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2范文

2024-01-23

婚俗2范文第1篇

一、婚前礼俗

(一).托媒提亲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就在全国颁布实施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流渡的民间婚俗中,封建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仍旧是法定标准,否则便被视为伤风败俗,使家门声誉受损。子女到了娶嫁年龄(很多甚至才几岁就定亲,俗称“娃娃亲”;也有父母投契,指腹为婚的),男家相中某家女孩子,即请亲朋中与女家父母兄嫂熟悉的人或专职媒人上门提亲。也有女家请媒人提亲的,但是很少。以做媒人为职业的媒公、媒婆,认为说合亲事,成就婚姻是功德美事,除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还常常注意观察访问,主动牵绳拉线。在成功撮合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谢媒礼”,谢媒礼通常由男家(俗称“赢家”)给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家给付)。在成亲的前一天(俗称“四官月”),还要专程由男家带上礼物去媒人家,请媒人到自家,以备第二日带领迎亲队伍去女家(俗称“输家)。改革开放后,多数仍托媒人牵针引线,当事人自己作主;20世纪80年代后,托媒提亲逐渐淡化,但流渡境内“天上无云不落(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民俗古训仍旧没丢,男女自由恋爱确定关系以后(有的是“奉子成婚”),仍要在临举行婚礼前请男女双方亲朋充当媒人,由媒人这个角色斡旋成亲环节中的若干细节。

(二).议聘 由媒人向男方传递女方提出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双方议定聘金聘礼(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水利人亲和衣料,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聘金)。女方要求男方重金厚礼,“三回九转”(问信、放信、头道人亲、二道人亲、压书或装箱、开庚等),从下聘之日起到成亲之前,逢女家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男家须登门送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男方诚心诚意。如果男方中途悔婚,要自动放弃已送的聘礼;若是女方家悔婚,则要全部退还男方聘礼。这就是民俗所说的“男方不愿、一抹不算;女方不愿,一针一线”!真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后,此俗渐次淡化,前面的环节大都浓缩为定亲仪式,但男方家向女方家送一次人亲是免不掉的,女方也好藉由送人亲告知亲戚们女儿的婚姻落实情况及婚期。

(三).讨庚 男方择定吉日,准备礼品,媒人前往女家,向女家索讨待嫁女子生辰八字,俗称“讨庚”。女家若有意,即用草纸写上待嫁女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交付媒人带回男家。男家请八字(算命)先生合男女生辰八字,如果没有“八败”(克父、克母、克夫、克兄、克弟、克姐、克妹、克子女)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单压在男家香火(神龛)上香炉之下放3天,3天之内若无家人病痛、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便可继续进行下聘事宜。没有安香火的人家,则将男女生辰八字单分别放在两个碗或盘内,夜深人静时将碗或盘浮在水缸两端,第二天清晨根据两碗(盘)相距远近判断二人的八字是否相合。八字合过后,男家备简单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用红纸写好待嫁女姓名和生辰八字(俗称“开庚书”)交给媒人,双方互换“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继续流传承袭;20世纪80年代后,多为当事人双方一起去找八字先生合八字。

(四).择期 俗称“看期”。在镇人的传统观念中,成亲的日子关系到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幸福,多请八字先生或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1980年后,男女婚期多选择元旦节、三八节、五一五四节,七一节、八一节、国庆节(10月1日)。日期择定后,由男家写好红贴,托媒人到女家确定出嫁、迎娶日子(俗称“递红单”)。

二.嫁娶礼俗

(一)出嫁 女子出嫁前,女方要做很多准备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流渡市场未开放,物质较为贫乏,嫁女时打发不多,主要是木制家具和简单铺笼。市场开放以后,女方父母为出嫁女儿被办的嫁奁就越来越丰富了,家庭条件好的甚至按女儿出嫁后分家立室的需要置办,考虑的十分周全细致,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心。

1、置办嫁妆

①木家具 有女儿的家庭,在很早就开始为女儿准备嫁妆料子(打家具的木料,以干定了的柏香木最好)。一般女方在接到男方所定婚期后就开始请木匠师傅到家里打家具,家具的多少与质量视女方家庭条件而定。一般家庭必不可少的有:大立柜1,米柜2,碗柜1,凉板1,大桌子1,小桌子1,高板凳4,矮板凳4,洗脸架1,板箱1,木撮箕1,应子(小斗)1,香锅架1,茶盆1,筷子篼1等;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增加:架子床1,书桌1,靠背椅8,矮独凳8,茶几

1、电视柜1,长沙发1或短沙发4,菜板

1、挑水桶2,提桶(猪食桶)1等。

②竹家具 条件好的家庭,还备有箩篼4,匟篼1,大小簸箕个1,粗筛细筛各1 ,罗筛1,麻筛1,晒席2,躺席1,篾箱1,撮箕1,大小筲箕各1,瓢篼1,筷子若干等竹制家具。

③金属家具 大中小灶上铁锅3,北京炉(后为回风炉)1,炉上锅心1,大小锅铲各1,菜刀2,火香锅1,火铲1,铁三脚1,火钳

1、大小锑锅、锑盆若干,大小锑瓢各

1、温瓶

2、开水壶

1、大小铁锁(锁箱子、米柜、立柜等用)若干„„

④瓷具 大小碗若干,汤匙儿若干,盐罐1,小油罐1,酒壶茶壶各1,酒杯茶杯若干,大小盘子若干。

⑤铺笼帐被 被褥(含棉絮、面子、里子,后用被套)若干,床单、毡毯若干、枕头(含枕芯、枕套、枕巾)若干,床帐1。

⑥女孩专礼 一是随女孩出嫁而赠送婆家长辈的礼物。旧时多是女孩子自己做的鞋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公公婆婆、干爹干妈都有;现在都是市场上购买的。二是打发小孩的红包。女孩出嫁到男方,进入新房后,男方亲属会让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或侄儿侄女给新娘子倒茶递水、生火加火以示亲近和关切,新娘子要给为自己服务的小孩子发一个红包,作为见面礼。现在的新娘子还要给娘家送亲的未成年人一人一个红包呢。三是为亲戚近邻准备的见面礼。流渡旧俗说“新婚无大小,洞房无老幼”,有闹新房讨喜气的习俗,女人小孩讨瓜子糖果,男子讨香烟,还说“吃了新人一支烟,赛过三年活神仙”。所以新娘要在自己的箱子里准备好瓜子糖果和香烟,用以打发闹新房的人。

以上父母打发女儿的嫁妆,大件和主头由自家备办,小件由吃人亲的亲戚根据亲疏关系赠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方嫁妆有了很多花式翻新。电器、摩托车、轿车也挤进了嫁妆行列,当然、许多传统的嫁妆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1世纪后,时代发展太快,父母大多直接打发现金,既轻便省事,免去了繁杂的购买置办程序,又能让女儿女婿婚后随自己的喜欢和需要去添置。

2、哭嫁 流渡的哭嫁习俗一只沿袭到20世纪末。一般多为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有时也骂媒人和轿伕。

①哭别祖宗 流渡风俗,女孩子一般在嫁前三五天就要开始哭嫁,多的要哭上七八天,最先哭的是祖宗。哭嫁第一天的夜里子时,姑娘就到堂屋香火前跪哭。姑娘嫁前随父姓,敬奉娘家香火;嫁后即随夫姓,敬奉婆家香火,故要哭别祖宗。

②哭别父母 血浓于水,从出生到成年,姑娘和父母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厚感情,嫁别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家庭独当一面,前途难卜,再也不能像在娘家父母面前那样任性撒娇,这的确是一件值得细数哭诉的事。哭数的语言多是七字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费心力,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姑娘哭父母时,父亲会暗自垂泪,母亲要陪哭。特别是在孤寡环境里长大的姑娘,那种伤心的场面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③哭别亲朋 姑娘在哭嫁期间,见到叔婶哥嫂、兄弟姐妹都要哭。用一张新毛巾遮面,拖长勾声边数边哭。流渡嫁女是三天,第一天邻里就来帮忙,杀猪、推磨、洗菜、切菜等;姑娘要哭帮忙的。第二天是称“酒的天”,四亲六戚都要来吃酒,姑娘要在“待客的”(福好命好嘴巴好的平辈或长辈已婚妇女,负责告诉姑娘该哭谁、该怎么称叫)引领之下,在客人坐席吃饭时逐桌哭敬,是至亲长辈的要先下跪,长辈来扶才可以站起。被哭的人要劝姑娘别哭,出去当家为人,发家发富之类,要给姑娘开口钱,也有拿其他礼物的。第三天是年月(也叫年期),姑娘照例要哭祖宗哭父母。特别是男方人夫轿马到来时,姑娘在堂屋哭,母亲在小二间哭,离别临近,真情流动,感人至深。

④打闹台 酒的天晚上,是姑娘以“姑娘”身份留在娘家的最后一夜,和姑娘耍得好的姐妹都要来想陪,在姑娘的闺房里团团围坐,姑娘哭到谁谁就要陪哭(也叫还哭),诉说迷离彷徨的女儿心事和难分难离的姐妹深情。哭诉中也有姑娘伤心人别有怀抱的,哭得甚为凄惨,于是又有人参与进来,哭着劝慰、勉励、有时是全堂皆哭,引得旁观的人们也泪下如雨。哭累了歇一阵,喝茶吃瓜子,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然后再哭,通宵不眠。 21世纪以后,流渡嫁女已经没有了哭嫁的风俗,而是改为了装烟,“开口钱”却依然沿用着旧名称。但是发亲时姑娘的哭别仪式却没有没有免去。高高兴兴自己就上轿或上车的姑娘会被认为没有心肝;当然也有傻子姑娘听从了母亲摆布后没能领会精神,发亲时一趟爬到圈楼上,怎么都喊不下来的笑话!

3、拜别

当早饭吃过,男方来的过礼先生和女方送亲客在媒人的主持下按流渡民俗中沿习的“周公之礼”交接清楚后,吹打就“催”了起来(一般响过三番就得发亲)。堂屋香火前已经燃起了男方家来的大红烛,发亲仪式就要举行。姑娘开脸、梳妆、换好衣服后(旧俗中,嫁娘梳发髻,别发簪,包青丝帕,穿红嫁衣;20世纪90年代后,嫁娘到发廊盘发,化妆,传统红嫁衣也改穿婚纱)被待客的带到堂屋前,哭着拜别祖宗,再向前来送别的父母及各位长辈一一磕头哭别,然后将备好的一把筷子扔到地上(必须仍散,意味着早生贵子,开枝散叶;自家兄弟要马上把筷子全部捡起来),才被待客的连抱带拖拖上轿子(现在是婚车)。这时,锣鼓、鞭炮齐鸣,轿伕们抬着轿子和嫁奁(现在是迎亲车队)热热闹闹上路了。

之后三天,家里不能扫地,要等新姑爷和新姑娘来回拜后才能打扫。

(二)、娶亲 娶亲是男方家中的大事,有许多讲究,当婚前基本仪式到堂后,婚期一定,就要忙着迎娶了。关于娶亲,流渡传统民俗是这样的。

1、布置新房 旧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天,男家要请多子多福女子布置新房,忌无子女的人插手帮忙。现在则是由新郎自己和要好的哥们朋友一起布置。贴喜字,贴洞房联,布置彩灯,搭彩绸,悬挂结婚照等。

2、贴对联 请族中或近邻中的学究,头天帮忙就写好婚联并由年轻人贴上。大门联、小门联、厨房门联、楹联等各有讲究。特别是大门上,还要朝里贴上“姜太公(姜子牙)在此”,以标志镇魔驱邪,诸神回避,百无禁忌。

3、齐伕 旧时娶亲,男方要喊轿伕参与迎亲队伍帮忙搬抬女方打发的嫁奁。一般要用8桌64人,只能请托几个分属不同生产队(后来的村民小组)的人(小伕头)去代喊。到娶亲的早晨,受请的轿伕要按时聚齐在主人家,叫“齐伕”。后来改为车辆迎亲后此俗自然消失。

4、迎亲 俗称“接新媳妇”。1956年以前,镇境内接新媳妇多用大轿、小轿。大轿有4抬大轿和8抬大轿,专抬新媳妇;小轿为2抬,媒人乘坐。娶亲吉日早晨,男家燃香烛、焚纸线、鸣鞭炮(俗称“火炮”)发媒、发轿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留在家中等待拜堂。迎娶队伍前有2~4面铜锣开道,后跟若干面彩旗,轿前轿后若干名唢喇匠吹奏喜乐调,后跟着长串装有迎亲礼品的抬盒(木制)。1956年后,政府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用花轿娶亲习俗渐次改为步行、或牛马车、或自行车、或摩托车,视当时条件而定。文革后,又恢复了一段时间的花轿迎亲。20世纪末,开始用汽车迎亲始,进入21世纪后,镇境内发展为用轿车扎花车,媒人和新郎乘坐小轿车,领着满载迎亲礼品和乐队的小汽车长龙去迎亲。

5、挂红 结婚又叫小登科,也是人生值得披红挂彩的大喜事。流渡习俗,比新郎备份和排行大的亲戚,要给新郎挂红。所谓的红,就是六尺红布斜挂于新郎肩肋,后来又用红毛钱的,有用红色背面的。挂红时要封赠新郎,新郎要叩头作谢。

6、拜堂 流渡婚俗中的拜堂仪式并不隆重,传统上也无傧相。迎亲队伍回来后,新郎换上女方来的衣裤鞋袜,做好准备。男方待客的负责将女方打发在正堂大桌子上摆出来,再去牵新娘进屋。新娘第一次到婆家必须从堂屋大门进,意味着堂堂正正明媒正娶。新娘进屋后站在香火的右面(俗称小的面),新郎要揭开新娘头上的青丝帕(哈哈,看清楚,别人错了人),然后向着香火磕头跪拜(新娘矜持,不会跟着拜),新娘则由待客的领着,快速走过堂屋侧门,走进新房。之所以那么快,是为了躲避打跳的人作弄新郎和新娘。

7、回车马 1956年以前,镇境内用花轿迎亲,须回车马神。新郎家设回车马席于院坝。桌上供猪脑壳、鸡、鱼和酒、插香烛,供姜太公牌位。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时,花轿放在回车马席前,回车马的人站在轿前口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回乡„„娘家车马请先回去,婆家车马出来迎。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念完撒米。随即厨师杀雄鸡,提着流血,绕轿一周,直至洞房;并点血于洞房门楣上,贴一片鸡毛。这叫做杀“掩轿鸡”。回车马的民俗现在还有,但已经不杀掩轿鸡了。

8、置闲席 迎亲队伍回来,礼房先生先要安排送亲客在别家屋里或院里歇息,等新郎新娘拜堂完毕,送亲客要进堂屋。新郎见送亲客来,要站在小的面;送亲客在大的面一排站定,为首的要封赠新郎(祝福语)。封赠完毕,新郎向香火磕三个头,然后退到大门边,让送亲客从小的面去向香火右下角。那儿有备好的火、茶和瓜子等。休息一会儿,摆席吃饭,吃完后就由礼房先生请到另处备下的闲席上。参加闲席的是新郎内亲外戚中的长辈,媒人居上,送亲客居左,礼房和亲戚居右作陪。总管即安排上下酒菜,开席喝酒。

9、拜茶 看时间差不多了,傧相会安排拜茶。锣鼓一响,待客的领着新娘子来到堂前,男大女小站定。这时围观的人也十分拥挤,即想看新娘又想看老人公封赠儿媳妇。傧相就回站到大门槛上,按照主家拟出的请拜清单,高声吆喝:“有请XXX屋的爹、妈双福,堂前吃杯早酒咯——”就有帮忙的年轻人拿着传盆(盘子,红纸请书)去请。一般是爹到妈不到,其实当公公的又紧张又兴奋,早就等在什么地方的,一请就到。父亲一到,夫妻二人就得跪下,由儿子旁人倒酒两杯,放在盘中,递给新郎,新郎再递给父亲。父亲接过盘子,放在大桌子上,举一杯托人倒在香火脚,再举一杯托人倒在大门脚。然后重复一次,又从新郎手上接过来,两杯都喝掉。这时,只要听见他在1清嗓子了,全场就肃静了。父亲封赠儿媳妇(其实是封赠儿子儿媳)很严肃,但是玩笑笑谈笑柄都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给旁人落下茶余饭后诸如“搞得拢就伙到搞,搞不拢就各搞各”之类的笑料。封赠过后,若是新娘子发现没有老人再来封赠了,就会快步离开,回到洞房。其余亲戚被喊到的要丢拜礼钱,多少不等。亲戚喊完就喊正客(新娘娘家拜礼),由懂礼的人去闲席上打千作请,正客见礼数周到就取出临行前新娘父亲交托的红包(一般有三个,请一次给一个,叫“三援三请”,后来简化成了一次交付)。钱多少不等,但均为吉利数字。最后是请厨倌师、吹倌师、鸣响师等等,总总有请,然后锣鼓响,鞭炮鸣,拜茶结束。

拜茶结束,基本礼仪就结束了。新郎可以去闲席上斟酒,敬烟。然后送亲客要离去,由为首的去堂屋向主人辞行,男主人要见面,双方在堂屋有简单的对答,实为交接中的谦辞。送亲客起身,要用锣鼓火炮送行。接着鸣响师也要到堂屋打一阵作别,主家给了红包,火炮送行。帮忙的收拾完酒席中的活儿,剩下的就是玩耍和等着闹洞房了

10、闹洞房 婚日傍晚,尊辈、晚辈、平辈均可参加闹洞房。旧时姑娘怕自己所备东西不多,总不会早早就如了闹新房的人的愿,这一来,闹房的却越是起劲。开玩笑的悄悄把海椒丢在火中恶作剧,推推攘攘不亦乐乎。21世纪以后,新娘大大方方,下午就出来装烟散糖倒酒,反倒使闹洞房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婚俗2范文第2篇

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及之前听长辈们的讲解,我了解了一些家乡较早以前的婚俗情况。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酒肉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午腊月都要送礼。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

五、六十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第二天,请九童女赔新娘,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亲友“打发”钱财。女讲三从四德,男讲三纲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俗称“回门”,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办婚姻,有的指腹为婚,强迫成亲;甚至有买卖婚姻,抢亲,换亲,近亲结婚等。早婚极为普遍,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小婿”,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少数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风俗与潜江、沔阳(仙桃)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

民国时期,婚嫁之事有所改变,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头顶罗妙,身穿旗袍,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举行新式婚礼,实行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定期不收彩礼,结婚不办酒席,不铺张浪费,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规定的年龄,持单位介绍信,到(区、社)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取得法律的保护。

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举行婚礼,广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婚礼朴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称为“旅游结婚”,“拜允”、“回庚”、“接彩礼”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但“订婚”、“回门”、“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定婚收礼,结婚讲排场,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老百姓说:“结婚讲排场,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饼干;70年代“三转一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彩电、音响、三金(项链、耳环、戒指)、楼房。

最近几年,婚事流程基本没变。仍然是要经过喝媒酒,定亲事,讲彩礼,送彩礼等,婚后第二天还要“回门”,接下来将近一个月亲戚朋友还要纷纷办酒迎接新娘到家做客。不过,有些庆祝项目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办婚事当天请一支乐队来增加喜庆。这样,亲戚们都会给新人点歌表达祝愿,而且不仅仅是乐队的歌手在台上唱,很多小孩或是年轻的孩子们也会上台唱两首,享受那种歌星的味道,当然最重要的是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男家这边一大早就会给“叔”字辈的亲戚画花脸,“化妆师”是那些在厨房做饭的侄媳妇们,她们端来红、黑墨水,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脸上涂抹,画完妆就穿上租来的戏子衣、帽,等着做“扒灰佬”背新媳妇了。婆婆则要挂两个醋瓶,拿把破扇子。女家这边则早早地将嫁妆拿出来摆在门口,摆长长的一条,大道热水器电视机等家电,小到梳子筷子。而且现在还添了一样,就是将存折也摆出来,一般是一万到五万不等。中午宴席的时候,新郎这桌全是童男,新娘这桌全是圣女,而且入席前必须排好位置,转一圈后刚好新人在上座中央,等放完鞭炮后才能入座。席间,有很多讲究的地方。菜的摆放要按麻将里的饼筒摆,必须三次斟满酒才能开始喝,而且中途不准离席,甚至不能站起来。而且其中第五婉菜是一条整的红鱼,这道菜一般不会吃,因为怕不小心把鱼给折断了,那样寓意不吉利。宴席结束后,新娘就会坐在床边等着,这时候会有很多亲戚来送礼钱。而男家那边则带着迎亲队伍,开着彩车,载着大袋大袋的鞭炮,风风火火过来了。在新郎进门前必须先给了前一天说好的聘礼,然后进新娘的门。当然,往往这个时候,新郎都会受到一番恶作剧。新娘的好朋友或是她的姊妹都会想写小把戏考验一下新郎,当然不是存心捉弄,这只会更加增加喜庆而已。等嫁妆都装上车后,新娘就要准备启程了。走之前,要在祖宗神前上香,要喊爸妈,这个时候,往往会恶的新娘哭的泪人一个。女家这边讲新娘送上车后就返回了,而男方那边则早早在村头等候着。听说新娘没经过一个桥的时候都要扔硬币,是为后代积德,所以之前还要准备好弄清哪些地方会有桥。等彩车一到村头,背新媳妇的叔叔伯伯,还有看热闹的人就围过来了。扒灰佬轮番上阵,婆婆则在后面挥舞着破扇子,两个醋瓶碰的咚咚咚响,好不热闹。迎娶回去后,就准备结婚典礼,之后的茶钱环节以及闹洞房活动跟前些年变化不怎么大,只是越闹越热闹了。

婚俗2范文第3篇

男方下聘礼: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 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或10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喜庆十色(喜糖5斤2包、2个大猪腿、2只大鱼、2头目鱼干、线面5斤2包(线面要用大红纸包好)、红蛋若干、苹果或桔子若干、红酒2瓶、10只脚脚健全的煮熟后变红的2只大螃蠏{意为十全十美}、一对活鸡{要用三尺三的红绳将两只鸡的脚绑在一起的,得打活结哦。男方回去的时候要把母鸡带回去,这时候母鸡的两只脚用那根红绳绑好。)黄金若干(注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可以协商) 以上这些东西都要用红纸外包装,或者在送的东西上放上四方的小红纸。

女方回礼: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的“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

至于女方要回送多少礼金给男方,可以在订婚仪式时当场返送,也可以在结婚时,当嫁妆给新娘。

(备注:上方所说,订婚时男方所送“喜庆十色”,女方可将十色中所有的一半返给男方带回。不过,这“喜庆十色”,也是可以商量的,现在许多人都没有送十色,只是随便意思地送点。)

女方置办嫁妆:

一、办些新家需要的电器:根据各人情况,按需办理。如女方有条件,现流行置办“轿车一部”。

二、红皮箱:(个数一般2个,取好事成双之意). 皮箱里装些常用衣物及女方父母办给女儿嫁妆物。

三、红伞: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上车,下车,露天.这把伞要求要崭新的而且没有商标, 颜色红色和粉红均可.这也是旧时讨吉利的说法,比如挡灾,辟邪。

四、红塑料桶1个:需用3尺3的红布(男方提供)包裹. (意为新娘马桶,桶内要放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

五、喜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对,讨吉利的说法,多子多福之意。(最好是女方朋友送的,千万不可是新娘本人去买的)。

六、儿童澡盆1个,红色化妆箱1个,镜子一面,红毛巾2条,红牙杯一对,牙刷2把,2把角梳,红脸盆2个。

七、塑料花和花瓶(男方提供);塑料花白色百合花和红色玫瑰花2种颜色各九朵,代表男生和女生,也寓意百年好合和富贵荣华。

接亲:

结婚第一天,男方家要准备两辆以上装饰好的婚车来女方家接新娘与嫁妆,也叫接亲。当新郎的婚车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后新郎方可进入女方家。新郎还要带上新娘手捧花与上等香烟来新娘家。见到新娘时,把手捧花给新娘拿着。同时,把香烟大方地分给女方家人抽。新人在女方家里,拜见完祖先后,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汤料必须是鸡。而且新娘要吃得慢点,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新人吃完太平面后,带上嫁妆准备出嫁。在新人出门前,新娘家还要放鞭炮,放完后新人才可出新娘家门。新娘迈出女方家后,千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即使是忘带了东西,也不能回头,要叫别人去拿。新人从迈出家门一直到上车前,新娘接出门的时候伴娘要为新娘打伞,车门则有伴娘负责开。当婚车启动准备开走时,女方家人还要再放一次鞭炮。福州女儿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点到男方家,一般新娘上午9到10点前就出发接亲了。

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还有两个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颗留一颗,意思为大家一起平安。

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

酒店设酒宴:

差不多5点新人们就要到酒店迎宾客了,最后就是酒店常见的礼仪了。新人的亲戚朋友就聚在一起喝喜酒,吃喜宴。结婚时在酒店里的仪式可请婚庆公司进行安排。在酒桌上见过与自己同辈的亲戚,那时候也还是可以拿红包的。

回门:

按福州习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婚俗2范文第4篇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 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

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

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

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而中西婚俗所表现出的不同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因而要对婚俗不同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使我们了解隐现在不同婚俗背后的中西文化,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一、 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 物质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 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 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以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礼服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中西婚俗的差异,由此推及探究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使

婚俗2范文第5篇

来源: 时间:2012-10-04 10:50:34 标签:

中式婚礼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民俗,八抬大轿、仪仗开道、花轿迎亲、狮舞引门,中式婚礼,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办一场地道的中式婚礼环节可真不少,比如会场布置虽然可以省略鲜花,却多了无数道具。化妆师也会比较辛苦,因为除了新人,还有伴娘、媒婆、家人等都 得配合化妆。至于主持人,价格就更高了,因为复古婚礼套词很多,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然后还得请一位相当于导演性质的现场总监,以协调扮演各种角色的 人,婚礼督导更非请不可,因为花轿的路线以及酒店方面的协调始终得有人去搞定。 中式婚礼必备用品介绍

花轿:花轿是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 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 、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 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 3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 人数等方面。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帷小轿 、花轿都被旅游业启用。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凤冠、霞帔配合,用来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 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由柳洪平创建。

服装: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麦斗、尺子、果盘、茶杯、合卺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会感觉熟悉。不过,本文的图片可不是电影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百的真人秀哦!在厌倦 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 子,纷纷隆重“上演”。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 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 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大红花轿根据古礼,新娘拜堂后被送入洞房,再揭开喜帕,才会 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是如何模样。那种心情,现代轿中人肯定无法体 会。或许,只有看到对方身着古装时的有趣模样才会眼睛一亮吧。

抬轿启程

在唢呐、锣鼓声中,花轿开始启程,新娘端坐于内。按照传统习俗,新郎需骑马在前,但鉴于目前城市里交通状况不太乐观,现在大多改为步行。行进途中,轿夫会故意“颠轿”,耐力不好的新娘还真受不了。这项流程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启程地和酒店的距离要近,否则这么大的排场很容易堵塞交通,给他人造成不便。 三箭定乾坤

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新郎来完成,第一箭射天,寓意“天赐良缘”,第二箭射地,寓意“地设一双”,第三箭射中,寓意“三箭定乾坤”。除此之外,也是在新娘未落轿之前,清除路上不慎沾染的“邪气”。 过米袋

落轿之后,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双脚不能沾地,需要借助“米袋”进入洞房(现在多为酒店)。一般来说,米袋需要一步一换,服务工作一定要到位。 迈火盆跨马鞍

这两项流程需要伴娘协助新娘完成,因为新娘头顶红盖头,看不清楚路况,寓意这对新人今后的日子会“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三拜九叩

这项流程如今已经被简化为“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毕竟“九叩”已经严重不符合当今“民情”。 秤杆挑盖头

按照传统习俗,新郎需要手持秤杆挑盖头三次,分别是“左挑、右挑、中间挑”,第三次正式挑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赢得满堂喝彩声。 结发仪式

新郎、新娘各取自己的一缕头发,当着众宾客的面“结”在一起,封存于锦盒之中,所谓“结发夫妻”正是这个来历。 合卺之礼

婚俗2范文第6篇

摘要: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婚俗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繁杂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岭南、婚俗、文化

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随之变化,这昭示着岭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岭南地区的汉族婚俗文化从不同区域可分为三类广府婚俗、客家婚俗与潮汕婚俗,另外还有疍民婚俗和其他一些婚俗习惯。

一、广府婚俗指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婚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以前,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酒楼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选择旅行结婚。

二、客家婚俗指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区客家人的婚俗习惯。客家婚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

(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

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2)送定(札定)。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5)接亲与送亲。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闹房,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 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圆房,不少地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

请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三、潮汕婚俗指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3)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 。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

婚宴队,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 。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四、疍民婚俗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婚俗习惯。疍民们的婚俗,虽和陆上居民一样,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婚庆有自己的特色。谈婚时,先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相士推算,如算得双方八字无碍,媒人再将两边的家庭详细情况通告对方家长,然后双方家长再商酌礼金,若男家不允女家提出的条件,便封回一个红包,把年生送回,此门婚事便告吹了。饼礼则同陆上居民大同小异,突出不同的是要加槟榔五十七斤。婚礼宴客也不在艇中进行,而是择一开阔、平坦的沙滩,以地当席,海碗当杯,畅饮庆祝。

五、其他婚俗,是岭南特有的一些婚俗习惯,有一些特别的称呼。

童养媳,长江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

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赘婚,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换亲,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

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上一篇:消防监督工作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开营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