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

2023-11-27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第1篇

一、常识填空。

1、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重要的那便是“孝”字。苏轼有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

3、本文涉及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二、词、句整理。 (1)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 ..艰难祸患。险:坎坷。衅:罪过。

2 夙遭闵凶

早 .

3 夙遭闵凶

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

4 慈父见背

背弃我。见:代词,第一人称,我。背:背弃 ..

5 舅夺母志

强行改变 .

6 祖母刘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

7 躬亲抚养

亲自 .

8 终鲜兄弟

少,无 .

9 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

10 晚有儿息

子 .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勉强 .

12 茕茕孑立

孤单 .

13 形影相吊

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

.绕。 缠绕着 (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

特地 .

18 拜臣郎中

授官 .

19 寻蒙国恩

不久 .

20 除臣洗马

授职 .21 猥以微贱

.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

详尽

.

23 诏书切峻

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

怠慢不敬。

..逋:懈怠拖延。慢:怠慢,轻慢。

25 急于星火

比 .

26 则刘病日笃

病重

.

27 欲苟顺私情

姑且

.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

29 犹蒙矜育

怜惜 .

30 且臣少仕伪朝

犹且,尚且 .

31 不矜名节

自夸

.

32 至.微至陋

33 过蒙拔擢..

提升

34 宠命优渥.

优厚

35 岂敢盘桓..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

38 更.相为命

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实所共鉴.

明察

41 矜.悯愚诚

同情,怜悯

42 听.臣微志

听任,准许

43 庶.刘侥幸

或许

44 保卒.余年

45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

(2)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徘徊不进的样子,逗留

没有用来……的

禁不住

闵,通“悯”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3)词类活用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

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

7. 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

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

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

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

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

13.臣之进退

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

14.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

15.无以终余年

终:使动用法,使……终。 .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

(4) 特殊句式

1.急于星火

介宾结构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结构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5)重点虚词

以:

(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能走路 ..

2、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

3、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报答恩情 ..

4、臣欲奉召奔驰

奔走效劳 ..

5、则告诉不许

报告申诉 ..

(7)一词多义

1、行:

①行年四岁

(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

(动词,走路)

2、矜:

①犹蒙矜育

(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

(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

(动词,怜悯)

3、至:

①至微至陋

(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

(动词,到达)

4、以:

①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

(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

(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5、见:

①慈父见背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动词,看见)

6、亲:

①躬亲抚养

(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名词,亲戚)

7、日:

①日薄西山

(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

(名词,日子)

8、当:

①当侍东宫

(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

(副词,应当)

9、薄:

①日薄西山

(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

(形容词,微薄,少)

10、拜:

①拜臣郎中

(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

(动词,奉上)

11、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给)

12、夙:

①夙遭闵凶

(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 (名词,早晨)

三、请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例: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行文通畅。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第2篇

一、识记字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 优渥( )陨首( )希冀( ) ..........终鲜兄弟( ) 除臣洗马( ) 责臣逋慢( ) 期功强近( ) 猥以微贱( ) 日笃( ) .......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

4、臣之辛苦..,非独------

5、生孩六月..

6、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7、臣以供养无主..

8、臣之辛苦..

9、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四、多义实虚词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夙遭闵.凶 悯.臣孤弱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厚古薄.今 少:

① 少多疾病 解鞍少驻初程 ③ 少仕伪朝 一时多少豪杰 期: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良剑期乎断

五、词类活用

1、臣具以表闻.

2、臣之进退..

3、且臣少仕.伪朝

4、举臣秀才..

10、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1、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3、拜臣郎中..

14、臣欲奉召奔驰..

15、臣侍汤.药

16、岂敢盘桓..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③ 攘除奸凶 1.以

(1) 臣以.

险衅,夙遭闵凶 (2) 谨拜表以.

闻 (3) 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于

(1) 急于.

星火 (2)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之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 臣之.进退

5、察臣孝廉..

6、少多疾病..

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 1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0、夙遭闵凶 ..

11、猥以微贱 ..

六、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2、急于星火

七、积累相关成语

孤苦伶仃: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离开我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子 .C.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

12、沐浴清化 ..

13、凡在故老 .

3、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4、而刘夙婴疾病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皇天后土: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身心劳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臣具以表闻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B.急于星火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3、名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 年。

(7)、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课外拓展】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4.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

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躬亲抚养

..②每有赠鲜肴者

终鲜兄弟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

6.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译文: ⑵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译文:

⑶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译文:

陈情表答案一词多义 ⑤ 1.以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2.于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 3.之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5.志

① 舅夺母志 志向 ② 听臣微志 愿望

③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④ 寻向所志 标志 6.应

①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7.婴

①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②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8.矜

① 犹蒙矜育 怜惜 ② 不矜名节 自夸

③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9.悯

①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②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10.薄

① 门衰祚薄 浅薄

②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 ③ 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11.期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③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12.疾

①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 ②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④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⑤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⑥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13.除

①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③ 攘除奸凶 除掉 【课堂演练】

1.D(辛酸苦楚,苦衷) 2.B(介词,比/介词,对,向)4 .D 5.D 6.D 7.⑴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⑵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俸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⑶母亲死后而不再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第3篇

一、识记字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 优渥( )陨首( )希冀( ) ..........终鲜兄弟( ) 除臣洗马( ) 责臣逋慢( ) 期功强近( ) 猥以微贱( ) 日笃( ) .......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

4、臣之辛苦..,非独------

5、生孩六月..

6、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7、臣以供养无主..

8、臣之辛苦..

9、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四、多义实虚词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夙遭闵.凶 悯.臣孤弱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厚古薄.今 少:

① 少多疾病 解鞍少驻初程 ③ 少仕伪朝 一时多少豪杰 期: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良剑期乎断

五、词类活用

1、臣具以表闻.

2、臣之进退..

3、且臣少仕.伪朝

4、举臣秀才..

10、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1、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3、拜臣郎中..

14、臣欲奉召奔驰..

15、臣侍汤.药

16、岂敢盘桓..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③ 攘除奸凶 1.以

(1) 臣以.

险衅,夙遭闵凶 (2) 谨拜表以.

闻 (3) 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于

(1) 急于.

星火 (2)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之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 臣之.进退

5、察臣孝廉..

6、少多疾病..

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 1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0、夙遭闵凶 ..

11、猥以微贱 ..

六、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2、急于星火

七、积累相关成语

孤苦伶仃: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离开我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子 .C.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

12、沐浴清化 ..

13、凡在故老 .

3、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4、而刘夙婴疾病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皇天后土: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身心劳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臣具以表闻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B.急于星火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3、名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5)、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 年。

(7)、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课外拓展】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4.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

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躬亲抚养

..②每有赠鲜肴者

终鲜兄弟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

6.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译文: ⑵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译文:

⑶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译文:

陈情表答案一词多义 ⑤ 1.以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2.于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 3.之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5.志

① 舅夺母志 志向 ② 听臣微志 愿望

③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④ 寻向所志 标志 6.应

①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7.婴

①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②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8.矜

① 犹蒙矜育 怜惜 ② 不矜名节 自夸

③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9.悯

①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②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10.薄

① 门衰祚薄 浅薄

②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 ③ 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11.期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③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12.疾

①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 ②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④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⑤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⑥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13.除

①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③ 攘除奸凶 除掉 【课堂演练】

1.D(辛酸苦楚,苦衷) 2.B(介词,比/介词,对,向)4 .D 5.D 6.D 7.⑴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⑵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俸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⑶母亲死后而不再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第4篇

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错的一项是:

) ①门衰祚(zuò)薄

②外无期(qī)功强近之亲 ③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 ...④除臣洗(xǐ)马

⑤责臣逋(pū)慢

⑥ 非臣陨(yǔn)首不能上报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夙遭闵凶(一向)

躬亲抚养(亲自) B、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C、逮奉圣朝(及)

除臣洗马(除去) D、臣具以表闻(准备)

刘病日笃(病重)

3、从下列各组句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加点的词: ①、A、慈父见背

B、路转溪桥忽见 ..C、府吏见丁宁

D、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与[

]同 ②、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谨拜表以闻 ..[

]与[

]同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诏书特下

(特地)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特别) ..B、猥以微浅

(低微)

听臣微志

(小)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何乃太区区

(见识小) ....D、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举)

杀人如不能举

(残酷) ..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

C、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有别,试分别写出它们的古今义: ①、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今 ..②、非臣陨首不能上报

今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今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今 ..

7、下面各句分句间关系相同的是:(

)和(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母子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下列各句未用比喻的一项是:(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9、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我)既没有伯父叔父,兄弟又很少。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我因为没有人来供养,辞谢而没有接受任命。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我有一段时间在蜀国为官,后来又在晋朝做过郎官。 能力提高

(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在故老,犹蒙矜育,(

)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微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在横线上默写课文原句。

1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A、全

B、凡

但 C、全

D、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犹蒙矜育

②不矜名节 ..③过蒙拔擢

④有所希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6题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3、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察)

B、听臣微志

(准许) ..C、庶刘侥幸

(几乎)

D、臣生当陨首

(头落地) ...

14、下面一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5、对下面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A、①比喻②比喻

B、①比喻②借代 C、①对比②比喻

D、①对比②借代

16、对这段文字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抒发作者“辛苦”之情,希望皇帝有所体恤。 B、向皇上表明自己要像乌鸦反哺那样对祖母尽一份孝心。 C、表明对皇帝所陈之情决无半句虚言。

D、提出忠孝矛盾可以得到解决,若皇上准其请求,则活着定当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

)讨贼也。(

)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

)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7、在文中依次填入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而

B、以

于 C、以

D、于

18、下列各句分句间的关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假设)

B、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选择) C、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并列)

D、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假设)

19、比较下列两句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今贼适疲于西

处分适兄意 ..A、两个“孰与”相同,两个“适”也相同

B、两个“孰与”不同,两个“适”也不同 C、两个“孰与”相同,两个“适”不同

D、两个“孰与”不同,两个“适”相同 20、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曹魏不能两存,汉王室的大业不能偏据一方而自安。

B、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行军艰苦,不能按时饮食)。 C、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冒着危险艰难来奉行先帝的遗愿。 D、兵法乘劳——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惫之机休养生息。

◎同步测试答案提示 【双基再现】

1、C

2、B(A夙,早时;C除,授予官职;D具,详细)

3、①AC ②AC

4、D(第二个“举”是“尽”的意思)

5、D

6、①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报答皇上;向上报告③申诉(苦衷);说给人听④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7、AD(均为因果关系。B并列关系 C假设关系)

8、A

9、B

【探究提高】

10、略

11、B

12、①怜惜②自夸③提拔④希望,指非分的愿望

 

13、C(或许)

 

14、A

15、C

16、D

17、B

18、D(应为因果关系)

 

19、C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第5篇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发布时间:2008-03-05 12:53:44 来源:初中文言文学习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

①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作者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

首先通读原文,了解大意。其次,对照原文,排查错误。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发布时间:2008-03-12 10:29:31 来源:东方网-新民晚报 作者: 郭龙场

【打印】 【评论】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

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发布时间:2008-01-17 11:02:34 来源:转载 作者:陈锦才

【打印】 【评论】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

发布时间:2008-04-10 16:13:5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实词,文言文教、学、考中的重中之重。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分两类。

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有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相近,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习惯用作双音节词,但基本含义不变。

如:

1、亲贤臣,远远小人;

2、夫大国难测测也;

3、后遂无问津津者;

4、臣本布布衣衣,躬耕于南阳。第1句“远”作“疏远”讲。第2句“测”作“猜测”讲,这两个词生活中还在用,只是由古之单音节词变为今之双音节词而已。第3句“津”为“渡口”;第4句“布衣”为“平民”,这两词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言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

这类实词在文言课文中占了大多数,复习时要一篇篇课文,每课一句句地落实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课文加以归类整合,例如:

还有一类实词由于时代变迁、历史发展的原因,它与现代汉语中词的含义有所不同,如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还有一词多义。

一、古今异义。

例:“率妻妻子子邑人来此绝绝境境”,这里“妻子”作“妻子儿女”讲,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的配偶”不同。“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文言中还有“走”、“涕”、“牺牲”、“交通”、“无论”、“物理”等均与今解释不同。

二、通假。

例:“下见见小潭”,“见”通“现”。经常遇见的还有“被”通“披”、“反”通“返”等。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例“神弗福福也”,名词“福”作动词“赐福”讲,可引申为“保佑”。

2、形容词作动词,如“有所广广益”,形容词“广”作动词“扩大”、“增加”讲。

3、名词作状语,如“斗斗折蛇蛇行”、“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折”、“行”,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4、使动用法,例“汗汗牛牛塞屋”,“汗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但有的考生却回答“牛出汗”或“出汗的牛”,显然没有掌握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例“渔人甚异异之”,“异”是“以为惊异”的意思,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一词多义。

一篇课文内同一字两种解释,如《捕蛇者说》中的“若毒毒之乎”与“赋敛之毒毒”,前者是“怨恨”,后者却是“毒害”。也可将不同课文的实词放在一起作比较,如“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作“然而”讲):“非读书为然然”(“然”作“这样”讲):“则弛然然而卧”(“然”作“„„的样子”讲)。

高效理解背默6法

背诵是默写的基础,其先决条件是理解。有的考生没有理解内容,为背而背,前后割裂地“死记”,支离破碎地“硬背”,背得吃力,效果也差。只有理解了,背出的文章才是属于你的东西。有几种背诵方法可供参考。

一、情景对比法《岳阳楼记》鲜明地描画了“霪雨霏霏”

和“春和景明”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前者由风浪起,上至日星,下至山岳,旁及商旅,其情必是“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肃然,感极而悲者矣”。后者从天光湖色始,动有沙鸥游鱼,静有小草兰花,其情必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中考语文文言文断句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第12题)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文言文固定词语翻译难点点拨

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有固定的意思,表现古代文化特征或某些特殊称谓。这里辑录高考常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作些解释,以供参考。

1.表示官职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2.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3.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4.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5.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①知。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②行。如:迁左丞,行徐州事。

③主。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史记?吕太后本纪》)

6.一些不需翻译的固定称谓

①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②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③地方文职。一般称呼为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令等。

④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掾。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问句的固定表述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A、“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B、“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A、“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B、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范文第6篇

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错的一项是:

) ①门衰祚(zuò)薄

②外无期(qī)功强近之亲 ③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 ...④除臣洗(xǐ)马

⑤责臣逋(pū)慢

⑥ 非臣陨(yǔn)首不能上报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夙遭闵凶(一向)

躬亲抚养(亲自) B、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C、逮奉圣朝(及)

除臣洗马(除去) D、臣具以表闻(准备)

刘病日笃(病重)

3、从下列各组句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加点的词: ①、A、慈父见背

B、路转溪桥忽见 ..C、府吏见丁宁

D、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与[

]同 ②、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圣朝以孝治天下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谨拜表以闻 ..[

]与[

]同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诏书特下

(特地)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特别) ..B、猥以微浅

(低微)

听臣微志

(小)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何乃太区区

(见识小) ....D、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举)

杀人如不能举

(残酷) ..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

C、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有别,试分别写出它们的古今义: ①、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今 ..②、非臣陨首不能上报

今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今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今 ..

7、下面各句分句间关系相同的是:(

)和(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母子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下列各句未用比喻的一项是:(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9、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我)既没有伯父叔父,兄弟又很少。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我因为没有人来供养,辞谢而没有接受任命。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我有一段时间在蜀国为官,后来又在晋朝做过郎官。 能力提高

(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在故老,犹蒙矜育,(

)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微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在横线上默写课文原句。

1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A、全

B、凡

但 C、全

D、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犹蒙矜育

②不矜名节 ..③过蒙拔擢

④有所希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6题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3、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察)

B、听臣微志

(准许) ..C、庶刘侥幸

(几乎)

D、臣生当陨首

(头落地) ...

14、下面一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5、对下面两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A、①比喻②比喻

B、①比喻②借代 C、①对比②比喻

D、①对比②借代

16、对这段文字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抒发作者“辛苦”之情,希望皇帝有所体恤。 B、向皇上表明自己要像乌鸦反哺那样对祖母尽一份孝心。 C、表明对皇帝所陈之情决无半句虚言。

D、提出忠孝矛盾可以得到解决,若皇上准其请求,则活着定当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

)讨贼也。(

)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

)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7、在文中依次填入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而

B、以

于 C、以

D、于

18、下列各句分句间的关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假设)

B、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选择) C、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并列)

D、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假设)

19、比较下列两句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今贼适疲于西

处分适兄意 ..A、两个“孰与”相同,两个“适”也相同

B、两个“孰与”不同,两个“适”也不同 C、两个“孰与”相同,两个“适”不同

D、两个“孰与”不同,两个“适”相同 20、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曹魏不能两存,汉王室的大业不能偏据一方而自安。

B、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行军艰苦,不能按时饮食)。 C、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冒着危险艰难来奉行先帝的遗愿。 D、兵法乘劳——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惫之机休养生息。

◎同步测试答案提示 【双基再现】

1、C

2、B(A夙,早时;C除,授予官职;D具,详细)

3、①AC ②AC

4、D(第二个“举”是“尽”的意思)

5、D

6、①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报答皇上;向上报告③申诉(苦衷);说给人听④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7、AD(均为因果关系。B并列关系 C假设关系)

8、A

9、B

【探究提高】

10、略

11、B

12、①怜惜②自夸③提拔④希望,指非分的愿望

 

13、C(或许)

 

14、A

15、C

16、D

17、B

18、D(应为因果关系)

 

19、C

上一篇:产品调查问卷设计案例范文下一篇:城市规划建设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