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论文范文

2023-09-16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马家军调查》采用全景式文体结构、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对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等,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关键词:马家军调查 理性审视 文体结构 叙事风格 人物塑造

报告文学是一种紧贴着时代生活脉搏跳动的文学,在正常的社会生活范围内,现实社会生活的面貌,总能够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当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政治路线被提出并积极落实的时候,报告文学就彻底解除了以往中国文艺作品不能写“真人真事”、 “阴暗面”等诸多限制,变得自主和独立起来了。对于符合人们渴望和时代潮流的现象,报告文学积极拥护、努力支持与配合。从此,报告文学就出现了一种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生共长、互为机动、持续发展的状态。尤其是赵瑜的《马家军调查》触及的社会界面,无论其深度与广度,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同类作品样式所难以比拟的,体现了诸多写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一 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从《马家军调查》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作家对以往创作优长的继承,延续了自己思维的前瞻性、思考的全局性特点。另一方面他是在努力自觉地克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后来审视马家军这一引人注目的题材的。马家军有着耀人眼目的光环,“马家军事件”使社会对马俊仁和马家军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作家实地近距离地采访体验却出乎其外,尽量用平静的心态、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马家军,对马家军既没有盲目地吹捧肯定,更不是简单地批判否定,而是在远距离的审视中去发掘丰富、复杂的内容,以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认识马家军及其“兵变”事件。有人说“偏激产生真理”,有人说“极端产生真理”,但平实、质朴、中庸也能产生真理,人们的选择、思考是以时空的转移为转移的。面对中国人在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几枚金牌,世界嘲笑中国时,金牌对于国人是极其重要的;面对逐步走向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中国。科学、理性、人性变得重要起来。全面审视“马家军”已不再是民族激情的问题,而是民族理性的问题,《马家军调查》之所以成功,与这种全方位的理性审视不无关系。

二 全景式关照的文体结构

《马家军调查》用天鼎、地鼎和人鼎这样三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应马家军现象在展现过程中的时代——亦即天时作用,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地域文化影响和成功与重创时的人际关系作用等。这是一个全面关照的结构,这是一个究根问底的结构,这是一个检视人的个性行为的结构,有了这样的结构,才能把有关马家军成功和重创原因看明白,说清楚,表现得真实充分。可以说,叙述结构的变化,既是文体所述对象的制约,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作家对文体创新的主体性追求。

在以时空交错叙述为主的全景、人物与集合特性交融的《马家军调查》里,叙述结构的变化以及由单一趋向综合的态势,既是文体所述对象的制约(譬如一个内涵繁复的人物“马俊仁”、一个“兵变”的故事和一个“谁重创了马家军”的问题,三者的相互缠绕促使作者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作家对文体创新的主体性追求,作者指出,“我比较关注报告文学的文体变革,一直希望对它的叙事方式有所拓宽。作家写作的追求是双重性的,一方面追求更多人阅读,这方面应当比较看重选题,比如《马家军调查》,主要是抓焦点;另一方面是创新,创新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这种以全景式事件叙述为主,综合人物及问题元素的文本结构,对报告文学把握复杂人事、深究问题本质、凸显内在张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了对事件和人物的负面作真实客观的描述,再加上大量有针对性而又达到交融的议论,全景式报告文学的批判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由于它是对反面和丑恶的东西的批判和否定,也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赞颂和肯定了正面和美好的事物,也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得这种批判性具有了自己的审美价值。《马家军调查》就是以它宏阔而精巧的构思,客观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给读者创造出了一部具有结构美、形象美和理性美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充分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优秀的全景式问题报告文学的巨大魅力,它对于全景式问题报告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有着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 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

使用设置悬念、章节提示语的对偶性,采用章回体材的惯用语,使作者进入作品,成为作品一个部分的“内叙述人”视角,并通过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高扬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而激扬文字,以展示极富个性的非叙事性话语等方面显示出其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创新的品格与个性。《马家军调查》在报告文学文体上的探索与创新之举,无疑标志着赵瑜这位“跨时代”作家对文体领悟的成熟。实质上,整个《马家军调查》的核心就是中国体育的金牌体制,马俊仁和马家军的曲折起伏,都是由金牌主宰,围绕金牌而运作变化的。马俊仁“生平三大意愿——打世界冠军,破世界纪录,建中长跑基地”,这是马俊仁的人生目标,也是马俊仁人生活动的全部内涵,实际上就是中国特殊时代条件的“金牌传”。作者正是通过章回小说的叙事方式把马家军这个活生生的、绚丽多姿的典型向我们展示,剖析了中国体育金牌体制的是是非非,以及由此产生的恩恩怨怨,使作品更具文学性,让读者不由得跟随小说一道冷静地思考。

四 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

这部作品从文学性上来讲,不是一部单纯报告事件过程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刻画人物方面,不输给上世纪90年代的任何一部小说。作品对人物的塑造突破了以往报告文学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马家军调查》不仅把重心转到人物上,而且关注人性并在报告文学里探索人性的多样性。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并不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塑造典型人物几乎成为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美学追求,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大大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一改以往的报告文学中人物总体说来是“扁平”的,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总是朝一个方向发展,没有完全脱离“通体光明”的写法和“好人好事”的写作模式,人物形象的描写更丰满、更立体化。

作品从更深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来写人。找出人物性格形成的特殊土壤是报告文学写人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是有的报告文学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背景关注不够,从而使作品缺乏应有的深度。《马家军调查》表现人物,不仅展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环境,而且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背景中来探索人物性格形成的根源。马俊仁具有东北人的粗犷、直爽、率真等特点,他的性格折射出中华民族顽强坚韧、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又积淀了小农经济自私迷信、目光短浅等封建糟粕;他是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又是改革时代里的失败者。作为文学形象,马俊仁是立体的、丰满的,虽然在作品中描绘的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但是这一形象毫不逊色于虚构的文学形象。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无疑开辟了报告文学的新天地,使人物的“二重性格组合”在报告文学中得以实现。

《马家军调查》在人物塑造上取得的成功是堪称榜样的。作品着力最多,刻画也最成功的当然就是马俊仁。《马家军调查》中的马俊仁是“优点长处和短处缺点一样的突出”的世界冠军教练,作品并没有回避他身上“灰色”的部分。他有精明干练、坚韧向上的一面,也有粗暴狂傲、自私卑琐的一面,他身上“有着相当农民化的局限性”,马家军的悲剧与他人性中的灰暗成份和农民式的思想局限有极大的关系,在他身上隐约可以看到阿Q的某些气质。作者用扎实的采访而得来的事实材料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马俊仁形象。一方面他是神人,因为他带领他的马家军四处摘金夺银,连连打破世界纪录,为祖国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另一方面他又只是个凡人,他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成绩的取得并非只凭借好运气,而是多年的经验教训的积累而成,靠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努力得来的。马俊仁是快人快语,为人豁达;马俊仁也知恩不报,狭隘自私。马俊仁既强大也脆弱……总之,读完《马家军调查》,在了解了这个真实而立体的马俊仁之后,我们会在或击节称赞,或扼腕痛惜等情之所至之余,掩卷沉思,回味悠长。

五结语

从创作理念、文本构建以及人物表现等诸个方面的融合,《马家军调查》鲜明地显示了具有赵瑜文本特色的独创性,这不仅使其成为赵瑜20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真正标示出一个跨年代并跨世纪作家的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贤富:《报告文学的突破——读赵瑜的〈马家军调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 王晖:《论〈马家军调查〉——价值和意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蔡文皓,男,1966—,湖北武汉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已经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现代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强。因此,这个专业主要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写作课程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能力 综合素质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以达到这一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教学中不断改革,在实用、实际、实效中取得一定成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1.设置写作课程建立长效的写作机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是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就是该专业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在传统的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时候都只是开设一门写作基础课程,但只开一个学期,学生学习的课时量比较少,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少,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帮助。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加强,中职学生学习写作教学要连续进行,这样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入学一直发展到毕业,而且具有连续性,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1.1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基础,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主要包括写作材料的摄取、写作思维的运行、写作主旨的生成和写作语言的驾驭等。这一阶段的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会写”的基础。

1.2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

这学期应用文写作的开设就是让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理论和文种常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文种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

1.3第三学期开设新闻写作

通过新闻课程的开设,教给学生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熟练新闻媒体报道,同时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4第四学期开设文学写作

这学期开设文学写作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文学文体,例如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之类的写作基础和写作个性,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人格。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1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的真情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抒发感情的最好方法,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在节假日的时候让学生感悟,在平凡和简单中用心体验生活,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在学生写作的时候也会更有深意,慢慢的学生会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写作也就有了真实感。文学充满灵性之美,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所以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纳入理论当中,赋予理论以情感,使学生深入其中,领略文学的魅力,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2.2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文写作能力,例如我们在组织写作比赛的时候,让学生认真体会写作的真谛,以此为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交流的欲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写作的规范性更强,在教学中,应从经典范文出发,在经典范文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写作理论,即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这样既加强了写作的技法指导,又使学生的写作变得更规范。

2.3及时认真的评讲

写作是学生付出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是多方面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尽量具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每一次批改之后,都要用一个单元时间对批改和评价结果进行讲评,讲评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改进,使学生对写作课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受教学方式、学生知识结构、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抓住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教育教学研究,2012.

[2]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0(10).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第3篇

2.《我之文学改良观》作者 3.第一部白话诗集 4.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5《倾城之恋》作者

6.《西厢记》改编自[唐]谁的什么作品 7.《稼轩长短句》《漱玉词》《乐章集》作者 8.《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 9.诗经四家 10.九歌共多少篇

填空题之二 填作者

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6.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9.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0.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名词解释

1.周易2.永明体3.江西诗派4.公安派5.骈文6.谴责小说7.觉新8.三突出9.《白鹿原》10.《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答

1.读庄子《秋水》后 2.简析白先勇的艺术特质 3.简析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

论述

1.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赏析卞之琳《断章》

文学概论

填空题

1.《审美经验现象学》作者 2“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最早出自 3“窥意象而运斤”出自

4经典是文本特殊性与什么的结合 5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 6文学阐释是以什么为前提 7“张力”是谁提出的 8.“风格即人”是谁提出的 9.孔子对文学功能的理论是 10.文学创作的基本含义是

名词解释

1.体裁2.文学接受3.审美日常生活化4生态文学

解答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读者中心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论述

论述马克思的一段话,大意是说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第4篇

您好!

首先对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深表歉意。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所学专业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现得知贵单位招聘,特在此自我推荐。

经过长期努力拼搏,今天我怀着满腔热血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强手如林,然而我坚信我自己不是弱者。竞争时代,实力为先,学历不等于能力,努力才会有成绩。

在大学期间,我以做一名新世纪的建设者为目标,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我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所学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在优良以上,平均成绩80分以上,除了专业课学习外,我还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人才要求,考取了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在英语学习方面,我在学习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翻译、阅读、口语及写作能力,现在正向更高目标努力。同时我自学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

此外,我还积极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今年

八、九月份教育实习中,我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管理经验,这将使我受益终生。诚然,我不具备最高的学历,但我有达到最高学力的好学勤奋与务实,“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渴望学成之后的大手施展,更急盼有伯乐的赏识与信任。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回报您对我的选择,用我的青春与才智为贵单位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面临择业,我对社会和自己都充满信心,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社会有所贡献。我真诚地希望能融入贵单位奋发进取的激流中去。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合理归化就是一种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的翻译原则。本文在概述英语文学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并具体分析了“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原则 合理归化

一 英语文学翻译原则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交流活动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盛况。英语文学是西方文化的瑰宝,而翻译在跨文化交际、向国人介绍英语文学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何谓翻译,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由于中英文学在文化上的差异,使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形成一段障碍,而翻译可以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沟通途径。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将原文翻译、表达出来的艺术,需要技巧的帮助,需要技巧对其的润饰,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不断尝试,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翻译工作者所翻译的作品,不可以对原文进行随便地删减,而需将译作保持原意。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将英语复述出来,可以在变化词句的基础上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但是不可以改变原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意义。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把握的高度上,需要深入透彻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在选词造句与措辞使用方面,需要绝对地遵循原作的意义,并且使译文高度地符合原文的语言形式。换言之,从英语文学作品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不管在语言表达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都必须使其与原文中的英语保持高度的相似,而不可看起来像中文式的英文。英语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其原文的意境和文化内涵,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这是获得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合理归化原则作为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

著名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发表的名著《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归化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西方,归化的翻译传统,是自古代的西塞罗以及随后的贺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学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翻译原则,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翻译原则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就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把英语文化中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转化为中文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并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使广大中文读者也能够像英语读者一样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艺术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译文在中文表达上更为符合广大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当代翻译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知名学者奈达,站在社会语言学一级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必须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他认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际、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whit as snow”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该如何处理?按着奈达的说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读者都没有见过雪,并且其源词中也没有雪这个词汇,如果把其强制性地翻译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译中的“零位信息”,使对这词汇的翻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将“whit as snow”翻译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与此相似的引申义和喻义。照此类推,也可以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的“雨后春笋”,将“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译为中文的“趁热打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英语文学中的信息,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译文中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际作用,那么对英语文化的译作,也就会是一次失败的翻译。因而,衡量英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其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当广大中文读者在面对英语文学译作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并对中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如果中文读者的反应与英文读者的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这会是一次成功的英语文学翻译。由此可见,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占有极其高的重要地位,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成功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我们还有必要共同探讨一下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就像是孪生兄弟,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译文更为自然、透明、通畅,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译作。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二者与早期的直译和意译有关。异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从而保留原发声语中的异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异化翻译原则,主要着眼于原文的英语文化,把英语文化成分近似地转换为汉语的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取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它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语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通过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积极应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语的人去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和异域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主要持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是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他从解构主要是翻译思想出发,极力反对在英语文学作品仅仅关注译文通顺的翻译原则,极力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上关注译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从这个角度去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合理异化”原则,貌似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要求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行文流畅译文的帮助之下,读者能够尽量减少发声语中的文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去看,合理归化翻译原则似乎与异化翻译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其实不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都处于殊途同归的境况之中。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有关翻译专家学者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傅东华先生在《飘》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其中也少许遵守了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运用了合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傅东华先生《飘》译作中,合理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的遵守,其目的无非是译者傅东华先生为了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合理归化与异化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并无孰优孰劣之别。

三 “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理归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往往为广大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种英语文化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到译语文化中。在我国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采取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我国著名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英语名著《飘》时,就严格而恰到好处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使这一英语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广大中文读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语文学翻译代表作。在《飘》的傅译本中,傅东华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国传统语言气息元素的姓,将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译本《飘》的序言中,对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目的做了具体的阐述: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仅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节。

与此同时,我国早期著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钱钟书先生认为,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归化,将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字转化为中文文字的过程中,在不因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暴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的同时,还能够完全地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风味,这就可谓是达到了英语文化翻译的合理归化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其译文《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运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钱译: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译文中采取了中文传统的古体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彰显出了英语原文的神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合理归化原则的遵循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彰显译者的再创造之美,给广大中文读者阅读英语文学大餐时带来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此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老舍,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成功地翻译了萧伯纳的后期作品《苹果车》。老舍在该翻译作品中,对于称谓的处理,坚持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中文读者。例如,《苹果车》中的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

王后:(有点不悦)“他有正式接见的通知吗?”

庞菲理亚斯:“没有,姑娘……”

让我们来分析此例中老舍先生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运用策略。在西方的人本主义传统文化中,“Maam”这一称谓一般是用于对女王、贵妇人、高级女军官等的尊称,如果翻译为夫人或者女士,这对于王后的称呼都显得不够贴切,而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姑娘”却恰当好处地与原文中的意思等值。因为,与英国传统平等的基督教文化不同,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姑娘是皇帝老婆的最高尊称,在宫廷女人中具有绝对的最高地位,并且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素来都强调“仁”、“礼”,要求称谓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的辈分、尊卑、贵贱等,因而,老舍先生将“Maam”翻译为“姑娘”,“姑娘”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王后的尊贵地位,很好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很好地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四 结语

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达到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合理归化就是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是一种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十分重要的翻译原则。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英语文学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使其在英语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使广大读者更便捷地享受英语文学大餐,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之用。

参考文献:

[1] 邓伟:《归化与欧化——试析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的建构倾向》,《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2] 骆贤凤:《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3] 宋秀芝:《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商业广告和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4] 李丽华、严峻:《政治立场与民族认同的选择——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5] 徐泉、王婷:《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 姚丹丹:《从双性同体角度重新诠释〈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克里奥佩特拉形象》,《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9期。

[7] 张艳萍:《浅析〈苹果车〉中老舍对称谓的归化翻译处理》,《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嘉贤,男,1976—,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写作论文范文第6篇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期刊从期刊数量到期发行量都呈现出大幅下滑之势。据人民网对文学期刊进行的调查,目前中国的期刊社一共有9000多家,文学期刊约占10%,而这其中又仅有10%的文学期刊生存状态较好,即不到100家的文学期刊能够维系自身的运行,其余的文学期刊都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文学期刊的日渐萎靡与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文学发展不可能与经济完全同步,但文学期刊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渐行渐远是值得理论界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学术界对文学期刊萎靡不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原因:第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占据了人们大量的休闲时间;第二,消遣、娱乐类的报纸和时尚杂志对文学期刊的冲击;第三,当前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远离社会生活;第四,读图乐趣取代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第五,政府对文学期刊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这些分析当然成立。但是,文学理论界在探讨文学期刊面临的生存困境时,恰恰忽略了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反思,似乎文学期刊兴衰存亡与文学理论没有丝毫关联。

事实上,文学期刊面临大幅萎缩是一个表层问题,其深层的问题是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边缘化,文学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不能仅仅归咎于作家、读者和文学期刊,而是一个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其中文学理论苍白化、文学批评阐释无力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学繁荣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需要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而且需要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关注和介入。中外文学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学理论的关注和介入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而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才是文学繁荣的直接推手,可以说,没有人文主义运动就没有莎士比亚,没有古典主义文学运动就没有莫里哀,没有启蒙运动就没有歌德,没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就没有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和托尔斯泰。因此,文学理论积极介入文学创作,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是文学繁荣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19世纪的俄国文学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在革命民主主义时期,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谢德林、涅克拉索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步入文坛,对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描写人间苦难,反映黑暗现实,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农奴制,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高尔基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不到百年时间出过灿若群星的伟大名字。”然而,这样的文学成就并非仅仅是作家努力的结果,而是在文学理论介入和推动下完成的。

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坛在文学理论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并最终产生了大量以推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己任的理论家,主要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尤其是别林斯基,他对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事业和文学的历史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当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发表之后,由于这两部作品辛辣地嘲讽和深刻地批判了农奴制的腐朽和官僚统治的罪恶,因此,遭到反动文人的恶毒攻击,蔑称其为“自然派”。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别林斯基挺身而出,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仗义执言,发表了《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和《乞乞科夫的游历或死魂灵》等理论文章,指出果戈理对生活既不阿谀也不诽谤,而是对其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从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充分阐明了当时的俄国社会需要这样的好作品。其后,别林斯基又写了《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和《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等理论文章,深刻地剖析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热情赞扬了果戈理等进步作家对现实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阐明了“自然派”采取对现实批判态度的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纵深发展。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对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他们以《现代人》杂志为阵地广泛地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积极扶持文学新人,指导广大读者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鉴赏,帮助读者去领会作品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培养读者高雅的艺术情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引导,人们很难真正理解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作品。如果人们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那么,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断然不会如此波澜壮阔。

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对当下的中国文坛是有启发意义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介于作家和读者之间,在推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理论家和批评家要总结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阐明文学面临的历史使命,引导作家关注现实人生,引导作家追求高雅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理论家和批评家又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进行剖析,引导读者把握作品,培养读者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只有当作家、理论家、批评家和读者出现良性而有效的互动的时候,文学思潮才可望推动文学的发展,文学繁荣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文学期刊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困境,成为沟通作家与读者桥梁和媒介。

然而,当前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起到这样的的作用,文学理论完全在自己封闭的理论框架内自我演绎。综观当前的中国文坛,文学理论与文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理论与创作阴阳两隔

当下,中国文坛最奇怪的现象是文学理论的缺席。文学理论的缺席并非是指中国没有文学理论家,没有文学理论文章,而是指文学理论话语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与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没有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文学理论家成为西方文学理论传声筒,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的“二道贩子”。移植而来的文学理论根本不能有效解读当下的文学现象,只能自说白话,只能在话语狂中自我消遣、自我娱乐。

文学理论家们声称“理论就是理论”,“理论与创作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以此来回绝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关注。可以说,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已经泛滥成灾,不仅不能阐释和解读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而且使中国学者缺乏理论原创力,甚至导致文学理论家的惰性。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植根于西方的文学创作,是对西方文学创作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因而对西方文学进

行阐释和批评是有效的。但中国文学有自身的传统,中国文学关注的问题有别于西方文学关注的问题,同样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与西方人的审美理论、艺术追求判然有别。用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进行评头论足,无异于削中国人之“足”去适应西方人之“履”,不仅不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繁荣,反而会因隔靴搔痒引起作家的反感。当移植西方理论成为时代潮流的时候,理论原创不仅是一种奢望,而且贴近现实的批评也只能成为遥远的梦想。

与移植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相关的另一种症候则是:文学批评期刊也并没有起阻止文学期刊质量下滑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还加速了文学期刊质量的下滑。文学批评期刊本来应该承担解读作品、引导读者、提升审美水平的作用,而实际上文学批评期刊发表以套用西方文学理论为能事,出现严重的概念化倾向,与读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相去甚远。一些以文学批评为业的学者自身并没有多少文学悟性和文学感受能力,除了对一些西方文学理论名词、概念进行花样翻新之外,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反而因隔靴搔痒、不着边际而与作家和读者双重疏离。

2.文学批评伦理全面丧失

文学批评家应以怎样的姿态介入社会?文学批评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文学批评家的伦理底线何在?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个不敢追问的话题。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严重庸俗化倾向,文学批评的基本伦理全面丧失,文学批评不仅没有起到正确引导读者解读文学作品,引导作家追求艺术完美、形成艺术风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读者,将读者引入歧途。究其原因:一些文学批评家自甘沦为一些庸俗作家的吹鼓手,文学批评不是从学理出发,不是处于中立状态,而是成为作家宣传、策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使作品进入市场的必要“程序”。批评家被作家、图书经销商、作品经纪人“策划”,并为他们服务,按照他们的旨意进行所谓的“批评”,文学批评通过倚门卖笑的方式苟延残喘地存在。

文学批评伦理的全面丧失不仅是文学批评的悲哀,也是作家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在商业气息充斥整个社会的今天,批评家利用“批评家”的身份为自己捞取一点好处似乎也无可厚非,因为对文学批评家而言,他们拥有的唯一资源就是手中的笔。然而,文学批评伦理的丧失并非是一个枝节性问题,它关涉知识分子的良知、关涉文学存在的价值等文学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文学批评伦理的丧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神圣性的颠覆,是对人类曾为之骄傲的精神家园的亵渎,其最终后果不仅将宣告文学批评的终结,而且会导致文学的终结。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之中,读者对文学形态的集体想象、对文学的信任怎能不被文学批评掏空?文学期刊怎能不举步维艰?

3.文学期刊担当意识溃泛

如前所述,学界在分析文学期刊面临的生存困境时,要么从文学期刊的外在生存空间人手,分析制约文学期刊的各种社会文化环境;要么从文学期刊与文化市场的关系人手,认为当前文学期刊陷入困境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与文化市场接轨,没有很好地适应当前文化消费的需要,因而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样的分析虽然不无道理,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笔者认为,文学期刊的困境在于办刊思想和编辑理念上缺乏担当意识,因而失去了文学阅读的精英群体。由于在办刊理念上定位在面向大众文化消费,因此文学期刊往往通过期刊改版、变更栏目设置、发表通俗文学作品等方式去适应市场需要,这样就难免导致文学期刊在追求贴近大众生存的过程中变得庸俗化。回首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知识界呼风唤雨的场面,难道是因为文学期刊受到来自政治、经济层面的特别眷顾?难道是因为文学期刊刻意追随市场需求?文学期刊在当时受民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担当起了思想启蒙、人生导师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当时的文学期刊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因而它成为读者的一面旗帜,成为民众寻求理想和价值的精神家园。

然而,当前的文学期刊在庸俗化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是因为文学期刊过低地估计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过低地估计了读者的理想、梦想和对精神家园的渴求。文学期刊一味媚俗基于对当代读者的一种基本预设:当代读者不需要追问形上问题,不需要理想和信念;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消遣,仅仅是消费,文学阅读对他们而言仅仅是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样的预设就难免导致恶性循环,即文学期刊越是贴近大众,而实际上就越远离读者;越远离读者,文学期刊就越陷入生存困境,越来越难以为继。

总体而言,文学期刊陷入生存困境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对文学期刊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于重树文学精英价值,重建读者对文学精神的信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仅应该积极反思文学期刊的生存境遇,而且也理应成为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重要推手。文学理论家不应该在转述西方后现代理论中自娱自乐,不应该在中国文学作品上随意粘贴西方文学理论的标签,更不应该以解构、嘲弄中国当代文学残存精英意识为乐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具有理想和信念,积极推动中国文学精英化,积极探索历史、社会、人生,思考人的终极价值,营造文学引领生活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重建读者对文学的信赖,重建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自信心,重建理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文学生态一旦形成,何愁文学期刊没有稳固的读者群体?何惧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休闲娱乐报刊的挑战与竞争?一言以蔽之,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根本前提是建构良性文学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理论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高尔基,个性的毁灭[J],文艺理论译丛。1957(1)

上一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司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