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01

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中高层住宅的地基处理,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建筑的施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工业建筑岩溶地基处理,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造价等方面,确保岩溶地基的处理方法更加经济、可靠。本文主要结合工程实例,对固结灌浆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中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字:固结灌浆;岩溶;地基处理;应用

1 引言

岩溶地基对建筑的危害非常大, 严重时甚至导致建筑物失去使用功能。如何处理地基岩溶、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地基的稳定性一直是专家们所关注的课题。应用固结灌浆的方法来处理地基岩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 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又可以节约投资和缩短工期。灌浆法作为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技术, 在建筑基础处理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缸盖车间岩溶地基处理的工程实例, 探讨了固结灌浆在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2 固结灌浆的理论基础

固结灌浆就是某些具有固化性质的浆液通过钻孔或置入的孔管,向地层或构筑物中的孔隙灌入一种或几种浆液,这种浆液最终能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阻水性能的“结石”,达到防渗、加固、堵漏等目的一种灌浆工程。

固结灌浆是一项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工程技术,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矿山、地下建筑、大坝、隧道、地铁、桥梁、土木工程等各个领域。主要用于减小岩土的渗透性、增加其强度或减小地基土的压缩性。对于受力较大的坝肩拱座岩石,要对混凝土拱坝或重力拱坝进行固结灌浆。在破碎岩层中开挖隧洞时,可以通过进行开挖前的一定范围内的斜孔或水平孔超前固结灌浆,来防止岩石坍塌或集中渗漏等事故的出现。设置混凝土垫层时,如果在土石坝防渗体底部进行固结灌浆,则能保证垫层下部岩石的稳定性。当岩基表面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或浇筑混凝土盖板后,才能进行固结灌浆,这样可以保证灌浆的质量。灌浆材料最常用的是水泥浆液,如果遇到吃浆量很大的岩石裂隙、节理,可以改为灌水泥砂浆。

一般我们主要采用自下而上分段式的灌浆方式。根据钻孔资料揭示的该地区岩溶的发育情况来进行灌浆,这样既可以保证灌浆质量,又可以提高灌浆速度。当溶洞内无填充物时,一般采用较浓浆液进行灌注,并可在浆液中添加一定级配的石子;当溶洞内有填充物时,应根据填充物的类型及填充程度来提高灌浆压力,浆液由稀到浓进行灌注;有溶隙处,采用较高的注浆压力,用较稀的浆液;无溶隙处可加快灌浆速度。

3 工程实例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缸盖车间, 位于山沟冲积地,地质构造复杂。根据地质调查数据表明, 其下伏岩层属泥盆-石炭地层,上覆层为第四纪冲积和残积成因的粘土和亚粘土。岩性主要以石灰岩为主,岩溶、裂隙十分发育。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在建成后出现工厂的局部塌陷,保证车间建设的顺利完工,在对岩溶地段进行处理时,严格根据设计及工程施工的实际要求,采用固结灌浆技术进行施工。

3.1岩溶对地基的影响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溶洞、裂隙发育使地基在附加荷载或振动作用下,溶洞顶板有可能坍塌,使地基突然下沉;基础埋置在基岩上,其附近的溶洞、岩溶裂隙,有可能使基础下岩层沿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造成地基恶化。因此,必须对岩溶地基进行处理,以保证该工程的安全施工。

3.2 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根據该岩溶地基的发育特点及溶洞的分布情况,采用静压灌浆的方法处理岩溶地基。本工程位于岩溶发育区,由于岩溶发育较强烈,除较大溶洞外,还含有小的溶孔及溶隙。地质雷达的探测结果只是提供了较大溶洞的粗略位置,如果直接对其提供位置进行钻孔灌浆,有可能漏掉对一些小的溶孔及溶隙的处理,无法保证岩溶地基处理的质量。由于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板厚1.4m,对岩层的较小溶洞可跨越,因此采用均布钻孔灌浆方案:采用梅花形的钻孔布置,钻孔直径为110mm,钻孔间距为1.5m,这样就能对所有溶洞都进行灌浆处理。采用此种钻孔布置,较大溶洞各孔间可相互补充灌浆,有利于保证灌浆质量。本工程主要采用钻孔与灌浆流水作业的方式来实施灌浆处理,这不仅可以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还可以降低成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3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

1)灌浆材料

砂:采用质地优良的天然河砂,粒径不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大于2.0;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SO3含量小于1%,含泥量、有机物含量均不大于3%;石子: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材,粒径分别为2mm-5mm、5mm-12mm、12mm-25mm,含泥量不大于3%;水玻璃:模数3.25。

2)施工工艺

灌浆施工流程为:钻机就位→钻孔→下灌浆管到底→灌浆→拔灌浆管→钻孔回灌→封孔。钻孔时应认真做好钻探记录,并做好岩层性质的描述。用钻头把粘土冲击成膏状,在护筒内投入粘土并注水。

3)地基质量控制及监测

在对较大灌浆量钻孔的溶洞范围进行检验时,可在灌浆量较大的钻孔外缘布置了3个钻孔并进行了灌浆对比,因为非岩溶发育区的灌浆量比岩溶发育区的灌浆量要小的多,这样就可以排除大灌浆量钻孔的灌浆不彻底等问题。

通过对本工程的地基进行质量控制及监测,发现地基沉降观测点的最大沉降量为5mm,说明地基经过灌浆处理后符合要求。

4 固结灌浆施工的注意事项

固结灌浆在岩溶地基处理中应用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1)在注浆过程中,如果发现地表隆起或注浆外溢时,应停止注浆。

2)一般地,对于吸浆量较小的孔,压力注浆采用浆液,是先稀后浓的,连续注入;对于吸浆量较大的孔,多次定量间歇注入先浓后稀的浆液,等浆液凝固时再补充灌注。

3)在注浆时,一旦发现临孔中出现串浆现象,或者管壁间冒浆,要等浆液凝固后再注浆。

4)固结灌浆应在有混凝土覆盖的情况下进行。钻孔灌浆必须在相应部位的混凝土达到50%设计强度后,才可开始。

5)当压力达到设计值时,严禁升压灌浆。严禁开盘用浓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基处理中,特别是一些建筑工程经常会遇到岩溶地段,要加强对固结灌浆的应用,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固结灌浆作为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而且可以节约投资和缩短工期,根据地质情况,因地制宜,正确进行布孔、注浆,以确保岩溶地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军兴.固结灌浆施工及成果分析[J].山西建筑.2005(17):11-12

[2] 蒋硕忠.灌浆材料与灌浆工艺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 2001(9):122-123

[3] 颜平,彩霞.灌浆法在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建筑.2012,13:57-58

[4] 谭现锋.岩溶地基的注浆加固[J].西部探矿工程, 2006(3):67-68

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已经逐渐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智能化技术也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本文就智能建筑理念下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我国未来城市住宅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利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智能化;智能化设计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現如今智能建筑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千家万户。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是一项新技术、先进性工程。智能建筑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室内空间、安全可靠且具有较低功耗等优势;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电力资源浪费及能源消耗。智能建筑设计是一种先进且高效的设计理念。智能建筑已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电气设备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与进步并呈现出蓬勃态势。

1、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和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综合性体现,智能建筑是集合了现代高科技的优秀成果,目前大多数国家地区认为智能建筑是信息化社会的高性价比建筑,能够使居民生活更加的舒适、安全以及灵活便利。智能建筑有着自身建筑的操作系统,智能建筑操作系统内的应用变得更多且更为优秀。智能建筑内也有了传统建筑中没有的体验,例如:人在建筑内无感通行、设备智能控制、空间的高效利用等。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控制系统,智能建筑控制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化的完成各项控制任务。能够使智能建筑实现更多功能。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智能化控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征,其能够实现建筑通信自动化以及布线的综合化。这些智能化项目是智能建筑,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舒适度以及更高的性价比,将建筑的系统结构以及服务做出了最优组合[1]。

2、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技术

2.1设计原则

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其功能的节能性,安全性,以及其电控化的各项要求。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对比,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更加节能,因此,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必须满足智能建筑的低损耗要求,减少各项资源的浪费现象,在满足其居住、办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证智能建筑的安全性以及电控设备工作流程的简化,减少人力成本的使用。建筑电气智能化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楼宇设备的自动控制,广播系统以及通讯工程的使用,设计要尽可能的创造一个舒适高效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2.2设计内容

2.2.1低压配电系统

在智能建筑中,能耗监控系统能够将耗电量、耗水量、耗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等应用量进行控制与测量,并做到随时监控,从而提供解决方案。对于监控系统中的建筑总能耗,是为建筑各分类能耗所折算的标准煤量之和。例如:建筑总用电量为各变压器总表直接计量值;分类能耗量为各分类能耗计量表的直接计量值。能耗监控系统的建筑监测数据展示应包含建筑的基本信息,例如监测点的逐时原始读数列表、监测点的逐时能耗值、各类相关能耗指标图表等。通过能耗监控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够准确计划初能源消耗计划,以便达到节能的建筑目的。

2.2.2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指采用先进的半导体LED光源,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节能型电器控制等技术组成。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决策功能,设计较好的照明系统能够大幅节省电力资源,提升公共照明管理水平,节省建筑维护成本。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属于智能电气设计过程中的强电部分,要在不同的区域内设计不同的照明系统,并将各区域的照明系统进行连接,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接线过程的安全性以及照明系统的稳定性。

2.2.3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

智能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电气智能化中,智能应急照明系统与疏散指示系统对于智能建筑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生火灾或其他灾害情况时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引导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得逃生。在非火灾状态下,系统主电源断电后,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应连锁控制其配接的非持续型照明灯的光源应急点亮、持续型灯具的光源由节电点亮模式转入应急点亮模式。在火灾被确认后,应急照明控制器应能按预设逻辑手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应急启动。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还可以将广播、灯光进行综合利用,在智慧建筑领域广泛使用。

2.2.4物业管理系统

智能化建筑多用于民用建筑中,因此物业管理系统是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的常见内容。在进行物业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命令能够准确地传送到物业系统数据库中,从而提高物业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能够在短期内满足用户需求,为建筑使用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物业服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物业管理系统中的各项电气设备,保证物业管理系统稳定性。

2.2.5安全防护系统

智能建筑中,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包括安全防护系统的设计,要保证智能建筑的安全,例如门禁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充分保障智能建筑用户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智能电气设备的安装方式、安装位置,保障智能建筑用户的舒适度。

2.3安装技术

智能化建筑中的各项智能电气设备的安装也与传统建筑存在不同,例如智能建筑中的门窗安装,目前大多数智能建筑中门锁已变为指纹锁,声音锁等智能锁具,因此,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的技术与方法,防止智能建筑功能受到破坏。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例如空调系统安装过程中,空调机组控制系统要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因此RPU的接口要适当留出20-30%的距离[2]。

在进行BAS线路布线时,要注意部分线路需要专用导线。许多线路一般需要屏蔽线或者专门的导线。不用设备的设备工作频率、抗干扰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因此其对接地的要求也不同。要注意安装要求对各项设备进行合理安装。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电气系统复杂,为了实现对各种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电气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安装,对各个电气设备安装技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整体联动。在安装过程中根据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特点,严格按规范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安装,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以便充分发挥智能电气系统的优势。

3、智能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3.1发展现状

目前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智能化设计技术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大多数电气智能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其电位连接设计及配电变压器的设计选择设计并不合理,电位连接是所有设计过程中最易忽略的细节,从而导致智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问题。目前智能建筑中电气系统进行工作时,变压器需要较高的功率,因此,工作人员在选择变压器时,经常对其总量以及总体负荷度的估算较低。以目前的电气行业发展状态来看,我国对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更加的注重,因此,在建筑的节能问题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智能化电气节能技术依然不够成熟,有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工程中安全设施不够完善或智能建筑的建筑相关标准与规范不够完善,从而使建筑的安全性与及舒适度降低。在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行业,许多设计施工单位重设计而轻施工,这也使智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智能建筑变得不智能。因此,设计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检测, 招聘更加优秀的施工团队,保证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除此之外,施工方案以及现场组织情况也不够合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设计方的沟通较少,导致施工方案与设计相悖,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

3.2发展措施

目前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使其智能化功能更加的多样化,综合化要实现多角度的提高,利用现代科技使智能化服务更加便捷,同时要保证建筑电气智能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针对目前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发展现状总结,提出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应将电气接地进行落实,保证建筑物整体的实用性以及可靠性,完善智能建筑的电气系统,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电路安全保护措施,保证直流电,交流电的稳定性,保证智能建筑的避雷防护、安全防护。

设计单位要加强各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展开技术培训,保证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施工单位要保证施工过程,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若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联系。设计单位要保证设计稿件投入使用前,经过各项审核,保证设计稿件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质检单位要进行定期的审核,保证设计项目以及施工项目的规范性,将安全检验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仔细检查电气系统的各项指标。智能化电气设施投入使用后,也要定期进行各项检查,保证智能化电气设施正常运行,同时,要对智能建筑中的各项功能进行丰富和完善。建筑电气智能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共同发展,未来的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要不断的优化,保证智能建筑更舒适、安全以及高效[3]。

结论:

为了满足人们在工作中对于舒适度、便捷性等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智能建筑便应运而生,成为当前时代最为流行和热门话题。当今阶段下我国大力提倡建设绿色和谐城市和节能环保型住宅,目前该理念下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要针对当前时代背景进行创新设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发展目标与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童文.建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1):87-88.

[2]王光遠.建筑电气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20(24):99-100+50.

[3]杨波.探究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9):113-114.

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住宅建筑火灾安全为研究背景,根据多室实体住宅建筑模型室内火灾升温及高温烟气流动影响的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起火房间尺寸、门洞尺寸及枢纽空间等3个主要空间构造因素对室内高温烟气流动影响。以质量守恒等相关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建立了住宅空间单室尺寸与高温烟气分布的几何关系模型;利用动量守恒控制体法建立了开敞空间的开口尺寸与烟气扩散的关系模型。分析表明,住宅建筑火灾安全应充分考虑空间构造形式的影响;通过对烟气流动模式的独立房间尺寸设计和房间连通形式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分布和烟气流动路径。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空间构造形式

住宅建筑火灾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住户的人身、财产等切身利益。相对于高大空间的公共建筑,中国住宅建筑空间较小,且多采用易燃性的家具、装修材料和电器,导致室内火灾荷载密度较高,火灾蔓延和烟气填充速度较快,火势不易控制;另外,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随高温烟气迅速向室内扩散,使火灾中人员安全受到较大的威胁[1]。统计显示[2],火灾中85%以上的人员死亡直接因素是吸入了烟尘或有毒气体而中毒窒息伤亡,高温烟气的流动又会造成火灾蔓延。从火灾后现场的调查发现,空间格局是导致火场扩大、烟气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空间格局对室内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火灾安全观点的住宅空间设计,是目前降低住宅火灾损失的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

郭 震,等:住宅建筑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数学模型

基于火焰物理特性及空间边界特性,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空间火灾发展、烟气蔓延及有毒气体扩散等研究[34]。Brian等[5]利用试验方法验证了有毒气体随高温漂浮扩散过程,并提出空间形式是影响烟气流动的主要因素。Harrison[6]在进行大空间中庭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研究中发现,走廊宽度和层净高将决定高温烟气向中庭扩散的时间。此外,Poreh等[7]研究发现挡烟垂壁对减缓烟气水平扩散具有较大的作用。火灾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是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气流动受到建筑空间形式的影响。当建筑形式确定后,烟气的流动模式具有确定性,或是说如果掌握高温烟气流动与建筑空间形式的关系,则可以通过有效的建筑空间设计控制烟气的流动。

本文在建筑住宅单元模型的室内火灾升温及高温烟气流动试验结果基础上,在建筑住宅单元空间构造形式对室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的影响规律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空间构造形式包括:房间高度、门洞尺寸、房间面积及各房间连通形式等。基于物理学观点对影响规律进行机理分析,进而建立空间因素与室内烟气流动的关系模型,旨在为限制或减缓高温烟气扩散的消防设计和住宅建筑火灾安全评价提供一些新思路。

1 住宅建筑的空间设计与主要构造

作为民用住宅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而房间的分割或者称为户型是实现住宅功能最直接的表现。随着住宅建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户型可供选择。虽然户型种类良多,但是仍然可总结出一些规律。

1.1 住宅空间高度与单室面积

单元式住宅每个房间的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均通过转换空间(枢纽空间)联系。通常设计中,客厅及主卧室属于大房间;厨房、卫生间、书房或贮藏室为小房间。当室内层净高确定后,每个独立房间的空间容积是确定的。以封闭单室火灾的观点,高温烟气在不同起火房间内填充的时间不同,房间越大烟气填充时间越长。然而,室门的存在势必造成高温烟气在完全填充房间前向外流动扩散。

1.2 门洞尺寸

门洞形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有可开闭的室门,如卧室、厨房或书房;另一种是全开敞形式,如客厅、餐厅。前者门洞上方有一定高度的过墙,后者门洞高度基本等于室内净高。

高温烟气通过这2种门洞的形式是不同的。

1.3 枢纽联系空间构造

枢纽联系空间起到了连通独立房间的作用。通常单元型住宅建筑的枢纽空间面积相对较小,且密集的留设各独立房间的门洞开口。任何一个独立房间起火,高温烟气必然先流向枢纽联系空间,然后根据其他非起火房间与枢纽联系空间的连通方式向某个非起火房间流动。因此,可以认为枢纽联系空间的构造形式决定了高温烟气的流动趋势,具有分配高温烟气流动的特点,是影响高温烟气流动的主要空间因素。

2 住宅建筑火灾高温烟气流动试验结果分析

利用热电偶束量测了住宅建筑模型火灾过程的空间温度变化[8],按照理想气体状态,燃烧释放的轻物质及加热的空气形成漂浮的烟气流。因此,从空间温度场的分布可以间接获得高温烟气流的路径、烟气进入各房间的顺序及烟气流的热量变化。

2.1 温度场分布特征

以T1试验为例,分别讨论玻璃破碎前一刻(模型为封闭系统,不考虑室外气流的影响)的空间平面温度和竖向温度分布。

1)平面温度分布 由于热烟气受到浮力影响而漂浮在房间上部,因此将距天花板底150 mm处的测点位置温度绘于图1。图中圆圈表示测点,圆圈内部数字表示测点编号。

从图1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特征:

(1)火源点附近具有全域最高温度,除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外,还有较强的热辐射。

(2)远离火源点时,空间温度值逐渐减小,说明烟气向远端运动过程中热量出现损失,热损失是由于高温烟气湍流运动卷吸冷空气和热对流造成的。

(3)在相同水平位置,枢纽空间的的温差不大,而餐厅(6号测点)、书房(9号测点)两处误差达到108℃;由于3和5两点位于起火房间与枢纽空间连通处,且为全敞式连通形式,高温烟气可以无障碍流动;而9号位于有可开闭室门的房间,虽然试验中室门上方过墙为100容不迫mm高,但是流入室内的烟气温度仍旧有较大的降低。

(4)在有室门的卧室1和卧室2房间中,虽然8和10号位置靠近起火房间,但温度远低于其他室内测点,说明高温烟气运动方向受到空间格局的影响。当流动方向上无障碍时,高温烟气对后方房间影响很小;当流动方向上有阻碍时,高温烟气回流造成对后方房间的填充,如,8号位置温度要高于10号位置。

2)竖向温度分布 空间竖向温度变化反应了烟气层的竖向分布。提取起火房间、枢纽空间及餐厅的竖向温度绘于图2。

在靠近天花板底处的烟气层温度较高,在运动过程中卷吸冷空气,烟气层下降,温度降低。由于枢纽空间与起火房间的全开敞连通,该空间的竖向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烟气层对空间竖向温度分布的2个特点:

(1)随着远离火源点,在烟气流动方向上,空间竖向温差也逐渐减小。

(2)在烟气流动方向的断面上,空间竖向温度变化基本一致。

2.2 起火位置与烟气流动关系

仍以T1试验为例,根据试验量测的温度值及烟气与温度的关系,将烟气流动路径及烟流量绘于图3。

由图3所示可知:

1)当非起火房间的门面对起火房间,该房间将进入较多的高温烟气,根据室内竖向温度变化的规律,可以认为该房间的升温是由于高温烟气层下沉到门上方过墙而溢入的。

2)当非起火房间的门背对起火房间,该房间进入的烟气量较少且温度较低,该房间的升温也是因高温烟气层下沉到门上方过墙而溢入的,下沉速度要小于1)的情况,这与烟气流动方向有关。

3)当非起火房间门与烟气流动方向平行时,起火房间位置对该房间温度几乎没有影响。

2.3 房间开口尺寸与烟气扩散关系

按照高温使燃烧产物漂浮而形成烟气层观点,结合前面的试验结果及图3所示,房间开口尺寸与烟气扩散具有如下关系:

1)全开敞形式,如,客厅、餐厅与枢纽空间的连通方式,高温烟气可以无障碍直接通过,烟层的热量损失主要是由于卷吸冷空气造成,若燃烧率稳定,烟气流出量不变,则改变全开敞开口宽度不会造成房间顶部的温度变化,而会增加烟层厚度,造成温度竖向分布值增加。

2)有可开闭的室门,如卧室、书房,类似挡烟垂壁的室门上方过墙起到了阻碍烟气流动的作用,若烟气层厚度不变,当改变过墙高度,烟气向室内的扩散形式将发生变化。

根据以上试验现象,可以看出起火房间容积决定了高温烟气向外溢出时间和温度,枢纽空间的构造形式决定了高温烟气流动路径。因此利用相关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概念分别建立起火房间空间尺寸及枢纽空间构造形式2个主要因素与室内高温烟气流动的理论模型。

3 起火房间空间尺寸的影响

根据试验结果,在起火房间的火源点附近温度分布符合圆锥体模型。假定火源点在房间中部,浮力羽流不受墙壁的影响,而形成完整倒圆锥体[3],在燃烧焰火下方可以等效一个虚热源点,即倒圆锥尖,见图4所示,图中hs、hc、h0分别为虚火源点到天花板距离、室内层净高、燃烧物品高度;rs、r0分别为烟气锥在天花板底的扩散半径、燃烧火焰范围的半径。

4 枢纽空间构造形式的影响

虽然对于多室火灾烟气流动的研究已建立了场区网络的复合模型[12] ,将每个独立的房间(起火房间用场模型,非起火房间用区域模型)作为网络上的节点,连接这些独立房间的空间(枢纽空间)作为网络的干线。然而,对于单元型住宅而言,枢纽空间面积相对较小,又密集的留设各独立房间的门洞开口。另外,根据前文分析,空间因素又直接影响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所以对于单元型住宅建筑空间,枢纽空间的构成形式决定了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和扩散方式,不能简单的将枢纽空间假定为网络干线。

关于枢纽空间可以总结为:1)门洞口上方垂壁可以有效的延缓高温烟气的进入,只有当烟气厚度达到垂壁高度后才开始向房间扩散。2)高温烟气进入枢纽空间后,平面任意方向速度可以认为相同。3)由于平面速度高于烟气下沉速度,高温烟气将先向无垂壁的开敞空间扩散,但是如果开敞空间与枢纽空间联通的开口面积较小时,枢纽空间的烟气排出量小于进入量,烟气层将下沉,达到垂壁高度后将向其他房间扩散。

因此,利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建立开敞空间最小开口宽度与枢纽空间的关系,以实现延缓高温烟气下沉,最大限度的控制烟气向所有房间扩散的时间。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分析流体流动的常用方法,也可以称为动量方程的控制体法,它的积分表达式为:

将枢纽空间形式、烟气流入和流出绘于图5,其中枢纽空间为控制体(虚线内),烟气由某一起火房间流入,经由控制体向无垂壁空间流出(斜线区域),同时存在烟气下沉趋势。图中流入烟气生 现假定:

由于kh为大于1,k2h(kh-1)(k-1)-2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根据式(16)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开敞空间开口宽度b与火源烟气生成率ms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当火源功率较大时,开敞空间开口宽度应加宽,以减缓烟气向其他房间扩散。

2)开敞空间开口宽度b与枢纽空间面积As、净高度hc成反比,当枢纽空间面积较大或净高度较大时,开口宽度可以相应小一些,因为较大的枢纽空间面积或高度可以储纳较多烟气,延缓了烟气层下降。

3)开敞空间开口宽度b与垂壁高度hcb成反比,当垂壁高度较大时,开敞空间开口宽度可以小一些,较大的垂壁高度可以延缓烟气层的下沉,所以需要排出枢纽空间的烟气通量减小。

利用式(16)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工作:

1)根据防火技术规范[14] 中火灾荷载密度的建议计算出火灾强度,然后利用该式设计枢纽空间与开敞空间之间联通的最小火灾安全宽度。

2)扩大开敞空间的开口宽度,使较多的烟气疏导到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按照火灾薄弱区进行加强设计,则可以提高住宅建筑的火灾安全系数,避免高温烟气延烧引起的结构连续性破坏。

3)对已建建筑可以利用该式评价其火灾安全等级。

5 结 论

以单元式住宅建筑为研究背景,利用室内火灾过程的高温烟气流动特性模型,对影响室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的空间构造形式进行了分析,分别建立了考虑起火房间尺寸、枢纽空间构造形式2个主要空间影响因素的烟气扩散计算模型。根据模型构成,在稳定火源情况下,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起火房间的尺寸构成了高温烟气流的边界条件,它将决定高温烟气填充和扩散的时间;利用式(9)或式(10)可以判断室内温度的分布或是进行空间尺寸设计以控制室内温度,对于式(9)或式(10)的验证工作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

2)室门上方的过墙起到了阻碍烟气流动的作用,而全开敞空间将成为高温烟气无阻碍进入的空间,因此为减缓高温烟气全房间的扩散,应保证全开敞空间的开口尺寸满足式(16)要求。

3)枢纽空间是影响室内烟气流动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烟气流动方式设计的枢纽间,可以有效控制烟气全房间扩散时间,或是将某一房间设计为存烟空间,再加强其耐火性能的设计以提高住宅建筑的火灾安全。

4)影响烟气流动方式变化的因素还有房间的相对位置,室门上方的过墙高度,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天,张猛,薛亚辉.中原地区住宅卧室活动火灾荷载调查与统计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4): 124128.

Li T, Zhang M,Xue Y H.Survey and statistical research on live fire loads of residential bedrooms in Central Plains region [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10,19(4):124128.

[2]Hietaniemi J,Kallonen R,Mikkola E.Bu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ed substances production of heat, smoke and chemical species [J].Fire And Materials, 1999, 23(4): 171185.

[3]王厚华,李慧,熊杰.多功能建筑火灾人员安全疏散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8):11411145.

Wang H H,Li H,Xiong J.Simulation of safety evacuation in multibuilding fire [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0,38(8):11411145.

[4]Chen A P,Francis J,Dong X L,et a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rate of gas temperature rise in enclosure fires [J].Fire Safety Journal,2011,46(7):397405.

[5]Lattimer B Y.The transport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monoxide to locations remote from the burning compartment [M].Nist, USA:1997.

[6]Harrison R.Smoke control in atrium buildings:A study of the thermal spill plume [R].Christchurch,New Zealand: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2004.

[7]Poreh M,Marshall N R,Regev A.Entrainment by adhered twodimensional plumes [J].Fire Safety Journal,2008,43(5):344350.

[8]郭震,袁迎曙.住宅建筑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规律试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34(4):149156.

Guo Z,Yuan Y S.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uilding space constructions on hotsmoke flow in residential fire [J].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2,34(4):149156.

[9]Log T,Heskestad G.Temperatures of restricted turbulent fire plumes [J].Fire Safety Journal,1998,31(2):101115.

[10]Harrison R,Spearpoint M.The horizontal flow of gases below the spill edge of a balcony and an adhered thermal spill plum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0,53(25/26):57925805.

[11]Harrison R,Spearpoint M.Physical scale modelling of adhered spill plume entrainment [J].Fire Safety Journal,2010,45(3):149158.

[12]Zhang G W, Zhu G Q,Wang X L, et al.The comparison of fire 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large space factory fire experiment [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1:649657.

[13]Hinkley P L.Some notes on the control of smoke in enclosed shopping centres [R].Borehamwood,England,Fire Research Station,1971.

[1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 200:2006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北京计划出版社,2006.

(编辑 王秀玲)

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传统技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力度,对放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民族气质与造物技术思想等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阐述,分析传承特点与传承机制及保护方式,希望对传统核心技术的高效保留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保护

传统手工技艺有艺术性与技巧性等特征,是工匠心智与洞察力及技巧等要素的高度契合。手工制作涉及冶炼与纺织及彩扎等各领域,在满足生产与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传统技艺之所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虽然被机械化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但传统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推动我国非遗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分析

(一)传承特征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其传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功利性。任何传统技艺的形式与流通,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与生产生活需求的影响。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深受家族结构与生存策略的影响,通常采取家族内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技艺。传承人从小受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对传统技艺的体系了解与操作要点掌握更加全面[1]。在后续传统技艺需求逐步扩大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影响下,传统技艺的传承逐步涌现了招收与雇佣徒弟等方式,师徒与家族传承方式并存,但为了防止技艺泄露,以提高技艺的核心竞争力与利益最大化,均采取了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因此传统技艺传承的功利性特征逐步突出。二是封闭性。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历史中,普遍存在传男不传女与父传子及师传徒、传本姓不传外姓等传承的封闭性特点。采取了传承方式与封建社会的男权地位高等文化背景不无关系,从家族利益入手,有显著的家族式封闭性与性别差异等特点。但布依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家族内部传女不传男且传内不传外。家庭外部传承相对广泛,可以是其他家族或整个石头寨、整个布依族,蜡染教育渗透中小学校,实现了布依族文化的系统性弘扬与传承。三是程式性。传统技艺在长时间的实践操作中,拥有整套程式化与规范性及标准化的体系,操作要点与先后顺序及注意事项等要求准则相对固定,逐步成为当地社会的共同认同与技艺制造规范。四是融合性。大众的生活需求与审美水平逐步提升,传统技艺的工艺方法也不能停滞不前,需借鉴专业性与地域性及阶段性等制造领域的新研究结果,同时融合其他民族与周边地区的技艺特点及法则,实现传统技艺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互交织性的发展。

(二)传承机制

纵观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学艺方式与经历,其中主要以师徒相承与父子相繼的传承机制为主。受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传承的方式更为自然,在长时间的熏陶中,对传统技艺中的天人合一等哲学理想理解更为透彻,可以更快速的上手。但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增大,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与推动技艺的融合发展等需要,逐步展开了师徒相承的传承机制。两种传承机制相互依存,可培育更多数量的精英工匠,共同推动传统技艺体系的传承发展。一是家族传承机制。工之子恒为工的说法流传至今,将我国传统技艺的家族传承特点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家族传承是指对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后辈传授传统技艺,以血缘关系为传统技艺传承的纽带,可确保技艺传承的高效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大部分的继承者,都采取家族传承的学艺方式,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在漫长的学艺生涯与实践总结中,逐步成为杰出的民间艺人。甚至不乏有无文字记载的传统技艺,通过口传心授与亲手操作及实践巩固,逐步通晓技艺全程。子从父艺可全面继承世代相传的家族技艺,这也将中国从古至今的民主和谐与血统传承及父为子纲等父子关系充分呈现。父子二人相互依存,互为精神向导,共同承担传承家庭技艺的使命,在协作中父子关系逐步升华,最终演变为传承使命的理想父子关系。二是师徒传承机制。家族传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师徒传承主要以契约关系为纽带,在学艺的生涯中,学习功法与技法,更看重徒弟的天赋与态度等素养。从“三年徒弟与三年奴隶”的说法入手分析,表示师徒传承的目的性更强,通过拜师学艺,成为半专业或专业的手工技艺人。但徒弟招收不会主观随意,首先需具备地缘关系与人缘关系,多是通过熟人介绍引荐而来。其次是徒弟的天资与人品及态度等素养,必须达到师傅的标准要求,为培养与传承工匠精神,徒弟的品行与思想端正是重要前提。师徒传承的形式,也分为雇佣学徒制与学徒制两种形式,学徒制的起源更早,徒弟在拜师后,需熟记与严格遵守师训及祖训,贯彻执行工匠行业的教条规范,把尊重师傅与学会感恩,作为工匠行业的道德准则。传统技艺在长时间的应用实践与传承发展中,积累丰富了工匠智慧与技术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逐渐积累了独特的制作技巧,并深谙相关禁忌与意义。徒弟在拜师后,师傅根据徒弟的悟性与品行等素养的考察结果,通过言传身教与口传心授等方式,逐渐向徒弟传授技巧与技艺,使得徒弟逐步掌握技艺的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等。相对于雇佣学徒制,学徒制的影响力更强。雇佣学徒制由于关系存续时间短,技艺学习相对半专业,技艺传承上不如学徒制。但无论哪种传承方式,都存在传统技艺传承不易的问题,与学习人少与学不精等因素有关,甚至有的学徒经过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摸清门道,因此对徒弟悟性与天资等素养的要求更高,技艺传授的门槛高,致使学习技艺的徒弟人数更少,也体现出了传统技艺的神秘感与境界性。

二、传统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名录式保护

随着《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报与评审等工作陆续展开,构建了国家与省市及县级的四级名录体系。以收入名录的方式,摸清保护对象的家底,有的放矢的展开非遗的保护工作,间接放大目录入选项目的影响力与表现力。随着各项非遗保护政策与决策的逐步完善,非遗的保护体系更加成熟。

(二)传承者保护

随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逐步传承发展,第一批与第二批等代表性的传承人被记入名录,也相继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与第二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传承人及全国技术能手或民族地区名师等荣誉称号。通过传承人保护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保护及发展。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可参与国家级文物修缮与技艺模型国内外参展等活动,向国内外传播传统技艺的文化魅力。传承人开办的传统技艺传习班,带领学徒实践,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增多,为传统技艺的广泛传承保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政府对入选或未入选名录的传承人,加大了持续的培训教育力度,也是政府保护传统技艺的重要方式。民间技艺家协会与民族宗教事务局及文联等部门加强协作,开展了各种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等活动,由艺术研究专家与民间文艺家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项目专家等主体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授课内容体系逐步完善,让传承人接受了更为系统性的知识构建与职业素养培育。

(三)資料性保护

资料性保护方式,是指系统性的征集实物或收集文献资料,以录像与摄影及文字等多种信息载体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与资料收入到档案与数据库内。资料整理与录入系统,是各种非遗项目载入名录的基本工作。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与科技内涵丰富,涉及到宗教与民俗等文化,展开资料性的保护显得尤为关键。社区博物馆与非遗保护中心及文化馆等场所,积极充当传统技艺资料性保护的角色。各种民俗工艺馆与博物馆等场所对外开放,通过游客起到了传统技艺宣传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作用,切实发挥了传统技艺参与现代社会文化建设与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等作用价值。

(四)修缮性保护

非遗文物项目采取修缮性的保护方式,修缮性保护的对象多样化,如木构建筑等物质载体,在实践中分为简单修缮、一般修缮及重点修缮等工作等级,对少数民族地区等的古建筑群展开不同等级的改造与修复整改等工作,通过修缮等工艺还原古建筑群的真实面貌,切实发挥古建筑群的传统文化传播等作用。各种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也被国务院收入在名录内,负责对当地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为促使修缮工程顺利展开,采取了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奖项等激励措施。但古建筑群的修缮工作复杂繁琐,需国家文物局认真审定设计方案,并坚持采取修旧如旧与就地取材等维修原则。如皇都侗寨经过全面修缮后,成为与国家3A级景区。

(五)整体性保护

一是传统技艺是动静态、有无形、物质与非物质有机整合的体系,应当采取整体性的保护方式,不能忽视动态而注重静态等倾向化保护。二是传统技艺是涉及丰富非遗内容的庞大体系,需展开系统性与综合性的保护[2]。传统技艺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密切结合,与当地的礼仪及庆典等活动,共同构成了典型的文化空间,并与其他附属技艺融合发展,从以往的个体自由创作,逐步向有现代意义的规范性与程式性的集体智慧表达过渡,社会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越发突出。如水南腐竹的非遗技艺项目,吉水县地理条件优越,黄豆产出质量高,夯实了腐竹行业的发展基础。水南腐竹是北宋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豆与水、人与艺的结合体,在全国范围内被广为赞誉。水南牌腐竹的制作,选用优质的黄豆原料,经过除壳扬尘与清水浸泡及磨浆细嫩等手工艺精制而成。纯绿色产品的口感香脆且有益健康,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因此是食谱首选佳肴,也是食谱文化保护之王。腐竹的制成难度较大,对原材料与山泉水及手艺人的勤劳淳朴、传统老手艺密切关联。手艺的过程复杂,涉及选豆与煮浆及晾晒等工艺,需花费大半天的功夫,大部分年轻人不愿吃苦,对祖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不感兴趣,促使水南腐竹传统技艺处于发展边缘的状态。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了解传统技艺发展困境后,采取政策扶持等惠民措施,拓展传统技艺的发展路径,促使传统技艺重新大放光彩。唯有对传统技艺采取整体性的保护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从传统技艺的整体性保护入手分析,技艺的传承保护在不脱离技艺本身的同时,应当与其他同类传统技艺协同发展进步。如采取现代化企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当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鼓励扩大生产,发挥第一与第二及第三等产业的联动经营,发展立足传统技艺,注入各种科技含量,实现产业效益与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传统技艺的工艺品,是象征与认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载体,是维系民族感情的媒介,更是增进文化认同的纽带。因此,应当将传统技艺作为整体进行非遗名目的申报。不同国家对近似传统技艺的非遗申报,也充分表达了传统技艺跨地域与跨族群的发展意义,更利于发挥整体性保护的意象及作用价值。

(六)活态性保护

活态性与整体性保护密切关联,整体性保护体现在静态与活态的综合保护方面。活态保护是指介入性保护,对保护对象的还原过程进行全程性与全面性的保护。从文化生态学入手分析,保护传统技艺需加强对其文化生态要素改变的关注,从动态的视角审视新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任何技艺都应当有完整的保护计划,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需制定区域生态性的保护计划,将技艺的物质与非物质蹲好动静态看作整体进行传承保护。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非遗项目后,传统技艺的功能与内容随之拓展,从以往的建筑本身,逐步向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等综合要素协同组成的文化空间过渡。生产性活动与当地的文化艺术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密切关联,实现了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结构等体系的深入整合。

(七)需求性保护

传统手工艺品的产生,始终与生活及社会的需求相关联。文化产品的发展市场与利益空间逐渐被压缩,传统技艺的发展空间与手艺人的生存空间随之被挤压,甚至出现了手工艺无从传承等现象,不利于传统技艺的振兴发展。传统技艺的保护困境,体现在濒危与衰减及变异、消失等方面,大部分的传统技艺已经发展到了暮年,与传统技艺脱离现实社会及大众需求等因素影响有关[3]。传统技艺的文化逐渐发生变化,传承的内容与功用及受众、环境等随之变动,加上传承保护方式的内在缺陷,加剧了传统技艺的退化。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通过采取以既定样式传承历史文化与技艺融合创新发展的两种模式为主。创新是传统技艺现代化发展的必经路径,但在创新中的核心要素不能更改,非核心要素可以通过替代更新等措施改变,实现传统技艺与新工艺的整合。加强对特殊技艺与核心技艺及辅助技艺等技艺关系的处理,不能放弃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可以利用现代机械取代普通技艺,保留核心技艺,利用现代工具提高制作效率,在手工艺品的美观度等方面加强创新,以满足当下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总结

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保护发展,需逐步向资源节约与大众生活需求及现代文化理念、经济生态模式等领域的发展靠拢。完善非遗技艺传承保护的体系,采取多元化的传承保护策略弥补其内在缺陷。在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出现现代工具喧宾夺主等问题,加强对核心技艺的保留,以不断放大传统技艺的程式化等优势特征,切实发挥传统技艺的文化交流传播等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圣玺,邓碧波. 设计创新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 设计艺术研究,2020(2):4-8.

[2]张卫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3):106+108.

[3]吴师彦. 新媒体视野下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J]. 智库时代,2019(50):286-287.

作者简介:罗健(1964-),男,福建永安,群文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群文工作。

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相当低。十六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 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亿~8.7亿。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 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在我国现有的建筑从业人员当中技术人员的比例, 和其他行业相比偏低, 尤其是一线技术人员的数量少, 这势必对建筑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为此, 培养服务于施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充实建筑业成为必然。

以内蒙古西部地区为例, 现有建筑施工企业175家, 从业人员12.6万人, 其中技术人员占8.6%, 约10836人。而依据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对技术人员的数量要求实际为17444人, 缺口6608人, 占总需求量的37.88%。据对部分施工企业的调查, 以上缺口中主要为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且现有的技术人员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一些从业时间较长的工人晋升上来的, 传统施工经验丰富, 但专业综合素质低下, 远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大量应用的现代施工业的需要, 急需更新换代。

对我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中, 从事一线施工管理及相关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达到98%。

从以上分析可见, 社会大量需求的是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及相关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筑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因此, 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培养满足建筑施工和建筑及相关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是有充分依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情况, 从2007年6月以来对当地及周边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

1.1 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方式有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1.2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调研, 企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同时掌握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在施工企业、建设等单位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另外, 从回收的55份问卷调查表分析, 在“贵单位需要人才的类型”一问中, 80%为应用型人才, 71%为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 78%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从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需要看, 贵单位需要什么才能的毕业生”一问中, 85%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在实际工作中, 下述哪些专业技术能力最实用”一问中, 100%认为应具备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 基本建筑构件的验算及设计能力, 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施工管理能力,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安全施工的管理能力, 施工质量的检验能力, 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2 立足学生, 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知识与能力构建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就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需求, 我们对04级、05级、06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表270份, 回收240份。

结果分析:在“在实际工作中, 你感觉下述哪些专业技术能力较实用”一问中, 100%认为需要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 基本建筑构件的验算及设计能力, 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施工管理能力,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安全施工的管理能力, 施工质量的检验能力, 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其学习需求分析如表1。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由此构建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 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力学、信息技术、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建筑材料与检验、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管理、质量检验、施工安全等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建筑水电设备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建筑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相关信息。

(2) 能力结构要求:具有正确识读土建专业施工图的基本能力;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一般建构构件计算、设计和验算的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的能力;较强的处理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能力;一两个主要工种操作的初步技能;工程项目招投标和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考取执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摘要:本文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对该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 由此构建出该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关键词: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学习需求,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西北地区建筑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特点

1、寒冷地区特点

建筑节能在结构设计阶段优先应当考虑气候环境因素, 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使用中对能耗的使用量, 其中的气候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不仅关系到建筑设计时的采光选择、室内平面的布局方案, 同时还将影响到建筑的整体造型、围护结构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主要在环境因素方面, 从建筑体型设计参数的角度对建筑节能进行探索, 并且以寒冷地区的居民建筑作为引例。

由于气候寒冷, 建筑需要满足保暖和采光的要求, 在我国的寒冷地区大多处于北方, 尤其是在东北地区, 这些地方太阳辐射较强, 湿度较低, 气候比较干燥。

2、建筑体型系数

在国家标准中,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了建筑体型系数, 即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其中:F为建筑外表面积, 模型表示中, F可以表示为建筑横截面周长与建筑高度的乘积, V为建筑外表面积所包围的建筑体积, 模型表示中, V可以表示为建筑横截面积与建筑横截面周长的乘积, 通常情况下, S越大则说明建筑外围结构与空气接触面越大, 则越容易造成热量的损失, 导致寒冷地区的建筑恒温耗能越大。

以北方居民建筑为例, 建筑的横截面与建筑的高度 (层高、层数) 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建筑的进深有关, 因此, 就寒冷地区的居民建筑设计而言, 如何对建筑的长度、层高、层数和进深进行设计, 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建筑物的耗能水平。

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参数

当前,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民建筑的主要类型大多集中在小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 建筑层数在9到13层之间的术语小高层, 这种建筑类型的容积率高, 但是与高层住宅相比, 其优点并不明显, 高层住宅可以在覆盖率较低的情况下达到较高的容积率, 一梯两户或者两梯四户是当前各型住宅的主要结构。本文针对高层住宅的两梯四户作为模型, 探索不同体型设计参数对建筑节能的效果。

1、建筑平面参数与节能的关系

目前住宅主要采用的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凸字形、十字形、Y字形、L形,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即:针对18层的高层建筑, 如果楼层横截面积为330m2, 采用十字形的平面形状会增加建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耗 (每平米的消耗大约在10.136W) , 采用长方形的则最为节能高效 (每平米的消耗大约在8.450W) , 此外, 凸字形外形结构也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对单位建筑能耗的模拟结论显示, 以每层为四户组合的住宅进行能耗模拟, 得出长方形平面住宅的单位能耗水平最小, 其余类型住宅能耗由小到大依次为凸字形﹤L字形﹤Y字形<十字形。

2、建筑长度参数与节能的关系

为了简化对比条件, 根据以上模拟结果, 这里直接以长方形作为住宅平面的形式进行研究, 通过模拟运算的数据可知, 楼层横截面积为330 m2的18层高层建筑, 随着住宅组合平面长度的增大, 单位建筑能耗呈线性减小趋势。在长方形作为截面平面的模型当中, 使用方差对高度和长度的影响进行对比, 在考虑高层建筑的情况下, 相比建筑高度因素, 平面长度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较大, 因此, 在考虑建筑节能方面的设计时, 在确定住宅的平面形状以及平面宽度时, 对于小高层或者高层的居民住宅, 应首先考虑平面长度的变化对能耗的影响。

3、建筑进深参数与节能的关系

考虑该因素影响时, 使用上述相同的长方形平面参数作为模型参考, 平面进深的取值范围选择在14m到19m之间, 得出的结果呈现出递减趋势, 即19m的进深会比11m的进深更加节能, 约节约能耗4%左右。

对得到的能耗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增加建筑平面进深可以降低建筑的单位建筑能, 而建筑高度的增加也会起着一样的作用, 因此对建筑平面进深和高度的能耗进行方差比较, 可以得出在长方形的建筑平面前提下, 建筑高度对能耗的影响比建筑进深的影响要大一些。

三、寒冷地区建筑体型系数小结

根据之前第一节中的公式可知, 建筑体形系数等于建筑外表面积与外表面积所包围的体积之比, 而建筑的长、宽、高与建筑的体积成正比, 因此, 通常对这三者的增加将导致体型技术的减少, 住宅的长度和宽度与建筑能耗水平成反比, 因此, 系统系数的降低有助于建筑节能减排, 然而, 这种假设是建立在楼层较低的住宅建筑而言的, 根据前面的讨论, 对于采用同一长方形平面的住宅, 尤其在主力高层住宅时, 建筑高度变化引起体形系数变化时, 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 因体形系数减小而导致单位建筑能耗增大, 反而不利于节能。由此可知, 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而言, 其高度变化产生体形系数的变化, 首先应当确定能耗变化的高度临界点, 在对高层建筑的长、宽、高进行适当增加。除了本文介绍的要素之外, 建筑节能还需要考虑建筑的通风、门窗设计等, 因此, 建筑节能减排要从设计之初就要得到考虑, 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对能源的消耗。

摘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在驶入低碳环保的道路, 节能研究依然成为建筑行业的热点, 本文将主要从寒冷地区的建筑体型设计特点的角度出发, 对建筑体型设计参数与节能的定量关系进行探索, 从而起到减少建筑环境消耗的目的, 顺应低碳生活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节能,体型设计

参考文献

[1] 魏积义等,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 (2) :187-190

[2] 耿雷, 秦宪明, 诸葛顺金, 居住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及能效评价探讨, 2009, 39:87-88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进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