语教育的实施进程、实施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作型行动研究是促进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这个职业从一个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是指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智慧的改进。“教师发展”主要指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技能。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较高水平的标志。

近年来我国远程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各类普通高校都开办了远程高等教育。各类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偏少,学术带头人缺乏。承担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本校从事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从其地方聘任的兼职教师。因受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偏见影响,远程教育的地位不高,对于第一部分教师,学校很少有专门的激励措施鼓励其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往往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任务分配。而外聘教师的激励措施仅仅局限于工资奖金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仅仅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对自身专业化发展思想上不够重视。而远程教育所需要的外语教师应该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理论型教师。

合作型行动研究是促进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而去寻找、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尝试、反思和行动三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实践者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者的参与意识。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合作型行动研究是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合作型行动研究可以获得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避免孤立感,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同时,共同研究的课题也将更具有普遍性,研究的结果也将更具有推广的价值。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为合作型行动研究提供了先进且高效的支持手段。

1.建立网络教学专业论坛,合作型行动研究可以加强远程外语教师集体的专业研究在行动中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合作型行动研究是由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的一种行动研究,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突破个人的狭隘范围,开放研究,积极与其他教师或专家进行切磋,交流合作,通过研讨,共同制订和实施行动方案,互相评价、反思行动的过程和效果,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反思、合作伙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合作型行动研究的三大要素。各院校远程教育都有完备的网络,网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学员,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空间。各院校的教师教学交流空间相对较少,建立网络教学专业论坛,可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一个不受时间限制、跨地域的有效合作空间。教学专业论坛可促使新教师与新教师之间以及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2.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合作型行动研究可增强远程外语教师专业化学习与发展的自觉性,激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动机

教师要成为行动研究者,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监控、评价,从而修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是团队协作精神,是远程外语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防止和克服远程外语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使传统的备课改成立体备课,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办法。它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它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提供操作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教师还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向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学习,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的专业引领。

二、合作型行动研究的必备要素为远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为使远程外语教师的合作型行动研究得以持续、有效地进行,应具备以下三要素:(1)合作成员稳定且相互认同;(2)研究教学中共有实际问题;(3)明确共同的行动目标。

在具备了这些要素后,合作型行动研究多采用任务性合作形式,具体操作过程是:(1)定期进行合作学习的专业讨论;(2)共同规划与设计方案;(3)个别或集体执行方案,比较与总结成果;(4)相互评价合作项目;远程外语教师通过网络在同样主题下组合起来,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协作实施,反思并交流,合作的成果不仅是开发出新课程,还有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在团队中获得新的信息、新的思路、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任务、缺失与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06-107.

[2]邓书蕾,谢碧荣.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49-50.

[3]杨小微.教育研究与原理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71-73.

[4]行动研究互助网ARIS http://ci-lab.ied.edu.hk/aris/index.htm.

[5]朱晓东,王登文.行动研究: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5):35-3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

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指出只有相应地做出调控,才能使得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调控 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英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社会迫切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各种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comprehensive ability)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因此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usage),还要学会具体运用(use)。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极大地影响着我们英语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以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一、教师课堂教学调控问题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主要场所。那么,教师对课堂语言教学如何调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最终目的呢?如何贯彻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呢?如何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指导者(instructor)、促进者(facilitator)、活动设计者(designer)和组织者(organizer)的角色呢?这些问题都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相互关联,实际上也就涉及了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课堂调控问题。

二、影响课堂教学调控的几个因素

课堂语言教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括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课堂设计等。教师针对语言教学的个体——学生如何构思整个教学过程呢?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呢?我们有必要把下面几个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去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1.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语言环境缺乏,将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英语学习活动和效果。为了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教学环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教师必须为他们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个学习外语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语言实践活动的环境中去体验去领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教学稍加修饰:写几个英文单词习语,或是给出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或是播放一首英文歌曲、一段电影对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视觉上听觉上都是外语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扩大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并且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外语知识来帮助自己正确地使用外语。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英语口语或是双语教学,设计一些富于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鼓励学生使用外语交谈,加强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和课堂表现。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如何来协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实施效果。

(1)性格因素

外倾性性格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强,喜欢与人交流合作,学习气氛浓烈。而内倾性性格的学生,比较沉默,喜欢独自思考,独立学习,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但是不善于表达。针对这两种性格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双方的性格特点,协调它们之间的性格差异,使他们在学习中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宜总是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而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针对内倾性性格的学生,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活动(group work)的形式更为实用,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和交流,而且可以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发挥集体协作精神。

(2)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条件,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才能满足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能兼顾到外语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及外语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学生,考虑到学习者双方的特点,协调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精讲,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个别地方可以让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尝试分析,对于水平有限的学生可以采取让他们重复的方式或是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分析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重复记忆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这样既可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又会打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英语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精”字,陈述性知识讲授过多,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过多地把外语当作语言形式和语言知识体系来传授,而不是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外语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完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交流;现有教材阅读量和知识量有限,课堂教学多以讲解课文及课文配套练习为主,听力训练﹑口头表达及翻译内容欠缺;文化背景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输入量太少,学生知识面狭窄;考试形式单一,使学生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有教材与国家级考试内容有些方面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偏差;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有效的语言环境的创造。这就是为什么总有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仅不利于学校考试和国家过级考试,而且不利于现有形势对于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更高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看作是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4.教师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影响课堂教学调控的因素中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关键作用,这是衡量外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外语语言交际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教学能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课堂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能够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而且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把更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更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也是对于如何培养出高水准高素质毕业生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对“什么是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尽管成人教育的专业地位确立已近百年,成人学习也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但是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特征在教师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独特的需要在职后教师培训项目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融合成人学习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是提高职后教师培训项目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成人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职后教师培训;融合

成人教育的专业地位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确立,成人学习也成为了成人教育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职后教师培训项目中,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的分量举足轻重,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带来了明显的国家公共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师专业发展价值。[1]

然而,在“国培”项目实施过程中,上述一些价值并未能得到有效地体现,参训教师对项目评价不一。在影响项目成效的众多原因当中,以下两条值得引起重视:一是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特征在教师教育领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2]“国培”项目参训教师具有丰富的生活和教学经验,对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事业抱负有着强烈的追求,然而,他们的独特需求在“国培”项目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二是一些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理念落后,依旧采用传统的补偿式课程体系,课程的“预设”特征过于明显,[3]多半停留在如何教育教师上,而不是如何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上。[4]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习得观把教师学习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往往是培训组织者提供一份既定的“学习菜单”给学员。虽然认知建构理论下的认知观强调了个体的能动性,但却忽视了教师学习的社会情境性和交互性。

受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教师教育的理论取向已实现了从行为主义理论到建构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转向。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线性累计,而是发生在个人与群体互动中的一种明显中介作用下的实践活动。[5]这种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对“国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

笔者担任“国培”示范性项目广州大学初中英语项目的执行人及学科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设计并实施了2012—2016年共五期培训项目。团队将成人学习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融入项目设计和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介绍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分析了两者的契合点,并以广州大学“国培”项目为案例,阐述了职后教师培训项目设计和实施的策略。

一、成人学习者的特征

成人学习之父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S. Knowles)提出了成人學习理论,认为具有以下区别于儿童学习的显著特征:

第一,成人学习者具有明确的自我导向性,拥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6—8]成人学习者的自我导向是自我指导型而非依赖型,是内部趋动的,他们能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当学习与其独立的自我概念发生冲突时,成人会抵触甚至反抗。因此,他们对教师提供的菜单式的培训内容有一定的反感,也不认同强加于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第二,成人学习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9—11]一方面,成人新知识的建构依赖原有的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可以成为他们自己和他人的丰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这些经历和经验塑造出成人学习者的鲜明个性,构成了成人自我身份的源泉,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经验性特征也使得这个群体在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方面的异质性非常明显。

第三,成人学习是问题驱动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12—13]成人学习者期望所学能够解决他们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倾向,并能够为达成预先设定的目标付出努力。

第四,成人学习以成人教师为依托。[14]这意味着在学习关系中,成人教师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成人学习者的引导者、促进者,是他们的引路人,二者构成一个关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源自维果斯基思想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心智发展的社会来源及文化中介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由文化产品、活动和概念充当中介并受中介调节的过程,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中介、最近发展区、内化、活动理论等核心概念中。

中介。这是社会文化理论最为关键的概念,认为人类所有的高级精神活动都依赖物质中介(如书、笔、电脑等)和符号中介(如图表、图式、语言等)。中介可通过自己或他人调节,例如教师、同伴,学习过程从他人控制中介到自我控制形成一个连续体。

最近发展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指其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在能力强于该学习者的他人,如教师、同伴等的协助和引导下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能力较强的教师、同伴等充当脚手架作用,帮助学习者迈向更高的水平。

内化。内化是个体从社会交流平台转换到个体内心理活动平台的必要环节,是实现高一级认知功能的必经之路。模仿是促进内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社会文化理论下的模仿不是行为主义的“鹦鹉学舌”,它是学习者在自选目标的驱动下,持续进行的认知活动。

活动理论。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个体与集体(共同体)互动的过程,强调以活动为中介。活动系统被提出作为心智发展的分析框架,包括了以下要素:主体,即参与社会活动、寻求发展的个体,其中主体的能动性(如动机、意志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客体,即活动的对象物、目标;中介工具,即帮助主体操控客体的物理和心理工具;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目标的实践群体、各活动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分工,即活动群体成员各自的职责与任务;规则,即活动群体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范。[15]

三、成人学习特征与社会文化理论的契合点 成人学习的特征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主张有许多契合点,对职后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成人学习的自我导向性特征反映的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对认知主体重要性的强调非常契合。认知主体,即职后教师的学习动机、意志和选择等对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创造理想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持续参与到群体学习活动中。同时,成人的自我概念也对职后教师培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在项目设计时,教师培训者要帮助职后教师自己诊断学习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时,要创造一种使成人教师感到放松的物理环境以及感到被尊重、被激励的心理气氛,这些物质和心理环境是促进成人学习的重要中介物。

第二,成人学习的经验性特征与社会文化理论的脚手架、中介、内化等概念密切相关。成人教师本身既可作为学习的内容,专家、成人教师、同伴的经验,又可以在参训教师新的知识建构中充当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职后教师培训中,成人教师模仿授课专家、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以及学习伙伴的教学理念、行为和模式。但是,这种模仿不是机械重复,它既是他人经验的借鉴又是教师学习者在自选目标的驱动下持续进行的认知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知识的内化。因此,一个成功的职后教师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设计时要充分吸纳成人教师的经验,让他们参与内容的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培训者必须满足成人分享经验的心理需求,引导参训教师互学,多采用能让成人教师发表自身经验的培训方式,例如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磨课研课等。这些活动方式指向社会文化理论提出的同伴脚手架功能。

第三,成人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取向这个特征与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要求“以问题为核心,案例为载体”相契合,也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不断重构实践模型的过程这一观点不谋而合。毛齐明认为,最近发展区体现的是两种能力的差距,而这种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者要跨越这个距离的过程,其实是主体不断提高理解情境和回应问题情境的能力的过程。[16]

第四,成人学习者以成人教师为依托这一特征与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脚手架、共同体等概念密不可分。尽管成人是具有独立自我概念的学习者,但是仍然需要依托成人教师来跨越最近发展区。这意味着在学习关系中,成人教师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成人学习者的引导者、促进者,是他们的引路人,二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下通过各种中介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四、成人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融合的“国培”项目设计与实施实践 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对职后教师培训的实践意义在于,要“关心个体的感情,把他们看作独立的人,形成成人气氛;学习者参与诊断学习需要;教师是促进员、领路人;采取利用成人学习者经验的方法;课程应当与成人的发展任務相一致;学习者分组;学习活动以问题为中心”。[17]而“国培”项目是符合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的一种成人教育活动,项目设计与实施均要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征,并将成人教师学习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我校五期“国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融合了成人教师学习的特征,围绕社会文化活动系统的六个要素展开(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培训者作为项目组织者,要最大程度上满足活动主体——成人学员的培训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引导他们设置和选择清晰、合理的学习目标,构建起具有学员、同伴和专家等多方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课室环境、教师语言、课件、培训方法、培训资源、反思表、培训简报等物质和符号中介作为工具条件学习,建立学习活动制度和规范,明确培训者和参训者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分工,以达成各种的学习成果。

在我校2016年实施的“示范性培训团队专项研修——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中,教育部对参训对象选拔的要求是“已入选或拟入选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专家库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突出,具有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承担过地市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具有高级职务(职称)”。因此,如何利用这些成人优秀教师的特点和经验,采用社会活动系统组织富有成效的培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实践操作如下:

第一,以教育部颁布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为纲、根据学员的需求设置培训主题、目标和课程。我们围绕《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研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了培训政策与理念、学科教学前沿和学科教师培训三个维度,各维度下的内容则根据学员需求设定。在接到参训名单后,我们立刻组建起QQ群,通过QQ群交流、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渠道精心做好学员的参训需求分析,参照学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短板,引导学员参与生成他们需要的培训内容。例如,绝大部分学员反映对近几年改革的热点“核心素养”缺乏系统的了解,于是我们便确立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参与式培训能力提升”为研修主题。学员从一开始的介入将培训课程的“预设”性大大降低,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员自发的学习需求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根据优秀职后教师的特点设计培训方法和活动。我们为每一个培训主题制定了一一对应的培训方式方法,确保培训方法和活动的设计服务于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领悟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例如,学科教学前沿模块设计了几个与核心素养相关的专家讲座;又如,训前问卷调查显示71.5%的学员希望得到培训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且81.4%的学员没有接受过工作坊的培训,因此我们设计了凸显交互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能最大程度满足学员发表经验的心理需求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包括工作坊、同课异构、个人课前分享、小组磨课研课、小组合作教学、小组问题研讨等。例如,在小组问题研讨活动中,我们根据学员的困惑梳理出最为突出的若干问题,要求每个研修小组采用“十字线”法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探究,步骤如下:①在如图2所示的一张大卡纸上画一个十字;②在上下左右四个格子里分别列出问题、成因、后果和方法;③一起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讨论此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然后针对不同的原因,通过消除原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小组集体走到课室前面向全班展示研讨的成果;⑤其它小组学员补充新的想法(详见吴卫东[18])。“十字线”法使学员学会对一个问题作全方位的分析,而同伴经验的碰撞能助推这个目标达成。

第三,创设符合成人教师的良好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崔琳琳指出:中国的外语教师教育领域主要关注教师对外语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掌握,而对教师心理、教师情感等个人内心发展重视不够。[19]笔者带领的团队在过去四年的“国培”实施过程中,努力打造并践行“专业培训”、“人文培训”、“幸福培训”的理念。首先,培训课室的环境布置明快、舒适、积极向上,桌椅以小组围坐形式摆放,全体学员在第一天破冰活动中生成的签到树、自画像、“十字线法”问题解决方案等不断补充到课室每个角落。除学员的专业需求外,我们关注学员的个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并设计了系列活动加以满足,包括:每组代表轮流负责主持每个研修主题,主持人介绍专家、组织专家答问互动环节并对讲座进行点评;课前10分钟由每个组推举学员分享教学经验;在“我想说”观点园,学员可以随时在告示贴上写下感言和反思与伙伴交流;组织班级联欢活动满足学员的情感交流需求等等。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情境中,每一位学员的经历、经验、知识、情感和追求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实现,“国培”研修之旅成为了学员追求实现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专业发展的幸福之旅。 五、结束语

过去五年,笔者的团队以成人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设计和实施“国培”项目,培训效果获得了学员的高度认可,项目在教育部2014年和2015年对全国示范性项目的学员匿名质量评估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第一名。

“国培”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具有国家形象的品牌。社会文化理论为现代教师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融合社会文化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的 “国培”项目设计与实施能有效帮助参训教师建构起新形势下所具备的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训理论和技能,促进外语教师多维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使这些种子教师回到当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苏红.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新审视:成人学习的视域[J].当代教育科学,2013(3):26—29.

[4]毛齐明.教师有效学习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文化—活動”理论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19]崔琳琳.外语教师学习研究述评:理论、主题与方法[J].中国外语,2013(6):103—109.

[6][9][12]赵红亚.试论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41—42.

[7][10][13][14]蔡俊.诺尔斯成人学习思想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72—173.

[8][11][17]孙长龙.基于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理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构建[J].成人教育,2016(11):82—84.

[15]刘学惠.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1(7):46—51.

[16][18]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Key words】adult learning theory; sociocultural theory; post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tegration

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技术”的进步,也涉及到“技术”背后文化环境的构建,任何要素的缺位都会影响专业发展的速度、效果和最终状态。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本文调研了部分地区中学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环境现状,并对构建积极的教师文化生态环境、推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文化生态环境 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然而学界对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现状以及文化生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方式尚未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对中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系统的探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视角

文化生态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关注文化生态因子对环境的作用和反作用[1]。按照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的总生命网由多个层次构成,生物层上存在一个文化层,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的一般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使二者总是处于交织影响的关系中[2]。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教师工作是一个生态整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身份认同、精神追求、工作氛围、伙伴关系均为影响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更宽泛的视域。在这些文化要素中,身份认同与职业价值观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构成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工作氛围、伙伴关系也影响着教师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模式。基于教师专业生态整体的考虑,专业发展并非简单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而是一个由文化生态所支撑的知识、能力进步的生态系统。因此,忽视生态的特点,单纯注重“技术”的发展就破坏了教师专业生态的平衡,阻碍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外语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群体,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不仅包括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也包括与专业直接相关的教研话语氛围、同伴关系、竞争与合作以及教师对外语教学的定位、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教师对语言、语法和交际任务、测试和评价等的看法都会影响自己以及其他教师的意识与行为。此外,教师对竞争与合作的认知和态度也影响着专业活动的实际走向。这意味着,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出唯“技术”的视角,将技术、文化与教师实践整合起来,走生态发展的道路。

二、中学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现状分析

本文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66位中学外语教师的文化生态现状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66份,收回66份,回收率100%,调研数据由SPSS19.0统计得出。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主要涉及教师对当前学校的文化生态现状的认知,包括对学校文化环境、教研文化、生态关系,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教师的基本信息

参与问卷调研的教师共有66人,其中初中教师36人,占55%,高中教师30人,占45%;城市教师占53%,农村教师占47%。从性别来看,女教师占多数,为59%,男教师少于女教师,为41%,这亦是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构成的一大特点。从年龄来看,30~40岁的教师居多,占47%,其次是40岁以上的教师,30岁以下的教师较少,占21%;从职称看,中初级职称居多,占88%,高级职称8人,占12%。

2.对学校文化生态整体的认知

外语教学处于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中,而教师文化又构成了影响外语教学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关教师对学校、教研组的整体生态认知方面,要求教师回答三个问题,即“您对当前学校的文化生态环境满意吗?”“您对所在教研组的工作氛围满意吗?”“您对外语教师之间的关系满意吗?”问题1属于学校文化生态整体,问题2涉及具体工作文化生态,问题3涉及同事交互关系。以下是三个问题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表1 教师对学校文化生态整体的认知

(P<0.05)

问卷发现,教师对学校文化生态的认知介于中等水平,平均值为3.033,对教研组文化的认同高于对学校文化的认知,为3.335,对同事关系的认知处于较高水平,平均4.013分。以上统计表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具有显著差异,(T=3.051,P=0.005<0.05);初高中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不具差异(T=1.795,P=0.083>0.05);城市与农村教师的认知存在差异(T=4.353,P=0.000<0.05)。对于教研组文化生态而言,男女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1.412,P=0.17>0.05),而在初高中、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分别为0.012和0.017,均小于P=0.05的水平。对同事关系的认知上,三个层面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都大于临界值(P=0.05)。因此,从整体上看,参与调研的教师对教研组的文化、同事关系较为认同,但对整个学校的文化生态则认同度不够,这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3.对教研文化生态的认知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不仅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教学研究的实践,也需要文化因素的渗透、支持和维系。本研究主要覆盖教研文化氛围、同事交互影响程度、教研实施方式以及教研活动的效果,在四个维度上探讨了教师对教研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统计结果如图1。

在教研氛围维度上,全体教师的平均分为3.33,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3%,选择不确定的占28.8%,选择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占23%。这说明教师对教研文化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或不满意。在“您所在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您的专业进步吗?”的回答中,完全同意的教师占17%,比较同意的占27.3%,不能确定的占42.4%,而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占15.1%。这说明教师对当前教研组内的交互影响理解并不充分,或者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不够。在教研效果方面,回答肯定的占27.2%,不确定的占24.3%,不认可的人数超过了32人,达48.5%,对于教研方式,也仅有37%的教师持肯定态度。统计表明,教师教研活动还存在流于形式或尚未深入实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予以重视。

4.教师压力及竞争合作关系

就教师工作的现实来看,教师压力以及教师的竞争、合作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问卷表明,多数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大,平均值为4.021,37人选择了压力很大和比较大,占总数的56%。其中,城市教师的压力高于农村教师,平均值为4.285>3.757,(T=2.701,P=0.012<0.05),高中教师的压力高于初中教师(T=2.267,P=0.026<0.05)。男教师职业压力均值大于女教师(均值差为0.146),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6>0.05)。对几所学校外语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多表示“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难教”,“意义不大的活动多,影响精力”。有的教师表示“高考改革,外语教师地位也会受到影响”,有的认为“收入低,经济压力大,看不到希望”。这说明,当前中学外语教师的压力指数普遍偏高,高中教师压力最大,城市教师的压力高于农村教师,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教师压力,改进教师工作的状态。

在竞争方面,有18.1%的教师认为很强,31.8%的教师认为较强。从实际访谈来看,初中教师的职称晋升竞争尤其激烈。在这些学校中,中青年教师居多,需要评职称的人数众多,但每年分下来的指标却十分有限,农村中学更少,竞争激烈,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学业绩,还需要上公开课,发表论文等。不少超过40岁的教师认为“就这样了,或不报希望了”,失去了动力。在教师合作方面,对“您的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的回答中,19.7%的教师认为完全没有合作,34.8%的教师认为有一些合作,25%的教师认为基本没有合作,选择有合作的教师比例仅占21.2%。这说明,当前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工作仍然以个人实践为主,深入的合作氛围尚未形成。

5.教师专业精神的状况

专业精神是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决定着教师是否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追求更大的进步,反思和改进教学。本文对“您觉得自己有专业方面的追求吗?”和“您认为有必要在工作之余投入精力提升自我吗?”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对初高中、农村与城市教师之间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如下。

表2表明,在专业追求方面,初高中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76,P=0.063>0.05),农村与城市学校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T=1.153,P=0.057>0.05)。在专业意识方面,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然而,从整体分值情况来看,专业追求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631,专业意识的平均分值为3.295。这说明,教师在专业精神方面还须继续提高。实际访谈表明,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是自己的工作,会认真做好”,但如果需要在工作外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费用,则“不太情愿”。受访教师也表示,“提高学生成绩是主要目标”,“认真上好课”是基本追求,对于外语教学的人文功能等不感兴趣。同时也发现,工作外的家庭、娱乐方式等也会对教师职业观、精神追求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对外语教学意义理解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工作”、“职业”、“良心”、“压力”等。教龄较低的教师期待更大,希望通过努力获得事业的回报,但关于专业追求应当是什么,最终需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等,教师的认识还较模糊,没有明确的观念,须有效地引导。

三、中学外语教师文化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

1.形成支持性的学校文化氛围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生态环境,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立校根基。教师文化是对教师职业的隐性诠释,也是教师精神的重要来源,因而影响着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的内部动力。基于社会文化论视角,教师的认知源于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其知识、信念都源于文化、历史特性的日常思维、交谈和行动[3]。因此,把握常态下的教师文化对教师的思维方式、专业动向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必须反思学校的总体文化氛围是什么?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是否融入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对包括外语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文化生态总体框架的考虑。传统教师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比如对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的规律以及学生特点的片面认识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松散,缺乏热情,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工作,也会在教师之间潜移默化地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外语教研组要考虑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教师认同学校、教学和专业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价值认同感、伙伴认同感以及组织认同感[4],进而从正面影响外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专业学习、培训的意愿。学校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和谐的文化环境、规章制度,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幸福感、成就感结合起来,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和自我效能,并把积极的动力传递到教学与改革当中。因此,初高中学校以及外语教研组应当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形成积极的校内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持续、稳定的动力。

2.构建共同发展的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文化是外语教师文化生态的中间层次,也是教师专业工作的核心生态。教研组由多个教师个体构成,不同的个性特点、交流形式、工作倾向、人际关系等构成了外语教师的教研生态环境。教研活动如何开展,例如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的实际效果都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宏观上整体推动外语教师的专业进步,就必须从两方面来处理好教研组的文化生态关系,即发展积极的教研整体文化,处理好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而保证教研文化对专业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要以群体文化氛围影响教师的个体意识与行为。如果群体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个体也会呈现这一特点。整体文化生态可以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谈心交流、文娱沙龙、项目合作等方式,形成组内积极的交互关系。一方面,推动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如积极支持同事参与教学竞赛,通过教研活动感受彼此的关注、善意。由此,教师才能放下“戒心”,敞开心扉。另一方面,领导者要注意引导教师形成积极发展的追求,克服安于现状,满足日复一日“教书”的惰性心理,走向教学变革、创新和探索。教研组内应当形成乐教、善思、善学和追求进步的专业理想,并通过构建理解、支持、合作的文化氛围,选择有效的教研方式来开展专业活动吸引教师参与,提高专业发展活动的实效。

其次,要处理好教师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实际利益的影响,教师之间存在哈格里夫斯所谓的“马赛克”文化现象,即表面的“合”与实际的“离”[5]。因竞争而导致的孤立、封闭的文化生态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也极大地妨碍了教师的发展。作为矛盾的一面,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并且适当的竞争也会推动教师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向群体靠拢,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因此,要推动教师的发展,就必须打破隔膜,形成对话,既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又尽可能将竞争的“消耗”降至最低。学校、教研组应大力宣传合作文化,引导教师克服固步自封、各自为政的思想,在教研、培训、学习中形成平等的对话、沟通和合作。通过互相学习与合作,降低因孤立而导致的低效行为,加快知识的融合与更新。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既要形成合作的文化环境,又要引导适度、合理的竞争,发挥竞争和合作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外语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

3.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与专业精神

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停滞或进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我身份的认同不够,专业精神和主体意识缺失。就外语教师文化生态的整体来说,教师的主体意识、专业精神涉及到教师对自我的认知,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的理念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发展意识和专业精神。只有当教师具有对自我的专业身份和角色形成科学、客观的认知,才能有专业工作和发展的主体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追求发展的精神。毫无疑问,当前的外语教学培训、校本研修等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专业知识、能力背后的专业意识和精神却十分匮乏,这导致很多专业活动流于形式或难以持久。身份的构建和角色的明晰决定了外语教师行为和专业的身心投入情况,也决定了教师能否最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角色关乎“我是谁”的问题,是讨论“教师如何成为教师”的前提[6]。因此,在常规教学以及专业活动中,教师应理解自我的身份,理解外语教育的实质,了解外语教师的职业价值,从而形成追求进步的动力。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制度保障,给予教师充分的发展机会,并使教师感受到专业努力的回报和事业的成就。反过来,这也将进一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形成积极的专业追求,从而实现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应当承认,各种专业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纯粹“工具理性”的专业活动无法避免时效和长效的限制,“技术”的发展往往只能存在于“即时”、“应景”的场域。尽管关注“技术”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割裂专业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凸显“技术”而忽视文化生态要素,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甚至是直接效果,从长远来看却是非常有限的。纯粹“技术”的发展往往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更何况由于精神文化土壤的缺位,“技术”的发展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长久的效果。事实上,外语教师专业本身就处于一个由技术、文化与其他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语篇或生态系统中。因此,管理者必须跳出工具理性和唯技术的思维,以宏观的生态视角看待、处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在实施教师培训、校本教研等专业活动时,必须把握好教师个体及环境中的文化要素,构建积极的教师文化生态,推动文化与技术的和谐渗透,以获得专业精神、专业动力和外在环境对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维系,从而实现外语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Sutton,M.,Q.,et al.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Ecology[M].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2] 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3] 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

[4] 曹海.教研组须要强调认同感[J].教学与管理,2015(2).

[5] Hargreaves,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Teachers’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M].London:Wellington House,1998.

[6] 周燕.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

【责任编辑 王 颖】

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 “十一五”以来我区教师教育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回顾

(一) 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培养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第一,基本完成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教师教育层次结构重心提升。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查的几点意见》后,我区加快了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2007年,全区基本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过渡,教师职前培养层次结构重心上移,办学层次和规模效益得到提高。目前,全区高师本科院校由2所发展到3所,参与教师培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由3所发展到7所;师范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由7所调整到3所;过大的中师办学规模合理收缩,学校数由29所减少到3所;教育学院由1999年的7所减少到现在的1所;县教师进修学校由70所增加到79所。

第二,重新明确教师教育基地,初步构建了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制度相衔接的新机制。2007年,我区根据布局需要,经学校申报及评估、考察,确定了一批教师培训基地,使教师资源得到优化及整合,充分调动了培养院校对教师培养及非师范生教师资格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级师范院校积极探索出了“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以及高中起点三年制小学教育专科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并组织开展了“三品三重一名师”工程、教师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及学分制、主辅修制、第二学位制试点等工作。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高年级师范生顶岗实习活动。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强化培训后,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不少于2个月的顶岗实习,其中独立任教1个月;被顶岗的农村教师则到相应的院校进行为期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培训。这样的互动,既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解决了农村教师脱产学习难的矛盾,同时又加强了教师培养院校与基层学校的密切联系。

(二) 以提高质量为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第一,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逐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师德全员培训、师德论坛、师德征文、师德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形式,组织开展每年一个主题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的首要任务和必修内容。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切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重要考核内容。

第二,启动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初步构建“人网”、“天网”、“地网”三网合一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其作用已初见成效。2007年底,我们正式启动了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协调机构,整合自治区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上挂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下连各市和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

第三,实施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加强学科骨干教师培养。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培训分四批,共培训自治区骨干教师2950名,其中专门培训中小学音乐、美术骨干教师100名,幼儿骨干教师50名,使骨干教师学科分布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启动特级教师培训工程,力求通过集中培训、分散研修、导师指导、课例、课题研究,开设博客、开展论坛及巡讲,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形式,培养一批中小学名师,并发挥特级教师辐射作用,带动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形成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

第四,加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在原有计算机培训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有力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

第五,认真组织实施国际国内合作师资培训项目,加强农村地区师资培训。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国际合作师资培训,其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我区共组织实施国际合作师资培训项目5个,培训中小学教师26550名。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师资培训交流合作。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组织实施了广东省(广州市)对口支援我区农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在南宁市集中培训了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1300名。

第六,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一是2006年, 面向全区开展以“提高校长素质、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校长建设年活动,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十一五”建设奠定了良好开局,对我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组织开展各种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骨干培训。三是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2006年以来,我区启动并实施了“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村地区中小学骨干校长327名。2008年启动“清华伟新远程教育扶贫中小学在线项目校长培训”项目,选派我区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6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赴清华大学免费参加培训。

第七,加强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2006年以来,全区2万多名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脱产进修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学历水平逐年提高。

(三) 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

第一,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主要表现在:努力加快教师资格工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格培训课程建设、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等方面。

第二,创新农村师资的补充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的实施,为我区农村师资队伍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有利于解决我区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农村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区中小学教师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为加强农村教师及班主任队伍建设,从2006年起,利用广州助学基金,启动自治区优秀乡村教师和优秀中小学班主任评选表彰工作,对在农村学校任教15年以上的优秀乡村教师、有5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班主任给予表彰,鼓励广大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激发广大教师担任班主任职位的积极性。

(四)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科学有序地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第一,开展中职师资队伍调研,启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课题研究,进一步摸清家底,明确方向。组织区内有关院校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的课题研究,逐步构建适合我区中职特点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第二,组织制定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和初步方案,为职教攻坚期间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确定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力量。积极发挥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有条件的实训基地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以公开招标的形式,确立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构建由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培养培训机构体系。

第四,创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工作。一是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组织遴选我区289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7人赴德国、奥地利进修。二是组织完成涵盖中职转岗教师基础技能培训、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公共基础课外语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多个学科项目的自治区级培训。三是开展面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先进职教资源。一是签署了由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无偿资助“广西—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协议,并分批次派遣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学习培训。二是聘请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专家来我区讲学,学习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做好中德职教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加强对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者的培训。

第六,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指导35所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40个专业方向的特聘兼职教师40名。

二、 2009年及后2年教师教育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

(一) 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第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师德考核监督机制。首先,结合我区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学习培训制度、师德建设考核制度、师德建设激励和监督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晋级、教师资格再注册的重要依据。其次,加大社会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力度,形成教育行政、学校领导齐抓共管与社会舆论监督配套的工作格局,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二,要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中,要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职后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课程和重点学习内容;再次,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开展自治区、市、县三级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全员培训,建立包括中小学班主任进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管理规范等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使凡新进入班主任队伍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应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二) 加大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创新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支持教师教育基地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支持中学及中职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创新本科和本科后的多种教师培养模式;支持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创新“3+2”、专科及本科等多种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确定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升格后我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布局;支持各地政府与教师培养院校联合探索教师订单培养模式,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

第二,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继续抓好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学科专家团队建设;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培养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课程骨干教师100-15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50-100名。

第三,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改革传统师范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教育课程要求,并以此为杠杆,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增加教育实践课时比例,改进教育实践内容和方法,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再次,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

第四,提高教师教育生源质量。首先,积极开展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探索实施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制度,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报考教师教育专业,为农村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其次,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面试工作,明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

(三)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骨干、倾斜欠发达地区”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一,认真组织学历提高培训。各地要按照“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本地本校教师专业结构情况,有计划地选派和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必须将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坚持以在职进修为主,鼓励教师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参与学历提高培训,并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贯通;必须解决教师选择培训专业时避难就简、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等影响学历提高培训效果的突出问题。

第二,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对全区广大教师进行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使每位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使全区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教师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三,继续实施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分别按中小学教师总数1%、10%、20%、30%的比例,建立自治区、市、县(市、区)、校四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继续实施“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对全体特级教师实施全员提高培训,对二期A类园丁工程学员进行遴选,重点培养300名优秀学员成为骨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养30名左右在全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学名师。

第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校本研修。首先,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园丁工程A类教师及学科教育专家在校本研修中作为引领专家的作用,提高引领专家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其次,各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再次,要加快完善中小学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指导机制和管理机制。

第五,着力抓好对培训者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教师教育机构专家学者、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建立相对稳定、高度开放的专兼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队伍。

第六,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通过组织专家编写、遴选、引进等多种途径,开发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教师教育课程。

第七,继续开展校长素质提高工程。2009年,组织实施促进农村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改进计划,使全区中心学校正职校长至少接受自治区统一培训一次,并通过自治区统一集中培训、专家实地跟踪指导等形式,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素质及管理能力,使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四) 继续实施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宏伟事业。目前,我区已经研究制定了《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试行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我们要认真落实开展,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构建省级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体系。以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协调机构,以广西教师教育网为基础,创建广西教师网联门户网站。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结合“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搭建上挂下连、立体交叉的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技术平台,建立标准化、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在省级专家课程建设团队的引领下,优化和整合网络联盟各成员单位的学科、师资、专业、设施和学校区位优势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形成一批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立我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

第三,发挥网络联盟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积极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有效结合的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学校教育、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之间课程、学分互认,突出教师专业化特色。

第四,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建设。着重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教研室、电教站等机构的整合,使全区基本形成适应现代教师继续教育需要的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网络,利用覆盖全区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大规模、高效益地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五) 进一步规范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进一步完善和从严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推行并严格施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书与教师继续教育和考核的联动管理。

第二,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及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办法,指导中小学校开展教师绩效考核及师德考核,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工作实绩。在考核过程中,发现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第三,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各项工作。首先,由于绩效工资实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情况复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按照自治区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其次,切实做好地方政府的参谋,把实施绩效工资同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经费管理紧密结合。最后,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确保实施工作平稳推进,确保教师队伍稳定。

第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各地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职工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的权限上收到县。

(六) 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一,继续组织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9年我区“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范围将扩大至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拟设岗位5000个。各地要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同时,各地要积极参与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利用中央政策,加大对本地中小学高层次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

第二,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培训教师。同时,积极探索辖区内“校对校”教师交流,并逐步形成制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对口交流等途径,增加农村教师培训机会,扩大农村教师培训受益面。

(七)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落实中职教师编制,规范中职教师编制管理,逐步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和定期调整,建立和完善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第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及激励制度。一是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再取得第二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证型教师”。二是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按照一岗一聘的原则,逐步实现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选拔、考核、任免、交流、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提高中职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中职教师资培养。一是加强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二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三是改革传统职教师资教育课程。

第四,完善中职师资补充机制。一是加强新师资的培养和补充。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普通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三是制定相应制度,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第五,加大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培养培训能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经费投入,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二是广泛实施以骨干教师和校长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

(责编林剑)

外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我作为一名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1 传道, 授业, 亦要解惑

韩愈说:“师者,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成功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对所教的科目有着丰富的理解。其次应当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能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且能在问题出现后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与素质:要不厌其烦的, 循循善诱, 把学生的疑难困惑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解决。一个只“传道”不“解惑”的老师决不是好老师。

2 善于管理, 组织学生学习,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

(1) 教学态度要端正。

优秀的教师要为人师表, 对教学认真负责, 备课要充分, 讲课时要做到脱稿讲授, 精神饱满有激情, 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

(2) 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多样。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该教师教学是否有成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若是灵活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杨周翰教授在他《饮水思源, 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中回忆到他的一位老师邵可侣先生教他们法语时, 常带实物上课。有一次竟带了夫人来作“教具”, 教有关“夫人”、“妻”等词汇。虽说这种做法在今天来看有过之嫌, 但也同时反映了邵可侣先生备课之充分, 教学之认真, 教法之新颖, 让杨教授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不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或教案照搬照套的。譬如教阅读时, 可以在课外选一些生动有趣的英语短文, 让学生把所能阅读的故事编成小剧本, 学生自己担任角色在课堂上演。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也会陡增。

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语言环境。一个好的英语教师会努力在课堂上创设语言氛围, 加强英语会话练习, 尽量使每个人都有练口语的机会。这种方法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得作准备, 以便到时有话可说。长期下来, 学生不是躲闪而会是常常抢着回答。

优秀英语教师不仅会注重课内教学, 还会用英语开展课外活动, 开辟英语学习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看英语电影等。在现代化的当今, 多媒体已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极致作用。一个好教师要具备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当然在条件不容许的贫困地区, 这不能作为评定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

总体来说, 无论教学方法怎样灵活, 怎样新颖, 都要遵从一个原则, 那就是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可接受能力, 通俗地说教学方法要对学生的口味, 要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运用不同的方法。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必须钻研教学方法与技能, 并能把这些方法与技能坚持并不断改进地运用在教学上。

(3) 教学管理上要注意“度”。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但并不是要教师与学生过分亲热, 过于随便。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学生好感, 一味放纵学生, 致使课堂秩序混乱, 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好的课堂纪律才是好的教学的保障。一个优秀教师是懂得如何把握对学生的“度”, 既不失教师尊严, 又不让学生惧怕, 因为惧怕老师进而惧怕老师所教的课。

(4)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令人愉悦, 充满快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如果长时间接受抽象的说教, 学生很容易滋生倦怠, 紧张的课堂氛围, 也会让学生心生畏惧, 无法创造性思维, 倘若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恰当的幽默, 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还能在轻松的笑声中获得教益, 增添学习兴趣。

3 注重情感教育, 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1) 现代教育提倡教学过程中要辅之以情感教育, 而情感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鼓励教育。

对学生实施鼓励教育, 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学生闪现的优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夸奖, 这种夸奖对别人来说似乎是件不足为其的小事, 但有时可以决定受鼓励的学生一生发展的方向。

(2) 教师在课余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情感教育过程。

教师课后要经常主动积极的找学生交流。不仅要在学习上, 也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学生, 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来了解学生的个性,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 因材施教。在课后辅导时, 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 会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 这无形中也是一种信任和鼓励。

(3) 教师的人格魅力, 自身的修养, 治学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对学生的一生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位教师既便所教的知识未必能让学生学得很精, 也未必有很多学生在他所教的学科上有所建树。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精神以及对学生平易近人的态度, 也会给学生很大的教诲, 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性格, 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而终身难忘。

4 具备科研能力, 成为现代化教师, 终身学习者

教育的三个“面向”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尤其是知识的传输者教师更应继续学习, 不断充电, 方能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因而要练好基本功, 扩大知识面, 才能更好的教学。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只有博学多才, 才能交给学生更多的外语知识。也即平常所说的, 你要交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 “一桶水”恐怕也远远不够用了。外语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外语, 这就是“教学相长”, 好的英语教师既要教好学也要搞好科研。教学和科研是一种工作的两个方面, 是相辅相成的。很多语言上的问题通过研究才能逐渐把握。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对自己有个清醒和清楚的认识, 明了自己的不足。英语教师更要明白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习, 精心地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 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这也许就是优秀教师的基本标准。

摘要:作为一名优秀外语教师, 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谈具体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上一篇:家居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设计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