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

2024-07-22

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院校;大学生;快乐体育

前言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现状,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这对推进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概念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目前人们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的界定,还没达成统一的共识。我国的心理学、教育学专著对习惯有不同的阐释,认为习惯是“不需要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而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表现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是由于受到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有:情境性学生习惯是在某种情境和某种刺激下而形成的,某种类似的情境或刺激重现,其习惯即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学生的某些习惯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在偶然的、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

(三)动机概念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所谓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或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联合驱动的。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一)习惯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二)情境性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形成的。

(三)省力性

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

(四)两极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习惯唯一性;其二是波动性。当习惯定型后,要想改变它就十分困难。

(五)愉悦性

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悦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习惯与专业的关系:

不同的专业与体育锻炼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别,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对表3-1专业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81%学生都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只有38%的学生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保障,没有体育锻炼时间的锻炼是无法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

(三)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促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项目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项目的多样性能驱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增加锻炼时间,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更好,也促使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四、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机制和心理学分析

锻炼习惯的形成可表示为如下相关过程:

锻炼需要→锻炼动机→锻炼行为→锻炼习惯养成

(一)体育锻炼需要

体育锻炼的需要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常以意志、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的功能。体育的基本功能能满足个人的上述需要,人的这种需要和体育的基本功能长期结合导致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

(二)锻炼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推动个体进行自觉身体锻炼的直接驱动力,它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个人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和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形成是从泛化模糊到分化具体、从不稳定到稳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锻炼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锻炼动机是锻炼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只要具备锻炼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锻炼行为自然而生。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的形成,关键是行为的保持,而保持这种行为,就要从锻炼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增强继续参与锻炼的动力。反之,如果锻炼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会削弱鍛炼的动机,甚至放弃继续锻炼。

(四)锻炼习惯的养成

人的某种行为在不断得到正强化后,在大脑皮层和小脑之间会建立起固定的神经联系,由于锻炼行为的结果符合主体动机的需要,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继续锻炼的内驱力,锻炼行为的贩毒出现在心理上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在生理上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打破这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则会使人感到不适,并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

五、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健身娱乐的需要

健身和娱乐是人的本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不断激发人们对健身和娱乐的需求。然而,现代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思维的活跃时期,他们追求时尚,彰显个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健身娱乐的追求上表现出浮躁,缺乏对健身和娱乐的理性认识,精神追求的层次也不高。

2.自我实现的需要

体育活动在精神层面包含有众多的美学和时尚元素,大学生对某一类别的倾向性心理或是行为活动,鲜明地显现出个人的追求风格,展现了个人的价值取向。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表现在自我表现欲上,大学生是最具有自我表现意识的群体,体育活动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3.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交互活动。体育有活动性、技艺性、合作性、竞争性、群居性和礼仪性的特点,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尚未成熟、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的时期,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确立自我的社会地位。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

(二)外部因素

1.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安全、多样、方便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学校经费的不足使现有的器材不能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率,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也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形成了制约。

2.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

学生对健康与运动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体育锻炼习惯,是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全面而正确的地理解健康内涵的仅占61.2%。目前,高校大多采用体育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专项技术知识为主,而体育基础理论与卫生保健知识课时很少,健康知识的匮乏很难使学生树立长久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

3.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从众的心理。体育锻炼氛围能使人形成心理定势,不断内化自己的态度,使其行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自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4.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对体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其中的网络娱乐、网络交际等虚拟功能代替了体育的某些功能,上网也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网络文化的冲击淡化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饿培养,不利于其体育习惯的养成。

5.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其他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就业压力、经济条件等。当前大学生个人消费更加倾向于自身发展和就业有关的方向。近几年,教育成本增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体育健康投资比例甚少。此外,家庭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对健康投资力度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产生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對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媒体的作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础。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态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积极地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越积极,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渗透到大学生的言行中,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2.加强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改变过去形式固定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内容丰富、灵活、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加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内容丰富、活泼、趣味的“快乐体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通过主体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4.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

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创设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情境,提供具体学习模仿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时间等确定锻炼的目标,选择锻炼的项目,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坚持不懈地反复实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锻炼参与意识,不断地指导、帮助学生调整锻炼计划,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促使其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利,孙瑄瑄,吴蓉蓉.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研[J].安徽体育科技,2004,(02)

[2]文潮辉.让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动”起来[J].教育导刊,2004,(10).

[3]王华桌,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4]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5]张华君,宋亚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3,(02)

[6]王爱丹,董晓春.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与高校体育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饱含兴趣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不能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会严重影响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兴趣培养在体育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常常被忽视。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关键词:中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一、引言

让中职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但就目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很大兴趣,如何培养中职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当前中职体育老师需要深刻反省与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学生学习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在中职学校,校领导和师生们对体育课不够重视,缺乏关注度,基础设施不健全,对体育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支持。体育科组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松懈、得过且过的心理,学校也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和考评机制,没能让体育教师走上敢于创新的道路,也没有敢于实践的想法,这也单方面纵容了体育教师的懒惰行为。部分学校虽建立了一定的考评制度,但落实方面却是水过鸭背,缺乏先进性和有效性,难以达到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效果。除教师课堂授课以外,我们应该也要运用随堂旁听、学生反馈等多样化评价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同步,也应设立“教学意见箱”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不断吸收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沟通,没能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直面自己的不足,对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有时我们教师只从自身角度与学生沟通,未能掌握学生身体上及心理上的变化,教学形式单一,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三、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强身健体,大力发展体育强国,提高学生意识

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刚好是身体发育的最重要阶段,通过体育运动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在当前的学习压力和家庭生活的背景下,适当的体育运动对负面情绪的发泄是一种有效方法。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保持良好身形,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本。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是做好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加强培训,强化师资,确保教师队伍质量

體育教师是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引导者,中职学校应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外出进行培训深造,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中,也可聘请一些外校优秀的体育教师来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和感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如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硬件设施,这样才能大力发展学校的体育运动。另外在每个学期当中,学校应该组织如校运会、足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也是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强身健体,全民参与体育运动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丰富教学手段,实现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及学校的自身条件,创造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专项教学法,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通过有设计有趣、生动的课堂导入情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课前播放一段关于本节课内容的视频,让学生运动前能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举个例子,在上篮球课时,可先找出一段关于篮球的基础技术的视频,先让学生看一次,然后到篮球场上进行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再者进行小组内互相学习,最后熟练后进行一次小组的比赛,选出当中比较好的苗子进行特别的培养,以用来学校参加种篮球赛事。这样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自主去参与、体验,这样的上课模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诸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也可以以这种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但每次上课前必须强调课堂纪律和安全,以确保一节课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学生自信,加强沟通,合理辅导

由于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是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可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本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对本班进行体育课时能进行专项的辅导,对学生的长处或者优点进行挖掘,从多方面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专长进行激励。在我们传统方法中,这是体育老师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就是缺乏自信,觉得自己读书不行才进入的中职学校,虽然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觉得是读不上高中,然后才进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但中职学校也有很多学生对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中职学校领导及体育老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实施专项技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专长,让所谓的“差生”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找到自信。除此之外,班主任以及体育老师在上课和生活中也应该以鼓励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记住海明威的话:生活总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是总有一天,这些伤口将会成为我们最强大的地方。

总之,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同样是学习重要的一部分,学校领导与体育师都必须重视起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新兴理工学校的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和思考,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建一个优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海丽.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生 家长 社会.

[2]张鹏飞.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分析.考试周刊.

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体育类APP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被大学生所接受并已广泛使用,体育类APP软件的出现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其所具备的丰富功能,也使其对人们的体育锻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三维健康观为视角审视体育类APP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认为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有促进作用。提供的建议是将体育类APP与高校课堂相结合;构建线上体育的社交分享交流平台;线上给学生提供关于体育的资源与资料。

关键词:体育类APP  高校学生  体育锻炼  三维健康观

引言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文献检索搜索关键词“体育类APP”与“高校”,得出总库有62篇,发现高校学生与体育类APP相关的研究较少,涉及的面不广,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三维健康观视角下审视体育类APP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与调查法进行研究。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从产业角度确认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经济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隨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压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诸多压力,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日益严重。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的号召下,大学生更应该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让APP已广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体育类APP作为新起航的一个平台,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例如,它能在线上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布体育信息,并且拥有着社交功能,这些优势已对大学生及其体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体育类APP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对于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力求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新的探索研究,让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育类APP更能有效结合。

1、三维健康观的概述

健康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健康、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认识,医学通常把无病的状态称之为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综合应用到健康研究,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不止停留在无病状态,而是认为人的健康由多个维度组成。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来的三维健康观:健康不止是指身体上的含义,更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构成了人的整体健康。健康的三个维度互相帮助依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个人的成长需要是离不开它们的共同发展。

1.1、身体健康方面

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他们的根本。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愿走出寝室,每天三点一线,很少的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日益下降,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2、心理健康方面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他们的灵魂。许多学生经历高考进入高校后,学生从高压中走出来,他们大多适应不了新的生活,会产生空虚、迷茫等心理现象,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3、社会适应方面

高校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的桥梁。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交能力是他们在高校立足的基本能力,然而许多学生不愿出寝室与社会沟通,与社会交涉过少,慢慢的学生与社会脱轨,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体育类APP的使用现状

当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为100%,并且功能越来越全面,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手机应用平台和APP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期,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体育类APP的快速发展有效填补了这个需求。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的号召下,大学生更应该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下去,走出寝室,走到操场,培养一项喜欢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为自己以后拥有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更应该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让APP已广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体育类APP作为新起航的一个平台,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例如它能在线上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布体育信息,并且拥有着社交功能,这些优势已对大学生及其体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2.1、大学生使用体育类APP的普及率

以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在我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期,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体育类APP的快速发展有效填补了这个需求。经过线上调查问卷反馈,我们可以得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在校大学生知道并且使用体育类APP的占比为67%,说明体育类APP已经广泛的在大学生中普及,知道但未使用体育类APP的占比为26%,人数为78人,完全不知道体育类APP的占比仅为7%,由此可以说明互联网和体育已经基本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如今大学生对体育项目本身或者体育的周边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在体育这一板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来强身健体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或者丰富自己文化的需要,并且体育类APP不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而且时时刻刻记录他们自己的体育行为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3、三维健康观视角下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纲要》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当下流行健康第一的思想,因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高校中尤为重要,体育类APP作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三维健康观审视下能判断出他带给高校学生们的积极作用。

3.1、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使用体育类APP之后参与大球项目小球项目与田径项目参与度有着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大球项目增加幅度最大,小球项目幅度其次,田径项目幅度最小,意味着体育类APP进入大学生生活时,先进的运动技术,更加丰富的体育项目使得大学生对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尤其球类运动,体育类APP的视频演示,动态图片以及文字描述等功能为大学生参与和学习这些运动项目提供了很大便利,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

学生使用体育类APP之后,会更加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并且会更规范化,系统化的进行身体活动的练习,身体不再盲目没有目的去训练,高校学生按照体育类APP的视频展示,会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3.2、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类APP的数据记录功能与社交功能在用户体验上很好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遇到许多心理的障碍,学生往往在处理心理问题时没有许多经验与方法,并且不愿意在线下寻求老师家长学生的帮助,体育类APP能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让学生心理拥有进步的获得感,社交功能能帮助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上时,在线上需求帮助,分享运动心得,并在线下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消除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类APP的这些功能进而增强了高校学生对运动类APP的使用粘性,高校学生对体育类APP的多重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3、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大学生使用体育类APP后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其锻炼,例如,体育偶像力量与购买体育周边产品都是通过体育类APP让大学生了解了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或体育周边产品,从而间接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类APP在信息精准推送以外增加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参与体育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体育类APP里社交平台进行分享交流,不仅可以刺激学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还能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体育类APP的这些功能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高校学生在使用体育类APP时,体育类APP精准推送实时的体育类新闻以及政策,也是学生与社会在接轨,体育类APP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因此体育类APP促进了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三维健康观视角下体育类APP与高校相结合的对策与应用

4.1、身体健康方面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高校学生促进身体健康方面拥有了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将体育类APP与高校课堂相结合。

体育类APP及可穿戴设备辅助体育课堂教学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培养大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学生;第二方面,老师。在学生方面,课堂中准备部分,利用体育类APP的音乐节奏动感旋律,学生会在这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锻炼激情,从而提高锻炼效果,在课堂中,学生在老师讲完动作讲解自由练习时,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利用体育类APP解决不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自身更好掌握技术动作;老师方面,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运动轨迹和心率等数据了解学生的运动进程,学生的运动量是否达标,然后进行针对性提高运动量或减少运动量,从而提高身体锻炼效果。

体育类APP与高校结合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不接受互联网进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利用体育类APP的效率不高,所以研究道路任重道远。

4.2、心理健康方面

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越高,其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多数的学生不愿意跟其他人面对面的线下分享自己的事情或面对的心理问题,体育类APP能作为很好的媒介,解决其问题。

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或有问题征兆时,学生可以在线上匿名分享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心理医生也能及时全面得到学生的问题,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以及治疗。

4.3、社会适应方面

互联网其中一大功能是社交功能,体育类APP拥有着此项功能,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能激发与磨练学生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获得,间接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郑瑞论学者界定社会适应为:个体与特定环境进行互动时,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与机遇,利用其改变自身行为与心理的过程。大学生能够在体育类APP获得许多社会资源,并进行筛选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进行利用,从而提升自己,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

5、结论

体育类APP的普及率较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从而高校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都有着促进作用,体育类APP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身体健康方面,大学生在使用体育类APP之后会更加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并且会更规范化,系统化的进行身体活动的练习,身体不再盲目没有目的去训练。

在心理健康方面,数据记录功能与社交功能在用户体验上很好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消除了学生与老师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恐惧。

在社会适应方面,体育类APP精准推送实时的体育类新闻以及政策,也是学生与社会在接轨,体育类APP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学生也与社会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谭志刚.三维健康观教育下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

[2]袁晓芳.“互联网”+体育类APP在大学生中使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9).

[3]廖小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

[4]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體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8-06)[2016-11-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

[5]石晓.“互联网+体育”背景下运动健身类App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9.

[6]孙宏伟.运动类APP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7]胡煜强.山东大学生体育类APP及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状况与智慧体育课堂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刘祖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有社会、学校、个人层面的,单纯依靠某一层面的对策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本文从这三个层面提出对策。社会层面:将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为教师减压;学校层面:学校应该废除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个人层面: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体育锻炼,维护身心健康。

关键词:农村初中;工作压力;缓解策略

经过对笔者所在的学校——山东枣庄齐村镇中学及周边10余所乡镇中学近两年的调查、访谈,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有社会、学校、个人层面,单纯依靠某一层面对策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想要更好地缓解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激发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的努力。

一、社会层面

1.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农村教师往往被很多人轻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农村教师的工资比城镇教师低很多,他们在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低城镇教师一等。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要去做些兼职,导致职业声望并不高。因此,将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农村教师获得同城镇教师一样的发展机会,以切实缓解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2.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减压

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及不合理的晋级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从而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及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教育体制改革的渠道,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良好跨越。

取消重点学校的建制,杜绝农村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流失,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教师在县域内统一调配,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废除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一些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会使教师工作压力倍增,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教师情绪低落、工作消极。因此,要缓解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必须改革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处处为教师着想,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

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因为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领导。在学校领导的严格约束与管理下,教师整天埋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育管理学生,没有时间放松,生活单调乏味。因此,学校领导应为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做贡献,每逢假节日组织教师搞个联欢,以此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化解与教师的对立关系。教师在这种氛围下很容易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个人层面

1.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自我

教师自身应排除外界干扰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衡量体系,树立科学而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合理评价自我,客观规范自我,认识并欣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同时,由于树立了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也就很容易包容别人的过失与缺点,对身边一些有失公允之处能够坦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个人心理健康、缓解自身压力是非常有效的。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受负面压力影响较小的教师大都擅长维持和学生、同事、家人及领导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间的信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平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求同存异,以积极、淡定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各种现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宁可独自沉默忍受,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探讨交流,解开心中的问题。然而世上没有人是事事精通的,多与身边人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有效途径,而且也是获得帮助、缓解所承受压力的重要渠道。另外,教师还应努力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3.加强体育锻炼,维护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帮助个体有效承受并缓解自身压力。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是预防身体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更是缓解不良反应的良好途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个体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可调动自身的潜意识,进行自我尝试,化压力为动力,并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在个体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往往会被压力折磨得痛苦不堪,难以承受。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维护,有助于个体压力的有效缓解。同时个体在剧烈的体育锻炼的状态中,可以有效转移个体对负面压力的注意力,减轻压力所带来的危害。

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只注重学习而忽略自身的素质训练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校在培养全面型后备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磨练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提高现代高等学校全面的教育水平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重点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动机、态度、次数、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性条件,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的建议,并为其他高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便利资料。

根据研究内容和现实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对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00份。

从调查情况来看,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整体上还算不错,他们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这有利于周口师范学院近几年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加锻炼的时间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70.4%的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是在60分钟以上,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在51-60分钟的占8.8%,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达到44%,下午课后锻炼的占8.2%。由此可见,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时间而决定的,有6.6%的学生坚持锻炼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锻炼强度达不到,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应该引起重视,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和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有关。大学生普遍生活自由,闲暇时间比较多,但实际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并不是很理想,观察校园中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情况发现,和调查的结果并无太大出入,除了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热衷于晚上参与锻炼。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短暂性和随意性,没有一定的规律,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内在心理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是由学生们自身对体育的爱好来决定,一旦出现喜欢某个体育项目的情况下,体育动机就在他们心中萌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调节、始动、定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对参与锻炼的效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情况统计,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较为明显,其中健身减肥依然是他们的首要动机。不仅在学校中是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大部分人的锻炼动机也离不开健身减肥;娱乐消遣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主要动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比较丰富,可利用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当然也有大部分同学以交友和健美的目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生活。总的来说,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在动机上还是明显符合大学阶段,动机比较明显,说明学生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在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和消遣娱乐上面有着比较大的特点,促使大学生们开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情况调查统计,在所有的统计中,有89.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有8%的大学生感觉参加不参加锻炼问题不大,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我国各高校中,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是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的重要依据,是高校发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体现各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调查研究表明:有69.2%的大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且有53.2%的大学生一直都参加者锻炼,82%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不喜欢的仅有4.4%。

周口师范学院的调查情况说明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良好的。今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项目,适当地举行有关体育锻炼的小活动,使学生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锻炼中来,使每位学生都拥有“我锻炼、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四、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学生有7.8%,每周参与两次的学生相对来说人数比例比较高,高达45%,每周在三次锻炼以上的,人数接近于参与一次人数的两倍,占到14.6%,除此之外,不固定参加锻炼次数的人数也比较多,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2.6%。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观上讲由于自身对这方面的认识稍有不足,没有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客观上讲就是学校拥有的便利条件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场地的优势,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锻炼中来。

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根据大学生参与项目情况调查的调查可以看出,球类运动还是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选择参与项目最多的是健身跑步,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三。此外,根据参加的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们所选的运动项目,部分与学校现有的体育配套设施有关,学校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相对多一些,参加这些项目的人数也相应多了起来。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体育配套设施和增加项目场地,不能只凭学生们自己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对所喜爱的项目产生距离感,当场地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之后,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进行,时间形式等各方面不受限制。

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健美操、舞蹈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娱乐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评价的主要思路,随着体育功能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希望把一些休闲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等活动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六、建议

综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以及分析,结合周口师范学院的实际,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查阅相关介绍关于锻炼效果的书籍,练习持之以恒的态度,练习敢于拼搏的精神,在锻炼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尽量多地给学生们传递积极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我锻炼我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1).

[2]代杏杏,王彬.河南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0 (31).

[3]常生,陳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0).

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的基本途径。高中是学生时期和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人们一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甚至有抗拒的心理。因此本文主要对职业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现状 对策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最基本的需求,更关注精神富足和身体健康。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足以可见国家对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但在职业高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的现象。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每周只有1~2节体育课。学生仅仅依靠体育课的锻炼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多利用课外的自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效提高其健康水平,是当前职业高中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职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除体育课之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学校运动会、市县级体育比赛、体育运动协会、自由课外体育活动。

1.学校运动会

为了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园文化生活,大部分职业高中每年会举办一到两次运动会。为了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班级在运动会前期都会对参赛运动员进行集训。但由于班级的参赛名额有限,集训针对的是参加运动会的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在运动会中的角色是观众,自然也就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而且由于学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参加集训的时间也是短暂有限的。根据对职业高中的调研得出,运动会集训时间最长为两周,每天训练时间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且全校学生的总体参与率在5%~10%。由此可见,为运动会而进行的体育锻炼持久度和参与度都不高,难以真正对学生体质做出建设性贡献。

2.市、县级体育比赛

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大部分职业学校会把工作重心放到学业上,从而忽视对体育的建设。当学校需要参加市、县级的比赛,如篮球、足球联赛等,往往需要临时组建队伍。这种为参加比赛而诞生的队伍往往也会随着比赛的结束而解散,不能长期存在。并且一个学校往往只能有一个队伍参加市、县级比赛,能够通过选拔的学生少之又少。

3.体育运动协会和社团

相关调查显示,各个职业学校下辖学生会或团委都会成立相应的体育运动协会和社团,并由其体育部统一管理。校园体育协会常见的类型有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学生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参加协会。根据湖州市某一职业学校对在校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校学生报名参加体育协会的人数仅为全校总人数的14%~19%,且大部分学生来自高一、高二年级,高三年级的学生人数非常少。

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协会或社团的学生来说,参加锻炼的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社团和协会不同于体育课或运动队,对成员没有强制性参加的要求。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组织体育活动,为有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但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每周举行活动的次数不会超过两次,有些学生也会因时间冲突等原因而放弃参加活动。因此,体育协会或社团在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4.自由课外体育活动

除以上三种途径之外,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课外时间自由进行体育活动,比如约同学去田径场跑步、打篮球、打羽毛球等,进而愉悦身心,放松心情。学生自由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有很大的随机性和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且很难坚持长期有效的科学锻炼。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职业高中在校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不足两个半小时;能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且锻炼时间大于半个小时的仅占15%;更有极少数学生除每天的日常行走之外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坚持每天锻炼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二、影响职业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1.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除学校管理因素之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学业任务繁重,每天要花费大部分时间学习。另一方面,根据《2019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人均安装APP总量为56款,每人每日使用手机时长约为4.7小时。手机目前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之余首选的放松方式是玩手机而不是体育锻炼。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重要性,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缺乏合理的评估,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

2.缺乏运动氛围和合理的指导

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学业压力等原因,职业高中往往缺乏运动氛围,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总是少数。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虽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但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指导而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或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由于惰性或者孤独等原因而无法坚持,中途放弃。

3.运动场地和器械的限制

体育运动通常对运动场地和器材有着一定的要求,像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都需要室内活动的场地,而足球需要室外的足球场,即使是日常的跑步也需要塑胶跑道,长期在柏油马路跑步会对人体的膝盖造成损伤。但职业学校往往因为财力和经费的限制,在运动场地的建设和运动器械的购买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室内体育锻炼的场地严重不足。学生想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时往往由于没有场地而只能选择放弃。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械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三、改变职业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对策

1.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学生是自身活动的支配者和主导者,只有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愿意自发主动地进行锻炼,体育锻炼才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为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学校可以组织有关体育锻炼的主题讲座和专题报告,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合理科学的运动常识。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成立一些运动协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学校应重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为了改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的现状,校领导和管理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保证学生每周的体育课正常进行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早操或者课间操,并进行出勤考核,将出勤率与评奖评优挂钩,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内容安排上可以选择跑步或者健美操,跑步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学校可定期安排体检,每半年或三个月组织一次全面的体检活动,对身体各项指标严重不合格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可利用体育课或者其他自由时间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其身体素质。

此外,学校还可举行“体育月”“体育周”等活动,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竞赛,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3.完善运动场地和器械

运动场地和器械的不足是限制学生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加紧这方面的建设。经费不足的学校可以加紧向有关部门申请,在经费实在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先配置一些基础器械,比如乒乓球台、篮球架、羽毛球网等,待经费到位后再进行完善。

四、小结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身理念是职業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各领导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耿忠云.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3).

[2]赵庆辉.高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

[3]马腾雲.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上一篇: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营销论文范文