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保定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发展。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品种类别上,相互雷同,缺少特色,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事业和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极不协调。本文针对当前保定市旅游产品的现状,对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原则及路径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基于地域性材料,以传统工艺为依托,深度挖掘本地区特色民间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是目前旅游文化艺术品一条可选择的可持续的创新设计路径。

关键词:文化 创新 材料 工艺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发展。旅游文化艺术品不仅是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且是旅游产业的经济主脉。但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无论在产品种类或艺术形式上,相互雷同,缺少特色,单一、泛化性严重,与保定地区迅速发展的旅游事业和游客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极不协调。由此现象我们不难总结出,保定市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创新出多样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艺术形式,迫在眉睫。

1 创新的目的

旅游文化艺术品是我国旅游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的目的就是创造并生产出适应旅游商品市场需要、满足游客需求、有着旅游区特色的旅游文化艺术品,从而塑造良好的旅游区形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2 创新的原则

创新要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下,一方面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遵循消费者的审美消费趋势,离开了以市场、消费者为指导的创新都是无意义的。只有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形式的创新,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做到创新的有的放矢,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效益,形成良性的持续性发展。

另外一方面,不断挖掘、提炼并汲取当地文化的特点和精髓,对当地地域的传统艺术产品形式、审美文化进行充分了解,以发展的眼光吸收外来信息与资源,发现并选择出容易被游客所接受,所喜欢的内容与形式,走出一条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具有文化内涵与风格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之路。

3 创新的路径

3.1 以地域性材料为基础,以地方手工艺为依托 地域性材料是指本地区容易获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材料。旅游文化艺术品作为物的存在,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对地域性材料的适度开发与应用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还可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对地方经济、地域文化的促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方手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积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保定市辖区22个县,其中白洋淀苇编工艺、易水砚、易州彩陶、曲阳石雕、徐水草编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品,而构成这些特色艺术形式的材料也都是取源于当地,当地的能工巧匠,根据材料的特性,制作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彰显劳动人民质朴的思想感情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尽管各种工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在工业化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依旧有着自身的魅力,不但不能被遗弃,反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不可替代。

此外,在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设计中,手工生产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合当前推崇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第一,手工生产具有生产管理成本低,规模小,可分散,投入资本小等经济性优势,只要人勤手巧、口传身授,就可以广泛开展,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第二,手工生产讲求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手工艺,其立足乡土的开展生产,高度切合地域文脉传统,可以充分发挥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第三,手工生产其产业形态无论生产环境、工艺过程还是最终产品都各具特色、充满个性,也是一道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活化的人文景观,散发旅游景区无穷的人文魅力。

在市场化、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很多文化艺术品被批量化的生产,进入了工业流水线,此制作方法虽然快速、便捷,但是所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缺少了人文的艺术气息,也是导致目前旅游文化艺术品单一现象的原因所在。

在保定地区,白洋淀苇编、易水砚、易州彩陶、曲阳石雕、徐水草编、手工刺绣、顺平木雕等,各具特色,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精巧的制作工艺。这些文化艺术品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历史的遗产,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目前,保定地区发展比较好的是白洋淀苇编,苇编是白洋淀传统的手工艺品,取材于白洋淀的苇子,当地的手工艺人,通过编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立帘、线帘、篱笆帘、鞋子、帽子、包等产品、或制作成色泽淡雅朴素,制作考究精美的芦苇画。在白洋淀,芦苇编织的产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之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别,增加了游客的选择范围,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游客的极大青睐。

以自然、循环、易获取的地域性材料为基础,以地方手工艺为依托,以本土多元文化为源泉,创作出富有生活情趣、民族文化色彩的文化艺术品,向游客展示地区的生活哲学、审美态度,是特色旅游文化艺术品创新的一个新路径。

3.2 打造高内涵的旅游文化艺术品 旅游文化艺术品是旅游区文化的物质载体,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艺术品,他强调的不仅是旅游产品本身,更强调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旅游文化艺术品的创新实质上也是对某种地域文化、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目前,保定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大多数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地区文化特色,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挖掘与彰显本地区文化内涵上不够突出,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从文化角度关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问题。打造高内涵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并不是说对原有艺术形式的模仿或者复制,而是要用现代的形式和观念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经过现代设计方法,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整合、利用和再创造。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提炼重构出最具文化价值的元素,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将地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通过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表现与诠释,从而提高旅游文化艺术品的价值。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更是传达某地区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作为设计者应当深入挖掘、拓展地方传统文化,真正有效的利用地域文化的精髓,打造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艺术品。

4 结语

旅游文化艺术品在我国旅游经济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开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受游客喜欢,并有着较高审美文化价值的旅游文化艺术品,对活跃旅游商品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塑造各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创新?这中间文化是根本,设计是它的表现方法。挖掘地区特色民间文化,探索传统工艺,运用独到的现代创新视角,是目前旅游文化艺术品设计的一条可供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任建军.河南宁陵白蜡杆产品设计研究[J].装饰,2013(7):97-

98.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3]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思想战线,2002(0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264。

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接受;传统艺术;传媒艺术;艺术族群

传统的艺术族群是指摄影术出现之前的艺术样式,包括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建筑、雕塑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摄影术诞生为起点,新的摄影艺术、影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出现,它与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方面有着截然的不同,这些新生的艺术样态被称之为传媒艺术。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1]。传媒艺术是“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内容与“新媒介(互联网)”渠道融合的结果,它是多种艺术样式和媒介功能叠加的一体化。纸介的报纸只能够储存文字和静态的图片内容,报纸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之后,“互联网+报纸”不仅仅能够呈现原有的形态,还能够加入广播、电视媒介的音频、视频形式。互联网+传统艺术样式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的互联网化,是媒介融合和形式叠加的产物,集多媒介和多样式的传媒艺术带来艺术接受的改变。

一、艺术接受的权威意蕴解构转向多方位解读

美是传统艺术追求的最基本特征,格林伯格认为,“美的艺术是好的,如果艺术缺少美或品质,那它就是坏的”[2]。艺术的美体现在艺术的能指——艺术的呈现形式(声音或形象)和艺术的所指——蕴含的概念和意义。艺术接受者无论艺术素养的深浅、鉴赏水平的高低,对于艺术品的美、丑都能够有瞬间的直觉判断。面对安格尔的《泉》,再普通的受众也能够惊叹于画作中妙龄女子曲线的柔美。对于杜尚的小便器,不能把“一眼看上去就是美的”作为《泉》是否美的判断依据,需要结合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进行所指的解读。无论是能指的感官体验,还是所指的意义探寻,艺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承接意义的给予。而传媒艺术动摇了作者的权威地位,接受者根据自身的接受语境解读并赋予艺术作品新的意味。这种大于原有意的解读意契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单向权威意蕴解构的审美体验开始转变为“解读出来很美”。

解读意识的觉醒源自于艺术作品接受空间的扩大和艺术鉴赏视角的多元化。传统艺术受到材质、媒介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只局限于少数特定群体间的交流。当下传媒艺术化身比特以0和1的方式存在于互联网媒介之中,任意流淌于网络空间,接受空间范围扩大,鉴赏主体数量巨增。同时,传媒艺术突破时间线性的限制和物质的损耗,为每一部作品提供无限鉴赏时间和次数。艺术接受的无限意味着接受者、接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不断变换,受众解读视角更加丰富、解读的欲望更加强烈,艺术接受过程由“意图体会”向“意义建构”转变。由客观事实与传达客观事实的作者控制艺术意义的时期属于“真实意图论”范畴,而现代主义之后的诠释则进入了“假象意图论”的范畴[3]。“真实意图论”的信奉者认为艺术作品的原始能指和所指在传达过程的完全契合才是艺术传达的完成,能指和所指是由创作者规定好的一成不变的关联,接受者只有毫无差错地体会和理解作者原有意的建构,艺术鉴赏过程才算完成。对于艺术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的大权只存在于艺术创作者的论断契合了传统艺术的认知、鉴赏方式,答案是唯一的,接受者只有通过艺术作品去获知这种固定不变的意图。

传媒艺术打破了作者对意义独断的局面,主体意识觉醒,“假想意图”派期待在艺术解读过程中凸显自己的地位和想法,构建属于当下语境的意指。决定作品含义的是观众、看者眼中最合适的那种作者意图。事实上观看者推想出假象作者的可能意图,并据此进行诠释[4]。对于作品意义的赋予权利由创作者转移到受众中,受众不满于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作品意图的设定,他们迫切需求“受众本体”意识的主导,作品的意义由接受者按照自身语境理解和建构作品含义。甚至在某些艺术作品的意图领会过程中,会出现接受者浑然不顾作者意义的存在,纯粹追求自己的意味,出现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不等同或大于作者赋予的意义的现象。

传媒艺术时代,作者对作品单一意识赋予权威已经伴随着读者主体意识的觉醒消散,多元话语权的时代已经来临。后现代主义语境要求解构、反中心、反理性、反权威,把原本艺术世界高高在上的形态打碎,塑造出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新世界。作品的意义赋予是由每一个参与艺术鉴赏的主体构成,在时间和主体的交锋中叠加新的内涵,它不再是亘古不变的状态。意义的建构方式由“人本”向“文本”再转向“人本+文本”,对艺术作品意图解构、建构、再次解构、再次建构。作品意义的賦予由创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新的精神意志的解读者相对于随后解读者,前者也是艺术作品的独断意义建构者。作品的意义由一波又一波的意义建构参与者构成,解读出的意味不断被叠加,形成新的意味。传媒艺术的意义填充便有了延续性特征,每一次读者与作品的交锋都会绽放不同的意义内涵。

二、艺术接受的单感官审美转向多感官审美体验

人对外界的刺激,往往涉及的感官体验越多,整体知觉效果就会越好。不同感官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经过大脑作用共同组合成整体形象。大多传统艺术专注于静态的视觉体验,忽略了其他感官感受。传媒艺术感官丰富,注重极致的动态视觉感官刺激和丰富的听觉效果,并向着全感官沟通方向前进。现代接受语境中,艺术元素泛化且丰富,受众面对太多的艺术接受选择。相比传统艺术静观的精神沟通和契合,现在的受众偏爱瞬间多感官体验的精神愉悦和狂欢快感,艺术的膜拜价值被多感官体验价值所取代。受众很难利用单一感官架接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不仅是因为自身艺术素养的不足,还来自内心对艺术接受方式多样化的渴求。

对于绘画艺术《洛神赋图》调动视觉便可完成赏析,还有书法、建筑、雕塑等这些传统艺术只是需要视觉体验即可。集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戏曲艺术,只是增加了听觉感受,受众对这样单调的艺术体验方式早已经不再满足,他们渴求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洛神赋图》在《国家宝藏》的展示采用大屏、灯光、音乐等舞美新技术形式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感官审美。相对于静坐领会其意的画作《洛神赋图》,现代传媒艺术对它呈现采用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前世传说”利用背景LED屏和9根可移动LED屏柱的视觉组合系统和画作中的各种元素,情景再现顾恺之画作《洛神赋图》和曹植词赋《洛神赋》之间的渊源。“天团点评”把艺术品的历史价值、文化意味和意蕴直接以专家口吻讲述,在讨论中丰富观众审美体验。相比较需要全神贯注、苦思冥想的传统艺术接受方式,人们在高压生活状态下更偏向喜闻乐见的传媒艺术接受方式,欢乐地进行高雅艺术的多方位感官体验。

技术的发展赋予受众更多接受方式的选择,激发接受主体控制意识的觉醒。面对传媒艺术的共时性鉴赏,受众迫切需求触感的加入,不仅能控制艺术鉴赏的进度,而且渴望跨时间、跨空间的同鉴赏群体产生沟通交流。快进、跳播、倍数观看等方式配合主体在屏幕上进行触感滑动,评论留言系统应运而生,弹幕、微信朋友圈、微博、留言等触感接受方式使鉴赏主体进一步摆脱传统艺术接受感官束缚。这种非共时性的交流方式不是追求即时的讨论,而是线性时间轴中前者和后者的交流组合成新的艺术作品丰富未来受众的艺术鉴赏体验。甚至在传媒艺术的观看过程中,不看剧情只看评论也成为现代艺术接受的方式。近日《复仇者联盟:终极之战》在各种受众自媒体间不断发酵,原本单一的传播本体变成无数形式各异的传播文本,促进艺术视听鉴赏和触感传播的再循环。触摸视听体验,已经成为艺术体验的重要方式。

5G时代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日益成熟,技术的进步延伸人的感官,使追求“以用户为核心”审美体验方式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带来虚拟空间中的多维交互体验和多层面情感反馈,实现新的感官体验效果。视、听、触、嗅等互动体验方式与多感官交互体验融合,实现与创作者、艺术品之间的双向交流,共同完成艺术作品的生产工作。艺术作品里面的元素都能够配合鉴赏者互动,并按要求调整,营造属于鉴赏者独有的实时可变不可逆转的“白日梦”。对于传媒艺术的多感官追求还处于假象阶段,但单感官接受转向受众渴望的丰富审美体验需求是时代的选择、是接受主体的渴盼、是历史的必然。

三、艺术接受的精神顿悟转向消遣式接受

由作品深度内涵的追求转向消遣式的接受,是传、受者中心争夺战中“受众本位”的胜利。“受众本位”是指包括传者、受众、内容、反馈、效果和环境等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受众是一切传播活动的中心,其他各要素都围绕受众展开[5]。受众地位的提升改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目的,是否满足接受者需求成为衡量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传统艺术因主体意识的特殊情感而生,服务于创作者自我意识世界的传达。传媒艺术在创作之初充分利用受众画像等各种技术预设接受群体,渴望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情感关照。当下对于受众欲望的过度迎合,鉴赏者不再满足灵魂的净化与洗礼,而是追求愉悦自我、充满享受意味的消遣式接受。

艺术作品应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这是艺术的本质要求。蕴含丰富思想内涵的传统艺术作品,需要接受者走进艺术作品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观照,顿悟领会其意。传统艺术具有独一无二性,受众陶醉于独有的“光蕴”和“灵韵”,享受自身与艺术品“观照”妙不可言的特殊时光。由于传统艺术的呈现形态和样式,欣赏者与被鉴赏作品需要同处于一个时空,调动单一感官以“凝神静观”的方式去体会艺术的魅力。这种“凝神静观”以个人欣赏为前提,要求接受者要以一种静观的、全神贯注的心态去细腻体验和领悟,接受者被艺术作品吸引、打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之中,沉浸在一种怡然陶醉和冥思默想的专注状态[6]。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在彼此“凝神静观”的默契陪伴下,欣赏者只有努力动用所有的想象和艺术积累,拥有丰富的艺术素养才能够达到灵魂的升华与精神世界的交融,与创作者进行对话,仔细把玩品味每一处饱含意义的细节。

傳媒艺术则需要大量的自我复制和传播才能够得到价值的彰显。衡量传媒艺术价值的准则是互联网络中个体的认可,大众的喜好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走向和生命。面对现实社会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欲望,受众渴望精神的愉悦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人们放弃精神世界的探寻去追求感官刺激,享受欲望驱动下的快感。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要充分考量受众对艺术的幻想。大量明星堆砌的视听内容在收视上的巨大成功,由于没有精神内涵受到了不少行内人士的批评。但是它们抓住了当下受众的需求,明白是在为谁——市场和观众而创作。观众需要的不是价值导向输入,而是紧张束缚之后的心灵的放松和愉悦。目前,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受众面对劳累生活放弃思考的权利,偏爱“消遣式”的娱乐方式,只求得片刻慰藉式的娱乐狂欢为生活多一点生气。这种消遣式的接受需求合乎时代的转变,大量传媒艺术满足受众对自我的幻想,豪宅、豪车、服饰、美食、成功、爱情等应有尽有。在欲望的假想中,受众不在乎糟粕思想的危害,只追求在痛苦的现实中拥有美梦的快感。鉴赏者知道当下艺术形式过度迎合自身欲望的危害,可是谁又在乎,他们想要的只是这一刻独属于他们的消遣和畅想,精神的放松和愉悦就是他们对艺术作品消遣式的接受方式。

四、结语

时代变迁,艺术样式不断丰富,主体意识的觉醒、媒介技术的发展、审美目的的改变带来不同的审美趋势。审美的改变不是对传统艺术的全盘否定,而是艺术发展过程的新特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持久弥新放彩,结合当下语境作出符合艺术本质和时代需求的选择才是艺术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是艺术接受者的呼声和回馈,引领艺术发展的方向。只有重视受众的呼声,艺术样式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J].现代传播,2014(1):72-76.

[2]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89.

[3]褚楚.不可控的群体主观——新媒体艺术受众分析[J].大众文艺,2012(21):202-203.

[4]戴维斯.艺术哲学[M].王燕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21.

[5]吴龙胜.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服务到家”理念理论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65-66.

[6]顾燕燕.从“凝神静观”到“消遣”——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接受方式转变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0):44-46.

作者简介:鲁乾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传媒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以罗汉班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本文通过笔者挂职于湖溪镇文化站期间,对罗汉班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理论,并且依据田野调查等相关研究方法,选择湖溪、后山店等村规模较大的罗汉班,走访民间文艺工作者,从罗汉班的历史沿革入手,对罗汉班的历史发展、形式特点、传承保护和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罗汉班;武术;湖溪

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镇习武风俗深厚,武术人才辈出,在此基础上,湖溪镇产生了罗汉班这个民间习武组织,并盛行至今。罗汉班既是一种民间组织,也是一种表演活动。作为传统群众性武术的载体,罗汉班兴起之初纯粹是为了习武强身,后来逐渐有了娱乐演出性质。罗汉班作为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直深受我国重视和保护,在《东阳风俗志》和《东阳市志》中均有记载。罗汉班的传承,使湖溪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繁荣发展,使民间文化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增强了其文化自信,通过文化振兴达到乡村振兴。

1 罗汉班的起源及历史沿革

据民间相传,湖溪地区罗汉班的影子起初发源于戚继光抗倭期间。之后的各个历史时代,罗汉班都有其相当大的规模,大约每个罗汉班的人数从数十人到上百人。发展至今,郭宅、湖溪、后山店等地的罗汉班人数已至几百人。可见,该地区的罗汉班规模正在不断壮大着。

1.1抗倭历史的遗存

戚继光抗倭是东阳地区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故事。这里不仅有戚继光的大量后裔聚居,而且戚继光本就是东阳的女婿。这段历史能成为东阳民间最显著的文化影响就是明代中叶以来,东阳市湖溪镇兴起了“罗汉班”。

罗汉班起源于戚继光发明的一套训练士兵的方法,有列队走阵、武术表演、打盾牌、叠罗汉等方法。列队走阵是为了熟悉各种阵法;武术表演是强身健体并掌握格斗擒拿术;打盾牌是训练持械格斗;叠罗汉是迷惑敌人用人体岗哨观测敌情;舞狮则是庆祝战争胜利。其中,打盾牌在训练中具有特殊地位。

“盾牌舞”是湖溪罗汉班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罗汉班中的核心节目,曾于1989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金华卷》。相传在明代中叶,来自海上的倭寇都持有短兵器,其中最常见的是刀剑,作战交锋时,戚家军在盾牌保护下可以有效防守与进攻。尤其是倭寇在海上放箭时,戚家军在海滩上御敌可用盾牌保护自己不致中箭。在缺乏弹药的冷兵器时代,盾牌还成了戚家军抵御倭寇自海上进犯的最佳掩体,这时打盾牌成了戚家军的必备技艺。

1.2与庙会活动有关

古时候,湖溪罗汉班与当地一些大型喜慶活动紧密相关,如寺庙开光、庙会、集会等。每当举行这类活动时,为了增添热闹和渲染喜庆气氛,罗汉班通常都会出动。《东阳市志》里记载,每到农历八月十三胡公大帝生日祭拜胡公的庙会,“商贾纷至沓来,八方珍奇之物荟萃于市,民间歌舞和外来的文艺杂耍千姿百态。尤为甚者,三个戏班三天三夜斗台竞艺,方圆数十里的上百支武术罗汉班大会师。”这表明罗汉班的活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景观。当然,现在的罗汉班表演早已不局限于时节,每逢节庆活动、文体活动等都会有表演。

1.3抗日群众组织

1937年9月,湖溪镇后山店小学教师杜大德联络当地小学校长杜锦堂、永昌小学教师杜晨钧等人,以罗汉班为模板,发动当地青年群众,成立后山店民众抗日自卫队。杜锦堂充分发挥后山店20多名拳师的优势,派拳师到各村去教拳,组织“罗汉班”,宣传抗日主张,壮大村民自卫抗日的力量,有效地支持配合党组织的抗日救国的中心工作。

1939年3月,杜锦堂积极配合中共湖溪区委,以三所小学为堡垒,广泛发动组织群众,以各村的“罗汉班”、“自治公道会”等民间团体为基础,成立了湖溪区战时青年服务团。服务团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英勇抗击日伪军队及地主劣绅,名声大振,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2 罗汉班的形式特点

通常,一套完整的“罗汉班”由武术对练、走阵、叠牌坊、盾牌舞等四个部分组成。湖溪罗汉班的形式为牌坊形,与义乌罗汉班的“圆锥体”式有所区别。

开场时,几十人或上百人身穿艳丽的统一服装,手持各种兵器旗幡,在领队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摆出各种阵容。其阵容的样式多种多样,有三甲阵、元宝阵、长蛇阵、梅花阵等,皆由古代战争阵法演变而来。

走完阵,紧接着就是武术对练。武林壮汉们摩拳擦掌,表演五步、雪山、大洪拳、小洪拳等拳法套路。他们手脚敏捷,飞腿跃身,一招一式虎虎生风。

打盾牌也叫盾牌阵,又叫盾牌舞,是罗汉班表演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盾牌阵中的战斗动作让人眼花缭乱,配上跌宕起伏的锣鼓配乐和刚劲的“嗬”、“嘿”呼喊声,使盾牌阵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表演的高潮也是压轴环节,称为叠罗汉,是罗汉班表演中难度最高,最受群众欢迎的环节。叠罗汉者,赤膊上阵,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层层相叠,最高可达五六层,每层顶端坐有稚童,扮成各种传说中的人物,如观音等,其形象逼真,逗人喜爱,堪称一绝。据说罗汉班是根据一个古老神话“刘海拜观音”创作而成,集民间武术、杂技和神话传说为一体的一个艺术典范。

3 罗汉班的特色亮点

3.1、融合戏曲表演

湖溪罗汉班的表演汲取传统武术的营养,融合了当代戏曲舞台表演的优美和洒脱。传统武术和戏曲表演艺术相得益彰,使走阵和盾牌阵表演节目在当地得到了高度的赞赏。其中,“走阵收尾”还融入了经典戏剧中“得胜还朝”的表演动作。这种走阵的收尾形式给整个表演添加上了精彩并且令人回味的一笔。

3.2、武舞结合

“戚家军抗倭”这一事件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戚继光发明的那套训练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了强身健体的活动。之后随着武术成分的逐渐削弱,湖溪人民在以往固定的格斗中开始融入了自创动作,武术活动融入了舞蹈成分,提升了罗汉班的观赏性。

作为罗汉班中的核心节目——盾牌舞,也叫盾牌阵、打盾牌,其舞蹈性强,讲究气势与力度,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盾牌舞的伴奏音乐《盾牌舞曲》,为吹打乐曲,通常表演者现场奏乐。该舞音乐吸收并融合了当地民间曲牌,其中的某段落偶尔也用于喜庆场合,乐曲节奏铿锵有力,旋律热烈粗犷,音响犹如先锋的号角般,打击乐中还加入了有节奏的人声呐喊,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古战场的壮烈之感。

3.3 与其他民俗活动深度融合

在湖溪,有着与罗汉班一样与庙会活动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如郭宅大蜡烛、龙凤盘车等,它们都深受罗汉班的影响。其中郭宅大蜡烛乃省级非遗项目,擎大蜡烛的演员基本出自罗汉班队伍,尤其是先锋开道、擎帅旗、摆阵、武术等表演,场面恢弘壮观,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4 罗汉班的传承保护与现状

随着时间的发展,湖溪镇开始逐渐意识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湖溪镇金华市级非遗项目中就有盾牌舞,东阳市级有叠罗汉、罗汉班等。为推广湖溪镇的罗汉班文化,湖溪镇建造了展示馆,还落实了传承基地和传承人这两项措施来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湖溪相继成立了后山店武术协会、郭宅武术协会、湖溪武术协会等文化艺术协会;培养了后山店盾牌舞传承人杜云鹏、罗汉班传承人陈洪明等一批市级民间艺术家;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三大武术协会每年举办交流演出,有全市各大武术表演机构参与,湖溪镇也经常性地应邀参加各地演出,使“罗汉班”这一民俗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4.1 罗汉班进校园

为保护和传承罗汉班这一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湖溪镇不少中小学校特地聘请罗汉班传承人作为教练为在校学生授课。自2015年起,湖溪镇中心小学就聘请了非遗传承人杜锋华教练为孩子们授课,并将大洪拳融入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武术社团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在校生的热烈追捧,瞬间掀起一股“武术热”。

4.2 罗汉班进乡村

自2012年起,湖溪镇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艺术周,突出民俗品牌,几乎每個村都会参加,罗汉班往往是整个艺术周最受人瞩目的节目。在艺术周的场地安排上,湖溪镇政府尽量考虑多地举办,把罗汉班带入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使这优质民间文化在于民间得到发展。每逢春节以及重大节庆期间,湖溪镇各村都会举办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通常以“罗汉班”居多,其中湖溪镇后山店被誉为“武术之村”。后山店罗汉班是东阳市级非遗文化项目,是东阳市传承基地也是金华市传承基地。2018年6月,后山店罗汉班被列入东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3 罗汉班的成就

湖溪镇民间文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各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尤以“罗汉班”最为突出。近几年来关于罗汉班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罗汉班曾在东阳市 “圆明园杯”民间艺术比赛中荣获金奖。2017年金华地区传统武术比赛中有11人参加比赛,荣获14金8银1铜。同时,陈洪明同志被评为2017年度浙江省武术先进个人;杜益生同志被评为2017年度金华市武术先进个人;杜培基、杜锋华两家被评为金华市武术世家。

东阳市湖溪镇罗汉班,以明代中叶戚继光抗倭这一历史事件为起源,发展至今,湖溪镇以罗汉班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此可见,对于罗汉班的传承与发展,湖溪镇人民尤为重视。无论是在乡村还是校园,纷纷成立了武术协会,开设了武术培训班,让罗汉班这一古老的表演节目得到了新的传承。近年来湖溪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罗汉班文化交流演出,让这一优质民俗资源在全国游客面前精彩亮相,让广大人民熟知。湖溪镇罗汉班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充分展示了湖溪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了当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湖溪镇为此朝着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不懈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洪愿.叶村“叠罗汉”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体育学院,2013.

[2]陈吉.祭祀圈、认同感与文化建构——以浙江永康胡公信仰为个案[J].中国外资,2012(02):201-205.

[3]黄景春.论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世俗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89-94.

[4]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乌丙安著,1996:124.

[5]文化与宗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罗)泰纳谢(Тэнасе,А.)著,1984:78-80.

作者简介:

王静霞(1991- ),女,浙江丽水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社区音乐与钢琴演奏研究。

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秦州唢呐作为民间主要的“鼓吹乐”形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唢呐演奏形式多样,经常用于婚庆演出、丧葬演出、祭祀演出、节日庆典演出等场合。唢呐演出是构成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力推动了天水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关键词:秦州唢呐 艺术团 演奏特征 形式 演出

秦州唢呐艺术,是流传于天水市秦州区域内以汉族为主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明、清以来秦州唢呐成为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历代相承,尤以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为盛,群众基础比较雄厚,流传范围也甚为广泛,常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

秦州唢呐以秦州平南镇(邢家山)唢呐艺术团、汪川镇唢呐艺术团等为代表。秦州平南镇唢呐艺术团由三十五人组成,团长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天安担任,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传承人进行培训,组织传习所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为秦州唢呐传承人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发展鼓励传承人弘扬民间艺术。

秦州汪川镇唢呐艺术团由十一人组成,频繁地出现在祭祀、丧葬、节庆、婚庆礼仪等场合中,能演奏多种曲牌和曲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生产生活。

一、分布环境

秦州唢呐艺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以平南镇为基地,向白家河上游的娘娘坝镇、李子园、大门乡、汪川镇,西汉水上游的秦岭乡、天水镇、牡丹乡、杨家寺乡,河上游的关子镇、太京镇、借口镇等周边乡镇辐射,西南路大片农村最为流行。2010年平南镇被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评为唢呐文化艺术之乡。

二、演奏形式

秦州唢呐艺术团主要由大小唢呐和伴奏乐器组成。伴奏乐器有鼓板、小钗、大锣、蒲剧板胡、二胡、云锣、鼓、钹、铰子、梆子、笙、管、笛、镲等乐器。表演形式分为传统与当代两个类型,传统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当代表演形式则相对丰富多样。传统表演形式主要是齐奏和二人组合演奏,很少出现“一吹”(即单人演奏)形式。齐奏一般是在民间迎送客人、祭祀现场时,采用队列行进式进行的表演,有几十个人同时演奏同一首曲子,场面热烈,气势恢宏,音色高亢、明亮,旋律抑扬顿挫,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二人组合演奏是二人唢呐齐奏和“一吹一打”(一人吹唢呐,一人打镲)演奏。当代表演形式不但有乐器演奏,还加入了说、唱、跳、舞等形式,甚至还加入魔术和杂耍等杂技表演。

三、演出类型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秦州唢呐演出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其文化意义上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的,因此,民间音乐团体的演出是构成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秦州唢呐艺术团主要在乡镇婚庆、丧葬、祭祀、节日庆典等场合或活动时进行演出,演奏乐曲分为红、白乐曲和祭祀乐曲,也有不少民间小调。婚庆乐曲为红曲,曲调欢快、吉祥、和谐、流畅,悦耳动听;丧葬白事的音调低沉、哀婉、忧愁、悲伤,如泣如诉;祭祀活动的乐曲庄重、肃穆,具有神圣感。

(一)婚庆演出

秦州唢呐艺术班婚庆演出一般在主家举行婚庆的院落、大门口等场合,由二到四人组成,有唢呐、鼓、镲、笙等乐器演奏,演出时间一般是结婚前一天到喜宴结束。农村把结婚称红干事(有的地方叫过干事),红干事正日子的前一天晚上,唢呐客一般要吹长调,到了正事日,一般吹短调。反接亲、入洞房、迎客、送客活动鼓乐都要吹奏较短曲调,随机应变,增加喜庆欢快气氛。正日子这天帮办人员较多,但分工较为明确,执事者各执其事,分工有总管、点照、执席、迎客、跑川、厨役、上酒、掌盘(端菜)、陪客等。迎客者一般要站立在住家大门,如主家住四合院,要在院子大门口外,挂一大锣,凡见有客前来恭喜,即敲击大锣一声,设在席口的唢呐鼓乐班子,便立即奏起迎客曲,直至客人在正堂将香案前行礼叩拜完毕方可止乐。客人从门口行进至正庭主房香案前行礼鞠躬叩首时,唢呐要不停地吹奏,然后撘礼金款、赠纪念礼品等活动时才可停顿,客人坐席上菜时,要吹奏欢快的乐曲,增加喜悦气氛。每上一道大菜时,厨房里的主厨师要喊一声长令,鼓乐随之而起,此时只听见厨师唱到:上嗯—喔—吁—噢—哎—呃!便见执盘人从厨房走出来,将一盘盘菜肴恭送席上,上菜过程鼓乐一直吹奏不止。

(二)丧葬演出

丧葬,称白干事,白干事礼仪庄重肃穆、繁复冗杂,是唢呐客最忙的时节。演出团队由二到四人组成,演出场合设在亡人灵堂所在院落,演出时间是亡人形成到入墓。主家请到唢呐客之后,鼓乐客先举行接主家先人演奏礼乐,在亡人灵堂外搭建乐稝,吹鼓乐对主家祭奠行礼的全过程都要吹奏哀乐,如坐灵牌位、摆献饭、接纸、敛棺、成服、起丧、送葬,直至亡灵人土都要吹奏哀乐。期间如行待客宴席,还要吹奏迎客、坐席(吃饭)等一系列待客礼展出演奏曲。灵棚里男女孝子及其亲友守灵上香敬拜,暮出接纸时哭声一片,唢呐也要随之伴奏哀乐。送丧时男孝子头顶香盘,手拄孝子棍,宾客来监孝子跪迎前后,退至灵堂草铺守孝。唢呐客对这种活动中的每个祭奠环节都要选择不同的乐曲演奏,很繁琐的反复进行。可以说白干事演出中,唢呐客甚至没有停歇的间隙时间,是很辛苦的差事,相对地要增加一些酬金。

(三)祭祀演出

祭祀演出分为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等传统节日祭祀活动,和乡镇庙会、佛寺、道观等地方神庙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祭祀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唢呐客一般应主人的特殊要求被邀请到特定地点进行演出,酬劳双方约定。

乡镇庙会、佛寺、道观等祭祀神庙祭祀活动,一年四季都有,秦州唢呐艺术团参加其中的演出,演出报酬一般由主办方出资。佛教、道场各有自己的乐曲和演奏方式,有的地方也请唢呐客到场演出。每逢重大纪念活动,邀请一两架鼓乐手助兴演出,加入民族乐器笛子或云锣等乐器,可使祭祀场面热闹,庄重且曲调悠扬动听,使民族民间乐器齐声献艺、相得益彰。如果说唢呐是儒家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佛、釋、道三家的乐器上有分有合,各有特色。民间乐器唢呐与佛道乐器上的联合与统一,使其音乐更具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

(四)节日庆典演出

在节日庆典的演出也是秦州唢呐艺术团的主要演出工作之一,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节、中元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出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祭祀伏羲文化的重大节日庆典演出。节日庆典演出需要强大的阵容,全体演员都须表演,以烘托气氛、打造声势,演出所需服装、道具、酬劳一般由政府部门协调发放,春节文化活动或义务演出。

四、结语

秦州唢呐作为民间主要的“鼓吹乐”形式之一,常年活跃在天水市秦州区城乡的红白干事、宗教、祭祀、节日活动场合中。秦州唢呐曲之所以广泛流传和保持至今,一方面有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宗教文化思想在民间的根深蒂固分不开;另一方面,唢呐在民同演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进入现代生活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民间演奏形式依然在民间保持着固有的民间特色,并在乡间僻壤的婚丧嫁娶中十分流行,且又使人们喜闻乐见。

研究秦州唢呐演奏特征及艺术团演出状况,能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天水地区民间音乐的学术氛围景象,积极影响着天水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利.探析唢呐的演奏风格及流派[J].黄河之声,2010,(05).

[2]胡海泉,曹建国.唢呐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李品荣.唢呐吹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手段,构建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研讨的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号】【文献标示码】A

在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高校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就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体。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能够达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感化、悟化、净化等作用。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发展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分别定位为:以乐辅德、以乐益智、以乐促体、以乐怡情。现阶段,我国大学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所教授给学生的仅仅是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不仅应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方法,同时更应具备全面的文化底蕴与个人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文字、数字、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乐育人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的论述:“乐者,通过伦理也。闻宫音,使人温舒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好施;闻羽音,使人齐整。”因此,音乐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校园音乐文化的素质教育既是存在缺陷的,也是缺乏科学性的。那么,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如何呢?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表演艺术,它表现的手段、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极具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蕴涵着深厚的审美经验。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文化教育,目的在于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我国自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之处,正在于音乐的声音形式同人的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如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唱词、高超的演奏技艺等,能够愉悦人的情感、引起共鸣,高雅的音乐还能够激励人心、振奋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等受到洗礼和提高。因此,对高校学生中实施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陶冶心灵,塑造高尚的精神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对人的大脑的启发作用,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大脑右半球的刺激来实现,进而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凡是杰出的科学家,都有很好的空间想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1905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连续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美国两千多所大学中,就有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因此,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稳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学生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使其生理健康与心理、精神上的健康达到和谐统一。基于以上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少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崇尚品位”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方向,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坚持“以音乐教育活动为龙头,努力提高师生的音乐素养”的方向,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因此,如何从高校各类学科教育的高度上认识音乐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从音乐文化建设的发展上看待高校在引领社会发展先进方向的作用,是需要我们长期而深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对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素质教育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2王志军.试论普通高校音乐文化的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

3邓睿卓.论音乐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茶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对乡镇本土艺术元素的探讨,关注、思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实地采风、实地写生为方法,积极发掘绘画艺术创作素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美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乡镇本土艺术元素  美术教学  应用

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改革创新,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的美术教育,更必须立足本土实际、充分挖掘本土艺术元素,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美术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者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大涌镇安堂古村落文化与中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融合,使现代教学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升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唤醒记忆,充分挖掘本土艺术元素,弘扬特色,强化学生民族情怀

把握好教学主旨,深入挖掘乡镇本土艺术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地采风和写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个人素养,是新时代美术教师的责任。

(一)挖掘主题,激发学生收集古村落文化艺术的兴趣

1.用古村落文化艺术升华教育内涵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挖掘古村落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多途径深入了解古村落的由来和习俗,收集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史实对古村落艺术作深层次了解,剔除民族文化艺术中的消极部分,弘扬精髓,升华教育内涵,实现艺术教育的初衷——“从生活中去振兴中华文化艺术,从不知不觉中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种子,数典不忘祖,培养民族情感”。

2.用古村落文化艺术提升学生素质

乡镇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要通过对古村落的各种体验探究,充分展示丰富深厚的古村落文化艺术底蕴,同时渗入“美术、人文、科技”交融的创新教育理念,既增强了古村落文化艺术渗透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适宜性,又深入体现美术基础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锻炼学生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鉴赏力和表现能力,更有深度地推进课程改革创新。

3.用古村落文化艺术强化民族情感

中国的文化艺术植根于农业社会,具有很强的农业性,也恰恰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蕴涵于中国大多数的乡镇本土文化中。古村落文化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地域文化特征,所体现的很多民间习俗,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重温民俗和传统,并不是简单、呆板地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验民族心理的积淀,强化民族情感,以构建现代社会更适合民族性格、贴近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新艺术。

4.用古村落文化艺术促进优秀文化传承

中国乡镇古村落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是对历史的记忆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搜集和整理古村落的历史、人文、美学等地域性资源,整合资源让学生能深入感受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之美,自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当今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实地采风,启发学生思考民族传统艺术文化

来源于民间的古村落文化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实地采风,把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培养延伸到课外,更能增强教学的生命力和趣味性,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用身体去亲近感受本土古村落的沧桑,更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感悟历史和文化的神韵,扩大视野见识,丰富文化底蕴,养成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了美术素养。

(三)实地写生,引导学生发掘绘画艺术创作素材

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风俗民情,哪怕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大量生动的绘画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探究,善于挖掘创作素材。事实证明,当学生去实地写生时,古村落的特色建筑、石雕灰塑、工艺品等都能成为其素材来源,在他们的习作中自然而然的展现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画卷。

二、回顾历史,开发古村落传统艺术资源,勇于创新,构建本土艺术校本课程

笔者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古村落文化艺术融入美术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改革。

(一)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造型方法并用适当的手法表现出来,它的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美术活动。

我们可以利用“古村落风采”,以“学习掌握基本的景物和人物寫生方法,如何表现古村落的景与人”为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写生古村落中的景物和人物展开学习主题,了解其造型方法,感受古村落的人文景观,体验古村落的人文情感。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扣主题设计富有趣味的学习探究活动,从不同角度观察古村落景物,从不同视点观察人物的活动动态,引导、培养学生敏锐地捕捉美、选择美的能力和习惯。

以“古村落风景”为主题时,要着重学习取景构图、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构图方式所表达出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古村落风景画;以“古村落人物”为主题时,着重学习人物造型的规律和动态速写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比例、形体结构和运动规律,学习运用线条捕捉对象动态的方法,表现古村落特色人群。例如大涌镇安堂古村落“双桂堂”祠堂中的壁画作品,多以中国工笔的方法描绘着人物、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和各种书法提字,在开展中国画教学时,就可以带学生去实地感受中国画的趣味和表现技法,让学生以切身感受对传统与现代水墨进行观察比较,激发探索中国画的欲望,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二)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要让学生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能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

如在“装饰与应用”中,让学生了解古村落中的装饰造型艺术的特点与表现手法,认识装饰设计作品与村民生活的关系,而安堂古村落传统建筑装饰风格就沿袭明清之风、岭南特色,还融入了本土文化,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和装饰应用价值,其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色是颇具匠心的木雕、石雕、砖雕,不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还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成为吉祥图案和辟邪装饰,题材多样、意趣动人,无不栩栩如生且寓意深刻。课堂教学应以审美为导向,以设计制作技巧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为目的,突出设计和应用两个要点。首先是引导学生关注装饰、设计和古村落民间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观察、构思、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造型表现能力,体会装饰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自行设计LOGO、纪念品、书签、包装盒、明信片等等。

(三)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美术欣赏、美术鉴别和美术评论,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古村落艺术,并在讨论、交流、共享的评述过程中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首先要走进并了解古村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理解古村落的价值,珍视和保护古村落文化。课程的实施应以本土古村落资源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古村落雕塑的文字、图片资料,以“描述——分析——解释——判断”的欣赏方法,自主探究与沟通协作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获得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对具有特殊构造的古村落雕塑等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述,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风采,体验具有科技含量的艺术品中蕴涵的科学奥妙和艺术元素,感知美术与科技巧妙融合的社会人文特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科技素养。教学时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感知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造型艺术作品的样式、风格及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抒发情感、表达个性,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我们注重的是如何有序的、有效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探索精神。

我们可以设计一堂“古村落文化艺术考察活动策划”课,通过富有创意的团队美术创造活动,充分运用美术的设计功能认识古村落、了解人文、关心集体、关注历史,提高孩子们的艺术文化素养,让他们走出校园,进行主题性的美术设计与展示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抒发情感,表达创意,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访问、摄影、绘画等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民族情怀,培养民族传统精神、审美情趣,以“创作与展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古村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重点,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策划、实践,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創造性的解决问题。

我们也可以通过“美术在你身边”的学习,探究、感知古村落的美术现象与美术门类及其特征;调查了解美术与村落生活及环境的关系,运用多种美术的建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分析与展示,得以开阔视野。

类似的课程我们还可以寻找到很多,只要有心,在美术教学中有机融合本土文化艺术元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也会极大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我们内心更丰盈,知识更丰富,对教材理解更深刻,教学立足更高远,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上一篇:结算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工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